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单元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要:本教学设计是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导,通过学生实验、探究、讨论,教师启发、引导,共同研究解决诸如求曲边梯形面积等用通过局部取近似、求和取极限的方法,把总量归结为求一种特定和式极限的这样的问题,从而得出定积分的概念,然后回归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关键词:定积分;微元法;曲边梯形
作者简介:游智鹏(1981-),男,江苏南通人,单位: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讲师,学士,研究方向:统计。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23-0087-01
一、教材分析
微积分的出现,与其说是整个数学史,不如说是整个人类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从生产技术和理论科学的需要中产生,同时又回过头来深刻地影响着生产和自然科学的发展。《定积分的概念》是本章第一节内容,题目本身就是强调概念,是学生学习定积分的基础。也为定积分的应用作好铺垫。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本节课的地位,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并掌握微积分思想方法,理解曲边梯形的面积及变速运动路程的求法思路即“分割、近似代替、求和、取极限”,同时曲边梯形面积的求法思路步骤及“理解微积分思想方法”也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
说它为重点是根据《大纲》的要求、它所处的历史地位和它应用的广泛性所决定的;说它是难点主要是因为这种思想方法不同于前面学习过的函数与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等基本的思想方法,在学生的头脑中并没有与之相联系的认知结构,只有将头脑中原有的认知结构加以改组和顺应;同时,从历史上看,人类从对微积分的认识到掌握微积分理论,经过了千年历史,所以在短短几节课内达到深刻理解这种思想方法,的确是不容易的,所以,它将成为本节的难点所在。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本节所处的地位,我认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应使学生达到:
1、进一步理解微积分思想,会用“分割、近似代替、求和、取极限”的方法、步骤分析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理解用极限的思想方法思考与处理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引导学生学会联想、归纳、总结等思想方法。
4、在学习过程中,渗透对学生主动探索学习精神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使用
根据本节课内容的特殊性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我采用的是“问题教学法”,其主导思想是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为主导,由教师提出一系列精心设计的问题,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在探索过程中研究和领悟得出的结论,从而使学生即获得知识又发展智能的目的。
教学手段:多媒体计算机
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示,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的同时,为掌握理性知识创造条件,这样做,可以使学生饶有兴趣地学习,注意力也容易集中,符合教学论中的直观性原则和可接受性原则。
四、关于学法的指导
德国教育家斯多惠说:“一个坏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教师教人发现真理”,我深深体会到,必须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教给他们好的学习方法,就是说让他们“会学习”。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学会设疑、学会发现、学会尝试、学会联想、学会总结”。学习有得必有疑,只有产生疑问,学习才有动力,本节课共提出三个问题、一个思想方法、一个联想猜测;通过对它们的解决和处理,从中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出问题后,鼓励学生通过分析、探索,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自己亲自尝试,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本节主要表现在“概念让学生自己去总结、规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题目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当然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还潜移默化地学到了“发现法”、“模仿法”、“归纳法”等学习方法。
五、教学程序的设计
本节课在程序上分为“问题提出―历史介绍―方法讲解―联想猜测―研究发现―例题分析―归纳总结―作业布置”等八个阶段。
1、问题提出
用多媒体放出曲边梯形,问:该曲边梯形的面积那么如何计算呢?心理学表明:思维从疑问开始,问题的提出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启动,同时这个曲边梯形并不像正方形、长方形、圆、扇形等有现成的公式可以利用,它没有现成的公式可用,问题本身具有新鲜感和诱惑力,极大地引起了学生的兴趣。
2、历史介绍
介绍300年前,牛顿、卡瓦列利、瓦里士等著名学者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成果。使学生了解一下数学史,了解一下大科学家对这个问题本身的看法,由于学生的大科学家的崇拜,更加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对科学家不畏艰难勇于探索事迹的介绍,也是对学生不怕困难刻苦学习精神的教育。
3、方法讲解
由于微积分的发展完善经过了近千年历史,所以微积分思想方法不适合让学生在课上自己探索、发现、归纳、总结,即自学式;所以由教师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形象地模拟、演示、描述,使学生从感性上理解,再逐步升到理性上的认识,这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即先由感性认识再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计算机的直观形象的演示,也符合教学论中的直观性原则;极限理论与计算机的结合运用,使学生清楚地了解什么是曲边梯形,并直观地看到曲边梯形的面积由“分割、近似代替、求和、取极限”的过程。
4、联想猜测
用多媒体播放:变速运动一汽车在公路上做变速运动。问题:当汽车在T1~~T2时间内运动的路程。让学生联想能不能将物理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用求曲边梯形的方法“分割、近似代替、求和、取极限”的微积分思想方法;来求解。
5、研究发现
