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美术欣赏教学范文

美术欣赏教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美术欣赏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美术欣赏教学

第1篇:美术欣赏教学范文

关键词: 美术欣赏教学 艺术修养 审美态度

美术欣赏课的开设,是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和评价,去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初衷和体悟美术作品中内在的精神涵义,达到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启迪智慧,扩大知识面,以及陶冶情操,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

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美术欣赏教学的几点认识。

一、美术欣赏教学不只是看一些美术作品,更是培养学生对美术欣赏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术欣赏是一个长期潜移默化的过程,并不是通过几节美术作品欣赏课就能进行美术欣赏的。因此,在欣赏课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思考如何讲解作品(灌输知识),而且要思考如何吸引学生来参与欣赏(体现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原则),引发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情感。通过引发出学生自己的真实情感,从而产生真切的审美体验,提高对美术欣赏的兴趣。

二、美术欣赏教学不只是认识艺术语言,更是培养审美态度。

作者的一切思想和情感都是通过一定的物质形式传达出来的。不同的美术门类,由于它们的基本特征都表现为造型性、视觉性、静态性和空间性,因而在审美要素中,它们表现出的情感要素与意蕴美方面都具有共同特点。然而,不同美术门类作品所使用的物质材料及制作方法各不相同,就造成了它们在审美形式要素上有很大区别。如:绘画中表现出色彩、明暗、笔触、线条等;雕塑则表现出材质的体积、量感质感、肌理等。不同时期的作品又会体现出不同的风格与形态。正因为如此,在欣赏学习中,教师应让学生接触大量的优秀作品,从中认识艺术语言的作用。对不同美术门类的作品,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采取不同的审美态度去进行欣赏,尤其是通过不同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有机会比较和体会各种艺术不同语言的特点,锻炼用口述和笔述的方式加强对艺术语言的感受与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

三、美术欣赏教学不只是学习美术知识,更是加强学科之间联系和扩大学生知识面的桥梁。

比如,在欣赏中国古代山水画时,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独特的艺术传统,其中,最主要的和难度最大的是让学生去领略中国古代山水画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而不同时期的山水画的面貌和意境都各不相同,其中,面貌的不同之处比较容易感受,而意境的不同,相对来说是难以理解和体会的,尤其是对于这些自我意识和现代意识较强的高中生来说更是如此。为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从体会古诗的意境入手,去体会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意境。因为对于高中生来说,在语文课中已学过大量的古诗,所以对古诗的意境的理解就比理解山水画的意境容易多了。而且中国古代的山水画与古诗之间的确有着密切的联系,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例如,陶渊明的诗句“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意境,就与北宋山水画的意境有很多相同之处,主要是作者都以客观地描写自然景色为主。诗人和画家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之情没有直接表露出来,而是隐藏在所描写的景色之中,所以称为“无我之境”。

另外,音乐和美术被称为“姊妹艺术”,而且它们之间的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把音乐引进到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中,不仅能活跃教学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尤其是对一些抽象作品的理解。比如,在欣赏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的作品《百老汇街的爵士乐》时,我一边放爵士乐,一边让学生去找寻画与音乐之间的联系,并把感受表达出来。在音乐的影响下,同学们面对画面,很容易感受到画中那错综复杂的直线和闪烁不定的小色块形象地表达出爵士乐所特有的节奏感。这样,抽象的绘画语言就变成了诠释音乐的形象的视觉符号。

总之,美术欣赏课的教学尚在积极摸索之中,素质教育的推行,对美术欣赏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只要我们在美术欣赏教学中,不断去探索,去实践,就能更好地发挥这一学科的优势,在素质教育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把学生培养成为能对艺术和艺术之外的一切美的因素进行审美感知的人。

参考文献:

[1]欣赏基础.人民美术出版社.

第2篇:美术欣赏教学范文

一.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概念和性质

美术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也是一种通过艺术形象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活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是小学生进行审美活动的主要教学形式,是对小学生实施美育的重要教学途径。

二.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内容及类别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内容涵盖广泛,有绘画欣赏、工艺美术欣赏、雕塑欣赏、建筑欣赏和自然景物欣赏等。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内容有以下特点:

(一)内容选择:注重儿童的审美认知规律

美国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说:“任何美的欣赏必须要基于学生的反映,而从此扩展其美感水准。”也就是说,欣赏的内容应从容易引起儿童兴趣的内容入手,并逐渐地向高层次过渡。

(二)时间跨度:注重美术史发展规律

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内容中,既有古代作品的欣赏,又有现代作品的欣赏。这可以使学生了解有着悠久历史的美术传统,增强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还可以使学生们了解世界美术发展的历史。

(三)空间跨度:注重美术文化的多元性

在小学美术欣赏的教学内容中,我们会发现,欣赏的内容常常跨越地域限制,有超时空的融合。欣赏的内容包括中外美术作品。虽然美术作品具有共性,但由于各国的历史发展、文化传统、社会背景、等各方面的差异,使世界各国的美术作品各具特色。通过对中外优秀美术作品的欣赏,不仅提高了儿童对美的感受能力,而且开阔了儿童的眼界,更主要的是使儿童了解美术文化的多元性。正符合“教育要面向世界”的要求。

(四)切合实际,注重与自然、生活的联系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不仅要使学生了解和感受艺术美,还要使学生了解和感受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例如,人教版教材中的《发现老房子的美》这节课,就是对生活中的美进行欣赏;《探访自然的奇观》这节课就是对大自然中的美进行欣赏。丰富了我们美术欣赏教学的内容。

(五)补充发展,与时俱进,注重时代精神的体现

在社会不断发展,时代迅猛进步,科技飞速向前的今天。美术创作的形式也在不断地创新与发展。例如人教版教材中的《动画片的今昔》欣赏,就充分体现了小学美术教学大纲中“美术教学内容要体现时代精神,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这一选择教学内容的教学原则。另外,小学美术教学大纲中还说“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注意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要按10-20%的课时比例补充乡土内容,以反映当地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实际。”所以美术教师还要有意识地补充乡土美术欣赏内容或最新的美术欣赏内容。

