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区工作管理办法范文

社区工作管理办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区工作管理办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区工作管理办法

第1篇:社区工作管理办法范文

【关键词】:社区服务;科学规划;政策扶持;专业化;职业化

当前,呼和浩特市的社区服务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在现阶段需要继续探讨如何完善城市社区服务体系。

社区服务“是指在政府的统一规划和倡导下,以社区组织为依托,以生活在一定社区地域内的全体成员为对象,通过社区成员间的互助,解决本社区的社会问题”。主要包括面向老年人、残疾人、儿童、优抚人员及其他民政对象的福利服务,面向社区全体成员的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的便民利民服务,以及为驻社区单位提供后勤服务等。

一、呼和浩特市社区服务发展的成就

呼市社区建设从2000年正式启动,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决定》(呼党发【2000】10号)首次提出“社区”的概念,建立起了领导机制,明确了社区职责,撤并整合了137个居委会,一次性安置了208名老居委会主任,下派164名社区干部,建立起城市管理的新框架。2007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社区建设工作的若干意见》(呼党发【2007】11号),对社区办公用房、人员经费、工作职责重新做出规定。呼和浩特市按照“两极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模式,把社区建设纳入了城市发展的整体规划。市、区、街道都成立了专门的社区建设办公室,使社区建设有了专门的领导机构,推动了社区建设的快速发展。目前,社区管理已经基本覆盖全市四个区,以3000户设置一个社区为标准共设194个社区,社区硬件建设、工作队伍建设、服务体系建设都得到了不断完善。呼和浩特的社区服务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初步形成了规模,建立了基本的服务体系和服务设施。

(一)许多社区从提供单项服务到提供系列服务。从服务对象上看,有老年人服务、儿童青少年服务、优抚对象服务、残疾人服务;从服务内容上看,有家政服务、法律咨询服务、精神卫生服务、环境治安服务等;从服务形式上看,有面对面直接服务,还有电话、网络的间接服务。

(二)兴建了社区服务网点和社区服务设施。呼和浩特市以3000户设置一个社区为标准共设194个社区,办公场所面积不少于120平米,文体活动场所面积不少于300平米。每个社区设置了一站式服务大厅。截至2007年,社区服务中心122个,星光老年活动中心76个,服务网点1004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08年达到27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25个,2010年,社区卫生服务城区居民人口覆盖率达到95%以上。

(三)社区服务人员队伍不断壮大,素质不断提高。从2008年开始,三年来,呼和浩特市社区每年公开招考大学生近200名,充实壮大了社区服务人员的队伍。随着社区工作专职化的发展趋势,组织实施《社区专职工作者管理办法》,指导各地制定社区专职工作者考核办法,要求劳动人事部门开展社区专职工作者职业资格认证,进一步规范对社区专职工作者的管理。目前每个社区至少有5名专职工作者。加强对社区专职工作者政治理论、专业知识及业务技能方面的培训,进一步提高社区工作者管理社区和服务居民的本领。目前有近1000名“4050” 人员在社区工作。全市还有16130人组成120多支志愿者队伍在社区服务。

二、呼和浩特市社区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服务发展缺乏总体计划性。长期以来,我们没有把社区服务完全纳入到城市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社区服务基本设施的建设也没有列入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的配套规划之中,缺乏总体的目标性和计划性,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着社区服务的发展方向、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

(二)经费投入不足。尽管近些年政府对社区服务给予了极大的支持,社区服务的基础设施经费和办公经费都有所增加,但是大多数市辖区政府财政预算中没有用于社区服务的专项资金(只有新城区从2008年起,每年把社区3万元的办公经费纳入了财政预算),政府投入缺乏计划性和经常性。加之,社区筹资渠道狭窄,资金来源不足。由于我国捐助免税机制不健全,驻区企事业单位、社会福利募捐和个人资助等社会性集资数量有限。这些都限制了社区服务的资金来源。

(三)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资金短缺已使社区服务的发展受到限制,驻区单位的闲置的资源不能向社区开放实现共享也使得社区服务不能得到拓展。由于计划经济体制长期实行,驻区单位已形成一套相对比较完整的服务资源,主要用于自己单位内部使用,但依然存在资源使用不饱和,闲置浪费的情况。因此呼和浩特市呼吁驻区单位“敞开怀抱融入社区”,在不影响本单位正常使用的情况下,向社区居民有序开放。

(四)社区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在西方,社区工作属于和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相并列的三大社会工作方法之一。在我国一直没有把社区工作当作一种专业,更谈不上专业化的发展。加之,我国社会工作专业的社会地位不高,专业认同度低,工资待遇低,使大多数社区工作者并不打算走专业工作道路,而是希望自己能够向政府级别靠拢。目前,大多数社区专职工作者没有社会专业的学科背景,没有经过社区工作的专门培训,对专业化的社会服务工作并不熟悉 ,沿用政府行政管理的手段从事社区管理和服务,影响了社区服务项目的扩展和服务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五)真正能够满足社区居民需要的服务项目欠缺。在呼和浩特市社区服务项目还不多,且大都集中在社区保洁、社区绿化、贫困家庭救助、计划生育咨询、社会保障服务、职业介绍等方面。这些服务,靠体力和经验提供的服务远多于靠知识和技能的专业化服务。随着社会的发展,居民将越来越需要专业服务,如老年人的心理与行为辅导、问题青少年的行为矫治与辅导、暴力家庭与单亲家庭的辅导和治疗、弱智儿童辅导、精神障碍者回归社会的辅导、社区矫正服务、居民的康复辅导、职业培训与就业指导等知识含量高的专业化服务,这些服务在呼和浩特市的社区中至今没有或很少开展。

