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讨论式教学范文

讨论式教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讨论式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讨论式教学

第1篇:讨论式教学范文

关键词: “问题讨论式教学” 提出核心问题 讨论问题 解决问题

在教育学史上,在教学的过程中,“问题讨论式教学”作为教学中一种具有引导学生思维、开启学生智能的教学方法被大多数教师所采用,怎样才能用得好、用得活,才能给课堂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增强教学互动,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是值得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探讨的问题。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都有体会,课讲得生动、清楚、全面,并不等于学生都能接受。即所谓“讲懂”、“听懂”并非真懂。要使学生更好地获得和掌握知识,必须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使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加工,才能使知识变成学生思想的产物,做到真懂。在此本文对“问题讨论式教学”进行讨论,使其能更好地应用于教学。

1.据内容提出核心问题

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提出核心问题,让学生对该问题进行思索、分析、扩展,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物理学教学中讲到液体的表面现象一节内容时,首先让学生列举在日常现象中观察到的小液滴的形状,学生都积极发言,争相说自己所见到的情况。教师进一步提问:液体的表面有什么共同特性?当学生回答出液体表面的共同特性是收缩趋势,教师接着提问:具有这种共同特性的原因又是怎样产生的?让学生思考、分析,提出各种各样的想法与看法,然后用演示实验加以说明验证,让学生检验自己学习的效果、学习的能力。回答正确的学生会继续努力,不正确的学生会分析原因,总结经验,不断进步。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引人入胜,使学生有解决问题的趣味感、迫切感,主动积极地参与讨论、解答问题。如在浸润现象中,提问学生为什么水对木板、玻璃、纸张等许多物体会产生润湿现象,而同为液体的水银对很多物体不会产生润湿现象?这些都是学生感兴趣而又紧扣教材的问题。只有这样教学才有生气,教学互动,让教学的内容在活泼而愉快的环境中完成,同时又培养学生善于思索、乐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多采用讨论问题教学法

讨论问题的教学方法,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抓住主要问题,提出来让学生自己讨论,每位学生都能开动脑筋,调动思维,阐明自己的观点。如在液体的表面现象中,表面张力方向的确定、大小的计算是解答或解释附加压强、毛细现象、气体栓塞现象的主要矛盾。掌握了表面张力方向的确定方法、大小的计算规律,其他有关问题也就不难解决了。

讨论问题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进行的讨论,由于其对问题的理解、分析不同,因此所得结论不一致,并且不一定都正确,此时教师要特别鼓励敢于提出反面意见和敢于辩论的学生,注意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反面的错误结果比正面的结论有时更能让人深刻难忘。如在空气的湿度中,学生容易出现只从空气中水蒸气的多少来体现空气的干湿程度,而不是从实际需要或动物感觉方面来体现。当举例晴天的中午和早上进行比较时,学生就比较易于理解,了解到自己看问题的片面性,以后碰到类似的问题,学生就会较全面地分析问题,对于物理学的应用题就会分析、解题,并且能将所学的物理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如学习了光学就可应用于医学中视力的分析,用于透视、摄片的原理讲解。讨论问题要深入浅出、逐步引导、逐步深入,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从而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逻辑思维能力。如在液体的流动中,复习旧课联系新课提问:液体的流动与固体的运动有何不同?要求学生从观察到的现象来讨论它们的不同之处。液体的流动又有怎样的规律?进而引出稳定流、流量、连续性原理及方程等问题。如液体作稳流时,流速与横截面的关系为例:一根自来水管装有五个水龙头,依次为一个、二个……至五个,五个龙头全开后,观察水从龙头中流出的急缓情形;再依次关掉一个、二个至四个水龙头时,水从未关龙头中流出的现象,归纳得到稳流时流速V与横截面S成反比这一规律,即流管Q不变时,S增大一倍,V是原来的二分之一;反之,S减为原来的一半时,V是原来的2倍。引导学生对上述问题逐一分析、解答,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寻求解决问题教学法

第2篇:讨论式教学范文

一、讨论式教学法的基本特征

(一)多向交往性

从信息论的角度来看,课堂教学是一种信息的交流,即“教员―知识媒体―学员之间的信息交流的过程”。教员的主要作用在于充分激发学员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其进行独立钻研、进行创造性的学习。讨论式教学法要求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讨论来解决问题,实现多向的交流,在此过程中,需要师生要较好的发挥好主体或主导的作用,由此形成一种多向交往的课堂教学模式。因此,多向交往性是讨论式教学法最基本的特征。

