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财务危机范文

财务危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财务危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财务危机范文

[论文摘要]企业财务危机已成为企业利益相关者需要预测并应对的重要风险之一。企业应构建财务预警机制,及时沟通企业有关财务危机预警的信息,有效地防范和化解财务危机。本文对国内外财务危机预警模型逐一进行评析,旨在为构建符合我国实际并具有可操作性的财务危机预警模型提供借鉴。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经济领域中的复杂性、不确定性日益凸现,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情况越来越频繁,因此,财务危机已成为企业利益相关者需要预测并应对的重要风险之一。构建财务预警机制,及时沟通企业有关财务危机预警的信息,有效地防范和化解财务危机,是任何一个企业都必须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除了沿用传统的经验判别与定性分析方法外。企业利益相关者也开始关注并尝试使用财务危机预警模型来定量预测财务危机。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就是借助企业一系列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来识别企业财务危机的判别模型。其关键点就是如何确定预警指标及预警指标的临界值。本文对国内外财务危机预警模型逐一进行评析,旨在为构建符合我国实际并具有可操作性的财务危机预警模型提供借鉴。

一、单变量预警模型

单变量预警模型是指利用单个财务比率来进行财务预警,以判断企业是否发生财务危机的一种预测模型。Beaver(1966)在其“财务比率与失败预测”一文中,以财务危机预警为主题,以单一的财务比率指标为基本变量,运用配对样本法。随机挑选了1954年至1964年间79家危机中的企业。并针对这79家企业逐一挑选与其产业相同且资产规模相近的79家正常企业进行比较。得出的结论是,最能对企业危机做出预警的指标是“现金流量/总负债”比率,其次是“净收益/总资产”比率和“总负债/总资产”比率。其中,“现金流量”来自“现金流量表”的3种现金流量之和,除现金外还充分考虑了资产变现力,同时结合了企业销售和利润的实现及生产经营状况的综合分析,这个比率用总负债作为基数,考虑了长期负债与流动负债的转化关系,但是总负债只考虑了负债规模,而没有考虑负债的流动性,即企业的债务结构,因此对一些因短期偿债能力不足而出现危机的企业存在很大的误判性。“总资产”这一指标没有结合资产的构成要素。因为不同的资产项目在企业盈利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这不利于预测企业资产的获利能力是否具有良好的增长态势。

Beaver最先在企业危机预警研究中使用非参数统计的二分类检验方法来确定分割点。使其错误分类率降至最低,这一方法为以后的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研究者广泛采用。此外,Beaver还首创配对抽样的技术以控制因产业类别和企业资产规模不同而引起的混淆。但单变量预警模型只是利用个别财务比率预测企业财务危机。因此其有效性受到一定的限制。一般来说。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各种因素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单个比率反映的内容往往有限,无法全面解释企业的财务状况。

二、多元判别分析模型

多元判别分析模型是对企业多个财务比率进行汇总,求出一个总判别分值来预测企业财务危机的模型。Altman(1968)在其“财务比率、判别分析和公司破产预测”一文中认为,企业是一个综合体,各个财务指标之间存在某种相互联系。各个财务指标对企业整体风险的影响和作用也是不一样的。他通过把传统的财务比率和多元判别分析方法结合在一起,发展了一种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即Z计分模型。该模型的具体形式如下:

Z=0.012X1+0.014X2+0.033X3+0.006X4+0.999X5

式中,X1=营运资本/总资产,反映资产的流动性与规模特征;X2=留存收益/总资产,反映企业累计盈利状况;X3=息税前收益/总资产,反映企业资产的获利能力;X4=权益的市场价值/总债务的账面值,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X5=销售总额/总资产,反映企业的营运能力。

通过统计分析,Altman认为Z值应在1.81-2.99之间,等于2.675时居中。如果企业的Z值大于2.675,表明企业的财务状况良好;如果Z值小于1.81,则企业存在很大的破产风险;如果Z值处于1.81-2.675之间,称为“灰色地带”,处在这个区间,则企业财务状况是极不稳定的。

Z计分模型的变量是从资产流动性、获利能力、偿债能力和营运能力等指标中各选择一两个最具代表性的指标。模型中的系数则是根据统计结果得到的各指标相对重要性的量度。实证表明该模型对企业财务危机有很好的预警功能。但其预测效果也因时间的长短而不一样,预测期越短,预测能力越强,因此该模型较适合企业短期风险的判断。

Z计分模型在企业破产前超过3年的预测正确率大大降低,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环境也将出现重大变化,特别是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企业财务危机的平均规模急剧增大,原有的Z计分模型已无法解释当时的企业财务危机现象。于是,Altman等人于1977年又提出了一种能更准确地预测企业财务危机的新模型——ZETA模型。在该模型中,Altman等人利用27个初始财务比率进行区别分析,最后选取了7个解释变量,即资产报酬率(息税前利润/总资产)、盈余稳定性(息税前利润,总资产的10年标准误差)、利息保障倍数(息税前利润/利息支出总额)、累计盈余(留存收益/总资产)、流动性(流动比率)、资本比率(5年普通股平均市值/总资本)和资本规模(普通股权益/总资产)。该模型存在的不足是选择比率没有理论可依,选择同一行业中相匹配的危机公司和正常公司也是困难的,而且观察的总是历史事件。但由于该模型简单明了。以后对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研究都是沿着这一思路进行的。

20世纪70年代,日本开发银行调查部选择了东京证券交易所310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使用与Altman相同的研究方法,建立了“利用经营指标进行企业风险评价的破产模型”,进行财务危机预测。其判别函数为:

Z=2.1X1+1.6X2-1.7X3-X4+2.6X5+2.5X6

式中,X1表示销售额增长率;X2表示总资本利润率;X3表示他人资本分配率;X4表示资产负债率;X5表示流动比率;X6表示粗附加值生产率(为折旧费、人工成本、利息及利税之和与销售额之比)。模型中和的系数是负数,表明他人资本分配率和资产负债率越小,风险也越小。该模型Z值的判断标准是:如果Z值大于10,则企业财务状况良好:如果Z值小于0,则企业存在严重的财务危机,破产的概率极大;如果Z值在0与10之间。则表明企业处于“灰色区域”,存在财务隐患。

陈肇荣应用中国台湾地区的企业财务资料建立了多元判别函数,但未给出临界值及警度区间。该模型如下:

Z=0.35X1+0.67X2-0.57X3+0.39X4+0.55X5

式中,X1=速动资产/流动负债;X2=营运资金/资产总额;X3=固定资产/资本净值;X4=应收账款/销售净额;X5=现金流入量/现金流出量。

由于Z计分模型在建立时并没有充分考虑到现金流量的变动等方面的情况,因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为此,中国学者周首华等对Z计分模型加以改造,并建立其财务危机预测的新模型——F分数模式。F分数模式的主要特点是:(1)F分数模型中加入现金流量这一预测自变量。许多专家证实现金流量比率是预测公司破产的有效变量,因而弥补了Z计分模型的不足。(2)考虑了现代化公司财务状况的发展及其有关标准的更新。公司所应有财务比率标准已发生了许多变化,特别是现金管理技术的应用,已使公司所应维持的必要的流动比率大为降低。(3)使用的样本更加扩大。其使用了CompustatPCPlus会计数据库中1990年以来的4160家公司的数据进行了检查;而Z计分模型的样本仅为66家(33家破产公司和33家非破产公司)。

F分数模式如下:

Z=0.1774+1.1091X1+1.1074X2+1.9271X3+0.0302X4+0.4961X5+0,4961X5

式中,X1、X2及X4与Z计分模型中的X1,X2及X4相同,这里不再进行分析;X3=(税后纯收益+折旧)/平均总负债;X3=(税后纯收益+利息+折旧)/平均总资产。F分数模式与Z计分数模型中各比率的区别就在于其X3,X5的比率不同。X3是一个现金流量变量,它是衡量企业所产生的全部现金流量可用于偿还企业债务能力的重要指标。一般来讲,企业提取的折旧费用,也是企业创造的现金流入,必要时可将这部分资金用来偿还债务。X5测定的是企业总资产在创造现金流量方面的能力。相对于Z计分模型,它可以更准确地预测出企业是否存在财务危机。F分数模式的F分数临界点为0.0274;若某一特定的F分数低于0.0274,则将被预测为破产公司;反之,若F分数高于0.0274,则公司将被预测为继续生存公司。

多元判别分析模型是根据特定样本建立起来的判别模型,因而根据一个地区(或时期)样本企业建立的判别分析模型可能无法有效地对另一个地区(或时期)的企业进行预测。此外,多元判别分析模型的有用性差,导致理论研究热而实际应用冷的尴尬局面。

三、线性概率模型

线性概率模型是多元判别分析模型的一种替代选择。该模型为:

P=c0+c1x1+c2x2+…+cnxn

该模型可以解释为,在给定财务比率xn的情况下,P为该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概率的估计值。该模型计算虽然简单,但存在明显的缺陷:(1)该模型表示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则P值只能在(0,1)区间之中,然而线性回归方程无法做到这一点,采用该模型进行预测时,P值可能在(0,1)区间之外;(2)线性概率的假设往往与实际情况不吻合。现实生活中的经济变量是不确定的,而在该模型中,自变量c却是一个常数。基于以上原因,该模型在企业财务危机预测的实际研究中鲜有采用。

四、Logistic模型

尽管多元判别分析模型有较好的预测性,但存在假设上的局限性,即要求各自变量(财务比率)服从多元正态分布的假设和两组变量(发生财务危机与未发生财务危机企业)具有同样方差一协方差矩阵的假设,显然,这些假设与现实相去甚远。此外。样本的抽取往往也会影响评价模型的预测准确性。因此。为服务于对定性因变量的多元非线性分析,Ohlson率先在财务危机预警研究中应用了二元概率函数来计算危机事件发生的概率,由此产生了Logistic模型。在企业财务危机判定与预测中,Logistic模型如下:

Yi=β0+β1xli+…+βkxki

Pi=1/(1+e-yx)

式中,Yi代表第i家企业是否发生财务危机,i=0或1,0代表正常企业,1代表财务危机企业,xki代表第i家企业的第k个财务比率,Pi代表根据Logistic模型所估计出来的第i家企业可能发生财务危机的概率。

该模型是一个用来测度企业是否会发生财务危机的二元选择模型。对这个模型的参数估计只能采用最大似然估计法。Logistic模型的一个重要优点是它把在(0,1)区间预测一个企业是否发生财务危机的概率的问题转化为在实数轴上预测一个企业是否发生财务危机的机会比的问题,这与线性概率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和进步。

五、人工神经网络分析模型

运用线性概率分析、逻辑回归方法来建立财务危机判别函数都是直接或者间接地依赖于线性函数来建立模型。存在的只是理论上的优越性。往往并不能很好地拟合复杂的实际数据。1987年,Lapedes和Fayber首次应用人工神经网络分析模型进行预测,开创了人工神经网络预警的先河。该模型是一种平行分散处理模型,其构建理念基于对人类大脑神经运作的模拟。它除具有较好的模式识别能力外,还可以克服传统统计方法的局限,具有容错能力。更难能可贵的是,该模型具有随不断变化的复杂环境进行自我学习的能力,因而使企业财务危机动态预警成为可能。

第2篇:财务危机范文

财务危机又称财务困境。是指企业因财务运作不善而导致财务状况恶化的动态过程。财务危机不仅给企业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和形象伤害,处理不当甚至会导致企业倒闭。

二、企业财务危机形成的原因

企业内部控制薄弱、管理混乱。企业由于内部控制薄弱、管理混乱,出现违法违纪事件、会计反映不实、费用支出失控、经济效益低下、财产物资严重损失等经济现象。这种状态积累到一定程度,最终导致危机的发生和企业的彻底失败。

资本结构的不合理将使企业财务负担沉重,偿付能力严重不足,有可能出现财务危机。中国企业财务结构上,普遍存在着资产负债率较高、银行贷款过多的问题。负债结构上,长期负债较少,短期负债过多,过度的负债会削弱企业的支付能力。当企业出现支付危机时,一方面使自己失去信任而加大其财务风险,另一方面又因逾期借款而使融资成本加大。

投资缺乏科学性。一方面由于企业投资决策者对投资风险的认识不足,盲目投资,导致企业投资损失巨大,从而财务危机不断。另一方面是企业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缺乏周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加之决策所依据的经济信息不全面、不真实以及决策者决策能力低下等原因,使得投资决策失误频繁发生。投资项目不能获得预期的收益,投资无法按期收回,形成不良资产或巨额损失,加大财务风险。

商业信用过度使用。现代社会企业间广泛存在着商业信用,大量采用赊销方式销售产品。从会计核算的角度看,这可以增加企业利润,但相当多的企业在信用销售过程中对客户的信用等级了解不够,盲目赊销。造成大量应收账款失控d一旦信用链上的某一环节出现故障,资金链断裂,企业将会发生支付危机和偿债危机。

三、企业财务危机的防范

(一)加强危机的管理

1、加强对危机的教育,使企业全体员工树立牢固的危机意识。企业在制订发展目标,决策企业经营活动,组织企业经营战役时,要有危机观念,从思想上不放松对危机的控制。危机出现时,不胆怯、不畏缩,迎难而上,同心协力,摆脱困境、克服危机。

2、加强对危机的防范。在危机尚未发生之前,未雨绸缪,事先对企业的资本经营活动进行战略设计。制定防范危机方案,以便对危机进行预控。在财务管理上,应用财务预警指标对企业举债、用债、偿债过程中所涉及的环节、因素进行预测分析,充分估计各种不利因素可能引发危机的程度,以便采取措施加以应对。

3、加强对危机的控制和处理。加强财务危机的管理。除了加强会计核算,进行财务预警分析,健全会计信息质量保证体系外,必须建立健全一套既符合国家监控要求,又符合企业发展要求的财务危机管理机制,特别是建立健全一套企业财务危机应急管理系统。在危机发生时,通过设立的危机控制机构和人员,制定周密的危机应急处理方案,按照既定的程序,以迅速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及时控制和扭转被动的财务局面,使企业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危机损失。

(二)制定和实施应急行动方案

制定和实施应急行动方案是危机指挥中心进行危机应急管理的重点。目的是降低现金需求,谋求资金来源最大化。可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法。迅速制定处理方案,控制和扭转财务被动局面。

1、债务展期与债务和解。债务展期是与债权人洽商推迟到期债务要求付款的日期:债务和解是债权人自愿同意减少债务人的债务。包括同意减少债务人偿还的本金数额,或同意降低利息率,或将一部分债权转化为股权,或将上述几种选择混合使用。债务展期与债务和解在企业发生财务困境时能为企业赢得时间,进行财务调整。操作起来也方便简捷。当企业发生财务危机时,首先应该想到的应该是债务展期与债务和解。此外,利用商业信用,争取供应商继续进行信用融资。如以储代购,缓解周转资金占用;以销货的百分比偿还应付账款:以退货抵消部分应付账款:签订新的定货合同抵消债务等也是实践中常用的有效方法和措施。

2、资产变现。正常情况下,企业通过资产运作,利用经营活动创造的现金流量偿付到期债务。而通过变卖某些资产偿付到期债务也是企业陷入财务困境时的一条途径。处分不良债权,加速回收应收账款;处分存货,包括制成品、原料、零部件;处分闲置资产、无效资产,出租、出售无用资产:减少固定资产投资或收回对外投资。

