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唱歌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充分聆听音乐作品
音乐教学应突出情感体验,并始终贯穿于音乐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主性。但我们在课堂上虽然运用了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但学生往往感受不到音乐的魅力,当然也没有丰富的情感体验,这一点在唱歌教学中尤为突出。课本里所选歌曲的歌词大都鲜明生动,是内容美、节奏美和意境美的统一。因此在教唱一首歌之前,教师首先要对作品进行深刻的理解,分析它的感情特征、情感处理、表现手段等。教学时,让学生感受完整的音乐形象,使其在对艺术美的感知和体验过程中,产生学习兴趣。学生通过直接感知审美对象,充分发挥视觉和听觉的审美功能,主动入境。这样,他们不仅可以从教师的导言中了解歌曲的背景,还可以从教师范唱的表情中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聆听、模仿、重复是唱歌的重要途径,对于唱歌来讲,多听非常重要,学会唱歌主要靠听。就学唱前的聆听来说可以分层次、分步骤地反复进行,每次聆听提出不同的要求和问题。使学生在多次的聆听中不但熟悉歌曲的旋律、感受到歌曲的情绪,同时,在聆听过程中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在理解的基础上学唱歌曲。因为音乐有一个特点,即“熟悉了才有情感”。
二、培养音乐表现技巧
音乐的表现技巧包括演唱技巧、乐感、音乐想象和创造才能。要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让他们有感情地演唱,就要让他们充分发挥乐感、想象和创造力,而这需要一定的演唱技巧,在唱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演唱方法与歌唱技巧显得尤为重要。
正确地咬字、吐字是表达歌曲思想感情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由于歌曲的情绪、风格不同,歌唱时的咬字、吐字方法也有所不同。通过读歌词,学生进一步了解作品的内涵,且高位置读词更贴近唱歌的方法,使咬字、吐字圆润,使头腔共鸣容易寻找,并有利于情感的发挥。
速度和力度是音乐重要的表现手段。根据歌曲的具体要求、风格特点进行细致的分析,将速度和力度做适当的处理,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正确的呼吸方法、音准节奏的训练、歌曲的处理及演唱形式的变化等都是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所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要让学生亲身体验、主动参与,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美的感情,看似无形却有形,它渗透在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之中,教师非常细微的一个面部表情都是学生注意、模仿的焦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感情,教师自己应先投入感情,把一首歌曲的内在情感从传神的眉目间、充满喜悦的笑脸中、生动的手势里表达出来。
但教学中,很少看到教师细腻的音乐处理,较多的是概括性的长、短、强、弱、快、慢的处理。音乐的表现性是丰富多彩的,没有唯一标准,教师要会指导、掌握和运用。歌曲分析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与交流的最关键环节,也是一节音乐课中师生教学活动最活跃的一个部分。它需要学生体验、讨论、总结、归纳歌曲运用了哪些创作手法,旋律线的走向,最被感动的乐句旋律及歌词,并对其进行分析,体会作者的用意。根据歌曲所抒发的情感,选择哪种演唱方法、演唱力度去处理,才能更好地表达歌曲的意境,带领学生从中挖掘出较深的思想内涵。
本课是一节以唱歌为主的音乐综合课,在整个中,体现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重视音乐实践的教学理念。根据学生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铺设有趣的教学情境,以到美丽的瑶寨做客为教学线索,通过多种形式和手段,让学生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的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项唱、演、跳等音乐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大胆进行音乐创作,将音乐与舞蹈、语言艺术以及我国民族文化有机地结合,使学生享受表现音乐的快乐,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从而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材内容分析】
《瑶家儿童爱唱歌》选自花城出版社《走进音乐世界》一年级下册第二课《感知音的高低(三)》。这首歌的旋律由“do、mi、sol”三个音组成,三拍子的节奏富有动感,歌曲中节拍和音型组合的变化给“do、mi、sol”三个音赋予极强的音乐风格和表现力。
【教学对象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养成了基本的音乐课堂习惯,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感受音乐,他们表现欲强,喜欢在各种有趣的游戏活动中学习,并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较好地进行一些有趣的创编活动。但注意力不能持久保持,课堂上很容易分神。本课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运用了听、看、唱、跳、演等教学手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感受瑶族民歌的特点,激发学生对瑶族音乐文化的兴趣,了解瑶族的民俗民风,培养学生对家乡和生活的热爱。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在唱、演、跳等活动和游戏中体验和探究音乐的魅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3、知识与技能目标:用优美的声音愉快地演唱歌曲,感受歌曲欢乐的情绪和三拍子节奏的韵律。通过学唱歌曲,复习巩固“do、mi、sol”三个音的音高概念并参与歌舞表演。
【教学重点】
用优美的声音愉快地演唱歌曲,巩固“do、mi、sol”三个音的音高概念,感受三拍子节奏的韵律。
【教学难点】
唱准“do、mi、sol”三个音。
【教学准备】
教学图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游戏导入
1、节奏训练
师:同学们,有一条好听的节奏,你们能跟着老师拍出来吗?
