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课程教学范文

课程教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程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课程教学

第1篇:课程教学范文

随着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普及,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改变着学校信息化教学的内部和外部的环境。在目前社会上学生个性化教育需求的刺激下,学校教育教学观念和课堂教学方式亟需转变,在这一背景下,微课程与微课程教学已经成为当前教育信息化的热点,微课程是慕课和进行微课程教学的基础,设计和制作微课程已经成为21世纪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下面就目前教师们普遍关心的微课程及微课程教学的话题,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微课程及其录制

微课程是指以微型教学视频(微视频)为主要载体,教师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网络课程 [1]。更简单易于理解的定义是:“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2]。

微课程具有“短小精悍”且制作周期短、制作成本低、技术门槛低、制作易上手,传播成本低等特点。微课程制作时要突出“微”、“小”、“精”的特性。微课程只能是针对教学中的某一个重点、难点、疑点、考点。在某一个微课程中,知识的讲解不能涉及过多内容,面面俱到的讲解不是微课程。

有不少教师制作的微课程并不是微课程,只是一段微视频。因此我有必要澄清对微课程的一些错误认识。微课程不是教师以前讲课用的多媒体课件,也不是一节课的浓缩版,更不是一节常规精品课的视频切片。微课程不等于完整课堂的局部片段,它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也不是原有课件的简单分割或重复,而是要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重新进行深加工。有些教师制作的微课程从本节课的引入到知识的讲解,直到布置作业,一应俱全,把一节普通课的内容浓缩到十分到十五分钟内,这显然不是微课程。

1.微课程的设计与制作流程

微课程的设计与制作有一定的流程可以遵循,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步骤:选题、设计与制作。

(1)选题。根据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易错点,整理一个清单,将一节课的内容分成三到五个知识点,并列出这些知识点的清单。

(2)设计。对每个知识点进行分析研究。根据不同的知识点的特点,创新地设计出不同的信息化教案,包括Powerpoint课件中图形、动画的设计,其他视频的引用,图片、Flash动画的插入等。

(3)制作。课程的信息化教案设计好以后,主要以PowerPoint为载体,然后利用录屏软件或用摄像的方式录制微课程(一般用录屏软件进行录制)。录制好以后,对所录制的内容进行后期加工处理,如去除噪音、添加字幕、在视频前面添加片头等。

微课程的制作有一定的标准,但是也有各种不同的形式。要根据课程的要求,选用不同的制作形式。以下是一些微课程制作的常用形式。

(1)PowerPoint动画的视频。根据知识点,特别是一些知识的疑难点,学生不易理解的抽象概念,要通过PowerPoint动画来展示这些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点。这对教师的PowerPoint应用技术要求较高,要制作出高质量的微课程,教师一定要掌握PowerPoint的应用技能。

(2)公式讲解的视频。对于理科的教学常常涉及很多公式,可以利用PowerPoint先制作出这些公式出现的动画形式,在讲解的过程中,根据讲授的内容,让公式慢慢随着讲解的进度逐渐出现。再配以书写笔的标注进行讲解,如果全部用笔书写,会出现由于书写不规范占用过多版面的情况。

(3)插入Flash的视频。一些质量很高的Flash动画, 也符合自己的教学要求, 可以直接插入到PowerPoint文档中,然后对插入Flash动画的PowerPoint屏幕进行录制。当然也可以对Flash动画文件进行个别内容的修改,使其更加符合自己的教学需要。

(4)插入视频的视频。很多微课程在制作时,需要配合一些视频进行讲解,需要的视频不一定都要自己录制,可以把网上下载的视频进行剪辑后插入到PowerPoint文档中,再根据视频内容进行讲解。或通过录屏软件在后期制作时把视频插入到已经录制好的微课视频中。

(5)利用Word文档进行试题讲解的视频。对于Word文档中的试题,可以利用书写笔进行书写讲解,然后直接用录屏软件进行录制。

(6)画图板(绘图软件)制作视频。电脑中自带的画图板或绘图软件,由于可以方便地调出各种不同色彩的笔,也能够方便地绘制出一些简单的图形,因此很适合小学教师制作微课程时使用。

2.微课程的录制形式

(1)微课程的录制软件

制作微课程可以有多种形式,最常用的是用录屏软件进行屏幕录像,目前比较流行的是Camtasia Studio录屏软件,不仅可以将录制的内容保存成多种格式的视频文件,还可以对录制的视频进行剪辑和编辑,对声音进行降噪或重新配音。Camtasia Studio功能比较强大,可以满足微课程录制的基本需求。另一个录屏软件是国内的“屏幕录像专家”,它也可以录制多种格式的视频文件,并且具有较高的清晰度,也可以对声音进行降噪处理,或重新导入声音,但是对视频的再编辑功能有点欠佳。如果不需要对录制的视频重新编辑,添加艺术效果,后者也是不错的选择。两款软件都能录制出高清晰的微课程。当然你也可以采用其他录屏软件。目前,在PowerPoint2013版本中,利用微软最新的Office Max插件,可以轻松地录制出微课程视频。

(2)微课程录制过程

实际的录制过程是:在电脑屏幕上进行书写,然后用录屏软件进行屏幕录制。电脑屏幕上可以是各种形式的界面。常用的有:①PowerPoint放映时的界面;②绘图软件显示的界面,如Windows自带的画图板、绘图软件(如绘图软件SmoothDraw);③Word界面等。总之,只要是电脑屏幕呈现出来的内容都可以通过屏幕录像软件将其录制为视频文件。目前,录制界面通常是PowerPoint界面,它可以呈现各种图形和动画,对一些抽象概念的讲解很有帮助。对于小学低年级,可以用绘图软件SmoothDraw,它更多侧重于书写功能,可以方便调整出各种颜色,也可以插入简单图形。

微课程的制作,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教师角度而言,要有良好的专业能力和一定的教学经验。要努力使微课程视频在内容上具有科学性、准确性、逻辑性、知识性。同时还要求教师有常用信息技术软件的应用能力,熟练掌握PowerPoint课件制作中的动画设置技术,还要注意PowerPoint课件的设计艺术,如字体颜色和背景颜色的搭配,选用的字体字号及其设置;还要掌握视频的裁剪编辑技能,屏幕录课软件的应用技能。另外从视频制作的角度,要努力提高微课程视频的视觉效果,使微课程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可观赏性。

微课程的教学

录制微课程不是目的,其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利用微课程进行自主学习。微课程的录制要呈系列化,即按照课程的章节顺序录制微课程,让学生有选择地自主学习,通过使用微课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由于每个微课程时间较短,同时可以在任意移动终端呈现,这改变了原来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学生个性化地选择,进行系统化的学习,即根据学生个性化的需求,自主学习。

1.翻转课堂教学

如何把微课程应用于课堂教学,是目前参与课堂教学改革的广大教育工作者普遍关心的话题。目前谈论的比较多的是翻转课堂教学,所谓“翻转课堂”是指: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创建微课程;学生在课下观看微课程,在课堂上相互交流讨论做作业。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在课堂上学习知识,从新课的引入,到知识的讲解,直到最后布置作业,全在课堂中完成。由于教师的备课和授课是针对班级中等学生而进行的。这样,课堂教学模式,成绩好的优秀学生实际上一半知识不需要教师讲解即可理解明白,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一半知识在课堂上听一遍是听不懂的,因此课堂上常会出现玩手机、睡觉的现象,而作业的完成、巩固复习以及知识的内化是在课下进行的,而课下学生有不懂的问题常常又没有办法解决,久而久之,学生厌学,成绩分化。翻转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在课下,即普通浅层知识的学习在课下完成,学生利用微视频自主学习,通过学生自己对知识的梳理,然后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而在课堂上,通过学习小组间的相互展示交流,进行讨论,小组内解决学生提出的大部分问题,然后再讨论提出本组的问题,全班内进行交流讨论,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教师适时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将知识的内化(即深层知识的学习)在课堂中进行,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进行个性化的讲解和辅导。这样教师有针对性地解决了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2.数字化微资源整合的课堂教学

