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文言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文言文翻译技法
正文:
初中文言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中考语文试题难度的逐年递增,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已毋须赘言了。近年来中考的考点主要分布在对文言文字词、句子的理解和把握。所以,怎样落实好文言文翻译是我们课堂教学的一个重难点。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现在的初中生来说能文从字顺地正确翻译文言文句子是很困难的,主要原因是文言文有一些词语意思或句式变化较大,令学生不能正确地翻译出来。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一些文言文翻译的技法是很有必要的。
本人以《唐雎不辱使命》课文为例,谈谈初中文言文翻译的教学技法指导。
一、通读全文,把握大意,进行直译或意译
对于文言文的翻译,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大意,这样才能正确理解课文,从而达到正确翻译的目的。《唐雎不辱使命》 是九年级的文言文,故事主要内容是讲述公元前225年,即秦始皇二十二年,秦国灭掉魏国之后,想以“易地”之名占领安陵,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唐雎折服秦王,出色地完成了使命,保存了安陵的故事。在课堂教学时,首先将故事内容与学生交代清楚,使学生了解全文,把握大意;然后教予学生课文翻译落实直译和意译两种技法。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做到字字落实。例如,文中句子“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一句,就可以运用直译法了。如:秦王、安陵君都是人名,不用翻译,直接用;使人,派人;谓,叫;曰,说。整个句子可以用直译法翻译为:“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直译法的好处就是让学生能够就全面把句子意思交代清楚,使学生在翻译时候能做到准确无误。但是,在整篇课文来说,很多句子是不能完全用直译法来完成,而且直译法也有其不足之处,就是遇到特殊句子的时候,直译就会变得语言不通顺,文意难懂了。例如:课文句“仓鹰击于殿上”要是按照直译法翻译,就会变成这样效果:仓鹰,苍鹰;击于,在……击倒;殿上,宫殿上。直译为:“苍鹰在击倒宫殿上”。这样句子表述就会不通不顺了。
因此,就要授予学生另外一种翻译技法---意译法。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的好处是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
课堂上本人特意用“仓鹰击于殿上”这句话作为一个比较教学,学生们也提出质疑,为什么这个句子翻译为现代文会不通顺。本人就势与学生明确这是一个状语后置的特殊句,翻译时候用直译法是不能够把正确把句子表述出来,要用意译法处理,翻译的重点落实在“于”字,译为“在”,并根据现代汉语的表述习惯适当调整语序的变化,把状语前置,意译为“苍鹰击到在宫殿上。”这样一来句子就变得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
所以教师不妨指导学生从直意译技法入手,发挥联想和想像,领悟课文,从而找到文言文翻译学习的突破口。
二、 把握细节,牢记“释”、“补”、“添”、“调”四字法
《唐雎不辱使命》这篇文言文,由于古今词汇的表达的差异,课文用了许多单音节词表达了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的意思,而作者刘向在写作时,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还使用了很多特殊句式。这样一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课文翻译时有许多细节梳理不出,所以本人除了在讲授直意译法之外,还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补充一些细节的技法,归纳为“释”、“补”、“添”、“调”四字法。
“释”,就是把需要翻译的实词加以解释。文言文的词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差甚远,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但要翻译的古代汉语词。如,“秦王怫然怒”一句中“怒”虽然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但在翻译时,要根据现代汉语意思翻译为:“大怒”,翻译为:“秦王勃然大怒”。这样整个句子的正确性就会提高。另外一类词是古今异义的词,就是对一些词古今意义不同的情况,用现代汉语中的词去替换那些古汉语中有而现代汉语中已不用或词义已经发生了变化的词。如,“长跪而谢之”句中的“谢”属古今异义的词,古义:道歉;今义:感谢。那句子就翻译为“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另外古汉语中还有一类词,如果按原字去理解,则无论如何都讲不通,这就是通假字。遇到通假字就需要用音同、音近或相应的字去替换。选课文例句:“故不错意也。”句中的“错”通“措”,翻译为“放置,安放”,而不是解作“错误”之意。
教师课堂上如果能正确引导学生学会翻译实词,从实际的角度去分析词义,那对准确把握课文的翻译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大大提升了我们课堂教学高效。
“补”,就是在翻译文言文省略句时,把原句中被省略的成分补充进去。在文言文中,省略句不少,主要是省略主语、宾语、谓语、介词,翻译时应把省略成分补充进去。选课文例句:“挺剑而起”句“这句子“挺剑”前面省略了人物代词“唐雎”,因此翻译时应将其补出“唐雎”这个人物主语。句子正确翻译为:“唐雎拔剑出来。”这样,文章交代就会更清晰,明了。
教师明确补字法主要作用是翻译时通过补充文言文的省略的成分,使译文明白通顺,不产生歧义。
