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态文明教育范文

生态文明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文明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态文明教育

第1篇:生态文明教育范文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意识;教育;机制

党的十报告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生态文明是重要的基础和保障。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所以,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进而促进全社会成员生态文明素养的提升,是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一、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内涵解析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是以引导大学生的生态文化价值观为重点,不断提升其对生态文明的道德认同,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使其具备用生态理念去思考和认识当前经济、社会问题的能力。对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内涵的深刻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把握生态文明教育内容,构建科学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机制。

(一)引导生态文化价值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

生态文明建设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多个层面,涵盖了人类在生态问题上所有积极的、进步的思想观念建设。生态文化建设就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生态文化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伦理形态。狭义的生态文化是以生态价值观为核心的宗教、哲学、科学与艺术。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核心是引导教育大学生确立生态文化价值观及相应的人生观、自然观和生存发展观树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理念。

(二)树立生态意识,是中国化的必然要求

生态意识强调自然、社会和人作为复合生态系统的整体性。树立生态意识是不断发展的必然要求。马克思曾说“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在理论的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建设理论也不断发展,从环境保护的国策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再到科学发展观,直至建设生态文明。理论关于生态问题的论述不断深化,必然要求在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中加强生态意识教育,使大学生认识到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应尽的义务。

(三)培育生态道德,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文明观念的重要途径之一,一直以来比较关注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面对当今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格局,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也应不断更新,将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其中。生态道德超越了以人为本位的传统道德,强调以自然为本,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道德义务和责任。将生态道德教育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不仅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生态道德和行为方式,更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内涵。

二、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阐释

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的完整体系是实现教育效能最大化的必要保障。引导大学生确立生态文明观念是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任务,这就决定了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应包括生态文化价值教育、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生态伦理道德教育。

(一)生态文化价值教育

生态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不断探讨新的生态价值。生态价值是一种“自然价值”,即自然物之间以及自然物对自然系统整体所具有的系统功能。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提高人们对生态文化的认同,必须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

1. 生态自然观

生态自然观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其基本思想可以概括为:生态系统是一个自然整体,是一个动态平衡系统,维护生态平衡不是单纯的消极适应和回归自然,而是遵循生态规律,自觉地积极保护自然。

2. 可持续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观从人类长远利益出发,追求发展的可持续性。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3. 生态价值观

生态价值不同于我们通常说的自然物的“资源价值”或“经济价值”,而是自然生态系统对于人所具有的“环境价值”,即一种“非消费性价值”,这种价值不是通过对自然的消费,而是通过对自然的“保存”实现的。这就要求减少人类对自然的消费,以维护自然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

(二)生态文明意识教育

生态意识强调从生态价值的角度审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和人生目的。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关键在于使广大人民群众生态文明意识的真正觉醒。

1. 环保节约意识

环境保护是全世界都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面对世界性资源不足的现状,十报告将节约提到了一种新的境界——社会节约,就是以多数人甚至所有人的人生幸福为目标,追求社会整体效益、力避各种浪费的社会意识。

2. 生态安全意识

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安全包括生存空间、饮用水、食物产品、大气环境等基本要素的安全保障。就当前来说,我国的生态安全集中表现在四个问题上:国土资源,水资源,大气资源和生物物种。

3. 生态消费意识

生态消费也叫适度消费,即“经过理性选择的、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生态生产想适应的消费规模与消费水平所决定的、并能充分保证一定生活质量的消费”。树立生态消费意识,建立生态消费模式,是全社会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生态伦理道德教育

生态伦理道德要求人们将公平、平等、责任和义务等道德准则应用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去,主动承担起对自然的责任。因此,我们有必要将生态伦理道德教育纳入生态文明教育中,弘扬生态道德观念,自觉履行对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义务。

1. 生态良知

生态良知是人对其行为生态意义的认同、情感、体验等心理活动的综合反映。生态良知能够使人们在人与自然关系中,自觉具备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崇高道德情感,并通过情感反馈和升华,终于形成生态行为。

2. 生态正义

生态正义,是指个人或社会集团的行为必须符合生态平衡原理,符合世界人民保护环境的愿望和全球意识,符合“只有一个地球”的全球共同利益。具有生态正义,就能够规范自己的行为,使之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

3. 生态责任

生态责任就是自觉遵守生态道德规范的责任感。生态文明在根本上体现着全体社会成员高层次的利益需求。每个公民的生态责任就是要树立绿色生活理念,倡导绿色生活方式,积极有序的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

三、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文明教育机制

教育机制是教育活动中的各部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方式。机制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教育效果的好坏。目前,我国的生态文明教育机制还不完善,特别是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还远不能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高校亟需解决该问题,从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出发,整合校内外资源,构建科学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机制。

(一)整合教育资源,建立和完善领导机制

充分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将学校生态文明教育纳入社会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之中,建立起社会、学校一体化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政府部门应建立生态文明教育的公众参与机制,增强学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性和融合性,为生态文明教育提供更多的公共资源保障。

充分发挥高校的领导作用,明确校内各部门的责任,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党委的组织、宣传、学生工作中。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到高校的教学改革中,加大各项投入,培养一批优秀的生态教育的师资,大力解决校园内部生态文明教育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

(二)创新教学模式,建立和完善工作机制

优化课堂教学、创新教学模式是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课堂教学是高校教育的主要形式,是使学生形成科学思维的教育教学阵地。系统的课堂教学,可以使学生深化理论认识。因此,高校应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有关生态问题的基础性课程,把生态明教育纳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把相关内容的学习渗透到各类专业学生的学习中。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育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类文明,充分认识到生态发展是人类整体利益所在,帮助他们树立生态价值观、生态文明意识、生态伦理道德等生态文明理念。