2、师:同学们模仿得真好,哪个机灵的小耳朵听出了我们今天要去哪里呢?(生:瑶寨)
师:对了,就是瑶寨。瑶寨就是瑶族人居住的村子,瑶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特别喜爱唱歌,每逢节日或喜庆,都要唱起嘹亮的歌谣,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到瑶寨学习一首好听的歌曲《瑶家儿童爱唱歌》。
设计意图:节奏练习不仅让学生明确了本课学习内容,也巧妙地让学生掌握了歌曲的基本节奏,富有瑶族风情的音乐和图片让学生对瑶族的风土人情有了直观地了解,巧妙的导入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为歌曲学习做了良好的铺垫。
二、音高训练及趣味发声练习
师:要想学好这首歌,我们要先把学过的三个音符“do、mi、sol”牢牢记住并唱好。看!三只可爱的音符小乌飞出瑶寨来欢迎我们了。你们能叫出他们的名字吗?(出示写有“do、mi、sol”三个音符的小鸟)
音符小鸟说,你们仅仅能叫出他们的名字是不够的,还要把他们的音高唱准,并用相应的手号表示出来。那现在我们就跟着三只小鸟一起唱唱吧。
1、教师用琴带领学生唱准“do、mi、sol”三个音,教师提示学生音准,并打出相应的手号。
2、师生互动游戏:听音,边唱边作相应的手号,巩固复习“do、mi、sol”三个音的音高概念:
①师打手号生边唱边做。
②生打手号师边唱边做。
由单音一两个音一-个小节一两个小节层层递进,渐渐加大学习难度,通过聆听一模唱一+再次聆听一再次哼唱的反复过程,引导学生唱出“do、mi、sol”三个音符的音高并打出相应的手号,唱出由三个音符组成的简短乐句。
3、根据音的高低将三只小鸟送回相应的地方
师:三只可爱的音符小乌住在瑶寨的一棵大树上,音最高的小鸟住得最高,音最低的小鸟住得最低,你们能把他们送回家吗?
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的教学,解决本课的教学难点,即音高音准的把握、唱准“do、mi、sol”三个音。通过复习巩固“do、mi、sol”的手号,让学生能自己打手号或者看教师的手号唱出相应的音高,从而进一步巩固三个音的音高概念:而在巩固音高概念的同时也注重发声练习,帮助学生运用正确的发声方法愉快地歌唱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运用生动的语言铺设了一个有趣的教学情境,以可爱的音符小乌作为教学引导.以游戏的形式带领和引导学生不断进行音高训练。可爱的音符小鸟、有趣的游戏、优美的音乐、良好的互动,游戏式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点燃学习的激情,
三、学唱瑶族歌曲《瑶家儿童爱唱歌》
师:好了,同学已经把“do、mi、sol"唱得非常准了,音符小鸟说,你们真棒!请快到瑶寨来做客吧,相信你们一定会把这首由“do、mi、sol”组成的歌《瑶家儿童爱唱歌》唱得非常好的。先听老师来唱一遍吧。
1、教师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师:这首歌的名字叫做《瑶家儿童爱唱歌》,这是一首三拍子歌曲,听起来非常有动感,老师刚才唱的时候,心情好极了。谁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好心情呢?(生…)是啊,就用喜悦的心情来演唱。现在我们就带着喜悦的心情,再来欣赏这首歌曲。
2、再次聆听歌曲
师:欣赏的时候,要听仔细,你们也可以在心中跟着一起唱,一会儿我们来比比看,谁听一遍就能唱出来。
3、跟琴演唱歌曲
师:你们会唱了吗t跟着老师的琴声一起来唱唱吧1!
4、师生接龙
师:现在请翻开书本,书本上有一张瑶族人民手拿长鼓、边唱边跳的照片,瑶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再看看歌谱的第一句上面画了一个小朋友,代表的是一个人领唱,接下来的一句画了三个小朋友,代表的是所有人一起唱,这是瑶族人民非常喜爱的唱歌方式:一唱众合。现在我们也来分工合作演唱歌曲。
(1)教师演唱上一句,学生演唱下一句。
(2)学生领唱上一句,全班接唱下一句。
5、师生合作,表演歌曲
生用优美的声音愉快地演唱歌曲,教师换上瑶族服装进行表演。
设计意图:通过聆听、示范、模唱、对比、探究等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习中轻松地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学生在反复多次的音乐实践活动中学会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充分感受歌曲三拍子节奏的韵律并进行情感处理;最后学生完整地演唱歌曲《瑶家儿童爱唱歌≯时教师换上简易的瑶族服装进行舞蹈表演,使教学自然过渡到下一个环节“学跳瑶族舞”。
四、学跳瑶族舞
1、师:刚才老师跳舞的动作你最喜欢哪一个?能学学吗?
2、个别同学表演。
3、全班表演。
师:我们一起边唱边加上动作,注意你的动作要合上音乐的节奏。
设计意图:通过表演活动,激发了学生的表演欲望,学生能够积极地感受音乐和表现音乐,同时也体验到了合作学习的快乐和成功,教师在这一环节中给予学生及时的指导,恰当的评价和鼓励,注重了面向全体、关注个性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达到学习的
五、小结
1、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生……)
2、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学唱了一首好听的歌曲并跳了好看的瑶族舞蹈,还和我们喜欢的三个好朋友“do、mi、sol”一起做了游戏,现在,我们就唱起好听的歌儿,跳起快乐的舞蹈,去美丽的瑶寨游玩吧。
在歌舞中结束本课。
设计意图:和同伴分享学习的感受,再次体验音乐的魅力。
【教学反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显得尤其重要,有了兴趣,学生学习的愿望才会被点燃。本课以可爱的音符小乌邀请学生去美丽的瑶寨做客导入教学,形式生动有趣,语言亲切活泼,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力求让学生在游戏中主动感受、参与和表现音乐,整节课都充满了趣味性和愉悦性。在好玩好看好乐的过程中,轻松地达到教学目的。
