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历史课范文

高中历史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历史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历史课

第1篇:高中历史课范文

关键词:课外阅读历史课学习实践与构想

如何让学生真正地感到历史课既好听又好懂,既好学又好用呢?我经过长时期的思考与实践发现:将高中生课外阅读引进历史课学习中来,拓宽中学生课外阅读,把高中生课外阅读与历史课学习结合起来,不失为当前高中历史课学习的有效途径。阅读(自觉的或非自觉的、文本的或非文本形式的)作为传统的学习方式,在今天和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仍然是我们最主要的获取信息方式,有人说:“阅读几乎如同我们的呼吸一般,是我们的基本功能。”然而,现今中学生课内外的阅读量小而面窄,是众所周知的事实,过去那种“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景象已经难得一见。

历史高考越来越倾向于考查能力,这抽象的能力培养使中学历史课不仅面临不断更新知识的挑战,重要的是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的考验。传统做法为提高能力,在高三阶段大搞题海战术,试图通过集中训练获得能力,但效果往往不佳。原因非常简单,能力内涵丰富,绝非短时间内能够形成。因此有必要将高中生课外阅读与历史课学习结合起来,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分析、综合、归纳、评价等高层次的能力。

而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不能不引起我们历史教师的忧思。结合对新课程标准的解读,本文拟就高中生课外阅读与历史课学习作一些粗浅探讨。

一、新课程标准重视历史学习资源的开发利用

既要减轻学生负担,又要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学习水平,特别是提高学习能力,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中强调: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经过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批准出版和实验的根据新课程标准编写的历史课教材,在知识容量上,新教材从中学生认知心理规律出发,改变了旧教科书难度大、内容多、小而全的状况,新教材的“少、精、易、新”特点十分明显。

文史哲等人文学科与数理化等自然学科相比有不同学科的特点,我们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更多的是人文学科的要求。在课程内容相对减少,甚至不再注重学科知识体系的是否完整的情况下,历史课教师如何实现新课标的三大“课程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仅仅通过课堂教学,显然是不够的或者根本是不可能的了。这是一个挑战。

我们看到,新课标特别引入了一个“课程资源”的概念,专门用了一章的篇幅来阐述“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甚至“海量”的各种历史课程资源中,中学生只能“取其一杯羹”,抓住那些重要的内容、掌握那些重要的能力、体验那些最重要的过程。新课标把“文字资料”认定为一种最主要的课程资源,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关键是我们对这部分课程资源怎么进行开发和利用?除了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教辅资料外,更需要我们用两只眼睛来看教学,两只手来抓教学:课内和课外都要重视,把教学过程延伸到45分钟以外。因此,在现有历史课程主体教材(课堂教学用书)之外,有意识、有计划、有系统地构建一个中学历史学科课外阅读体系,正是充分开发和利用历史学习资源的一个重要途径,也完全符合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

二、开展课外阅读活动的初步实践与构想

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目前已经在笔者所在地区(江苏省)实施一年多了,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应自觉以新课程标准来指导教学,自觉根据新课标理念和教学建议,尝试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探索开展课外阅读活动的形式方式,提高历史课学习的效益。

新课标有关历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理念和思路,对于改进高中历史课教学,我认为也是很有启发意义的。我有一种强烈的感受:要让学生体会到独特的历史责任感,认识真正的历史是什么、在哪里、怎么来?只有真正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结合起来,以指导学生历史课外阅读作为一个突破口,才能开拓历史教学的新天地,才能达到历史教学的最高境界:历史学习成为学生终身学习的自觉行为和发展需要——我相信这也就是新课标三个层次“课程目标”中最高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自发的课外阅读,对学生来说,并不欠缺,但是,其盲目性、偶然性、随意性必然制约课外阅读的效果和意义。因此,就有了高中生课外阅读与中学历史学习相结合的必要性。

在实践中我们了解到,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这一环节上,教师对“读什么”、“怎么读”这两个主要问题把握不够准确,所以相当一部分学生觉得,在课外阅读方面虽然下了很多功夫,而仍然于能力的培养无甚裨益。造成课外阅读这种“高投入、低效益”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然而主要症结所在,还是由于这些学生在课外阅读活动中,不知不觉陷进了某一“阅读死角”,以致徘徊、困惑,从而制约了诸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那么,如何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指导?高中生在课外阅读中应该“读什么”、“怎么读”?联系平时的教学经历,我有一些不成熟的设想:

1.历史课外阅读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阅读杂志

我国有很多与历史科有关的杂志,如《历史学习》、《中学历史课教学参考》、《中学政史地》、《历史月刊》等。阅读这些杂志可以获取很多有用资料,我在教学中就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去查阅。历史学习中经常需要对历史上的人或事进行评价,如在评价新航路的开辟时,我就把《历史学习》上的《新航路开辟的两种作用》印发给学生,让他们去读,读完再进行交流,最后表述成文。结果同学们都踊跃发言,而且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发现。可见,阅读的力量是无限的。

