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现代林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全县辖8个乡镇、160个村民委员会,总人口26.70万,其中农业人口20.75万人,约占总人口的80%,农业劳动力9.40万余个。全县土地总面积85.34万hm2,其中耕地面积29.07万hm2。全县林业用地面积3.40万hm2,其中有林地面积4680hm2、经济林面积1.27万hm2、疏林地面积1386hm2、灌木林地面积4667hm2、未成林造林地面积5000hm2,现有可开发利用“四荒”面积5633hm2。全县经济林面积1.27万hm2,已经挂果面积6827hm2,其中酥梨面积7120hm2,挂果面积4333hm2,产量9.75万t;苹果面积3340hm2,挂果面积1493hm2,产量3.36万t;红枣、核桃等干果经济林面积2000hm2,挂果面积826hm2,产量0.76万t;杂果面积173hm2,产量0.39万t。总产量14.17万t,总产值4.05亿元、水果贮藏量10万t,农民人均水果业纯收入2000元。现有恒温冷库160余座,土窑洞2.0万余孔,总贮藏能力达到20万t;有果业专业合作社65个,从事果品流通营销经纪人达到2000余人,贮藏运销大户达30余户。国营个体百亩以上的大型苗圃15户,全县林业苗木、花卉生产面积800hm2。
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山区林业生态体系建设以森林植被恢复为主体,坚持因地制宜,林草结合,推进全县“四荒”绿化步伐,在土层较厚的山区可适当发展仁用杏、核桃、枣等生态经济林。在土层较薄的山区发展油松、侧柏和灌木防护林,结合移民工程,对边远后山地区,不足20人长住人口的村庄,实行生态移民,实施全面封育,封山育林5000hm2;结合基本农田建设,对山区人口居住相对集中的村庄,采取因地制宜、宜粮则粮、宜林则林的措施,在留足粮田的基础上对16°以上的坡耕地及土层较薄的16°以下坡耕地,规划造林面积1334hm2。平原绿化体系建设以高标准农田林网建设为主体,以三级农田林网骨架总布局,以108国道、208国道、大运高速、南同蒲铁路以及汾河、昌源河、乌马河为一级骨架网格,以县、乡公路、乡村道路为二级骨架,田间路渠为三级骨架,进行全面绿化。一级骨架南同蒲铁路、大运高速、108国道、208国道沿线每侧绿化宽度120m,其中20m内侧范围作为永久性绿化带,突出生态景观,外侧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经济林等绿色产业。二级骨架县、乡公路、乡村道路县、乡道路以每侧2行~3行高大乔木树种为内容建设。三级骨架,以每年更新改造农田林网3333hm2的速度持续进行。目前,全县农田林网控制总面积达到2.67万hm2、总株数保持在1300万株,林木蓄积达到160万m3。
林业产业体系建设经济林产业基地建设要面向市场,依靠科技,以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为中心,大力推进科技服务和信息服务为重点的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支持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使先进适用的技术进入更多的农户。加快果树产业体系建设,加快果品市场信息、食品安全和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引导果农按市场需求生产优质精品果品。努力推进1.0万hm2优质酥梨,5333hm2优质苹果,3333hm2核桃基地产业化建设,使之成为区域经济的主导产业。其工作重点是:以基地建设为突破口,不断优化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生产区域相对集中的,如苹果峪口、来远、东观(铁道南),梨:古县、城赵、昭馀,核桃:峪口、来远。品种结构应在保持酥梨优势的前提下适度发展玉露香、红香酥、阿巴特等市场前景较好的品种为主。试验示范,以目前国内发展前景看好的雪青、新梨7号等品种为主。苹果产业,大力发展以五代红星瓦里为主,适度发展新红将军、太平洋嘎啦、澳洲青苹等市场前景较好的品种。通过标准化示范园建设,提升果品质量,推进10大标准化示范园建设,重点培育100个精细管理园(重点户),培养200名乡村科技带头人、500名村级技术骨干、1.0万名农民技术员,使80%的果园实现标准化生产。强化果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加快果品质量与国际市场的接轨。推进GAP、有机认证,推广绿色防控新技术10项,通过国家认定的无公害水果生产基地6667hm2,建设酥梨出口基地1333hm2,推动有机酥梨基地认证800hm2。林木种苗基地建设要以市场为导向,加强品种引进,多品种育苗,使全县苗木生产全面走向市场,向“没有买不到的苗木和没有卖不出去的苗木”的方向发展,全县育苗面积要达到1333hm2。以四县垴省级自然保护区为轴心,以东山森林生态为背景,开发中庄水库、南羊圈水库等自然风光资源发展生态旅游产业。通过举办梨花节,培育以闫漫村、孙家河、鱼池村为中心的10个酥梨生产、采摘、观光旅游专业村。
关键词: 文化;现代林业; 生态文化
中图分类号:F307.2 文献标识码:A
1、林业的文化本质
林业的文化本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现有的大部分森林是人类经营的结果, 在本质上属于文化范畴, 在经营过程中表现为拟人化的自然; 和谐与健康的森林环境,“ 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 等于人本主义, 而作为完成了的人本主义等于自然主义, 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 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 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抗争的真正解决”。森林是人类文明的摇篮。 人类祖先就是从森林中走出来的。“树叶蔽身、摘果为食、钻木取火、 构木为巢”是森林孕育人类文明的真实写照。古代曾有一个以狩猎、 采集为主的漫长历史时代, 即在农耕社会以前存在人类最初的文化形态—— 森林文化, 森林文化是人类文化的源头。二是林业同时具有产业和公益事业特征, 两者共同构成了林业文化属性。考察林业文化,从经济学角度, 林业是人类劳动的表现; 从生态学角度, 林业是人类对环境适应的表现。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看, 林业都是人与森林产生联系的媒介。林业这一现代社会的概念, 是在工业革命以来, 人类以森林为对象的劳动内容、范围的极大扩展和劳动的组织性与社会性凸显的条件下产生的。劳动分工的细化导致诸多工种的产生, 一个具有众多工种、分工技术和科学组织的庞大的以森林为主要对象的劳动和生产体系就这样产生了, 我们称之为林业。这一体系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现代林业概念强调的是技术基础、科学组织和社会化生产, 但究其本质依然是人类依托于森林的劳动集合。 现代林业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可见林业除了具有经济和生态的属性以外, 还具有历史与文化的属性。
2、我国林业实践的历程与文化缺维
我国的林业走过了一条曲折坎坷的道路。20世纪50~60年代,伴随着大小兴安岭和西南原始林的开发,我国林业蓬勃发展。国外森林经理学的引进提供了理论和技术上的支持,其中所包含的永续利用森林的理念对我国林业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并成为林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永续利用的理念最初是从木材生产永续角度提出的。尽管如此,它依然包含了较为深刻的伦理内容。首先,要实现多层面的森林经理技术(法正林、自然林等),必须进行科学合理的林业区划和森林区划;其次,森林的永续利用是世世代代的持续利用,即代际公平。在环境问题和森林的生态价值还没有被人们充分认识的年代,永续利用思想包含着这样的伦理意义对林业发展的贡献是及其巨大的。然而,这一理念并没有在林业实践中得以真正地实现。长期以来,林业处于低生产力水平的粗放经营状态,森林经营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20世纪70~80年代,经济发展对木材的需求剧增。在这种情况下,本来已被淡化了的森林永续利用的理念,难以应对社会巨大需求,加上人们对森林的价值、作用的认识欠缺,使森林成为了单一的生产资源,森林的生态价值、文化意义被彻底抛弃,林业被认为是单纯的企业。永续利用的理念也在实践的层面彻底消失了,只停留在林业大专院校的教科书中。这种状况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致使我国大部分天然林受到了极大的破坏,大兴安岭的可采资源几近枯竭。
