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媒体技术范文

新媒体技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媒体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媒体技术

第1篇:新媒体技术范文

媒体技术包括现代化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以及通信技术等全新技术,能够向用户提供需要的信息服务的媒介手段。新媒体技术是指基于互联网技术下的新媒体具有先天的技术优势与作为媒体的信息服务功能,是网络经济与传媒产业实现对接的最佳选择。

2000年以来,Web2.0运动发展十分迅速,以Blog、Wiki、BBS为代表的社会性媒体逐渐发展壮大,并对社会信息的生产与传播模式产生了深刻影响。用户创造内容(UGC)的增加不仅丰富了媒体市场,也改变了信息流动结构和媒体生态。本文分析了社会性媒体的发展历程、概念、及其五种本质特征:平民性、对话性、匿名性、社交性和涌现性。总结了社会性媒体的六大类型,并对其面临的媒体内容监管困难、媒体可信度低、数字版权混乱、盈利模式模糊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和分析。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新媒体技术范文

进入全媒体时代

区别于以报纸、电视为主的传统媒体时代,人们将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时代称之为新媒体时代。但与智能移动终端流行的今天相比,其信息获取的方便性、及时性仍有差距,CC视频将之称为“全媒体时代”。

“全媒体是传媒行业最新流行的词汇,严格地说它是各种媒体的集大成者或者说融合。”CC视频CEO张远表示。CC视频是一家云视频服务的提供商,专门为各种新媒体提供视频服务。

据张远介绍,全媒体有几个典型特点:第一是信息传播手段的融合,即把文字、语音、图像、视频很好地结合起来;第二是传播渠道的融合,既有传统媒体,如报纸、电视,还有网络(包括今天所说的三网融合);第三是接收终端的的融合,除传统的报纸、杂志等印刷品外,内容还通过智能电视、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展现。“这三方面融合就形成了我们所说的全媒体。”

“报业转型是大势所趋,面对新媒体快速发展、经营环境的聚变,单纯依靠平面媒体很难获得生存和发展。”《京华时报》总编辑李洪洋在演讲中表示。

“云报纸”是《京华时报》全媒体转型的一次尝试。据李洪洋介绍,云报纸是一个平台,它有两个终端,一个终端是传统的报纸,而另一个终端则是移动终端,如通过手机对报纸的内容进行拍照,手机上马上就会显示出相关的文章和视频内容。

新媒体插上“云”翅膀

新媒体是技术推动下的产物,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关系从最初的依附、互动、融合,发展到今天的全媒体,技术创新在其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关键作用。而且随着媒体内容和产品的多媒体化,实现这一切对新技术研发和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全媒体时代的一个关键技术是视频的应用。尤其是在诸如教育、新闻访谈等领域,视频已经被证明是最好的展现手段。不过,视频服务需要比较大的投入,包括服务器、存储设备等,因此,对于一般小型传媒公司来说,云视频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第3篇:新媒体技术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技术;教学效率;思政课课堂;影响;措施

随着时间的流逝,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媒体不断发展,为教育和教学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通过新媒体技术,能够有效促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实现提升。在当期的发展过程中,面对思政课课堂教学发展现状,通过有效的研究实现其对新媒体的运用势在必行。

一、新媒体技术概述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不仅具备了技术上的优势,而且在不断创新化运用过程中,其信息服务功能也越来越强大,为传统的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思路和新的发展方向。当前我们处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环境下,新媒体技术就是所有数字化媒体形式的总称,所有在数字化技术衍生下的终端,都能够被称之为新媒体[1]。新媒体作为时展过程中的一种大环境,其本身具备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为其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首先新媒体技术的有效运用,让人们能够实现对碎片时间的有效运用。其次其交互性的有特点,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非常符合现代生活的需要;海量的信息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共享,能够让人们更加全面的认识世界;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和社群化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各各个行业市场的发展[2]。在思政课课堂实现对新媒体的运用,是思政课课堂的重要创新,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会让学生产生一定程度的厌倦情绪,通过多种形式的创新,实现对新媒体技术的有效运用,引导学生在进行思政课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正确认识新媒体,并从多种角度对事物进行思考,为新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二、新媒体技术对思政课课堂教学产生的影响

新媒体技术的产生,对课堂教学的影响是双重性的,下面针对新媒体技术对思政课课堂教学产生的不同影响进行深入的分析。(一)新媒体技术对思政课课堂教学产生的消极影响。新媒体技术的产生和快速发展,极大冲击着传统的思政课堂教学模式。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媒体技术对信息的掌握实现了极大地提升,不同国家通过互联网进行文化性的交流,在此基础上,不同思想进行碰撞和交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人们的思想出现了变化,在这其中,学生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主力军,受到的冲击最大,导致思政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出现一定的下降;从另一方面讲,新媒体在中外思想碰撞的环境下发展,必然会滋生出较为消极化的方面,这样的新媒体在思政教学课堂应用过程中,是会对思政课堂教学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另外,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给思政课堂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教育教学模式进入到变革创新阶段,学生受到新媒体的影响,许多学生在思政课堂中会对新媒体出现过渡依赖的情况,导致思政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无法对问题独立思考的能力逐渐降低,在新媒体的运用下,思政课堂教学无法实现学生自我思考能力的有效提高,加大了思政课堂教学的难度。(二)新媒体技术对思政课课堂教学的促进作用。思政课课堂教学过程中,许多学生都会产生不同程度枯燥乏味的感觉,极大影响课堂教学效率。而新媒体技术的产生和多元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为思政课课堂教学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新媒体技术对思政课课堂的促进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通过对新媒体技术的运用,学生能够对思政知识体系有更加完善和全面化的认识,并且通过不同的电子产品,让学生能够运用闲暇时间对知识体系进行整理,并帮助学生不断对思政课进行深入的认识。通过不同的社交软件,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时能够随时进行提问,并能够通过网络得到教师的解答,促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的进行思政课学习。其次,新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为教师教学水平的人提升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教师在不断的教学过程中积累经验的同时,自身的教学风格也逐渐形成,促使教师的教学模式逐渐形成定式。新媒体技术的有效运用对教师而言,为教师提供了新的教学方式进行新型的思政课堂教育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对推动了教师队伍的水平实现有效提升。通过新媒体,教师对哲学上的信息有了全新的了解,促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思政知识进行深入解读,从而有效提升学生对思政课堂的兴趣。最后,通过较为自由的思政教育,从日常生活细节深入到学生中间,让学生在思政教师的引导下逐渐形成具有自身特点正确的价值观念,通过教师引导,有效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让学生能够更加自信、积极的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思政课堂教学的实用性。

三、当前思政课课堂教学的发展现状

当前发展过程中,新媒体技术的融入,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其总体课堂教学现状依然不容乐观,思政课课堂教学虽然有效融入新媒体,教学方式得到了创新,但是其授课过程中其授课内容并未实现与实际结合,内容过于空泛,许多理论化的知识未能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对其理解透彻,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中的经历和实际情况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教学过程中依然是教师单方面进行教学,在面对新媒体的过程中,虽然能够暂时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无法为学生进行深入的学习提供动力支持。第二,新媒体技术在思政课堂中的运用,过度使用新媒体技术,对新媒体技术的依赖程度较深,不符合进行思政课堂教学发展的本质,从而导致思政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长期得不到提升。[1]在课堂教学中,传统教学过程中的精髓没有实现与新媒体技术的有效结合,教学模式中有形而无神。通俗的将,在运用新媒体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思政课的教师并没有有实现对新媒体技术信息交互特征的灵活性把握,过度重视其中信息的重要性,导致思政教学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

