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宏观经济调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宏观调控 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
一、积极财政政策与稳健货币政策执行情况
积极财政政策实施5年多来,累计增发国债8000亿元,所筹集的资金主要用于农田水利和生态环境建设、铁路、公路、电信和一些重点机场建设,城市环保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电网改造和建设,经济适用住宅建设,国家储备粮库建设,重点行业技术改造、重大项目装备国产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建设及科教设施等方面建设,支持西部开发项目建设;在增发国债的同时,调整收入分配政策,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以刺激消费需求。重点增加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包括适当提高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金、城镇居民最低生活费,提高机关事业单位职工收入,提高离退休人员的待遇;调整部分税收政策,支持外贸出口。
稳健货币政策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
(1)保持货币供应量适度增长。1998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取消了对商业银行贷款限额控制,使商业银行可按信贷原则自主发放贷款;1998年和1999年先后两次下调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7个百分点,1996年6月以来连续7次降息,存款平均利率累计下调5.73个百分点,贷款平均利率累计下调6.42个百分点。
(2)调整信贷政策。1998年以来我国对信贷政策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如为国债项目配套贷款,鼓励银行发展消费信贷,对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在按同档次固定资产贷款减档执行的基础上又下调了10%;推行适合我国农村实际的小额农户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推行出口退税账户托管贷款;开展证券公司股票质押贷款等。
(3)加强金融监管,降低金融风险。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支持和配合财政部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补充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资本金,1999年组建信达、长城、东方、华融等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从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剥离的1.3l万亿元不良资产。2002年开始实行贷款质量五级分类制度、审计会计制度和信息公开披露制度。
二、积极财政政策与稳健货币政策的积极作用
1.国债投资,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及企业技术进步,改善了生态环境
1998年一2002年,我国共发行长期建设国债6600亿。在国债资金支持下,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对大江、大河、大湖进行了大规模的堤防工程建设和水毁工程修复,改善了交通运输条件。2001年,我国政府以西部开发为重点,集中财力支持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青藏铁路建设等重大项目。在1999年增发的600亿国债资金中,有90亿元专门用于符合产业结构方向的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进行系统的技术改造。政府将发行国债所筹集的资金的一部分用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环境改善效果明显。
2.调整部分税收政策,促进了出口增长,减轻了农民负担,为扩大消费创造条件由于先后三次提高出口退税率,综合退税率由8.2%提高到15.2%,五年累计退税4000多亿元;同时对生产企业自营出口全面实行免、抵、退税办法。
2000年起农民税费改革在安徽等地试点,2002年扩大到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试点地区农民负担平均减轻30%。停征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完成了车辆购置的费改税,取消了200多项收费项目,规范收费制度的同时,为扩大投资与消费创造条件。
3.改善了金融环境,抑制了金融风险
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实施改善了我国的金融环境。从2000年开始,四家国有独资银行不良贷款增幅下降。与此同时,加大了金融监管力度,进一步整顿金融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金融风险。
4.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为扩大消费需求创造了条件
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提高了人民群众实际生活水平和购买能力,为扩大消费需求创造了条件。从1998年开始,中国人民银行制定了一系列发展消费信贷政策,2002年底,消费信贷余额达1.07万亿元,促进了消费增长。
5.降低利率,增加货币供应量,抑制了通货紧缩
2002年末流通中现金mo的余额为1.73万亿元,同比增长10.1%,增幅比上年末提高3个百分点,全年现金累计投放1589亿元,比2001年多投放553亿元。高出的幅度较大,这表明目前的货币供应量增长较大,对通货紧缩产生了一定的抑制作用。
三、积极财政政策与稳健货币政策实施中的问题
1.积极财政政策实施使政府赤字和债务膨胀
积极财政政策实施以来,我国财政赤字逐年上升,如果扩张性财政政策继续实施,财政赤字将继续上升。2001年和2002年,债务余额又持续增加,如果把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欠发工资、养老保险欠账等也计算到政府债务中,政府的债务规模更加庞大。
2.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抑制了商业银行对企业部门的货币投放
我国政府为启动内需而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银行市场风险约束加大和我国现行的金融管理体制决定了银行资产运用结构向政府部门倾斜。从而使银行惜贷现象持续,抑制了商业银行对企业部门的货币投放,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得不到解决,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将产生不利的影响。
3.积极财政政策难以带动民间投资
由于我国投资增长主要依赖于政府增发国债和由国债投资的贷款所拉动,市场机制的内在驱动因素较少,在国内企业面临“相对过剩”的市场环境下,由于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实际利率和贷款利率较高,而价格又较低,因而投资回报不足以抵偿企业的投资成本,社会对投资前景预期较差,企业缺乏投资动力,社会投资增长相对缓慢。
4.增加收入及降低利率没能有效地刺激城乡居民消费需求我们将全国城乡储蓄存款余额作为被解释变量,分别把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利率及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利率作为解释变量,利用1990年一2001年时间序列数据建立回归模型,通过检验知利率对全国城乡储蓄存款余额影响不显著,从模型中剔除。利用广义差分法消除自相关,得如下两个回归方程:
其中chx代表全国城乡储蓄存款余额,chsh代表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nsh代表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
居民收入增加,没有明显地带动消费增长,相反却下降了。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与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gdp、m0、m1、m2之间的相关系数很小,说明提高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加大货币投放都未对扩大消费起到明显作用。
四、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重点取向
1.加强国债管理,化解财政风险
由于国债具有流动性强、信誉高、不征利息税等特点,对投资者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因此,可以适当降低国债利率,减轻还债压力,同时降低发行费用,从而化解财政风险。从财政风险及其他国债投资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看,国债投资应该加强管理,同时应逐步减弱力度,但并不意味着财政职能的削弱,因为财政的职能包括很多方面。
2.促进居民储蓄向消费和投资方面转化
首先,应加强社会保障体制建设,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提高各级政府预算中社会保障支出比例。其次,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通过利率市场化改革,可以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可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这样既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又可缓解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