三.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形式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形式大体可分为专题欣赏、随堂欣赏和现场欣赏等。

(一)专题欣赏

专题欣赏是指利用整节课的时间对某个专题范围的美术作品进行欣赏教学的形式。是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主要教学形式之一。如人教版的小学美术教材中的《剪纸中的古老记忆》一课,教材中选择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类型的剪纸作品提供给学生们欣赏,力求使他们了解剪纸在我国的历史文化中衍化出的不同风貌,希望通过这些不同题材、不同内容、不同风格的剪纸,使学生领略我国剪纸艺术的多姿多彩。

(二)随堂欣赏

随堂欣赏是指在绘画和工艺(包括临摹、写生、创作、手工制作等)课业中所穿行的欣赏。随堂欣赏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的课业内容、表现形式及相应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加深理解,对所要讲授的教学内容起到启发、示范、引导的作用。对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开阔学生的创作思路,对学生进行美术创作具有鲜明的作用。同时,随堂欣赏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审美享受的机会,因此,随堂欣赏也是美术欣赏教学不容忽视的一方面。

需要注意的是,随堂美术欣赏并不是以欣赏为全部目的的,它服从于课堂教学内容,起辅助作用。在教学中,穿插随堂欣赏的时机是不固定的。可以在课的开始展示一些欣赏内容,这样可以给学生审美的享受,又可以引导学生进入特定情境,为理解新的教学内容做铺垫。在指导作业时穿插欣赏,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对比更好地掌握和应用新的技法。课堂结尾时穿插欣赏,可以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完成课堂练习的基础上纵深发展,鼓励和诱导学生深入探究美的愿望。

(三)参观欣赏

参观欣赏是一种在课堂教学之外进行的美术欣赏形式。可以组织学生去美术家的工作室,欣赏他们的作品,观看他们现场绘画等,使学生了解其创作过程。还可以组织学生去美术馆、博物馆、风景名胜,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进行美术欣赏。

参观欣赏要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参观前要告知学生们参观的意义,简单的介绍参观的内容和注意事项。在欣赏过程中,教师可以像导游一样,适当的介绍重点内容,并进行简要的分析和讲解,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审美对象进行自主欣赏。参观结束后,要组织学生交流参观的感受,可以根据各自不同的感受进行美术创作,从而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常用方法

(一)讲授欣赏法

讲授法是指教师对美术作品的内容、表现形式及深刻含义或是对美术欣赏的基本原理、基础知识等进行讲解、说明的一种美术欣赏教学方法。这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但有积极可取的一面,适当的讲解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是必要的。

(二)讨论欣赏法

讨论欣赏法是指在欣赏教学中,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通过教师的提问、提示,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发表各自的见解,使学生能够深入地理解美术作品的内容、形式及内涵,并获得审美体验的一种教学方法。

讨论欣赏法可采用美国美术理论家费德门提出的美术欣赏的程序来进行。四个欣赏的步骤包括:

1.叙述:初见这幅作品,你都看到了什么?(作品所呈现的内容)

2.分析:作品是怎样来表现的?(作品的表现形式)

3.解释:作品传达的是什么意思?(作品的内涵)

4.评价:你是否喜欢这件作品?为什么?(学生的自我感知)

讨论欣赏法不仅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还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让学生亲自的感受作品,阅读作品,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才能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

(三)比较欣赏法

比较欣赏法是指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作品间的比较,对作品进行感知,进一步的对作品进行分析、评价的教学方法。美术欣赏教学中的比较内容主要有:作品的形象、色彩、比例、构图、肌理、造型特点等。这种方法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随堂欣赏中运用的较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判断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

(四)游戏欣赏法

游戏欣赏法就是把游戏的形式融于欣赏教学中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特别适合小学低年级的美术欣赏教学。如在小学美术《信封纸偶》这一课,在课堂开始时,老师可以套上自己做好的信封纸偶,弯动手指,使纸偶呈现出各种有趣的动作。通过这种游戏形式的欣赏教学活动,大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丰富了学生的审美体验,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

(五)观摩欣赏法

第3篇:美术欣赏教学范文

1、示范、启发作用:

欣赏教学能为学生习作、创作提供示范,帮助学生理解美术的技能,这是美术教学不可缺少的。成功的范作,往往会激发起学生的表现欲望,提供表现的思路。

2、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领域作用。

美术作品反映的是广阔的社会生活和自然,涉及古今中外,为学生提供了可视的生动的形象和历史,能使我们形象地接触到许多个人生活经历远远不能涉及的领域,开拓学生的文化知识视野,扩展学生的认识领域。如:欣赏中国古代陶瓷、青铜作品,涉及原始社会及商周历史。欣赏文艺复兴作品,可以了解文艺复兴的历史情况。美术欣赏提供的生活景象,较之文字描述,更为生动、形象,易为学生感受、了解。

3、陶冶情操、提高精神境界

美术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方面,是东方文化的精髓之一。欣赏灿烂而伟大的民族画卷,可以召唤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欣赏外国优秀作品,能培养学生崇尚文明,珍惜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情感和观念。通过了解徐悲鸿、达·芬奇等中外艺术家的事迹,还可使学生体会到他们勤奋好学、献身艺术的精神。一幅优秀绘画作品或一件工艺美术作品,本身包含着作者的情感和态度,对丑恶现象的批判和对正义力量的歌颂,都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情趣和正义感。

通过艺术作品欣赏使学生受到教育的过程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不同于抽象的理论说教和带有强迫性的纪律教育。这种过程就是对人的情操的一种陶冶。

4、提升学生审美情趣,激发学生想象力,培养创造力。???欣赏中所展示的作品都是美好的、高水平的成功之作。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判断能力和审美的理想等,都是在具体的欣赏活动中形成和提高的。对学生进行深入浅出、能为学生接受的优秀作品的欣赏,可以训练学生的眼光,提高判断能力。通过具体分析作品的内容与形式,表现手法及艺术特点,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审美形态和艺术语言,就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这种欣赏活动经常进行,在一定量的积累同时,就使学生的眼光更敏锐,脑子更有艺术理解力和吸收力。学生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会根据自己的观察,老师、同学的介绍,张开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在想象的天空,同时会激发强烈的创造欲望。