(2)阅读史书

我国有大量的与历史相关的书籍。像二十四史以及国内外人物传记,还有近现代史资料汇编等等。学习《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时,我采用以人带事的方法,把《史记》中秦始皇的部分印发给学生去读。并且要求他们在读的过程中自己翻译并归纳出政治方面的内容,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还提高了概括归纳能力。经常这样训练,学生在做最头疼的材料解析题时就不会手忙脚乱了。

(3)进行网上资料的阅读

21世纪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学生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上网阅读资料,中国教育网、中学历史学习园地、K12等网站上都可以找到历史学习需要的相关材料。指导学生去查阅既可以开阔其眼界,又能获取最新资料。

2.历史课外阅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历史课外阅读与其它学科(语文、政治)课内外阅读体系的关系,一方面应突出各学科特点,一方面应避免重复,发挥互相配合的总体优势。

(2)要处理好与学校图书馆、学生家庭读书环境、社会图书资源(如互联网)等各种环境因素的关系,形成一个开放性的、多渠道的、大综合的体系。

第2篇:高中历史课范文

关键词: 新课标 农村高中历史教学 创新能力

历史教育不仅传授知识,而且强化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这对一个人的成长具有很重要意义。通过历史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促使他们自觉投身国家建设。历史教育还能提高认识问题的能力。学好历史对一个学生来说,十分重要。因此如何上好农村高中历史课,是不得不探讨的问题。

一、努力提升农村高中历史教师自身素质。

首先,鼓励历史教师自学,提高层次。只有不断更新历史教师的专业知识,防止知识老化,才能够使课堂教学有一定理论深度,更好地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

其次,重视对青年历史教师的培养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引入竞争机制和推行“结对帮教”、开展讲课比赛、观摩研讨等,促进青年教师的提高和成熟。

再次,加强教研组活动。教研组是学校落实教学工作、改革教学手段、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重要基地,是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组织。要对历史教师展开地毯式的听课,在听课后指出每位教师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帮助教师认识自己教学上的欠缺。同时,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师,结合他们的自身素质,提出不同要求。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教学质量是要依靠教研组落实的。

二、补齐农村高中历史教学短板,着力培养学生历史学科阅读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的智能发展,则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他着重强调了阅读对智能发展的决定性作用,指明了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意义。那么,当前农村高中历史教学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1.开设阅读方法指导课。利用新学期导言课或专门开设学法指导课指导阅读方法,学法指导课应介绍历史学科特点,把记忆历史事件的“四部分”、“四要素”教给学生。使学生对历史结构有初步认识,然后结合教学内容反复强化认识。

学法指导课的另一重要任务是介绍学习历史的基本理论武器,即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观点,并指导学生运用理论武器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

2.加强教师的导读示范活动。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有一个过程。因此导读活动必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渗透于课堂教学之中,并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作导读示范,通过反复强调和不断实践,逐步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

3.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培养阅读能力。要使教师传授的阅读方法转变为学生的阅读能力,还需通过大量的思维训练活动完成。导读必须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课堂内外的教学活动。

在历史课堂中,用活泼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在思维训练中提高阅读能力。笔者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具体做法有:①强调历史课的预习作用。学生依照教师的预习思考题预习课文,通过预习,认识课文内容的基本结构及它们之间的联系。②发动学生设计板书标题,教师对他们设计的小标题进行评论、评比。③讲授完某个历史事件后,要求学生根据“四部分”、“四要素”,用简练的语言概述历史事件,培养归纳、概括能力。④对历史事件的评价,开展课堂讨论,发动学生,拓宽思路,根据历史的客观情况,作合情合理的分析。这样,在课堂上传授知识的同时,使学生得到阅读能力训练的机会。

三、积极转变观念和创新教学方式,全力打造激情课堂、高效课堂。

当前农村高中历史教师中,对课堂教学方式的选择,居第一位的仍是以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方式,然而最受学生欢迎的课堂形式是“活泼生动开放式”。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1.更新陈旧教学观念。要善于学习,不断接受新观念、新思想,用新的、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指导教育教学活动。只有敢于接收新观念,才能逐步提高教学质量。

2.高度重视并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我们应有选择地运用新教学方法,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

3.探索和创建符合实际的教学模式。作为辅助教学手段的多媒体教学,使教学信息在传递过程中显得更加丰富多彩,可以使学生多种感官得到延伸,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更好地领会知识。

四、注重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一种激烈而持久的动机。激发学史兴趣,农村高中教师不得不重视,其手段有:

1.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增加史料。教师应该注重增强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教师如果对教材缺乏应有的补充,教学语言多是教材的简单重复,则学生听课时必然会兴味索然。

2.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能够把视听完美结合,则教学效果将会事半功倍。课前点评历史事件或人物、参观历史名胜古迹、小品表演;课堂上穿插图片或播放音乐、讲述历史故事等,这些教学手段的恰当运用,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

3.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创造轻松愉悦、开放式的课堂。教师要善于营造一种民主平等的氛围,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敢说、敢问、敢辩,体验到创造性学习的乐趣。

五、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历史与现实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历史是现实的过去,现实是历史的未来。现实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现象,客观上总会打上历史的烙印;现实中的政策制定,总会借鉴和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是激发学生学史兴趣的有效途径。