因此通过对这个问题的学习研究之后,引导学生发现求曲边梯形面积及求变速运动的路程方法都是“分割、近似代替、求和、取极限”,通过两个实例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定积分的概念。这符合人们思维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也符合数学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时也再次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浓厚兴趣,学生也从中学到了联想、猜测的归纳、总结的思想方法。
6、例题分析
例题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强化本节课的重点,通过石油增长案例让学生自己亲自尝试、体验,才能深刻理解“分割、近似代替、求和、取极限”的微积分思想方法;再通过一些纯数学理论题的联系,让学生加深理解。对学生来讲,这样才能打好基础。
7、归纳总结
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共同归纳总结,目的是让学生在头脑中更深刻更清晰地留下思维的痕迹,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分割、近似代替、求和、取极限”的微积分思想方法,同时师生共同总结,更深刻地理解定积分的概念,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意识。
8、作业布置
一、指导思想
排球运动是《体育与健康》(七—九年级全一册)排球章节部分,是学生非常喜爱的学习内容之一。本单元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发展学生能力,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体育爱好、创新精神及意识为目标。通过排球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术的学习,了解排球运动的文化,懂得排球运动的特点,掌握简单的排球技术原理,逐步提高基本技术的动作质量和综合运用所学各项基本技术的能力,使学生都能体验到排球运动的乐趣和价值,不断提高排球运动技术和参与比赛的能力。同时发展学生速度,灵敏,耐力,柔韧等身体素质,提高身体机能,培养学生勇于竞争、顽强拼搏、积极进取、团结合作等精神。由于学生对硬排球有一定的恐惧心理,而软式排球球体柔软、手感好、击球时无疼痛感,所以本单元借学习软式排球,让学生了解排球运动,体验排球运动的乐趣。
二、教材分析
软式排球是一项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以其轻、柔、软及易学、易掌握的特点深受广大中小学生的青睐。因其球体柔软、手感好、击球时无疼痛感,被球击中也无大碍,安全性高,消除了学生初学排球时的心理障碍;同时相对于排球来说,软式排球好控制、学得快,竞赛和游戏形式多种多样,趣味性较高,是深受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之一。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好表现而且思维活跃,动作反应速度和灵活性较好,直观接受能力较强。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方法等,都是针对本年龄段学生身心特点,根据软式排球学习的规律进行编排和设计。
四、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排球运动,激发活动兴趣;
2.学习并掌握排球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术,安全地进行活动;
3.发展学生身体素质,通过各项技术的练习,增进学生健康;
4.在排球活动中体验活泼开朗、积极向上的性格,在合作中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五、教学内容分析
软式排球20XX年进入我国,20XX年11月国家教育部将软式排球正式列入了中小学九年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学生接触软式排球的机率可能不同,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本单元软式排球技术教学是以学生基础为零作为起点展开教学的。
1.从准备姿势与移动步法开始,然后正面的双手垫球、传球技术,掌握下手发球技术及正面屈体扣球技术,以及一些游戏和竞赛方法。
2.在教学中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积极开展自评和互评,在交流、讨论中提高学习兴趣,在学生的互相交流展示中到达教学目的。
六、技术分析
软式排球的传、垫、发、扣球等技术的要求与硬式排球相比稍有不同。
1.垫球软式排球在长距离飞行后会突然下沉,因此判断落点时距离要适当向前;垫球双臂不能缓冲,而是要往前“送”,来球力量越大手臂上抬力量也应相应加大,以增加反弹力。
2.传球软式排球的传球对初学者来讲难度不大,双手成半球形,手指、手腕适度紧张,用伸肘动作及指、腕力量轻“点”(不需要指、腕缓冲)即可将球传出。
设计理念:
1.创新复习的形式,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突破以往复习课教师学生主位颠倒的现状,体现主体性原则。
2.引入擂台竞赛,突破以往复习课气氛沉闷的现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趣味性原则。
3.以教材为切入点,重在引导学生总结出好的复习方法,掌握说明方法,拓展练习,体现系统指导性原则。
教学目标:
1.体会现代科技发展的重要意义。
2.了解说明文的一般说明方法,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作比较。
教学重、难点:能恰当地运用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作比较说明事物的特点。
教学流程:
一、紧密校园生活,引入复习话题
师:同学们,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我们学校要成立属于我们自己的科技馆了!对科技馆的筹建,你们有什么期待吗?
生:太好了!科技馆是我们男孩子的最爱!真棒!
师:这我同意,我儿子就最喜欢各种模型,摆弄起遥控飞机连饭都不吃!
生:科技馆建起来,我们就能见识更多的科技产品,了解更多的科技常识了!
生:暑假的时候我去过北京的科技馆,可气派了,老师,我们学校的科技馆会是什么样啊?
师:看来,同学们都对即将建成的科技馆充满了兴趣!我们学校将把艺体楼的3楼建设为学校的科技馆。这是我从校长那拿到的科技馆设计说明,你们看。(出示《火炬小学科技馆设计简介》。)
火炬小学科技馆设计简介
火炬小学科技馆位于操场南侧艺体楼三楼,长32.4米,宽7.2米,总建筑面积233平方米,相当于5个教室的大小。科技馆由天地馆、生命馆、智慧馆、创造馆、未来馆5个主要展馆组成。可同时容纳200人参观。
师:读了这段文字,你们对学校的科技馆有了大概的了解了吗?
生:科技馆很大。
师:有多大?
生:科技馆长32.4米,宽7.2米,相当于5个教室的大小。
生:科技馆由5个展馆组成,能容纳200人参观呢,我们4班的同学同时参观没问题。
二、回顾经典课文,掌握说明方法
师:简短的几十个字的简介,向我们说明了科技馆的面积大小,主要结构组成,像这样的文字其实我们并不陌生对吗?
生:《新型玻璃》就属于这样的文章。
师:这样的文章我们叫——
生齐:说明文。
师:说明性的文章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遇见。比如药物、玩具、家电等产品说明书,喜欢科普知识的同学经常读到的科普读物其实都属于说明文。本学期,我们都读过哪些说明性的文章?请同学们翻开书回忆回忆。
生:第四单元的4篇文章《未来的智能汽车》《新型玻璃》《中国圆梦飞天路》和《智能机器人》都属于说明性的文章。
师:同学们,老师有一个想法,让我们课文中出现的这些科技产品在我们学校即将成立的科技馆里露露脸怎么样?