如何开展好美术欣赏教学呢?我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陶冶学生情操。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任何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在一定的文化情境中创作出来的。因此在美术欣赏教学时不能停留在单纯的技能技巧的欣赏层面,而要把美术作品放到一定的文化情境中,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美术的热爱。

例如雕塑《艰苦岁月》,表现的是中一位小鬼依偎在老身旁,被悠扬的笛声所吸引的感人场面。通过介绍途中的艰难,可使学生感受到战士在艰苦条件下不怕牺牲不怕吃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感受到战士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二)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注重学生自主体验

《课标》指出:“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教学,应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努力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克服以往以教师讲述为主的弊端,积极探索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在传统美术欣赏课中,教师往往一讲到底,造成教师投入,学生漠然的尴尬局面。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在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中,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每一个人都有自己与别人不同的思想,被欣赏的美术作品给每一个人的感受也是不一样,“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应该允许学生发表自己不同的欣赏意见和见解。因而?教师在教学中不能自己一人滔滔不绝地讲解,应该引导学生参与欣赏。

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师首先要牢牢树立以下观念:1、由注重美术知识、技能的传承向注重促进学生发展转变。传统的美术欣赏教学过于注重美术知识的传授,美术技能的训练,目标是培养“画家”,素质教育的美术教育关注的是使每个学生都受到审美教育,提高每个学生的美术素养。2、由重“讲授”向让学生自主体验感悟转变。3、教师的任务由过去单纯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启发诱导、引领学生学习为主。

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全方位的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可采取的教学策略如下:①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引导学生收集与欣赏内容相关的资料,让学生有备而赏。? ②在出示欣赏作品后,让学生仔细地读画几分钟,然后请学生说说对作品的印象和直觉(初步的感觉)。? ③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可以从色彩、线条,给人的情绪上去细细的体味。? ④必要时,对于欣赏中提出的一些问题,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欣赏、评价,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为全体交流做准备。

在欣赏交流中,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和人格,以一种平等、博爱、宽容、引导的心态来对待每个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够自由的表现和舒展开来,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和感受。

(三)、创设良好教学情境,内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分为四个阶段:视觉感受、意象感受、审美心理及心境共鸣。即先产生视觉上的,再进一步体验作品体现的情境和思想感情,从而感受到美,最后产生欣赏者情感上的共鸣。那么审美的视象、意象感受的外在因素就是情境,要使学生产生审美感受,使之内化,就应该重视情境的创设。

第4篇:美术欣赏教学范文

关键词:美术教学 艺术欣赏 美术欣赏课

美术欣赏是一种视觉心理活动。它从视觉对作品的直观感觉开始,通过知觉与联觉、统觉而变成情感和意识的过程。它是向学生增强爱国主义精神,陶冶高尚的情操,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积极手段。高中阶段,学生在生理,心理上已接近成热,是准备走向独立生活的时刻,他们的自信、自尊都在增强,他们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而接触面也更加广泛,他们求知欲强烈,学校教师传授的知识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渴望从各种渠道接受新观念,接受新知识。在这时,审美教育更能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其鲜明的形象性和强烈的情感性正是对感情真挚奔放,形象思维极强的青少年作用是最大的。但同时也要认识到当代的世界正处在一个巨大的历史转折期,学生经历着空前的观念撞击和文化震荡,正如电脑和算盘同在,洗衣机和搓板并存,试管婴儿和恐龙蛋化石共生一样,生活在同一时代的精神并非同代。对于写实风格的作品,学生产生认同感后,或迷恋于写实的技巧,逼真的形象,或希望了解画中的内容,情节而不是进入真正的欣赏。若面对表现性,写意性风格的作品,与学生的审美经验就有一定的距离,从而既有新奇感,又与原审美心理有抵触的矛盾状态。这些变形怪异的造型,强而冲突的色彩,大刀阔斧的笔触等都不能引起学生真正的审美反应,而面对抽象风格的作品时学生会因看不到任何与原有经验相联系的形象而产生茫然排斥之感。

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美术也显得希奇古怪。如现代主义的美术,有入说是一种头脚颠倒得艺术。一位心理学家曾幽默的用生动的语言概括了现代艺术和传统艺术的根本区别。他说:“今天年轻的一代和我们这一有什么不同。他们也是逐渐懂事,也离家出走,也生孩子。只是顺序倒过来的。”的确,在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艺术家那里,艺术的含义更加宽泛,既包括美的,也包括丑的:既有善的,也有恶的;既包括物质的,也包括精神的:既有纯实体的东西,也有纯形式的纯数学的东西。

