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技全球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科学技术更新速度日益加快,科技成果商品化的周期大大缩短。20世纪前,人类从发明到应用电,时隔282年,电磁波通信时隔26年,而到20世纪,集成电路仅仅用了7年的时间就得到应用,而激光器仅仅用了1年。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人类在短短50年里,经历了5次大的科技变革:1945~1955年,人类相继开始利用核能;1955~1965年,人类开始摆脱地球引力,进入外层空间;1965~1975年,人类开始控制遗传和生命过程;1975~1985年,微处理机大量生产和应用,扩大了人脑的能力;1985年以来,以软件和网络化为标志,人类进入了信息化和网络化等新时代。这5次大的技术变革,构成了上个世纪最为壮观又多姿多彩的历史画面。
2、科学技术急剧发展,呈现知识爆炸的现象。近30年来,人类所取得的科技成果比过去2000年的总和还要多。以此推算,人类在2020年所拥有的知识当中,有90%现在还没有创造出来。今天的大学生到毕业的时候,他所学的知识有60%~70%已经过时。预计今后100年从事科研工作的人数将占世界总人口的20%,创造性的科学工作将成为21世纪人类的主要活动。
3、各学科、各技术领域相互渗透、交叉和融合。最近几十年来,科学的发展越来越依赖多种学科的综合、渗透和交叉,用于解决科学发展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也导致了一系列新的跨学科的研究领域的出现,比如环境科学、信息科学、能源科学、材料科学、空间科学等等。学科的分支已从20世纪初的600多门,发展到现在的6000多门。
4、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科学的发展揭示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所存在的内在紧密联系。比如环境问题,既是科技问题,也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已经超出了自然科学家的技术范围。
5、研究与开发的国际化趋势明显加快。全球性的信息网络,促进了世界各国的科研人员、科研机构、科研仪器、资料等基础设施的流动和信息共享,大幅度降低了研究成本,使得全球研究开发资源有了可以充分流动和利用的新的、巨大的空间,逐步地形成了一个全球的研究村。在这个过程当中,发达国家毫无疑问是最大的受益者,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首先是一个挑战。
6、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已经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在当代,生产和技术的发展趋势出现逆转现象。科学理论不仅走在生产和技术的前面,而且为生产技术的发展开辟了各种可能的途径。比如,先有了量子理论,而后促进了集成电路和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又比如,利用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的最新成就,发展了生物技术。所以,当代重大技术工艺或者工程往往是理论超前的。这种特点,决定了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成为主导力量。
高技术及其产业是当代经济发展的火车头,我国手工业人均年产值大约2000元,传统工业人均年产值大约2万元,而高技术产业的人均年产值超过20万元甚至上百万元。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高技术及其产业已经成为一股世界性潮流,所以高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主要因素,成为一个国家发达与否的重要标志。总之,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它与社会、经济、文化互动的多样性,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新的启示和新的理念,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
二、科学技术发展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6个方面:
1、产业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信息产业将成为主导产业。今后5年至10年,因特网将迅速发展。计算机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软件技术及其产业将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信息产业将成为主导产业,美国的计算机和通信社会的投资占资本设备总投资的40%,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产业为美国创造了1500万个高薪就业机会。这种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变化程度,已经远远超过18世纪工业革命以后人类从农业化向工业化变革的影响。
2、生物技术的突破,正酝酿着新的主导产业。20世纪70年以来,以DNA重组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技术蓬勃发展,全世界每年受益的1万项专利技术当中,有近1/3出自生物技术。生物技术已在酝酿大突破,表现在这几个方面:人类基因组计划、生物芯片技术、缘于生物技术的新药、农业生物技术,等等。
3、技术创新能力成为国际市场竞争中的决定因素。从20世纪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可以看出技术创新的极端重要性。在过去提到的亚洲四小龙中,台湾地区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最小,新加坡次之,韩国最重,它们的科技竞争力强弱也和这个顺序一致。在科技竞争力的排名表上,台湾地区、新加坡、韩国的名次分别是第7名、第9名、第28名。所以,迅速提高科技实力特别是技术创新,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自强自立的当务之急,是事关民族利益、地位乃至民族生存的迫切任务。
4、在激烈的技术创新能力竞争中,企业组织结构经历新的调整。有如下特点:高新技术大企业研究开发生产、经营、销售服务的一体化;生产经营的分工专业化;公司之间强强合并、技术结盟,谋取在行业国际市场中的垄断地位;跨国公司加强网络化和国际化。
5、高新科技的发展强烈影响国家安全观念和格局。这种国家安全观念有:(1)经济安全。集中表现在对一体化国际市场的占有,在当前的国际竞争中将表现得越来越明显。(2)文化安全。西方发达国家赁借着科技优势,文化影响力越来越大,这种靠文化传播和渗透的潜在影响不可低估。(3)国防安全。高技术已经成为国家军事安全的核心技术和支撑力量,是决胜的关键。(4)生态环境和生态安全。在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广义的安全包括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包括了人类自身的生存状态。
6、人类生产工作和生活方式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终身职业的概念将会成为历史的陈迹。信息革命对生活方式的变革,标志着人类在现代物质和精神文明方面大踏步的跨越。
三、新时期中国科技发展的战略对策
首先是要在科技发展战略指导思想方面做出必要的调整,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
1、要更加强调创新和跨越。从加入世贸组织的角度来看,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跨国公司通过在中国抢注专利,特别是高技术领域的专利,设置这种专利壁垒,已经对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设置了很大的障碍。在这种条件下,只有一条路,就是横下一条心,强调原始创新、强调跨越、强调走在人家前面。
2、要更加注意各种技术的集成和在集成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产品和产业。注重单项技术,从技术发展角度是必要的,要继续做好基础性工作。但从科学技术和经济的结合特别是面对加入世贸组织的挑战出发,更加要注意强调在研究开发当中,贯彻以产品和产业为中心,实现各种技术有效的集成。
3、要集中力量,突出重点。一是要以产品或者新兴产业为中心,把我国的力量集中起来,办几件大事;二是把一些创新型的小项目适当分散,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形成新的重点。
4、要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科技界有些现象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在科学技术发展上,很多问题是可以并行的,不一定哪个就一定是错的,哪个就一定是对的,往往是大家意见都一致的时候,也就是技术发展的机遇或市场已不再存在或没有太大效益的时候。
5、要在应用开发研究当中,贯彻以企业为主体的原则,实现产学研有机结合。在今后的国家科技发展规划中,选择了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软件、电动汽车、信息安全和电子政务、电子金融、功能基因组和生物芯片、奶业发展、创新药物和中药现代化等一批重大关键技术专项。科技部下了很大的决心,准备投入55亿元,和企业的投入、地方的投入结合起来,在一些重大的产业技术方面力争实现突破,形成新的产品和产业。
四、应对加入WTO挑战,中国的科技工作的重要举措
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中国的科技工作既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总体上是机遇大于挑战。能否过好入世这一关,主要在于我们能否积极应对,趋利避害,争取主动。
1、实施人才战略。国际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核心是尖子人才的竞争。要在国家科技计划当中,把发现、培养和稳定青年人才特别是青年尖子人才,作为最重要的考核指标。要在国家科技计划当中广泛地采用课题制,要大幅度地提高经费当中人员的经费比例,克服科技管理当中“见物不见人”的弊端。更好地利用股权、期权奖励等方式建立新的激励机制,来体现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创新价值。
2、积极实施专利战略,强化知识产权的管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们面临着很尖锐的挑战。有两组数字:一是有关国家在高技术领域对专利的占有情况。在生物工程领域,美国拥有世界专利总量的59%,欧洲19%、日本17%,而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仅5%;在药物领域,美国拥有51%以上的专利,欧洲33%,日本12%,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仅4%。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在高技术产业发展当中所面临的严峻的挑战。二是外国公司在中国抢注专利的情况。根据统计,在信息通信、航空航天、医药制造、新材料等领域,国外公司发明专利的占有量大约为60%~90%。这两组数据说明,如果我们要发展自己的高技术产业,就必须跨过国外所设置的专利壁垒,特别是在高技术产业方面,我们面临着很艰巨的任务。要更多地关注专利,要把专利问题作为重大的战略问题来加以切实解决。
