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都市文化范文

都市文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都市文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都市文化

第1篇:都市文化范文

一、都市“自移性”中的艺术设计

理论家米米•谢勒尔•约翰•厄里(MimiShellerJohnUrry)认为:“自移性是一个由内联的机器、社会惯例和并非在室内栖息于移动的、半私有化的、高度危险的坐舱内的方式所构建的复杂综合体。”③他这里指的“自移性”是城市化中汽车给都市人带来的移动化特点,这种特点对于艺术设计既提供了发展空间又构成了挑战。面对自移性,设计师不仅要关注汽车的性能设计、造型设计、外立面设计与内部设计等“显性”的设计方面,同时也不能忽视人在这种半私有化空间中的状态以及人、车与街道三者之间的关联性。移动中的汽车给人们提供了速度感,但移动中速度使车厢中的人们弱化了很多感知车窗外风景的能力,而堵车中的人们更是急躁不安,人们身处这部“移动的机器”中需要的不仅是速度与目标感,同时需要一种由艺术和设计带来的享受和乐趣。

具体说,设计师在关注驾驶员及乘客的安全性、便捷性、舒适性的同时,还要考虑到汽车是都市街道的“艺术风景”,外立面上是设计广告?是画插画?还是为了追求汽车简约造型而什么装饰也没有?汽车作为街道的一种“移动装饰”,对于行人而言是移动的视觉享受。同时,汽车的内部的设计是用“有机性”去柔化“机器”带来的纯理性感觉,如设计非常人性化的坐椅靠垫、装饰物等,车厢内的设施设计也会解除人们在半隔绝空间中的无聊,如视频广告设计、音乐等的适度引入,这一点对于缓解堵车人们的紧张情绪也会起到良好的效果。

二、都市“流动性”中的艺术设计

当代都市文化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是信息时代的“流动性”特征。曼纽尔•卡斯特尔(M.Castells)在提到城市文化时这样表述:“现在,新的通讯技术好像取代了作为经济效率和人的合作基础的邻近空间的实际需要机会也多得异乎寻常,因为被电子网络扩展了的人类思想可以将历史、地理,以及文化的多样性联系起来,让我们的亲身体验和我们的虚拟体验之间产生前所未有的相互影响,这两种体验同样真实。”④现在,人们每天通过E-Mail、QQ、MSN、视屏、短信、飞信等信息交流方式进行交流,而无需面对面亲身经历,设计师可以运用Flash、Dreamweaver、Illustrator等软件美化网络或视屏界面,构建出各种趣味横生的视觉符号与视觉标志系统,把在虚拟世界交流的人们带入如梦如幻的超现实的艺术世界。然而,面对信息时代的“流动性”特征,艺术设计不能仅注重对通讯交流界面的视觉美化,也应该有健康、明晰的艺术内涵引导,使人们在富有“流动性”特征的虚拟空间中感受“真实的”快乐。比如手机的用户界面可以设计有趣的Flas,让人们在使用手机进行交流之余感受活泼简约的艺术造型、色彩与动画带来的乐趣,这种体验与我们欣赏装饰画或看电视《史努比的故事》所产生的乐趣并无区别。艺术设计在虚拟世界中的健康引导是用艺术表现现实世界的真善美,绝不是使人们对虚拟世界本身产生迷茫而不能自拔。所以,虚拟空间中的艺术设计之美为我们亲身体验,空间虚拟但感受真实;艺术设计在此是连接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美的桥梁,是强化而非弱化人们对现实世界美的敏感性,从而进一步加深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热爱。

三、都市人“个性”中的艺术设计

第2篇:都市文化范文

1.1经济基础

城市化与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促进了都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体育文化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体育文化产业在各国国民经济中已经占据一席之地,并且正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纵观我国全运会的奖牌分布情况,获得的金牌数量与省市经济水平有密切关系。以上海为例,近几年来成功举办特奥会、女足世界杯、第48届世乒赛以及F1、网球大师杯、田径黄金大奖赛、斯诺克大师赛、汇丰高尔夫大奖赛和上海国际马拉松等重大赛事,对上海的经济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体育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都市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都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1.2文化基础

都市是古老的历史遗存、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彰显其传统与现代并存的文化底蕴和浓郁的人文气质。随着都市咖啡馆、酒吧遍地开花,“品质第一”的文化消费观念,显然已在许多市民心中扎下了根。但在奥运文化的辐射下,体育文化消费成为颇具个性化的时尚消费,“与其请人吃饭,不如请人流汗”在居民生活中颇为流行,让人流汗的运动健身项目也因此成为一大热点。许多体育场馆的羽毛球、乒乓球、网球等场馆异常火爆,如不预订,根本没有场地,文化消费逐渐成为都市生活中的“黑马”。都市生活中,体育文化需求不再依赖于“需求原则”,而是取决于居民的“欲望原则”。体育文化不仅为居民带来了归属感与安全感,也丰富了都市生活,加速了体育文化消费走向大众化的趋势。

1.3精神基础

都市体育文化丰富都市精神的内涵,都市精神为体育文化发展奠定精神基础。都市体育文化的发展不仅取决于体育设施的完善,更取决于都市精神的支撑,都市体育文化对外展示的是形象,是吸引人才、资金和旅游的重要方面,对内凝聚的是力量。梦想、创造、竞争的纽约精神;时尚、浪漫、文化的巴黎精神;干练、优雅、合作的东京精神;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这些都是都市精神文化的生动展现,深切的体现了都市的传统文化、精神状态、社会风气和人文价值。体育文化不仅拥有都市历史文化的积淀,而且也有自己的精神偶像。姚明就是一种精神的代表,不仅拥有高超的技能,而且凭借个人的魅力展现了中华体育精神,也成为上海市民的精神偶像。1.6教育基础体育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与教育相伴而生,互为前提,互相激励。都市经济发达,政府对都市的教育投入力度大,体育院校、高等学校以及社团协会等专业素质较高,指导能力较强,同时教育硬件设施配备健全,这些雄厚的教育资源为都市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教育条件。教育是使人“文化化”的活动,体育文化是培养人对真、善、美的认识过程,并从中获得价值观念、思想情感和知识经验的共享,因而获得认同感,提升居民接受教育的能力和综合文化素质,也塑造了都市居民的教育观念,为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精神支撑。都市的教育法规、政策措施较健全,能深刻领悟教育部门的教育思想,顺利的执行和实施教育文件建议,为都市体育文化发展提供有利的教育法规保障。

2都市体育文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2.1人文关怀与科技教育的统一

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不仅是对经济活动而言,对于文化建设和发展,也应高度重视科技对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在体育文化发展中,科技和市场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科技与文化历来如影随形,文化借助科技的力量才能创新和发展,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会给文化的传播方式、表现形式、发展样式带来革命性变化。鸟巢和水立方、世博园等呈现出都市独特的魅力,为体育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载体,并依靠科技教育的力量,以独特的方式展现文化的表现力,给人们带来前所未有的审美体验。

2.2行政管理与市场调控的统一

实现都市体育文化的繁荣发展,必须培育大众化体育文化消费市场,构建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在文化产品、文化要素的创新和配置上,一定要充分发挥市场的积极作用。在宏观层面上建立政府管理、体育协会自律、社会监督的文化管理体制。政府要转变管理职能,履行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能。在市场层面上,要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打破按部门、按行政级次划分体育文化资源的体制。改革政府包办体育文化的状况,理顺政府与文化单位、体育协会之间的关系,使各部门组织间各行其道、各负其责,将体育文化产品、服务、文化资金、设施、人才等市场系统有序的运行,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手抓。

2.3财政投入与企业融资的统一

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提高体育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进一步拓展体育文化投入的来源渠道。调整和优化财政文化支出结构,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支持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把主要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性文化活动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坚持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以全体市民为服务对象,推动完善都市社区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以企业的投融资为主体,逐步改变以政府为主体的文化投融资格局,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完善文化投融资体系。

2.4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统一

都市体育文化在发展过程中,要有开放包容的胸怀和转化再造的能力。对待外来文化,应以都市的实际需要为前提,进行有机的“化学反应”。都市体育文化拥有对外来文化有着强大的整合能力,吸引外来文化,贵在以我为主,为我所用,重在实现都市化、本土化。注重把优秀的外来文化与都市的传统体育文化结合起来,融入中国体育文化的元素,打上中华文化的烙印。

3结语

第3篇:都市文化范文

【关键词】 城市化;城市文化;休闲文化;创意文化

一、城市化与城市文化

金义都市区是网络型的浙中城市群的核心区域,由金华、义乌城区和金东―义西南战略发展区为主体共同构成。金东―义西南战略发展区作为聚合浙中城市群的黄金主轴和金义都市区的新型现代城区进行规划建设,根据《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2011~2020)》对“三大城市群”、“四大都市区”的定位要求,浙中城市群是我省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参与全球竞争的三大主体城市群之一,金义都市区是浙江省第四大都市区、带动浙江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在我省区域经济格局中,杭、甬、温三极强化趋势非常明显。