三、呼和浩特市完善社区服务体系的对策思考

(一)对社区服务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

要对社区服务进行合理规划,就要把社区服务工作列入政府的整体规划当中,特别是列入区政府和街道的工作目标管理序列中。呼和浩特市已经建立起市区两级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建议在区领导机构中增设一个社区服务领导或协调机构,由民政主管,各有关部门及辖区内企事业单位代表参加,形成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管理体制。同时制定社区服务管理办法或实施细则,对社区服务单位实行认证制度,发放统一的社区服务单位证书,并实行年度检查。区、街道和社区服务中心分别配备一定数量的行政或事业编制的专职社区服务人员,具体负责社区服务的组织管理工作。

(二)加强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

政府要增加对社区服务业的投入,同时要广泛吸收社会资金用于发展社区服务业,市区两级民政部门要通过社会福利有奖募捐增加对社区服务业的投入。杭州市在2005年颁布了《杭州市社区服务业发展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了专项资金来源及用途、使用原则、使用范围和扶持标准,对公益项目和经营项目,进行不同标准的补助。杭州市的做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探索适合我市的社区服务资金扶持政策时,可以适当借鉴。

(三)合理整合资源提供社区服务

运用合理的方法,动员本社区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内部福利设施向社区开放。北京和平里街道的做法是,根据自己的情况,首先对社区资源包括社区内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社区居民各个方面可以开发的资源进行分布情况和可利用情况的调查。同时也要摸清社区居民的需求,使社区服务能够真正解决社区成员普遍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然后运用“准市场机制”,实现资源共享。本着“不为所有,但求所用”、“互动、参与和双赢”的原则,明确社区只是分享辖区内单位资源的使用。同时明确资源共享各方的权力、责任和利益,签订协议,形成保障。具体做法包括:协议型、共建型、委托型和公益性投资型。呼和浩特市一位政协委员娜仁托娅在市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上,提案《关于推进我市养老服务发展的建议》,建议把社区建设成为没有围墙的养老院,提出“储蓄养老”,鼓励低龄和中龄健康老人为高龄、生活不能自理的失能老人服务,建立老人自我养老服务队伍。笔者认为此建议不失为一种科学的且可行的资源整合方式,值得推行。

(四)加强社区服务队伍管理

进一步加强社区服务专业队伍建设,形成一支同社区建设相适应的专业化、职业化社区服务队伍。西方的社会工作理论认为,社区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三大专业方法之一。他们认为社会工作是一种以助人为宗旨、运用各种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去解决社会问题的专门职业,是确保现代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制度。在社区的实际工作中,社区工作者面对的是整个社区的居民,要求通过专业的技巧和方法对社区事务和人际关系进行有效有序的协调,使社区保持健康的状态和良性发展。因此社区工作者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心和荣誉感,具有务实求真的态度,并有判断事物的扎实知识基础和进行组织沟通的技巧。社区工作要逐渐走向专业化和职业化的道路,社区工作者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在获得执业资格的基础上进行工作,如心理咨询和社区矫正等。对于一般的社区工作者,有关部门也应该组织他们参加全国统一的社会工作者从业资格考试,为社区工作实现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奠定基础。在此背景下,对社区专职工作者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显得尤其必要。

第2篇:社区工作管理办法范文

2020年11月25日

花园镇作为全县城市社区基层治理的主战场,在县委坚强领导下,坚持先行先试,主动作为,充分总结疫情防控期间的一些成功经验,力争在城市社区治理方面走在全县前列,现将近期工作开展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冯山社区召开11月份共驻共建单位工作例会

11月19日,冯山社区召开11月份共驻共建单位工作例会,社区书记汇报了目前基层治理工作进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五个共驻共建单位同社区一起探讨了如何解决社区经济发展中遇到的瓶颈,以及如何在社区基层治理工作中建立长期、有效的管理机制等问题。

县城管局到花园社区进行消防安全专项整治

11月20日,县城管局下沉党员干部到花园社区对经营门店消防安全进行专项整治,宣传消防安全知识,并对不符合相关要求的经营门店进行劝导并责令整改。

冯山社区召开每周工作例会

11月23日上午,冯山社区召开周一工作例会,社区基层治理工作队队长董志荣出席本次会议,会上社区工作人员依次汇报了上周的工作进展情况,社区书记总结了上周的工作,安排和布署本周的中心工作,针对医疗保险收缴、疫情防控常态化等心工作安排专人负狠抓落实,并成立疫情防控常态化管理工作专班。

社区专职工作者公开招聘报名工作开启

11月23日,孝昌县公开招聘城市社区专职工作者花园镇岗位现场报名工作在桃源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正式开启。上午10时,县民政局汪局长和熊局长来到桃源社区报名现场督导报名工作。

花园镇就落实下沉干部积分管理办召开专题会议

11月24日上午,花园镇组织8个城市社区党支部书记召开专题会议,商讨落实《孝昌县县直单位下沉干部积分管理办法》事宜,各社区书记积极发言,为落实下沉干部积分管理办法,更好地管理下沉党员建言献策。

第3篇:社区工作管理办法范文

【关键词】和谐社区;社会工作者;社区居民

社区作为社会结构的组成部分,是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基本单位之一。因此,社区和谐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也就显得十分突出。如何促使社区内部各个要素健康、正常的运行和发挥其特有的功能,对构建和谐社区的影响十分重大。

一、关于社区概念的提出

社区是由一定的地域、人口、文化、组织等要素构成的整体,根据系统论的观点:就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的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并优化系统观点看问题。如果我们把社区看作一个系统,其构成要素对社区的影响就显得十分突出。社区内其中一个要素不能正常、有效的运行,就会影响社区功能的正常发挥。

二、目前社区存在的问题

随着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社区管理工作的不到位;社区居民公德意识的淡化;社区工作者专业知识的缺乏和其年龄构成的分化等,使社区的发展步伐日益减慢,矛盾日益突出,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区发展的不平衡

由于部分党委政府人员、社区工作者、社区居民各方面认识上的偏差;居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不平衡等,一些地方及工作人员把精力主要放在抓“闪光点”、“树模范”上,而忽略了点与面的结合,没有做到面面俱到,结果导致了社区发展的极度不平衡。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区内部的不平衡。如某一社区的居民生活水平普遍得到了提高,而忽略了社区内环境、卫生的改变;二是社区与社区之间的不平衡。由于职业、受教育程度、生活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社区之间存在一定的不平衡性。

