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画教学范文

国画教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画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国画教学

第1篇:国画教学范文

如《熊猫》一课,首先是让学生观看熊猫的图片或让学生讲述一些有关熊猫的故事等,在学生了解了有关熊猫的结构后讨论一下用墨的处理。再让学生分析熊猫的生活习性,或者讲述熊猫有关的动画片等,最后把自己所想表现的形象以及周围环境作进步的练习,并且完成一幅作品,这样学生有一个自由发挥的余地,给予创作的空间。

二、改变形式,提高学生的兴趣。

传统的教学中是以教师传授技法为主,重视画面的构图,每位学生在已有的框式下进行临摹,学生最终只能成为画匠。学生间的联系较少,缺少互相比较共同进步的机会。我在课堂教学中如《猴子》一课,是让学生观看猴子在现实生活中的录像,在分析猴子的结构特点以后再对用墨做了相应的要求,通过示范,学生对猴子的画法了解了,再让学生进行分析自己如何来完成一幅有趣的作品,通过练习,最后要求全班同学在一张长卷上共同完成一幅画。这时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发挥,同学间的协助精神得到培养。通过共同作画学生能够相互取长补短。绘画水平得到提高,同时学生的绘画兴趣也越来越高。

三、多渠道,培养创新意识。

教育家陶行知先进言:“世界上人人是创造之人,时时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康德言:“人是借助令人惊异的能力——想象力创造文化的生物。”培养创新意识,首先需要以下几个条件:①创设一种宽松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充分开展创造认知活动,产生乐于创造要求。②民主、亲密、平等与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进行创造教学、培养儿童创造性的前提。③在创造教学的内容安排上,必须具备准确的有利于产生联想的指导理论和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充分活动。

1、我在课堂教学中是这样安排的,如:学生之间或师生间共同讨论如何完成一幅画,例《公鸡》一课,在表现了公鸡以后,背景的处理可让学生各抒已见,进行讨论,教师尊重学生的选择,这样学生能够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作品。

2、采用国画中的各种表现方法,如:①揉纸法,作画前先将纸揉成一团,然后轻轻展开,使皱纸平整后才能作画,也可有部分利用揉皱,用这种方法画出来有一种肌理效果,例画树干等。②没骨法、填色法、点染法、晕色法、平涂法、擦染法、洒落法、拓印法、加剂法等等,这样使学生能利用各种表现手法来对心中的事物进行描绘,使之能获得得成功感,提高学生的创作热情。

四、内容形式多,学生热情高。

传统的国画教学内容不外乎山水、人物、花鸟以传统的单墨进行着,小学的国画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贴近他们的生活。如描绘“我的家长”、“窗前”、“校园”等,这些对他们来说是非常熟悉的,所以绘画起来非常有劲,这对学生的创造思维也得到培养,同时学生在进行绘画时经常考虑到如何用笔、用墨和用色,这对学生绘画综合能力的提高是非常有益的。

五、工具材料的更新,使学生产生新奇。

受到传统国画的影响,学生头脑中绘画国画的材料是毛笔、墨汁、国画颜料。而我在教学中允许学生用水粉颜料,并且能用水粉画的方法作画,还可以用油画棒等材料来作画,这样学生在材料的应用上是多种多样的,学生乐意利用其它各种材料来进行绘画,效果也十分理想、兴趣很高。

美术教育家勒温费尔特说过:“儿童只要被给予充足的时间、帮助,获得与创造性材料接触的机会,而不被强迫接受成人的模式和规范,那么每个儿童都能成为艺术创造的能手”。在教学形式上我是这样做的。

(一)游戏引入,激发兴趣。

皮亚杰认为:“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的加入便发动了储存在内心的力量。”当学生刚进入课堂,教师进行教学时,由于学生对水墨画十分地生疏。若以传统的模式进行教学,机械地临摹老师的范画,学生易产生厌烦,从而讨论画画,使他们失去一次良好的学习机会。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先让学生听一则有趣的故事,即:“吴大帝孙权,让曹不兴画屏风,曹误落笔为素,因就作蝇,既进,权以生蝇,举手弹之。”来调动兴趣,然后在纸上示范点上一点墨,让学生想可以画些什么?(如蝌蚪、甲虫等)再进行合理的示范,随即让学生来尝试。这样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学生也乐意用水墨画的形式来进行绘画,从学生的作业中可看到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也让学生体会到水墨画的优越所在。

(二)用“玩”来训练绘画的技法

玩是每一个儿童的天性,他们生性好动,敢于去画,教师应抓住他们这一特点,巧妙地进行利用,使他们在玩的过程中掌握技能。如:画“瓶花”利用破墨的方式进行教学,先用浓墨(或色)画各种不同的线描的画,然后用淡墨或水(色),点在画的中间,利用水的张力,以及宣纸的特征,使画产生了漂亮的肌理效果,由于水份的多少或时间的长短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学生对这种效果,表现得非常兴奋,而且胆子也大,在这个玩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水份的多少对画面产生的效果的作用。再如,利用写字的游戏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锻炼中,侧、逆、顿锋的应用以及色彩知识的掌握。即,让学生用平时写字的方法在宣纸上用墨写上字,可以把字拆开、叠加、拼合等方法进行书写,写时也可用各种运笔方法,然后在不同的空间填上颜色。通过训练学生对各种用笔、色彩间的关系、疏密关系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样,学生的主动性很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发挥的余地。这也是我们中、小学生校的美术教育的要求,不是惯常的“抓两头,带中间”的所谓“正态分布”式的教育,而是让每个受教育的学生都能获得“最近发展区”的发展或“跳一跳,吃苹果”的润泽和成长的完善化教育。

(三)故事的导入,提高学生的知识

中国画发展的历史悠久,名人辈出,名人轶事也多,这对提高学生的知识面,领略国画艺术的优秀有着很大的作用,如:“吴带当风,曹衣出水”、“吴道了一日之间绘成嘉陵江300余里的壁画,而李思训几月足不出户”的故事、“黄家富贵、徐熙野逸”、“马一角,夏半边”、山人的“墨点无多泪点多、泪眼中的旧江山”、“哭之、笑之”、齐白石的“不倒翁”等故事,让学生感受中国画艺术的博大精深,以及各种不同的表现方法和笔墨的巧妙之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画画的影响,让他们感受到学国画的乐趣。

(四)利用范例,提高学生的表现力。

地质学家李四光说:“观察是取得知识的重要步骤。”观察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他们往往看得少,对事物极其生疏,如在画“老虎头”这一课,老师对老虎的各个结构分析清楚,然后让学生感受分析不同情况下老虎的各种神态,再让学生进行创作,这时学生表现出来的老虎各不相同,发火的老虎用红色。也有用各咱颜色,如在画老虎头四周的毛时,有的学生用干笔来画,体现出了笔的质感,这说明他们是用自己的感受来进行创作。每个学生有着自己的理解,他们能够用笔墨来体现自己内心的感受,利用各种不同的范例的比较,让学生选择自己较满意的作品,从而传授些构图等知识,让学生较容易地接受绘画的基本知识。

(五)在内容选择上,力求多样化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让学生来临习梅、兰、竹、菊等花卉、山水、鱼虫等,一节课是临习为主,而学生自己主观意念受到限制,只能根据老师的要求做着机械的练习,严重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我在课堂教学上采用多元化的内容供学生选择,这样既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主,也为学生的自由发挥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如画“脸谱”,我让学生先看几十种不同的京剧脸谱和其他不同形式的脸谱,然后让学生自由选择进行绘画,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创作出来的作品吼十分新颖。再如画“猴子”,先讲清猴子的结构,老师进行示范,强调用笔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进行模仿各种猴子的动作表演,再讲述有关猴子的有趣的事情,如母子情等,可观看录像让学生对猴子有更深的了解,再让学生进行创作,这样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一个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到了知识,也表现了自己的长处,使得每个学生都看到了自己的进步。