“添”,就是有些文言句子,不好说它省略掉什么成分,但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要添加一些词语,译句才连贯通顺。选课文例句:“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中对于这一句,学生容易翻译为:“专诸刺杀吴王僚,慧星冲击了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白色的云气穿过太阳。”这样翻译,整个句子的意思就不全面了,学生会忽略某一词语或某一成分的现象翻译,使句子因缺少成分而不通。这时,就需要适当添加补充一些词语,以使句子表达的意思完整、通顺。补充完整应该是“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慧星的光芒冲击了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般白色的云气穿过太阳。”这样句子的意思就非常顺畅且好理解了。
“调”,就是有一些文言句子古今语序不同,翻译时必须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把其中某些成分的位置调整过来,翻译时必须把句子调整过来。例如:“安陵君受地于先王” 是一个状语后置句。“于先王”是状语后置,翻译为现代文就必须把句子成分的位置调整过来,调整为“从先王”;所以,整个句子翻译为:“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了封地所以守护它。”这样句子翻译就更完整、流畅了。
文言文翻译的关键是补充好四字法,它们往往能起到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增强学生对课文翻译的深度理解,将课文要表达的意思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三、仔细推敲,讲究文采,完美表达
孔子言:“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因此文言文翻译要注意仔细推敲,要用简洁、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译出原文的语言风格和艺术水准,使译文更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就此知识点,笔者特意选取本班一学生作业为例做投影讲解,要求全班同学们看一段译文,指出该译文翻译上不足之处。
例:
(原文)“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生)翻译:秦王说:“百姓发怒,就是摘帽子和光脚,把头往地上撞。”唐雎说:“这是普通人的发怒,不是勇士发怒。
同学们看到例子之后,纷纷指出错误并纠正其不足之处:
分析:
①译文语句没有仔细推敲。此句中的“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该生译为:“就是摘帽子和光脚,把头往地上撞”,过于笼统,没有运用优美词语表达,可以丰富一些有文采的词语,修改后该句应译为:“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②译文语句欠缺文采。此句中的“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该生译为“这是普通人的发怒,不是勇士人发怒。”语言显得简单及口语化,可稍作修饰,增添一些文采的词语,把“普通人”翻译为“平庸无能的人”;“勇士”翻译为“有才能有胆识的人”,这样文章的翻译就立升一个层次,显得更有文采,更接近原文的特色。修改后该句应译为:“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
最后师生共同翻译为:“秦王说:“百姓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
通过这样的指正修改,学生们在课堂上都能够把握好这个技法的运用,使译文显得形象生动,语句通顺,流畅,句意达到原文的语言风格和艺术特色,增强译文感染力。
当然,就文言文翻译而言,把文言文把握文意,文从字顺地正确翻译才是根本。对文言功底有限的初中生而言,尤其针对考试来说,明确翻译的要求,掌握行之有效的技法,对我们无疑是很有用的。
总之,教师在讲解文言文翻译的时候,应教会学生一些高效实用的翻译技法,在实践中愉快地接受知识,并能迁移运用,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使我们文言文教学更实用、更高效。
1.文言文教学方法较为单一
如果没有很好的教学方法,总是采取单一的教学方法,那么文言文阅读教学肯定是枯燥无味的。现阶段很多教师的文言文阅读教学还停留在过去,首先翻译全文,接着对文中的考点教学重点讲解,然而对背景知识的介绍较少,讲解过程抽象枯燥。
2.不注重文言文的应用
现阶段很多教师的文言文阅读教学和现实之间严重脱节,没有很好的做到学以致用,文言文给学生的感觉很遥远,文言知识之间的学习严重脱节,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足。
二、优化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对策
当前,文言文阅读教学出现这些问题是可以理解的,这主要是因为当前的教育体制造成的,学生在强大的压力下,只会选择那些占分数较多的内容进行学习,学习功利性决定了当前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但是随着文言文的价值被重新认识,近年来文言文在初中升学考试中的比例有所上升,这就要求师生要重视文言文,提升文言文的教学效果。
1.更新文言文教学的观念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文言文的价值教学再认识,针对近年来文言文无用论的盛行,教师要及时清除学生的错误思想,以让学生正确认识学习文言的用处,明白学习文言文不只是为了提升考试,还有很多其它方面的作用,例如:学习文言文中的韵文和骈文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学水平;学习文言文可以了解古人的文化生活,有利于继承传统文化和陶冶情操;学习文言文可以培养自己的风度,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学习先秦诸子百家散文可以提升自己的思想水平。另外,教师还要让学生明白,现代汉语脱胎于古汉语,现代汉语保留了很多古汉语的表达结构,学习文言文可以提升现代汉语水平。只有引导学生不断认识学习文言文意义,学生才可能在心理上接受文言文并认真去学习。
2.优化文言文教学方法