四、在思政课课堂教学中运用新媒体技术的科学化措施

(一)深入思考新媒体的特征,正确对待其发展。现代生活中,互联网实现了大范围的普及,信息的流通渠道非常快速,学生通过不同的信息载体能够快速获取信息。[2]在这样的情况下,进行思政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通过深刻的案例让学生对社会有较为全面的认识,从而确保学生能够正确对待这些信息。在思政课堂教育的过程中,通过新媒体技术看展教育工作,让学生能够在科学化的教学过程中,透过表面信息逐渐找到其本质,从而促使其对生活事物进行深度的思考,极大激发凶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进行思政学习。(二)对交互性的信息进行灵活化的运用。思政课堂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能够让学生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且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从而保证学生能够在正确的指导下健康发展。[3]但是现代社会生活中,学生作为一个普通而又极为特殊的群体,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不同信息的冲击,很有可能会导致学生产生一些负面思想。在此背景下,思政课堂教学的难度逐渐增大,为了保证学生自身树立良好的价值观,思政课堂教学中首先必须对交互性的信息进行灵活化运用,把正确的价值观念通过不同新媒体载体传播出去,为学生抵抗负面思想提供动力支持。通过交互性的信息交流方式,提升学生对思政课堂教学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进行深入的思政课堂教学。(三)结合新媒体技术,发扬传统教学中的精髓。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教育教学上的革命。传统教学方式受到了极大的抨击,但是作为一直以来都在运用的教学模式,其自身也有着现代新型教学方式下无法替代的优点。[4]在思政课堂教学过程中,新媒体技术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对其产生好奇,为了促使学生进行深入的学习,必须结合传统教学中的精髓进行教学方式上的创新,促使学生能够在两者融合的情况下,加深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从多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思政学习。(四)充分发挥信息共享的特点,提升学生的参与程度。新媒体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其中信息共享的特点为其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在思政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有效提升学生的参与程度,让学生积极进行思政学习,可以通过网络建立共享课堂,以保证师生之间的平等性。在网络平台中的思政课堂,学生可以在其中畅所欲言,分享自己对思政内容的理解,网络课堂有别于传统中的实体化课堂,在网络课堂中,更加能够体现出开放式的思想格局,学生与老师之间针对思政课堂的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通过运用说明以及讨论等方式展开深入的学习,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积极进行思政学习,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促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渐构建出完善的思政学习体系。并且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促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向更加灵活化的方向上发展,而且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促进教师的教学水平能够实现有效的提升。新媒体技术的正确高效深入化的运用,对思政课堂教学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其正确花的运用,促使学生能够有足够的能力面对负面信息,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五、结语

总之,当前发展过程中,数字时代的到来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出现了变化,学生本身的思维能力较为活跃,在生活和学习中,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更强,并且实现思政课课堂与新媒体技术的有效结合,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使学生改变传统过程中被动学习的方式,通过激发学生兴趣,运用新媒体对其进行引导,从而促使学生通过思政课课堂教学形成正确的价值体系,为学生的发展和教学效率的提升奠定重要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云霞.谢振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体系和教学新模式构建探讨——基于网络教学平台[J].广西社会科学,2013,(12):194-197.

[2]管新华,王跃.以毕博为平台的高校思政政治理论课网络化改革的若干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29(04):111-115.

[3]赵荣春,张伟,樊杰,魏丹丹.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科技广场,2013,(07):249-253.

第4篇:新媒体技术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教育;创新

一、新媒体艺术的基本特点和概念

艺术的特点在于多变,而新媒体的到来给予艺术海纳百川的包容性,新媒体艺术包含社会学、传播学、计算机技术,甚至还包括哲学。新媒体艺术是一种由多种学科交叉融合并以电子媒介和光学媒介为基本语言的新型艺术形态,属于一种全新的艺术创造活动。相比传统的媒介艺术,新媒体艺术的特征丰富多样,但是大致分为以下几类[1]。(一)结构相对开放。传统媒介的作品往往都体验单一,相比新媒体艺术,与普通大众交互起来难度较高。而新媒体艺术拥有开放性这一特征,由于作品处于动态,使大众参与其中相对容易,并以此呈现良好的互动性。(二)体验丰富多样。新媒体艺术在展现的途径上也远远多于传统艺术,比如传感器、投影仪、计算机等,借助这些设备,在给观众带来的感官刺激上是多层次、多形式的。通过多种形式的展现,艺术的表达方式将更宽广,给观众带来丰富多彩的体验[2]。(三)内容涉及宽广。新媒体艺术并不拘泥于单纯的艺术形式,涵盖的内容广博。新媒体艺术将多种学科交叉融合后以电子媒介和光学媒介进行表达,不光满足了现代人对审美的多元化标准,也体现了社会发展需要融合的一种趋势。

二、新媒体时代给艺术教育带来的变革

新媒体的出现的确给传统的艺术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革新,使当代艺术教育工作不得不顺势改变策略,在新媒体时代的背景下进行传统教育的变革。时代在不断发展,与时俱进才是传统艺术教育的出路。艺术是不变的,但是可以发展、进步,可以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一)课程设计具有开放性。有人曾说科技改变了艺术,艺术融入了科技,但二者都是人类的智慧结晶,并没有高下之分。两者的侧重不同,艺术讲究的是熏陶人类的内心,用美填充人类的感受,而科学是把重心放在了对外部世界的探索中,为人类的工作生活提供便利和捷径。表面看来两者截然不同,但是艺术和科技有内在的沟通,科技的发展和进步往往都是由艺术体现和保存,科技推动艺术,艺术展示科技。因而我们常常可以在科技中发现艺术的身影,在艺术中也能发现科技的痕迹。(二)艺术具有交互性。这个特点在新媒体的环境下被放大,从而决定了艺术类课程的设置必须兼备开放性、多元化、动态性等特征。与此同时,学生的个体也有着多元化的需求,反向决定了艺术课程对多样性的态度。(三)新媒体艺术需要创新。艺术的灵感来源于生活,经过加工和修饰,艺术才能高于生活,给人们带来启发。艺术的题材是有限的,叙事的手法、加工的方式却是多样的,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将创作者的情感、对现实的体会、对生命的感悟完整展现在艺术作品中。但是随着各式艺术作品得到展现,越来越多艺术作品变得同质化,风格趋同,内涵趋同。这无异于杀死了艺术的生命。而唯一的解救办法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造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为艺术的窘境打开一扇新的大门。

三、教学与思政一体化措施

在现代化的教育制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逐渐成为主流。如何将高校的思政教育和教学目标结合在一起就成为了新的难题,解决的办法分三步。第一步,教学与思政并不矛盾。首先明确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将两者共同提上章程。第二步,改善和创新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制度。既然将创新能力放在首位,那么加强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制度的创新就需要受到重视。教师作为教育的一线工作者,监督和评价是不可避免的。同时对学生的关注也不能忽视,对学生的成就及时嘉奖,为创新提供温床。第三步,当制度遇到瓶颈的时候需要构建教学和思政的一体化平台。通过新媒体渠道,建立教学与思政的一体化平台可以更有效的建设学风。

第5篇:新媒体技术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传媒技术;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P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6-0176-02

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对新媒体技术的重视度不断提高,电视、电影、互联网等形式的新媒体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我国占有更为突出的地位,新媒体技术是当今时展的产物,是当代人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通过本文对新媒体技术在传媒领域中的应用及其产生的影响的研究和分析,并对新媒体传媒技术的未来发展做出预测,为我国未来更好地利用新媒体技术奠定了宝贵的基础。