(二)知识主动建构性

奥苏伯尔认为建构知识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接受、二是发现。两者各有优劣,都不可偏废。学员的学习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二是有计划有目的和有组织的情况下进行的,三是学习的主动性与被动性并存。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过分强调了接受知识。而讨论式教学法的知识建构是一种发现式的主动建构过程,它要求教员的角色由原来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员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学员的知识更多的是靠自主地获得,或通过运用知识而获得新知。

(三)竞争与合作的并存性

竞争与合作是两种基本课堂互动方式,课堂教学往往就是通过课堂互动来实现的,分为竞争式互动、合作式互动、竞争―合作式互动三种基本形式。讨论式教学法属于第三种形式,它要求教学多向交往、信息多向交流,因此互动性较强。但并不片面强调竞争或合作,而是体现竞争与合作并存性的特点。在讨论式教学中学员对某一问题发表不同见解或质疑对方的观点,体现竞争性。同时,为了更好解决这一问题,往往又需要讨论小组成员的合作,共同探讨解决方案,力求达成一致结论或选择最佳方案,体现了合作性。

二、讨论式教学法运用的基本原则

(一)问题设置可行

讨论的关键是“议”,对那些不可议或议不起来的问题是不能选作讨论题目的。这就要求教员在选取讨论题目时把握好以下两个方面:一要有“议”的空间。也就是围绕主题能使各种看法和见解都能展开,而不能将题目设置得过于简单,大家容易形成共识,三言两语就说得明白,没有了“议”的必要。二要有“议”的价值。也就是题目要贴近基层部队的工作实际,适合学员的任职所需实际思维水平,切实让他们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话愿说。

(二)讨论目的明确

目的性原则,要求教学讨论时必须依据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针对疑难问题展开讨论;依据实际,针对当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展开讨论;依据能力要求,针对操作技能和辩证思维方法的应用展开讨论。通过交流互动,实现借“他山之石”,攻“自家之玉”的目的。在讨论式教学中,切忌把培训内容上的所有问题都拿来讨论,讨论的目的只能是突破讲授中的重难点和突出能力培养。一般来说,一次讨论只能解决一个问题,实现一个目的。

(三)教学主体突出

讨论式教学的主体是学员,在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分析,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关键是看学员的主体地位是否真正体现出来,看每个讨论小组、班中的每一个人是否充分地、独立地学习,看其知识是不是在自觉独立基础上得以掌握和巩固,能力和素质是不是通过讨论式教学得以发展和完善。我们在组织讨论式教学时,要听取学员建议,了解学员需要解决的疑惑问题,让学员主动参与讨论问题的拟订;要对学员一视同仁,尊重学员的学习权利,对性格内向、表达能力较弱的,要适时进行引导,想方设法让每名学员都有发言的机会。

(四)方式方法灵活

在讨论规模上既可采用区队集中式,也可采用分班分组式;在讨论方式上,既可采用教员与学员之间互动的“主持访谈”式、“答记者问”式,也可采用学员与学员之间交流辩论式;在时间安排上,既可由教员组织在课上讨论,也可由各班组组织在课下讨论;在结论形成上,既可由教员梳理归纳总结,也可由学员整理形成发言提纲。教员要根据教学目的和实际,采取灵活的方式方法,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三、讨论式教学法的实施要点

(一)课前准备要充分

教员是课堂讨论的引导者,教员的课前准备是实施课堂讨论的前提。在这一阶段,教员首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员情况确定合适的议题,并提前告知学员讨论的主题和计划。教员还要为学员指定有关的教材和必要的参考资料,使学员做好充分的背景知识准备,并设计使讨论逐步引向深入的问题。另外,教员还应当充分调动自己的教学经验,对讨论中可能出现的错误认识和多种结论做好应变准备。

(二)讨论进行要可控

教员在讨论课堂中的讲授部分不宜过长,一般用较短的时间将所需内容梳理一遍,重点讲解其中容易引起混淆的概念,然后提出问题。讨论开始后,教员要在形式上放弃对课堂的主导权,将舞台留给学员,但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又应当根据学员的讨论进展,灵活巧妙地引导讨论的方向。如果讨论出现了逻辑上的谬误,如极端观点、以偏概全、偷换概念等,则必须立即明确地纠正和制止,防止这些错误动摇讨论的正确性。