1992年,世界环发大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中国政府1994年率先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这一新的理念代替了传统的永续利用,1998年,我国林业六大工程开始实施,标志着我国林业由传统的以木材生产为主的一维发展转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生态、产业双轨运行的二维发展。在新的发展形式下,森林被看作是生态环境的主体,林业成为了生态建设的主体,生态建设成为林业发展的主要任务,这一转变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然而,在新的大好形势下,新的问题也不断出现,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林业发展理论的滞后;二是新问题不断出现,林业重点生态工程的监测与评价;有森工企业改革滞后;续产业政策不明确;基础设施落后等。我们认为深层次的原因是林业文化体系建设的缺项。表现在几方面:(1)林业文化内涵及其体系(2)森林的文化价值;(3)产业体系、生态体系与林业文化体系的耦合关系等。
3现代林业的三维发展与林业生态文化
3.1 林业的三维发展
“ 一般认为林业既是一项经济产业又是一项社会事业, 是集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于一体的特殊行业”。大木头主义风行的时期, 我国林业只有林业经济一维发展, 导致我国森林资源的极大破坏。最近, 林业建设注重生态和经济两维发展,林业发展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但是两维发展依然是不稳定的, 是缺维的。这种缺维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林业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和谐发展。因此, 林业必须有三维和谐发展, 即经济、生态、文化三者不可或缺。这里利用立体坐标系对三维发展做一形象描述。产业是一维( x坐标) , 生态是二维( y坐标)文化是三维( z坐标) , 三者构成林业发展的三维立体坐标系。只有产业, 是一维发展, 显然是不健全的; 有了生态以后是二维发展, 犹如平面而不是立体, 依然不全面; 只有加入文化坐标以后, 三维立体的林业协调发展才是和谐林业。
3.2林业生态文化
林业发展的实践证明仅有产业和生态是不够的, 林业也同样存在着《增长的极限》一书中所论及的技术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如果说, 可持续经营是一种重点从技术、经济角度上的经营技术体系, 那么从文化角度上来经营森林是一种社会行为。它们相互结合, 才能产生完美的科学经营系统”。显然, 林业还应该有社会科学, 即林业生态文化发展模式, 与技术模式、 生态模式和空间布局结合在一起, 才构成了林业的和谐发展模式, 我们不妨称之为“ 现代林业发展的方程式” 。
3.3林业生态文化的意义与必要性
恩格斯曾经深刻地说明: “人类即使认识了自然规律, 也只是具有了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可能性, 而要把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 其必要前提是人类首先要正确认识和运用社会规律, 因为人类要做自然界的真正主人, 其先决条件是做社会的真正主人。”正是出于这一考虑, 恩格斯指出:“ 要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自然调节,‘仅仅有认识还是不够的, 为此需要对我们的直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以及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对我们的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我们认为, 林业生态文化最终目标就是要解决林业发展中的人的问题。林业生态文化是林业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矛盾的协调剂, 是林业经济、生态、社会协调发展及林区和谐社会建设的催化剂。
林业生态文化的提出完善了林业发展的坐标系, 为林业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产业是林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生态是林业发展的标志, 文化是林业发展的保障。三者有机结合, 才能实现林业和谐发展。
3.4林业生态文化的任务、目的
首先是确立林业发展方向, 优先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其二是率先在全行业实行绿色政绩观和环境价值观, 为全国生态建设树立表率。其三是重塑林业伦理和森林意识: 加强对森林综合价值的再认识, 倡导人对森林的伦理关怀; 树立绿色家园意识和森林审美意识。其四是继承传统森林文化, 发展林业生态文化。大力促进林业生态文化创作, 创造健康、 良好的林业文化氛围。其五是强化林业自身的人文关怀, 提高林区人、林业劳动者的生活、文化水平。其六是改善林业的行业形象, 提高行业地位。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生态危机的凸现,人们对传统林业经营思想和经营模式进行了反思,提出了生态林业概念,后又逐渐演化为可持续林业、现代林业。然而,到目前为止,现代林业这个概念,还未被人们真正认识和正确理解,业外人士往往错误将“现代林业”当作“现代化”林业。业内人士也有不少人将“现代林业”抽象化,使“现代林业”远离社会,脱离实际,严重影响了中国现代林业的建设。
1.世界各国林业建设观念的转变
现代世界各国林业经营思想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具体的经营目标和重点上,虽然千差万别,但总体思路和发展方向基本一致,都在不断重视生态环境作用,兼顾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其中比较有代表意义的有奥地利的“森林经营新模式”,其目的是实现不破坏生态平衡的环境保护与经营;瑞典的“立地特点林业”,认为“合理林业可与小规模自然保护和景观并存”;德国的“正确林业”,采取“与健全的科学知识和经验证明的实践准则一致的经营方法,同时,保证林地的经济与生态生产率,从而实现物质与非物质机能的永续”;加拿大的“模式森林计划”,以森林生态经营思想为基本原则,大力倡导公众参与,积极引入科学技术和生态技术,持证经营,充分实现森林多种价值;修正的热带“近自然森林经营”,要求从整体出发,经营森林生态系统,以保证生态系统的生产率与稳定性;日本的“森林•林业流域管理系统”,则从日本国情出发,把森林作为“绿色和水”的源泉,按照流域来进行经营管理[1][2]。
林业不再只是一个经济部门,而是环境建设的主体,是人类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基础产业——这已是大家的共识[3][4]。
2.“现代林业”的定义
国内较早的现代林业定义是:现代林业即在现代科学认识基础上,用现代技术装备武装和现代工艺方法生产以及用现代科学方法管理的,并可持续发展的林业[8]。后来,进一步发展,定义为:现代林业是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全社会广泛参与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高效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生态、经济和社会需求的林业[1]。
第一个概念一连使用了四个“现代”,关于“林业”之前,就其观点的实质而言,不过是“现代化”“林业”的定义。后一个概念,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其实,这个定义的实质并未超越可持续林业的范围。