众所周知,人类社会变化的总根源和总动力就是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不断提高人们改造世界的能力。同理,全球化作为新兴事物的出现和发展的总根源和总动力,就是科技创新全球化。科技创新全球化,是整个创新体系的动力机制和主要形态的全球性表现。它是遵循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目的,以信息技术为突破,从新产品和新工艺设想的产生,经过研究和开发,工程化、商业化生产,到国际化市场推广应用的整个过程的总和。它从根本上保证了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全球共同化的发展。科技创新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综合性,它不仅是一种技术能力,而且是与经济、教育、文化相结合的综合创新能力。二是系统性,它不是某一种单项活动和某一环节,还包括了研究能力、决策能力、工程能力、生产能力、市场开发能力和全球化能力。三是创造性,这既是它的本质特征,又是它的生命力之所在。四是市场性,它是在市场根本需求的基础上产生,反过来又催发和开拓了新的市场需求。五是前沿性,现代科技的创新总是在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发端处和最前沿进行研究,率先突破,从而推动全人类在经济社会的大突破、大发展,推动全人类更加走向全球化。六是全球性,比如因特网就充分展示了科技创新的全球性。不难想象,如果没有因特网.就无法想象今天和未来的全球化。七是本原性,从根本的意义上说,科技创新决定了全球化的出现和未来。
二、科技创新的全球化
科学技术本身最根本的冲动性和最强烈的革命性,就是创新化。没有创新,不仅是它自身的生命结束,而且整个人类社会也因此而结束。我们所研究的科技创新,是特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科技创新。20世纪的后半期和21世纪初以信息革命化为代表,以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与生物技术社会的到来为标志,人类社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科技创新的重大革命推动力量,使全球化进人了加速和升华的全新时代,其表现如下:
(一)科技创新带来全球加速度发展和革命性变革以及创造出巨额财富
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指数增长的现实和趋势。根据估算与分析,科技知识的总量在近30年取得的科技成果,比过去2000年总和还要多。科技知识的教育培训已经成为终身教育,仅美国各公司培训费在20世纪80年代就达到800亿美元,而到了2000年则翻了一番,达到1600亿美元。科技投入的增长更是令人瞠目结舌,20世纪60年代全世界用于科学研究的经费,比20世纪初增长了400倍。发达国家的科研经费通常占到本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5%-3%。科学技术的人员队伍迅速壮大,美国每10年翻一番,这说明创新的知识劳动在2l世纪成为人类劳动普遍的形态。由于科学技术创新的根本动力作用,到20世纪末所出现的新技术革命则使得这一世纪的后10年所创造的财富超过过去19个世纪的总和,从而推动了全球化的出现与发展。
(二)科技创新带来全球多角度化和高度综合化
科技创新的高度分化,宏观、微观更加深化,又高度综合,呈现多层次、多维度的科学与技术的综合化、整体化趋势。技术越来越依靠科学,把一种新知识运用到产品和工艺中夫的时间正在非常迅速地缩短,科学正在变成技术,高技术群正是包含密集科学知识的技术。新的突破是线性的、多角度的,新的融合是互补、合炼、集成和系统的。从未来情况看,将是不同领域科技创造性融合的时代,伴随着共振现象和共鸣作用,将会产生爆炸性波及的效果。具体地讲,一是不同学科和技术之间的横向联合、交叉渗透明显加强,出现了大批交叉学科;二是形成了以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为目标的新兴综合学科;三是涌现出了超越学科门类的横断学科;四是“需求型”技术不断地出现,使“科学性”技术日趋减少;五是科学观念、科研方法和科技管理都发生了本质性的深刻变化。
(三)科技创新体现在学科领域的全球性集成化和超大集成化,形成科学技术群和高组织化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越发展,人们在认识、改造自然方面遇到的问题日益复杂,涉及范围之广、问题程度之深、解决难度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可以说,解决这些复杂问题绝不是单一学科所能胜任的,必须依靠多学科综合合力和总体优势,这就从根本上推动着科学研究的组织化程度越来越提高,形成了人才荟萃、梯队合理、知识密集、优势互补、协调合作、合力攻关的高度集成化、高组织化的科技创新的新形势。
(四)科技创新表现为以数字化和计算机信息技术化为基础的信息化科学技术的数学化。
各门学科日益把数学和数学方法作为本学科从量和质的方面解释其本质和规律的重要工具及表达方式。即使是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生态学等领域也是如此。这不仅因为当代科学技术的研究日益精细和抽象化而更加需要数学,而且因为数学本身也在运用中得到发展。更为重要的是,以数学为基础的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发展和应用,使科学技术走向了数字化和信息化的创新时代。信息、物质和能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三大基本资源。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类知识和信息量呈几何级数增长,从某种意义上讲,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对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存储和传递,用离散的数学量表示现实世界的模子的量,使信息数字化,成为信息的崭新载体,推动了信息化的产生,同时虚拟化的全球趋势,又推动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成为国家、全球实力的象征。现在,人类进入信息社会、知识社会、网络化社会、生物社会的各种说法遮天蔽日、层出不穷,就充分证明了科技创新在这方面的全球表现。
(五)科技创新表现为全球范围内的科学、技术、生产、管理的共同化,导致经济全球共同化
这里所指的共同化,主要是指在四者之间的渗透、交叉、融合中产生出来的组织形式的统一。一是四者的共同化在内在的性质上相互融通,不仅出现了“科学的技术化”,而且出现了“技术的科学化”;不仅深化了更高科技层面上的“生产管理”,而且出现了与此相适应的“知识管理”,四者之间出现了融为共同化的重大趋势。二是四者之间的相互融合使科研成果———技术———管理———直接生产力的周期大大缩短,管理作为其中的“中锋”,有效地将规律上的周期缩短,转化为客观现实的周期缩短。这样的共同化才真正催生了科技创新的快速化。三是四者之间相互融合的共同化催生了新的组织形式,产生出科学、技术、生产、管理等多要素集成的新的组织形式,成为“科学工业综合体”、“学习型组织”等等。这种扁平化的组织形式彻底改变了历史上的传统形态,以崭新的面貌和独特的作用又反过来推动着共同化组织形式的创新。
(六)科技创新表现为自然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更加紧密
究其原因,一是因为当代全球社会出现的任何重大问题,都具有高度的综合性质,这种问题的高度综合性质,要求各门学科多方面合作。二是因为自然科学原则上很难解决社会方面的问题,而任何重大的综合问题,不仅具有自然科学、技术和经济的一方面,而且有社会心理、人的发展的另一方面。因此,没有人文社会科学的参与和融合,解决综合问题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三是因为从主体的行为能力而言,自然科学技术以及经济只能作为主体的硬能力和硬竞争力,而如果缺乏人文社会科学的参与和发展,主体便会缺乏软能力和软竞争力。历史证明,软能力和软竞争力有时候比硬能力和硬竞争力更为重要。有了它,就可能是“事半功倍”;没有了它,就可能是“事倍功半”。四是因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既离不开自然科学技术,又离不开社会背景和文化根基,要创造人类的现代文明,就必须有自然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五是因为我们的最终目的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人的发展除了自然科学技术推动的方面外,还有人文关怀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人要自由全面发展,就不可能只有自然科学技术,而没有人文社会科学。总的看,科技创新全球化应包括四大基础理论和五大基本模型。四大基础理论即是相对论、量子论、信息论、基因理论;五大基本模型即是宇宙演化的大爆炸模型、物质结构的夸克———轻子模型、遗传物质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智力活动的图灵计算机模型,地壳构造的板块模型。
三、科技创新成为决定全球化的革命性力量
生产力是区分不同经济时代的标志,新时代之所以区别于旧时代,就在于有了先进的生产力。先进生产力又正好是科技创新的过程和成果。因此,科技创新催生了先进生产力,从而催生了新的全球化。全球化作为新兴事物,在人类社会进入信息社会和知识社会的全球化时代,以高新技术群作为科技系统,以人力资本的独特作用作为未来发展动力,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的的全新的知识生产力。也就是说,马克思所说的以机器大生产为先进生产力的时代早已经被以知识经济的、智能化的先进生产力所代替,这样,世界性也就让位于全球化了。因此,正是科技创新成为全球化的第一推动力和根本原因,否则,全球化是不可想象的。
(一)科技创新催生的先进生产力对经济全球化的产生和发展起决定作用
