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猫钓鱼的故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山东省兖州市实验小学
四年级六班邹玉竹
小狗贝贝和小猫晶晶是非常好的朋友。初夏的天气,暖和而晴朗。这天,晶晶拿着鱼竿去钓鱼。路上,遇到贝贝从家里出来。晶晶说:“小狗弟弟,我们去河边钓鱼吧!” 贝贝高兴地说:“太好了,小猫姐姐,我愿意去!”于是,贝贝从附近商店买了钓鱼竿和其他鱼具,两个好朋友蹦蹦跳跳地到了河边。
河水清清的、凉凉的,贝贝和晶晶就把脸手都洗了一遍,然后开始钓鱼。贝贝是第一次钓鱼,不知道怎么钓,于是就问晶晶;“小猫姐姐,我不会钓鱼,请你教给我怎么钓鱼好吗?” 晶晶说:“小狗弟弟,不要着急,让我来教你吧!”。晶晶就开始认真地教贝贝,如何调浮、装食、放杆以及起杆等……..,小猫不耐其烦地讲着,而小狗似乎听地心不在焉,等了一会儿,贝贝就说:“姐姐快点好吗?我学会了,让我自己来钓吧!晶晶看到贝贝不虚心的态度,摇了摇头,对他说:“好吧,自己试试!”过了一会儿,贝贝没有钓到鱼,就叫喊着:“姐姐:你先钓吧,我已经学会了,我可以玩了吧?”,于是,贝贝扔下鱼杆,自己去追蝴蝶了。
太阳下山了,该回家了,晶晶拿起自己的鱼和鱼具准备回家。可是怎么喊小狗,也见不到小狗的踪影。 小猫没想很多,放下钓鱼竿就往远处的森林跑去找小狗…..。 天渐渐地黑了,晶晶害怕了,看见一只只虫子爬、青蛙叫........吓得哭了起来,连忙跑了过去,好心的象伯伯发现了晶晶,把晶晶接到自己家中,给她喝水、 吃苹果,而且把小猫的脏衣服换了。大象伯伯问小猫:“为什么一个人在树林里哭。”小猫把找不到小狗的事讲给了象伯伯,象伯伯对小猫说:“别哭了!小狗在森林里捉蝴蝶迷路了,幸好被我发现了,我把它留在了我家,你看,睡得正香呢!”小狗贝贝已经筋疲力尽,在大象伯伯家中睡着了,晶晶叫醒贝贝,哄着他说:小狗弟弟别怕,我送你回家吧!小狗贝贝说:“好姐姐,都是我不好,让你担心了!” 晶晶说:“没关系,知错就改,我们还是最好的朋友!”
这个故事讲完了,你知道小狗贝贝错那里吗?小狗学习不虚心,太贪玩,不仅没有学到钓鱼的本事,还险些迷路回不了家!这个故事告戒我们:学习必须认认真真,做事情必须扎扎实实,才能取得成功!
有一天,小猫想和小狗到门口玩儿,小狗觉得“没意思”,建议到河边去,小猫有些害怕看见大灰狼,又怕下雨。最后小猫还是想出一个办法。它对小狗说,咱们带着房子去吧。小房子非常重,小狗好不容易才把房子扛到小河边,为了让小猫高兴,小猫让小狗钓鱼它就钓鱼,让小狗上树捉蚂蚱小狗就上树捉蚂蚱。可是小狗不会爬树,在爬树时摔晕了。这深深的感动了小猫,它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努力把小狗推回家。
读了这个故事,我想到我和我的妈妈。有时候我妈妈就像那只小狗,无时无刻的照顾我。而我就像故事里的那只小猫,有一点点任性,但是我觉得,如果妈妈有困难的时候,我也会像那只小猫一样照顾妈妈。
黑龙江哈尔滨道里区共乐小学二年级:蒋昊宸
众所周知,儿童文学教材虽然讲述的是童年故事,但由于童年的特殊性,“童年文学”绝大部分是成年作家的价值结晶。他们热衷于政治至上,于是诞生了敢于交白卷的“小黄帅”;侧重于阶级第一,于是诞生了勇斗地主的“刘文学”;倾向于民族为重,于是诞生了抗日救国的“小雨来”;钟情于“教育为本”,于是有了知错能改的“小花猫”等。可以这么说,成人对于童年的理解,既决定着语文教材本身的基本面貌,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对于童年的建构姿态。
近来,接连听到有人指责现行教材“长着新时代的脸,跳着老封建的心”,至今没有走出政治童年、阶级童年、成人童年、工具童年的怪圈;甚至有专家高呼现行教材让“童年死在教材里”,甚觉有点以偏概全、夸大其词。我认为,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以人教版为例)对于童年(现代童年)生态建设,尤其对于儿童自信、自主、自然的主体精神培植,虽然不能说大河通通向“童”流,但毕竟还是以“童”为北斗。下面试以传统童话《小猫钓鱼》从教材中隐退,日本童话《去年的树》轻装上阵为例,谈些自己的观点。
一、以平等为灵魂,走向独立的童年
中华民族的正统文化是儒家文化,几千年来,一直固守着“父为子纲”“长者本位”的条条框框。少儿教育好比种果树,预定的目标是果子质量好、产量高,若对幼树不剪枝、不整形,果树徒长枝叶杂乱生,必不能结果。正统文化还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即每个孩子都是带着错误、不成熟的原罪来到世上,解救他们唯有靠师长。要改造孩童的灵魂,不管想不想接受、能不能接受,教育者都必须对儿童进行正统思想的强制灌输,使儿童达到朱子所说的“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在这种思想与价值观的影响下,“儿童文学是教育儿童的文学”成了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文学创造的宗旨。儿童文学成了成人意志的图解,阅读只是为了得到一个刚性的教训。“犯错误――遇师长――受教育”成了儿童文学教材的基本格调、经典板式。一如金近先生创作于五十年代的童话《小猫钓鱼》。显然,作者怀着教育儿童的动机和“自信”,强调小猫的不成熟、不可信,表现出一种否定性而非建设性的价值判断和情感取向。
