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经济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根据空间相互作用、城市流强度、断裂点等相关数理模型,分别以GDP,第二、三产业中17个行业从业人员以及两市间距离为指标变量,对淮海经济区20个城市经济联系的空间作用强度、方向与范围进行定量测度与分析评价。
1.1作用强度
1.1.1经济联系强度。据公式(1)计得淮海经济区主要城市两两间的经济作用强度(图1)。两城市间经济作用强度大于30个经济度的有4对:徐州和枣庄(66.41个经济度,下同)、徐州和淮北(47.38)、徐州和宿州(37.20)、淮北和宿州(30.66);在20~30个经济度间的有3对:徐州和宿迁(22.10)、徐州和淮安(20.64)、莱芜和泰安(29.84);在10~20个经济度范围内的城市有8对:徐州和临沂(16.76)、徐州和淮安(14.75)、连云港和临沂(10.62)、盐城和淮安(13.79)、亳州和商丘(10.24)、枣庄和临沂(17.75)、枣庄和济宁(11.29)、日照和临沂(13.19);其它城市间作用强度较低,均在10个经济度以下。总的来说,开封、周口、菏泽、阜阳、蚌埠5个城市与该区其它城市间的经济作用强度均在10个经济度以下,徐州则与除周口外的所有城市间的作用强度都在1.5个经济度以上,而两城市间作用强度最小的为周口和连云港,仅为0.10个经济度。据公式(2)计得该区主要城市空间作用的总体强度(图1),并据此将20个城市分为四类:高经济作用总强度的城市(作用强度在150个经济度以上,下同)、中高经济作用总强度的城市(100~150之间)、中经济作用总强度的城市(50~100范围内)和低经济作用总强度的城市(50以下)。徐州空间作用总体强度最大,达267.71个经济度,属于高经济联系强度的城市,是位居第二位的枣庄(作用强度为144.08个经济度,下同)的1.86倍,为总体强度最低的周口(9.25)的28.95倍,这表明徐州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劲头较强。枣庄、淮北、临沂、宿州处于高经济联系强度城市之列,与各个城市间经济联系较为紧密,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比较强。中经济联系总体强度的城市有5个,依次为淮安、宿迁、泰安、济宁和莱芜,在今后的发展中,其可持续发展的势头有待提高。处于低经济联系强度的城市有10个,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今后发展中必须注重经济转型,加强与其他城市间的经济联系,缩小与先进城市之间差距,促进淮海经济区的总体发展。
1.1.2城市流强度。计算城市流强度相关值(表1),据此将城市分为四类:高城市流强度城市(城市流强度值在300亿元以上)、中高城市流强度城市(200~300亿元)、中城市流强度城市(100~200亿元)以及弱城市流强度城市(100亿元以下)。由表1可知,徐州是高城市流强度城市,是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作为苏北第一大城市、中国第二大铁路枢纽,徐州以其独特的交通运输优势和较快的经济发展取得了较大的城市外向功能量和较高的城市功能效率,城市流强度值高达384.19亿元,对淮海经济区起着辐射和带动作用,成为淮海经济区的发展核心。临沂和淮安属于中高城市流强度城市,其城市流强度要远远高于中城市流强度城市,是淮海经济区发展的重要城市,且临沂以高于淮安10%的城市流强度成为该区发展的副级中心。中城市流强度城市有6个,依次为日照、莱芜、枣庄、宿州、宿迁和盐城,成为淮海经济区发展的地方性集聚地和辐射中心。其余11个城市是弱城市流强度城市,是该区发展中较为必不可少的城市。可见,淮海经济区“一超多强”局面较为显著,未来发展的潜力巨大。在空间分布上,这些城市基本遵从“中心—”式分布[26]:淮海经济区的发展核心徐州,位于其中心位置,而弱城市流强度的城市主要分散于该区边缘地带。这与城市经济作用强度所得结论基本一致。
1.2作用方向据公式(3)计得淮海经济区主要城市的隶属度大小,由此分析淮海经济区主要城市的经济作用方向。由图2可知,徐州的首位联系城市是枣庄,其隶属度高达24.81%;其次为淮北,隶属度为17.70;隶属度最低的为周口(0.42)。从空间距离上看,徐州经济作用方向首先是距离较近但不相邻城市,其次是相邻城市,而对距离较远城市也有联系,可见其联系方向表现为“中心—”向外扩散的模式。由图3可知,其它主要城市对徐州的隶属度均在各自隶属度的前五位之列,说明徐州是淮海经济区的发展核心。对徐州的隶属度,排在首位的有6个城市,其中枣庄对其隶属度最大,高达46.09%,说明徐州是其主要联系方向;排在第二位的6个城市,隶属度在10.35%~16.25之间不等,且各个城市的首位联系城市表现为邻近城市;排在第三位的有菏泽、周口、开封、莱芜,除莱芜的首位隶属度达52.06%,联系方向表现为泰安方向外,其他城市的前三位隶属度相差不大,联系方向均指向相邻地域和中心城市徐州。日照、连云港对徐州隶属度排在各自隶属度第四位,这两个城市由于其地理位置的限制,联系方向表现为相邻地域指向;泰安对徐州的隶属度排在第五位,隶属度仅7.70%,其主要联系城市为莱芜、济宁。综上,城市空间作用的主要方向表现为与核心城市的紧密联系和与其周边城市紧密联系的共同作用,即显示出地域相邻指向性原则和中心城市指向性原则[16]。
1.3作用范围据公式(9)~(10)计得淮海经济区主要城市间的断裂点及场强(表2、表3)。由表2可见,徐州与各个城市间断裂点明显压缩到终点城市,说明徐州辐射能力较强。与淮北间的场强最大,达1.19亿元/km2,因此,可以此为强辐射半径的选定场强,来确定各城市经济辐射能量绝大部分扩散在多大范围内。从表3可知,各相邻城市间起点城市到断裂点距离占两城市距离的比重在0.4~0.6间波动,城市间辐射能力差距不大,且两城市距离较近时,其场强也较高,说明具有向对方空间产生经济影响的能力[27]。因此,以各相邻城市间场强均值为弱辐射半径的选定场强来计算城市弱辐射范围,以反映各城市对周边地区的主要影响范围[28](图4)。由图4可以看出,淮海经济区中部以徐州为中心,距徐州44.92km和110.92km以内分别为其强辐射和弱辐射范围,这是由于其最强的城市综合实力积聚了较强的经济辐射能量;枣庄、淮北、宿州的强辐射半径均在徐州弱辐射范围内,说明它们受其辐射最强。东部以临沂、淮安、日照为中心。这些城市规模相当,辐射范围相互交叉地作用于对周边区域,其中,宿迁几乎被徐州和淮安的辐射平均瓜分,受这两个城市的屏蔽效应[29]较大,不利于其自身的发展。北部以泰安、济宁为中心,其中,泰安和莱芜的相互作用甚密,其辐射能力向对方空间逐步渗透。而西部城市的经济辐射能力较弱,彼此辐射半径不相互重合,发展较为分散,综合实力有待提高。总体来看,徐州无疑是淮海经济区的辐射中心,呈现圈层辐射其他城市的空间结构:核心层表现为徐州的弱辐射范围圈,包括徐州、淮北、宿州、枣庄;中心层表现为与徐州弱辐射范围有交叉的城市,包括临沂、宿迁、济宁、商丘、亳州、蚌埠、淮安;层表现为与徐州的弱辐射圈无交叉的城市,包括连云港、日照、泰安、莱芜、菏泽、开封、周口、阜阳、盐城。
2主要结论
【关键词】天山北坡经济带 城市化 经济发展 基础设施 融资
城市化能促进二、三产业的发展,带动农村发展,改善地区产业结构,推进科技进步,提高区域整体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新疆在“十五”计划中做出了“率先发展最具有潜力和优势的天山北坡经济带”的重大决策后,天山北坡经济带踏上了城市化的高速列车。本文目的在于通过对城市化的了解,结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实际情况,来认识阻碍新疆城市化进程的因素及相关问题,进而寻找相关对策以促进该地区的城市化进程。
天山北坡经济带城市化发展概况
城市化概述。城市化不仅能带来聚落形态的变化,还能带来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多方面变化,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体现了自身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是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城市作为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反过来,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本身的发展。
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天山北坡经济带发展概况。应该利用区位优势,促进天山北坡经济带的深远发展。天山北坡经济带是国家西部区域经济规划发展重点,是以农牧业和石油、煤炭等能源资源开发为重点的综合经济带。该区域地处天山北坡中段,东起乌鲁木齐,西至乌苏,长约250千米,以乌鲁木齐为中心,包括昌吉、米泉、阜康、玛纳斯县、呼图壁县、石河子、奎屯、克拉玛依、乌苏、沙湾县和农六师、农七师、农八师,共8市3县3个农业师。该地区拥有明显的地理位置优势:通东达西、承北启南,第二亚欧大陆桥贯穿其中,是西部的国际大通道;向西开放可成为面向中亚及俄罗斯市场的商品集散地,是新疆最具发展潜力、最具发展前景的区域。同时借助其中华文化与中亚文化的交汇点的优势,在未来的区域经济发展中,可打造成未来大中华经济圈与中亚经济圈的结合部。