3、与企业出资者协商增资的可能性,增加企业可运用的资金,共渡难关。

4、促进销售增长,提高收现比例,减短赊销期,使收入期限短于支出期限,应付资金不足的局面。

第3篇:财务危机范文

[关键词]初创民营企业;财务危机;成因;对策

据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统计,截至2005年底,内资民营经济在我国GDP中所占比重为50%,预计在未来5年,我国全部民营企业将占全国企业总数的70%以上。但由于我国民营企业尤其是初创民营企业缺乏对财务危机的认识及防范、化解的对策,导致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仅为2.9年,这势必会给我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留下隐患。因此。对我国初创民营企业财务危机的成因及对策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一、初创民营企业财务危机的成因

财务危机是由于企业当期可抵债资产无法偿还到期的债务而形成的支付危机,严重者将导致企业破产。在当今世界经济环境下,财务危机已是众多企业不得不面对的难题之一。依据我国初创民营企业独特的内外生存环境,可将初创民营企业财务危机的成因分为内部成因和外部成因两部分。

(一)内部成因

1企业创建资金有限。初创民营企业的创业资金主要来源于创业者本人或民间借贷,资金数量较少,而初创期的企业却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就导致企业内部各个环节的资金紧张。对企业造成整体压力。容易产生财务危机。

2创业者素质不高。初创民营企业的创业者往往缺乏管理经验、风险意识不足、经营理念落后。而且创业者对市场的了解不多,整体把握性差,从而容易产生经营上的短期行为或重大决策失误,使企业的产品开发、产品营销存在严重问题,造成企业销售收入减少,直接导致现金流入的减少;再加上创业者对潜在的财务风险没有充分的认识和准备,均可引发财务危机。

3企业管理体制不健全。由于初创期的民营企业内部管理体制的漏洞一般较多,系统化程度较差,企业内部员工的忠诚度较低,很容易造成企业管理存在真空、重叠、家族统治或目标不明确、企业资金流失、浪费严重,为企业留下财务危机隐患。同时,由于管理体制不健全、银行等金融机构不敢给企业贷款等。也容易引发财务危机。

(二)外部成因

1融资渠道狭窄。一方面,由于处于初创期的民营企业规模小、知名度低,外界对企业信任程度不高,银行等金融机构和企业外部投资者对企业抱有一定的怀疑态度,企业融资困难;另一方面,从我国目前的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以及信贷政策环境来看,初创民营企业的融资门槛过高,高于其他类型的企业,易引发财务危机。

2同行业竞争激烈。在目前同行业竞争愈演愈烈的条件下。与同行业强大的竞争对手相比,初创民营企业市场占有率低,市场竞争能力差,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一旦销售不畅,资金链条极易断裂,导致生产经营中断,最终引发财务危机。

二、防范、化解初创民营企业财务危机的对策

对于初创民营企业的财务危机,防范、化解是必然的选择。初创民营企业财务危机的防范、化解可分为三个阶段:财务危机的事前防范、事中应对及事后处理,而且,事前防范最为重要。(一)财务危机的事前防范

事前防范是指在财务危机发生之前,依据初创民营企业财务危机的成因。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解决存在的问题,避免财务危机的产生。该阶段具体对策如下:

1全面提高创业者的素质。(1)初创民营企业的创业者要明确企业的目标、使命及市场定位,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更应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2)创业者要有一定的财务知识,能够读懂财务报表,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及时发现潜在的财务风险,避免发生财务危机。

2建立科学的企业管理体制。一个人或几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民营企业的创业者不能一直盯着整个企业,更不能做到事必躬亲。因此,创业者要建立一种管理体制,尤其是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使整个企业无论创业者在与不在都能按管理体制的要求正常运转,使员工的忠诚度、积极性和创造性均得到提高,以防止企业资金流失和浪费,也可以提高企业的信用等级。

3开辟多种融资渠道及方式。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和方式可以使初创民营企业更容易筹措资金,从而缓解资金压力,能够更好地防范财务危机。国家应制定更优惠的信贷政策,鼓励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向初创民营企业融资;建立更多的信用贷款担保机构。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初创民营企业本身也应主动出击,充分利用融资租赁、供应商信贷和投入资本等筹资方式。

4制定应急预案。针对可能发生的财务危机,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做到未雨绸缪。一旦危机发生。可以迅速启动相关的应急预案,及时化解财务危机。避免惊慌失措或束手无策。

(二)财务危机的事中应对

财务危机一旦发生,尤其是在危机发生初期,初创民营企业的创业者必须沉着冷静,积极应对并化解财务危机。具体对策如下:

1启动应急预案。如果发生的财务危机是事前估计到的类型,企业就应迅速启动相关的应急预案,并依据事态的发展,及时调整、完善应急预案。使企业度过难关,最终化解财务危机。

2制定危机处置对策。如果发生的财务危机是事前未估计到的或未遇到过的类型,企业应尽快查明原因,制定切实可行的财务危机处置对策,以寻求债权人、债务人、银行、供应商和战略伙伴等多方面的理解及援助,加强内部控制,稳定管理团队和员工队伍,减少企业内部的非必要开支。

第4篇:财务危机范文

关键词:企业 财务危机 类型 特征 成因 预防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3-177-03

一、企业财务危机的概念界定

综合各方面对财务危机概念的界定,财务危机的概念可以总结为:财务危机是指企业在日常运营活动中无法产生足够的现金流量来满足资本所有者的要求(包括债权人的偿付要求和投资者的报酬要求),而引起的财务紧张和财务困难。财务危机引起的不良后果包括企业对合同违约、企业亏损、利润下滑、股价暴跌,导致企业破产清算或者重组行为的发生。

其实财务危机的界定可以从过程、属性或原因等多方面来确定,无论在理论或实务中都没有公认的规定。

二、研究企业财务危机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企业体制的转轨,资本市场的发展,我国企业理财的内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营管理者、股东和债权人必须时刻警惕本企业以及其他有关企业的危机问题。具有完备风险意识的管理者,才称得上是合格的管理者,准确预测公司财务危机,对公司经理人来讲是十分重要的,可以使其提前采取适当的纠正措施以阻止企业财务状况的进一步恶化,避免进入破产清算或被收购兼并的境地;对银行等金融机构而言,可以将预测结果作为信贷决策的参考指标,从而降低信贷风险;对民间审计机构来讲,可以准确判断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发表恰当的审计意见,从而避免因未能正确披露其经营失败而招致的法律诉讼。因此,企业财务危机研究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此,我们有必要对财务危机的类型和特征、预防作一个全面的分析,真正树立起财务危机的意识,建立起有效的财务危机预防机制。

三、财务危机的类型

一般根据惯例,按照企业财务危机的程度和对其处理程序的不同,通常将财务危机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运营失败。运营失败是指企业收入低于包括其资本成本在内的全部运营成本。如果企业的投资愿意接受较低的投资收益率(有时甚至是负的投资收益率),并继续向企业投入资金,则这类企业还可以持续经营,还没有处于财务危机中。但是,如果企业没有能力在一定时间内扭亏为盈,而投资者又不可能不断向企业投入资本,因此这类企业的资产就会逐渐减少,陷入财务危机,最终会走向关闭。

2.商业失败。商业失败是美国一家著名的咨询公司所使用的名词,特指那种没有经过正式破产程序的企业,但却以债权人不能收回全部债权(即债权人蒙受了一定的损失)为代价而终止经营的情况。陷入商业失败的企业虽没有宣布破产,但企业整体情况已经恶化,资不抵债,陷入财务危机中,实质上已经失败。

3.技术性无力偿债。“技术性无力偿债”是指企业无力偿还到期债务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企业运营安排调度不当、资金周转不灵造成的。如果宽限一段时间,企业可以筹措到足够的资金来偿清债务,那么企业还可以继续生存下去;但如果这种技术性无力偿债同时又是经济失败的早期信号的话,即使是暂时筹资度过了目前的难关,但也已经陷入财务危机中,难免会一步步会走向失败。