近年来文言文教学呈现单一化倾向,教师应该注意优化教学方法,提升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效果。首先,运用方法激发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兴趣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是促进学生理解文言文的重要方法,教师应该利用各种手段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升文言文课堂教学的质量。设置情境是近年来文言文教学较为流行的方法,如学习《桃花源记》时,教师在网上寻找和文章相关的图片,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让学生对书中描写的“桃花源”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以利于增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也能提升教学的效果。教师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学习兴趣的另一个方法是选取角度设计问题,例如教学《醉翁亭记》时,教师可以从解释“醉翁亭”的由来入手,提升这篇文章的兴趣性,然后引导学习去进行文章解析。这样,学生在了解了大体的背景和文章的核心问题之后,就能对文章产生好奇,进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其次,采用多种教学模式,传统的文言文阅读教学模式是学生记笔记,然后背诵笔记上的知识点,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而且教学效果也非常低,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比如教学《岳阳楼记》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教学自主学习,让学生先搜集范仲淹的基本生平背景,然后利用范仲淹的生平背景导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先让学生找到文章的重点和考点,然后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自学心得,教师做最后总结。
3.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文言文学习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知文言文的思想,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言文的基本知识,还能提升学习文言文的乐趣,比如,教师可以教学生如何撰写对仗工整的对联,或者引导学生写语义明确的微博,这些都能从不同角度提升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效果。
三、总结
一、强化意识,大胆尝试
首先要有写作文言文的意识和欲望。写作也和打篮球一样,打篮球要有传球、投篮意识和欲望。意识是什么,哲学上讲的意识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有了写作的主观能动性,就有了写作的激情和动力,就能产生创造力。一些同学对此有畏难情绪,这是可以理解的,其实文言文写作也并不神秘,神秘的是万事开头难,神秘的是不懂得方法。教师要教育学生克服这种畏难情绪,引导以正确的方法,大胆尝试,平时注意这方面的练习,就一定会改变这种局面。
二、确定目标,有的而练
大家都很羡慕、崇拜作家,写一本书洋洋洒洒几十万乃至几百万言。其实作家成功的秘诀很简单,就是有目标有计划,每天几百字,一年半载,涓涓细流终成江河,一部大书就这样出炉了。文言文写作也是如此,我们制定每周三句或一副对联,每月一段文,或一首打油诗,日积月累,收获颇丰。
三、掌握方法,循序渐进
(一)倒翻译法,常规的翻译是把文言文译成现代文,而“倒翻译”是把现代文译成文言文。
正翻译用“留删补换调变”的方法把文言文译成现代文,倒翻译可分三步走:第一步把现代汉语中双音节词换成相应的单音节的词。如下对照表-1
第三步把现代文的语序换成古代汉语的语序。如:“宋国有什么罪过呢?”译成文言文:“宋何罪之有?”
具体做法:
1.配合初三复习,一些原来要求背诵的古文句段,由于时间较长,可能已经忘却,可以对照译文默写原文,达到复习的目的。个别字句忘掉,练习根据自己的理解、想法填补出来。
2.精选课外阅读中有趣味、故事性强、相对比较浅显的文言文,给出现代文译文,根据译文还原成文言文。如《画龙点睛》出示题目后,同学们跃跃欲试,选三位同学来做,仅两个学生的答案已和原文相差无几,除了“诞”字学生用“异”或“怪”字外,其它均正确,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仿写
仿写是学习写作文言文最简捷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仿写首先做仿句训练,就是让学生根据所学较熟悉的文言文的句式,通过替换某些词语而完成写作的一种方法。如根据《陈涉世家》第一节人物介绍仿写,原文“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仿句:“朱青者,铜山(彭城)人也,字墨。”一些学生还为自己取了字。根据《马说》,学生仿写: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仿句:“世有严师,然后有高材生。”仿写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文言文写作的兴趣,课堂气氛也非常活跃。
其次是仿段或仿文,掌握了仿句,仿文也就容易多了。刚学完了刘禹锡的《陋室铭》,就有学生主动把仿写的《陋班铭》、《考试铭》拿来,在班上朗读,与全班同学一起来分享,引起轰动。《陋班铭》摘录如下: 国不在大,发达则盛。家不在富,和睦则兴。斯是陋班,惟吾钟情。师生凝又聚,学风正且浓。桌椅整齐齐,门窗干净净。可以调静音,阅诗经。无闹市之喧哗,无矛盾之纷争。昔日“洋思”校,不过此光景,试问:“何陋之有?”
(三)加强现代文改写成文言文的练习。
精选现代文中故事性强或哲理性的小短文,改写成文言文来加强这方面的练习。如2009年铜山县初三语文第二次质量抽测题中作文题,是给材料作文,材料如下:某学生跟从老师学习多年,自认为学业有成,向老师请求出师。老师让他拿罐子盛石头,学生不明白老师是什么意图,在乱石堆中捡几块较大的石头装满后返回,老师问:“满了吗?”学生回答:“满了。”老师又让他取碎石装满。老师再问学生:“满了吗?” 学生回答:“满了。”老师让他用沙子补满。老师再问学生:“满了吗?” 学生回答:“满了。”老师又自取了一碗水倒进了罐子。从此学生再也不敢说学成出师。
学生把这小段材料改写为:某生从师数载,自以为得师精髓,请归。师令其以瓮载石。生于乱石中择其大者满而归。师问:“满乎?”生答:“满矣。”师又令以其小者满也,生复装十数枚方满。师复问:“满乎?”生复答:“满矣。”师再令其取沙充之。再问:“满乎?生再答:“满矣。”师自取水而盈之。生不复言满求归。
这篇短文学生改写很成功,一是“几年”换成文言文常用的说法“数载”。“让”改用“令”,符合文言文用法。二是把现代汉语的双音节的词语换成古文的单音词,三是短文也很有文采。
(四)尝试创作文言文。
一、明确初中语文文言文学习学习什么?