因此,构建新疆天山北坡城市经济带对于新疆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是随着国家加快发展西部地区、对口支援新疆工作的深入开展,进一步确立了以发展服务业、现代工业和特色产业为主的中心城市功能布局。二是合理配置区内资源,重新调整区内产业布局,发挥聚集效应,从而实现新疆突破性、跨越式的全面发展。三是通过技术升级,借助“学习效应”和“后发优势”来实现生产力和生产阶段的跨越式发展,为全新疆形成跨越式发展的“样板效应”。四是以“高速度、高质量、高效益”为发展目标,通过提升经济带的综合经济实力,将其打造成新疆经济发展的龙头,全面提升新疆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以及世界知名度。
近年来,天山北坡经济带处于加速发展阶段,城市面积持续增加,城市化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截至2011年,天山北坡经济带的城市化水平已达到68.5%,远远高于新疆及全国平均水平。总体而言,天山北坡经济带城市化发展的主要特点表现为纵向发展,即在水平扩张的同时更为显著地表现出垂直方向上的发展。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
研究目的。城市化进程有两个主要促进因素:一是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形成的推力,二是由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综合状况形成的拉力。在我国,除了一些制度因素外,阻碍城市化进程最重要的因素在于城市自身拉力不够。这种拉力的大小又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基础设施状况、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产业结构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状况等因素有关。而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又直接体现为城市各种要素的结构水平和城市基础设施状况等。另外,根据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农村人口是否进入城市取决于城市是否有相应的就业机会及城市能否提供比农村更高的收益。显然,这与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关。所以,在推动城市化进程的内因中,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化水平之间有密切关系。在此,试建立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带城市化率与城市人均GDP之间的关系模型,并进行参数检验及模型的显著性检验。
模型的设定。根据相关数据分析设立线性回归模型为:Yi=β0+β1Xi+ui,再利用Eviews(3.0)版软件来计算回归结果:首先,创建工作文件。在命令窗口输入:CREATE A 2000 2010;其次,输入和编辑数据。在命令窗口直接输入:Data Y X,然后将数据分别输入到各空组中去;最后,进行图形分析,在命令窗口直接输入命令:Scat Y X,经验证可得出城市化率与城市人均GDP大体呈一种线性相关。
结果表明,所拟合的模型为(如下图所示):
上图中,Xi为解释变量“人均GDP”,Yi为被解释变量“城市化率”。
模型的检验。首先,经济意义检验:所估计的参数β1=0.000648,说明人均GDP每增加1元,城市化率将增加0.000648%。其次,统计检验:利用Eviews得出模型回归结果的同时,也得出了用于模型检验的相关数据。
拟合优度的度量:可决系数为0.913625,说明所建立模型整体上对样本数据拟合较好,即解释变量“人均GDP”对被解释变量“城市化率”的绝大部分变动做出了解释。
对回归系数的t检验:原假设H0:β1=0和H2:β2=0推出,估计的回归系^β1的标准误差和t统计值分别为SE(^β1)=1.259204,t(^β1)=39.84984;^β2的标准误差和t统计值分别为SE(^β2)=7.04,t(^β2)=9.198857,取显著性水平α=0.05,查t分布表的自由度=n-2=8的临界值t0.025(8)=2.306。因为t(^β1)=39. 84984>t0.025(8)=2.306,所以拒绝H0:β1=0;因为t(^β2)=9.198857> t0.025(8)=2.306,所以应拒绝H0:β2=0。这表明人均GDP对城市化率有显著影响。
结论与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化水平高度相关。因此,要想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化质量就必须加快城市经济发展,增加城市经济总量。
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城市综合功能。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聚集效益的产生,推动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同时要逐步完善城市功能,构建合理的城市规模结构体系。要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引导城镇密集区域有序发展。
健全城市体系规模,立足实际,突出特点。针对新疆当前大城市严重缺乏的现状,天山北坡经济带应首先发展集中型城市,选择若干基础条件好且交通便利的城市,让有能力的农村人口和有发展前景的非农经济活动不断向城市集中,逐步建成具有较强辐射力的大城市。同时还应鼓励和扶持中小城市的发展,通过它们来密切城市之间以及城市与周围农村的联系,并在此基础之上逐步形成以特大城市、大城市为核心,以中小城市为网络的城市空间网络系统,从而达到促进城乡经济融合的目的。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逐渐提升。因此,电力作为与现代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都息息相关的必须品,其经济发展要与时展需求相契合,由此可见,电力经济发展能够有效的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下面本文就对电力经济发展与城市经济协调的相关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相关策略,希望能够对电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一定帮助作用。
关键词:
电力经济;发展;城市经济;协调
:在我国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人们把关注重心越来越多的落到了电力经济发展上,而电力经济的发展能够直接对我国经济水平产生影响。但目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电力行业的发展暴露了多种问题,例如供需问题等,因此,相关部门要加大电力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研究,从而带动整个城市经济的长足发展。
一、电力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分析
目前,我国的供电可靠性指标相对较低,而电力的稳定性也有待强化。自我国实施“上大压小”的电力政策以来,约有7000万kw的关停小火电机组,这就使其平均单机容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升,促进了我国电力建设的发展。但由于电力过程与短缺的忽高忽低循环模式,已经为电力经济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虽然在全世界,我国的电网规模位居首位,但却因受到滞后的配电网建设影响,使得城市与农村的供电可靠性严重下降。在我国政府对电价进行审批过程中,没有考虑到运输行业与煤炭行业已经实现了市场化的因素,这就使得煤电的供需问题日趋严重,主要体现在不断突出的煤电价格问题等。同时,发电设备的平均利用率随着装机规模的不断提升而减少,这就使得企业的经济效益问题日益凸显,建设成本并不能够与业主的盈利成正比。另一方面,在电力经济发展的强化阶段,面临着一系列的节能环保问题,这对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产生了发面的影响。
二、电力经济发展与城市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在国家的宏观经济中,电力经济占据了一定的权重。任何条件下,电力供需情况都关乎于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为此,我国相关部门一定要将电力经济发展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协调好,这样才能推动我国整个经济体系的良性发展。另一方面,待我国进入二十一世纪,电力能够为整个社会发展起到有效支持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要求电力供应具有更高层次的稳定性与质量。为此,相关部门要从电力经济的长远发展角度出发,对其资源的配置情况进行优化,从而使各资源均得到合理的应用,从而实现电力经济与城市经济水平持续提升的双赢局面。
