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职业农民培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陈仓区农广校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线,以职业农民塑造工程为抓手,在抓好教育培训、实习操作、认定管理、帮扶指导等环节上,探索出“1234”培育模式:一引、二线、三管、四个课堂融合。
“一引领”:高、中级职业农民引领初级职业农民培育,使他们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干有后盾。他们从事产业有O施蔬菜、果树生产、奶牛养殖、生猪养殖、蛋鸡养殖、食用菌生产及农机操作。高、中级职业农民从事的产业领域,代表了陈仓区产业发展方向,覆盖了职业农民培育对象产业。2014年,陈仓区农广校设施蔬菜班在高级职业农民杨虎年的惠生蔬菜示范园举办,他对培育对象进行实习实践与帮扶指导。
“二路线”:技术技能路线和经管管理路线,涵盖教育培训全过程。技术技能路线从播种到收获,从理论到实践,依据农业生产技术环节和农时季节开展全程培训,不论是种植业或畜牧业都要完整学习一个生产周期。经营管理路线是从生产决策、成本核算、过程控制、产品营销到资金回笼,依据时间节点和产业需求开展全程培训,要教职业农民学会生产记录、会计记账、成本核算、过程控制,学会多渠道营销。
“三管理”:学员管理由培训机构、实训基地、合作社(或镇村)三方共同管理。职业农民培育对象有种养大户、合作社会员、园区承包者,在发挥培训机构主导作用的同时,发挥合作社(或镇村)、实训基地职能优势。2014年,设施蔬菜培育班分别设在绿丰园蔬果专业合作社蔬菜示范园、惠生蔬菜专业合作社示范园,学员来自周边4~5个村。学校将培训计划通知合作社,合作社及时通知培育对象参加学习,在学习期间,合作社对培育对象就生产资料、生产安排、产品销售进行安排并交流,培育对象学到了技术技能,利用培育平台,交流生产、销售经验。
[关键词] 青年农场主 职业农民 培育
[中图分类号] F3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6-0298-01
为加强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激发农村青年创造创新活力,提高创业兴业能力,2015年吉安县通过精心筛选,有5位30―45岁的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骨干、返乡创业大学生、返乡农民工青年成功入选为江西省现代青年农场主。其中“吉安县阅尘堂石斛种植专业合作社”被认定为十个“江西省现代青年农场主创业孵化基地”之一。他们将经过2年系统培训,一年跟踪培养,逐渐成长为真正的现代青年农场主。在这些青年农场主的带动下,吉安县新型职业农民踊跃参加培育班学习,使培育工作得以顺利完成。为更好地开展以后的培育工作,浅谈几点体会:
1 以现代青年农场主引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促进产业发展
吉安县五位现代青年农场主分别是返乡创业家庭农场经营者、种养大户、创业大学生等,在这培育的1―2年里,我们不仅组织了他们集中到省里学习,还组织了400名新型职业农民也分期分批到井冈山科技示范园、青原区农业示范园和县级各农场学习、观摩,为我县的职业农民培育开阔了视野,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让他们真实的感受到现代农业的魅力,认识到成为新型职业农民是很有前途的!经过这种开放式的培育,农场主们的产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返乡大学生吴卫华的阅尘堂铁皮石斛种植年度内一项扩种8万杯,盈利20万元;种养大户肖冠华生猪养殖、葡萄栽培、鱼塘养殖立体式生态农场,创出了一条生态种养模式。他们主引领了我县职业农民成长。
2 慎重选择培育对象年龄优势
2014―2015年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要求,可以选择18―55岁人员参加,但就我们来看选择30―50岁回乡青壮年农民为最佳培育对象。前述5位青年农场主就是这个年龄段的回乡青壮年农民。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回乡青壮年农民有出外经验足,见识广、观念新。通常经过多年城市或发达地区工作及学习打拼,工业化、市场化、管理化理念进入创业思维精髓,观念具有了根本性改变,回到农村已不再甘心做一亩三分地、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的愿望十分迫切。
2.1 这个年龄段的一般有家有室,责任感强。已经承担起家庭的重责,在职业选择上逐渐务实,看重的不再只是职业外表的光鲜,而是职业的收入、对子女老人的照顾和各种各样实实在在的东西。在性格上也已经成熟,不再追求生活上的热热闹闹,相互攀比的动机减少,能够耐得住寂寞。农业作为与土地紧密联系、需要单独作业的产业,更适合这个年龄段的人。
2.2 他们有了一定的资金积累。资金是困扰农业发展的一大难题,经过在城市多年的打拼,30岁以上回乡的青壮年农民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资金,这些资金再加上相关的惠农政策,可以有效的用于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办家庭农场或经营其它产业。
2.3 他们熟悉农业农村,有农场生产生活经历。回乡后熟悉农业农村,与本地远亲近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相比外来人员来说更适宜于本乡本土创业。人际关系熟悉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另外,从事农业没有法定退休年龄,只要身体好、素质高就一样能当好职业农民,外出打工农民即使50岁回乡,也可以在农业领域再干20年。
3 营造职业农民成长壮大的环境优势
要使得职业农民队伍成长壮大,通过培训指导、创业孵化、认定管理、政策扶持等方式上培养,营造职业农民成长壮大的环境优势。从根本上讲,就是要让职业农民这一群体有稳定的、超出外出打工的收入。
3.1 完善的土地流转政策环境。解决农业经营规模小的问题。职业农民要获得相当的收入,必须具有一定的土地经营规模。只有让外出打工农民感觉到把土地流转出去更合算,安心把土地流转出去。在县乡建立土地流转交易平台,鼓励农民在公开市场按照自愿、公平、公开的原则流转土地,减少土地流转的交易成本。2015年吉安县土地登记、确权、颁证基本完成,土地流转20余万亩,上述五位农场主也通过土地流转各200――500亩不等,基本解决创业农民土地需求。
3.2 合理的农业扶持政策环境。有了完善的土地流转政策仍然不能有效解决职业农民的稳定收益问题,因为流转土地要付费,而且近几年土地流转费用一直看涨。现行的种粮补贴政策,实际上是对承包权的补贴,对拥有土地承包权农民的刚性收益补助,土地的实际经营者没有得到。职业农民取得的规模收益除去支付土地流转费用,还要支付土地平整等劳力费、农资产品销售等费用,已经所剩不多。在农业扶持政策的设计上,要加大针对农业经营权的补贴,实现谁种地、谁受益;还要加大对土地整理和农田水利建设的支持,减少职业农民的前期投入。通过政策性的有增有减,使职业农民有望得到高于外出打工收入。
三是金融扶持政策环境。资金是职业农民经营创业的瓶颈,可以通过政策性担保、农房抵押、流转土地抵押等手段鼓励金融机构向农民贷款,帮助职业农民完成农业创业的第一桶金。
4 提供青壮年农民接受教育、提高技能教育优势
4.1 集中培训更新基础理论
按要求经营型职业农民培训期5天,在这5天的培训期不仅可以学习最先进农业技术,还可以让职业农民知道农业产业经营的理念、灌输智慧农业基本知识,比如让他们学习新的农业的三大体系: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概念,了解农业现代化理论。学习应对农业生产和经营过程中的各种变化,举一反三,总结规律,成为农业生产和经营的行家里手。
一、落实扶持政策是重点
调查表明,农业生产经营风险大、比较效益低,是导致高素质劳动力弃农、转业的重要原因。我国现有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中,专门针对种养大户等新型职业农民和生产经营主体的还不多,制定扶持政策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体系的重要环节,只有配套具有含金量的扶持政策,才能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打造一支用得上、留得住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从调查来看,专业合作社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土地资源不足,种植大户主要是农田基本设施建设力量不足。枣阳市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过程中从土地流转、生产扶持、金融信贷、农业保险、社会保障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定。如在标准粮田建设 、粮棉油高产创建、农机购置补贴等方面向新型职业农民予以优惠,同时把新型职业农民纳入金融信贷重点扶持对象,拓宽农村信贷投入渠道,解决新型职业农民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的融资困难。
