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近代史研究范文

近代史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近代史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近代史研究

第1篇:近代史研究范文

[关键词]近代目录学史 近代化 研究进展

[分类号]G257

学界开展对近代目录学(1840―1919年)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一些学者逐渐意识到近代目录学研究的意义,在彭斐章、谢灼华先生提出了加强近代目录学研究的倡议后,近代目录学的研究状况才有所改观。纵观近50年来的有关近代目录学研究论文和著作,兹将其研究成果分述于下。

1 对近代目录学编纂特点和发展进程的总结

陈光祚首先总结了近代目录学的三个特点:一是书目的社会作用和战斗性提高了;二是书目的种类和类型有了扩展;三是在图书分类、编排方法上有了新探索。

80年代的学者多沿此思路总结晚清目录学(1840―1911年)的特点。如:谢俊贵便总结了晚清目录学的政治性和其在书目类型上的特点。另外,陈超对晚清目录类型、著录格式、提要编写等方面做了探讨。

90年代,对近代目录学的特点有了更为广阔的研究视角和更为全面的总结,突出的表现是文化观点被引入目录学研究领域。如王心裁将近代目录学的演变融入到文化演进的历史过程中;再如吴杰、黄爱平就更全面地总结出目录学在晚清的特点是出现了“新旧并存”的局面。

对近代目录学发展进程的总结以张凤英为代表。张凤英梳理了中国目录学近代化的基本线索,认为中国传统目录的近代化,经历了由《西学书目表》、《古越藏书楼书目》、到新式图书馆目录,再到《中国图书分类法》的发展过程。此外,安徽大学的倪梁鸣同学在其2007年的硕士论文《论20世纪中国目录学成就》一文中,对近代目录学也作了总结。

2 对近代书目类型的研究

近代目录学新旧“混合性”的特征反映于书目类型中便可大致分为传统书目类型和新兴书目类型。传统书目类型表现在补史志目录、特种目录和专科目录三个领域。其种目录又可分为读书志和题跋记目录、禁毁目录、辑佚目录、版本目录等;新兴书目录类型可分为新学译书目录、国学推荐书目、近代图书馆目录、近代书业书目等。

2.1 对传统书目类型的研究

2.1.1

对近代补史志目录的研究

学者们对此的研究呈现出以下特点:

・注重对近代补史志书目的梳理。如王余光梳理了近80余种史志目录补辑目录;而谢芦青则是将乾隆年间至民国初年的补史志工作划分为四个时期,认为“从咸丰直至宣统年间”为补志工作的鼎盛时期,并从分类体系、书目类例上概括了其特点。

・对某部著作的专门研究。如刘洪全对姚振宗的《隋书・经籍志考证》作了研究,他分析了其编纂体裁、著录方法,指出姚氏注重收辑书籍源流、区分类例的目录学思想。

2.1.2对近代特种目录和专科目录的研究在特种目录方面的研究有以下几个方面:

・对读书志、题跋记目录的研究。严佐之研究了几部重要的近代读书志、题跋记目录。不仅简要的介绍了作者的传略和编纂经过,而且还研究了这些书目的性质、编纂特点。

此外,一些学者还对某一部读书志目录进行了专门深入的研究。如邵胜定反驳了将《曝书杂记》看作校勘学专著的观点,认为它应是一部反映版本的目录学藏书志。

・对辑佚目录的研究。对近代辑佚目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马国翰和王仁俊两人。如张学军对马国翰辑佚书的目的、特点、成果及不足进行了论述。对王仁俊的研究以张升为代表,分析了其所辑佚书目的方法、体例、特点。

・对版本目录的研究。一些学者在其版本目录学研究的专著和论文中有对近代版本目录的梳理。如日本学者长泽规矩也的《中国版本目录学书籍解题》、初昌雄的《清代版本学著作概述》。而莫友芝是近代版本目录学家的代表,学者们多对其展开了研究。

郑伟章首先论述了莫氏《鄙亭知见传本书目》的编纂特点,梳理了莫氏其他重要的目录著作。张海惠则对莫氏的另一部版本目录《宋元旧本书经眼录》作了研究,认为其在版本鉴定、校勘及书史研究方面取得了成就。

此外,李向群还对《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贩书偶记》、《书目答问补正》的版本流传、种类、内容等作了比较和评价。

・对禁毁目录的研究。这一目录类型的研究以申畅为代表,作者梳理了姚觐元收访的清代禁毁书目,分析了其存在的价值。

在专科目录方面,有王渭清对罗振玉的《经义考目录》的研究文章。除此之外,华东师范大学的郑春汛博士在其2007年博士毕业论文中以《清末民初专科目录研究》为题,从经学专科目录和文学专科目录两个研究视角展开了研究,探讨了清末民初专科目录的发展规律。

2.2对新兴目录类型的研究

2.2.1对新学译书书目的研究 对新学译书书目的研究分整体研究和个案研究两个方向。整体方向的研究代表有张志伟,他重点分析了近代东西学书目的编制目的和书目在分类、著录方面的特点;林立强则是对译书书目的类型加以探讨,评价了其在中国目录学史上的地位。

个案研究主要集中在梁启超的《西学书目表》上。林申清的文章分析了《西学书目表》在分类、编纂体制、著录、功用方面的特点;程磊指出了其存在的问题,值得深思。

2.2.2对国学导读书目的研究

80年代初期,学者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书目答问》上,运用的研究方法或是利用传统目录学研究的校勘、考证法,如:袁行云的《(书目答问)和范希曾的补注》;或是局限于从这些目录本身挖掘其特点,评价其地位。如:方衍的《论(书目答问)》;其中,也不乏诸多创见,如:史迁从《书目答问》分类的不足人手,拟出了一个以“中西合璧,新旧杂糅之法,配以号码标目”为标准的新分类法。

80年代中期开始对导读书目的研究有了新突破,呈现出以下特点:

・对导读目录的学术意义和地位的探索。如余庆蓉指出导读书目不仅在书目类型、社会职能上有所开创,还进一步促进了近代图书分类的发展和演变。

・将导读书目置于广阔的文化视野下加以考察。王心裁认为清末众多导读目录的出现,“使目录学也由整理文献转向了推荐文献,传播思想、学术。由此,目录学之读者一端得到重视,进而成为目录学由古典走向近代的转折点”。

2.2.3对近代书业书目的研究孟昭晋首先对书业书目的定义、成就,发展的基本线索进行了总结;徐蜀整理了一些有价值的近代营业书目,并将其影印出版;而周振鹤则系统地整理了晚清的营业书目,并指出了开展其研究的意义。

2.2.4对近代图书馆书目的研究对近代图书馆目录展开研究的是张志伟,他先是论述了近代图书馆目录发展的时代背景,然后对近代图书馆目录的形式、类别、分类、著录等方面做了研究。

3 对近代目录图书分类的研究

蒋元卿首先系统地总结了近代书目分类的三个特点:一是对四部分类法进行增改的旧派;二是打破四分法束缚的改革派;三是分类中的新旧并行制。以后的研究者多循此线索对近代书目分类状况展开研究。

3.1对四部分类法进行增改的旧派研究

对四部分类法进行增改的代表作是《书目答问》。首先对其分类加以肯定的是袁行云,认为《书目答问》变四部为五部分类是对传统四部分类法的叛逆。

而蓝兰则对此提出了异议:认为《书目答问》变四部为五部分类仍“没有摆脱四库的混乱和钦定。”,其编纂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是“《七略》以来目录著作的独尊儒家的思想,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派哲学思想。”由此,作者得出结论:《书目答问》在分类上仍然是对传统四部分类法的继承。

3.2对打破四分法的改革派的研究

对打破四分法束缚的研究之作主要集中在《日本书目志》和《西学书目表》两书。姚名达在《中国目录学史》中首先提出《日本书目志》是近代新分类法的首创。六七十年代的学者多持此观点。

80年代,对《日本书目志》的研究更为深入,白国应在肯定其在分类上的贡献后,也指出了在分类体系、类目归纳、类目名称方面存在的不足;而罗权松、林申清也通过考证相关文献,得出了《日本书目志》成书于《西学书目表》之后的结论,因此,作者认为《西学书目表》实为我国近代目录学新分类法的首创。此后,学者们基本沿用了这一观点,但傅荣贤则从书目分类思想的本质层面,对《西学书目表》分类体系的逻辑理据、类别结构、标识态度进行分析后,认为“《书目表》并不是中国近现代书目分类的奠基之作”,其真正的历史价值在于“首次实践了‘分类与文化相通约’的书目分类理论”。

3.3对新旧并行制分类法的研究

对新旧并行制分类法的研究以《古越藏书楼书目》和《仿杜威十进分类法》为代表。谢灼华对《古越藏书楼》在近代图书分类上的开拓意义予以高度评价:认为其“对近代图书馆图书分类和编制目录起到了一定的启发作用”。