三、加快电力发展的步伐,带动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构建健全的电力统计机制我国绝大部门地区的电力统计体系和队伍相对比较健全,在整个电力工作中,电力统计工作是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存在的。但目前,革新整个电力市场面临着诸多问题,主要包括电力行业建设工作所消耗的时间较长等,例如,火电厂完成建设工作的时间大概在3年,而水电厂完成建设工作的时间则要远远超过3年。另一方面,电力建设工程项目的审批过程是由我国各级别政府经过科学的衡量指标决策的,同时,审批期间,政府也备案了施工工程进度、投资时间、开工时间等方面内容。倘若电力建设工程建设时出现所消耗时间较长等问题,均是不完善的统计工作所致,为此,电力企业要不断强化电力的统计工作,并构建健全的电力统计机制,从而尽可能快的满足电力市场的发展需求。
2.对整个电力发展的实际需求进行合理的把握人们的生活水平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得到了空前的进步,在这个大背景下,电力作为人们生产、生活的必需品,其供应质量正面临着供不应求的问题,但如果能够使电力需求得到科学的管理,势必能够改善现阶段我国城市的电力供不应求现象。科学的管理电力需求能够实现合理调整我国终端能源资源消费的结构,有关于电力需求管理一直是我国电力企业的重点关注问题之一,初步预计,15年后,我国能够研究出一款电力装机,该机能够减少约1亿kw的电力。另外,电力需求管理工作能够实现电力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为此,各级政府要全面贯彻电力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为城市经济的发展与电力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和谐的投资基础,并对整合电力发展的实际需求进行科学的分析,并加以把握,从而使电力管理应用于需求发展工作相协调,带动整合电力工业的长足发展。
3.保障电力的科学化发展趋向优化电网模式的主要途径是保障电力的科学化发展趋向。首先,电力企业要遵循电网运行的基本原则,包括,安全性原则、经济性原则与稳定性原则等,并对电网抵御恐怖活动、自然灾害以及军事打击的多种功能进行强化;其次,我国电力企业要正确的认识智能电网发展的重要作用,并对智能电网技术进行不断的研究,并加以论证。最后,电力企业要加大研究多种技术发展路线的力度,这是因为智能电网的发展涉及到多方面因素,例如,我国的能源战略、投资情况、技术指标、电力市场、电力系统变革以及电价政策等,只有把握好这些因素,才能保障电力经济的稳定化、安全化的和谐发展。
4.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级政府起到了重要的宏观调控作用。目前,城市经济增长速率正处于相对较为低迷的状态。为了改善这一现象,保障电力经济的科学合理发展,各级政府要规避电力经济发展变化过大情况发生,具体体现在电力供过于求或供不应求现象交替发生。为此,各级政府要设置相应的电力经济发展的上限,从而使电力经济与城市经济的发展相协调。
四、结论
综上所述,电力经济的长足发展是一场长久战,我国应将其列为重点发展工作内容,并全面贯彻电力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使电力经济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同时,电力经济与城市经济之间相互作用,城市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电力经济的发展,电力经济的发展也会受到城市经济的发展而产生各种情况。为此,相关部门一定要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提升我国经济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张荣.电力经济发展与城市经济的分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9):77-78.
[2]张宇,何永秀,戴爱英等.中国典型城市电力与经济发展周期的关系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9,(24):106-108.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经济发展;作用
城市规划对现代城市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通过城市规划能够让城市更快更好的发展,同时也促进现代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规划对城市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要制定科学的城市规划,这样才能够促进现代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本篇文章主要对城市规划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进行分析,就如何做好城市规划更好的促进现代城市经济的发展给予相关策略。
一、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的重要作用
1、有利于优化城市产业结构
城市规划主要是根据城市的实际发展情况,来加强对中心城区的改造和不断扩展城市,这样就可以通过城市规划来确定城市产业的分配,优化城市产业结构促进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1]。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到城市中心发展,城市中心集中过多的人导致城市中心交通拥挤、环境污染严重以及各种行业秩序混乱等,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但是通过对城市中心进行规划,政府投入资金对市中心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鼓励新型无污染产业的发展,加强对市中心企业的管理秩序,这些对城市中心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城市规划不断扩展城市规模,这样可以扩大城市的发展规模,有利于城市引进新企业、新行业的发展,同时还可以促进城市周边城镇的发展,实现城市产业的优化。
2、有利于增加城市的竞争力
通过城市规划能够不断完善城市的一些基础公共设施,城市在商业、文化、教育、医疗、体育、交通以及环境等,城市经济的发展和上述基础设施的完善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一个城市的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可以吸引大量的人才到这个城市进行发展,这里有适合生存的条件,能够满足现代人们的生活要求。通过城市规划建立绿色城市,给市民提供一个空气清新、环境舒适的工作生存环境,有利于提高该城市的竞争力,有利于吸引其他地区的企业到该城市投资发展,这样就可以促进现代城市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
3、有利于提高城市的综合经济效益
通过城市规划能够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来增加城市各个方面的协调运作,例如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进行生产,将该地区的产业放在同一地区,可以实现城市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将相同产业以及相关的产业进行紧密安排,实现产业一条链的建设,通过将具有相似产业聚集在一起,能够减少企业生产运输的成本,增加城市企业之间的合作机会,有利于促进该城市企业的发展,提高了城市的综合经济效益[2]。
4、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城市规划可以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城市土地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政府根据现有城市的实际运行情况,不断调整,加强对城市土地的规划,能够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政府通过城市规划,建立有效的土地使用监督机制,同时还要制定符合当地城市发展的土地价格,高效的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城市土地的生产力,保证城市的社会、生态、经济效益能够达到最高,继而不断促进现代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城市规划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相关策略
1、结合城市特点规划
在制定城市的规划时,一定要结合城市的发展特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城市的空间布局相结合。例如对贵州城市进行规划时,要建立现代的工业化城市,就要充分结合该城市以及城市周边的乡镇发展的特点,来确定城市工业化的发展方向和内容。贵州地区的城市规划不能够只考虑城市以后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不顾生态环境的好坏,一定要充分考虑贵州地区生态环境的特点,来对贵州地区的城市进行规划,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城市污染问题,一定要坚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对城市的环境保护。在城市规划相关工业布局上,一定要结合城市的地域特点和城市空间合理配置工厂地址,相关产业聚集一起,这样就能够促进城市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减少企业发展成本,促进城市经济快速发展[3]。
