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加固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cep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ynamic consolidation technology, analyzes the dynamic compaction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and puts forward the dynamic compaction construction quality control points.
Key words: foundation; reinforcement;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TU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现代建筑施工中,合理利用强夯技术进行地基处理,可以有效增强地基承载能力。保障建筑的安全稳定性能和质量效益。本文针对强夯技术的特征以及施工工艺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地基强夯加固施工处理的质量控制措施。
1 强夯技术概念及特点
强夯法又称动力固结法,是在建筑地基处理过程中,为提高软弱地基的承载力性能,采用重锤由高度下落夯击土层,致使地基迅速固结的技术。强夯加固技术,施工设备及操作工艺简单,能够有效提高地基承载强度性能,增加干密度、减少孔隙比,降低压缩系数、增加场地均匀性,消除湿陷性、膨胀性,防止振动液化,减小沉降量,有效加固深度高,加固效果显著。施工速度快、节省加固原材料,施工成本低,适用范围十分广泛,强夯法适用于处理碎石土、砂性土、非饱和粘性土、湿陷性黄土、杂填土等地基的加固夯实处理。
2 强夯法的施工工艺
2.1 强夯加固的技术原理
地基土层结构通常是由固体颗粒,水分和气体孔隙组成。地基土经强夯重锤高度下落夯击后,瞬间内将夯击能量转化,利用强烈的冲击能量产生一定的动应力,将土体结构中的水分及气体排出,致使土层孔隙水压力瞬间汇集上升,在夯点周围出现径向裂缝,形成软土中空隙水的渗透通道,为超静水压力的消散创造了条件。土体在夯实冲击的压拉应力下降低了土层结构的抗剪强度,同时伴随着地基压缩或振密,土体液化或土体结构渗透性能改变,相当大的夯击能转化为土体的压缩变形,裂隙发展,土体强度获得提高。
2.2 强夯施工方法
点夯施工:准确测放夯点位置,根据锤重单击夯能设计确定有效落锤高度及场地标高。强夯机夯锤对准夯点位置,将夯锤起吊到预定高度,待夯锤脱钩自由下落夯入地面后,测量计算击夯沉量,做好原始记录,然后按设计标准要求重复实施夯实冲击步骤,完成一个夯坑的点夯施工。点夯作业分遍施工时必须严格控制间歇时间。点夯时要对每一夯点的夯击次数,每次夯坑沉陷量、夯击坑周围土的隆起量及埋设测点要进行量测记录,并注意夯击振动的影响范围和程度。
满夯施工:点夯施工完成后,必须让因夯实冲击地基土层二渗出的孔隙水分消散到规定要求以后,针对点夯夯坑底标高以上部分的夯间土进行满夯施工加固处理。满夯施工时一般采取1/4锤径双向搭接,根据实际工况需求,严格落实和预算夯击遍数、夯实次数以及搭接密度,避免出现漏夯现象。
2.3 地基强夯的施工工序
不同的地质条件下的地基强夯技术,施工工艺流程稍有差异,但总体施工程序如下:平整场地—定位夯点、测量标高—点位对置,标高锤程—吊高夯锤,下落夯击—往复夯击,完成点夯—重复操作,分遍点夯—整平夯坑,间隔夯击—完成全部夯击遍数—满夯施工,振动碾压。
3 强夯技术在地基加固中的应用要点
强夯法处理地基,通常是利用起吊设备将一定外形规格的重型夯锤起吊至一定高度后自由下落,产生强大的冲击能量进行夯击,对地基土层产生强烈的振动冲击和动应力,从而在一定范围内提高地基土层结构强度和均匀度、降低压缩性、改善砂土抗液化条件、消除湿陷性黄土的湿陷性等性能,减少地基沉降病害的发生。 `0@onDQVc= 由于建筑地质工况的复杂性,地基加固施工过程中,强夯技术的施工需要注意如下技术要点:
3.1 设计方案
优化地基强夯施工设计方案,完善高效质量保障体系,强化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这是地基强夯加固技术施工的重要前提。
3.2 测量放样
采用水准仪按施工要求确定强夯区域布置点位,在强夯范围外设置控制网点基桩坐标,布置水准点作为高程控制、路基沉降的依据。
3.3 夯击试测
在地基夯击施工前,要进行试夯预测,确定夯锤重量、夯实面积和夯锤落距,以便确定最后下沉量及相应的夯击遍数。
3.4 垫层铺设
夯击场地平整后,要根据现场需求铺设适当厚度的碎石垫层,便于夯击现场的机械通行和及时排水,并有效保障夯击能量向周边扩散。
3.5 强夯施工
夯点定位后,在预定观测地段中设置相关夯击应力、夯击频率振幅、孔隙水压力、土层变形的监测设备,按设计要求分批、分遍施工夯击。
3.6 振动碾压
地基强夯处理后要在满夯结束后进行场地整平清理,采用振动碾压器械进行振动碾压,测量最终场地高程作为交工验收基础资料。
4 地基强夯加固技术的质量控制
4.1 施工准备阶段的质量控制
严格审核施工资质条件或强夯施工安全质量保证措施,审查施工机械设备的设备性能。复核施工现场工况勘测报告,审核施工方案及确定强夯参数。监理施工单位按照施工现场条件对现场进行统筹安排,合理安置施工机械材料,编制现场施工图。
4.2 地基强夯过程的质量控制
地基强夯施工的质量控制,要根据强夯工艺流程,对重点过程实行旁站,采用现场巡视、检测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控制。
测量定位是影响地基强夯处理整体效果的关键环节,严格落实强夯点位的量测,控制强夯定位的放线偏差。要严格落实点夯施工的操作程序,及时发现并杜绝少击漏夯现象,保障地基夯实的强度性能均匀密实。采取防振隔振技术,制定地下建筑设施防护措施。
场地平整有利于地基强夯施工的顺利进行。强夯前要用推土机预压平整,测量场地高程,检查场地排水通道,铺设砂石垫层,降低地下水位,以防设备下陷和消散强夯产生的孔隙水压。
严格设计强夯技术参数。锤重与落距是影响夯击能量和加固深度的重要因素,夯击点位的布置及间距,对于强夯施工的质量影响较大。地基强夯处理施工中,要根据实际工况进行预测和优化夯锤重量、落矩、下沉量等有关参数,严禁擅自改变施工参数,以确保地基强夯质量效果。
严格控制地基土层含水量。对于高饱和度的粘性土强夯施工,可在夯坑内回填碎石矿渣等粗颗粒材料进行强夯置换处理。针对地下水位高、降雨较多的地区,应在场地四周科学设置排水体系,降低地基土含水量。地下水位偏低的地基,可在夯坑中加注适量水分,保持地基处理的最佳效果。
强夯法的加固顺序是先深后浅,要严格按照强夯顺序进行分段施工,夯击时应按试验和设计确定的强夯参数进行,落锤应保持平衡,夯位应准确,及时排除夯击坑内积水,及时修整夯坑。冬季施工应清除地表冻土层再强夯,并适当增加夯击次数,提高夯击功能。
详实地基强夯施工记录。施工时,要根据强夯程序,严格记录夯实冲击的标高、落矩等相关数据,精心监测和记录每坑每击的夯沉量和每个夯点的夯击次数,检测路基加固的效果,确保施工过程满足设计要求。
4.3 强夯检测的质量控制
强夯施工结束后,要严格审查检测程序,及时检验地基强夯效果,监测验收质量达到技术标准。
5 结束语
现代高层建筑的发展形势下,建筑地基的加固处理成为建筑施工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强夯法技术,作为地基施工加固技术,对于加强建筑地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能效果较好,利用强夯技术进行建筑地基处理,有利于建筑的稳固性保障。建筑理论认为,建筑地基处理,是影响和制约建筑结构安全稳定性能的重要技术措施。随着建筑施工技术的拓展,强夯加固技术以其独特的技术优势,在建筑地基处理施工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裴剑彰《强夯法在公路基底处理的应用》中国期刊网 2009