在高中美术欣赏课上,可做以下尝试:选择优秀的画家,优秀的作品。上课时要先让学生对画家的思想和人格精神有个充分的了解,然后对其作品进行分析时,融入画家的思想和为人,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也接受了思想教育。要知道一件伟大的艺术品能屹立不倒,不仅仅只有外表的美,而更重要是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如十九世纪最伟大的雕塑家罗丹。艺术在他看来是所谓静观默察,是深入自然,渗透自然。与之同化的心灵的喜悦,是智慧的喜悦,是在良知照耀下看清这个世界而又再现这个世界的喜悦。学生从中获得审美喜悦,正是和艺术再现世界相对应的,即熟悉,亲切,又陌生新鲜的心灵体现。而对罗丹的大理石雕塑《沉思》,人们会同时浮现双重的现实感:一种是通过洁白润泽的大理石,造型语言等材料和媒介透出的再现形象;另一种是由这个再现形象激起的对外部客观现实的联想。这两种现实都在幻觉中产生,从再现形象到客观现实往复多次,构成心灵意象的跳跃感再现。捕捉这样一种大幅度的扩展和变化着的意象,将激起心理,智慧,想象,情意以至人生经验的涟漪,这一精神活动本身“力”图样,体现的恰是梦想与现实,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的矛盾。罗丹的助手葛赛尔写下了《沉思》这座雕像给他的审美经验“这是一个非常年轻,神的张弛,往复,伴随着极度的审美愉悦,呈现为精神上的创造,自由和超越。他在表现时特别注重强调和对比,把眼睛以上从眉弓推向前额,突出入类精神生活最主要的领域,以先声夺人的精神力量去接近观赏者。而下颉到脖颈再到双肩,几乎“沉没”在石座里,“突出”与“沉没”的“秀”,面目俊美的女性头像,她低着头,周围萦绕着梦想的气氛,显得她是非物质的头脑上帽子的边缘,好象她梦想的羽翼一样,但是她的颈项,甚至她得颔都在一块粗大得石头上,好象夹在不能摆脱得枷板中一样,不具形的“思想”在静止的“物质”中花一般地吐放出来,而且用辉煌地光彩照亮了这物质,但是她丝毫没有办法摆脱现实的沉重束缚。”应该要引导学生在欣赏中感觉到这种美的力量。学生在美的享受中自觉的接受了罗丹的高尚艺术品格,尽管也许不一定所有的学生都有这样的感受,但这种教育的深刻性是永远不能泯灭的。

艺术家创作一件美术作品时,除了通过完美的外在形式,提示某一特定的主题之外,往往还有其更深层的内涵更隐藏的意蕴,是一种文化,精神层面的要求与体现,是美术作品的最高价值所在是时代、社会、民族精神的写照,。如青铜器、秦俑、唐楷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精神,古希腊艺术所体现的崇尚理想与科学的精神,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品中的人文主义思想。中国山水画中的意境和神宗意识等等,学生至此才会对作品产生深刻的理解和审美情感的升华。

第5篇:美术欣赏教学范文

常见的美术欣赏教学不外乎四种类型:1.解说型——由教师对美术或美术欣赏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进行讲解,这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已经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它极易使教学陷入“填鸭式”的知识灌输模式中。2.问答型——由教师就作品或者相关的欣赏知识和原理提出问题,学生作答。3.讨论型——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讨论,教师为辅仅作引导。问答型和讨论型这二者互相关联,只有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才能进行讨论,它们在教学中是相辅相成的。在学生回答讨论过程当中,学生的欣赏能力和想象能力既全面又各有新意,使课堂取得良好效果。4.自由型——学生在学校内外自动自发地欣赏美术作品,发表意见,这是一种更为灵活的教学方法,它不局限于课堂,可以延伸到课外。这四种方法其实在每一堂的欣赏中都是不可缺少的,根据不同的课业欣赏要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教学的效果。所以,充实课堂内容,增加欣赏内容的趣味性,针对手头的经典美术作品选好题材内容,尤为重要。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分别对侧重于时代背景和历史故事、奇妙构思、造型寓意和联想的作品,相应调整备课、授课的侧重点,找出每件作品众多美点中的主要美点,进行通盘考虑。

美术欣赏是主客体的统一,欣赏活动必须依赖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才能激发学生欣赏的情意,获得深刻的体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具有主导作用,学生占有主体地位,学生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人。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独立思考,查找自己的不足之处,自我调整,通过积极的思维掌握知识,这就是学生的主体性。在日常教学中,经常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突出中心,主题明确。2.通过设计恰当的情境,发挥学生积极思维,通过运用美观、生动的图像以及典型的素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学生是主动学习了,但他们往往凭直觉欣赏作品。因受个体知识和经验的局限,直觉也是会受到同样的局限。要想改变这种局限,就要让他们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这也不能靠教师直接灌输,应给学生充分的课前自由预习、自由欣赏的时间,鼓励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和网络。传统的美术教学学生只能看书本上面的内容,或者教师拿着少量的图画给学生看、讲。而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教师在教课前则可以利用互联网搜集自己所需的美术图像及相关资料。课上给学生讲搜集来的资料,使学生更加了解画家作画时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和作画风格。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搜索图片质量高的名画,展示给学生,从而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总之,多搜集相关资料,能缩短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产生欣赏的兴趣,让学生有备而“赏”。上课时,教师应先让学生读画片刻,间以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说出自己对作品的第一印象,再适时提出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观察画面,激发学生的主观感受。同时注重品味艺术魅力重要环节——情境创设,采用电化教育法、语言描述法,设置情境,使学生很快地排除外界、内心因素的干扰,自然而然地进入审美状态、审美心境,在曼妙恬静的欣赏氛围中,在专心临摹作品中体味作品总体形式结构背后的意蕴美。学生是这一欣赏的主体,必然会受到欣赏对象潜移默化的影响,接受审美思想的启示,展开想象,将自身的情感融入画面,从而到达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第6篇:美术欣赏教学范文

[关键词] 美术欣赏 教学方法 美术史 高中

中国新式美术教育的历史不过百年,早年间强调美术的实用性、技巧性而忽视了美术欣赏的作用,直至最近,我国各级学校美术欣赏教育才日益受到重视,在教育大纲中明确规定不包括在技法课中提到的理论和知识,美术赏识与欣赏要占美术课时的16%,国家教委也把美术欣赏课列入高中必修课。美术欣赏教育可以说是一种对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又叫审美教育。审美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美术素养,培养审美能力和理解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这正符合了素质的根本要求。美国著名画家罗克韦尔•肯特曾说过:“艺术的最高目的,就是使人们更深地懂得生活,进而更加热爱生活。”所以对于审美能力的培养,深层次的含义更是对于学生心灵的净化和提升。

当我们面对一幅美术作品,一件艺术品,该如何欣赏?我们怎样才能理解画中的含义并从中得到感受呢?每个人都会从下意识到有意识地在心里提出这个问题。在高中课堂中我发现,我们学生中的大多数都很注重老师在课堂上对于美术作品的阐述和分析,换个时间和地点,却没有一点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情感想象。这种学习完全是一种移植,生搬硬套,死记硬背,这种美术欣赏教学的模式完全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因此我们期望能对高中美术教育的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改革,真正使学生参与到教与学中。作为一名美术系的新入学本科生,我想结合自身的经历,从一个学生的角度提出以下几点关于美术欣赏教学中的改革措施。