如果说乖巧、听话是传统儿童教育的GDP,那么平等、自由就是儿童时代的DNA。这是两种不同的文化,甚至是两种互相冲突的文化。如果意欲培养臣民,就必须与儿童为敌,逆势而上;如果立志造就公民,则应该与儿童讲和,顺势而为。很显然,时代文化语境和现代教育选择了后者――以生为本已成为儿童教育的逻辑起点。《去年的树》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步履从容地走进了语文教材。
《去年的树》是一个很儿童、很诗意的故事:一只小鸟,一棵树;一个唱歌,一个听;一个失踪,一个寻找。仅此而已。但读过故事的每个人,都不难从故事中,呼吸到无处不在的率真、自主、超然的诗性气息。他们你唱我听,轻松自在;你丢我找,全凭心灵作主。没有诸如鸟妈妈式的权威,制止他的“盲目找寻”无异于大海捞针;也没有诸如大树公公式的长者,告诫他“人生自古谁无死”的生命箴言。整个故事,洋溢着对小鸟自作主张、自以为是寻找经历的高度肯定。我们知道,儿童阅读是近距离阅读,也是一种移情阅读。在读《去年的树》时,儿童会情不自禁地把自己置身于故事中,任自己成为故事中的小鸟,陪着他天马行空般地去寻、去找、去哭、去唱。一个纯洁真挚、独立自主的童年形象活灵活现建立在阅读者的印记里。
二、以尊重为血脉,走向自然的童年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一直被物质主义、功利主义所笼罩,所主宰。为了成人的“将来”而牺牲童年的“现在”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其中最为巨大的破坏是来自功利主义的应试教育。一个孩子,一个生气勃勃的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上,本来应该享受属于他们的快乐和自由。但是,孩子生命的蓝天始终被一纸薄薄的试卷给遮黑了。考试成了孩子全部的生活,全部的生活就是为了考试。
在成人看来,小猫确实需要好好“反思”,老猫也是该好好“”了。你看:小猫刚来到河边开始钓鱼,一只蜻蜓飞来了,小猫觉得蜻蜓可爱,放下鱼竿去捉蜻蜓。结果,蜻蜓飞走了,小猫空着手回到河边。这时,猫妈妈已经钓到一条大鱼了。在这里,作为成人的猫妈妈显然是把钓鱼看作是正经的学习,对于小猫的如此贪玩,已经用了自己专心钓鱼且钓到大鱼而“其身正”了,可贪玩的小猫居然不思前非,迷途知返。当蝴蝶飞来的时候,小猫又放下鱼竿去捉蝴蝶。这还了得,再发展下去就是丧志了。猫妈妈再也不复“身正为范”地柔性教育了,转而坐到道德的神龛上板起面孔,直言训斥“你三心二意的,怎能钓到大鱼”。
伦理学上有一个观点:这一代人不能挥霍、破坏下一代人的自然资源。同样的道理,成人不能拿一个孩子的童年阶段去作他成人阶段的牺牲,保护童年生态,是成人应有的姿态。玩是孩子的天性,是他们生命存在的主要意义。剥夺孩子玩的权利,无异于叫商人不能买卖,让酋长拔营离寨。而《去年的树》正是对此作了很好的注脚,她因出于对童心的尊重而赢得了童心。整个故事,围绕着“玩”而起承转合(我把小鸟给树唱歌视作玩乐,因为这里的唱歌和儿童的玩耍一样,只有审美性,没有功利性)。如果《小猫钓鱼》是一纸关于玩的批评书,那么《去年的树》就是一曲关于玩的赞美诗。一个爱唱歌、一个爱听歌的儿童形象;失去朋友后火急火燎、哭着找着的儿童故事;万物有灵、物我不分,围着灯火唱歌“践诺”的儿童思维等,在这里都得到了极好的体现。
三、以审美为形态,走向个性的童年
儿童文学,首先是文学,这是个常识性的问题。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一常识常常达不成共识。人们的理由似乎十分简单:儿童年龄小,不成熟、不理性,需要有针对性地给予教育,因此对儿童谈审美简直就是对牛弹琴;能运用概念,编个故事,换个说法,就像给药丸包上一层糖纸,就文以载道了。编教材的也可谓用苦良心,他们就像勤勉的主妇,揣着事先写好的菜谱,行走在琳琅满目的儿童文学超市里,寻找着与之对应的“菜肴”:加强卫生教育,就选《小金鱼拔牙齿》;加强劳动教育,就要《小白兔和小灰兔》;加强实践教育,就挑《小马过河》……至于孩子不爱学习只爱贪玩,那自然得加强学习习惯教育,就拣《小猫钓鱼》。其实,谁都知道,儿童教育虽然和儿童文学具有天然的亲缘关系,但毕竟两者之间具有较大的区别。光就方法而言,前者讲究刚性、直接、明白、单一,而后者则注重柔性、含蓄、间接、多元。
然而当我们把关注的目光投射到《去年的树》,我们不难发现,那里,存在着一个自主、平等、开放、多元的审美现场。不同个性、不同经历、不同认知,甚至不同性别的孩子,在这个美学超市中,都能找到各自所需的情感商品:有环保的、友谊的、诚信的,甚至跨越生死之爱的等等。就语文教学来说,“情动于衷而发乎于外”,语言的发展依赖于学生的情感体验,情感体验则依赖于审美体验,审美体验则依赖于贴近生活、触及心灵的语境创设。《去年的树》给我们的启示是:越是内涵丰富、价值多元的故事,越具审美的感染力,越能培植儿童的主体精神,从而越能承载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性”。
四、以开放为筋络,走向成长的童年
