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护理心理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摘要】护理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而当今的护理心理学考试弊端较多,为适应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进行考试模式的改革,引入课堂考试、实践考核、问题论述和期末考试等方法,全面考核学生,更具科学性和针对性,促进教学改革和学生能力的提高。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整体护理观的不断深化,心理护理在现代护理学发展中的地位日趋重要。掌握必要的心理学理论已经成为当代护士不可或缺的理论基础。护理心理学的教学在各护理院校也彰显重要,成为主干课程之一。这就要求教师们也要适应这个发展,深化护理心理学的教学改革,与世界接轨,提高教学质量。
考试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检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考试所特有的评定、检测、诊断、反馈和激励五大功能[1]是其他教学环节所不能替代的。科学合理的考试内容和方法,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探索能力,提高学生素质。护理心理学考试一直沿袭着传统的考试模式,以教师命题的理论考试为主,缺乏多样性、科学性和应用性。我们对护理心理学考试内容和方式进行了改革,使考试目标和教学目标形成最大关联度,采用多种考核方法,注重心理学和临床护理的密切结合。以下报告我们在护理心理学考试模式改革的体会:
1传统考试方法的分析
1.1单一的考试形式:
传统的护理心理学考试存在着命题凭经验“讲什么、考什么”,完全的理论考试,试卷组成不注意样本的代表性,不能有效地代表全部教学内容,造成考试与教学内容有偏差,严重影响了对培养人才的评价。
1.2考试内容不合理:
考试内容局限于教材的基本知识,缺乏对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综合考查,记忆性成分所占比重过大,缺乏对知识应用的考核,造成普遍的“划范围、圈重点”,学生凭借“死记硬背”来准备考试,达不到对学生的全面考核。
1.3缺乏应用能力的考核:
虽然护理心理学的教学理论课程比重大,缺乏实用有效的实践课程,但是不能忽视护理心理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应该注重心理学知识与临床护理工作的紧密结合。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传统的考试对学生实验技能考核体现不出来,不能达到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
2改革措施
改革对象为本院05级、06级三年制大专英文护理专业学生,共4个班级,126人,全部为女生。根据护理心理学的课程性质和特点,考核内容包括:课堂考核、实践考核、问题论述和期末考试四个部分,分别占总成绩的10%、10%、20%、60%,学生的最终成绩按比例计算得出,具体考试方法如下:
2.1提高教学效果,积极进行课堂考核:
课堂考核可以集中学生听课的注意力,开动脑筋。考核内容可以复结,做到课与课之间的联结,考试内容和时间不预先通知,即兴提问,所有学生均在备选之中。所以课堂考核的随机性大,公平性强。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作答情况给予相应的分值,并做好分数记录。
2.2针对具体内容进行实践考核:
护理心理学包括两个方面的实践应用内容:一部分是心理学的应用,如:记忆广度实验、注意分配实验,各种心理测量量表的使用等;
另一部分是心理学理论在临床护理的应用,如:模拟病房场景,对不同阶段不同病人的心理护理,各种沟通技巧的使用等。实践考试时间、地点由教师统一确定,考试项目由学生自己抽取,每项考核内容都有相应的赋分标准,根据表现给予相应的分值,满分10分。
2.3布置开放性和发挥性的问题,供学生论述:
除了课堂考核和实践考核外,我们也给学生布置开发性和发挥性的问题,如:“不同气质类型临床病人,如何做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列举自己常用的心理防御机制,并分析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要求学生以小论文形式论述,字数300~500字。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查阅资料,整理论述。在此期间,老师给予必要的引导答疑,以保证论文的顺利完成。
2.4必不可少的期末闭卷考试:
期末闭卷考试占总成绩的60%,涵盖了护理心理学的定义、理论基础、具体方法等。在理论上强化学生记忆,为灵活运用奠定必要的基础。考试题目包括客观题占50%,主观题占50%。力求做到内容全面,难易适中,层次分明。考察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
3效果讨论
3.1使护理心理学考试更具有科学性、针对性:
针对护理心理学的课程特点及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研究制定,改革后的考试成绩由课堂考核、实践考核、问题论述和期末考试四部分组成,每一部分占相应的比例,这样的成绩能客观全面地反应学生的实际能力,使培养的学生从“应试型人才”向“应用型人才”转变。
3.2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考试改革得到学生的积极参与,通过问卷反馈,95.8%的学生非常欢迎考试改革,这样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理解知识、运行知识的能力,而且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应对能力、科研能力等方面培养学生,顺应了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
3.3考试改革促进教学改革:
考试不是目的,也不仅仅是检验教学效果,还有通过对考试结果的分析和应试者的反馈意见,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促进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四部分考核成绩中,我们发现学生实践考核和问题论述成绩较低,我们通过教学改革,及时增加实践课时数,加强学生的临床心理护理能力;另一方面,在教学中,有意识的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护理心理学问题论述,并与教授护理科研、文件检索的教师沟通,进行分工整合,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总之,通过考试模式的改革,使学生由被动应付转为积极参与,仅仅靠死记硬背就远远不够了,迫使学生在学习上主动思考,善于发现创新。只有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才能把学生从应试教育中解放出来,把创新教育与考试创新结合,从而到达教、学、考的和谐统一。