(六)深入生活,扩展学生表现面

美国教育家罗恩菲德早就指出:“在艺术教育中,艺术中介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过程中变得更富有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用于何处。假如孩子长大了,而由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运用于生活和职业,那么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就已完成。”所在儿童水墨画教学中,扩展学生表现的内容是十分重要的,传统的教学不外乎临摹、写生、创作三体合一,这是历代画家实践证明的一条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内容也是常规的花鸟、山水等,而目标相当数量的儿童国画班,也施行依样画葫芦的教学模式,有的更以前辈画家成名作品为范画,此现象已引起众多美术界有识之士的忧虑。我在教学中让学生深入生活,表现生活中的某一事物,如鞋、自行车、花瓶、田野的树等静物外,还可以表现生活中的某一场景,如卧室的一角、我的窗前等,也可以表现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如愉快的星期末、乘凉晚会等等。

第2篇:国画教学范文

中国的绘画艺术有着长远而具丰富意蕴的发展体系,它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独特性。传统的中国画在造型艺术上,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长期以来,中国画家乐于在画内题写诗文并加盖印章,使诗、书、画、印融为一体,珠联璧合。历来国画大师几乎同时是书法家和诗文家。中国画家素来将画视同诗文。郭熙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既说明了诗与画的不同特质,同时又阐释出诗画的同一性。近代齐白石说中国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似与不似之间与文学艺术家的主观感情、审美趣味、思想倾向上关系极大。从艺术形式上看主要表现为:诗书画印在一幅画上的完美结合,在创作思想上明确蔑视对自然的模仿和表面的形式,在审美观方面吸收了文学创作、文学理论中的丰富营养。历代中国画家都著作了极丰富的画论,在世界美学、艺术学领域具有重要的价值。中国绘画史上有“深山藏古寺”“野渡无人舟自横”“十里蛙声出山泉”之类的故事,中国画极具平面性,无法创造再现物象物质性的立体效果。它靠文学性的支持,传达物象在作者心目中的形象——心象。在诸多大家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应推王维,如他的《山居秋暝》诗,不仅点明时间是秋天傍晚,交代地点是空寂的山林,还描绘了明月朗照,清泉漫流,使人仿佛看到弯月透过松枝洒向大地的清光,仿佛听到泉水在石上流过的潺潺声,俨然是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中国绘画在其形成、继承和发展的长期过程中,始终紧紧依附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和文化理念,加上中国画所用材料的特有功效,形成了其特有的艺术风格。中国绘画的造型往往通过改变客观事物原有的艺术变形方式,即意象造型,在更高的审美层次上表现艺术家感受的真实和情感的真实,在不断的学习中,逐步提高学生的修养和内涵。

二、培养学生的“意象”思维

作为民族艺术的中国画,与中国文明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意象”思维正是中华民族经过长期思考与实践所创建的一种了解世界、创造文明的认识观与方法论,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大观。写意画以“意象”构成的方式来表现客观事物,在艺术创作中实现对自然物象的超越而达到一种主体情感的流露,并不是对客观事物的漠视和否定,而是更加深入地把握客观事物的本质。它有自己的审美理想和表现形式,是传统绘画中的精华,它渗透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中国艺术精神。以“意象”构成的方式来表现客观事物,在艺术创作中实现对自然物象的超越而达到一种主体情感的流露,并不是对客观事物的漠视和否定,而是更加深入地把握客观事物的本质。它有自己的审美理想和表现形式,是传统绘画中的精华,它渗透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中国艺术精神。可以说,写意画是中国艺术精神的具体体现。以“写意”为宗旨的中国画在选择其“达意”的表现形式时,是以重“神”轻“形”为原则的,它不注重物象的明暗体积;不追寻物象的写实关系,而是确立了“墨线”——这一古老又纯朴的“意象”符号,并赋予它更加丰富的情感内涵,形成中国画与西洋画从形式到本质的区别。不同的思维方式,造就着不同的艺术表现;不同的艺术表现,又体现了不同的思维观念。中国画受特定思维影响所造就的“写意”式造型表现,正是中华民族的理想、愿望以及“民族精神”的真实写照。写意画在长期发展中,造成了主客观结合的独特方式,在再现客观世界和表现主观世界的结合中,主观世界的表现成了主导方面,画家是用“写意”主导“传神”的所谓“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造型观,要点是不走极端,既抽象又具象,“似”是像对象,是重客观,“不似”是像主观感受,也更重视主观,既不与照相机争功,又不是绝对不似,总之是重在主观表现。石涛说过“画者从于心者也”。画家虽然要以客观世界为依据,但不是被动地模拟对象,画中的客观对象已经经过了画家心灵的陶融,注入了自己的感受,而且不同的人感受也有所不同。

三、培养学生的“写意”造型观

中国画表现物象、反映生活,都有自己的认识和方法。中国画家对生活中的实体形象在提炼、概括当中,运用的不是写实手法,它追求的不是形象的真实性、典型性;而是形象的概括性和类型性;通过形象的“意似”和神韵,揭示其本质特征。在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时,注重含蓄,强调的是寄寓性、曲折性和抒情性。那么,中国绘画艺术审美意识物化形态的特征是什么?简单说来,就是“写意”。以“写意”为宗旨的中国画在选择其“达意”的表现形式时,是以重“神”轻“形”为原则的,可以说,写意画是中国艺术精神的具体体现,不同的思维方式,造就着不同的艺术表现,不同的艺术表现,又体现了不同的思维观念。在中国画笔墨练习教学中,墨色的交融,干、湿、浓、淡、清构成水墨淋漓的情趣世界,使学生在这种笔墨的变化中得到无穷的乐趣,这对学生既是一种美的启迪、情操的陶冶,也是一种国画技法训练。中国画教学以引导学生的“意象”思维及“写意”造型为主,并不是不学技法、脱离技法,而是依此指导技法的正确运用。因此,在中国画这一特定性的教学活动中,正确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意象”思维,让学生掌握“写意”的造型观,并依此去指导技法,驾驭技法,才能使中国画教学的目的得以正确贯彻。

全方位多角度的教学方法是成功完成国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国画教学不仅局限于课堂内,也可以课内课外相结合,如定期举办学生的美术作品展览和开展美术第二课堂活动。中国画博大精深,是我们美术教学取之不尽的艺术源泉,怎样更进一步地搞好中国画教学,使我们的民族艺术发扬光大,后继有人,还有待于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研究,并为之不懈地努力。

内容摘要:中国画在美术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中国绘画在其形成、继承和发展的长期过程中,始终紧紧依附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和文化理念,加上中国画所用材料的特有功效,形成了其特有的艺术风格,在世界美术艺苑中独树一帜。中国画融诗、书、画、印为一体,代表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修养和内涵,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之瑰宝和骄傲,也是中国画教学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中国画意象教学

中国画是我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经历了自身发展的辉煌岁月,它不仅为我国历代各族人民所珍爱,同时也对世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在漫长的发展中经过对自身表现形式的反复锤炼、升华而日臻完善。

参考文献:

[1]王华新.高师美术教育的反思与策略.美术.2005.7

[2]尹沧海.再提中国画的写意性.国画家.2005.2

第3篇:国画教学范文

一、拓宽教学内容,促进发散思维。如《熊猫》一课,首先是让学生观看熊猫的图片或让学生讲述一些有关熊猫的故事等,在学生了解了有关熊猫的结构后讨论一下用墨的处理。再让学生分析熊猫的生活习性,或者讲述熊猫有关的动画片等,最后把自己所想表现的形象以及周围环境作进步的练习,并且完成一幅作品,这样学生有一个自由发挥的余地,给予创作的空间。

二、改变形式,提高学生的兴趣。传统的教学中是以教师传授技法为主,重视画面的构图,每位学生在已有的框式下进行临摹,学生最终只能成为画匠。学生间的联系较少,缺少互相比较共同进步的机会。我在课堂教学中如《猴子》一课,是让学生观看猴子在现实生活中的录像,在分析猴子的结构特点以后再对用墨做了相应的要求,通过示范,学生对猴子的画法了解了,再让学生进行分析自己如何来完成一幅有趣的作品,通过练习,最后要求全班同学在一张长卷上共同完成一幅画。这时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发挥,同学间的协助精神得到培养。通过共同作画学生能够相互取长补短。绘画水平得到提高,同时学生的绘画兴趣也越来越高。