(三)鼓励生态体验,建立完和善育人机制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要以培养生态意识,树立生态价值观为目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养成良好的生态行为习惯。因此,除了课堂教育外,还应加强生态体验教育,重视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生态文明养成教育。如“链接生活大课堂”活动,通过各类宣传渠道,让学生从节约一滴水、一张纸、一度电入手,力争做到教育一名学生,影响一个宿舍,作用一个群体。针对学生的特点,组织和实施丰富多彩的生态体验活动,让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产生道德认同和行为内化。当前,要进一步探索学生生态体验活动的运作方式,充分利用“世界环境日”、“全民植树日”等主题宣传日,鼓励学生开展生态调查,深入到街道社区,参加生态公益活动。发动广大学生进行“拒绝使用一次性木筷”、“光盘行动”、垃圾分类回收等活动。通过各类生态体验,培养他们的生态实践能力。

(四)依托校园文化,建立和完善环境机制

学校实际上就是一个生态子系统,现代化的大学校园应是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校园布局如校园绿地、教学楼等设施建设都应该赋予生态内涵。同时,校园生态文化建设也为生态文明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平台。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体现生态文明价值取向的校园精神文化建设,通过各种校园文化载体对广大师生的价值观有着深远的影响。大学的学风、校训、师德师风、班规班律、寝室文化等等都应该看成校园精神文化的组成部分。通过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以正确的价值导向引领学生生态意识和生态价值观的建立和深化。在大学生心底唤起尊重自然、热爱生命的道德意识;在大学生心目中唤起保护自然、善待生命的道德良知;是在大学生中弘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价值观,成为生态文化的传播者。

参考文献

[1]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党的十报告[N].人民日报, 2012年11月17日.

[2] 卢风.论生态文化与生态价值观[J].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1.

[3]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 1972年版.

[4] 陈艳.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导刊, 2013,4.

第2篇:生态文明教育范文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生态文明教育的支撑,而青年是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对象。应该充分重视青年在生态文明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姜恩来的这一观点,在不久前召开的生态文明贵阳会议生态教育论坛上引起了共鸣。日前,笔者就开展生态文明教育问题对姜恩来副校长进行了采访。在接受采访时他反复强调,生态文明教育在构建生态文明过程中具有基础地位。青年既是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对象,也是重要的推动者。

生态文明教育的三个“有利于”

“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有利于推动生态价值观念的形成,有利于发挥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化动员能力,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的内涵提升。”姜恩来说,生态文明教育的最终目标,一方面是引导人们逐步将生态价值观念凝练为一切行为活动的主要价值目标,从意识、知识、态度与价值观、行为等层面,形成符合生态价值取向的正确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另一方面引导人们形成以生态价值为重要价值尺度和准则的行为模式,使生态价值观念成为人们判断生产、生活中各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重要评价标准。他说,通过努力推动生态文明教育向全民教育、全程教育和终生教育发展,能够有力促进生态文明教育的系统化与立体化建设,能够充分发挥教育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社会化动员的重要作用。

生态文明教育中青年的角色定位

“青年在生态文明教育中有双重定位,既是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对象,又是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推动者。”姜恩来说。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未来受益者。青年的生态价值取向直接决定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前景。在青少年群体中,大力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其形成正确的生态安全观、生态文明哲学观、生态文明价值观、生态道德观、生态科技观、生态消费观等价值观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同时强调,青年也是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推动者。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人的思维理念、生产生活方式都将发生全新的变化,而最易接受这些变化的正是青年人。青年本身所具有的开风气之先的特征,恰恰能够适应生态文明教育在社会各领域所倡导的新方式、新变革。青年人的责任意识与担当意识较强,在社会化、立体化、全程化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中,青年能够积极宣传生态文明理念,推动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教育应重视青年的作用

“生态文明教育应该特别重视发挥青年的作用。一要努力调动广大青年的参与热情,二要重视发挥青年团体的作用,三要适应新媒体时代青年的特点。”姜恩来说。在生态文明理念的宣传推广中要发挥青年的作用。要引导青年群体特别是大学生,利用自身相对完善的知识结构和组织沟通能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向社会公众宣传生态文明理念;要引导学生直接参与建设生态文明的创新实践,在科研、社会管理、文化领域以生态、绿色为主线,创新开展实践活动;要利用青年对新理念、新知识的探索热情,推广生态文明价值观念,利用青年对社会问题的参与热情,推动生态文明教育的具体实践。

要发挥青年团体的动员能力,拓展生态文明教育支撑力量。重视共青团、青联等青年群众组织在生态文明教育中的优势,以其健全的组织结构、灵活的实践机制、多途径的资源整合能力,为生态文明教育的持续开展提供有力的组织、机制、政策保障。同时,要重视对青少年生态环保社团的扶持,动员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在资金、骨干培训方面对其重点支持,通过青少年生态环保社团的社会化组织动员方式,吸引更多的青年参与生态文明教育,构建生态文明教育的广泛社会基础。要促进生态文明教育的国际化与信息化。在全球化、网络化的信息时代,青年人身上体现出了更为开放、主动的行为意识。青年人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以青年人为主体的国际交流合作越发广泛而深入,这为生态文明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搭建了重要平台。青年人对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适应,也为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有利于生态文明理念的传播、绿色科技成果的运用。