4.无力偿债。与技术性无力偿债相比,无力偿债是指企业无法筹集到足够的资金以抵偿企业现有的债务,这至少说明企业有两种财务状况的可能性,即企业盈利能力或收款能力很差,企业无法采用经营活动或投资活动所获现金来偿付其债务本息;其次是企业缺乏必要的筹资能力,企业在短期内可能无法筹集到偿债所必须的资金,而更严重的是这一状况可能并非是暂时的。

5.资不抵债。当企业总资产的市场价值低于其总负债的账面价值时,企业就陷入资不抵债的境地了。显然,这一情况要比技术性无力偿债严重得多,常常会导致企业破产清算。但是,资不抵债并不意味着企业一定会破产。

6.正式破产。根据法律规定,因无力偿债而正式进入破产程序的企业为正式破产。破产是企业财务危机的一种极端形式,当同时出现企业资金匮乏和信用崩溃两种情况时,企业必定会破产。因此,破产是指企业的全部负债大于其全部资产的公允价值,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出现负数,并且,企业无法筹集新的资金,以偿还到期债务的一种极端的财务危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债权人或债务人要求,经法院裁定,企业需要按照法律程序转入破产清算。

四、企业财务危机的基本特征

一般讲,企业财务危机的产生并不是突发性的,而是一个长期积累和逐步发展的过程。企业财务危机在从小到大的整个发展过程中都会表现出不同的财务特征,但这种表现可能并不是十分显著和明显的,有的甚至是潜在的,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和解决,逐渐积累,一旦急速发展,就可能马上陷入完全的财务危机状态,从而导致严重的后果。从实际看来,大部分陷入财务危机的企业的表现都是基本相似的,它们具有广泛的普遍性。只是不同的企业由于产生财务危机的原因不一,所以这些财务危机特征的表现各有不同,或者更侧重于某项或某几项危机特征的表现。

按照财务危机的发展过程可以将其划分为四个主要阶段:财务危机潜伏阶段、财务危机的发展阶段、财务危机恶化阶段、财务危机的最终阶段,并各自表现出不同的财务危机特征。

五、企业财务危机的基本征兆

企业要想有效地防范企业财务危机,就必须充分了解和把握本企业可能出现的各种财务危机的表现特征。财务危机的基本征兆主要表现如下:

1.财务状况明显恶化。企业可能发现财务危机最主要的和最显著的征兆就是企业财务状况明显恶化。其中包含的内容很多,突出表现在企业的营运资金供应困难、现金周转失控、负债比例居高不下、偿债能力明显减弱、收款能力不差、风险投资膨胀而投资收益日趋下降、企业费用和成本严重超支,等等。

企业财务状况恶化极易导致企业经营和财务的彻底失败,它是企业最显著的危机信号,企业必须时刻严密监控相关财务指标的变动,在出现异常情况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2.经营状况的明显恶化。企业发现经营状况恶化到演变成财务危机虽然还有一定时期,但是如果恶化累积而没有应对措施,从理论上讲就必然导致企业的财务危机。经营恶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有:销售额的非预期下跌、非计划的存货积压、市场占有率较大幅度下降、平均收账期延长、投资决策失误、盲目扩张、企业自身交易记录恶化、经营管理制度混乱、客户大量流失、营销队伍不力、市场竞争能力低下,等等。

3.财务制度管理混乱。企业一定时期出现财务管理制度混乱和财务控制能力低下,往往是导致企业财务失败的重要因素。

4.经营效率明显低下。如果企业在较长一段时期内经营效率低下,就说明企业已逐步丧失其持续成长的能力,正在不断衰退。因为企业经营效率持续低下,说明企业无法获得应有的利润,甚至亏损,企业的资本和净资产等都不能增值。企业应时刻关注这些指标,提高经营效率,避免财务危机。

5.经营环境明显恶化。企业经营环境的明显恶化,往往是导致企业财务危机产生的重要因素,但许多企业缺乏对环境变化的高度敏感性。

六、企业财务危机的成因分析

1.投资决策失误,盲目扩张。很多经营成功的企业总是追求更大的成功、更大的利润,因此不断的扩张成为成功企业的内在冲动和投资方向。然而缺乏明确目标和充分考察论证的扩张,必然会将企业陷入混乱,造成主业的缺失,而新的扩张和投资项目又无法获得预期的利润,继而企业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会恶化。这不仅仅会导致经营亏损,甚至最后会出现彻底的崩溃和破产。

2.企业内部缺乏管理才干和管理经验,导致管理失误。企业内部缺乏管理才干和管理经验,就没有合理的管理制度,造成管理效率低下和管理混乱,而这种混乱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必然是出现管理失误。

3.企业资产流动性差。一个企业的资产可以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如果一个企业所拥有的流动资产占比例较大的话,那么它所面临的财务风险就小。因为流动性好的资产本身就可以用于支付,容易变现,同时由于它们的价值比较确定,从金融机构抵押贷款也较为方便。而流动性差的资产,其本身的价值就会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大幅度波动,一旦企业遇到财务风险,此类型的资产既不易变现也不易抵押贷款。如果在维持企业正常运转时,由于资金管理不当造成支付能力不足,若不采取恰当的应对措施,就会使财务状况整体恶化,诱发财务危机。企业持有较高比例的非流动资产、应收账款多且不能及时收回、存货积压多、存货质量差、周转能力不强这些都是企业资产流动性差的具体表现。一旦债务到期,企业如果没有足够的可变现的资产用来偿债,企业的财务危机就会发生。所以说资产流动性差是引发企业财务危机的导火索。而此类企业降低负债比例是比较有效的防范财务危机的方法。

4.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负债比例过高。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也是造成企业财务危机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大多数发生财务危机的企业是在其生产经营过程中自有资金不足,过度依赖负债以缓解其资金不足,造成负债率过高,资本结构不合理,这样就加重了企业的利息负担,造成资金成本过高。出现负债比例过高,资本结构不合理主要是因为企业融资决策失误。在进行融资决策时企业没有处理好融资渠道、融资额、融资方式以及偿还期这四个方面的问题,而这几个问题直接关系到企业财务状况的稳定以及未来的财务风险和破产风险。

5.财务管理制度设置不合理。许多陷入财务危机的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没有设置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基础脆弱,理财观念不科学,随意性较强。财务管理制度漏洞摆出,企业资产浪费严重。在筹资时,既不能科学合理地安排资本结构,造成负债比例过高,企业利息负担过重;在资金运营过程中,企业内部没有建立科学有效的财务经营秩序,也没有良好的财务经营机制和内控制度,使得财务信息失真,随意更改理财措施,这样就会造成理财舞弊和理财失败,成为财务危机发生的根源。

6.财务风险意识淡薄。有些企业在理财时倾向于获取负债的杠杆利益,但利益越大风险就越大,如果只顾通过负债所带来的杠杆利益,忽视了高杠杆收益伴随着的高风险,当负债过度,不利因素产生后,其潜在的债务风险就会转化为现实的债务危机,继而导致财务危机。

7.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外部原因。企业财务危机不仅与企业自身因素和所处行业这些内部因素有关,而且也有一些外部影响因素,具体内容包括:一是国家宏观管理制度不健全;二是经济环境的变化;三是国家政策的变化。另外,国家的产业政策会根据国家的实际情况对某些特定产业实行限制或淘汰,也可能引发这些企业的危机。

七、建立有效的企业财务危机预防机制和防范对策

1.树立风险意识和正确的财务观念。要做到真正有效地防范企业财务危机的发生,首先要在思想认识上重视这一问题,应加强对企业的领导和全体员工风险教育,树立正确的财务管理的观念,特别是要树立企业领导管理层的财务风险意识,防止好大喜功、不顾成本和不看市场的盲目的管理行为。此外还应树立正确的财务观念,正确的财务观念是企业生存之本的理念,再成功的企业,只要财务状况恶化,即便有再好的技术、质量和市场等,但由于资金的失控,都会使这一切化为泡影。稳扎稳打的经营方针和相对稳健的财务理念,应当始终作为企业管理者的警训。让每个管理者和员工都深知,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杜绝财务危机,确保企业的健康发展。