一、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欲望

在美术欣赏的课堂上,老师除了讲解作品本身的信息,还应该讲述一些关于作者或者作品本身的奇闻轶事,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有助于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比如,我们要讲印象派大师莫奈的作品《睡莲》时,不仅仅只局限于讲述作品对于光与色的认识深度和运用娴熟程度,也不局限于讲述作品奇妙的颜色和富丽奢华的感觉,同时也告诉学生作者在创作作品的时候,正经历了丧偶之痛,悲痛过度加之工作心切,几乎双目失明。在完成了他呕心沥血的大型画卷作品《睡莲》的第二天,印象派大师莫奈就告别了人间。在讲述了这些内容后,学生对于作品的印象会大大加深,对于作品的理解也能更上一个层次,至少不会流于表面的只是讲美或者不美。

二、改变课堂教学模式,赋予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

目前,多数高中的美术课堂都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基本上还是秉承了一贯的传统教学方法,整节课基本都是由老师讲授,学生和老师没有互动和沟通。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一方面,老师讲的口干舌燥,得不到学生的反馈和共鸣;另一方面,学生学的很累,也没有兴趣,慢慢的就会产生一种惰性,在美术欣赏课上无所事事,在被动消极中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学生和老师都达不到自己的预期目标。

为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老师可以每堂课给学生展示一件优秀的或经典的美术作品,先将该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做详细的讲述,剩下的课堂时间就全权交给学生,由他们分组自由讨论。首先讨论一下作者创作这件作品的动机和目的,是为了表达和寄予什么样的情感,或者想反映当时的社会风气。设身处地的假想一下,如果你是作者本人,你会以什么样的手法来表达你的意图和情感。充分激发每个学生的想象力和内心深处对艺术和生活的感悟力。然后,每组的组长将自己小组的意见综合表述。你会发现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原来每个人都有这么多新奇有趣的想法,原来艺术可以这样表现。最后,再由老师讲授一下作品的创造技能和美术技能。期末考试的时候,每个小组找一个感兴趣的美术作品,按照课堂练习的方法在全班同学面前讲解,每个人都必须承担讲解的一部分,并回答大家的提问,最后由老师根据个人的表现给出成绩。这样的教学方式既达到了教学目的,也带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三、课内和课外教学有机结合,使得教学内容形象化

实物欣赏具有书面教学无法比拟的价值和优势,将课内的理论知识融合到课外的实物欣赏中,能够使学生消化掉抽象化的知识,进而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首先,老师可以与当地的展览馆、博物馆、画廊或者收藏机构联系,组织学生在周末或者假期的时候去参观。参观前,老师先介绍一些观看美术展览的态度和方法,以及美术展览的操作过程,等等,引导学生由课堂书本知识向课外实践经验过渡。在参观中,通过阅读作品的详细介绍,并认真聆听讲解员的详细讲解,再结合实物的参观,可以增进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和感性认识。同时,老师还应该通过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鉴赏力,特别是通过对一些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艺术作品的欣赏和解析,使其开阔眼界。参观后,要求学生们写出课外活动感想,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评比,对于表现好的小组,给予一定的奖励。

四、明确艺术的多元化特征,不轻易否定每一个学生的想法

对于一个高中生来讲,他在心理、生理上已接近成熟,并且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了独立思考,对一件艺术品有自己的感知和领悟。这个时候,需要有一个睿智的指导者将他引入艺术殿堂,教他学会如何欣赏不同的艺术,学会如何对一幅或者几幅艺术作品进行富有意义的分析,并理解作品背后的各种意义:包括作品产生的时代和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作品的样式风格,作者的身世和个性,作者的创作目的与情感思想,进而培养他的兴趣和爱好。

但是教学的作用只应是引导,艺术类的教学尤其特殊,因为艺术本身就是多元化的,所以作为老师,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也要注意不要扼杀掉学生与生俱来的灵感和潜质,这一点很重要。鉴赏本身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比如美国写实主义画家安德鲁•怀斯的作品《克里斯蒂娜》,画中是作者的邻居克里斯蒂娜,一个从小患小儿少女,匍匐在一片黄色的枯草地上,向远处山坡上的木板房凝望。这幅画表达了什么?忧郁的人看到了孤独,悲情的人看到了坎坷,而奋发的人看到的是执着的汗水,平和的人听到的则是画外教堂的钟声……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思想和见解,绝不轻易加以否定,使得学生向着自己适合的一个方向去发展是最重要的。国内外新兴起了多元化的艺术风格和流派,这些都值得我们不断去学习和欣赏,在学习和欣赏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审美标准和创作风格。

五、加强教师的自身艺术修养,提高专业水平

教师是美术教学活动的主体,首先扮演的是文化传递者的角色,其条件是闻道在先,术业有专攻。多数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时并不关注作品的文化背景,教师自身也缺乏对当前的文化背景及这一背景对美术教育的认识,因此,作为一名美术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艺术素养。美术欣赏课的学科特征要求美术教师有丰富的美术史、美术基础、美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等理论知识的素养,通过理解各个学科以及各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对美术学科的认识。作为美术教师还应当形成现代文化心态,广泛地了解和接纳来自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不同艺术流派的美术作品,形成一种建立于世界文化基础上的审美文化态度。

美术欣赏教学的历史很短暂,目前仍有很多不足和值得探索的地方。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地完善整个美术欣赏教学体系,为提高广大学生的美术鉴赏素养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第7篇:美术欣赏教学范文

一、选好题材和内容是美术欣赏教学的“前提”