1新媒体传媒技术

新媒体传媒技术是指由新媒体技术为主导所进行的一系列传媒活动。所谓的新媒体技术也就是基于互联网技术下的技术结构,具有较强的技术能力和作为媒体形式的信息服务功能,新媒体技术是当今时代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传媒是指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所采用的传播工具,是人们进行信息传播活动的主要载体形式。新媒体技术与传统媒体技术相比,对人们具有较强的说服力,能够吸引更为广泛的人们参与其中,在最短的时间内发挥最大的效益。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信息传播,以一股强大的魅力感染人们,增强新媒体技术的实力和信息传播的有效性和及时性。

新媒体传媒技术有着不同于传统媒体技术的特点,从而对人们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帮助,具体可体现在以下几点:

1) 即时性和信息的迅速性

利用新媒体技术传播信息,较之传统媒体形式更为方便,利用传播方式所要传播的信息往往需要通过多个环节才能到达人们手中,过程运行缓慢,甚至错过了最佳的报到时间,一些具有较高新闻价值的突发性事件来不及报道,只能失去了自身的价值。不过通过新媒体技术,人们可以将一些时间性较强的新闻直接公布在人们面前,跳过了众多复杂环节,将最原始的面貌还原给人们,这样既没有浪费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同时也防止人们错过生活中可能发生的问题。

2) 广泛性和媒体形式的互动功能

新媒体技术的出现,使人们仅仅依靠面对面进行交流的局面被打破,突破了人们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充分展现了新媒体技术的跨时间和跨地域的能力,人们可以利用智能手机、互联网以及数字电视等形式的新媒体了解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即时信息,获取最为全面和广泛的知识内容,从而实现了信息全球化和信息一体化的目标。通过新媒体技术,人们可以使用各种平台发表个人的意见和想法,并与众多网友进行在线地交流,进行有效互动,这样既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有效沟通,同时拉近了彼此之间的关系,人们的交流变得更加方便和快捷。

3) 全面性和内容的融合性

新媒体技术的传播手段具有多样性,它可以通过各种媒体形态将信息随时随地传播给人们,并实现各种媒体手段地有效融合,为人们呈现出一个更为可靠、真实的传播环境,所传播的信息和内容具有较强的真实性,有助于得到人们的信任和支持。于此之外,人们利用各种媒体形态不断扩大信息的传播范围,从而使信息内容更为全面和系统,以一种全方位的形式对信息进行深入地、具体地传递和沟通。

2新媒体传媒技术的发展趋势

新媒体技术在我国各个领域中的应用已得到显著的成效,对我国各个环节的发展起到了帮助的作用。当今世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趋势,各国实力存在明显的差别,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扩大,同时使我国处于竞争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之中,新媒体传媒技术已成为我国赢得国际地位的有力武器,只有真正掌握了新媒体这一关键才能使我国在国际上赢得一席之位,我国应当充分分析新媒体技术在我国的发展趋势,从而使新媒体传媒技术发挥最大程度的技术魅力。

2.1新媒体技术下每个人处于平等的地位

新媒体技术是一个面向全国人民的新型技术,处在新媒体技术下的人们可以利用各种形式表达自己的意见,新媒体环境下人人平等。不过,新媒体并不是人们危害社会、危害国家的工具,新媒体自身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可以有效控制人们的言行,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新媒体未来的发展开始逐渐走向专业化,所要传播的信息不再包含凭空捏造的虚假信息,而是具有事实论据证明的真实数据。新媒体技术也使媒体环境发生了改变,其中包括媒体形式的多样化、信息传播的个性化、内容的丰富化和多元化以及传播途径的复杂化等等方面,新媒体技术会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创新,不断向人民群众靠近。主导新媒体技术的对象是人民群众,新媒体技术的视角运用、监督管理、表达方式以及表现方法等等,都强烈体现着如今社会提倡的平等理念,新媒体技术为普通人民提供了说话的平台,草根新逐渐在新媒体技术中显现。

2.2新媒体技术环境下各个领域工作变得更加方便

新媒体技术现如今已普遍应用到我国的实际生活之中,成为各行各业正常工作的使用工具,同时也将更多的方便带到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之中,在现今社会中占有重要的突出地位。未来新媒体技术会变得更加具体化,并对数量众多且难以处理的数据信息加以分析和整合,将触及每个行业的专业性信息放在一起,并设立专门的网站以解决具有行业针对性的一些问题,对一些行业知识还不够了解的人们提供了帮助的平台,促进人们自身专业能力地有效提高,并利用新媒体传媒技术将更为准确的信息传播给人们,将各类信息资源真正用到实处,使人们可以在感受新媒体技术强大魅力的同时,加强自身的知识储备。

2.3新媒体技术环境下有助于我国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

新媒体技术通过利用网络上所提供的资源,从而使公共设施信息变得更为即时化和清晰化,公共设施内容具有准确性,信息内涵较为精确,而且更新速度极快,可以在短时间内掌握丰富的知识信息传播给人们,新媒体环境下使公共服务系统具有动态性,可以适时跟踪指向信息的现场,并不断拓展和延伸信息内容和内涵。通过新媒体技术,人们可以更为精准地进行定位,熟悉掌握周边的人群以及交通等各方面的情况,逐渐减少人们因为对城市或地区不够熟悉而产生的恐慌心理,从而完善了我国的公共服务系统,使我国因此而变得更为被世界所认可。

2.4新媒体技术环境下我国将自由话语权归于人民群众

人们自古以来就是自由独立的个体,我国是一个法治化国家,公民在法律面前拥有同等说话的权利,同样在新媒体环境下人们被赋予可以自由说话的权利。新媒体利用多样化的媒介形式将传统媒介形式限制的个人话语权完美地释放出来,进而激发人们思维的开放能力,新媒体技术促使人们器官的延伸,个人话语权重新回归到人民手中,个人的传播力量得到极大地发扬。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新媒体环境依旧面临着文化冲突、信息内容良莠不齐以及人民观念不同等方面的制约,未来新媒体的发展方向应当更加注重人民群众的支持程度,争取得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才是关键所在,所以应当利用新媒体平台将新的媒体机制中所产生的话语权融入民间和个体的心声,从而吸引社会上的讨论。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媒体传媒技术是新时展而来的,同时也是我国为满足人民需要的关键部分。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人民的要求也在不断增加,为缓解这一问题的发生,我们应当积极运用新媒体所带来的有利条件,开拓创新精神,注重新媒体传媒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从而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经济实力。

参考文献:

[1] 程金海.数字媒介与跨文化交流:一种批判性的传播学视野[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

第6篇:新媒体技术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计算机;传媒;应用;价值;课题

0引言

进入二十一世纪,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波及范围愈加广泛。电子计算机技术开始走进千家万户。无论是在家庭日常生活之中,还是在公司繁忙工作之时,计算机技术实现了对数据信息的快速传输,并且还呈现出了新的发展趋势。特别是手持类计算机网络终端——手机、iPad平板电脑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学习方式。凭借着便捷的电子设备,人们能够随时随地轻松查阅全球的新闻信息。能够足不出户购物、阅读、订餐,计算机技术使人们接受信息的渠道变大更加多元和复杂,也使广大传统工作者面临着“挑战和机遇并存”的发展局面。传统的传媒局面已经难以满足时代的需求,而“人人是新闻”的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