农村高中历史教学应广泛联系生活实际,以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我们可以从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经验教训中得到现实的启示:批判地继承历史上的道德传统,从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规范。科学的、具体的、有说服力的史实,能帮助学生纠正对现实问题的某些片面认识。

参考文献:

第3篇:高中历史课范文

【关键词】历史高效课堂;有效教学;转变教学观念

课堂教学是个动态的、师生互动的过程,而师生对话是完成互动的一个重要形式。有资料表明,多达80%的课堂时间被用于提问和回答,而且很多时候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某一内容,教师在一次次的发问中实现。教学有效性的实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课堂提问的有效实施。教师一个恰当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够有效的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答问、讨论等学习活动的情况,实施提问策略,对学生思维行为作即时的点拨和有效的控制,让提问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的平台,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作为一门学科,“历史学从事的是一门富有社会价值的学科。从社会整体看,学史以‘通古今之变’,有助于人们认识世界发展潮流,推动社会进步。从个人方面看,读史有助于培养‘真善美’的思想品德和情操,而个人的进步正是社会整体进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从个人的发展还是从社会的进步看,学好历史都是非常重要的。但目前学生对历史学习却普遍缺乏兴趣,具体体现在:教学理念滞后;教学方法单一;学习激情不足;学习效率低下。解决方法如下:

1.认真分析、有效研读课标、考纲和教材,进行有效备课

对课程标准和考纲的深刻理解、全面把握是用好教材、上好课的基础。教学设计的成效如何,完全取决于教师对课程标准和考纲的理解、对教材的把握及对学生情况的了解。备课时,教师明确该块知识在整个专题中的作用、地位;明确重点、难点及关键,全面把握,整体了解,使自己站在一个战略制高点上认识和把握学生。我们实行“个人说课――集体研讨――个人调整”的备课流程和“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设计理念――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流程――教后反思”的教案模式开展备课活动。集体备课,既充分发挥了教师集体和个人的智慧,又体现了同伴互助、资源共创、信息共享的新课程理念,有利于形成校本教研的浓厚氛围,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进而提高教师解读课标、考纲,研读教材,读懂学生的能力。

2.注重过程,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教无定法,学无常规。人们对教育已从获得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历史教学已不再是以“传授历史知识”为目的了,而是更加关注在历史教学过程让学生获得对历史知识理解的同时,体验探索知识、解决问题的感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过程,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立行之有效的学习策略,还能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历史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形成有效地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获得成功体验,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感染作用,达到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之目的的方法都有好的、有效的方法。学生只要能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能提高能力,得到情感教育,收获学习的快乐,不管什么方法都是好的、有效的学习方法。从观念上纠正历史是“副”课的错误观念,在新情境下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多维的思考方式:整理好笔记,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答题的规范化。

3.模拟创新,有效设计练习

把所学知识融入学生个体知识体系,并积极启发、鼓励学生思维有新意,对知识有新领悟,逐步学会思维的方法,形成能力。每个年级都采用学案制,教师在编写学案时安排一定的练习,当堂完成,编写原则有:(1)练习的内容要“求活”,可以根据不同的材料,或是同一材料创设不同的情境,帮助学生挖掘材料中的信息。(2)要充分挖掘知识内涵,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意识。通过对材料的国家连环问,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从而形成刨根问底的钻研精神。(3)练习设计要少而精。新高考方案的同台,对于选修只要达B,许多学生和教师思想上并不重视历史学科的学习,而且语、数、外的学习任务重,历史学科不可能也不能占用学生过多的课后时间,这就要求练习必须少而精,以最少的练习,达到效果的最大化。(4)触类旁通。力求以数量相对较少的练习获得知识的全面到位,方法全面掌握,智力能力有效提高,从而达到练习的优化,以少胜多的目的。(5)易混知识对比练。可以是同一材料的不同设问,也可以是不同材料但是考查的是同一知识点而设问等。(6)设计一题多变或多问,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观察和分析问题,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训练学生思维的多向性。

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策略首先是要找准切入点,即施教者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通过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方式的改变诸方面作深层次的研究,使课堂上教师的教向“民主型”转变,学生的学习向“自主型”转变,教学过程向“多元型”“开放型”转变。然后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体现发展性、开放性、生成性和反思性等基本特征。在实际教学中,采用教学目标明确化、知识呈现情境化、学习方式多样化、解题训练建模化和课堂小结图示化的教学设计策略,由此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思维、能力、情感全面发展的主阵地,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参考文献】

[1]何伟生.如何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考试周刊,2011年35期

[2]陈军花.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实效,学苑教育,2009年12期

[3]王文娟.谈谈历史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科教文汇,2007年11期

第4篇:高中历史课范文

【关键词】学案;学案教学;高效课堂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已成为必要课题之一。但是,在多年的应试教育背景下,课堂上,教师只注重“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造成学生喜欢历史却不喜欢上历史课的现象。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必须全面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不断改进历史教学模式和手段,采用更科学、合理、有效的教学策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学案教学模式的出现正顺应了新课改的要求,它是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动态的教学链,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融入到实际的教学中去,进一步发挥课堂教学效果,让学生在轻松的、主动的、积极的氛围中探究知识、体验知识和感悟情感。下面就结合我的教学实际谈谈在学案教学方面的一些实践和思考。