林学自创立以来,各国对于林学、森林、林业的认识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许多新的发展。林学经历了传统林学的各个阶段(从“大木头”林业到“永续利用”林业),向现代林学转变。“现代林学”成了以森林生态系统的营建、经理为研究对象,以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功能为核心,全面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多种效益和多种功能为目的的学科。对森林的认识也由单株树木、树木群体到森林生态系统的转变。由于人们对森林和林学认识的变化,是人们对林业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从“木头”林业向“生态”林业转变,从“伐木”行业转变为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中心,全面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作为林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从而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上述转变,以及当前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的日益突出,使人们又认识到,“社会”与“生态”是一个复杂的复合大系统,人类活动必须遵守其竞争、共生、自生三大原则,实行“资源共享、适时协同、按需生产、和谐共荣”[3],实现“人地共荣”,社会——生态系统的竞争、共生和自生机制的完善结合,环境合理、经济高效、社会文明、系统健康地发展[3][4]。
因此,现代林业可以归纳表述为“和谐林业”: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研究并协调社会——生态系统中的社会关系和生态关系,实现社会高度文明,生物圈永久稳定和繁荣,人类共同幸福与进步[5]。
只有通过科学高效的手段,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使这些关系和谐协调,才能迅速克服日益突出的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显然,这种定义克服了传统的割裂“社会”与“生态”的观点的弊端,强调了“关系”的重要性,突出了“关系协调与和谐”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6][7]。3.“现代林业”的内涵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现代林业:①以森林生态系统为经营对象;②和谐地协调人与人(包括组织与组织、人与组织)、人与环境的关系(即:竞争、共生、自生)[3][6];③“人地共荣”为最高目标。
因此,现代林业的内涵可以理解为:以和谐发展理论为指导,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全社会协调参与社会——生态系统的研究与管理,协调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荣[5]。
显然,现代林业产业体系具有复杂系统所具有的网络性、多区域性、开放性、动态性、耗散性、作用过程多样性、多维数、非线性等特性,我们应该运用整体复杂性研究方法、3d方法(全社会共同参与系统诊断、参与方案设计、参与推广与实施),对以现代林业进行研究,对人地系统进行模拟分析,寻求系统和谐发展的新途径[3][5]。3.1经营对象
现代林业的经营对象是森林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最大生态系统,具有其他生态系统所具有的结构特征。当把森林生态系统作为经营对象时,必须尊重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人类的经营活动不应超出其调节能力的阈值,以免造成生态失衡。就现代林业而言,就是要按照森林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开展森林经营活动,通过各种措施,减少对于林地的养分耗损,增加林地养分补充,增加对系统的投入,建立新的高效的生态链,形成高级有序循环,促进林业系统向高级有序态进化[2]。
3.2经营目标
现代林业的经营目标是森林利用达到“零废弃物”,实现“清洁生产”[3]。实现林业“清洁生产”,就是通过改进森林资源经营利用手段,达到削减和控制co2排放,加强废弃物循环利用,少或不产生生产性垃圾和生活垃圾。通过对有限森林资源的节约、节制和循环使用,创造健康有序的森林资源使用机制,实现和谐发展的循环性社会:①开发可再生能源利用新技术,如生物发电、低公害车、自然能源等。②建立废弃物回收、再生、利用循环系统,确保环境卫生安全。③加大木质系列材料开发利用力度,提高木质系列产品生产效益。④培育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森林文化和生活文化氛围。
3.3经营原则
在目前矿物燃料日渐枯竭、人口压力加大和环境不断恶化的情况下,现代林业的经营原则应该坚持:①开发短轮伐期速生丰产林;②营造高产能源林,解决农村燃料短缺状况,加快“绿色能源”替代矿物能源的步伐;③促进区域社会能源自给化、多元化,最终达到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④有效利用荒山荒漠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力[9]。
3.4经营之路
除了坚强生态建设之外,就目前而言,我国的林业发展有必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①行业建设:加强林业能力建设,逐步把我国的林业建设成大生态产业,实现林业的和谐发展。
②加强林业意识建设:加强生态安全和生态关系知识宣传教育,强化领导林业意识,提高全民林业观念,倡导清洁生活方式和勤俭生活方式,合理分配资源,按需生产,实行清洁生产和节约生产[3]。
③加强林业行政能力建设:加强林业组织建设,提高林业行政能力;加强林业质量建设,提高林业工程质量;加强林业制度建设,完善林业法律法规体系和林业行政体制;加强林业工程同其他工程建设的联系,使它们有机结合,实现整体与局部同步健康发展[5][10]。
4.结束语
以上,只是笔者对“现代林业”思想内涵浅陋的思考。实际上,“现代林业”的思想内涵远比上述内容还要深、广。总之,就我国而言,我国的林业底子薄,又走了许多弯路,林业经营水平还很低,林业行政能力还比较差,还停留在计划经济的运转模式和思维模式上,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林业的发展。因此,有必要通过对“现代林业”内涵的讨论和思考,促进我国林业观念的转变,提高全民林业意识,尤其是领导林业意识,转变林业行政运转模式,促进我国的林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江泽慧,现代林业[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2]张国庆,从林业系统的自组织探讨生态林业设计[j],华东森林经理,1990(3)。
[3]张国庆,论和谐发展与生态建设[j],安徽农业,2003(学术刊)。
[4]张国庆,试论复合生态系统与按需育林[j],安徽林业科技,2001(2)。
[5]张国庆,试论和谐林业[j],安徽农业,2003(学术刊)。
[6]张国庆,行政管理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7]张国庆,现代公共政策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8]张建国,现代林业论[m],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森林资源;林业;趋势
中图分类号:TDl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0-03317-01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完善发展思路,从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从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的现实要求出发,充分认识林业在经济建设、生态建设和社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增强加快林业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1 我国林业的发展现状