二、硬件建设是基础
目前枣阳市的新型职业农民主体是50岁左右的承包大户和专业户,他们具有丰富的农业生产经营经验,对农业、农村有深厚的感情,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把他们培养成新型职业农民不仅有利于农业文化传承,也有利于全市农业后继者的培养。作为农民教育培训主体力量的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虽然有完整的办学体系,但由于长期以来投入不足,培训缺场所、教学缺设施、下乡缺工具、实习缺基地,培训功能难以得到很好发挥。下阶段枣阳市农广校将围绕当地经济发展,积极推进“四大课堂”一体化建设,着力打造一流的培训基地;投入资金,配置农广校教学设施设备,为全面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奠定基础。
三、制度完善是关键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一件关乎农业农村发展的大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并最终形成一整套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目前全市已出台《枣阳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方案》、《枣阳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认定及管理办法》,从培训对象、培训计划、证书发放、监督管理等方面进一步明确要求;构建了三大体系,即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职业农民考核认定体系、信息管理体系,从三个方面来保障此项工作的有序开展;开发持证农民网上监管系统,对参加培训后取得证书农民的信息实行网上监管,建立完善持证职业农民的网上数据库。
四、教师队伍建设是保障
枣阳市农广校根据全市优势产业发展实际,从农技干部中选聘了一批高级农艺师,从农业创业人员中选择一批能说、会写、善干的成功者,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导师团队,就现状而言,专业技能、实践操作师资具备,但缺乏经营管理、创业培训师资力量及教材。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方面是要加强教师课堂基本功训练,培养青年教师骨干力量,同时要选派部分优秀教师参加培训,开展教学观摩活动,取长补短,促进整个办学队伍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 培育 职业农民 意义 途径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6)10-0296-02
新型农民的培育,是新时期促进农民发展的有效途径,同时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种植水平、生活水平和经济水平,从而促进农民向现代化方向发展、进步。针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措施及途径,应结合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发展现状,制定相应的针对措施,以提高农业现代化设备和技术在农业中的全面应用,客观上是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重要措施。新型职业农业的培育在江苏省地区的试行,应针对全省覆盖区的全面分析,从而加强对经济水平和科学技术的研究,以实现科学技术切实推动农业的发展,从而促进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的转型。
1 新型职业农民在江苏省地区的试行
1.1 江苏省地区的地理现状
江苏省,是大陆东部的沿海中心,地理位置在116°18′-121°27′,北纬30°45′-35°25′。该省的陆地边界线的约为3383公里,全省面积约为10.72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1.12%。江苏省,下辖1个省级市,12个低级市,21个县级市,21个县和55个市辖区,由于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属于典型的亚热带气候,其中局部地区也属于暖温带气候,因此适合农业在该地区的种植和发展。
1.2 新型职业农民在江苏省地区试行的背景
通过对该省地区经济水平的分析,属于经济发达省份,现代化设施研究属于先进水平。结合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成功转型,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并就如何促成该省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召开系列回忆,以切实推动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的成功转型。例如针对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的重要任务,应结合地区经济水平和其影响因素,进行全面分析,以实现对影响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型影响的合理解决。
1.3 江苏省地区新型职业农民的类型
通过对江苏省地区新型职业农民的研究,发现主要的类型包括生产经营大户、农村发展领军人物和农村专业技能人才三种。
1.3.1 生产经营大户
生产经营大户,主要是指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加工大户和农技大户等,即从事农业直接进行生产建设的人员。通过对生产经营大户的分析,应加强对市场因素和管理经验的分析,结合现代农业建设的方针和措施,促进农民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种植技术,从而提高农民的种植水平和建设水平,加快由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的过度步伐。
1.3.2 农村发展领军人物
农村发展领军人物,主要是指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农业产业化负责人和农业企业化负责人等,即从事培育农民合作化、经营化和产业化的相关负责人。针对农村发展领军人物,应针对农业发展现状,采取相关措施,加强农民的协作和联系,推动农民合作组织的多样化和全面化的发展,进而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切实推动农业的发展。
1.3.3 农村专业技能人才
农村专业技能人才,主要是指农机手、植保员、防疫员和沼气员等,即从事农业专业生产,以推动农业生产、建设和发展的人员。针对农村专业技能人才,应加强对农业生产人员和农副产品营销人员的分析,结合市场因素的影响,加强对相关人员所需材料的运输,以确保专业技能人才的理论水平不断建设,通过对农业知识、法律知识和产品营销等的全面培训,切实推动农村专业技能人才的发展和建设,发挥其作为经营型农民的巨大潜力,从而促使想新型职业农民的转型和发展。
2 江苏省地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意义
2.1 有利于提高经济水平
新型职业农民在江苏省地区的提出、试行,以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为契机,运用相关新技术和现代化机械设备,实现对传统农业的改革,结合对市场因素的分析,制定合理的营销战略,进而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由于“三农”问题长期是制约我国经济水平长期发展的主要因素,例如其中典型的劳动技术水平较低、劳动效益不高、劳动人口分散和劳动人口偏向老龄化等,严重制约当地农民的发展和转型。通过对影响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因素的分析,生产力是根本因素,因此江苏省地区在进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的系列措施中,注重对农民生产队伍的壮大、补充和建立,以确保科学、活力充沛、素质较高生产队伍的建设,从而促进农民整体水平的提高,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客观上带动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的成功转型。
2.2 有利于完善农民队伍的科学建设