在以往的儿童文学教材里,由于强调孩子的无知性、从属性,因而对童年的架构也仅仅停留在生理的童年范畴。传统童年观认为,儿童几近白板一块,知识不足,经验不广,还读不了情节曲折、篇幅较长的文本,只能读故事短小、情节单一的“豆腐干”。即使是读《小猫钓鱼》,编者也放不下这份“体贴”,硬要从本来就简单、直白的故事中,作大幅度的删减,努力把篇幅控制在200字之内。儿童只能听懂简单直白的道理。意蕴丰富、取向多种、价值多元,那是涉及的事,几乎与儿童教材坐不到一条船上。因此,以往的儿童文学教材恪守着只为儿童,只能为儿童的教学观点,断绝了通往社会生活的大路小道,把自己包裹成“蚕茧”,然后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转着陀螺。整个《小猫钓鱼》的美学意象,是平面、单一地呈现猫妈妈的“要一心一意,不要三心二意”的道德语录,文本的接受对象定格在“儿童时代”。
事实上,童年并不是一个封闭的“蚕茧”,也不是一段停滞的生命旅程。童年不仅仅是幼稚的、不成熟的,它还联系、整合着历史的古老、现代的年轻和未来的无限可能。童年不是一个片断式的存在,并不终止于成年的开始,而是一个因其对于成年期所产生的必然影响而延续一生的概念。好的儿童文学教材,一方面通过将童年延伸至未来的成年时间,使之成为一种贯穿一生的身体和精神体验;这样,童年的内涵就不仅仅是个体童年期所特有的生性特征和情感体验,也包括了这种童年体验在成人个体身上留下的印痕。而另一个方面,它也把成人规范隐潜地导入童年,使童年的现在时态的点,都与某种将来时态的存在建立起潜在的逻辑关系,从而深化和丰富童年的美学内涵。从这个意义上说,我想谁也不会否认:《去年的树》不光今天的孩子爱读,明天的“孩子”也定会在他的成人时态里多次再读。作为一个文学意象,《去年的树》不是一种随着童年之别而别的流星式闪现,而是一颗呈现了丰富的艺术意境和多元艺术价值的永恒的北斗。她以儿童的视角、儿童口吻,甚至儿童的言行,建设了一个自主、自由、自然的即时童年,同时,还审美化地导入了一个庞大的人生境界,带给人的是友情的长青、生死的无界、至真至善的不老。
关键词:小学数学;激趣教学;游戏激趣;故事激趣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生动活泼、主动参与的数学实践中获得成功的快乐,让数学回归生活、回归自然,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对低年级小学生来说,需要教师结合小学数学这门学科的特点,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让兴趣成为孩子们学习成长的“翅膀”。
一、游戏设计法
低年级学生好动,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这是低年级教学中最常见的现象。游戏法教学适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和思维特点,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让学生在动中促思、玩中长智、乐中成才。因此,设计数学游戏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针对性
数学游戏的形式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设计游戏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要有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启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学会思维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数学接力赛”可以突出分析问题的层次,培养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如分析应用题:“红气球有8个,蓝气球比红气球多5个,蓝气球有多少个?”请4名学生参加数学接力赛,每个学生完成一层任务。第一棒:从“蓝气球比红气球多5个”这句话里知道了谁和谁比。(蓝气球和红气球比。)第二棒:还知道了谁的个数多?它是由哪两部分组成的?(蓝气球的个数多,蓝气球的个数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和红气球同样多的8个,另一部分是比红气球多的5个。)第三棒:求蓝气球有多少个,应该怎样做?用什么方法计算?(求蓝气球有多少个,应该把这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计算。)第四棒:列式8+5=13(个)答:蓝气球有13个。如此一来,一人只说一句话,突出了思维的程序,渗透了思维方法,分散了学习应用题的难点,对分析能力尚低、语言表达能力差的低年级学生有很大的辅助作用。
2.形象性
形象的数学游戏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概念、法则等知识,引导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例如“找兄弟”,学生拿着数字卡片“6”说:“我今年6岁,弟弟比我小两岁,弟弟在哪里?”学生想出答案举起数字卡片“4”说:“我今年4岁,比你小两岁的弟弟在这里。”学生继续问:“比我大1岁的哥哥在哪里?”学生举起卡片“7”说:“今年我7岁,比你大1岁的哥哥在这里。”在这个游戏中,开始学生依据数序知识想出结果,为以后学习有关的应用题打下基础。