林业是指培育和保护森林以取得木材和其他林产品、利用林木的自然特性以发挥防护作用的生产部门,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包括造林、育林、护林、森林采伐和更新、木材和其他林产品的采集和加工等。发展林业,除可提供大量国民经济所需的产品外,还可以发挥其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保护环境等重要作用。
我国林业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林业的初期发展阶段(1949~1978),即为传统林业发展阶段。此阶段是为了我国工业化提供和积累,大量采伐原始林的过程。
第二阶段,林业发展的探索阶段(1978~1992),此阶段的核心活动是在集体林区和其它的非国有林区进行稳定山权、林权,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的“林业三定”。可是,由于对改革的目标认识不充分,林业改革的进展远远落后于其他的部门,直至现如今尚未走出一条可实行的道路。
第三阶段,我国林业迈向新的发展之路,此阶段始于1992年,受世界环发大会和国际林业转轨的发展之势以及我国环境恶化的现状影响,我国林业走向漫长的第三阶段。
由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一般林区多在山区,而山区是经济上最贫困的地区。因此,基于经济的诱惑,各个地方的乱砍乱伐现象时有发生。故而,这一时期的林业发展必须落实到林业的科学经营上。否则,只知道造林、砍伐而不知道森林的经营,将葬送林业的发展。由此提出了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林业的经营模式。
2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2.1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1992年在世界环境发展的大会上,提出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此时可持续发展理念已经深入到各个方面,我国也已经把此定为我国国策的其中一项。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实质表现在经济能力、社会合力、生态支持力三个方面。
2.2 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为了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我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
2.2.1 要发展林业必须依靠科技,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战略是科技的发展,依靠科技来发展经济,打破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将传统的以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的发展模式改变为发展经济的同时保证资源与环境的发展力,故而,在林业的发展过程中,实行科技兴林,不断的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
(1)建立林业科技创新的体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核心、效益为目的的科技创新体系,从而促进林业生产力的提高。“数字林业”概念的提出,利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来推动林业经营和管理的精确化、科学化、以此来实现林业的现代化。
(2)加深林业经济的体制改革,坚持研究成果取之于实践,用之于实践,从实质上解决科学研究和生产建设严重脱节的问题。
(3)加强基础的研究与应用技术的研究。即要对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的加强;抓好良种壮苗和树种结构调整;研究新型的技术改造传统的木材加工、制造、利用的技术,提高木材工业的总体技术水平,增加木材和林产品的经济价值,增加市场的竞争力
2.2.2 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优化林业的结构,促进林业的发展,是实行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针对第一产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和其他原料林、速生丰产林、竹林和名特优新经济林建设。
针对第二产业,对于新产品开发力度进行,促进以低层次原料加工向高层次综合精深加工转变的步伐。
针对第三产业,要加大森林旅游业、花卉业的发展。
采取“以二促一带三”的策略,调整生产力布局,淘汰落后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产业重组,从而解决林业产业的不合理问题。调整林产工业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发展优势产品,努力开拓木材林产品的新用途,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使得林业产品中产品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和产品缺乏竞争力的问题得到解决。开发新的产品、开发新的技术和开发新的市场,提高企业的专业化程度和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市场的竞争力。
2.2.3 注重林业生态、经济效益综合评价
林业所带来的生态效益具体是指林业的发展所带来的关于生态方面的正面影响。普遍人们认识到,森林同时具有经济、社会与生态三种效益,其中生态效益的价值远大于经济价值。在这三种效益中,经济效益总是最先受到关注,但是,在现如今的情况下,生态价值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林业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联系密切,通过林业的生态效益可以为其创造经济效益。
2.2.4 建立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体制
我国的法律中目前就有许多关于林业的规范及事实条例。目前,关于林业的主要有《中国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及其事实条例。在这一立法宗旨中,足以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同时也表明了我国法律对林业实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
目前,我国的法律针对林业尚存在许多问题,其完整性、严密性都存在缺陷,因此,我们必须对此加以完善:重新确立林业的立法思路;实行森林砍伐限额管理,从而控制森林资源过度的损耗;加强对林地的管理,对林地的用途进行管制和对总量的控制;凭证运输木材,严格对木材的经营加工单位实行监督管理;坚持依法治林;建立法律责任制等。
对于林木的管理还可以实现森林的分类经营,根据森林所发挥的功能将森林划分为商品林和生态林。商品林是以森林多发挥的经济效率为目的,受市场经济规律的约束,追求投资所带来的经济效果,商品林的经营不适合采取过多的行政手段去管理,应该有企业根据市场要求做出选择;而生态林是为了提高环境的质量、维护生态平衡,生态林不能作为经营者取得经济效益的手段。
结语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全民参与,依靠科学技术,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运用现代的发展理念,努力提高林业的管理水平,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快林业的发展,加强生态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蔡守秋.可持续发展与环境资源法制建设[M].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
[2]金瑞麟,王路.论林业可持续发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于冕.环境法原理[M].法律出版社,2011.
[4]叶倩.可持续生态林业问题分析[J].林业经济问题,2010.
[5]黄河,余庆.林业可持续利用管理问题[J].林业经济问题,2009.