1、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和理解音乐。如在巩固复习“do、mi、sol"勺音高时,在师生、生生互动中实现角色的互换,让学生充分体验在玩中学的无限乐趣,使得枯燥单调的音高练习变得生动有趣;抓住学生的兴奋点,通过多种形式和手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感受、理解和表现音乐。
2、巧妙合理使用教学用具,直观有效提高教学效果。课堂上使用的教具并不多,课件也简单明了,但是却巧妙有效。当教师换上富有民族特色的瑶族服饰时,学生再一次被吸引了。对瑶族风土人情的探究愿望也更强烈,学习瑶族舞蹈的兴趣被急速点燃,迫不及待地要和教师一起学习舞蹈。多媒体的运用也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极大的积极作用,准确恰当的画面和视频给学生带来了最直观的感受,有利于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生活经验之外的知识。
3、和谐的课堂气氛、有效的师生互动交流使教学极富乐趣和实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非常注重和学生的交流,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表扬的话语、一个细小的动作都会给学生带来心有灵犀的感受。学生在教师有趣的“导”中愉快自主地学,所学到的不仅仅是一首歌,而是他们在全方位参与音乐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丰富情感体验和乐趣。
教学是一门艺术,每一堂课既有成功之处也会留下遗憾。本次教学,笔者感觉对课堂的把控还做得不够好。比如,对于“do、mi、sol”的音高认识,每个学生掌握的程度略有不同,而本次执教的这个班级,学生掌握的情况良好,但没及时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来调整课堂进度,依然反复进行三个音的音高训练,使得本环节略显拖沓,如能灵活调整教学思路,那么教学效果会更好。
【教学点评】
《瑶家儿童爱唱歌》这堂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基点,构思巧妙有趣,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各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游戏式”教学使课堂更像一次有趣的游戏和旅行,生动有趣的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和理解音乐,在好玩好看好乐的过程中,轻松地达到教学目的。学习方式多样化,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的教学目标;调动各种因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敢于表现。课堂抓住了音乐本质,较好地将音乐的实践性和音乐要素完美地结合,突出审美,强调音乐体验和表现。
【关键词】 变声期 唱歌教学
在音乐教学中,唱歌教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是学生最喜欢的一种艺术形式。它能直接抒发感情、愉悦身心。给变声期的学生上音乐课程中的唱歌课,不但要备好教材,还要“备”好学生,备好学生就要对学生的心理、生理状况以及学生现有的音乐知识有着充分的认识。在变声期阶段,学生的年龄在11-17岁左右,心理上认为自己是成人了,可以有独立的意识,对事情开始有了自己的判断,这时他们渴望自由、平等,进入了青春逆反期。从生理上说进入了变声期。青少年在12~16岁时,开始进入变声期,主要表现为声音嘶哑,局部冲血、水肿,音调、音色逐步发生变化,变声期的完成一般需要半年至1年时間。对于音乐而言,变声期是很重要的一段时期,所以本文是从音乐教学的角度出发,主要探讨在变声期中如何通过唱歌教学来全面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发掘他们的音乐潜力。
1.正确处理学生变声期与歌唱教学的关系
1.1 选用合适的声乐教材
歌曲音域不能太宽,一般来说最好控制在八度以内,音量和力度也不宜过大,曲调要优美流畅,切记"大跳",以免学生叫喊。另外要根据学生的变声情况,选用适当的曲调确定歌曲的音高。
1.2 讲究科学的训练方法
要教会学生正确的使用气息支持来歌唱。平时练唱时尽可能用轻声,这样既能保护嗓子,同时又能使学生在轻声演唱时能感受到音乐旋律的动人之处极其丰富的内涵,使学生的音乐修养逐日得到提高。同时要注意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
1.3 引导学生保护好嗓子
要求学生在唱歌之外的时間里尽量的少说话,少用嗓子,避免长时間的高谈阔论、争论不休或呐喊助威。情绪激动时,大笑不止或号啕大哭都应尽量控制。
1.4 合理安排教学环节
在少年变声期里练唱的时間应适度,不宜持续过长,否则很容易引起声带疲劳甚至受到损伤。我在上一堂音乐课时,常将唱歌教学划为两个部分,分别放在一堂课的头尾两个时間段,中間一段时間可穿插讲授音乐知识、欣赏音乐作品等活动,这样不仅使声带得以休息,以减轻学生的额外负担,同时又能培养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力,增加他们的音乐知识,这对今后的唱歌教学是大有益处的。对暂时失声的少年应允许他们在别人唱歌时禁声。此外,还适当以器乐训练来代替,如学习口风琴、竖笛,并将此列入课堂教学之中,这样就大大地丰富了音乐课的教学内容,使得学生的音乐素养得以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2.正确分析由少年变声期引起的音乐心理特点
变声期少年的音乐心理特点是怎样的呢?
