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雪景的诗句范文

雪景的诗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雪景的诗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雪景的诗句

第1篇:雪景的诗句范文

2、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3、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甫田之什·车舝》

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

5、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周南·桃夭》

6、赳赳武夫,公侯腹心。——《诗经·周南·兔罝》

第2篇:雪景的诗句范文

当下的教学环境不仅教师教得辛苦,学生也学得辛苦.过去教师批改作业和课外辅导耗费了大量的精力,错题数据统计速度慢、难度大,使得教师面对大班很难做到个性化教学.随着“互联网+教育”时代的到来,教育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大数据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人们也意识到数据的重要性.许多行业正依托着数据分析做决策,如医院基于大量的临床诊疗数据分析,较好地提升了治疗水平;时代推动教育朝着基于学习数据的精准教学迈进,学校积极探索依托数据分析开展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一系列纲领性文件指导教育改革,为学校深入开展教学研究指明方向,对互联网背景下基于数据分析的精准教学提供参考.

二、理解数据的统计功能,关注数据成教育新常态

教学评估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就是考试,按照传统的方法,对每场考试改卷及成绩细致分析,都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若借助大数据对考试进行精准分析,就会让学生的成绩一目了然.数据可以多维度立体化地呈现成绩.从统计角度来说,既能统计每个学生的进退情况,也可统计班级或整年段的考试情况;从分析维度来说,既可横向分析,也可纵向成绩对比跟踪;从数据分析结果来说,既有学生个人的分析结果,也有学生全体的分析结果.借助数据平台每次考试都会生成考试报告,图表展示的分析结果形象地体现了班级之间的差异和变化,个人的成长变化等.教师可根据分析结果发现不足,找到改善教学的方法,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教学效率.更重要的是大数据能够让我们更全面地看待学生的发展,发现以往考试成绩所反映不了的深层次问题,从而为精准教学的实施提供了可能.

三、实践闭环式教学,聚焦薄弱点成教学新关注

数据分析下的精准教学通常包含:“数据采集图1———知识点筛选———薄弱点精讲———课堂反馈分析———布置作业反馈———数据采集”的闭环式步骤(如图1),实现教学的良性互动.1.准确的数据采集为精准教学奠定基础数据是无声的现象表达,学生的阶段性考试或练习都会在数据平台留下“痕迹”,平台会根据学生的考试得分率和平时作业准确率自动生成分析报告.报告能反馈出学生学习的各种数据.教师备课的首要任务是整合平台内的横向、纵向数据对比,找到有用的考试数据,这是实施精准教学的前提.比如,表1以量化形式分别呈现年段和班级学生在选择题、填空题等题型的答题表现.通过数据比较,教师可以了解到班级平均分与年段平均分的差距;以A老师任教的6班为例,A老师发现6班在各种题型的得分率都高于年段,解答题的表现比同年段的1班好,但在选择题、填空题两种题型的表现都不如1班同学,故A老师应该侧重对6班同学的选择题、填空题进行分析.进一步逐一分析比对可以依次找出6班选择题、填空题和1班同学的差距在哪些题目.如表2,A老师发现造成6班选择题表现不佳的原因是学生在选择题第5题的表现不如1班同学.着重对选择题第5题的题干和选项进行认真细致地分析,结合每个小题中A,B,C,D四个选项,各个选项的选择人数分析了解学生犯错误的原因(如图2).通过数据分析能让教师精准聚焦到对应题型的得分表现,寻找分值差距较大的题型.选择题各小题得分情况,可以清楚地反馈出6班同学在哪些小题需要加强.A老师通过对这几个小题A,B,C,D四个选项的选择人数,可以更进一步地了解错误的具体原因,使得讲评的针对性更清晰,不必个个选项逐一讲解,可集中花时间突破知识点的不足,这样针对一次考试或作业的数据分析采集和定位就基本完成.2.知识点的筛查是突破薄弱点的关键试卷的分析讲评,不能一题题地走流水线讲评,需要对试题进行整合,梳理出考查的知识点分布,某个知识点的考查角度,这样的试卷讲评才会更加有效率,学生的收效也会更大.分析题目必须能透过试题了解背后考查的知识点,理解命题者的真正考查意图,从整卷的知识点考查得分率入手,可以抛开试题本身去揭示学生在知识层面的掌握情况.如A老师从选择题第5题所考查的知识点入手,结合知识点的得分率定位学生的知识缺漏(如表3),高度精准归类分析对焦瞄准“靶心”组织教学.3.发挥数据的诊断功能,让教学精准到“点”经过“数据采集———知识点筛查”环节,A老师备课时能准确定位学生的知识薄弱点,备课时便可以重点关注,合理准备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时集中力量攻克薄弱知识点.从考题的分析反馈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偏差,做好巩固性练习精讲,配套习题的选择要能巩固学生失分知识点,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实现问题的精准突破.图3根据试卷反馈出来的失分点,针对性地安排若干典型例题进行“点对点”的精准补缺补漏.同时教师也能发现班级优势和不足,及时反思总结教学不足,教学将更加有方向性和目的性,避免了过去仅凭经验教学的盲目性.例题讲评完毕,A老师会针对性地给出配套的随堂练习,利用平板电脑让学生当堂上传,通过数据分析了解知识的巩固情况,对随堂练习反映出来的问题和学生答题的“易错点”再次讲评布置课外作业,上传到数据平台后教师批阅形成作业数据报告,这样就形成教学的完整闭环,实现教学和纠错的无缝对接,数据反馈与精准教学彼此互动,实现薄弱点的精准突破,助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核心素养的培养.从一次考试的平台综合数据分析,可以从多维度寻找到学生的薄弱点,表1—表3及图2分别从题型得分率、选择题得分率、选择题选项人数和知识点得分率梳理出一次考试的完整分析报告,根据考试报告了解学生的薄弱点,帮助教师在教学时精准对焦学生失分点,把握教学重点补缺补漏,用有限时间高效率聚焦典型错误组织教学.