一、什么是“学案教学”

“学案”是相对教案而言的,但与教案有着本质的区别。学案是根据课程标准或教材以及学习资源、学生实际(如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学法特点和心理特征等)编制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训练和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校本课程。编制学案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学案有纸质学案和多媒体学案两种方式。

“学案教学”是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以学案为载体,以教师调控为手段,注重学法指导,突出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有效地发展学生个体素质结构,提高教学效益的教学体系。它以“学案”为载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据学案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以此构建了师生“互动―探究”的良好课堂氛围,确保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的落实,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对学案教学的一些思考

任何形式的教学改革都必须把高效课堂作为最终目的和永恒追求。学案教学之所以被许多教师所认可,并长盛不衰地被创造性运用,就是因为它能高效率地提高教学质量,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但有些时候我们教师在运用学案教学时,由于对这一模式认识不深,导致出现了一些误区,从而大大降低了学案教学的实际效果。现结合实际总结如下:

1.学案不要与教案相混淆

在学案教学模式中,教师不再把历史教案当做“救命稻草”,而是通过自己的教学智慧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将历史知识进行整合。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备课时就不用备教材,不用备课,也不意味着要抛弃教案教学模式,而是要相互补充,发挥各自长处。学案不是教案的“翻版”或“粗加工”,要有针对性,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进而实现教学目标。

2.学案不要成为习题集

有些教师在设计学案时将“知识问题化”误解为“知识习题化”。把教材内容简单地设计成一个个的习题,甚至机械照搬教辅资料,把有着丰富内涵的学案异化成练习题的堆砌,完全丧失了学案的功能。其结果就是导致了学生对照课本抄答案,学生合作找答案,课堂成了师生对答案的过程,对学习能力的培养毫无用处。在学案设计中,要注重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要重视问题的探究,同时,更要重视学生阅读中问题的发现感悟、学法的指导与实践。

3.学案内容要合理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之间的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合作交流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争取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而历史学案设计要根据学生学习水平的不同,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来合理、科学地设计问题。在内容设计上应更多地体现生活性、研究性、趣味性。

教师采用学案进行导学,从学生身边的热点问题设计问题,引入历史学习内容,突出教学重点,抓住历史知识内在逻辑关系,以减轻学生在单位时间内的记忆负担;通过不断的自主预习、共同探讨和课后强化,加深学生对系统知识的记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进而实现教学目标。

4.教学活动不要形式化

学案教学模式是一种自主高效课堂,学习活动的有效开展构成了课堂的主体部分。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又要为学生创造合作交流、互相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形成对知识的理解,适时的开展有效学习活动,充分发挥“自主、合作、探究”的实效性。然而,一些教师在学案的具体使用中,过分拘泥于学案设计的要求和内容,固定、僵死的固守预设的学案,不能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具体情况而变化,缺乏一种智慧生成的意识,使一些可贵的生成内容得不到重视,影响了学案教学的实际效果,使学案教学模式更多走向了形式化道路。因此,要树立学案为课堂服务、为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服务的意识,根据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况和需要,教师要灵活运用学案,补充和完善学案,让学案在生成和完善中成为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媒介。

总之,学案教学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举措,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体现了以生为本、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教促学的先进教学理念。在实践中,学案教学模式还需不断的完善,从而真正发挥它的最大功效。

【参考文献】

[1]赵加琛,张成菊.学案教学设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8

第5篇:高中历史课范文

【关键词】生本理念;高中历史;高效课堂

生本教育的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生本教育实验在国内百多所中小学学校开展后产生巨大的效果和社会影响,引起了教育界的强烈回响。然而生本教育的管理理念跟传统教育的管理理念有所不同,生本教育是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它能使教育者在生本教育的实践中充分体会到教育的真谛。本人在教学实践中对在生本教育理念下打造高中历史高效课堂有所思考。

一、生本理念下高中历史课堂的特点

1.平等性。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关系上。这样的历史课堂应该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平等交往的一个平台。课堂中呈现的是和谐的生生关系和师生关系。

2.开放性。集中体现在学习过程的讨论和交流上。只要学习需要,在高中历史课堂上没有什么不可以讨论的,可以是生生之间的讨论,也可以是师生之间的讨论,任何学生有权提出自己的问题和发表自己的见解。

3.自主性。体现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问题的提出者和问题的解决者都应该是学生。学生的求知需求是课堂教与学的依据。求知欲旺盛、充满着好奇心的高中学生是课堂的主角。

4.合作性。主要体现在高中历史日常教学中始终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小组成员之间在每堂历史课里都有探究、交流、讨论活动。每一个组员都有管理别人的责任和接受同伴管理和监督的义务。

5.生成性。主要体现在学生在课堂探究、讨论、展示过程中会产生许多新的问题,甚至是错误。这些问题和错误中的一部分会成为教师组织教学的优质资源。

二、高中历史高效课堂的策略

1.历史学习小组的组建。传统的师本课堂是一言堂式的,教师讲,学生记,很难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历史课堂自然会转变为小组方式的活动,根据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性别、性格、是否住宿等因素,按照“互补互助、协调发展、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表面上似乎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发生的变化仅仅是课桌的移动,但实际上却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改革,无论对学生还是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关键是引领小组活动,并且把它变成生本课堂的正常的秩序。