罗平对《仿杜威十进分类法》展开了研究,认为它实行新旧混合制“为学习西方技术,结合中国旧有传统编制新法做出了可贵的尝试”。

3.4对近代图书分类发展演变的理性思考

中国传统的四部分类法发展到近代则出现了裂变,以上诸家的讨论仅仅是对这种裂变的史实性阐述和归纳,而对其裂变实质层面的探索则以左玉河的分析最为深刻。

他认为,近代图书分类的发展演化不仅仅是部类增删加减的问题,其反映的实质则是中国传统的知识系统向西方知识系统转变的重大问题。因此,这种对四部分类整合的尝试“是将‘四部’知识系统逐渐消解掉,融入到近代新知识系统中”。由此可见,近代图书分类发展演变所反映出的实质问题是近代社会学术思想的重组与变迁。

4 对近代目录学家的研究

近代目录学家大致可分为三个派别,即考证派、变革派、维新派。

4.1对考证派目录学家的研究

对姚振宗较系统研究的是戴维民。他将姚氏的目录学活动分成四个时期加以概述,并总结了其在每个时期内的目录学思想和方法。随后,余庆蓉又对姚振宗在目录学史上的地位做了两点补充。

朱静雯概要地述明了孙诒让在目录学方面的著作,尤其是对《温州经籍志》的体例作了简明的介绍,并阐述了孙诒让在目录分类、记载存轶、著录方法等方面的观点。但稍失简略,对孙诒让的目录学思想的阐述也缺乏系统。

王晋卿则从叶德辉所著题跋、序文、案语中总结了其“学人共见”、“海内共读”的目录学思想。

4.2对变革派目录学家的研究

对缪荃孙的研究以钱亚新为代表。他总结了缪荃孙的目录学贡献,包括:其一,理解了目录的源流、要求和作用;其二,对目录材料能博收约取。

方衍结合《书目答问》和《轩语》对张之洞的目录学思想做了研究,阐述了张之洞的目录学思想。

4.3对维新派目录学家的研究

对康有为的研究。孟昭晋系统的总结了康有为的目录学实践和理论,认为其目录学思想“具有了通达书目掌握世界范围文献与知识的新意义。”其目录学的成就“为考察中国近代目录学思想的嬗变留下了宝贵的轨迹”。

对梁启超目录学的研究详见艾露的《梁启超目录学思想与实践研究综述》,发表于《北京图书馆馆刊》1999年第1期。故本文不再赘述。

对维新派目录学家的整体研究。叶树声通过总结维新派对目录学的贡献,梳理出了近代目录学发展中的三个特征。闵定庆从文化角度阐述了维新派目录学所蕴含的历史必然,认为尽管他们“破旧有余,立新不足”但其最大的文化内涵“在于思想行为的激情”。

5 结语

近50年来,我国近代目录学领域的研究在目录的类型、分类、目录学家以及对近代目录线索的梳理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还有以下几点不足:

・研究范围有待拓宽。在对近代目录学的发展进程方面,对其发展进程和特点论述详备,而对于其为何有如此的发展进程和特点,则有失简略。在近代目录的类型方面,在新兴目录的研究中注重整体的研究,缺少对具体一部目录的微观研究。

・研究方法有待延伸。对近代目录学研究方法总体来说还局限在考证、归纳总结的传统方法范围内,这样就使得近代目录学的研究往往多关注其自身纵向的发展成就,却忽视了整体、系统的横向比较研究。如:将我国近代目录学与同时期国外目录学的发展状况作一比较;将我国近代目录学与西方图书馆学的比较研究;将近代目录学与近代版本学、校勘学等相关学科的比较等。

・研究思路有待深化。近些年来,目录学领域引入了文化的研究视角,为目录学的研究注入了活力,如徐有富先生的《目录学与学术史》便是一例。对于近代目录学而言,虽然有些学者在这方面做了些尝试,但都缺乏整体的研究。如闵定庆的《维新派目录学的文化内蕴》和王心裁的《文化冲突交融中的导读目录》,两者都是从文化的视角分析了近代目录学的某一个方面,缺乏近代目录学研究的整体性。

第2篇:近代史研究范文

[关键词]创新能力;近代物理实验;教学改革;教学体系;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93X(2016)01012204

近代物理实验是一门集近代物理思想、理论和实验技术于一体的物理专业高年级学生必修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技术性、时代性和前瞻性[1]。它是新理论、新技术、新发明的先导和源泉,是多学科门类交叉的基础课程,也是新兴学科和新兴领域发展的有力支撑。近代物理实验可以激发和活跃学生的物理思想,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学生通过近代物理实验,认识新物理概念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作风,掌握现代科学研究中广泛应用的一些实验方法和技术[2]。近代物理实验教学内容是一个富有很强时代性的、多学科结合的、开放的动态系统,且其所涉及的理论大都深奥难懂,实验操作复杂,数据获取和处理分析难度大,仪器设备的购买、运行和维护成本高,由于这些原因导致近代物理实验教学现状、教学效果不尽人意。近代物理实验教学应该与时俱进,应将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贯穿于整个教学实践中,先进行教学创新改革,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同志早就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是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高校教育教学是培养人才的主渠道,担负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所以认清近代物理实验教学现状,针对目前的教学弊端,探索如何在近代物理实验教学中开展全方位的创新改革,如何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其创新能力就成为当今教育教学改革者应该认真思考和解答的时代命题。

一、近代物理实验教学现状及弊端

近代物理实验是培养能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创新型人才的综合性课程。近代物理实验的创新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紧跟时代步伐,注重引入科技前沿,关注学科技术领域的交叉融合,做到基础与前沿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满足现代科技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可是近几年来许多高校的近代物理实验教学现状令人堪忧,无法满足创新人才培养需求,主要存在如下突出问题:一是近代物理实验体系和教学内容陈旧、落后[3],无阶梯性和系统性。实验项目仍是传统基础性、验证性实验项目为主,缺乏与现代科技、与其他学科密切联系的内容,无法发挥其现代科学技术的“窗口”和“接口”的作用,无法满足人才培养的超前性、创新性要求。二是教学方式仍然是“教师先演示,学生后模仿”的方式。这种教学过程,学生是机械式模仿,无法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无益于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2]。三是“重理论,轻实验”[4],不重视对实验现象的仔细观察和对实验数据的深入分析,忘记了近代物理实验是近代物理思想、物理概念产生的背景和源泉。这种教学模式无法达到创新、提高和发展的教学效果。四是采用简单的“操作加笔试”的考核评价方式,这种考核方式无法全面而准确反映学生的近代物理理论水平和实验操作技能水平。上述问题的普遍存在导致近代物理实验教学效果差,无法满足现代化建设对创新科技人才培养的要求。学生面对新的实验现象,不能进行独立思考和分析,没有创新意识、创新技能,无法开展创新实验、创新研究,完全违背了近代物理实验教学目的,阻碍我国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因此,近代物理实验教学的全方位的创新改革已迫在眉睫,势在必行。必须革新近代物理实验教学体系,优化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和模式,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制度,构建有利于培养既具有深厚理论知识、又有高超实验操作技能的创新型人才的近代物理实验教学新体系、新模式,以满足现代化社会建设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二、优化教学内容,构建开放的“层次化、模块化、多元化”的近代物理实验教学新体系

因近代物理实验仪器设备大都昂贵,精密复杂,整体性强,不便拆卸维修,许多高校近代物理实验仍是简单的几个基础性、验证性实验拼凑而成,且仪器套数少,一旦出现故障,也无法得到及时维修或补充,近代物理实验室建设严重滞后。近年国家经济飞速发展,高校建设资金大量投入,这时完全可以对近代物理实验课程重新进行认真思考和系统设计。另外现代化实验仪器、实验技术和测量方法的不断涌现也迫切要求改革陈腐的近代物理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在改革和设计中应遵循“注重基础、加强设计、综合应用、提高能力、突出创新”的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目标。近代物理教学体系的改革首先是教学内容的改革和优化。近几十年来近代物理学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十分明显,如激光光学、信息光学、材料科学、传感技术、微波技术、核科学与技术等领域均与近代物理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因此必需在传统近代物理实验项目的基础上,增加反映前沿科学和应用技术的教学内容和实验项目,优化和梳理近代物理实验教学内容和体系,为近代物理实验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将近代物理实验项目“层次化、模块化”,将近代物理实验项目分为“基础性、综合性、研究性和创新性”四个层次,同时将实验项目分成“原子和原子核物理、现代光学、磁共振技术、微波与传感技术、低温与固体物理、材料检测与分析”六个模块,每个模块中包含多个系列实验项目,建成“经典与现代、理论与应用、知识与能力、实践与创新”的多元结合的“层次化、模块化、多元化”近代物理实验新体系[5],为多元化的创新人才培养奠定坚实基础。近代物理实验教学新体系应该是开放式体系。国外高校十分重视将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近代物理实验新项目,他们的近代物理实验内容更新速度快。他们早已将“超流实验”“量子信息处理”“混沌实验”和“光镊子实验”等转化成为本科生的近代物理实验项目[6]。另外注意运用现代化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对已有近代物理实验项目进行改造升级,提高实验精度和效率,或将不同层次和不同模块中的实验项目进行合并优化成大型综合性、研究性和创新性实验项目。这种开放式的近代物理实验教学体系为有宽广视野、富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提供保障。