2.1 向往高雅音乐
高雅音乐的内容健康、形式多样、表现手法细腻,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情感上的陶冶、美的享受。少年人向往它、追求它也就非常必然。但是高雅音乐的技巧艰深、难以驾驭,又往往使他们感到有距离。
2.2 热衷于流行音乐
流行音乐的内容通俗易懂、形式生动活泼、感情直接外露、表演技巧简单易学。变声期的少年很容易从中得到愉悦感并在情感上与之共鸣。但是流行音乐中优劣相杂,难免有鱼目混珠、内容不健康之作,大力提高青少年的鉴别能力及审美情趣实属必需。
2.3 音乐兴趣与爱好向多极方向发展
当少年进入变声期之后,由于生理上、心理上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仅对唱歌、欣赏感兴趣,对演奏乐器、创作音乐、学习音乐理论知识等也不同程度地产生了兴趣并且日益浓厚起来。也就是说,变声期少年的音乐兴趣与爱好具有多极方向的特点。
3.变声期唱歌教学的有效方法
针对学生变声期的生理、心理特点,通过自己的音乐教学实践,我认为在唱歌教学中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3.1 变声期之前的准备工作
教师在学生变声期时,就应提早让学生了解变声期的生理知识,让学生知道变声期是每一个人都要经历的成长过程,使学生有充足的心理准备,同时让学生了解用嗓卫生知识。如:切忌大声喊叫;有感冒、喉咙痛等不适现象要及时治疗;不吃带刺激性的食物等。
此外,教师还要明确教学进度和及早做好变声期教学准备。尤其是男生,在他们未经历变声期之前,要尽量多进行声乐基础训练。因为学生在变声期間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原因,教师势必会放慢教学进度和降低教学要求。如果教师不及早做好准备,学生在变声期过后,学习进度会和没有明显变声期的学生拉开一定的差距,不利于今后教学工作的开展。
3.2 变声期学生的心理引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变声期学生大多对唱歌有抵触情绪。如果这个阶段教师不正确引导,就极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声乐的兴趣。教师应该多关注他们的心理,多谈心、多鼓励,使学生对变声期有个坦然快乐的心态,减少对变声期不适的焦虑,从而往良性方向发展。
3.3 低八度演唱
变声期間,男生声音的最显著特点是音域低了一个八度。这一生理现象众所周知,但是在声乐教学中,却很少有教师把这一生理现象和声乐教学结合起来。很多年轻的教师虽然知道孩子在变声期中,却仍然要求学生用童声的音高来演唱歌曲,自然学生连唱小字一组的e都有问题。其实只要让学生低八度演唱,就可以发现变声期的学生大多还是能胜任中声区歌曲的演唱。
3.4 混声训练
绝大多数学生都没有进行过声乐训练,唱歌多以大本嗓为主。大本嗓歌唱极易损嗓,尤其是变声期的学生声带常水肿,闭合不好,如果还是继续用大本嗓歌唱,这对声带无疑是“雪上加霜”。要克服大本嗓,建立有呼吸支持的混声是关键。混声即真假声结合,这样才能使变声期学生原本变化的声带得以正常地振动并得到保护。建立歌唱性混声,我从小学五年级就开始训练。采取从中声区开始,打好呼吸、姿势等基础,逐步寻找混声效果,然后再往高低声发展。教学中,可以采用下行音阶哼鸣的方法,让学生逐步体会高位置头声演唱;多做“u”母音的练习,体会歌唱的“管道”感。学会混声歌唱,不仅可以使变声期学生避免过度用嗓,而且音区容易统一,学生也不会出现变声期不敢唱的情况。
3.5 多样化教学
变声期学生由于声带的特殊性,声乐教学不仅要缩短演唱时間,而且要降低演唱难度。如此,教师就应该在教学方式和手段上多做文章,让原本有苦恼的学生找到学习声乐的快乐。
3.5.1 无声训练
一是无声朗诵歌词训练。它要求学生保持歌唱的呼吸和状态,无声地模拟唱歌或朗诵歌词。通过这种训练,学生能快速找到歌唱的咬字状态。如《渔光曲》这首歌的第一段,“晒”和“吹”两个字都是大跳,就可以建议学生在气息支持下无声朗诵歌词,找到唱歌咬字时喉咙的打开状态,反复几次再让学生发声,如此既可以让学生声带得到休息,又可以避免不正确发声带来的声带损害。
二是无声的呼吸训练。它包括:缓吸缓呼、急吸缓呼、急吸急呼等。缓和急代表呼吸的快慢。急吸急呼的训练可模仿“狗喘气”的感觉找呼吸支点(小腹周围),训练腹肌的弹力和呼吸的灵活性;缓吸缓呼的训练可以全面调动呼吸器官参与工作,它是呼吸训练的基础。为了增加学生的趣味性,我还将无声呼吸训练和有声呼吸训练穿行。如让学生吸完气保持气息,在不换气的情况下,轻声口念“一个萝卜、二个萝卜、三个萝卜……”谁越省气息,谁念的萝卜个数就多。这样的游戏性教学使声乐课变得丰富有趣,学生在快乐中不但忘掉了变声期的烦恼,腰部控制气息的能力也得到了加强。
3.5.2 气泡音训练
气泡音就是运用气息吹动声带,使喉室内出现打“嘟噜”、出“泡泡”的效果。它的要领是:用微弱但有支持力的气息吹动声带,就会出现一个气泡(声带吹开又并拢一次),连接起来就形成非常清晰的气泡音。早晨起床前,躺在床上最易找到气泡音,因为通过一夜的睡眠休息,声带较易产生最松弛的闭合振动。气泡音对于声带疲倦或变声期的学生来说,可起到按摩声带的作用。
3.5.3 轻声慢速
轻声唱法是变声期唱歌教学中较常用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避免暴地猛冲声带。变声期声乐训练,时間不宜过长。一般练10分钟就应该休息,保护嗓子。挑选的曲子音域也应该以中声区为主,避免唱高音,音量不宜过大。速度应较慢速,以训练气息为主。
3.5.4 打嘟训练
其方法是:像闻花一样吸气,嘴唇轻闭,将气息有控制地缓缓呼出,促使上下嘴唇振动,发出嘟嘟的声音。打嘟训练不必有音高,如此可以锻炼腰部力量,为学生打好呼吸的基础。
我自己的教学实践证明,通过以上几方面的努力,能有效地将变声期学生学习声乐的不利因素减至最低程度,并增强学生学习声乐的信心。只要变声期的声乐训练方法得当,则学生不仅完全能安全顺利度过变声期,还能为今后的声乐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宝璋.咽音技法与艺术歌唱.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04.
[2] 刘建华.歌唱气息与混声的训练.中国音乐,2003.04.