新型职业农民在江苏省地区的建设,应完善农民队伍的建设,以实现其科学培养,进而促进现代化种植技术和机械设备的运用,从而完善该地区农民的种植水平、农业水平,有利促进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发展。例如针对农民老龄化和农业兼业化的现象,通过建立新型职业农民,有利于运用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发挥其教育特色,向农民传授详细的新型职业农民创新的根本意义和对农业产生的积极影响,从而促进农民相关影响因素的合理解决,进而实现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的成功转型,如该地区推行的《关于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意见》,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来的,旨在全面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在该地区的培育工作,确保取得实质性进展。
2.3 有利于现代农业技术的全面推广
新型职业农民在江苏省地区的建设,应结合当地农民的种植技术和种植水平,进行全面分析,从而针对该地区的农业发展现状,制定合理的应对措施,运用合理的现代农业技术,以切实推动该地区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种植水平的提高,客观上带动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的过度、发展。其次坚持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地位,通过相关措施 ,以促成新型职业农民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过度。强化农民在农业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积极地位,有利于支持农民转型升级通道,通过对职业农民的培养,促使职业农民向大户、家庭农场合理转变,并支持农民创办合作社,以满足职业农民和农业企业生产的协作行和共赢性,客观上带动职业农民以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现代农业的建设。
3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途径
3.1 完善考察,切实制定完善的考察对象
通过对该地区的调查和分析,为确保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合理性和科学化,应结合地区农民种植规模的分析,如家庭农场、种植示范园和农村合作社等单位。加强对此类农业集中生产规模的分析,全面进行考察、调研和分析,以实现对相关调查对象的大众化和普遍性,有利于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制定相应措施。例如针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经过相关调查,发现应以农业产业园等农业集中区为研究平台,同时结合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特点,加以利用,构建“互联网+农业”的新型平台,以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从而促进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
3.2 合理运用教育措施,全面推动职业农民教育工作
通过对江苏省地区的全面调查,应通过加强教育推广措施,以实现农民种植水平的提高,进而促进向新型职业农民的转型和过度。通过对该地区农村结构的调查分析,表明农村劳动力呈老龄化趋势严重,年轻人多为流动性,其素质结构明显下降,如种植经验丰富的农民多不愿继续从事农业种植。针对该地区的这一现状,应全面普及农业种植和创新技术推广教育,从根本上提高当地农民的文化素养,为推动向新型职业农民的过度打下扎实基础。针对教育措施的普及,政府单位应加强专项资金的投入,以确保切实推动新型职业农民的转型。
3.3 加大培育方式的创新,切实为新型职业农民的转型提高动力
针对该地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措施,在加强教育培育措施的同时,应重视对农业种植技术和经验的创新,吸引经、技术和人才资源丰富的企业进行农业集中管理生产,全面促进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和转型。为确保该地区新型职业农民的成功转型,应结合当地农民的现有状况,制定合理的培育计划,通过特色农业的发展,推动经济的发展,从而带动农民创新发展农业的积极性提高,客观上促进新型职业农民的成功转型。
3.4 完善培育队伍的发展,全面推动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工作
针对该地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应完善培育队伍的发展和壮大,以切实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工、培育工作。因此完善专业培训队伍,应吸引专业培训人才,壮大培训力量,结合农业经验丰富人员和专家的交流、技术探讨,切实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工作。
结束语
通过对江苏省地区的研究发现,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有利于推动当地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设置和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同时有利于满足现代化建设对农业的要求。因此应完善培育队伍、加强教育、重视培育方式的创新,以全面推动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工作。
关键词:哈尔滨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
一、哈尔滨市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意义
哈尔滨市农业正处在转方式调结构的关键时期,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任务十分艰巨,农民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体,农民职业化是农业基本现代化的重要指标。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能够有效的解决农村人力资源缺乏的问题,推动我市农业向现代化方向健康发展。
1、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 哈尔滨市是农业大市和国家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农业部公布的“2014年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中,哈尔滨市以粮食总量超过350亿斤再次成为全国产粮第一大市,连续3年位居全国第一。哈尔滨市投入大量农业资金建设“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的标准化园区。现代农业要依靠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只有农民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提升,才能够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扩大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粮食安全才能得到有效保障。
2、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需要。发展现代农业要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要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从根本上解决今后“谁来种地”的问题。只有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才能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加快本市现代农业进程。
3、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推进哈尔滨市农业快速转型发展的需要。哈尔滨市已经进入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快转变的关键时期。在全省率先整市完成了土地确权登记任务,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做出准备。只有培养一大批具有较强市场意识,懂经营、会管理、有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现代农业发展才有人才支撑,哈尔滨市才能加快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二、哈尔滨市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现状