1激励护理人员树立自尊自重,克服自卑心理部分护理人员对护理工作缺乏正确的全面的认识,认为护理工作每天给患者打针、发药、三班轮转、工作单调乏味,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为患者翻身、拍背、吸痰、导尿、端便盆等生活又脏又累,社会地位低,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自卑心理。根据现代管理的基本原理,护理管理者在管理中须根据不同时间、不同情况、不同层次的需要,充分利用物质、精神、信息等动力,不断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树立自尊及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激励对于人的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一切内心要争取实现较好条件,包括希望、愿望等所产生的一种动力。在门诊护理工作中对护理人员运用的最重要的心理护理理论就是激励理论。激励理论就是运用这种内心状态及职工心理需求,激发职工工作动机的一条现代化管理原则。目前管理心理学中的激励理论主要有需要层次论、双因素理论、期望理论及公平理论。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1.1加强医德医风教育通过举行一年一度的庆祝“5.12”国际护士节系列活动,如会议、演讲、巡回医疗、观看录像等各种形式,积极宣传党对护理工作的重视,职工家属对搞好护理工作的期望,充分认识护理工作在医疗卫生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光荣感、责任感。
1.2开展向先进模范人物学习的活动大力宣传医疗卫生事业中的先进人物、事迹,用白求恩、赵雪芳精神激励同行,同时树立本院护理人员中的先进典型人物,认识到护理工作中的真正价值,增加自信心。
1.3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为了防止“高效益、低道德”的现象出现,教育护士长和护理人员,时刻树立“在其位要谋其政,在其岗要负其责”“、今日工作不努力,明日努力找工作”等观念,真正做到“一切为了患者,一切方便患者,一切服务患者”,使全体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普遍增加。
【关键词】无偿献血;采血护士;护理心理学
随着当代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心理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应用到无偿献血的献血过程中。献血过程中易发生献血反应,献血不良反应多见于初次献血者,不良反应的产生不仅会影响献血者的情绪,而且会引起采血的中断,因此,在采血过程中护士要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能,通过护理手段控制一切消极因素的影响,帮助献血者保持最佳心理状态,预防献血反应的发生。
1在献血活动中,工作人员应衣帽整齐,仪态端庄,礼貌待人,热情周到,使用文明语言,微笑服务。
2环境:创造一个安静、整洁、舒适的采血环境,适宜的温湿度,维持良好秩序,播放一些轻音乐或电视,使献血者的心情舒畅,紧张的情绪得以缓解,无形中转移献血者的注意力,消除恐惧的心理。心理因素是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重要因素,多见于初次献血者,献血时因情绪过度紧张、慌张、恐惧、反射性引起迷走神经兴奋,血压下降,大脑供血不足而引起献血反应。
3心理护理
3.1献血前的心理护理:献血者会因为护士的语言而有情绪的变化,对献血者来说,采血护士良好的语言修养是一种艺术,护士应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献血氛围,采血前护士要针对献血者普遍存在恐惧问题进行正确指导,倾听献血者的诉说,做好细致耐心的解释工作,对初次献血者和长期固定的无偿献血者,城镇和农村的无偿献血者给予不同的心理护理,我们强调适量的献血对身体非但无害,还有利于健康,并讲解有关血液的知识,使献血者充分了解科学的适量献血对身体无不良影响,减少其心理负担,为其愉快献血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3.2 献血中的心理护理,作为基层血库的一名采血护士,我们不断加强技术培训,提高采血水平,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苦练静脉穿刺技术,一针率达99%以上。熟练准确的穿刺能增加献血者对护士的信任度,同时保持采血的顺利畅通,防止因采血时间延长增加献血反应的机会,积极主动地做对献血者的心理疏导,尽可能同献血者融洽交谈,并且交谈时语言要诚恳,语调要温和,解释要耐心,宣传要到位使献血者在采血过程中始终处于良好的心理状态,轻松愉快地完成采血的全过程,对于精神紧张者除用积极地暗示性言语给予启迪、鼓励、安慰外,在献血过程中要让献血者感觉到犹如自己的亲人在身边一样,与其聊天分散注意力,以达到有效地心理护理,使其不知不觉的情况下顺利献血。一旦发生献血反应,工作人员保持冷静,以免加重献血者的恐惧,避免发生连锁反应,同时积极进行对症处理。
3.3献血后的心理护理:在完成献血后,首先要对献血者的爱心及奉献精神给予鼓励,交代献血后的注意事项,并告知献血后可能有疲劳或困倦感属于正常反应,正常饮食,不需要特别补充营养,48小时内避免剧烈运动,多喝水,适当休息,并对献血者表示感谢,使无偿献血者始终感到在被关心,被尊重,被爱护中。
4采血护士在献血者心理的相互作用。作为采血护士有责任,有义务为献血者提供优质的服务。根据献血者的心理特征自觉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及时采取因人而异的有效对策,合理的解释,善意的劝导,真诚的抚慰,有益的暗示,必要的保证,缓解献血者的心理压力。献血者也要积极配合,实现自己心理调控和心理支持,消除思想顾虑,获得安全感,信赖感。把献血者的心理和采血者护士的心理调整到最佳,才能减少献血过程中的不良反应。采血护士无微不至的关心和他们精湛的技术,让每个献血者都把献血当成一种享受,让他们还会愿意再次献血。