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来源于美国,而国外的学生自己可支配的学习时间较多,中国的国情是学生可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少,平时书面家庭作业较多。如果多学科的平常课堂教学都采用这种教学模式,实际上很难实施。这种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一般适合于学习较自觉的、学习成绩相对较好的学生,同时要实现这种翻转课堂的教学,一定要有网络平台做技术支持,即通过网络平台对微课程视频进行管理,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监控和检测,以及学生与学生间、学生与教师间的互动和交流等功能进行辅助教学。

在目前网络平台建设过程中功能不太完善的情况下,同时受多年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较深,社会、家长和学生一时难以适应,又鉴于我国目前学生学习的现状,即白天上课时间较多,课下自主学习的时间较少,不少学生在课下没有时间(或学习自觉性不高的学生不愿意)观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数字化微资源整合的课堂教学模式。即课堂上仍然可以观看微视频。在学生课前进行浅层知识预习的情况下(可以布置适量预习的微课程),根据学生的学习现状和接受能力,把各种微课程资源进行整合,组合成一节好课。这些微课程资源可以是自己录制的微课程,也可以是网上下载的经过加工了的微视频,把这些微课程、课件、微视频等微资源经过加工组合,呈现在学生面前。我认为这是目前符合现代中国学生现状的做法。

微课程的使用范围很广,不仅可以在课前预习中使用,也可以在课中讲解时使用,更可以在课后复习时使用。学生在学习的不同阶段都可以利用微课程进行自主的学习。但是,微课程仍然是教学中的辅助手段,不可以替代教师的作用,它只不过是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可能。如果真正能够把微课程应用得好,既有充足的微课程资源,同时有完善的网络平台进行技术的支撑。微课教学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确实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团队协作的精神、语言表达的能力、思考探究的能力,能够培养学生自主性,发展学生个性。

参考文献

[1]胡铁生.《中小学微课的设计制作与评审指标解读.ppt》,2013年2月28日.

第2篇:课程教学范文

[关键词]教学目标;大纲;教学原则;泛读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297(2008)08-034-01

一、 引言

作为一名英语泛读课程的任课教师,如何进行泛读课程的教学,这是一个值得注意和引起高度重视的课题, 这是一项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能力、发展他们智力的重大工程。开展对泛读课程教学的研究和探讨,找到适合学生思维和智力健康发展的教学原则和途径,提高他们学习及运用英语的能力, 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二、高校英语专业泛读课程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大学英语泛读是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中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泛读课目在于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和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并通过阅读训练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吸收语言和文化背景知识。

三、新《大纲》指导下的泛读课程教学实施原则

(一)以学生为中心,以兴趣为着眼点的原则

首先,阅读材料的选择应具有题材广泛性、体裁多样性、阅读难度适度性。现行大学英语泛读教材题材范围广泛,涉及到了天文、地理、历史、人物、日常生活、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环境保护、体育卫生等各个领域。广泛的题材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兴趣。而且,阅读材料体裁多种多样,有记叙文、说明文、小说、传记,还有书信、日记、戏剧、诗歌等。体裁的多样性能让学生在对比中了解英语的差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泛读材料的难度也应根据学生的情况,选择由简到繁、从易到难的材料,这将有效防止学生因投入了一定的时间却没有取得理想效果而挫伤阅读的积极性,进而对阅读失去兴趣。其次,阅读课文导入应具有趣味性,采取多种手段,如根据文章题目预测文章内容,阅读中不断印证自己的预测等,这样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最后,阅读质量的检测形式应多样化。传统的检测形式一般是一些正误判断、选择填空、问答等题型。这些题型大都只能反映出学生对文章某些细节的把握,既单一又枯燥,学生容易感到厌倦,也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阅读情况。因此,在阅读检测的形式上应根据阅读材料来设计,如缩写文章、把文章改成剧本、概括中心思想、给文章分段等。这样,不仅检查了阅读效果,而且学生在阅读中随时保持一种新鲜感,听、说、读、写的技能也得到了提高。

(二)阅读理解、阅读技巧与阅读速度相统一的原则

阅读速度快,有利于通览全文,迅速抓住作者的意图,加强理解;阅读速度慢,则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或读到后面忘了前面,无法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因而影响了理解率。阅读理解、阅读技巧与阅读速度是个有机整体,也是个矛盾的统一体。不掌握阅读技巧,就无法提高阅读速度;没有速度的理解也很难称之为阅读;深层次的理解如果没有时间的保证,又很难做到这一点。因此,任课教师在泛读课阅读过程中,应要求学生根据不同体裁的阅读文章,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既要注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也要注意对学生阅读速度的要求,同时不能忽视阅读技巧的指导与训练。

(三)阅读习惯与阅读过程相结合的原则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阅读效率提高的保障。可是,在泛读课的阅读过程当中,大多数学生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不良的阅读习惯,如音读、心读、指读、复视、头的摆动或注意力不集中等。虽然任课教师在该课程教学的开篇就强调了这个问题,但是很多学生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笔者曾在同一个班级,多次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用摄像机拍摄下学生的阅读姿态。进行对比后,笔者发现即使给某个学生纠正了他的不良阅读习惯,在以后的阅读过程中他会不自觉地表现出同样的坏习惯,具有一定的反复性。因此,教师在泛读课的阅读训练过程中,除了重视阅读效率,还应注意随时地、反复地纠正学生的不良阅读习惯。不仅要指出学生的不良阅读习惯,还要给学生一些改掉不良阅读习惯的建议。因此,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应融于泛读课的教学过程中,应常抓不懈。

(四)泛读课程教学与相关专业学科相互渗透的原则

泛读课程教学应以读为立足点,以专业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为辅。如笔者前面采用电影进行阅读课文导入时,对学生进行了听力的训练;在要求学生复述所阅读的文章时,对学生进行了口语训练;在对阅读文章中心进行归纳或缩写时,进行了写作训练。除此之外,笔者在泛读课程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补充或要求学生自己查找一些与阅读文章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为学生学习英美文化课程做好了铺垫。

(五)泛读课堂阅读与课外阅读并行的原则

课外阅读是泛读课程教学的延伸,课内课外有机地配合,由课内阅读发展到课外阅读,形成阅读的良性循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有量变才能引起质变。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不能只靠泛读课,它需要大量的阅读。学生阅读量大了,又加上泛读课上技巧的指导和速度的要求,学生的语言输入也就变得更准、更快了,从而促进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因此,给学生适量的布置一些课外阅读任务是很有必要的,是对泛读课的补充。但是,课外阅读不等于自由阅读。教师必须加以控制,予以指导,指定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英语报刊、杂志或小说等,要求学生制定课外阅读计划,做好读书笔记。这种有计划、有目的、有指导、大量的阅读实践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可以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四、结束语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 对泛读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对泛读课任课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达到泛读课程的教学目标,任课教师要积极投入到泛读教学的研究、探索之中来,在泛读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互相交流。

参考文献

[1]文秋芳.英语学习策略论[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

[2]章兼中.外语教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2.