一是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空间技术为代表的科技创新出现了群体突破的态势,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全球常态和趋势。二是各种学科的交叉和融合,特别是科学技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结合,使重大创新更多地出现在学科的交叉领域,科技创新越来越综合化。三是科技发展与经济、教育、社会、文化的联系日益紧密,相互渗透,互为促进,高度融合,成为一种全新的有机合成体,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各方面突飞猛进的重要力量。四是经济全球化的形成是由科技创新决定的,这是因为科技创新大大催化了国际分工,使当代生产、交换、消费的规模、速度和结构都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形成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和消费全球化的共同化趋势。五是全球经济快速增长是由科技创新决定的。如前所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空前加快,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全球经济快速增长。近10年,美国有2/3的国内生产总值与电子信息技术有关,而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forEconomicCo-operationandDevelopment)成员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在制造业产值和出口中的份额翻了一番多,达到20%—25%,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则连续登上了8万亿元、9万亿元、10万亿元人民币的三大台阶。六是全球经济结构是由科技创新决定的。发达国家,制造业比例不断下降,服务业比例不断上升,工业化社会正在向后工业化社会转型,而发展中国家则在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七是科技创新领跑了全球范围的新经济,特别是美国的新经济和全球经济新一轮的发展。这场新经济使全球经济质量的两个指标走向新形态。八是原始性。自主性创新已经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导力量,因此,各国都必须在此基础上形成自身的创新能力,突破原始性创新,建立起国家创新能力和体系。
(二)科技创新对全球化革命性的决定作用体现在一整套的传导机制和规律上
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知识又难以让创新者隐瞒和保密,因此,投资的积极性内生地由技术溢出所决定。技术溢出使得后代的研究者比起前辈能用更少的资源实现技术上的突破。创新之实际成本的下降阻止了利润的下降趋势,于是知识积累的过程内生地带来生产率的提高。生产力的提高创造了长期持续的经济增长,技术溢出及效应是全球性的,科技创新日新月异,从根本上改变了全球交往的手段和方式,强化了各国互通贸易的动机和促成世界贸易共同化的成果,使各国经济互相日益开放,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使全球经济向人性化方面发展,以跨国公司为载体,实现了生产、贸易、金融的全球化。这样的运动过程带来了全球人财物、信息资源能力的前所未有的大流动、大分化、大分层,从本质上讲却带来了文化的大交流、大碰撞、大融合,文化也开始走向全球化。在此基础上,全球政治、各种力量也同步发生了大震荡、大分裂、大重合,呈现出多极化的趋势。在这样的传导规律和趋势下,一方面人们正在创造全球化并享受着其成果,另一方面,飞速变化却带来一系列人类过去从未像现在这样遇到过的全球问题。而这些问题根本上构成了人类社会过去从来没有过的共同利益以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之重要性、可能性。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组织所能解决的,必须依靠新的全球秩序来解决。这样,科技创新带来的全球的多元化与传统的一元化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于是,人们必须在全球范围内创新出新的共同性,以适应这些大变化带来的多元化。通过合作进步,克服过去残酷竞争的两败俱伤的局面,找到大家都能赢的游戏规则,以实现全人类社会的共同利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让人人共享全球化的成果,让全球化造福于全人类。全球化的第一推动力和根本原因就是全球的科技创新。
(三)科技创新主导着全球化的进程
关键词:当代科技全球化;科技人才;科技人才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G31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1)01000804
收稿日期:20101128
作者简介:
田晓锟(1980-),男,四川成都人,在读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科技与社会。
Research on the countermeasures of measurement of talent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ontemporary globaliz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IAN Xiao-kun
(School of Energy,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engdu 610059,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outlines the connotations and features of talent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ir management, analyses the features of globaliz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ir influences on the management of those talents, and elaborates emphatically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such management in China. Lastly, in view of the new requirements of the globalization tendenc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t advances a series of countermeasures as to the management of talent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ey words: contempora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lobalization; talent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of talent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untermeasures
当前,在科技全球化日益发展和知识经济日渐兴盛的时代背景下,国与国之间综合实力的竞争,地区与地区之间经济与科技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智力的竞争。谁拥有更多更好的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取得主动,赢得未来。但是,面对这种全球化趋势,我国科技人才的管理还存在许多问题和挑战。如何采取切实措施应对,就成为了科技全球化条件下面临的重大问题。因而,我们提出要加强科技人才的管理,这是适应科技全球化这一趋势的政策性选择。
一、科技人才与科技人才管理概述
从普遍意义来说,科技人才指有品德有科技才能的人,有某种特殊科技特长的人,是掌握知识或生产工艺技能并有较大社会贡献的人[1]。科技人才是知识型人才,是具有自我驱动能力与独创性的个体,一般表现为如下特征:第一,探索性与创造性;第二,个体性与协作性;第三,社会性与时代性。
科技人才管理,一般意义上就是指对科技人才的培养、使用、引进、评价、激励等。作为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有同一般管理理论的相同处,又有其自身特点;既要遵循人才管理的一般方法原则,又要顾及到其自身特定的发展规律[2]。其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 能动化,即根据科技人才从事社会劳动的条件和要求,通过引导、激励、合作等方式,促使其发挥内在管理机制,实现自我控制和调节。(2) 柔性化,即以尊重人才为核心,以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创造为理论基础,依据科技人才群体的心理规律和行为规律,运用非强制性的方式方法,引导、保护、开发科技人才的创造性和积极性。(3) 动态化,即科技人才不是一成不变,固步自封的,他们在广泛的范围内流动,而且不同的科技人才处于不同能级的岗位,以实现科技人才的优势增长效应,从而发挥最佳管理效能。
二、当代科技全球化及其对科技人才管理的影响
科技全球化指在全球一体化趋势下,科技活动已不局限于一国之内,科技人才与资源、研究对象、研究成果、影响和作用都带上了国际性色彩,各国(地区)科技共同体协调与融合的发展过程[3]。经过20世纪科技知识的膨胀式增长,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科技全球化呈现出了许多新特点:第一,科研问题选择的全球化;第二,科技活动的全球化;第三,科技要素流动的全球化;第四,科技体制的全球化。
人才全球化是科技全球化的重要内容和核心特征,当代科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对科技人才的管理也带来了各种新要求。具体表现为几个方面:
首先,科技人才管理的思维要开放化。科技全球化促进了各国对科技人才的争夺。当前,世界各国都深知要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经济,提高国力,非依靠拔尖人才不可,因而每个国家都把培养人才定为国策,努力培养本国精英人才,并竭尽全力引进海外人才。同时,科技全球化也加剧了科技人才的流动,如规模巨大的科技人员留学和移民。以美国为例,20世纪90年代以来,每年在美获博士学位的学生中有30%为非美国公民,这些留学人员中有相当多毕业后都选择了留在美国[4]。另外,科技人员之间的国际合作交流也在迅速发展。如科技人员到国外参加合作研究或邀请国外合作方来本国进行研究;科技人员参加国际科技会议进行全球性合作与交流等。因此,在人才管理思维上必须要有开放性。要重视对海外人才的引进和聘请;要真正确立人才流动、培养、吸纳的国际化视野和全球化配置观念;要有“天下人才为我所用”的世界眼光和国际思考;要确立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开放人才观。
其次,科技人才管理的模式要人性化。现代社会只凭科技自身发展经济已远远不够,更要重视科技的主体――人。人的潜力是无限的,怎样激发并运用人的潜力,是现代管理的重中之重。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的创新能力将发挥主导作用,包括人的知识、智力、技能和实践创新能力等。但这些能力都属于人的内在因素,如果人不愿意把它们发挥出来,那么再强调能力都是徒劳。而且,社会是不断发展的,其重要组成元素――人也是不断发展的。要想跟上发展潮流,符合趋势,就要抓住基本元素的变化。为此,科技人才管理模式要具有人性化。首先要从以物为中心走向以人为中心,要加大人力资本的投资;其次,要加强人才能力建设,培养一批高学历、对高新技术新产业开发能力强、具有一批拥有原创性知识产权、并在国内外具有领先水平的科技人才队伍,尤其注重培养一批国际化程度高、熟悉国际规则、精通国际经济和法律、能够参与解决国际经营争端与国际竞争的企业家人才队伍。总之,科技全球化要求科技人才的管理建立在对人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并旨在通过激励、感召、启发、诱导等方式对人进行柔性管理。