第3篇:生态文明教育范文

1.遵循幼儿身心成长规律和天性

由于学前儿童年龄幼小,其身心发展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这就决定了幼儿的生态文明教育既不同于成人教育,又不同于学校其他阶段的教育,不可能对幼儿进行系统的生态知识和价值观教育。卢梭在《爱弥儿》中全面阐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他认为,教育的目标应该培养符合自然要求的“自然人”,充分肯定了人的自然属性。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某种程度上契合了党的十提出的“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幼儿园的生态文明教育应致力于使幼儿与自然、社会和谐并促进其心理和谐统一,培养其真善美的统一的完善人格”。反对幼儿园生态文明教育漠视儿童的天性、与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作对的行为。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顺应孩子的天性与本能,是开展幼儿生态文明教育的基点和中心。

2.构建科学有效的幼儿园生态教育目标体系

幼儿生态文明教育过程是一个知、情、意、行相统一的系统工程。英国伦敦大学英王学院院长卢卡斯教授1972年在他的博士论文《环境与环境教育》中提出了著名的环境教育模式:“关于环境的教育”“在环境中的教育”以及“为了环境的教育”。并指出环境教育的三个方面都不能单独实现环境教育的总目标,只有这三个方面结合为一体,才能实现环境教育的总目标。关于环境的教育旨在引发幼儿对环境及其问题的关注,发展人与环境有关的意识、知识,偏重于认知方面;“在环境中的教育”,旨在通过具体的活动鼓励幼儿接触自然,以让儿童亲历亲为,发展其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为了环境的教育”,旨在发展儿童的环境责任感,以利于幼儿朴素的环境态度和积极的环境行为的形成。

3.建立“凸显双主体”的幼儿园生态教育评价机制

评价机制的缺失是导致目前幼儿园生态文明教育实效性差的突出问题。生态教育的评价就是要评判教育过程中生态教育目标的实现情况及幼儿的表现,评价的对象不仅指向幼儿的表现,还要包括教师的行为表现,且在评价过程中变他们由过去评价机制中的被动角色为评价主体参与其中,以调动师生参与生态文明教育的积极性和对生态的责任感。从评价内容来看,要更多地关注幼儿生态情感和行为变化,关注老师教育理念和创新性的考核。从评价方法看,教育初期主要采用教师评价为主;中后期可采用师生互评、幼儿同伴互评的方式,教师不仅可评价学生,学生也可以评价老师。从评价性质来看,强调多种评价方法的运用,动态性、发展性和肯定性评价并重。

二、幼儿园生态文明教育实践路径探析

1.通过体验,启发幼儿生态认知

“万事始于行,诸事始于知”。人们采取某种行为是基于对这种行为的认知。因此,幼儿环保行为习惯的养成离不开一定的认知,注重启发幼儿生态认知成为幼儿园生态文明教育的应有之义。幼儿阶段的孩子在皮亚杰的认知理论中属于前运算阶段,幼儿对周围事物的认知更多地依靠直觉和亲身经历。皮亚杰提倡幼儿园多组织活动,通过幼儿的亲身经历或体验,让幼儿去理解、认知和尝试解决问题。如对幼儿进行垃圾常识教育时,瑞典的幼儿园是这样做的:首先组织活动让孩子辨别不锈钢餐勺、苹果核、塑料瓶盖和玻璃瓶,辨别什么是真正的垃圾。最初孩子都认为吃剩的苹果核是废弃无用的,是真正的垃圾,而其他几种都是有用的,不是垃圾,所以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对于孩子们的回答,老师没有急于评判而是带孩子们做了一个简单的实验,在一棵树下挖了几个坑,分别把几样东西埋了起来,并在上面做了记号。几周后,老师带孩子又来到树下挖开以前埋起的小坑,发现苹果核不见了,而其他几种都完好无损。在孩子们的困惑中,老师趁机讲解:不见了的苹果核已腐烂被土壤吸收,所以不会造成污染。而不能腐烂的不锈钢餐勺、塑料瓶盖和玻璃瓶都不能被土壤吸收,丢弃后就会成为垃圾,不是因为可用就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2.寓教于乐,增强幼儿生态意识

幼儿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因而在对幼儿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时要采用生动形象的方法和幼儿喜爱的形式。一是采用环保故事法。在某种程度上说,儿童思维是故事性思维,正如J莫费特说:“孩子们在长时期里,其全部思考都是通过故事来进行的。不管那故事是事实存在过的,还是虚构出来的,他们几乎都是通过故事来表现自己,并通过故事来理解他人的话语的。”基于此,教师在讲故事时要绘声绘色,以增强故事的吸引力;讲完故事后还要提出相应的问题和幼儿共同讨论,以深化对故事主题的理解,提高幼儿生态意识。二是采用环保游戏法。运用游戏法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福禄贝尔指出:“游戏给人欢乐、自由和满足,内部和外部的平静和整个世界的安宁。它具有一切善的来源。一个能够痛快地有着自动的决心、坚持做游戏、直到身体疲劳为止的儿童,必然会成为一个完全的人、有决心的人,能够增进自己和别人的幸福而自我牺牲的人。”

3.利用泛灵心理,对幼儿进行“生态伦理”启蒙教育

皮亚杰认为,幼儿时期的孩子普遍存在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泛灵心理,就是说这个时期的孩子把所有的事物都视为有生命、有思想感情的一种心理倾向。在他们的世界中,万物都是有生命的,即使没有生命的玩具、桌子、水等生活用品也看成是有思想感情,并可以与之对话、交流的朋友。我们要珍视幼儿这种特定阶段的特殊心理,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幼儿与身边的自然万物交流、交往,使儿童的泛灵心理转变成稳定、持久、能贯穿其一生的生态伦理。如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一方面引导幼儿认识水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还引导孩子经常跟水交流、对话、诉说。比如:“喝完水,要说,水谢谢你;洗完脸,要说,水您真善良,我要珍惜你;冲完厕所,要说,水你真好,我要爱护你。”这样的交流、对话,符合其天性和特定阶段的心理,孩子肯定是乐此不疲的,兴趣有加的。这样有利于在孩子幼小的心灵埋下“水伦理”的种子,学会感恩水资源,珍视水的存在。还可以组织幼儿给动物园小动物过中秋节或者为小动物过生日,让幼儿从小就明白这样的道理:生命间的尊重、关爱不仅限于人类,还包括自然万物。