2、加强对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
完善的城市公共设施能够增加城市的吸引力,提高城市的竞争力,所以要不断加强城市公共设施的投资建设。例如贵州地区的城市在规划时,需要特别注意对公共设施的建设,政府需要在城市的公共设施上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逐渐完善在教育、交通、医疗、体育、金融等方面的建设。同时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对贵州绿色城市的建设,提高城市空气质量,减少环境污染,给市民创造一个舒适宜人的生活、工作环境。同时贵州地区要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对城市基础设施的构建,建立便利的交通环境,加强地下管道和通讯网络的建设,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到贵州城市,促进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3、加强对土地资源的管理
通过对城市进行规划,对城市土地进行了分配,但是分配的城市土地并没有及时的进行投资建设,不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为此,要制定有效的措施来加强对城市的土地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够督促相关部门加快对城市的建设,更好的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4]。
结束语:
城市规划和城市经济的发展具有相互促进的关系,其中城市规划对城市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提高城市的竞争力、经济效益以及城市产业结构的合理配置,政府在制定城市规划时,要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结合城市的发展特点,合理规划城市,促进现代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阳,王慧.能源盐化工基地建设对榆林城市规划与发展的影响作用分析[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8(03):63-64
[2] 王琴梅,马莎.文化擦亮城市的面孔 思想决定城市的战略――访国际建筑大师张在元[J].中华建设. 2012,08(05):78-79
关键词:城市交通 城市经济
中图分类号:C91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城市的交通与城市的经济发展重要联系
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下,城市是必然产物,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载体。当前积极的推进城市化建设的进程是我国的国民经济以及社会发展重要内容。然而一个城市不断的发展以及完善,离不开相应的基础设施的支持,我国城市的基础设施能力仍旧是城市经济发展中最基础的物质保障,而城市交通便是其中之一。从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的轨迹来看,城市的交通与城市的经济发展之间有着直接的关系,城市的交通是推进城市的经济活动井然有序的进行、推进城市的经济发展的前提。
1.1交通作为城市重要的基础性设施,也是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要想富,先修路,不管是任何的领域范围内经济发展都要始于交通建设以及发展。只有发展交通、发达了,经济才能够得到真正地发展。当前,我国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需要,城市的交通事业快速的发展,城市的交通已不再局限于百姓代步的方式。从一般意义上讲,城市的交通直接影响城市的经济的发展。
1.2交通运输是我国国民经济重要支柱性产业以及最重要的流动载体,也是社会生产、分配、交换以及消费各个环节实现联系和沟通基础和纽带,交通运输业不但自身创造着巨大社会经济效益,也在促进其他行业的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另一方面,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只有在不间断完善的交通系统支持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实现,否则难以谈上发挥交通运输业的基础性产业重要作用。良好的运输条件也降低了货运物流成本,这有利于企业参与的更大范围内竞争,扩大生产的规模。市场快速发展必然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从而使城市经济实现更好发展。
1.3良好的城市交通体系,直接拉近各城市间的距离,这有利于统一市场竞争机制的培育和完善,也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良好市场的环境。便利的城市交通,很大程度上成为吸引投资重要因素,有利于资本的有效流动和合理的配置,能克服生产中瓶颈状况,同时实现效益最大化及经济进一步的扩张。便捷的交通运输系统能为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文化活动等方面发展起着重要推动作用,也大大方便了交流活动开展,交流过程中有利于改变传统思维模式,拓宽城市的发展思路,从另一层面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优良社会环境和不断的动力支持,进而更好地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
1.4当前不论是从国际上看,还是从我国经济的城市交通状况进行比较,不难看出,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其交通设施也发达、便利以及快捷。这也证明了城市交通对于城市的经济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
由此可见,受城市的地理位置、规模、性质等差异影响,我国城市交通特征虽各有不同,但不可否认,城市的交通与当地城市经济的发展两者之间有着密切内在的联系。一方面,良好的城市交通是保障城市的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各项活动有序的进行基础,城市的交通发展能大大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城市的经济发展与城市交通两者之间并不是完全独立或从属关系,我国城市经济的发展反过来对于城市的交通提出新的要求,不仅有利于带动城市交通的改善以及升级。因此,在完善城市交通来积极推动城市的经济发展同时,同时积极关注城市的交通本身发展,让两者形成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良好关系。
二、当前城的市交通存在问题分析
随着我国改革开发不断的深入发展,城市交通事业取得了重大成就,实现了跨越式的大发展。另一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市交通中存在许多的问题,尤其是城市的交通基础设施滞后和严重不平衡的现象,甚至在一定程度已经成为制约城市的经济一步发展的因素。随着城市供给能力和幅射范围的提高,对城市交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1城市的交通设施建设速度在加快,交通运输网络在不断地壮大完善。另一方面,交通容量不足问题严重存在,同时大部分城市交通运输依旧没有根据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调整,城市的交通发展速度仍远远赶不上经济发展速度,难以满足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需求,城市交通拥挤状况也没有得到明显的缓解。交通堵塞问题直接影响到运输和经济活动的开展,也对于城市形象建设以及宣传造成负面影响。
2.2当前我国大部分的城市交通规划水平依旧处于较低层次,城市整体交通战略和规划中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对于影响到交通发展政策未给予充分考虑;对整个城市和城市间的交通规划中缺乏整体协调性。
2.3城市的交通发展离不开城市的经济支持。从我国城市交通发展的具体实践看,一方面,经济发展落后和我国经济发展的失衡问题,使我国很大一部分城市交通发展缺乏有力的经济基础。所以,如何在资源有限地情况下实现以交通促进城市经济、实现它们的协调发展是一个难题。另一方面,部分地方政府直接忽视经济快速的发展对城市的交通提出更高的要求,政府财政收入用于形象性工程的建设方面,城市的交通难以得到持续的发展。