3.多样性
游戏新颖,形式多样,富有情趣,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使他们主动地学、愉快地学。如,形式活泼又有竞争性的“数学扑克”:“争上游”“拍大数”;富于思考启发性的“猜谜”“问号旅游”;富有情趣的“摘苹果”“帮白兔收萝卜”“小鸟回家”;结合地理知识教学的“火车开往北京城”等游戏一一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都喜形于色,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要参加,并自觉地遵守游戏规则,努力争取正确、迅速地完成游戏中的学习任务,提高了学习效率,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组织纪律性。
游戏式教学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全过程,教学游戏要简单易学省时高效。这样,通过游戏法教学不仅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而且对所学知识理解得更深刻、更牢固,学习效率更高,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故事吸引法
利用生动形象的故事情节,创设故事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1.利用故事情境揭示课题,为整堂课的教学埋下伏笔
一节课上的是否成功,揭题是关键。而利用生动形象的故事情节来创设情境揭题,就能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思维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0的加减法”时,可以讲“小猫钓鱼”的故事:一天,小猫和妈妈一起去河边钓鱼。过了一会儿,小猫发现了一只美丽的花蝴蝶,小猫跑去捉蝴蝶,追了一会儿,没有捉到,小猫又跑回来,接着钓鱼。刚坐下来,它发现了一只蜻蜓,于是,它又去捉蜻蜓,结果蜻蜓又飞走了,小猫只好又跑回来钓鱼。这时妈妈已经钓了3条鱼,可小猫一条鱼也没钓到,小猫非常伤心,妈妈告诉小猫以后做事要一心一意,不然什么事也做不好。小猫不再伤心了,又继续钓起鱼来。可是天色已晚,妈妈只好领着小猫回家了。小朋友们,小猫一条鱼也没钓到,用什么数表示呢?谁能算一算,小猫和妈妈一共钓到了几条鱼?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调动上来了,学习的兴趣也就提高了。教师再及时加以引导,学生很快学会了有关0的加减法计算。
2.利用生活实际编造故事,让学生在体验生活中学习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教学内容转化成故事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让学生扮演故事中的角色。
例如,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把一节课的内容编成“森林里的小动物们去购物”的故事。把例题设计成“森林商店”里发生的故事,学生和教师分别扮演了顾客和售货员的角色。在商店里,售货员白兔阿姨拿出各种钱币让动物们分类,接着让动物们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创设恰当的学习情境,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在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上多下些工夫,使学生从小就喜欢数学,让他们能在数学这片辽阔的天空展翅高飞,飞得更高、更远。
参考文献:
想象是童话习作的显著特点,童话中的动物、植物以及其他事物,可以不完全遵循自然的法则和科学的规律。但是,童话中的人物又必须受自然规律和生活规律的制约,不可胡编乱造。如何把握合理想象与胡编乱造的界限,避免叙述的散乱虚幻呢?把准想象节点,以此为依据编织故事情节,不失为一个有效的办法。以续编童话《小猫钓鱼新编》为例:
其一:接连几天,小猫专心致志地钓鱼,却始终一无所获,身子瘦得快成一根尺条了。这天,无精打采的小猫又坐到了河边,邻居大象叔叔实在看不下去了,停下手头的工作,伸出了援手:“我来帮你……”
其二:小猫来到了当年妈妈教它钓鱼的那条河边,只见河水肮脏,阵阵臭味……小猫等了很久很久,还没有钓上一条鱼来,它叹息道:“唉,我白从家里端来一盆清水,还等了老半天。”话音未落,鱼儿们一条又一条主动地跳进装满清水的盆里……
这两个故事片段内容各不相同,主题也各有侧重,但是,“怎样钓鱼”的长绳,拴住了想象的风筝,使得文章内容在精彩纷呈的同时,不至于迷失方向:大象最擅长的是用长鼻子吸水,它来帮助小猫钓鱼,是把小池塘的水吸干,让鱼儿无处藏身,还是凭借巨大的力量直接把小鱼吸到岸上?那么多的水正好用来浇灌花草树木,岂不是一举两得?原来清澈的河水为什么变得肮脏不堪?听听鱼儿的倾诉自然会找到答案。恶劣的环境逼迫鱼儿“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是真正的饮鸩止渴呀!