4.融入真实的自然环境,培养幼儿敬仰自然的精神

儿童是自然之子,儿童具有热爱自然、亲近动植物的天赋和本能,这是引导儿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比教导成人容易多的秘密所在,也是幼儿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天然优势和独特教育资源。面对一颗颗亲自然的种子,我们需要给予其合适的阳光、水分和肥沃的土壤。这里的阳光、水和土壤就是真实的自然环境。这就要求教师和家长顺应孩子的天性,把孩子从过多的识字、算术、认拼音和各种兴趣班中解放出来,把大自然还给孩子,让孩子们充分地与大自然深刻地进行交流;让阳光照着小脸、风吹着小脚,让他们感受到自然的力量;让他们到农村的爷爷或姥爷家中度假,在农村的田野中奔跑,与猪圈里的小猪对话,和满院子的鸡、鸭嬉戏,看蚂蚁搬家。当然,顺应幼儿天性不是观望或置之不理,成人还要进行点拨、引导,使孩子纯朴的亲自然情感升华为敬仰自然、尊重自然规律的精神。

5.通过激励评价和榜样示范,引导幼儿养成生态文明行为习惯

幼儿园生态文明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培养孩子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这一过程既离不开幼儿的生态情感体验和生态意识的培养,以发挥其主体性,更不能缺少成人的引导和榜样示范作用。科尔伯格在杜威、皮亚杰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道德两难故事法”发现,学前幼儿处于习俗水平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没有是非善恶的观念,他们服从规范是为了避免受罚。因此,在幼儿生态文明教育中,对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环保行为要及时肯定和表扬,促使儿童形成更强的环保动机,进而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与此同时,教师和家长还要发挥好榜样示范作用。因为幼儿还有一个极强的心理——“自居作用,即幼儿模仿心目中重要的人,如父母、教师的言行、表情、行为,并以他们的形象来认同自己的行为,成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时期的孩子”。教师和父母在生活中要尽量做到以身作则,不乱丢垃圾,适度消费,勤俭节约,节水、节电、节油、节纸,废旧物品的循环使用等,为幼儿树立良好的环保榜样。

第4篇:生态文明教育范文

[关键词]生态文明;教育;意识

21世纪是生态文明世纪,21世纪的人才必须具备生态文明素养。学校作为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的主阵地,应如何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呢?笔者认为,教育工作者应抓住建设生态文明这一重大机遇,把生态文明理念的培育放在首要位置,探索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途径,为全社会形成生态文明观念作出贡献。

一、增强环境忧患意识,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观

当前,生存环境被严重破坏的现实告诉我们:人类要发展就必须悬崖勒马,必须讲究生态文明。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自然界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摇篮,人与自然万物是唇齿相依、息息相关的。人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者”或“统治者”,而是大自然家庭中的一员。大自然提供给人类可利用的资源是相对有限的。珍惜自然资源,就是珍爱人类自己,爱护地球就是爱护我们的生存空间。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我们必须走出天人对立的误区,与自然和谐共处,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观。

二、进行课程整合,将生态文明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中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国际教育局专家劳尔先生强调指出:环境保护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融入各科教学可以更容易地掌握环境保护知识。要在课堂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就要求教师在遵循教学大纲要求的基础上,不断丰富教材的内涵和外延。同时,不断丰富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拓展教育途径,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策略。

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里,可以对学生深入进行环境知识、环境问题等多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解决环境问题的知识技能,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如《从一滴水说起》一课,可教育学生:水是生命之源,我们应该节约用水。老师还可由此拓展开去,任何资源,包括森林、能源等资源都是有限、有价的,我们不能只顾享用,肆意挥霍。爱护资源是一种责任,勤俭节约是一种美德。

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深入理解编者的编排意图,深刻挖掘环保教育因素,有意识地把学科教学和环境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春雨润物般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渗透,使学生尽可能地从书本、课堂教学的主渠道获得环境保护的知识,从而自觉地维护生态环境。

三、打造绿色校园,形成“保护环境光荣,破坏生态可耻”的舆论导向

经过设计、组织、改造而形成的校容校貌和校园学习环境能体现学校的个性和精神,使学生不知不觉、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暗示、感染,起到无声胜有声的教育作用。校园里茵茵绿草旁“小草对您微微笑,请您把路绕一绕”“小草正睡觉,请你勿打扰”……一句句充满人文关怀的环保标语影响着学生对环境保护的看法,制约着学生的行为,从而使之形成自己的生态价值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校园精神环境是校园的灵魂,是学校师生认同的价值观和个性的反映,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良好的心理环境和校园精神环境会使人精神愉快,具有催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教育力量。

四、开展社会实践,养成生态道德行为习惯

道德养成是一个认知和实践的互动过程,培育青少年生态道德,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提高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履行生态道德准则和规范的能力和意识。