生:好啊!
师:当然了,出现实物是不可能的,不仅是因为资金的问题,还因为智能汽车是未来科技的产物,现在还不能够实现。但我们可以把它们推荐给全校的同学,这样,学校科技馆的建设也有我们的参与,多自豪的事情啊!你们有兴趣吗?
生齐:有!
师:马上开始我们的“我的科技馆我来建”擂台赛!请同学们以6人一小组为单位,选择《未来的智能汽车》《新型玻璃》《智能机器人》中的一种你们感兴趣的科技产物写一个简介,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概括出该科技产品的特征、性能,看看哪组的介绍会最后胜出,成为科技馆里的“明星”。(师发放简介卡。)
(生小组合作学习,根据课文内容填写复习卡,教师巡视指导。)
师:哪个小组愿意先来打擂,晒一晒你们的宝贝?
生:我们小组先来。我们小组介绍的是“新型玻璃”。
师:课文中介绍了好几种新型玻璃,你们要介绍的是哪种?
生:我们要向同学们介绍的是“吃音玻璃”。我们的推荐理由是:噪音像来去无踪的“隐身人”难以对付,“吃音玻璃”是消除噪音的能手,它能够将40分贝的噪音神奇地降低到12分贝,给室内的人们带来了安静。
师:老师发现你们组真了不起,你们不是简单地 将课文内容进行了摘抄,而是高度概括,还加进了自己的描述。是啊,说明性的文章里也可以用上记叙、抒情等表达方式。再说说,描述这种玻璃你们用的说明方法是——
生:打比方和列数字。
(板书:打比方 列数字。)
师:感谢你们小组为本次擂台赛开了个好头。介绍得这么好,老师一定推荐你当科技馆的解说员。
生:真的?谢谢老师!
师:是你把这么神奇的科技产品介绍给大家,应该谢谢你。还有哪个小组愿意登上擂台?
生:我们小组介绍的是智能机器人。因为智能机器人是已经发明出来的科技产品,智能汽车还没问世呢,是编出来的。
师:你们小组打擂的方式真雷人啊!一上来就对别的小组进行攻击,来势汹汹啊!但科普说明文中有很多都是未来科技的产物,因为没有幻想就没有创造!你说对吗?
生:是的。
师:说说你们小组的推荐吧。
生:智能机器人不但像人一样有感觉,还能思维会运动,完成主人交给的任务。比如机器人可以登上月球、火星探索太空的奥秘;可以潜入深水,开发水下资源;能干最累、最危险的工作;可以做家庭服务员;可以完成危险的反恐防暴任务。智能机器人能够在各个领域按照人类的意愿做事。我们组的口号是:机器人,可以有!(众生笑,齐声:这个可以有!)
师:我听出来了,你们组详细地列举了很多智能机器人可以从事的工作,同学们都听出来了吧,他们用的说明方法是——
生齐:举例子。
(板书:举例子。)
师:刚才被人攻击的智能汽车,哪个小组来打擂?
生:我们小组不同意刚才的说法,我们相信随着科技的进步,智能汽车一定会像智能机器人一样,走进我们的生活,发挥巨大的作用!其实,我们介绍的这款智能汽车有3个功能已经实现了,交通信息的自动处理其实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车载GPS,汽车自动控制系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无人驾驶汽车也已经问世了,自动空调系统有好多人都在积极地研发。
师:看来,你们小组对汽车知识还真挺关注,掌握的信息可真不少!
生:我们小组要向同学们重点推荐的是未来智能汽车的故障自动诊断系统。现在,汽车出现了故障一般都需要驾驶员自己去发现,而且往往是出现故障以后去修理,汽车已经不能行驶了。而未来的智能汽车不但有故障检查系统,发现故障后能自动修复,如果问题严重不能自动处理,就立即发出停止行驶的指令,为安全驾驶提供了保证。
师:同学们,我们来自己回味一下他们小组的介绍,他们把未来智能汽车与现在的汽车作了——
生齐:比较。
师:这样的说明方法叫做——
生齐:作比较。
(板书:作比较。)
师:同学们运用打比方、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4种说明方法把你们各自钟爱的科技产品作了精彩的介绍,我觉得都很引人入胜,擂主还真不好确定。看着同学们对科学充满了探究的兴趣,老师真高兴!
未来的智能汽车我们可以展示在未来馆,新型玻璃展示在创造馆,智能机器人的发明拓展了生命的含义,就展示在生命馆怎么样!
生:好!
三、拓展阅读材料,巩固说明方法
师:可天地馆和智慧馆里还没有我们的杰作呢?我们可以把什么科技产品推荐给这两个展馆呢?老师这有两个推荐(出示拓展阅读材料《神舟九号飞船》)。神舟九号凝聚了我国科学家的智慧,我们把它放在智慧馆里。
师:还有个一阅读材料是我们书后面选读课文的第六篇《秦兵马俑》,它们在地下埋藏两千多年后重见天日,堪称奇迹,天地馆里展出再适合不过。选择你感兴趣的一份阅读资料读一读,说一说你从文章中读出了哪些说明方法。在短文中画一画,做出标记。
(生阅读短文,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愿意把神九飞船运用的说明方法说说?