总之,在整个献血过程中,作为医护人员一定要有高度的责任心,注意观察分析献血者的心理变化,运用医学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献血者存在的心理问题,消除其思想顾虑,使献血者以最佳的心理状态、安全、愉快的献血,以推动无偿献血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法;护理心理学;教学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便利抽样昆明医科大学海源学院2013级四年制学习《护理心理学》的三大班、六大班护理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将三大班分为试验组,护生共94人,将六大班分为对照组,护生共95人。两组学生性别、年龄及以往所学课程成绩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教学内容试验组和对照组均采用由杨艳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护理心理学》教材第八、九、十章临床各类患者的心理护理(一、二、三)作为体验式教学法实施模块章节,由同一教师授课。1.2.2教学方法对照组实施传统教学。试验组实施体验式教学,流程如下,(1)情境设想体验:此环节在课前完成。在授课教师将相关章节中理论内容进行提炼,总结性讲授完毕的基础上,布置课堂体验主题,将试验组分成10个小组,每组8~10人,小组成员分别扮演医生、护士、患者、家属等不同角色。护生可通过查阅图书文献、网络资料、临床调研等途径,自行设计、编排临床情景,提交教师审核、修改后模拟演练。(2)课堂模拟体验:此环节在课堂进行,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以小组为单位表演,将课堂模拟成医院情境,表演内容涉及临床各类患者的心理特点、心理状态、心理冲突,以及护士合理运用心理护理技术与方法解决患者心理问题,通过角色扮演帮助护生获得不同角色的体验。(3)互动反思体验:此环节在课堂模拟体验结束后进行。在授课教师的引导下,各组成员开展自评和他评,内容涉及面对相同的临床情景,每个小组考虑到怎样的心理问题?不同小组用什么心理护理技术与方法去解决?哪个小组的心理护理技术与方法更能满足患者的心理需要,解决患者的心理问题?(4)引导升华体验:此环节在互动反思体验结束后进行,为课堂教学的重点。授课教师在护生自评、他评的基础上,对整个过程中护生的行为表现和情感体验作全面、客观的点评,指导护生认识临床心理问题的复杂化,患者心理需求的多样化,帮助护生共同探索护士实施心理护理的个性化。
1.3评价方法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课程结束后分别向试验组和对照组护生统一发放课堂教学效果评价问卷。问卷现场填写并回收,发放问卷189份,回收189份,有效率为100%。
1.4统计学处理
统计资料采用MicrosoftExcel工作表建立数据库,用SPSS15.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试验组在课堂教学效果评价问卷8个项目上对《护理心理学》教学效果评价的结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1。
3讨论
3.1体验式教学法应用于《护理心理学》教学的效果分析
试验组护生在《护理心理学》的教学环节中对体验式教学法的课堂教学效果普遍持肯定的态度。同时,研究结果显示,在《护理心理学》教学过程中运用体验式教学法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第一,体验式教学法能带动护生情感,激发护生求知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促使护生自觉地探索事物,主动地思考问题,试验组92.55%的护生认为体验式教学法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第二,体验式教学法加深了护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锻炼了护生的临床思维,优化了教学效果[6],78.72%护生认为体验式教学法有利于掌握理论知识,77.66%的护生认为体验式教学法有利于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第三,体验式教学在时间、空间上法弥补理论课堂实践的不足,在课堂教学中将护生认知过程和情感体验相结合,采用表达和交流的形式来探究患者感受,揭示医护人员的心理冲突,94.68%的护生认为体验式教学法有利于体验患者心理需求与特点,91.49%的护生认为体验式教学法有利于增强护患沟通能力;第四,体验式教学法在课堂互动的过程中体现出“教学相长”的理念,在授课教师精心设计、正向引导下,护生共同协作完成情境体验,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下,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95.74%的护生认为体验式教学法有利于增强团队协作能力,85.11%的护生认为体验式教学法有利于增进师生的交流与互动;第五,体验式教学不仅提高了护生心理护理实践能力,更培养了护生的人文情感,提高了护生的综合素质,84.04%的护生认为体验式教学法有利于提升人文关怀能力。
3.2体验式教学法在《护理心理学》教学中实施的难点与对策
首先,护生在体验式教学法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占主体地位,能否达到教学目的主要取决于护生的参与性、能动性和感受性。对护生而言,由于掌握的医学、护理学知识有限,要将临床疾病症状表现、患者心理特征与心理护理技术与方法联系起来难度较大,因此,在情景设想体验阶段,授课教师要结合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引导护生做出思考,编写符合逻辑、贴近生活的情节,力求使观看同学得到启示。其次,《护理心理学》教学质量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受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果、教学能力、科研水平等因素的影响[7]。对授课教师而言,实施体验式教学的整个教学活动,需要教师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修养,深入研究教学方法,提高对学生心理和情感的洞察和感悟能力[8]。尤其在课堂最为重要的引导升华体验阶段,教师要能够将教学的活动重心由感性认识转入到理性认识的高度,引导护生深入探讨情景体验包含的理论内涵,避免流于肤浅和表面[9]。
参考文献
[1]李淑杏,陈长香,赵雅宁.多种体验教学在《护理心理学》课程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3,27(3):762-763.