1、哈尔滨市农民素质现状分析。根据《哈尔滨统计年鉴》,截止到2014年末,全市农村人口为505.98万人,其中劳动力272.05万人,占农村人口的53.77%,农业劳动力为144.59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53.15%。从2014年我市农村住户劳动力文化程度构成情况分析,文盲或半文盲、小学、初中文化程度仍然占很大的比重,接近90%。从总体情况看,全市农村平均受教育年限仍然偏低,主要还是以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为主。农民文化素质较低,直接影响接受和掌握先进技术的意愿、能力,影响劳动能力,劳动效率和劳动收入。农民社会心理素质也受文化素质的制约,缺乏自立自强的进取心,对改革措施认识不到位,盲目攀比,这些心理误导了农民的经济行为,直接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
2、哈尔滨市现有农村劳动力现状
哈尔滨市2014年统计数据显示全市总人口987.28万人,农业人口505.98万人,占总人口的51.25%。根据调查,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农村劳动力投入情况,全市各类主体实际投入农村劳动力216.55万人。其中,传统家庭承包r户投入人数占全市的92.03%;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农民联户投入人数占全市的7.97%。[2]传统家庭承包农户仍是当前我市农业生产的主要形式,主体经营规模大,投入劳动力份额仍居首位。
3、哈尔滨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
哈尔滨市从2015年开始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截止2016年六月,国家新型职业农民示范县宾县、阿城、双城共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060人,基本建立以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为基础依托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平台,利用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高校、农业职业院校等公益性教育培训资源,开发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农业园区等社会化教育培训资源,初步构成专业化、多元化相结合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以下以阿城区为例,对哈尔滨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进行分析。
(1)新型职业农民培训。2015年阿城区共举办理论培训班3期,培训农民260人。依据阿城区农业产业实际,制定了教学培训计划,对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组织及进度等做了详实安排。课程设置主要是围绕粮食、蔬菜产业,产前、产中和产后发展关键环节制定培训内容,设置教学课程。采取理论教学、观摩实践和跟踪指导相结合的培训模式,通过教师讲课与启发式教学方式结合,以小组研讨与教师解惑方式结合,并辅以进行多媒体教学,根据课程和实际需要组织学员到生态园、家庭农场等典型样板基地进行观摩,负责对分包对象进行跟踪指导;采取分期、分阶段和农学结合的教育培训方式;以省农业工程学院为依托,聘请教授、专家到班授课,在阿城区农业系统内选拔高级职称以上的技术专家、业务骨干和本地乡土人才,建立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师资库。
(2)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认定标准:根据本区产业发展水平和生产要求提出包括知识技能水平、产业发展规模、生产经营效益等为主要内容的新型职业农民认定标准。认定标准为: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的培养目标要达到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成为能够带领其他成员增收致富的行业带头人。 认定程序:对上报来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进行审核,并经本区领导小组会议审核进行认定,符合认定标准者发放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管理办法:建立职业农民信息库,实行与认定制度,相配套的新型职业农民准入及退出机制,对认定的职业农民实行动态管理,制定新型职业农民管理办法。
(3)新型职业农民政策体系。用好现有政策,针对新型职业农民产业发展需求,将国家及相关部门大棚、农机等补贴优先,科技服务优先,农业项目向职业农民倾斜,提供农产品销售网络等政策向新型职业农民倾斜。
参考文献:
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作为实事工程。全省上下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多部门协作,大范围实施,深层次推进。一是注重规划设计。近年来,省级层面先后制定出台了《“十一五”江苏省农民培训工程规划》、《江苏省中长期农业农村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组织实施百万现代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每年开展农业职业技能培训10万人。2014年省委省政府的《江苏省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2014-2020年)》又提出,建立健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大力培养一批科技素质高、职业技能好、经营能力强的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二是强化财政投入。2006至今9年省级财政累计补助7.4亿元用于农民免费培训。三是坚持目标引领。2011年,省委省政府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程度”纳入农业基本现代化指标体系,到2020年达到50%。省农委将农民培训作为每年“为农民办十件实事”之一,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增长率纳入全省农业系统重点工作指标。2014年,全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程度达到23%。四是推进培育试点。2012年,江苏省昆山、江阴和兴化3个县市被列入农业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2014年,部、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扩大到41个,今年江苏省被农业部确定为整省示范推进省,试点县市均成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领导小组,出台新型职业农民认定标准及认定管理办法,积极开展教育培训、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培育工作。