三、合理采用或编写有特色的近代物理实验教材和指导书

传统的近代物理实验教学中,实验教材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首先通过教材了解实验背景、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内容、仪器设备和实验步骤。实验教材和指导书是教师、实验项目、仪器设备和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对于培养新世纪高质量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由于近代物理实验涉及的学科门类多,知识面很广,有很强的现代性、综合性与技术性,每所高校采用的实验项目、实验内容和实验设备都不同,固定的近代物理实验教材只能起到辅助参考的作用,只对部分实验项目有指导作用。实验仪器的更新换代快,仪器附件多、功能多,实际开设的实验项目与现行近代物理实验教材中介绍的内容也不尽相同,给学生预习和实验操作带来一定的困惑和难度,也不便教师检查预习效果。而且新技术、新方法的不断产生,现行教材也不可能包括不断更新出现的近代物理实验项目。所以各高校不应只采用固定的近代物理实验教材,要根据自己的专业特色、学科特点,根据各高校的科研实验室平台、重点实验室、创新实验室的条件编写出自己的特色教材,更多地根据实际更新的实验项目编写出相应的实验指导书讲义等参考资料供学生学习使用。

四、采用全方位开放式近代物理实验教学模式

改变现有实验室、实验项目、实验时间和教学方式固定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实验场所、实验时间、实验项目和教学方式全方位开放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实验时间、实验项目上进行自主选择,提供他们宽松的实验环境,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因材施教,高标准培养创新型人才。开放式实验教学方便学生在实验前可随时进入实验室,利用教材或讲义,利用实验仪器进行预习,否则预习时没有仪器设备,不能进行实际操作,根本没有感性认识,只能是纸上谈兵,预习效果大打折扣。进入实验室操作时也会由于时间限制,学生只会匆忙记录数据,实验效果往往不理想,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成为空谈。另外将全校科研实验平台、重点实验室开放给本科生,完全打破原有的专业实验室、科研实验室的限制,实行仪器设备资源共享。本科生可以利用全校的近代物理实验资源,不再局限只在本学院、本专业、本学科的实验室开展实验,他们可以在交叉、相近学科领域内自行设计近代物理实验题目或和教师共同设计感兴趣的实验项目开展实验。这种开放的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效率,避免重复建设,节约大量资金,提高教学效益。也有利于开阔学生思维和视野,激发了学生学习、研究和创新兴趣,巩固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加强他们的实验技能,提高他们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今后开展创新实践、科学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五、开设近代物理实验先导性专题讲座

大部分学生刚接触到近代物理实验时感觉很难,不仅实验原理难以理解,实验方法和操作步骤也较为繁琐复杂,实验技术要求高,学生心理上害怕近代物理实验,失去自信心,或觉得枯燥、乏味,逐渐失去兴趣,更谈不上去开展创新实验。所以在近代物理实验前,进行一些先导专题讲座,为学生实验前作知识准备,把近代物理中的一些著名实验、重要物理思想、研究手段和一些近代物理实验技术作一个介绍[7]。针对实验模块中的光谱分析技术、信息光学技术、微波技术磁共振技术、真空技术、低温技术、传感技术和材料微观结构分析技术等作专题讲座,让学生了解导致近代物理重要思想和概念产生的实验和理论背景,了解现代技术的源泉,以及它们对近代物理学、现代科技和文明的影响。通过先导专题讲座激发学生对近代物理实验的兴趣和其创新思维。

六、合理利用虚拟仿真近代物理实验

虚拟仿真近代物理实验是近代物理实验教学的一种新的实验模式,是近代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补充,为实验教学带来新的活力,其本身就是实验教学的创新成果,它在近代物理实验教学中有如下主要优势:一是虚拟仿真实验可以生动形象地展示复杂的、抽象的、不能直接观察到的物理过程和物理现象,大大丰富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创新思维的激发;二是针对一些高成本、高消耗、高危险、复杂的、极端条件下的近代物理实验,可借助虚拟仿真技术开发成虚拟仿真实验项目,降低成本和风险,发挥虚拟仿真实验不可替代的教学优势;三是可以突破实验时间、实验空间、实验人数、实验次数和实验仪器套数的约束和限制,便于实现网络教学、远程教学、校内外资源共享,大大提高实验效率和教学效益。但是虚拟仿真近代物理实验的本质是“虚拟仿真”,而任何物理实验的根本目的是进行实物实验,是真实的实验过程,所以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虚拟仿真近代物理实验与真实实验相比存在如下局限性和不足:一是降低学生对真实事物、真实物理过程、真实物理现象的感性认识、观察和领悟能力;二是不利于提高学生对真实仪器设备的操作动手能力;三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严谨求实精神;四是降低了学生的安全意识、环保意识和实验过程中的处突能力;五是不利于提高学生对实验误差的分析能力。所以不能用虚拟仿真实验完全替代真实实验,虚拟仿真实验只能是对实物实验教学的一种辅助和补充,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和课时不可过多,不可滥用。同时还要努力提高虚拟仿真实验的开发制作水平和质量,也不必把每个近代物理实验都开发成虚拟仿真实验。只有选择性地合理开发和使用虚拟仿真实验,才能对近代物理实验教学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否则会适得其反。有些学校采用在学生进行真实实验前让学生进行虚拟仿真实验,供学生预习,然后再进行真实实验的二段式教学[8,9],即将虚拟仿真实验和真实实验相结合的办法,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七、建立多模式近代物理实验考核评价体系

单一刻板的教学和考核模式往往容易约束学生的思维、压缩他们的想象空间,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制定多模式的近代物理实验考核评价制度,改变单一、固定的“操作加笔试”的考核评价机制是当务之急。第一种是“通用模式”评价制度,考核由平时考核、期末操作考核和期末笔试三大部分按一定比例构成[9]。平时考核以实验报告和小论文、实验操作技能、实验态度为考核点;期末操作考核从实验数据获取,数据处理、实验结果和误差分析、回答教师提问等几个方面考核;期末笔试考核点包括误差理论、实验原理和实验操作等方面的思考等。第二种是“研究论文模式”评价制度,这种模式下学生自主选择研究创新性实验项目或在教师预先拟定的研究创新性实验项目内选题,按照科研实验要求完成实验内容,写成达到公开发表水平的研究论文,根据其论文工作量、研究和写作水平进行评价考核。第三种是“混合评价模式”制度,即将“通用模式”和“研究论文模式”两种评价制度结合起来进行考核评价。教师可灵活采用上述模式,学生可自主选择某种模式接受评价考核,这样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

八、结语

近代物理实验教学的全方位创新改革势在必行。优化近代物理实验教学内容,构建开放的“层次化、模块化、多元化”的新体系;采取全方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编写和使用有特色的近代物理实验教材和指导书;开设近代物理实验先导性专题讲座;科学合理利用好虚拟仿真实验作为补充;建立灵活的多模式近代物理实验考核评价体系。近代物理实验教学的全方位改革,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其创新意识,提高其创新能力。但近代物理实验改革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复杂工程,它需要多部门、多领域和多学科的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支持、协调配合,才可以在具体实践中与时俱进,不断得到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李爱侠,叶柳,张子云,等.近代物理实验教学改革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4):77-102.

[2]李金星,张道华.近代物理实验教学现状的思考[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2(1):116-118.

[3]贺德春,彭勇.近代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河西学院学报,2014,30(5):114-117.

[4]杨冰,李丽华,董瑞新,等.浅议高校近代物理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0,9(2):123-128.

[5]李永涛,赵洪牛,葛智勇,等.近代物理实验综合教学体系建设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10):147-150.

[6]段家忯,曹惠贤,王煜,等.美国高校物理实验教学和管理情况考察报告[J].大学物理,2004,23(3):42-45

[7]麻焕锋,董若颖.拓展近代物理实验提高本科生创新意识[J].大学物理实验,2013,26(1):120-122.

[8]羊现长.近代物理实验教学改革思路与实践[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5(1):106-109.