(二)社区居民的层次分化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政府职能的迅速转化和政府人员的大幅调动,部分社区居民的意识未能适应这种快速发展的趋势,一些下岗职工、孤老以及丧失劳动力的社会若是群体处于社会的底层,沦为被救助、被关怀的对象。最终,极有可能导致社区治安秩序的混乱。还有一些下岗职工接受新事物的能力非常强,能适时的调整自己的心态,抓住机遇,从而他们在整个社会的层级中发生了变化。这两种情况社区两极分化的趋势越来越严重,这样不仅对政府、社区工作人员的挑战大,而且对构建社会也提出了新的历史课题。

(三)社区居民归属感、认同感的淡化

由于社区秩序的不稳定、社区居民流动的频繁发生、以及人们对社会工作这门职业的生疏和社会工作者自身的一些不足,使得社区居民的信任度下降。对于那些生活在城市社区的人来说,都是居住在单元楼房,每家每户安个防盗门,出门锁门,回家关门,邻里之间很少来往,几年来甚至连居住在自家隔壁的是些什么人都不知道,在城市社区中,这种现象是非常普遍的。它形象的说明了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极度不够,它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自觉性、积极性不高,对社区工作不支持、不配合,有的甚至持背离的态度。

(四)社区工作者自身的缺陷

社区工作者知识结构单一,且文化水平低;年龄构成不合理,且年龄偏大;特别是专业的社会工作人才缺乏,缺乏系统培训,他们在处理社区事物的过程中仅凭经验、主观意向,未认清自身的职业要求及目标,不具备特定的专业素养。致使社区工作者在处理社区事物中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三、构建和谐社区中的实施途径与方法

社区作为基层组织,是生产和生活的基本单位之一,同时它也是构建和谐社会需重点建设的对象之一,它能否健康、正常的运转,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意义重大。

(一)关注社区弱势群体,为弱势群体解决基本生活之忧

社区弱势群体主要包括老人、下岗工人、残疾人等,这一部分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较差,生活、住宿、健康等条件都处于社会的最底层。社会工作在大多数人的眼中是一项非常崇高的人道主义事业,社会工作者是社会的代表,把社会的温暖和人间的爱传给自己的工作对象,让他们对人生充满信心。所以,社区工作者对社区弱势群体应给予更多的关怀与照顾,让他们能够意识到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人愿意去帮助他们,能够感受到人间的温暖和爱,能够感受到被尊重和人的固有的尊严。社区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还要采取个别化原则,实现案主自决的原则,有区别地对待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让他们都能得到平等的对待。对待残疾人,不应歧视他们,应从他们的立场、心理出发,尊重他们,树立他们对生活的信心,对幸福的追求,为他们寻求更好的政策和照顾等;对待下岗工人,应即时挖掘就业指导信息,适时地对他们进行就业辅导与职业培训,进行服务的宣传,以重新树立他们的自信心以及对工作的热情;对待老人,要有爱心、耐心、细心、虚心和责任心,使他们老有所尊、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得,鼓励他们工作,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自尊心,根据不同情况实现他们的愿望。

(二)创造公平、公正、平等的社区氛围,促进社区进步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区的同质性不断减弱,异质性不断增强,这便意味着社区居民不论是在职业、收入,还是在社区地位、社区福利上都存在极大的不平衡。社区工作的基本目的是实现社会资源的再分配,缔造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而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应符合以下的条件:一是具备一个公正的社会制度,使全体人民无论贫贱贵富、有权和无权、健全和残疾、男女老少或少数民族等都能够受惠;二是在这个制度下,特别是在法律制度下,人人受到平等对待;三是全体人民的生活都受到保障,人民的基本需求,如衣、食、住、行及医疗等,都应得到满足。社区工作者的使命也就是为建立这样公平、正义的社区而努力。具体工作包括改善社区内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倡导更加公平的社区政策和资源分配等。在社区中,每一个居民都应该拥有平等的政治参与权(法定限定之外)、发言权;在社区福利、服务方面应有平等的对待权和拥有权等(根据个别化原则);同时,社区工作者也有义务向社区居民宣传和传达国家重大决定和决议要求等。

(三)切实推进社区居民自治

和谐社区的建设是需社区居民与社会工作者共同努力完成的,双方之间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社区中,社会工作者是社区规章制度、管理办法、各种措施、策略的制定者,居民是履行制度、规范的遵守者。从表面上来看,存在着主动与被动的关系,但从实质上来说,各种措施、方法的制定都是从居民的实际情况出发的,都是有利于社区和社区居民的,只要居民意识到这样一些有利的条件,他们不仅会自觉履行和遵守各种规章制度,还会与社区工作者一道为把社区建设得更加美好而出言献策。同时,社区工作中,必须完善社区居民自治制度,社区居民自治是基层民主的重要方面,是和谐社区的重要标志。只有切实完善社区居民自治,保证广大居民群众在基层社会事务管理中当家作主,才能调动起群众参与社会事物管理,建设和谐社区的积极性。即尊重居民的创造性,在各项事物的制定中,听取居民的意见、建议,尊重居民的观点和看法,从实际出发,制定出切实有利于居民的政策,居民与工作者之间应树立起平等的关系,不能以权压人,更不能违背居民的意愿。