2.建立科学的预算管理,强化财务监控。要确保企业有效地预防其财务危机的发生,就要避免理财失误,就应建立科学的预算管理、强化财务监控制度,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做好财务管理工作。这是一个成熟和高水平管理企业的标志。科学合理的企业预算管理和财务监控制度应该是全方位,包括日常的营运资金管理、中长期筹资和资本结构管理、成本和费用监控、投资预算和投资资金监控、盈利水平和现金流量等有效监控等等。从长远和整体角度来看还应包括为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而进行的前瞻性的财务规划与控制。这一切,都应处在一个有效监控系统之中,高效率低风险地运行,如果不这样,一些企业的成功就可能是偶然的,最终面临财务危机却是必然的。

3.建立财务危机预警系统。一个企业发现财务状况从顺境到逆境不是一夜之间的事情,这也同其他事物一样,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因此企业应建立财务危机预警系统,以财务会计信息为基础,对企业的日常经营与财务进行监测。

4.确定切合实际的经营战略和实施有效管理。对于企业的高层领导来说,将完善的风险意识和财务理念贯彻到具体经营决策中,这些管理活动包括产品的生产、市场营销、客户服务、质量保证、成本控制、新品开发、市场拓展、资金周转和品牌建设等等,良好的管理是确保成功和安全的前提,而没有科学的管理制度的短期成功是不会有长期保障的。

5.确定符合企业特点的负债比例,合理利用财务杠杆。企业为了得到利益而利用负债资金时会增加破产机会或影响股东利益,一旦企业息税前利润下降不足以补偿固定利息支出,就会出现财务危机。因为负债利息,即财务费用是事先确定的,不论企业盈亏与否,都必须按事先约定的利率来支付债务利息。所以债务利息是固定不变的,当企业的息税前利润增加时,每股收益额所负担的固定财务费用就会相对减少,这能给股东带来更多的收益,企业的价值也会随之增加;反之,则会大幅度地减少股东收益。因此,企业只要确定了适合自身的负债比例,通过财务杠杆的作用就会增加企业的价值。

6.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企业的主业和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和综合竞争力的体现。一个优秀而成功的企业,应首先明确自己的核心业务即主营业务,并以此为基础,合理考虑多元化经营,合理扩张,提高企业的持续发展力,稳固企业的市场地位和生存基础。在扩张的同时,不能盲目,以防止主业的缺失导致财务危机。

7.培育和完善良好的环境。培育和完善企业良好的经营和财务环境包含着多方面的内容,如如何有效地拓宽融资渠道,建立与金融界良好的银企关系,确定多元化的投资渠道,树立企业信誉,确定良好的市场信用关系、实施有效筹划管理,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等等。总之,一个成熟的和管理水平较高的企业,都会自觉地培育和完善企业的外部环境,增强自身的抗风险能力,同时关注和跟踪经济环境变化的各种因素,及时有效地调整其经营战略和财务方针,达到有效预防企业财务危机发生的目的。

八、结论

通过以上对企业财务危机的分析,可以了解其概念、特征、征兆、成因以及应对措施。企业对财务危机的掌握,以及企业对营运风险的预测和防范已成为其市场化行为的重要方面,不仅是保障企业自身良好发展的基础之一,也是确保我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和公司财务状况良性循环的一个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王克勤,曹培.公司财务危机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学报,2005(1)

2.徐玲.企业财务危机的影响因素及其管理对策.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6(23)

3.谷祺,刘淑莲.财务危机企业投资行为分析与对策.会计研究,1999(10)

4.赵海胜,张如.企业财务问题分析.特区经济,2005(8)

5.张建.如何构建企业财务预警系统.财会研究,2003(9)

6.王世洪.企业危机及其管理研究.上海企业,2003(4)

7.张鸣,张艳,程涛.企业财务预警研究前沿.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8.王化成.高级财务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9.董研慧.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的实证研究.大连海事大学硕士论文,2008.2

10.汪红旭.企业财务危机研究.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7(8)

第5篇:财务危机范文

1财务危机管理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财务管理

顾名思义主要就是对于企业经营过程中产生的财务工作相关内容进行控制和管理,实际中由于企业规模大小的不同财务管理的规模也会产生很大差别,规模越大的企业涉及到的因素就越多,管理工作就越困难。而且财务危机很多时候是不能够提前确定和监控的,正是由于管理中的意外性导致财务管理活动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可能包括财务危机发生时间不确定、危机发生规模不确定、危机发生环节不确定等。而对企业财务危机进行管理是就要认真分析,分清楚哪些因素是能够控制的,哪些因素是不可以控制的,要对其中能够控制的因素进行有效管理。

2财务危机管理具有预见性特点企业财务危机具有很强的危险性

这就导致财务危机管理能够有预见性。因为企业财务危机爆发之后,企业管理者必须在最短时间内将财务危机带来的损失降至最低,所以企业财务危机管理必须具有预见性,对一些常见的财务危机提前制订预案以及其他的应急预案。企业财务危机的预见性要求企业必须重视预防工作,通过现代手段和科学的方法对财务管理的运营情况进行监控,对其中危机发生前的征兆及时反馈,快速做出应急反应措施。

3财务危机管理具有应急性特点

财务危机的不确定性特点直接导致企业财务危机具有应急性的特点,企业也要对此积极做出应对。经过分析得出,企业危机发生的过程可以划分为前兆时期、爆发时期以及持续时期,针对不同时期的特点要做出不同的反应。在企业危机前兆和持续时期企业财务管理工作重心应该放在监测和预防工作上,危机发生的同时也要积极采取措施解决企业危机,并做好危机后的总结,要将这些工作作为常规工作来进行。对于发生在爆发时期的危机进行管理时,因为危机呈逐步扩大的态势,管理者必须具有良好的承受心理压力的能力,在压力面前及时理智地做出决策,并督促各项危机处理工作快速开展。

二导致我国现代企业财务危机产生的原因分析

1企业财务危机管理工作受企业多变环境影响

财务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就是资金管理,而资金受到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等很多方面的影响。所以企业财务危机管理工作也受到企业外部多变的环境影响,其中主要包括企业外部政治环境、经济观景、市场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等各方面环境因素的影响,虽然这些因素看似和企业财务危机管理工作没有联系,但是彼此之间存在着各种间接的联系,这些环境因素不会直接给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带来致命的影响,不过就是这些不被重视的联系所造成的危机集合在一起给企业带来了不可小觑的损失,所以企业要善于对企业外部环境分析和把握,以减少对于外部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损失。

2企业资金结构不合理给财务危机管理带来的影响

在我国,资金结构主要是指企业全部资金来源中权益资金与负债资金的比例关系。由于筹资决策失误等原因,我国企业资金结构的不合理现象普遍存在。具体表现在负债资金占全部资金的比例过高。很多企业资产负债率达到30%以上。资金结构的不合理导致企业财务负担沉重,偿付能力严重不足,并由此产生财务风险。

3企业财务危机意识较差

企业经营活动受到内外部环境的影响,所以企业财务危机是客观存在的。虽然财务危机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但是不同的财务危机影响程度是不相同的。目前我国财务危机发生原因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企业财务危机意识较差,这就导致企业在正常的财务活动中不受约束,将原本可以避免或者缩小的风险扩大化。

4财务决策严肃性不足

财务风险发生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企业财务决策不严肃,所以从根本上避免财务危机决策的失误是提高财务危机管理应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现在,我国企业的财务决策普遍存在着经验决策及主观决策现象,由此而导致的决策失误经常发生,从而产生财务风险。如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过程中,有的企业由于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缺乏周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加之决策所依据的经济信息不全面、不真实以及决策者个人素质不高等原因,导致投资决策失误频繁发生。决策失误使投资项目不能获得预期的收益,投资无法按期收回,为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