2.历史前置性作业的设计。 “生本”不仅仅是一种理念,它更是实在的教学活动,它必须而且一定要接受过硬的检测。任何哗众取宠的教学表演都无法逃遁实实在在的科学检测。高质量的检测是随机的检测、既有定量的也有定性的检测。一般而言我们常见的是单元检测、阶段检测、学段检测等水平性质测试;当然,选拔考试才是社会评价教学水平的无形标杆,是检测“高质量”教学的真正硬通货。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教学活动还得从平时的细节做起。

生本教育课堂上小组讨论和交流是建立在课前小组成员自主学习教材的基础之上,所以生本课堂前置性作业的布置是必需的。布置前置性作业时的一般性任务是要求每个学生阅读新课基本内容,形成感性认识;思考自己学到了什么,对哪些内容还有疑惑;在课前小组成员之间进行初步交流,小组共同对新课内容构建知识体系并在小组记录本上列出提纲;对小组成员共同认为有价值但尚未弄清的疑问用有条理的文字记录下来形成问题供课堂上全班讨论;对小组共同感兴趣的内容作探究;小组把认为在完成前置性作业过程中好的做法作总结,供课堂上展示、同学共享。

3.历史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教之教”是为了“不教之教”,教的根本目标是为了学。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是由教学内容和学生学法来制约和决定的。所以在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从实际出发,既要符合学生实际,又要符合科学的规律,因此我们必须寻找符合教学实际的方法。

生本教育理念下,学生是教学过程的终端,是课堂的主体,因此教学设计必须遵循学生历史学习的实际需要。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学生前置性作业完成情况是最重要的依据。通过检查各小组对完成前置性作业的情况记录本,我可以了解学生对将要学习内容的知识体系框架建立到什么程度,收集了哪些材料,提出了哪些问题,哪些问题已经有小组解决,哪些问题尚未解决,哪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却未提出来等等。把握学情后,就根据各学习小组先学的情况来组织教学。课堂上学生会的都由各学习小组派代表展示、交流、补充、完善,这个过程很迅速,学生表现非常自信。教师在课堂上穿针引线,组织各小组交流讨论,引导各学习小组提出在先学过程中生成的、尚未解决的问题。

第6篇:高中历史课范文

【关键词】高中历史;微课应用;策略

高中历史课堂中微课的使用,就展现了微课与传统教学结合的优势和优越性。虽然微课是新兴起的教学手段,但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显示出了自身的魅力和特点,不但满足了老师教学的需求,更受到了学生的喜爱,越来越成为老师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辅助教学手段。那么微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该如何加以科学合理的应用的呢?本文给出了应用的策略研究。

一、微课的内涵应用分析

1.传授学习方法

微课作为新的高中历史的课堂教学手段,微课主要的应用特点是怎样的呢?根据应用的实践和对微课的了解和认识我们可知,在我们应用微课前,一定要先理解和掌握微课的概念和本质。每节微课就是对一个知识点的讲解,而对知识点的讲解不是微课的价值所在,微课的真正价值在于使学生通过对知识的学习掌握知识的学习方法和理解老师的授课方法,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学科的学习方法。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和老师的授课方法,就会在以后的学习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高中的学生已经具备了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如果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不但学习历史可以提高效率,就是学习其他学科也会把这种能力迁移过去,并能掌握解题的技巧和解题的思路,从而自然而然地提高各科的学习成绩。

2.分享与传授经验

高中的历史老师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形成了各自的教学优势和特色,归纳和总结出了宝贵和有效的教学经验。而高中历史老师的教学经验的谈论与交流,是提高老师自身教学水平和促进历史教学高效的有效和必要的途径。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发达,使得高中历史的教学手段、高中老师的教学交流平台越来越多,在这样的背景下微课产生了。老师可把自己的教学经验录制成微课上传到公共微课平台,随着各个老师录制的微课增多和上传到微课平台上的微课的增加,更多的老师可以看到具有不同教学特色的微课,经过不断的学习和教学实践,从而提高高中老师的教学效率,特别是能够很快提高新历史老师的教学质量。

高中历史老师可以把高中教材中的知识点录制成微课,录制好后可以上传到学校的微课平台。学生学习历史的时候,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且有针对性的微课内容进行学习。对于自己的薄弱历史知识可以反复的多看几遍,以提高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在没有微课辅助的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在学习历史的时候,遇到不明白的问题,就的在课堂上问老师,如果老师不在,这个问题就不能顺利的解决,久而久之不理解的问题会越来越多,这样的结果就会降低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就会降低学生学习的效果。但是有了微课,学生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不但没有了空间的限制,时间的限制也没有了,只要学生有需要就会得到满足。