再次,科技人才管理的机制要国际化。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作为知识和技术载体的人力资源已冲破国界的束缚重新进行优化配置,融入到国际经济的大循环中,科技人才构成国际化、流动国际化、素质国际化,种种现象都表明科技人才国际化成为了历史发展的趋势。相应的,科技人才管理机制也必须国际化。譬如,在人才培养机制方面,要加大教育向全球开放的力度,还要加大人才国际培训活动的参与度。又如,在人才引进机制方面,要采取定向引进,进一步吸引海外留学人才;汇集国际智力,加快引进外国高层次专家;出台国际通行的投资、技术移民政策,建立和完善海外高级人才信息库,以便了解和掌握国际人才动态。另外,还需建立和完善国际普遍采用的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建立和完善面向世界的、以竞争择优为导向的人才选用机制;建立和完善国际通行的要素参与分配的激励机制;建立和完善来去自由的人才流动机制等。
三、我国科技人才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类社会正处于从传统的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的过程中,科技人才作为创新的主体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为了拥有人才优势,赢得竞争的主动权,世界各国都在积极着手人才的培养和管理,我国也不例外。
首先,我国科技人才管理观念在不断更新。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为科技人才管理方式和模式的转变提供了理念指导。但不可否认,传统人才管理思维的负面影响仍然存在。譬如,偏重人才微观管理,如我国高校人才管理理念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依然很深,人才资本的行政性配置、人才人事管理的行政性垄断在高校管理中根深蒂固,缺乏市场意识[5]。这种管理理念,从根本上说,也是一种“慢性自杀式”的社会管理理念。再如,人才刚性管理意识浓厚,这种建立在强制性基础上的管理,很容易陷入“一刀切”的简单化、不灵活,而且容易导致矛盾激化;管理中的刚性决策容易忽视科技人才自身的个性和自尊,由此阻碍其创新积极性的发挥。
其次,我国科技人才管理体制机制在不断优化。目前,我国在人才管理制度建设上,始终坚持体制改革和队伍建设相结合,不断增强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并基本形成了多层次的人才市场体系架构。但是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人才管理体制机制还不完善。(1) 传统人才管理体制具有许多缺陷。如人才标准单一,仅仅以文凭、学历、职称来确定人才,不同身份、资历、类型的人才之间不能享受平等的晋升、就业权。在人才体制归属上,中央、地方分割,各系统领域相对独立,人才积压严重,造成很大浪费。同时,对人才管理的宏观调控力度不够,人才培养和使用相互脱节,导致宏观上人才利用效率低下。(2) 科技人才任用选拔机制不完善。目前我国国内的用人机制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真正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择优机制尚未确定,大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仍不具备。许多企业或组织在选聘人才时无目的性,缺乏正确的选聘理念,缺少详细的人力资源规划,而且,许多组织在科技人才的使用上坚持“四唯”标准,论资排辈,条条框框太多,人才流动性差。(3) 科技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一方面,我国教育投入不足,导致了教育供给的短缺、教学设施的紧张、设备的陈旧老化、教育普及率低下,城乡之间、沿海与内地之间人才分布的不平衡。另一方面,我国对科技人才的培训和科研经费的投入不足。如许多企业对改善科研工作环境的投入不多,没有为科技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以激发其创新力。多数企业只是满足于近期目标的完成,没有从长远规划的角度对科研进行投资,这是严重的短视现象。(4) 科技人才激励评价机制不完善。首先,缺乏有力的激励机制。受传统人事管理思想的影响,我国科技人才激励机制依然存在方式单一、手段落后、力度不强的问题。其次,缺乏科学的评价机制。例如在人才评价方面,标准不够明晰具体,程序不够透明公开,指标确定过于刚性,难以全面准确评价人才的贡献。另外,对科技人才的考评有时没有将人才的绩效与薪酬待遇挂钩,平均主义现象比较普遍,人才的价值难以充分体现。
再次,我国科技人才管理政策在逐步完善,创新意识在不断加强,集成度在不断提高,人才生态环境正在在逐步有序形成,但也存在管理模式不科学的问题,如“学历规格化”管理、“平均主义”管理、“形式至上”管理等。我国人才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大部分是依照蓝领工人来设计的,可能对于科技人才有些不适应。目前我国的科技工作由科技部门主管,而科技人才由人事部门主管,人才的职称、工资、生活待遇无不受人事政策圈定。若人事部门始终沿用传统的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下形成的,具有条块分割、部门所有、“官本位”、论资排辈、平均主义等弊端的人才管理模式,又不重视“科技发展和科技人才成长规律”,就会导致科技人才被束缚,出现人才规格逐年上升,而创新水准徘徊不前的现象。
四、我国科技人才管理的对策思考
面对科技全球化的挑战,及目前我国科技人才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关键对策就在于要创新人才管理。人才管理创新,是指人才管理理念、模式、体制、机制和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首先,树立全新的科技人才管理理念。随着科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竞争机制日益发挥作用,而驾御新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的主体是人,管理的主体和服务对象也是人,因此我们提出了人是最重要的资源、最宝贵的财富,提出了个性需求和精神健康的理论,提出了依靠员工自我指导、自我控制及顺应人性的管理等一系列新观点、新思想,在实践中积极推行以人为中心的人本管理理念。十六届三中全会也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使得人本主义思想重现光芒,成为了一种人们认可并得到重视的社会基本价值观。人本理念适应了科技发展规律的要求,顺应了科技活动的特点,也是科技效应评判的价值中轴。
其次,创新科技人才管理模式。随着科技人才管理理念的转变,科技人才管理模式也须相应发生变化。从由西方开始的“以物为中心”的科学管理模式到行为主义学派倡导的“以人际关系为核心”的管理模式,再到现代科技全球化趋势下“以人为本”的人本管理模式,人才管理模式正逐渐走向完善。人本管理是顺应社会发展趋势提出的新型管理模式,是目前应对全球化挑战的有效手段。人本管理的激励方式更加人性化,它注重依据个体的需要而采取一定措施激发个体的动机,开发个体的潜能,使个体产生一种内在动力,朝所期望的目标前进;人本管理提倡组织成员参与和民主管理,组织可以通过鼓励成员参与决策工作,从而发挥成员的所有能力,并求得成员和组织的共同发展;人本管理以构建文化价值观为要旨,即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以文化引导为手段激发人的自觉行为,营造和谐的环境氛围,形成以人为主体的人本文化,通过实施软管理,构建组织文化价值观。
再次,营造全球化的科技人才管理环境。科技人才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环境氛围。营造全球化的科技人才管理环境,需要从几个方面进行。(1) 创新体制环境。现代人才市场体制是与动态开放的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以实现人才资源高效配置为目的的人才管理构架体系,它至少应由宏观性的人才调控管理体系、社会化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市场化的人才中介经营体系和法制化的人才市场管理体系构成[6]。在这一体制下,人才市场借助于人才供求、价格、竞争三大市场机制在人才配置中起基础作用,实现人才产业化发展;政府则重在搞好人才宏观调控、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防止市场的局限性和盲目性,促进人才事业发展。(2) 优化机制环境。人才机制是指在人才的培养、吸引、使用、激励、保障等各个环节的有机构造和工作原理,人才机制的各个环节环环相扣,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只有人才机制得到优化,人才队伍才能得到优化。为此,我们必须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施展才能的选拔任用机制;建立健全、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确立新的人才评价标准;改革人才评价方式,创新科学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创新人才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3) 完善人才成长环境。环境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环境,一是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主要指法制环境、信用环境和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人文环境等。良好的法制环境是吸引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它可以保证科技人才的流动与竞争、科技人才的开发等都能规范有序进行;良好的信用环境,对科技人才的吸引和流动也非常必要。加快人才信用体系建设已成为了推进人才环境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良好的人文环境,是人才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一个鼓励人才成长和发展的人文环境,实际上就是遵循人才成长规律,鼓励创造的人文环境。只有创造一个宽松的氛围,才能造就一大批创新人才,才能让海外人才特别是高层次海外人才释放其激情和活力。另外,也要健全服务环境,对柔性流动的国际人才,要研究建立一套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发展适应人才国际化的人事服务。
总之,进行人才管理创新,实行人本管理,不仅符合人性的需要,也是适应科技全球化趋势的正确选择。人才管理创新是科技创新的助推器。创新人才管理拓宽了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的新方向,也加快了我国从人口大国、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资源大国的转变。
参考文献:
[1] 杜谦,宋卫国.科技人才定义及相关统计问题[J].中国科技论坛,2004(5):137-141.
[2] 张守庆,秦兆为.论科技人才管理的特点及其规律[J].理论探讨,1985(6):25-29.
[3] 李锡炎.人才柔性管理理论[J].决策与信息,2004(8):25.
[4] 周倩.当代科技全球化的特点与我国科技发展对策[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05(1):7.