(三)课堂总结要到位

第3篇:讨论式教学范文

一、讨论式教学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的动力一是来源于明确的学习目的,二是来源于浓厚的学习兴趣,可是由于我们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很多高中生学习自制力却越来越差,对学习毫无兴趣可言。因此,我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与教材特点,让他们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并主动地对问题进行讨论,使他们在讨论的过程中获取知识,通过集体的力量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这样学生的好胜心得以满足,从而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讨论式教学法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我们大家都知道,学习是一个不断追求、不断探索的过程,自己只有在认识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真正理解了知识,才能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要做到这一点,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讨论式教学法不失为一项好举措。在教学过程中,我往往将所教班级的人数进行分组,每四人或八人一组,并推选一名小组长,当学生遇到需要讨论的问题时,先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讨论后选一名代表展示小组成果,再与其他小组进行对照、比较,找出问题的最佳答案。久而久之,学生在讨论中学到了知识、理解了知识,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讨论式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现在新课标要求教育要打破传统的思维形式,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却是无穷的。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我常常运用讨论式教学法来实现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每一节课都尽可能地给大家提供讨论的机会,让学生在争论中去思考、去想象,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闻一知十、举一反三,想象力才会越来越丰富。

第4篇:讨论式教学范文

关键词 政治课程 讨论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1讨论式教学是以问题为主的课堂教学

问题也是研究性学习的载体,苏格拉底认为“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问题的设置内容上取自政治科课程教学内容,由教学的知识内容结合现实重大问题、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展开。设置的问题一部分来自课前的预习布置,一部分来自课堂上即时的质疑。问题的设置既可以是老师课前的精心布置,也可以是发动学生、引导学生在第一,预习中自主发现。在教学实践中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古人说“有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现代心理学研究的成果表明,学生思维是否活跃,与他们学习的目的和兴趣有关,更取决于他们是否有解决问题的需要。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思维也总是朝着尚未明白的问题前进。疑能促思,有问题才会思考,通过设疑、质疑展示教学目标,可以调动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之中。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过程是在师生讨论过程之中实现的。

2讨论式教学是教学的延伸与拓展的教学

讨论式教学的课堂实现了教育教学时空的扩展。发现问题所展开的课前预习,在探究动机激励下主动地查找资料、搜集事例、调查研究,自然地延伸了课堂45分钟,范围上突破了局限的教学课堂和封闭的校园。较之于传统的课堂,这必将为学生自主、开放和创造性地学习搭建更加广阔的舞台。

3讨论式教学是以平等、民主的和谐教学氛围为前提的教学

讨论式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实现角色和观念的转变。教师要主动营建民主和平等的师生关系,进而营造出一种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大方活跃地参加到课堂的热烈讨论中去。课堂的讨论是民主的,学生的思想才不会受到压制,思维的火花才会迸发,创新的思维品质才会养成。讨论式课堂教学才真正达到了目的。讨论式课堂教学法的真谛不仅在于学生学会知识,学会学习,更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4讨论式教学提倡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思辨

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对为什么学习,能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它突出表现在学生对学习的自我计划、自我调整、自我指导、自我强化上,即在学习活动之前,学生能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做好学习过程,学习状态,学习行为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审视,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之后,能够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自我补救。培养学生对学习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监控,并养成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因素。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自始至终都要对知识进行思考、分析、辩解、质疑、总结,从而提高自我学习的思辨性。

5讨论式教学在课程结构中的作用

第一,可以尝试“以单元为整体设计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提高认知、理解和语言表达的能力。第二,优化教学过程,变教师的“教”为学生主动“学”;变“一支粉笔”,“一言堂”为“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教学的过程成为随着内部矛盾展开的一个学生主体自我活动、自主发展的过程。不仅让学生养成了主动学习的习惯,也培养了其创新思维的能力。第三,教学作为学校育人的基本活动方式,应根据人的主体性的生成机制来设计和规范教学,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和完善,使学生成为自主发展自我建构的主体,在教学中,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主动学习提供有利条件,采用适当的措施为学生创设能够充分表现自我的情境,使学生能在课堂中找到自我的价值,进一步发展自我。在教育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们必须营造情感的氛围,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竞争意识,改革教学结构,尊重学生的差异,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6讨论式教学还要注重教师自我素质地提高