(四)促进社区居民归属感、认同感的提升

由于社区居民的暂住性,以及对社区安全的不确定性等,使得社区居民之间的关系淡薄、疏远,很少有沟通、交流的机会。这样,社区内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也就降低。居民归属感、认同感的降低,社区的秩序、卫生、安全等问题也就随之而来。根据社会工作的观点,社区问题不是个人性的问题,而是集体性的问题,需要通过动员群众、大家组织起来,一起去解决问题。社区工作者应适时地、有针对性地举办一些需要居民广泛参与的活动。如:开展有关妇女、青少年或者老年人的健康知识讲座、社区晚会、社区法律和道德文明宣传等,同时在活动中要做好广泛的宣传与动员,充分调动居民的积极性、创造性。通过集体参与,有利于社区居民广泛交流意见、形成不同观点的碰撞;有助于扩宽个人的视野,扩充个人的知识面,调整个人的私欲;也有助于社区工作者根据集体的意愿做出切实可行的决策,这样社区居民的归属感、认同感便会逐步提升。

(五)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氛围

社区环境是社区成员在一定的地域内所面对和感受的一切客观事物的总和,是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的综合体。这里主要是指社区物质环境,它包括社区环境卫生、绿化美化、道路和市政设施建设等。社区工作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纯粹的追求改变个人,而应着力去改善社区周围的环境,改变不合理的制度及政策。社区工作者应在社区设计、规划、筹备等方面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同时,向社区居民灌输环境保护意识,和社区居民一道,把社区建设得更加美观和舒适。这样不仅让居民呼吸到新鲜、清新的空气,而且给居民提供了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

和谐社区应该同和谐社会一样具备“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特征,它也应当是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社区。和谐社区的建设需要社区工作者、社区居民、党委政府三方面相互配合、相互促进。随着社区工作人才结构布局不断合理化,社区居民自治制度的完善,党委政府对社区建设的高度重视,人们对社会工作这门专业认识的不断深化,全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不断深入,城市社区将会朝着正常的轨道向前迈进,最终与和谐社会的要求接轨。

参考文献

[1]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 市委.加强和改进市社区服务路径探析[J].市委党校学报,2006(6).

[3] 孙莹.社会工作者在我国城市反贫困中的使命和角色[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05(1).

[4] 奚从清.社区研究:社区建设与社区发展[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

[5] 姜力.关于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几点意见[J].社区工作, 2006(9).

第4篇:社区工作管理办法范文

大家好!

首先,今天我能够站在这里参加社区副主任的竞选,要非常感谢在座的各位领导和社区代表们对我的支持与信任,能给予我这个“展示自我、挑战自我、推销自我”的平台。并借此机会我要向长期以来在工作、生活上给予我支持、关心和帮助的领导和同事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对自己的基本情况向各位做一简单的介绍:

我叫,今年岁,学历,我参过军,曾在部队任职。2014年3月我来到街道党政办公室工作,2014年10月调到社区担任党支部委员。任职期间我能在短时间内掌握岗位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工作思路并积极付诸行动,顺利的完成岗位所需的角色转换。踏踏实实,认认真真的完成岗位赋予的各项职责及上级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

首先我要明确的是参加社区副主任岗位竞聘的理由和优势。第一我有强烈的思想意愿,来到社区工作一年多的时间里,我对这份直接服务于社区居民的工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在担任党支部委员时,我摆正位置,做好领导的左右手,积极稳妥的完成上级交办的事项,尽心尽责的服务于社区。现在我站在这里,就是想继续在在更重要的岗位上,有多作为、有所成就,继续为社区建设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第二我参过军,在部队任过职。部队生活的锻炼,使我养成了做好办公室工作必备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纪律意识和扎实的工作作风。其次我始终坚持正直,诚实的军人品质,在工作生活中能做到一碗水端平。

第三我有较好的年龄优势。我现在岁,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斗志十足,心思敏捷,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快,适应能力强,能够完全适应当前高标准、严要求、快节奏,以及高强度、大负荷的工作量,我有能力、也有愿望把自己全部的精力投入到社区管理工作中,毫无保留、不遗余力的把工作做细、做实、做好,为社区建设的创新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如果我当选,我将以“服从指挥、管好自己、带好队伍、搞好服务”为基本工作思路开展工作,绝不辜负上级领导和广大居民的期望,与社区同事们齐心协力全心全意为社区工作服务,全面推进社区的文明建设,安全建设,经济建设,共同建造一个文明和谐的大家园。

如果我当选,我将在自身能力上有所提高和突破。当前,形式不断变化,标准不断更新,社区服务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如果我是社区副主任,我会服从上级指示,自觉地感知新理念、适应新标准、学习新知识,努力的充实自己,不断的提高自身能力,以便能够在完成工作的同时追求更好的发展。

如果我当选,我会加强社区服务队伍的管理工作,更新管理理念,改善管理办法。我将把军人的精神作风运用于社区服务队伍的建设中,使队伍整体保持诚信,正直的面貌,切实的为社区建设添砖加瓦。

如果我当选,我将本着社区服务精神的基本原则,积极组织、依法办理好社区里的各项公益、公共事务。根据广大居民的切身需要,开展家政服务,举办健康知识讲座,完善社区服务系统;开展各式各样的宣传、教育的活动,倡导乐于助人、见义勇为的优良风尚,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争创文明社区典范;积极配合各部门,落实综合治理工作的各项举措,组织高素质的治安联防队,负责社区安全工作,全面做好“防火、防盗、防治安灾害事故、防重大刑事案件发生”的四防工作,与军民共同创建安全和谐的生活环境。

第5篇:社区工作管理办法范文

《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的,将实施了50多年的强制性收容遣送制度改为关爱性救助管理,建立自愿受助、无偿救助为原则的新型的社会救助管理制度,是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重大改革,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对特殊困难群众生活问题的高度重视。实施救助管理制度,保障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基本生活权益,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完善社会救助保障体系、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对于进一步优化我市经济发展环境,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提升城市形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开展救助管理工作进社区的总体要求

一是服务机构网络化。以市救助管理站为依托,各乡(镇、街)要成立救助分站,指定专人负责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村(社区)要建立救助服务点,形成市、乡(镇、街)、村(社区)三级社会救助服务网络。

二是救助工作社会化。各乡(镇、街)、村(社区)要组建救助管理服务队伍。建立民政、财政、公安、卫生、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等部门密切配合,互相支持的工作机制。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建立政府、社会和家庭责任相结合的现代救助体系。三是救助方式多样化。各乡(镇、街)、村(社区)要结合实际,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救助工作。