【关键词】科技传播 科技传播者 困境 对策
中图分类号:A82-057
文献标识码IA
文章编号:1007-9106(2012)02-0135-02
一、全球化时代的科技传播的内涵及特点
科技传播,按研究内容来分,属于研究微观问题的科学内社会学,作为一种传播科技信息和知识的活动,其实质是普及科学技术知识、传播科学方法与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目的是实现科技信息和科技知识的交流与共享。科技传播“是人类社会科学与技术系统得以产生和存续的基本前提,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对科技工作者进行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重要支持”。
全球化时代的科技传播,由于传统上具备科学性、专业性的科技信息资源所增添的数字化、虚拟性、巨量化、开放性等特点而呈现出和其他传播领域不同的新特点,(1)高效性。全球化时代的科技传播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巨量信息中对信息资源进行深层次加工以提高可利用效率,实现科技知识向生产力的迅速转化。(2)网络化。科技传播通过网络可以用更短的时间,在更广泛的区域、用更灵活的机制让更多的人分享到科技信息和科技知识。“网络科技传播淡化了传统科技传播时间的概念,更适应信息传播的特点。”(3)国际化。为促进人类的科技进步,科技传播在各国科技人员及各项科技工作中频繁地发挥作用。“由于现代化产品的构成和生产工艺十分复杂,资源,技术性能和质量标准要求很高,耗资巨大,因而依靠单个国家的生产条件很难完成,必须通过科技传播,进行国际间的专业协作”。
二、中国科技传播者面临的困境
科技传播者作为科技传播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因素,被定义为“科技信息源、传播机构以及作用于此的人”,主要包括科技共同体、教育者、社会各类传播系统中从事科技信息采集、制作和编辑的工作人员及有关政策制定的相关工作者、传播组织和机构。 理想的科技传播应做到真实、全面、科技含量,高、科技成果转化速度高、公众科学素养高。目前,我国科技传播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夸大现象严重,垃圾信息泛滥,虚假问题屡禁不止,盲目跟风、炒概念,技术创新信息不新,表现形式缺乏新意,侵犯知识产权,不正当竞争,信息分布比例不合理,泄密不断等”。同时,由于受众市场的细分也局限了科技信息的普及,过度追求趣味性使得科技传播偏离了科学的精神。具体到科技传播者面临的困境,我们归结为以下几方面:
1.科技传播者面临的翻译障碍以及发达国家垄断科技信息传播的隐患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与国之间的科技交流越来越频繁。科技作品逻辑严密、专业性强,加之传播渠道、反馈机制的不完善等导致的翻译障碍,使得各国的科技传播者之间的交流举步维艰,这在英语非母语的国家表现得更为突出。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开发和研究网络较早,网络管理技‘术先进、资金雄厚,目前已具备了垄断网上科技信息传播的条件。“如果这种可能变成现实,发展中国家的科技信息传播业将全面萎缩,发达国家不但可以直接攫取这一行业的超额利润,而且会凭借其垄断权进行信息掠夺,从而使国家和地区间已形成的差距拉得更大。”给发展中国家科技传播者传播信息和知识带来一定困难。
2.科技传播者互助合作力度欠缺及科技传播体系的不健全
在由科研工作者、科技期刊、大众媒体、普通公众组成的科技信息传播链上,科技期刊以高度的专业性、严谨性和小众性,长久以来处于“曲高和寡”的状态,国内各类科技传播者各行其是,杰出的科研成果得不到大众的了解和接受。李从军“媒体联合国”的概念在境内外媒体中引起较大反响,同时也凸显了各国媒体合作力度上的欠缺。“我国现代科技传播体系与西方发达国家历经300余年形成的比较完善的传播组织体系相比,无论在规模、结构还是在功能上都存在明显的不足与缺陷”具体表现在对政府的依赖性较大、传播针对性不强、传播效果不明显、资金来源单一,“已经无法满足我国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对日益增长的科技传播的巨大需求,表现出一种低效益的不适应状态”。
3新闻边缘化问题
原有的法律法规以及市场、媒介存在漏洞,保障知识产权的各项法律法规还处于不断完善阶段,政府对科技信息传播业的支持力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在我国“大众传播领域,科技报道处于不受欢迎、不被重视的尴尬境地,这与欧美发达国家形成鲜明对比”。科技新闻成为稀缺资源,传播地位相对弱化,传播空间受到排挤,公信力也受到置疑。与科技传播业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科技新闻的数量和质量都急需提高。传播方式的陈旧单一、传播效果的广受抑制,使科技传播者的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三、针对中国科技传播者面临困境的对策分析
为了解决我国科技传播者所面临的上诉困境,我们应该针对性地从解决科技传播者面临的翻译障碍和消除发达国家垄断入手,提升科技传播者的整体素质,营造良好的科技信息传播环境,同时,调动科技传播者的互助合作积极性,加大科技传播体系的建设,最后,应该重视政策法规的完善,消除科技新闻边缘化的现象。以期提高我国科技传播的整体能力,具体对策归纳为以下几点:
1.解决翻译障碍,消除发达国家垄断
我们应该从增强译者的文化意识人手,寻找、培养熟悉多国文化的专业人士加入到科技传播者的队伍,通过建设权威传播渠道、完善反馈机制解决翻译障碍,这样由于文化差异、内容晦涩以及技术问题所造成的翻译障碍势必越来越小。科技传播者队伍也应提高自身素质,为促进各民族、各种族的文化碰撞和交融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为遏制发达国家垄断的形成和发展,全世界应探索建立一个机制及国际机构以协调全球传媒业,这将有利于建立一个平衡的全球传媒秩序,同时也将有助于更有效地解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信息流动问题。
2.调动互助合作积极性,不断升级体系建设
国际舆论较量的背后是国家传播能力的较量,没有科技传播者之间的互助合作,没有传媒集团的强大后盾,就很难形成有影响力的舆论导向,就难以掌握国家科技形象的主动权。我们应该不断“升级”技术创新传播系统,建立可持续的环境支持系统。在建设国家科技传播体系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把提高科技传播的效能、效率作为落脚点,把社会上的科技人员、科学研究组织、科技教育组织及科技团体和科技出版、科技宣传等机构组织起来,纳入一个整体系统中,建立一个包含专业交流系统、科技教育系统、科技普及推广系统在内的功能互动系统。
3.完善政策法规,消除科技新闻边缘化
推出新的法律法规,转换体制建构新范式,适当降低科技信息传播业的进入壁垒,尽快实现集约化、专业化经营,不断探索解决政策法规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同时,提高科技新闻在新闻传播中的地位,在深度和广度上对科技新闻资源加强策划。从政策上鼓励科研人员积极发表研究成果,培养一支发现能力强的高素质传播队伍,深入挖掘科技新闻线索,同时科技新闻需要关注民生,通俗化、大众化。促使科技新闻回归核心地位,提高我国科技传播的整体能力,促进科技传播事业的整体发展。
?眼中图分类号?演G63 ?眼文献标识码?演B ?眼文章编号?演0457-6241(2014)17-0049-03
本课作为高中经济史的最后一课,我认为它的意义就在于在温故知新,对话当代。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但也是世界经济长期发展的结果。我们已经学过的新航路开辟、工业革命、科技革命、二次世界大战和冷战、跨国公司的出现等,都和经济全球化密切相关。在这其中,它们有些是推手,有些是阻碍。全球化的脚步踌躇过,但没有停止。
因此我将本节课的内容整合为三个教学环节“史实认知――经济全球化的概念”“温故知新――经济全球化的历程”“问题探讨――经济全球化的应对”,增强课程的逻辑性,重塑学生的知识体系最终结束经济史的学习。
本课三维目标确定如下:
知识与技能:大致知道经济全球化的概念、特点和发展历程,认识经济全球化是过往历史发展的结果,也是未来历史发展的趋势。初步理解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各国要善于把握机遇、勇于应对挑战。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学会用回顾历史,对话当代的历史思维来分析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关于经济全球化是过往历史发展的结果,也是未来历史发展的趋势这一观点。认可和接受全球化的趋势。
我把探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问题及其应对定为本课重难点,原因在于这关系到同学们如何把所学的历史知识用于对话当代。
(一)导入环节
材料1:英国《卫报》近日制作了一份地图,反映美国连锁巨头麦当劳在全球的数量分布。地图显示麦当劳在全球有着数量繁多的连锁店,确切数量是34392家。
设计意图:初步感知身边的经济全球化现象,由此提出问题,经济全球化的概念是什么?并过渡到“史实认知”环节。
(二)史实认知环节:经济全球化的概念
材料2:用一幅由70多个国家制造的波音飞机图片解释经济全球化中的两个概念――相互联系与相互依存。在这幅图中,美国生产的飞机壳里装着英国产的发动机,法国生产的座椅下面惦着日本造的底盘。
通过这些观察,向学生提问,造这架飞机时各国间经济活动的如何联系以及资本、技术、劳动力如何流动与配置?
设计意图:用此图揭示经济全球化包含各经济体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
材料3:
(1)1997年,韩国爆发金融危机,韩元贬值一半以上,韩国政府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申请紧急贷款以稳定汇率,得到了其提供的195亿美元的巨额贷款,经过短短的两年,韩国金融秩序稳定,经济迅速恢复。
(2)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这两则材料,经济全球化中国际合作和发展援助越来越多,国际协调机制越来越完善,进一步感知经济全球化概念。
活动设计:
组织学生自主讨论,根据以上几则材料归纳,经济全球化的基本概念是什么?教师随后根据学生发言加以总结。
设计意图:界定概念,明确经济全球化的概念是指各经济体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国际协调机制越来越完善等两方面。
(三)温故知新环节:经济全球化的历程
材料4:根据“史实认知”环节的材料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世界经济全球化是当今时代横空出世的吗?
带着问题,过渡到“温故知新环节”,开始对全球化历程进行回顾。以表格的形式总结已经学过的与全球化有观的知识点,组织学生讨论它们与全球化趋势的关系。教师填表总结。
设计意图:此则材料,温故知新,对话当代。将已学知识放在现代全球化的语境中。认识经济全球化是过往历史发展的结果,也是未来历史发展的趋势。
(四)问题探讨环节:经济全球化的应对
将从两方面来探讨问题,第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第二方面:我们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
第一方面,由老师给出全球化下世界经济的相关数据:
材料5:据世界银行网站上提供的数据,2002年,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322524.80亿美元,其中低收入国家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40.6%、这些国家的GDP仅占世界GDP的3.51%。高收入国家人口仅占世界人口的14.9%,而这些国家的GDP却占世界GDP的80.59%。
从1980年来看,发达国家比不发达国家人均收入平均高出16倍,2002年这种差距则为22.5倍。
设计意图:从中看出世界经济发展和繁荣加剧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如果学生能够通过自主的讨论回答出老师的问题,则过渡到下一方面。
若不能,则把学生较难理解的数据化为统计表和漫画后再引导学生观察,提问全球化如何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影响?又如何给全球竞争态势带来影响?