[关键词] 现代林业 林业技术 森林资源
[中图分类号] S7-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7-0106-01
引言
当前我国林业发展水平与总体经济发展速度不相适应,人均资源少、森林面积萎缩、森林资源利用率低下等问题亟需通过技术改进革新的方式调整解决,这就要求我们把林业科学技术在现代林业发展规划中的地位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一个企业不断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只有把先进的林业技术有效、具体地应用于现代林业发展规划中,才能真正提高森林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林业的的可持续发展。
一、林业技术对促进现代林业发展的作用
1.林业技术促进林业产业体系的建设
森林资源是我们传统生产生活原料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历史悠久、应用广泛等特点,长期以来林业基本遵循着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而这种模式早已不能适用于新时代的发展新要求,因此改革林业技术、建立起完善的林业产业体系也就成为必要。通过对林业技术的改革和应用,一方面能够转变传统的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提高林业生产力;另一方面能够在产业革新的基础上重新建立起新的林业产业体系,为林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条件与支撑[1]。
2.林业技术支撑林业产业的发展
当前林业总体产业发展已经进入一个需要深化改革、优化创新的历史新阶段,林业技术的革新和再创造既可以将大量的科学技术引入林业领域,又能真正发挥技术在林业产业中的基础性作用[2]。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不断创新和改革,在保证林业技术在林业产业中的基础性、支撑性地位的同时,加大资金投入和科学研究的力度,不断巩固林业技术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在全企业范围内建立起林业技术职支撑林业产业的发展的新观念。
3.林业技术的创新促进林业生态环境建设
技术创新与生态环境建设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二者密不可分,一方面,生态环境建设带来的长远性经济效益会反馈与技术创新,为技术研发提供良好条件和充足经费;另一方面,林业技术的创新又能不断推进深化生态环境建设。因此,林业创新技术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投入使用,既能够为长远发展打下扎实基础,又能够切实提高科研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保障创新频率和创新效率。
二、提升现代林业发展的有效措施
1.提升技术创新意识
我国林业技术目前已经具有世界先进甚至领先水平,然而在实际的林业建设当中,由于林业工作者缺乏相关的技术创新意识,使得他们习惯固守僵化思维与发展方式,影响自身成长的同时,也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因而,要促进现代林业的快速发展,首要加强林业技术宣传和普及工作,强化从业人员的技术创新意识。企业可以依据当地林业资源和自然环境条件,开设相关的技术培训课程,培训重点放在开发员工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意识上。同时,企业还可以突出性地宣传创新性人才及其相关事迹,将其作为典型模范在全企业范围内开展创新精神学习活动,通过相应奖励机制刺激创新理念的不断萌发和产生。再次,科技人才的引进吸收也是提升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引进相关人才就等于引进了先进的技术理论和创新性思维模式,通过引进人才的个人魅力和影响力,继而在全企业内营造出一种积极思索、勤学好问的优良学习氛围。
2.提升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针对我国森林资源日益匮乏与资源需求量不断加大这一矛盾问题,当前资源消耗最迫切的任务就是要切实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的[3]。因而,林业人员在促进林业技术和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将林业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进行技术的新开发与新创造。技术的开发和使用要严格与环境保护原则相适应,追求经济发展与生态恢复并重的新型林业技术。当前我国在长期实践经验重改进革新的一些林业技术,如森林资源培育技术、生态系统恢复技术等,就是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成功典型案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一个全球性的发展问题,在当前所取得的成果基础上,我们还需要不断在创新发展的道路上走的更远。
3.加强林业技术的推广
要确保当前林业健康稳定地发展,除了要及时革新、发展新型林业技术,同时还要加强林业技术有效推广与应用的工作。加强林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必须加强对相关林业技术的宣传工作。同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之下,林业技术的宣传和推广必须以市场为核心,确立企业所诉经济和价值诉求点,通过将林业技术与实际经济效益有机结合并有力宣传的方式,提高林业技术的市场核心竞争力与经济战略价值[4]。相关企业与工作人员在引起先进林业技术之后,应通过重点示范、典型推广、以线带面等管理宣传方式进行技术的大规模试验与投入使用,在技术应用过程中加强相关的监督管理工作,同时注意不断以实践结果检验林业技术的效用性,从而建立起一套完备的的林业技术推广体系,真正发挥出科学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最大效益和价值。
三、结语
林业是我国支柱性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健康发展与否直接影响着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在新时代的新要求下,林业工作者应当大力发展和创新林业技术,进一步提升技术创新意识,提升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加大林业技术的推广范围,只有真正将林业技术科学有效地应用在林业建设发展的方方面,才能真正发展创新型林业和可持续发展林业。
参考文献
[1]郝云寿.太原西山矿区造林绿化植物材料应用[J].山西林业,2010,3(06):33-34.
[2]刘灿,邹冬生,朱佳文.湘西铅锌矿区土壤和植物重金属污染现状[J].安徽农业科学,2011,10(39):19-20.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生态危机的凸现,人们对传统林业经营思想和经营模式进行了反思,提出了生态林业概念,后又逐渐演化为可持续林业、现代林业。然而,到目前为止,现代林业这个概念,还未被人们真正认识和正确理解,业外人士往往错误将“现代林业”当作“现代化”林业。业内人士也有不少人将“现代林业”抽象化,使“现代林业”远离社会,脱离实际,严重影响了中国现代林业的建设。
1.世界各国林业建设观念的转变
现代世界各国林业经营思想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具体的经营目标和重点上,虽然千差万别,但总体思路和发展方向基本一致,都在不断重视生态环境作用,兼顾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其中比较有代表意义的有奥地利的“森林经营新模式”,其目的是实现不破坏生态平衡的环境保护与经营;瑞典的“立地特点林业”,认为“合理林业可与小规模自然保护和景观并存”;德国的“正确林业”,采取“与健全的科学知识和经验证明的实践准则一致的经营方法,同时,保证林地的经济与生态生产率,从而实现物质与非物质机能的永续”;加拿大的“模式森林计划”,以森林生态经营思想为基本原则,大力倡导公众参与,积极引入科学技术和生态技术,持证经营,充分实现森林多种价值;修正的热带“近自然森林经营”,要求从整体出发,经营森林生态系统,以保证生态系统的生产率与稳定性;日本的“森林•林业流域管理系统”,则从日本国情出发,把森林作为“绿色和水”的源泉,按照流域来进行经营管理[1][2]。
林业不再只是一个经济部门,而是环境建设的主体,是人类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基础产业——这已是大家的共识[3][4]。
2.“现代林业”的定义
国内较早的现代林业定义是:现代林业即在现代科学认识基础上,用现代技术装备武装和现代工艺方法生产以及用现代科学方法管理的,并可持续发展的林业[8]。后来,进一步发展,定义为:现代林业是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全社会广泛参与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高效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生态、经济和社会需求的林业[1]。
第一个概念一连使用了四个“现代”,关于“林业”之前,就其观点的实质而言,不过是“现代化”“林业”的定义。后一个概念,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其实,这个定义的实质并未超越可持续林业的范围。
林学自创立以来,各国对于林学、森林、林业的认识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许多新的发展。林学经历了传统林学的各个阶段(从“大木头”林业到“永续利用”林业),向现代林学转变。“现代林学”成了以森林生态系统的营建、经理为研究对象,以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功能为核心,全面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多种效益和多种功能为目的的学科。对森林的认识也由单株树木、树木群体到森林生态系统的转变。由于人们对森林和林学认识的变化,是人们对林业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从“木头”林业向“生态”林业转变,从“伐木”行业转变为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中心,全面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作为林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从而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上述转变,以及当前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的日益突出,使人们又认识到,“社会”与“生态”是一个复杂的复合大系统,人类活动必须遵守其竞争、共生、自生三大原则,实行“资源共享、适时协同、按需生产、和谐共荣”[3],实现“人地共荣”,社会——生态系统的竞争、共生和自生机制的完善结合,环境合理、经济高效、社会文明、系统健康地发展[3][4]。
因此,现代林业可以归纳表述为“和谐林业”: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研究并协调社会——生态系统中的社会关系和生态关系,实现社会高度文明,生物圈永久稳定和繁荣,人类共同幸福与进步[5]。