四、关注平台的数据跟踪,实现教学的“点面突破”

一次考试的结果会受到学生心态、学习情况和外部干扰等不同因素的影响,为了更加精准地收集数据,教师可以从数据库中综合几次考试的数据,形成一周、一个月或一学期的考试数据反馈,并根据学情作个性化针对性教学.表4排查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从中筛查出学习缺漏,根据知识点的得分率情况安排教学内容,对那些得分率较差的知识点作巩固性教学,实现点对点精准教学补缺,让学生实现学有长进,避免反复性的重复无用教学.

第3篇:雪景的诗句范文

【关键词】局域网 英语教学 CS构架 电子白板

高校中的大学英语教学虽然在许多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可是由于传统英语教学方式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没有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只是以教师、书本和教室为中心,局限于对词汇、发音和语句等书本知识的教学,所以根据不断发展的需要,应该做必要的改革。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为改革指明了方向,它指出,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包括多媒体资源、无限网络和局域网络等),创新教学模式来弥补原来单一的教学模式。还明确规定:为了英语教学朝着个性化学习、自主式学习方向发展,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网络技术为支撑。局域网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各方面弥补了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显示出独特的优势。局域网多媒体教学模式通过模拟真实的学习环境、利用教学软件解决学生自主学习所需的资源,逐步实现由“教师为中心”到“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因此适应了现代英语教学发展的需要。

一、局域网环境下多媒体教学特点

随着改革不断深入,外语教学研究重点已由“教什么”转向“如何学”。因此外语教学应该考虑怎样才能促进外语学习?如何利用现有条件促进外语教学?局域网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学, 随着多媒体技术不断进步,逐渐对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产生了较大影响。

1.以学生为主体,突出教师引导作用。传统英语教学模式基本是以教师为讲授主体,学生是被动者,导致学生的注意力的不能够长时间保持。 局域网环境下多媒体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变为信息的接收者、加工者和创造者,促使学生积极的学习。局域网环境下多媒体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较长时间地保持注意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局域网环境下多媒体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指导者,教师把理论知识和多媒体相结合,不断探索和实践,培养学生在多媒体教学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提高。

2.创新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相结合。传统英语教学模式中教师通过黑板来给学生讲授知识,授课方式受到很大局限。局域网环境下多媒体教学模式中,教师制作成教学课件,形象生动的呈现给学生的同时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局域网环境下多媒体教学平台的构建

1.系统设计目的是用于局域网环境下实时监控的英语教学,通过应用服务器和用户浏览器之间的交互来完成其功能。下图是系统教学模式的示意图。用户(教师、学生及管理员)浏览器通过局域网络向应用服务器发出请求,应用服务器根据师生客户端的请求做出响应,检查数据库服务器的数据,并把检查结果通过浏览器反馈给师生。

系统教学模式的示意图

2.局域网环境下构建支持交互式协同学习的网络教室,可以使得老师和学生之间交流变得很方便,能够提供虚拟公用区域的电子白板因其具有共享式功能,所以能够实现师生之间协同学习。

电子白板是一个设在服务器上的虚拟公用区域。师生可利用电子白板进行互动交流活动。参与的师生可以同时看到白板上的内容,这些互动数据由服务器负责访问。系统特性为:

(1)具有实时性的通信。电子白板的服务器通过轮询法与客户端进行通信。信息是单向传送的,但在服务器繁忙时仍具有较高的效率。(2) 具有差异性的权限。系统老师和学生的身份,分给不同的权限。(3) 具有安全性的数据。系统具有保护和管理数据的功能,确保数据能够安全传送。

3.本系统主要由学生机(Client)和服务器(Server)组成的C/S结构。学生端负责完成前台功能,如管理数据处理、用户接口、报告请求等;具有数据库的服务器能够数据处理,执行后台服务,并应答对客户机的请求等。

三、结束语

在外语教学信息化的背景下,局域网下多媒体教学要想能够得到长远发展,就得扬长避短,克服其局限性。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局域网网络,结合实际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从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春容.传统英语教学与多媒体辅助英语教学对比研究[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8.9.

[2]王丽颖.新建本科院校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探索[J].科技文汇,2008.1.

[3]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2.