第3篇:课程教学范文

关键词:思维导图;职校;微信平台;微课程

伴随着移动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无线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普及,利用手机玩微信已经成为职校生的一种习惯。教师不妨将制作好的微课程到微信平台,让微信与微课程有机结合,以便学生在微信上网中学习,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微信学习模式容易出现知识点片段难以前后贯通的问题,而思维导图恰能增强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度,从而将这些知识点片段有机联系起来。因此,如何利用好思维导图,使其辅助微信平台支持下的微课程教学,是一个颇具应用价值的研究问题。

1思维导图辅助微信平台下的职校微课程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1.1职校生微信使用现状的调查分析。笔者曾向浙江省部分已开通微信的职校学生共发放450份自编《职校学生微信使用现状的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418份,有效率为92.8%,问卷主要从学生微信使用习惯、对利用微信学习的态度与需求这两个维度调查。此外,还采用访谈形式与部分学生进行深入交流。调查结果大致如下:(1)学生对微信的使用习惯当问及“您使用微信多久了”这一问题时,回答“1至2年”、“2年以上”的学生分别占到57.89%、26.32%,可见,大部分学生开始使用微信还是比较早的。此外,28.95%的同学表示自己每天用微信,并且使用频繁,而50%的同学表示自己虽只是偶尔查看微信信息,但也每天都在使用微信。不过,在回答“您平均每天上微信的时间有多久”时,44.74%的学生选择“半小时以下”,36.84%的学生选择“半小时至一小时”,这说明大部分学生每天都使用微信,但其实花在微信上的时间不多。另外,对于微信上推送分享的信息,44.74%的学生每天都会查看,但只会认真阅读标题引起自己感兴趣的信息,44.73%的学生则很少查看或者基本不看,仅有10.53%的学生只要信息有更新就会认真阅读。这表明,微信推送的信息主题应紧扣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沟通,抒发自己的见解,增强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还有,在回答“在下列微信功能中,您最常使用的是【可多选】”这一问题时,选择“微信支付”的学生竟然达到89.47%。因此,学生目前尚未养成利用微信学习的习惯。(2)学生对利用微信学习的态度与需求在回答“您更倾向于微信上推送分享哪些形式的内容【可多选】”这一问题时,63.16%的学生倾向于在微信上推送分享视频类内容,60.53%的学生倾向于在微信上推送分享图文类内容、音频类内容,其他内容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少,分别是39.47%、23.68%,倾向于文本类内容所占的比例最低,只占7.89%。因此,微信推送的内容在多元化前提下,为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设计类型应以视频和图文为主。此外,36.84%的学生表示自己愿意利用一天中的中午时间通过微信进行学习,而31.58%的学生则愿意在下午时段通过微信学习。可见,肯用微信学习的学生在中午与下午时段最多,因此,课程信息内容可选择在这些时间段推送,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沟通学习。还有,当问及“如果有一门在微信上进行学习的课程,您希望学习时长为多久”这一问题时,回答“3分钟以下”、“3-5分钟”、“5-8分钟”的学生分别占到42.11%、5.26%、39.47%,可见,绝大多数学生希望微信学习的时长控制在8分钟以内,这与微课通常的时长相仿,因此,在微信上推送分享微课可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最后,当教师每天通过订阅号课程内容,78.95%的学生表示自己将会时刻关注,这表明多数学生愿意接受这种微信学习模式。当然,在访谈中,也有学生表示自己的自制能力弱,无法进行自主学习,从而影响微信学习的效果,所以,如何有效地保证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1.2职教课程可应用一种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微课程模式。通过对职校学生微信使用现状的调查分析,发现微信俨然成为职校学生在校园生活中的交流工具。微课程往往短小精悍,也正好符合微信对的课程信息容量小的要求。对职校学生来说,在专业课学习中会遇到比较多的专业术语,尤其是对一些概念原理甚至公式要先理解并牢记再灵活应用。为了在有限的课时内,达到最佳的专业课教学效果,不妨将传统教学与数字化学习的优势相结合,在发挥教师主导教学过程的作用的同时,更要让学生作为学习过程的主体实现混合式学习[1]。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微课程模式的到来正是要让学生利用手机这类移动设备进行混合式学习成为可能。1.3思维导图辅助微信平台下的职校微课程教学的应用优势。作为一种可视化思维工具,思维导图以逻辑推理的形式完整地呈现各类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展示了整个思维的动态生成过程,凭借与具体的教学过程相吻合,能起到优化教学的效果[2]。通过分层级的线条串联各知识点,思维导图勾勒出相关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促进系统知识的整合,既有便于资源提供者统筹安排各类学习资源,也有又便于学习者从整体结构上找到自己所需的知识内容。学习资源间的松散则是微信平台支持下的微课程资源最容易出现的短板。因此,思维导图可谓是促进微信平台支持下的微课程教学的助推器。

2思维导图辅助微信平台下的职校微课程的教学应用

2.1课前准备。首先,教师利用思维导图设计最优的微课程。微课程设计通常涉及到适用对象、技术手段等多重要素,而这些要素的具体内容及实现手段就可通过思维导图作进一步明确,这不仅有助于教师对微课程设计的要素进行全面掌握,还可以促进整个教学过程安排的最优化。其次,教师利用微信平台微课程。教师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已经制作好的微课程或分享微课视频的网页链接,在微信群讨论组向学生抛出具体的学习任务,浏览学生的互动记录,监督学生的学习进度,并根据学生的知识盲点反馈做针对性准备[3]。当然,教师在微信推送分享的应倾向于视频类、图文类内容或音频类内容,同时,最好在中午或下午向学生推送课程信息内容。再次,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微课程资源进行在线预习。2.2课中教学。课堂上可用六段式微课程课堂教学法,即:一是播放视频提出新问题;二是播放视频复习原有知识点;三是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四是学生选代表展示各组的学习成果;五是学生各小组进行学习互价;六是教师通过视频呈现答疑过程并总结评价。此外,课堂上教师应鼓励学生运用思维导图记笔记,允许学生随意加入个人的想法,引发学生对相关知识点之间的联想。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学习,可让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有趣生动。这样,学生便能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更好地获取知识。此外,利用思维导图开展教学,可以使学生体验到自主学习的成就感,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从而使学习兴趣不断发展并得到巩固。通过思维导图的展示活动,可以促进小组合作学习,使生生之间、师生之间有了更多交流的机会,促进了教学活动的开展[4]。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深入,作业是学生巩固和消化课堂知识的必要环节。绘制思维导图是一类较为开放的作业形式,学生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复习巩固所学内容的同时,也加入了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看法,进而培养积极思维的意识,并促进个性的发展。2.3课后延伸。一旦课堂教学结束,学生可运用微信平台的微课程资源在线复习、巩固和提升。当然,微课程资源应该是针对不同基础学生的,既设计简单的问题,也设计稍微复杂的问题。较为复杂的问题主要是提供学生选做的,皆在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在这个阶段,教师与学生要充分利用微信平台进行在线交流,促进学生在掌握现有知识内容的基础上,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为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掌握更系统化,教师不妨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绘制思维导图,建立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譬如,对于实训类课程,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以绘制思维导图的形式完成实训报告的撰写,这样,学生不仅对各个实训项目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而且更容易让自己发现知识点之间的层次关系,更有助于自我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增强对知识点记忆的有效性。当然,在实训类课程教学中,学生的操作应用能力不能仅仅依托实训报告和思维导图来体现,还要将平时实操表现也纳入成绩评价的体系中。尽管如此,教师根据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更容易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及时跟进教学活动。

3结语

利用思维导图辅助微信平台下的微课程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且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综合应用能力。但是,这种教学模式往往对教师的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调查也发现,职校生普遍尚未养成利用微信学习的习惯,学习上的自制能力也弱,往往无法进行自主学习。因此,实现思维导图辅助微信平台下的微课程模式在职校教学中的推广应用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参考文献:

[1]程超,李国林,石秋香.微信公众平台下的微课程开发与应用———以《教育统计与测评》课程为例[J].云南开放大学学报,2015,(1):29-33.