第5篇:讨论式教学范文

关键词:讨论式教学;药剂学;教学方法

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剂型和制剂的制备理论、生产工艺技术及质量控制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其涉及的内容广,剂型种类多而分散,相关的知识点内容庞杂且难点不同。传统的药剂学理论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侧重于对基础知识的传授,教学内容主要是传授结论性的知识,缺少知识应用的深化。学生往往会觉得枯燥乏味,失去了对药剂学的兴趣。因此,药剂学教学要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充分地应用多种教学手段与方法,而讨论式教学就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

讨论式教学法是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组织和引导学生围绕拟定的问题分组讨论,教师参与指导,师生共同分析解决问题的启发式教学模式。通过实践表明,该教学方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有积极意义。本文对讨论式教学在药剂学课程中的实践进行了总结,介绍该教学方法的设计方案以及所需注意的问题。

一、分析药剂学课程特点,设计讨论式教学内容

1.药剂学课程特点

在药剂学课程中主要可以划分为三个篇章,分别是药物制剂基本理论、药物制剂的传统剂型及药物制剂的新技术与新剂型。在传统基础剂型部分,主要是讲授药物各种剂型的特点、适用范围、质量标准等,内容丰富使得重点不易突出;在药物制剂基本理论部分,主要涉及物理化学知识,如,药物的溶解理论、流变学理论等,内容抽象而难以让学生理解;在制剂的新技术与新剂型方面,由于日常生活中接触的较少且有一些原理尚不清楚,往往使学生更加难以掌握。

2.合理设计讨论式教学内容

在整个药剂学教学过程中,首先仍应以药剂学教材为基础。讨论式教学应在传授药剂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实施。其次,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了解学生学习的难点,提高讨论式教学的针对性。如一般学生在学习药物制剂的新剂型时,由于剂型新颖,难以想象与理解。如果针对性地选择一些文献资料让学生自学与讨论,可使学生更直接地了解新剂型制备的方法等内容。另外,也可用教师自己的科研成果展示给学生,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新剂型,产生学习的兴趣。再次,在进行讨论式教学时应以文献为切入点,向学生提出问题,并在课程中进行讨论。最后,学生汇报讨论结束后,教师应及时地做出总结归纳,帮助学生梳理思路,以便下次讨论式教学更好地进行。

以药剂学中药物制剂的设计这一部分内容为例,学生学习各种剂型的特点及基本理论,最终是为了使其具有设计并开发出理想的合理剂型的能力。这部分内容从教材上学生需掌握药物剂型设计的步骤及注意事项,内容比较分散也比较枯燥乏味。如果通过文献和问题设计,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合适的制剂,这样就大大提升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药剂学的热情。教师可以给定一种药物,如乙酰水杨酸,让学生分组查阅文献确定最终的给药方式及剂型,并给出选择该种剂型的原因。这样药物制剂的设计就成了学生的学习目标,在查阅文献资料时,逐步掌握药物制剂的设计步骤,并大大提高了学生对药剂学的兴趣。

二、讨论式教学中所需要注意的问题

1.明确教材在教学中的地位

在讨论式教学中需要明确教材的基础地位。药剂学教材内容体系完整、系统性强,是教学的主要依据。而文献等资料具体、直观,是很好的辅助资料。在讨论式教学实施过程中,容易忽略教材,偏离教学主题,所以,教师应根据专业设计及教学目标,合理分配好理论知识的传授与讨论式教学。

2.教师要主导讨论过程

在讨论式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主导讨论过程。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较大,有些学生知识面广,有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不深入,有些学生不善于言语表达,在讨论过程中会出现混乱或冷场的局面。所以,教师需要控制好时间,并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时引导学生用严谨的思维以及严密的推理论证自己的观点。

讨论式教学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不仅给学生创造群体合作学习、锻炼口才、创造良好心理素质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综合表达以及展现自我的能力,符合社会培养综合型药学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施莉.研究生课堂讨论教学法初探[J].当代教育科学,2008(11).