第3篇:近代史研究范文

关键词: 近代 乡村经济 乡村金融

2016年1月,经济日报出版社出版了陈峥博士的专著《民间借贷与乡村经济社会研究――以近代广西民族地区为中心》,全书40多万字,是一本颇具新意的学术著作,是目前国内学术界关于民间借贷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之一。作者以其独具的眼光、宽阔的视野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近代广西民族地区民间借贷的史实,论述了民间借贷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影响,体现了近代乡村经济史和乡村金融史研究的新发展,其成就颇值肯定与赞赏。综览全书,笔者认为,该书的学术价值与贡献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全书结构合理,详略论述得当

全书分为八章,外加导言、结语,共十部分。该书在论述了研究缘起和近代广西的少数民族及分布地域的基础上,对广西民族地区乡村民间借贷总体状况、主要形式、盛行的原因、民间借贷与民族地区乡村经济、民间借贷与民族地区乡村阶层、民间借贷与民族地区乡村社会、社会功能等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全方位研究,最后在综合比较的基础上总结了广西民族地区民间借贷的特点。

在研究中,作者在第二章对近代广西民族地区民族的负债情况、借贷的期限、利率与利息、债主与债户等略加论述,该书的第三章民间借贷的主要形式,作者将其分为一般私人借贷和非政府借贷两方面,所占篇幅不多。而在第五、六、七章则泼墨如雨,用较大的篇幅深入剖析了民间借贷与民族地区乡村经济、阶层、社会之间的逻辑关系,重点论述了民间借贷与近代广西少数民族民众日常消费、小农生产、乡村商业、社会阶层变动、借贷中的其他人群、社会问题、社会关系、民教冲突等问题。主题明确,重点突出,内容安排有条有理,中心突出,详略处理得当,是该书的一大特色。

二、满足现实需要,弥补已有研究不足

乡村民间借贷是中国近代金融史和乡村经济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课题,长期以来不仅受到史学界的高度重视,而且引起社会学家、经济学家、政治学家的密切关注。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兴起和成为一门显学,学术界研究重心的下移和眼光向下,为学术研究的创新注入新的活力,学人对乡村民间借贷的研究取得一批成果。如李金铮的《借贷关系与乡村变动――民国时期华北乡村借贷之研究》(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民国乡村借贷关系研究――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中心》(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对民国时期华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借贷问题进行较深入的研究。但从研究时段说,学人选题的时间段大多是民国时期;从研究对象的地域看,学者主要以华北和长江流域为研究范围,而长时段连续地研究全国范围乡村民间借贷的著作较少,边疆地区和民族地区乡村借贷更是几近空白;从研究内容说,学者对乡村与乡村市场发展问题、民族之间的借贷问题、外国进入中国城乡资金放贷问题、民间借贷与乡村人口的流动问题、民间借贷与乡村陋习、民间借贷与乡村道德文化、民间借贷与乡村民众社会心理等研究不够,这不能不说是十分遗憾的。

三、思考未来研究方向,提出独到见解

第4篇:近代史研究范文

[关键词]小额信贷;农村信用社;农户

农村信贷市场发育迟缓、效率低下,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之一。我国真正意义上引入小额信贷的做法始于1993年,至今发展已二十余年,大致上经历了小范围试点阶段(1993年-1996年9月)、项目扩展阶段(1996年10月-2000年)、全面试行和推广阶段(2000年-2005年6月)和商业性小额信贷发展阶段(2005年6月至今)这四个阶段。2000年初,中国人民银行大力推广试点成功的经验,农村信用社作为正规金融机构,开始在全国试行并推广小额信用信贷业务。一方面,农信社本身在农村拥有良好的地缘优势,另一方面,作为正规金融机构,它在争取小额信贷发展的政策环境方面也更有优势,结合这两方面,农信社在我国小额信贷领域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尤其是2003年以后,随着国有商业银行在农村金融领域的淡出,农村信用社逐渐成为发放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中坚力量。

1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产生的背景

首先,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民“贷款难”和农信社“难贷款”问题凸显。一方面,从农户的角度来看,随着农村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农民对信贷资金的需求日益增多,但由于农信社等正规金融机构贷款手续繁杂、担保范围狭窄、缺乏符合抵押条件的抵押品等原因,再加上当时逃债、废债、赖债等不良社会信用环境的影响,以至于出现农民“贷款难”的问题;而另一方面,从农信社的角度来看,由于贷款追究制度不科学造成信贷员放贷积极性大大降低,信用社“多劳多得”的薪酬分配机制不够完善,加之信贷员整体素质偏低等各种原因,造成信用社“难贷款”的现象也是在所难免的。其次,小额信贷在试点探索阶段取得的成功经验。自非政府组织将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下的小额信贷项目引入中国以来,在帮助贫困人口摆脱贫穷、探索新的信贷模式方面取得了非常成功的经验。实践证明,GB模式下能够保证信贷资金有效且稳妥地到达真正贫困农户手上,同时也保证了高的还款率,但值得注意的是,制度要设计合理、组织要管理得当。再次,一味地照抄照搬外国的发展模式的确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去反思,在汲取外国经典模式的合理成分基础之上,更应该将之本土化,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新的信贷模式出来。同时,时代不同,环境不同,小额信贷发展的目标也有了一定的变化,不应该仅仅是为了扶贫,考虑到其长久的发展,也应该注重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2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的运作方式

当前,我国农村信用社在实践操作中发放的小额信贷主要有两种方式:农户联保贷款和小额信用贷款这两种。前者在运作机制方面类似于NGOs小额信贷模式,因此本文只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具体操作方法进行重点分析。

2.1经营模式

介于福利主义小额信贷与制度主义小额信贷之间,既在一定程度上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具有了商业性质,同时,实际发放的利率又偏低,兼具有一定的扶贫性质。

2.2发放原则

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信贷配给的基本流程严格按照“对农户评级一对农户授信一农户用信”的程序,具体操作是:信用社首先对提出信用评定申请的农户进行信用等级评定,之后农户获得对应等级的一定信贷额度的贷款证,有信贷需求的农户须凭证办理贷款,并且能够随用随贷,随时还款,利随本清。对于农户超过授信额度的更高层次的小额信贷资金需求,《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应采取农户组成联保小组的方法,对其发放农户联保贷款。

2.3资金来源

农信社开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业务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社内存款,二是来自于央行的支农再贷款。

2.4贷款额度

在大力推广初期,鉴于贷款主要用于传统种植业或者养殖业方面的农业生产,所以农信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额度比较小,一般在一千元到几万元不等。但是随着农信社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户对资金需求额度也在不断加大。为更好地满足农户对信贷资金的需求,农信社发放的小额贷款额度也在增加,现在最高可达30万,农村信用社主要从农户的生产经营能力、信用程度以及自身的资金状况三个方面综合考虑来进行额度的确定。为解决其历史包袱、产权制度等问题,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也一直在不断地进行着,自2000年农村信用社大力推广实施小额信贷以来,其运作方式也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进,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3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当前存在的问题

与其他从事小额信贷业务的机构相比,我国农信社小额信贷发展中主要遇到员工创新能力不足和金融信息化滞后两大障碍因素,具体表现如下:

3.1员工思想观念守旧,创新意识不足

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讲,一个企业的员工整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企业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成就。尤其是在当今信息全球化的时代下,从事小额信贷业务的农信社员工更应该做到与时俱进,掌握新技能,学习新知识,创新小额信贷产品和服务,以更好地满足农户和中小企业日益多样化的资金需求。然而从农信社当前的发展状况来看,开展小额信贷业务的人员老龄化现象严重,普遍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创新能力不足,且思想观念保守陈旧,合规意识过强,风险管理意识不足,这些因素都导致了信用社开展小额信贷业务的低效率,严重制约了农信社的创新和发展。

3.2硬件设施落后,金融信息化滞后

虽然农村信用社在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领域占据着主导地位,但是其内部不仅存在员工观念保守缺乏创新意识的问题,而且在硬件设施方面也远远不及中国农业银行之类的国有商业银行以及民间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小额信贷机构。例如,农村信用社的信贷档案至今还没有实现电子化管理,大部分农信社缺乏自己的网络信息交流平台等。金融信息化的滞后降低了农信社开展信贷业务的经营效率,抑制了农信社自有的发展优势。

4发展我国农村正规金融小额信贷的对策

4.1稳步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未来社会是信用的社会,因此,在农村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成为我国农村小额信贷未来稳定发展所必不可少的条件。稳步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也是一项迫在眉睫、亟待完成的重要任务,其中最关键的是做好农户信用评级工作。在对农户进行信用评级的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事项:首先,要争取当地政府和村委的理解和支持,这一点做好了,接下来的工作就会很顺利地进行下去,因为村委对村里农户的情况了解相对较多,信息比较对称,而党政部门若对信用评级较高的农户出台相关优惠政策的话,便极大地提高了农户自愿参评的积极性。其次,完善评定程序。信用评定程序一般包括现场调查、初评、公布、评定委员会复评、放款前核对这五个步骤。每一个环节都要认真对待,绝对不能走过场,尤其是初评环节,初评小组的组长需对调查的真实性负责。当农户有贷款需求时,还需对其信用等级进行核定才能发放相应额度的贷款。最后,做好农户信用评级的日常管理工作,如保管好农户档案,对有变动的农户信用评级须及时更改。