[2]闫守轩.思维导图:优化课堂教学的新路径[J].教育科学,2016,(3):24-28.

[3]闫晓甜,李玉斌.微信平台支持下的高校微课程设计与应用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综合版),2015,(7):52-57.

第4篇:课程教学范文

关键词 课程地图 实验课程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12.054

Curriculum Map and Teaching Reform of Experiment Course

REN Guangchao, YANG Deli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hanghai Oce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1306)

Abstract Curriculum Map and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are similar with convergent idea and consistent goals, and similar methods. They fit very high. It is possible to use curriculum map in experiment course. It is feasible to use curriculum map in practical application with career planning. The revelation that curriculum map to experiment course teaching reform mainly reflected three aspects in improving experiment teaching quality, promote teachers' development and meet the demand of students.

Key words curriculum map; experiment course; teaching reform

实验教学是高等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实验课程建设则是实验教学工作的核心,直接关系到高校教学质量的优劣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课程地图概念由西方课程研究专家Hausman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并由Eisenberg首先将其引入课程的计划过程中。它是指教师将课堂的实际教学活动,用一种类似路标的工具,将各种课程要素――授课内容、教学场所、教学材料、课程目标、评估手段等,向学生、教师、评估者、协调者进行描述、提供指导。我国高校进行课程地图应用的历史非常短,主要以系或专业进行课程地图设置,以实验课程为中心的课程地图设置尚属空白。随着我国对创新型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大,如何进一步整合和开发试验课程资源,提高实验课程教学质量,课程地图无疑是一剂良方。

1 课程地图与实验教学的契合点分析

一种教学理念或方法能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成功植入,关键在于两者之间是否有共同点,即理念的趋同性、目标的一致性、方法的相近性。

1.1 学生本为理念

课程地图设置的出发点是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特点和职业生他规划进行课程的自主选择,充分尊重学生的发展需要。在课程地图的运行过程中,教师更多的是作为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分析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完成课程方案的调整等等。课程地图将课程与学习融为一体,为每一个学习者提供了个性化学习的可能。

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最大区别在于学生能力的全面培养。通过实验教学,学生不仅对理论知识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动手能力、交流能力、组织能力等。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只给出一个问题或者命题,让学生自主解决,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由于学生思考的角度和解决的办法各不相同,因此实验教学往往没有固定的答案,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

1.2 企业需要理念

课程地图设置的第二个出发点是满足企业需要,使毕业生的个性特征与企业的需要充分吻合,实现毕业后就业即可上手的无缝衔接。课程地图的运用不是为了解决就业率,而是为了提升就业质量,尽可能减少毕业生对自己要做什么工作的茫然感,需要很长时间才能适应工作的痛苦感,以及上班之后认为自己选错职业的失败感。通过德尔菲法建立起来的课程地图,可以有效填补毕业生在学校所学与企业需求之间的落差,使毕业生具备企业所需的核心能力和专门能力。

高校设置实验课程,一方面是为了完善教学体系,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就业。目前毕业生最大的问题在于无法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产、生活之中,企业招收毕业生不得不花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对其进行再培训。实验课程就是给学生创造模拟企业的真实环境,让学生通过各种实验学习如何将所学进行灵活运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课程,也使学生对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工种有一定的了解。

1.3 合作开发理念

课程地图不是教师或专业负责人主观臆造的产物,而是学校、企业、学生、教师、辅助者共同合作的结果。一张卓有成效的课程地图,需要学校领导层面的政策支持和教育理念的引导;需要企业提供人才需求的信息及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需要学生提供学习需求的信息以及学习后的及时反馈;需要教师对整个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方案的良好把握;需要教辅人员提供及时的教学支持与配合。

一门成功的实验课程,一堂出彩的实验教学,同样需要多方面的配合与互动。第一,学校领导领导层面必须给予实验教学足够的重视,将其放在必不可少的地位;第二,实验教学必须与企业紧密联系,将企业最新的生产技术、最普遍的问题引入实验教学;第三,学生必须认识到实验课程的重要性,积极自觉地投入到实验课程的学习之中;第四,教师必须理解实验教学的意义,掌握实验教学的特殊方法;第五,教辅人员必须做好实验准备,懂得实验设备的原理及操作。

1.4 持续改进理念

课程地图并不能一次性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需要通过不断的修正,才能实现学生、企业、课程之间的完美衔接。课程地图的完善是一个非常艰难的历程,它必将随着企业需求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也正是在这种渐进式的前进中,课程地图才能实现永久有效。

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比,第一具有更大不可控性,相同的问题不同的学生在解决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状况,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完善教学预案,使教学过程更加顺畅;第二具有更快得更新性,实验教学的内容随着企业需求的变化不断更新,这是一个与实验课程生命周期相伴随的永恒过程,或者说倘若实验课程不更新,那么也就失去了真正的意义。

2 课程地图在经管类实验课程中的应用

2.1 课程地图的设置步骤

(1)教师将实际课程内容输入;(2)教师将课程地图按不同课程进行分类汇总;(3)形成某一专业的总得专业地图;(4)对课程地图内容进行讨论;(5)根据讨论结果对课程设计进行修改。

2.2 课程地图的呈现方式

课程地图的呈现方式多种多样,例如以年级进行呈现、以学习领域进行呈现、以课程编码进行呈现。笔者认为,根据实验教学贴近就业的特点,可以按照职业规划或者工作岗位进行呈现。下面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进行说明。

通过以上物流管理专业的实验课程地图,学生可以更直观地了解每一门实验课程所对应的物流行业中不同的岗位,能够使学生结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有的放矢的实验课程选择。当然实验课程地图并不是将课程完全割裂开来,而是试图在物流这一大框架内帮助同学更有重点地进行学习,提高学习质量。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以上只是物流管理专业实验课程地图的一个草图,一份完整的实验课程地图还应当包括:授课教师的信息,实验室软硬件的配备情况,实验课程预期达到的效果,实验辅助人员的配备等。

3 课程地图对经管类实验课程改革的启示

3.1 提高实验课程教学质量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接受高等教育机会增加的同时,教育质量下降也越来越为人们所诟病。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是大势所趋,期间必然可能发生人才的大批量化生产与企业对人才个性化需求的矛盾。通过构建实验课程地图,可以保证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下,对某一类企业、某一个工作岗位有更深入的认识,有助于教师将实际教学活动与学科课程设置标准从职业生涯发展的角度进行剖析与延展,从而改善实验教学方法,合理配置实验教学资源,丰富实验教学内容与形式,确保实验教学能够真正成为理论课程与企业需求之间的转换桥梁与催化剂。实验课程地图可以促进教师不断反思教与学、学与用之间的关系,从而不断开发出符合企业需求的实验课程。

3.2 促进教师自身发展

课程地图是一种先进的教学工具,同时也是一种帮助教师发展的工具。实验教学往往处于比传统教学更为宽松的环境之中,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实验人员、教师与教师之前的互动与合作大量增加,实验课程地图能够实现资源共(下转第132页)(上接第117页)享,使教师站在课程体系的角度思考所授的课程,通过参考课程地图来调整和改进课程内容、技巧和评估手段。同时教师与实验人员、教师与教师之间的横向沟通也被加强,以课程地图为线索,使构建实验课程教学团队、打造精品实验课程变得更加容易。

3.3 满足学生需求

与传统的学年制相比,目前高校普遍实行的学分制能够较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但是学分制在执行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误区,将给予学生自主选择权等同于学生个性化发展。这就可能导致学生大量选择相对简单易学的课程,或者根据自己的主观臆断随心所欲地选择课程,即便学校将课程划分为基础课程、选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等门类,绝大多数的学生也无法做到自己选择的不同性质的课程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和连贯性。这就导致了学生毕业容易就业难,因为自始至终学生都不清楚自己究竟在学什么。实验课程地图帮助同学按图索骥,让学生直观了解要成为某一领域的从业者或者专家需要掌握哪些知识与技能,这不失为在大众教育背景下培养精英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满足学生的需求不是单纯地赋予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的权利,而应当是引导学生实现自我发展,自主选课只是副产品罢了。

*杨德利为本文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吴瑞国等.课程地图规划建置之探讨[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1.9(3):1-8.