一、分析歌曲体裁和创作时代背景,让学生懂得歌曲的基本风格
歌曲根据所表现的内容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的艺术形式,成为某种歌曲的体裁,如颂歌指歌颂党、祖国、英雄人物、祖国的大好河山以及歌颂美好事物等的歌曲,其特点是节奏平稳、旋律宽广、有庄严宏伟的气概,如歌曲《歌唱祖国》。抒情歌曲能够表现人们对党、对祖国、对故乡、对亲人等一切美好事物的爱,主要特点是气息宽广、曲调优美抒情、节奏舒展自由,通过歌唱来抒发人们情感的内心世界,如歌曲《故乡的亲人》等。
二、分析歌词,让学生懂得作品中的内涵
演唱好一首歌曲除了有较好的声音条件外,还要有真挚的情感表达,二者结合为一体才能打动他人,以情动人。要让学生懂得歌曲作品中的内涵是什么?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把歌曲中的真正内涵表达出来。学习一首新歌曲,先不要教学生唱谱,而是应该将歌词让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诵几遍,让学生从中了解思想感情。不管一首歌曲有多长或多短,它都凝聚着作词家、作曲家强烈的思想感情,教师要让同学们认真地去想象和体会。只有让同学们对作品的理解深了,演唱时才能流露出真挚的思想感情,使歌曲表达得更加完美。
三、分析歌曲旋律,让学生懂得音乐中的变化和感情上的对比
歌曲中的旋律分析是歌唱情感表达的重要性之一,也是辨别音乐风格的重要特征,它可以激起人们的情感反应。因此,人们认为旋律是音乐的灵魂。唱歌教学中,先从歌词入手再从听觉音乐旋律入手,先让学生分析旋律,教师再进行指导,一起去体验歌曲中的情感。
四、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实施情境化的音乐教学
音乐中的情境教学,是一种带有感彩的活动形式而产生的一种心理情感表达,就是以生动形象的情境教学激起学生学习情绪为目的的一种音乐教学方法。首先要创设良好的情境教学氛围,唤起学生对情感表现的一种心理需要,让学生在音乐室中进入一种良好的环境,通过教师制作多媒体播放出一些背景音乐或者画面对整个堂课的气氛、对学生情感调动起到积极的作用。教师要善于借助实物演示和师生现场表演来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自信中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让学生面对全新的形象或者新的事物时,激发学生们的好奇心和新鲜感,就会让学生对这节课产生期待、渴望的情绪。
五、通过教师范唱和学生表演来激感,提高学生的兴趣
关键词:中专音乐 唱歌教学 兴趣培养 有效策略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1.026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未来的就业压力及社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严重影响到中专生对音乐和唱歌的兴趣。而中职学校作为我国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基础阵地,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更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音乐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直接感受美,还能用自己的方式将美表现出来,并进行创造,让学生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因此,目前在中专音乐唱歌教学中如何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培养与提升,是非常有必要进行研究的。
一、中专音乐唱歌教学中学生兴趣培养应注意的问题
(一)注意明确唱歌教学课堂的教学任务与教学重点
教师在音乐课堂进行音乐讲授时,教师要做到明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学生通过本节课能学到什么内容等,应该围绕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展开所有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活动。比如一些教师在课堂上对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及八分音符进行讲解时,就通过一些生动、形象的比喻,来使学生的理解与记忆有效加强。在课堂唱歌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以听唱为主,并通过一些其他学科知识的辅助来培养学生对于音乐唱歌教学的兴趣。
(二)注意让学生在唱歌教学时能明确了解唱歌教学的目标
在中专音乐教学中,唱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形式。在进行唱歌课堂教学时,中专音乐教师应该注意要让学生明确了解到唱歌教学的目标。其一,通过唱歌教学,使唱歌的兴趣爱好得以实现,进而对唱歌产生更加浓烈的兴趣,这是要实现的共同目标。其二,通过唱歌教学,实现用歌曲来交流情感,通过歌曲更能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这是唱歌教学最重要的目标。其三,真正有情感的歌唱只有通过学习识谱、发音等音乐知识与技能才能实现,因而这不仅是实现其他两个目标的基本手段,也是音乐唱歌学习中的重要目标。
二、中专音乐唱歌教学兴趣培养的有效策略
(一)改变与创新教学模式,有效提高课堂活力
对于中专生而言,他们的模仿能力与记忆力都是超强的。如一首新歌就只是听那么几遍,他们就能深刻的记住,而且有着极强的演唱欲望。若音乐教师还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来教学生唱谱,学生可能会很快就失去对于演唱的兴趣。因而音乐教师要对学生的兴趣特点进行充分的利用,使学生心中的演唱热情充分地发挥出来。比如,在进行音乐唱歌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富有感情的、大声的将歌词朗诵出来,通过理解歌词表达的思想内容来对歌曲的演唱情绪进行体会,并让学生学会如何用语言对其进行表达。
例如,音乐教师在教授《七子之歌――澳门》时,可以首先让学生朗读歌词。通过歌词的朗读,学生可以知道这首歌的歌词就是倾诉,是失去母亲的孩子对于母亲的真切思念,并且希望能够再次回到母亲的身边。然后,教师可以对澳门离开中国母亲的历史进行讲解,让学生对过去进行充分的了解。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感情的深入与思维的联想,学生学唱歌曲的欲望与兴趣也得到有效地激发。当学生真正学会歌曲后,就安排学生进行展示,如可以通过学生齐唱、小组唱、个别领唱、独唱以及男、女演唱等方式引导学生表演歌曲。通过这种活跃的课堂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得到进一步的激发,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与学习兴趣。
(二)正确进行评价,激发学生学习唱歌的兴趣
现代教育要求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要爱护、尊重学生,并注意微笑。但也不是一味地对学生进行鼓励,甚至为了不打击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学生唱歌音准有误或是对音乐的理解产生偏差等问题出现时,也使用微笑鼓励。其实,这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唱歌和音乐兴趣的培养有利,可也会使学生不能正确分辨对与错,从而造成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降低。因而,在进行音乐唱歌教学时,中专音乐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评价,学生做正确的时候就进行微笑鼓励;当学生出现错误时,就及时并微笑着耐心的对其进行纠正。只有将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听唱能力切实提高,学生对于唱歌教学的学习兴趣才能得到真正有效的培养。
(三)采用歌曲欣赏进行辅助教学
通过歌曲欣赏,学生对于歌曲的节奏、音高以及旋律等都有一个完整的印象,对于歌曲的艺术形象有初步的领会,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对音乐唱歌学习自觉性与积极性。同时,现代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多媒体也早已应用在教学中,教师在播放歌曲让学生欣赏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提供的视觉功能来进行形象的音乐情景的构建。比如,在欣赏《辽阔的草原》这首内蒙古民歌时,教师可以先将学生熟知的流行音乐《天堂》的MV播放给学生欣赏。通过这个MV的欣赏,学生能够初步了解与认识到草原,知道有羊群、骏马在辽阔的草原上,还有蔚蓝的天空与游荡的白云在草原上空。然后再让学生欣赏歌曲《辽阔的草原》,这样学生就更加容易体验与感受到歌曲本身所表达出的意境,也能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于音乐作品的理解,从而有效培养学生对于音乐唱歌教学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积极性。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音乐教育中,中专音乐唱歌教学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与意义,不但可以对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进行进一步的提升,而且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审美情操也得到有效的提升。但是,中专音乐唱歌教学又有极大的特殊性,因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要注意对其中的规律进行把握,采取科学且合理的教学方法,来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积极性进行培养,从而有效提高中专音乐唱歌教学的水平与质量。
参考文献:
[1]梁晓.探讨中专音乐唱歌教学的兴趣培养[J].音乐大观,2014(9):59-60.