铜汤高速公路工程是合肥—铜陵—黄山高速公路的一段,是安徽省以省会合肥为中心的十字主干道之一,是安徽省“十五”交通建设的重点工程。高速公路沿线穿越九华山、太平湖和黄山等著名景区,对安徽省两山一湖旅游经济的发展有积极的影响。河坑隧道位于黄山市太平县谭家桥镇,是分离式隧道,全长1986m,其中右线长1076m,左线长910m,隧道处于由元古代双桥山群设林组砂质板岩构成的构造剥蚀丘陵区,地势陡峻,隧道洞口位于山谷地带,表层为坡积碎石及含碎石亚黏土。
1隧道冒顶施工方法的选择
1.1地形概述河坑隧道右线左侧沿隧道走向有一狭长水沟,长年流水,并且与隧道走向在ZK179+735位置相交,此处隧道埋深为-2.4m,即隧道拱顶冒出原地面。并且此段围岩松散,节理发育,设计为S5级,属于强风化岩层,且含水量较大。围岩的自承能力极差,因此结构暗洞开挖必须控制隧道的收敛变形、地表及拱顶的沉降,防止塌方(见图1)。1.2施工方案选择对敞开明挖与暗挖施工方案进行了对比分析,明挖法施工工艺较成熟,结构的受力条件较好,施工中的安全系数高,山体沉降较小,但开挖量极大,工期较长,造价较高;暗挖法施工工艺较复杂,不受场地限制,不影响洞内开挖进度,结构的受力一般,对回填及注浆的要求极高,造价比明挖施工节省。因此,选用暗挖法施工。暗挖法施工的关键在于保证结构的安全,应先对山体进行清表处理,分层回填压实,打设注浆管,进行注浆,增强围岩的稳定性,使其形成一个壳体,然后在其保护下进行暗洞的开挖、支护、衬砌。
2明洞暗挖施工
2.1施工工艺流程隧道施工工艺流程:将水引排清表处理挡墙砌筑碎石土分层回填压实打设注浆管注浆砌筑边沟台阶法开挖隧道主体初期支护监控量测施作仰拱隧道衬砌。
2.2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
2.2.1山体围岩加固隧道的断面尺寸较大,开挖高度为10.23m,宽度12.56m。为保证洞内开挖的安全,ZK179+720—ZK179+750段在水沟与隧道相交ZK179+735位置,向两侧各延长15m,进行回填加固处理。地面控制测量定位后,先将水进行引排。待清除山体表面的植被,腐植土后,在山体表面分级开挖台阶,台阶高度为30cm一层,台阶宽度为2m,并且向内有5%的横坡,便于回填的水泥稳定碎石与山体围岩注浆后有紧密的结合,防止山体产生滑坡。在加固区域内最低处浇注C20混凝土挡墙,高度为5m,宽度为加固的区域范围并与原山体圆顺(见图2)。选用稳定性好的碎石土,掺入9%的水泥,进行分层回填。在底层加设8的钢筋网进行拉结,网格间距20cm×20cm。钢筋网的搭接长度为一个网格并且采用焊接。对每层回填的水泥稳定碎石土均用打夯机进行夯实,压实度均控制在97%以上。拱部的回填高度不小于4.2m,回填完成后采用C25喷射混凝土对表面进行封闭处理,喷射混凝土厚度为20cm。回填底部的预留钢筋网与顶部钢筋网焊接。以防止开挖时回填的水泥碎石土坍塌。
2.2.2无缝钢管加工注浆钢管采用108×6mm热轧无缝钢管加工制成,管身钻孔,孔眼直径8mm,间距30cm,按梅花形交错布孔以加大浆液渗透能力,管头加工成锥形以便于送入,为确保接头质量,以长15cm的丝扣连接,同一断面内的接头数不大于50%,相邻钢管的接头至少要错开1m。为防止加压后的浆液外流,每根钢管尾部均焊有止浆板,止浆板采用2cm厚钢板制作,中间钻有20带螺纹的眼,以备注浆时用(见图3)。
2.2.3钻机施作注浆钢管①按照设计要求注浆孔纵横间距为2m×2m呈梅花形布置,测量放样标出钢管的位置。②钻机移动、定位。③在标出的钢管位置上使用地质钻机钻入岩土层内至设计深度。④把按设计要求加工好的钢花管插入孔内,接头采用15cm长的厚壁管箍,上满丝扣,并把钢管轻轻打入岩体内。⑤钢管插入完毕后,钻进其它孔眼。钢管口与孔口周壁用水泥(锚固剂)密封。⑥接上水泥浆液管,用注浆泵把水泥浆压注入钢管,水泥浆液通过钢管的孔眼注入孔壁的缝隙内,固结附近岩土层(见图4)。
2.2.4钢管注浆钢管安装完毕后,即进入双液注浆,利用浆液的渗透作用,将周围岩体和水泥稳定碎石土进行二次加固及堵住围岩裂隙水,既能起到超前预支护的作用,同时又加强了钢管的刚度,严格控制注浆施工质量。1)注浆配合比合适的浆液配比既能提高浆液的扩散加固范围又能控制浆液的凝胶时间,在施工过程中配比要控制在如下范围:水泥浆水灰比为1∶1;水泥浆与水玻璃体积比为1∶0.5,水玻璃模数m=3.0,波美度Be'=40。2)控制注浆压力每根管的注浆结束与否,不是以时间来判断,而是以注浆压力来控制,当注浆压力持续升高,接近或达到注浆预定压力时,该管注浆才可结束。注浆初压0.5~1.0MPa,终压2.0MPa,并持压2min。使注浆的效果达到扩散半径的要求,回填与围岩本身形成一个整体。3)注浆程序当钢管安装完毕时,用小木楔将钢管与围岩壁楔紧,再用防水胶泥(锚固剂)将空隙封闭住。止浆板与注浆泵之间用管接器相连。管接器由20闸阀和长10cm的20镀锌管制作,镀锌管两边加工成丝扣。同时在钢管尾部预留排气孔,当排气孔有浓浆外溢时关闭闸门,注浆速度一般应从快到慢。注浆结束时将闸阀关闭,卸下进浆管,进入下一循环。
2.2.5洞内开挖及支护考虑到围岩的自承能力极差,并且长年受山体水的影响,同时为了减少对围岩的扰动,尽量避免开挖时造成拱部大面积的塌方。故选用台阶法预留核心土开挖的形式,开挖进尺控制在50cm以内,在开挖线边缘位置人工进行修边,必要时采用风镐。最大限度地控制超挖现象,以控制塌方。洞内开挖采用小导管超前,采用锚喷挂网加钢支撑的初期支护形式。在ZK179+720开始打设超前小导管,并注入双液浆。以形成开挖时的超前支护,防止开挖时回填顶部的塌方。超前小导管采用32mm的有孔钢花管,风枪打入。小导管长4.5m,拱部环向间距30cm,每隔3m打设一环,钢花管从钢支撑的上面通过。每环小导管的搭接长度不小于1.5m。钢支撑采用I18工字钢冷弯加工拱架进行支护,拱架纵向间距为50cm,同时增设锁脚锚杆,以增加钢支撑的稳定。用地表沉降控制的数据来指导洞室开挖的形式。在ZK179+720—ZK179+750每隔5m按一个断面设置3个地表沉降观测点(即中线处1个、边线处各1个)。并且随着洞内开挖进入加固里程段,每次开挖、支护后均要对隧道的拱顶下沉及周边收敛进行观测,第一时间掌握围岩和支护的动态信息,随时指导洞内的施工方案,保证通过加固段的施工安全。
2.2.6仰拱衬砌施工开挖后仰拱先行,及早封闭,以利于衬砌结构的整体受力,仰拱浇筑前,应清除松散材料、排除积水,浇筑混凝土由仰拱中心向单侧进行施工,一侧完成后进行另一侧仰拱施工。仰拱与边墙衔接处混凝土应捣固密实。同时做好仰拱钢筋的预留,以便于施工另侧仰拱钢筋的焊接,并按要求预留足够的焊接长度。
【关键词】 桥梁; 维修加固; 技术
【 abstract 】 with China's highway traffic fast development, the highway traffic increases day by day, the heavy increasing the overload vehicles. Most of the seven, the eighty s construction of the bridge can not meet requirements, main show is: load low standard, bridge banisters can meet the shortage, serious diseases. This article in view of the above questions on the highway bridge maintenance of the reinforcement method for some commonly used is introduced.