3.发展资本市场,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解决体制和结构障碍,加大对全社会企业和民间投资的组织、引导、协调等,可以充分调动和吸纳社会资金参与社会基础设施、高新技术产业等方面的投资,为非国有经济投资的增长创造适宜的政策环境。作为企业,应从产品质量、营销等方面下功夫,提高盈利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信誉,成为银行争取贷款的客户,解决企业的融资问题。
4.转变政府投资方向,加强对第三产业的投入,缓解就业压力
应用描述经济增长的计量经济模型,可给出1978年以来不同阶段、不同产业就业弹性的最小二乘估计值(见表1)。
取不同时间段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即第三产业就业弹性最大。这说明第三产业是吸纳劳动力最多的产业,因此财政政策应对第三产业加大支持力度,第三产业应在现有的基础上发展新型服务业,如社区服务、家政服务、物业管理、信息咨询等,这些部门具有见效快、费用低、容易创造就业岗位等优点。此外,应对农业产业化给予支持,减缓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其他产业流动。
表1
时间段
1979年-2001年
1979年-1989年
1991年-2001年
全部
0.461
0.597
0.355
第一产业
0.210
0.344
-0.104*
第二产业
0.496
0.590
0.189
第三产业
0.583
0.684
0.517
注:*表示在0.1的置信水平下,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
5.完善收入分配政策,缩小贫富差距
目前,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的差距很大,地区收入分配的差距也很大,形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收入结构不合理和收入分配不规范。要调解收入分配,财政政策是主要手段,因收入分配与财政收支有特定联系。改革个人所得税税制,在适度提高起点的同时,减少级次、扩大级距并降低税率,对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在3000—5000元之间的低收入及中等偏下收入者采取低税率政策,征收遗产税及赠予税等,可在某种程度上缩小贫富差距。有必要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支持西部大开发,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促进地区间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李红松:《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弹性问题研究》,《财经研究》2003年第4期。
刘树成:《中国经济波动新轨迹》,《经济研究》2003年第3期。
吴国权、杨义群:《通货紧缩理论界定与衡量的新认识》,《财经研究》2003年第4期。
许经勇:《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回顾与思考》,《财经研究》2003年第2期。
关键词:宏观经济调控;通货膨胀;次贷危机
中图分类号:F123.1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392(2008)11-0053-02
一、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
我国的通货膨胀成因可以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分析。
(一)国内因素
1.我国的金融投入重点仍然在中长期基本建设上。金融数据显示,全年1至6月份,银行全部贷款增加了27341亿元,同比只增加15.17%,中长期贷款增加16355亿元。全部金融机构中,中长期贷款占比达51.0%。
2.国家政策性银行中长期贷款增长过快。以今年1至5月为例,国家政策性银行从商业银行购买金融债券4281亿元,同比增加2500亿元。
3.商业银行绕过信贷规模通过信托产品发放贷款。据分析,仅2007年一年,有1万亿左右,其中相当一部分用于基本建设投资。
4.地方政府急功近利,投资冲动,搞基本建设,是通货膨胀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的又一重要因素。这里既有体制问题,也有管理问题。
5.成本推动是通货膨胀的又一重要原因。一个是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另一个是企业的社会负担加重。企业节能减排的成本大大提高,一时难以消化,这一方面降低了出口企业的国家竞争力,另一方面增加了通货膨胀的压力。
(二)国际因素
1.国际市场上农产品、原材料、能源等结构性供求矛盾是这次世界性通胀的重要因素。这几年,世界经济持续发展使国际市场需求旺盛。少数寡头的过度投机和操纵,使世界粮食、石油等许多产品己经被金融产品化,经济规律被破坏,产品价格被严重扭曲,短期内没有有效的解决办法。
2.热钱大量流入。由于人民币升值的预期,热钱大量流入我国这是不争的事实。绝大多数学者认为?押至2007年底,通过包括贸易等各种渠道流入的热钱约有5000亿到8000亿美元,若加其盈利部门,应在一万多亿美元,接近我国外汇储蓄余额。它加大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的难度,造成通货膨胀和通货膨胀的预期,同时也增加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3.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目前,美国次贷危机远没有过去。为了度过这次危机,美国增加数以千亿美元的财政支出,干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多次降低利率,致使美元大幅度贬值,导致以美元计价的所有商品价格大幅度上涨,造成世界性的通货膨胀,我国同样也遭受了严重损失,近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大幅度缩水,在一定意义上使我国失去了货币政策操作的。这实际上是美国通过货币政策搞的一次社会财富再分配。向包括我国在内的其他国家转嫁了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而使自己获益。
二、几点建议
解决我国通货膨胀的问题,必须从国内和国际两方面去寻找。在国家上,着重在美元政策上去寻找。避免世界通胀给我国经济带来更大的损失。如果看不到我国通胀和世界通货膨胀的联系及其给我国经济带来的严重影响,在认识上将陷入一个很大的误区。其结果,必然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同样,如果只看到我国通胀和世界通胀的联系,而看不到我国通胀自身的成因及特点,将会变得束手无策和无所作为,从而失去了治理通胀的时机,造成更大损失。
(一)建议从紧的货币政策和灵活的金融政策相结合,大力支持小企业、民营的发展
历史的经验证明,单一实行从紧货币政策在执行时往往错位。该紧的基本建设贷款没有管住,该保的小企业、民营企业流动资金贷款没有保住。其结果,只是进了效益好的小企业、民营企业流动资金贷款的需求,把经济搞死。在治理新一轮通货膨胀的时候历史的经验值得我们吸取。
1、对小企业、民营企业中长期贷款实行计划单列。
2、多方面组建金融担保机构。
3、建立小企业、民营企业扶持基金。
4、中央银行的再贷款,重点支持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联社的资金需要。
5、保障小企业、民营企业适销对路产品的流动资金需求。
6、搞活非商业银行的信贷市场。
7、经有关部门批准,发行债券。
(二)适度放松价格管制,逐步理顺能源价格、农产品、食品价格,对中低收入居民实行财政补贴
鉴于这一轮世界性通胀不是短期内能解决的,就应当有一个较长期的对策。强制的价格管制违背经济规律不能持久。世界性通胀复杂的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及输入性也不允许我们实行强制的价格管理。强制价格管理只是把涨价的压力往后推移,为后续的价格大幅度上涨埋了隐患,价格适度放开后,对低收入家庭会造成较大影响,消费结构会产生较大变化,建议对低收入居民实行生活补贴。
(三)免征利息所得税
利息所得税就其本意讲,是居民储蓄利息收入的再分配,在正利率的情况下才可以实行。在许多国家只有正利率超过4个百分点时才征税。我国90年代之所以迟迟没有恢复这一税种就是因为通货膨胀,只是到了储蓄利息补贴率为“0”以后,才得到恢复。在通货膨胀、股市低迷的情况下,居民没有其他投资渠道,居民为了养老、子女教育、买房、防治疾病等需要,不得不把节省下来的钱存入银行,这实际上是一种被迫性的储蓄,暂时免征利息所得税不应当看作是减少财政收入,而应当理解为取消不合理的税收。
(四)淡化人民币升值预期,严格治理热钱流入问题
人民币升值预期是热钱流入的重要动力。人民币对美元升值,2005年2.56%,2006年3.35%,2007年6.90%,有人预测今年升值幅度不会低于10个百分点。要淡化人民币升值预期,实行温和升值,也可以让人民币汇率双边波动,改变单边走势。同时,也可以向市场持续传递维持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的信息和信号。
对流入热钱的各种渠道有关部门要严格管理,进行经常性的检查,对查出的问题要进行整改。对大案要案进行严肃处罚,加大对假借合同非法输入热钱的企业、机构和个人处罚力度。
(五)适当上调今年计划的通货膨胀率
这主要基于以下儿个方面的考虑:一是通货膨胀的全球性、非短期性及复杂的经济性和政治性。二是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及其向全球转嫁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三是放松价格管制,理顺能源、价格、农产品、食品价格后所释放出来的涨价压力。四是财政对城乡低收入阶层的物价补贴。五是适度放松小企业、民营企业流动资金的需求,从单纯的紧缩转向大力支持经济的发展,维护小企业、民营企业的发展,增加就业,维护社会稳定。
(六)密切注视美国和世界经济的变化,相应制定我国的对策