1新媒体时代计算机技术在传媒中的应用价值

顾名思义,“传媒”这一词语主要指的是日常生活中我们接触到的各类传播媒介,包括广播、电视、新闻、报考、杂志等等。根据传播形式的不同,主要分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两个部分。传统媒体泛指广播、电视、纸媒等。而新媒体包括了网络、微博、微信、视频、影音等多个方面。将计算机信息技术融入传媒发展中,不但能够取得较好的信息传播效果,而且能够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使传媒经济活动能够和国际接轨,对各行各业都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

2新媒体时代计算机技术在传媒中的主要表现

2.1数字电视

数字电视是新媒体时代下基于网络环境进行观看的数字电视。在传统有线电视、机顶盒电视的影响下,国内数字电视的普及范围越来越广。按照当前数字电视的普及情况上看,数字电视在以高清电视、超清电视等形式不断拓宽。特别是在中央广电总局的大力支持下,覆盖面积已经达到了37个城市,90%的电视观众。让人们对全球信息的了解更加及时透彻。借助于网络资源和电子计算机技术,提高以数字电视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的增长步伐。

2.2移动多媒

移动多媒体技术是指的是通过计算机技术,由我国具备独立知识产权针对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所设置的移动多媒体信息。移动多媒体技术包括4G移动业务、无限卫星发射技术等等。在业务对象的设定上更加广泛。在多种移动多媒体技术的支撑下,计算机技术能够帮助新媒体使用用户不在受制于电子设备,无论是移动或是非移动的信息接收终端都可以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从总体上说,移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众多,它能够借助于WI-FI、移动数据流量等等,使网络资源借助卫星数字信号高效传播,用户获得的图像信息更加全面、保真、清晰。

2.3网络电视

网络电视和有线电视无论是在播出资源还是在渠道形式上都有所区别。在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影响下,逐步实现了多项网络资源的统一。例如,IPTV是极具代表性的网络交互式电视,通过网络资源技术的融合,在针对大众家庭用户、电子信息技术等方面,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服务形式,实现了交互性的信息交流。通过便捷的网络多媒体服务,网络电视用户能够同时在视频、新闻、游戏、聊天、购物等模式中随意切换,实现了用户和多媒体信息的互动对接,提升网络电视工作的技术支撑和服务水平。

3新媒体时代计算机技术对传媒应用的影响

从根本上说,新媒体时代计算机技术对传媒应用的影响可以体现在诸多方面。首先,对传播方式的影响,在新型传播渠道的构建下,计算机技术对传媒应用的传播方式产生了多元化的影响。新型媒体作为文化的具体体现,在传递我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创造性的积累社会信息和文化,构成了一个多元化的发展渠道。通过各种渠道进行传播和宣传,为社会群体提供更加有效的宣传途径。例如,利用网络直播、天涯论坛、网络贴吧、微信平台等等,借助于一些列的信息传播起到,组织不同的的专业行业人员,构建一个高质量的信息传输平台,为新型传播媒体的传播作用提供更加宽广的发展平台。其次,在传播内容上,在积累社会文化的同时,也传播着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这在无形之中造成了多渠道的文化冲击,构成了个人社会化所必须具备的文化基础。为人们的学习、生活提供强大的推动力。通过新型的传播媒体,人们既能够接触到很多开放的西方现代思想,也会不可避免的接触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的信息,特别是在新型传播媒体的影响下,很多网民容易活在虚拟的世界中,更容易被不良的信息所影响。

4如何增进新媒体时代计算机技术对传媒应用的影响

4.1寻求业务突破,加深移动技术的积极影响

传媒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信息媒体,在数字化时代的大背景下,传媒应用的份额逐步减少。而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传统电视行业与计算机技术相互融合,将信息传播的方式变得更加全面和快捷。例如,在移动电视行业的发展下,公交移动电视技术逐渐成熟。全国首个公交移动电视系统在2001年2月份成立以来,通过建设熟悉电视发射站的形式,在1500辆公交车上,为每天150万人才的乘客提供移动电视服务,在满足人们业务文化生活的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型媒体的相互结合。

4.2模糊产业界限,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融合

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我国新媒体产业的发展质量稳步上升,根据相关部分作出的统计数据表明,在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中,其传媒产值的规模已经达到了整体规模的40%以上。更体现在互联网电视、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工具之中,继而涌现除了一大批的传媒市场优秀企业,例如阿里巴巴、腾讯、盛大网络、阳光文化阶段等等。截止到2016年,新媒体产业的总值已经达到了680亿元人民币以上,较之2015年增长了66%以上。特别是伴随着计算机电子技术的发展,原本分离的传媒、互联网、电信之间的局限性在逐步模糊,在信息产业链条上突出了更加鲜明的角色。

4.3信息技术支持,拓宽节目发展渠道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传统的媒体传播形式在自身的产业结构上进行了多方的调整。就信息资源这一项来说,传统媒体和数字媒体之间形成了新的发展趋势。将传统电视媒体和网络互动形式融为一体,加快传统报业的数字化转型进程。并基于当前微博、微信、微电影等行业的发展需求,建立一个数字化的发展平台。推出报刊网、电子网等行业形式,促使新媒体技术和传媒工作相辅相成,进一步拓宽传媒应用的发展途径。例如,在广播电视台的工作中,声音媒介中融入多种计算机技术,通过MD、CD、磁带等介质,打破了广播传统的运行模式,从制作节目到记录、播出都由计算机系统来操作和完成。通过以太网技术、交换机技术、SAN技术、集群技术的应用,利用premiere和aftereffect软件设计,满足多媒体数据的传输需求。而在电视新闻编辑中,通过非线编辑和特效处理技术,实现动态视频和特效编辑技巧的统一。再给观众带来冲击力的同时,也能够获得意想不到的成效。

5总结

综上所述,计算机技术在出传媒中的应用作用日益显现。对于广大传播媒体而言,无论是以电视、广播、报刊为代表的传统媒体,还是以互联网移动终端为代表的网络媒体,都取得了广泛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传媒的应用中,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影响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并借助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移动通讯技术,将实时、高效、便捷的发展优势发挥到最佳的状态。为此,广大传媒工作人员要立足当前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现状,保持改革创新、开拓进取的时代精神,促使新媒体技术能够满足观众对媒体质量的需求,促使我国多媒体产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杨艺,罗玉云.论新媒体传播技术及其发展趋势[J].衡水学院学报,2012.

[2]王勇民.浅析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在广播电视工程中的应用[J].电子制作,2014.

[3]徐丽萍.浅析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在广播电视工程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

第7篇:新媒体技术范文

关键词:数字技术:电视;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1-0115-03

互联网是技术进步带来的新媒体形式,它的出现改变了大众传播原先作为大范围的、单向的传播方式,并已经成为覆盖广泛、快捷高效的大众传媒。这一新兴的技术形式也深深地影响到传统电视的发展和变革。虽然,电视目前仍拥有着其独特的不可替代性,如在我国国情背景下,电视还拥有着大量的具有高忠诚度的观众群,虽然互联网视频更加便于收看便于查找,但其内容几乎是对电视播出内容的复制转载。网络虽然具有新闻刊播权,但不具有采访权,网络上常常出现不负责任的小道消息、假新闻,不具备电视已经具备的公信力。但是,传统电视地位受到互联网冲击的现实是不可改变的。变则通,不变则亡,对于传统电视而言,发展电视新业务成为了当务之急。

一、电视媒体的转型

传媒业从来都是信息内容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体,面对新技术革命的新浪潮,电视媒体也从技术层面与内容层面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技术革命,开始迈向新媒体世界。新媒体是基于数字技术基础上进行的非线性传播,并且能够实现与观众交互互动活动,具有互联传播特性的传播方式与交互传播的组织机构。对于电视这种老牌的传统媒体而言,究竟进行了怎样的变化才能成为新媒体的一员呢?