三、多渠道,培养创新意识。教育家陶行知先进言:“世界上人人是创造之人,时时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康德言:“人是借助令人惊异的能力——想象力创造文化的生物。”培养创新意识,首先需要以下几个条件:①创设一种宽松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充分开展创造认知活动,产生乐于创造要求。②民主、亲密、平等与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进行创造教学、培养儿童创造性的前提。③在创造教学的内容安排上,必须具备准确的有利于产生联想的指导理论和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充分活动。1、我在课堂教学中是这样安排的,如:学生之间或师生间共同讨论如何完成一幅画,例《公鸡》一课,在表现了公鸡以后,背景的处理可让学生各抒已见,进行讨论,教师尊重学生的选择,这样学生能够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作品。2、采用国画中的各种表现方法,如:①揉纸法,作画前先将纸揉成一团,然后轻轻展开,使皱纸平整后才能作画,也可有部分利用揉皱,用这种方法画出来有一种肌理效果,例画树干等。②没骨法、填色法、点染法、晕色法、平涂法、擦染法、洒落法、拓印法、加剂法等等,这样使学生能利用各种表现手法来对心中的事物进行描绘,使之能获得得成功感,提高学生的创作热情。

四、内容形式多,学生热情高。传统的国画教学内容不外乎山水、人物、花鸟以传统的单墨进行着,小学的国画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贴近他们的生活。如描绘“我的家长”、“窗前”、“校园”等,这些对他们来说是非常熟悉的,所以绘画起来非常有劲,这对学生的创造思维也得到培养,同时学生在进行绘画时经常考虑到如何用笔、用墨和用色,这对学生绘画综合能力的提高是非常有益的。

五、工具材料的更新,使学生产生新奇。受到传统国画的影响,学生头脑中绘画国画的材料是毛笔、墨汁、国画颜料。而我在教学中允许学生用水粉颜料,并且能用水粉画的方法作画,还可以用油画棒等材料来作画,这样学生在材料的应用上是多种多样的,学生乐意利用其它各种材料来进行绘画,效果也十分理想、兴趣很高。美术教育家勒温费尔特说过:“儿童只要被给予充足的时间、帮助,获得与创造性材料接触的机会,而不被强迫接受成人的模式和规范,那么每个儿童都能成为艺术创造的能手”。在教学形式上我是这样做的。

(一)游戏引入,激发兴趣。皮亚杰认为:“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的加入便发动了储存在内心的力量。”当学生刚进入课堂,教师进行教学时,由于学生对水墨画十分地生疏。若以传统的模式进行教学,机械地临摹老师的范画,学生易产生厌烦,从而讨论画画,使他们失去一次良好的学习机会。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先让学生听一则有趣的故事,即:“吴大帝孙权,让曹不兴画屏风,曹误落笔为素,因就作蝇,既进,权以生蝇,举手弹之。”来调动兴趣,然后在纸上示范点上一点墨,让学生想可以画些什么?(如蝌蚪、甲虫等)再进行合理的示范,随即让学生来尝试。这样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学生也乐意用水墨画的形式来进行绘画,从学生的作业中可看到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也让学生体会到水墨画的优越所在。

(二)用“玩”来训练绘画的技法玩是每一个儿童的天性,他们生性好动,敢于去画,教师应抓住他们这一特点,巧妙地进行利用,使他们在玩的过程中掌握技能。如:画“瓶花”利用破墨的方式进行教学,先用浓墨(或色)画各种不同的线描的画,然后用淡墨或水(色),点在画的中间,利用水的张力,以及宣纸的特征,使画产生了漂亮的肌理效果,由于水份的多少或时间的长短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学生对这种效果,表现得非常兴奋,而且胆子也大,在这个玩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水份的多少对画面产生的效果的作用。再如,利用写字的游戏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锻炼中,侧、逆、顿锋的应用以及色彩知识的掌握。即,让学生用平时写字的方法在宣纸上用墨写上字,可以把字拆开、叠加、拼合等方法进行书写,写时也可用各种运!笔方法,然后在不同的空间填上颜色。通过训练学生对各种用笔、色彩间的关系、疏密关系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样,学生的主动性很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发挥的余地。这也是我们中、小学生校的美术教育的要求,不是惯常的“抓两头,带中间”的所谓“正态分布”式的教育,而是让每个受教育的学生都能获得“最近发展区”的发展或“跳一跳,吃苹果”的润泽和成长的完善化教育。

(三)故事的导入,提高学生的知识中国画发展的历史悠久,名人辈出,名人轶事也多,这对提高学生的知

识面,领略国画艺术的优秀有着很大的作用,如:“吴带当风,曹衣出水”、“吴道了一日之间绘成嘉陵江300余里的壁画,而李思训几月足不出户”的故事、“黄家富贵、徐熙野逸”、“马一角,夏半边”、山人的“墨点无多泪点多、泪眼中的旧江山”、“哭之、笑之”、齐白石的“不倒翁”等故事,让学生感受中国画艺术的博大精深,以及各种不同的表现方法和笔墨的巧妙之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画画的影响,让他们感受到学国画的乐趣。 (四)利用范例,提高学生的表现力。地质学家李四光说:“观察是取得知识的重要步骤。”观察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他们往往看得少,对事物极其生疏,如在画“老虎头”这一课,老师对老虎的各个结构分析清楚,然后让学生感受分析不同情况下老虎的各种神态,再让学生进行创作,这时学生表现出来的老虎各不相同,发火的老虎用红色。也有用各咱颜色,如在画老虎头四周的毛时,有的学生用干笔来画,体现出了笔的质感,这说明他们是用自己的感受来进行创作。每个学生有着自己的理解,他们能够用笔墨来体现自己内心的感受,利用各种不同的范例的比较,让学生选择自己较满意的作品,从而传授些构图等知识,让学生较容易地接受绘画的基本知识。

第4篇:国画教学范文

【关键词】中国画 教学体系 中外相生 本源主体 造型观 风格化 研究

绘画作品离不开客观描绘对象和创作主体,这就会有各种客观对象和创作主体呈现出来。影响这两者使其不同于其他的因素,有自然因素,也有人文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是地理和气候,人文因素主要是历史和文化。地分南北东西,一个地域有一个地域的特点,在漫长的历史积淀和变迁中,一方水土内就会形成一方文化。当然,也就会养育一方艺术。自然因素虽有沧海桑田的变迁,但在某一个时期内基本稳定。而人文因素随着人本身的迁移和文化的传播交流,呈现越来越多的变化。这种交流变化是客观存在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无法违背,只能善加疏导,整理利用。

创作和研究中国画,必须考虑地理区位和历史文化,而研究地理区位和历史文化较科学的方法应该是坐标式的。如以某地域为原点,本地域历史文化传承为纵轴,本地域某一时期为横轴。这样既可以研究一个具体的小地域内的中国画,也可以把中国看成一个地域来研究。还可以把整个东方看作一个地域,西方看作一个地域,建两个坐标系来进行比较研究。了解别的文化艺术可以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学习别的文化艺术是为了更好地发展自己。所以,立足本地域的研究是最根本的。

西安美术学院地处中国大西北,不光有独特的绘画题材。在其浓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拥有周秦汉唐历史、人文、艺术和民俗等丰富的文化资源,还有西北实力强大的美术阵营为基础。

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基于这些基础和条件,深入研究和学习优秀传统,开展中国西北区位特色的中国画创作研究。以周秦汉唐文化、延安革命文化、西北民间文化、“长安画派”为传统,以“黄土画派”为旗帜,吸收国外不同的文化,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精神,加强具有西北艺术风貌的特色教育,建构具有时代特色的中国画教学体系。按照“传承、发展、品格”的艺术宗旨,以多元一体的具有西北区位特色和时代气息的中国画教学模式为根本,培养具有鲜明艺术个性的创新型人才。

一、“中外相生”的双线坐标式研究

纵标是基因,横标是形态,有了基因就能决定形态的属性。所以,找准纵横标的交点就是我们研究的意义。中外绘画两条纵线的坐标体系研究同样重要。当中外坐标叠加或相近的时候,会形成一个更厚的点或一个面,这样就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加灵活准确的传承关系和宽广的发展空间。该理念是广涉中西美术理论后所发展的自我表现理念为核心的教学体系,合理地解决了“西学东渐”的悲观中国画思想,有利于解放学生的传统思想包袱,轻松地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创作出具有时代气息的中国画佳作。