第6篇:讨论式教学范文

一.小组讨论方式的优化

初中语文小组的讨论式教学是以学生学习状况分组形成的,组内应该分配有学习优秀、良好和后进等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这样才有利于课堂的交流和互相之间的促进学习。目前对小组的编排可以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教师直接安排的方式,老师对学生性格和学习状态都有很深的了解,这样在分组的过程中,老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划分,对不同性格的学生也分别搭配。第二种是学生自由选择的方式,在这种方式下,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自己平时的好友做组员,这样小组成员之间的距离就非常的近,小组内也可以达到互相信任的效果,彼此之间不会介意个性的张扬,这样对于展开深入讨论无疑是非常有利的。这两种分配方式各有各的优点和缺点,对小组分组的一种优化,能够打破以往小组讨论中的优等生个人主义,组内的各个成员都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优等生不再是小组中发言最多的,这样有利于小组的整体进步,同时也能融洽组员之间的关系,当然对这种全新的讨论方式要在细节上进行优化,对讨论小组成员发言、顺序和主要的一些细则的安排。在新型的讨论小组内应该选出小组的发言人、主持人和相关重要内容的记录人员,保证每个组员都有轮流发言的机会,组长和副组长负责活动开展的一些准备,在活动中作汇报和补充,其余的时间等同于普通小组成员,主持人由组长或者是副组长担任,这就保证了组长和副组长在活动末尾进行活动的总结而在讨论过程中没有特权。

首先,新型讨论小组保证了课堂秩序良好。以往的讨论小组形式往往是整个小组任意发言的形式,对某个主题的讨论顺序非常混乱,组员在进行讨论时的秩序也得不到保证,讨论中组员发言具有很强的随机性,讨论的过程十分松散,经常是一种无序的发言,研讨的目标性不强,而且在一个同学发言的同时会打断其余同学的思考,新型的讨论小组在这方面的优化是很明显的,这表现为讨论的目的性强,从思维方面给予正确的顺序,使得讨论的主题不断深入,问题也会深入浅出,问题的解决就有一个很顺利的流程,在语文教学中是非常契合的,符合启发式学习的规律。

其次,新型的讨论小组具有很强的高效性。以往的讨论方式十分杂乱,组员之内不能向同一个方向努力,存在很多思想上的重复性,新型的讨论小组在进行讨论的时候有专门地记录人员,能够把问题的进度详细的记录在纸上,保持了同学们思维的统一性,这样对于研讨效率有很大的提高作用。

最后,解决小组讨论优等生中心的问题,优等生固然重要,但普通同学属于大部分同学,优等生中心的讨论方式对于优等生是一种锻炼,但同时也养成了普通组员坐享其成的习惯。在新型的讨论小组中,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发言的机会,都有自己讨论问题解决的任务,几乎每个同学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完成讨论的问题,这对提高小组整体学习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讨论内容的优化

初中语文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要注重问题的选择,这个问题关系到整个讨论活动的价值取向。这些讨论的内容应该是教学中的难点、重点,这些内容在学习的过程中最难被学生掌握,小组讨论能加强学习的效果,也能增强知识印象的深刻性,在集体讨论的过程中,老师给予正确的指导和点拨,有利于提高学生们的领悟力。比如在阅读理解上的很多问题,都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来解决,阅读理解的答案不固定,所以这样更利于达到小组讨论的最佳效果。

三.对小组讨论氛围的掌控

第7篇:讨论式教学范文

讨论式教学法强调:在教师精心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教学任务,通过预先的设计与组织,引导启发学生就教学中的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进行辩论和研究学习。在人们常用的教学法中,教师有时也用此方法来把问题引向深入,但更多的时候是注重比谈话范围更广泛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

语文教学中的讨论式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论题选定,课前准备,课堂讨论,问题处理。

一.论题选定

讨论式教学是“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展开讨论,因此,选定一个议题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第一步。议题的选定可以是教师根据教学的要求精心设计的,也可以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某一方面存在质疑,进而演化为议题。但无论是教师提出还是学生自己提出的,议题的选定都必须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启发性原则。讨论的题目要具有启发性。德国著名教育心理学教授海纳特说,问题最好能引起几种回答,他把这种问题称为激发性问题。只有评价性问题才具有激发性、启发性。首先,评价性问题往往包含许多疑点和悬念,值得深思,一经提出就能激发学生探求的兴趣,而且能启发学生进行多向思考。其次,这样的问题教材上一般没有现成答案,所以一开始学生就处于“发现者”和“探索者”的位置上,必须经过搜集、研读补充材料和思索之后才能将结论整理出来,而且每一位学生的结论可能与其他同学的不一样。例如,“请谈谈你对《两小儿辩日》中‘孔子不能决也’的理解”,“如何评价孔乙己这个人物”等都属于这类问题。