【 keywords 】 bridge; Maintenance and reinforcement;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K928.7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桥梁维修加固即对有缺陷的桥梁主要承重构件进行补强,改善结构性能,恢复和提高桥梁结构的安全度,提高其承载能力通过能力,以延长桥梁的使用寿命,使整个桥梁结构可满足规定的承重力要求,并满足规定的使用功能需求。桥梁加固一般是针对三、四类桥梁,个别的是针对荷载等级低的桥梁或者是临时需要通过超重车的桥梁。桥梁加固在公路养护部门称为桥梁“大中修工程”。
旧桥加固与新建桥梁不同,它需要综合考虑桥梁自身的结构形式、病害特点、桥梁所处环境、资金投入等多方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讲,无论是加固改造方案的拟定与设计计算,还是加固改造的具体实施,其难度往往比新建桥梁还要大。桥梁维修加固首先应考虑以下基本因素:①桥梁经技术改造后,其结构性能、承载能力与耐久性等都能满足使用上的要求。②具有较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对于桥梁结构物的改造可以采用两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是废弃原有结构物进行重建,这就相当建造一座符合新的使用要求的新桥,但还要包括拆除原桥的工程;另一种是充分利用原桥,进行加固补强,若需加宽则再行拓宽。桥梁加固改造的经济效益就应反映在它的耗资明显地低于新建,否则就无法体现其优越性与基本出发点,研究表明,加固改造旧桥的投资一般应低于新建桥梁投资的40%~50%,当然,还应考虑相关社会效益及其影响。下面对常采用的一些桥梁维修加固的基本方法进行介绍:
1、桥梁上部承重结构加固改造常用方法
1.1、增大梁截面积
钢筋混凝土简支梁桥上部结构往往由于原结构截面不足(混凝土截面或钢筋截面),或者由于施工质量不佳等原因,导致在长期运营过程中出现裂缝、过大的变形等现象,从而使结构的承载能力降低或者无法满足提高了的新的荷载标准的要求。这就要求考虑采用恰当的加固改造技术来恢复或促成原结构的承载能力,加大构件截面法是一种常用的改造技术。
1.2、增设主梁加固法
通过改变梁体结构改善桥板受力状况。当采用增加主梁的方法进行技术改造时,在大多数情况下新增加的主梁设置在原有中梁的两侧,在新增主梁位置上将原桥面板拆除,切断原横隔板,利用原结构设置悬挂模板,现场浇筑新增主梁混凝土。增加主梁后上部结构的承载能力可以明显得到提高,而且增加主梁后也改善原有桥面板的受力状况。
1.3、增加辅助墩法:在简支梁下增设桥墩或斜撑,以减小原结构的跨径,将单孔简支体系转换为连续梁体系。
1.4、简支转连续法:将简支梁与简支梁端部加以连接,从而由简支变为连续。
1.5、增加辅助梁法:在梁下增设钢桁架等的加劲梁或叠合梁。
1.6、改桥为涵法:改小桥为涵洞以减少梁内应力。
2、下部结构加固改造常用方法
2.1、穿裙加固法
对于桩柱式桥梁,当桥梁墩台由于基础冲刷严重,埋置深度不够、因特殊原因上部结构荷载加大、施工质量控制不严等原因导致墩台露筋及破损时,一般可对损伤的墩台或基础采用钢筋混凝土套箍进行补强加固。套箍可以沿墩台身或桩(柱)身外侧布设,做成圈梁形式(俗称穿裙)。
2.2、扩大基础加固法
对于原基础为扩大基础的桥梁,如果因基础的病害导致基础承载力不足、基础产生沉降或和不均匀沉降、基础产生滑移和倾斜、基础局部掏空或损坏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增加桥梁基础底面积的加固方法进行加固。在扩大基础底面积后,使基底的单位压力减小到地基土所能承受的允许压力范围以内,提高墩台承载能力的作用。
2.3、加桩加固法
当桥梁墩、台基底下有软弱层或墩台基础未置于坚硬岩层时,在荷载作用下墩台可能发生沉陷。墩台的不均匀沉陷将直接影响桥梁结构物的正常使用条件及使用年限。尤其是当桥梁上部结构为超静定结构时,会出于基础沉陷而使上部结构产生附加内力,严重的将可能导致上部结构的破坏。
采用加桩法加固改造桥梁墩台基础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对于需要恢复或提高原桥承载能力的场合,它也是一种可行的方法。加桩的方式随原基础形式不同而异。例如,若原桥墩台基础为桩基础时,则可在上下游位置补桩,或沿桥纵向在原桩两侧补桩,然后再扩大承台或盖梁,使新旧桩基能够共同受力。
3、桥梁附属构筑物的维修加固
3.1、桥面铺装层的维修整治
桥面铺装病害原因基本为原桥铺装层过薄、铺装中未设钢筋网或含筋量过小、铺装与桥板间存在夹层、铰缝中无钢筋或混凝土浇筑不密实等原因。桥面铺装为车辆的直接作用层,它的质量优劣不仅影响到行车的舒适性,而且直接影响到整个桥梁的寿命长短,所以对桥面铺装的作用及保持其使用状况的完好一定要加以注意。
桥面铺装分为沥青混凝土和水泥混凝土两种形式。对于沥青混凝土的病害形式主要为裂缝和坑槽两种形式,这都可以通过灌缝、挖补等日常手段加以维修。对于水泥混凝土层它直接影响到车辆荷载的分布状况,它出现病害除可以按照沥青混凝土的修补方法加以处理外,最有效的方法为彻底翻修。但在设计及施工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铰缝应彻底剔除,保证桥板间横向联系的紧密性。
(2)铺装层钢筋最好不低于Ф12罗纹钢,钢筋间距不大于20CM。
(3)浇筑铺装层前务必将桥面清扫彻底,决不能在铺装层和桥板间形成夹层。
(4)桥面铺设钢筋网时在钢筋网下预留保护层厚度,防止铺装层上部形成素混凝土。
3.2、桥面伸缩缝的维修整治
由于伸缩缝装置设置在梁端上相对比较薄弱的部位,加之伸缩缝装置的性能及连结件等不尽完善,因此在车轮荷载反复作用下,伸缩缝极易发生损伤。伸缩缝的损伤将引起行车条件恶化、交通事故增多、产生噪声与漏水现象等后果,严重的还会导致桥梁主体结构的损坏。因此,必须对桥面伸缩缝进行经常性的维修整治,以保证桥梁的正常使用。
在伸缩缝维修中有几个问题应引起重视:
(1) 对于桥面铺装层上容易产生车辙的凹凸不平处,要特别注意铺筑后铺筑材料时不应产生高低差。
(2)在凿除原有混凝土铺装时,不要损伤伸缩缝两侧桥面板混凝土及钢筋。
(3)当原伸缩缝装置的锚固钢筋等损坏、松动或无锚固钢筋需增设时,应先凿出锚孔或槽口后再安设钢筋等锚固件。
3.3、桥梁支座的维修加固
支座是桥梁上、下部结构的连接点。其作用是将上部结构的荷载(包括恒载和活载)顺适、安全地传递到桥梁墩台上去,同时要保证上部结构在支座处能自由变形(转动或移动),以便使结构的实际受力情况与计算简图相符合。因此,对桥梁支座要正确设置,并经常注意保养维修,对其损坏部分要进行修补加固。
桥梁支座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时,将会使桥梁上、下部结构受到不利的影响,也容易对结构物造成重大障碍,因此,必须经常注意进行养护维修,发生损坏时要及时地制定维修加固计划,给予修补。支座的维修加固,由于工期要求较短,又是在施工较为因难的部位,应充分研究所采用的维修加固措施及所采用的材料机具设备等,以便能够迅速可靠地进行修补。
桥梁维修加固的形式多种多样,在桥梁维修加固的过程中我们要认真进行方案比选,根据实际情况及经济效益进行合理的选择,保证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原桥的潜在承载能力,力求在投资最小的情况下创造出最好的维修加固效果。
参考文献:
《公路养护技术规范》JTJ 073-96