1.在日常生活消费中,提倡绿色消费,如拒绝使用塑料包装袋,不用一次性的快餐盒和方便筷,垃圾分类收集……提倡适度消费,反对自私的享乐观,拒绝挥霍铺张、浮华摆阔等消费行为,崇尚节俭生活,节约每一滴水、一度电、一粒粮、一张纸等;实行课本循环再利用,高年级的学生将使用过的印刷精美的课本传给低年级的同学使用。

第5篇:生态文明教育范文

相关的化学教材中已经涉及了诸多的生态环境内容,也十分仔细地讲解了那些污染的形成因素以及对人类的危害,尤其是气候变暖和不可小觑的臭氧层破坏以及全球性的环境问题,这些或大或小的问题,对人们的长久生存与发展有着十分严重的威胁。

二、结合教材内容传播生态文明

1.研究性学习

有效地促使学生怀着研究的信念并结合课本中的相关知识以及社会与日常的生活中存在的众多问题,教师要进行良好的引导,促使学生认识到这些问题的严重性,进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强化小组之间的沟通及交流,将学科内容有效地渗进,强调实践中的各个环节,给学生布置些针对性的小论文以及找资料等作业,采用各类手段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意识的渗透。

2.绿色实验

(1)传统的实验过程中,只是关注相关的操作便捷以及对应的设备简单,还有实验的各个现象突出,对于相关的生态环境污染重视度极为不足,这样就根本不会涉及和关注实验设计的绿色化。现阶段,我国绿色化学的概念逐渐被人们广泛地关注起来,所以对相关的化学实验施行绿色化的设计,促使学生能体验并体会到转变实验各个方面的主要意图。

(2)绿色化学实验的具体化实施。对于相应的环境选择,尽量地避免掉一些小的反应物,基于最终的实验效果把一些容易出现危害物质的实验换为无害的物质;在施行对应的微型实验时,最大的优势就是使用的试剂量较少,通常为正常实验的1/10或是1/1000,并且相关的药品用量也非常少,排放量控制在最小量,这样就能有效地降低实验对环境的污染,同时也提升了安全系数;在进行某些实验时,对相应的步骤程序进行一定的革新、规整以及规范化。比如,在铜和硝酸(浓、稀)的反应实验,在反应的最初,有关的因素就非常不利控制,还会出现一定的危害气体,这些危害气体会在相应的试管中进行反应。该实验的革新策略为:将铜片置于较为清洁的针管中,并将空气排出;同时在对应的小烧杯中放入些许的硝酸,再进行一定程度的微热,再利用注射器来吸取相关的硝酸,快速使用对应的小胶帽将吸口封住,在观测到蓝色的溶液以及无色的气体时就把瓶帽打开,并将对应的活塞拉动以让空气进入,这时就会看到相关的气体变成了红棕色,这时就要注进氢氧化钠溶液之中;将实验的仪器进行改进,使用密封性良好的成品仪器来进行有毒实验,这样能尽量的避免掉危害物质的出现,并且相关的仪器及药品还可以进行循环使用,也不会出现对环境的毒害污染;最后则是对相关的药品以及三废的回收与二次使用,可以把相关的实验药品进行回收使用,这样能有效地提升药品的运用次数,确保能源的合理节约,保障对应的公共设备以便于将环境的污染降到最低。

三、教学实施

1.生态实践,课外的生态文明教育

(1)在各类教学过程中最基础最关键的就是实践。学生可以在不同的实际活动中经过一定的动手、脑,了解最直接的资料,并体会到较好环境带给人们的益处和诸多的环境问题给人们的危害,以便于促进学生将人和自然以及环境之间的联系有一定的了解。这样可以对学生的保护环境意识进行很好的培养,并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环保及创新能力,最关键的是相关的实际活动,能很好地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念,以致将这样良好的意识化为自己的素质以及最终的环保行为。

(2)实践活动是教学全过程的重要环节,教师要引领学生们对相关的生态文明现象与问题进行实地调查,促使学生能够体会到生态环境保护的艰难,并亲自感受自然的环境污染状况以及生态破坏的严重程度,使学生们自觉的对自身行为的考虑,重新认识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对初中生来讲,相关社会实践活动方面,教师要积极主动的将学生们进行一定的组织并参与相关的环保知识以及演讲比赛。还可利用对应的环保知识讲座以及辩论会等对学生展开广泛及深化、长时间的环保类宣传,并合理地鼓励学生去收集一些可回收的物品,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以及良好环保意识的树立。

2.试卷资源、教学评价中的生态文明教育

试卷可以说是对学生的学习和学校的教学成效进行一定的评价,考试对整个教学的进程来说是最关键的环节,也是相关学习评价的一类有效的方式,最终的目的是对学生展开对应的调控及监管,进而对学生学习的各类状况进行很好的矫正。考试所具有的检测及反馈的功能亦是教育过程目标管控的重要策略,考试所能提供的诸多讯息可以说比最终的成绩更重要。所以,在相关的化学类试卷中强调生态文明以及环境保护知识的题目,进而有效地强化学生们心理潜在生态意识以及道德类的感情。

3.生态文明素质

我们要认识到人类不能任意地夺得并运用自然资源,构建人与自然共处的科学自然观念,更要认识到绿色文明与正常生活的密切关系,不断的构建绿色的工业、农业以及交通等,持续的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绿色是基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也可以说是一种内向型的文明。绿色文明是强调俭朴并回归大自然的,提倡人们去亲近大自然,和自然能完美地融为一体。