[2]裴艳,刘晓虹.《护理心理学》教学现状与思考[J].护理学杂志,2006,21(6):76-77.
[3]石慧、程艽.体验式教学在护理心理学的应用现状与改革[J].中国病案,2015,16(10):85-88.
[4]姚桂英,李树雯,薛松梅,等.体验式教学法在《护理心理学》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4):115-116.
[5]梁园园,江智霞,张永春,等.体验式教学在护理教学中的应用现状与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0):880-883.
[6]罗祎,江智霞,王万玲,等.体验式教学在《护理学导论》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护理研究,2015,29(4):1437-1439.
[7]曹建琴.护理心理学教学方法的改革[J].中华护理教育,2010,7(2):59-61.
[8]郑舟军,龚戬芳,张丽平,等.体验式教学法在舒适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杂志,2009,26(3B):8-10.
1.心理护理教学的现状
心理护理的教学需要考虑护生的身心特点,从护理职业及具体岗位要求出发,以护理对象为中心,与其他护理方法、手段有机结合,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目前心理护理教学的现状和存在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1偏重于心理学理论和护理技术的
教学
心理护理技术的掌握和运用需要了解必要的心理学理论和技术,这是心理护理教学实施的前提和条件。但是过多、过深地强调心理学理论或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技术的掌握,容易增加护生学习的难度,脱离护理工作本身以及医学诊疗的要求,甚至超越护士职责和能力要求范围,难以真正培养护生的心理护理能力。
1.2偏重于心理护理技术与护理工作实际的直接对接
心理护理教学必须与护理工作实际相结合。但过于直接的衔接,容易忽视护生必备的心理学理论和知识的学习与积累。目前很多医院心理护理工作流于形式,无法提高其应用水平和效果,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护士心理学理论和知识较为欠缺,甚至存在一些认识误区,把其与心理治疗、思想工作混淆起来。护生心理护理能力的培养,就无法立足于必需的心理学理论和知识的掌握,没有从易到难、从普遍性到特殊性、针对性的内化过程,甚至显著地忽略了护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的要求。
1.3 一些心理护理教学的教材内容和观点存在片面性
目前国内护理心理学教材有关心理护理的内容和观点众说纷纭,有的偏于心理疏导,有的偏于心理干预,有的只强调心理支持,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一些教材对心理护理及心理护理工作的定位缺乏统一、规范和科学性。这些问题不仅影响护生对心理学理论和技术学习的充分程度,也制约了心理护理技术结合其他护理方法综合实施的系统有效性。
2.心理护理及心理护理工作的定位
心理护理是指在护理全过程中,护士以心理学的理论为指导,以良好的护患关系为基础,运用心理学的技术和方法,积极影响病人的心理活动,帮助其在自身条件下获得最适宜的身心状态。这是对心理护理的内涵较为科学的定位。据此心理护理工作应该定位为:有效的护患沟通;了解服务对象并准确把握其身心特点和需要;提供针对性、适宜的帮助;创造积极影响患者身心状态的条件和因素;配合专业心理咨询人员对患者的不良心理和行为实施主动干预,等等。心理护理教学应以此为内容和目标来进行实施。
3.改进心理护理教学的思路
心理护理的教学应从简单实用、易于掌握和操作出发,强调教学内容、方式和手段的“三个结合”。
3.1与护生身心特点相结合
护理专业学生正处于生理机能和人格日趋健全与完善的关键阶段,开始形成稳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自我意识和独立性增强,逻辑思维和批判思维显著发展,他们希望通过学习、参与和体验认识社会和职业,提升并实现自身价值,但缺乏与社会现实尤其是职业要求主动融合的明确态度和成熟心态,对护理工作的认知存在一些片面和不足,需要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针对性的设计和实施。
3.2与护理工作实际相结合
护理工和始终需要围绕着服务对象来展开,服务对象往往可能是健康丧失或心态失衡的人,这要求护士不仅要“有高尚的品格、相当的专业化知识、专门的操作技能”(南丁格尔语),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护理工作是压力性职业,护士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整体护理的水平和质量,影响服务对象的治疗和康复,也影响护士自身的身心健康。心理护理教学必须突出护生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的培养要求。
3.3与课程教学的实际相结合
一是护理心理学课程本身涉及了非常丰富且专业的心理学理论和技术,客观上提高了护生学习的难度;二是护生缺乏一定的社会阅历和职业经验;三是教学时间十分有限,一般教学安排周课时仅为两节;四是从事护理心理学课程教学的老师专业背景不同,会导致教学实施中内容、方式及要求等出现较大的差别。这些实际情况需要在心理护理教学中加以重视和针对性改善。
4.改进心理护理教学的建议
4.1立足于心理护理基本理念和基本技术的教学
护生的心理健康观、医学观、护理职业价值观和职业态度、护患沟通等,是护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必须强调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突出四项心理护理基本技术的掌握和应用:心理支持;信息提供;健康咨询与教育;心理放松与行为矫正。无论是面对哪一种病人或病人的哪一种状况,护生都可以通过分析从中找到针对性的心理护理途径和方法,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也显著地锻炼了护生的心理护理