《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041-2000
关键字:桥梁加固、八种方法、碳纤维聚合物
1 前言
对原有桥梁进行加固补强、改造翻新,最大程度利用现有资源,保证其使用安全,延长其使用寿命是当今国际工程界关注的重大课题之一。
2 桥梁加固常用的方法
桥梁加固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八种:
2.1 桥面补强层加固法
在梁顶上加铺一层钢筋混凝土层,一般先凿除旧桥面,使其与原有主梁形成整体,达到增大主梁有效高度和抗压截面强度,改善桥梁荷载横向分布能力,从而达到提高桥梁的承载能力的目的。
2.2 外包混凝土加固法
外包混凝土加固法又称增大截面加固法,它是通过增大构件的截面和配筋,以提高构件的强度、刚度、稳定性并减少裂缝宽度。对于梁桥、拱桥、刚架桥、墩台、基础等,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均可采用该方法加固。外包混凝土将使原结构增加一部分恒载重量,因而在拟定外包混凝土尺寸时,应同时考虑外包构件以下的结构承载能力是否足够,这是外包混凝土方案是否成立的前提。
2.3 钢板粘贴加固法
由于交通量的增加,主梁承载力不足,或纵向主筋出现严重的锈蚀,或梁板桥的主梁出现严重横向裂缝,此时,可用粘结剂及锚栓将钢板粘贴锚固在混凝土结构的受拉缘或薄弱部位,使其与结构形成整体,以钢板代替增设的补强钢筋,提高桥梁的承载能力与耐久性。
2.4 喷锚混凝土加固法
首先是用植筋法将锚筋植入待补强部位的结构内,挂设补强钢筋网,然后再喷射一定厚度的混凝土,形成与原结构共同受力的组合结构。喷锚混凝土是借助喷射机械,利用压缩空气将新混凝土混合料,通过喷嘴高速喷射到已锚固好钢筋的受喷面上,凝结硬化后形成一种钢筋混凝土。
2.5 改变结构受力体系的加固法
这种加固、改造方法是通过改变桥梁结构受力体系,达到提高桥梁的承载能力的目的。它的基本原理是以减少控制截面的内力为目的进行加固。对于拱桥加固,可通过体系转换法将单纯拱的受力状态改变为拱梁组合体系受力状态,即将拱上建筑变为梁式结构,拱梁组合体系受力状态较单纯拱更为均匀。另外,对于拱式拱上建筑的旧桥,改拱式为梁式拱上建筑,所带来的恒载重量减少量是非常显著的。
2.6 体外预应力加固法
体外预应力加固法主要用于梁式桥(包括简支梁、悬臂梁、连续体系梁桥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超限的结构,通过对旧桥施加体外预应力,能够达到减少或消除裂缝,减小梁体下挠,改善结构各截面应力状态的目的。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在梁体外设钢质的拉杆或撑杆,并与被加固梁体锚固连接,然后施加预应力,强迫后加拉杆受力,从而改变原结构内力分布,并降低原结构应力水平,使结构承载力显著提高,且可减少结构变形,缩小裂缝宽度甚至闭合。
2.7 减轻拱上自重加固法
减轻拱上自重也是一种调整拱上恒载分布的手段,尽管它们的目的都是为了恢复和提高原桥的承载能力,但它们的出发点和适用场合却是不相同的。调整拱上恒载分布是针对主拱圈变形过大,通过调整拱上恒载的办法来调整拱轴线与压力线;采用减轻拱上建筑的自重,则主要是针对某些双曲拱桥的基础承载能力较低,通过这一措施降低对基础承载力的要求。
2.8 拱桥的拱圈和拱肋常用的几种加固方法
为了提高拱桥的承载能力,往往采用增加拱圈厚度和刚度,加大拱肋截面、增设新拱肋等方法,下面介绍不同情况下的不同加固方法。
(1) 砖石拱桥的拱圈内壁出现表层剥落、松散、老化等情况且不适应目前交通时,可采用在肋圈内壁挂钢丝网,并喷射水泥砂浆的加固法。
(2)钢筋混凝土拱圈内壁浇筑加固法。拱桥拱圈内壁损坏严重时可采用此法,具体做法与上述方法相似。
(3)原拱上增设钢筋混凝土拱圈加固法。此法是拱桥中较常用的加固法之一,它不仅加固了拱圈,且将原有开裂拱联结在一起,也利于桥面排水。
(4)拱桥钢板箍与螺栓锚固法。石拱桥可在拱圈的跨中和 1/4 处加设三道(或多道,视情况而定)钢板箍(钢板厚可用 6~8mm)或钢拉杆,用螺栓在拱底及拱侧钻孔锚固,并注意将锚固点设在拱圈厚度的 1/3 处,此法可提高拱桥的整体强度,达到较好的加固效果。
以上介绍的常用加固方法为传统的混凝土结构加固方法,虽然有效,但均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存在以下缺点:对结构的外观及使用空间均有一定的影响;施工时的湿作业和大型设备对环境和生产有一定影响;在有的方法中新旧两部分的连接对原结构有一定的损伤;加固材料易腐蚀或脱落;增加结构物的荷重等。
3 桥梁加固的最新方法
碳纤维(Carbon Fiber)是纤维状的炭材料,具有高强度和高弹性模量的特点。
碳纤维聚合物(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简称 CFRP)是以碳纤维为组分,以树脂为基体,通过一定的成型方法形成的单向排列的碳纤维的复合片材。它具有高轻质、抗腐蚀、耐老化、物理性能稳定等极其优越的品质。
目前,我国在桥梁加固方面主要是研究应用粘贴 CFRP 片材(碳布)加固技术。碳布根据纤维方向分为单向布和双向布两种,其中以应用单向布为主,其拉伸强度是等截面普通钢材的 10 倍或更高,弹性模量在(2.4~6.4)05Mpa,是一种较理想的混凝土结构加固补强材料,而常用的碳纤维聚合物的片材每平方米只有几百克的重量。同时,根据自然和加速暴露试验表明,碳纤维聚合物的抗拉强度以及与混凝土粘结强度在相当于 50 年的时间内不发生改变,具有足够的耐候性,而且碳纤维聚合物的疲劳性能优于钢和混凝土材料。碳纤维加固是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美、日等发达国家研发的应用在土木工程中的新型加固补强技术,已在建筑物、桥梁、特种结构等各种土木工程中得到广泛而成功的应用。我国从 1997 年开始对碳纤维加固混凝土等结构进行研究,并已在一些工程中得到应用{如:井岗山大桥旧桥(T 型刚构,孔径为48.13m+141m+48.13m)加固就是采用此种方法},但相关技术标准、应用规范及施工指南在国内尚属空白。
4、结论
桥梁加固可以采用的形式是多样的:如加大截面加固法、体外预应力加固法、外部粘钢加固法和粘贴碳纤维加固法等都能达到同一目的,只是加固途径、加固效果不同。如对裂缝的限制,体外预应力法是一种主动受力加固法,能将现有裂缝宽度缩小,并能将在运营状况下的裂缝宽度控制在规范以内;而外部粘钢或粘碳纤维加固是一种被动受力法,它能够约束裂缝扩展。这些方法都能达到加固目的,只是各有优缺点,在具体实施中应考虑到被加固桥梁的特点。
在旧桥加固改造工程中,尽管每座旧桥梁的情况各不相同,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但也存在一定的共性。我们应遵循桥梁加固、改造工作的共性,既要借鉴《混凝土结构加固技术规范》(此规范为建筑行业规范,有的不适用于桥梁工程),又要结合具体桥梁的特殊性,在实践中发挥积极性和作出创造性,不断进取和探索,采用最先进技术和材料,在旧桥利用、加固、改造中,创造和总结出多种切实可行的方法,使旧桥继续发挥固有的使用功能,以保证公路交通畅通无阻。
参考文献:
[1]郭大进,廖锦翔,张劲泉,吴克文.桥梁加固维修技术应用[J].公路交通科技,2004 年 8 月第 8 期.
[2]赖世荣.湿喷钢纤维混凝土的力学性能试验研究与发展前景[J].公路,2003 年 12 月第 12 期.
[3]李慧峰,熊旭光.碳纤维加固桥梁应用研究[J].公路,2003 年第 2 期.