[2] Timothy G. Willett.加拿大和英国医学院校的课程地图[J].复旦教育论坛,2010.8(3):90-93.

[3] 汤尧.台湾高等教育学科专业建设之探究[J].三峡论坛,2010(5):109-111.

第5篇:课程教学范文

一、关于教学设计

目前的教学要求有课程教学设计、章教学设计、讲教学设计。课程教学设计内容涵盖了教学总体目标、授课对象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教学环节安排、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等多方面信息,章教学设计内容包括教学内容及学时分 配、知识扩展、重点难点分析、授课方法与手段等,而在各讲教学设计中还增加了板书设计和后记,可谓全面、细 致、周到和详尽。可就是因为这样多的条条框框导致教师在随后的教学实施过 程中太计较之前的设计,而忽略了课堂 的再设计过程,流于形式。下面略举一二。

1 板书设计

好的教学板书会让人赏心悦目,它也是教师基本功扎实的标志之一,但不能过于强调板书的规范。有的教师讲完一个问题后,想板书下一个问题时,发现上个问题的标题或是题号没写,为了追求完美,就补充出来;一些黑板字迹书写本身不太美观的教师,会刻意放慢书写速度,一笔一画地端正书写,这些对教师的思路是有一定的干扰和影响的。在多媒体时代板书的作用是对课件中难于理解内容的详解,是对课件中难于表达分析思路的补充,笔者以为使用它帮助学生达到了理解问题、强调重点的目的就算实现了板书的意义。

2 学时分配的设计

任何教师都明白,对于不同的教学对象,接受程度不一样,课堂教学气氛或是教师临场发挥的不同,都有可能使得教学时间发生变化。固定的教学时长使得教师不顾教学对象的接受程度,一味地追赶进度,虽完成了教学计划,但全然不顾教学效果,这完全违背了教学设计的初衷。

笔者认为,教学设计的内容不必过多过细,范围不必过小过窄,在总的课程教学设计之下,允许弹性化、柔性化设计,才能体现教学设计的多样化、个性化,放手让教师结合自己的特长、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实际在总的教学设计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的再设计、再创造。充分体现共性和个性的结合,以切实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为根本。

二、关于教学手段应用

多媒体技术作为先进的现代化教育手段,目前已普及到各项教学活动中。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的课件,能够创造出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把抽象的问题变得更为直观、更易理解和掌握,尤其对于课程内容中不易于表达的微观粒子运动过程,难于在较短时间绘出的复杂图形的展示等,这种教学手段的应用, 确实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但存在下面两方面的突出问题:

1 多媒体使用中没有实现媒体与教师的良好结合

(1)内容的选择。制作课件的目的是为了使抽象的、难懂的教学内容变得直观、形象和易懂,使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更加生动有趣,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接受和掌握所学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对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的内容精挑细选,精心组织,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这样的多媒体课件教学就是积极的、有益的。如果课件内容不顾学科的属性,不考虑教学内容的贴切性,不择良莠、不论取舍,一些特别简单易懂或者生活常识性的内容,也一一地在课件中呈现,课件形式虽色彩艳丽,图文出现方式虽不断变化,声音配备虽丰富多彩,却让人有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之感,这不但极大地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冲淡了学生对学习重点、难点的关注,也破坏了学生思维的连续性,这样的课件根本达不到应用多媒体教学的真正目的。

(2)课件的制作。课件最好自己动手制作,就好比自己一手带大的孩子,秉性脾气自己都非常了解。何时该 出现引语,何时该归纳总结,何时该步步呈现,何时该一步到位,都了如指掌,运用起来会得心应手,就是利用别人的课件也要加以加工,仔细揣摩,根据当前授课学生的状况,结合自己的授课特点,融入自己的教学思想,使用时才能得心应手。如果生搬硬套别人的课件,就好比抱一个已经长大成熟的孩子来养 ,要经过很长时间的磨合还不一定达到彼此熟悉的地步,这样就难免会出现囿于 别人的思想范畴,运用起来生硬, 配合起来不默契,难于驾驭课堂的状况。

2 多媒体使用中没有实现媒体与学生的良好结合

(1)抢夺了学生的思维时间。多媒体环境下的课堂教学,不少教师习惯于用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去取代学生的理解,忽略了学生的认知特点。演示教学内容时画面的切换太快,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思维速度,像电视或电影画面那样一闪而过,不容学生细看和思考。教师应该多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掌握学生心理,在重点、难点处细讲,并辅以举例,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吸收课堂知识内容。同时,还要考虑方便学生做笔记,讲课时要按内容分轻重缓急,给学生留出记录重点知识的时间。

(2)占领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多媒体课件教学要注意体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一些教师以为将教学内容越多、越细地展现给学生,教学效果就越好。如果在课件中把所有抽象思维、文字语言的理解都用多媒体形象展现出来,实际上是扼杀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学生思维空间得不到扩展。课件仅仅是师生双方活动中的一种辅助或补充,要充分考虑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能一切都包办到底。

三、关于教学互动

目前许多学校的教学评价对教师课堂教学是否有互动提出了要求,但如何互动,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互动,大家各执己见。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见到比较多出现的形式是:授课教师对问题的分析到一定环节时提出问题:“大家说这样对吗?”“这样做对不对?”“我们之前介绍了几种方法?”等。这些形式是否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互动?设置这些过程是否真的能达到激发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呢?应该说这是一种低层次的教学互动,我们也可称其为“伪互动”。笔者从两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1 教学内容进行中的互动

在教学内容讲解中,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层层深入,引领学生的思维紧随教师思考,让学生自然地得到问题的解答,引起学生的共鸣,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这就是“互动”。这样的互动式教学不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而且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探索过程中的艰苦和获得发现时的快乐。

2 教学内容结束后的互动

在完成课堂教学内容后留出几分钟的时间,提出延伸问题让学生讨论,或是让学生总结或是提出有关教学内容的问题,也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互动形式。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不能“满堂灌”,应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回味和提问空间,通过这种形式,不但使教师可以迅速把握学生对课程内容掌握程度,及时掌握本次课堂教学效果,还可以促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加以总结、概括,及时化解他们在课堂学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扫除学习中的障碍。

笔者作为参与教学二十几年的教师,本着“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的原则,只是把自己对于课程教学的一些思考、困惑、体会、心得及时总结,为更多的教师提供借鉴和参考,同时在教学的不断思考中提高和完善自己。

参考文献:

第6篇:课程教学范文

1.1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意识

一份随机调查表明,大多数学生认为《汽车设计》课程只是一门完成学业的必修专业课,至于这门课程在整个专业知识体系的位置以及对今后从事汽车技术工作的重要性并没有足够了解和认识,从而导致学生学习过程中主体作用不突出,工程应用意识淡薄。针对这种现状,课堂教学前期,向学生介绍《汽车设计》课程在汽车产品开发和设计工作中的基础作用,并演示汽车设计知识在汽车开发中的具体应用案例,增强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和感性认识;组织学生考察汽车设计公司及汽车生产企业,让学生与工程师座谈,甚至直接接触汽车开发,将一个个鲜活的汽车设计实例展示在学生面前,展示“用”以促“学”,有意识、分步骤地采用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意识。