(一)明确初中语文文言文学习的内容。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并解读。
1、识记文言文中的字音字形。
2、借助课内掌握的文言词句的知识,解决课外文言短文中涉及的相关问题。如词义、句意等。
3、在初步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言文的中心,把握文段的主旨,创造性地回答相关问题。
(二)明确初中文言文学习的能力解读要求。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并翻译文章中的句子。
3、归纳文章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
4、分析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5、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欣赏,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评价,对文章某一方面提出看法或疑问。
二、具体怎样学呢?
(一)我认为积累重在文化常识的了解和名句名段名篇的记诵。教学千法,朗读为本。叶圣陶先生针对文言文学习的特殊性,曾经说过:“习文言,必先熟读若千篇,勉强记住不算,要能自然成诵才行。”也就是说,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诵读非常重要。
中考文言文默写题型主要有两种:(1)识记填空题;(2)理解填空题。识记填空题一般给上句要求续下句,或给下句要求填上句。这类试题测试的是机械记忆,考生只要能熟练背诵,不写错别字就能解答。
文言文背诵在升学考试中是以默写的形式来考查的,评分要求很严格,整句中错一字就不得分,因此我们在平时教学和学习中,除了准确地背诵之外,还要在能准确无误地默写上多下功夫,即在动口的同时也要重视动手,避免因写错字而失分。
(二)我认为认读重在对重点字词句基本含义的了解。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都能在课文中找到根据,也就是说,课外文言文的考点仍是课内知识以及建立在课内学习基础上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因此,初中学生要想具有“借助注解与工具书读懂文言文和理解其内容的能力”,关键是要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字词及常见句式的知识,所以学习文言文应该重视对字词句的基本含义的了解和积累。
所谓基本含义这里有两层意思,从字词的角度说,任何一个字都有它的本义与引申义,学习文言文应重视常见实词的本义及主要引申义的认读。积累这一类知识,有助于提高我们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这是语文学科的特点,也是文言文学习的目标之一。
从句的角度说,把握基本含义的意思是理解句子表达的主要内容。初中学生认读文言文语句,不必拘泥于语法句式等知识,也不必拘泥于字字落实,能把握句子的主要意思,能用现代汉语阐述句子的基本内容即可。
(三)我认为文言文学习最重要的是积累。文言文古诗词等需要多读、多记,只有量的积累,才能产生质的飞跃。在不断地学习、整理、归纳和反思中,我们可以更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
在文言文词的认读中,更要注意一些特殊的语言现象的积累。比如,文言课文中有些词语的意义,由于时代的发展,在现代汉语中发生了变化,认读时要注意这些词的古今词义的差别,绝不能用今义去释古义。古汉语中,还有一种我们称之为“通假字”的现象,即古人用此字来代彼字,通假字的读音和词义,一般都同于假借的字,如“卧右膝, 诎右臂支船”中的“诎”同“屈”,解释为“弯曲”,学习文言文时,要重视这类通假现象的认读。
一、追根溯源,见形知意
汉字是符号文字,表意文字,具有通过观察其图形特征就可感知其意的优越性。古老的文言文实词,常常体现着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对于一部分意义比较难理解的实词,生僻的实词,不妨从造字方法入手,观察字形,很容易了解并记住字的本义,它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引申派生出来的意思也容易接受。
例如,“蒙络摇缀,参差披拂”,“途中两狼缀行甚远”这两句话中都出现了“缀”,书下注释只给了解释,为什么这样解释,这两个解释之间有何联系,如果没有这种深究,学生的学习就停留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层次,就是孔子所说的“学而不思则罔”的状态,这种学习就是死记硬背,必然事倍功半。
观察“缀”的字形特点,可知它是会意字,从叕从糸。意思是用丝线连结的意思,用观字形知其意的方法,词的本意就非常好记忆了。《小石潭记》中“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这个句子中的“缀”就应该取其本意最为恰当。由“连结”这个本意还可引申为缝合,编辑,紧跟等等,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中“缀”引申为追随就不难理解了。我们今天的语言中仍有“缀文”等词语广为应用。
在学习《岳阳楼记》中的“沙鸥翔集,锦鳞游泳”这个句子中的“集”字时,用此方法最为恰当。观察“集”的字形,上边的“隹”是鸟的象形符号,下边是“木”,合指群鸟停歇在树上。“沙鸥翔集,锦鳞游泳”中“集”就译为鸟停歇在树上。
再举个例子:观察“间”的字形,可知它也是会意字,本意指日光或月光射进门缝。后来又引申:空隙,空闲。那么“尝乘间以文字问之”就译为曾经乘着空闲的时候问(他)怎样写文章。现代汉语中的“间谍”实际上就可以理解为钻空子收集情报的人。
再如,观察“及”的字形特点,可知它是象形字,表示用手抓人,于是就产生了逮、赶上、达到等多个意思。《桃花源记》中“及郡下,诣太守”,中“及”的解释就很容易理解和记忆了。在这样的基础上,再来解释现代汉语中的“及格”一词,就不成问题。
像这样的字,在文言文实词中有很多,我们都可以通过观察字形,推知词的本意,帮助学生学习记忆一些文言实词,这不愧是一个简便易行的好方法。
二、古今相通,以今知古