第4篇:雪景的诗句范文

关键词:人居环境学;景观设计;系统。

研究当今各种城市环境景观形态设计失败的原因,多为设计脱离了人类作为环境的主人的行为感受和需求,或为忽略了当地环境的生态规律。21世纪的社会要求我们更加关注“人”,但又不能一味的满足“人”的欲求,而是从人的需求出发,创造符合生态发展规律的生活方式。而“人居环境科学”(The Science of Human Settlements)正是一门以人类聚居(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了解、掌握人类聚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以更好地建设符合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这为景观设计带来了指导方法,使得对环境的理解更为人性化和合理化。

一、人居环境学发展原则

依据吴良镛院士所著的《人居环境科学导论》,我们可以得知人居环境的概念及其构成。引用其书中观点,人居环境,是人类的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而人居环境科学就是围绕地区的开发、城乡发展及诸多问题进行研究的学科群,它是联贯一切与人类居住环境的形成与发展有关的,包括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新的学科体系,研究对象即是人居环境。

1、人居环境的框架及原则

人居环境的核心是“人”,人居环境研究以满足“人类居住”的需要为目的。就内容而言,人居环境包括五大系统:自然系统、人类系统、社会系统、居住系统、支撑系统。其中,“人类系统”与“自然系统”是两个基本系统,“居住系统”与“支撑系统”则是人工创造与建设的结果。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和谐与矛盾共生,人类必须面对现实,与自然和平共处,保护和利用自然,妥善的解决矛盾就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

在任何一个聚居环境中,这五个系统都综合的存在着,五大系统也各有基础科学的内涵。在人居环境科学研究中,建筑师、规划师和一切参与人居环境建设的科学工作者都要自觉的选择若干系统进行交叉组合。另一个方面,根据中国存在的实际问题和人居环境研究的实际情况,也可将人居环境科学范围简化为全球、区域、城市、社区、建筑等五大层次。

对于人居环境的建设大概有几个方面的要求:提高生态的意识;与经济良性互动;发展科技;重视发展整体利益;与艺术的创造相结合等。

2、人居环境学的系统性

人居环境学是涉及人居环境的有关科学。与“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学”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总的来说,它们都以环境为研究对象,但各自的研究范围、内容、与侧重点及所采取的手段并不一致。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涉及的是具体的科学技术问题,全球变暖、臭氧空洞的产生等,而人居环境科学关心的则不仅是如何把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的理论和方法引入人类聚居形态,对五大系统的各个层次的人工与自然环境的相关内容均应引入到规划中去,用以提高环境质量、形成宜人的居住氛围。

从人居环境不同方面可以有不同的学科核心和学科体系,就人居环境的物质建设、规划实际来说,则可以以建筑、地景、城市规划三位一体,构成人居环境科学的大系统中的主导专业。依据我国的情况,当前大规模建设实践需要面向21世纪的建筑发展,宜将这三者融贯综合的进行规划设计与研究。

人居环境科学是一个学科群,人居环境科学是发展的,永远处于一个动态的过程中,其融合与发展离不开运用多种相关学科的成果,特别要借各自相邻学科的渗透和展扩,来创造性的解决繁杂的实践中的问题。因此人居环境科学是一门庞大的系统科学,研究建筑、城市、以至区域等的人居环境科学,也应当被视为一种关于整体与整体性的科学,目标就是获得整体的协调发展。若能将此系统的设计原则贯彻在景观设计上,也同样将具有高瞻远瞩的发展潜力。

二、景观设计原则

景观设计虽然是建立在环境艺术设计概念之上的设计门类,但它所蕴涵的内容却涉及到美、建筑、园林和城市规划四个方面。景观设计最通俗的解释就是美化环境景色,可以说是以塑造建筑的外部空间的视觉形象为主要内容的艺术设计。这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环境系统设计,它的环境系统是以园林设计所涵盖的内容为基础,设计概念是以城市规划设计总揽全局的思维方法为主导,其设计系统是以美术与建筑专业的构成要素为主体。

同样是一门兼具多学科知识的交叉学科,建立在人居环境学的系统框架之内,景观设计同样需要贯彻整体的系统思维,以面对21世纪下,对环境的综合发展要求。在第20届建筑师大会上,吴良镛院士在《世纪之交展望建筑学未来》的报告中指出:广义的建筑应走向建筑、地景、城市规划的融合。他所谓的地景,即景观设计,用景观设计的手段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是必然趋势,而景观设计也就成为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

1、景观设计的人性化原则

景观设计要做到“以人为本”的人性化原则,就要求设计者必须在充分了解所住居民的年龄结构、职业、生活、工作习惯、生理要求的基础上进行全方位的人性化设计。目前我国许多居住区内园林绿化在很多方面忽略了这一点。比如:有的楼盘用绿地做隔离带,却忽视了人们生活的方便,两分钟的路程可能得走上十几分钟,导致许多人直接从绿化带穿过,破坏了绿化;有的居住区绿化设计没有把残疾人的行为考虑进去,给残疾人的出行带来不便;有的居住区没有为老人和幼儿开辟专用活动场地;有的居住区景观设计粗糙,没能真正、准确地创造人们所需环境。

根据奥斯卡•纽曼所作的人们行为活动与城市形体环境关系的研究,认为人的各种行为活动要有相应的领域,他提出了由私密性空间、半私密性空间、半公共空间及公共空间构成的空间体系设想。运用在居住区园林环境设计中,就是要按照人们的不同需求和不同的活动内容,适当地进行区域的划分,以适应不同年龄层、不同兴趣群和不同文化层的人们开展社交和活动的需要,既要有综合的集中空间,又要有适合集体和个人的分散性活动空间,空间类型尽可能丰富,以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需求。