能力。
4.2突出护理工作中普遍性或典型性问题的心理护理技术教学要求
如病人常见的情绪问题、术前术后病人、慢性病人、癌症病人等的心理护理。既能训练护生心理护理技术的针对性应用能力,又能增强教学内容的可操作性和职业结合度。
4.3充分运用灵活、多样且适合护生的教学方式和手段
如讲授法结合案例法、讨论辩论法、职业情景法、角色扮演法、问题解决法等方式,融合电教、网络、心理测验、心理游戏等,能激发护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其学习的参与性、体验性和分享性。
4.4始终重视护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从事护理工作的人员,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心理护理的教学应突出护生的人格塑造、自信心训练、职业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情绪调适和情感品质、职业应对方式等方面要求,并贯穿于教学始终。
脑血管疾病是目前威胁人类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也是危害人类健康的社会问题。该病患者有一般健康人的心理特点,也有其特殊表现[1]。为增强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效果,本文对部分脑血管病患者的心理状态与健康人进行了对比分析,以便了解掌握患者的心理特点,有目的地制定心身护理措施,使患者更好地康复。
1 资料与方法
随机选取51 例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男32 例,女19 例,年龄56~85 岁,患者均确诊为脑血管病。同时随机选取51例身体健康者为对照组。年龄和性别构成与患病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采用汪向东[2]、王田福[3]的标准进行评定。
2 结果
本组51例,孤独14例,焦虑28例,怀疑8例,敏感16例,悲观10例,绝望6例。对照组51例,孤独9例,焦虑2例,怀疑1例,敏感5例,悲观1例,绝望0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脑血管病患者与健康人心理状态明显存在差异,患者的孤独感、焦虑感、怀疑感、人际关系敏感、悲观感、绝望感6个方面均显著高于健康人,大多数患者都同时具有两个以上心理状态。
3 讨论
脑血管病是由于多种致病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心理因素起重要作用,对心理问题进行分析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地应付健康问题和治疗所带来的压力,保持患者最佳心理状态。对脑血管患者应采取整体心身护理方法。
3.1 孤独心理 是以苦闷、寡欢的情感与心境为代表症状。患者离开亲人来医院进行住院治疗需要一个适应过程,急性期患者须卧床休息,从热闹繁杂的外界来到安静的医院,接触的人少了,亲属朋友由于多种原因不能常来陪伴,患者心理上常会失衡,产生孤独、抑郁感。护理方法应以热情、和蔼、关心、帮助为主。患者人院后护理人员要热情接待,语言和蔼可亲,主动向患者介绍病房环境,使患者很快摆脱孤独感,对我们所做的一切放心和产生安全感,从而积极配合治疗,有利于患者躯体疾病的康复。
3.2 焦虑心理 一般指那些烦躁不安、神经过敏、紧张以及由此产生的躯体征象,如震颤。初次来院的人不了解自己的疾病性质和预后,会产生期待性焦虑。对一些常规检查和治疗的手段与方法不信任,认为会对自身造成伤害,高度焦虑,可增加生理或心理负担,从而对治疗产生不良影响。护理方法以鼓励、关心、爱护、解释为主,护理人员应鼓励患者坚持服药,多向患者进行耐心解释,及时向患者传递治疗效果,分析感受,增强信心,解除焦虑。
3.3 怀疑心理 指无根据地猜测意断自己的病情、治疗方法和其他事情。这类患者对自己所患病症持怀疑态度,服药时怀疑自己的病无法治疗,表现在做各种辅助检查时不积极,认为检查结果不可靠,认为医护人员在隐瞒自己,因而表现为消极抵触情绪。护理人员应主动关心,针对患者的心理状态实施有效的心身护理方法。生活上多关心患者,多向患者分析病情以及治疗目的。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患者的自控和自我调节能力,变怀疑、消极情绪为积极情绪。
3.4 敏感心理 包括人际关系敏感和情绪敏感。前者指个人自卑与健康人相比时更加突出,在人际交往中心神不安。后者指患者感情脆弱,思维单纯幼稚,有“童心复萌”的表现。这类患者在人际交流中有强烈自我意识与消极的期待,如对别人责备求全,感到别人不理解、不同情自己。这种情绪对患者身心影响很大,时而脾气暴发,烦恼、激动、摔物、与别人争吵,不易控制。对这类患者需要调整好他(她)们的情绪。具体方法是维护患者的自尊心,耐心、体贴、理解患者,用诚恳的态度、亲切的语言抚慰患者,将良好的护患关系建立在最初的信任格局之中,让患者体会到相互信任所带的愉快情绪,改变其原有思维,有利于疾病的治疗。
3.5 悲观心理 由于脑血管病患者多为老年人,机体各种功能都有所衰退,加上该类患者常伴有肢体活动障碍,病情恢复较慢,患者情绪不稳定,对病情能否治好失去信心。表现在原有疾病基础上,自述躯体不适感加重,并多伴有失眠、食欲欠佳、精神差。护理方法以关心、疏导、体贴、爱护为主。护理人员应耐心倾听患者诉说自己的病情,从爱护患者的角度多安慰患者,主动关心患者的生活,鼓励患者坚持治疗,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并指导患者如何配合治疗,使这类患者改变悲观失望的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治疗。