电视的新媒体转型首先表现在功能的转型,它必须利用数字技术,使用数字语言。其次,电视必须向非线性传播转变。新媒体的播出流程是非线性、双向互动的,满足用户对媒体灵活和开放性的要求,实现了传播的双向性特质,作为信源的电视台通过观众的反馈来改进传播方式,更好地满足受众的需求。从人机关系上讲,电视媒体的各个终端必须向交互型转型。电视媒体必须能使电视台与观众这两个终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以受众为中心的新传播模式,使用者透过手中的遥控器、电话和有线网络来进行节目的交互控制,最终观众可以得到自己所希望的资讯甚至以个人意愿来影响或改变正在播出的节目内容。

新媒体能够有效突破传统电视节目固有的“时间围墙”、“空间围墙”,更具革命意义的是较大程度地实现了公众话语权的解放,突破了“身份围墙”使传统电视观众由看客转变为参与者,这对高端的人群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当前符合上述三个条件的最主要的电视新媒体发展方向有数字电视、网络电视、手机电视和IPTV。数字电视是指从电视节目的采集、录制、播出到发射,接受全部采用数字编码与数字传输的新一代电视;网络电视是以宽带网络为载体,以视音频多媒体为形式,以互动个性化为特性,为所有宽带终端用户提供全方位有偿服务的业务;手机电视是利用具有操作系统和视频功能的智能手机观看电视的业务,可以接收直播频道、点播、下载电视内容片段及影像推送。IPTV是将广播节目透过宽带上的网际协议向订户传递数码电视服务。由于需要使用互联网,IPTV服务供应商经常会一并提供连接互联网及IP电话等相关服务,也可称为“三重服务”或“三合一服务”。

二、电视新媒体在我国发展的优势及问题

随着电视新媒体的不断成长,它们在展现自身社会和经济价值的同时,这些电视新媒体也面临着诸多矛盾和问题。

(一)数字电视的优势及问题

数字电视的优势表现在操作十分简单、信号接收反应实时、画面清晰稳定,目前主要开通的业务类型有付费频道、准视频点播以及少量的互动电视节目等。与模拟电视相比,数字电视的优势和特点表现在:首先,由于采用数字编码和数字传输,它的画面清晰度高,声音保真效果好,抗干扰能力强:其次,付费电视具有针对性的付费频道数量成倍增加,使观众拥有更多的收看选择;再次,数字电视使得电视的业务功能极大拓展,受众可以方便地看到近几日各个频道的节目内容预告,并可以进行预约播出,也可以分类查看节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最后,数字电视打破了传统单一依靠广告的盈利模式,形成了广告收入、收视费和其他服务收费的多元盈利点。

数字电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目前广电的收入来源主要依靠广告、收视费和付费电视来支撑,其中广告收入由电视台控制,其它部门由于资金收入的问题而并不热衷于数字付费电视的推广:数字付费电视标准体系制定滞后和没有标准,技术研发上不能形成明确的方向,电视运营商与设备供应商在经营上承担着巨大的风险;人们对付费才能收看的数字电视内容期待值很高,但现阶段我国电视节目制作队伍很难满足用户的要求,付费频道的内容普遍单一缺乏新意,制作粗糙,不能满足客户的需要。

(二)网络电视的优势及问题

网络电视具有独特的优势。首先,网络媒体将传统媒体的优势集为一体,形成传播空间上的相对独立性;其次,网络电视把各种来自不同层级和地域、形式各异、指向不一的传播内容凝聚在一个传播平台上,从而打通了原来有线电视传播渠道的层级和地域的限制,拆除了各电视台之间人为的渠道壁垒,让受众平等地接受和自由选择收看节目的频道和时间。

与任何新生技术一样,网络电视有着自己不够成熟和不尽完善的内在缺陷和问题:网络电视的播放会受网速的限制,网络电视的内容几乎是把传统电视的节目进行了简单的“复制”和“粘贴”;由于上网电视收费无法控制,媒体单位无法获得收益,所以网络电视内容极为缺乏,短时间内网络受众需求无法获得满足。

(三)移动电视的优势及问题

手机电视自诞生以来就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它之所以如此热门是源于它独特的优势。首先,手机电视携带方便,能满足人们随时随地看电视、即时获取信息的需求;其次,手机电视的定向性强,它能利用手机和最终用户“绑定”的特点对用户进行较精确的锁定:再次,手机电视的用户能够很容易参与互动,广泛参与及良好互动的特性极大地促进了个性化、多样化的发展,另外,手机电视业务的发展还为电信、广电两大产业的相互融合、共谋发展提供了契机,同时也向三网融合迈出了第一步;最后,手机电视可以让播出过的节目在手机网络中保留一定的时间,使对此节目感兴趣的观众可反复收看,从而提高节目的利用率;最后,手机电视具有很强的实时性,无论用户在哪里,都可以直接利用手机了解到最新的相关报道。

虽然手机电视的发展呈现一片欣欣向荣之势,但手机电视存在的问题却不容小觑:人们使用手机电视的时间往往是一些零散的时间段,手机电视吸引用户注意力的时长太短:目前市场上的手机电视节目主要提供传统电视的直播节目、

点播节目和下载节目等,这些内容大多同质化比较严重,很难吸引用户;手机电视的技术标准不统一,资源浪费,市场割据,重复建设的情况严重;技术上尚有缺憾。总之,目前手机电视还受制于各种技术、资费、终端等的局限,它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媒介核心竞争力。

(四)IPTV的优势及问题

IPTV的出现将传统电视和互联网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它巧妙的融合了二者的优势,成为了不仅仅是用来收看的电视业务,而且成为了能够面向信息社会,提供多种服务,满足更多需要的综合平台。它的优势除能够提供TV的视频直播外,还利用互联网信息资源的优势为用户提供包括可视电话、VOD视频点播、互动游戏、本地信息查询以及电视网络购物等多种交互式多媒体信息服务;其次,1PTV增加了从受众方通往视频节目播出机构的返回通道,用户可查看、回放甚至是调整邮件的音量及播放速度等功能,这极大地方便了受众操控的便利性。  IPTV几个尚未解决的问题也使其发展速度减缓,这表现在:首先是技术问题。IPTV业务的承载网络带宽低,而改造成本都比较高,即便能有效解决带宽问题,IPTV提供的视频节目与有线数字电视网传送的节目仍然有一定差距;主要运营的电信部门缺乏运营内容的经验;其次是管理层面的问题。在数字化、网络化以及技术、业务融合到来的前后,世界许多国家都进行了监管机构的调整,将广播电视与通信业务的监管职能进行了合并,但在政策制定方而,由于电信企业的强势,多数国家采取了优先扶持有线电视网络发展的政策待有线电视网具备可与电信网进行一定程度抗衡的实力后,才让电信企业进入电视传播类业务。