2.综合性原则。为了能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路,讨论题目要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这里所说的综合性一是指知识的综合性,即题目能够关联或覆盖许多基础知识,不限于课文之内就事论事。比如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季羡林先生的《幽径悲剧》中说:“每年春天,就以自己的花朵为人间增添美丽,焉知一旦毁于愚氓之手。它感到万分委屈,又投诉无门。它的灵魂死守在这里。”怎样看待“愚昧灭美”的事实?你从中可悟出什么道理来?这种论题注重了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将讨论题目延伸到现实生活中,使学生学会借鉴历史,联系现实,将知识的触角延伸到相关学科中去,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量力性原则。讨论题目必须考虑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接受能力、知识水平等问题,选择那些难易适度、既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又能使学生能力得到提高的问题。太难了,学生感到高不可攀,容易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太容易了,缺乏成就感,也不会引起学生参与讨论的兴趣。一般来说,讨论的问题至少要在学生思维上拐个弯,同时要使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都能胜任。对学生兴趣浓厚却难以把握的课题,教师要在知识的铺垫方面与讨论的方法上多加以指导。如对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专题《狼》中,“我们是应该护狼还是猎狼?”这个问题进行评价,老师可引导学生从辩证的角度去合作探究,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4.兴趣性原则。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任何问题只要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就会被充分地调动起来,思维也会被充分地激发起来,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对“《愚公移山》中愚公真的愚蠢,智者真的明智吗?”这个问题进行设置,会引发学生讨论的兴趣。

5.参与性原则。在进行课堂讨论题的优化设计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参与讨论题的设计,学生可就讨论的时机、讨论题的表述、讨论的方式等提出建议,从而形成师生共同参与的局面。

二.课前准备

讨论课的氛围与质量,与课前的动员与准备有极大的关系。而课前准备包括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准备。

1.学生方面。①补充材料。语文学习经常需要学生充分预习,搜集、查询资料,获取有效信息。由于教材所提供的材料相对有限,所以课前补充一些与讨论问题相关的原始资料及指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些材料可以是教师提供的,但主要还应由学生从图书馆、阅览室、互联网上获取。②研读材料。收集完材料后,学生应在认真研读的基础上,对材料内容进行整理、分析与归纳,最后,通过进一步的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③编写提纲。学生在得出自己的观点后,应就此观点拟定一份发言提纲,对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用准确而简洁的语言阐述自己的观点做一个事先设计。

2.教师方面。课前教师除了对问题的相关方面有一个整体、系统的把握外,还应注重对学生进行课前辅导,指导学生如何获取资料,如何提炼观点,如何编写提纲,帮助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同时,教师还应对课堂如何开始讨论,采用什么方法讨论,预设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可能提出的问题,希望学生回答到什么程度等有一个全面、细致的设计。为了营造出良好的语文学习氛围,可对讨论场所做适当的布置,如在黑板上醒目地书写讨论题目或在教室四周张贴、摆放有关的图片、资料、书籍等。

三.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是整个讨论式教学成败与否的关键,同时也是对教师教学水平、组织能力及应变能力的考查。如何组织好课堂讨论,激发课堂活力,较有效的具体做法如下:

1.分组讨论。教师可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将观点相似的学生进行分组,鼓励每个学生各抒己见,针对所讨论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通过这一环节,可使学生的观点更加完善。

2.互相交流。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各组推选一名代表阐述本组讨论的结果。各组代表阐述完毕后,小组其他成员随机进行补充,同时其他小组成员也可提出问题,请该小组成员“答记者问”。通过相互交流,多种信息得到汇总与碰撞,使问题得以解决,实现知识内化,同时也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应变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3.教师的启迪与引导。在整个讨论过程中,教师主要起启迪和引导作用,主要是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发现并肯定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同时,对讨论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错误认识进行纠正。但必须注意的是教师是讨论的参与者与引导者,不是讨论的裁判,不可暗示学生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对于大多数学生认识不清的重要问题,教师不能简单地加以否定,而要提出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发言者和其他同学共同发现错误,走出误区。

四.问题处理

1.学生反应不积极,缺乏讨论的气氛。如果是学生还不太适应这种开放性的教学方法,教师应当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并减轻人际交往的压力。第一次上讨论课,可以展开随意讨论,不必顾及发言的逻辑性与科学性,有好的想法尽力发言,然后对这种随意讨论进行分析,使学生们明了有组织、有准备地参与,将有更多的收获。如果从教师方面考虑,应当反思教师所提的问题是否太多、太具体,或者没有掌握好问题的难易,这时应当适当修改原先设计,重新实施。