这个研究方法要求确定中外两个原点,以各自的历史文化传承为纵轴,选定一个时期作为共同的横轴来进行比较研究。这时我们会发现,纵轴是各自绘画的基因,只要基因不变,就仍然是各自的绘画。横轴是某一时期内绘画的各种表现形态,这些形态在基因的决定下其属性是不会变的。通过比较研究还会发现,中外绘画在保证其基因不变的同时,从古至今的交流从未间断,碰撞、交流、融合一直在进行。这样就使得各自的绘画越来越丰富多彩,越来越具有生命力。

目前,在中国画的理论体系和造型观念、语言中,一直就有域外绘画的影子,而我们早已把这些影子当成了自己的优秀传统。所以说,甩掉包袱,放手地画,真正发自内心的准确表达不应受是否还是中国画这种想法干扰。尤其是一部分学生其实对中国画的认识还是肤浅、片面的,所以他所认为要坚持的中国画的样式也必然是肤浅、片面的。这样必然会制约他的学习和创作。

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向来注重传承优秀民族文化艺术,但为了追求人文艺术品格的高度、自身创作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发展,不惧怕外来文化和艺术观念、艺术形式、技法语言的干扰。因为我们的文化基因非常深厚和具有生命力,在倡导品格高度的前提下,开放式多元式的学习和创作才能保证中国画的向前发展,否则很可能陷入越走越窄的死胡同。因为,我们的祖先比我们开放、比我们包容。事实上,兼容并蓄、和而不同也正是我们的优秀文化基因之一。

二、“本源主体”的区位研究

这主要是解决某一方向的纵深研究。区位的地理文化背景是造就一个艺术家的根本,以本区位为自己的精神立足点,以区位之外为能量补充,丰富、完善自己的研究方向,彰显区位价值。这样就形成了西北区位文化和地域特色为根本的中国画表现系统,明确了以西北特有的客观世界为描绘对象,依托西北厚重的文化传统,表现自我精神情怀,彰显西北人诚实、粗放、包容的性格特质。

早在清代,沈宗骞《芥舟学画编》在讨论地域性格与地域绘画的关系时提出,“天地之气,各以方殊,而人亦因之。南方山水蕴藉而萦纡,人生其间,得气之正者,为温润和雅,其偏者则轻佻浮薄。北方山水奇杰而雄厚,人生其间,得气之正者,为刚健爽直,其偏者则粗厉强横。此自然之理也,于是率其性而发为笔墨,遂亦有南北之殊焉。”①说明不同地域艺术创作风格与样式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地理空间的文化性格决定的。

从区位文化发生学角度看,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由于不同的区位环境形成了不同的区位文化,而每一种区位文化往往又必然形成与地理环境相适应的和谐的群体性文化审美心理。西北区位文化的民族心理特征、艺术遗产、美学精神等,呼应着这一区位的环境,对于每一时代的艺术家与审美接受群体的文化审美心理结构产生着共塑作用。

西北区位既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个文化概念。西北区位文化在古代阶段曾极度辉煌。例如,同中国画的发展和成熟紧密相连的古代画家阎立本、吴道子、王维、李思训、李成、关仝、范宽等,都曾生活或活动在中国西北地区。积淀在长安的周秦汉唐文化传统中的文化精神也不是一般地缘性文化传统,而是上升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其特点就是一种文脉、一种精神、一种气场。和宋元明清的传统比较起来,可能具象的少而抽象的多,所以我们在学习和传承时,很难像以宋元明清为传统的地方有那么多可以直接临摹的实物资料。这是一个弊端但更是一个优长,因为这给了我们更大的创作空间和更多的可能性。长期浸润在周秦汉唐的文化精神和气场中,我们汲取的是一种无形的文脉养料。因为没法直接继承,所以我们必须走出画室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我们相信自然界的存在远远大于现有的文化系统,我们也相信少了具象传统的束缚,在“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过程中定会产生更多更好的具有地域特色、时代特征、个性突出的好作品。

以上讲的是西北区位这个“源”的主体,这是精神立足点。在此基础上还要广泛学习吸收区位之外的文化艺术来补充完善。这样,本区位的中国画才能更健康、更有生命力地发展下去。

三、“形意相生”的造型观研究

绘画是以具体的形象描写展现出来的,造型是绘画的基本要素。“形意相生”的造型观,要求把生活提炼为具体意境的画面形象,是画家对形象的主观再造。这种主观的造像才使得绘画有了艺术价值。

无形则无画。形是承载画面一切的基础,无论中西绘画都非常注重形的把握,都要求尽力精准。但两者对精准的定义是不同的。传统西画总体上要求客观的准确、科学的准确,而中国画总体上要求主观的准确、意境的准确。这是在中西两种大的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各自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中国画这种要求感觉上的准确由来已久,并且根深蒂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一直是我们中国画的重要要求和方法论。中国画自诞生以来就不以追求客观描绘物象的形为最终目的,其不光要求表现对象的内在生命力和神采,还得要赋予作者的主观感受和主观要求。这是对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生命和精神的追求,是一种对生活的再造和升华。所以,中国画是画家借助客观物象的外形和世人赋予的象征意义,再注入画家自己的生命体悟和精神追求而创造的全新艺术生命。这样的一幅作品,传达出了物我两方面的生命信息和精神状态。

而要做到这一切,中国画家必须具备将自然物象再造。而为营造画面意境和表达心意服务的能力,必须做到以形写神、形意相生。这才是中国画的造型。

四、“一人一品”的风格化研究

成熟作品的标志,是形成一种异于他人作品的独特风格,不仅有内容意境的独特,也要有鲜明的形象表达语言。笔墨、色彩体系的不同,学理修养的高低,无不影响着风格的形成和品格的高低。

中国历来主张“和而不同”,这在中国画领域同样适用。处理好共性和个性的关系非常重要,既不能淹没在共性中盲目从众,也不能沉湎于个性而不适大体。盲目从众则丧失自我,没有了价值和意义。一味个性则浮于虚空而不接地气,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一人一品”不是要求一味地求新求变,而是在整体的系统的框架要求下的一个方面。这不是全部要求,但是是必然要求。这应该是中国画家在全方位素质达到一定层面时的一种自然呈现。

这和上面第三点“形意相生”的造型观密切相关,做不到第三点,“一人一品”就无从谈起。因为要做到风格的独特,就得有造型的独特,然后在这种独特造型的支撑下才可能有意境的独特。然而意境的独特不只是造型独特就能完成的,技法语言的鲜明独特也很重要。画家在长期的实践中必须建立自己的笔墨体系、色彩体系,还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对自然、人生、社会有了较全面深刻的认识后,再产生自己的体悟、形成自己的主张。而这个过程人人不同,结果人人各异,自然会有高下之分,直接就会影响到作品风格的形成和品格的高低。

五、“精神代言”的典型形象研究

一个创意思想明确的画家,其画作中必然反复出现具有自我精神寓意的物象。这种物象的形成,是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漫长艺术实践中,逐渐发现、体会、概括明确起来的,是生活中的真实存在与自我精神高度契合的产物。典型形象的确立是成为一个优秀艺术家的核心指标。

这点侧重说的是为什么而画的问题。画家画画其实和作家写文章、音乐家作曲,甚至和我们日常说话是一个道理,都是在表达自己的想法。只不过表达方式不同,借助媒介不同而已。我们常把绘画技法称做语言就是这个道理。既然说话,肯定是因为有想法需要说出来。那么同样,既然画画,也是有想法要说出来。所以画画就是借助一定的物象和社会赋予这种物象的象征意义,用绘画的形式技法来表达作者的想法。画就是画家的语言。当代画家刘文西曾说:“作品是画家的生命,精品是生命中的生命。”充分说明了作品代言了画家精神生命的重要性。

一幅或者若干幅作品在表达作者创作意图上的完整和准确,能说明一个画家的能力和修养。但如果没有一个或者几个具体物象反复出现在其作品中,起到真正准确代表艺术家心性追求和精神状态的作用的话,那么这个画家在创作表现中还没达到真正的核心高度。因为只有具体的起到精神代言作用的物象才可以准确、饱满、长效地贯穿于一个较长的创作时期,使世人都能通过作品,感受、解读出作者的基本生命信息和精神状态。

而要做到典型形象的确立,“形意相生”的造型观和“一人一品”的风格化必须提前做到。这些又都是在区位地理文化、时代特色的背景下完成的。区位地理文化和时代特色又是在“中外相生”的双线坐标式研究下明确起来的,这是一个整体的系统。

结语

中国画是在中国这个地理文化区位内,经过漫长的传承发展而形成的,是世界美术领域中独具特色、魅力无限、影响深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又是由中国国内各具地域特色的中国画有机组成的。位于中国大西北的西北区位文化下的中国画,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和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

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按照“传承、发展、品格”的艺术宗旨,以周秦汉唐文化、延安革命文化、西北民间文化、“长安画派”为传统,以“黄土画派”为旗帜,用“中外相生”的双线坐标式研究方法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吸收国外优秀文化成分,构建“本源主体”的具有西北区位特色和时代气息的中国画创作和教学模式。以“形意相生”的造型观、“一人一品”的风格化和“精神代言”的典型形象为要求,培养具有鲜明艺术个性的创新型人才,建构出具有时代特色的中国画教学体系。

注释:

①沈宗骞.芥舟学画编[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3.