例如:调查表明,当前居住区的绿地空间,老年人日常使用率最高。老年人的活动特点是以我国特有的各种健身功、舞、拳、剑等群体活动和小范围的交往、谈心等活动为主,为满足这些需求,应有针对性地以山、水、绿篱、树丛或建筑小品进行隔离,形成相对独立且视线干扰小的绿地空间。

2、景观设计的生态持续性原则

人居环境学是以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相结合的综合构成,它是尺度不一、形式不一的综合构成。人们的生活与人工环境之密切不难理解,但与自然环境的密切性却往往受到忽视。1872年美国建立的黄石公园,第一次公开确认原始荒野是文明生活的象征,不能不顾后果的把自然环境仅仅用于经济开发,因为风景也是一种社会文化资源,也是一种生态资源。被称为上个世纪最后一位伟大的人文主义者――芒福德,进一步指出:如果环境文化已经深入人心,我们的审美观念就不会只停留在一些风景名胜震撼人心的地貌上,而应该同等对待大地的每一个角落,还必须强调绿色空间不仅是为了游憩和观赏,更重要的是为了人作为自然的一贯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从生态学的角度把人类看作自然界的一部分,我们强调生物的总体和环境的作用。地球上的所有生命一起构成了一个实体,所有的需要都从这个人居环境取得,因此,不能只着眼于它的各个部分建设,还要达到整体的完满,既达到作为“生物的人”在这个生物圈内存在的条件的满足,又达到作为“社会的人”在社会文化环境中需要的条件的满足。因此,人工建设必然以人居环境的和谐作为前提和目的,园林景观设计实践同样不例外。

新时代的园林景观设计, 赋予新的形式、材料、科技、革新的同时, 传统的民族文化及特征需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中国丰富的自然景观和卓越的园林文化遗产是现代风景园林师的宝贵财富,其中蕴涵的自然文化理念、园

林生态美学和再现地域景观的手法, 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借鉴, 并融会贯通于实践之中。

三、结语

21世纪我们面对的将是一个全球性的生态意识觉醒,并开始进入积极行动的时代。人居环境是人类与自然之间发生联系和作用中介,人居环境建设本身就是人与自然相联系和作用的一种形式,理想的人居环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或如古语所云“天人合一”。因此,现代的景观设计应积极为居民创造舒适宜人的室外公共空间及私密性空间,以及符合各年龄层居民行为特点的景观环境活动空间,加强居民与绿地的联系,调动居民参与景观环境设计与管理的积极性。在发挥景观环境、景观功能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城市住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满足居民进行社会性活动的需要,保持和发展其地域文化传统,共同营造人居环境的和谐美好。

第5篇:雪景的诗句范文

[关键词] 点到直线 距离 教学尝试 惊喜

一、引言

“想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钥匙,培养学生的“想法”,进而增强其思维能力是我们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学生在学习中有没有“想法”,这与他会不会思考、会不会运用已知条件、有没有学会运用已学知识的能力等方面密切相关。

一直以来,我们对“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教学总是淡化公式证明,偏重于公式运用。在新一轮的教学中,我们改变了“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教学模式,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出发,在教学目标、作业设计等多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教学目标制订

组织学生分析探究“公式”推导的几种常见方法;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推导方法都是由怎样的“想法”形成的;通过探究推导证明“公式”,培养学生综合利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三、预习作业布置

教学设计时,根据学生的特点,让学生产生“推导证明的公式”的几种常见思想是有困难的,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创设探索的情境,扫清学生的思维障碍,为此我们在前一天布置了三道预习作业。

四、教学片断剖析

五、课后作业设计

本堂课没有讲解公式的运用,课本习题无法布置,为此我们经过认真思考给学生布置了三个层次的作业,由学生选择完成。第一层次是为大部分学习态度较好成绩一般的学生准备的;第二层次是为一少部分思维活跃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准备的;第三层次仅仅要求尝试写出推证过程,目的是重在参与和积极思考。

六、作业反馈分析

大部分同学都做的是第1题。另外,共有5个四人小组选择做第2、3题,其想法和思路完全出乎我们设计作业时的预料,给我们一个大大的“惊喜”:

第6篇:雪景的诗句范文

(这个系列的开头都是这句话,但下面的内容一直在变化)

之前,干货君已奉上两批高频句式(后台回复“句式”查看) ,今天再奉上第三批,以飨读者。

01

句式:

为做好......工作打下/打牢坚实(思想)基础/根基。

(常作为收尾句)

举例:

要深入学习贯彻全省环保工作会议精神,为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打牢坚实思想根基。

02

句式:

着力构建“横向全覆盖、纵向全链接、全局一盘棋”的工作格局。

(常作为收尾句)

03

句式:

注重发挥......在......上的(突出/关键/重要)作用。

举例:

要注重发挥微循环公交在解决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上的重要作用。

04

句式:

在看到进展和成绩(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

(常作为从成绩到问题的过渡句)

举例:

在看到进展和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当前工作中还存在这样和那样的问题。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我们的工作与群众期待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

05

句式:

是指导今后五年乃至更长一个时期的纲领性文件。

(常作为对党代会报告的评价)

06

句式:

为......作出应有贡献(新的更大贡献)。

(常作为领导讲话结尾)

07

句式:

只有......,才能......