3.6 绝望心理 指对病情有所了解,顾虑极多,认为治愈无望,从而失去治疗信心。此类患者多见于知识阅历比较丰富或对医学有所了解的中年知识分子或老干部、老医务人员。患者住院时间长,病情反复发作,加之患者对病情和预后有所了解。家人与子女亲友体贴关心不够,从而丧失了坚持进行治疗的信心,产生了绝望感。表现为沉默寡言,极度消沉,拒绝打针服药,甚至有自杀念头。护理方法以关心、帮助、安慰、激励为主,多与患者谈心,与患者分析病情和预后,做好心理安慰,促进患者的心理转变,从而积极配合治疗。
除以上针对不同心理状态,实施不同心身护理方法外,还应加强环境、饮食、并发症、肢体功能锻炼及语言锻炼等护理。
4 小结
脑血管病患者,病后心理状态均有明显改变,所以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必须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建立可行的整体护理方式和方法,寻求疾病康复的心身护理措施。以上的护理措施就是通过对患者在心理上进行安慰、支持、理解、保证、疏导以及身体、环境等方面的关心帮助,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皇甫恩.护理心理学.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74.
(一)对象
整群随机抽样H省四所医学类高校护理学专业大一、大二学生,共发放问卷600份,收回有效问卷560份。其中,男生2人,女生558人,大一279人,大二281人,汉族463人,少数民族97人。
(二)研究工具与统计方法
(1)研究工具。《心理健康认知问卷》为了解护理专业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认知情况,参考以往相关研究,自编心理健康认知问卷,共11个题目,如学校是否应开始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心理教育课程是否合理等。心理健康测量采用1966年由日本大学的心理咨询专家与精神科医生集体编制而成的《大学生人格问卷(UniversityPersonalityInventory,UPI)》。共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学生的基本情况,如性别,年龄,住址,兴趣爱好和入学动机等;第二部分为UPI问卷本身,采用是非式选择,60个项目,4个为测伪题,肯定选择的题记1分,否定选择的题记0分;第三部分是附加题,主要是了解被试的心理健康总体情况及心理咨询与治疗史等。
(2)统计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建立数据库并分析数据。
二、结果
(一)护理学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认知情况护理学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认知情况如表1所示。研究结果显示,认为有必要开设心理教育课程的占92.0%,有79.6%的护生认为本校的心理教育课程开设合理,82.1%的护生认可他们的心理教育课程老师,并且有87.5%的护生愿意接受心理咨询,73.9%的护生认为心理咨询有效。对于“护理专业大学生心理问题是否更多”这一问题,有45.2%的被调查护生同意这一观点,54.8%的被调查护生并不这么认为。对于造成现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在560名被调查对象中,有48.9%的护生认为是大学生自身问题,33.0%的护生认为是我国的教育体制问题,8.8%的护生认为是家长的溺爱造成的,还有9.3%的护生认为是有其他因素造成的,见图1。针对这一现象,有57.7%的护生认为加强护理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是个人,20.0%的护生认为加强护理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是学校,认为加强护理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是国家的占17.5%,还有4.8%的护生认为应该加强对家长的教育,
(二)护理学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计算调查对象的UPI总分,最高分为52分,最低分为0分,平均得分为14.85分,见表2,基本分布情况如图3,其中大于等于25分的即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占18.6%,在20分至25分之间的占总调查人数的11%,小于20分占调查人数的70.4%,
三、讨论
(一)护理学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认知
研究结果显示,护理专业大学生在心理健康的课程设置、心理健康教师认可度、心理咨询的求助意愿和心理咨询效果等方面具有很高的认同度。这说明,被调查对象对心理健康教育持积极和认可的态度,总体来看,护理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水平较高。但也有部分学生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等认识不足,这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值得重视。研究指出,心理健康意识水平是心理健康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心理健康意识相对较高的大学生,往往心理健康水平也高[8]。对于研究中护理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认知不足,综合反映了一个问题——心理健康意义。也就是说,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和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性还不够,对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一定的偏见。加上目前社会本身对心理咨询与教育的认可度低,心理或是精神疾病患者在社会中存在很大的歧视,如“被精神病”等现象时常发生,导致了教师、学生和家长容易谈“心”色变。