三、电视新媒体的发展手段

目前,阻碍电视新媒体发展的因素既有来自技术经验不足等的客观原因,也有来自利益划分不均等的主观因素,所以,我国电视新媒体的良性发展,还必须解决各方面的问题。

(一)新媒体电视发展问题的解决办法

在运营方面,需要统一数字电视网络,应该统一规划,以数字电视网络整合为依托,重视强强联合,结成资源利用和投资利益共同体,推动数字电视网络整合尽早完成。在内容方面,电视新媒体的内容建设不能只追求数量,而应注重质量;在管理方面,完善广电网络信息产业的政策、体制与机制,有关部门和组织应加快制定和完善针对新媒体电视运营和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我国传统的管理方式是分割式管理,无论是广电、互联网、电信,甚至各地不同有线数字网络都是分割式管理的,这致使在利益面前主管双方互相限制和搏弈,解决管理体制上的约束是发展的前提。在技术方面要充分开发新技术为媒介革新增加助力。例如手机电视业务不管是基于移动通信的3G或未来的4G网络还是基于广电的CMMB网络都尚有缺憾,电信和广电两大主管部门应携手产业链上的运营商、科研机构等站在网络融合的角度,通力合作,形成芯片、关键元器件等完整的产业链。在营销方面,盈利是开展电视新媒体业务的目的之一,各种电视新媒体要不断地创新,以获得更大的利益。

(二)电视新媒体的内容与服务

网络电视的内容与服务:网络电视台是传统电视台与互联网相结合的新型播出机构,是以视听、互动为核心,融电视特色与网络特色于一体的多终端、立体化传播平台。它应当具有国内领先的视听节目内容资源和网络技术的支持。网络电视台应针对用户群体的喜好而进行节目设置提供用户希望获得的信息,并且方便用户参与节目。

手机电视的内容与服务:未来的手机能够帮人们实现“移动生活”的目标,通过接入互联网和绑定银行卡的业务提供更多的移动互联服务,作为一个蓬勃发展的朝阳产业――手机电视肯定不会停留在目前的只能单纯的收视收听电视广播节目上,而更应提供用户定制节目、视频点播、移动娱乐、影像推送及综合信息等双向交互业务,从而实现手机电视业务的多样化。

IPTV的内容与服务:由于当前IPTV和数字电视的业务高度重合,要避免与数字电视的正面冲突,提供差异化、错位互补的业务是IPTV应当选择的发展道路。我国的IPTV可以运用增值信息服务把“电视观众”变成"IPTV使用者”,将自身现有的视频通信、短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集成到IPTV的平台上,为用户提供独特的综合服务。

电视剧、栏目剧等是IPTV的主要内容。在电视剧的选择上,要考虑什么类型、多大长度的电视剧符合IPTV的特点。栏目剧是最近几年非常热的一个东西,因为它既有栏目又有剧的内容。成本很小,效果很好。IPTV的栏目剧节目来源是广大网民,来自各方面具有草根文化的东西,没有雕琢全是原创,所以要加强栏目剧的开发利用。

(三)走向融合的电视新媒体

电视新媒体的融合并不是将以上新媒体简单的物理相加,而是集聚这几种新媒体的优势,发现、挖掘、整合媒体内部与各媒体之间的优势资源,通过内容资源、传播渠道和终端、以及受众的融合使得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利用。通过合作性竞争,促进各方资源整合、产业共融,形成集约化、集团式的管理运营模式,从而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经过电信、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的融合,未来电视产业的边界将逐渐消失。原有广播电视的数字电视、付费电视、IPTV、手机移动电视等业务,只是经营方式的不同,而不是传播模式的区别。融合后的电视新媒体的电视栏目能够将各类元素合并组合在创新的节目中,并在尽可能综合利用各种媒体提供信息元素、丰富自身内容的同时,调动观众多互动参与,使栏目生动有趣,从而吸引更多的观众。

第8篇:新媒体技术范文

,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将引发传统编辑手段的全面变革。学术科技期刊实现

全程电脑化的时机已逐渐趋向成熟。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将使学术期刊编辑方法和手

段不会仅仅停留于简单的键盘输入和排版。目前,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各种手段运

用于学术科技期刊的编辑出版发行,尚处于初始阶段,但不久将会全面而深入地展开。

【关 键 词】学术性期刊/编辑出版/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

【 正 文 】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在未来的几年中,各种计算机相关技术都会得到飞速

发展和应用,使计算机变得更加人性化,智能化。而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的迅猛势头

对传统学术科技期刊带来的影响尤为深远。

目前,学术科技期刊的现状已不能适应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读者的多样化需求,

纸介学术科技期刊,以传统的方式办刊,不仅难以在市场经济潮流中站稳脚跟,而且也

正受到计算机和多媒体网络技术、电子报刊和电子出版物的挑战。学术科技期刊必须面

对社会发展的现实,转变传统的期刊编辑出版模式,迅速实施期刊编辑出版的计算机化

,并逐步实现向多媒体、网络化编辑的转变和过渡。使学术科技期刊所承载的信息更加

高速、全面、方便、准确地传至读者手中。

按照常规的期刊出版流程,作者的稿件经编辑加工后,由印刷厂录入排版,打出校

样,经过数次校对,然后制版印刷。如果利用作者的磁盘文件,在电脑上编辑加工,则

可省去排版输入程序,编辑人员坐在计算机前改稿把关,减少了校对次数,却又同时减

少出错的概率,并且大大减轻由重复输入造成的精力和时间的浪费,缩短出版周期。

值得指出的是,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蓬勃兴起,越来越多的作者已不满足

于稿件软盘的寄递,而是希望用电子邮件把自己的稿件发送到编辑部的电子信箱中,出

版部门只要运行电脑中设置的E —mail程序,就可在计算机显示屏上看到作者的来稿。

在另一方面,计算机技术又始终处于高速发展的进程中。处理器速度不断得到提高

,硬盘的容量也正以每年60%的幅度在增长,但是价格却在持续下降。1994年1兆字节

的价格为1美元,到1998年1 兆字节就只值5美分了。如果说, 以前阻滞我国学术科技

期刊电脑化进程的多为财经方面的原因,今天已经不成为太大的障碍。

问题主要在于,由于传统期刊编辑、出版和发行的配套运作已相对成熟,整个流通

程序比较固定和规范,而采用一种新的编辑形态,就意味要有相应的人员管理及工作运

作方式的变更。有些期刊编辑出版部门因此宁愿稳妥地在其固有领域及方式上保持观望

,而不愿在这方面进行人员、资金和其他方面的投入,反映了一种认识上的误区。

应该看到,学术期刊实现全程电脑化已逐渐趋向成熟。而且,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

异的发展趋势还表明:学术期刊编辑方法和手段不会仅仅停留于目前较为普遍的简单的

键盘输入和排版。多媒体和网络的各种技术手段全面运用于学术期刊的编辑出版的前景

必将成为现实。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给予我们一个发挥创造力和提升人本身智慧能力

的机会。信息技术正在潜移默化地改造我们的听觉、视觉、嗅觉、触觉,改变着人类传

统的时空观念,社会运动方式,伦理道德观念和法律环境。这场席卷全球的革命刚刚从

改变我们的行知模式开始,正以坚定的步伐深入我们生活的每一个侧面,改造行业社会

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更改造着人们认识生活,思考世界的观点、方法。

多媒体技术是指用计算机对文字、图形、声音、动画、影像等多媒体信息进行综合

数字化处理的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主要应用于多媒体个人计算机、多媒体信息管理

系统、多媒体通信、多媒体电子出版物等,近期以来,运用多媒体手段来对学术科技期

刊进行编辑加工、行政管理和发行宣传,也成为一种显著的趋向。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将