现代汉语是由古代汉语历经几千年的发展演变而来的,而这种发展和演变的过程是极其缓慢的。所以,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之间至今还保留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古代汉语的印记在现代汉语中还广泛存在,并且作为精髓,成就了中国汉语的博大精深。现代汉语作为中国人的母语,我们有着不言自明,不学自通的许多优势,我们参照今天的现代汉语,借助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之间的这种联系,就可以很容易地理解离我们遥远的古代汉语,这样从已知出发,通过联想水到渠成地认知到未知,学习古代汉语的过程不仅轻松容易,而且真正做到了理解透彻,触类旁通。学生真正掌握了学习古汉语的技巧,将受用终生,这样教师做的才是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
古今词义相同或用法相通的现象比比皆是。像“黔驴技穷,山穷水尽,理屈词穷”,这样尽人皆知的常用成语,“穷”的意思也不难理解,“穷”是尽,完,光了,没了的意思。如果在举了这样的例子之后再学习“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中的“穷”字,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像这样以现代汉语为例,以今推古,理解文言实词的例子还可以用的有很多。
1. 利用有些词古今词义相同,通过现代汉语种常用的词语推知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的意思。例如 :
造访 造:到,往某地去——造饮辄尽。《五柳先生传》
2. 现代汉语中也有文言文中的常见特殊句式,可以之为例,进行文言文语法教学。例如:
时不我待(时不待我)——微斯人吾谁与归。(吾与谁归)
引以(之)为戒—— 可以(之)一战,战则请从。
3. 古今汉语中都保留着文言词语的活用现象。
不胫而走(长腿)——深入不毛之地。(长毛)
冰清玉洁 (像冰那样,像熊玉那样)——斗折蛇行。(像北斗星那样)
倾国倾城(使XXX倾覆)——凄神寒骨。(使XXX寒冷)
不远万里 (认为XX远)——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认为XXX美丽)
4. 古今都有单音节词的使用现象。例如,现在常说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中的“树木”,是种树栽树的意思,是一个动宾短语而非一个名词。举这样的例子后再学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无论魏晋;阡陌交通;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这些句子中的单音节词就不难理解了。
5. 现代汉语中也留有通假字。华而不实 (通花)——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
像这样以现代汉语中耳熟能详的成语或句子作为例子,在对现代汉语轻松理解的基础上,再以今推古,理解文言文中的实词,不仅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更重要的是实现了让学生用最少的时间,取得最深刻最扎实的记忆效果,可谓事半功倍。此外,教师在古文实词教学中利用古今汉语的联系,也培养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古今参照,触类旁通,活学活用的能力,既让学生加深了对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深刻理解,同时让他们语言的学习带有发现和体会的乐趣,让学生的学习上升到了更高的层次。
三、广泛联系,温故知新
由于文言实词在生活中使用的频率很低,除了语文学习,平时学生就很少用到了,跟外语单词一样,缺少使用的语言环境,学习的效果会受到影响,遗忘的可能性就很大。所以,教师在进行文言文实词教学时,应该有意识地抓住一切可利用的契机,进行知识的迁移和巩固。尤其是在学习文言文新篇章的时候,能兼顾以前学到的实词,引领学生对同一实词的不同用法进行对比,相同的用法进行复习,都能加深理解和记忆。
1. 对同一个词的不同的用法要善于进行对比。
2. 对先后学到的同一个词的相同用法要进行复习巩固。
一、激发兴趣,热爱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文言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会有变被动为主动的学习动力。初中文言文教学首先应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同学们喜欢影视剧《西游记》里孙悟空、猪八戒的人物形象,激发学生读原文的热情。还可以通过学生耳熟能详的《三国演义》中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引导学生讲出《三国演义》中有关“三”的故事,“火”的计策,学生通过读原文能说出“三顾茅庐”的情节,“三气周瑜”的内容,进而逐步扩大阅读范围。在学习较为简短易懂的文言短篇,如学习《爱莲说》、《陋室铭》时,让学生根据注释理解短文内容,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悟文中语言之美、节奏之美、句式之美、章法之美,作者“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洁身自好、气节坚贞的品行,“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把学习文言文变为学生积极主动、自觉自愿的行为,从而热爱阅读文言文。
二、强化诵读,培养语感