(常用于强调某项工作的重要意义)

举例:

只有把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搞上去,才能吸引更多客商投资兴业。

只有坚持和发扬“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才能将改革的各项任务真正落到实处。

08

句式:

推动……成为常态。

(常作为收尾句)

举例:

推动失责必问、问责必严成为常态。

09

句式:

……越深入,越要……

举例:

改革越深入,越要敢于担当。

10

句式:

要突出......

(常作为起始句,表示工作的方向和重点)

举例:

第7篇:雪景的诗句范文

自2008年底中国出台了4万亿应对危机的经济刺激计划以来,民众对经济数据的关注可谓空前,围绕国家统计局每月的关键指标,“官、产、学”各界总是会依次进行中国经济是否已经复苏的争论。

从中国经济前4个月的指标看,一方面是GDP在全球一枝独秀,以6%以上的速度增长;另一方面,却是一些指标的不断反复,和一些指标之间的明显的矛盾和打架现象。比如,以5月份的数据为例,工业增加值高达8.9%,这在全球算一个奇迹般的数字,然而,除此之外,我们可看到的数据显示,CPI和PPI不但连续4个月双双在负数区间运行,而且PPI跌幅进一步加深;进出口大跌的局而不但没有改变,反而进一步恶化;用电量继4月份之后,再一次与工业企业增加值的增长形成了奇怪的背离。

如此种种的背离,究竟昭示着什么,是经济复苏的基础不稳,还是统计数据造假;是经济结构的自然调整,还是进一步凸显了中国经济的深层矛盾和问题。财政收入在下降,企业利润在大减,居民消费意愿不强,民间投资依然没有大的启动迹象,估计上半年全国待业的人数将超过4000万,而与此相对应的,却是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信贷增速和经理人采购指数的强劲上升。一面是火焰,经济在回暖;一面是海水,指标不乐观。并且存在“打架”的现象。

探求用电量与经济增长背离的迷局

用电量不仅在历史上一直被认为是最能真实的反映宏观经济变动情况的先行指标。据数字显示,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GDP与用电量及装机容量的相关系数均达到0.98,经济总量指标与电力总量指标呈高度正向相关关系。以上一次积极财政政策为例,笔者简单列举几个数字:全国1998年GDP增长7.8%,用电量增长28%;1999年GDP增长7.6%,用电量增长66%;2000年GDP增长8.4%,用电量增长9.7%。据此可以看出,电量和GDP增长是正相关,不会出现负的。据统计回归的估算,用电量每增加1%,中国GDP相应增长1.13%。而去年第4季度以来,用电量的变化更是说明,用电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高度相关关系在金融危机的特殊环境下得到了进一步的验证。

比如,在2008年10月、11月、12月,国内火电发电量分别下降5.3%、16.6%、12.4%,而2008年第4季度的GDP为6.8%,为季度最低,只是2007年全年GDP增长的一半多。今年1月,社会发电量同比下降仍达到12%的水平。但在3月份,用电量一度出现增长的迹象,这被视为经济触底回升的证据。4月份用电量重回下降通道,全国发电量2747.63亿千瓦时,同比减少3.55%。然而,与1-3月份用电量下降相反的是,GDP增长却达到6.1%,出现了奇怪的背离。

对于这种奇怪的背离,官方的解释有两种:第一种说法是国家统计局发言人李晓超的“正常说”,李晓超首先表示,这种背离直接从统计数据无法进行解释,但他同时表示,出现背离并不是中国所特有的现象。并以日本和美国也曾经出现过这种现象来反证这种背离属于“正常”。

第二种解释是国家统计局和发改委有关负责人的“产业结构调整说”。认为,用电量与GDP增长的背离,是实施产业调整的结果。比如,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国宝分析认为,两者背离首先可以从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上找到原因。数据显示,第1季度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加3.5%、53%和7.4%。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速超过第二产业2.1个百分点。与之相对应,工业增加值占C-DP比重也由去年同期的46%,下降到今年的44.1%。这反映在电力消费上,第1季度全社会的用电量同比减少了324亿千瓦时,其中主要是第二产业。但同时,第一产业的用电量增加了9.78亿千瓦时。第三产业用电量增加了70.17亿千瓦时。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增加了112.1亿千瓦时。张国宝还进一步认为,高耗能产品的去库存化,也是导致能源消费、电力消费和GDP的增长不一致的地方。

历史统计数据表明用电量与GDP增长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张国宝的分析从道理上而言,具有一定的正确性,但众所周知的是,三大产业结构的调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仅仅看一个数据的变化并不能得出结论。从产业调整的角度而言,更应该考察至少3个季度的变化,结论才具有可靠性。而在我们启动投资保增长的情况下,一些基础设施建设的用电量是很大的,而国家审计署的审计报告也表明,一些投资违法进入了“两高”产业。所以,用产业结构调整来解释用电量与经济增长的背离,出发点是好的,但确实需要进一步的季度数据来论证。