引发传统编辑手段的全面变革。传统编辑方法与手段同多媒体技术结合后,将给未来学

术科技期刊的编辑工作带来全新的变化。

多媒体技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数字技术的结合,使期刊出版工作过

程和学术科研信息传播不受时间、地点、国界、环境等影响,这将有利于提高世界信息

的流通速度,促进远隔重洋的各民族文化科技的及时交流。

多媒体综合了报纸、广播、电视等功能,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要素结合起

来,这一结合也成为学术期刊编辑、发行的一种全新形式,给受众以全方位的、多维的

信息,光纤通道将电视网、电话网、计算机网三网合一,使三大传统媒介开始走向高度

的综合。

充分利用多媒体文、图、声、像的优势,有利于全面提高学术期刊编辑工作效率和

刊物质量,促进电脑多媒体编辑技术的有的放矢地发展,并为今后计算机技术的普及、

繁荣打下良好基础。

多媒体编辑要处理大量的3D图形、 数字音频和视频信息, 还有从Web网络传来的

高带宽信息。加速图形端口(AGP)即将大量投入应用,这是一种用来连接CPU和图形加

速器、比PCI更快的总线,AGP 同时还提供图形适配器与系统内存之间的连接,有了这

种连接,在3D应用程序中就可以将大量的纹理贴图保存在系统内存中。到2000年,所有

的图形都将是3维, 使用字处理或者电子表格软件的人将不会觉察到有什么不同。

近期出版的一些专业电子排版系统,已集文字处理与图形图像处理功能于一身。不

仅大大降低了此前许多排版软件在文稿中植入特定图像时的繁琐操作和不便,而且可以

利用软件提供的多种绘图、制图功能,使非美工专业人员也能方便地制作出具有专业水

准的图形图像,并通过手写板或扫描仪顺利实现图文混排。使数学、化学、物理等科学

公式的排版简便规范,同时提供各种流程图、电子电路以及各类图库。

近日,IBM公司分别推出中、英文语音识别系统的语音录入软件,它们以声音接收

装置为媒介,将阅读文稿的语音直接转化成计算机上文本的版面,尽管目前此类软件在

配置、环境、程序设计等方面有不少尚待完善之处,但随着新的优化软件的不断问世,

它必将极大地提高文字输入的速度,从而最大限度地改变期刊计算机排版采用键盘输入

的格局。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真的可以与计算机进行交谈,正如一些科幻电影

中描述的一样,计算机可以听懂我们话语,并按我们所说的去做。

多媒体技术的发明,终于使人和机器从原来的对立中摆脱出来,人性化的局面、虚

拟现实的出现,直到人工智能的进步,语音的输入使我们刹时感到PC已不再冰冷,芯片

上已能出现人的情感,而且是高智能的集成。

随着计算机网络以及电子邮件中可视图像和活动声像传输的成为现实,将进一步产

生期刊在稿件传递、审稿阅稿、修改校对、联系沟通、装帧质量、出刊速度全方位的突

破。

网络技术的出现和普及,使传统的期刊编辑的工作过程由单向的封闭流程,转变成

一种带有显著的交互性特征的双向或多向的信息流通方式。编辑、作者乃至读者之间可

以直接进行信息的交流,它用最直接、最形象、最逼真、最快捷的特色使期刊编辑流程

成为极具开放性的人际传播。网络社会和网络文明的到来,宣告高度而枯燥的技术文明

将被充分共享的信息文明所取代。

编辑部的全程电脑化和内部局域网的建立,将在以下几方面产生重要作用:

1.编辑出版流程高效化

通过网络,可以对整个编辑流程实施网络化管理,从选题登记、审批、组稿、编校

、发稿、付印、稿酬、文稿档案等均可在网络上对其进行实时、动态的管理。对已发稿

件也可建立起详尽的分类、统计、查询数据。

同时,还可以建立作者库对作者队伍进行网络化管理,以便随时掌握作者履历、学

术科研成果、个人专长、微机通信设施等情况,并由此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高素质的作

者队伍。更可以通过网络的电子公告或电子邮件接触更多的专家学者和专业科研人员,

为某一选题物色到最佳作者。在网络通信中,还可快速直截双向传递、显示编者和作者

在组写稿件过程中的具体要求和细节,即使是远地相隔,通过网络也可就稿件的修改、

校对、定稿等事宜,在两地边议边改,其速度和效率都是传统出版方式所不敢想象的。

在广开稿源的同时,提高稿件质量也有了更可靠的保证。

作者通过磁盘或电子邮件所投的稿件经转化为统一格式的文件后,直接存入稿件库

,在进行编辑加工时,可以从中调出已排版的稿件,直接在计算机上进行编校。

在审稿过程中,编辑一方面随时可与作者通过网上交谈,对稿件的有疑问之处提出

修改意见,征求作者意见。另一方面,为了保证稿件内容的科学性、思想性、先进性,

编辑可利用网上的巨大信息资源库,对文稿中的资料数据等关键性内容进行查询和确认

。还可经电子公告板或电子邮件征求专家意见,以确保内容的准确性。

2.数据库管理系统化

在编辑部内部,编辑人员通过网络和光盘建立选题库、书稿库、以及诸如《中国人

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专题目录索引》、《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全文》、《中国学

术期刊光盘版》、《人民日报全文数据库》等光盘数据库,了解某一选题的有关情况,

以避免选题的重复。通过网络,编辑人员可以方便地搜索到新资料、新成果、新知识,

掌握最新学术动态和学科的发展趋势等,从而根据这些信息策划出最新的选题。

同时,内部网络的建立以及与外部的联网,使得编辑人员对资料的查询、检索变得

更为方便快速。联网后各学术期刊传统的学术资料和信息的交流可通过网际交流更高效

地实施,彻底改变以往此项工作中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且收效甚微的弊端,使编

辑工作者得以随时从网络查找、浏览、下载所需资料,再将编辑部的报刊、书籍、文件

等资料以扫描录入的手段存入资料库。计算机和网络系统的超高容量的储存介质,不仅

解除了编辑部因书面资料的不间断增长而蚕食工作空间的麻烦,同时,资料库中所包括

的文字、图片、声音以及其他超文本的多媒体文件,由于具备功能强大的检索工具和方

法,足以快速而准确地满足编辑部人员各种不同目的和不同方式的需求。

3.行政管理自动化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多媒体技术的突飞猛进,必将引发学术期刊编辑办公模式和观

念的变革。全天候、全方位的国际互联网和局域网的崛起,以及电子邮件、移动通信等

高科技的迅速发展,编辑人员主要通过传真机、调制解调器连线和计算机网络实现同编

辑部局域网的互联,在家中接收领导下达的指令从事工作并同编辑部保持联系,并将处

理完毕的任务经由图文传真、E—mail等技术手段迅速反馈编辑部。

编辑部的内部局域网的建立,为实现办公和决策的无纸化和数字化提供了可能。内

部网费用低廉,功能强大,采用后即不需要纸张。编辑人员通过运行浏览器,可看到任

何相关的电子信息。

随着国际互联网在国内的普及,计算机网络为期刊发行提供了新的销售渠道和发行

方式。利用网络的电子公告板,编辑部可以期刊发行和征订广告,也可直接通过电

子邮件寄发订单,读者可通过网络向编辑部订购期刊。当实现了网上的线出版后,读者

还可以要求阅读网上的电子期刊,并通过网络向编辑部承付一定的费用。

目前的学术科技期刊已经出现纸质版、电子版、网络板三种形式并存的局面,虽然

尚难以估计新的出版形式对传统期刊的冲击究竟有多大,但可以肯定的是,基于计算机

的大量出版物的出现将会大大改变我们的教育、生活方式,也对纸质 期刊的出版造成

一定的影响。多媒体技术的产生和日趋丰富成熟,使传统的学术科技期刊的编辑、传播

从内容到形式产生了全新变化,改变了延续数百年的编辑方式、阅读方式、甚至是思维

方式,从而彻底改变人们对于传统期刊编辑出版的观念。面对这一挑战,传统的期刊出

版业只有勤于探索和实践,勤于改造自身的人力和技术结构,并且有一套与之适应的新

的编辑理论,对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环境中的学术科技期刊编辑的特征、模式、结构