把准了想象节点,整个故事情节的构思想象自然不会出现大的偏差,避免了散乱虚幻,不知所云。同时,适当注意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要符合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符合生活常理,符合某植物或某动物的特点,童话习作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二、 基于偏爱残酷叙事,引导健康心态
无论东西方童话,都有一些残酷叙事的内容,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能够超越直接情景的局限,推断他人的情感体验,对残酷叙事的理解和感受也逐步深入。由于阅读和生活的影响,部分学生出现了偏爱残酷叙事的倾向,如果不适时加以引导,势必会影响他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以童话习作《森林马拉松比赛》为例:
其一:大象拖着笨重的步伐,眼看着胜利在望了,刚想透一口气,发现小白兔居然已经过河追上来了。怎么办?大象乘其不备,伸出长鼻子,卷起小白兔,高高举起,一下子将它摔死在大石头上。没有了竞争对手,大象稳稳地获得了冠军。
其二:随着“扑通”一声,梅花鹿掉进了陷阱,猴子不动声色地从旁边一跃而过。过了一会儿,以速度著称的猎豹也败下阵来,原来不知哪儿来的绳索绊得它摔伤了腿。哼,就算你们能跑又怎样,动脑筋可不如我呀!猴子心中暗暗得意。
言为心声,事实上,很多童话故事就是生活游戏的纸上再现。童话习作中,学生描述一些小动物为了获得冠军,有用食物、金钱贿赂的,还有打得血肉模糊的,这些想象,出自学生的自然流露,教师应及时关注,“拨乱反正”。我们可以根据文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醒学生关注、思考、做出比较:比赛本来是一件开心的事,摔死的小白兔当时会怎样?听到噩耗的兔妈妈呢?大象有没有别的方法争取胜出?中计的梅花鹿和猎豹是什么心情?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如果猴子的计谋败露,大家今后会怎样评价它?激发起学生的同情心,再通过幽默诙谐的语言适当修改故事情节,比如:“正在千钧一发的时刻,一阵狂风把大象吹翻在地,可怜的小白兔呢?哈哈,居然被狂风送到了终点线前。”
我们在淡化处理残酷叙事问题的同时,引导学生用健康积极的心态看待事物,用幽默轻松的方式处理矛盾,摒弃暴力和腐败行为,创造性地想象故事情节,让学生在童话创作的过程中,体现创编童话故事的快乐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成效。
三、 应对情节大同小异,仿创有机结合
童话符合儿童的天性,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童话语言与儿童的口语接近,从读童话到模仿写童话,能较快地把口头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阅读了《龟兔赛跑》,可以练习仿写《燕子和麻雀的飞行》;学习了《蚕姑娘》,可以在一段时间观察的基础上,练习仿写《黄豆宝宝》。
作为童话习作的起步训练,仿写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但同时也带来了大同小异、千人一面的弊端。在学生的童话习作中,有不少童话故事书中的痕迹。为了突破这一瓶颈,我们可以采取“换一换”“加一加”“扩一扩”“连一连”“减一减”等多种方式。以《狐假虎威》一课的续写为例:
其一:无巧不成书,狐狸侥幸从老虎的利爪下逃脱后,居然又一次成了老虎的猎物,怎么办?怎么办?狐狸急中生智,悄悄咬破自己的舌头,反客为主:“虎大爷,今天既然遇到了您,干脆痛快点吃了我吧!”鲜血顺着嘴角淅淅沥沥地滴了下来。狐狸的一反常态,让老虎起了疑心:别不是又有什么花招?狐看在眼里,喜上心头,装出一副得了绝症,痛不欲生的样子……
其二:想不到狐狸交上了好运,天上掉下个馅饼来了!什么馅饼?狐狸的亲戚狼大哥一家遭遇森林火灾,投奔狐狸来了,有了强有力的靠山,狐狸开始N瑟啦……
其三:老是提心吊胆的日子可真不好受,狐狸多方打探,了解到有一种最新的防身武器――催泪枪,效果极好。于是,携带巨资的狐狸踏上了寻宝的征途。三天后,他来到……
通过“换一换”保护自己的方法――假装重病;“加一加”故事的主人公――狼大哥;“扩一扩”故事的情节――狐狸寻宝,千姿百态的想象内容,曲折多变的故事情节一下子呈现出来。循着“从模仿开始,逐步增加创造成份,培养独立性”的步骤,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练习童话习作,学生不仅有话写,喜欢写,而且写得好。
关键词:游戏;融入;数学
体育课之所以深得孩子们喜欢,是因为它有游戏的加入,游戏是快乐的开始,是良好的开端,是孩子们兴趣的关键。游戏里的孩子是那么天真可爱,那么开心快乐。那么如何让我们看似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有趣呢?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开发智力、启蒙智慧的钥匙。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的一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他治学的理念。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意识还相当的朦胧,我们作为老师就肩负着启蒙的教育任务,在最基础的方面下功夫。
二、针对不同的课题设计不同的游戏类型
1.形式活泼又有竞争性的“扑克牌游戏”
师:20以内进位加和退位减最容易出错。我教你们用一种你们熟悉的东西来练习计算。这个游戏,大家可以在座位上和同桌的小朋友一起玩。
如:1个人拿1-9的牌
1个人拿10、J、Q、K.
每人出1张,算一道加法题,谁先算出来这两张牌就归谁。如果算错了,裁判要帮助你纠正。(注)可把J、Q、K改造成二位数。
2.富于思考启发性的“猜一猜游戏”