我国目前一些城市在建设过程中趋同现象严重。城市规划建设中模仿和复制现象十分普遍,城市面貌趋同的现象日趋严重。我国的城市化建设不是围绕文化在建设而是围绕GDP增长,城镇趋于商业化、工业化。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基和灵魂。文化发展是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城市因为拥有文化更加具有魅力,文化愈深厚,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动力越足,城市应该是历史的积淀和文化的记忆。一个城市的历史积淀越深厚,文化越成熟,城市的品位就越高,特色就越明显。城市化的过程中离不开文化的培育和开发,注重城市文化因子的培育。城市文化的概括和培育可以使得更多的市民对城市认可。因此,金义都市新区城市文化形象在继承传统中要体现“传统与现代”、同时要体现“多元”的城市文化特色。

二、金义都市新区城市文化的塑造和建设

(一)注重商业文化培育

浙商文化作为一种区域经济文化,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着重要推动力的作用。正是浙商文化基因中那些符合市场经济特征的价值观,有力地推动了浙江经济的发展。鼓励和引导文化消费。满足市民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培育消费热点,拓展消费领域,引导社会公众的文化消费。阿里巴巴是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企业、全球领先的网上交易市场,“阿里巴巴携手金华,在金义都市新区投资建设电子商务新城,有利于培育新的商业文化和电子商务文化。

(二)注重创意文化培育

金义都市新区地处“浙江之心”,可以积极开发利用金华周边县市的特色经济。金华市区汽摩配、义乌小商品、永康五金、浦江水晶等产业。目前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旅游业、信息业、农业等产业的融合明显。可以利用上述地域经济的错位发展,开展创意文化的培育和开发。对工业设计、包装设计、旅游产品设计、多媒体设计、工艺品设计等,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由“小狗经济”向“大象经济”转型和提升。采取文化与旅游相结合、产品创意与商品创意相结合的原则,发展都市文化旅游、现代文化娱乐旅游、乡村旅游、文化休闲旅游、修学度假旅游、等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大力开发具有浙点的文化旅游商品。

(三)注重休闲文化培育

据金华市统计局数据,2013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完成1406.9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423元,增长9.8%,快于全省平均增速0.2个百分点,增速位居全省第五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4788元。休闲文化产业与经济水平成正比。休闲是生产力发展的目的,既可以促进消费,又能促进生产。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是人类进步的表现。新兴城市不仅需要加工制造业的发展和繁荣,更应该依靠各种休闲活动。以提高生活质量为代表的公园、景点景区、服务业、体育设施、艺术场馆、游乐场等。与休闲文化产业紧密相关的是旅游业,金华、义乌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利用节庆等活动开展休闲文化活动。利用科技,带动休闲文化产业的发展。

(四)注重文化产业开发

文化产业正以含金量高、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可持续发展等特点和优点,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文化产业既可以有力地促进经济发展,也可以极大地提高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金华和义乌是有悠久而独特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为此,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提升软实力,提高文化产品档次和技术含量,培育若干个区域品牌,提高产业高新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提升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文化因子可以通过生产、流通、销售等方式转化成为体现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优秀文化产品,使之重新融入现实社会,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这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是最具文化延续性和创造力的保护。

(五)注重多元文化培育

金义都市新区毗邻义乌市,义乌市常年居住外国数量位居浙江省首位。义乌外来流动少数民族人口总数首次超过10万,少数民族已达到50个。城市人口的多元化形成了城市多元文化。社区的多元文化应既包括传统文化,又要有现代文化,既要有精英文化,又要有大众文化和民间民俗文化。通过多元文化交流和活动的开展使来自不同国家的外国人能够了解、接受甚至欣赏文化差异。通过开展社区多元文化活动和交流,可以让社区居民多一些宽容,少一些文化极端主义。

纵观世界文化城市,都传承了历史传统文化精髓,吸收世界上各种各样的优秀文化,还能让自己的文化为世界所了解、喜爱和接受。

(六)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和保护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旅游开发,就应该全面了解和掌握金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适合旅游开发,重在保护,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必须进行分类保护和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要遵循合理布局、重点开发、分类开发、开发有序的原则,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经济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的载体形式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手工艺旅游纪念品和依托旅游景区景点的实景舞台剧等等。因此,利用金华市、义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的优势,做大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活动和项目。进一步突出主题和特色,形成非物质文化旅游品牌效应,实现金华文化和产业经济的大发展和大繁荣。

参考文献:

[1]章剑鸣.浙商文化的社会价值[J].探索与争鸣,2006,(12).29

[2]黄永林.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是最好的保护.光明日报

[3]陈宇鹏.多元文化背景下“国际社区”管理与服务的创新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2,(2).30

[4]佘曙初.文化产业振兴背景下金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研究[J].前沿,2012,(2).110111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13金华市社科联重点课题,课题编号:2013Z115,金华市属高校第三批市级重点学科社会学学科建设成果。

第4篇:都市文化范文

关键词 民间舞蹈 文化精神 再生

在新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都市民间舞蹈文化得到了新的发展。城、乡广泛兴起了广场文化活动,为群众性舞蹈活动提供了发展空间。不同阶层、不同年龄段的群众在广场文化中自娱自乐,自我陶醉,自我提高,活跃身心,锻炼身体,交流感情,体验舞蹈艺术的乐趣。据不完全统计,各个城市都有各类的群众性舞蹈场地百余个,交谊舞、集体舞项目种类繁多。这些不仅在节目的外在形态和内在形态上与传统的民间舞蹈有所区别,并且有了新的发展,再生了新的城市民间舞蹈文化精神。具体表现在民间舞蹈自身的变化与发展,新的舞蹈作品不断涌现,参与人员的文化层次、人员结构的变化,研究人员的加入以及民间舞蹈在编排的理念上朝着人性化方向发展等方面,都形成了新的城市民间舞蹈文化。这些文化是劳动人民所创造,同时又滋养着城市人民群众的文化精神生活。

一、民间舞蹈自身变化与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在悄然改变,然而市民对民间舞的要求也日益高起来,具体表现在:都市民间舞蹈的形式和内在结构在演出过程中不断得到完善;表现内容有了新的阐释;民间舞蹈的功能发生改变;民间舞蹈的表演技巧的变化与发展等。

都市民间舞蹈的形式和内在结构在演出过程中得到不断完善。以豫西南云阳镇的“云里马”为例,云里马的外在演出形式和背装故事相同,有一个姓颜的老背装艺人感到十几个背装如有一个高一点儿的领头,岂不更好。他看到云阳纸扎铺卖的纸马和真马大小差不多,就建议领头的背装先背上一匹纸马,再找一个小孩儿扮成哪吒,经过这样的发展,云里马就出现了。并且它的表演内容变成了“神马四蹄踩祥云,腾空而起,哪吒骑在马身上,手拿乾坤圈率众仙遨游太空”。表现内容有了新的阐释,其表演形式和内在结构得到了提高和完善,这种变化和创新是民众能够喜欢它的原因所在。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都市民间舞蹈功能发生改变。其功能不再是简单的娱神、娱人。而是吉祥庆典、广告宣传、法律法规普及的手段和途径,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强身锻炼,提高团体凝聚力,和获得美感的有效手段。例如民间舞蹈道具的功能,舞蹈道具传统功能无非就是传情达意的手段,增强舞蹈的表现力,而新时期的舞蹈道具根据需要又赋予了它新的含义。鼓在民间舞蹈里面就是渲染气氛的打击乐器,而现在可能会制作成工艺品,在文化旅游区变成商品,成为馈送亲友的礼品、增强感情的手段。有的道具充分利用科技发展的成果,不再是传统的制作方式,大大提高了表演效果和效率。如民间舞蹈里的造型类舞蹈的运输工具和部分民间舞蹈的道具直接由机动汽车所代替。上面所表现的内容是广告宣传、法律法规普及,与传统舞蹈相比也有新发展。

二、创作作品不断涌现

近年来,根据传统民间舞蹈创作改编的舞蹈节目大量涌现,并且成为剧院舞台演出的亮点,并受到群众好评。如河南省南阳市民间舞蹈《九莲灯》的主题曲《编花篮》成为河南的代表性民歌,在全国以致世界都有一定影响,在全省、全国音乐舞蹈大赛中也频频获奖。近几年来,各地节会开幕式上的大型广场舞蹈表演,给都市民间舞蹈文化带来新的血液。其中,南阳市“两节一会”开幕式大型文艺表演中的舞蹈,气势磅礴,欢快热烈,绚丽多彩,促人奋进,创下了多项“南阳之最”。其中一项大型群众舞蹈,动用演员近6000人。从头至尾贯穿全场的“星光舞”、“编花篮”、“壮士舞”、“盘鼓舞”、“白河舞”等等,红火热烈,自然流畅,整齐美观。变幻出的各种画面,排列出的各种造型,产生出撼人心魄的美感,无数次调动起全场观众发自内心的激情和阵阵雷鸣般的掌声。特别是《白河舞》的编排,场面宏大,震撼人心,由近千名演员手舞蓝绸带,组成奔腾不息、后浪推前浪的白河,象征着都市生活的今天和未来,象征着正昂首阔步走向世界大舞台的人们。在都市舞蹈史册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这个节目的出现,标志着城市民间舞蹈文化活动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三、参与人员的变化