生:《神州九号飞船》这篇短文当中,运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师: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同学们都一目了然,你能说说作者把谁和谁作比较了吗?
生:把神舟九号与之前的飞船作了比较,主要变化是配备了交会对接相关设备,飞船的轨道舱增加了前舱门,数据管理和控制的计算机功能更强大,太阳能帆板发电效率更高,回收舱进行了可靠性和安全性的再设计。此外,飞船内部的环境设计也更为人性化,更好。
师:运用比较的说明方法更能突出“神九”的特点和优势。谁愿意带我们去参观《秦兵马俑》?
生:《秦兵马俑》主要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师:同学们一起看书,数一数文章一共列举了多少数字。
生:近20个数字。
师:这些数字向我们展示了秦兵马俑规模气势之大,堪数世界奇迹!
四、读写练习结合,运用说明方法
师:科技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生活中的科技产品层出不穷,2011年以来,一种新兴的电子科技产品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你们看,这是什么?(出示IPAD平板电脑。)
生:平板电脑。
师:课前老师请家里有平板电脑的同学征得家长的同意后把平板电脑带到学校,有谁带来了?(8位学生举手。)
生:老师,我妈没同意我带,我家也有。
师:没关系,没带只要操作过也可以。(又有10多个同学举手。)
师:有平板电脑的同学请你把平板电脑的操作演示给你周围的同学看,在征得主人同意的情况下,你也可以适当地进行手触操作,我们都来感受一下它的特点、性能。(生分组操作平板电脑。)
师:谁来说说你对平板电脑的认识,我们就先从它的外观说起吧。
生:平板电脑很小,长20多厘米,宽15厘米左右。
师:如果我们按说明文的列数字的要求,数字应该是精确的,大家赶快来量一量。(生动手量。)
生:我的平板电脑是IPAD,它长24厘米,宽19厘米,还有一个直径为1厘米的按钮。
师:对平板电脑的其他认识都可以说一说。注意运用说明方法进行说明。
生:与普通的电脑比较,它体积小巧,便于携带。
师:老师听出来了,你运用的说明方法是作比较。
生:我运用的是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它的屏幕是手触的,只要把手轻轻放在屏幕上进行操作就可以了,我们的手就像键盘一样。
师:看来对于平板电脑的认识你们都说得很好,有没有兴趣动手写一写平板电脑的简介呢?优秀的作品我们就展示在学校科技馆里。
(生做练笔,交流作品。)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应该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在这四种能力中,识字写字能力是基础。在小学低年级语文学习中占了很大比重。在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师对生字和词语教学的重视程度逐渐降低,有的老师甚至让学生自学字词,这是不科学的,教师科学高效的指导可以让学生生字词的学习事半功倍。
1 预习指导
小学阶段,中高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因此在单元主题教学之前,教师布置学生预习生字词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1 朗读课文,圈字画词
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要养成随手圈出生字词的习惯,为下一步解决障碍做好准备。
1.2 再读课文,注音组词
再读课文时,学生需要对照课文中的读音、查字典等方法解决生字。这样,在读课文的时候,才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3 解释词语,尝试造句
学生可以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拆词法等方法解决难理解的词语,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另外,教师可以根据本单元字词中需要掌握的内容呈现在预习单上。首先,让学生根据在一二年级掌握的各种认字识字的方法,将本单元的生字根据字的间架结构(上下结构、左右结构、上中下结构、半包围结构等)分类。其次,让学生找出难记忆的字,并且思考记字方法,上课时交流。也可以让孩子用彩色笔在预习单上写自己觉得有难度的字。再次,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形近字、多音字、形声字等。
2 课堂教学
在学习生字时,要真正学会一个生字,就要学习一个字的语音、字形、字义。在小学阶段,大纲对生字词的要求程度不同。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涉及到读音、字形、意义三个方面,而且要对一些字词的学习设计形成一定的梯度。在生字课上,学习的重点是记忆、理解和运用字词。因此,生字课可以分为导入新课、分类认读、理解运用、熟记生字、指导书写、竞赛反馈等环节。
2.1 导入新课
在本环节,教师可以通过猜字谜、识字儿歌、顺口溜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分类认读
教师可以根据单元生字的具体特点,从字音、字形、词性、含义等几个方面进行合理分类,然后进行指导。把本单元的字词按照读音上的相似点分类,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有助于对生字字音的掌握,通过字形分类可以加深对字形的记忆。根据词性分类的话有助于学生对于词语的运用,而根据字义分类则有助于学生理解生字含义。在教学中,我坚持引导学生进行形近字联想对比记忆,同时指导学生给形近字组词,效果显著。比如,辨、辩、辫、瓣,难、推、堆、准等。久而久之,学生在学习生字时可以自主进行联想对比记忆,效率非常高。
2.3 理解运用
一般情况下,学生遇到生字词主动拿起字典、词典来查阅,可是,在没有工具书时,就必须教给学生理解词义的一些其它的方法,比如拆词法、联系上下文等方法。首先,教师可以出示词语,引导学生利用拆词法来理解词语。比如,三年级语文上册《路旁的橡树》中有词语“不约而同”,教师可以这样指导“不,没有。约,约定。同,一样。连起来就是,没有约定却一样。同学们,一般人们干什么需要约定呀?”生:“说话、做事情。”师:“这个词语的意思就是说话、做事情没有约定却一样。”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句子中重点词语的意思。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路旁的橡树》中最后一段,师问:“这坐车过往这里的人见过面吗?交谈过吗?”生:“没有。”师:“不过他们说的话是一样的。没有见过面,没有交谈过,他们的说法却是一样的,这就是不约而同。”再次,出示字典、词典中的意思进行对比记忆。如此反复进行这类方法的教学,学生渐渐就能掌握解决词语的方法。另外,教师可以在这一环节出示近义词,然后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到相应的句子中。用选词填空的方法区别近义词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一方面,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词义的理解,又可以引导学生应用词语造句。学习是为了运用,学生理解词义之后就可运用词语说话,慢慢积累,便可以将这些词语运用到写作中。