四、结语

第6篇:生态文明教育范文

【关键词】群众文化;生态意识;教育

一、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几个核心理念

(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群众文化建设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首先要搞懂弄通的理念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指出,“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1]。党的十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确定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之一,在新发展理念中绿色是其中之一,在三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之一。这“四个之一”体现了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体现了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和高度重视。在顶层设计层面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国家还从体制机制、法治体系等方面为生态文明建设制定保驾护航的硬框架,等于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上了双保险。(二)环境与经济和谐发展。在群众文化建设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还得搞懂弄通环境与经济和谐发展的理念。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在发展经济的时候如果不考虑长远利益、整体利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就会致使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毁。生态失衡威胁人类的生存问题之外,修复生态所付出的代价比所获得的经济利益大好多倍,即需要人力、时间和更多的经济投入。这样的经济发展是倒退的,没有社会效益的,是科学发展观所不能容许的。因此,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发展经济,即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高质量发展、科学发展,让环境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才是最好的发展。(三)人文之美与自然之美完美融合。人文之美与自然之美完美融合,也是生态文明教育需要搞懂弄通的另一个重要理念。自然之美是人文之美的依托,人文之美来源于自然之美。人类在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必须自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在人文之美与自然之美完美融合的基础上才能和谐共生、互利共赢。群众文化建设必须紧跟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大局,加强群众生态教育工作,提高全民生态意识,在打造山水田园湖草之美的同时建设更加光辉灿烂的人文之美,使二者相辅相成、同步发展、共同增辉。

二、群众文化建设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意义

(一)让群众明白生态好人类好的道理。1.生态好身体就健康。近年来,由于人类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生态失衡较为严重,出现了气候变暖、酸雨增多、土壤结构恶化、农产品农药过量、机动车过量排污、化工污染、沙尘暴气候、滥捕滥杀濒危野生动物、突发新型病毒疫情等等的问题,直接威胁着人类生存与身体健康。要解决因人类不节制行为造成的生态破毁问题,就必须对群众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提高生态保护意识。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因此,在群众文化建设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基层文化服务中心及其文化工作者,应该根据当地生态问题现状和生态突发事件及时教育引导群众,深刻认识破毁生态就是扼杀人类自己生命健康的深刻道理。生态环境是人类衣、食、住、行、劳作的自然依靠,是人类生存发展所需物质基础和精神力量的源泉,通过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让人人懂得爱护生态就是爱护人类自己的道理,爱护生态人人有责,爱护生态人人行动,牢牢树立生态好身体就健康的思想观念是环境保护行动的第一步。2.生态好生活就幸福。当垃圾堆放、废水排放污染水源的时候,种植业用水、食品加工用水、人饮水、渔牧业用水等等的生产、生活用水就不再安全,那么人类的生活还能幸福吗?生产还能继续吗?为了应对人饮水安全挑战,于是就出现了净水机和纯净水。可是面对空气污染,人类还能制造出“净气机”“纯净气”吗?因此,群众文化服务中心和群众文化工作者,应该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让广大人民群众明白生态环境与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只有生态好人类的生活才能好。只要群众的生态意识提高了,大家保护生态的行动才能跟上去。(二)让群众懂得科学发展的深刻内涵。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为代价。在群众文化建设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期间,要根据群众只重经济发展不顾生态保护的实际思想状况,群众文化服务部门和人员,要有针对性地帮助群众厘清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辩证关系。让他们彻底明白为什么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为代价的道理。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首要物质基础,为了发展经济而过度消耗自然资源或破坏环境的行为是坚决不能容许的[2]。只有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条件下,经济才能健康发展。这是因为:一是不可再生资源的无度消耗会造成该资源的永久性缺失,而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二是可再生资源消耗殆尽以后,其再次生产需要很长周期,会造成一段时间的短缺;三是为了发展经济而破坏生态,但生态修复需要浪费更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资源,相比之下这是一个得不偿失的巨大损失。(三)激发美好乡村建设自觉性。在群众文化建设中加强生态教育又一重大意义是激发群众美好乡村建设自觉性。大家拾柴火焰高。只要大家信心足干劲大,美丽乡村建设的质量和速度就有了群众基础,群众就会自觉学习美好乡村建设的内容和标准。这时候群众文化工作者可以顺水推舟,给大家讲明美好乡村之美到底美在什么地方。首先要体现生态文明自然之美,按照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理念设计建设;其次要体现科学规划布局之美,按照国家新一轮行政区划要体现水、电、路、商、网综合布局合理规划进行建设;再次要体现生产发展殷实之美,按照绿色发展、文化旅游、生态产业规范建设;最后是创业增收生活之美,以林果生态文化为经济创收点,支撑群众更高质量的上学、就医、安居、养老、文体生活。群众心里有了美好乡村建设的蓝图,他们才能跟上来撸起袖子加油干。(四)为美丽中国建设凝聚共识。党的十报告中最能引起人们强烈共鸣的词语是“美丽中国建设”。[3]美丽中国建设的标志是人民生活幸福指数的不断提高,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环境更美丽等等生态文明之美。美丽中国建设的途径是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科学发展、高质量发展。美丽中国建设要达到的目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文之美与自然之美和谐共生互利共赢。在群众文化建设中通过生态文明教育,就是要在广大群众思想认识中能够达到以上共识,为美丽中国建设积聚强大的智力支持与保障。人心齐泰山移。群众文化服务部门和文化服务工作者要借助文化宣传优势,开展深入广泛的生态文明教育活动,凝聚人民群众美丽中国建设共识,聚焦美丽中国建设任务,通过扎扎实实的答疑解惑工作,确实把人心凝聚到中央生态文明建设大局上来,美丽中国建设才会因为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而更加富有足够的后劲、韧性和耐力。