都市民间舞蹈的参与人员,不论是组织者还是表演者以及刚刚参与进来的理论研究者,都自觉不自觉地发生着变化。就组织者来说,现在出现了政府干预等手段,这个变化也是值得关注的,因为民间舞蹈的组织向来就是民间自发的。传统民间舞蹈的仪式过程中充满了严肃的气氛(宗教与祭祀),以及表演过程中的荒诞、诙谐的文化因素。无论是严肃的气氛或者是荒诞诙谐的表演,都是与政府的严肃性格格不入的,甚至是背道而驰的。各级文化部门在民间舞蹈的挖掘整理、继承发展方面作了不懈努力,各级文化局、文化馆广泛动员,深入基层,深入民间,挖掘整理,都编印出《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并利用调演、会演等手段,广大文艺工作者创作出来一批新的舞蹈节目。还有一些地方高校的科研项目的立项,一些高校教师进行专项理论研究,并出了一批科研成果。

在都市民间舞蹈里面,表演者的性别、年龄、文化层次以及心理等也是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就拿表演者的性别问题来说,民间舞蹈里面的男旦现象是历史的产物,导致这种并非常态的“男扮女”现象的原因之一,跟旧时代禁止女演员登台的封建道德律令有关。然而,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女权的确立和地位的提高,女同志参与进民间舞蹈里面来了,以主人公的姿态展示当代女性的风采。而原有的“男扮女”时的表演动作风格(如男人模仿封建时期女人小脚的动作动律)也随之发生改变。

四、向人性化方向发展

现在的都市民间舞蹈在发展过程中,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无论是表演过程、表演目的和功能,无一不突出“人性化”的特点。以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桑坪乡的狮子舞为例。西峡县桑坪乡的狮子舞以高难度技巧而出名,有点儿类似于杂技,狮子要完成“上天梯”,要在十一尺高,垂直而上的天梯上完成“游四门”,最后还沿绳子而下。“过天桥”要在高七米多,宽度仅仅二尺的天梯上完成两狮子对面而过、追逐争彩球、钻梯、盘梯、梯上倒挂、梯顶倒立、梯顶游四门、两狮子换皮等技巧。难度和危险性让人看得目瞪口呆,演员的生命安全根本得不到保证。近几年来,狮子舞仅保留了上桌子等一些简单的技巧,增强了观赏性,在取悦民众的同时确保演员的生命安全。这一变化也充分体现了对生命的重视,符合中国哲学的根本特点。

其实,“从东方人体文化学的观点看,正是武术、舞蹈、养生这些文化人体的修炼、体悟,才产生了中国哲学的生命文化特征。”从都市广场舞蹈的兴起来看,也充分体现了“以舞养生”的观点。不论是广场舞蹈,还是健身类的武术锻炼,都应以人为本,体现生命至上的追求。中国舞蹈家协会名誉主席贾作光先生在看了刘俊骧老师的《九脉修身》之后,给作者回信中说:“九脉修身,大道法真。天地人和,百家独尊。阴阳并谐,精要功深。根除百病,永葆青春。”可见,广场舞蹈,武术对人的养生方面,也有着重要作用。

五、结论

研究中国文化,不能不研究民间舞蹈文化。尤其是丰富多彩的民间舞蹈文化,有着历史悠久的传统,源远流长,风采独具,是我国乐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受地理环境、气候、民俗民风、文化、民众心理、审美取向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特有的民间舞蹈文化特色。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本文对城市民间舞蹈文化进行一些理性的研究,为的是让民间舞蹈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研究民间舞蹈文化对研究文化艺术发展史,理解文化基本特质,探究人们的传统心理结构、精神趋向和美学思想方面,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通过对新的历史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民间舞蹈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发生着变化。从民间舞蹈节目自身的变化与发展、新的舞蹈创作作品的不断出现、参与人员层次,以及结构的变化和节目向着人性化方向发展等方面进行阐述,论述了在新的历史时期所形成的都市民间舞蹈文化的新特色。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当代世界的一种普遍呼声,而且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责任,通过城市民间舞蹈文化的研究,唤醒人们对非物质遗产的保护意识,能够让城市民间舞蹈文化更好地为人民群众的精神文明生活服务。

参考文献:

[1]刘俊骧.武术文化与修身.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1月.

[2]河南省镇平县民舞编写小组.河南民族民间舞蹈集成.镇平县卷(上卷).内部资料.1988.

[3]张守镇.民间舞蹈.中原民俗丛书民间舞蹈卷.河南:海燕出版社.1977.

第5篇:都市文化范文

关键词:文化;空间拓展;都市发展;城市创新

中图分类号: TU98文献标识码: A

当前,我国正处在转型期,城市人口激增,城市间竞争加剧。河南省作为中部地区的人口与经济大省,在崛起的进程中同样遇到发展瓶颈,经济结构调整等一系列问题。而构建城市的核心竞争力,进而寻求差异化战略,就成为河南省城市在今后的发展中所必然面临的选择。从现实来看,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城市发展进入转型期,在竞争形式、手段、方法越来越趋同的情况下,以文化为“动力因”的城市可持续发展之路不仅能突显出城市竞争的独特优势,同时也积极的顺应了时展对城市的要求。

一、当前河南省城市建设与发展的现状及成因

近年来,河南省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尤其是中原经济区建设中以郑州为核心的中原城市群在城市的发展与建设中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尽管如此,这些城市在发展的进程中同样普遍遇到发展瓶颈,面临着城市人口激增,城市间竞争加剧等一系列问题。例如,对于许多城市而言在过去的发展中一味只重视物质经济层面的发展与进步,而作为反映城市品质、内涵乃至城市精神的城市文化的发展却被忽视了,城市的历史文脉无法得到很好的传承,甚至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趋同化,失去了城市的个性魅力,并逐渐演变成特色危机。由此带来了城市发展的失衡并且产生的负面影响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是难以消失的。问题的出现究其原因,主要是理念上缺乏城市发展的整体观念,忽视了城市文化建设对于城市均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同时,在实践过程中,没有把城市特色文化资源进行最大的整合,并形成一种以城市文化为形态和载体的系统工程发展模式。所以,在今天高度强调社会和谐、全面发展的背景下,我们不难看出城市特色危机的根源实际是在于文化危机。

二、加快城市文化建设的目标及内容

1、城市文化发展的基本目标

针对当前河南省城市文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认为在近十年内,河南省城市文化建设的基本目标应包含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统筹考虑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本地文化与外来文化,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资源开发的关系,进而初步构建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平台。其次,文化产业应当发展成为河南省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同时形成较为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创新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再次,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各项建设工作初见成效,并为后续相关工作的实施奠定良好基础。

2、城市文化空间拓展的主要内容

城市文化建设的基本目标要以城市乃至区域的文化积淀与内涵为依托,以文化空间的拓展为手段来加以实现。

作为河南省城市文化空间拓展与文化软实力提升的重要着眼点与着力点,应从以下内容加以实施。主要包括:城市物质文化空间、城市精神文化空间、城市管理文化空间。

(1)城市物质文化空间的拓展。城市物质文化是一种外在的文化,是能够被直接感知到的、具有鲜明物质载体的文化类型。主要包括人们常见的城市景观、城市建筑、城市风貌等,这些是能够塑造城市外在的直观形象。尽管这些文化是以物质的形态出现的,但是它们却都承载着城市的文化要素,是城市精神品质的直观体现,因此在城市文化建设中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责任。具体来说,城市物质文化主要包含了:城市建筑文化、城市产业文化、城市消费文化。

(2)城市精神文化空间的拓展。城市精神文化与城市物质文化是文化在不同层面的反映。其文化载体以及体现形式均有所不同。城市精神文化反映的是城市的精神价值、观念层次,因此其体现文化本质的方式也会更加直接。

城市精神文化空间拓展主要包括:城市历史文化、城市大众文化、城市高雅文化、城市休闲文化、城市网络文化、城市生态文化、城市旅游文化、城市民俗文化。

(3)城市管理文化空间的拓展。城市管理文化对人的素质有一种定型塑造作用。其中包含着调节市民行为的准则、规范系统,即规范层面。城市管理文化空间的建设应包括基本的两个方面即:城市行政文化建设、城市道德文化建设。

三、加快河南省城市文化空间拓展的基本对策

1、科学确立和实施文化发展的整体规划

作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和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河南必须从战略的高度来认识文化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推动作用,加大对文化发展的扶持和投入,引导文化建设健康发展。要以规划为龙头,统筹考虑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本地文化与外来文化,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资源开发的关系,构建提高文化软实力的战略平台。

2、明确文化在河南省城市发展中的定位

(1)以文化引领城市发展。发挥文化对城市建设的引领推动作用,着眼于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更广视野、更高起点、更深层次上大力推进文化改革发展。