要密切关注美国和世界经济的变化,关注美国的财政、货币政策的变化,相应的调整和制定我国经济金融政策。而一味地使人民币升值,不分对象的“从紧”,单纯的反通胀,不注重小企业、民营企业的发展,不利于维护经济的发展,增加就业,维护社会的稳定。在目前,通货膨胀的情况下,面对复杂的情况,应该大力开展调查研究,听取企业和群众的意见,要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更要认真总结我们自己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社会经济政策的酝酿、制定、实施、传导、反馈等各种环节要更加细化。一切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地解决我国目前存在的问题。走我们自己的路,这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关键词:宏观经济调控;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随着房地产价格的一路上涨,国家近几年来出台了许多房地产调节政策,本文主要就这几年来房地产领域的宏观经济政策对房地产业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并对当前我国对宏观经济调控背景下常州市房地产业的发展情况进行解析,初步探讨如何正确对待宏观经济调控与房地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常州市房地产业应该如何寻求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健康有序发展。
宏观经济政策是政府为了调节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而实施的一系列政策的组合。根据市场经济的规律,任何商品和服务的价格都受到市场价值规律以及供求关系的影响。我们在按照经济规律办事的同时也要看到市场经济也有一定的盲目性,我们必须采取各种手段,诸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税收政策、行政政策等对常识经济进行干预,以保证市场经济按照合理健康的轨道运行。
二、近年来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政策
2005年,为了抑制房价快速增长,国八条、利率、营业税等相继出台,包括调整住房结构,正确引导居民合理消费需求等,将房地产调控上升到政治高度。 2006年出台的国六条、个人将购买不足5年的住房对外销售全额征收营业税,进一步发挥税收,信贷,土地政策的作用。2007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出通知,针对已经利用商业银行贷款购买了商品房,又向商业银行申请住房抵押贷款购买第二套房屋的,这些贷款的初次支付比例要大于或等于40%,与此同时贷款利率也要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基准利率的进行上调。
2008年,我国经济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出现了一些大的波动。房地产业也未能幸免。在此背景下,国务院和各级地方政府相继采取了许多经济刺激措施,以保证房地产业的发展。在这些经济刺激措施的强劲带动下,房地产价格在2009年上半年开始复苏,2009年6月份开始大幅上涨,甚至出现价格上涨相对过快的势头。针对房地产市场可能出现的不确定性,国务院在2010年4月份发出了治理房地产市场的十条意见,即“新国十条”。主要内容包括:确立政府问责制;要求开发商一次性公开全部房源;商业银行暂停发放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贷款;对某些不符合条件的居民暂停发放购买住房贷款等。但是这些政策并没有对过快上涨的房地产价格形成太大的大打击力,为此,国务院在2011年推出了比“新国十条”更为严格的“新国八条”,主要内容包括:采取限价或者限购方式降低房地产市场的需求;要进一步加快保障房的建设力度;研究开征房地产税等等。
总体来看,国家出台如此之多的房地产调控政策说明如今的房地产行业已经热过了头,这些宏观调控政策在遏制房价的恶性上涨,抑制房地产投机方面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的,运用土地、金融、税收等多种手段,千方百计增加供应,遏制不合理的住房需求。同时,不断强调政策落实,强化地方政府在调控中的主要责任。在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增长方面,也发挥了应有的功能,防止了房地产市场的大起大落的风险。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虽然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房价依然在上涨,这种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观。
三、近年来常州市房地产业发展的现状
2010年,经济普查相关资料显示,常州市房地产业法人单位1113家,比2004年第一次经济普查增加407家,房地产法人单位由房地产开发企业、物业管理企业、中介服务企业和其他房地产活动企业组成。年末房地产法人单位共有从业人员25071人,比2004年第一次经济普查增加10402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9.5亿元,是2004年第一次经济普查的3.7倍,实现营业利润32.4亿元,比2004年第一次经济普查增长176.9%。
常州市2008年受美国次贷危机所引起的全球经济波动的影响,各种投资和经济活动一片低迷,房地产市场也不例外。但是随着国家和江苏省、常州市等出台一系列刺激经济复苏的政策出台,常州市房地产市场在2009年上半年开始逐渐复苏,到2009年6月份更是出现了价格大幅上涨的现象,常州市2009年全年的销售额是上年的2倍,充分发挥了房地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带动作用。
与长三角重点城市相比,常州房地产市场总体较为健康、合理,2009年常州商品住宅均价是7000元/平方米,如果买一套90平方米的普通商品住宅,总价在65万元左右。2009年常州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达到24000元,房价收入之比约为9.0,虽然高于世界银行提出的合理区间(3~6),但是这个指标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
四、常州市房地产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以来,常州市房地产行业总体发展态势良好,房地产投机行为得到初步遏制,这将有利于房地产行业进一步走向规范和成熟,但运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值得引起重视和关注。
(一)企业规模不大,没有形成一定的行业集中
众所周知,房地产业最大的特征就是资金需求量大。目前,国家在房地产领域的宏观调控政策越来越严格,市场上房地产企业也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因此单纯依靠规模小的房地产企业小打小闹必然不能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因此房地产企业一定要形成一定的行业集中,形成大的企业集团。目前正是我国房地产企业不断整合的时期,大的房地产企业集团正在不断形成,而小的缺乏竞争力的房地产企业正加速消失。截止目前,常州市共有各类房地产开发企业近500家,但是具有一级和二级开发资质的房地产企业企业很少。
(二)房地产企业融资过度依赖银行
房地产的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后盾,因此资金对任何一家房地产企业都是至关重要的。目前房地产企业的融资途径主要有自有资金、商业银行贷款、在证券市场发行股票以及民间融资等。按中国人民银行的规定,房地产企业企业应至少拥有30%的自有开发资金。但是目前常州市的房地产企业大都自有资金不足,剩余的开发资金又没有好的来源途径,只能是依赖银行贷款,造成资金利用成本很大,对房地产的后期开发形成许多不确定的风险。如果中国人民银行一旦调高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即收缩信贷规模并上调贷款利率,将对房地产企业的资金链构成莫大的威胁。
(三)商品房价格上涨速度较快
近年来,整个长三角地区住宅价格快速上扬,作为长三角发达城市之一的常州市,销售价格逐年走高,全市商品房住宅平均销售价格由2004年的2477元/平方米提高到2008年的4117元/平方米,比2004年增长65.9%。商品房销售价格不仅背离了成本,偏离了价值,也脱离实物层面的供求关系,影响房价的因素已经由建筑材料、地价、人工等基本费用,扩大到人气、预期、概念等情绪化、人为化的非理性因素,泡沫成份正在逐步显现。虽然2005年以后在商品房供求关系调整和政府调控的双重效应下,我市住宅商品房成交价上涨过快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但由于前几年持续两位数高速增长,住宅销售价格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平台,商品房价格与中低收入阶层的购房能力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
五、宏观调控政策下常州市房地产业长远发展的策略
(一)房地产企业应走规模化集团化的道路
房地产企业的规模化集团化经营有利于帮助房地产企业抵御各方面所带来的风险,因此常州市的房地产企业尤其是中小房地产企业应不断整合优势资源做大做做强。另外房地产企业在做大做强的同时要善于房地产企业品牌建设,加强房地产售后服务等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政府部门也要在房地产企业中引入竞争机制,加强对房地产企业的监管和引导,不断提高房地产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并扶持一些基础好效益好的房地产企业上市,利用证券市场直接融资,以增强房地产企业的开发实力。
(二)不断加强房地产业制度建设
房地产业有密切相关的制度无非是土地制度和财政货币政策。在我国,土地一级市场由国家垄断,政府应加大建设用地的供应力度以平衡过度上涨的低价,并逐步放宽土地在二级市场上流转的相关政策。在财政政策方面,政府应加大社会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力度,加大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建设力度,并建立一整套的合理分配制度。在货币政策方面,政府要区分购房的刚性需求和改善需求,打击购房的投资需求,对这三种不同的购房者以不同的利率和贷款额度限制。
(三)坚决执行国家有关房地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