参考文献:

[1]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J].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

[2]苏日台.中国北方民族美术史料[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

[3]董欣宾.中国绘画对偶范畴论[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第5篇:国画教学范文

关键词:山水画 写生 要素分析 语言创新

山水画写生是学习山水画的必由之路,山水画写生教学是集提高造型能力、掌握绘画技法与培养审美意识为一体的授课形式。在教学中应使学生逐步养成正确的认识和观察方法,在具备一定造型能力的基础上能灵活自如地运用所学的绘画技法,表现对大自然的感受,画出形神兼备的好作品,为以后的艺术创作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为国画教师,我经常带领学生外出写生。然而面对纷乱复杂的自然景物,学生们经常在感动之后,拿起笔来却显得茫然不知所措,反映在画面上常常是远近不分、主次不明、杂乱无章且笔墨狼藉,更谈不到美和意境了。多年教学经验告诉我,此时应当首先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认识和观察方法,以及提高他们观察认识事物的敏锐力。观察可分为静观、坐观、近观与动观、游观、远观,近观易于深入,动观易于捕捉灵感,坐观易于凝固稳定画面,游观则易于积累更多感官信息,近观虽有失把握全局而能清晰,远观虽未能清晰然视野开阔可顾全大局,各种观察方法都很重要,应经常综合使用,各得其所。然而这种观察仅仅是用眼睛做一般性的观察,对于作画来讲是远远不够的。

所谓“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三两枝”和“千山皆入画,只取一峰青”,讲的就是不能见到的都画,也就是说用眼睛观察事物的同时还需用“心”去认识,要对表现对象进行选择和重新组织。画画的人多有这样体验,有时面对一个景象,美得让我们拍手叫绝、感动忘情,但遗憾的是,由于某种原因不能临场作画,于是拍下照片,然而回去面对照片,却怎么也找不到当初的感觉,更无法让你兴奋激动。原因何在?仔细想想,就会发现当初让你感动的美并不是你所见到的全部,而是其中的某一部分,或色彩、或节奏韵律、或某些与自己能产生审美共鸣的地方。这些地方实际上已经在你不自觉中淡出了意识,可见你所认为的美,是对眼前的景物进行取舍与选择之后的结果,也包括当时的情绪、空气、环境以及气味等其他因素。而照片则不然,它脱离了当时的具体情境,把所有的东西没有选择地和盘托出,自然在感觉上与身临其境时大相径庭。

“选择”是种能力,有了正确的观察和认识方法才能有正确的选择,这种能力取决于审美情趣与审美品格的高低。总之,画外功夫的培养应为学画者的终身之事,自然它应该是美术教学中一项重要内容。就中国山水画教育而言,首先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和认识方法,注意培养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和审美品格,学会用审美的眼睛观察世界。这样在写生时才能于复杂多样的自然中发现和提取美的事物和美的因素,让学生真正了解生活中的自然秩序与画面上的艺术秩序之间的质的区别。

绘画中各个画种由于其造型观念、所用材料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表现方法和各自特有的艺术语言。如传统油画注意写生,所以在形体透视、解剖上力求准确以及对光和色彩表现的科学性,由于所用材料确定它用笔触、油层、肌理等手段去表现对象;雕像的功用决定它一般来讲要有纪念性和永恒性,它创作所依托的泥石及金属等材料,要求它在造型和体量上有自己的特点;传统的中国画源于中国传统美学观,更注重意象造型,中国画使用笔墨工具的特殊性又形成了独特的造型观与绘画语言。了解不同画种造型观念、表现方法之异同十分必要,它能给中国山水画写生课程一个更好的定位和正确的出发点。

当今美术基础教育中,素描、色彩、透视等课程,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基本的造型能力,但山水画教学应注意自身的特殊性,要注意这些基础训练与山水画教学间的差异。学生接触山水画时往往用素描、速写的眼睛看待绘画的对象,所以画出的东西不管是构图章法还是造型中的其他因素,既不是西画也不是国画,成了非驴非马的夹生画。对此应当从解决学生造型观念入手,使其在表现方法和绘画语言上实现转变,从而立足于国画的根本。

中国画特点决定了山水画写生的表现方法和绘画语言的特殊性,就是说中国山水画写生应保持中国画的基本特色――笔墨运用和衍生出的绘画技法。中国画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和中国数代艺术家的千锤百炼,形成了如今用笔用墨的方法和丰富多彩的绘画语言,这是中国画的精髓和灵魂。所以,我提倡在写生教学之前先深入地临摹古人的经典作品,学习古法并熟悉、汲取古人总结出的经验,领会传统技法的精妙之处。在山水画具体的写生过程中,用对照的办法帮助学生分析理解古法与自然对象的关系,如各种皴法如何对应自然界中山石的结构和肌理,使学生真切地了解认识古法的魅力和表现力。同时鼓励学生勤习书法,通过书法训练提高他们运用笔墨的能力,感悟笔墨丰富的内涵。

古法是古人在艺术实践中总结出的法度,是他们艺术实践经验的结晶,不学不可。然而作画时又不能被动地拘泥于法,被法束缚而把画变成各种画谱的堆砌,换言之就是要把法度学活。况且今天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审美习惯比起古人有了很大变化,所以在学法的同时同样应当尊重自己对大自然的感受和现今审美意识的融入,创造表现力、感染力更强的新法,逐渐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进入不留痕迹的“无法而法”的境地。

在具体写生时,要告诉学生注意画面的整体性,预想画面整体构成方式和主要物体的基本走势,即是说经营好位置,保证画面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切忌心中无数地赶到哪画到哪。笔到意生之事虽然有之,但应该知道那是基于实践经验的长期积累而达到的审美经验的瞬间变通,否则就可能使画面陷于无法收拾的地步。

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在写生时常常遇到两个问题,一是怎么画得深入,层次丰富量感厚重,二是如何画得凝练概括。第一点处理不好则流于浅表化,画面空洞无物显得苍白无力,后者则使画面零乱琐碎主次无序。针对这种情况应及时帮助他们分析画面,使点线面的构成合理形成美的节奏和律动,并调整好前后、开合、黑白、详略、虚实等关系,同时去掉多余的东西避免浊气,使画面清新自然、气韵生动流畅。但却不可因过多约束使学生不敢动笔,应让他们逐渐学会大胆落墨小心收拾。通过对作品的点评分析,可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到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既可让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又可有效地提高其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若通过作品的在整理或重画,又可使学生回顾作品产生的全过程,则更有利于总结写生中的得与失。写生的功夫需要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告诉学生具体的画法,还应教会学生自我训练、自我提高和完善的办法,培养学生勤于实践勤于思考的自主意识,增强他们学画的自信心。

以上就学生在山水画写生中经常碰到的几个问题,谈到观察和认识、审美与选择以及表现方法艺术语言等事项。山水画写生首先要有正确的观察认识方法,这样才能借助审美的眼睛选择所画的内容,并用美的法则把自然景物重组于画面。有了这些仍然不够,还要运用一定工具将其表达出来,这个工具就是好的表现方法和恰当的绘画语言,这两个环节是互相关联互相依存的。所以要把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使他们掌握科学有效的方法融为一体,贯彻在山水画写生教学的始终,启发他们在写生实践中感悟自然之美、笔墨之美以及二者合一的画中之美。