只有通过科学高效的手段,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使这些关系和谐协调,才能迅速克服日益突出的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显然,这种定义克服了传统的割裂“社会”与“生态”的观点的弊端,强调了“关系”的重要性,突出了“关系协调与和谐”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6][7]。
3.“现代林业”的内涵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现代林业:①以森林生态系统为经营对象;②和谐地协调人与人(包括组织与组织、人与组织)、人与环境的关系(即:竞争、共生、自生)[3][6];③“人地共荣”为最高目标。
因此,现代林业的内涵可以理解为:以和谐发展理论为指导,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全社会协调参与社会——生态系统的研究与管理,协调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荣[5]。
显然,现代林业产业体系具有复杂系统所具有的网络性、多区域性、开放性、动态性、耗散性、作用过程多样性、多维数、非线性等特性,我们应该运用整体复杂性研究方法、3d方法(全社会共同参与系统诊断、参与方案设计、参与推广与实施),对以现代林业进行研究,对人地系统进行模拟分析,寻求系统和谐发展的新途径[3][5]。
3.1经营对象
现代林业的经营对象是森林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最大生态系统,具有其他生态系统所具有的结构特征。当把森林生态系统作为经营对象时,必须尊重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人类的经营活动不应超出其调节能力的阈值,以免造成生态失衡。就现代林业而言,就是要按照森林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开展森林经营活动,通过各种措施,减少对于林地的养分耗损,增加林地养分补充,增加对系统的投入,建立新的高效的生态链,形成高级有序循环,促进林业系统向高级有序态进化[2]。
3.2经营目标
现代林业的经营目标是森林利用达到“零废弃物”,实现“清洁生产”[3]。实现林业“清洁生产”,就是通过改进森林资源经营利用手段,达到削减和控制co2排放,加强废弃物循环利用,少或不产生生产性垃圾和生活垃圾。通过对有限森林资源的节约、节制和循环使用,创造健康有序的森林资源使用机制,实现和谐发展的循环性社会:①开发可再生能源利用新技术,如生物发电、低公害车、自然能源等。②建立废弃物回收、再生、利用循环系统,确保环境卫生安全。③加大木质系列材料开发利用力度,提高木质系列产品生产效益。④培育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森林文化和生活文化氛围。
3.3经营原则
在目前矿物燃料日渐枯竭、人口压力加大和环境不断恶化的情况下,现代林业的经营原则应该坚持:①开发短轮伐期速生丰产林;②营造高产能源林,解决农村燃料短缺状况,加快“绿色能源”替代矿物能源的步伐;③促进区域社会能源自给化、多元化,最终达到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④有效利用荒山荒漠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力[9]。
3.4经营之路
除了坚强生态建设之外,就目前而言,我国的林业发展有必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①行业建设:加强林业能力建设,逐步把我国的林业建设成大生态产业,实现林业的和谐发展。
②加强林业意识建设:加强生态安全和生态关系知识宣传教育,强化领导林业意识,提高全民林业观念,倡导清洁生活方式和勤俭生活方式,合理分配资源,按需生产,实行清洁生产和节约生产[3]。
③加强林业行政能力建设:加强林业组织建设,提高林业行政能力;加强林业质量建设,提高林业工程质量;加强林业制度建设,完善林业法律法规体系和林业行政体制;加强林业工程同其他工程建设的联系,使它们有机结合,实现整体与局部同步健康发展[5][10]。
4.结束语
以上,只是笔者对“现代林业”思想内涵浅陋的思考。实际上,“现代林业”的思想内涵远比上述内容还要深、广。总之,就我国而言,我国的林业底子薄,又走了许多弯路,林业经营水平还很低,林业行政能力还比较差,还停留在计划经济的运转模式和思维模式上,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林业的发展。因此,有必要通过对“现代林业”内涵的讨论和思考,促进我国林业观念的转变,提高全民林业意识,尤其是领导林业意识,转变林业行政运转模式,促进我国的林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江泽慧,现代林业[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2]张国庆,从林业系统的自组织探讨生态林业设计[j],华东森林经理,1990(3)。
[3]张国庆,论和谐发展与生态建设[j],安徽农业,2003(学术刊)。
[4]张国庆,试论复合生态系统与按需育林[j],安徽林业科技,2001(2)。
[5]张国庆,试论和谐林业[j],安徽农业,2003(学术刊)。
[6]张国庆,行政管理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7]张国庆,现代公共政策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8]张建国,现代林业论[m],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
[关键词]国有林区;现代林业;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S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3-0184-01
天保工程实施后,森林资源得到了一定的保护,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国有林区的建设,随着1998年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以及主体功能区建设,使得林区森林资源逐渐减少的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2014起,国有林区将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进入了全面保护的新阶段,进而充分发挥天然林作为生态屏障的环境保护作用。此项政策的实施,逐渐从注重森林的经济效益向注重生态效率的方向转变,同时生态林业也是现代林业建设的基础。从目前国有林区的现状来看,发展现代林业是一个选择趋势,因此,黑龙江国有林区现代林业建设具有现状必然性。国有林区在国家经济建设上,社会服务上以及生态建设上均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持续的木材供应到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从天然林保护工程到生态功能区建设,从国有林区管理体制改革到林权制度改革以及森工企业改革,在不断变化的道路上,现代林业建设是国有林区建设与发展的一个趋势,为其未来发展提供方向。
一、现代林业基本内容
现代林业就是在现代科学认识的基础上,用现代技术装备武装和用现代工艺方法生产以及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经营管理的可持续发展的林业。
1.林业生态化
生态林业是现代林业建设的基础。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在注重林业经济及社会效益的基础上,更加关注林业的生态效益。林业生态化即林业不再单纯的追求经济效益,而是逐渐重视生态建设,重视林业对生态环境的建设。
2.林业产业化
林业产业的发展是现代林业的关键。林业作为一项产业包括第一产业即营林业,包括木材的培育及种植,木材、竹材的采运等;第二产业即木材加工制造业,包括木材的加工制造;第三产业即森林社会服务业,包括森林旅游、森林生态服务等。建设现代林业时一定要充分发挥林业在三大产业中的作用。
3.林业社会化
社会林业是现代林业发展的重点。林业发挥着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满足国家和社会的需要。林业是一项产业同时也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在生态建设、美化环境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提高林业的社会化水平是目前林业走出困境的重要途径。
4.林业旅游化
林业旅游化是现代林业建设的突破口。目前,在林业三大产业中第三产业处于薄弱地位。在现代林业建设中,抓住林业旅游这个突破口来发展林业,既能保证经济社会效益的同时,又能拉动第三产业发展,推动林区建设。
5.林业科技化
林业科技化是现代林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张建国对现代林业的内涵界定中可以看出,现代林业林业要以科技为动力,即把握先进的科学技术才是推动现代林业建设的动力和力量源泉。如何运用现代科技方法带动林区发展、选择科学的经营管理模式是现代林业发展的趋势。
二、国有林区现代林业建设的建议
现代林业建设是未来国有林区发展的一个趋势与方向,因此,国有林区的发展战略选择上应该以现代林业理论为基础,拥有现代林业的思想,运用现代林业的方法和模式来促进国有林区的发展。
1.现代经营管理思想
国有林区的森林资源经营和管理一直是林区发展的一个难题,尤其在国有林区实施国有林权制度改革以及管理体制改革之后,如何科学合理的经营和管理森林资源是一个重要问题。在国有林区现代林业建设过程中,应该秉承现代的经营管理思想,即根据林区现状及未来发展目标进行战略规划,以林区职工为中心进行的人本管理理念,建立由下至上的等级管理制度等,通过运用现代的经营管理思想以及现代经营管理方法的选择,奠定国有林区现代林业建设的基础。
2.现代企业管理模式
国有林区森工企业处于可采森林资源减少,企业经济危困以及沉重的社会包袱等严峻形势,因此,森工企业进行改革是改变局势的一种选择,即采取政企分开、企事分开的方法,使得森工企业按照一般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进行运营,其最重要的是选取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有亲情化管理模式、友情化管理模式、温情化管理模式、随机化管理模式及制度化管理模式。国有林区现代林业建设的过程中,森工企业应该以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为基础,根据森工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森工企业发展的管理模式。
3.现代林业战略体系构建
构建现代林业战略体系,即建设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林业生态体系以及林业科技体系。构建林业产业体系,即以目前的三大体系为主,大力发展第二产业,稳定培育第三产业,尤其是木材的精深加工、森林旅游以及森林社会服务等项目的展开,创建具有区域品牌价值的主导产业等。构建林业生态体系,即充分发挥国有林区的生态价值,达到森林资源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协调共进。构建林业科技体系,即以先进的适宜林区发展的科学技术为发展动力,促进国有林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巧峰.关于推进山西现代林业建设的思考[J].山西林业,2009,09:5-6.