国家有关部门通过各种手段对房地产业实施宏观调控,从而间接地调控整个市场经济的运转。房地产业作为我国的支柱性行业、先导性行业以及基础性行业,其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必然会对其它产业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出台的一系列政策都是通过房地产业传导到其它产业的。在这些政策的制定过程中,有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房地产企业三者利益的博弈。许多地方政府为了发展本地区经济,对中央政府所颁布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打折“执行甚至不予执行,造成一方面国家政策不断制定颁布,而地方政府却任由房地产市场自由发展,非集约化非可持续性发展,造成一些地方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甚至越调越高。因此,地方政府不能为了地方经济而置国家政策于不顾,应对国家的有关政策坚决贯彻执行。
(四)不断改善房地产市场的供给体系
消费者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因此市场经济要求生产者必须适应消费者的需求。常州市位于江苏省南部经济发达地区,人多地少,因此政府应合理规划土地资源,集约化利用土地,合理安排商品房开发的进度、面积、户型以及布局,并加大保障性住房等民生工程的建设,以保障房的低价格、优性能去不断平抑过快上涨的商业楼盘的价格,从而切实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居住水平。
参考文献:
1.(美)麦肯齐·贝兹. 房地产经济学 [M].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2.中国房地产发展报告[R],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3.丰雷,林增杰.房地产经济学 [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1.经济结构中需求结构失衡
投资、消费和出口是促进一国经济增长的三大动力,三者间的结构比例合理与否关乎国民经济能否保持持续稳定的发展。目前,我国仍停留在以政府和国有资产投资为主要视角,以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为重点的经济低龄化阶段,需求结构中投资需求在总体份额中依然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相对而言,消费需求的弹性较弱,其对GDP的拉动幅度远不及投资需求所产生的经济带动效应。但需求结构严重失衡是市场机制与政府宏观调控长期作用的结果,短期内难以加以平衡与改变,使得需求结构的调整成为一大难题。
2.巨大的国际收支双顺差
(1)外汇储备脱离最优规模。2012年是我国自1999年持续保持双顺差以来首次实现贸易结构的“一顺一逆”。但好景不长,2013年我国对外贸易结构再次陷入严重的双顺差泥淖,终使2012年的“一顺一逆”成为昙花一现。长期的国际收支双顺差导致我国的外汇储备远远超过市场所需要的最优储备量,有限的资源难以得到高效的配置,进而造成大额的外汇浪费;相应地,外汇储备失控的波及范围并不仅仅局限于外汇资源的闲置,其对央行以货币政策调控宏观经济的职能的发挥同样形成了不可低估的阻力,甚至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都形成巨大的负担。
(2)货币升值预期持续走高。我国国民经济总量的迅猛增长以及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升值压力一度形成了人民币升值不足的预期,由此引发各路国外资本纷纷涌入中国资本市场,企图分刮人民币升值所造就的大蛋糕。而反观消费者的投机行为也是导致大量货币流入资本市场的重要原因。这些因素混杂便形成了一条恶性循环链,引起国内经济增长速率过高,偏离稳步发展的轨迹,一旦资本撤离中国市场,便会极大可能地造成我国资本市场的瘫痪,加速经济泡沫的破裂,不利于我国国民经济的长期稳定的发展。
(3)货币流动性过剩。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作为通货膨胀的一大诱因,在很大程度上催生了国内物价的涨势;市场上资金过多、储蓄利率过高、外贸顺差增长迅速都是造成流动性过剩的重要因素。
二、应对经济危机的货币政策工具
1.公开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通过买卖有价证券来调整货币供应量的行为,其主要涵盖回购、现券交易、发行银行票据及吞吐基础货币等形式。数据显示,2003年以来,央行通过公开业务操作回笼币值高达2000亿元,在相当程度上实现了资金流动的有效控制。可见,央行通过合理运用公开业务这一手段,对降低货币供应量,为国家经济政策目标的完成具有重大的参考借鉴意义。
2.存款储蓄准备金率
存款储蓄准备金率制度是中央银行为协调金融市场的运行状况,促进国内货币币值的稳定的一项措施,其主要通过影响金融机构的资金供应能力来间接调控货币的供应量,实现银行、企业、股市等机构之间稳定和谐的发展。存款准备金制度从成立至今,累计调整了三十次有余,从2007年到现在就调整了将近二十次,而其中调整幅度最高的一次是由2011年4月的20.5%上调到6月份的21.5%。
3.利率政策
利率政策作为货币政策的主要手段之一,在经济调控上将逐渐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转变。央行主要通过利率政策来对市场利率的水平和结构加以调整,使得利率逐渐成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杠杆。为进一步推动并深化利率的市场化改革,央行自2013年起全面开放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使得利率的市场化实现成为可能。
三、针对我国货币政策现状的建议
1.以消费需求来稀释投资浓度,实现投资消费的合理配置
在投资过剩的背景下,通过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来扩大需求的方式往往是协调投资消费关系的有效途径。而在消费需求结构的盲区,中低收入阶层具有较强的潜在购买力。而利用货币政策工具促进内部需求的可行方式有二:一为采取较为消极的储蓄利率政策,适当缓解居民的储蓄动机,刺激消费需求的增长;二为实行信贷消费政策,为居民的消费提供必要的信贷支持。
2.平衡国际收支状况,对进出口贸易进行结构性调整
要改变我国国际贸易双顺差的局面,最根本的任务是要加强进出口贸易额间的协整关系,实现进出口总额之间的长期均衡。同时严格限制外资在中国的投资结构和投资规模,从源头上将我国外汇储备稳固在有效范围之内,防止人民币的增值幅度脱离预期掌控,避免资源利用的非效率。同时适当降低贷款基准利率,有利于刺激项目建设贷款,实现外资的再投资与再利用,间接影响国际国内的货币供需,使货币保持适当的流动性,分散外汇的持有风险。
关键词:再生产理论 结构均衡 总量均衡
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是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揭示了要保证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必须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对于我国目前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社会市场经济平稳发展,实现充分就业,经济稳定增长,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分析了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原理,揭示了社会再生产实现的条件和规律。马克思指出,社会再生产是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的统一。“这个过程。既包括生产消费(直接的生产过程)和作为其媒介的形式转化(从物质方面考察,就是交换),也包含个人消费和作为其媒介的形式转化成交换。”
马克思指出社会再生产实现的核心问题在于实现两个补偿,归根到底就是按比例问题。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物质补偿,表现在市场上,就是要求所有生产部门做到两个方面:一是要卖得出去,把全部产品卖掉,收回价值,实现价值补偿;二是要买得进来,通过购买,把已消耗掉的各种物质资料买回来,实现物质补偿。
马克思分析社会再生产实现条件时,是从社会总产品的实物构成和价值构成人手的。从实物构成上看社会产品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社会生产部门相应地也分为两大部类。生产生产资料的部类(I)和生产消费资料的部类(Ⅱ)。从价值构成上看,社会产品可以分为3个部分,即c、v、m。社会总产品按实物构成分为两大部类和按价值构成分为3个部分,是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的前提。只要存在商品生产,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就要同时受到社会产品使用价值的制约和社会产品价值组成部分相互之间比例的制约,即社会总产品各个部分的价值和实物形态都要求在交换时得到补偿和替换。
社会资本的扩大再生产是指在社会资本规模不断扩大的条件下进行的再生产。要实现扩大再生产必须要有一部分m转变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设m/x表示用于个人消费。表示用于积累的m-m/x。AC表示追加的不变资本,AV表示追加的可变资本,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均衡模型:
(1)式表明,第一部类生产的生产资料除了补偿本部门消费的不变资本以外,剩下的可变资本和m部分必须能够补偿第二部类的消耗的生产资料Ⅱc和满足两个部类的追加的生产资料的需要I(AC)+Ⅱc。从而证明,生产资料的供给必须等于第一部类的生产资料的需求与第二部类生产资料的需求。(2)式表明,第二部类的消费资料除了满足本部门劳动者和资本家的消费需求以外,所剩下的不变资本和积累的m部分必须能够满足第一部类劳动者和资本家消费的需要I(v+m/x)以及两个部类追加的劳动者消费的需要I(V)+Ⅱ(AV)。
把(1)+(2)得:
I(c+v+m)+Ⅱ(c+v+m)=[I(c+c)+Ⅱ(c+C)]+[I(v十AV+m/x)+Ⅱ(v+AV+m/x)]