第6篇:国画教学范文

【关键词】中国画;美术;艺术

虽然中国画这门古老的艺术存在已久,但是并没有被我们所遗弃,直至现在,还备受人们的喜欢。中国画,还因其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质,在一定程度上了丰富了世界文化艺术。另外,中国画里所蕴含的艺术与人文气息,对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影响意义重大。历经千百年来的不懈发展,中国画在21世纪重新焕发着别样的生机与活力。

一、提高学生的修养和内涵

绘画艺术在中国起源已久,在世界历史的发展长河里,中国绘画有着不同于其他绘画艺术的独特艺术特质。中国绘画在讲究绘画技艺的同时,还十分看重,诗文、篆刻、书法等与绘画的完美结合。纵观历史上的名家作品,有很多都是与诗文、书法融为一体的佳作。很多的绘画大家,同时也是书法家、诗文家,比如:唐伯虎、郑板桥就是集绘画、书法、诗文等与一身的大家。诗在中国的文化里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诗文的鼎盛时期唐代甚至是选拔人才的重要依据。虽然绘画并没有成为取士的凭借,但是画在中国有着与诗相媲美的地位。作画与作诗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中国画家常把作画看成是在作诗,郭熙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可以看出,虽然它们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但却有着极大的相似性。并且二者还存在着相互的交融。从艺术形式的表现上看:画中提上字、诗等可以提高一幅画的艺术层次,因为,一方面画与诗的结合,让一幅画摆脱了单纯对自然、人物形象等的单纯模仿,另一方面注入诗文等文学创作形式也丰富了绘画的艺术表现形式。从弥补自身的不足看,中国画的画面感不立体,无法在绘画中表现出事物的立体感。但是这丝毫不会影响用绘画作品来表现“深山藏古寺” “十里蛙声出山泉”等的意境。中国画之所以能避免这一缺点的干扰,离不开文学性的帮助。众所周知,诗文十分看重对意境的打造,十分注重对画面感的塑造。在这一方面做的最到位的要属王维,以他的《山居秋暝》为例,“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寥寥四十个字就把秋天傍晚,寂静山林里的如画般的展现在了人们的面前。此外,我们还可以从中感受出浓浓的“禅意”。我们仿佛可以看到月亮初上,月光透过松柏撒入林间,泉水在寂静林间漫流,同时潺潺的流水声响彻林间,是那样的清净、闲适宛如一副秀美的山水画。由此可见,当中国画里有了诗文的身影,它的艺术表现力会变得更具张力。由于中国画是画、文、理的完美结合,相信学生学习中国画,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光可以学到中国画的绘画技巧、绘画知识,还可以学到绘画里所表达的理趣。这样学生的内涵和修养会在作画、习画的过程中就会得到提升。

二、培养学生的“意象”思维

中国画是一门民族艺术,与中华文明联系紧密。世界上不同种族之间,他们的肤色、语言往往不同,就连思维方式,也存在差异。中华民族一般采取“意象”思维。中国画就常以“意象”构成的方式来表现客观事物。在艺术创作中采用“意象”构成的方式并不是否认与漠视客观存在的事物,而是将自身的情感与客观事物相融,使自然之物中具有人的感情,进而做到深入把握客观事物的本质。可以说,写意画是中国艺术精神的具体体现。因为,中国画里的写意画,其中所要表现的理念、意境必然具有鲜明的民族气节、民族内涵。意象的选择、意境的创作对于创作一幅成功的写意画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以“写意”为宗旨的中国画,以重“神”轻“形”为原则。具体说来就是中国画在绘画时,对于物体的大小明暗、物象的写实关系都不看重,一律选取“墨线”。这就使得中国画从形式到本质与西洋画有着显著的不同。前面提过,思维方式会影响艺术的表现,反过来,艺术表现的不同同样也会反映思维方式的差异。因此可知,中国画的“写意”造型,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真实写照。经过长期的发展“写意”式的绘画,它已然更为绘画的最主要组成部分。因为一副画如果仅是画得像,而缺少“意境”,那么就会像一个人长的好看,却没有一个健全的心,再“美”也是徒劳的。所以,我们在评价一幅画时,不能仅以“像”或“不像”作为评判标准?。石涛说过“画者从于心者也”。要明白画家作画的过程,不是一个被动模仿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创造的过程,每一幅画中或多或少都会有作者的感受流露。因此,学生想要学好中国画,学习绘画技巧必不可少,但是更要注重“意象”思维的培养,只有拥有了“意象”思维,才能抓住中国画的精髓,才能真正画出“形神兼备”的画。

三、培养学生的“写意”造型观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每一个艺术表现形式,都遵循着这一定律,只是,它们的表现方法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定差异。画家在画中国画时,就严格秉承着这一宗旨。中国画想要反映生活,离不开画家对生活的准确把握。需要注意的是,所谓准确地把握,并不是对每一个事物的真实的、毫无偏差的反映,而是要做到从高度上、本质上对实体进行概括。简而言之,就是中国画重“神”轻“形”,讲求“写意”。要做到“写意”,绝非易事。就笔墨教学讲,水墨画单纯以一黑墨就可以表现出万千世界,变态人生。可以说将“写意”的表现手法用到了极致。如何让学生领略到其中的奥秘呢?这就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了。首先,老师可以分别用浓度单一的墨汁和浓淡不一的墨汁分别画一幅画,让学生比较二者的不同;然后,老师在课堂上讲授墨汁的配比,告诉他们墨汁的配比不同,画出的颜色就会不同,使学生被墨的无求变化所吸引,进而启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探索意识。最后,告知学生,中国画之所以讲究墨色的变化不是为了在绘画时接近实物的真实色彩,而是为“写意”铺垫。只有学生了解到了最后一点,才算是真正掌握了中国画的真谛。技法很重要,但是所有的技法都只是实现目的的手段而已。

因此,在教中国画时,需要着重加强以下三点的贯彻与实施:第一,培养学生的“意象”思维,第二,让学生掌握“写意”观,第三,加上技法的配合。

另外,一个成功的国画教学,应该采用全方位多角度的教学方法。何为全方位、多角度呢?具体说来,就是国画教学,既要有课堂教学部分,还应该有课外教学部分。比如:组织学生去美术馆参观学习,品鉴名家作品、领略名家风范;举行学生的美术作品展,通过展示,让学生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中国画内涵深刻、知识丰富,是我们美术教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学素材。做好国画教学,对于国画人才培养、民族艺术传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我们要不断探索中国画教学的新方法,不断地丰富完善中国画教学,让中国画可以后继有人、前途光明。

【参考文献】

[1]王华新.高师美术教育的反思与策略[J].美术,2005(7).

第7篇:国画教学范文

关键词:中国画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 学生互动 标新立异 正确引导

中国画,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绘画艺术,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它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是世界画坛的一朵瑰丽的花。中国画是以传神写意、抒情言志为主要特征的,是二者结合的意象艺术。它所追求的是神似,既不同于完全写实的具象艺术,也不同于完全脱离形体的抽象艺术。它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意识和表现意识在造型过程中形成的绘画艺术。它既有完备的理论,又有独特的技法与表现形式。

中国画教学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所占的份量还比较重。通过中国画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初步掌握中国画的一些基本技法,还可以使学生了解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民族艺术的思想品质,同时还能使学生获得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提高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

那么,在初中中国画教学中,如何在内容多、课时短的情况下,去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呢?笔者认为,必须抓住以下几点:

1、从创设情境入手,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清代画家龚贤说:“未学画先知看画,不知看画学必差矣。”这句话说明了提高眼界,提高欣赏能力对作画的重要意义。要尽快地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使学生加深对中国传统艺术传神、写意、抒情特点的理解,就得从创设情境入手。由于古代山水、花鸟画与学生相距遥远,学生要看懂、理解作品的丰富内涵,进入作品的优美意境,进而受到美的感染,应有一定的情感铺设。我们要设法为学生创设好易受感染的情境,为他们架设一个情感阶梯,如借助背景音乐、多媒体动画、语言描绘、模拟情境等,渲染情感氛围,营造审美情境,以期进入“情动于衷”的奇妙境界。