在小学美术欣赏课中,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许多时候会增加一些欣赏内容。然后教师往往以自己的爱好选择作品,从而一味地追求“纯艺术”,忽视了学生的已有认识与欣赏水平及欣赏的心理倾向。因此,在学生欣赏的题材与内容的选择上应注意要选择与儿童的生活实际相贴近,要选择与儿童的认知和欣赏水平相接近的,以接近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的,能激发儿童兴趣的作品;要选择的是本身富有儿童情趣的、易于儿童接受与理解的作品。为此,可采取以下策略:(1)课前对收集的欣赏作品进行挑选、归类,同时可以组织学生一起挑选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题材。(2)把所要欣赏的内容进行“童化”的加工、处理。(3)可以选择学生自己创作的优秀作品,作为补充材料。

二、注重学生的自主体验是美术欣赏教学的“关键”

在美术欣赏中,教师往往在课始出示范作后,便一讲到底,造成教师投入,而学生漠然的尴尬场面,欣赏成了“讲赏”。而通过教师的讲,学生充其量只是对作品作解剖麻雀式的理解而已。

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学生主体主动积极参与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美术欣赏更是主客体的统一,欣赏活动必须依赖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才能激发学生欣赏的情意、获得深刻的体验。教师过多、过细的讲解,既不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又不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养成。为此,可采取的教学策略是:(1)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引导学生收集与欣赏内容相关的资料,让学生有备而“赏”,缩短学生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产生欣赏的直接兴趣;(2)在出示欣赏作品后,让学生仔细地“读画”几分钟,然后再请学生说说对作品的印象和直觉(初步的感觉);(3)用思考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可以从色彩、线条、给人的情绪上去细致地体味;(4)必要时,对于欣赏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欣赏评议,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并为班级交流欣赏成果作准备。这样的欣赏则更多地体现了学生自主参与、自主发展。

三、规范教学流程是美术欣赏教学的“保证”

1.形成可操作的欣赏程序,以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艺术作品,避免欣赏的随意性。

(1)描述。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分析作品之后,用语言简单地描述出作品的题材内容、画种等;(2)分析。对作品的色彩、构图、造型进行整体的语言表述;(3)解释。介绍作者,并对作品的意义、所体现的人文价值进行研究;(4)评价。根据以上内容的学习与探索,对作品进行局部和整体的评价。在这个操作流程中,教师要注意结合作品讲授必要的美术术语,以帮助丰富学生的美术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如欣赏色彩时渗透“色调”的概念,在欣赏构图时,讲解一下“构义”的含义。当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术语后,既能深入地赏析,又能自如地表达欣赏的感受。同时还要注意扣准学生的心态,激励学生反观“自我”来欣赏。如教学时,教师可设计:你喜不喜欢这幅画?这幅画要是由你来画你会怎么处理?你猜猜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画?从而深化学生欣赏的感受;另外还要注意,要为学生创设想像的空间和自由交流与表述的环境,促使学生在欣赏中作出创造性的“理解”与“评价”,从而在规范的欣赏过程中提升欣赏的层面。

四、欣赏与动手相结合是美术欣赏教学的“外力”

1.在欣赏时安排操作活动。

如教学民间绘画和工艺品欣赏时,不妨让学生照着作品的风格、形象临摹一下,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我在“民间竹编工艺”欣赏这一课中,首先展示许多竹编工艺品,在学生被工艺品所吸引时,紧接着播放介绍竹编工艺的录像,讲解竹编的制作过程。此时的学生,面对教师给他们准备好的材料,不由自主地动手编了起来。不一会儿,一个个“小玩艺儿”在孩子们的手中诞生了,看那学生的喜欢劲儿,仿佛是什么伟大的创造。这时我就及时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作品与图片上的作品和欣赏的实物进行比较,然后作出评价。学生在动手中兴趣盎然地欣赏了竹编工艺。

2.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引入欣赏。

(1)课始导入欣赏:在工艺、绘画课的开始部分安排一些与本课有关的欣赏内容。如上《剪纸》一课时,在导入阶段让学生欣赏一下剪纸――“窗花”;(2)在实践中穿插欣赏,在指导学生练习时穿插欣赏,提供练习的范例,以欣赏帮助练习,以练习促进欣赏;(3)在结束时加入欣赏。在练习结束时加入欣赏,通过比较与实践体会能使学生认识到自身作品的优缺点,还给学生在练习的基础上明示发展的方向,诱发学生探求美的兴趣与愿望。

第8篇:美术欣赏教学范文

关键词:欣赏;培养;主体;激发;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2-0265-02

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天性――爱美,而且很早就对美好的事物有所感知,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尤其是进入小学以后,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更为强烈。而小学美术中的欣赏教育,就是一门满足他们爱美需求的课程,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好、欣赏能力,陶冶情操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美术欣赏教学是小学美术教学的三项内容之一,它与绘画、工艺教学组成完整的美术教学体系。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范围包括绘画、雕刻、工艺美术、建筑艺术等各个种类,古、今、中、外等各个方面。在我国还把书法、篆刻纳入美术范围。此外,服务于时空艺术的舞台艺术、影视艺术也将其设计成果作为空间艺术,归入美术门类之中,绘画雕塑是以欣赏性为主的美术,其余皆属实用性的美术。美术欣赏就是要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那么,怎样培养学生具有一双明亮的、审美的眼睛呢?