另外,不难看出,城市的交通对于城市经济活动和发展影响具有一定的时滞性和差异性。加之交通建设具有资本密集、周期性长等的特点,导致了当前我国城市交通发展很明显落后于城市的经济发展的速度,城市交通建设者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三、夯实城市交通基础,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
在城市的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多重因素的影响下,无论是从城市的经济发展角度还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角度考虑,都需要进一步夯实城市交通基础设施,来适应经济高速发展需求。同时通过经济的发展更好推动城市交通发展以及更好地服务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实现两者良性循环,产生更大效益。针对当前我国的城市交通中存在各种问题,在城市总体规划不断完善和发展同时,我国城市的交通综合治理研究与实施也在不断地往更深层次的推进,要明确城市的交通建设发展思路,作好城市交通发展规划,完善城市的综合交通体系,建立完善可持续发展城市交通运输体系,为城市的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物质保障,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
3.1提高政府对城市的交通建设与发展重视程度作为市场的经济重要主体,政府承担着通过宏观调控来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重要的职责同时,也是社会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提供方。城市的交通作为具有双重属性特殊公共物品,是城市经济发展先决条件。政府应充分认识到城市交通的发展状况能直接关系到城市经济的发展,要将城市交通建设发展摆在更突出的位置,坚持城市的交通建设较于城市经济发展的适度超前原则,加大力度,改善城市交通,使交通更好发挥其促进经济发展积极作用。
3.2做好城市的交通发展规划从整体上看,作为具有特殊性公益基础性设施,城市的交通战略和规划涉及到城市的交通方方面面,是一个极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关系到城市的整体布局和功能定位,这对于城市的未来经济持续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所以,城市交通建设过程中不仅考虑当前城市发展整体状况,也要对于城市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应充分地给予考虑,做好城市交通战略规划。
3.3加大城市交通投入的力度。针对当前很大一部分城市交通供给量明显不足的情况,应加大对城市交通设施建设重视力度和投入力度,应合理安排专项资金,最大的限度提升每一笔建设资金综合效益,积极推进城市的交通发展。继续适当地扩大道路容量,优化城市的交通结构和系统,为城市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商品流通、扩大市场等提供便利运输条件和降低交易的费用,带动城市的经济发展。积极引进现代化的交通设施,改善交通拥挤的状况。另一方面,鉴于城市的交通建设自身存在特殊性,在保证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前提下,政府可通过科学的论证形成有效方案,采取鼓励民间参与的模式,利用私人的机构资金、专业技术及管理的优势,共同推进城市交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常惠丹.我国城市交通与经济发展【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
[2]谢疆.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现代城市交通规划探索与思考【J】,中外建筑,2010.
由表4因子载荷矩阵可知,第一主成份对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工业总产值等11项指标有绝对值较大的相关系数,第二主成份与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和从业人员数有绝对值较大的相关系数,第三主成份与人口密度有绝对值较大的相关系数。因此,第一主成份主要反映了河南各地级城市经济发展的综合经济状况;第二主成份主要反映了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从业人员等农业方面的状况,说明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各地城市在从业人员中多为农民,因此受农业状况因子的影响;第三主成份主要反映了人口密度等人口状况因子。
由表4中的主成份特征向量矩阵,可以分别计算出各城市3个因子得分并形成新的变量:F1-第1主成份、F2-第2主成份、F3-第3主成份(下同)。结合表3,可以得到2009年河南各城市经济实力的综合得分变量-Z(2009),其计算公式为:Z(2009)=65.907*F1+19.78*F2+7.847*F3同理可以得到2004年河南各城市3个主成份得分、综合得分及按综合得分进行排序的情况,见表5。
根据三个主成分得分和综合得分,我们认为2004年和2009年河南区域经济18个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可划分为四个梯度,如表6所示。由表6可以看出,2004年至2009年间河南各城市间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梯度分布,各类城市之间相互补充,整体梯度格局是以郑州为中心向外逐步扩散。5年来,河南区域经济梯度格局稳定,虽然第二、第三梯度梯度内部分城市位置有所变化,但并未发生跨梯度层次的变化。
为了说明河南区域经济综合发展最新的梯度情况,根据2009年河南各城市第1、第2主成份及总体得分,这里描绘了河南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示意图,如图1所示。显然,第一、二梯度城市综合经济实力明显,特别是第一梯度的郑州。
河南省各城市经济发展梯度格局的统计描述及均值检验
(一)统计描述
根据表5,我们进一步对2004年与2009年三主要成份及总得分情况进行进一步进行了统计描述分析,见下表7。表7可知,河南各城市在第一主成份上全距、标准差、方差最大,说明河南市级城市在第一主成份方面差距较大。2009年综合得分均值较2004年综合得分均值由负值转正,且接近0,偏度和峰度均为正数且增大。
为进一步认识2009年河南城市经济状况,使用2009年3个主要成份变量作散点图,得到下图2。由图2看以看出,第一梯度的郑州在第一象限,与其他梯度的城市相距甚远,说明其第一的地位和作用明显;第二梯度第一象限的洛阳、第二象限的南阳也距离第三、四梯度的城市有一定距离;而第三梯度的城市位居第二、第三象限,在第一、第二主成分得分在零值以上,且在零值附近;第四梯度的城市位居第四象限,其第一、第二主成分得分都在零值以下。因此河南市级城市经济发展格局是以郑州为龙头,经济梯度逐步降低,这进一步验证了上述河南城市经济存在明显的梯度分布格局的观点,同时也有效验证了中心-学说的理论观点。
(二)均值检验
由表5中2004年、2009年综合得分Z的数据,对其进行了均值检验,得到河南各城市2004年与2009年城市经济格局梯度差异性结果的独立样本检验,如表8。表8知,方差方程齐性检验结果,F值为0.003,显著性概率为0.957>0.05,因此2004年与2009年河南各城市综合得分差异性不显著,因此在均值方程的t检验中应选择假设方差相等一行的数据作为本例的t检验的结果数据,即t=0.000,双侧概率为0.999>0.05,由此我们可以得出2004年、2009年河南各城市综合得分不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2004年至2009年间河南市级城市经济格局梯度差异性没有改变,经济梯度的差异性格局没有较大变化。
结论说明
河南区域经济中18个市级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性,即存在梯度分布,这种梯度分布是正常的,也是符合经济发展需要的。首先,河南18个市级城市具有独立自主的决策权,各城市自身的发展需要、追求目标是不同的;其次,各市级城市地理位置、资源状况、经济基础等各不相同,经济发展速度及水平也不尽相同。由于各城市在经济中的地位和分工不同,需要城市之间既要相互竞争,更要相互配合、相互合作,实现资源互补并充分合理利用,以满足各个城市的自身发展需要,进而实现促进河南区域经济整体发展的目的。同时,我们还得到如下结论:
(一)河南各城市间经济发展有明显差异,整体梯度格局是以郑州为中心,向外逐步扩散,且等级逐渐降低。从2004年、2009年各城市综合得分、排序及2009年散点图分析可知,在河南区域经济中,各个城市的经济地位和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很大差异,其中郑州综合得分最高,位居第一象限,第四梯度城市综合得分较低,位居第四象限,而第二、第三梯度城市介于两者之间,且位于第一、二、三象限。