(二)护理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按照UPI的评价细则,总分大于等25分的被划定为A类学生,这类学生需要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需要持续的进行心理咨询,本次调查中这类学生比例接近20%。这一比例显著高于一般类高校大学生UPI测试的比例。如刘雪珍等人对桂西北高校新生心理健康的调查结果显示,A类学生比例仅为9.6%。总分在20-25分的被划定为B类学生,这类学生没有严重心理问题,可作为咨询机构今后关注的对象。换而言之,这部分学生可能存在潜在的心理风险,本研究中约占11%。总分小于20分的被划定为C类学生,这部分学生被认为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本研究中约占70%。总体结果来看,在本研究中护理专业大学生中,可能或本身存在心理问题接近30%,这说明护理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确实不容乐观,这与以往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如一项对护理专业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有中度以上心理问题的学生占14.62%。
(三)对护理专业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高血压;心理护理;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4-00-01
高血压是中老年常见病、多发病。是常见的代谢失常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积极防治高血压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环节,应对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指导。
1 心理护理
1.1 心理指导
使患者对疾病有一个正确认识,对待已出现的症状进行解释。让患者解除由疾病伴随而来的不愉快情绪和各种顾虑,积极配合治疗。
1.2 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尊敬患者、爱护患者、耐心宣讲住院规则、周围环境、作息时间。部分患者的隐私要保密、解除思想负担,使患者感觉到住院如在家里一样。视患者为亲人、朋友,从而使患者对医护人员产生信任、理解,对患者不论身份、文化水平、社会地位高低均应同等对待。良好的护患关系是一切治疗成功的保证。
1.3 创造良好环境
病房舒适、环境幽雅,给患者以赏心悦目的感觉,病房要求清洁、整齐、舒适、美观、空气清新,尽量做到轻重患者分开,以免互相干扰。恢复期患者病房可配电视或收音机以分散患者注意力,使患者感到生活在富有生活气息的环境里,增强患者对生活的热爱和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念,使患者早日恢复。
2 护理对策
2.1 积极治疗原发病
高血压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针对病因采取治疗措施,遵照医嘱合理服用降压药。定期测量血压,使血压保持在正常或稍高水平。但不宜降的过快、过低。有高血脂或糖尿病的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坚持调脂或降糖药物治疗。目前,降压药物的应用仍为治疗高血压病的主要措施。因高血压病是一种慢性病,病程长、发展较慢,需长期服药,因此,在服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药物的副作用,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尽量避免不良后果的发生。
2.2 保持良好心态、克服悲观失望的不良情绪
如果患者有精神紧张、情绪激动、焦虑不安、大喜大怒等不良心理,会使体内儿茶酚胺释放增多,血压升高,心率增快,使病情加重。因此,高血压患者必须改变急躁脾气,学会沉着冷静,自我控制情绪,不让各种强烈的精神刺激引起剧烈的情绪波动。总之,健康的心理对防止高血压起着重要的作用,良好而平衡的情绪有助于维护血压稳定。
2.3 坚持锻炼
高血压患者不宜进行剧烈活动,以免血压突然升高而加重心脏负担,应开展适合自身活动的项目,如体操、太极拳、散步、慢跑等。根据患者的体力、病情、心功能情况量力而行,适当锻炼可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2.4 合理饮食
原则上以清淡、易消化、低热量、低脂肪、低胆固醇饮食为宜,少食多餐、多吃水果及蔬菜。尤其芹菜、卷心菜、白菜等以及豆制品。由于钠盐与高血压的发病有密切关系,故饮食不宜太咸,尽量少吃咸菜、酱菜、咸鱼、咸肉等,大米含钠较面粉少,故吃米饭较面粉为佳。牛奶富含蛋白质,而胆固醇与钠盐含量并不多,可适当饮用。应改变一些不良生活习惯,如戒烟、戒酒。
2.5 保持大便通畅,预防便秘
便秘也是高血压患者的大敌,预防便秘除日常多吃粗粮和含粗纤维多的食物外,还适量饮水,如出现便秘,应早晚各饮一杯蜂蜜水以肠道,刺激肠蠕动,以利排便。上厕所应注意大便不宜过分用力,以免引起血压升高,病情加重,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必要时可服用一些缓泻剂。家属与之密切配合,共同营造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以缓解患者紧张、焦虑、孤独之情绪。护士应教会患者家属一些基本护理常识,以便科学地协助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 祝惠民.内科学[M].第3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42-151.