三、在群众文化建设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策略

(一)建立群众生态文明教育网络群。在群众文化网络平台基础上开建生态文明教育专栏,可以按照省市县村社分级管理模式组建纵向兼有横向的链接;在活动方式上,各级在传达上一级网络平台生态文明教育活动任务的同时,还可以自主开展比较有特色的教育活动;各级网络平台之间、同一级之间以及各成员之间,可以在留言区互动交流,还可以互传各种类型的学习文件,形成极为活跃的网络学习气氛。在工作交流中发现,某一乡镇群众文化网络群建设比较有借鉴意义:乡镇群众文化服务中心微信群里共有26个乡镇级文化专干,每一位乡镇级文化专干在自己所包的村里建了一个由10多个村文化专干参加的村级文化微信群,每一个村文化专干把自己所包的社员全部纳入文化微信群;乡镇文化服务中心每月举行三次活动,每次活动的内容、目的、任务都通过微信群逐级转发;…基层微信群可以把下面的活动情况、意见建议逐级上传到中心微信群,互相交流十分方便;群成员每周在群内转发交流学习五条文化精品视频、音乐或文章,可以是头条文艺、全民凯歌、强国学习小百灵等,但必须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具有正能量的。(二)组织群众观看生态教育纪录片。生态纪录片通过有根有据的生态实例、专家解读、权威部门的实验等各方面的直观影像达到良好的教育目的。群众文化服务中心及其工作者可以组织辖区内群众集中或分散收看,比如《地球脉动》《绿水青山》、《生态文明启示录》《万物滋养》等等。在观看之前,可以先向群众预告纪录片的内容提要、关注点、收看目的等,这样能更好地达到影响群众生态观念,并从生态认知、生态审美、生态伦理等深层提高群众的生态知识、培养群众的生态审美情感、构建群众科学的生态伦理观念,实现对群众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促进生态文明与群众文化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赓,徐保风.生态文明思想研究述评[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6).

[2]吕忠梅,竺效,巩固,刘长兴,刘超.“绿色原则”在民法典中的贯彻论纲[J].中国法学,2018(01).

第7篇:生态文明教育范文

邱有永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整合数学学科教学与学校特色教育,巧妙开发数学课程资源、渗透生态文明教育呢?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大领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开发 课程资源 学校特色 生态文明教育

数学课程资源是指应用于教与学的各种资源,主要包括文本资源、信息技术资源、社会教育资源、环境资源和生成性资源,等等。《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中指出:“数学教学过程中合理开发和利用数学课程资源,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水平和教师从事数学活动的质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党的十报告中指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名族的永续发展。”从这里可以看出,加强对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结合我校的办学特色“携手保持水土、共建美丽家园”生态文明教育,在数学课程的各大领域中,我们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接受生态文明教育,增强生态文明意识。现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具体做法和体会。

一、在“数的活动”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数与代数”领域主要包括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常见的量、探索规律等内容。在这些内容中,根据数的特点和学生数感方面的实际情况,可以巧妙地开发生态文明建设的教学资源,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例如,教学三年级下册《年、月、日》一课。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可以创设一些关于生态文明教育的图文并茂的情境图。如:3月12日植树节;3月22日世界水日;2月2日世界湿地日;4月22日世界地球日;6月6日世界环境日,等等。教师提问“你知道这些有意义的日子吗?”进行导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而且让学生在绿色生态文化的熏陶下,渗透了环境保护的生态文明教育。

又如,教学六年级上册《百分数(一)》一课。在新授环节,教师可以结合当地水土流失的历史状况,把例题内容改编为:“1999年,河田镇土地总面积约为350平方千米,其中水土流失面积约占45%,水土流失面积约为多少平方千米?”让学生在学习有关百分数的问题中了解家乡水土流失的历史状况,体会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二、在“图形活动”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图形与几何”领域主要包括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的移动、图形与位置等内容。根据图形特点和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程度,融生态文明建设内容于一体,让学生走进自然、走向社会,寓教于乐。例如,教学四年级上册《公顷和平方千米》一课。在练习环节,教师结合当地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划目标设计如下练习:

1、水土保持科技园面积121公顷,合( )平方米;

2、2012-2016年,长汀县强化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约323平方千米,合( )公顷。

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了解当地水土保持和环境治理的规划前景和进程,树立生态支明建设的信心和决心!

又如,教学六年级上册《位置与方向(二)》一课。在练习环节,教师根据当地水土保持生态园的景点分布制成一张平面示意图(为了便于学生描述,已标好了一些必要数据),让学生观察并思考:

(1)公仆园区在中心区的( )偏( )( )度方向上.距离是( )米;

(2)实验园区在中心区的( )偏( )( )度方向上,距离是( )米;

(3)物种园区在中心区的( )偏( )( )度方向上,距离是( )米;

(4)对照园区在中心区的( )偏( )( )度方向上,距离是( )米。

让学生通过练习,了解当地水土保持生态园园区的合理设置,体会政府对生态园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匠心设计。

三、开发“统计与概率”领域课程资源,在“统计活动”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统计与概率”领域主要包括统计表、统计图、平均数、可能性等内容。根据统计数据的特点和学生的统计观念水平,将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植入数学教学中,浑然天成,能收到润物无声之功效。

例如,教学五年级下册《复式折线统计图》一课。在练习环节,可依据我县生态文明建设已取得的卓越成效设计如下练习:根据下列统计表设计一幅折线统计图,并思考:“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数学信息?通过观察折线的变化趋势,你有什么感受?”