关键词:公路桥梁抗震加固震害种类加固方法
中图分类号:U448文献标识码: A
前言:我国的经济发展十分迅猛,各项建设都在持续进步。当前桥梁抗震加固方法和理论具有多样化、科学化的特点,技术人员应在桥梁抗震加固中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加固,采取相应的抗震加固措施,保证桥梁加固施工的科学性和通行安全性。
一、桥梁抗震加固的意义
如今,世界范围内的地震次数越来越多,很多国家为了使地震灾害降到最低程度,都在不断探索桥梁的抗震加固设计,不断普及桥梁抗震加固设计的重要性。在了解桥梁抗震加固设计的重要性的同时,我们更要清楚的了解桥梁震害的主要原因。只有找到原因,才能找到桥梁的抗震加固的方法。如今我国很多桥梁特别是依据旧规范修建的老桥,或因设计、施工以及使用上的种种原因存在不同程度的损伤,处于无法满通拥挤、车辆猛增的状况,与其选择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去重建这些桥梁,不如采用适当的加固技术,可有效恢复和提高旧桥的承载能力和通行能力、延长桥梁的使用寿命。通过维修和加固旧桥消除交通安全隐患,提高公路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满足现代化交通运输的需求。
二、桥梁的震害种类
2.1 桥台震害:主要表现为桥台与路基一起滑动,移向河心,导致桥头、重力式桥台的胸腔及桩柱式桥台的桩柱发生不同程度的沉降、开裂、倾斜和折断等情况。
2.2 支座震害:某些桥梁的支座设计,并没有充分考虑到抗震的需求所以在某些支座形式和材料上存在着缺陷,在连接与支挡等构造措施上存在不足,导致支座在地震能量的作用下会发生较大的变形和位移。
2.3 桥墩震害:当地震发生后,桥墩在地震能量的作用下,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倾斜、沉降、滑移、开裂、剪断和钢筋扭曲等问题,严重影响到桥梁的平衡和牢固,桥梁面临随时倒塌和倾倒的情况。
2.4上部结构破坏:对于梁式结构由于地震效应造成结构本身的破坏在报道中见的不多。梁式结构破坏多是在地震作用下支撑连接构件破坏或下部结构失效导致的落梁。而落梁对墩台侧壁的撞击又对下部结构造成破坏。拱式结构主要表现为拱上建筑和腹拱破坏,拱圈在拱脚和拱顶出现裂缝,拱圈隆起变形甚至倒塌。
2.5支承连接件的受损情况:分析桥梁在发生地震的时候,特别容易出现支承连接件受损的现象。桥梁的支承连接件受损就是桥梁的上下部位结构由于强烈的地震发生了相对位移,而这样的相对位移是桥梁的支承连接件所不能够承受的。这样一来,桥梁的支承连接件就如同虚设,不能够发挥人们安装时所预期的作用,最终导致了桥梁的上下部分相分离,桥梁坠毁的后果。桥梁出现支承连接件失效的情况,其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桥梁设计的时候,没有考虑到桥梁相邻跨之间可能出现的最大相对位移,没有正确的设定好支承连接件的承受范围。
2.6下部结构破坏:一般出现倾斜、倒塌、开裂破坏。钢筋混凝土结构会出现轻微开裂、保护层混凝土剥落、纵向受力主筋压曲,截面变化处核心混凝土压碎等。
2.7软弱地基破坏:地震最先影响的部位一定是桥梁的地基。如果桥梁的地基很容易受到地震强烈的震动之后而发生变软、下沉的情况,使得桥梁的下部结构发生了水平移动或者下沉的动作,那么整座桥梁也随着报废。如砂土的液化和断层等,在地震中都可能引起墩台的毁坏。地基失效引起的桥梁结构破坏,有时是人力所不能避免的,因此在桥梁选址时就应该重视,并设法加以避免。如果无法避免时,则应考虑对地基进行处理或采用深基础。
三、桥梁抗震加固方法
3.1上部结构加固
上部加固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各种原因引起的落梁破坏。
(1)伸缩缝和铰。加固简支钢梁或预制混凝土梁,最常用的、也是最传统的方法就是使用缆索约束装置,设计缆索时应注意尽可能少地占用梁和下部路面之间的竖向净空。如果期望纵向位移大于有效支座宽度,简支梁的缆索加固方法可以与墩帽支座的加宽相结合。钢梁的另一种加固办法是,用拼接板把腹板联系在一起,使梁在墩帽支座上保持连续。跨中有铰的梁,应增加铰的约束装置。由于在地震中,铰支座会发生局部性损伤,铰支座可用的实际长度要比最初设计的长度要小的多。因此要加宽铰支座或者将框架体系连在一起是很有必要的。
(2)侧向支撑。梁之间的侧向刚度通常由某种横向支撑体系或横隔梁提供。这些侧向支撑体系常用来抵抗风荷载、施工荷载、活荷载所引起的离心力及地震荷载。而且,侧向支撑体系不能承受支座承载能力和剪切键能力那么大的力,结果是支撑体系屈曲。理想的办法是,增加另外几组实际上尽可能接近支座的支撑、加强 肋或横隔梁。
(3)混凝土边梁。边梁是用来提高混凝土桥的纵向能力。这些梁把已有的箱型结构外的相邻排架连接在一起。在单层桥梁结构中,外伸梁在纵向激励下易扭曲。在双层结构中,边梁需要有足够的刚度和强度,以保证塑性铰出现在柱上,减小了下层桥面外伸梁墩帽的扭转需求量
3.2下部结构加固
桥梁的大部分地震损伤破坏发生在下部结构上,因此下部结构加固是整个桥梁抗震加固工程的重点,也是难点。
(1)柱罩。所依据的理论是提高现有钢筋混凝土桥墩的延性、抗剪和抗弯能力。在一些情况下,限制塑性铰区域的径向膨胀应变。实验表明,把径向膨胀应变限制在规定范围内,钢筋的搭接接头就会保持固结而且能产生截面完全塑性弯矩能力。与限制径向应变相反,在提供整个塑性铰区域足够约束的同时,允许发生一定的径向膨胀应变,使得有可能形成铰
(2)填充墙。对于多柱桥梁来说,填充墙是个较好的方法。它有两个明显的优点:不仅提高了柱的横向能力,而且限制了柱的横向位移。通过限制柱的横向位移,便消除了在墩帽中形成塑性铰的可能。费用可能小于前述的其他几个加固方法。值得注意的是,在稍微倾斜或没有倾斜的桥梁排架的纵向能力方面,填充墙不是有效的。
(3)连梁。连梁是用于提高混凝土排架的横向能力的。连梁的功能由它在地面标高以上的位置决定。连梁置于排架底部标高处,以替代现有不足的墩帽。这类连梁的主要功能就是保护现有上部结构,迫使在柱上产生塑性铰。
(4)帽梁的加固。帽梁存在着几种潜在的失效模式。按照墩帽的类型,这些易损性可能包括支座破坏、剪切键破坏、支座宽度不够以及帽梁破坏等。帽梁失效模式包括弯曲、剪切、扭转和节点剪切。
(5)基础加固。通常基础的加固是:增设上覆盖层以提高基础抗剪能力,或均匀加宽基础,增加接触面积以提高稳定性和抗弯能力,还有就是把基础锚固于土中或是通过连接杆穿过基础把承台与桩联系起来。
四、桥梁抗震加固技术发展趋势
从桥梁震害调查中发现,遭受严重破坏和倒塌的桥梁结构,绝大部分是源于落梁和抗弯延性不足,因此强调桥梁结构整体的延性能力,或是在原有规范的基础上,相应地保证桥梁结构整体的延性能力,并通过设计和构造保证桥梁结构的整体延性能力,这已成为世界主要的多震国家地震工程界的共识。从加固的对象上来看,美国、日本等桥梁抗震加固水平最高的国家,已经把加固的重点从以前单一的防落梁构造措施,转移到重视桥墩整体延性上来,以保证加固后的桥梁与新建桥梁的抗震能力相当。
【关键词】防渗 加固
一、前言
青海省格尔木位于柴达木盆地,属于典型高寒大陆性荒漠气候特征,多风沙、干燥、多为风积黄沙,土质较差,渗透性较强,为此防渗加固工程便成了水利工程施工中不可忽视的部分。下面简要的谈谈水利工程防渗加固技术。
二、水坝加固技术
根据水坝不同的部位进行不同的施工方法,坝体、坝基帷幕灌浆主要充填漏洞和缝隙,防渗裁漏,通过灌浆加固,形成防渗体。此方法适用于浆砌石重力坝。坝上游面固结灌浆,堵塞漏洞和缝隙,加固补强坝体和提高防渗性能,以进一步提高坝体的承载能力和完整性。?坝下游面追踪固结灌浆,在下游坝面有漏水或溶蚀物出逸的地方,造成水平孔或斜孔,埋注浆管进行灌浆,以堵塞漏水通道和坝体空洞、裂缝,加固坝体,增加坝面稳定性和抗冲刷能力。这种反向灌浆工艺,非常适合拱坝和支墩坝工程,对重力坝工程只有搞清扬压力并设排水孔也可采用。采用这种方法时最好是坝前无水。坝面重新剔勾缝,剔缝后,用高标号水泥砂浆、干硬性预缩水泥砂浆或用防水材料配制高标号水泥砂浆勾缝,提高坝面防渗漏能力及坝体稳定性、整体性和抗冻融、抗风浪淘刷能力。此方法即“前堵、中截、后追踪”灌浆治漏加固法。