三、推进救助管理工作进社区的具体措施

(一)健全组织,加强领导,为社区救助提供组织保证

社会救助工作是一项新型的社会救助制度,是一项需要政府、非政府组织及社会各方面广泛参与的系统工程,必须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齐抓共管,协调运作,为开展救助管理进社区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为此,市政府成立了由主管民政工作的副市长为组长,民政局局长为副组长,财政、公安、卫生、交通、铁路、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等部门为成员的救助管理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民政局。明确相关部门工作职责,做到领导到位,责任到位。要求各乡(镇、街)、各村(社区)都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要确定一名领导具体负责救助管理工作,并配备相关人员,确保救助管理进社区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二)健全制度,完善网络,为社区救助搭建基础平台

社会救助是以市场机制为依托的社会保障制度的补充,开展社区救助工作,必须使救助成为一种制度。依据民政部颁发的《城市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我市制定了《救助管理制度》、《救助接送制度》、《救助安置制度》、《救助责任追究制度》,绘制了《救助操作流程图》,各乡(镇、街)、村(社区)要将这些制度装订成册,并张贴上墙,使社区干部和居民在实施救助过程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要加强网络建设,在乡(镇、街)建立救助管理分站,在村(社区)建立救助服务点,在重点路段设立爱心救助岗。通过抓街头、堵源头,实现三级网络盖到头。村(社区)要精心编织社区监护网,社区救助网,社区安置网三道救助网络,达到网络救助无盲点,家庭监护无流失,社会安置无反复。

(三)深入宣传,广泛动员,为社区救助营造良好氛围

社会救助是一种关爱性救助和无偿性救助,它体现了浓厚的人道主义思想,社会救助不仅仅是政府的职责,也是社会的义务,公民的义务。要通过召开动员会、报告会、座谈会、发放传单、办板报、画廊,在电视台、电台举办专题节目等形式,对救助进社区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要利用公开栏开展“五个公开”,即救助政策公开、救助对象公开、救助流程公开、救助标准公开、救助责任公开。通过宣传动员,使社区干部和居民提高对救助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共同做好社区救助工作。

(四)明确原则,依法施救,为社区救助统一操作规范

1.救助条件及救助原则。

根据国务院和民政部的有关规定,受助人员必须具备四个条件,即自身无力解决食宿;无亲友投靠;不享受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或者农村“五保”供养;正在城市流浪乞讨度日。

对因灾、打工无着、失窃、逃学、投亲不遇等原因造成暂时无法解决食宿的救助人员,由市救助管理站核实后,为其提供救助。

2.特殊对象的救助。

市公安、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等部门在市区执行公务过程中发现的特殊对象,按下列程序进行救助:危重病人、传染病人、直接护送至市中医院;精神病人直接护送至舒榆精神病院,给予必要的基本医疗救治;弃婴(0—1岁)和幼儿(1—6岁)需经市中医院检查,排除传染性疾病后由市救助管理站护送至长春市社会福利院。

危重病人、传染病人及精神病人护送至定点医院待病情基本稳定后,由市卫生部门通知市救助管理站前往医院审查辨别身份,符合救助条件的,由市救助管理站出具救助证明,救治费用由市救助管理站报请市财政部门核拨,市救助管理站负责救助对象的返乡事宜。不符合救助条件的,由发现地公安机关查找、联系其家属或单位,并通知其家属接回或护送回原籍,医疗费用由其家属承担,承担有困难的经市救助管理站核实由市财政予以适当补贴。

3.一般救助对象的救助。

符合救助条件的,在核实其原籍、地址后,由市救助管理站提供返乡的车票;16岁以下的少年儿童、行动不方便的老年人、查实籍贯的精神病和痴、呆、傻以及行动不便的残疾人,由市救助管理站通知其家属或流出地民政部门领回,或由市救助管理站护送至居住地或当地救助管理站。

对查不出原籍的精神病及痴、呆、傻人员,由市救助管理站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送当地福利机构安置。

救助对象在受助过程中因病救治无效死亡的,市救助管理站应及时函告其家属或所在地乡(镇、街)、村(居)委会派人前来料理后事。发出通知两周后,没有前来料理后事的,市救助管理站会同公安部门按有关规定处理。

救助中发现的吸毒人员,由公安机关按有关规定处理。

救助中如发现外籍人和港、澳、台人员,救助管理站应及时告知其向当地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求助。

(五)明确职责,协同作战,为社区救助健全工作机制

推进救助管理进社区工作涉及社会多个方面。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民政负责、部门配合、社区参与、救助管理站落实”的工作机制,各有关部门一定要明确分工,各尽其责,密切配合,加强协调,确保救助工作顺利进行。

民政部门:全面负责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工作。对市救助管理站、乡(镇、街)救助管理分站、社区救助服务点进行指导、监督。根据工作需要,不定期召开协调会议,解决救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财政部门:负责保障救助管理工作所需经费。要根据本地开展救助管理工作的情况,将救助管理工作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为符合条件的救助对象提供在定点医疗机构的救治费用。对精神病院、福利院接收受助人员中的“三无”人员、弃婴追加收养人员生活经费,并根据救助工作临时突发性的特点,及时调整经费拨付预算。

卫生部门:负责流浪乞讨人员中危重病人、精神病人和传染病人的救治,开通危重病人救治绿色通道。负责协调定点医院无条件接收救治流浪乞讨危重病人、精神病人。定点医院接诊后,应及时通知救助管理站。对在指定医院进行救治的流浪乞讨危重病人、精神病人所发生的费用,符合条件的由同级财政负责,不符合条件的由其亲属或单位负责。确实无法收取的,由救治医院向卫生部门申请医疗费,经卫生、民政部门审核同意后向财政部门申请拨款。