一、充分认识欣赏教学的重要性

1.欣赏是学习美术创作的基础和前提,如果没有掌握如何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和技巧,就无法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2.注重随堂欣赏教学。新的美术教材没有安排专题欣赏课,而是把欣赏贯穿到每一课当中,每节课的欣赏往往只有短短的几分钟时间,非常宝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单单满足于让学生“看”和“听”,还要让学生“触”、“说”、“读”、“议”甚至“写”,让学生充分地感受作品和欣赏作品。

3.培养一个好的欣赏者比培养一个好的创作者更为重要。几百名小学毕业生中有几个将来能成为专业的美术工作者呢?最多不过几个。其余的大部分在工作生活中有多少机会能用上上学时所练就的美术创作技能呢?恐怕也不会太多。小学作为基础教育阶段,对于美术教学,其主要目的不是美术创作能力的培养,而应该是美术欣赏的能力提高,也就是说,小学美术教学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培养好的欣赏者,使他们具备丰富的审美经验、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审美理念,进而形成完善的人格,能自觉地按美的标准去生活和工作。

4.美术教学中的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首先在于欣赏教学。培养审美创造能力是美术教学的核心任务,但“创造”不等于“创作”,欣赏中同样饱含创造;从接受美学的观点来看,欣赏本身就是艺术创造的一部分;而且创作离开了欣赏,就会是无源之水,实现不了创造。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首先在于欣赏教学。但如上所述,由于欣赏是创作的前提和基础,而欣赏教学又能极大地培养着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首先在于欣赏教学,欣赏教学是培养学生审美创造力的关键一环。

二、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形式

往往在美术课欣赏教学中,教师从开始出示所要欣赏的作品后,就一个人从开始一直讲到下课,形成了一个教师一人不停地说,而学生就像傻子一样在下面听着,欣赏课成了一个人的讲赏课。而这样的只有教师讲的欣赏课,对于学生充其量只是对作品的表面有了皮毛的了解而已。因此,在欣赏课中,出示欣赏作品以后,让学生自己认真地、全面地看几分钟,然后再请学生说说对作品的第一印象。用提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观察作品,可以从颜色、构图、给人的第一感觉上去仔细地体会。对于欣赏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欣赏讨论,以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这种形式的欣赏课教学则更多地体现了学生自主参与、团队协作,更加充分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意图。

三、小学美术欣赏课编排顺序及特点

1.小学一、二年级欣赏的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和认识生活周围一切美好事物是如何表现的。例如第一册《五彩的烟花》、《童话里的小屋》,第三册《流动的色彩》、《有趣的彩泥》等,其主要特点是一、二年级所欣赏的作品富有极强的色彩刺激,能一下子吸引孩子的注意,符合孩子的审美心理。

2.小学三、四年级欣赏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接触一些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艺术情感的美术作品。例如第五册《家乡的桥和塔》、《金色的浮雕》,第六册《工艺美术的雕像和陶瓷》等,三、四年级欣赏作品的特点是以了解民间工艺作品刺绣、竹编手工艺品的特点为主,一系列的作品不但可以看,还可以动手操作,这些作品对学生的吸引力极强。

3.小学五、六年级欣赏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祖国悠久的艺术底蕴,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例如《现代雕塑中的人物形象》、《保护文物》、《爱护古建筑》等,五、六年级欣赏内容的主要特点是让学生全面地了解我国造型艺术文化,包括中国山水画、石木雕塑、古建筑、工艺美术作品等各方面的欣赏。

四、小学美术欣赏课的几种教学方法

1.在玩中加深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印象。玩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而在我们的美术欣赏课中利用一些游戏的方式来完成美术作品欣赏的目的,这正是师生都能接受的一种“寓教于乐”好形式。在学习《民间玩具》这一课时,课前我收集了若干民间玩具。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游戏,学生通过游戏、仔细观察,而后,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来讲一讲玩具的特点,有的同学一边说一边向大家展示玩具的特点,逗得同学们都开怀大笑。利用这种形式,学生对中国民间玩具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因此,在游戏中培养学生的审美价值观,对我们的美术欣赏课有着相当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2.创设问题情境,寻找解决方法。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利用多媒体创设出有趣的问题情境,然后通过分析、讨论交流、解决问题几个步骤来完成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和认识,最终达到对美好事物的理解和感知这一目的。在学习《我也是艺术大师》一课时,我为学生准备了一幅梵高的《向日葵》,同学们一看都知道这幅画的名字,但没有人知道它的内涵是什么,我就提问:向日葵象征着什么?它表达了画家的一种怎样的心情?同学们听了对此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小组之间马上开始了激烈的讨论,并踊跃地进行了发言,有的说梵高画的向日葵,像熊熊的火焰,有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有的说黄色的向日葵像一个个的太阳;最后由我补充:梵高作画时,怀着极狂热的冲动,追逐着猛烈的即兴而作,这幅流芳百世的《向日葵》就是在阳光明媚灿烂的法国南部所作的。对于梵高而言,向日葵这种花是表现他思想的最佳题材。夏季短暂,向日葵的花期更是不长,梵高亦如向日葵般结束了自己短暂的一生,称他为向日葵画家,应该是恰如其分。在这堂美术课上,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发言,每个人的思想都是高度地集中。从此不难看出,有效的提问是上好美术欣赏课的一种有效尝试。能引导学生去探究问题,增强学生上课的专注力,给课堂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3.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欣赏资料。(1)上课之前对所收集的欣赏资料进行分类,也可以组织学生共同挑选他们喜欢的、感兴趣的题材、内容,注重作品的趣味性和思想性。(2)把所要欣赏的内容进行加工、处理,采取学生们乐于接受的看录像、做游戏等形式进行教学。(3)引导学生欣赏作品的时候要抓住重点,从作品最精彩的地方入手,了解画家创作的意图,激励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提出疑问,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进而加强自己对欣赏作品的理解和感触。

4.进一步开发美术欣赏的思路激发学生的多面兴趣。在进行美术欣赏课教学时,如果完全看中教材本身,忽视了讲课的侧重点和针对性,不引导学生对知识面更深层地了解的话,就会使学生对美术欣赏课感到枯燥无味。事实上,每个学生对于眼睛直接看到的图像的兴趣和颜色的感染力有较大的差别,不少学生由于知识和兴趣的差距,对此不能形象和深入地了解或思考。美术欣赏其实是一种综合的审美实践活动,在欣赏中人的眼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准确地辅以其他器官,如听觉、触觉、调动学生现实生活中的经验等,会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在欣赏《千里江山图》等中国画名作时,只让学生从美术的角度进行欣赏,单一地通过眼睛去感受中国画的意境,了解中国画中各种各样的手法等知识就显得过于枯燥乏味,所以在了解中国画之前,可以先让学生们自己亲自动手感受一下中国的文房四宝,感受一下画笔接触到画纸的那一瞬间的变化,倾听一下那舒缓悠扬的古典音乐,加强学生对中国画的审美感受。