三、水坝加固技术布孔和造孔应遵循的原则
1.帷幕灌浆布孔,在漏水坝段沿坝顶中心线,以孔距3m、孔径50mm或75mm为宜,或根据试验确定孔距。孔深钻至漏水部位以下1m-2m,如接触带或基岩漏水,钻孔可钻至不透水基岩以下lm-2m。造孔可一次性造孔,也可分序造孔,破碎地带上下分段造孔、分段海浆,同时在浆体凝固5-7天后,再继续向下钻孔,以防止卡钻、埋钻事故发生。坝体与基岩接触部位和坝基灌浆,也可采取在上游坝脚打斜孔或垂直孔灌浆堵漏,但造孔前应先清基,在坝脚浇筑0.3m-0.5m厚混凝土,待凝固后再打孔。垂直或倾角小于5。的帷幕灌浆孔,其孔向的偏差值不得大于规定值2.2.2坝上游固结灌浆布孔;在漏水部位呈“梅花”型,钻孔间距和排距lm-3m为宜,根据漏水情况确定,钻孔位置选在砌石“了”缝中;在裂缝部位,可沿裂缝每lm布设一孔。孔径为42mm,孔深0.7m-1.5m,根据坝体实际情况确定。
坝下游面追踪固结淄浆布孔;在裂缝部位沿缝隙每1m布一孔;在其它渗水部位,按照“梅花”型布孔,排距和孔距2m-3m为宜,布孔位置在“T”缝中,也可适当加密布孔。孔深和孔径同坝上游面。
2.施工要求
先放空水库或将库水位降至灌浆部位以下,再灌浆施工,并做好灌浆各项记录。
洗孔;灌浆前应对孔壁、孔底及裂缝进行冲洗,采用风水联合冲洗方法,水压力不大于本段灌浆压力的75%,时间以孔深浅确定,直到回清水为止。
维幕灌浆;①采用孔内循环法,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分段灌浆,最后全孔灌注。分段灌浆时,要在遭浆段以上O.5m处加胶塞封堵。通过论证,也可采用小口径钻孔孔口封闭灌浆法;②坝体内灌浆长度,一船5nt左右较好,孔深不超过8m时,可全孔一次性灌注;③灌浆压力按设计控制,但要低于抬动试验极限压力,一般控制在0.2MPa-0.4MPa。
坝面固结和追踪灌浆:①在孔内预埋注浆管,孔口管周围用干硬性水泥砂浆填堵,采用内径20mm钢管,长50cm,插入孔内40cm,外露5cm-10cm,管头要加工丝扣,以便与输浆管连接;②采取一组四孔并联灌浆法,也可单孔或两孔一起灌注。对坝后漏水处重点孔位要采取单孔重点灌浆。灌浆压力按设计控制,一般采用0.2MPa-0.25MPa。
浆液的浓度;灌浆时应遵循由稀到浓的原则,根据压水试验逐级改浓。坝体当注入浆量大于30L/min时,可越级变浓。当某一级浆液灌注400L以上,而灌浆压力和吸浆量均无明显改变时,可改浓一级浆液灌注。浆液水灰比一般采用重量比8:1、5:1、3:1、2:1、1.5:1、1:1、0,8:1、0.6:1、0.5:1九个级别。根据设计,必要时还可掺和粉煤灰、砂于、石英粉、铝粉等。在灌浆过程中,浆液要每隔一小时测定一次比重。
灌浆时要分2-3序灌注,同时一定要进行复灌。在设计压力下,当吸浆量不大于O.4L/mio时,再续灌30分钟即可结束。
灌浆孔封孔;帷幕灌浆时,竖孔封孔采.用机械导管法,用1:2水泥砂浆从孔底向上逐渐提升封填密实;坝面固结灌浆水平孔封孔,采用低水灰比1:2水泥砂浆人工填堵捣实。封填材料最好用膨胀水泥砂浆。
四、高压喷射灌浆技术
在堤坝防渗工程中,高压喷射灌浆技术与常规砼防渗墙相比,可不同程度地降低工程造价,具有开挖量小,施工方便,占地少,对临近建筑物影响小等特点。此项技术很大程度地提高了江、河、湖、库、渠的堤坝防渗抗灾能力,减轻防洪压力,对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其社会效益是十分明显的。
施工中所用技术参数因使用高喷的方法不同而不同。所用的灌浆压力不同,提升速度也有差异。对各类地层而言,若使用同一种施工方法则水压、气压、浆压的变化不大,唯有提升速度变化较大,是影响高喷质量的主要因素。一般情况下,确定提升速度应注意下列几个问题:因地层而异,在砂层中提升速度可稍快,砂卵(砾)石层中应放慢些,含有大粒径(40cm以上)块石或块石比较集中的地层应更慢;因分序而异。先序孔提升速度可稍慢,后序孔相对来讲可稍快;高喷施工中发现孔内返浆量减少时宜放慢提升速度。
参考文献
【关键词】: 碳纤维 加固原理 施工方法 优缺点
1.前言
钢筋混凝土结构在长期的自然环境和使用环境的共同作用下,加之在设计、施工、监理等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因素,使结构功能要求(即安全性、适用性、耐久性)在使用过程中不能满足或者逐渐减弱。结构工程的任务不单要作好结构物前期的设计工作,还要能科学评估结构损伤的客观规律和程度,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结构的长期使用性和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所以我们要在结构加固方面加强研究和重视。现介绍一种近年来新兴的加固混凝土结构方法――碳纤维结构加固。
碳纤维结构加固是指采用高性能粘结剂将碳纤维布粘贴在建筑结构构件表面,使两者共同工作,提高结构构件的(抗弯、抗剪)承载能力,由此而达到对建筑物进行加固、补强的目的。
1.1 碳纤维结构加固的优点
1、强度高,碳纤维片材的抗拉强度一般都在3500MPa以上,远高于钢材;抗拉弹性模量为230000~430000MPa,亦高于钢材。
2、加固后能大大提高结构的耐腐蚀性及耐久性;
3、自重轻(约200g/m2),基本不增加结构自重及截面尺寸;柔性好,易于裁剪,适用范围广;
4、施工简便,易于操作,经济性好;
5、属惰性材料,不锈蚀,也不易受到有害介质的腐蚀,不用养护,可以在相对湿度70%以上的环境中使用。
2.工程概述
某工程由于业主方对地上裙房功能使用的更改,要求设计变更,致使地下室部分结构构件承载力不足,建议采取结构加固补强措施。
3. 材料
碳纤维加固钢筋混凝土技术所涉及的材料主要有两种:一是碳纤维布或片材;二是配套树脂类粘结材料。
3.1 碳纤维增强材料(CFRP)
CFRP(Carbon Fibire Reinforcement Polymer),意为碳纤维增强材料。碳纤维丝的产生,是通过氧化有机聚合物,只留下碳素材料,其碳原子沿原有纤维长度排列整齐而形成碳素纤维。每根碳纤维丝由3000~12000个碳原子丝以绞线或麻绳的方式排列而成,其粗细仅相当于人的1根头发丝。
碳纤维成品可以制成不同的型材如纤维布、纤维板、棒材、短纤维等,根据不同工程的不同部位和需要而定。在加固工程中应用量最大和最普通的还是碳纤维布(片材) 我国《CECSI46―2003碳纤维片材加固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规定的碳纤维布的主要力学性能指标要求。
3.2 配套树脂类粘结材料
粘结材料是施工成功的重要保证。为了使被加固构件与碳纤维布共同受力,要求粘结剂对被粘贴界面和碳纤布有较高的粘结力和强度,抗拉、抗压特别是粘贴抗剪强度应高于混凝土相应的强度,而且粘结材料对界面和碳纤维布都要有良好的渗透性和相容性,还能够抗冲击、耐疲劳抗老化等。
采用碳纤维片材对混凝土结构进行加固修复时,通常选用配套底层树脂、找平材料、浸渍树脂和粘结树脂,而浸渍树脂和粘结树脂性能指标则应达到规范要求。
3.3表面防护材料
对已加固的结构表面应进行防护处理,防护材料应与浸渍树脂或粘结树脂可靠粘结;另外,防护材料的选择应根据建筑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满足防火及其他要求。
3.4 本工程采用材料
综合考虑本工程地下室碳纤维加固材料选取如下:
4. 碳纤维的补强、加固原理
碳纤维材料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其抗拉强度约为普通钢材的l0倍;但是碳纤维材料织成碳纤维布后,其中的各碳纤维丝很难完全共同工作,在承受较低的荷载时,一部分应力水平较高的碳纤维丝首先达到其抗拉强度并退出工作状态,以此类推,各碳纤维丝逐渐断裂,直至整体破坏。而使用粘结剂后,各碳纤维丝能很好地共同工作,因此粘结剂对碳纤维布的加固起着关键的作用,它既要确保各碳纤维丝共同工作,同时又确保碳纤维布与结构共同工作,达到补强、加固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使用碳纤维进行加固时,具体粘贴层数要通过计算确定,考虑到各层的共同工作系数,抗疲劳的能力和避免脆性破坏,一般不宜超过5层。另外,从受力性能角度而言,单层优于多层,窄幅优于宽幅;必要时纵向可以搭接,搭接长度不能少于100mm,而且要保证碳纤维端部有可靠的锚固,除计算要求外,还应有必要的构造措施。