公安部门:负责协助维护救助管理治安秩序,严厉打击指使、教唆、幕后操纵乞讨活动的人员。告知、引导流浪乞讨人员到救助管理站接受救助。将从事卖唱、强讨强要及14岁以下的流浪儿童护送到救助管理站。对被遗弃的婴幼儿应立案侦察,查找其生身父母。确系查找不到生身父母的可确立弃婴弃儿,由公安部门提供相应材料后移交救助部门或社会福利机构。对流浪乞讨人员中的危重病人、精神病人可直接护送到指定医院治疗,同时通知救助管理站,对残疾人、未成年人和行动不便的智残人员,引导或护送其到救助管理站求助。

交通、铁路部门:在公路客运、铁路客运站所管辖区域内,工作人员负责对流浪乞讨人员进行询问,对符合救助条件的,应告知其到救助管理站。同时,配合民政部门为受助人员返回流出地或所在单位提供乘车便利。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配合支持救助管理工作。如需要在繁华路段、车站、路口等区域设立救助引导标识的,应无偿提供便利条件。负责劝诫在繁华路段、交通要道强讨强要人员;对街头残疾人、未成年人和行动不便的流浪乞讨人员,一经发现,立即引导、护送其到救助管理站;对发现的危重病人、精神病人,可直接护送其到指定医院治疗,并通知救助管理站。

市政府办公室:负责日常协调、监督、检查各相关部门对其所承担职责落实情况,并及时通报有关领导。

各乡(镇、街):负责指导、监督救助分站和村(社区)救助服务点有效开展救助管理工作。

第6篇:社区工作管理办法范文

[关键词] 社区卫生服务;规范管理;体会

社区卫生服务单位目前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社区卫生服务站,是卫生医疗服务的基层单位,担负着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医疗服务工作。我市城区共有社区13处,居民18 000人,目前有社区卫生中心1处,社区卫生服务站8处。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是搞好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保证。规范化管理是以一种先进科学的管理思想,使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针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各个环节制定健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本标准、基本服务规范和管理办法,完善各种规章制度。

1 社区卫生服务规范化管理

1.1制定社区工作制度和岗位职责

根据社区实际情况及所属医院的性质和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制度(如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制度、社区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工作制度及各室工作制度等)和岗位职责(如社区卫生服务站岗位职责、全科医生、全科护士职责等),并把社区医务人员的姓名、职称及社区的服务功能项目公布上墙,使社区居民能了解该社区的技术力量与服务范围。

1.2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业务水平管理,规范服务行为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各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每半年对各社区卫生服务人员进行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训与考核,竞争上岗。定期开展专家进社区,健康大课堂活动,为社区居民讲解医学保健知识和进行健康查体。

1.3 加强社区信息系统的管理

把社区居民的个人健康档案与家庭健康档案管理微机化。认真做好社区调查工作,进行专人定期的社区慢性病人随访,并进行慢性病电脑数据库专案管理。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网站,把医院专家请到网站里来,在网站里设立专家门诊室。

1.4 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改善服务态度

社区卫生服务站是一种提供居民卫生服务的机构,强调文明行医,方便社区内居民,使群众满意。近两年,已开展健康教育讲座20余次,健康查体11万余人次,深得患者家属和社会得好评。全科医生主动深入家庭为居民建立电子健康档案,提供持续性的医疗服务,实现了小病在社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解决了居民大部分的健康问题。每季度组织对社区居民进行满意度调查,协调好社区卫生服务站与社区居委会之间的工作。

2 体会

2.1社区卫生服务规范化管理的必要性

社区卫生服务是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础,加强社区卫生服务规范化管理是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措施。 在卫生资源配置不尽合理的条件下,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实现社区卫生服务的功能和目标,就必须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的计划、实施和评价的管理。

2.2 社区卫生服务规范化管理提高了居民的满意度

通过建立各种规程、制度、标准等,使管理职能的施行规范化,提高了管理的科学化程序和协调的力度,使社区卫生服务改善服务态度,保证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水平,取信于民。通过问卷调查,实施社区卫生服务规范化管理后,社区居民对社区服务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2.3 社区卫生服务规范化管理有利于居民的病案管理

在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内每个居民的健康状况、检查情况及病情变化都能从电脑数据库中明确地反映出来。

第7篇:社区工作管理办法范文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加强城市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精神,根据国务院《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办法》和省、市有关规定,现就颍城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工作目标

建立和完善颍城计划生育工作管理与服务网络,认真落实“属地管理、单位负责、居民自治、社区服务”的城市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机制,明确各部门、各单位职责,增强社区计划生育管理服务能力,使颍城计划生育工作逐步走上规范有序、良性循环的轨道。

二、职责

(一)各部门、各单位计划生育职责

1、成立计划生育管理组织,明确一名分管负责人,配备一名专(兼)职计划生育干部,负责本单位(含空挂户、租房户、退休下岗职工、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及计划生育信息统计和信息通报,计划生育信息员享受计划生育岗位津贴。

2、认真做好本系统内计划生育法律法规、优生优育的宣传教育工作。在单位和单位住宅小区分别设立固定的计划生育宣传栏和计划生育有奖举报箱。宣传栏内容有计划生育政策法规、优生优育、办证程序、收费标准、有奖举报办法和省、市、县、镇四级有奖举报电话号码等内容。

3、年初分别与下属相关单位签订《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责任书》,出台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相关文件,将计划生育纳入本单位综合考评。每季度对责任落实情况进行一次督查,半年、年终各组织一次考核,兑现奖惩。督查、考核要有文件和相关资料。

4、建好本单位常住户、空挂户、流动人口的育龄群众档案。组织本单位育龄妇女“两检”对象按时参加每季度的孕环检,落实长效节育措施,兑现独生子女保健费,协助有关部门做好本单位政策外怀孕、生育的处理。

5、单位分管领导、计生专干按时参加单位所在社区(居委会)每月召开的例会,汇报上月计生工作开展情况。对本单位当月发生的结婚、怀孕、出生、节育信息,规范填写统一的《阜阳市计划生育信息通报单》,一式两份,一份单位留存,一份上报所在社区。实行零报制。