4.2科学的小额信贷管理体系

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MIS)是小额信贷机构内部监督管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额信贷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必须加强小额信贷机构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资力度,政府也应在资金和技术方面提供政策上的支持。一方面,从硬件入手,建立完善的城乡一体化的信贷管理系统,实现包括信用信息在内的信息共享,使得每一家有贷款记录或者参加农业保险的农户信息随时能了解得到,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贷款并快速解决。另一方面,加强对有关操作人员的管理技能培训,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4.3提升从业人员的经营管理水平

农村信用社除了需要具备科学的管理信息系统和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之外,还应重视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能动性,要注意提升从业人员的经营管理水平。一方面,要培养高素质的经营者与管理者,由于他们是服务于“三农”的农村金融领域的人员,这就要求他们不光要熟知并掌握金融专业知识,还要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微型企业经营非常了解,只有这样综合性的人才,才能更高效地促进农信社朝着可持续的目标发展。另一方面,还要设计有效的内部激励机制,调动从业人员(尤其是基层的信贷人员)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比如可以通过将贷款质量与绩效挂钩或者让每一位员工都有一定的晋升机会等。

[参考文献]

[1]吴建福.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基于农信社视角[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7.

[2]孙恒保.海南省农村信用社“一小通”小额信贷模式创新研究[D].武汉:湖北工业大学,2016.

第5篇:近代史研究范文

一、教师教学决策概况的研究

(一)教师教学决策的兴起

美国学者亨特提出课堂中教师做出的决策是专业的教学决策,同时指出专业的决策不只是对学生奉献和热爱学生,他是最先把决策一词引进教育学领域的。谢弗尔森认为课堂教学的结果都是由教学行动引起的、“教师最基本的教学技巧就是决策”。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中心任务就是教师决策是由英国教育学家艾格莱斯顿提出,他是教学决策的重要引介者,并且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无时无刻都有决策。教学决策研究在我国的领域主要在幼儿教育、职业生涯教育等方面,学者们直接发表教学决策的成果相对较少。我国学者付海伦是最早研究教学决策的,他通过对课堂教学决策程序的分析,在目标教学的层次,提出决策在教师课堂的重要性。之后研究方向大多趋向于教师教学决策的方式、流程与技能,徐佳将教师划分为“消费者和决策者”,提出了教师在教学计划中要考虑的问题。帕施从教学决策的因素的影响方面指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的任务,借此提出了一个螺旋上升的教师“教学计划环”。

(二)教师教学决策的内涵

从目前来看,我国教师教学决策的研究处在开始阶段,研究者们在内涵方面仍然存在诸多分歧,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教学决策的概念作出界定:

1.教师主体决策

佐藤学中提到教学决策是教师为实现目标而做出决断的思维活动。张朝珍认为教学决策就是在特殊背景、观念的作用下,利用教学过程的情景信息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慎重地选择、制定、试试教学方案的过程。这种观点强调教师在课堂决策中的主要作用,单方面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而忽视学生客体因素。

2.学生客观决策

徐佳指出教学决策是老师按照客观存在的因素和满足学生的要求,在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通过全面有效的观察,制定教学计划归纳教学方法,从而丰富教学思维模式完善教学行动计划过程。这种观点既考虑教师主观因素,同时也不忘教学过程存在学生客体因素,但是教学过程是不断变化的,应体现出教学动态性。

3.教学阶段决策

张迎凯认为决策发生在课前计划和准备阶段、课中决策和课后反思阶段,根据不同阶段的不同状况会有不同的影响因素。这种观点给人的整体感觉比较清楚,使每个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更突出,突出部分往往容易使彼此之间切断联系。

4.纵观全局决策

王春芳指出教学决策就是为了掌握课堂的动态性,实现教育目标的有效达成做出的选择,宏观决策包含对课堂教学实践的原则、方向、方法、目标等所做的选择。这种观点相对比较合理,但也和教学阶段决策一样,忽视了教学中对具体问题的具体分析,往往容易避重就轻,纵观整体容易忽视个别。

(三)教师教学决策的特点

目前学车对教师教学决策特点的归纳尚未有明确的标准,同整理比较,有关决策特点的归类如下:一是认为教师教学决策既有一般决策的共同之处,还存在与其它决策相不同的地方,如李森、宋德云提出的教学决策具有生成性、预测性、协调性和过程性。二是张力和金烨认为教师教学决策是专业思维的实际表现,教师教学决策存在选择性和特殊性。谢玉霞指出,自从课程改革以来,决策具有多目标性、连续性、风险性、后效性和教育性。张定强曾写到:教师做出最终的决策方案是根据不同的教学阶段来制定的,这不仅体现了教师的决策能力还体现了教师决策的反思性、实践性和经验性。

二、教师教学决策的结构

(一)教师教学决策的构成

宋德云、李森认为教学决策在课堂教学中时刻能体现出来,照此观点按课堂授课时间可分为计划决策、互动决策和评价决策。谢玉霞指出教师决策一般由决策准则、决策主体、决策方案和决策目标组成,这样划分主要考虑教学和决策二者共同的构成要素而决定的。而王宇、董辉则认为决策是教学中动态的现象,存在于师生关系和各项日常教学活动中,因此教学决策应该是由教师教学计划、教师的理念和信念、限制与机会构成的。

(二)教师教学决策的过程

西蒙指出决策是一种相当复杂的过程,他还进一步将决策过程通过教学顺序划分为收集情报、拟定计划、选择实施计划和总结评价等步骤。宋德云提出决策一般包含的程序如下:明确决策目的、选择决策方式、评价决策结果。张力和金烨认为教学决策的流程应该包含教学前的准呗计划、教学中的学生互动阶段以及教学后的反思总结阶段。

(三)教师教学决策的类型

梁方芳指出可以根据教师教学决策期决定作用的对象分为知识指导型决策、偏好引导行决策、以及两者综合的渐进式决策,而大多数采用知识指导和偏好引导相辅相成的方式。从当前情况来看,教师决策的类型主要可以归纳为这几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用有关判断与决策研究领域的方法来解释教师对学生的认知数学模型;第二种类型是教室里的交互思维研究;第三种类型是教师在教学前、教学中和教学后的思维过程研究。教师课堂决策是洁厕领域研究的一种专业决策,一般按照教学本身的组织形式和教学事件的处理方式等来合理的总结来分类。可以将教学组织形式分为集体性教学决策、小组教学决策和个别指导决策。可以将教学事件处理方式分为决定性教学决策、调适性教学决策、修正性教学决策。

三、教师教学决策的影响因素

贾凯旋通过统计整理论文资料从而发现在影响决策因素的方面我国很多学者进行过研究,通过分析得出依据影响来源分为教师个体特质的制约与决策本身客观条件的限制、隐形环境的条件制约。张迎凯指出影响教师教学决策的因素不是单一的也不是个别的,应按主观客观、理性非理性的不同情况分为情境因素、智能因素、情绪因素三大类。所有的决策都是在不同的状态下根据各个因素所发挥效应的强弱从而形成相互作用的结果。宋德云指出教师信念、教师知识、教师实践智慧是影响教学决策最主要因素和重要条件。但是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而复杂的过程,因此必须要考虑到教学环境及教师和学生情绪的影响。谢玉霞认为教师在教学决策中占据主体地位扮演着不可缺少的角色,影响教学决策的最有效最核心的因素是教师的教学决策意识、教师的教学决策知识以及教师不断提高的教学决策能力,同时还要考虑出教师本身之外的教学目标、教学情景、教学资源和教学时间对决策的影响。

四、教师教学决策的提升策略

从近代开始,教学决策水平的上升标志着教师的专业化上升以及教学知识的有效实施。我国许多学者对于提升教师教学决策能力从各个方面提出了策略。杨豫晖、宋乃庆认为要提升教师教学决策水平,既要单独考量教学信念和思维模式,同时要考虑信念和思维的关系。张朝珍提出教师教学决策能力形成与提高的主要场域是学校和课堂,因此,提升教学决策知识结构的优化与积极建构、群体教学决策能力的相互促进都是提升教师决策能力的有效措施。宋德云指出教师的工作质量决定于决策的成败,如何使教师的工作质量变得更好可以通过提升教师教学决策的知识和能力基础、加强教师的教学决策权力意识以及建立教师教学决策的运行机制来提高教师的教学决策能力与水平。张定强认为课后反思是提升教师课堂决策能力的保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养成反思思维习惯、同时关注和尊重学生的学习决策权、要建立健全教学档案、教师教学研究中要深度思考教学决策问题。学者们对提高教师教学决策提出很多具有建设性的策略,而实际上学者们希望通过全面的分析站在更广阔的视角来看待教师教学决策,从而得到一个最适合而非完美的教学模式。