【摘要】目的:通过对血液透析患者心理状态的分析,护理人员试用不同的交流技巧与护理方法,使他们能以乐观、愉快的心境与疾病斗争,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关键词】血液透析患者 心理护理 提高生存质量
尿毒症是指急性或慢性肾功能不全发展到严重阶段时,由于代谢物蓄积和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以致内分泌功能失调而引起机体出现的一系列自体中毒症状。血液透析是维持终末肾病患者的主要方法,所以与之相关患者的透析监护,精神和社会心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本人及同事在临床护理实践中,以热情、关怀的态度,耐心听取患者的诉说,取得患者的信任,并对影响患者的家庭因素,采取针对性处理,取得其家属的合作,然后根据不同的原因,给予说服解释,取得患者的合作,减轻心理负担,鼓励患者消除顾虑。增强自身生活自理能力,从事力所能及的有意义的活动,以体现其自身价值,取得良好的效果,现将体会报道如下:
1 血透患者常见的几种心理状态
1.1 紧张心理 在接受血透的患者中,有的对血透疗法一知半解,且治病心切,认识不到其特殊性;少数民族患者在医护人员向其介绍病情时,似懂非懂,但凭自己想象,出现了担心操作失误,且一旦透析中有不适感,也不能说,怕影响护患关系;或担心脱水不足,有不放心感觉,不敢诉说,担心血透中自身基础状况差,心中无数,不愿把心里话向工作人员诉说,结果医护人员由于掌握不了临床第一手资料,影响治疗效果。
1.2 恐惧心理 血透病人对自己的病情后果了解多,对注重特殊治疗的方法了解少,尤其首次接受血透的患者,看到大量的血液引出体外或听到机器设备发出不同的声响及电脑控制的报警声,往往对治疗的环境和自己的病情的发生产生很强的恐惧感,由于这种心理,害怕穿刺,对血透环境过于敏感,适应力差,临床表现为胸闷、恶心、心率加快,直接影响治疗效果。
1.3 忧郁心理 在众多的血透患者中,大多数人对自己的病情已有所觉察或了解,他们一般对自己的家庭,单位及病情发展考虑甚多,一是对家庭人员的心理及经济承受能力,考虑多,二是由于医疗体系改革,能负担多少医疗费及是否能负责到底考虑多,三是对病情变化很敏感,惟恐家庭,单位花费了这么多钱,收不到预期效果,所以在治疗期间往往忧心重重,不注意配合,从而延误治疗。
2 心理治疗
2.1 帮助病人认识病情,建立自我调节心理,在给血透患者进行护理时,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帮助患者正确认识自己的病情,以调节他们的心理冲突。
2.2 帮助病人了解血透原理,正确认识治疗环境,针对患者焦虑心理,护士应以热情、亲切、诚恳和富有同情心的语言和态度,结合专业理论,用普通病人能听懂的语言向血透病人介绍血透的一般知识,治疗原则及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使患者从科学角度认识到血透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减少并发症及延长生命的重要意义,从而感到高科技的发展能使他们建立信心,在整个治疗过程中主动配合。
2.3 帮助患者处理好家庭危机,诱导家人和睦相处并陪护,由于患者因维持血透才得以长期存活,家庭关系失调往往是心理治疗的一个重要过程,病人患病后打乱了家庭生活的稳定,一旦进入血透过程,一方面是患者需要家人的关心、理解和支持,另一方面也需要患者理解家人的苦衷。医护人员此时往往充当桥梁角色,在进行血透时,医护人员应当在方便的条件下,用分别谈和集中谈的方法将患者家庭成员召集在一起,了解情况后,用良好的言词和说理劝导解决好家庭危机,使其和睦陪护。但是体悯、礼让及患者自我感觉没有失去家人一席之地是安慰病人安心治疗的根本目的。
2.4 以优质服务取得患者信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当患者了解了透析的一般情况,亲身体会到血透是他们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命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后,剩下的就是对血透医务人员的信任,由于每次血透患者置身于血透室时间较长,故对机器的正常运转,设备的良好状态,水脱的是否彻底,护理人员的技术如何都十分敏感,因此护理人员应具有高多的责任心,精湛的技术和娴熟细致的操作,才能使患者完全消除恐惧、紧张、焦虑的心理,在血透时应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保证消毒册地,水脱充分,观察周到。当突然停电、停水及设备出现故障时,不要惊慌失措,应尽快稳定患者情绪,同时采取积极措施,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2.5 支持求生心理,按照马斯洛的原理,生存为人第一需要,应鼓励患者多参与社会活动,血透患者因血透能延长生命,更怀有极强的求生、向上的愿望,他们为此要积极迫切向往事业和美好的生活,护士应抓住病人的这种特有的心理特点,及时地给予支持和鼓励,维护自我、认识自我,对女病人要设法满足其追求美的愿望和需要,建立自信心而不是让患者总是扮演病人角色,有自己的工作和社交场所,减轻其心理压力,,使他们能以乐观、愉快的心境与疾病斗争,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3 讨论
血液透析是治疗肾衰竭的替代疗法,由于病程长,病情反复,费用大,以及家庭、社会等诸方面因素的影响,患者内心常常痛苦悲观、失望厌世、甚至呈抑郁、焦虑状态[1]。患者的心理状况对疾病康复、患者生活质量有非常大的以影响,如不积极进行干预,负性心理情绪不但会使治疗效果不满意,还有可能使患者处于痛苦的深渊,甚至导致轻生。我们在护理工作中非常重视患者的心理护理,通过观察表明,心理护理对血液透析患者心理效果的显著的,应该提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