上式表明,社会总供给等于社会总需求。由此可以得出,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所阐明的是宏观经济均衡问题,其中有两点:社会必须将社会总资本按一定的比例分配到各个经济部门。具体而言,就是要保证生产生产资料的部类和生产消费资料的部类满足一定比例关系;要求社会总供给必须等于社会总需求。
二、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对当前宏观调控的借鉴意义
目前,在经济快速增长,多数行业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况下,国内消费品市场又重现了供应偏紧的商品,粮食、食用植物油、猪肉等产品价格大幅上涨,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明显上涨,已成为当前宏观经济运行的突出问题。笔者以为,当前的物价上涨是结构性的,并非通货膨胀。从经济学原理来看,少数行业过热与物价上涨,基本的就是需求过旺与有效供给不足。这归根到底是由于前几年积极财政政策以及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加大主要用于第一部类,二部类的投资相对减少造成的。因此,长久的积累,导致两大部类之间的均衡被打破,第一部类的投资与供给大大超过了第二部类。第一部类投资与供给的持续上涨不仅仅在于总量上使两大部类失去平衡,而且势必造成个别行业的投资过热,从而影响总量的均衡和结构均衡。
固定资产投资量一直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一段时间来,由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加快,投资增长大大快于消费增长。投资与储蓄之间存在更大的差距,表明生产资料供给和第一部类生产资料需求与第二部类生产资料需求之间有很大的缺口,造成这个缺口的主要原因是投资的需求不足而相应的投资供给过剩。
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特点是第二产业比重过大,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二产业比重过大,体现在对投资品供给巨大和由此引起的消费品供给的连动扩大。即第一部类的生产资料的供给大于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由此造成第一部类的内部失衡;而通过投资品供给带动的相关消费品的供给扩大,又使得第二部类的消费资料的供给大于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对消费资料的需求,造成总供给与总需求的不平衡。生产资料的供给和需求要实现均衡,投资的结构要进行较大的调整,也就是说,要通过优化投资结构来实现。对一些出现过热势头的行业,应压缩投资规模。
第二部类内的结构失衡还表现在消费品结构失衡上。有资料表明,我国在传统工业消费品上生产能力是闲置的。同时,一些高科技产品的生产部门却一直发展不快。2000年我国高科技产品增加值的比重只有12.7%,还远低于发达国家30%的水平。消费品结构的失衡使消费品供给出现严重的扭曲:一方面,传统产品如纺织品、轻工品、普通家电等大量积压供给过剩;另一方面,一些高科技产品,多附加值产品如电子信息产品,生态农业产品等发展迟缓,供给不足。由此看来,消费资料的供给和需求要实现均衡,必须从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两方面同时入手,实现结构的升级。从目前的经济情况来看,必须深化改革,改善投资环境,优化投资结构,通过市场力量促进结构均衡和总量的均衡。
笔者以为,必须消除抑制有效供给与需求的体制性压抑。
首先必须逐步调整我国不合理的供给结构。同一个领域里往往进行多项同一产品、同一技术、甚至同一规格型号产品生产项目的重复投资建设,供给结构的差异性不显著。当需求发生变动时,产业总供给过剩以及有效供给不足立刻显现出来。从根本上讲,这是一种同质商品的过剩,或无差异商品的竞争所造成的供给过剩。由于供给结构的刚性,结构调整相对滞后,现有生产体系不能提供有效供给,是造成供求间结构性矛盾的最根本因素。从现象上,消费品需求与供给的结构失衡,表现为多数厂家拥挤在非常狭小的市场空间,生产同档次、同种类产品,造成这些消费品供给的绝对过剩,而对那些适应城乡居民需求变化的新产品开发重视不够,又使一部分居民消费需求不能满足。所以目前国家的宏观调控应着重调整供给结构,对于供给应分层次,加大有效供给不足的供给,同时抑制无效供给,第二部类内部实现均衡。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时代;宏观经济;战略转型
2009年上半年中国GDP同比增长7.1%,投资同比增长33.5%,消费同比增长15%,进出口同比下降23.5%。从统计数字看,中国经济确实回升,但基础尚不稳定。针对2009年前8个月经济回暖的宏观经济形势,现在有人开始讨论经济到底呈“V”型、“W”型还是其他型探底回升。研究经济回暖轨迹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在正确研判当前经济形势的基础上,研讨下一阶段经济政策。按照经济发展周期波动规律,宏观经济总会见底反弹,因此我们更要前瞻今后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考虑经济企稳后的经济政策,甚至“十二五”规划的中长期政策制定。笔者认为未来的政策重点应是:(1)实现战略转型,培育新竞争力;(2)推行产权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3)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增收节支,科学、精细理财;(4)培育资本市场,加强国际金融合作;(5)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和工具更好相互协调。
一、国际宏观经济基本走势
(一)全球经济失衡,全球化进程放缓
全球经济失衡主要体现在一些国家出现大量贸易赤字,与之相对应的是一些国家大量贸易盈余。之后,全球经济失衡的范围扩大到整个经济领域。当今世界,全球经济失衡的表现是以美国为代表的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持续出现贸易逆差和资本逆差,而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主要产油国家经济增长却保持较快速度,持有巨额外汇储备。随着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演变,主要发达国家需求还在下降,尤其是消费需求低迷,经济失衡仍将持续,全球化进程减缓。
(二)全球增长模式转型,凸显新增长点
人类文明起源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开始吃熟食,前提是人类掌握了取火技术。人类取火始于钻木取火,实际上取的是碳基能源。从木材到煤炭、石油和天然气,都是碳基燃料。在既定的技术约束下,碳基燃料对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碳基燃料增加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使全球气候变暖。为了应对气候变暖,一些专家建议未来能源开发的重点应该转向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美国、英国为代表的一些大国正在新能源领域开展大量研究,力图实现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发展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这些国家在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将占领新能源标准的制高点。客观上,这些探索促进了经济增长模式转型,一些专家认为这也是未来世界经济的新增长点。
(三)国际金融体系改革,重现金融新秩序
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在此次金融危机中未能发挥应有作用,尽到应有的责任。国际社会开始通过对话建立一个新型的国际金融体系。无论是超货币体系,还是其他金融秩序,都将对美元主导格局形成挑战。在此背景下,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话语权正逐步得到增强。中国本着负责任的立场,在国际金融危机中起到了稳定器作用。
(四)金融与实业并重,构建新的宏观监管体系
此次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失衡。金融创新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在启动国内消费需求替代、弥补国外消费需求不足的同时,根据本国比较优势发展一些制造业,带动国内就业,把金融发展落到实业上。也有专家认为,错误的宏观政策是本次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在危机来临时,美国过度扩大消费信用以及过度相信市场都是金融危机的重要根源。因此,世界各国将会重新审视过去的宏观政策决策程序和机制,构建新的决策程序和机制,通过建立新的监管机制加强宏观政策管理和微观领域监督。
二、中国经济宏观形势基本判断
据世界银行《中国经济季报》(2009年6月)报告,工业化国家金融市场开始出现趋稳迹象,全球经济初步呈现回升趋稳态势,但是仍然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复苏速度不可能太快①。该报告还指出,目前断言中国经济快速稳健复苏尚早。另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中国经济出现回暖迹象,有望率先实现经济复苏。但是,中国经济仍然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结构不平衡问题。
(一)GDP小幅增加,财政收入回升
2009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13.99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1%,比第一季度加快了1.0个百分点。第一季度全国GDP总量6.57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1%,第二季度7.41万亿元,同比增长7.9%。6、7、8月份,全国财政收入分别为6867.47亿元、6695.91亿元、5237.4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6%、10.2%、36.1%。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增长显现出经济回暖迹象,但是中国经济复苏的根基仍然不牢。