[2] 高锡林.关于全面推进现代林业建设的思考[J].林业经济,2007,08:17-18.
[3] 张建国.论现代林业[J].世界林业研究,1997,04:1-8.
[关键词]现代林业;造林;管理与技术
中图分类号:S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4-0273-01
前言
现代林业的健康发展必定要求加快造林步伐,如何选择适宜的造林方法,落实好相关技术措施,并对有害生物进行有效防控,这是现代林业造林必须要直面的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方面是各行各业对木材需求量的大量增加,另一方面是退耕还林、治理生态环境等工作在各地的大规模开展,造林都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因此,进一步探讨造林技术,总结经验,对于完善造林种植技术,促进当地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都有重要意义。
一、 现代林业造林方法探讨
1、常见的造林法
植树造林要选择适当的造林方法,由于地域差异很大,树木品种也有自己的生长习性,选择适当的造林方法,是造林的前提条件。目前,常用的造林方法有:播种造林法、植苗移栽造林法、分殖造林法和插条造林法。每一种造林法都有自己的特点,选择时一定要注意遵守“适地适树”的造林原则。播种造林是最常见造林方法。就是将种子播种在林地上,一般适用于那些大颗粒种源充足的树种,这种造林法适合大面积造林绿化,甚至可以采用飞播的方式,这种造林法的缺点是浪费种子。植苗造林也是比较常见的造林方法,就是将树木幼苗进行移栽造林。这种造林法有优点也有缺点:优点是抗性较强,生长较为稳定,成活率也比较高,对林地条件要求也不是很高;。缺点是耗费人工,管理成本较大。分殖造林和插条造林都是利用树木的一个部分,在林地进行埋植或扦插繁殖。分殖造林主要是利用树木的地下茎进行埋植。像杨树、柳树等,用分殖造林法可以提高成活率,降低造林成本。插条造林也是采用树木的枝条进行繁殖,这种造林法可在春天与秋天操作,由于节省了育苗移栽环节,因此节省了造林成本。
2、雨季造林宏观管理措施
全力抓好雨季造林工作。雨季造林省工、省力,投资少、见效快,各地要抓住近期连续降雨的有利时机紧紧把握提前整地、适时栽植、加强管护几个关键环节,主动打好雨季荒山绿化攻坚战。各地主要负责同志和林业部门的负责同志,要率先垂范,亲自组织指挥,亲自调度检查,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迅速掀起,合力推动雨季造林工作的深入扎实开展。要稳定和完善林业各项政策。对现有林业承包等经营管理体制,要注意保持政策的连续性,保护林地所有者和林地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对承包经营的合同约定,要依法完善,加强管理,责任到人。层层签订责任状,明确责、权、利,奖勤罚懒,提高管护水平,确保造林成活率。,雨季造林,提前细致整地是基础,良种壮苗是根本,造林时机是关键,抚育管理是保障。各地应充分做好准备,把握有利时机,认真组织,确保雨季造林获得好成效。
二、林业工程造林管理的意义
利用科学、合理、高效的管理体系将人力、财力和物力有机结合并组织起来,并且设立相对应的管理机构,将各部门和人员之间的责任和关系明确化,让管理体系分而不散、保持统一的发挥作用。当然,林业工程造林也不能离开管理。在经济建设中,管理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管理能够将理论、决策有机的应用到实践中去。高效科学的管理能够改善林业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对林业的发展有巨大作用,也能提高造林的经济效益,为森林资源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林业工程造林管理是一类综合性的生物生产工程,是以树木生产为主要任务的综合性工程,所以说林业工程造林管理应该遵循系统管理准则。树木生产和种植工作;参与到树木种植生产活动或者管理工作中的各个人员,例如技术员、管理者、普通基层员工等;与树木生产有关的各种生产资料,例如种子、运输工具、燃料及其他各类消耗物品等;设备管理,例如一些机器设备、有关的厂房、设计或者收货时用到的各类仪器等;费用管理,从多种途径获得的造林工程投资款和各类费用;通信管理,包含所有情况的整理资料、文本、规划、设计图、工艺流程、规范制度、方针措施、决策计划等。
三、强化林业工程造林者的能力,经济造林
林业技术在林业工程造林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林业部门在重视造林技术的科研及创新的同时,还应该与先进的造林技术相结合,实施科学的造林管理。这里所说的科学管理并不是单纯的降低成本,不能无限制的节约,而应该在确保功能的前提下,合理降低成本,科学减少损耗。也就是造林技术管理应该以实用、经济、先进为准则,应用的技术应该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同时又能够达到造林要求。林业工程造林管理人员对实施我国的造林政策、强化造林管理力度、提升造林管理能力、推进林业工程造林管理的有序进行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目前我省造林管理人员的素质却良莠不齐,林业管理机构应该调查并研究基层林业管理人员的实际情况,与培训机构合作,定期组织培训,提高造林业工程管理队伍整体素质,适应我国林业工程的发展趋势。让林业工程造林管理的基层管理人员有能力用新的造林管理理念,科学合理的管理去引导实践工作,在林业工程造林管理工作中充分发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推动我国林业快速健康发展。
结束语