二、微课的应用策略探索

微课是新型的教学手段,在中学的教学中应用的时间还不长,但却能得到快速地发展,并受到老师和学生的欢迎与喜爱,说明微课是非常适合应用于中学教学的。经过微课的录制和实践应用,我们可以发现微课不但能够提高学生们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质量,更能促进历史课堂教学形式的变革和发展。其应用的策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微课与教材内容结合

高中历史老师在应用微课教学时,要注意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和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录制微课,微课录制的内容仅仅和教材相符合,学生看到微课的内容就能熟悉教材中的知识点,而不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而录制一些与教材不相关的内容。例如在学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历史老师可去互联网上收集一些与一战相关的素材,根据教材的内容录制成微课,学生看过微课后就能大概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相关知识。如果能把教材中提到的战争场面再现,就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从更深层次上理解一战,理解战争的本质。

2.利用微课构设教学情景

微课是被教师提前录制的微视频课堂教学,无论是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还是在课堂的教学中,历史老师都可以根据教学的进度和课堂的需要录制成微课。例如在课堂导入环节,为了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大概的了解,可事先根据教学内容录制成微课,而微课的内容可构设出一定的教学情景,学生通过观看微课的内容就能了解课堂将要讲授什么,从而从心理上做好上课的准备。

3.强化微课的方法教学

传统教学中历史的学习紧靠死记硬背,学生对此确实不感兴趣。因此在应用微课的过程中,应该突出微课的优势和特点,多利用微课讲解历史学科的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学生只有掌握了历史学科的学习方法,才能提高学习历史的效率,也才能以不变应万变。例如,可把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方法制作成微课,然后让学生认真观看,学生掌握了这个解题方法后,经过解题实践,就能很快地提高这类题的得分率。

总之,微课是新兴起的课堂教学方式,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老师应把微课应用到高中历史的课堂教学中来,通过微课的教学辅助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微课的应用要做到科学合理,要以学生的方便使用和有效使用为前提,要充分体现出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感受到历史学科的魅力和价值所在,并能体会到学习成功的乐趣。这样的微课应用必将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历史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俞月丽.例谈微课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教师,2015年16期

第7篇:高中历史课范文

【关键词】高效课堂;高中历史;对策;措施

前言

学习历史知识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它是一门考试科目,对于高中学生而言,不仅可以增加人文知识修养,还能树立唯物史观、提升个人思想境界,同时还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但在调研中发现,很多高中生反映历史老师的“一言堂”教学模式很乏味、枯燥,导致了他们学习效率的低下。历史作为小科,课余时间多被语数外作业挤占,所以,要提升历史教学质量,首先必须把控好课堂教学的有限时间,将历史课堂打造成高效课堂,才能现减负增效的功用。

一、教师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准确定位和把握教学目标

要提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历史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材内容,把握重难点,制定教学目标,科学选择教学方法。在深入了解学情的基础上,要求高中生哪些知识点需要识记的,哪些需要理解的,哪些需要概括归纳与分析的,然后在教学设计中要努力体现新课改精神,需要老师讲解的详解,需要学生分组讨论进行互动探讨,哪一部分需要认真思考的,要启发学生发散思维。可将历史章节内容中的历史知识点、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等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在了解教材中文本中的关键人物、历史事件、重要影响的基础上,同时要强化高中生的研学与探究能力,发动学生探讨历史事件对当时历史发展的影响和社会进步所起到的推动作用。

二、激发高中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学生只有兴趣浓厚时,注意力才能集中,思维也活跃敏捷,识记效果才会更好。为此,构建高效历史课堂,必须以注重激发高中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为前提。历史课堂上尽可能应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历史故事、用学生感兴趣的历史背景材料进行精彩导入,在学生注意力集中之时,将本节课的重难点一一阐述,提示他们记住考点,并在理解的基础上会灵活运用。历史课堂,还应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人文性,拓宽高中生的历史知识面,切忌单纯地宣读教材与划重点,这样高中不容易理解,也难以储存重要历史文化信息。为此要更新教学理念,激发高中生的历史学习兴趣,设法调动高中生参与的积极主动性。这就要求历史教师本学科功底深厚、见多识广,还要考虑到高中生的兴趣爱好,一方面将与课本知识相关连的背景材料,灵活运用到老师课堂上来,用幽默风趣的言语讲授给高中生听,营造一种生动、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俗话说的好“亲其师方能信其道与守其规。”高中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之后,他们就会产生一种强烈求知欲,此时,倘若历史教师能在成功地预设问题,然后引导高中生探求新知,就能轻松驾驭课堂,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三、教师转换角色,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标进一步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所承担的角色是引导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参与者,教学过程就是师生交流互动,动态生成与教学相长的统一过程。教师应按新课程标准要求重新定位自己、转换角色,摒弃传统一节课由教师一人主导“一言堂”的传统授课模式,转换角色,成为学历史知识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和启发者,教师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好引路人。例如在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历史教师结合后教材介绍的背景之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组织学生分组开展搜集材料、展开讨论,期间,历史老师鼓励学生发表个人的看法和见解,不足之处再和蔼地予以纠正,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学习共同体,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从知识的传播者到学生个性发展的促进者之角色转换。