三加强我国现在企业财务危机管理应用的措施

1建立和完善企业财务危机预警防范机制

企业财务危机管理大多都是在财务危机发生之前采取的预防和处理措施,是企业应对危机应采取的经营战略设计,因为所有工作都是预测和提前设计,所以企业要做好财务危机管理工作首先要有积极应对财务危机的态度,尽可能在危机发生之初或者危机进一步扩大之前将危机消除。但是财务危机具有不确定性、应急性等特点,做好危机预防工作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设法将突发工作常态化,这时建立和完善财务危机预防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这要求企业对于企业财务所涉及到的举债、用债、偿债过程中的所有因素及环节进行预测,针对以前出现的危机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制订出一套财务危机的应急预案以及防范方案,并形成机制。

2加强企业管理工作的控制

企业财务危机控制主要是在危机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时企业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法,例如采取筹资、投资、经营、贸易等多元化经营战略使财务经营产生一种互补效应,或者通过周密的危机处理计划,迅速制订处理方案,该收缩投资的时候就快速撤回资金,该增加融资的时候就积极投资,该裁减冗员的时候就裁员,该调整班子的时候就调整班子,进而及时控制和扭转被动的财务局面,使企业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危机损失。

3提高企业财务危机意识提高

企业人员的财务危机意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缩小

财务危机的影响范围,甚至可能避免企业财务危机。所以提高企业财务危机意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财务危险发生的可能性,这就要求企业管理人员注重对于企业财务人员以及其他所有员工财务意识的培养,及时捕捉日常活动中财务危机的征兆,提前做好防范。

4注重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做好企业危机

管理水平以及企业管理工作必须要做好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具体采取的行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日常资金管理,保证资金合理运用;制订具体的财务计划,通过计划将企业可能面临的不确定因素确定下来,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机制,以减少未来风险的影响,实现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重视融资管理,健全财务结构,维持资金来源的连续性,降低资金成本;规范投资行为,选择最佳投资方案,提高企业产品竞争能力、创利能力。

四结语

第6篇:财务危机范文

摘要:在我国,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研究正处于探索发展阶段。过去的研究主要以沪深两大证券市场的ST公司为样本数据,很少分行业进行研究。由于各个行业的特色不同,其企业的运作特点也千差万别,因此需要对每个行业进行更详细的研究。本文通过实证研究Z分数模型对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适用性。

关键词:财务危机预警模型;Z分数模型;制造业上市公司

如今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正是得益于企业的良好发展,由此可见,企业在其中所占的重要地位。然而,企业处在市场经全球化这样的大环境中,既能获得广阔的市场和资金来源渠道,又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这些风险会使企业的财务状况逐渐恶化,以致于出现财务危机。为此,企业应该建立起完善的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加强对风险的防范,保证企业的健康发展。

1.1样本的选取

本文以我国证监会分类的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并将沪、深两证券公司的ST公司鉴定为处于财务危机的公司。选取2010-2012年间,13家曾经处于或正处于财务危机的公司作为样本。利用样本公司被ST前三年的财务数据资料,即ST公司在第t年被ST,则上市公司被ST的前1、前2和前3年就分别表示为(t-1)、(t-2)和(t-3)年。

为了使各企业更具有可比性。选择了与ST公司研究年限、资产规模、所属行业相同的13家健康的公司做样本配对。本文具体选取的样本公司如表1。

1.2实证分析

将样本公司的相关财务指标分别代入Z值的计算公式,得出正常公司和ST公司的Z值分布情况,如下表:

1.3研究结论

通过对Z值的计算,总结出以下结论:

(1)Z分值模型在我国制造业ST公司的运用相比在正常公司的运用,其适用性较强,且越靠近被ST的年份,适用性越强。

具体可以从以上所得数据看出,正常公司t-1年Z值在2.675以上的有7家,误判率为46.15%,而ST公司t-1年Z值在1.81以下的有12家,误判率为7.69%;正常公司t-2年Z值在2.675以上的有6家,误判率达53.85%,ST公司t-2年Z值在1.81以下的有13家,误判率为0;正常公司t-3年Z值在2.675以上的有7家,误判率为46.15%,ST公司t-3年Z值在1.81以下的仅有4家,误判率达53.85%。

(2)我国制造业ST公司的Z值相比正常公司Z值较小,主要是在ST公司被处理的前两年呈现出来。被ST的前三年,ST公司的Z值大幅度下降(其中有3家ST公司为负数),财务状况呈现出日趋恶化的趋势。(作者单位:四川大学)

参考文献

[1]吴星泽.财务危机预警研究:存在问题与框架重构[J].会计研究,2011(2):59.

第7篇:财务危机范文

【关键词】上市公司;财务指标;财务危机;预警变量

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使得上市公司在获得巨大发展契机的同时面临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也在不断的加大,这些风险都直接或间接的形成了上市公司的财务危机。因此有必要对企业的财务指标进行分析,找出能有效的反映财务危机的指标作为财务危机预警的解释变量,对于建立预警模型进行危机预测具有现实意义。

一、财务危机预警变量选择原则

Edward·Altman教授在建立企业破产预测的Z-Score模型时,财务指标的最初选取遵循了两个原则:一是该指标在以前的研究中出现的频率;二是指标与所要研究问题的潜在相关性。本文认为这两个原则比较科学,是选择财务预警变量的基本原则。此外在选取研究变量指标时还应该考虑如下几个原则:

(1)高度敏感性和强烈预示性。选择指标要能够比较灵敏地反映企业财务运行的主要情况,有发生财务危机的苗头时,能在指标上比较迅速的反映出来,并且指标值一旦恶化就预示着公司很有可能发生财务危机。

(2)重要性和代表性。指标反映的内容在经济活动中居重要地位,对于特定的环节有重大的影响或代表性。

(3)可操作性。指标不能太复杂,能方便的从公司中获取所需要的财务指标数据,便于实际操作。

目前,多数研究者财务指标的选取存在显著的差异,即便是反映同一类型的指标,不同的研究者选取的指标差异也很大,一方面由于缺乏理论的指导,研究者在指标选择时受到自身价值判断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上市公司所处的行业、经营特点和所处时期不同等原因,指标的敏感度也不尽相同造成的。

二、财务危机预警指标初选

从国内财务预警研究情况看,在变量选择方面缺乏具体的理论指导,不同的研究者选择的研究变量各不相同,但通过考察和归纳国内外研究中选择的有显著贡献的预测变量,可以划分为综合反映公司财务状况的四类财务指标,即偿债能力指标、盈利能力指标、营运能力指标和发展能力指标。本文结合我国实际使用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及研究变量获取的难易程度,选择了20个财务指标作为财务预警研究的备选变量,各指标如表1所示。

三、财务危机预警指标的筛选与分析

1.数据来源与研究样本的选取

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上市公司年报、锐思数据库、新浪财经等各财经类网站。搜集样本公司的财务数据,这些财务数据与指标综合反映了公司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资产运营能力、发展能力和现金流量情况。

研究的ST样本选用2010至2012年被特别处理的A股上市公司,根据公司的行业分类和总股本规模选择相应的控制样本,构成非ST样本组。在研究样本的数据选择时,选取样本被特别处理前1~3年的财务数据,用t-1表示被特别处理前1年的数据,t-2表示被特别处理前2年的数据,t-3表示被特别处理前3年的数据,利用三年的财务数据进行财务指标的比较和选择。

2.财务预警变量的筛选

为了确定各个指标是否具有判定上市公司财务危机的能力,利用SPSS统计软件,计算ST公司与非ST公司的20个财务指标在被特别处理前1~3年的均值、标准差和各年T统计检验量及检验概率,然后比较两组公司的20个财务指标各年的均值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当显著性概率小于10%时,一般认为样本数据之间有显著性差异,随着样本公司被特别处理时间的临近,本文逐年提高显著性判别标准,减少误判率,将t-3年的显著性概率设为5%,t-2年和t-1年设为1%,显著性检验结果见表2。