2.4 熟记生字
(1)认字儿歌、顺口溜、猜字谜。引导学生读认字儿歌,编识字顺口溜,编字谜识字,可以促进学生思考,训练思维。如:碧:王大妈,白大妈,一起坐在石头上。磨:一点一横长,一撇到南洋,南洋石头上,坐着两棵树。善:小羊很善良,两个眼睛(点),一个口。
(2)动作表演。用动作表演学习生字的方法十分直观形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三年级上册语文《爬天都峰》中的生字“攀”,教师可以说边说边进行动作指导,“一只大手在林中爬呀爬”(说爬呀爬时,两只手握拳,双臂在胸前交叠,摆出“爻”的字形),学生一下子就记住生字“攀”了。
(3)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在教带偏旁的生字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沿用一二年级学的“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的记字方法来记忆新字。
2.5 指导书写
在小学阶段,对于中高年级学生,不需要面面俱到地指导书写。学生可以交流生字词,教师有针对性地从笔顺笔画、间架结构、偏旁部首、分析字形等方面给予指导,通过归类指导对比学习。
2.6 检测反馈
一、能最大限度地节省教师的备课时间(一个教案由原来使用两次变成使用八次)减轻教师的劳动强度。将语文教师从备课批作业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使其有更多的精力,从事教材、教法的研究。采用单元流水式教学,第一、二周,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法,编写教案,此后,便轻车熟路、游刃有余地为其他班上课,除上课、批作业之外,节省出的备课时间或用在同各年级或同科教师之间的相互听课上,或用于业务自修(以往只是忙于备课、批作业,在语文教学及教育理论的学习研究方面,太缺乏时间和精力去提高教学水平)。
二、能深入挖掘群体智慧,切实走集体备课的道路。传统的模式化教学,每位教师担任两个班的课,一包到底,三年一贯制。教师只对自己任教的两个班负责,备课时各人备各人的,尽管教研活动时常提集体备课的重要性,但集体备课也只往往流于形式。实行这种流水教学法之后,各人的责任就不只限于自己教的两个班,而是对同年级所有的学生负责。这样在教学活动中,大家互相热情地提供备课资料,对教学中的知识点、重点、难点的确立和解析方法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并将在以往教学中的经验或教学心得也毫不保留地奉献给同道,以资切蹉,集体备课得到实质性的落实。
三、能扬长避短,更好地发挥各自的教学水平,提高教与学的质量。俗话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一位语文教师或擅长教散文,或诗歌,或小说,或戏剧。教研组长可根据各人所长,分配教学任务,让各位教师分担各自擅长的教学内容,以便更好地发挥个人的才智,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能将教学过程中反馈来的信息及时处理,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充实教案,完善教法,并将经验有效地用于以后几个班的教学实践。而传统的教法,如果在A班的教学中得到点反馈信息或有些教学反思,最多只能用于B班,但在B班得到的信息或启示就无用武之地了。尽管教育主管部门经常强调写教学反思的重要性,但教案纸上“教学反思”栏目中出现的只言片语的“反思”,也只是一种敷衍的文字而已。这或许是我们中学语文教学收效不大的主要原因。
五、采用“单元流水教学法”,每隔两周换一位语文老师,能使学生对老师的教态、语势等有一种新鲜感,从而获得新刺激,激发愉悦的学习情绪,产生情趣和求知欲望,在兴趣盎然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传统的三年一贯制、一包到底的教法,往往使学生对老师的教学产生一种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心理,即使老师有意识地变换一下教法,学生还会认为是“换汤不换药”的老一套,不以为新或不以为然,便不会产生新刺激,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就不会有大幅度的提高。对于“经常换一下老师,学生是否会适应教师的教学”这一问题,大可不必担心,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听一位陌生教师的讲课,比老是听一个教师讲,注意力更容易集中。而教材内容的跳跃,也不会成为学生学习的障碍。在中学各科教学中,语文教学独具特点,即此科不同于其他科具有章节上的逻辑连贯性。其他科如果采用这种内容上具有跳跃性的教学,学生听起来肯定吃力,无法接受。而语文教材内容的编排,议论文、记叙文、小说、诗歌、散文、戏剧、文言文等,都有相对的单元独立性和完整性,让学生先学哪个单元的内容,区别不大。正如我们平常吃饭,先吃馒头后喝稀饭,与先喝稀饭后吃馒头,效果是一样的。
六、实行单元流水教学法,能极大地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使业务熟练的老手精益求精,新手则可借此机会教学相长,百炼成钢。这种流水教学法本身存在着很大的竞争机制。各任课教师的教学实力和水平,在全年级同学面前曝光亮相,孰优孰劣,在学生心目中如明镜一般。从教师本身角度看,人人都想让学生觉得自己这一课讲得最好,哪位教师在教学上不使出浑身解数,尽心力而为之?教学质量的提高,自不待言。
七、关于作文教学。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学生知识面的宽窄,阅读水平的高低,分析问题的能力等,都能从作文中体现出来。采用流水教学法,教师根据单元文章体裁、内容、特点,确立写作训练的体裁和内容。教师可对以前一两个班学生的作文进行精批细改,从中找出一至两篇好文章加以润色,作为范文刻印出来,讲评时分发给学生,教师以审题立意、选材、谋篇等为重点,认真搞好讲评。并指导学生结合范文,自批作文,以提高学生写作和修改文章的能力。这样,一个学期下来,学生手中就有各种文体的大小作文的范文十几篇,三年之后,就有七八十篇乃至更多篇的优秀作文在手,学生时常翻阅这些优秀作文,对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是一个很好的帮助。
三环节单元教学法是以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指导思想,以自学、点拨、测试为主要教学方式,以求同、求异、再求同为主要思维方式的教学方法。它的图示如下:
下面简析一下图示的含义:自学一环,欲想自学,提纲是向导,自学是主体。而在自学过程中必然要发现问题要质疑。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而这一环正是达到了“愤、悱”的地步。则必然导致第二环节点拨,这一环节必不可少,它不仅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而且是尖子生吃饱的物质食粮,差生向上拔高的开导。讲什么?怎样讲?这是老生常谈,但还是必须得谈。讲什么?将重点、难点。怎样讲?精讲或启发式,达到“一点通”的预期目的。点拨是前一环的结局,但不是最终目的。真正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力提高。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而这一环要通过测试来完成。测试包括自测(学生自己出题测自己所谓的自我更新、自我发展)、互测(同桌或非同桌间相互测试)、师测(内容可以把练习、演练题或小结应反馈的问题等编入测试题)。测试是一个单元的教学归宿,也是下一个单元教学的起点。通过这一教学环节反馈出来的信息,再改进下一单元的教学。
二、怎样进行一个单元的教学呢
首先、明确语文应掌握和理解的知识和内容。根据本人的理解,向学生讲清学语文要保持三个一致性:即文题、作者、和书下注释保持一致性;文题、作者与文章的内容保持一致性;字、词、句与文章的内容保持一致性。和一个重要性:即中心、材料、结构与表达有严密性。
其次、根据上述原理,编排一个单元的思考问题,一般每个单元都围绕如下提纲进行:
(一)1、列出本单元的生字、生词并默记。2.文题是什么?作者是谁?作品出自?文章的重要内容(根据情况可以列表完成)。3.列出本单元习题并分类(分读写训练、听说训练、字词句训练、语修逻训练)。
(二)分析文章的中心与结构安排。
(三)分析写作方法(或曰写作特点)。
每个单元教学时间分一周或二周不等。一般根据单元内容而定。
上述实例说明:三环节单元教学法是符合教学原理的,是符合学生的心愿的,也是符合初中语文教材编写意图的。那么,它的依据是什么呢?
三、三环节单元教学法的心理依据
简言之,就是“同异同”的思维方式。前一同即对同一问题进行也就是求同思维;异,即求异思维;后一同是在求异基础上再次求同。任何人在思考问题时都是先对同一问题思考出相对应的同一结果。而在思考过程中,又不是按同一方式进行的,而是发散性的,这种思维结果导致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去思考完成,即所谓的求异思维。而问题的结果或曰解决则必然导致能力的提高,而能力的提高正是求同的内容,因而后一同与前一同相比则比较的进入了高一级的地步,因而它们有“质”的差别。但是它们是密不可分的,没有前者无所谓后者,而后者的不出现,则前者终无归宿。即前者决定后者,是后者的内容。后者制约着前者,是前者的归宿。它们也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如此“求同、求异、求同、再求异、再求同”循环往复,但最终目的是导致能力的提高即求同。这种循环往复而每一次都比较的进入了高一级的程度。就是“三环节”教法的主要心理依据。
四、三环节单元教学法的备课要求
首先,它要求教者要全面、系统、灵活地掌握单元的知识体系以及全教材的单元编排体系。
其次,它要求教者掌握多种资料还要保证知识的连贯性和全面性。
另外,它还要求教者掌握单元中的重点文章,以讲清一文带多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三环节单元教学的实验效果
列表说明
明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没有明确的目标,犹如“盲人骑瞎马”,到处乱撞,其结果是不堪设想的。因此在教学每一单元前,我们要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单元教学的内容,确立教学目标。确立单元教学目标,要体现听说读写能力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要求。例如,我在教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记游散文时,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阅读方面:了解课文所写景物的不同特点;体会文章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情趣和哲理;理解写景抒情散文融情于景、托物传情的特点;学习课文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比喻、拟人、引用、排比等修辞手法状物写景的方法。
2、写作方面:学习定点观察和移步换景的方法,抓住景物特征,按游踪顺序状写较多的景物,学会写较复杂的游记。
3、听说方面:能口头向全班同学介绍一个地方、一处风景,突出特点,明确方位,仿到口齿清楚,表达明白。对以上教学的总目标不仅教师要了然于胸,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了解。因此在开始教学之前,我首先将这一目标告诉学生,使学生心中有数,在学习过程中才有明确的努力方向。
二、学习知识
学习知识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单元理论知识。现行高中语文教材都是按文体划分单元来编排的,每一单元都由教学要点、课文和单元知识与训练组成。单元知识与课文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单元知识有统驭课文、帮助学生正确阅读理解课文的作用。所以在教学课文之前,应指导学生学习单元知识短文,归纳知识要点,再运用单元理论知识去分析理解单元课文。如,教学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的四篇古典小说时,因学生对古代小说的特点还较生疏,所以在教学肘,除了帮学生温习小说的三要素外,还应指导学生认真学习单元知识短文《中国古代小说的特点》,进而归纳出有关我国古代小说的知识要点:小说起源于劳动,古代神话传说可以说就是小说的渊源。古代小说的发展阶段:先秦两汉的萌芽状态--魏晋南北朝的笔记小说--唐传奇--宋“话本”--明“拟话明清章回体小说。我国古代小说的特点:A、注意人物言行和细节描写,在矛盾冲突中展现人物形象。B、情节曲折,故事完整。C、语言准确简练,生动流畅,富于个性化。D、叙述方式明显带有说书人的印记。这样,通过学习知识短文,梳理知识要点,学生对我国古代小说的有关知识就有了明白、清晰的印象,这就为下一步古典小说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三、教读示范