五、结语

第6篇:近代史研究范文

关键词:市场;金融理财;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F8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1

迅速发展的市场经济,也使居民财富呈现迅速增长的趋势。而随着逐渐兴起的国内金融理财市场,人们的投资收益往往希望通过购买理财产品来实现。委托机构通过对资金的吸收,进行综合的管理,使资金的使用效率提升。国家通过在经济上宏观调控金融理财市场,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金融市场的多方需求,进一步带动了市场的发展。而随着逐渐开放的中国金融市场,中国市场里也开始逐渐融入海外金融机构,这样使理财行业的竞争日益加剧。对我国金融理财市场的完善和有效促进,对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意义重大。

一、我国金融理财市场的发展

纵观我国金融理财市场,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发展:萌芽、起步、探索和创新。

1.萌芽阶段

我国在上个世界90年代,通过改革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使居民增加了对各类金融资产的偏好,进而增加了局面的财富收入。1996年,央行将存款的利息率降低,实现了国际上的经济软着陆,使储蓄资金转移到金融理财市场的步伐加速。而在此阶段,有以下的特点呈现在我国金融理财市场:一是初步建立金融监管格局;二是国有银行逐渐转变为自负盈亏银行。

2.发展阶段

我国金融理财市场随着出现的资金而开始迅速发展。但因为监管的匮缺,使我国的资金市场曾一度处于混乱和失控的状态。后期,国家将相应的金融监管制度陆续出台,并改革了理财市场的监管,促进了理财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3.探索阶段

我国自从2001年加入WTO之后,金融市场也步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即探索阶段。一方面,将金融理财市场开放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扩。随着逐步加入的外资银行,使行业银行的竞争日益加剧。我国开始适时改革我们目前的国有银行。同时,逐步深入的理财工具,促进了资金、保险和汇率的发展。另一方面,金融理财市场的风险监管法律体系的进一步构建,使处于不断探索中的金融理财市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二、我国未来金融理财市场发展趋势

1.在各类金融机构的激烈竞争中,金融理财市场将会进一步发展

在各类金融机构激烈竞争的新形势下,我国金融理财市场将会打开新的局面。未来中国市场上成长最快的业务,将是理财业务。初步预算,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宏观经济将会呈现迅猛发展的态势。随着不断增加的居民金融资产,对理财的需求,居民将会全方位的增加。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较大优势的,将是那些提供一站式理财服务的金融综合机构。同时,由于其特有的优势,第三方理财将会取得客户独有的青睐。而第三方理财业务的发展,会使整个理财行业的质量提升,进而促进理财行业的健康发展。而各类理财机构在具体的理财市场竞争中,都将其各自的优势发挥出来。商业银行也将拥有良好的客户信誉和庞大的客户资源。资金公司有着较高的投资专业化水平,随着日益完善的信托公司和证券公司。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取得投资者的认同,所以,在未来几年的时间里,会进一步加剧各类金融机构的竞争。

2.进一步创新理财服务和理财产品

随着不断发展的金融理财市场。会相应的创新理财服务和理财产品。首先,从创新理财产品上分析,金融机构在未来理财市场的发展过程中,会进一步的创新理财产品。以细分客户作为开发理财产品的基础,对理财产品加强市场定位。与不同客户群体的需求相结合,进行设计和分类。对终端优质客户重点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培养低端客户。同时与不同客户不同阶段的理财特点和不同的生命周期相结合,推出相应的个性理财服务方案,对个人客户理财信息系统进行建立,并对现有的理财市场的空白进行填补。

3.进一步规范金融理财市场的法律监管

在当前的金融理财市场的理财产品,其信托法律关系都是基于信托原理而形成的。而现有的信托法都是对双方的责任和权力进行统一。并在同一的竞争条件下,对其公平性做出保证。但对于各类理财产品和信托业务的专属性而讲,没有相应的规范信托法。而金融监管部门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需对金融理财市场进行完善。并制定统一的制度,有效规范金融市场。同时,随着交叉性发展的金融机构业务,将进一步转化理财市场的监管形式为功能监管。

4.提高行业协会的监管力度

通过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理财市场。可以看出,作为一种非盈利性组织,行业协会可迅速推动职业资格的发展,在使职业道德建设加强的同时,使职业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三、结语

金融理财市场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可通过对国外金融理财行业制度的引进,来有效监管金融行业,促进金融理财行业快速和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杜莉,姜峥睿.美、日、澳金融策划业的发展与中国本土化发展设计[J].东北亚论坛,2004(1).

[2]何孝星.金融混业经营的条件与必然性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J].经济学动态,2002(4).

[3]巴曙松.现状透视:中国金融理财产品市场概览[J].西部论丛,2007(4).

[4]巴曙松.迎接“黄金十年”:金融理财市场发展趋势展望[J].西部论丛,2007(4).

第7篇:近代史研究范文

关键词:房地产;信贷资金;配置效率评价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房地产的不动产特点使得其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特征。从房地产市场的供给角度看,房地产业开发建设和提供的商品具有位置的固定性和不可移动性,一般来说,一个地区的房地产供给不可能去满足另一个地区的需求。从房地产市场的需求角度看,消费者购买房地产主要是用来满足当地的生产、自身住房和投资的需求,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地域性的限制。因此,当某一地区的房地产市场供求不平衡,或者不同地区房地产价格存在差异时,不能像其他商品一样,通过房地产商品在地区之间的流通来缩小这种供求不平衡或价格差异。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不断扩大,单纯的依靠各大开发商的自有资金的时代已经结束,几乎所有房地产企业都需要寻求各种各样的信贷资金,而这其中银行的信贷资金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国内外对于银行的信贷研究较多,但主要还是针对银行信贷资金的优化,以使得银行获得最大的经营效益。尤其是最近一段时间,部分地区出现房价过高的泡沫症状,银行的信贷资金的合理运用问题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如,韩平(2004)研究了近年房地产信贷资金循环流动及风险;张洪(2009)从银行与房地产市场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这些都为房地产信贷资金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随着近几年来房地产信贷资金不断的放大,特别是在现阶段国家提出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信贷资金达到天量,这使得银行的风险也不断加大。而随着国家对房地产产业的调控,信贷资金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下降。然而,如何才能有效地控制房地产价格的不断上升,单纯的全面抑制信贷资金的数量并不能体现房地产市场的差异性,也就不能达到预期的调控效果。这就需要一个衡量指标,房地产信贷资金配置效率,通过这个指标对不同地区、不同区域进行有针对性的控制信贷资金,使得信贷资金发挥最大效用,体现优化配置与集约利用的特点。

二、房地产信贷资金配置效率评价方法

(一)房地产信贷资金配置效率的内涵。房地产信贷资金配置的规模变化对区域或全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房地产信贷资金的配置效率。由于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基础不同,因此将一定的信贷资金分配与不同地区进行开发建设所产生的收益将不可避免地产生差异。按照经济学的择优分配原理,要检验任一地区房地产信贷资金的分配方案是否是最佳,只要检验任意两地区的房地产信贷资金的边际产出是否相等。也就是说,当各个地区的房地产信贷资金边际产出相等时,最有效的信贷资金配置得以实现,既有:

■=■=…=■=?姿(1)

其中,gi为第i个地区的房地产信贷资金收益曲线,xi为第i个地区的房地产信贷资金投入量。从中可以得出,当各地区房地产信贷资金利用的边际产出相等时,表明信贷资金的区域配置效率达到最大。而伴随着各地区信贷资金利用的边际产出差异越来越大,表明信贷资金的区域配置效率也相应越来越小。

(二)房地产信贷资金配置效率评价模型。从上面的房地产信贷资金配置效率内涵中不难看出,各地区信贷资金利用的边际产出差异越小,信贷资金的区域配置效率也相应增大。这里主要利用基尼系数来衡量指标间的差异,以此来反映不同地区的房地产信贷资金配置效率的高低,从而得到评价房地产区域信贷资金配置效率的评价模型:

AE=1-GL(2)

GL=1+■-■(3)