6、计划生育相关部门分管负责人、计生专干除要参加慎城镇每月召开的城市计划生育工作例会,通报相关信息外,也要参加所在社区每月召开的例会,上报本单位计生信息。公安、卫生等部门在办理有关证件时,需凭现居住地社区居委会出具的计划生育证明方可办理。房管部门要做好租房户的建档和房屋租赁合同签订的管理工作。

(二)慎城镇计划生育职责

1、充分利用广播、专栏、培训等形式,认真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法规、生殖健康知识、有奖举报知识的宣传教育。形成全民关心、支持计划生育的工作格局。

2、督促、指导社区、单位按要求建立规范计划生育各类统计台帐,力争计划生育信息统计上报准确率100%。

3、规范建立计划生育统计台帐,落实信息核查、反馈制度。认真组织核对社区、相关部门上报计生信息,准确的信息及时进入计生办WIS系统,对不准确的信息反馈给原上报单位予以纠正,并督促其及时上报纳入管理;对人户分离、流入人口发生的结婚、怀孕、出生、节育信息,本县的以书面形式反馈给其原籍单位,并留好存根;外县的上报县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办公室,通过全国流动人口信息交换平台反馈给其原籍单位。建立流入人口《婚育证明》查验登记帐,查验登记内容与社区居委会查验登记一致。

4、组织召开相关部门及社区例会,学习相关政策文件,通报计划生育相关信息,检查相关部门、社区上月计划生育工作落实情况,部署下步工作,开展业务培训。结合各社区工作情况,发放社区工作信息提示单,计生办要有参加例会人员名单、书面通知回执、例会内容记录簿、人员签到簿、参会场景照片等资料。

5、年初与县直单位及社区签订《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责任书》,并督促、指导落实;年终对县直单位及社区目标责任落实情况进行考核,兑现奖惩。

6、设立固定的计划生育公开栏和宣传栏,有生育政策、收费标准、办证程序、政策外怀孕、生育有奖举报、居民自治章程等内容。设立永久固定的城市计划生育有奖举报箱,公布省、市、县、镇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有奖举报电话号码。接受举报要有登记,查处要有卷宗,处罚要到位。

7、加大计划生育财政投入。宣传经费、孕环检、手术经费、办公经费、专干工资要落实;切实做好城镇无单位居民、流入人口独生子女保健费落实工作。

8、认真做好经常性工作,确保年度出生政策符合率98%以上,统计实现零误差,确保出生婴儿性别比125以下,长效节育措施落实率95%以上。

(三)社区居委会计划生育职责

1、社区居委会成立计划生育工作委员会,主任由社区主任兼职,配备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女性计划生育专职干部,住宅小区、家属院配备计划生育信息联络员,建立系统的社区计划生育工作网络。

2、规范开展对广大育龄群众计划生育政策法规、优生优育、生殖保健知识的宣传培训,确保群众计划生育政策知识知晓率95%以上。社区居委会、家属院、住宅小区要分别设立固定的计划生育宣传栏、有奖举报箱,公布省、市、县、镇四级举报电话。

3、年初与辖区单位签订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责任书,定期检查落实情况。

4、建立规范的“三簿四类”台帐,并将当月发生的结婚、怀孕、出生、节育信息以月报单形式上报镇计生办,确保实现信息统计、上报零误差。

5、认真查验流入人口《婚育证明》,并有查验登记,查验结果及时上报镇计生办建档,纳入管理。建立房屋出租户档案,配合房管部门做好房屋租赁的管理工作,力争合同签订率100%。

6、为办理有关证件的群众出具地址证明,社区有地址证明存根和登记簿,使用计划生育专用章。未提供相关证明和不履行计划生育义务的,暂不予办理。

7、积极开展计划生育经常性工作,定期组织“两检”对象按时参加孕环检,落实长效节育措施,杜绝早育和政策外生育。

8、组织召开辖区单位、住宅小区、家属院计生负责人、信息联络员参加的例会,学习计生政策法规,听取各单位上月工作开展情况汇报,搜集计生信息,对单位通报的计生信息认真组织专人检查,准确的信息及时进入“三簿四类”台帐;对不准确的信息反馈给提供信息单位,更正后重新上报。社区居委会例会要有参会人员名单、书面通知书回执、人员签到簿、会议记录。

9、按时完成上级计生部门交办的信息核查等任务。

三、考核

(一)县计划生育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对慎城镇城市计划生育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考核。

(二)慎城镇组织对县直单位、社区计划生育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考核。

(三)实行月调度与半年、全年检查相结合的考评办法,每次调度、检查结果,纳入年终考评。

(四)省、市检查结果纳入县年终考评。

四、奖惩

(一)完成年初与慎城镇签订的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书各项指标的,由县委、县政府给予通报表彰。

(二)完不成责任书规定的各项指标,慎城镇城区期内出生政策符合率低于96%、统计准确率低于98%、出生人口性别比高于125、节育手术到位率低于90%、《婚姻证明》查验率低于90%的,县委、县政府将给予通报批评,对单位和责任人落实“一票否决”。

(三)相关部门信息通报率低于90%、通报信息误差率大于5%、社区居委会计划生育证明查验率低于95%的,县委、县政府将给予通报批评,对相关单位和责任人落实“一票否决”。

第8篇:社区工作管理办法范文

为了深入推进平安海门建设,努力提高平安建设现代化水平,近日,江苏省海门市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平安海门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了平安建设目标和任务。

“六大体系”打造平安海门

《意见》指出,在平安海门建设中,要力争在构建“大平安”格局上、在提升平安建设法治化水平上、在完善综合治理工作体系上、在创新体制机制上、在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上、在发挥群众主体作用上、在夯实基层基础上、在提升平安建设绩效上这八个方面走在全省前列,实现蝉联“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市)”、“全省平安县(市)”和争创“南通市平安建设示范县(市)”的最终目标。