(2)增强文化的聚合辐射效应。河南省有深厚悠久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现代文化,异彩纷呈。要围绕文化亮点,整合城市以及区域文化资源,以中原文化为核心,积极塑造传承历史文化、突出地域特色、引领未来发展的新时期城市精神,全面提升城市的精气神。

(3)通过文化支撑提升城市发展。中原地区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积极探索文化资源开发的新思路,大力推动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换,带动中原经济区产业结构的升级。

3、进一步重视对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1)完善文化遗产保护基础设施建设。采取多种形式,建立、健全文化遗产管理和保护机构。

(2)合理利用文化遗产,惠及广大民众。文化遗产与民众生产生活密不可分,与当地居民有着天然的历史、文化和情感联系。要妥善处理好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建设、发展旅游、改善民众生活的关系,使保护工作惠及当地民众。

(3)针对中央对构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要求,重点加强以郑州、洛阳、开封、安阳为中心的中原历史文化核心区的建设,深入传承与发扬传统历史文化。

4、深入加强河南省城市公共文化体系建设

(1)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核,引导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

(2)进一步完善以公共文化设施、公共文化产品、公共文化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确保文化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保障广大公民平等享有基本文化权利。

5、进一步促进文化资源的产业化,提升文化产业发展水平

河南省是文化资源大省,必须努力改革文化产业体制,进一步激活文化市场,打造具有品牌特色的文化产业,增强河南文化总体实力。以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带动文化事业的大繁荣,真正形成经济、文化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

6、提高文化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文化发展的动力

文化发展必须以创新为前提,因此在大力完善发展传统文化的同时,必须高度注重文化的自主创新能力。要加快数字化、网络等先进信息技术在文化产品、文化流通等环节的应用,做到文化建设与科技进步相结合。

四、结语

时代的发展赋予了城市文化新的活力和内涵,同时也带给我们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应该认清的是,城市文化由于其本身存在的复杂性,因而围绕其开展的各项工作也将会是长期而困难的。关于城市文化空间拓展的具体方法与措施应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地进行调整,而城市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意识也还需要不断地被强化。只有这样,都市的发展与城市的创新才能沿着健康的道路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1]何卓亚,赵 霞.2010河南文化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第6篇:都市文化范文

美食是旅游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吸引要素,以美食为吸引的旅游活动也渐渐成为一种独特的旅游形式。美食旅游是以美食文化为核心,以餐饮享受为吸引,有着独特的人文吸引魅力。成都市于2010年2月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美食之都”称号,在成都美食文化的内涵中,川菜无愧为其中最重要的核心内容。然而由于川菜菜肴对工艺及技术人员的依赖性,加之饮食文化单独作为旅游资源独立表现形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致使一些川菜文化正在消失,工艺正在失传。如何弘扬中国璀璨的川菜文化,打响成都美食之都名片,探索一条川菜文化与旅游联合发展的新路径是当前亟待思考的问题。

一、成都市川菜文化旅游发展现状

(一)川菜成为旅游的推荐餐饮

川菜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最早体现在旅游行程中的推荐餐饮,旅游相关部门通过制订有关川菜餐饮店的行业标准和服务规范,实现对推荐单位的标准化与规范化管理。2007年,“成都最佳餐饮特色名店――旅游接待推荐单位”评选活动举行,共评选出75家中餐川菜馆、火锅、小吃、茶楼/馆。推荐的餐饮产品在市场上具有一定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机构,基本上能体现主要川菜质量水平和形象,能让游客感受到一定的川菜美食文化。通过网络统计调查,旅游者在这些餐饮店的食客中比例达76.7%,而本地食客却只占到23.3%(其中还包含81.6%的宴请消费)。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成都市川菜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已有一定基础,但目前融合还停留在表层,主要是通过就餐环境和菜肴菜品体验川菜文化,与其他旅游要素融合较少。

(二)逐渐形成文化旅游资源

目前,川菜已建立非遗保护名录体系。有31项、扩展项目5项被列入四川省省级川菜非遗项目,有52项列入重庆市市级川菜项目。两省市共有83项省级川菜非遗项目、5项省级川菜非遗扩展项目。此外,四川省和重庆市各下辖的市、县、区也制定了非遗保护名录,其中列有一些川菜非遗项目。此外,在四川和重庆地区已建立川菜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体系。截至2014年2月底,仅四川省有1名国家级川菜非遗项目传承人,重庆市暂无。四川省拥有36名省级川菜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重庆市有32名直辖市级川菜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川菜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进一步成为一种固定的文化旅游资源。

(三)创建了川菜旅游主题景区

位于成都市郫县的中国・川菜体验园景区是目前中国唯一的川菜文化旅游景区,是集川菜文化博览、川菜美食体验、工业生产线参观、特色商品购物于一体的川菜文化体验地。2013年已创建成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景区中的中国・川菜文化体验馆,建筑面积4000余平方米,是中国・川菜体验园景区的核心,博物馆“以川菜为题,以豆瓣为魂”,浓缩了川菜三千年的文化历史,集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于一体,在视觉、听觉上全面展现川菜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这一景区的创立是川菜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里程碑,是将川菜文化转化为旅游资源的成功典范。

(四)推出川菜文化旅游节庆

随着《成都市人民政府k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快成都市川菜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2016)》出台,成都市逐年加大对川菜产业的推动力度,加强弘扬川菜文化,旨在推动川菜产业的国际化。成都市近年来与旅游融合举办的重点节庆活动主要有中国国际美食旅游节、川菜文化旅游节、成都美食节等。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性和持续性。另外,依托节庆,成都市还举办了川菜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论坛、川菜文化与产业发展高端论坛,这些节庆及论坛的举办对弘扬川菜文化,促进川菜文化与旅游的融合起到了一定助推作用。

二、成都市川菜文化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成都市在川菜文化旅游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川菜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还不足,没有形成一个独特的旅游品牌。

(一)游客对川菜文化的认知度较低

为获得川菜文化旅游目前所存在的不足,笔者根据川菜文化包含的要素进行了调研,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有效问卷350份。在调研中发现,人们对川菜文化的内涵了解不够,对川菜了解主要还体现在川菜本身菜肴味道。通过对川菜文化表现要素调查,总体游客对川菜文化要素的感知度较低。广大游客对川菜文化了解仅局限于“吃”及“制作工艺”,体验形式单一,川菜文化还不足以形成强有力的旅游吸引力,亟待挖掘新的展现形式。

(二)资源聚集力不够

川菜文化虽然博大精深,但单独作为一项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及凝聚力略显单薄,承载力缺乏,内涵还不够丰富。加之川菜传统经典菜品和传统小吃被忽略、品质的劣化、川菜文化整理发掘和研究的薄弱,对川菜的宣传、展示仅集中在少数节会上,新媒体对川菜的宣传、展示还很少,这更加造成川菜在发展中文化底蕴的缺失,削弱了川菜文化旅游资源的凝聚力。

(三)缺乏与其他产业融合

目前川菜大多局限在城镇餐饮中,与农业基地、食品加工、旅游景区、旅游城镇及村落等融合较少,没有形成一二三产联动。另外,川菜与文化、科技、教育、体育等方面融合也较少。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及方式的改变,大众对饮食口味及各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追求时尚化及品质化,川菜如果不拓展新领域并与新媒介相融合,传统烹饪技法的失传将加快,川菜文化的传承也面临重大挑战。

(四)文化传承及创新不足

由于菜肴对工艺及技术人员的依赖性,加之饮食文化单独作为旅游资源独立表现形式具有一定的难操作性,致使一些川菜文化正在消失,工艺正在失传。目前中国以美食文化独立存在的主题旅游区寥寥无几,基本是借助其他旅游景点景区成为附属和辅助产品,难以让人们深入了解餐饮文化,其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都没有发挥出来。川菜虽然已建立起较为完备的国家级、省(直辖市)以及市、县区等不同级别的川菜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但川菜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呈现的级别还相对较低,数量也与川菜非遗项目的数量相距较大,国家级的代表性传承人较少,在川菜文化传承上仍需较大的努力。对传统川菜文化资源的开发及创新利用尚有余地。如何有效开发利用川菜文化资源,与其他产业紧密结合,是川菜文化发扬光大的关键。

三、构建川菜文化旅游目体系的对策

根据旅游目的地体系理论,一个完成的旅游目的地体系应包括旅游景区、旅游通道、旅游城镇等三大重点环节。完整的旅游目的地体系有利于景区长足发展及其辐射带动周边效应,有利于树立品牌形象和对外营销。根据目前川菜文化与旅游融合深度不够,文化表现形式单一,缺乏创新,凝聚力不够等问题,可按照旅游目的地体系将川菜文化与旅游业紧密融合,从川菜文化旅游景区、川菜文化旅游线路、川菜特色村镇三个进行大旅游目的地构架。通过旅游目的地体系构建将丰富而浓厚的川菜文化优势发挥出来,创新川菜文化旅游产品,把川菜文化做“活”,形成特色品牌效应,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一)构建一批川菜文化旅游景区