其中,AE为房地产信贷资金的区域配置效率;P1,P2,P3…Pn为不同地区房地产信贷资金利用的边际产出(按照实际观察值的降序排列);■为不同地区房地产信贷资金利用的边际产出的平均值;GL为以基尼系数反映的不同地区房地产信贷资金利用的边际产出的差异,其数值界定在0~1之间。由于基尼系数GL越大,表明不同地区房地产信贷资金利用的边际产出的差异就越大。根据前面对配置效率内涵的界定,AE越大就说明房地产信贷资金的配置效率越高,而且AE的取值也界定在0~1之间。为进一步简化计算,评价模型可以表示为:

AE=■-■(4)

三、房地产信贷资金配置效率实证结果

结合前面对房地产信贷资金配置效率内涵的鉴定及评价模型的建立,这里选取以中国各省域层面的房地产信贷资金配置效率进行实证评价,实证评价年限为 2000~2009年,共计10年。

(一)数据来源。根据房地产信贷资金配置效率内涵及评价模型得知,房地产信贷资金配置效率评价的核心就是Pi,即房地产信贷资金的边际产出。为了计算方便,这里以特定地区房地产产出增量和房地产信贷资金的增量的比值来衡量房地产信贷资金的边际产出。即:Pi=(当年房地产产出量-上年房地产产出量)/(当年房地产信贷资金量-上年房地产信贷资金量)。

可以看出,所要利用的数据主要是下面两个部分:第一,商品房销售额;第二,房地产信贷资金量。对于第一部分数据,可以从《中国房地产统计年鉴》中得到。第二部分的数据可以结合《中国房地产统计年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年鉴》和中国经济统计数据中查询。在此基础上得到房地产信贷资金配置效率的边际产出。表1显示的是2000~2009年这十年间中国大陆各地区房地产信贷资金的平均边际产出。(表1)

(二)评价结果分析。将实证研究的数据进行整理,得到1999~2009年中国房地产信贷资金和商品房销售变化图,如图1所示。(图1)不难看出,中国房地产信贷资金从1999年到2009年间呈现整体上升趋势,尤其是到2007年以后的两年更是呈现直线上升,同时商品房销售额则是在2007~2008年呈现下降,而后快速拉升。这也充分反映了自1998年后中国房地产业的高速发展以及国家的宏观调控的作用。从图1中看,2007年的国家严格控制房地产过快发展,以及2008年面对全球金融危机时候,房地产成为拯救中国经济的支柱作用。这些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将房地产信贷资金和商品房销售整理代入前面的边际产出公式,得到图2所示的2000~2009年中国房地产信贷资金边际产出变化曲线。可以看出,2005年和2007的边际产出相对于其他年份的边际产出十分突出,尤其是2007年的边际产出量更达到了19.38,这与国家在该年的货币紧缩政策是分不开的。国家通过减少银行贷款的方式控制房价的过高上涨,而全年的销售量相比2006年并没有过多的改变,这就造成了2007年边际产出过高的原因。图中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年份便是2008年的唯一负值,这是由于通过2007年的贷款进一步紧缩,房地产信贷资金的增量变为负数导致的。而通过国家在2008年底的宽松货币政策的作用,在2009年房地产信贷资金边际产出很快地调为正。(图2)

再将上述计算整理所得的历年中国各省区房地产信贷资金利用的边际产出值代入房地产信贷资金配置效率评价模型,不难得出2000~2009年中国的房地产信贷资金配置效率及变化趋势。图3为近十年来中国房地产信贷资金区域配置效率及变化趋势。(图3)从中可以看出,2000~2009年中国房地产信贷资金配置效率经历了一个波动的变化过程,评价之初的2000年房地产信贷资金配置效率为0.364,此后围绕0.5上下波动,经过2007年的调控措施,最终回归到0.5的水平上。评价期间波动加大,最大波动达到1倍的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这十年的数据也正好是中国房地产发展最为快速的十年,期间经历了国家的发展鼓励以及宏观调控,还有世界经济对中国房地产业的影响。房地产信贷资金配置效率在2001年、2005年、2006年分别达到峰值,表明在这些年房地产信贷资金对房地产销售发挥的作用比其他年份大。另外,从各区域的边际产出平均值可以看出,信贷资金在各区域分布的不均衡性,相互之间的差距较大。只有通过调节各个区域房地产信贷资金总量才能使信贷资金达到最有效利用,这样才能有利于国家房地产的发展。

四、结论与启示

本文基于经济学中的择优分配原理,结合房地产信贷资金的特点,提出中国房地产信贷资金配置效率评价模型,利用近十年的各地区房地产信贷资金及商品房销售额变化,将其应用于评价模型的实践中。具体为,利用基尼系数来衡量指标间的差异,以此来反映不同地区的房地产信贷资金配置效率的高低。各地区信贷资金利用的边际产出差异越小,信贷资金的区域配置效率也就相应增大。当各地区房地产信贷资金利用的边际产出相等时,表明信贷资金的区域配置效率达到最大。而伴随着各地区信贷资金利用的边际产出差异越来越大,表明信贷资金的区域配置效率也相应越来越小。本文不仅得到近十年的房地产信贷资金配置效率,更为今后信贷资金合理有效利用提供了参考和借鉴。对配置效率较高的地区提高房地产信贷资金量,将有利于信贷资金的高效利用;同时可以减少配置效率较低的地区提高房地产信贷资金量,使房地产信贷资金达到均衡利用,最终达到有效的配置效率。

另外,本文也给政府调控房价及防范金融风险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以往的调控措施只是针对宏观的全国范围,而很少考虑区域微观效应。这也是直接导致国家调控达不到预期效果的原因。通过分区域考虑房地产信贷资金的配置效率,可以达到不同区域针对自身情况分别调整信贷资金,促使房地产业得到更加健康的发展。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李霞.房地产信贷资金配置效率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第8篇:近代史研究范文

[关键词]经济时代 社会金融 相关问题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5-0201-01

社会金融活动在发展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风险,在经济时代下,很多企业都存在经营不善导致金融风险的问题。我国民间金融具有多样化的特性,而且民间金融本身比较复杂,金融与地区文化以及环境有着较大的关系。政府部门对社会金融活动一般很少进行宏观调控,这也是社会金融活动风险比较大的原因,在小范围内存在的金融危机比较多。金融危机对人们的生活以及工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相关工作者一定要针对经济时代下社会金融存在问题,找出应对的方法,要找出诱发机制,还要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一、社会金融活动存在风险的案例

社会金融活动中比较容易出现风险的活动主要有三类,一类是社会集资,一类是民间标会,还有一类是地下钱庄。社会集资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金融活动,其具有一定的层次性,集资后的资金会流向集资中心。民间标会属于多点式的集资方式,这种形式也叫做渔网型集资,所有参与集资的人员都可以筹集到一部分资金。地下钱庄属于非法的金融活动,其主要是指没有经过相关部门许可而进行的金融活动,资金的流向以及来源都不明确,这种金融活动存在的风险最大。在我国某地区,曾经出现过一次比较大的社会金融风险事件,该地区民间标会的形式出现了变化,在利益的趋势下,工作人员采用了“会套会”的标会形式,这种形式可以谋取很多的暴利。该地区标会的数量越来越多,而且参与的人员也在不断增多,这也使得标息不断上涨,造成了资金紧张的局面,这使得参与人员心理出现了恐慌,标会中的资金无法正常周转,从而导致了倒会风险的出现,也引起了当地不小的动荡。很多标会的参与者为了追讨资金,也采取了一些过激的行为,在政府以及公安机关出面进行协调后,局面才得以控制,并且也对标会的资金进行了清算。在对这次风险进行分析后发现,该民间标会的会首共有1213人,会员共有3854人,该地区参与的人员超过了4/5,债权超过了1亿元,涉嫌诈骗的人员共有20人。在对这一案例进行统计后发现,该标会的利率一直在不断上涨,这也是金融活动出现风险的前提,在利率不断上涨后,人们会暴露出贪婪的本性,这也是导致倒会的重要原因。

二、社会金融风险问题发生的机制

社会金融活动看似比较简单,其实却蕴藏着较大的风险,这主要是因为民间借贷的金融合约结构比较复杂,而且缺乏保障,其价格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分析过我国社会金融风险问题的产生机制后,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采用下列措施:在这个飞速发展的经济时代,社会金融应该施加一定的制约;社会金融合约应该完善法律条约,令社会金融活动得到合法的开展,减低风险;加强市场的约束能力,鼓励金融机构的声誉投资。一般情况下,市场并不会出现供不应求的问题,借贷规模也是可以控制的。但是,实际的社会金融风险问题价格却表现为单一化、合约结构也表现的相对简单,主要集中在利率上,其他因素几乎忽略不计。借款人和放款人都表现得“非理性”,只考虑高利率的有益之处。例如上述案例中,镇上的居民们就是过于相信熟人的信息,纷纷加入了标息很高的标会,最后造成了严重的亏损,下面进行具体形成机制的介绍。