出于音乐与绘画艺术之间的微妙关系,在中国画教学中,借助音乐渲染情境,常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在上“中国画”这一教学内容时,首先是以乐激情,导入新课。为了诱境,吸引学生,先放一曲古典古筝乐《高山流水》。顿时,学生悄无声息,那流水般的乐曲,深深地感染了他们,把他们带入了名山大川幽静的意境中。我趁机导入新课:“这曲子,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体现了一种静谧的意境。下面就让我们来欣赏中国山水、花鸟画。”第二步是配乐读画,帮助理解。我一边让学生听课,一边让他们欣赏《高山流水》的乐曲,在感情基调与思想内涵上,乐曲与国画作品有相似之处,二者的配合也就较为和谐。这样,学生不仅没有因此分散精力,反而兴趣倍增,加深了对中国山水、花鸟画的感知能力。第三步是配乐引出问题,引发学生大胆质疑,加深体验。如中国画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墨、线为基础,它的使用工具有哪些?――毛笔、宣纸、墨、砚等,在用笔上主要有哪几种?――勾、点、皴、擦、染等。通过这样的一问一答,学生不仅初步掌握了中国画的审美特征:借境抒情、意境表达、笔墨情趣,还初步体会到了音乐与美术结合的奇妙,更主要的是进而加深了对中国画思想感情的体会,得到了意境美的熏陶。

2、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激发兴趣。中国画的基本技法训练必不可少,它是学生获得知识、体验笔墨情趣的重要途径。技法训练的传统策略是老师指定内容和方法由学生练习,老师点评、范画,学生始终处在被动接受的位置。当今的学生,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强,见多识广,表达欲强,希望能有较多的机会展示自己独特见解、研究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在不否定过去旧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尝试让学生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如:让学生在宣纸上画自己喜爱的花草、虫鱼等等,让他们发现笔、墨、纸、砚是国画的重要工具,再进一步引导他们发现墨有重、浓、淡、清之分等;再抛出问题:同学们在作画的过程是怎样用笔的?中锋、侧锋……。这种相互设问、相互解答,而不是在思想上和技能训练上局限学生的形式,不但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同时也满足了学生自主探究和展示自我的心理需求,他们的学习兴趣怎么会不提高呢?他们会兴趣盎然地体验笔墨情趣,不停地练习基本技法,以期望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好评。这种心理上的愉悦感和满足感,会激发出更加高昂的学习热情。这种跃跃欲试、干劲十足、热火朝天的场面,不正是我们所希望达到的课堂效果吗?

3、学生互动,突破难点。学生们从自主探究性的学习过程中,对中国画的技法有了初步的体会,但是,对笔墨的运用还存在一定的难度。针对这一问题,笔者从“美术教学的直观性强”这一特点入手,以花卉为例,注重演示、范画、提问和解释。例如:我重点演示梅花的画法,一朵梅花一般分为五瓣,画花时因有正、侧遮挡,故点花瓣不一定点完,点花瓣后,在花瓣上点花蕊,花蕊先画花丝,呈向四周放射状,再点蕊头、花萼,以衬托花和苞。通过具体演示,将知识更直观、准确、简明地传达给学生。进一步地指导学生笔墨技法的练习,形成师生互动关系,从而突破难点。

4、在创作中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创作练习,是美术技能课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也是最能体现学生创新思维、个性发展的环节。在国画创作的这一课中,我趁热打铁,鼓励学生“标新”和“立异”。因为“标新”和“立异”都是一种创新。鼓励学生大胆地独立思考、立意、构图,敢于标新立异,这是培养学生创作能力的重要手段。

第8篇:国画教学范文

关键词: 感受笔墨 加强示范 激发兴趣 小学国画教学

中国画是具有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的中国民族传统绘画,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性格、心理和气质,以其鲜明的特色和风格在世界画苑中独具体系。中国画亦称“水墨画”,以笔墨为载体,笔墨是中国画的特色、精华所在,没有笔墨不能称其为中国画。在小学国画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感受笔墨情韵,激发学习兴趣,丰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突出示范作用,激发学生兴趣,结合写生,培养创新能力。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古代传统绘画教育是当前小学美术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美术》课本中有国画单元,由浅入深,由简到难,由游戏笔墨到全面了解,让学生在情境的熏陶中激起强烈的尝试欲望。下面我就多年来的国画教学实践谈谈看法。

一、感受墨韵,激发学习热情

国画有其独特的意境美,以笔墨“线条”为主要造型手段,以“传神”为塑造艺术形象的标准,以墨色浓淡为层次,是中国画的重要艺术特色,运用毛笔、水、墨在宣纸上通过运笔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方圆粗细、干湿浓淡等不同处理,追求酣畅淋漓、婉转、清秀、遒劲的艺术效果。教三年级的《彩墨游戏》一课时,教师讲太多的知识点、道理,学生也听不懂。于是,我在每个小组的桌上放了一个装了水的脸盆,孩子们很惊讶:“干啥啊?”上课时我让每组的一个学生挑一个色,调上墨,滴在水里。墨色在水里随流变化,真好看。随后让每个学生用毛笔调上墨、蘸上水,在宣纸上点点、画线。对照吴冠中的《吴家作坊》,学生开始了各自的水墨游戏,孩子玩的天性激发了,乐趣来了,学习热情高了,五彩缤纷的彩墨作品也出来了,个个都是抽象派高手。教师一开始采用笔墨游戏的方式让学生接触中国画,学生在笔墨游戏中感受到无穷的乐趣,使之对国画学习充满期待。让学生在宣纸上自由挥运,上下、左右、来来回回地“乱涂乱画”,直到笔干墨渴,然后蘸水、蘸墨继续运动,可以在已有的墨色上重复运行……游戏结束后,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作品,引导学生认识他们作品中创造的各种墨色,以及墨色产生的原因,帮助学生比较、分析作品中各种点、线、面是如何通过不同用笔表现的。学生很惊讶,原来自己在随意涂画中已经不自觉地运用了中国画的一些基本笔法、墨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各种事物,产生了不同的笔墨情韵。

二、丰富教法,引导主动参与

通过生动有趣的导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然引入新课,效果很好。多临摹优秀作品,掌握国画技巧。所谓临摹,就是按照原作仿制绘画作品的过程,“临”是仿照他人的字画书写或绘画,“摹”则是照样子描画。临摹画是初学者的必经之路,是学习我国传统画技法和直接吸取前人绘画经验的好办法。我在临摹教学中采用临摹与改画相结合等方法,合理科学地安排临摹教学,有助于创造活动,加深学生对传统绘画的理解,真正理解国画技巧、构图、设色的表现和丰富性。

写生是绘画中必不可少的阶段,国画教学也是如此,当学生临摹进行到一定阶段,学生掌握基本的水墨技巧及表现方法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写生,更细致、更深刻、更具个性地认识事物。因此,在平时教学中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写生的机会,让学生自我体验、感受物象的多样性与丰富性。把熟悉的景物变成水墨画,提高学生对客观物象的认识和表现能力,充分体会水墨画写生的乐趣,积累丰富的作画经验。在写生绘画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感受力,为学生国画创作提供源泉。在教学第七册《生活与艺术中的花》时,我先组织学生进行校园花卉写生,写生时进行艺术性的取舍,为下一节国画创作课做好准备,要求在画上添上小鸟或蝴蝶,使画面有静有动,突出花卉的美。正如古代画家所说:“有花须有蝶,花色愈增妍。”

通过十一册的《戏曲人物》教学,在十二册的《画故事》教学中,要求尝试用中国画形式大胆表现自己最喜欢的故事情节。学生的性格天真活泼,有着独特的感受能力、形象思维和空间观念,想象力十分奇特,他们作画无拘无束、任意驰骋。绘画作品从内容、构图到用色往往不拘一格,大胆夸张变形,丰富多彩。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讲述自己喜爱的故事,对用笔技法、物象形体不必做过多的约束和要求,让学生自主实践、大胆作画,启发引导学生创作出符合学生感性体验,充满活力和时代朝气的优秀水墨作品。