1.划分特色川菜文化功能分区。目前,除了中国川菜文化体验园,以聚集形式展示体验川菜文化的景区还不多。成都可以从主城区及区县特点进行功能分区。如成都市五城区重点发展成为川菜特色街巷体验区;郫县是川菜的发源地,郫县豆瓣被誉为川菜之魂,可以借此打造川菜之魂溯源区;都江堰市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灌溉成都平原,使其成为天府之国,成就了川菜的品质,可以打造成川菜文化之源追忆区;彭州、崇州、大邑、邛崃等依据传统菜肴和特色小吃可以打造传统川菜品味区;蒲江、新津、双流依据川菜现展可打造川菜美食创新区,主推与时俱进的川菜文化。形成功能区后,成都市各区在川菜文化的体现上可以实现差异化主题发展,相互补充,形成成都川菜美食文化大旅游区。

2.建设特色川菜文化旅游景区。成都市除了郫县川菜文化体验景区外基本无川菜主题性景区,可根据《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快成都市川菜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2016)》的发展目标,把川菜文化及川菜产业作为特色旅游资源,拓展延伸产业链,形成一二三三产互动,打造一批川菜主题体验景区,如:川菜文化特色街巷、川菜美食节(会)、川菜主题园区、川菜原料基地、川菜企业等旅游景区,融合城市文化产业、创意产业、制造产业等推陈出新。同时,川菜文化的传承传播及旅游开发,需要依靠现代大数据的助推,引入新媒介。采用科技手段创新川菜旅游产品。如可设置开发:川菜营养检测,科学美食川菜食谱,川菜智能体验馆、川菜科普、虚拟川菜等旅游项目。川菜文化在保持传统工艺手段上,应尽可能地借助科技及信息手段,助推其与旅游的结合及创新。

3.与其他景区深度融合。根据各知名景点文化特色,将川菜与景区特色相结合,注入川菜文化旅游资源,凭借景区的客源优势来扩大川菜在游客中的宣传;而且可以通过旅游餐饮产品的开发,进一步完善旅游景区的旅游产品体系,满足游客多方面、多哟蔚男枨螅提高游客的消费水平。例如,满足旅游者保健养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生目的,开发川菜养生美食,可与宗教旅游景区及度假景区相结合;结合成都历史文化开展三国川菜美食体验;结合古镇历史开展特色古镇川菜旅游等。

(二)建设川菜文化特色村镇

以新型城镇化及旅游城镇建设为契机,与旅游特色城镇相结合,形成特色川菜文化美食城镇,作为游客追逐川菜文化的支撑点。可以充分挖掘这些特色城镇及本身具有川菜文化的旅游村镇,将川菜文化延伸至全产业链,将成都市各区县具有川菜历史底蕴的村落打造成为川菜特色美食村镇,把原材料基地、加工地、美食体验地结合起来设计川菜文化旅游地图,形成特色川菜村镇体系。最终形成川菜与人文村镇的良好互动,丰富川菜文化载体,创新旅游项目。

(三)推出川菜美食旅游线路

在旅游通道建设上,依据旅游交通,形成特色川菜文化旅游通道及旅游线路。在通往主要川菜旅游景区及村镇的交通道路上,设置川菜文化的引导标识及文化氛围。推出“追溯川菜之源,体验川菜美味”的整体核心线路,并推出不同主题的川菜文化主题线路:(1)可以推出特色街店游。锦里,宽窄巷子探寻川菜成都特色小吃。到著名川菜馆品尝正宗川菜感受正宗川菜的做法和故事由来(如到陈麻婆豆腐总店、夫妻肺片总店、韩包子、龙抄手和钟水饺等店内品尝参观);(2)可以推出旅游目的地结合景区又看线路。如寻访川菜之源,和川菜之魂,前往都江堰景区参观著名水利工程,了解程度平原怎么变成“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到青城山品尝具有道教文化特色的川菜。最后到郫县参观川菜博物馆,看被誉为川菜之魂的郫县豆瓣是怎么样做出来的。(3)推出川菜研学旅游。依托四川旅游学院休闲美食文化园及亚洲最大的烹饪厨房,在此学习川菜的制作,品味美食,形成独特的游学旅游线路。(4)推出特色川菜农家游。在春暖花开的季节游客们可以以家庭为单位到成都周边如龙泉驿桃花沟,在农家乐里一边品尝特色川菜一边赏花娱乐休闲。

第7篇:都市文化范文

Abstract: the traditional custom is one part of the whole nation’s customs and rituals which include the entire tradition of the main cause of one’s life journey. In this paper ,The whirligig phenomena which appeared among the Urumqi city at the stage of modernization Uyghur’s traditional custom, which the Uyghur have been through, which is happening recently ,very special cultural phenomenon in our rituals, “Gul Qay ” ritual , is investigated in it’s cultural aspects.

关键词:都市维吾尔人 人生礼仪变迁 “Gul Qay”仪式

Key words: City Uyghur Whirligig of ritual “Gul Qay ” ritual

作者简介:吾热亚提・玉素甫(1972-),女,维吾尔族,新疆喀什伽师县人,新疆师范大学图书馆馆员,新疆师范大学历史与民族学学院2007级在职研究生。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各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形成了互相依存、互相借鉴、互相补充、共同发展的民族关系和民族文化系统。乌鲁木齐作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是一个开放型的商贸城市,从两千多年前的丝绸之路古道一直走进了今天的正在现代化的国际商贸城市,成为了世界各类文化的汇集地。

文化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历史事物,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其内容和结构总是在日益丰富,其地位和作用也总在不断调整。风俗习惯作为民族社会心理的表现形式,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它直接反映并影响一个时代的民族精神和生活面貌,是民族文化生活的组成部分[1]。

生活在乌鲁木齐的维吾尔人有本地的和来自全疆各地的,在他们的生活习俗中既有传统的,也有现代的文化因素。这种交融在都市维吾尔人的人生礼仪中表现最为突出。在都市这种特殊环境里维吾尔人的人生礼仪正在经受着现代文化的冲击并发生变迁及创新。新近出现的都市维吾尔人的独具特色的庆祝活动――“Gul Qay” 仪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作为都市维吾尔族社交圈子里的一份子和仪式活动的参与者,要从人类学文化研究的角度去分析和关注传统文化的变迁及新出现的有些独特的文化现象的种种历史背景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维吾尔族人生仪式“Gul Qay”产生的文化背景

人生习俗是整个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包括人们在整个生命旅途中主要阶段上的全部生活习俗。由于这种习俗具有突出的社会性和民族性,而且发展、变化相对缓慢,所以人们往往将这类习俗看成是能反映一个民族特点的主要方面。维吾尔族传统的人生礼仪主要有分娩礼、命名礼、摇床礼、割礼、婚礼、礼、葬礼。这些主要是围绕着人的生命历程中的关键时刻而形成的特定的仪式活动。其主要目的是标记或帮助人们成功及顺利地度过那些关键时刻,完成人生角色的转变。然而,传统文化及风俗习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的发展和变化而发生变迁和创新。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特别是在传统文化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文化变迁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乌鲁木齐各民族的文化正在经历着从传统到现代的深刻转型。各民族的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借鉴并相互交融,尤其是各民族社会自身的发展,即进化、发明、发现引起的内部的动因使乌鲁木齐市成为当代新疆最能集中体现各民族社会文化变迁过程的典型地区[2]。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环境的改善,这种文化的变迁在都市维吾尔人的人生礼仪上表现的最为突出。包括礼仪的范围、场所、形式、意义、功能等方面的变迁。它们的变迁又反映了社会结构和人们意识形态及文化价值观的变迁。

随着社会人际关系的扩展而扩大的城市里的各种礼俗仪式,给生活在大城市里的维吾尔人带来某种程度上造成了紧迫感和经济压力,使他们已陷入了一种“文化的尴尬”[3]状态下出现的“Gul Qay”仪式,引起了本民族文化活动的参与者们的纷纷议论,甚至有些文化批评家们的反感。尽管如此,近几年来这种仪式非常快速的开始普遍起来了。

二、“Gul Qay”仪式的解释和定义

(一)解释

“Gul Qay” 是维吾尔语,汉语的直接翻译是“花茶” 。“ Gul” 在汉语里的意思是“花”。写在维吾尔族女孩名字里是“古丽” 。维吾尔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爱花的民族。花在维吾尔人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不管在物质生活方面或者在精神生活方面维吾尔人总与花有密切的联系。众所周知,维吾尔族女孩名字后面几乎都带“……Gul”(……古丽),有的名字直接以花卉草木命名。比如:热依汗古丽(十姐妹花),塔吉古丽(鸡冠花),阿娜尔古丽(石榴花)…等等。听过“古丽”这首歌曲的人都知道新疆的维吾尔族姑娘都叫古丽。“Gul” 从维吾尔族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延伸到他们的名字里,甚至又跨越到他们的仪式里。