(二)区域经济整体梯度格局稳定,无较大变化。表6说明,2004年至2009年间河南市级城市经济格局梯度总格局没有显著性变化,没有出现跨层级的变化,经济梯度格局稳定。同时,均值检验也进一步证明了河南区域经济整体梯度发展格局没有显著性差异,经济梯度发展格局稳定。这反映了河南区域经济经过多年发展后,已形成优势互补、相互促进、既相互竞争又互相合作的稳定格局,这种格局在发展中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强化。
一、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发展特点
我国资源型城市遍布全国,涉及石油、煤炭、有色金属等众多领域。426座资源型城镇当中超过80%的需要经济转型,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较大困难,社会经济发展出现明显相对下滑的趋势,经济发展水平与其它地区的差距逐渐增大。即使是gdp和人均gdp水平均居于资源型城市首位的大庆市,其发展地位也在不断下降。1990年大庆市gdp仅次于深圳市居全国第二位,2002年滑落到第十三位,2006年继续滑落到第三十七位。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资源型城市大多因矿而建。城市经济发展表现为如下特点:
1、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增长过分依赖自然资源。产业层次低,产品结构中初级产品占绝对优势,缺少自我发展能力。资源型城市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体,城市发展高度依赖企业,企业功能与城市功能高度同构和混合。在资源面临萎缩时,如替代产业没有跟上,地区经济就会随之衰退。仅仅在煤炭资源型城市中,全国93个煤炭矿务局,煤炭资源条件趋向衰竭,接近报废的矿务局就有36个,比重高达38.7%,其中只有极少数城市如抚顺、唐山、焦作等在产业结构转换中起步较早,而其他仍未摆脱传统的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模式,正面临主导产业断档的危机。辽宁省阜新市是一座“因煤而兴”的城市,在“一五”和“二五”时期,国家投资的156项重点工程中,有4项安排在阜新,使之成为一座典型的煤电之城,并成为中国能源基地,为共和国的发展和壮大助燃。煤矿职工人数占全市职工人数的70%以上,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矿山企业,煤炭工业的税收占地方财政收入的1/3以上,致使其城市经济过度依赖采矿业,形成单一产业结构。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可采煤炭资源的减少。整个城市经济发展持续下滑,面临着“矿竭城衰”的局面。其中煤炭资源已经减少到可采量3.3亿吨,10年以后整个主体矿井将全部结束生命。阜新市已经衰落成为辽宁省最困难的地区,距离全国平均水平差了近1/4.
2、城镇布局分散,城市基础设施滞后;城市布局与建设受城市产业发展及城市建设政策的影响。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结构使其城市布局呈现过于分散、落后的特征,并对城市建设和改造造成很大困难,城市布局迫切需要进一步更新和优化组合。
3、地区科技开发能力相对较弱。一是由于资源城市产业专业化倾向过重,造成了人才结构单一,相对资源以外的人才较少;二是由于产业层次低,致使高级人才缺乏;三是由于资源开采地区多处于边远、落后地区,导致该地区在吸引人才方面不具有优势。当地区内资源开采企业效益下降以后,高级人才流失较多,而相应人员流入较少。
4、社会文化观念落后。由于资源型城市的特殊历史,形成了此类地区的高度依赖性,计划经济下的人财物、产供销的公有国控,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手脚,抑制了开拓进取精神的形成,造成了人们的封闭落后、僵化保守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适应市场经济的新思想、新观念以及新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尚未在地区文化中占据主导和支配地位。
5、环境污染和环境灾害相当突出。如阜新市的环境污染也较为严重。市内的细河河段化学需氧量超过v类水体标准的4倍,大气污染超过十几倍。
二、我国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的措施
1、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重视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问题。资源型城市在我国工业化进程中发挥重大作用,同时,这些城市大多数位于原有经济基础薄弱的中西部地区和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经济聚集和辐射作用,扮演着区域增长极的重要角色。经过几十年的高强度开采,这些城市的资源开采大多数已进入稳产期或衰退期。如东北地区的本溪、阜新、朝阳等依托煤炭起步的资源型城市,经过多年开采,延伸开发的难度越来越大,企业发展受到制约,产业经济效益大幅下滑。而城市经济发展完全依赖矿产企业的发展,必然随着企业的兴衰而兴衰。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针对沿海开放城市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政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今天,对于这些历史上做出过重大贡献,并且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的资源型城市,国家同样有必要制定相应的规划和政策,结合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加大对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支持力度,使这些城市摆脱衰退陷阱,重新走上发展之路。阜新作为一座典型的以煤炭生产为主导产业的资源型城市,已被定为我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首家试点城市,目前处于城市经济转型启动时期,其转型实践折射出我国资源城市经济转型的一般性特点。
2、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从总体上说,传统的资源型城市在思想观念上缺乏现代市场经济意识、改革开发意识、竞争拼搏意识,这是实现经济转型的最大障碍。实现成功转型,首先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实现经济转型,体制转轨,职能转变。内蒙古的鄂尔多斯,经济起步于丰富的煤炭和天然气资源,在经济发展的繁荣时期,鄂尔多斯市敢于解放思想,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延伸产业链条,实现了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调整优化产业结构,选择适当的支柱产业,推动资源型城市的结构转换。产业结构调整的成败与否关键是看所选的支柱产业是否合理,而合理的支柱产业在经济增长中所发挥的作用不仅是看产值多少,更注重的是支柱产业的关联度。作为资源型城市的支柱产业选择,一般根据其资源状况、区位条件、生产要素配置、市场拓展度等优势以及城市的发展战略来确定,其中技术要素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既得利于资源又受制于资源,为避免产业结构调整与其他城市趋同,支柱产业的选择更应注意发挥资源和技术的优势;既要遵从资源采选业作为资源型城市支柱以满足国民经济基础产业发展的需要这一客观事实,又要发展替代性支柱产业以改变原有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性。
关键词:城市投资建设;城市经济;旅游文化资源;铁路建设
城市建设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保障,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因素。所以搞好城市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城市建设也是社会进步的时代标志,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国民经济水平提高的保障条件,所以国家和地区必须加大对城市的建设投资,如铁路交通建设、文化旅游建设等来拉动国民经济水平与城市的发展。
一、铁路的投资建设
铁路的投资建设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和地区重要的开发项目,它不仅是人们便利出行旅游的重要交通方式,也是连接全国甚至全世界的运输枢纽。自从国家大量对铁路投入建设以后,国家的经济水平得到飞速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普遍的提高,就目前看,铁路建设有以下几点好处:
(1)拉动企业的发展。国家大规模的进行铁路建设投资以后,与此相关的产业环节也迅速的发展起来,如,建筑行业、钢铁行业、机械行业、电力、信息行业等等一系列的有关联的行业都得到迅猛发展。使得国家经济水平得到整体的提高与发展。因为铁路的建设需要大量人力和物力以及财力,修建铁路需要大量的材料,需要材料就要有公司来生产加工材料,所以也就在另方面促进了其它和铁路有关联的企业的发展。