针对这一目标,意见提出了六大重点任务,分别为: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体系、健全平安建设法治保障体系、建立和健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体系、构筑以人文本为导向的人口管理服务体系、构筑牢固的基层基础体系。 专业化社工参与群防群治

在平安海门的建设中,社会的力量不容小觑,海门市将不断壮大、规范社会组织和志愿者队伍,提升他们的素质。

《意见》提出,到2016年底,海门市全市登记的社会组织将达到900个,拥有万人的社会组织超过9个。并不断推进社会专业人才建设、鼓励高校毕业生、复转军人等社会优秀人才到社区工作,优化社区工作队伍人才结构。届时,每个城市社区社工达3人以上,每个农村社区至少有1名社工,城市社区综治社工职业化、专业化水平达90%以上,农村社区达80010以上。

海门市还将进一步壮大平安志愿者的队伍,到2016年底,全市注册平安志愿者占实有人口比例城区不低于5%、农村不低于3%,群防群治力量总人数超过4万人。同时,将不断加强社工与志愿者联动机制建设,制定完善专业社工和志愿者服务管理办法,建立健全人员选拔、教育培训、持证上岗、考核奖惩等工作制度,不断提升队伍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水平。

创新矛盾多元化调解机制

实现矛盾纠纷的多元化调解,需要调解队伍加强排查、在源头防范,更需要机制的不断创新。

《意见》提出,要按照每月一次、区镇(乡)每半月一次、村(居)每周一次的要求,全面推进网格化排查工作,严格实行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零报告”和定期分析研判、分级预警等制度,构筑全方位、动态化社会矛盾排查体系。要不断创新发展大调解工作机制,加强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尤其是提升医患、交通事故、劳资、消费、环保等工作站运行的质效。

在调处矛盾纠纷的过程中,调解人员应急处置的能力至关重要。《意见》要求调解人员牢固树立“每一起纠纷处置不当都有可能引发过激反应”的理念,对重大群体性事件,党政领导要亲临一线,积极与群众对话沟通,切实解决群众的合理诉求;对少数人员打着维权旗号、以不合法方式维权引发的个别突发事件,既要协调维护好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又要对其行为准确定性,依法打击各类歪风邪气。

立体化防控体系掌控全局

海门市还将进一步强化社会治安立体化防控体系建设,并加强对特殊人群的服务管理。

第9篇:社区工作管理办法范文

1、在举办医院社康部、医务科、质控科、护理部和防保科的指导下,社康中心根据实际情况设立包括全科、专科、护理、药房、医技及计划免疫等专业小组。每专业小组设立组长,并制定落实岗位责任制;制定各组及各班(岗)岗位职责。社康中心主任应对本部门员工定期进行岗位职责考核。

2、负责成立本社康中心医疗质量控制小组,主任担任组长;成员为各专业小组组长,不断加强社康中心医疗质量管理。质控小组每月就本社康中心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进行自查,质控考核结果与工作人员的绩效工资挂钩。

3、社康中心的主任,应每月召开一次各专业小组工作会议,针对各专业小组提出的医疗安全及医疗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和制定改进措施。

4、社康中心主任应每月统计中心各项工作的工作量;制定本中心二级绩效工资分配方案并对工作人员的每月的绩效工资按照工作量进行二次绩效分配;对社康中心各项业务工作做好质量控制。

(二)医疗质量管理制度

1、加强医务人员对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主要包括《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处方管理办法》、《广东省病历书写规范》、《深圳市基本医疗制度》、《深圳市常见疾病诊疗规范》、《深圳市医保管理办法》以及举办医院的各项医疗管理制度等)的学习和掌握。对相关的医疗卫生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的主要内容要求熟练掌握,并定期进行考核;确保相关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的有效执行,做到依法行医。

2、社康中心应贯彻执行医疗技术准入制度,严格按照《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核准的科目提供诊疗服务,严禁超范围执业;及时督促协助社康中心医务人员办理执业注册,避免非法行医。

3、社康中心应根据国家收费标准及医保相关规定,及时核对调整医疗收费价格;社康中心主任应直接管理物价,确保社康中心医疗收费价格不高于举办医院。杜绝乱收费。

4、建立社康中心电话回访制度,要求医务人员对门诊患者进行电话回访并做好记录;社康中心主任要定期抽查回访执行情况。

(三)服务流程管理

1、制定适合本社康中心的医疗工作流程,包括全科及专科医疗,护理、药房及收费挂号等流程;并根据实际工作情况不断调整优化服务流程;社康中心医务人员应严格按照工作流程执行。

2、建立社康中心医疗安全应急处理预案(应包括公共卫生事件、停电和火灾等突发事件等)并定期进行演练,确保社康中心对突发事件的有效应对;并将预案落实执行情况作为社康中心医疗安全和医疗质量控制的重点内容进行定期检查,充分做到防患于未然。

(四)医疗缺陷和纠纷管理

1、根据临床医疗、护理缺陷评定标准,建立社康中心医疗差错登记本,并定期组织讨论。

2、对重大差错、纠纷应立即上报医院社康部及其他有关部门。

3、制定社康中心的奖惩制度,并贯彻执行。

4、发生医疗纠纷,应注意妥善保存相关医疗客观资料,包括病历、处方、处置单、诊疗过程涉及的药物、安瓿、器械等各种医疗文书和医疗用物。

(五)员工和公共关系管理

1、严格执行社康中心工作人员岗前及岗位培训制度。要求新进社康中心人员熟练掌握内、外、儿、妇科常见急证的处理、院前急救技术、外科常用操作及急救设备的运用等基本技能,并进行理论及实际操作考核,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在岗工作人员应定期进行急救技术的演练及考核,考核成绩与工作人员的绩效工资奖金挂钩。在岗工作人员每年需到举办医院参加临床继续医学教育学习15-30天。

2、社康中心主任应根据医务人员专业技术水平状况及业务特点合理搭配排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