教读示范就是在教师带领下,依据单元教学目标,运用所学的单元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讲读课文,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付诸阅读的具体实践活动。教读示范,实际上就是通过教师的示范教学,教给学生一把分析、钻研同类课文的钥匙,起到典型引路的作用。教读示范必须做到三点:(1)要突出重点,体现单元教学目标。(2)要落实知识,用课文印证单元理论知识,揭示知识的规律性。(3)要侧重指导学习方法,“授之以渔”,引导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途径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之具备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例如教读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的两篇讲读课文《景泰蓝的制作》和《南州六月荔枝丹》时,我引导学生着重分析、研究以下问题:①两文抓住了景泰蓝和荔枝果实哪些特征来说明的。②理清两文的说明顺序。③分析两文综合运用下定义、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④分析两文准确、简明的语言特色以及科学小品兼用文艺笔调的写作方法。结合课文实例,通过上述问题的分析、研究;落实说明文的有关知识,教给学生读写说明文的方法和规律,学生就会自学说明文,能力得到提高。
四、自读深化
叶圣陶指出“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自读是学生由老师讲解到个人自学的过渡阶段。所谓白读深化,就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教师在教读课文中示范讲解的方法去自学单元自读课文。通过自读实践,使单元知识得以进一步的巩固深化,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从而达到不教自会的境界。这一步教学,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作点拨提示,切忌越俎代庖。有时,为了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自读课文,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启发诱导性的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钻研课文。例如,教学高中第一册第二单元的两篇白读课文《为了的嘱托……》和《火刑》,根据单元理论知识和课文内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供学生思考:①两文表现了吴吉昌和布鲁诺两位科学家怎样的精神和品质?②两文各采用了什么样的线索来组织材料?③两文各按什么样的顺序记叙的?④两文各采用了哪些人物描写的方法来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以上问题,学生可以通过比较阅读的方法,采用讨论的方式去完成。
一、科学单元教学的概念
单课教学是单元教学的基础,单元教学是在单课教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单元教学以一个教学单元为相对独立的教学单位,从这个教学单位整体出发,统筹安排,制订教学方案;从教学方法看,单元教学不是对单元内各篇平均使用力量,而是找出单元的重点在讲清楚每一节课的内容的前提下照顾好单元的重点;从能力训练的角度看,单元教学有助于学生将单元内学到的知识加以整合,融会贯通,从而完成有意义的学习。因此,所谓科学单元教学,一般说来就是以一个单元作为科学教学的基本单位,从整体出发,统筹安排,理清课与课之间的关系丰富核心内容,并采取有效方式为核心内容的教学做铺垫。
二、科学单元教学的优势
1.单元教学将文体相同的文章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有利于加强科学教学的系统性,增强科学教学的灵活性
科学课程的每一单元都有其核心,在单元内部每节课之间都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可谓环环相扣。可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往往只注重了单独每一节课的内容而忽略了每节课之间的关系,在备课和上课时只注重单独的一节课要讲什么内容,达到什么目的。有时候就会因为某节课内容太少而不知道如何去讲,有时候又会因为内容太多而匆匆结束,更有甚者不知道某一节课讲了和没讲有何区别。如果站在整个单元的角度来看的话,就会发现原本内容很少的课程可以拓展一下为下节课做准备,原本内容很多的课程就可以侧重重点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原本觉得没意义的课原来是使两节课衔接起来必不可少的环节。课程之间的顺序也没有必要太死板和课本上完全一样,单元教学的方式是灵活多样的,单元组合方式也具有多元性,教者可以在着眼单元教学整体目的的前提下,根据单元的重点适当调整课程灵活机动地确定单元组合的方式,从而使教学可以进行的更加的顺利。
2.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提高学习能力并学会学习
近几十年来,世界各国都加大了课程改革的力度,我国也针对国内普遍存在的教育问题对教育进行了大力的改革,而科学课程正是在改革中应运而生、追随国际潮流的新兴科目。作为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核心课程,科学课程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其终身学习打好基础。单元教学的理念则更加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明确单元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进行单元教学,首先来自认真钻研科学课程标准,把握教材的整体结构;其次,还必须对单元内教材内容及其系列组合进行整体的综合分析,力求从编者对单元教学目标的有关提示、单元教材的有机构成以及课后的思考练习中明确单元教学目标。不但要掌握这一单元的目标,而且要设计具有连续性和一致性的探究活动,研究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明确它是怎样落实到各篇课文教学之中的。
三、教学过程注意小细节
1.进行授课时,化“腐朽”为“神奇”,将生动形象进行到底
进行授课时,可将原来比较死板的教学内容改成更加生动形象、富有吸引力的名称。科学课题名称一般都很平淡无奇,只看名称很难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甚至会有一些学生看了名称以后会认为所讲的知识是司空见惯的没有什么值得学的,若真提问或考试的时候却回答不到重点上,甚至一点都不会。小学生天然的对于未知的现象及事物有很强的好奇心,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使课程教学进行得更加顺利和成功,由此我们可以把科学课里的名称改成更能吸引学生的形式。例如,可将“找拱形”改成“拱形在哪里”或“哪里有拱形”,以问题的形式激起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听课,参与教学活动。