(2)促进就业率。铁路的投资与建设,不仅拉动了与之有关的企业的发展与壮大,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就业率,增加了农民的收入。随着人口的迅速增加尤其是农村人口的增长,农村人口的就业情况就成了国家和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增长,人均消费水平的提高,农民靠种地已经不能满足自己的需求和适应社会的发展,农民也就不可能再靠种地来取的生存,所以就出现了大量的农民涌入城市,在带给城市建设方面的同时,也增加了城市的负担与就业压力。所以铁路的投资与建设就大大的解决了人们的就业问题,因为铁路的建设需要大量的人力与物力,与铁路有关行业的发展也需要大量的人力。
(3)拉近各个城市之间的距离。铁路的建设推动了各个城市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前城市的封闭严重影响了城市的进步与发展,没有交通枢纽的联系,使得城市之间的联系也是寥寥无几,城市内的资源与生产出来的商品运输不出去,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和经济损失。现在铁路的建设,不仅加强了城市之间的联系,更是加快了城市经济建设的步伐。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与经济水品的提高。
(4)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铁路的建设大大的方便了人们的出行,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更是在另一方面提高了旅游业得发展。以前没有铁路时,人们想出行要考虑许多的问题,首先交通的不方便就是重中之重,考虑到这个问题后,许多的人们就退缩了,因为人们不想在交通的问题上浪费太多的时间与伤太多的脑筋。现在不一样了,铁路修建以后,人们就不会烦恼交通的问题了,解决了交通问题以后,就大大的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从另一方面了也影射出了旅游业得发展。并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的经济进步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5)提高了国际地位。在封建时期,封建君主固步自封,以为自己的国家是最强大的,以为自己的国家地位是不可促动的,所以就封闭了国家的外交与海岸线,防止其他的国家来到自己的国家,根本没有意识到外交与交通的建设会给自己带来什么,而长期的封闭又会给国家和人们带来什么。所以,长时间的封闭,不仅封闭了人们的思想,也封闭了国家的进步,使得国家经济停止不前甚至是退步,跟不上时代的脚步,就造成后来不可挽回的后果,使得西方列强侵入我们国家,我们落后的军事设备根本就不能和西方列强的在当时的先进设备相比较,再加上当时统治阶级的软弱,所以我们输得一塌糊涂,割地赔款。在我国进入现代社会主义社会的时候,已经吸取了教训,深刻意识到外交的重要性与交通发达的必要性,所以我国就在铁路的建设上加大投资,利用先进的科技水平与现代的科技技术,建成了具有高科技水平的现代化铁路建设设施。使得国家地位提高,人们在国际中地位也随之提高。
中国青藏铁路的建设就大大的加快了国家经济的发展与进步,青藏铁路建成以后,使得藏族人们不再独立和封闭。青藏铁路为的人们提供了许许多多的就业机会,据统计青藏铁路的建设,给的经济收入增加了40亿左右。青藏铁路的建成直接推动了的旅游业的发展,青藏雪域高原的自然风光和神秘的人文景观,向来吸引着中外游客的眼球,但是由于交通运输问题,人们无法直接到一饱眼福,这是很多人的遗憾,直到青藏铁路建成以后,人们才积极的进入,领略的壮丽景观与人文精神。到2004年,进入的游客就首次突破了一百万的人员大关。使得经济迅速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也跟着提高。青藏铁路的建成不仅是高原的经济进步与提高,同时,他还对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起着推动作用,使得国家经济取得进一步的发展。高原的矿石可以通过青藏铁路运输到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在这一方面直接推动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青藏铁路的建成,使得大量的藏族人们涌入了我国内部地区,融入了祖国民族的大家庭中,把藏族人们的文化与人文精神推广到各地,是中国人们甚至世界人们都深刻的认识到了藏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藏族文化的精髓。青藏铁路的建成也推动了新能源的发现与研究,自治区的矿业是中国的领头地区,是中国稀有金属的产出地区,如锂金属,锂是一种稀有的金属,有着“能源元素”的美称,更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近年来,锂电池是IT行业的发展支柱。高原的风能也是一大发现,高原海拔较高,是在横断山以西、喜马拉雅山以北、昆仑山和阿尔金山以南,是我国海拔最高的地区,所以,高原一年四季风力不断,为我的新能源提供了很好的发展。
二、旅游业的大力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成为了一种时尚有锻炼身体的活动,所以我国城市建设也是了解了这一行业需求与时代的发展策略相结合,加大了旅游业的发展与建设的投资。
我国旅游业得发展潜力非常巨大。我国旅游资源非常的丰富,因为我国国土面积非常的巨大,自然环境美丽而又千差万别,而且人文文化的形成因着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所以,人们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以后,又想领略不同地区的人文环境与自然风光,这就造成了旅游业在这几年的快速发展,而许多的地区与城市也正是抓住了这一机遇加大了对旅游业的投资,使得旅游业在这几年内快速发展,对城市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性的作用。再者,旅游业得发展空间非常的大,由于我国国土资源巨大,自然资源丰富,不同地区有着不得文化与人文精神,所以,旅游业在现在已经成为了我国发展项目的重要目标,同时,旅游业也是我国所倡导的绿色行业,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黄金行业,也是未来社会的主导行业之一。
结束语:
加大城市建设的投资,不仅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也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标准,城市的投资建设直接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如,铁路的建设与投入使用和旅游业的发展等等。但是,在现在看来,城市的投资建设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一些经济落后的城市,在城市建设上还没有什么建树,因为城市的发展与建设,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所以,城市的建设投资是我国社会未来的重要任务,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论文关键词:城市经济 城市经济集聚 城市经济扩散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经济已取得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城市经济的研究深度和广度也在向前推进,现择其要者介绍如下,以达抛砖引玉之目的。
一、城市与城市经济
1.城市的缘起。城市是人口、资金、产业等的聚集区。一般认为,城市的缘起需要具备如下条件:农业生产剩余,即城市以外的人口必须生产足够的粮食来养活他们自己和城市居民;城市生产的发展,城市居民必须生产相应的劳务或产品以和城市之外的居民换取所需生活资料;运输体系的发展,城市与城市以外区域的产品交换必须依赖有效的运输体系。城市的出现打破了原来经济发展的平衡,城乡之间的分野就此开始。纵观城市发展的历程,运输体系的每一次重大革新都会对城市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现代技术体系及运输体系使城市密度增加,城市规模急剧扩大。
2.城市经济。城市经济是以城市为中心考察稀缺资源配置状况的学科。城市经济学属于地理学和经济学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市场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城市土地利用、城市交通、犯罪和公共政策、住宅和公共政策、地方政府支出与税收(阿瑟·奥莎利文,2007),而我国学者的归纳略显不同,包括城市土地利用及其空间结构、城市住宅经济、城市交通、城市物流、城市的环境与污染、城市政府(周伟林等,2004)。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规模的日益扩大,城市经济已成为一门重要的交叉学科,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二、城市经济理论