材料6:
设计意图:进一步解释,更加形象直观体现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第二方面,我们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将分两个层面对问题进行探讨,层面一:由世界经济组织主导的应对――以世界贸易组织重点讲解;层面二:发展中国家的应对――以中国为重点讲解。
层面一首先由教师讲述世贸组织关税贸易协定到世贸组织的发展之路,点明其宗旨,以及运行流程。
材料7:《进口许可手续协议》第3条第12条款规定:“在考虑到需要对有经济意义的、一定数量的产品发放许可证的客观需要时……对进口原产品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的产品进口商应给予特殊考虑。”
《反倾销措施协议》第13条规定:“发达国家应对发展中国家的特殊情况给予特殊考虑。如侵犯了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利益……应在实施前仔细研究建设性补救措施。”
设计意图:给出世贸组织在国际贸易中保护发展中国家的材料,组织学生讨论,设置引导问题,“世贸组织把国家分为几种类型?为什么?”以达到世界贸易组织承认其成员国的发展差异,并努力通过一些优惠措施,来对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的利益给予足够重视。
在层面二,首先组织学生讨论,自主结合以前所学知识讲述中国历时十三载的入世之路。
设计意图:教师结合教材对中国入世以来对世界经济和本国经济的双向推动作用加以总结。以此来证明发展中国家主动融入全球化的浪潮是正确应对方法。
以学生为主的讨论法、讲述法可以调动课堂积极性,巩固学习的效果。教师给出经典的史料、图片由学生自主归纳的方法。这是历史学最为常见和有效的教学方法。
当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千差万别,如果碰到比较沉闷或是对历史学比较不感兴趣的班级,在老师第一次给出史料时学生归纳不出结论,不要紧,这时提几个台阶性的问题,让学生一步一步接近。
如果碰到气氛热烈的班级,可以设置拔高性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归纳历史。
【关键词】全球化时代;财会类专业课程体系;推动双语教学课程建设
一、地方经济发展对会计人才需求的新变化
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使各国市场之间的相互依赖性日渐提高。近年来,随着国家大力倡导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梯级转移,我国中部地区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许多先进制造业项目、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项目正在逐步实现由沿海城市向中部地区的梯级转移。许多规模企业、尤其是部分跨国公司开始进驻我省,进而形成新的产业集聚。今后,我省的广大企业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占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都将面临更多更激烈的国际竞争。就众多以不同形式主动或被动参与国际竞争的中小企业而言,其所面临的国际竞争是如何在我国本地市场迎接世界竞争的挑战;对跨国经营的大公司而言,从投资所在国当地招聘企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更有助于公司在立足和更好地发展壮大。作为象邢台学院这样的地方本科院校,也要从全球市场的视野着眼,立足于地方产业优势、立足于特色和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既有较强的专业技能,专业外语水平又高的应用型专业人才,方能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时代得以生存和发展。
二、全球化时代确立地方本科财会类专业学科体系建设的原则
(一)坚持走应用型本科之路、少部分承担精英教育任务的原则来进行课程设置。地方本科院校财会类专业培养目标应主要面向本省、本地区对会计类人才的需求,其从业去向应该是本省内大中型国有、民营企业、股份制企业、跨国公司、金融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当然也有一部分会到中小企业工作或选择自主创业,到高等学校任教或终身从事科研工作的毕竟只能占到很小一部分。
(二)培养地方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课程设置面向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适应当前全球竞争格局下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要求,首先要满足地方产业和现代服务行业财会业务知识和技能的需要,同时面向全球市场培养与国际贸易、对外投资相结合的外向型会计人才、跨国会计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改革学分制体系,增加选修课程,学生可根据各自的发展目标和个性选择,拓展自己的就业和发展空间。
(三)突出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重要地位。部分课程选用英文原版教材和双语教学专用教材,应立足于探索网络环境下提高专业课双语教学的时效性,培养能熟练运用英语从事会计事务和财务管理,具有国际竞争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的复合型和应用型会计专门人才,以适应全球化时代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职场适应能力的需求。近几年地方本科院校招聘教师的门槛越来越高,至少是硕士,甚至到了非博士不要的程度,客观上为地方本科院校实现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提供了较充足的师资条件。
三、适应时代要求的地方本科财会类课程体系设置探讨
课程体系是社会职业需求与学科知识体系相结合的产物,是专业活动的内容和结构。地方高校会计教育改革,面临产业升级和全球化时代大潮的双重压力,因而更显迫切。作者以为,应坚持课程改革和双语教学课程建设两条主线同时并行。其课程体系应包括基础理论课、专业通识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拓展课(含专业资格考试课程)四个部分,对会计人才培养的专业化、国际化、应用型和复合型的要求贯穿其中。
(一)基础理论课
基础理论课是夯实人才基础理论、提高人才基本素养的课程,这些课程既包含人才培养的公共课程,又包含专业人才培养的专修课程,其课程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方法论课程
包括哲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毛概邓概和数学(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线性规划等)这些课程首先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坚定地政治信仰和个人操守;同时也培养正确的思维方法和逻辑方法。
2.法学课程
包括经济法、税法、财经法规与制度和国际商法等。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企业向国际化现代化的迈进,法律知识也越来越复杂却重要性日益突出。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经济运行的基本法规,建立守法和依法办事的观念。
3.工具类课程
包括外语、计算机和写作课程。
4.经济管理类课程
包括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双语教学版)、财政学、金融学、管理学(双语教学版)和统计学,这些课程从宏观上讲,应属于专业课的上游课程,开设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打下基本的经济管理理论基础,为学生进一步学好专业做好准备。
(二)专业核心课
专业核心课是反映专业本质、体现专业能力的课程,这些专业核心课程根据其在整个学科中的深浅和难易程度分为不同的层次,在培养适应外向型需求的会计人才框架中,这些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一定要突出专业课学习双语教学的重要地位。包括:
1.专业基础课
包括会计学导论、基础会计、基础财务会计(双语教学版)、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原理、财务管理原理(双语教学版)、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分析(双语教学版)、审计理论与实务、会计电算化、行业会计比较、管理信息系统、财务管理案例分析(双语教学版)和内部控制学。
2.方向性专业核心课
包括国际会计、国际会计准则、国际审计准则和跨国公司财务管理(双语教学版)。这些课程是在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培养学生适应全球化时代外向型企业和跨国企业对财会人才的知识和技能的要求。
(三)专业通识课
专业通识课是在专业核心课的基础上,开设与专业课相关的限制性选修课程。开设目的是为了更好的适应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需要,均衡会计人才的知识结构。
1.财政金融类课程
在前面开设财政学、金融学课程的基础上,供学生进一步选修的的课程有:金融机构管理、证券投资学、国际金融、纳税筹划、国际税收。
2.贸易类课程
包括:市场营销、国际贸易、国际结算、商务谈判。开设目的旨在让学生掌握国际经济往来的基本理论、国际市场状况和贸易相关的业务知识。
3.工程技术
包括机械工程原理、项目管理、C语言技术等,使学生掌握企业生产工艺流程及相关的应用技术工具,为日后从事实际工作做好准备。
(四)专业拓展课
专业拓展课可开设为专业拓展课、跨专业拓展课(任意性选修课)和专业资格考试类课程,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多种思维方式和广阔的教育途径。
1.专业拓展课包括:项目评估、工程造价、资(下转第239页)(上接第236页)产评估、国际商法、国际政治学、图书情报学等。
2.人文和科技素质教育拓展课程,包括:演讲与口才、中国古代名著导读、对外交往礼仪、科技发展史等。
3.财会相关的各类从业资格考试课程:财会行业就业渠道广泛,与财会相关的各类从业资格考试纷繁复杂。目前,财会行业资格考试国内有: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上岗证)、会计职称考试(分为初级、中级、高级)、注册会计师考试(CPA)、注册资产评估师(CPV)、注册税务师(CTA)、房地产估价师、土地造价师、造价工程师、价格鉴定师、审计职称考试、(初级、中级)、经济师考试、证券从业资格考试、统计师考试、精算师考试等;国外有:加拿大注册会计师(CGA)、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CIA)、英国特许会计师(ACCA)、英国特许管理会计师(AIMA)、英国国际会计师(AMA)、澳大利亚注册会计师、美国注册会计师、注册金融分析师(CFA)等。学校应从国际化社会需求出发,设置适当选修课程,引导学生凭兴趣和特长去学习和报名参加一些资格证考试,进而实现多渠道就业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课程体系实施中的各专业课程内部平衡问题
近几年,地方本科院校的经济类专业招生规模增长迅速。以邢台学院会计学系为例,2009年招生780人,2010年招生1090人。绝大部分学校专业层次已开始以本科学生的培养为重点,但由于这些院校在当地相对拥有较雄厚的师资队伍和在本地区较优良的教学设施和硬件资源,故这些院校在招收本科专业学生的同时,仍在招收部分专科学生,如邢台学院会计学系目前除招收会计学、财务管理两个本科专业之外,也招收会计和会计电算化两个专科专业。相应的培养层次对应着适当的课程体系。财会类本科、专科各专业的课程体系在方向性和整体性上是相同的,但广度、深度和培养方向各有侧重,不同层次课程体系的实施需要结合实际情况选用和取舍。
参考文献
[1]魏亚平.面向21世纪会计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J].天津纺织工学院学报,1999(6).