2.刚开始参与讨论的同学,很容易努力维护自己的观点,把辩论技巧本身当做讨论的唯一目的。教师要及时指出错误的实质,最好把内容复制分析给学生听,使学生们处理好讨论问题时的客观性。另外,要强调处理好批判性方式与生成性方式的关系,以吸取别人长处,容忍不同看法,培养宽容精神。

3.讨论过程中很容易因为准备不充分或知识面的限制,而出现冷场。这时除了要求教师事先设计时谨慎外,还应适当补充资料,或由教师作出解答。有些无法一下解决的问题,如果与中心问题关系不大,应先搁置起来,要求学生学会在脑子里存在疑问的情况下,继续集中精力思考中心问题。

4.一些年龄较小的学生,在讨论时,容易陷入好与坏、是与非的二分推理中,这需要引导学生注意自己思维方法中的错误,还要加强辩证方法的教育和培养。

5.总有一些不善言语表达的学生,好像置讨论于度外。其实这些同学中,不少是在积极思考,这需要引导他们克服言语障碍,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的鼓励、学生的支持所形成的情境,能对这些学生起相当大的作用。最难解决的,是一些听不懂别人观点的学生,尤其在热烈而激烈的辩论中,那些学生根本无法跟上大家的思维,这需要教师做细致的工作,如让他们反复听录音,分辨主要论点与中心问题的关系,或专门辅导他们做好讨论前的准备工作等。

第8篇:讨论式教学范文

1.将已学基础课程系统化,与专业课程相互融合桥梁工程是一门专业课程,需要很多基础课程的支撑,如结构力学、结构设计原理、建筑材料等等。要调动学生对该课程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实效,必须首先将此类基础知识进行梳理,使其系统化。在教学时也应精心设计各个教学内容的讲授方法,使专业课与基础课的知识点融合起来,帮助学生了解基础课程与桥梁工程课程的联系,而且在以后的学习中遇到问题时也能独立解决问题。将基础知识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还提高了学习实效,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结构力学课程讲授的是简化的结构受力图式在各种力的作用下的受力和变形,与实际结构有很大的差别,很多学生很难将其与桥梁工程课程中的每种桥梁相联系。因此讲授桥梁工程课程概述中的桥梁分类时(桥梁分为梁式桥、拱式桥、刚架桥、悬索桥以及组合体系桥梁5大体系)先展示各类桥梁照片,然后绘出每种桥型的简化受力图式,再在相同位置作用竖向力,分析其支点反力和截面内力,最后强调实际的每类桥梁与结构力学课程中的各种受力结构的对应关系,使学生理解其中道理,同时也把自己原来学的结构力学课程中的抽象知识与实体桥梁工程相联系,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

2.精心设计教学课题要提高学习实效,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讨论题目的选择非常重要。笔者认为应该重点关注以下四点:学生感兴趣的课题;教材的重点难点;实际的工程事件;结合学生专业情况。精心设计教学讨论课题,使学生有兴趣参与讨论,也有能力分析解决问题。在桥梁工程课程教学中,由于缺乏工地实践经验,各种桥梁施工方法是学生较难理解的知识。现在网络上各种桥梁施工图片、视频很多,可选取一种桥梁施工方法如较难理解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对称悬臂施工法,布置题目和问题:对称悬臂施工法的适用场合;对称悬臂施工法的构造组成;对称悬臂施工法施工工序;对称悬臂施工法如何行走。推荐制作较好的施工视频,让学生在课外带着题目自学,然后课堂组织讨论其中未理解的问题,以此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讨论中互帮互助,最终解决问题。

3.各种有效的课堂讨论方法的综合应用组织课堂讨论时,必须考虑讨论的实效性,最初可以采取学生与教师讨论的方法,请学习比较积极的学生如学习委员等先参与,再带动其他学生参加,后期也可采用学生分小组自己讨论的方法,力求满意的效果。根据实施情况,改进课堂讨论方法由于学生已习惯了填鸭式教学,最初的课堂讨论效果也许并不太好,很容易出现冷场,教师必须适时针对讨论时出现的问题和情况做出课题和方法的调整。方法如下:一是改进课堂讨论方法。学生之间的讨论、学生与教师的讨论或学生与专家的讨论可轮换进行。二是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优化课堂讨论形式,可以是全班讨论、小组讨论,也可以同桌之间进行讨论。无论选择哪种讨论方式,教师都要及时关注学生参与的范围,力求做到人人参与。同时,讨论过程中要及时归纳小结,对学生的不同见解进行归类分析,纠正错误认识,肯定合理意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三是加强教师在讨论中的指导和调控作用,不要让讨论无序和漫无目的地进行。教师以“平等中的首席”身份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及时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学生的发言,适时提出学生尚未觉察或需要进一步深入思考的问题;对讨论中有争执的重要问题要及时有效地引导和解决,使课堂讨论顺利开展,取得实效。