“Qay”――是维吾尔族礼俗上用来招待客人的第一道程序,也是在日常生活人际关系上的重要环节。亲戚、朋友之间的各种小型聚会叫“Qay”。“Gul Qay”在维吾尔族的“Maxrep”买西来普活动中的意义也重大。得到买西来普的“Gul Qay”是意味着得到了举行下一次“买西来普”的荣誉和权利。“Qay”这里也有仪式和活动的意思。

“Gul Qay”是在都市维吾尔人的各种“Qay”活动的前提下演变而成的,从最初的少数人群间的庆祝活动发展并演变到现在的正式仪式场合中进行的一种有象征意义的庆祝活动。

(二)定义

根据上述分析文章里所要探讨的“Gul Qay”的意思就是――为“古丽”举行的“茶”仪式或庆祝活动。

“Gul Qay”仪式是近几年内在乌鲁木齐等城市维吾尔人中新出现的专门为独生女孩子或者是没有男孩只有两个女孩子的有些家庭所举行的一种人生礼仪,形式上基本与城市维吾尔人在宴会厅举行的“摇床礼”或者给男孩子举行的“割礼”仪式一样。只是这种仪式的或活动的主人公不再是“传统的摇床礼”上的刚满四十天的小婴儿,也不是“现代的摇床礼”上的一岁或者两岁以下的小女孩,而是两三岁至十五岁之间的小女孩或小姑娘了。据调查这种仪式在城市工薪阶层年轻一代家庭中举行的比较多。

三、“Gul Qay”仪式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维吾尔族仪式功能与“库拉圈”的比较分析

任何一个民族都生活在自己的传统文化基础之上所形成的风俗和习惯的社会网络和文化圈子里。他们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常常会受到传统文化模式的约束。任何超出自己传统文化行为规则的行为和言语都被认为是违背传统的[6]。在传统的维吾尔社会里举行某种仪式活动时邀请或被邀请是一种非常高兴的事情。传统意义上的“仪式”的功能是加强和巩固社会群体内部的团结和协作,教育后人,传承或传递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就像人类学功能主义学派大师马林诺夫斯基在西太平洋的特洛布里恩岛所研究的(Kula Ring)“库拉圈”[7]。特洛布里恩岛部落社会是由众多被海水隔开的列岛组成的,而将这个部落社会“串”起来的就是“库拉交易圈”。在库拉交易圈中只有两种不同类的物品被持续地、循环往复地交换,一种是用红色贝壳穿成的长项链叫Soulava,按照顺时针方向交换。另一种是由白色贝壳做成的手镯叫Mwali,按照逆时针方向交换,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双向循环的完整而闭合的“交易圈”。获得“库拉”物品者持有一段时间后,再把这些物品交换出去,在周而复始的交换中,无人将库拉物品占为己有。因为“库拉”物品象征着信誉、品德、声望、认同、融入、参与、合作,每一次交换并非意味着“库拉”关系的终结,而是循环的开始,“一次进入库拉这个圈,就永远在库拉圈中”成为这个群岛土著居民的社会规则。“库拉圈”的社会功能不仅是经济、物质的交换网,而且是用来加强社会关系网络的符号交换,它既满足了个体的心理需求,也满足了社会整合和社会团结的社会性需要。维吾尔传统社会的人际关系及礼仪活动的功能与性质基本上与“库拉圈”仪式相吻合。

Kula Ring“库拉圈” 图表

(二)“Gul Qay”仪式产生的外在的推力和内在的动因的推论分析

维吾尔人的社会人际关系及礼仪活动自古以来是互动的基础上进行的。互动是两者或者群体之间的动态关系,一方的行为引起另一方的反应,反应的结果构成互动。互动影响和确定着社会和文化的许多特征。礼物交换是互动的主要表现形式。交换存在于社会关系,也存在于人的意识乃至深层的结构之中。礼物交换不仅仅是获得物品而进行的交易,同时也是一种道德交易。交换是建立、确定、维持和发展社会关系的基础。最终交换作为互动反映了社会变迁和文化变迁。当今都市维吾尔社会中开始普遍起来的“Gul Qay”仪式的产生也离不开种种文化变迁及社会因素的催促。根据参与调查、跟踪访谈、个别访谈、随时聊天和电话聊天等方式所得的调查情况分析:

“Gul Qay”仪式产生的外在的推力可以做出以下推论:

第一,在传统的维吾尔社会和文化中,礼物赠与是一种道德规范和逻辑,是一种与市场和利润相对立的人性礼物,在个人和群体的想象中,它是与权力关系、利益关系截然相反的。因此,传统社会的仪式活动中的“礼物”就起团结友谊的作用。但改革开放前后出生的年轻一代人进入维吾尔社会传统的社交圈子里时刚好赶上了国家的晚婚晚育、优生优育政策的提倡。结果使人生礼仪及人际关系上的互动失去了平衡。

第二,城市化、多种文化并存使传统文化和现代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在城市里道路铺的越宽,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得越远了。传统社会上的邻里关系、互相串门拜访等习俗已漫漫淡化了。人际关系比较形式化了。有时只能借助某种活动或仪式保持彼此的关系。

第三,居住环境的改善和社会服务业的发展使传统的礼仪和交际活动的场所发生了变迁。“礼物”的变迁使现代的仪式场所变成了“礼钱交易所”。

都市维吾尔人的任何一种人生礼仪活动中已经看不到“物”来“赠礼”的情况。在仪式场合中也几乎没有那种仪式的主人或主人公与参与者之间的传统仪式上所存在的赠礼物及接受礼物时的感情交流、彼此的祝贺。在都市里的仪式活动中参与者把自己的“礼钱”要交给自己都不认识的手里拿着“礼钱账本”的、打扮比较突出的“时髦会计小姐”。现在甚至根本不用麻烦会计小姐挨个儿到所有桌前登记收取参与者的“礼钱”[8]。来参加仪式的客人们刚进到宴会厅与主人打完招呼就得自动交“礼钱”才能入座。更有意思的是有的仪式场合中就在宴会厅门外摆了一张桌子,上面摆满了仪式中招待客人的所有的好吃的,那些“会计小姐”们边吃、边聊天或者互相赞扬着彼此的穿着打扮,对赠礼着似乎没有一丝的表示欢迎的表情。比别人给的少一点会马上受到其中一个人的冷落的目光。有时还排长队等待交“礼钱”。这根本不符合维吾尔族传统风俗习惯和道德规范。好像参与者先不交“礼钱”,就没有资格入场或见到主人公似的。这在某种程度上给参与者带来感情上的伤害。人际关系的无限度扩散而引起的“仪式危机”使生活在大城市的生活繁忙和工作压力之下的维吾尔人进入了一种无可奈何的紧张状态。因此,有时连“请贴”这个名字都会叫成“罚款单”了。

飞速发展的乌鲁木齐这都市生活中处处都可以看到传统文化的变迁。尤其是这种变迁更大程度上表现在都市里的维吾尔人的“婚礼”,“割礼”,甚至有些“乃孜尔”等仪式上。

上述种种文化变迁,人生礼仪活动中礼物“赠与”和“回赠”关系的不平衡所引起的心理因素和价值观的变迁统统都可以认为是“Gul Qay”仪式形成的外在的推力。

“Gul Qay”仪式形成的最主要的值得注意的内在的动因可以归纳到以下几点:

第一,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都市维吾尔人的生活环境及社会结构,职业结构、权力结构和意识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维吾尔族妇女的社会地位已有了一定的提高有直接的关系。

第二,男女平等思想宣传教育的作用下,维吾尔族妇女积极参与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不再受传统的种种约束。

第三,国家的种种优越的优惠教育政策下,全疆维吾尔族妇女受教育情况普遍改善。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近30年内维吾尔族女性不断提高文化水平,提高自身素质,开阔眼界,在社会的各个行业中都担负着重要的责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并取得了卓越的成绩。

自然而然的,都市维吾尔女性意识到当今社会是一个发展迅速、竞争激烈的社会,如何把握自己,给自己定位,需要摆脱新疆少数民族自古以来的男女有别的人生礼仪,重男轻女的诞生礼仪,女性物化的婚姻礼仪,男女有别的丧葬礼仪等仪式过程中对女性自我意识的不良影响[9]。在现代社会中维吾尔女性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并不比男性少,可以说是比男性还要重。“Gul Qay”仪式可以看成对上述传统的人生礼仪所提出的挑战。它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摇床礼”,也不是已被现代的都市维吾尔人所遗忘了的,甚至可以说是从未听起过的“礼”,它纯粹是一种完全新型的、现代意义上的、被创造的人生礼仪。

对于“Gul Qay”仪式的举行,人们的争论及看法都不一。虽然多数人纷纷主张人生礼仪应该按传统的人生习俗来办,但具体问起他们如果真的有一天收到亲戚朋友或熟人的“Gul Qay”仪式的请帖时,是否要拒绝参加时,答案却都比较一致:“当然不能不参加了,人之常情吗”。

四、“Gul Qay”仪式的意义

习俗由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两种因素决定。习俗的形成有“历史相沿、群居相染”的过程。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人们互相影响,沿时空自然而然地传播是习俗形成的扩散方式;部分人有意识地创造并加以提倡与推广是习俗形成的倡导方式[10]。