1.区位理论。中心地带理论认为城市体系包括N类不同的产出品、N类不同的市场区域和N种不同的城市中心,级别高的产品在对应的级别高的市场区域被出售,每一城市体系都有以一个主要城市为中心的中型城市或小型城市群(克里斯泰勒,1933);最小费用工业区位理论认为,经营者一般在所有费用支出总额最小的空间进行布局,影响工业布局的区位因子分为一般因子和特殊因子,导致集聚的为集聚因子,导致扩散的则为扩散因子(韦伯,1909);市场空间竞争理论认为,企业在选择区位时,都想尽可能占有更大的市场空间,这样的市场空间的位置和大小受到消费者的行为和其他企业的区位决策行为的影响(霍特林,1929),而生产者占有的市场空间大小将对其获得的利润产生影响(帕兰德,1935);利润最大化区位是收入和费用之差最大点,区位均衡取决于两个基本因素,即对个别经济而言,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就整体经济而言,是独立经济单位数最大化;前者是内部努力经营的结果,后者是外部竞争的结果(勒斯,1995)。由于存在不完全信息和非最佳化行为,产业区位布局不是一蹴而就的,随着信息的增加,产业布局逐渐接近最佳区位(普赖德,1967)。出于对市场空间、经营利润、产业竞争以及经营成本的考虑,各种产业都有向城市集中布局的趋势。
2.聚集经济理论。早在1926年,黑格就充分讨论了集聚经济对城市形成的影响,在黑格的启发下,许多经济学家对城市经济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集聚经济有两种基本形式,即本地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前者指单一产业集中程度的外部经济,后者是反映城市规模的外部经济(胡佛,1990),在产业集聚的基础上,形成产业集群(某一特定领域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波特,1998)。新经济地理理论认为,在内部规模经济与运输成本的综合作用下,企业趋向于将全部生产活动集中在接近大城市的地方,企业的区位选择又会影响市场的分布,并吸引上下游企业的集中(藤田昌久等,1999;克鲁格曼,2000;藤田昌久和蒂斯,2004),有学者对城市产业集聚的原因归纳为投入共享、知识溢出、劳动力市场共享、本地市场效应、消费、寻租等(罗森塔尔等,2003)。城市因经济要素集聚而产生、壮大,城市规模的扩大进一步提升了其市场潜力,从而吸引更多的生产要素。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中的阶段论认为,任何区域的经济增长都存在相同的发展阶段,即自给自足阶段、乡村工业崛起阶段、农业生产结构转换阶段、工业化阶段、服务业输出阶段(胡佛和费希尔,1949),而与此相对应的划分是传统社会阶段、起飞准备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高额群众消费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罗斯托,1991)。我国学者的概括是待开发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陈栋生,1993),阶段论描述了区域经济增长的结果和城市经济崛起与繁荣。
3.增长极理论。增长理论中的平衡增长理论认为,为了使经济从低水平的均衡转向更好的均衡,可以在经济中的许多部门同时进行协作性投资(罗森斯坦—罗丹,1943),但这对资本极度稀缺的发展中国家是难以承受的。因此,有意识地培育增长极,利用增长极的推动效应和产业之间的连锁效应带动全局的发展,但需要以创新为前提(佩鲁,1988)。循环累积因果论指出,社会经济的变动是由技术进步、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传统等多种因素决定的,经济发展不是单纯的产出增长,而是社会各方面的变化,但首先需要产生一个初始变化,如城市经济发展,而后产生次级强化,最后产生上升或下降的结果,反过来又影响初始变化,呈现出一种循环累积的演化过程(缪尔达尔,1991)。
这些理论为我们了解城市经济产生和发展壮大的市场路径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但随着城市的急速发展,城市病日益显现,城市经济集聚与扩散的理论不足以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健康城市理念、紧凑城市理论、精明增长理论、理性增长理论相继出现,引导城市经济发展合理利用城市空间,优化各种要素配置,保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清洁、安全的生产生活环境。
三、城市经济在我国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经济研究逐渐展开,至今已取得丰硕的成果。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源于城市问题的需要(陈柳钦,2008)。随着农村改革的启动,农村经济活力逐渐得到释放,改革重心随之转移到城市来,城市经济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城市就业、基础设施建设、企业改革等问题,对城市的研究日渐加深,主要体现出版的学术专著增多,研究内容日益扩展,研究手段更为多样化,对城市经济的影响和指导作用增强。
四、我国城市经济集聚与扩散
关于我国城市经济发展一直存在两种路径的争论,即以政府为核心的行政主导和以企业为核心的市场主导,这与所谓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路径的争论是一致的。
1.行政化集聚与扩散。我国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政府层级之间的权力与责任是逐级授予的,权力大小与地方政府的行政级别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而行政权力的大小将涉及制度垄断程度和所覆盖的范围,城市作为地方政府发号施令的中心,自然形成以大管小的城市行政级别体系,造成城市建设资源沿行政层级向大城市集中,行政级别越高的城市具有更多的自主权(弗农·亨德森等,2007)。这种现象在改革开放前以典型的计划经济形式实现对资源的配置,国家取代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中心,由于建设资金的不足,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的方式从农村抽取城市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等资源,并且附以户籍等计划手段加以固化,城市经济的集聚效应带有明显的行政化特色。政府集体意志对资源的配置具有决定性作用,如“三线建设”时期产业布局的“山、散、洞”特征就与城市经济发展的集聚规律截然相反,这一仅有的扩散效应带有非常明显的行政化特征;改革开放后,农村改革首先启动,城市改革继之,实行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但前期侧重计划手段,采用价格“双轨制”对经济增量部分进行资源配置,这种双轨制逐渐过渡到单轨制,继续先前的剪刀差和农村税费等形式推动农村资源向城市的集聚,这一过程持续到上世纪末期。21世纪始,城市经济的集聚与扩散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市场化改革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基本上实现了社会资源配置的单轨制,城市从农村抽离资源的方式也发生了转变,由于产权的未定,政府通过垄断的资源抽取城市发展所需的资源,对农村资源有选择性的抽取,特别是对土地资源独占权使得城市“土地财政”现象非常明显,城市经济进一步快速发展,表现为城市基础设施大幅改善,经济规模日益扩大,但城乡差距日益扩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经营城市现象,有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对城市化进程行政干预的导向逐步从限制转为积极推进,中国的城市化也因此取得了高速发展的显著绩效,但同时也产生了明显的城市化泡沫以及较高的社会总成本(徐琴,2004)。同时,21世纪开始实行的以城带乡、以工补农政策与上述抽离现象同时并存,两种相对的力量博弈结果如何是可以想象的,如果在资源等关键领域没有重大突破,城市经济行政集聚效应将进一步强化。
2.市场化集聚与扩散。改革开放以来,以农村为先导的改革激活了市场力量,城市经济向乡村扩散,乡镇企业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的繁荣就是明证,随着改革进程的向前推进,市场力量逐渐强大,出于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区位条件占优的城市具有天然的吸引力,城市政府强力规划引导只是顺乎时势之举,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园区等规划使城市集聚作用增强,这种人为推动使城市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引领作用,城市化推进对第一产业的优化作用、对第二产业的提升作用及对第三产业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同样需要以城市为载体(张魁伟,2004)。为推动城市经济平稳发展,必须革除市场化进程中的各种制度障碍,促进资源在城乡之间流动,只有加快市场化进程才能发挥城市经济集聚和扩散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