1.2强化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

教学过程也是实现人的发展的过程,现代教学强调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作用,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进行学习与认识,任何他人和前人的经验转变为学生的个人经验都有待于学生自己的主动接收和积极活动。因此,强化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改变目前以教为主、先教后学的现状,探索以学带教、先学后教,建立以兴趣、事业、考核为驱动的学习模式。组织学生参观无锡市汽车设计公共服务平台,公共服务平台按照车身、内外饰、底盘、电子电气等区域,有序摆放各种型式汽车的零部件,其中总成均拆解至零件状态。多媒体投影播放汽车开发的各个流程,比如油泥模型的加工、汽车整车碰撞等内容。这种实物展示、电影演示及现场讲解相结合的形式,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学习汽车设计课程的积极性和进一步探索知识的欲望。在课程教学时,通过介绍目前我国汽车行业的迅猛发展以及与先进工业强国在产品开发等核心能力上的差距等,有意识激发和引导学生献身民族汽车工业的志向。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选择一些章节及知识点,改变以往讲授在先,学习在后的程序,建立一种以学生学习为主,教师答疑为辅的学习方式。这种探索性的教学活动对加强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加深理论知识的掌握,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2教学考核体系的完善创新

汽车设计传统考核体系是以课程考试为主,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效果。一般课程考核方式为:平时成绩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80%,而平时成绩主要由课堂出勤所决定。因此,养成了学生平时不学习,期末突击复习,考完即忘的现象。教学探索需要进一步融入工程应用能力培养、考核等内容,改变目前以书面试卷考试为主的评价形式,建立面向工程应用能力的考核体系,切实加强学生的能力和素养的协调发展。

2.1加大平时考核权重,注重工程应用能力锻炼

加大平时考核力度,设置具有较高学术难度的题目,鼓励学生独立完成,注重工程应用能力的锻炼。结合任教老师所承接的企业科研课题,布置课堂作业。按照企业生产要求进行评判,例如进行汽车底盘某连接支架设计。尽管这是一个很小的普通零部件设计,但如果要满足实际工程应用,必须多方面考虑:1)材料的选择;2)冲压成型工艺可行性;3)安装孔位的合理性;4)提高零件刚度的方法(通过起筋、翻边的方式);5)轻量化措施(裁去冗余、应力较少部分)。设计构想完成后,画出工程二维图,进行尺寸标注,编写技术要求等均存在较多的工程实际要求。这样一个小的具体案例给了学生很大的震撼,大家没有想到一个小小的连接支架需要考虑这么多因素才能真正满足工程需要。同时,针对这个案例,还进一步组织和引导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CAE仿真分析,分析其刚度、强度和模态特性,进一步优化设计。结合教学进程,类似训练贯穿于整个学期,至少实施5次以上,最后综合评定学生平时成绩。

2.2强化课程设计功能,“真刀实枪”操练技能

课程设计作为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环节,综合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汽车设计问题的能力。因此,需要强化课程设计功能,“真刀实枪”操练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课程设计课题从汽车企业实际需要筛选出来,严格按照汽车零部件设计的实际研发和制造标准要求学生。对于学生课程作业,尤其是零部件图纸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考评,并选择优秀学生作业,进一步指导使课程设计成果直接转化为企业生产技术文件。

2.3完善期末考试内容,确立工程应用导向

期末考试对整个学期的知识进行笔试考评。研究进一步完善期末考试内容,试卷客观题75%,主观题25%。客观题主要考核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掌握程度;主观题则与工程实践紧密相关。评分标准多样,答案也不唯一固定。通过增加工程实践为内容的考核题型,确立学生“学以致用”导向。

3探索高效的学工合作模式

学工合作模式是指学生的企业生产实践与学校理论学习相互交替,学用紧密结合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学生前期在学校进修完必要的基础课及专业基础课程后,安排到企业生产、研发现场学习有关项目的生产工艺、质量管理、产品开发等课程,由企业实施职业教育。这种模式对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工程思维方式,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于学生后期的专业学习和毕业设计也起到重要的导向和推动作用。

3.1发挥学校教师的主导作用

传统工效模式中,企业实习期间的实习计划由企业制定,考核由企业完成。虽然学校也配备带教老师,由于认识不足,学校指导老师易于产生“放羊”的思想,最后会出现企校双方都放松,导致学生实习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期间学校老师进一步发挥主导作用,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当前学生实习情况,搞好学生培养需要和企业利益的平衡,并与企业导师共同把关学生日常实习成效,使学生真正学有所得、学有所悟,并使企业乐于接受,参与共同培养。

3.2加强指导,力争对企业生产有所裨益

目前,国内汽车生产企业大多生产、研发计划紧凑,由于学生欠缺工程实践经验,一般认为,尚未毕业的本科大学生很难给企业提供有益的帮助。企业工程师经常抱怨,“教会学生所花的时间比自己亲自做的时间更长”。另外,企业还要承担安全教育、日常管理等事项,导致企业对学生前来企业实习实践的积极性下降。针对这种现状,应加强对学生指导,力争对企业生产有所裨益,以期符合校企双方长远合作需要。实践证明,只要岗位合适,管理得当,指导得力,达成这个目标是可以的。例如,将学生安排至汽车企业研究院工作,并指定具体专业工程师负责。这样工程师在处理日常研发工作时,必定会安排学生相应的工作,学生可以从简单文档工作入手,在校企双方导师指导下,逐步增加日常工作的“技术含量”。学生只要付出力所能及的有效劳动,就会得到企业的肯定。当然,如果能够将实习与毕业设计一体化,毕业课题来自实习过程,将更加有利于学生发挥专业优势,提高实习成效。因此,高效率的学工合作模式有利于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专业人才。

4汽车设计第二课堂的培育与拓展

第二课堂是指在课堂教学以外的时间,学生参加旨在加深基础知识,扩大知识领域,开扩视野,发展科技、文体、艺术等方面的兴趣和才能,培养独立工作和创造的能力,提高思想品德水平的一切教育活动。对于车辆工程专业学生来说,第二课堂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工程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根据某汽车设计公司应届毕业生使用情况反馈,同期录用的30人中,在校参加了大学生汽车方程式赛车竞赛的学生明显表现出更快的专业适应性,更扎实的专业基本功。诚然,一个亲自动手参加赛车制造的学生,如制造赛车车身骨架的学生,必然对焊接、冲压、机加工工艺以及不同加工形式对车辆尺寸的控制影响、制造成本等均较一般普通学生有着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再比如,参加赛车小型发动机性能调教的学生,不管最终调教的产品如何粗糙,只要学生尽心参加,并得到有经验老师的悉心指导,一定能体会到汽车性能的细微差异和产品开发的乐趣和艰难,为以后从事更高水平的技术活动建立良好的基础。

4.1建立第二课堂的长效机制

学校加强组织管理,建立第二课堂的长效机制,有目的、有计划地提升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建立良性的运行机制,使其与第一课堂处于同等地位。

4.2建立激励机制,利用多方资源

提高学生、教师和企业等多方参与学生第二课堂的主动性,筹措稳定的经费来源。学校制定相应的激励制度,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鼓励表现优秀的学生,提高企业参与学生第二课堂的积极性。在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性科技竞赛时,可以与企业联合参赛或冠以企业名称,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实现学校、企业和社会多方出钱出力,共同筹办学生第二课堂的多赢局面。

5结束语

第7篇:课程教学范文

关键词:EDA技术,项目化教学方法,课程改革

 