3.财务预警变量的分析和确定

根据表2显著性检验结果进行分析,分析结果如下:

(1)在短期偿债能力方面,选取的四个指标中营运资金对资产总额比率连续三年通过显著性检验,流动比率、营运资金比率连续两年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这三个指标在两样本组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具有较强的判别能力,而速动比率判别效果不明显。

(2)在长期偿债能力方面,选取的四个指标中资产负债率和所有者权益比率连续三年通过显著性检验,考虑到这两个指标的相关性,在判别时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个指标;负债与权益市价比率连续两年通过显著性检验,而权益对负债比率判别效果不明显。

(3)在资产营运能力方面,选取的三个指标中只有流动资产周转率连续三年通过显著性检验,固定资产周转率只有一年通过显著性检验,而总资产周转率判别效果不明显,可见,流动资产周转率在两样本组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具有较强的判别能力。

(4)在盈利能力方面,选取的四个指标中固定资产净利润率连续三年通过显著性检验,资产报酬率、总资产净利润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连续两年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下降,盈利指标在ST公司和非ST公司之间具有很高的显著性差异,具有较强的判别能力。

(5)在现金流量方面,选择的三个指标中每股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每股现金净流量连续两年通过显著性检验,现金流量对流动负债比率只有一次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上市公司在没发生亏损的情况下,现金流量在ST公司和非ST公司之间差异不明显,当ST公司发生首次亏损后,现金流量在ST公司和非ST公司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判别效果明显。

(6)在发展能力方面,选取的两个指标中总资产增长率连续两年通过显著性检验,判别效果明显,而资本积累率只有在ST公司亏损两年后才表现出与非ST公司之间的明显差异。

通过上述分析,由筛选出的财务指标可以发现,在判断上市公司由盈利到首次亏损,再到出现连续两年亏损方面,不同的财务指标表现出不同的判别能力,按照至少连续两年显著的原则,选择了14个财务指标作为财务危机预警的指标体系。具体财务指标见表3。

四、小结

文章选用被特别处理的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选取ST样本公司没有发生亏损、首次发生亏损、连续两年发生亏损的财务数据和非ST公司的三年财务数据进行财务指标的比较和选择。使用SPSS统计软件,采取显著性检验筛选预警指标,选择了14个财务指标作为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指标体系。

通过研究发现,在上市公司陷入财务危机的过程中,公司在经营和财务上出现的危机征兆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财务指标来反映和判别,并且不同的财务指标表现出不同的判别能力。其中,营运资金对资产总额比率、资产负债率、所有者权益比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净利润率在不同的时期都表现出显著的判别能力。因此,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在揭示风险时应该密切关注这些指标的变化。

参考文献

[1]Edward I.Altman.Financial ratios,Discriminant analysis and the prediction of corporate bankruptcy[J].Journal of Finance Vol.XXⅢ,1968,September:589-609.

[2]吴世农,卢贤义.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困境的预测模型研究[J].经济研究,2001,6.

[3]耿贵彬.上市公司中长期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构建[J].财会月刊,2007,9.

第8篇:财务危机范文

一、财务危机的诊断

1.安全等级法。企业财务的安全程度可通过计算经营安全率和资金安全率两项指标分析得出。①经营安全率可用安全边际率来衡量。安全边际率=安全边际/正常销售额=1-保本销售额/正常销售额。安全边际表示正常销售额再降低多少,企业仍不至于亏损。安全边际的数值越大,亏损的可能性越小,企业越安全,相对应的财务风险就越小。由于正常销售额是一个相对稳定值,因此企业的安全边际率越大,企业的安全程度越高。②资金安全率=资产变现率-资产负债率。其中,资产变现率=资产变现金额/资产账面金额;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当资金安全率大于0时,表明企业财务状况良好,可以采取适当的扩张策略;当资金安全率小于0时,表明企业已潜伏财务危机,应积极改善资金结构。

2.财务指标综合法。它是运用多项财务指标加权汇总产生的总判别值来预测财务风险,即建立一个多元线性函数,来反映企业财务风险。这一方法是由美国学者阿尔曼提出的。其判别函数为:

Z=0.012X1+0.014X2+0.033X3+0.006X4+0.999X5

其中:X1=营运资本/资产总额,反映企业资产的折现能力和规模特征;X2=期末留存收益/期末总资产,反映企业的累计获利能力;X3=息税前利润/期末总资产,反映企业的当期获利能力;X4=期末股东权益的市场价值/期末总负债,反映企业的财务结构;X5=本期销售收入/总资产,即总资产周转率,反映企业全部资产的使用效率。该函数从企业的偿债能力、获利能力、营运能力、资产使用效率等方面综合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状况。一般而言,不同类型企业的Z值各不相同。在具体实践中,应总结出适合自己企业的Z值。与正常值相比,Z值越低,企业就越有可能发生财务危机。

二、正确把握负债经营的度是防止财务危机的关键

企业进行负债经营时,必须考虑企业的负债规模和偿债能力,考虑负债经营的度是企业防止发生财务危机的关键。企业财务部门在把握负债度上,首先,要注意负债经营的临界点,在达到临界点之前,加大负债将会获得更多的财务杠杆效益,一旦超过临界点,加大负债将会成为财务危机的前兆;其次,要注重筹资结构,按筹资方式不同可将筹资划分为权益融资和负债融资,这一环节上要对两者安排合适的比例,负债水平要适当,不能超过自身承受能力;再次,要合理安排债务偿还的时间和额度,力求债务偿还平稳,防止还款过于集中,造成无法支付到期债务。

此外,企业也要考虑通货膨胀和利率变化的影响,避免过分集中向某一国家、地区以单一货币融资。企业在确定负债规模时,一般应考虑以下因素。

1.财务杠杆效应的负面影响。在通常情况下,财务杠杆系数越大,表明财务杠杆作用越大,财务风险也就越大;财务杠杆系数越小,表明财务杠杆作用越小,财务风险也就越小。尽管财务杠杆效应能够有效提高权益资本收益率,但风险是与收益并存的。当企业面临经营的低谷时,过多的负债利息会加重企业负担,引起债权人的不信任,影响企业的信用,使企业陷入债务危机。

2.关注财务拮据成本。财务拮据成本是指企业为应付债务危机而多付出的成本。一种情况是企业负债越多,支付的利息就越高,越难实现财务的稳定,发生财务拮据,致使企业在原材料购进等方面因不信任而受干扰,逐步加大融资成本;另一种情况是如果企业被迫还债,导致以资抵债,增加企业的财务拮据成本。

3.防范财务风险。财务风险是指企业由于实施过度负债经营,而使企业可能丧失偿债能力,最终导致企业破产。它有两种表现形式:现金性财务风险和收支性财务风险。前者是现金流入不足,企业虽然盈利,但无付现能力;后者是一味追求杠杆效益,盲目加大负债,扩张投资,导致固定资产折旧、利息支出等固定费用增加,而营业收入不增加或增加幅度过小,致使企业形成亏损。

三、财务风险的控制

1.筹资环节。企业筹资主要表现为商业信用和银行借款。企业一方面可以利用商业信用获取短期的资金,但过分拖欠债务,会导致企业信誉下降,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另一方面是利用企业的信誉通过银行借款获得资金,但在银行借款的使用上,如果不能按期归还借款,则会加剧资金使用风险,加大使用成本。因此企业在筹资过程中一定要恪守信誉,加强对资金的管理,防止发生资金危机。

2.投资环节。由于社会环境的多变性,决定企业的投资取向存在着巨大风险,尤其是长期投资。企业投资决策的失误会导致财务危机的发生。在这一环节上,一要特别注重投资的可行性研究;二要注意投资风险的分散,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三要注意考虑投资的变现能力,注意长期收益与短期收益的结合。