林业资源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复合式林业经济的发展不仅要求我们要重视林业的经济效益,更要重视林业的生态效益,加强林业养护,加快林业发展,是实现林业经济复合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对林业养护的分析和探索,不仅能为广大林地覆盖地区的居民带来现实的经济实惠,也能为整个地区的生态环境创造价值,因此,我们在不断开拓新林地的同时,更要注重旧林地的养护,这样才能保证林业建设的综合效应,走出一条林业经济复合式发展的新路子。
参考文献
[1] 李铁民赵江平林业生态工程与生态经济型复合体系[J]?山西林业科技, 2007,12(4)
关键词:现代林业经营 整地 造林 措施
林业的管理是能够调节森林的生长环境,能够让森林得到自我的修复,也能让森林继续的为人类所服务,也因此使得森林的永续利用概念,逐渐的被人们认识,并在观念中强化,但是随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进步,科学技术高速的发展,森林的永续利用的概念在处于不断的完善和演变的过程中。建国以来传统的林业都是以收木材为主,因此现代的林业都是以强调生态系统作为主要的经营项目。森林资源的经营管理目前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宏观方面,制定一系列能够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的策略,这些策略主要针对无序采伐森林以及破坏森林的一些制度做出了约束和限制。第二个方面则在微观方面做出对经营的对象所要实施的相关的经营管理的必要技术,也就是微观实践。
我国现阶段提出了“新林业”的新概念,这个概念目前也广泛的受到了大众的重视,最早提出“新林业”概念的是美国人,他们在研究森林的经营状态时候发现了这个事实。我国当年提及新林业概念的目的则是要倡导保护原始林的效益,同时也会允许人民收获木材以及开发林副产品,最终达到缓和木材的收获与木材的采伐之间的冲突。
国际上通用的新林业的概念可以分二部分来看:一部分是对于林业的经营的方法而言的,另外一个部分是对林业景观的经营模式来谈的,这样的想法会包括较长的轮伐期、可以通过对于树林的部分采伐,不是皆伐,可以设立一些各种不同面积的皆伐,保留一定的数目成熟的活立木,这样做的原因是为野生的动物栖息而提供一些有效的空间。下面我们看看现代林业经营的方法与措施。
1.营林整地
1.1营林地的清理
造林地的清理工作,是整地造林翻垦土壤之前的一道有效工序,把造林地上出现的杂物全部清除干净。我国现阶段所使用的清理方法一般分为割除、火烧以及使用化学药剂进行清理。割除清理可以使用工具,也能够是人工操作,使用割灌机、推土机、切碎机等。清理后进行归堆或者是平铺,还可以使用火烧的方法进行清除。当然若是条件允许也可以采用一些具有化学效果的喷洒的除草剂,具有杀死灌木以及草类植物效果的化学药名。
1.2营林整地方式和方法
整地的方式一般会分为全面和局部。局部的整地则能够分为带状的整地或者是块状的整地。全面整地是翻垦造林地的全部土壤,一般使用在平坦的地区。局部整地其实是对于翻垦的造林地部分土壤进行的整地行为。带状整地对于呈长条状翻的垦造林地土壤进行翻整。山地带状的整地方法可以分为:反坡梯田、水平的带状、水平沟、水平阶、撩壕等;平坦地可以使用的整地方法为:带状、犁沟。块状的整地可以使用呈块状的翻垦造林地来整地。山地块状的整地有:穴状、块状、鱼鳞坑;在平原的方面所应用的方法有:坑状、块状、高台等。
2.现代营林的人工使用的播种方法
2.1 播前种子所需的处理方式
处理种子是为了今后播种能够获得更大的效益,我们看气目的,完成了种子的发芽准备,同时能够使种子加速发芽,缩短了种子留土的时间,保证种子的出苗能够整齐,这样的做法还能够预防动物、病虫害对于种子造成的危害。处理的过程分为消毒到拌种再进行浸种最后进行催芽的工作。春播之时尤其要注意对于深层次休眠的种子要进行催芽。春播之时需要逼迫休眠种子,要进行浸种,也要注意不是所有的种子都是一样的处理手法,若造林的地出现了干旱或者是晚霜,低温的危害较为严重则不宜进行浸种。雨季里,可以播种干爽的种子,若是耕种计较比较高明,能够较为准确的掌握雨情,可以进行浸种。秋季在播种的不会使用浸种、催芽等手段。在病虫害的危害较为严重的地方应,在播种前必须进行消毒液浸种、闷种或拌种。
2.2播种的方法
播种的方法有很多种,下文将简单的介绍几种,如撒播:在播种之时要均匀地撒播种子。这种方法一般不用整地、播种后也不需要覆土,种子若是处在的条件下出现了发芽的现象。工效高,成本低。粗放型的作业,种子比较易被植物们截留或者是被风吹走,水冲走,还有很大的可能被鸟兽们吃掉,尤其是发芽的幼苗根系比较纤弱,比较难穿透地被层。因而在撒播适用的地理条件为交通不便利,劳力缺乏的地区, 可以考虑种中小粒的树种。
按照一定比例,或者是行距进行的播种方式可以叫条播,播种的时候可以考虑单行或是双行,也可以是连续的或是间断的。播种之后还需要进行土地镇压。还可以考虑使用机械化的作业,但是机械化的作业会使种子的消耗量较大,该方法是用的条件是迹地的更新,次生林的改造;种植的树木种类可以为灌木的树种或是个别的乔木树种。
穴播是广泛使用的方法,按一定的行、穴距离进行播种。能够依照树种种粒的大小,每穴均匀的播入种子。播后进行覆土镇压。这种方法的操作简单、使用灵活、用工的量较少。适用的条件广泛,对于种子而言,无太多的要求,种径大、中、小的种子都可。
3.现代林业营林方法的措施事实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我国现代林业营林方法要保证顺畅的实施是需要一套系统措施的,因而可以考虑建立起政府引导的生态补偿的机制。
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在全社会范围内寻找企业作为支持生态环境的建设,可以考虑投资融资体制。建立和健全一套完善的生态补偿的投融资体制,该项目要坚持政府的主导,努力的增加政府对于公共财政中对于生态补偿的投入力度。有市场的推进、全社会的参与,生态进行补偿,最后完善生态建设投融资机制,同时还可以引导国内外资金投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