四、革新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为实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一种教学手段与措施。历史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构建出一种高效课堂。不仅要研究学情、深挖教材,最为重要的还必须革新教学方法。在走访调研发现,有部分学生反映,历史教师常用的“讲练结合”方法,虽然有很多优点,但会导致课堂缺乏活力,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思维空间受到挤压,教师在讲台上讲的津津有味,可部分学生容易走神,甚至打瞌睡,这样以来就制约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为此,历史老师要依据高中生朝气蓬勃、活泼好动的特点,革新教学方法,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主动性。例如可运用“班班通”,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多媒体课件信息承载量大,能增加学生感官的视听效果,学生注意力集中,印象深刻,思维活跃,在此基础上,很容易完成预设的既定目标。实践证明,此法要比历史教师一人单纯的讲授效果好的多。总之,历史教师要依据教材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来构建一种高效课堂,提升高中生的历史学习效果。

五、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课堂上的强行灌输不如学生的自主学习,要打造高效课堂,就要设法激发高中生的自主参与意识,要激发高中生的参与意识就要设法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为此,历史教师在授课前就要精心备课。教学过程也要推陈出新、新颖别致、生动有趣,能吸引高中生的眼球,使学生感到历史学习很轻松、和谐、且富有情趣,而不是一种备战高考的紧张心绪。要实现这一点,历史教师首先要改变传统的说教模式,深入学习和领会新课改精神,然后根据教材,采用能调动高中学生积极性的新颖教学模式,例如小组合作模式、自主探究模式等,面向全体学生,扩大学生的参与面,采用激励性原则,抓住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重点表扬那些偏科、文科基础比较差的、自信心不足而不敢开口的高中生,以鼓励为主,在传授学习方法的同时并指明下一步的努力方向,让这一部分学生逐渐喜欢上历史课,不再将历史学习看成一种心理重负。另一方面,对于文科基础较好的高中生,可以因材施教,引导他们成立历史学科学习兴趣小组,每周抽空安排学习与探究任务,引导他们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参考文献】

[1]张敏.高中历史高效课堂教学探究[J].新课程学习,2011.11

第8篇:高中历史课范文

【关键词】高中历史 课堂教学 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8.024

随着新课改的实行,在广大教师的努力下,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都得到了极大的改进,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学生对历史教学不感兴趣、成绩提高慢的问题。反思原因,主要是因为课堂教学缺乏活力,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是高中历史教学的主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注重提高课堂效率,要通过各种形式和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关于这一点,很多教师做的还不够,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教学目标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不适用等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发展,也阻碍了学生的发展。针对这个情况,教师应该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探索新方法、新方式,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一、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是把教材知识看作是全部的教学内容,导致教学内容单一,课堂教学毫无新意,自然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丰富,引入一些课外Y源,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史实,理解问题的本质。

首先,教师可以把一些史实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历史教材中多是对事件发生的叙述,形式比较单一。教师可以增加一些史实来丰富教学内容,特别是引入一些课本上没有的或者没有展开的故事。例如,在讲解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入等人用白话诗的事例,帮助学生理解的实质。或者可以向学生详细介绍历史上一些重要任务人物,其性格特征、生活经历等等,都会对其人后来的事迹有所影响。

其次,教师可以穿插讲解历史上的趣事,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爱听故事是学生的天性,历史上有很多趣事都是学生所不知道的,但往往又是他们感兴趣的。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适当穿插这些内容,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又能活跃课堂气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分清主次,避免学生过分关注趣事,忽视了教学内容,教师应当加强引导,在适当的环节穿插,让课堂充满趣味,又能让学生在感受历史课有趣的基础上学习到相关知识。

二、丰富教学形式

教学形式单一,也是高中历史课堂学生兴趣不高、教学效率低的重要原因。在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下,很多教师都是采用上讲下听的教学方式,注重知识的传授。高中历史需要记忆的内容很多,教学任务重,讲授法确实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教学内容的传输,但是长时间这样会使学生厌烦,没有积极性,教学效果也会逐渐下降。因此,教师应当对教学方式进行改进,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首先,教师要注重问题教学法的运用。教材上的知识都是静态的,平铺直叙的,学生容易找不到重点,教师可以把知识系统化、问题化,使知识呈现更加清晰和明确。教师要从教材中提出问题,也就是把知识问题化,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课堂提问是有效的教学手段,教师应该积极进行运用。例如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提问,集中学生注意力,把学生的关注点引入到教学内容上来,为课堂教学奠定基础。教师还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设置这样的环节,让学生展示问题。学生为了提出问题,肯定会认真阅读教材,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提高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其次,教师要创设情境进行教学。情境教学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是新课程改革中所提倡的。所谓情境教学,就是教师通过多种手段,营造相关的情境,吸引学生到这个情境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能够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知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当利用语言、图片等营造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感,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最后,教师要加强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讨论和交流。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互动的过程。如果只有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就不能构成完整的课堂教学。有活力的课堂、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才是成功的课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当加强课堂上的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参与,促进学生发展。如教师可以设置专门的讨论环节,组织全体学生针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展开讨论。这样的讨论必然带有很大的主观性,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不用于拘泥于教材的束缚。这样能够有助于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并且,通过讨论能够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也能够提高学生表达与交流的能力。讨论的应该有很大的开放性,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与。如教师可以让学生确定讨论的主题,根据学生的兴趣进行讨论。这样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学生之所以对历史课堂没有兴趣,还有一个原因是历史知识枯燥乏味,识记起来很困难并且容易遗忘。教师可以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帮助学生记忆知识,培养能力。