分门别类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目前全省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有756万,同时还有专业大户23万多户、家庭农场3万多个、农民合作社6万多家、农业龙头企业5000多家。江苏省根据农业产业人员现状和需求,分层次、分类别开展农民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一是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针对“传统农户”“十一五”期间,江苏省每年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200万人。二是开展农民创业培训。培训对象主要为种养专业户、农村经纪人、村组干部、返乡农民工等,重点依托全省农业职业院校,采取集中授课、生产实践和跟踪服务三段式培训,围绕专业最新技术、农产品营销知识、创业基本技能、网络信息技能四大模块开展培训,提高农民的生产经营水平和创业能力,“十一五”期间每年培训10万人。三是开展农业职业技能培训。针对种养专业户、农机手、植保员等农业专业化生产和服务人员,依托全省农广校(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采取集中培训和观摩考察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农业生产技术和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和水平。“十二五”期间,每年培训10万人,其中2万人参加国家农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四是开展半农半读农民学历教育。面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服务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等领域工作的从业人员以及农村新增劳动力,采取农学结合、送教下乡的教育模式开展农民中等职业教育,每年招生稳定在5000人左右,省财政安排每人1200元经费补助。五是创新培养农业后继者。近年来,江苏省每年全日制涉农专业大中专生招生规模保持在1.5万人左右。这些学生大多出身农村。江苏省做过一个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如果有政策支持,愿意涉农就业的毕业生比例达到77%。这些受过专业教育、愿意爱农务农的“知农”,既是农业生产的新生力量,也是农业“后继有人”的主体力量。今年,省农委、省教育厅出台了《全省高等院校涉农专业应届毕业生新型职业农民创新创业培训方案》,明确对全省高等院校涉农专业所有应届毕业生开展为期一周的新型职业农民创新创业专题培训,内容涵盖了现代农业发展的各个重要领域,计划每年培训1万人,力争每年有10%左右的毕业生进入新型职业农民大军。江苏省张家港、太仓、常熟等地采取“定点招生、定向培养、协议就业”方式,委托有关农业院校为农村基层培养爱农、懂农、务农的新型职业农民,财政全额补贴学费,创新培养农业后继者。
营造新型职业农民健康发展的政策环境。针对目前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普遍存在土地流转难、融资贷款难、设施配套难等现实问题,江苏省在资金扶持、税费减免、金融支持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健康发展。一是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设立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专项引导资金,实施一批扶持项目,有效激发、催生了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壮大。2014年省财政专项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2.2亿元,专项扶持农业龙头企业产业化发展资金2.4亿元,新增专项扶持示范家庭农场发展资金1000万元。二是加大金融扶持力度。让社会资本参与农村金融组织建设,建立580家农村小额贷款公司,覆盖一半以上的乡镇,贷款余额1100个亿,占全国的1/8,支持7万多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从2014年起,省金融办和人民银行南京分行对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等四家涉农金融机构要求以县为单位,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口支持帮扶。三是完善土地流转政策。调整农村土地适度规模流转补贴政策,重点补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参与度高的100~300亩的土地规模流转,让农村土地有序流向以职业农民为主体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目前,全省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经营土地1308万亩,占土地集中型规模经营的63.5%。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重点工作;心得体会
1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思路
我校总体工作思路要按照“科教兴农、人才强农、新型职业农民固农”的要求,以服务现代农业产业,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育和服务农业重大工程项目为导向,加快建立“三位一体 、三类协同、三级贯通”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依托一主多元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着力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人才保障。
2 我校16年工作进展情况
我校按照省、市实施方案和教学计划要求,于12月上旬完成了培训任务。整体培训分为三个阶段,集中培训10次,实训8次,观摩交流学习5次,共计50天。为扎实做好我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自10月起,我校就着手收集阿克苏市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家庭农场主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农村实用人才资料等工作,精心筛选,最后遴选了150名符合条件的培训学员,现已进入完善各类档案资料阶段。
3 我校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重点
3.1 成立领导组织,制定方案和培训计划。成立了以分管农业工作领导为组长,涉农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阿克苏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阿克苏市2016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实施方案》,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规范有序地开展。
3.2 深入调研农民培训规律,创新培育理念。我校在制定工作制度和方案的过程中,通过全方位培训,提升农民的素质和生产能力,使其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工作目标,认真向外地先行者学习,总结历年农民培训经验,按照试点工作探索创新的要求,制定科学的、详实的培训计划及实施方案。在制定《培训计划》时,创新了“培训不只在课堂”、“培训不只讲技术”、“培训不只是讲授”、“快乐体验教育”、“全面提升素质”等农民培训理念,在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上大胆创新突破,产生了更好的培训效果。具体教学内容有:(1)政策法规、思想观念教育:内容包括政策法规解读、人生观教育,致富观念教育和经营思想教育。通过培训了解政策,改变思想观念,激发创业热情,改变陈旧的思维方式。(2)农业基础知识传授:通过培训为农民搭建起系统的专业知识结构。(3)具体的小麦、棉花种植、果树嫁接操作知识和技能。(4)经营管理知识:内容包括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知识,市场营销知识等。(5)素质能力的训练:训练积极心态,提高团队合作意识、沟通能力和组织能力,提升精神状态。在培训形式上,采取教师讲授、实训、实践操作、素质拓展训练、课外活动交流、外出参观交流等教学形式相配合,内容和形式相统一,起到全面提升受训者素质的效果。
3.3 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努力做好学员遴选工作。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对象,学员的质量是关键。我校先是广泛收集全县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信息资料,而后又深入各乡镇,通过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搜集各乡镇种植、养殖大户资料,共收集种养业大户资料300余份;第二是对收集到的300余户种养业大户资料进行筛选,初选150户;再入户考察,我们针对筛选出的150户初选对象,由各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负责,对每户农民进行入户考察,与农户座谈,实地考察其产业情况和个人素质。通过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筛选,最终确定150名正式学员。