新课程标准提出,诵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最基本形式,也是教学的最有效途径,它对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提高学生听说读写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言文教学更离不开诵读。教师应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读正确、读流利,读出韵味,读出感情。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国自古就有诵读诗文的优良传统,学习文言文也离不了熟读和背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形式的读文,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读的语感。在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指导,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提出不同的要求。在教学《狼》一文时,先让学生初读课文,对文中疑难字、词、句有初步印象,在教师范读时能引起注意,有重点的听读(如“其一/犬坐于前”这样的特殊句式)。学生根据老师的范读和对课文的理解,能够读通课文(读出节奏、韵律);对文章的重点内容自己能品读(读出情感,读出韵味);课文学完后能够背读。由此可见,这多种形式的诵读并不是机械的重复,而是有目的、有计划的,逐步深入的。通过反复朗读,逐步培养了学生的语感,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三、重视积累,养成习惯
“不动笔墨不读书”。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用摘录和做卡片的方式积累阅读材料”。积累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的途径。在教学文言文时,引导学生积累实词、通假字、特殊句式、成语、名言、警句、佳词、妙段。并逐步指导学生对已积累的知识和文章的内容进行评注。如《陋室铭》、《爱莲说》可从人物的思想性格、作者的人生态度、理想追求、思想情感、语言意境让学生做出适当的鉴赏、评价,让学生养成积累感悟的习惯。这对学生形成人生观、价值观、艺术修养、审美情趣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展开想象,感悟意境
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作者的主观情绪与客观事物相交融的产物。感悟诗的意境,必须张开想象的翅膀,借助形象思维的方法,再现其中的事物。在教学温庭筠的《望江南》一词时,学生通过朗读感悟一思妇睡醒早起,梳洗完毕,独自倚着望江楼的栏杆向江面望去,等待丈夫的归来。学生通过“独”想象思妇形单影孤的情景,“倚”想象思妇倚楼而望久久等待的神态,“尽”感悟到天色已晚,江面空无一船,空旷凄凉的意境。词中的景象、词中的人物,再现学生的脑海,进而引导学生步入诗的意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使读者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五、形成能力,学以致用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在教学《岳阳楼记》时,学生掌握了诵读的方法,阅读时,就能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读出语势。学生积累了足够的文言文语言材料,在初读文言文时,就能感悟整体,掌握思路,再读文言文时,就能品味语言之美(如“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领悟行文之道(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最有价值的知识就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就拿到了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
一、培养一点学习兴趣
由于时空距离较大,文言文与现实生活之间缺少必要的联系,二者之间形成了一种隔膜,致使学生普遍感到文言文学习很难。这种畏难情绪使得他们不能够很好地走进文本,很难与作品产生共鸣。加之小学接触的文言文有限,教师教法陈旧(主要是机械的讲析和反复的机械训练),让学生觉得文言文学习苦不堪言、索然无味,致使他们对文言文的学习毫无兴致。要改变这种现状,唯有改变策略,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让他们乐学。基于这一点,教学中首先设计不同层次的朗读,如无标点朗读和分角色创造性演读,给学生提供了多种参与和展示的机会,让他们在深情并茂的朗读和赏识性评价中体悟本文的古风古韵,进而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在突破人物形象这一难点时,可设计选择称呼语和标点符号的方式,如结合文本,替客人在“尊君在不?”前面选择一个称呼语,看“你好”和“喂”哪个合适;为元芳的话“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选择一个句末的标点符号,看句号和叹号哪个恰当,并简要分析。这两个环节,让学生结合文本和自己的体验畅所欲言,在独立思考和思维碰撞中,既掌握了文言字词,又把握了人物特点,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真切地感受到文中渗透出来的文化意蕴,真正做到了言文合一,达到“因文悟言,因言悟文”的目的。这些语言实践活动,形式新颖活泼,学生乐在其中,他们的思维得到激发,兴趣得到调动,学习的畏难情绪得到巧妙的化解,为今后积极主动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
二、传授一点学习方法
达尔文指出:“关于方法的知识是最有价值的知识。”小学阶段的文言文学习缺乏系统性,一些教师将文言文肢解成语言的碎片,字字落实,句句清楚,唯恐遗漏了一词半句。就像学外语,单词加语法,背、抄、译是主要方法,如此打字词的“持久战”,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消失殆尽,文言文的阅读能力难以提升。要想让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上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教者必须加强学法指导,教给学生点石成金的手指。本文中“期”“去”“舍”“委”“顾”等字是理解文意的关键,笔者采用内引外联的方式,将这些词与“不期而遇”“去留两便”“舍生取义”“委杖而逃”“瞻前顾后”相对照,通过成语与文言实词互释的方式,巧妙地化解了难点,让学生找到学习语言的一种途径。在此基础上,将其与《咏雪》中学到的“扩展法”“替换法”相勾连,形成一个关于解释文言词语的较为系统的规律性的知识。