二、结语

第9篇:讨论式教学范文

关键字:小学数学;讨论;教学方法

中国分类号:G623.5

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形势下,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很大程度源于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竞争的关键又是创新能力的竞争。所以,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每个人民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是增强国家竞争力水平的关键,这也是21世纪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初衷所在。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国家未来的栋梁,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国家未来的竞争力水平息息相关。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当中,应当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采用讨论式的课堂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下面,笔者将从现阶段课堂讨论式教学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实施有效的课堂讨论式教学两大方面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第一, 现阶段课堂讨论式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对于众多的小学教师来说,尤其是作为数学教师,是很缺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意识的。很多人认为,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或者创新能力,是语文老师的问题,数学知识是比较严谨和刻板的,没有培养学生某方面能力的空间。其实不然,数学知识除了具备严密的逻辑性以外,还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广泛的应用型。我们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事情都离不开数学知识的应用,数学知识的熟练应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所以,在数学领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性,是作为数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现阶段数学讨论式教学存在哪些问题呢?

(一) 数学讨论流于形式

目前,很多教师对于数学课堂上的讨论没有明确的概念,或者对于这个概念完全是模糊的。对于大部分教师来说,所谓的课堂讨论不过于提出一个问题,然后进行提问,随便挑选一个举手的学生回答,当某个学生的答案得到肯定以后,教师便进行下一个问题,以少数同学的观点代表大部分同学的观点,是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上普遍存在的问题。其实,数学老师能够在课堂上提问,对于目前的教学形式来说,已经算是比较先进的了。很多教师在教学上,从头到尾都是一个人娓娓道来,而从来没有学生说话的余地。不关注学生的思想,不了解学生是否对于上课的方法适应,整个课堂完全就是教师一个人的天下,这种教学方法是不符合素质教育下让学生全面参与的要求的。

(二) 学生缺乏讨论意识、参与率低、组织效率低下

从古至今,中国的孩子普遍习惯于教师传授知识,而不是自己思考,这是以往应试教育的诟病。要想改变这种思维模式,必须对现今的这种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学生缺乏讨论意识,认为课堂上传授知识是教师的责任,学生只需要照搬教师的知识即可。所以,讨论课参与率低下,只有少部分学生是积极的,大部分学生成为了讨论课的观众。当然,造成这种现象也和教师的组织效率是有关的,教师没有用全部的热情来组织讨论,学生又怎么能够体会这种课堂的意义呢?

(三) 问题本身缺乏意义

要想组织一堂有效率的讨论课,教师是需要花费很多心思的,比如如何设置一个有意义的问题,如何创设合适的情景,这些都是教师的责任。所以,如果教师对于所讨论的题目没有认真的研究,没有做过周密的安排,又怎么能组织一堂有意义的讨论课呢?

第二、如何实施有效的数学讨论课

有效的课堂讨论课是国家素质教育的要求,是符合21世纪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如何实施有效的数学讨论课,笔者认为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一) 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何为讨论?就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人就某一个问题交换意见或者进行辩论。所以,在小学数学的课堂讨论中,教师应当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提问、举手回答就能解决的问题。而且,讨论的重点是交换意见或者辩论,那么,在课堂讨论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就某一个问题展开讨论,畅所欲言,教师再进行适当的点拨,这才能达到教学讨论课应有的效果。

(二) 设置一个良好的讨论题目

一个良好的讨论题目是实施课堂讨论的基础。教师所设置的题目,必须是有价值的,不能什么问题都拿来讨论。只有有价值的问题,才能引人深思,也才能够吸引学生的目光,激起学生讨论的兴趣。在设置讨论题目时,教师应当查阅相关的资料,预设讨论的情景和讨论所能达到的预期目标。在课堂讨论中,教师的最大作用是引导和控制,引导学生沿着有效的方向开展讨论,适当控制在讨论中偏差极大的意见。

(三) 采用有效的讨论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