[2]秦少卿.构建适应东南亚经贸发展需要的会计课程体系研究[J].会计之友,2007(8).
[3]葛柳燕.重新设置会计课程体系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J].会计师,2009(12).
由于集成了原有两大产品集团的全部产品线,本次峰会的产品非常丰富,既有传统的商用及消费笔记本电脑、扫描仪、打印机等产品,也有工作站、POS机和超极本等新类型产品,这些产品将于3~6个月内在全球上市。
超极本无疑是近来最热门的产品类型,在使用Folio 13试水此市场之后,惠普的高端品牌ENVY和面向商用领域的系列,均推出了超极本产品。仅在消费类产品中,惠普就一口气推出了ENVY SpectreXT、ENVY Sleekbooks和ENVY Ultrabook Systems等多个级别的产品,并且提供14及15.6英寸的超大屏幕。而在商用领域,EliteBook Folio 9470m是惠普的第一款超极本产品,与消费产品相比,商用的超极本增强了安全性、易管理性及稳定性。新产品与Folio13和ENVY14 Spectre一起,组成惠普轻薄产品的强大阵容。
除了新增加的超极本类型,惠普还了全线商用产品,包括EliteBook p系列、ProBook b系列和ProBook s系列笔记本电脑。EliteBook p系列笔记本电脑通过了MIL-STD 810G三防测试,能够应对震动、灰尘、高海拔、极端温度和撞击等环境影响。其中,采用11英寸屏幕的EliteBook 2170p是全新的纤巧轻便机型。Compaq Pro 4300、Compaq Pro 4300 AiO、Compaq Pro 6300以及Compaq Elite 8300是全新的商用台式电脑系列,商用显示器产品则包括了Compaq L2206tm多点触控显示器和Compaq LA2405x LED背光显示器。
仅在去年,同在此地,除了PC及外设产品,前惠普CEO李艾科还将WebOS及TouchPad作为重点。而仅仅一年的时间,平板产品的失利使惠普重新将PC业务作为重点发展方向,好似即将脱轨的列车恢复正常运行。随着业务重点明晰,其固有产品优势将重新显现,近来其北美市场份额提升即是好的开始。
声音
今天我们的所有新产品都离不开我们的客户,是他们给予了我们创新的灵感。新产品也再一次印证了我们的坚持与激情,惠普每一款出色的电脑与打印产品都完美融合了外观、功能、风格和稳定性等特点。我们始终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并将继续加大投入,致力于为中国以及全世界的用户提供创新产品和服务。
——托德·布拉德利
惠普公司打印与信息产品集团执行副总裁
今天惠普所的PC产品中,有6款产品基于AMD提供的HSA异构计算架构,即APU产品。随着第二代APU Trinity的,AMD将会有更多的产品满足惠普如此丰富品类PC产品的需要。随着新一代APU,OpenCL将获得C++等高级语言的支持,软件开发的难度将大大降低,所以从今年开始,加速应用会增加非常多,目前已有超过200款应用。明年之后,APU架构将进一步融合,今天还需要分辨内存调用的设备,明年将会有统一内存地址,数据交换会大大加快。
下文将就“2009日内瓦-中国对话”论坛召开的国际形势及背景进行探讨。
中国在全球经济复苏中起重要作用
不到一年前,中国以4万亿人民币(5860亿美元)的大规模刺激计划震惊世界。这一庞大计划表明,中国政府希望通过财政支持,决心将这个意想不到的危机转为契机,加强与与发达国家的经济融合。不同于美国7870亿美元经济刺激计划的是,中国的经济刺激计划一直在发挥作用。美国的新住房开工低迷之时,中国的经济刺激重点却放在了基础设施的发展上,这一举措促使中国建筑和基础材料公司的盈利较一年前急剧增长。得益于中国农村和城市可支配收入的持续增长,今年中国消费类产品的增长也没有出现波动。
尽管中国在经济恢复方面取得了进展,但全球范围内的可持续复苏仍需要更加广泛的合作。许多人希望,中国的迅速复苏可以带动世界摆脱衰退。凭借其可支配收入超过10%的增长率,中国代表着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一。中国占据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中国消费和政府开支的增长,可能会导致对外国产品更多的进口,从而使总需求高于整个全球经济。
自2002年加入WTO以来,中国同意消除其许多贸易障碍,以便获得与其他WTO成员更为便利的贸易条件并从中获利。但是,中国一直未加入WTO政府采购协定(GPA),该协定要求开放政府采购市场。这一问题以及其他类似的争议导致了有关贸易问题的激烈争论。尽管存在这些限制,对于技术密集型的重工业行业和具有强大品牌知名度的外国跨国公司而言,机会依然存在。
通过机构改革促进稳定和可持续的经济复苏
中国的快速增长对世界经济和政治秩序产生了影响,金砖四国也在迅速崛起,这需要地方、区域和国际各机构共同发生转变。
作为世界上第三大经济体和最大的外汇储备国,中国要求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WTO和其他国际机构具有更大的代表权。对这些治理结构根深蒂固、历史早至二次世界大战的组织而言,全球危机是一个重新调整权力的适当时机。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例,尽管一些欧盟国家希望减少其向基金捐款,但中国以增加捐助的形式,支持该机构扩大捐助规模和影响。由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主要作用被公认为是最后贷款人,具有巨大的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中国非常适合增加在IMF的发言权,并进一步推动对该机构的议程。
地方和区域机构的改革也被调动起来。由于中国的人民币与美元脱钩,且在继续升值和日益普及,因此许多亚洲国家要求重新审查其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以及中国外汇储备的影响。有关人民币亚洲化的讨论一直在继续,即在周边经济体采用人民币作为一个亚洲货币单位的贸易和储备。
同样,在危机的早期阶段中,中国的财富基金也起到了缓冲的作用,因此备受关注。作为中国外汇储备机制中的一部分,中国投资公司(CIC)是最大的财富基金,具有近3000亿美元的资产。2007年,该公司在黑石集团和摩根士丹利公司持有近10%的股份。也有国内外的批评家敦促中国投资公司更加透明,以消除对其动机的担心,希望创造更好的国外投资环境。
处理气候变化问题的国际机构也需要进行改革,以确保经济复苏的可持续。在今年的哥本哈根会议上,有关责任分担的辩论将会很激烈。该会议旨在寻求达成一个后京都制度的协作机制。发达国家一直批评中国是最大的排放温室气体国(GHG)。
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一直在推动发展权,认为富裕国家在过去累计排放了绝大多数的温室气体,而且人均排放量仍然较高。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达成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仍需进一步澄清,以便形成更好的合作。发达国家必须推动缓解气候变化的技术转让给正经历快速工业增长的国家。但是,对未来竞争的担心和对知识产权侵权的担心一直阻碍着在世界最需要的地方采用清洁技术。
绿色成为复苏“外衣”
虽然中国的国有银行在国内增加贷款,但许多专家一致认为,长期复苏战略不是通过增加现金流以重振经济。相反,它应该策略性投资于关键领域,这将在未来的几年获得回报。中国和其他国家已经认识到,任何经济复苏都应建立在应对环境挑战、确保更清洁和稳定的能源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
对于环境退化已造成的一系列的迫切问题,政府不能再对此予以忽视。这包括了与城市沙漠化、废弃物管理和空气污染相关的顾虑,以及缺乏安全饮用水等一系列问题。随着日益呈现的环境问题,在不断攀升的矿物燃料价格和煤炭储量枯竭的影响下,应当进一步推动对清洁能源和高使用效率的需求。
中国对清洁能源的刺激计划对经济危机起到双重作用。清洁能源行业不仅将保证未来工业行业扩展时的能源供应,它同时在目前也不断扩大并快速发展。例如,中国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在2008年其生产已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产品的95 %已经用于出口。
企业在可持续复苏中应担任更加重要的作用