数学游戏的形式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设计游戏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要有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启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学会思维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3.富有情趣的“小猫钓鱼游戏”
首先创造情境,激发兴趣。老师问:“同学们,你们听过小猫钓鱼的故事吗?”故事引入:小猫去河边钓鱼,回来的路上,遇到小白兔,小白兔问小猫钓了多少条鱼。小猫说:“今天运气不好,只钓到6条无头鱼,9条无尾鱼,还有8条半截鱼。”小猫到底钓了多少条鱼呢?你猜到了吗?
4.富有抽象思维的“数字歌游戏”和“找兄弟游戏”
直观形象的数学游戏可以在学生“具体形象的思维”与“抽象概念的数学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概念、法则等知识,引导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对于各年龄阶段的学生,游戏更被赋予了更多的功能和意义。适当地游戏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不知不觉中就掌握了数学知识。
参考文献:
[1]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05.
[2]谢海燕.让游戏融入小学数学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学,2010.
[3]斯宾塞.快乐教育.海峡文艺出版社,2010-04.
[4]朱永新.我的教育理想.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07.
一、在表演中快乐学习
小学生活泼好动,善于模仿,让学生在表演中学习,在表演中应用,使课堂动静结合,既有节奏,又有乐趣,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在课堂中运用课堂表演创设教学情境,以直观的形式缩短学生与知识间的距离,以具体形象的内容,生动活泼的形式,新奇动人的事物引起学生无比的兴趣。将知识融入到动态的教学情境,营造了主动活泼,主动求知的学习氛围,吸引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如:教学完1、2、4的乘法口诀后,学生对背口诀已经感觉到枯燥无味、兴趣不高。因此,我设计轮流让九个学生扮演青蛙,戴着头饰从座位上依次跳出来表演,全班同学边看表演边编歌谣: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三只青蛙……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记住了口诀,学会了知识。
二、在竞争中快乐学习
小学生好胜心强,心理学家说过,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强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感到快乐。让学生体验成功,无论是对他现在的发展,还是今后的持续发展,恐怕都是不可少的。开展竞赛性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而且可以使他们的注意力维持较长时间,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低年级数学中经常有速算比赛等趣味性竞赛,并在其中设计了让每位小班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体验的竞赛项目,有了这些持久、强烈的成功感的刺激,促使这些学生在被接纳的氛围中不断自我完善,学生兴趣浓了,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出儿童的潜能。
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我经常创设形式活泼又有竞争性的竞赛活动:“爬数学山”、“夺红旗”、“找朋友”等。使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挖掘他们的潜能。
三、在“玩”中快乐学习
玩是孩子的天性,让学生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体验学习的乐趣。心理学的实验表明,小学生集中注意的时间不长,而且不稳定,有趣的东西常常会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于是我在教学中想方设法把游戏引进课堂,根据教材的内容,不断调节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组织课堂教学,使学生在兴奋与抑制的不断变换之中。结合低年级教学内容,把丰富多彩的游戏引进课堂,把枯燥的学习过程变成有趣的游戏活动,是低年级学生最乐于接受的形式,也是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一种有效手段。
四、在奖励中快乐学习
人人都希望被别人赏识,对于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课堂上,我们从来不吝啬自己的激励性语言,“你们听,这位同学说得多完整啊!老师真佩服他!”“你说得真好,如果声音再洪亮一些,就更好了!”“太棒了!还有谁能超过他!”……这些激励式的评语能在学生的内心深处形成一股强大的心理推动力,在潜意识中产生向表扬目标努力的追求,对学习的态度是自愿的、主动的。当学生遇到困难,回答不出问题时,我便说“你肯定行,再动动脑筋,好好想一想!”“真不错!声音稍微洪亮一些,同学们就听到了。”“老师知道你一定行!”这一切都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被高度尊重,高度信任,学生在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中进行思考和学习,感到学习是一件开心的事。