、效果等进行科学研究,并作出总结性、指导性的说明。

参考文献

1.王 蕾 张志强:《互联网络与传统出版》,《编辑之友》1997年第4期。

第9篇:新媒体技术范文

论文关键词:新媒体艺术设计;信息传播;传播媒体数字技术

一、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兴起

科学的每一次进步,都会对艺术设计领域的变革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也成为艺术形式繁荣的发展动力。在整个艺术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医学和人体解剖学的研究,为素描、雕塑提供了重要的创作理论参考;几何与透视学的发展,为绘画提供了符合人体视觉原理的透视理论;颜料化学的进步,为油画家提供了明亮而富有层次的颜色表现空间;光学原理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使印象派画家遵循光学的原理,分析和组织物象的各种关系,同时光学应用的研究还促成了摄影技术的诞生,从而对艺术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一切都体现着科技对于艺术的重要推动作用。

进入20世纪以来,科技对艺术的影响变得更加强烈和迅猛,数字技术的发展为艺术创造了更广阔的表现空间,上世纪80年代初,计算机图形艺术设计成为现代尖端的视觉表现手段和形式,快速迅猛地出现在电视、电影、平面艺术设计、工业设计、展示艺术设计和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等大众传播媒介和视觉艺术设计领域之中。计算机图形学的出现,被称为第三次图像革命,其意义甚至大于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的前两次图像革命…。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数字艺术设计”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出现在艺术设计领域,它融合了“艺术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学科。数字媒体艺术是基于数字科技的快速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生的艺术形式,关于新媒体艺术的特点新媒体艺术先驱罗伊·阿斯科特(RoyAscot)说:“新媒体艺术最鲜明的特质为连接性与互动性。”从国际学术界和教育界对数字化“设计”的诸多称谓及科学内容的设定来看,数字媒体艺术主要涉及到视觉艺术、人机界面、信息传播、多媒体、数字网络、动画、广告、游戏、虚拟环境,虚拟产品设计等,其主要范畴都在2l世纪数字化“设计”的“数字媒介”囊括之中,由此就可以比较明确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基本内涵和范畴。

进入2l世纪,全球范围内以新媒体、数字影像、CG特效、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数字内容创作行业已经成为当代知识经济产业的核心产业,在美国、日本其产值超过了传统的汽车工业,而韩国更是将游戏为代表的数字内容产业作为立国之本,并已成为韩国经济成长的新动力。目前全球数字内容还在不断地向更深更广的领域扩展,而这个产业也必将成为中国最具发展前途的产业之一。在未来的几年,数字媒体创作人才将是市场需求的热点。有关专家预测,我国将需要20万工业设计师和l5万动画设计师。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环境和人才需求,国内数字艺术设计却是刚刚开始兴起,还未建立完善的新媒体艺术理论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导致了设计产业所真正需要的核心职业设计人才匮乏和新媒体艺术设计在发展过程中诸多问题的产生。

二、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是对传统的艺术设计的伸展和丰富

新的传播形式和传播媒介的出现,使得视觉传达艺术设计所涉及的内容得到极大的丰富和拓展。网络、数字电视、互动媒体、交互游戏、虚拟空间等都成为信息传播的形式和主要介质,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范畴受到突破性的冲击,数字载体的发展极大地延伸了视觉传达的设计形式和内容,在当代数字艺术设计的快速发展情况下,数字媒体艺术的设计理论和美学理论就显得非常薄弱。

新媒体艺术设计理论和美学范畴继承了部分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的理论体系。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的理论体系依然可以作为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理论基础,在艺术理论基础上有几个方面是共同的:1.首先都要满足功能性的最基本的要求。2.美学的审美理论基础是相同的。3.设计的理论法则、平面视觉创意法则等是近似的.设计和表现的内容是基本共通的。在数字媒体设计过程中满足功能、审美需求,符合美学、设计法则,运用数字媒介所特有的声、光、电以及人机互动的特点来更有效地达到传播信息的目的,可以认为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内涵和特征是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的进一步丰富。

当然新媒体艺术设计是时代的产物,它具有时代的先进性,它的表现形式更丰富,信息量更大,更具备科学性、时代性,因此在新媒体设计中还需要创新的传统设计理论体系,必须根据其信息传播的形式、媒介以及传播的复合性、学科的综合性、技术的数字化等特征来完善提高这一新兴学科。

三、目前数字艺术设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数字艺术设计及其产业的迅速发展给国内外视觉艺术设计界带来了很多问题。最突出的就是跨学科人才的知识分离化现象严重,其次是人才需求和教育模式的问题,传统的艺术教育体系在设计人才培养定位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两极分化现象。

以上问题的出现,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在认识新媒体艺术设计和培养数字艺术人才的过程中存在着几个方面的问题而产生的:

首先是认识的问题,数字技术在艺术设计领域的应用大致可以归纳三个大的方面:①计算机辅助艺术设计。②数码新媒体艺术设计(包括网络、多媒体、电子产品、动画、游戏等方面)。③非商业化艺术类数码艺术创作在平面、环境等一些学科方面,数字技术是一种辅助手段,而在广告、新闻等方面它是传媒的载体和形式,或是一种工艺和创作手段。④数字媒体设计是随着数字技术快速发展和艺术相结合的新型学科,同其他的艺术学科相比,它具有实用性、时代性、跨学科和复合性的特点。对于新媒体艺术需要有新的思考和理解,如果还保持原有对艺术类理念的认识,它既不符合学科的发展,也不符合市场的需求,因此正确地认识理解和探索新媒体艺术及其相关领域对于数字艺术设计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是人才素质结构的培养问题。数字艺术是一门跨学科、多学科结合的复合型学科,培养和训练既懂得艺术设计规律,又懂得计算机图形艺术设计,能操作相关应用和后期制作软件的数字艺术设计人才,已成为当今数字艺术设计产业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课题。数字技术人才和创意人才都是社会急需的,但是需求的比重却有很大的差别,因此需要根据市场的需求来制定培养不同层次的技术人才和创意人才的教育目标。

最后就是培养对象问题。随着普及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进入到艺术类学科,随之而来就产生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艺术专长的相互矛盾的问题,学生的综合修养和知识结构错位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这对于新媒体专业的教学和培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这种现象在艺术类院校表现得尤为突出,可以考虑数字媒体教育不要只限于文科的艺术类学生。

四、根据新媒体艺术的特征来完善人才培养

为了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发展和新媒体艺术人才的培养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在人才培养院校建立各个学科间的交流和资料的资源共享、学科间的优势互补的教学体系。2.开设学科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的学习教学的立体化平台。这样有利于形成循序渐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培养扎实的艺术设计功底和熟练的数字工具操作能力、充分利用各方面有用的信息资源。3.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建设教学资源立体化平台和教学模式的创新。将传统艺术教育与现代数字技术教育有机融合,构建新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环境,创建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工作室,以及数字人才培养创新工作室。4.同时为培养高层次的教师队伍提供了更好师资环境,更好的保证教学质量。5.加强教学体制在选材阶段就提出相对较高标准,培养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选材将更符合新媒体专业对培养对象知识结构的要求,就更有利于培养出优秀的人才。面对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发挥社会和院校之间的各自优势,可以更好的解决数字艺术人才在培养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培养出真正适合社会需求的数字艺术人才。当然数字艺术人才培养的完善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既不能只埋头研究教学的建设,也不能只是应付市场的需求。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