五、改进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的意见、建议

1.加强领导意识,钻研新课改,转变教育观念。学校领导积极提升管理水平和管理理念,组织美术教师认真研究新课改,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充分发挥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2.合理地利用现有教材,科学地改进教学方法。认真学习和研究美术课程标准,掌握好教材的特点,创造性地利用好教材。根据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基础,科学地选择美术教学题材。

3.强化教育资源,加强合理的投入。加强对农村小学的软、硬件设备的投入,加大对农村小学的资金投入和专业美术教师的配备。这样才能进一步缩小城乡的教育差距。

第9篇:美术欣赏教学范文

【关键词】:愉快教育、情景教育、和谐教育

一堂生动有趣的美术欣赏课,让同学们品之有味、美不胜收。从而使美术教学逐渐完善,达到“陶冶高尚情操,完善人格,提高生活质量”的目标。可见美术欣赏课在美术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美术教学不可缺少的 组成部分。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愉快教育、情景教育、和谐教育、成功教育的改革试验给我们美术教育注入了新的内涵,要知道一件件的艺术作品能屹立不倒,不仅仅只是外表的美,而更重要的是对 社会 产生的影响。所以说,我们在重视对学生美的表现力和创造力的培养的同时,更要重视对美的感受力和鉴赏力的培养。从而加强学生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力和对美好生活追求 的热情。因此,要重视美术欣赏教学,从小学到初中,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走向了一个新的起点, 对问题的看法、理解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上好一堂美术欣赏课,无疑在此方面起到了添砖加瓦的效果。这一阶段,我刚好上的是七年级美术欣赏课,我对欣赏课在美术教学中的作用颇有体会,下面浅谈一下我在教学中的感受及如何逐步去渗透 这个问题的:

一.美术欣赏课可以开拓学生思维,开阔学生视野,并在欣赏过程中,总结出一套欣赏方法,来提高审美能力

当学生拿出一幅作品时不知如何去欣赏,或者说不知从哪里着手,只能凭感觉去说。根据这种情况,老师针对性的提问,有意识的的启发将是特别的重要,如欣赏《在激流中前进》这幅画时,教师提问:“这幅画面上画 了些什么景物或内容?”同学们通过观察回答:“黄河水,船工。”教师接着问:“画家是怎样去表现黄河水和船工的?”答:“用大笔触的色彩去表现黄河水,这样可以渲染出黄河水的急、猛、 危险。”再问:“船工的表情或神态是怎样的?”答:“镇定自若、沉稳的。”教师小结:“这种对比,显示出船工毫不畏惧,没有被困难所吓倒。”接下来我又讲了画家为了表现好这幅作品, 多次去黄河边写生,历经艰辛。又问:“画家为什么要这样去表现或者说这样表现是为了什么?”通过学生回答,教师概括:“为了表现船工百折不挠的大无畏精神。”学生豁然开朗。

一副 优秀的作品,挖掘其深刻的内涵,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去理解和欣赏这幅作品了。于是我总结了欣赏一幅作品的三个要点:1.看画面上画了些什么内容或景象。2.画家是怎样去表现的。3.画家为什么要这样表现(或者说画家这样表现的目的是什么?)。通过对这幅作品的欣赏,教师和同学同时总结了以上方法。那么在以后的作品欣赏中,学生可以触类旁通、有的放矢,达到自己欣赏一幅作品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开拓了他们 的思维, 开阔了他们的视野。 二.欣赏的另一目的就是要达到育人的效果。

欣赏教学的三个主要功能之一是:教育。所以我们在上欣赏课时,诱导学生,明白事理,以达到育人之目的。当学生欣赏完一幅作品时,了解了画家创作意图后,进一步提问学生,这件作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仍以《在激流中前进》为例,当大家概括出画家想表现的是船工们的一种精神,在困难面前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的精神。教师接着问:“欣赏了这幅作品,画家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学生回答:“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应知难而上,问老师、问同学,及时解决难题。”师:“那么这些船工在激流中前进是为了什么?”生:“为了生活。”师:“那么我们应该 想想, 我们的父母、家人干的职业虽然和船工不是一个行业。但为了生活、 为了子女,仍然付出了多少艰辛,你们理解吗?你们体谅吗?我们应该怎么做?”一个问题就达到了目的。学生回答:“我们应该知恩图报,以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以优异的成绩去感恩老师,去爱他们,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育人之效果在欣赏、提问当中自然而然的 解决了。

三.介绍背景、激发兴趣;陶冶性情、升华境界

无论欣赏哪件作品,首先让学生了解的是画家,而每个画家的成长经历及创作过程都是一个 个完美的、 激励学生学习的故事。从而让学生牢牢 记住这些画家,其次介绍画种及画法.风格。让学生知道了西方的素描、色彩,理解了中国的水墨画、工 笔画等。从而在他们的知识领域又增添了许多美术方面的知识,他们的兴趣提高了。当我讲到凡.高时,先说明了《向日葵》高昂的拍卖价,学生很惊奇,于是我讲了凡高的身世、创作历程、环境以及凡高的绘画风格、凡高的感情,“《向日葵》里没有吸引人的情节,几棵金黄色的向日葵,被他曾经多次画过。在他眼里向日葵不是寻常的花,而是太阳之花,是光和热的象征,是他内心翻腾感情的烈火写照。是他苦难生命的缩影,因而他的每一笔都能让我们感受到他的心跳-----。” 学生们或议论,或沉思,从而在思索中揣摸出凡高作品价值高的原因。同时产生了对凡高的怜悯、佩服、敬重的情感。同学们在这几周的欣赏课中,在脑海里深深烙印了凡.高、《向日葵》、达芬奇、张择端、齐白石 等等。 每一堂课、每一个故事都让他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在一片绚丽的天空中成为创造的主人。

四.在欣赏中提高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评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