EDA技术是以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知识为基础,具有较强实践性、工程性的专业课程。将数字电路设计从简单元器件单元电路设计,EWB软件仿真提到了更高一级的可编程操作平台上,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学生电子电路综合设计能力。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将两门课程分开,先上数字电路,后上EDA技术,分两学期授课。这样的教学模式存在弊端,减弱了课程之间的联系,降低了学生对数字电路理论的认识程度。通过对EDA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以实训的方式采用项目教学法,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EDA技术基础及其实验系统,从数字系统的单元电路,如译码器、计数器等入手,加深对数字电路基础理论的认识,逐渐完成数字系统设计。

1. EDA技术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1.1 EDA技术

EDA技术即电子设计自动化(Electronic DesignAutomation)是以计算机为工作平台,融合了应用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及智能化技术的最新成果而形成的一门新技术毕业论文格式,是一种能够设计和仿真电子电路或系统的软件工具。采用”自顶向下”的层次化设计,对整个系统进行方案设计和功能划分,系统的关键电路用一片或几片专用集成电路(ASIC)实现,然后采用硬件描述语言(HDL)完成系统行为级设计,最后通过综合器和适配器生成最终的目标器件。图1为一个典型的EDA设计流程。

图1 EDA设计流程图

1.2 EDA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EDA技术利用计算机系统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以及配有输入输出器件(开关、按键、数码管、发光二极管等)、标准并口、RS232串口、DAC和ADC电路、多功能扩展接口的基于SRAM的FPGA器件EDA硬件开发平台,使得在电子设计的各个阶段、各个层次可以进行模拟验证,保证设计过程的正确性。从而使数字系统设计起来更加容易,让学生从传统的电路离散元件的安装、焊接、调试工作中解放出来,将精力集中在电路的设计上。同时,采用EDA技术实现数字电路设计,不但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也增强了系统的灵活性,方便学生对电路进行修改、升级,让实验不在单调的局限于几个固定的内容,使教学更上一个台阶,学生的开发创新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

2.课程教学改革实施

2.1课程改革思路

课程改革本着体现巩固数字电路基础,掌握现代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的原则来处理和安排EDA技术教学内容。打破传统的从EDA技术概述、VHDL语言特点、VHDL语句等入手的按部就班的教学方法,以设计应用为基本要求,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将EDA技术分为四个方面的内容,即:可编程逻辑器件、硬件描述语言、软件开发工具、实验开发系统,其中,可编程逻辑器件是利用EDA技术进行电子系统设计的载体,硬件描述语言是利用EDA技术进行电子系统设计的主要表达手段,软件开发工具是利用EDA技术进行电子系统设计的智能化的自动设计工具,实验开发系统则是利用EDA技术进行电子系统设计的下载工具及硬件验证工具。采用项目化教学方法,以实训的方式展开,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

2.2课程改革措施

以电子线路设计为基点,从实例的介绍中引出VHDL语句语法内容。在典型示例的说明中,自然地给出完整的VHDL描述,同时给出其综合后的表现该电路系统功能的时序波形图及硬件仿真效果。通过一些简单、直观、典型的实例毕业论文格式,将VHDL中最核心、最基本的内容解释清楚,使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有效地掌握VHDL的主干内容,并付诸设计实践。这种教学方法突破传统的VHDL语言教学模式和流程,将语言与EDA工程技术有机结合,以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大大缩短了授课时数。表1为课程具体内容及实训学时分配。

 

能力

目标

学习情境

项目载体

课时

QuartusⅡ开发工具使用能力

QuartusⅡ开发环境、实验系统

二选一音频发生器设计

6

VHDL语言编程能力

VHDL语言基本结构

计数器电路设计

6

VHDL语言并行语句

8位加法器设计

8

VHDL语言顺序语句

7段数码显示译码器设计

8

VHDL语言综合运用

数控分频器的设计

8

层次化调用方法

4位加减法器的设计

4

综合开发调试能力

8位16进制频率计设计;

十字路通灯设计;

数字钟设计;

波形信号发生器设计,等。

(任选一题)

20

总计

 

第8篇:课程教学范文

【关键词】塑料;材料;教学体会;教学方法

塑料材料科学是当今世界的带头学科之一,而高分子材料是材料领域的新秀,目前高分子材料在尖端科技、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各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已成为现代生活中衣、食、住、行、用各个方面所不可缺少的材料,近年来,随着高分子材料应用领域的发展,单一的材料已不能满足许多性能要求。塑料材料学已成为科研、技术开发和实际生产中各个环节必不可少的技术手段[1-3]。

《塑料材料学》课程是我校高分子材料加工专业最重要的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希望学生通过学习掌握聚合物的化学改性、聚合物的填充改性、纤维增强改性聚合物复合材料、聚合物的共混改性及聚合物/无机纳米复合材料这几个方面的改性技术。为以后走向工作岗位,适应社会人才需求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本课程在材料学科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本文中,我们首先介绍该课程的教学特点,并结合近几年塑料材料学技术发展的新情况和我们在该课程中的教学经验,谈一谈该课程的教学体会和教学方法。

1 该课程的主要特点

《塑料材料学》课程实际上是一门综合了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化学、高分子成型加工[4-6]等基础知识的实践运用课程,它不仅讲述了各种改性方法的基本原理,更重要的是传授如何运用这些技术手段对已有高分子材料进行改性;可直接指导以后的生产和科研工作,促进高分子材料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因此,这是一门要求综合运用高分子材料学科的各种知识、并要求进行实际操作的具有较强的理论联系实践的课程,它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及知识前沿性的特点。

2 该课程的教学体会和教学方法

2.1 教学内容有所侧重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并非要将其内容全部灌输给学生,而是重点突出和注重课程衔接。教学内容要符合实际生产应用及科研的需要,并结合最新改性技术技术在本专业的主要应用情况及前沿发展动向。因此,目前本课程教学主要立足于聚合物的化学改性、聚合物的填充改性、纤维增强改性聚合物复合材料、聚合物的共混改性及聚合物/无机纳米复合材料这几个方面,同时,还研究各种改性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实际应用要求,选用有代表性的示例,更好地向学生传授,以培养他们对实际生产和科研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和处理能力。

2.2 理论联系实际,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

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理论联系实际和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塑料材料学》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课程,要求结合实际问题来分析和理解理论知识,死记硬背和生搬硬套,都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因此,适当增设一些实践操作课,开展实践性教学也是教学内容中必要的部分,在教学实践上,让学生参与样品的制备及仪器的实际操作,并结合课程内容来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是实践性教学的目的所在。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学会亲自操作一些仪器,并对得到的图谱进行解析,使学生的科研能力得到初步的培养和锻炼。也培养了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还可以开设小型科研活动,结合实际问题通过一两个系列实验,激发学生发散思维。如提出请同学们“研究PE材料表面热氧老化的机理”,这样教学形式从过去单一的验证转变为学生自主资料查阅、交流、思考、设计实验、制备样品,并对材料进行综合性能评价及结构的分析,包括利用热分析、全反射红外光谱技术、差谱技术及表面能谱技术等,分析在不同温度、不同时间及有氧和无氧条件下,PE材料表面老化前后的结构变化,从而推断其热氧老化的机理,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学习和实践,不仅掌握了高分子材料的制备,研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自觉学习、独立思考及独立科研的能力。

2.3 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是将文字、图像、声音等集合在一起通过课堂教学来实施的一种手段[7],目前,用来制作课件的工具有PowerPoint Author Ware以及Flash,不仅能够使课件图文并茂,而且可以产生动画效果,将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直观化和形象化[8]。这样,一方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在整节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另一方面,使学生能够更加容易地理解所讲授的内容,虽然多媒体课件能够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并不能完全地替代板书。对于需要重点强调的内容以及一些重要反应式和理论公式的推导,我们必须要在课堂上进行板书,以加深学生们的印象。因为虽然塑料材料学更偏重于应用,但是其应用却是建立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才能够更好地开发和应用已有的改性技术。因此,我们在课堂上进行多媒体教学的同时,绝不可忽视板书所起的作用。