3.利润分配环节。企业税后利润的分配去向包括向投资人发放股利和企业留存收益两大部分。这两部分的比例要处理得当。一方面股利发放的多少,直接影响投资人的投资热情;另一方面留存收益的多少,直接影响企业的再投资规模和企业的技术更新改造。企业可以结合自身状况,选择剩余政策、固定股利比例政策、固定股利政策、正常股利加额外股利政策。这些股利政策会对企业财务结构产生影响,也间接影响财务危机的形成。

第9篇:财务危机范文

    关键词:出口企业;应收账款;坏账损失

    自从加入WTO以来,我国外贸迅速发展,进出口总额增速不减,但是在我国外贸持续增长的繁荣背后,我们再来看一组数据:商务部研究院调查的结果显示,中国出口企业的坏账率约为5%,每年损失400亿美元,损失率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10~20倍。2005年,中国企业境外业务超过1000多亿美元的欠款待收。2006年一年,中国企业的海外坏账就高达145亿美元,而在今年,受次贷危机、欧美等国家经济放缓影响,中国出口企业海外坏账逐年累计存量可能达到1000亿元人民币左右。我国的出口企业普遍有着利润低、贸易量大的特点,如此巨额的“坏账”,对企业微薄的利润无疑是雪上加霜。如何管理好出口企业的应收账款,就成为出口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的一个重要方面。

    1 应收账款管理不当对企业财务产生的影响

    1.1使企业的资金链断裂,导致破产。所谓资金链是现金——资产——现金(增值)的循环,它是指维系企业正常生产经营运转所需要的基本循环资金链条,是企业经营的过程。企业要维持运转,就必须保持这个循环不断良性地运转。企业资金链的问题,主要涉及到企业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存货、货币资金和短期借款等方面的问题。应收账款过大、回收期过长,在应收账款上滞留过多的资金,会造成企业下一步活动没有必要的资金,循环不畅,使企业没有足够的流动资金进行周转,导致资金链断裂。

    1.2影响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和收益质量。过大规模的赊销必然导致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和收益质量。由于企业的物流与资金流不一致,发出商品,开出销售发票,货款却不能同步回收,而销售已告成立,这种没有货款回笼的销售收入,势必产生没有现金流入的损益。同时销售税金上缴及年内所得税预缴,又会导致企业现金的流出;如果涉及跨年度的应收账款,还会产生企业向股东分红而垫付现金。久而久之必将影响企业资金的周转,进而导致企业实际经营状况被掩盖,影响企业生产计划、销售计划等,无法实现既定的效益目标;如果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未来的收现与当前的收现,其价值是不等的,未来的收现质量相对较低。

    1.3直接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随着应收账款数额的持续增加,平均账龄的不断增长,可能出现的坏账损失也会越来越大,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巨大的潜在风险。尤其是参与国际市场的中小企业,难以对国外买家有准确的信用评估,同时国际政治经济因素的多变性更增加了卖家风险。

    2 坏账的损失对企业财务危机的警示作用

    企业发生了坏账,意味着应收账款无法收回同时影响企业的资金周转,若是在市场不景气的时期,往往就形成了连锁反应,使企业因一连串不良债权的积累而导致财务危机甚至破产倒闭。准确的坏账预测有助于企业安排正常的生产运作,如果发生坏账较多,造成资金被不合理占用,不能周转,导致拖欠职工工资,职工生活得不到保障,急需的原材料不能购入,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运转。另外,坏账的增加同样会增加银行贷款利息负担和资金运用成本,企业发生的坏账即使在若干年之后还能收回,但在这几年的资金白白的被买方企业占用了,其结果是卖方企业因资金周转不灵被迫四方举债,支付额外的利息费用,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破坏了企业财务计划,影响了企业利润。因此正确预测坏账的损失能够对企业发生财务危机产生一定的预警作用。

    3 利用马尔可夫过程模型估计企业存在的坏账损失

    估计坏账损失必须先设定一个回款期限,在美国,企业的应收账款回收期平均为37天,而中国企业的回收期平均为90~120天,是欧美企业的3~4倍;国际上追收欠款的实践表明,账款逾期在半年以内,收回的成功率是57.8%;一年之后,成功率会锐减为26.6%;两年之后,成功率则只有 13.6%。中国企业的许多出口货款都因为时间拖延而成为坏账,而在当前的金融危机下,发生坏账的可能性要比平常大得多,我们对于应收账款的回收期限与坏账估计也得不同于往常。我们按此分类来通过马尔可夫模型来分析企业年末应收账款中有多少钱可以收回,有多少最终会成为坏账,对财务状况做总体的预测。

    如果知道一个企业的应收账款数额,以及应收账款的账龄(这些我们都可以从公司的会计报表上得知),我们就可以轻而易举的预测出企业将会发生的坏账损失,可以将此方法预测企业的坏账数与企业按比例计提坏账准备数相比较,进行持续跟踪,将两种方法结合使用,从而通过变化来预测企业存在的财务危机。预测出的坏账所占应收账款比例越大,证明企业发生资金困难的概率就越大。目前我国进出口企业的坏账率至少在5%以上,有的企业甚至高达30%,而其西方国家的平均坏账率只有0.25%至0.5%。我们可以以我国平均坏账率作为临界点,从而检测目前企业发生危机的可能性。当然,用马尔可夫过程模型预测坏账与按应收账款余额计提坏账,对于过渡矩阵中概率预测,与应收账款余额法中坏账计提的比例,都需要会计人员的经验,根据不同的外部环境,对方企业的信用情况等多方面作出调整,才能够做出更准确的坏账预测。

    4 出口企业控制坏账损失的方法

    对比从每月每年发生的坏账数目可以给企业一个有效的警示作用,应收账款过大、坏账数目逐渐增多,企业就应该分析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赊销规模的扩大,坏账的发生是由于对方企业的信誉问题造成的,还是由于企业内部的收账政策以及内部控制所引起,并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首先,要建立全面准确的信用系统。在发达国家,商务部门都会对注册企业进行完善、及时、精确、透明的信用评估。如果企业在评估系统中处于“低信用”阶段,商务部门会发出警告并定期公布。为了防止海外欠账的发生,国内企业也应该通过对方国家的商务部门查询该公司的信用情况。如果发现对方是“低信用”企业,就应该提高警惕性,尽量降低发生海外欠账的机率。其次是制定合理的收款策略。应收账款的收账策略是确保应收账款返回的有效措施,当客户违反信用时,企业就应采取有力措施催收账款,如应收账款追踪分析、应收账款账龄分析、应收账款收现率分析和建立应收账款坏账准备制度等。对不同拖欠时间的账款及不同信用品质的客户,企业就采取不同的收账方法,制定出经济可行的不同收账政策、收账方案,对可能发生的坏账损失,需提前有所准备,充分估计这一因素对企业损益的影响。最后,利用投保出口信用险来规避应收账款的风险。通过出口信用保险,企业可以建立一整套信用风险管理机制,从出口前的资信调查,出口后的收汇跟踪,到出险后的补偿追讨各个环节控制风险,出口企业投保了出口信用保险之后,在出口前可以得到国外买家的资信调查,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与世界各地数十家优质资信调查评估机构有长期的业务合作关系,利用资源优势帮助出口商做客户资信调查,从资金实力、信用程度与道德风险等多方面对买方做全面的评估,协助企业进行客户管理,并提示出口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风险。一旦企业发生了收汇风险,对于保险责任内发生损失的出口,出口信用保险机构的赔付可以有效地减少企业损失。此外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具有专业性追收的优势,广泛的追偿网络,丰富的海外追讨经验追回后,可以对出口商做进一步的补偿。通过出口信用保险,出口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有了风险保障,企业从而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信用风险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创造利润。

    参考文献

    [1]戴维·R·安德森,丹尼斯·J·斯维尼,托马斯·A·威廉斯.数据、模型与决策[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李敏.海外欠账:中国外贸难言之痛[J].中外企业家,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