让学生在统计活动中了解当地农民的收入增长情况,感受到我县生态文明建设对经济建设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从中受到巨大鼓舞。

又如,教学三年级下册《平均数》一课。在新授环节,教师根据学校绿化工作编拟问题:“今年植树节期间,我校五(1)中队种了28棵树,五(2)中队种了26棵树,五(3)中队种了25棵树.五(4)中队种了33棵树,平均每个中队种植了多少棵树?”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相机进行植树造林、绿化美化校园环境的生态文明教育。

四、在“实践活动”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综合与实践”领域并不是数学课程的单独一个领域,而是综合运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这三大领域的有关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它是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在这类学习活动中,根据问题类型和特点,适当创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深刻。

例如,教学三年级下册《实践活动:设计校园》一课。在“设计方案”这个实践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为了凸显我校生态文明建设的办学特色,在设计校园时,应该增加一些什么?”学生热烈交流、集思广益,最后达成一致意见:应该在校园的一角修建一个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基地,让全体师生平时更方便接受生态文明教育。

第8篇:生态文明教育范文

关键词:幼儿园生态;文明教育;实践路径

幼儿的生态构建要遵循幼儿的身心健康并且符合幼儿天性,所以科学有效的生态目标建立,要体现出幼儿园有效的路径探究。

一、体验教学中,激发幼儿生态认知

“万事始于行,诸事始于知。”当人运用某种行为的时候是对这种行为的认知,所以幼儿的很多行为都和其认知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幼儿的生态认知是幼儿园生态文明教育的关键。不同地区的幼儿园运用的方法也不尽相同,比如,在瑞典的幼儿园这样做,首先注重活动让孩子先辨别不锈钢餐勺、苹果核以及塑料瓶盖和玻璃瓶,让孩子辨别哪些是真正的垃圾,开始的时候孩子都认为苹果核是垃圾,没有用处,其他的物品不是垃圾不能污染环境;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没有做出肯定或者否定,教师此时带领学生做一个实验,在树的下面挖几个坑,把几样东西分别埋在地下,并且做上标记。几周以后,教师带领孩子观察树下的东西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幼儿会发现苹果核不见,其他几样东西完好无损。当孩子困惑的时候教师告诉孩子苹果核已经腐烂融入土壤中变成土壤的养分,所以有利于环境,但其他几样东西,在土壤中不能发生任何变化,所以会形成污染,如果在平时的生活中随意丢弃就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二、娱乐活动中增强幼儿的生态意识

幼儿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在对幼儿进行生态文明教育

的同时要采用生动形象的方法以及幼儿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教育的过程可以运用幼儿比较喜欢的故事讲解法,在很大程度上,儿童的思维是故事性的思维,比如告诉幼儿不要踩踏草坪,可以给幼儿讲小草的故事,小草在草坪中快乐的生长,如果我们为了自己方便从草坪踏过,小草的腰就会弯曲,那么就不能看见太阳公公和妈妈了,小草会很伤心,如果小朋友的腰也弯了,是不是也感觉很不开心。这样通过绘声绘色的故事,增强幼儿的注意力,并且在故事讲解结束以后提出相应的问题共同讨论,深化故事主体,有助于幼儿的生态意识提升。

生态文明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过程,在幼儿阶段给孩子灌输生态文明建设能够启蒙幼儿的生态意识并且提升幼儿的环保意识,这也是整个幼儿教育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活动中让环保伴随幼儿的稳步成长。

第9篇:生态文明教育范文

教学以上内容,教师可以结合目前开展的“美丽广西,清洁乡村”建设活动,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运用不同的形式渗透相关的环保教育内容。如对于低年级学生,教师可以用直观、具体、生动的形式,如让学生看教材的插图、阅读教材中的材料等,教育学生爱护我们周围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爱护公共设施,不随地吐痰,不乱扔纸屑杂物等,使学生初步树立环保意识;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依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让学生做关于环保能源方面的计算题、根据相关的环保数据制作表格等,使学生学会对垃圾进行正确分类并正确投放到垃圾桶,学会爱护花草树木并力争每年都参加植树活动,学会发挥智慧来制止危害野生动物的行为……随着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知识的丰富,数学教师再把环保教育内容拓展到居住环境、校园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方面。

二、结合课外有关资料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1952年12月份的英国伦敦,由二氧化硫形成的工业烟雾造成的空气严重污染事件中,在4天里就有4000多人死亡,事件过后两个月内,还陆续死亡8000多人……笔者通过数学活动课、实践课等向学生加以渗透这些信息,同时结合山区学校周边的自然环境的变化情况,如村民到野外捕杀田鸡、田鼠等,从而使农作物受到昆虫的侵害,促使学生对环保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在潜移默化中树立了环保意识。

三、结合现实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围绕目前开展的“美丽广西,清洁乡村”一系列活动,我们也对学生提出了“美丽校园”的活动要求,并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所在村庄开展的“清洁乡村”活动,做好清洁校园、美化校园,清洁田园、净化水源的教育工作。与此同时,笔者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引导学生列出活动前后变化的相关数据,对比其中的变化,并提出结论或对策。如针对某村庄开展的“清洁乡村”活动,笔者让学生对比开展“清洁乡村”活动前后树木、垃圾桶、清扫次数等数据的变化情况,列出表格,对比数据变化,从而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保护环境的迫切性,以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在意义和社会功效。此外,教师还可以适当布置一些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活动。如:

1.观看电视公益广告“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光盘行动“”地球一小时“”节约用纸珍惜资源”“保护水资源”等内容;上网查询有关资料,了解造成我国大范围的雾霾天气的主要原因是重工业大量燃烧煤炭产生的废气和机动车的大量使用而导致的尾气排放等;北方沙尘暴发生与治理风沙防护林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