3.4 组建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教师队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对象素质较高,对培训的要求也不同于一般的农民培训,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完成培训任务。我们广泛与本地和外地大专院校教师、农业专家联系,组建层次高、搭配合理的种植业、养殖业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教师队伍,主要是我市农业局、林业局高级农艺师、林业工程师、高职院校以及良种生产企业、农业示范园区等单位专家、教授。
3.5 加强培训过程管理,努力提高培训质量。为了提高培训质量,我们做了以下工作。第一是统一思想认识工作。开班第一堂课由市农业局主要负责同志专题讲座,向学员讲解学习的重要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意义、新型职业农民在未来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影响、以及丰富多彩的新型职业农民创业成功案例等。第二是严格考勤管理。要求每节课点名,严格请消假制度。将考勤结果计入学员档案,与优秀学员评选,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认定挂钩。确保教学秩序。第三是用多彩的课外活动吸引学员,让学员有锻炼、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体验集体生活的快乐。我们把150名学员分成8个班,所有活动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提高了学员的凝聚力。由于加强了教学过程的管理,学员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到课率始终保持在100%。
4 心得体会
4.1 领导重视,多部门配合,是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的保障。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不同于以往的农民培训项目,要求高,涉及面广,是一个系统工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不单是要求做好培训工作,更重要的是要做好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工作。这些工作一方面需要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另一方面,也需要各涉及部门和社会机构的通力协作和配合。
4.2 加强管理,落实扶持政策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成功的关键。许多农民参加培训的目的,除了真正学到种植、养殖专业技能以外,就是想在获得新型职业农民资格后,能够享受更多的政府扶持政策。培育对象也只有得到更多的扶持,才能成长壮大,成为真正的职业农民。因此,落实好扶持政策,是调动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
政府主导 多方联动 产教融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
二、模式概述
夏邑县2012年被定为全国首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县,2014年以来连年被定为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示范县。多年来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中积极探索,形成了县委政府主导,专门机构主办,多方联动,产教融合的培育模式。县政府成立组织,建立培育机制,出台相关政策,健全培育制度;专门机构(农民教育中心、农广校)制定培育方案,统筹协调,组织实施,狠抓落实;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鼎力支持;培育过程上联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下联产业村、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农业园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注重教育培训衔接,实现产教深度融合,各方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形成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合力,确保高质量完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任务。
三、模式背景
夏邑县地处豫东平原,夏邑县位于商丘市东部,辖24个乡镇,731个行政村,总面积148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5万亩,总人口120万,其中农业人口108万人,农村劳动力63.7万人,在家务农劳动力23.9万人,农业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丰富,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和省级重点贫困县。粮食总产量连年“双十亿斤”,食用菌年产量12万吨,素有“中原粮仓”和“蘑菇之乡”美誉。夏邑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民教育工作,自改革开发以来一直把抓好农民教育培训作为振兴农业农村经济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坚持不懈地开展多层次、多学科、多形式的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形成了“开设一个专业、办好一个教学班、搞好一个生产示范点、培养一批科技骨干、扶植一项支柱产业、致富一方农民”的农民教育模式。近年来,每年培养农民中职教育300人以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000人左右,培训绿色证书学员3000人以上、农民实用技术培训10万人次以上,使夏邑县在连年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蔬菜生产重点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中国食用菌之乡”、“中国西瓜之乡”。真正实现了农民通过教育培训提升素质,发展特色产业,实现增产增收致富。2012年以来积极承担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和示范任务,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4100余人,建立相关培育制度,探索出了有效的培育模式。2014年全国农广校校长会议、2018年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管理培训班暨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现场会进行了现场观摩。农村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在考察夏邑时称:考察过商丘市夏邑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更有成效、更有特色、更有亮点,看后很受启发和鼓舞。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河南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每日电讯》、《农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河南日报》等多家媒体进行了多批次、多角度、多层面地宣传报道。
四、主要做法
(一)政府主导供保障