“Gul Qay”仪式也是被部分都市维吾尔人所创造的人生庆祝仪式。这不是偶然的。出现这种仪式活动肯定有自己的特殊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意义。这关系到从文化的角度去观察我们周围社会的变迁,文化的创新,传统的发明,思想观念和文化价值观的变化,维吾尔社会结构的变化等等。通过参与,调查某种仪式活动或者某种文化圈子里的文化现象才能得出比较合理的结论。所以研究这个仪式的意义非常重大。通过研究“Gul Qay”仪式的背景,可以分析出当代都市维吾尔人人际关系的形成及社会结构的变化,也能了解都市传统文化向现代转型的过程、创新、特点及多元文化对维吾尔族传统文化的冲击与民族心理的影响程度。

仪式有很多功能,无论是在个人层面上,还是在群体或社会层面上。它们可以成为情感的渠道并表达情感,引导和强化行为模式,支持或现状,导致变化,或恢复和谐与平衡[11]。“Gul Qay”仪式的主人与主人公“通过仪式”(rites the passage)能够展示自己的地位,在仪式上他们的地位得到了改变。每一种仪式场合中都有一些神圣之处。这种“神圣”的成分是“Gul Qay”仪式的举行者在“通过仪式”上能够获得的。通过仪式主人与主人公能够得到心里的平衡,重新获得了相对稳定的状态,并且还获得了相对于其他人的明确定义、“结构性”类型的权力和义务。仪式的主人与主人公身上被寄予了一定的期望值:他们所做出的表现应当与某些习俗规范、道德标准相一致。仪式中能够看到的是对一些普遍化的社会关系的认知。这种认知并不全是以语言的形式表达,而是以象征的形式表现出来。“Gul Qay”仪式更大程度上反映的是当今都市维吾尔人男女平等思想意识的具体表现。

五、结论

美国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认为人类行为的方式有多种多样的可能,这种可能是无穷的。但是一个部族,一种文化在这样的无穷的可能性里,只能选择其中的一些,而这种选择有自身的价值取向。选择的行为方式包括对待人之生、死、青春期、婚姻的方式,以至在经济、政治、社会交往等领域的各种规矩,习俗,并通过形式化的方式,演成风俗,礼仪,从而结合成一个部落或部族的文化模式。各模式都有其存在的理由。社会的本质是通过评价而使个体的行为趋于同化,调谐各种冲突因素,从而整合出文化完形[12]。

总之,传统文化向现代的变迁是一个历史过程。任何民族文化的现代化都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立足于原有民族文化的深厚基础之上,根据新的需要,与现代化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并从现实生活中吸取激情,不断的选择、融化、重组、整合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优秀特质突变出新的结构、新的体系。

人们在某种情境中,可以选择各种不同的行为方式,他们的选择,大都是由于社会的原因。他们的行为会受到自己同伴意见的影响,并且被应当怎样做的价值观念所左右。

“Gul Qay”仪式作为人生庆祝活动能否成为习俗或者传统,值得学者们的继续关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林耀华.民族学通论(修订本)[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380~447

[2][3][6][8] 迪丽拜尔・苏来曼. 维吾尔族传统仪式及其变迁――从乡村到都市的嬗变[J].新疆社会科学,2007(4):66

[4]优素甫・哈斯哈・哈吉甫.福乐智慧[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13~14、19、241

[5]宁锐.中国的茶俗[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3:278

[7]〔英〕马林诺夫斯基.西太平洋的航海者[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9]周亚成. 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人生礼仪对女性自我意识的影响[J].新疆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1):21

[10]徐万邦,祁庆富.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48

第8篇:都市文化范文

关键词:锅庄;社会功能;文化价值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2-0118-02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精神文化需求及多元化文化的发展,各民族民俗舞蹈已逐渐活跃在都市。迅速发展的社会,人们对自己生活的质量有着更广泛的要求,讲究文化、健康、时尚、和谐的生活。快节奏的工作学习往往令人紧张疲惫,忙碌之余经常会选择很多的方式放松解压。在都市,越来越多的人参与了“锅庄”舞蹈,它充实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业余文化生活的享受。闲暇时间,在广场上、社区里、校园中,总会听到悦耳动听的歌曲,看到优美舒展的舞姿,人人脸上挂满了笑容,心里载满了快乐。“锅庄”舞驻入都市后,给人民群众的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

一、“锅庄”舞的基本概况

“卓”流传于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拉卜楞地区,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分布于昌都、那曲、四川阿坝、甘孜、云南迪庆及青海、甘肃的藏族聚居区。卓即“果卓”,汉称为“锅庄”,藏语即舞的意思,意为圆圈舞蹈。“天上有多少颗星星,果卓就有多少调;山上有多少棵树,果桌就有多少词;牦牛身上有多少毛,果卓就有多少舞姿。”这是人们对“果卓”舞的朴素赞誉,从中可以明显的看出,“果卓”是一个极为丰富的舞蹈,无论是词、调或是舞姿,都有着多样性的特征。藏族民间舞蹈主要可分为两种形式――自娱性舞蹈和表演性舞蹈,文中所提到的“锅庄”即是一种自娱性舞蹈形式。男女围成圆圈,自右而左、顺时针起舞或载歌载舞。多以手臂的撩、甩、晃来变换舞姿,再加上谐调的步伐顺时针舞动。大家胯着同样的步伐、做着同样的动作,有时手拉手,或单手搭在前面一人的肩膀上舞蹈,具有很强的沟通性和群体归属感。

各民俗舞蹈,都会与当地的生活、生产、风尚习俗息息相关,“锅庄”也不例外,它是人民传承文化中最贴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类型,其中的舞蹈元素来自于他们的生产劳动、日常生活、传统节日等。它深植于民间群体,在时间上人们一代代传承它,在空间上它由一个地域向另一个地域扩布;舞蹈是一种文化,通过这种文化传递给人们的信息是值得长期发展的。正如一段文字记载:“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则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舞蹈能够抒发人们的情感。同样,“锅庄”舞可以健身美体、怡情益智;拜师结友、切磋交流;展示才艺、完善自我。这正是人们针对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而进行的活动。

二、“锅庄”在都市民俗舞蹈中的发展样态

近几年在提倡构建和谐社会、注重精神文化建设的同时,“都市民俗舞蹈”在大多民众的生活中已占有了很重要的地位。种类繁多,亦可称为“广场舞蹈”。人们之所以会踊跃参与,其中原因也有很多,不同的人群会有不通的解答,重要的是它存在着普遍性,随处可见即可随处而舞,它作为一种新型的舞蹈类型,吸引着很多民众的关注。笔者发觉,众多民众在关注的同时都又会情不自禁的被感染,在环境的带动下,当然少不了自己置身于其中,于是在都市中逐渐广泛流传。“锅庄”在都市中又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强身健体、愉悦身心的社区“锅庄”

今天的都市社区里,人们经过长期的交往、生活,必然少不了文化的交流,而社区舞蹈则是社区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男女老少,都希望自己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有一份愉悦的心情。于是在固定的某个场地,利用闲暇而聚集在一起,享受他(她)们的精神生活,并能够在很快的时间内融入其中。“锅庄”不但可以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还能够深入人们心灵的交流。在弦歌幽幽的音乐声中愉悦身心,提高民众对艺术的更深认知与文化享受,久而久之便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深受人民群众喜爱。

(二)休闲娱乐、舞中取乐的广场“锅庄”

相对社区与校园,广场“锅庄”有更充足的活动条件,比如说光照充足,除了清晨的活动也可以在夜晚共同起舞,不会因为影响视线而导致无法流畅的活动。有了固定的场地和设备,还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来完成整个舞蹈的组织工作。每个不同的队伍,也会有不同风格的舞蹈动作,时而简单美观,时而热闹宣泄。很多人通过这样的一种运动方式,来解压一天的忙碌劳累、愉悦身心。于此同时也丰富了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潜移默化中产生了共鸣。由此可见,“锅庄”不仅仅是一种舞蹈形式,它也是这个社会中的一种精神文化现象。

三、“锅庄”在都市生活中的社会功能与文化价值

都市是一地经济、政治及文化中心,有着较多的、集中的、不同职业身份的居民。它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又是文化发展的象征。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迅猛,人们在劳动创造的过程中同样需求精神文化的氧份。白天奔波在紧张忙碌的工作学习中,闲暇之余必然少不了要留给自己一些时间去放松解压,选择健康的解压方式,也是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部分。舞蹈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是积极的、能动的、多样的。起到了较多的社会功能与文化价值,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功能

1.认识作用

中国古代,孔子就主张“乐教”,曾说:“移风易俗,莫过于乐。”舞蹈能够生动的表现不同时代、地域的文化特征。时代背景与生活条件下,也有丰富多彩的生活习惯,在众多民间民俗舞蹈中可以看到多样的舞蹈生活场景,表现各种人物的精神面貌,使人们扩宽眼界。这种视觉艺术,有很强的形象性和鼓动性,能通过直观的表现方式感染和教育。多样的舞蹈形象在某种意义上还有着行为的示范意义,能成为人们直接模仿的形象和学习的对象。