[2]杨忠明.浅谈初中音乐唱歌教学的兴趣培养[J].音乐时空,2011(7):63.
[3]谢荣英.初中音乐学科唱歌教学的有效性论证[J].音乐时空,2013(3):74.
关键词:初中音乐 歌唱教学 兴趣培养
歌曲是通过词与曲的结合来抒发人内心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好的歌曲能带来良好的审美感受。歌唱教学也是中学音乐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歌曲教学可以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和培养他们的演唱技能。唱歌教学看似简单,但要上好却不容易。一堂40分钟的歌唱课要怎样才能上得生动活泼,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感受到学习音乐的乐趣呢?这是音乐教师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激发学生学习唱歌的兴趣
教师对学生要有正确的评价。教师是音乐教学工作的实施者,要培养的是学生的歌唱兴趣,掌握基础的歌唱方法,并不是培养歌唱家。由于学生的先天条件、音乐基础和能力有很大的差异,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给予正确的评价,注重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多给予激励和表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歌唱本身就是一件愉快的活动,要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快乐。教师在充分理解歌曲内容的基础上,要善于鼓动学生的情绪,既要严格要求又要不断鼓励,肯定他们的进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情绪是相互影响的,教师的激情可以启发学生,而学生的情绪又会促发教师的激情,使课堂形成一种互动氛围。
二、歌曲欣赏和教师范唱
欣赏与范唱,能使学生对歌曲的旋律、音高、节奏等有一个完整的印象,能初步领会歌曲的艺术形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范唱时可用录音播放范唱或由老师富有表情地范唱。作为音乐教师,笔者在教学时除了让学生听录音,同时也会自己演唱做示范。有些歌曲的录音范唱学生不能接受其演唱者的演唱风格,教师则可以通过对学生的了解进行适当的范唱调整。教师范唱时要展示歌曲的内容,对歌曲的力度、、风格要正确地表达,必要时加进丰富的、夸张的表情,或做些相应的动作。教师的激情演唱往往会感染学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三、改变教学模式,大胆创新,提高课堂活力
初中生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一首新歌听过几遍就会有很深的印象,并有很强的演唱欲望,如果教师按传统的方法去教学生唱谱,学生会很快失去演唱的兴趣,所以教师要利用学生的兴趣特点,让他们尽情地发挥心中的演唱热情。教师的角色应该是个指挥者和引导者,要能根据学生的心理、兴趣、特长把握课堂氛围,采取不同的形式进行教学。如让学生大声地、富有表情地朗诵歌词,通过理解歌词表达的思想内容来体会歌曲的演唱情绪,并让他们用语言表达出来。在演唱时还可让学生根据歌曲的内容加进一些课堂律动动作,让学生用肢体语言表现歌曲内容,对学生的表现教师要积极给与点评和鼓励。笔者在教授《七子之歌――澳门》这首歌曲时,通过朗读歌词,学生理解到:这首歌反映的是失去母亲的孩子对思念中的母亲真诚的倾诉,并渴望回到母亲身边的情感。笔者进一步引导,并简略讲述澳门离开中国母亲的历史。使学生了解过去,调动了他们的思维联想及感情的渗入,又激发了他们学唱歌曲的兴趣和欲望。对于曲谱的学习不必从头至尾的去教唱,对重难点的地方可结合其旋律练唱,学生熟练歌词后,教师的教学重点可放在指导学生咬字吐字及有情感地演唱上,提高歌曲的演唱能力。
一、充分理解歌曲内涵与掌握歌曲风格
所谓歌曲内涵,是指歌曲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歌曲的内涵,是每一位教师教好歌曲的基础。无论歌曲的大与小,都凝聚着每一位创作者的深厚情感,他们的情感通过每句歌词和每个音符来表达,教师需要用心去发掘和体会,因此,教师对歌曲内涵的理解和文学艺术修养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在理解歌曲的基础上,才可能做到真情表达,才有灵感去再创歌曲,给歌曲演唱以技术弥漫的空间。
二、从音乐要素本体出发,用多种形式对歌曲进行艺术处理
变换节奏,感受歌曲。如:在教学《闪烁的小星》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夜空中繁星点点和繁星寂寥的景象,我对歌曲进行了节奏变化演唱处理:前几小节节奏的密度不够紧凑,表现了星星很少,但从12小节到歌曲的结束在节奏上比前面短促、紧凑。如××××│××××│×.×××│×××│这密集的节奏通过打击乐形象地表现出星星越来越多。
变换速度,感受歌曲。歌曲的演唱速度对表达歌曲的情感非常重要。每首歌曲都有一个速度上的基本要求;有时为了强调歌曲的特殊艺术效果,演唱时可把某一乐段、乐句之间的速度处理得稍快或稍慢、渐快或突慢、原速、等等。如《娃哈哈》这是一首愉快、活泼的儿童歌曲,速度不宜太快;共有两段歌词,在演唱第二乐段时可把前四小节的速度放慢一倍,从第五小节开始逐渐回到愿速;这样通过乐句之间速度的对比,在情绪上可造成一个活泼、俏皮的形象。当然,决定演唱歌曲速度的“快”与“慢”要跟歌曲的内容结合起来。