(二)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消费增长潜力凸显
1~6月,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长,转移性收入增幅较大。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9667元,人均可支配收入8856元,同比增长9.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2%。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2733元,增长8.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1%。居民消费价格继续下降,生产价格同比降幅较大。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1.1%(6月份同比下降1.7%,环比下降0.5%)。8月,工业品出厂价格环比上涨0.8%,已连续5个月上涨。前8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88万亿元,同比增长15.1%,比前7个月加快0.1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消费需求提升,消费能力提高,凸显消费潜力。
(三)发电量和用电量双回升,人民币存贷双增长
6月,全社会发电量同比增长4.7%,用电量增长4.3%。发电量和用电量上升既有经济回升的因素,也有气温上升的因素。2009年8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57.67万亿元,同比增长了28.53%。2009年8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8.52万亿元,同比增长34.11%,环比增长了0.16%;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57.37万亿元,同比增长27.43%,环比下降1.13%。货币供应量增长28.53%。
(四)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房地产价格小幅上涨
2009年1~8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1.3万亿元,同比增长33.O%。固定资产投资资金主要来源于银行贷款,2009年前8个月累计新增信贷规模8.15万亿元,同比多增5.04万亿元,比中国所有银行过去两年的贷款总额多,其中7、8月份分别为1650亿元、4104亿元,受央行政策影响,增速减缓。2009年5月、6月、7月、8月,七十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环比分别上涨0.6%、0.8%、O.9%、0.9%。从200个主产县8月20~31日主要农产品价格变动情况看,包括肥猪在内的5种肉产品均上涨。房地产价格上升和主要农产品小幅上涨表明,过度的、甚至投机性的恶性货币投放,可能对未来形成温和的通胀压力。
(五)经济结构不平衡仍然存在,潜在隐患不容忽视。
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不平衡,消费、投资与储蓄不平衡仍然存在,“短板”要素制约经济平衡增长。以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例,1978年城乡收入之比为2.57:1,2007年提高到3.33:1,不平衡进一步扩大。经济结构不平衡是一个比较突出的矛盾。这种不平衡不断积累,将会降低经济社会发展系统的整体协调性,一旦超过临界点就会形成失衡状态,激化潜在矛盾,甚至可能造成系统性风险和危机。
三、科学研判经济形势,及早规划前瞻政策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医治好重病后,调养很关键。近期,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从“两防”到“一保一控”,再到“保增长”,与之相对应,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由稳健的和从紧的转向积极的和适度宽松的。经济危机总会过去,那么,下一步中国应该思考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将“十二五”规划与“十一五”规划稳步对接。
(一)实现战略转型,培育新竞争力
一是产业政策方面,以新能源、环保汽车、生物工程等为突破口,占领新兴产业制高点,发展低碳经济。重点开发可再生生物质能源和风力、水力、太阳能等新型能源。二是区域发展战略方面,加快制定城市群发展战略,提升城市竞争力。随着经济全球化加深,中国的城市群参与国际分工越来越广泛。研究表明,国外资本对中国投资将主要依据现代城市群的经济结构和竞争力进行战略布局。今后,应提高中国城市群发展速度和质量,配套制定相关的法律制度、空间规划和管理制度,在城市群内,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企业和产品。三是决策机制方面,构建科学、民主决策机制,降低决策风险,提高政府行政管理竞争力。现代社会的公共风险需要政府及时、有效、低成本地化解,对政府科学决策机制提出了挑战。政府应科学论证、合理规划,提高决策效率、降低决策成本,并致力于提高行政管理效率。
(二)推行产权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中国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多种所有制市场结构。但是,仍然有部分垄断行业和公共服务部门产权结构单一,进入门槛高,民间资本进入空间窄。除行业外,无论是自然垄断行业,还是行政垄断行业,提高市场化程度,推行产权多元化改革,是实现产权结构调整的必然趋势,比如铁路、电信、电力等;另一方面,今后,政府应打破行业垄断,推行公共事业单位改革。政府应主要通过制定市场规制,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一些社会事业部门,比如体育、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也应允许更多民间资本进入。
作为工业化中期的国家,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在第二、三产业。在美国,到工业化晚期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超过80%。2008年,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0.1%,低于第二产业比重。2009年上半年,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1.3%,低于第二产业比重。中国离工业化国家的产业结构尚有距离。
(三)培育资本市场,加强国际金融合作
继续加大推进资本市场培育力度,开展多种形式的资本市场创新。推进创业板市场建设力度,扩大三板市场试点范围,解决创业投资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一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关键是健康的金融体系。在生产全球化、贸易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背景下,任何国家的金融市场都很难独善其身。加强金融监管、促进金融合作以及增强金融抗风险能力是一国金融立足国际金融市场的关键。一是完善金融监管机构和体系,建立有效的金融创新监管体系,防止过度套利行为发生。二是加强国际金融合作。进一步建立双边货币互换、多边外汇储备库建设等多种形式的区域金融合作,并适度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三是增强金融机构和体系风险防范能力。一方面,充分利用危机后的恢复时机增强中国金融机构和体系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实现外汇资产保值增值。
(四)转变政府职能,增收节支,科学、精细理财
经济复苏后,过渡时期应逐步转向实施适度积极的财政政策,进而转向稳健的财政政策。未来财政工作的重点不仅仅是切好蛋糕,更应该注重做大、做强蛋糕,在财政收入方面做好文章。树立大财政思想,既要有财,更要有政。既要保证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又要不与民争利。正确处理政府收入与居民收入关系,做到国民收入分配比例合理化。从税收收入看,今后工作的重点是扩大税源,保证税收增量渐进发展。一是扩大资源税征收范围。为了改变长期以来实行的资源低价政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资源,资源税改革应在经济复苏后扩大征收范围。二是试行个人所得税转型,探索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有中国特色的个人所得税制。当前的个人所得税征收主要是以分类征收为主,没有达到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需要。个人所得税改革应着力减轻中低收入阶层的税负。三是试点物业税。在继续物业税试点评估“空转”的基础上,进行分层价值评估,适时推出物业税。四是继续做好增值税转型工作。增值税转型有利于改变重复征税,减轻企业税负,提升企业竞争力。
在开源的同时仍需节流。从财政支出看,明确财政支出重点,增收节支,防范财政风险。一是转变政府职能,缩减行政开支。在经济复苏后,政府应该“瘦身”,调整政府机构,建设高效廉洁的政府,提高政府供给公共服务效率。二是继续提高财政预算透明度,保证精细化、科学化。信息透明是现代文明的一个基本准则,财政预算信息透明是实现人的基本人权,也是保证正确履行公民委托责任的需要。在美国,一次预算编制就相当于一部法律的制定过程,预算制定、执行、监督三权独立,相互监督,并实行全过程公开。尽快实现财政预算透明法制化,加快政府预算信息公开改革步伐,达到精细化、科学化管理的需要。三是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医疗、社保、就业等领域的投入力度,促发展,保民生。明确财政支出重点是提高财政支出效率的前提。同时,这些领域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点领域。四是构建财政风险识别、评估和防范的全方位调控体系。财政风险防范要与金融结构风险防范紧密结合,不可单线作战。