2.4 注重教学效果反馈,提高教学质量

建立健全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它应与学校整体管理制度结合起来,在管理内容方面涉及教学质量的评估、教学质量的监控、学分制管理、考试考核以及教师的聘用、考评、奖惩等[9]。我们在讲授塑料材料学试课程时,是把教学效果和教学过程的管理有机结合起来的,在严格教学管理的同时,充分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目前,我们采用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定期问卷调查的形式来跟踪教学质量。有两种问卷,一种是不记名的问卷,一般有2个问题:(1)你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如何?提供5个答案供选择,分别为:很“感兴趣”、“比较感兴趣”、“一般感兴趣”、“不感兴趣”和“很不感兴趣”;(2)对课程讲授的合理化建议。另一种是记名的问卷,有3~4个问题,内容与当节课堂讲授的知识相关,并且至少有2个问题是延伸性的。通过这两种问卷的调查,可以较好地认识教学环节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了解学生课堂学习的状况,并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还计划采取另外一种方法,即首先在课程讲授前期提供一些塑料材料学相关的题目,然后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让其选择感兴趣的题目并利用空余时间制作PPT,在课程后期派出各个小组的代表上讲台进行演讲,每人讲3~5min,讲完后大家提问题,然后再由教师进行点评,总的时间限定在2个学时。这样做的目的,也是想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加深他们对高分子改性技术的认识和理解。

3 结论

塑料材料学课程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综合性课程,并随着我国材料应用领域的发展而快速发展,在高职高专院校高分子材料加工专业开设该课程以及提高其教学质量的要求愈加迫切。因此,我们需要积极地采取各种措施去适应这种新的要求,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为高分子材料加工行业培养出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以推动其更加健康有序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董建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分子科学学科近况介绍[J].高分子通报,2008,7:38-41.

[2]李晓,钱一钧,张卫英.高分子化工方向专业课程体系设计[J].化工高等教育,2001:5:50-52.

[3]朱高峰.论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的方向[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3):1-4.

[4]雷彩红.高分子材料研究方法“课程教改初探”[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127-128.

[5]夏峰,林少琨,王晓,等.发挥现代分析仪器作用培养高素质科技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0(5):18-21.

[6]陈立贵,袁新强,李雷权,等.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综合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08(9):234-234.

[7]张发爱.高分子材料专业涂料课程教学初探[J].高分子通报,2006(4):93-95.

第9篇:课程教学范文

关键词: Visual FoxPro;VFP;教学方法;教学过程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17-4054-02

1 概述

Visual FoxPro(以下简称VFP)是一种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集成编程语言,是开发小型数据库的前端工具。VFP是当前各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的首选数据库课程之一,而且也是国家计算机二级考试中的一项科目,学习该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技能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较难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往往导致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实践训练不够,使学生容易在学习时感到内容枯燥乏味,并且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够,限制了学生能动性的发挥。所以作为教师在VFP教学过程中应考虑的首要问题是如何结合优秀教学理念,探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紧密地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 VFP课程教学的基本现状

2.1 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对于程序、数据库等计算机课程会存在畏难情绪,所以在学习VFP课程时会觉得内容复杂,不易理解掌握,不了解学习该课程的意义,认为以后学以致用的机会相对较少,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2.2 VFP课程入门学习难度相对较大

VFP第一章的内容主要是介绍数据库理论基础和一些基本概念,理论性较强,按照教材进行教学,首先理论内容相对枯燥,其次学生要完全理解有一些难度,在教学过程初期就可能会降低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

2.3 教学重难点及相互间联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着重于各个知识点,对于其相互间的联系讲解不够到位,学生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时会遇到困难。例如对数据库进行操作包括VFP命令和SQL两种实现方法,VFP命令和SQL语句功能相近,甚至有些命令动词重复,但又各成体系。

2.4 学生应用能力培养不足

VFP教学内容复杂,理论内容比较多,但是教学课时有限,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际应用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欠缺。例如程序设计,它包括面向过程和面向对象两种设计思想和编程方式,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要在较短的课堂时间内完全掌握甚至达到熟练运用的程度,难度很大。

2.5 部分学生对于VFP课程学习不够重视

由于VFP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的计算机基础类课程,所以有些学生对这门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只在课堂上进行学习,从来没有针对该课程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

3 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和思路

3.1 密切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据库应用广泛,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在很多领域都有应用。在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各个领域都存在大量信息需要进行管理,利用数据库管理技术可以有效地组织和管理数据。例如在学校图书馆借书需要访问图书管理系统,调查学生信息需要访问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到银行柜台或ATM机取钱需要访问银行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到超市购物也要用到超市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买火车票要访问铁路数据库系统,等等。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可见数据库技术与当代社会密切相关,利用这些身边的例子, 激发学生对VFP课程的学习兴趣,带动学生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探索学习。

3.2 改进教学方法

VFP课程的学习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因此在VFP课程教学过程中对于概念和理论的讲解应克服抽象的表达方式,使用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实用的、直观的实例展开讨论, 强调VFP课程的学习意义,讲解过程中深入浅出,语言通俗易懂,教学内容合理取舍,并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根据教学目的和培养计划,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一个或几个独特而又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为基本素材,让学生在案例的阅读、思考、分析、讨论中学会建立严密的逻辑思维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因其明确的目的性,客观真实性,应用综合性,深刻启发性,突出实践性这些特点,对学生理解、掌握知识有着积极和显著的作用。在实际的VFP课程教学中使用案例教学法,必须要精选案例,对于案例的选取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案例应具有存在意义,客观真实,来源于实践;第二,案例应具体生动,不能只是乏味枯燥的数据的罗列;第三,紧扣教学内容,与对应理论知识有直接的联系;第四,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代表性,能够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事实证明在VFP教学中通过案例教学法的使用,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提高了他们的应用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法是在学习过程中,是一种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模式, 教师布置任务,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任务进行分析和讨论,在任务中进行自主探索学习,相互间进行合作,最后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学生也理解掌握了任务中蕴涵的知识和技能,并且得到了能力的锻炼,所以任务驱动法是一种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的特点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实际的VFP课程教学中使用任务驱动法,使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探究式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设立情境,使学生融入情境中并产生兴趣,然后提出任务,将学习内容转变成为学生要解决的问题,接着分析任务,教师引导学生将任务进行分解,提供一些线索,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合作,将所有问题逐一想方设法攻克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的新旧知识进行衔接,对于所学内容也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最后在完成任务之后进行总结评价,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包括两部分,一方面是对学生任务完成情况的点评,并总结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改进,另一方面是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的评价。通过该教学方法的应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3 教学过程中注意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按照书上的章节顺序进行VFP课程的学习,往往容易忽略知识的系统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习的内容要精心进行设计,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前后知识点注意衔接;并且在讲解过程中及时的进行总结归纳,保证知识学习的系统性。

3.4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训练,尤其是实践教学环节,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案例中,着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能力差异因材施教,在练习过程中通过观察了解并掌握不同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根据学生对于知识理解和掌握的水平,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

3.5 激发学生学习VFP课程的兴趣

除了课前精心准备,课堂教学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采取先进教学手段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VFP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使用生动、形象的多媒体教学,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化被动为主动,使学生能够主动在课前预习,课后进行复习,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4 结束语

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在VFP教学中,应为学生提供一个生动的、多元化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莉,孙丽娜.三本院校VF教学改革探讨[J].时代教育,2010(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