变换音色,感受歌曲。对一些情绪不同、风格不同的歌曲,在演唱时可采用不同音色的变化去进行艺术的再创造。演唱活泼、充满活力或民族风格的歌曲,可用明亮、清新的音色;如《盼》。演唱优美、抒情的歌曲,可用柔和、甜美的音色,如《我们的田野》。演唱思念、忧伤、速度缓慢的歌曲,可用坚实或刚健的音色。对于年龄在12―14岁的青少年、正处在变声期,演唱歌曲时就不能“异口同声”的齐唱来反复巩固新歌,而是要充分发挥现有的音色、使歌声富有新颖的变化。如美国歌曲《小乐队》歌唱了小提琴、单簧管、小号、圆号、大鼓等乐器的音色性能。若采用同一音色的齐唱,就演唱不出歌曲的风格特点,就会感到乏味。如果根据学生的音色采用童声、男生、女声等;模仿各种乐器的音色来演唱、就会增加歌曲的情绪,课堂气氛也会活跃起来。总之,运用不同的音色、演唱不同情绪的歌曲,可以取得不同的效果,给歌曲的艺术形象增添艺术色彩。
变换演唱形式,感受歌曲。演唱形式有:独唱、重唱、齐唱、合唱、对唱、轮唱等。在演唱过程中根据音乐情绪的发展,选择不同的演唱形式;会收到锦上添花的艺术效果。如歌曲《酸枣刺》的演唱形式就运用了领唱、齐唱、分角色对唱;让学生边唱边即兴表演,很好地表现出了儿童天真、活泼的个性和愉快的心情,并激发了他们的歌唱兴趣。又如歌曲《小河哗哗对我说》抒情性强,齐唱有困难的乐句、乐段,可安排乐感强音色好的学生领唱。主歌、副歌组成的二段体歌曲,主歌部分可安排领唱,副歌部分可用齐唱、轮唱。轮唱是学生比较喜欢的演唱形式。它比合唱容易,但又比齐唱有变化、有乐趣。轮唱即可以训练学生简单二声部的听觉能力,又为学唱二声部合唱打下初步的基础。是齐唱向合唱过渡的有效训练手法。
三、教师敢于对歌曲进行创新处理
在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我们不应拘泥于教材本身,而应有一种开拓创新的精神,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和学习程度,处理好教材,活用教材。如:在教学《金孔雀轻轻跳》一课时,教师在教唱好原曲的基础上,进行二声部的艺术处理,在每一句句末长音处加入伴唱,既可以训练二声部的合唱技能,又可以增强音乐的表现力,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大大提高,一举多得!
1要确保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须明确音乐课程中的唱歌教学的作用
新课程下的音乐课非常的重要,不在是以往的唱歌课了。那么教师就要在课前深入教材认真研究才可以。唱歌教学对于学生有着很多重要性,通过音乐知识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索发现能力。让孩子们成为主体教师来引导学习。
2要确保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过程中须不断积累唱歌教学的成绩
(1)在课改理念的引导下,唱歌教学基本走出了过去只重视对唱歌基本知识的认知和基本技能训练的误区。教师开始在唱歌教学的过程中,更多地关注学生对音乐情感的体验、情景的联想。
(2)在歌曲的演唱方法上,已经很少听见过去的大白嗓,更多的教师注意调动学生轻声高位置地歌唱,合理运用各种方式手段,如:语言暗示、示范、比较等方法,注重尽量统一学生的歌唱的声音,这是一种理念根本转变的体现。
3精心探索唱歌教学的规律,进一步促进唱歌教学的有效性
3.1情境导入:一节好的音乐课离不开一个好的导入。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为了抓住学生们的注意力你的导入环节一定要吸引同学。比如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导入,在小学二年级的不在麻烦好妈妈的歌曲教学中我就用了多媒体的劳动歌的画面,让学生观察歌曲中的小矮人都做了什么。他们是怎么做的。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非常的高。让学生们随着音乐模仿小矮人做动作,从而引出课题。
3.2歌曲教学
(1)教师要求学生唱好歌,首先自己必须唱好。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在学生唱歌之前,教师的范唱往往能起到很大的作用。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新歌的兴趣,导入新课时教师应有感情的范唱一遍,用正确、优美的歌声感染学生,让学生对歌曲有初步的认识,使学生认为歌曲好听,拉近师生距离,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听:聆听旋律,感受歌曲情绪。 例如,第一遍可以要求学生听出音乐的情绪、速度及内容;第二遍可以让学生配以拍手或身体的动作感受音乐节奏;第三遍可以让学生轻声跟唱,然后结合第一遍,抓住歌曲内容进行小组讨论,以确立表现歌曲的内容、情绪及速度。在这一聆听环节中感知、认识、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
(3)巧妙处理难点。 如歌曲《银杯》,本课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这首歌曲存在的难点比较多,如旋律的大跳,一字多音和复杂而紧凑的节奏,如果这些难点不能解决,就不能表现出歌曲的风格特点。所以,我结合学生喜欢游戏这一点,设计了快乐闯关游戏,把以往单调的发声练习和节奏练习渗透在游戏中,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的解决了难点,为学生学唱歌曲做好铺垫,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