有了这些系统的知识,学生就能借此更加主动有效地获取知识,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三、渗透一点传统文化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语文课程标准》和《北京市中小学学科改进意见》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作为弘扬传统文化主渠道的语文课堂,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渗透落实到处,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深入教材,拿出眼光,发掘教材中隐含的传统文化因子,将其渗透在课文教学中,随文教传统文化,会收到润物无声的效果。经过深入研究,笔者发现《陈太丘与友期》中蕴含着丰富的“称呼文化”(“尊称”与“谦称”,人物名称的命名),因此,教学从标题入手,以“陈太丘”这个名字为发端,在具体的情境中探讨古人命名的方法及“君”“家君”“尊君”的内涵,明确“尊称”与“谦称”的运用场合和规律,在此基础上适时将古文的编排方式、古人的阅读习惯、对联知识、成语解词释义的方法以及名人典故引入了课堂,使整节课内容丰富,充满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的同时,感受到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从而增强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关键词】初中 文言文 总复习 方法
文言文是中考必考内容,部分同学因为对文言心怀畏惧,不知从何入手进行有效复习而丢分,实际上文言文在命题时具有有一定的范围和要求,要在文言文阅读上得到高分就需要同学们在复习时,学会分析,重视方法。
1.积累重在对古代文化常识的了解和名句名段名篇的理解记诵
中考文言文默写题型主要有两种:⑴识记填空题;⑵理解填空题。
识记填空题一般给上句要求续下句,或给下句要求填上句。这类试题测试的是机械记忆,考生只要能熟练背诵,不写错别字就能解题。
理解填空题一般有明确的答题指向,要求按提示填出所要求的内容。
如:《扁鹊见蔡桓公》中表现蔡桓公对医生存有偏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这类题虽然同是默写填空形式,但它只提示默写课文的篇名和指示默写语句的内容,没有给出默写语句的上下文。这已不是单纯地测试背诵基本功的问题,同时也检测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是记忆与理解运用的结合。因此文言积累应重视理解,重视细水长流式的日积月累。尤其是名句名段名篇以及相关的文学常识的理解记诵上。如《桃花源记》、《陋室铭》、《小石潭记》、《曹刿论战》、《爱莲说》、《出师表》等,对这类佳作必须将全文熟记于胸。
也有些诗文,流传于世主要是因为其中某些句子或段落特别出彩,学习这类诗文,就要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把重点放在名句名段的积累上。如陆游《游山西村》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王维《山居秋暝》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等。
文言文背诵在升学考试中是以默写的形式来考查的,因此在平时学习中,除了准确地背诵之外,还要在能准确无误的默写上多下工夫,既在动口的同时也要重视动手,避免因写错字而失分。
2.加强对字词句基本含义的了解
学习文言文应该重视对字词句的基本含义的了解和积累。
2.1 文言文实词的积累。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中要求解释的实词多数是有注释的,因此,应熟记注释并积累文中关键词语,在此基础上还要整理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其中包括古字通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这些知识复习时可以以课文为单位疏理。
例如:《桃花源记》
(1)通假字。“便要回家,设酒杀鸡作食”中的“要”通“邀”,是“邀请”的意思。
(2)一词多义。“处处志之”的“志”意为“做了标记”;“寻向所志”的“志”意为“做下的标记”。
(3)古今异义。“阡陌交通”中的“交通”,古义指“交错相通”,现在是“交通运输事业的总称”的意思。“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古义指“妻子儿女”,现在是“男方的配偶”的意思。“绝境”古义是“与世隔绝的地方”,现在是“无路可走的地步”的意思。
(4)词类活用。如“复前行,欲穷其林”中的“穷”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走尽的意思。“渔人甚异之”中的“异”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以……为异。
也可以以某一知识点为单位整理,即把7~9年级语文课本中各文言文课文按古字通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都逐一疏理出来。
2.2 文言虚词的积累。文言虚词数量虽少,但使用频率高,用法也比较复杂。复习时应注意归纳常用虚词“之、其、而、然、则、乃、以、于”等的一般用法,并为它们的每种用法列举二、三个典型例句。
例如 :“之”的用法
⑴作代词,指代人、物、事等。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⑵作动词,到、 往。如:“辍耕之垄上”。
⑶作结构助词“的”,如:“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⑷作助词,用于主谓之间,不译,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⑸语气助词,凑足音节,不译,如:“怅恨久之”。
2.3 文言句式的积累。文言句式主要是判断句、被动句、省略者、倒装句,它们和现代汉语差别较大,要着重复习。要明确句式特征,翻译方法,并举出典型的倒装句。