夏邑县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纳入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列入全县综合目标管理进行考核,建立了“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各司其责、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首先做到组织领导保障。实现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在每年召开的全县三级干部会议和全县农村工作会议上都要重点总结和安排部署新型职业农民农民培育工作,主要领导亲自部署,分管领导严格督办,承办部门具体落实,形成了县委、人大、政府、政协四大班子共同重视、支持、发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事业的良好氛围。2018年,将农民教育培训列入县政府着力办好的十件大事实事之一,产生了广泛社会影响,得到了农民群众的拥护。其次做到政策制度保障。根据工作需要,以县委或县政府的名义制定出台针对性、可行性、操作性、实效性强的政策措施,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保驾护航。如以县政府名义先后出台了《关于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的意见》《夏邑县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等10多个文件,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组织实施、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开展“十佳新型职业农民”评选表彰活动,让农民看得见、摸得着、享受得到政策带来的实惠。三是经费投入保障。夏邑县是省级贫困县,在县财政很困难的情况下,县财政保持将职业农民中职教育经费和职业农民培训经费均列入财政预算,并逐年有所增长,保证工作正常开展。
(二)专门机构搭平台
夏邑县为确保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质量,依托专门机构农广校牵头承办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夏邑县历届党委政府都十分重视农广校建设,将县农广校列为县政府直管部门,加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牌子,机构规格为正科级财政全供事业单位,加挂了夏邑县农民教育中心的牌子,强化了在农民教育培训方面的统筹规划、协调指导、监督考核等职能,让专门机构、专业人员干农民教育培训这个专项事业。同时,构建了以县农民教育中心(农广校)为主体,24个乡镇农广校为骨干和若干个设在产业村、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农业产业链上的农民田间学校为基点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搭建了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良好平台。
(三)明确思路定航向
为开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新局面,夏邑县创新工作思路。在总体思路上,坚持“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农业产业发展结合、与脱贫攻坚结合、与基层组织建设结合、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结合、与教学生产示范基地建设结合”即“五个结合”,旨在全面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在教育培训上,实行“中专教育、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绿色证书培训、实用技术培训”四个层次教育并举,满足职业农民的多层次需求;在教育方法上,实行了教学、示范、推广、服务“四位一体”的办学方式,确保了办学成效;在教育内容上,实行“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经营及拓展知识、技能实践”四个模块内容统筹安排,在教学师资选配上,实行本县专职教师、上级专家教授和乡土人才“三结合”,确保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在办班形式上,实行了“开设一个专业、办好一个教学班、搞好一个生产示范点、培养一批科技骨干、扶植一项支柱产业、致富一方农民”的“六个一”产教融合模式,促进了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在政策激励上,落实优惠扶持政策,开展十佳新型职业农民评选,实行“把农民培养成新型职业农民,把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村干部,把优秀党员干部培养成村支部书记”的“四步培养法”,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明确的思路确保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四)培育对象求精准
为做到精准培育,夏邑县分产业、分类型、分区域进行宣传发动和调查摸底,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库,把有意愿、有需求、有基础的农民建档立卡,统筹农业农村各类人才的需求,分层分类确定培训专业、区域分布、目标人群,建立培训需求档案,做到基本情况清晰、培训对象明确。有针对性的遴选了一批符合新型职业农民特征要求,有长期从事农业生产意愿、学习积极性高、产业带动力强的务农青年、返乡农民工等培育对象,并在年龄、从事产业规模对培育对象提出了基本要求,在开展培育工作之前,按标准遴选培育对象,做到受训有人,培训有需,精准培育。
(五)培育过程讲规范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一项多环节的系统工程。夏邑县注重围绕教育培训、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个关键环节,构建相关制度和规范,抓实、抓细、抓好落实。
一是着力开展教育培训。夏邑县除按照国家关于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的有关要求,认真搞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外,还向两边延伸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培训,衔接开展新型职业农民的中职学历教育和跟踪实用技术培训。在各类教育培训中,注重创新方法。采取“理论+实践+在线学习+参观考察”方法,在充分利用本地优质专职师资培训的同时,以高端需求为导向,强化与大学、科研院所等联动,聘请中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河南农大、省农职院等教授专家及乡土人才到教学点授课。组织学员进大学、科研院所开展异地教学。先后组织学员走进中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河南农业大学等接受顶层培训,满足了学员高层次需求,激发了学员学习热情;注重实操能力提升,组织学员到王飞家庭农场、百果园等当地生产实训基地实习实训;强化教产衔接,组织学员到中科院新乡综合实验基地、河南省农科院原阳基地、河南农大科教园等教研基地现场观摩,让学员直观感受现代生产技能和经营模式的高效应用,转观念、促发展;开拓学员视野,到洛阳、禹州、山东临沂、安徽亳州等地参观考察,提高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
二是规范组织认定管理。每年都认定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县政府下发了《关于印发夏邑县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的通知》,明确了认定原则、申报条件、认定标准、认定程序、认定主体和认定后的动态管理等内容。按照受教育培训经历、生产规模、收入和技能四项指标设置了初、中、高三个等级晋级制标准。认定程序由个人申报、村委推荐、乡镇审核、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领导组办公室组织审查认定,经公示无异议后由县政府颁发新型职业农民证书。
三是精心落实政策扶持。县政府下发了《关于印发夏邑县新型职业农民扶持奖励办法的通知》,对新型职业农民在在参加技术培训等九个方面给予免费服务、在成为在产业带头人等六个方面给予奖励、在享受国家惠农政策等十个方面给予优先待遇。每年开展“十佳新型职业农民”评选表彰奖励活动。县委还实施“四步培养法”,使新型职业农民融入农村基层组织,实现了认定管理与政策扶持的有效对接,使新型职业农民真正有声誉、有地位、得实惠。
四是着力搞好信息化服务。有机融合线上、线下培训,与联通公司联合,推出新型职业农民专属卡,对“云上智农”等软件不限速不限量,学员互打和教师互打均免费。组建微信群,实时管理、交流心得技术、信息互通;利用云上智农APP学习、交流、沟通、供求信息、考核评价;利用公众微信,信息,宣传典型,收集信息;与夏邑电视台、广播电台开办“新型职业农民”栏目,利用新媒体、自媒体宣传典型,技术,强化交流。
五、创新点和有待完善之处