“锅庄”舞迅速在都市中受到认可,成为一种时尚的娱乐活动。通过舞蹈的传播与认知,使都市民众对藏族地区文化有了更直观的了解,多元的民族文化在舞蹈中传递,得以交流。加深了不同地域之间,人与人的友谊,起到了相互了解、相互认知的作用。

2.娱乐作用

舞蹈的娱乐作用在社会功能中极为重要,“乐者,乐也。人情之必不免也。”这说明人们通常会以舞蹈来表现自身愉悦的情绪,同时也起到了愉悦周围的作用。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喜庆佳节,婚嫁宴聚,还是驱邪打鬼,求神还愿,生产劳动,都把舞蹈作为鼓舞精神、增进团结、倾诉心愿、表达感情的一种手段。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引导下,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已不再是单一的物质享受。“锅庄”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舞种之一。

原始社会人类就已经把舞蹈当做交往娱乐的重要手段。娱乐是人们追求快乐、缓解压力的一种天性,舞蹈活动多以娱乐为出发点,民众纷纷参与在“锅庄”的健身活动中,通过这种社会娱乐形式,满足了人们所需要的娱乐要求。群体间的关系也更加频繁、密切。

3.健身作用

根据生理学“用则进,废则退”的规律来说,每个人都应当保持适当的健身,长期坚持可以使各脏腑器官得到增强,由于机体充满活力,就可以使人延缓衰老、健康长寿。无论是青少年儿童或是成年、老年人,都应当坚持锻炼,促进全身血液循环的同时,肌肉的动作耐力、速度、灵活性和准确性均能够提高,从而保持肌肉的灵敏性。

“锅庄”在也属于体育运动项目的一类,具有着体育运动的健美、舒展、明快等特点。在都市,民众自发式的带动大家,运用既简单又舒展的舞蹈动作活跃在圆圈中,开始很多人觉得有点难,但在氛围的带动下,哪怕是不规范的动作,在队伍里也会显得各具特色,跳上几圈也便熟能生巧了。不知不觉中,人们对自身的四肢支配也加以锻炼,从而更加协调。

(二)文化价值

1.历史文化的传承

文化传承,“是指文化在民族共同体内的社会成员中作接力棒似的纵向交接过程。”多民族发展的中国有着多元文化的特点,在舞蹈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包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与生活知识,引导社会和谐发展的同时,推动精神文化建设的不断进步。各民族文化的传承在文化积淀的基础上,集中在一些活动中得以表现。经过循环的时间传承,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融合,证实了多元文化的可传承性。

“锅庄”在传入都市的过程中,保留了藏族原始的“锅庄”特点,也融入了都市民俗舞蹈元素。可以看出,无论是在藏区或是都市,两个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对精神生活的享受都有着同样的定义。例如,我们所偏爱的“锅庄”舞蹈歌曲,是没有藏区与都市之分的,《青藏高原》、《北方大草原》、《扎西扎西》等,不存在任何地域之间的偏爱问题。总的来说,在大体形式没有改变的基础之上,只是都市呈现出的舞蹈动态相对藏族地区有一些韵味和动态情愫细微的差异。“锅庄”已成为都市文明的象征,星罗棋布于祖国的大小都市,它验证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与繁荣。

2.多元文化的凝聚

人类群体在社会历史的生存中创造文化,在生活中享受文化,并娱乐于文化的海洋之中,不知不觉,人类已经创造了许多具有凝聚力的业余活动。佛教文化中有这样一个重要的名词――“众缘和合”。释义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由众多的因缘条件和合而成的,没有任何一件事情可以单独成立,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可以单独在这个世界上存在,所有事物的存在发展都与其他事物之间充满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五十六个民族共同发展的祖国,文化就如同一条条脉络,融汇贯通了所有的知识与智慧。如同“锅庄”的音乐、舞姿、体态、情绪,显而易见,几十或上百人能在同一时间、地点聚集在一起,参与同一个娱乐活动,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而广大群众自发性的参与其中,又验证了“锅庄”内在的魅力与凝聚力。

经过历史漫长的考验,藏族与汉族的睦相处,延伸至今共同创建了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大家园。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相互吸收、共同进步,促进民族文化的全面发展,形成了所谓的“共同文化”。在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之下,使各民族文化各显其才,共同繁荣。

第9篇:都市文化范文

【关键词】“文化成都”;国际传播;媒介策略;传播方式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139(2012)01-0143-5

一、成都应该以模式建构贡献世界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从1978年的17%提高到2009年的46.59%,进入到持续、高速发展阶段。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预测,中国城市化率2015年将达到52.28%,2020年将达到57.67%,2030年将达到67.81%。在世界城市化建设浪潮中,中国各地城市建设模式呈现出各自的特色:北京的政治经济发展引领城市建设模式;上海的经贸易会展文化引领城市建设模式;深圳的海外服务外包产业主导城市建设模式。

文化是一个民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高度凝聚,包含着这一民族的信仰、价值观、世界观、行为规范、生活习俗等“软文化”,也包含这个民族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所青睐的城市建筑风格、人文历史器皿,艺术表演形式等“硬文化”。任何一个城市建设,都应该用自己独特的文化去凸显自我特色。成都也应该以其独有的文化个性来标签其城市的构建的理念与模式,构建出“文化成都”城市建设模式(以下简称“成都模式”)。“成都模式”的传播目的在于吸引国外主流媒体对于成都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关注度,树立世界平台上的成都城市文化形象,产生对其他国家传播受众的吸引力和延伸城市文化的公共外交范围;在于让传播受众关注成都城市的文化魅力,理解成都城市发展的文化支持,尊重成都城市化国际化进程中的文化话语权。

“成都模式”应该是一种以成都大区域文化自然空间特征、历史文化资源等为基础,以“文化成都”软实力形成城市凝聚力,构建以文化为标志的城市建设片区,整合打造成都文化重点发展标志性产业,以大区域文化特色来统筹成都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城乡文化建设的一种城市建设与发展方式,“模式”关注成都在国际城市群中的城市形象和城市话语权力的提升。它将是一种以城市文化特质来引领城市设计与建设发展的模式,城市特有的文化核心价值主导其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

在新近出台的国家、四川省、成都市“十二五”建设发展战略规划纲要中,文化已经被列为与政治、经济、教育、生态文明建设同等重要的战略要素,得到了各级政府部门前所未有的重视。在成都城市未来发展的思考上,文化与文化产业引领的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规划成为一个值得多方关注的创新点。—方面,《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2)》,对本地文化创意产业中的传媒、文博旅游、创意设计、演艺娱乐、文学与艺术品原创、动漫游戏和出版发行七个重点行业,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和科学的规划。作为一座正努力融入全球城市发展潮流中的中国西部城市,成都将全力把自己打造成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之城。目前,成都文化产业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占全省总量的45%-50%;全市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高于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发展速度;从事文化产业的社会人员比重较大。另—方面,在城市建设方面,成都打破传统行政区域,以文化为纽带,文化产业发展为目标,提出了城乡统筹发展,以区域文化为特色的大成都“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建设理念。目前,“成都模式”建构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为成都带来了明显的文化产业经济提升,目前成都市文化产业实现经营收入232.54亿元,创造增加值65.81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185,73亿元)的3%,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4%。成都已经在文化建设方面,迈出了具有自我特色的可喜步伐。

二、国际传播意识的自觉是要务

国际传播是指以民族、国家为主体而进行的跨文化信息交流与沟通。作为“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建设,应该大力加强其城市建设的“国际传播”的力度,以体现其“世界性”。同时,全球城市化浪潮给成都的城市发展提出了两个基本的问题:一是,如何将全球城市建设先进理念引入成都的城市建设模式当中;二是,如何凸显城市建设模式中的成都本土特色,并将其充分展示在国际城市建设舞台之上,成为多元城市发展模式中的一种文化支持,为他国的城市建设模式提供可借鉴的范本。但从目前国内国外主流媒体的关注度来看,“成都模式”国际传播,与北京、上海、深圳模式的世界影响力相比较,尚显滞后。因此,“成都模式”的国际传播意识十分重要。

(一)“成都模式”国际传播是成都与世界城市交流的需求

“成都模式”国际传播是成都与世界城市交流的需求:一方面,成都城市建设需要通过恰当的国际传播,引入他国现代城市发展理念;另一方面,世界城市发展也关注着成都如何挖掘自身城市本土文化精神,能向世界推出一种具有国际视野和本土文化芳香的创新城市建设模式。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成都模式”国际传播正是城市建设模式“本土化”和“全球化”和谐统一发展的需求。“成都模式”本身就润育着传播的生命力,蕴含着成都人的生活价值观,展现了立足于成都美丽恬静的自然文化资源、悠久独特的人文历史文化积淀、生态包容的田园人居精神之上,而构建出的一个中国大文化体系中的成都文化城市建设模式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