论文摘 要:目前我国经济正从稳步回升向全面恢复过渡,这个经济成果的取得乃来之不易,所以我们应该认真分析我国未来宏观经济走势,同时还应该仔细研究国家目前出台的相应的政策调控措施,这样才能为下一个阶段经济的平稳运行打下良好的根基。作为一名精算与风险管理专业的本科学生,我更应该认真分析我国宏观经济走势,为自己未来工作方向的选择打好基础。
一、我国宏观经济走势分析
1、消费增长保持稳定
(1)有哪些因素推动了消费增长?一是政策因素,它还会成为一种动力而继续支持消费增长。我国在未来一段时期内,调控宏观政策的重点工作,依旧是提高消费对增长的贡献度,同时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二是进一步落实措施,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以此提高社会消费意愿。三是继续完善节能产品、汽车及家电的消费政策。
(2)有哪些因素抑制了消费增长?一是国家近期内已经出台或即将出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它会减缓和住房有关的建材和家具的增长速度。二是由于过去的一段时期内,房价的大幅增长,相应的会制约已购房居民在其他方面的消费。三是国家近年来连续发生的地震、干旱等自然灾害会造成局部地区消费能力的下降,同时也使当地居民的实际生活水平降低,实际收入减少。
2、物价上涨压力加大
一是输入型物价上涨动力加大。经济危机过后,世界经济开始逐渐复苏,引发国际上大宗商品价格的巨幅增长,也进一步增强了物价对我国的传导影响。二是由于近几年来华北地区低温、西南地区干旱,这些异常的天气变化造成农产品的产量大幅降低。三是原材料及生产资料购入价格的提高,会进一步向下游传导。四是在一些沿海地区,例如珠三角,尽管“招工难”问题已经通过提高工资而得到解决,但相应的也会提升劳动力的成本。这些客观因素的存在,将导致我国成本推动型物价的上升压力进一步加强。
3、通货膨胀压力增大
尽管我国经济已经从过去强劲的复苏转变为现在稳定的复苏,但依然存在着经济下行的风险。并且通胀和下行的风险并存,固定资产的投资增速减缓,通货膨胀的压力增强,投资驱动模式作用减弱。在短期内,经济的发展需要靠经济、消费及进出口三个方面来带动。
二、我国下一步宏观经济政策调控
1、调整财政货币政策、预防通货膨胀
从现阶段来看,我国宏观调控的矛盾已经发生了改变,同时要面临经济下滑和价格上升两种压力,现在的焦点问题是通货膨胀的压力,已经基本上代替了经济下行的压力。目前的状况,造成了财政货币政策陷入无法选择的境地。
消费者物价指数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如果消费者物价指数升幅过大,表明通胀已经成为经济不稳定因素,央行会有紧缩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风险,从而造成经济前景不明朗。因此,该指数过高的升幅往往不被市场欢迎。例如,在过去12个月,消费者物价指数上升2.3%,那表示,生活成本比12个月前平均上升2.3%。当生活成本提高,你的金钱价值便随之下降。也就是说,一年前收到的一张100元纸币,今日只可以买到价值97.75元的货品及服务。一般说来当CPI>3%的增幅时,我们称为通货膨胀;而当CPI>5%的增幅时,就是严重的通货膨胀。
我们过去的政策目标是稳增长,下一步的政策目标是,即要稳增长、又要防通胀,中间的目标是调结构。这样的一种背景,需要我们及时的调整财政货币政策,进一步深化经济财政政策,以促进经济增长动力。下一步的宏观政策可以采用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有利于扩大需求,应对国内的内需不足的现状。宽松的货币政策,通过提高货币供应增长速度来刺激总需求,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更为容易,利息率会降低,而央行近期降息27个基点,正是政策宽松信号。
2、加大政策力度,提高支出结构
我们财政政策必须把握四大投资支柱,一是民生的投资,二是结构调整的投资,三是创新的投资;四是三农的投资。特别是最近几年来,对农场品生产供应方面,没有提供相应的保障体系。水利设施方面,包括农村的灌溉设施和水库,已经遭到严重的损毁。在农村的公共服务和农村道路方面,都有明显的先兆。所以为调动农村生产的积极性,我们就要建立长效稳定的农产品供给机制和价格保障机制,而不应该仅仅是一些短期的、临时性的措施。
3、改革税制、推动结构性减税
结构性减税并非是单一的减税,在税收上存在着有增有减,但总量上是在减少。目前我们的消费呈现升级的趋势,前一阶段消费升级主要是依靠政策扩大消费,而我们下一步的政策目标是推动消费升级,将提高人们的消费能力作为主攻方向。因此,扩大内需和治理经济萧条的可行的政策选择是改变收入分配格局,加大财政向贫穷阶层的转移支付力度,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其具体举措如下几个方面。(1)认真贯彻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在适当时候取消农业税。(2)公平税负,对高收入者征收超额累进所得税、财产税、利息税,通过税收调节收入分配。(3)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加大政府对低收入阶层的转移支付。
4、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
加大政府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力度,减少权力对国有资产的侵蚀,建立起抑制不法侵占国有资产和谋取非法收入行为的监管机制,同时建立对非法收入攫取者的惩戒机制,从制度上限制和减少因“灰黑色收入”大量存在而导致社会收入分配不公和贫富悬殊现象。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司法体系和民主法律监督体系。在财政体制改革上,应该进一步调整中央和地方的财权,给地方正常的融资渠道,以便于地方政府控制土地价格,使房价得到有效打压。
结语
今后经济工作的重点,即要适度、适时的调整宏观经济政策,保证经济的正常运行,同时还要在经济稳步运行的基础上,采取适当的改革措施,不断建立和完善健康的经济体制,以迎接未来不断出现的挑战。
参考文献
[1]王俭贵.劳动与资本市场的双重过剩.宏观经济形势的新概括.经济学家,2002.
[2]于祖尧.解析经济形势探讨经济政策走向.经济学动态,2002.
关键词:房地产价格;货币政策;宏观经济稳定;资产价格
JEL分类号:E52;E42中图分类号:F8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428(2012)05-0016-07
一、引言
一般来讲。资产价格对宏观经济影响的传导途径主要通过财富和资产负债表效应。Modigliani认为,消费支出取决于消费者的毕生财富。而房地产和股票又是组成真实资产与金融财富的重要部分,资产价格的波动会影响消费者的毕生财富,消费支出也随之发生变化,从而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而资产负债表效应在于企业和家庭的净值会影响其借款能力。净值升高,借款能力增加,反之则减少。资产价格的上升与下降影响企业与家庭的净值,从而也影响其借款能力,而借款能力的变化又影响下一期企业和家庭的支出活动,该传导机制还具有自我放大的功能,Bernanke和Genler(1988)将这种机制称为金融加速因子(Finan-cial Accelerator)。因此从理论上看,除了利率和汇率以外。资产价格也可以像前者一样含有显著的影响宏观经济的运行。资产价格可以通过财富效应和负债表效应影响总需求,因而也能够影响反映未来商品和服务的价格预期,从而影响未来的通货膨胀,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资产价格具备预测未来产出与通货膨胀变化的功能,包含未来通货膨胀的信息。
事实上,资产价格的周期性上涨与下跌已成为实际产出波动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也有研究表明资产价格还可能包含了有关未来通货膨胀的信息。鉴于资产价格在宏观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学术界对于货币政策是否应该考虑资产价格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就国外研究而言,Bernanke and Genler(1999,2001)、Schwanz(2002)、Bofio and Lowe(2002)等认为中央银行应集中注意力关注通货膨胀,只有资产价格波动显著影响宏观经济增长或者通货膨胀时,中央银行才应该考虑利用货币政策烫平资产价格逆转对宏观经济的负面效应,Filardo (2004)、Bofio and White (2004)和Roubini(2006)等人认为即使通货膨胀位于目标范围内或者处于中央银行的控制中,中央银行也要积极应对资产价格的可能变化,防止由此引发的金融系统不稳定影响宏观经济的正常运行。国内研究中,学者们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论述了货币政策与资产价格的关系。理论上,易刚、王召(2002)基于一个货币政策的股市传导模型揭示了股票市场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重要性,认为中央银行应同时考虑股票价格和商品与服务价格:郭田勇(2006)全面剖析了以股票价格和房地产价格为代表资产价格与宏观经济之间传导机制,并分析了其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以及可能的应对措施,认为中央银行应保持对资产价格的关注,但不宜直接将资产价格纳入货币政策目标。实证研究中,蒋振声、金戈(2001)从货币市场与股票市场关联性角度的分析表明,股票市场与货币市场存在一定联动性,货币市场对股票市场的变化有积极反应,而股票市场对货币市场变动反应不足;孙华妤、马跃(2003)采用滚动窗口的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分析了中央银行干预股票市场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发现利率能影响股票价格,而货币供给对股票市场的作用不显著,且股票市场对货币政策的传导也不通畅;袁靖(2006)分别基于结构化模型和简约式模型,估计了包含股票价格的利率规则,研究认为,央行应该考虑资产价格,以此增强我国货币政策调控宏观经济的能力;王虎、王宇伟、范从来(2008)考察了以股票价格为代表的资产价格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指出股票价格能够对未来通货膨胀的变化起到一定的指示器作用;殷波(2009)推导得到包含资产价格的最优利率规则,认为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低效率与中央银行对资产价格波动关注度不够有关,建议中央银行应提高对资产价格的关注程度;王擎、韩鑫涛(2009)和周晖、王擎(2009)利用多元GARCH模型实证分析了房地产价格、货币供给量与经济增长的波动关联性发现,房价的波动以及房价与货币供应量的联动对GDP增长速度影响显著。会导致GDP增长率的下降,而房价的波动对经济增长的波动无显著影响,而且货币供应量与房价的联动变化剧烈,房价与经济增长的联动对经济增长的波动影响并不显著,据此,认为中央银行无需直接干预以房地产价格为代表的资产价格;唐齐鸣、熊洁敏(2009)通过对考虑包含资产价格和不包含资产价格的货币政策反应函数进行模拟,结果显示,房地产价格和股票价格对产出缺口有显著作用,中央银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应考虑资产价格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完善对资产市场的监管。