2.做实验时不要过重调定量的方面,更重要的是定性的方面,尽量使实验效果更加明显一些
很多时候由于实验器材本身存在较大的差异,同时学生的操作过程会出现很多不规范的情况,因此会导致实验真实结果与理论值存在较大差异。在这种情况下,不要太过纠结量上的问题,只要能使学生定性的明白事物的规律即可。比如说“形状与抗弯曲能力”这一课,虽然学校发有教学学具,但在每个学生实际操作时,折出来的纸的形状会有各种差异,再加上学具上的存放保管不善,因此实验在量上的结果有很大的差距。这种情况下,只需要让学生明白,纸张折叠后比折叠前抗弯曲能力大大增强,以及抗弯曲能力为什么会增强即可。
一、小学语文主题单元教学设计实践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整体把握,单元整合”的教学设计实践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对单元教学目标加以确定、对单元整体教学内容加以整合、设计相应的教学流程、对单元整体内容进行导读、实施具体的课堂教学、反思教学成果。
1.对单元教学目标加以确定
新课程改革对小学教学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它指出教学应该注意将教学三维目标协调发展,也就是说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该将与教学相关的知识技能、学习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相结合,共同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但是教师应该注意在教学中避免理论死板化,不能强硬地在每一个单元教学设计中生搬硬套地实现教学三维目标,而是应该根据课程的具体内容对三维目标进行合理的设计和明确,使其彰显出对课堂教学的辅助效果。
2.对单元整体教学内容加以整合
在单元教学的整体目标已经确定后,教学设计就要根据这一目标对教学内容加以审视,从而根据实际教学状况对单元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整合或重组。对于单元教学内容的整合来说,由于教材一般只是为学生相关内容的学习提供一个较为经典的范例,所以其并不能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较为详尽的材料,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在设计中根据教学目标对单元内容进行适当的剪裁和加工,使其能够以更加科学的姿态推动学生的学习发展。而对于重组来说,它主要是指教师同样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处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原有的教学内容安排打散,再按照教学的实际情况以相关知识点的性质和特征为依据对知识点进行重组,方便学生通过异同对比对知识点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把握。
3.设计相应的教学流程
在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重组后,教师应该根据小学各阶段学生的实际状况对教学流程进行合理的整编。其整编内容应该包括协调安排学生的学习时间、内容以及教师自身的教学方式等。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实际安排和相应教学方式的选择,还应该处理好各个课时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每一个课时教学所能够达到的单元教学目标。
4.对单元整体内容进行导读
“导”的基本含义是引导、指导,其性质直接说明了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只是教学的引导者和帮助者,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扮演好领路人的角色,在课堂教学中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导读,向学生提供一个单元教学内容的概览结构框架,便于学生理清单元教学内容。导读还包括对各单元之间的教学关系进行整理,让学生对整体教学内容形成全局性的把握。
5.实施具体的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整个小学语文教育中最重要的部分,它不是简单的课程设计和教学展望,而是一种在实践中不断思考、探索和调解更新的过程,是真正将教学书面设计变为教学实践的过程,也是教师个性化教学创造的体现。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实际反映对教学内容及时进行适当的调整,使课堂变得灵动而富有特色。这就要求教师自身具有较强的实际应变能力,能够将教学设计“应情境而变,应学生而动”,准确把握教学契机。
6.反思教学效果
在完成基本的单元教学后,教师还应该对单元教学目标的完成度、教学课堂内容增量和学生学习时的薄弱环节等问题进行整理和反思,对教学的不足之处及时查明并进行相应的补救。例如,对没有完成教学目标的学生给予适当的课后辅导,帮助其矫正自身不足之处。
二、小学语文主题单元教学设计实践案例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月是故乡明”单元教学设计案例:
1.单元教学目标
对本单元生字词进行理解和掌握。学生通过单元学习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通过相应的对比阅读,让学生对不同的思乡之情加以体悟等。
2.单元整合
将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和口语交际活动、回顾拓展活动进行重组,如在《古诗词三首》教学后即开展回顾拓展活动,让学生对思乡的诗句加以积累,这样能够将本单元中的思乡诗文教学整合到一起,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设计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的设计主要注重对教学前测的设计。例如,教师在课程带入时可以通过让学生回忆其所了解的与思乡相关的诗和文,从而进行教学导入。
4.单元导读
为了让学生对单元教学内容进行初步了解,本文单元教学设计将单篇课文导读和单元全盘导读相结合(如图1),让学生对单元教学主题和每篇课文都有简单的了解。
5.课堂教学
由于课堂教学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随机应变,这里就不对教学设计做赘述。
6.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