三、加强示范,激发创作兴趣

教学中一定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容易、乐意接受,所以在技法示范教学中,只要学生学会正确的执笔方法,初步了解水墨的浓淡变化和水分的控制,具有简单的造型能力,就可以了,当然基本的用笔、调墨、蘸水、设色等要认真对待,使之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师在基本技法示范教学中,设计简单的小练习,如动笔勾画长短、粗细不同的直线、波浪线、折线等,增强对毛笔的控制能力,体会柔软的笔在生宣上产生的顺畅感,中锋、顺逆锋、侧锋的不同笔触效果,墨与水的相融等都要示范到位。在第十册《山水画》一课教学中,对于近山、远山的水墨画法、干湿浓淡的表现。古代有墨分五彩之说,是为了体现绘画的丰富变化,“笔为骨,墨为肉”。所以墨法可以说是一种用水的方法。根据水的多少,分为焦、浓、重、淡、清五个变化阶梯。水墨交融产生丰富的墨色变化。在第十册《花鸟画》教学麻雀画法时,详细示范讲解。画头顶、翅膀、背部用侧锋表现,嘴、翅尾部、鸟尾部、脚用中锋表现。现场示范,短短几分钟,学生在学习画法的同时,直观地知道用笔的变化。在学生学会画麻雀后,让学生多画几只,再添加树木或枝条、树叶,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中国画的学习仅有课内练习是不够的,还必须让学生课外多直接接触或参与中国画实践活动,如发动学生家长带领孩子利用节假日去美术馆、博物馆看展览,开阔学生的眼界。

四、注重欣赏,提高审美情趣

在教学中,尽力为学生营造富有艺术感染力的课堂氛围。通过欣赏优秀的国画作品,运用多种渠道将学生审美情趣贯穿教学活动中,因为国画教学不是一种孤立的艺术现象,它和书法都特别注重线条的表现功能,极力发挥线条本身的情感表现性。中国画在线条勾勒中,在笔墨的皴、擦、点、染中直接表现变化丰富的情感世界和审美价值,使学生易于理解书画同源、书法入画和书画之间的气韵相生等知识。同时列举诗、书、印与画的有机联系,讲述四者皆应完美地统一于绘画之中,我们在欣赏感受画家的高超技艺的同时直面画家的人格魅力,从而将隐性的内容与目标渗透于教学之中。在教材中,有吴冠中的《吴家作坊》,有潘天寿的《露气》,有齐白石的《荔枝蜜蜂》,有吴昌硕的《》等,我们可以从画家具有浓厚笔墨情趣的画中感受画家的铮铮铁骨和崇高品格。名家作品可开阔学生的眼界,直观国画艺术精髓,我们要充分利用,精辟分析。

中国画博大精深,是美术教学取之不尽的艺术源泉,要使学生亲近传统血脉,使我们的民族艺术代代相传、发扬光大,还有待于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并为之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美术.人民美术出版社.

[2]小学美术教学.光明日报出版社.

第9篇:国画教学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美术学专业;中国画;教学体系;改革与发展

1中国画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和改革现状

1.1班级授课制不能完全满足中国画教学的需要

由于受到西方美术教育模式的影响,近现代学院的中国画教学主要采用班级授课制来代替传统的师徒传授制,以班级为单位的授课模式有效地弥补了长期以来传统的师徒传授制教学的不足,让更多的学生可以接受到规范、系统、科学的中国画教育,使中国画教育教学能够更加普及。但是,随着近年来我国高校美术专业的不断扩招,出现了本容量过大、师生比例失调、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偏弱、课堂理论内容缺乏深度和广度、实践向示范和指导缺乏专业深度、老师与学生的交流不够等问题,束缚了高校中国画教学体系的发展。

1.2课程安排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从美术学专业的课程安排来看,大一、大二都是基础课程和普修课程,课程涵盖面广,但是缺少针对性,到大三才开始分为国画和油画两个方向,而大四的教育实习又要占去一个学期,剩下的一个学期既要找工作又要完成毕业论文和毕业创作。中国画方向的专业课程会集中安排在大三这一学年,课程的内容又涉及到花鸟、山水、人物,短短的一学年能够学到的中国画专业知识是极为有限的。这使学生对于中国画的学习只能是走马观花,无论是鉴赏能力还是绘画技巧都远远不够,很难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与创新。

1.3对于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不够

关于中国画的学习和研究,重点是体会作品博大精深的艺术内涵,中国画的艺术表现语言绝非表面上的技术技巧。然而,近些年很多高校的中国画教学仅仅是以绘画技法的教授为主,并不重视学生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积累,对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很欠缺,这充分反映出高校美术学专业中国画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2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对传统中国画教学的影响

2.1新媒体技术对传统中国画教学的有利补充

第一,将新媒体以及新媒体技术引入中国画教学体系中,从根本上解决了教学中信息资源匮乏的问题,消除了一些地方院校发展相对滞后、信息闭塞的问题,能够满足大部分学生的学习需求。新媒体能够真正实现信息的全面化、传播的大众化以及资源的共享化,不受任何时空的限制。高校的中国画教学应当充分利用新媒体以及新媒体技术的优势,用好其丰富的信息资源,并利用新媒体媒介高效率地把有效知识教授给该专业的学生,全面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其信息储备,实现中国画教学的目标。第二,新媒体所具有的共享性使高校中国画教学的授课内容得到了极大丰富。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对于专业知识与技法的获取主要是通过老师示范讲授、阅读报刊和书籍,这种获取方式存在很大的局限性。然而,新媒体带来的海量信息和其共享性大大改善了这一弊端,可以有效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例如,一些枯燥乏味的绘画理论知识可以通过一些网络上的音频、视频资料来进行学习,使学习变得生动有趣;一些实践性的技法可以通过观看“网络公开课”等视频资料来进行反复学习;还可以通过百度文库、网络学术报告、微博、微信等进行阅读,丰富学生的知识信息,提供全新的鉴赏环境。第三,新媒体技术的互动性和互交性大大拓宽了中国画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传统的中国画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主要是单纯的垂直关系,学生通过老师授课和自学来获取知识和技能,以老师的讲授为主导。新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使传统的学习模式发生了质的改变,老师已不再是简单地教授知识,而是转变为引导学生,学生也变成了自主、主动地获取知识。在中国画的教学与学习中灵活运用新媒体技术的互动性,如一些互动聊天、博客、论坛等,使传统的中国画教学变得丰富多样,为师生提供丰富多样的交流平台,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2新媒体技术给中国画教学带来的弊端

首先,新媒体技术的普及和应用,给中国画教学带来一定的负面作用。学生的学习无形中进入了数字化时代,过度地依赖网络信息和新媒体,从原来的“毛笔不离手”演变成了“手机不离手”,对于传统笔墨的积累实践严重缺失。新媒体网络中的信息,如果不加以筛选,极易影响学生对中国传统绘画的正确认知和理解,更容易使学生变得浮躁。其次,教师在授课中过度运用新媒体技术,利用网络和数字技术会严重影响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把握中国画的艺术真谛和精髓。教学方式是可以多样化的,每种教学方式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教学内容。中国画有其专业特殊性,要想学成并非一朝一夕纸上谈兵的事情,传统的师徒制教学能够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指导和示范,发展到目前的班级授课制,也照样需要老师的示范讲解和平时的言传身教。

3构建新媒体中国画教学体系的具体措施

新媒体技术在中国画教学体系中的应用有明显的优势,但是新媒体技术不可能完全取代中国画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体系。要使新媒体技术更好地与中国画传统教学体系相结合,提升中国画教学的质量,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3.1充分利用新媒体的设备优势

新媒体在设备的配置上和我们传统的教学工具、教学手段相比有明显的优势,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设备创建更为立体、直观、丰富的教学场景,大大提高课堂的感染力,激发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一方面,课堂中可以有效利用音频、视频、图像等新媒体资源,营造出丰富多彩、直观生动的中国画教学情境,使教学过程变得更加愉悦轻松;另一方面,运用新媒体技术可以更加直观地示范中国画的技法,使每一位学生都可以直观地看到教师的示范,有效解决了班级授课制的弊端,明显提高了中国画教学活动的丰富性和课堂感染力。

3.2充分发挥新媒体的资源优势

利用先进的新媒体技术,经过大数据的测算,结合教学的实际需求,合理地将音频、视频和图片整合到教学当中,使学生能够更有效地进行学习并掌握中国画的知识和技法,大大提高教学的效果,丰富教学资源。新媒体资源的共享性可以完全实现对优质中国画教学资源的共享,有效解决地方性的信息资源闭塞落后的问题,实现跨时空的信息资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