“统计造假说”质疑中国经济数据

而与上述两种解释截然不同的则是“统计造假说”。电监会前副主席邵秉仁的说法最为典型。邵秉仁认为,用电量与经济数据的背离,主要的原因是地方统计数据造假,这显然无法用经济结构调整来解释。邵秉仁举例,西部某省第1季度用电量下降了9.9%,但经济增长了10.8%。应该说,这种严重的背离,如果简单用结构调整来解释,显然缺乏足够的证据,特别是考虑到很多地方错误理解中央保增长政策,为了追求GDP数据的漂亮,在数据上出现不实并非没有任何依据的猜测。

与邵秉仁质疑地方造假不同,对以用电量为代表的数据“背离”现象,经济学家王福重直接认为很多数据背离基本可以判定为统计造假。王福重觉得,在失业不断加剧(劳动力是经济增长的要素之一)、居民收入不断下降(收入是消费的基础),企业利润不断下降(企业投资的基础),出口(净出口是GDP的一部分)更是两位数持续下滑时,单靠政府迄今只有8000多亿的财政刺激性投资,GDP就可以增长6.5%,这有点让人不可思议,在当前特殊时期,更可能会助长数据造假的邪风。

对于经济数据背离的“造假说”,中国人民大学刘元春教授指出,从目前的统计数字矛盾看,数字打架和背离的情况已经远远不在用电、投资领域,而是在很多领域,他列举了背离的指标:投资的高速增长与进出口加速下滑的背离;工业增加值上升与用电数字仍是负数的背离;工业增速上升与财政增速负数的背离;货运量正增长与港口吞吐数据下降的背离;名义消费增长与实际消费增长的背离;股指增长与上市公司利润下滑的背离;工业增加值增长与工业利润下滑的背离;以及房地产销售的增长与实际房地产投资的增幅很低的背离等。

当然,刘元春教授的这“”背离并非完全是统计数字出的问题,比如,股市牛气冲天与上市公司利润的下滑的背离,更多的属于经济现象本身的问题。对于这“背离”,刘元春教授认为大规模造假的可能不大,因此这种背

离更可能反应的是中国经济深层的矛盾和问题。因此,刘元春判断,数字背离的背后蕴含着中国经济的更大风险,比如通缩实际在加深,就业问题异常严峻,外需下降未来可能更大,房地产可能去库存化才刚刚开始,产能过剩更加严峻。

数据困局的根子在“复苏急躁症”

其实,对于中国经济数据的诸多打架现象,如果以平常心待之,考虑到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全球衰退的背景下,坦诚面对,其实很好解释。经济的反复和冷热不均其实很正常,对一个人而言,如果生一场大病,病情也会有反复,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而令人不解的是,在经济复苏之路依然漫长的情况下,一些好大喜功之人就开始鼓吹中国经济率先复苏误导高层和政策。而我们看到,政府投资的大幅增加与民间投资不振的背离,消费的继续低迷与投资继续攀升的背离,股市、楼市的走势与实体经济的背离,改革与经济增长的背离等冷暖不均的现实提醒我们,对于中国经济的真实状况和未来的走势,冷静而理性的质疑,不轻言“率先”回暖,显然比那些一味乐观陶醉的情绪更有价值。

对于经济前景的判断,分歧并不奇怪,奇怪的是对指标打架的情况视而不见,但只对乐观数据情有独钟,看到个别指标稍有好转就大呼“率先回暖”。与其刻意寻找中国经济复苏的蛛丝马迹,不如静下心来思考中国经济面临的更多的深层问题。笔者记得3月份的时候,用电量第一次出现回升,一些人就开始欢呼经济已经复苏,这种不负责任的乐观造成的尴尬结果就是,当面对真正的数字背离的时候,就让自己陷入不能自圆其说的困境。

第8篇:雪景的诗句范文

关键词:大数据;高中历史;兴趣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教育领域。这种技术的极大进步,不仅直接改变了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而且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理念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作用大致

如下:

一、创新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黑板、粉笔是最主要的教学工具,教师的口头讲解是最主要的教学方式,这种黑板、粉笔加老师的教学手段较为原始单一。整个教学活动,往往是教师居于绝对主动地位,而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地位。教学手段的单一加之教学内容的枯燥无味,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尽管许多老师都在努力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但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自从信息技术普及之后,教学手段得到了极大改善,学生的兴趣问题也有了很大改观。

就以《孔子与老子》这一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将孔子、老子的图片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回顾在孔子、老子生活的时期,世界各国还诞生了哪些思想家,有的学生说:亚里士多德;有的学生说:柏拉图;有的学生说:释迦牟尼。通过这样简单的介绍,让学生对这个时代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在制作多媒体的时候,教师要将孔子的思想与老子的思想进行对比,这样做既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孔子与老子思想的不同之处,又方便了学生的记忆。可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可以将枯燥无味的历史知识变得有趣味性,从而提高学生历史课的学习效率。

二、促进了教学方法的改进

在大数据背景下,信息技术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教师对教学方法的改进。由于多媒体可以展示大量的信息,基本上取代了教师的板书,也在相当程度上取代了教师的讲授,从而使教师节省下大量的时间。这样,教师就有机会从一个单纯的讲授者转变为一个学习的指导者,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可以将更多的时间用来进行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分析问题。由此,便可以实现师生地位的转变,让教师成为课堂的主导,学生就成为课堂的主体。