五、在聆听中快乐学习
有位教育家说过:“故事是儿童的第一大需要。”尤其低年级的学生,都很喜欢听一些小动物的故事。故事中有生动的情节,丰富的情感,知识寓于故事之中,这能符合学生形象的记忆的教学方法。例如:在教学“0”的加减法”时,我编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天,小猫和妈妈一起去河边钓鱼。过了一会儿,小猫发现了一只美丽的花蝴蝶,小猫跑去捉蝴蝶,追了一会儿,没有捉到,小猫又跑回来,接着钓鱼。刚坐下来,它又发现了一只蜻蜓,于是,它又去捉蜻蜓,结果蜻蜓又飞走了,小猫只好又跑回来钓鱼。这时妈妈已经钓了3条鱼,可小猫一条鱼也没钓到,小猫非常伤心,妈妈告诉小猫以后做事要一心一意,不然什么事也做不好。小猫不再伤心了,又继续钓起鱼来。可是天色已晚,妈妈只好领着小猫回家了。小朋友们,小猫一条鱼也没钓到,用什么数表示呢?谁能算一算,小猫和妈妈一共钓到了几条鱼?老师及时加以引导,学生很快学会了有关0的加减法计算。这样,学生不仅感到轻松、愉快,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就把一节课的知识学会了。
一、如何进行课前情境的创设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的教育思想,他指出教育的根本意义在于“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因此我们要让学生明白学习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可以把教学和生活联系起来,所以创设生活中的问题情境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那么下面就说一下笔者平时在工作中的做法。
1.做游戏。游戏是学生最乐意参加的活动,符合他们爱玩好动的天性。寓教学于游戏之中不但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而且通过游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创设游戏情境导入新课,可以使学生在游戏中动手、动脑、动口、开心地合作,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趣味化,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学习了知识,理解了概念,训练了技能,开发了智力,培养了创新意识,可谓一举多得。所以,把数学知识“蕴藏”在生活常见的游戏中,无疑是让学生乐学、爱学的最佳途径。
如:在教学“统计”时,并不是以“统计”二字开始的,而是以一个问题,一个看似很平常的问题开始的。“同学们,你们爱看什么比赛啊?”这是一个很平常而又亲切的问题,但它却是一个有关统计的问题,因为它有数字的计算,有程度,有描述,有现象。用这样一个平常的问题来作为一次新课的开始既生动又贴切。接着,我以夹玻璃弹子的游戏开始对统计的展开,但在此时也没有对学生说这是统计,这节课学的是统计。这只是一个小游戏,课在游戏中进行着,知识在游戏中延伸着,求知欲、探索欲、愉悦的心情全寄予游戏之中,全含于这个简单的引导中。游戏的结束才是真正的上课,游戏的结束才是真正的开始,游戏的结束才是情绪的完全调动,游戏的结束才是真正的工作。这正是新课导入的精髓所在,这正是现代教学所要的教学艺术。
2.课堂导入的开放性。小学生特别是中低年级小学生,集中注意的时间短暂,稳定性差,分配注意的能力弱,注意的范围小。在导入环节中,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好动、喜欢做游戏的特点,创设一种游戏情境,使学生心情愉悦,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不知不觉、高高兴兴地进入新知识的学习,领悟数学知识的乐趣。如在教学“找规律”时,可设计如下游戏:教师邀请学生一起来做游戏,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的动作,教师拍手一次,拍肩两次,重复做三次,然后问:“谁知道接下去怎么拍,为什么?”学生高兴极了,纷纷拍了起来,这时让同学们互相说说他是怎么知道这样拍的,然后再找一名同学站起来说。此时,学生已经感悟到了老师的动作是有规律的,紧接着请同学们与老师一起边拍边说。接着老师说:“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像这样按照一定顺序、有规律的排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找规律。”从而导入新课的学习。
可见,艺术的新课导入能使枯燥无味的数学内容变得妙趣横生,能唤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能诱发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只要我们是教育的有心人,一定都能为学生的发展注入鲜活的能源。
3.讲故事。低年级的学生,都很喜欢听成人给他们讲一些小动物的故事。每次上新课,可根据教材的内容自编一段故事,再进行一组富有启发性的提问,以此导入新课。例如,在教学“0的加减法”时,我编了一段这样的故事:一天,小猫和妈妈一起去河边钓鱼。过了一会儿,小猫发现了一只美丽的花蝴蝶,小猫跑去捉蝴蝶,追了一会儿,没有捉到,小猫又跑回来,接着钓鱼。刚坐下来,它又发现了一只蜻蜓,于是,它又去捉蜻蜓,结果蜻蜓又飞走了,小猫只好又跑回来钓鱼。这时妈妈已经钓了3条鱼,可小猫一条鱼也没钓到,小猫非常伤心,妈妈告诉小猫以后做事要一心一意,不然什么事也做不好。小猫不再伤心了,又继续钓起鱼来。可是天色已晚,妈妈只好领着小猫回家了。小朋友们,小猫一条鱼也没钓到,用什么数表示呢?谁能算一算,小猫和妈妈一共钓到了几条鱼?老师及时加以引导,学生很快学会了有关0的加减法计算。