以上研究可见,现有文献对于货币政策是否应该关注以房地产价格和股票价格为代表的资产价格,尚未达成一致意见,存在争议,事实上,仅从规范分析的角度,并无法对上述问题给予明确的解答,而通过考查货币政策对资产价格的实际调控绩效则可能获取更为贴切的回答,这正是本文的分析切入点。另外,现实中存在多种资产价格,到底关注哪一种资产价格也是中央银行需要选择的问题(siklos,Wemer and Bohl,2004),早期的分析多集中于股票价格,近年来的研究开始关注房地产价格,就我国而言,尽管我国股票市场市值不断增长,参与者日益增多,与GDP比值也稳步上升,对宏观经济影响逐步增大,但是,我国股票市场投机性强,泡沫化较为严重,金洪飞、金荦(2008)发现,从2004年到2007年之间我国上证A股换手率的样本均值为523%,即一个只股票平均每年转手5次,平均持有时间不到3个月。在此背景下,如果中央银行过度关注股票市场,必然会使得利率波动增大,从而给宏观经济造成较大负面冲击。与股票市场不同。房地产是我国居民和企业所持有的主要资产。其价格变动通过财富效应影响消费需求、通过资产负债表效应影响投资需求,从而带来产出的变化和通货膨胀的波动(段忠东,曾令华,2008),王维安、贺聪(2005)也发现房地产价格对未来通货膨胀水平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其次,房地产价格冲击会显著改变货币需求的稳定,增强货币供给的内生性,进一步影响市场利率的变化(段忠东,曾令华,2008),且房地产价格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作用显著,传导效率较高(刘传哲,何凌云,2006;丁晨,屠梅曾,2007)。因此,忽略房地产价格因素,将无法全面评价资产价格在货币政策制定和执行中的重要性,也不利于提高货币政策的调控效率,当前我国的货币政策应当重点关注房地产价格。
综上所述,本文将对货币政策调控与房地产价格之间的关系进行讨论。此外,考虑到房地产价格波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对我国宏观经济造成影响,同时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保持产出均衡和通货膨胀稳定,因而本文将在统一框架内,在引入实际产出增长、通货膨胀的基础上研究房地产价格和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这实际上体现了政策操作层面上的现实意义。此外,国内关于房地产价格波动与货币政策之间关系的文献多是集中在变量之间的水平均值关系这一层面,即一阶矩上的关系,这实际上并没有体现出变量间“波动”的特征,为此,本文将在探寻变量间水平关系的基础上,引入波动方程,从二阶矩上研究实际产出增长、通货膨胀、房地产价格以及货币政策之间的波动关系,从而避免了以往相关研究中只关注一阶矩关系的局限性,体现了波动(方差)的时变特征和信息传导机制,力求在同一个完整的计量模型分析框架内同时探讨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一阶矩和二阶矩上的关联性。
二、数据选取与计量模型的建立
关键词:经济;宏观调控;能力强化;战略
中图分类号:F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7-000-01
一、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有了飞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逐年增长,粮食总产量也是越来越多,人均收入增长最快,三大产业蓬勃发展,经济效益继续提高,对外贸易总量扩大。然而近几年来,经济高度稳定增长,且增长波幅降低,面对这种情况,我国政府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抑制不稳定因素,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经济发展,综合运用经济、政治和法律手段,避免经济的大起大落,加强薄弱环节,保持经济的健康发展,宏观调控取得明显成效。但是一些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如促进消费引起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粮食增产,同时农民税收加大等,因此还需要加强改善宏观调控力度,注重运用市场机制,确保经济的健康发展。如何强化我国经济宏观调控能力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国经济的进一步繁荣,提升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了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提高了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但是仍存在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收入差距逐渐拉大。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我们运用税收手段,增加财政转移支付来解决收入差距加大问题。
(一)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
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实现了人均GDP翻两番的宏伟目标。严格贯彻实施科学发展观为我国经济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加速推进城镇化建设,加大投资力度,基础设施建设完备,净出口需求加大,我国工业产值和居民消费价格同比增长,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良好的支撑条件。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充裕,工业企业利润提高,商品零售价格和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人才供给丰富,各地发展不均衡,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农村市场的启动,汽车等消费升级快速发展,消费呈逐步加速之势,金融体制的改革,全国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增多,买基金、入股市投资渠道更加拓宽,为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除此之外,全国新增就业人数增多,降低失业压力。
(二)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风险和挑战
目前,我国经济形势存在着很多矛盾的现象。我国的一些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迅速,走势还不错。而另一方面,因为次货危机的发生,作为世界经济大国经济,受到影响巨大。这一切增加了我国洲经济发展的外生变数。因此我国经济增长的潜在危险依然存在,即使我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紧缩性调控措施,但结构失衡并未缓解,体制矛盾仍然存在,且经济运行风险继续加大。房地产投资增长率在紧缩中仍在升高,虽然关税政策进行了多次调整,但出口增长率仍提高,外汇储备继续增加,且贸易顺差扩大。同时,资产价格上涨过快,导致信贷出现问题,甚至经济泡沫在一夜之间破裂。所以,我国的经济把应对经济危机押在宏观调控之上。
经济体内部的动力不可能是无限的,经济的发展也是有周期性的,其有它的自然规律。而当前,我国经济的结构性矛盾与体制性痼疾依旧。随着流动性过剩且有增无减,资产价格泡沫必将继续膨胀。在大量资本的涌动下,我国经济运行风险必将加大。人为压低要素价格或者扭曲比价关系,行政性垄断造成经济垄断,使利益和财富的逆向转移迅速加快。这些都必须通过深度的政策宏观调整与经济结构改革加以解决。宏观经济调控措施面临着尖锐的局部与整体利益矛盾、长期与短期的压力。另外,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关键自然资源还有赖于国际贸易,而随着我国人口总量的持续增加,加上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水资源供给、生态环境保持与恢复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还有,我国经济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仍将继续扩展,相关的国际经济规范的波动与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也会对我国的宏观调控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与此同时,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对其它国家和地区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我国的宏观调控势必要和政治外交与国际协调结合起来。此外,我国的虚拟经济发展仍有很大空间,但是虚拟经济运行具有独特的规律。即使我们在调控实体经济方面积累了一些有益经验,但在调控宏观虚拟经济方面,调控能力还有待提高,仍处于探索性的学习阶段。
三、我国经济宏观调控能力强化战略
要想加强我国经济宏观调控能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重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