首先,教师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记忆的方法。例如对于有些重要的年份、事件等,教师可以编成口诀,帮助学生进行记忆。例如中日《》内容可编为一厂、二亿、三岛,四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讲解这些口诀时,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记忆,并且还能达到活跃课堂气氛,让课堂充满活力的目的。

第9篇:高中历史课范文

关键词:历史课堂 教学方法 现实生活 结合运用

教育与生活的关系问题,一直是教育发展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命题。我国知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足见现实生活对于教育教学的重要性,围绕它所展开的争论也一直是推动世界教育改革运动的一条主线。无论从外国教育学者夸美纽斯到卢梭,还是我国的教育大师陶行知先生,都针对这个问题做过深入的研究,以探究到最为恰当的方式为教育教学服务。

陶行知先生对于历史课堂教学曾说:高中历史教学在让学生了解历史的同时,还要“以史为鉴”,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民族精神。让高中历史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在接下来的发展中,教育教学模式逐步发展到: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模式,使高中历史教学与现实生活相融合,在新课程改革的教育模式下展开关于教育与生活的关系讨论,是教育学者们共同致力于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围绕它所展开的争论也构成了推动全世界教育改革运动的一条主线。

在新形势下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尤其是在历史教学中,使高中历史教学与现实生活相融合,作为新课程改革下高中历史教学发展的一个基本方向,既能顺应时代的要求,还能避免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因为教育观念、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的偏差或者局限性导致的教学误区,如教学内容严重脱离学生生活、填鸭式教学、满堂灌、照本宣科等现象使本来鲜活的历史变得呆板、苦闷、无趣。在素质教育的大潮和新时期的课程教学改革影响下,面对上述教学中的现状,只有改善这些弊端,才能真正给历史“形象生动、活起来”,才能让学生接受和理解学习历史知识,才能激发学生们的自主求知的兴趣,让历史承载的民族与文化得以真正的传承。

一、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现状

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大多数的教师一般是按部就班地进行课程的讲解,他们总是认为历史课堂要尊重历史,所以在对于教材和教案都深信不疑。他们往往形成了连贯性的教学思维,很难照顾到学生们的学习立场,也不能很好的向学生们展示情景模拟,促进学生们加强印象记忆。整体分析是要教师在教学模式中多进行自我反思,不但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还能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要点。另外,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多注意学生们的反馈信息,在教学中增设举例、拓展、提问等环节,促进历史知识的点、线、面的交流。

二、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结合的意义

实现高中历史教学生活化,有利于新教学理念的树立,并且不仅对历史学科本身,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都有很重要的意义。在现实主题与高中历史课程相联系的教学实践中,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或老师、同学提供的各种现实主题材料,从不同的角度提出现实主题与高中历史相联系的问题,并试着从不同的角度来解决问题。这种求异的创新思维,不但是为了解决课本历史知识的问题,而且使学生参与对现实问题的理解,启发学生联想和想象,锻炼学生的发散性、辐合性等多种思维方式。由于学生们受经历和知识等种种原因的影响,对现实和历史问题的解决也会提出不同的见解。这样,学生求异的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培养。

三、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融合的策略

现行高中历史教学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新理念、新形式、新评价,但是传统的教学观念根深蒂固,又束缚了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进行。面对这样一种局面,如何找到恰当的方法来实现教学和学习的有效恰接是值得思考的。

1.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多尝试实施反思性教学的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不但可以让教师们不断探究自身存在的教学问题,还能将“教”和“学”统一起来,提升自身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拓展自身教学的深度和宽度,丰富教学内容和丰满自身知识储备,更好的立足于教育学界,帮助更多的学生解决学习上的难点,带领他们实现学习历史的跨度上的飞跃。

2.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历史课素质教育教学模式的第一个环节就是激发兴趣,激发兴趣的方式有很多种,如历史题材的诗词以动人心弦的力量和富于韵律的美感给历史以艺术的概括,而具有史学家的著述和政治家的训导则是有着不可取代的教育魅力等现象。把这些难以理解的内容结合生活中常见的或者描述的现象加载到历史事件或者历史人物上去,就能实现构建生活化课堂的模式创新。

四、结语

老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在生活化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进行充分的课时备课,在教学过程中多进行生活化探索,同时课堂作业也要突破传统走向多样、走向开放的参与模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课堂教学评价内容不断综合化,评价方法也日趋多样化。现行的高中历史教学在生活化过程中虽然仍存在种种困难,但在种种改善之后,通过教学质量就能验证效果。实践表明,教学与生活结合的方式还是有很好的发展前景的。在当今的课程改革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尽管还需突破多种困难,但是总体发展趋势是良好的。

参考文献:

[1]张硕.试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与现实的结合[J].中学时代,2014,(20):115.

[2]王琦河.浅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与现实的结合[J].新课程,2011,(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