5. 碳纤维加固的施工
碳纤维结构加固的施工应按下面顺序进行:
5.1 施工准备
认真阅读施工图,根据施工现场实际情况编制施工方案和施工计划,并做好材料,和工作的准备工作。
5.2 表面处理
加固构件表面的剥落、疏松、蜂窝、腐蚀等劣化混凝土,露出混凝土结构层,并用修复材料将表面修复平整。转角粘贴处应进行导角处理并打磨成圆弧状,圆弧半径不应小于20mm。混凝土表面应清理干净并保持干燥。
5.3 涂刷底胶
应采用滚筒刷将底层树脂均匀涂抹于混凝土表面。宜在底层树脂表面指触干燥后,尽快进行下一工序的施工。
5.4 找平处理
应对混凝土表面凹陷部位用找平材料填补平整,不应有棱角。宜在找平材料表面指触干燥后,尽快进行下一工序的施工。
5.5 粘贴碳纤维片材
首先按设计要求的尺寸进行裁剪;然后按产品生产厂提供的工艺规定配制浸渍树脂,并均匀涂抹于粘贴部位;再将碳纤维布用手轻压帖于需粘贴的位置,采用专用的滚筒顺纤维方向多次滚压,挤除气泡,使浸渍树脂充分浸透碳纤维布,滚压时不得损伤碳纤维布;最后在最面层碳纤维布的表面均匀涂抹浸渍树脂。
多层粘贴时应重复上述步骤,并宜在纤维表面的浸渍树脂指触干燥后尽快进行下一层粘贴;
5.6 表层防护
当需要做表面防护时,应按有关标准的规定处理,并保证防护材料与碳纤维片材之间有可靠的粘结。
6. 施工安全和注意事项
1 碳纤维片材为导电材料,施工碳纤维片材时应远离电气设备和电源,或采取可靠的防护措施。
2 施工过程中应避免碳纤维片材弯折。
3 碳纤维片材配套树脂的原料应密封储存,远离火源,避免阳光直接照射。
4 树脂的配制和使用场所应保持通风良好。
5 现场施工人员应采取响应的劳动保护措施。
7.良好的经济效益
本工程地下室碳纤维加固造价27万元人民币,相较采用粘钢加固可节约成本116.4万元人民币,而且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纤维的来源由原来的单纯依靠进口,到国内研究生产,各种不同种类的纤维产品的强度会更高,价钱会更低。而钢板的强度提高有限,单价比较稳定,因此,碳纤维加固方法随着时间的变化在性价比方面,会越来越具有优势。
8. 碳纤维加固的缺点
碳纤维材料弹性模量小,对于需要加固刚度的构件来说不太适用;耐火性与耐高温性能差,一般的环氧树脂在100摄氏度时力学性能会受到较大影响,只有特殊的环氧树脂可以在200摄氏度的高温下正常工作;延性不足,构件变形过大时会引起碳纤维的脆性断裂,导致结构的脆性破坏,对于需要较大变形或对抗震要求比较高的结构来说,这一点是十分不利的。
【关键词】堤围;裂缝;渗透分析;加固技术
一.引言
在我国珠三角大部分地区中,河流占国土面积很大的一部分,这些河流的主要作用就是用作灌溉、蓄洪、排涝以及运输,长期以来,河流的挡水模式为建成堤围式的挡水。但是根据多年的实际情况分析,当堤围存在安全隐患之后,在较大的洪水冲击的中会出现各种严重的后果,堤体出现严重的滑坡,大量的挡土墙被冲毁。当洪峰量不大时,堤围也会出现一些裂缝。因此在每次洪峰过境之后,都要对堤围的整体防洪性能进行评估,对整体的抗水强度和自身的完整性进行检测,通过日常的管理和维护来保证堤围的正常使用功能。如发现堤围中存在较大的隐患时,就必须考虑进一步采取措施。下面我们就堤围中常见的问题进行讨论,并对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通过堤围的加固技术来改善堤围的防洪能力。
二.堤围使用中常见的隐患分析
从近些年来的堤围发生的危险来看,常见隐患有堤围的滑坡、渗水、管涌、流土、漏洞、裂缝、跌窝、堤岸崩塌、漫溢等。导致这些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
1.历史原因。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堤围一般是粘土修筑。而且江河的堤坝比较长,很多都是分段施工,再拼接在一起,受到当时技术的影响和地层的复杂,没有科学的管理,必然导致堤围出现安全隐患,导致后期的功能性降低。
2.堤围的施工原因,最主要是施工的质量不合格。在实际的施工当中,没有按照设计的要求进行,偷工减料。比如要求使用C50的混凝土,实际采用的是C45;要求的堤坝高度为15m,完工高度只有14.5m. 在排水方面,设计好的棱体大小不按照规范进行,使得在洪峰退去后,洪水不能及时的排出,整体的浸润线提高,直接威胁到了上部的承力结构;坝体的填料选用不合格,或者施工时铺料和压实等程序不规范而导致的坝体渗漏现象。施工过程中堤身碾压不实;存在施工裂缝等隐患。
3.设计原因。没有考虑到实地的地质情况,将堤围的外沿坡度提高,使得下部土压力较大,没有发生洪涝灾害的时候不会发生危险,一旦有外力作用的情况之下,坡体就会出现侧移,直接导致滑坡的情况发生。
4.堤围的堤基原因及本身水流的冲刷等原因。在堤基的持力层中有淤泥、腐殖土等一些不合格的物质,使得坝基承载能力较差,出现自然沉降,从而坝体强度较低;近岸水流的冲刷也加剧了坝基的压力。
5.自然界中的存在的原因,如动物的危害,“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暴雨、泥石流和地震等灾害引起的堤围破坏等原因。
还有人为的原因,如不合规范的爆破作业影响等,还有清淤疏浚工作没跟上,以致河床升高等,另外穿堤建筑物也存在影响堤围的安全隐患等等。这些存在的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地解决和防范,就会在堤围中出现滑坡、渗漏、管涌、溃决、塌陷等情况发生。面对以上的情况必须在日常的工作中、施工管理中加以控制,下面就结构加固的方面进行稍为深入的探讨。
三.堤围加固技术探讨
对于日常中水流冲刷的堤围维护,可增强护岸工程,如抛石护脚、抛枕护脚、抛石笼、沉排护脚等缓解水流的冲击力,做好护脚工程和护坡工程,或根据情况修建坝式护岸或墙式护岸等。同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定期的疏浚工程。现在根据实际工作常见的堤坝裂缝处理和处理滑坡的方式进行探讨。
3.1.充填灌浆:根据裂缝的情况设置好相应的灌浆孔洞及孔洞的深度,灌浆孔冲洗后和灌浆前都要进行压水试验,灌浆孔孔距要求、两次灌浆间隔时间等等,这些工序必需按照施工方案严谨进行。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不断的改进完善。以不破坏原浆砌石体和防渗面板为准,严格执行施工顺序。应从较低高程开始,向两岸推进,灌浆自下往上分段灌注。若是坝体混凝土与基岩接触段,必须单独进行灌浆,灌浆浆液配制和温度控制应于施灌前经试验确定,作业时要控制好。在作业过程中,若出现坝前冒浆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嵌缝、表面封堵、加浓浆液、降低压力等方法处理。出现坝后冒浆时,说明坝体浆砌石漏浆,需采用浓浆限量无压自重灌注,灌灌停停,最后进行高压复灌,必要时可掺进速凝剂(但要事先通过室内试验和现场灌浆试验确定)、增加河砂掺入量或孔口投砂等充填措施。
实际工作中,对于较深的裂缝,可采用灌浆法,或采取上部开挖回填、下部灌浆的方法处理,以减少工程量。
3.2堤围滑坡处理方式
3.2.1减少滑动力,增加阻滑力。在滑体下部抛砂、石、土袋等重物阻滑;一面抛石或抛土袋镇脚,一面在背水坡加固或修月堤,临水坡削成缓坡。背河滑坡滑体,可修筑滤水后戗等。在滑坡底脚修建挡墙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可用砌石、混凝土以及钢筋混凝土结构。为防滑体坍落,当临时性加固时,也可采用木笼挡墙。修建挡墙不但能适当提高滑坡的整体安全性,可更有效防止坡脚的局部崩坍,以免恶化边坡条件。但对于大型滑坡,挡墙由于受到工程量及高度的限制,安全系数往往提高不大。