(4)学会表达歌曲的情感。 在我们音乐课堂中,学生们如何有效运用和把握好歌曲情感。用生动形象的导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由于多数学生缺乏唱歌的经验和技巧,同时,受生活的感受及经历限制,唱起歌来往往不能动人。这时教师生动的导入对学生情感的体验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导课时一定要声情并茂,用充满感染力的语言和神态来激发学生高昂的情绪,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情感被激发,心灵被陶冶的气氛中,使之情不自禁地投入到音乐和教学中去,从而为歌曲的演唱,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形同构”是个体审美形式结构的相似形的感受与识别。同形同构是以直觉体验为基础的,包括色彩、线条、构图、音韵、旋律、节奏等要素,用夸张、拟人、象征等手法构成的整体画面。在唱歌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完整的图示符号和排列图示符号来引导幼儿学习。
1.完整课件图示符号
幼儿正处在形象思维持续发展的时期,头脑中已内化储存了许多符号的、实物的表象,致使他们对外部世界的各种感性形象特别感兴趣,并有较强的同化作用。因此我们可以开展以感性形象(多媒体课件)为媒介、以欣赏为核心,寻找其审美形式结构与歌曲的相似形,而产生同形同构。让孩子们在观赏、表现、重建中主动积极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
如歌曲《春雨沙沙》,教师根据歌词内容以乐句为单位制作课件。经过教师的艺术加工,将小雨滴、树林、花香、小绿芽、草地,这些幼儿很难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感受到的事物,通过课件使幼儿深刻地体验到了歌词中春的气息:优美恬静、润物细无声的歌曲意境。然后以情带动,通过同形同构的过程,幼儿歌唱时富有了艺术感染力,真正获得艺术美的愉悦和熏陶。在运用此方法时注意:视觉欣赏与听觉欣赏相结合,在欣赏一课件后应立即欣赏相应的歌曲片段,使这两种审美形式产生同形同构,避免音乐进入过迟,忽略了音乐这一主体。
当语言作为艺术符号时,就要动用语言的表象系统,成为主体表象的对应物,在主体与同构物间起到桥梁的作用。因此注意在欣赏的时候加入相应的语言提示和提问,帮助幼儿多渠道地提高对歌曲的感知、理解,提高综合审美能力。
2.排列图示符号
心理学的有关研究证明,儿童的形象记忆较强,所获表象比较丰富和活跃。这一记忆特点,有助于在表象积累的基础上产生审美意象,在环境的刺激下,外化为幼儿自身的艺术表现或再现活动。教师可以根据歌词出现的先后顺序,利用儿童的形象记忆出示相应的图示符号,将歌词与图示符号相联系,运用相应图示的暗示帮助幼儿理解、记忆歌词。
如歌曲《小鼓手》教师根据歌词内容,用几笔简单的线条设计出简单图示,并以排列的顺序呈现。花儿听了微微笑――草儿听了点点头――小鸟听了跳起舞一一小朋友听了多高兴。这种反映事物活动的图片,比一张包括小鼓手在内的所有歌词内容的图片相比,更有助于将幼儿注意力集中在容易混淆的地方。以象征性的代表事物与完整的乐句相匹配,由于概括性事物与乐句具有概括性、对应性、沟通性,易产生同构,幼儿便能立即联想起相应的歌词,有助识记歌词。其中以重要的图示与重复的乐句相匹配、产生同构。因此利用图示符号减轻了幼儿最初的记忆负担,帮助幼儿解决歌词中歌词顺序、重点、关系、结构等方面的记忆难点。当然,在幼儿掌握了歌词后,教师应及时地将图示去除,让幼儿完整地演唱歌曲,训练幼儿的记忆品质。
二、异质同构在歌曲中的运用
“异质同构”是指各种形式结构能够引起主体的不同情感体验之间的对应性、沟通性。同构的两种沟通性为审美意象沟通性、审美艺术形式结构的沟通性。同构的内涵包括:情感与色彩的同构,情感与色彩和旋律节奏之间的同构,线和形的情意表现与情感、旋律的同构。
1、线的同构
在线的情意表现与情感的同构中,一般用曲线表示柔和、流动、委婉。点线表示跳跃、轻快。如在《国旗红红的哩》这一歌曲中,既有连音“哩哩啦啦、啦啦哩哩”的旋律演唱,又有跳音“红红的哩”、“高高的哩”、“甜甜的哩”等,很难用具体的形象物来替代,因此可运用曲线和点线的艺术符号,帮助幼儿熟悉节奏旋律。唱前半句“红红的哩”时用点线表示,暗示演唱时注意跳跃、轻快。唱后半句“哩哩啦啦”时用曲线表示,使幼儿明确要唱准四分音符,演唱时注意连贯、抒情。在完全没有教授复杂的乐理知识的基础上,幼儿通过线的情意表现与情感、旋律的异质同构就轻松地掌握了歌曲中节奏的变化,处理好了歌曲情感的表现。
2、色彩的同构性
在情感与色彩的同构中,一般将红色表示喜庆、庄严,黄色表示娇嫩、欢乐,蓝色表示宁静、开阔,绿色表示生命、和平。如在“合作性歌唱的模式”中,对于道具星星的不同,教师有效地运用了情感与色彩和旋律节奏之间的同构,让幼儿明确了同一乐段,对两种不同的音乐旋律处理。出示红星星时幼儿用跳跃、活泼的旋律演唱,出示蓝星星时幼儿用抒情、柔和、连贯的旋律演唱。同时将道具色彩的不同与幼儿按颜色分组相结合,使幼儿以颜色为标记,明确了自己合唱的声部,以及演唱的先后顺序和配唱方式。另外,色彩还可代替不同的人物角色。如在闽南童谣《天黑黑》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用蓝色和红色分别代表“阿公”、“阿婆”。幼儿通过角色的扮演,更进一步的理解了歌曲情绪也激发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3、形的同构
有些音乐形象和与声音的速度、力度、及音色的变化有关。但这些音乐构成要素是抽象的,对幼儿来说不熟悉、复杂、又不便于描述表现。因此需要通过异质同构,运用一些熟悉可见的、便于描述表现的艺术符号,将其形象化、生动化、便于理解。而在异质同构中艺术符号已不是现存事物的本身,而是其有实在意义的标记或代码。我们可以让幼儿在反复观察、体验、比较、思考中,进行相互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