一是强化培育体系的多方联动。构建由县农民教育中心牵头、农广校为主体,上下延伸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平台,下延到乡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一线生产推广机构,上联到大学、科研院所等科研教学机构,承上启下,实现精准遴选学员、优化培训资源,实现优质科研资源快速落地促产。二是提升教育质量的教产衔接。实行“开设一个专业、办好一个教学班、搞好一个生产示范点、培养一批科技骨干、扶植一项支柱产业、致富一方农民”的培训模式,做到教学、示范、推广、服务一体化和教学、培训、指导规范化,实现了专业和产业的有效对接、理论和实践的有效对接、教师和农民的有效对接,确保了培育质量。三是深化人才培养的模式创新。“实用技术培训、绿色证书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教育”四个层次渐进式人才培养,拓展了教育层次,延伸了人才培养链条。实现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专项培训、与中职学历教育的有效对接,凸显了新型职业农民高素质特征。实施基层组织建设“四步培养法”,拓宽新型职业农民的成长渠道,使新型职业农民融入农村基础组织,更好的服务乡村振兴。四是融合服务资源的手段创新。融合线上、线下培训资源,创新推出新型职业农民专属卡,充分利用“云上智农”APP、微信群、微信平台等新媒体、自媒体,方便新型职业农民交流,确保新型职业农民离校不离训,实现新型职业农民跟踪服务和持续教育。
需要改进的地方:一是教育培训能力急需增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夏邑县是财政穷县,由于经费有限,致使教育培训规模较小。同时,还需改善和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构基础条件,健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满足新形势下的新需求。二是配套扶持政策急需加强。虽然出台了扶持政策,但因为扶持力度不够、可操作性不强等原因,对农民参与培育的吸引力不够。要完善政策扶持机制,形成各项涉农资金优先向职业农民配置的政策导向。
一、教育培训制度
(一)加大统筹力度,形成“政府主导、农业部门牵头、行业配合、多方参与”的工作格局
国家应加强农民职业教育的立法工作,促进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进一步增强工作责任感和主动性。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列入市、县(区)经济社会发展长远规划,纳入政府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市、县区政府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由市、县(区)政府分管领导召集,由农业、人社、教育、发改、财政、土地、科技和涉农部门负责人组成。联席会议日常业务由市、县(区)农业局牵头,相关部门配合。通过建立“政府主导、农业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多方参与”的工作格局,打造工作互动、平台互通、载体互融、资源共享的培训平台。
(二)健全完善体系,构建“一主多元”的培训网络
农广校是组织完整、体系健全、覆盖面广、贴近基层、经验丰富的农民教育培训队伍,要切实抓好《农业部关于加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建设加快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的意见》的贯彻落实,进一步巩固农广校农民教育培训主体地位,改善基本条件,完善教育教学手段,夯实实训条件。要按照“政府主导、行业管理、产业导向、需求牵引”的原则,重点依托各级农广校,整合农民教育培训资源,以农广校为主体,以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院校和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及其它社会力量为补充,以农业园区、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基地,加快建立满足新型职业农民多层次、多形式、广覆盖、经常性、制度化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三)拓宽多元投入渠道,落实经费保障
国家财政用于教育投入的经费,应当向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倾斜。落实农广校公益性农民教育培训财政预算经费,优先安排农民教育培训及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程项目。争取将农广校农民中专教育纳入免学费及国家助学政策。同时,为了促进产业、经济与教育的结合,涉农专业免学费及国家助学政策的组织部门应由教育部门变为农业部门,至少应由教育部门和农业部门共同实施。
(四)优化教育模式,创新培训载体
培育高素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产业是新型职业农民的成长空间和培育载体。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要围绕区域主导产业发展,明确培训对象,优化培训内容,完善培训形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 明确培训对象。新型职业农民可分为现实型和潜在型,现实型新型职业农民是目前正在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和农业服务的职业群体,如种养大户、农业工人、农村经纪人等,是现阶段培育的主要对象。潜在型职业农民是有可能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群体,如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等职业农民的后代,即农业后继者,以及农村务农青年;愿意从事农业的复转军人、返乡农民工、初高中毕业生、返乡大中专毕业生以及下岗工人、城镇居民等。要根据教育培训对象的特征与差异,按高等、中等职业教育、农业生产经营系统培训、岗位技能培训等分层分类因人施教。
2. 优化培训内容。要以服务产业发展、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为指向来设置专业、优化培训内容。同时,按照新型职业农民高素质的要求,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培训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还要有职业道德的培养;不仅使受教育者有业,更要让受教育者主体性乐业和设计性创业。因此,专业设置和培训内容安排应涵盖产前、产中、产后各领域,并涉及现念、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塑造,主要为作物生产、动物养殖、农产品深加工等专业技术知识,市场营销、土地规划、财务管理、农耕文化、现代农业文化等管理、经济、法律、投资方面知识。
3. 创新培训载体。要坚持产业需求导向,遵循人才培养规律,结合农民实际需求和特点,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开展教育培训。扎实推进“空中课堂”、“固定课堂”、“流动课堂”、“田间课堂”、“专家课堂”、“趣味课堂”一体化建设,采取课堂讲授与示范基地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与分类指导相结合、系统培训和专项培训相结合、专家面授和媒体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培训。针对现实型和潜在型不同群体,灵活选择培训形式,对不具备脱产学习条件的农业企业负责人、农业工人、农业雇员等以产业基地为纽带、以企业为依托开展定点培训;对专业合作社带头人、种养大户、农村经纪人等以强村大社为阵地,进村入门,送教上门。对农业后继者、初高中毕业生、复转军人等具备脱产学习条件的群体以涉农职业院校为主开展校园式集中培训。要坚持教育先行,培训常在,建立职业农民跟踪回访培训服务机制,为职业农民不断学习和提高提供继续教育条件。
二、认定管理制度
只有通过认定才能确认新型职业农民,才能更好地扶持新型职业农民,才能使宝贵的土地资源由高素质的农民经营。认定管理要建立激励、制约、保障机制,明确认定条件和标准、认定程序、认定主体、承办机构和相关责任,还要形成等级能上能下、资质能进能出的动态管理办法。现阶段,认定条件和标准要保证有人愿意当新型职业农民的一个基本效益为参数,再按照从业年龄、接受教育培训程度、能力素质、经营规模、产出效益、带动农户数等划定标准。生产经营型新型职业农民要测算不同产业的合理生产经营规模,以高于同期农民工的平均收入水平,提出该产业的新型职业农民认定标准;专业技能型与社会服务型新型职业农民以来自农业生产与农业生产服务的年收入高于当地从事非农简单劳动从业人员的工资水平,提出新型职业农民认定标准。认定主体应由政府负责、农业部门实施、委托专门机构具体承办,从现有条件和工作情况看,委托各地农广校承办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工作较为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