高血压脑病是血压急骤升高导致的一过性急性脑功能障碍综合征。成人舒张压>140mmHg,儿童、孕妇、产妇血压>180/120 mm Hg可发病。以血压升高和全脑或局灶性神经功能损害为主要症状。早期及时降血压处理后,各种症状或体征可在数分钟或数天内部分或完全恢复,如得不到及时治疗,可致死亡。
临床表现 起病急骤,病情进展迅速,发病历经12~48小时,短则数分钟。颅内高压征象和抽搐发作是本病的主要表现。患者常见头痛、呕吐、黑朦、烦躁、反应迟钝、意识模糊、嗜睡、失语、偏瘫或感觉障碍等,可因昏迷和呼吸循环衰竭死亡;眼底检查可见Ⅳ级高血压眼底改变、视水肿、视网膜出血。及时降压治疗,症状可在数分钟至数日完全消失,不遗留后遗症。
CT可见脑水肿的弥漫性脑白质密度降低,脑室变小,MRI显示脑水肿敏感,呈T1低信号,T2高信号,顶枕叶水肿对高血压脑病具有特征性,偶见小灶性缺血或出血灶。脑电图常见双侧同步的慢波活动。
治疗 高血压脑病患者应卧床,保持呼吸道通畅,监护观察。应在数分钟至1小时使舒张压迅速降至110 mm Hg(高血压患者)或
降颅压及减轻脑水肿,可用20%甘露醇250 ml快速静滴,6~8小时1次,心肾功能不全者慎用;静脉注射呋塞米40-80 mg也有明显的脱水、降颅压效果,且减少血容量、降低血压。可单独使用或与甘露醇交替使用。
对于频繁抽搐或呈癫痫持续状态者,可用地西泮10-20 mg缓慢静脉注射,注射时严密观察有无呼吸抑制,抽搐控制后用地西泮40~60 mg加入5%葡萄糖溶液中维持静滴;也可选用鲁米那0.1 g肌内注射,每4-6小时1次;或10%水合氯醛15 ml灌肠,抽搐停止后,应鼻饲或口服苯妥英钠0.1 g或丙戊酸钠0.2 g,3次/日,以控制抽搐复发。
预防 早期发现高血压并积极治疗是预防高血压脑病的关键。对各种原因引起的继发性高血压应积极治疗病因,同时有效地控制血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平时须注意劳逸结合,生活规律,避免过度劳累和紧张,戒烟,限酒,限盐,有药物治疗适应证者必须长期规律服用抗高血压药物,绝不能突然停药。
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PD),又称震颤麻痹,临床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和姿势步态异常等。帕金森病的发病绝非单一因素导致,可能是遗传易感性、环境因素和衰老几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诊断 中老年发病,缓慢进行性病程;四项主症(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姿势步态异常)中必备运动迟缓这一项,其余三项至少具备一项;左旋多巴治疗有效;患者无眼外肌麻痹、小脑体征、性低血压、锥体系损害和肌萎缩等。
治疗原则 以药物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改善症状,延缓病程,提高生活质量。
药物治疗 目前,在帕金森病的各种治疗方法中仍以药物治疗最为有效。需要注意:①掌握好用药时机,即疾病早期无需治疗,应鼓励患者进行适度的活动,如体育锻炼。若疾病影响到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时可进行药物治疗;②坚持“细水长流,不求全效”的用药原则;③坚持“low”和“slow”的原则,即尽可能地维持低剂量,增加剂量应缓慢,以最小剂量达到相对满意效果;④强调治疗个体化。
药物选用原则
≥65岁或伴智能减退的患者:首选复方左旋多巴,必要时可加用DR受体激动剂、MAO-B抑制剂或COMT抑制剂。
药物应用方法
抗胆碱能药:对震颤和肌强直有效,对运动迟缓疗效较差。常用药物:①苯海索1~2 mg,3次/日,口服;②丙环定2.5mg,3次/日,口服。青光眼和前列腺肥大者禁用。长期使用抗胆碱能药物可影响记忆功能,老年患者尤应注意。
金刚烷胺:可促进神经末梢释放多巴胺和减少多巴胺的再摄取,能改善帕金森病的震颤、肌强直和运动迟缓等症状。适用于轻症患者。常用剂量为100 mg,2次/日,末次应在16:00服用。癫痫患者慎用,哺乳期妇女禁用。
复方左旋多巴:可补充黑质纹状体内多巴胺的不足,对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均有效,是帕金森病最重要的治疗药物。初始剂量62.5-125 mg,2~3次/日,根据病情渐增剂量至疗效满意和不出现不良反应的适宜剂量维持治疗,餐前1小时或餐后1.5小时服药。我国常用药物为美多芭和息宁。青光眼和精神分裂患者禁用。最严重而棘手的不良反应是长期(3-5年)用药所产生的运动并发症(症状波动和异动症)和精神障碍。
DR激动剂:可直接刺激突触后膜D1、D2受体,体内半衰期长,多巴胺能神经元可能有保护作用。目前推荐非麦角类DR激动剂为年轻患者或病程初期的首选药物。常用药物:①吡贝地尔控释片50mg,1次/日;不能耐受不良反应者可25 mg,2次/日;第2周增至50mg,2次/日;有效剂量是150mg/日,分3次口服,最大剂量不超过250 mg/日。②普拉克索初始剂量0.125 mg,3次/日,以后每日增加0.125 mg,一般单用有效剂量0.50-0.75 mg,3次/日,最大不超过4.5mg/日。
MAO-B抑制剂:与复方左旋多巴合用有协同作用,同时对多巴胺能神经元有保护作用。常用药物:①司来吉兰,2.5~5.0 mg,2次/日,早晨、中午服用,晚上使用可引起失眠,或与维生素E 2000IU合用;②雷沙吉兰1 mg,1次/日,早晨服用,胃溃疡患者慎用,禁与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合用。
COMT抑制剂:通过抑制左旋多巴在外周代谢、维持左旋多巴血浆浓度稳定、加速通过血脑屏障以增加脑内多巴胺含量。与复方左旋多巴合用可增强后者疗效,减少症状波动反应。常用药物:①恩托卡朋,100-200 mg,3-4次/日,与复方左旋多巴同服有优化作用并可减少后者剂量,单用无效;②托卡朋100 mg/次,3次/日,第一剂与多巴胺同服,此后间隔6小时服用,可以单用,每日最大剂量为600 mg,可能导致肝损害,故在用药3个月内严密监测肝功能。
手术治疗 早期药物治疗显效而长期治疗效果明显减退、同时出现异动症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仅能改善症状,而不能根治疾病,术后仍需应用药物治疗,但可减少剂量。
康复治疗 包括语音及语调锻炼,面部肌肉的锻炼,手部、四肢及躯干的锻炼,步态平衡的锻炼及姿势恢复锻炼等。
脑膜炎
脑膜炎是一种综合征,可由病毒、细菌、真菌、螺旋体、寄生虫等生物病原体的直接侵入引起,或由这些生物病原体致的免疫反应,或化学、药物注入以及不明原因所引起的脑膜炎性反应、恶性肿瘤、结节病等均可以引起脑膜炎性病变。
诊断
病毒性脑膜炎 多急性起病,为良性、自限性病程;病毒性脑膜炎常有病毒感染症状,以脑膜刺激症状为主的临床表现,无颅神经受累和脑积水等表现;脑脊液淋巴细胞轻度增高,蛋白含量轻度增高,糖和氯化物含量正常。
化脓性脑膜炎 多呈暴发性或急性起病,全身感染中毒症状重,颅内压增高症状和脑膜刺激征明显,可有脑实质受累表现如意识障碍、精神症状。化脓性脑膜炎腰椎穿刺压力多明显增高,脑脊液中白细胞明显增高,多>1000×106/L,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蛋白含量高,糖含量很低。
结核性脑膜炎 为慢性脑膜炎,亚急性起病,慢性病程,病程常延续数月,可有低热、盗汗等结核中毒症状,脑膜刺激症状和颅内压明显增高,可伴有颅神经损害(以外展、动眼、面神经最易受累),发病4~8周后常出现交通性脑积水和脑实质损害症状。腰椎穿刺常提示脑脊液白细胞轻到中度增多,常为(100-500)×106/L,淋巴细胞增多为主,蛋白增高明显,通常为1-2 g/L,糖及氯化物下降,特别是氯化物下降明显。
隐球菌性脑膜炎 通常隐匿起病,患者常有慢性消耗性疾病或全身性免疫缺陷性疾病的病史,脑神经尤其是视神经受累常见,脑脊液白细胞通常
治疗
病毒性脑膜炎 一种自限性疾病,主要是对症治疗、支持治疗和防治并发症,抗病毒治疗可明显缩短病程和缓解症状,应酌情予以阿昔洛韦等抗病毒药物。
化脓性脑膜炎 首先是针对病原菌选取足量、敏感的抗生素,并防治感染性休克,维持血压,防止脑疝。应及早使用抗生素,通常在确定病原菌之前使用广谱抗生素,可首选第三代头孢类药物头孢曲松或头孢噻肟。确定病原菌后应根据病原菌选择敏感的抗生素。此外,激素可以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稳定血脑屏障,减少脑膜粘连等并发症,一般使用地塞米松10-20 mg/日,静滴,连用3-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