同时,借助于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使用更多新的教学方法,从而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比如,以《新航路的开辟》这一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可以利用地图动态演示法、表格归纳法使学生对新航路开辟的过程形成较为清晰的认识,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通过利用多媒体,可以将理论知识更为直观、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让学生获得更多有用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在这种新的教学环境下,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思想开始涌现出来,如,合作学习法、探索式学习法等。这些教学方法的涌现,都在相当程度上得益于大数据。

三、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

为全面提高学生的历史综合素养,历史教学内容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教科书,而是要以教科书内容为基础,适当引进一些教科书之外的内容。但是,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此前对于教材的拓展和补充并不多。现在,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查找提炼相关的教学内容,将这些新的教学内容引入到教学课件中,不断拓宽学生的视野。

以《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这一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将长城、秦始皇陵兵马俑、阿房宫等图片展现在学生面前,然后引入本节的新课。教师也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中加入同时期世界其他国家的相关图文介绍,在讲解完教科书的内容之后,可以引导学生看一看在这一时期世界其他各国的发展形势。如此,既可以让学生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又能对相关历史时期的世界大势有一个宏观把握。

目前,信息技术发展速度惊人,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不仅要掌握丰富的历史专业知识,还要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只有熟练地掌握了相应的信息技术,才能有效地创新教学手段,全面改进教学方法,真正拓展学生的视野,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艾音红.高中新课程教学中历史素养的培养[A].第五届中国教育技术装备论坛获奖论文集:中[C],2014.

第9篇:雪景的诗句范文

关键词:人居环境科学;环境心理学;城市规划设计;和谐人居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4)01-0106-02

1、人居环境科学概述

“人居环境科学”的首次提出是在1 993年的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大会上,由吴良镛院士及其合作者所倡议,针对中国城乡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尝试建立一种以人与自然的协调为中心、以居住环境为研究对象的新的学科群。此后,人居环境科学的理论得以迅速的发展壮大并应用到广大领域中。

顾名思义,人居环境简而言之即是人类所居住的地方,人居环境科学的理论核心是“人”;人居环境是人类与自然之间发生联系和作用的媒介,人居环境建设本身就是人与自然互相联系和作用的一种形式;人在人居环境中结成社会.进行社会活动.努力创造宜人的居住地;人创造环境,人居环境又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

总而言之,人居环境科学是以人居环境为研究对象、满足人类居住需求为目的,围绕人居环境建设在地区开发建设中出现的诸多问题,进行包括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人文科学等在内的多学科研究的科学群体,以其科学的知识理论指导人居环境建设,其最终目标是创造和谐宜人的人居环境。

2、人居环境科学指导f城市规划设计

人居环境科学理论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使建设符合我国外部条件和内在需要的和谐人居环境,因此,人居环境的研究不能只限于对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更要使其能够指导人居环境的建设。人居环境科学学科体系的主导专业是建筑、地景与城市规划,三者处在人居环境科学学科体系的核心位置上。

城市规划作为人居环境科学的主导专业及应用对象,需要丰富的理论指导,适合我国人居环境建设的规划设计论的理论指导是:要在整体和整体性科学思想的指导下,进一步融合规划设计原理,以协调控制的理论为指导,发展对规划设计的控制和引导,提高规划设计理念,更好地驾驭一般的规划设计原则。在城市规划设计时对区域、城市、社会、建筑等不同层次的空间发展予以协调控制。

在人居环境规划设计中,要建立发展、动态的规划设计时间观,汇时间、空间、人间为一体;在规划设计的整体思考上,重视各个要素对象之间的相互联系,为今后发展留有余地,也就是要注意承上启下、兼顾左有,以及个性表达与整体和谐的统一。

3、环境心理学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一直以来,人类都在探索自身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上溯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大地上立下第一根木桩,彼此便再也无法割裂,我们不断地对环境进行思考,解释、利用以及改造,维持并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环境心理学相关理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引入我国,并引发了业内广大关注与探索,人与环境的关系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不可规避,经过多年的研究,环境心理学已拥有丰富的理论体系,从中可以了解到人对环境的心理需要以及不同的环境条件对人的影响,这以人居环境科学为指导的“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设计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3.1 格式塔知觉理论一“图与底”的关系

格式塔心理学诞生于1912年,是现代西方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有这么一段话:“假使有一种现象,它的每一成分都牵连到其他成分,而且每一成分之所以有其特性,即因为它与其他部分具有关系”,换而言之,格式塔并非孤立不变的的现象,而是通体相关的完整现象。在格式塔知觉理论中,认为所有的现象都是“有组织的整体”,具有格式塔性质。

图形与背景是格式塔组织原则之一,其中还包括群化原则(即指多个刺激被感知为统一整体的控制规律)与简化原则(即人们在组织视觉刺激时会采取减少或简化的方式使之更加有序和易于理解)。人们总是有选择的感知一定对象,而非所有对象,图形(ngure)即凸显出来的部分,背景(grand)即退居衬托的部分,这就是图底之分。

在环境设计中,感知对象如果暧昧难分,视知觉便会忽略不顾,事实上,应接不暇极易产生视疲劳。所以在环境设计中强调图底之分,比如强调某些景观或建筑,使人们第一眼便可轻松发现,形成积极的视觉效果。在设计过程中充分利用图底关系可以指导我们更好的对城市的肌理与空间形态进行整体把握,自然生长的城市肌理形态遵循的是潜在的生长机制规律,而人为规划的城市肌理