其中倒装句是复习重点,倒装句又有主谓倒装,例:“甚矣,汝之不惠”是“汝不惠甚矣”的倒装。宾语前置,例:“微斯人,吾谁与归?”介宾短语后置,例:“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等。
3.把握要点,重视文言语句的翻译和理解
翻译文言文的基本要求是准确、通顺。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词落实,准确把握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在文言文的翻译中,主要应注意把握四点: “抄、加、选、调”。
一抄:凡遇到与现代汉语词义一致的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照抄不译。如:陈涉、阳夏、魏晋、太守等等。
二加:凡遇与现代汉语词义一致的单音词,一般可在前面(或后面)加上一个词义相近的字,凑成一个词。如:距(距离)、难(困难)、待(等待)、城(城市)等待。
三选:凡是单音多义词或多音多 义词,必须根据上下文意和语法特点,谨慎选择一个最恰当的词义。如“亡”字,读“wáng”时有四种解释:A、逃亡。B、外出。C、丢失。D、灭亡,死亡。在“暮而果大亡其财”中是“丢失”,在“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中是“逃亡”,在“吾村亡无日矣”中是“灭亡”。“亡”还可通假“无”,读“wǔ”,解作“没有”,如“河曲智叟亡以应”。
【关键词】初中;新课标;语文;文言文;翻译
依据初级中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现在使用的初中语文教材中,大量的增加了文言文课文的数量。而阅读理解文言文,对初中学生来说,又是最感头痛的一件事。因为文言文中的字面意思难于理解,如这个问题不能很好解决,学生就很难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更谈不上判别其优劣而有所学习借鉴了。怎样来阅读理解文言文中字词的意思,我认为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把文言文准确翻译成现代汉语。
翻译成现代汉语这又是大多数初中学生感到伤脑筋的事。学生遇到不懂的字词只会一味的去查找工具书,没有很好的理解,再次碰到还是不会。的确,由于古今汉语在词语意义、语法结构上的许多差异,表义习惯的不同,一个生活在现代汉语语言环境中的中学生,在翻译文言文中是难免要有许多困难的。
我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工作中发现,学生在翻译文言文所面临的困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一些和现代汉语中的字面形式相同,意义却不同的词难于区别;二是有些句子语序颠倒不容易把意思表达的通顺合理;三是有些句子省略成分较多,不容易把意思表达完整。针对上述困难,我总结出相应的三种方法,供学生参考。
一是要辨析:
就是将在进行文言文翻译时遇到的那些和现代汉语词汇似乎相同,但又不同的字词,要认真地比较、分析,找出字词所表达的几个含义,分别放到句中分析是否通顺,符合句意,把握它在本文中的正确含义;然后从中选出最恰当的一个意义。不要把它们当作现代汉语来理解。例如:
1、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卑鄙:身份低微
2、增其旧制――《岳阳楼记》 制:规模
3、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稍稍:渐渐
4、尝贻余核舟一――《核舟记》 尝:曾经
5、或王命急宣――《三峡》 或:有时
如果我们不加辨析,草率地将上面五个加点的词当成现在汉语来理解。 “卑鄙”译作“行为不道德”;“制”译作“制度”;“稍稍”译作“稍微”;“尝”译作“品尝”;“或” 译作“或者”,那就大错特错了。在文言文中这五个词应翻译为“卑鄙:身份低微”、“制:规模”、“稍稍:渐渐”、“尝:曾经”、“或:有时”。在进行辨析时还要特别注意文言文中和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相似的由两个单音节词构成的词语现象。例如:
阡陌交通――《桃花源记》 交通:交错相通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妻子:妻子和儿女。 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
如果把“交通”、“妻子”、“绝境”当作现代汉语中的字面形式相同的双音节词来解释,那就错之千里了。
二是要调整:
就是将文言文中不符合现代汉语表达顺序的词序进行整理,使之通顺。在文言文中一般作补语的“于”字结构,翻译时都要放在状语的位置上。还有一些特殊句式翻译时要作更大的调整。例如: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译为“没有这样的人,我同谁一道呢?
例1中“甚矣,汝之不惠”是倒装句,应调整为“汝之不惠甚矣”;例2中“吾谁与归?”是疑问句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即“吾与谁归”。这样一调整,学生在翻译时就容易多了。
三是要补充:
这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古代文言文文辞简略,翻译时要进行适当地补充;二是古人写文章,常常省略许多句子成份,翻译时则要把这些省略的成份补充出来。例如:
1、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译为: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2、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隆中对》
译为:不单是(抓住了)有利时机,而且也是(由于)人的谋略(高明)。
3、然则北通巫峡,南极萧湘。――《岳阳楼记》
译为:既然这样,那么(洞庭湖)往北可以通到巫峡,向南可以通到萧水和湘水。
例句翻译中加括号的字都是增加的,在翻译时,如果不作较多的补充,意思就表达不完整不明确。
学生在翻译文言文过程中要灵活地运用上面谈到的三种方法,切不可死搬硬套。
另外,在翻译时,主要采用“直译”的方法,适当辅以“意译”。所谓“直译”,就是把原文逐字逐句的对译过来;所谓“意译”就是根据原句或原文的大意进行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