总之,我们要精心创设学生积极思维的情境,才有利于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实践在教学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的又一教育思想,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是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可见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此外是获得知识的源泉。陶先生曾有这样一句名言: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可见课堂上学生的实践活动以及动手操作对于获取知识以及发展能力是多么重要啊。
1.实践能力是现代教学论十分强调的一个方面。国外一些专家在进行小学教学的研究时,都把发展实际操作能力作为重点培养的三种能力之一。我国也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操作,让学生摆、拼、剪、制作、测量、画图等,有助于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从而促进其“五育”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策略;体验教学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灌输式”、“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阻碍着新课程的实施,改革与创新数学课堂教学方法是落实新课程理念的重要环节。探索最佳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改革课堂教学方式的重要体现。体验性教学主要是组织学生体验,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和实践中实现自我领域的充实,在反思中重构自己的经验,形成自己的行动策略和方式,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而体现教学目标中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并获得一些体验。教学中如何理解并有效实施体验性教学,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下面,我就浅谈一下我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体验性教学的。
1. 创设情景,体验问题生成的过程 创设“故事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体验。 借助童话故事导入新课是低年级教学常用的方法。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新异事物总是充满兴趣,因此,把教材中的一幅幅画面反映的问题情境编成饶有趣味的简短小故事,再利用多媒体课件,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能够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中。
例如在教学“小猫吃鱼”时,联系前面讲过的“小猫钓鱼”一课,设置童话故事情境引出学习内容:话说小猫一家去钓鱼,当时没有钓到鱼的猫弟弟今天认真钓鱼,结果钓了好几条(边说边演示多媒体课件,出示主题图),正准备吃上一顿丰盛的晚餐呢!学生一听小猫钓鱼的后续故事小猫吃鱼,都瞪大了好奇的双眼。趁热打铁,让学生数数有几条鱼(一共3条)课件动态演示小猫吃掉一条,设问:“还剩几条?”再演示吃掉一条……把从3到0的变化过程逐步演示出来,让学生形象地体验了得数是0的减法算式的实际意义,让学生在一种充满童话色彩的氛围中学习、探究。
2. 实践中体验学生从亲身体验的活动中获得的知识,他们的理解更加深刻,运用起来必然也更加熟练。这样的体验最终能沉淀到他的内心深处,成为一种能力,受用一生。数学是抽象的,教师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数学,努力将数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化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从而学好数学。
例如,教学“千克和克的认识”一课,在认识秤之后,我出示了四包物品:棉花、黄豆、苹果、花生(都是千克)。先让学生猜一猜哪包会重一些,学生兴趣盎然,引发了激烈的争论。这时,我让学生分组称一称重量,及时为学生提供了小组合作、自主探索的学习机会。学生小组内开展了“称一称”的实践活动,最后得出四包物品的重量都是1千克,然后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拎一拎,亲身感受1千克的实际重量。同时可让学生数一数千克的苹果、鸡蛋等各有几个,还可以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寻找哪些物体的重量约是1千克。建立了1千克的重量观后,再通过称体重的游戏以及联系生活实际举例,使学生逐步感受几千克的重量。学生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体验中积累了1千克、几千克重量的丰富表象,有效地消除了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抽象感、陌生感,感到数学原来就是这样活生生、丰富多彩而与生活又是那么联系紧密的。这样,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去感知、参与体验,学以致用,产生成就感,终身难忘。
3. 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做数学”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皮亚杰指出:“传统教学的特点,就在于往往是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