形态遵循的是几何格网的组织规律(图2)。城市肌理的清晰可以通过街区的整合度未表示,即:街区的整合度高,获得的城市肌理形态就清晰,反之,城市肌理形态模糊。

3.2 城市意象――认知地图

1960年,凯文林奇出版《城市意象》一书,在书中,他对在波士顿、洛杉矶和泽西市市民进行了调查,请他们画出从家到工作地点的行走路线,对某些路径的细节进行描述,列出最独特的给人印象最深的途径,以及对某一城市的空间表征――认知地图。

认知地图可以使一个抽象的概念,也可以表现在画画中。认知地图就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产生于头脑中的,某些类似于一张现场地图的模型。凯文林奇通过研究调查得出城市认知地图的五要素:

路径人们在环境中使用的行进通道,如步行道、大街、公路、铁路等;

标志具有明显特征并且充分可见的参照物,引人注意的目标和醒目的图形;

节点行为较为集中的点,它连接主要的路径,或者是几条路径的终点,或者是路径在此处中断,如交叉路口、车站广场、交通枢纽等;

区域具有共同特征的较大的空间范围,具有相对性,如大学里的宿舍区,城市中的大学城;

边界不同区域的边界线,包括河岸、围墙等不可逾越障碍,也包括树篱、台阶等示意性可穿越界线。

认知地图可以帮助人们解决空间问题,例如指引寻路可通过绘画来解决;建立接受新环境信息的基础;以及促进公共活动与社会交往,城市公共意向,这就要求我们的环境具有可识别性。每个人的认知地图代表了他对其所在环境的理解(图4)。物理环境的某些特征可能使人的知觉觉得更为重要或更加突出,于是也就更可能在记忆中储存。设计中应当注重城市的结构层次清晰分明;节点位置塑造标志物;加强区域共性,比如统一色彩、风格,添加符号等使其与其他区域区分;保留城市中有价值有意义的历史片段。

3.3 环境与行为的关系――刺激与场所

我们知道,环境知觉是环境刺激下的直接产物,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我们的行为,关于环境刺激对人行为的影响可以简单总结为以下三点:

1)环境刺激可以提高人的唤醒水平,唤醒在生理上表现为自主活动的提高,行为上表现为情绪的变化和体力活动的增加。环境刺激会影响到人的情绪、情感偏好甚至工作绩效;

2)令人不愉快的刺激会引起人的应激反应,应激物包括灾变事件、个人应激物以及背景应激物;

3)个人对信息的处理能力有限,过多的刺激会导致信息超载,令人难以负荷,失去控制。

因此,在规划设计中我们应当提供有利合理的刺激;减少不必要的环境应激,简化环境信息,提高人们对环境刺激的有效选择与控制。

以上所述为环境与个体行为的关系,在环境心理学研究的过程中还提出了行为场景论,非个体行为,我们将场所与人的行为共同构成行为场景。建筑现象学认为:好的场所存在着丰富的场所精神,这种精神来自于地景、建筑及人的塑造,同时也将反过来影响人的行为。

城市是为人而建设的,场所的建立即是关注城市空间的整体结构和联系,有效引导人们的行为,达成人与空间之间的情感交流,并以此为基础创造出充满人文关怀、具有认同感与归属感的活力空间(图5)。场所的建立要求其具有相似的物理特性(材质相近、造型和谐、功能呼应)和文化特征(满足人们心理需求和精神需求,具备相应的价值观或伦理功能)。

3.4 不良刺激――噪声、拥挤、空气污染

在城市生活中存在着很多的背景应激物,背景应激物即指持续重复的干扰,在城市中,噪声、拥挤、空气污染是普遍存在的背景应激物,人长时间在这种条件下生存,极容易引发生理乃至心理上的问题。在设计中,我们应当给以注意,使用恰当的方法规避。

噪声,简单的说就是人们不爱听的声音,不断地噪声会使人失去控制感,心烦意乱,降低绩效,甚至减少人与人的交往,危害到身心健康。在城市中必须通过降低交通噪声的影响、限制施工产生的噪声、治理避开商业噪声是人们远离噪声带来的危害。

拥挤,在当今的中国最普遍也最使人头痛的便是拥挤问题,交通拥堵、排队困难、车厢拥挤等等(图6),拥挤会使人感到个人领域受到侵犯,行为受到约束,因此,设计中必须考虑一设计的手法减少拥挤,合理的布置城市路网综合考虑缓解交通拥堵、在人口集聚的地方应当设置足够的疏散空间(集散广场等)等候或休息的座位、一定的分隔阻挡等。

空气污染,“蓝蓝的天空白云飘”在许多城市都已成了过眼云烟,空气污染的问题是复杂的,不是个人可以简单控制的,城市应该远离空气污染源,将污染隔绝在城市之外或者避开。

4、结语

我们知道,进行城市建设时,应该综合考虑各类因素,充分考虑当地的经济基础,加强对城市文脉延续的考虑,加强对地区生态系统的认识和重组;在对城市建设环境进行进一步的改造的同时,也必须考虑与其相关的经济、历史、生态等诸多因素;忽略这些影响因素进行毁灭性的自由创作,最终会使城市发展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