1、放款方的个体因素

放款人员之所以同意价格单一化的高利率合约,其原因并不简单,因为大家都知道,高利率代表着高风险,但是为什么放款人员在考虑高收益时却忽视了高风险问题呢?研究表明,在合会一类的金融活动中,利率并不只代表实际的回报,也是一种信息传递信号。因为放款人员会综合分析借款人的信誉、能力和自身收益。在温州案例中,标息一直在上涨,虽然内部已经出现了支付困难,但是对外依然进行现金支付,借款人就能接收到并不完全真实的信息,只考虑收益,忽视了风险。贷款方在接受了借款方的信息后,又强化了风险忽视判断,接受了唯一价格的简单合约。

2、借款方的个体因素

借款方对于高利率的价格单一化合约一般只在急需资金的情况下接受,但是还有其他原因也会刺激借款方,一种情况是有限债务责任,虽然利率比较高,但是借款人还是愿意搏一搏;另一种情况就是不再继续借款需要花费更多的资金,借款人深陷其中无法退出,只能继续高利借款。这样一来,无论标息上涨了多少,参会者都会继续借款,那么参会的少数人就能从中获取暴利。

3、合约结构背景的变化

除了参会者的个人原因以外,金融合约价格结构出现了多元向单一的转化还有社会背景的原因。农村的传统社会结构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变迁,人口的流动性更强了,传统的借贷方式建立基础被消弱,社会金融活动风险问题的发生变得更加难以防范了。在温州案例中,债务人离开矾山镇后债权人就无法追究责任了。这是因为离开合会以后债权人和债务人没有了社会关系,无法继续进行社会控制,追债的舆论监督更是无法施加压力。

我国的民间金融活动没有明文法律条约,民间集资无法明显区分为正常借贷或是金融诈骗,只能根据活动结果判断其性质。所以,金融活动一般处于不公开或是半公开的条件下,只能依靠社会约束,形式非常简单,价格因素基本上被忽视了。社会上一直出现一些高利领域,这样人们对于高利率高回报的可能性才更加相信。例如温州案例,当地居民在外出期间获得了丰厚的矿产利润。通常来说,社会上出现了比较吸引人的典型高利领域时,社会金融活动风险问题就更容易出现。

4、高利率与高风险

高利率意味着高风险,这里的原因比较简单。首先,高利率需要高投资和高收益,但是高收益在市场竞争中并不是肯定的;其次,高利率的单一化合约成本没有形成规模的控制方式,借贷双方不断扩张,导致集资超过了当今社会生产力的承受能力,进而引发高风险。自2007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各国的政府部门都加强了对于本国现今金融问题的研究探讨,进而研发出避免再次发生类似这次金融危机的经济危机的针对性解决措施,对现有的金融体制进行改革。专家学者们应该针对我国的经济体制问题进行研究探讨,找出现有的社会金融风险问题,尽量避免金融危机。

三、结语

在经济时代下,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人们经济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改善,手里也有了一定闲置资金,可以用来投资,这使得社会金融活动越来越多,容易管理者存在经营不善的问题,则会导致金融风险的增加。在对一些社会金融风险案例进行分析后发现,如果利率出现持续增长的现象,则风险隐患也会大大增加,在投资的过程中,一定要具有谨慎的态度,还要针对问题找出应对的措施,这样才能避免金融危机的出现,才能使我国市场经济环境更加稳定,使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 谭雅玲.2014年新特色、新周期与新风险:无危机的风险冲击力[J].国际贸易.2014(03).

[2] 韩龙.当下国际社会金融规制与监管改革的发展趋势[J].国际经济法学刊.2010(01).

第9篇:近代史研究范文

关键词:卧式;金属带锯床;无极调速

1 机械结构总体设计

转角度卧式金属带锯床主要由机床主机、液压系统、传动系统、电控系统、冷却系统、安全保护装置等组成。

1.1 机床主机的设计

机床主机包括底座、锯架、夹紧装置、导向装置。1)底座主要起支撑机床的作用,并在其内安放各种线路、水泵、油槽、阀体等,且其中安放水槽以循环利用冷却液。2)锯架主要是用来安装机床主运动――锯带,并在其内安装有保持锯带持续回转运动的传动系统。3)夹紧装置是由丝杠螺母机构实现的,由两部分构成,其一与导轨固定,另一个与螺母相连从而实现夹紧的功能。4)导向装置是固定在锯架上的装有导向头,在其上并排固定两个轴承,当锯带穿过时使锯带扭转到想要的角度,使其垂直于工件,在锯带持续运转下来切断工件。

1.2 机床液压系统设计

机床液压系统主要是为锯架的进给和提升提供动力,实现剪刀式运动,提升液压缸型号选用YGS80*190。还有为夹紧机构提供大的夹紧力,夹紧液压缸型号采用YGS90*50。

1)夹紧机构设计。应具有足够夹紧力和加紧刚度,并保证在加工过程中不应由于切削力和自重的原因而产错位;具有自锁性能;夹紧时应选择正确的夹紧的作用点,使得夹紧时被夹紧部件能产生过大的变形。

2)液压夹具由夹紧部分和定位部分组成,其中定位部分由螺钉固定在工作台上起定位作用。

1.3 机床传动系统设计

机床的传动系统的动力全部由电机提供,电机型号选用Y100L1-4,功率为2.79KW,电机通过带传动将运动传递到涡轮蜗杆机构,通过涡轮蜗杆机构的转向使运动传递到锯盘的旋转运动,以此来带动锯条的连续切割运动。电机的转速选用1430r/min,由于转速较高,通过带轮的尺寸差来调节蜗杆的转速,再由涡轮蜗杆机构进一步降低转速,以此达到理想的转速,通过调节电机外带轮和蜗杆上带轮的直径,来实现多种转速的转换,从而实现锯条线速度26、41、52、74之间的转换。

1.4 机床电控系统设计

机床电控系统包括电机的启动、停止、急停。电控各种液压阀体的开闭来实现液压缸的上升下降和夹紧功能。为冷却系统提供动力,通过为冷却泵供电实现冷却液的循环。

1.5 机床冷却系统设计

机床冷却系统的冷却液选用5%乳化水溶液,这不仅使切削热被带走也起到了的作用,从而降低切削时的切削热的产生,减少工件的受热进而提高加工精度。

1.6 机床安全保护装置的设计

在机床的运动部件外缘均装有壳体,防止人员的不小心导致受伤及保证生命安全,防止异物进入机床运动部件中,也可防止因为碰撞使机床发生损坏,保证机器的正常运转,机床设有急停按钮,在意外发生时能够立即停止,将损失降到最低。

2 机床运动分析

机床运动分析主要是对带传动的设计,机床锯带的切削力确定的张紧力分析,及涡轮蜗杆结构尺寸的确定。

2.1 带传动设计

带传动是具有中间挠性件的一种传动,一般是由主动带轮、从动带轮、套在其上的传动带及机架组成,工作时靠零件之间的摩擦或啮合来传递运动和动力。它被广泛的运用在机床上。本次设计选用的是摩擦型带传动。摩擦型带传动具有具有较大弹性和挠性,可吸收振动和缓和冲击,传动平稳;当过载时,传动带与带轮间可发生相对滑动而不损伤其他零件;改变带的长度就可改变两轴间的中心距;结构简单,制造、安装和维护方便等诸多优点。

2.2 锯床锯带切削力确定的张紧力

锯条规格为27mm×0.9mm,中合金钢带锯条材料50CrVA,抗拉强度为950N/mm2,刀尖材料为高速钢,齿型为3tp,斜向分齿齿距2.5mm。工件为实心棒料45号钢,硬度HB229,抗拉强度为600N/mm2。金属带锯床锯条的张紧力必须首先满足切削力的要求,锯条张紧后,锯轮与锯条之间的摩擦力须大于锯条切入最大断面时同时参与锯削的当量锯齿数的合力。锯切最大尺寸直径为300mm圆截面。

1)总切削抗力确定的张紧力。锯削时为形成不夹锯的切削间隙,减少工件断面与锯带的磨擦,应采用使锯齿向侧面凸出的形状,但这样切削时锯齿切削齿数不均就会产生切削力的变动,用当量齿数来表示同时参加切削的锯齿,锯带是标准齿节,因此当锯切最大尺寸为300mm时,同时参与锯削的当量齿数为60。

2)涡轮蜗杆尺寸的确定。根据实际需要,选择ZA型蜗杆传动。材料选用0Cr,表面猝火处理,便面硬度为40~55HRC;涡轮选用ZCuSn10P1,金属模铸造。经查表可知,选择8级精度。

[参考文献]

[1]么永强,弋景刚,王泽河,赵树朋.立式轻型金属带锯床张紧力的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2.

[2]葛蕾,张唏,张晨,徐亮.锯床的数字化改造[J].机床与液压.2012.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