3.2.2在抗滑挡墙难以起效果的情况下,采用抗滑桩。这是一种被实践证明效果较好的传统滑体加固方式。对于一些中、深层滑坡,抗滑桩在滑坡体上挖孔设桩,不会因施工破坏其整体稳定。桩身嵌固在滑动面以下的稳固地层内,起到明显的抗滑作用,这是整治滑坡比较有效的措施。
3.2.3还有一种稍为新式的抗滑挡土结构--复合挡土结构,是树根桩技术在边坡工程中的应用,由前后两排树根桩斜锚杆与灌入水泥浆加固后的土体复合构成,用来控制土体的稳定性。此种结构可代替传统的挡土墙、抗滑桩等用于滑坡防治。与传统的抗滑结构相比,具有造价低、施工方便、工期短、对土体扰动小等特点,具有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还有土锚钉、加筋土等等。
四.堤围渗漏处理方式
防渗帷幕使用的目的是为了堤身和堤基在受到冲刷的情况下不会受到破坏,也减少来自堤围因渗漏带来的危害。用这样的处理方式可以使得防渗的效果大大提高,也能起到预防的效果。帷幕与防渗体紧密结合,防渗帷幕的处理根据“前堵、后排、中间截”的原则之上进行。
采用黏土铺盖防渗时施工时要考虑不透水层的深度,同时要考虑稳定滩地的临水侧。计算铺盖的长度和厚度,以保证延长的渗径满足堤坝的稳定要求。在对铺盖加固的堤段确认范围时,应该进行整体性的考虑。不仅仅要评估防渗的安全,还要基于经济的角度进行比对。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透水层是天然性的透水层,可以用此作防渗铺盖。天然铺盖不好的部分可以进行黏土铺盖方法。
五.结束语
实际工作中,堤围中有许许多多的问题和原因存在,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有许多不同的方法,这里只是浅陋地探讨了个人的工作中的点滴见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新型材料的不断开发和应用,许多施工技术和方法方面将会大大的改变和提升,这些将会大大地造福于人类。
参考文献
[1]《滑坡灾害防治手册》.(美)海兰|译者:汪发武.地质出版社,2009
[2]《岩土支挡与锚固工程》.赵其华,彭社琴.四川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建筑施工直接加固间接加固
1间接加固方法
1.1预应力加固法这个方法能够降低被加固构件的应力水平,不仅能提高加固效果,而且还能较大幅度地提高结构整体承载力,不过会对原结构外观造成一定影响;适用于大跨度、重型结构以及处于高应力、高应变状态下的混凝土构件的加固工程,但在没有防护的情况下,不能在温度高于600℃的环境中使用,也不适合用于收缩徐变大的结构的混凝土。
1.2增加支承加固法这个方法简单可靠,但容易损害建筑物的原貌和使用功能,并且可能减小使用空间;适合用于具体条件许可的混凝土结构加固工程。
2直接加固的方法
2.1加大截面加固法这个方法工艺简单、适应性强,并且具有成熟的设计方案和施工经验;适合用于梁、板、柱、墙和一般构造物的混凝土的加固工程;但现场施工的作业时间较长,对生产和生活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并且加固后的建筑物净空间会有一定的减小。
2.2置换混凝土加固法这个方法的优点与加大截面法相近,并且加固后不影响建筑物的净空间,但同样存在施工时间较长这一的缺点;适合用于受压区混凝土强度偏低或有严重缺陷的梁、柱等混凝土承重构件的加固工程。
2.3有粘结外包型钢加固法这个方法也称湿式外包钢加固法,受力可靠、施工简便、现场工作量较小,但钢材耗量较大,且不适宜在没有防护的情况下用于600℃以上的高温场所;适用于使用上不允许显著增大原构件截面尺寸,但又要求大幅度提高其承载能力的混凝土结构加固工程。
2.4粘贴钢板加固法这个方法施工快速,能做到现场无湿作业或仅有抹灰等少量湿作业,对生产和生活造成影响较小,并且对原结构外观和原有净空间没有显著影响,但胶粘工艺与操作水平很大程度决定着加固效果;适合用于承受静力作用且处于正常湿度环境中的受弯或受拉构件的加固工程。
2.5绕丝法这个方法的优缺点与加大截面法相近;适合用于混凝土结构构件斜截面承载力不足,或需对受压构件施加横向约束力的加固工程。
3改造配套技术
3.1托换技术是托梁、拆柱、托梁接柱和托梁换柱等技术其实属于一种综合性技术,由相关结构加固、上部结构顶升与复位以及废弃构件拆除等技术组成;适用于已有建筑物的加固改造;与传统做法相比,具有施工时间短、费用低、对生活和生产影响小等优点,但对技术要求较高,需由熟练工人来完成,才能确保安全。
3.2植筋技术是一项对混凝土结构较简捷、有效的连接与锚固技术;可植入普通钢筋,也可植入螺栓式锚筋;已广泛应用于已有建筑物的加固改造工程,如:施工中漏埋钢筋或钢筋偏离设计位置的补救,构件加大截面加固的补筋,上部结构扩跨、顶升对梁、柱的接长,房屋加层接柱和高层建筑增设剪力墙的植筋等。
3.3裂缝修补技术根据混凝土裂缝的起因、性状和大小,采用不同封护方法进行修补,使结构因开裂而降低的使用功能和耐久性得以恢复的一种专门技术;适用于已有建筑物中各类裂缝的处理,但对受力性裂缝,除修补外,尚应采用相应的加固措施。
3.4混凝土表面处理技术是指采用化学方法、机械方法、真空吸尘方法、喷砂方法、射水方法等清理混凝土表面污痕、油迹、残渣以及其它附着物的专门技术。
3.5混凝土袁层密封技术是指采用柔性密封剂充填、涂膜等方法对混凝土进行防水、聚合物灌浆、防潮和防裂处理的技术。
4其它技术
如结构、构件移位技术、调整结构自振频率技术等。
4.1砌体结构加固方法砌体结构的加固分为直接加固与间接加固两类,整合时,可根据实际条件和使用要求选择适宜的方法。
4.1.1直接加固方法:
①钢筋混凝土外加层加固法。该方法属于复合截面加固法的一种。其优点是施工工艺简单、适应性强,砌体加固后承载力有较大提高,并具有成熟的设计和施工经验;适用于柱、带壁墙的加固;其缺点是现场施工的湿作业时间长,对生产和生活有一定的影响,且加固后的建筑物净空有一定的减小。
②钢筋水泥砂浆外加层加固法。该方法属于复合截面加固法的一种。其优点与钢筋混凝土外加层加固法相近,但提高承载力不如前者;适用于砌体墙的加固,有时也用于钢筋混凝土外加层加固带壁柱墙时两侧穿墙箍筋的封闭。
③增设扶壁柱加固法。该方法属于加大截面加固法的一种。其优点亦与钢筋混凝土外加层加固法相近,但承载力提高有限,且较难满足抗震要求,一般仅在非地震区应用。
4.1.2间接加固方法:
①无粘结外包型钢加固法。该方法属于传统加固方法,其优点是施工简便、现场工作量和湿作业少,受力较为可靠;适用于不允许增大原构件截面尺寸,却又要求大幅度提高截面承载力的砌体柱的加固;其缺点为加固费用较高,并需采用类似钢结构的防护措施。
②预应力撑杆加固法。该方法能较大幅度地提高砌体柱的承载能力,且加固效果可靠;适用于加固处理高应力、高应变状态的砌体结构的加固:其缺点是不能用于温度在600℃以上的环境中。
4.2钢结构加固方法钢结构加固的主要方法有:减轻荷载、改变结构计算图形、加大原结构构件截面和连接强度、阻止裂纹扩展等。当有成熟经验时,亦可采用其它加固方法。
4.3改变结构计算图形改变结构计算图形的加固方法是指采用改变荷载分布状况、传力途径、节点性质和边界条件,增设附加杆件和支撑、施加预应力、考虑空间协同工作等措施对结构进行加固的方法。
4.3.1对结构可采用下列增加结构或构件的刚度的方法进行加固:
①增加支撑形成空间结构并按空间结构验算;
②加设支撑增加结构刚度,或者调整结构的自振频率等以提高结构承载力和改善结构动力特性;
③增设支撑或辅助杆件使结构的长细比减少以提高其稳定性;
④在排架结构中重点加强某一列柱的刚度,使之承受大部分水平力,以减轻其它柱列负荷;
⑤在塔架等结构中设置拉杆或适度张紧的拉索以加强结构的刚度。
4.3.2对受弯杆件可采用下列改变其截面内力的方法进行加固:
①改变荷载的分布,例如将一个集中荷载转化为多个集中荷载;
②改变端部支承情况,例如变铰接为刚结;
③增加中间支座或将简支结构端部连接成为连续结构;
④调整连续结构的支座位置;
⑤将结构变为撑杆式结构;
⑥施加预应力。
4.3.3对桁架可采取下列改变其杆件内力的方法进行加固:
①增设撑杆变桁架为撑杆式结构;
②加设预应力拉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