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历史课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史料应用 新课标 选择 运用
【中图分类号】 G62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6(b)-0078-01
史料就是构成历史的材料,无论是文物、古迹、图片、典籍、文字、图表还是戏剧、民谣、甚至漫画,都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痕迹。人们就是通过这些痕迹认识和感知历史的。在历史的研究和学习方面更是要强调史料的重要性。英国主张“新历史”的学者就认为:“把史料作为证据,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①。美国在1996年制定的《全国历史标准》中也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对历史有真正的理解,就要让学生接触更多的史料。”②所以,史料的运用成为了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
1 历史课堂史料应用是大势所趋
1.1 史料教学是新课改理念的体现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这样规定学生学习的“历史技能”培养:“阅读历史材料的技能,包括阅读文字或图表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等。”在“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方面,主要有以下目标:“能整理零散的历史材料,并按一定的逻辑关系组成一个完整的历史过程。”③而且,在新教材的编制中,也增加了“历史纵横”、“资料回放”、“学思之窗”等栏目,都充分体现出新课标已将史料教学作为开展新课程改革,实现历史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
1.2 史料教学适应了高考能力的基本要求
近几年来的历史高考命题大都立足于考察学生基本的历史学科能力,尤其是对史料的处理、阐释及文字的表达方面,体现在试题中则是利用大量新材料,创设“新情景”。从题型来看,80%的选择题和100%的非选择题都使用了包括历史文献、文化典籍、图表、图片、研究著述等素材,考察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重视史料教学,培养学生搜集史料、提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怎样选择史料
2.1 科学性
历史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不是拍电影,也不是单纯的讲故事,所以,教师在选择材料时,不能信手拈来,随意引用,尤其是不能把一些进行过艺术处理的艺术品,或是逸闻轶事当做正史来对待,一定要通过慎重地比较、甄别和考证,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进行科学的取舍,这样才能给学生呈现一个正确的、真实的历史。
2.2 针对性
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为我们积存了浩如烟海的史料,而教师在课堂所引用的材料既不能面面俱到,又不能难度太大。所以,在选择材料时要选取最能说明问题,最能突破重点,最典型,最具有启发性、深刻性的材料。同时,还要针对所教学生的年级、班级、年龄阶段、心理特征和知识储备的不同,选择适合自己学生的史料,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所选材料服务教学,服务学生。
3 怎样运用史料
3.1 逐字逐句,融会疏通
对于大多说学生来说,对材料基本意思的解读都存很多问题,尤其面对古文文献资料,图片、图表资料,因其文字艰涩,信息含量大,要对其蕴含的信息进行正确解读就很困难。所以教师在备课时,首先 要对所选择的材料做到自己读懂读透,了解史学界对材料的基本观点。其次,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对材料进行逐字逐句的分析,通过对材料进行分层、找关键字、分析“题眼”等具体办法,引导学生理解史料所蕴含的基本意思,使学生掌握研读和辨析史料的最基本方法。
3.2 精心设问,提升能力
学生对材料的通透理解,通常都是通过教师设问、学生的解答的方式来完成的。在历史课堂中,设问也是学生理解史料、提取信息的一种最常用、最有效的的途径。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是一定要围绕教学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设计一些有针对性、高质量的问题。指导学生分析问题,解读史料,寻找问题所需要的关键词句,提取有效信息。
3.3 立足学生,知识构建
美国1996年《全国历史标准》中明确指出:“要使学生、、、、、、自己去检验历史的记录,查阅文献、杂志、日记和观察历史的遗物、遗址以及其他的历史证据,对这些历史记录所显示的内容进行有想象力的思考,并比较当时各种观点。”④在史料运用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在教学中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史料的搜集和分析,进行直接探索和研究,大胆地构建自己对历史问题的理解和认识,或是,通过研究和分析,验证课本中的结论和观点,使学生形成新的学习能力和动力。
总之,高中历史课堂史料的恰当运用,能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学习能力,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的有效途径。当然,如何更好地利用史料,用好史料,也是我们一线教师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陈新民·英国历史教学的史料教学[J]学科教育,2003.
[2] 陈如·试论史料在美国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D]华东师范大学,2006.
【关键词】历史 课堂 活力
正由于中学历史课程讲述的都是远离现实的“历史”,加之传统“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思想的影响,许多高中生存在着明显的偏科倾向:重“理”轻“文”。对他们来讲,历史课无足轻重,找点时间应付的背背就行,且由于传统教学方法无法适应新时期学生求学的需要,因此,中学历史课堂常常呈现出一种沉闷的气氛,教师照本宣科,失去了课堂活力。因此如何提高高中历史课堂的活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成了广大教育工作者需要共同探讨的话题。下面笔者就浅谈如何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活力的一些看法。
一、转变观念,增强对历史课学习的认识
历史是一面镜子,不了解历史就无法把握我们的未来。历史课对于高中生来讲是不可缺少的“营养课”。我校是一所县办高级中学,已有六十年的办学历史,素有武鸣“东四乡镇最高学府”,近来通过实施特色教育,在特长生上下工夫,学校高考取得了一定好成绩。但总的来讲,生源的质量还是不理想,成绩最好的进入县城重点高中,成绩较好的进入了县城的另一所示范高中和民族高中,剩下的才轮到我校招收。学校为了生存和发展,也降低了门槛。因此学生学习基础良莠不齐。进入高中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出现偏科厌学,重“理”轻“文”现象突出。因此必须改变旧观点,提高对历史课学习重要性的认识。
高中阶段是中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也是中学生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历史教学在道德教育方面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中国近代史,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历史,正确认识历史有助于高中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高中生学好历史尤为重要。
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课堂活力
传统的教学方法基本上是“大灌篮”。教师在讲台上“一撸到底”,争分夺秒,不给学生“喘气”时间;学生在台下“一脸云雾”,半醉半醒,徘徊在缥缈峰之间。铃声一响,一切“过眼云烟”,脑子里东西“荡然无存”。这种重主导、轻引导,重灌输、轻养成的教学方法实际上严重的制约高中历史课的教育教学功能。要改革教学方法,就必须彻底打破这种封闭、单向、机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一)趣味教学,提高讲课艺术
我校有1000多名学生,笔记曾在做过调查,约有40%学生认为历史科只需要背背就可以考试,约有63%学生认为历史与他们的生活年代太久远,《××条约》等这些历史名词对于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孩子来讲提不起兴趣,他们关心的是考试要考什么就背什么,至于理解其中的含义倒是能省就省了。因此在教学中,不能把历史当成“念经书”,要寓教于乐。可以通过教材中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故事都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比如,在讲《》一课时,以讲故事的方法给学生讲了中日黄海大战的经过,重点讲了著名爱国将领邓石昌指挥致远舰全体船员浴血奋战,痛击日本敌寇,最后壮烈牺牲的动人事迹,使学生在听故事中受到教育。
(二)情境教学,增强情感体验
情境教学是历史教学特殊的教学手段,实施情境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更为充分地体现历史学科的人文性特征。如《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一课的开始,我们可以直接播放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实况录像,在学生振奋鼓舞之恰当时机,进入下一步内容的学习,吊起了学生的胃口,让他们能够在不觉间已经进入了教师所设立的氛围之中。学生既在这种场景中就接受了人生的洗礼,也增强了民族的自豪感,加深了对半殖半封建的旧中国的认识。这种历史课深受学生欢迎。
(三)结合时事,增添时代活力
古人云: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家天下事事事关心。在学习历史课中,笔者力主结合教材观点选择一些国内外重大新闻材料,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既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政治思维,为历史课增添时代活力,又能增强政治课的理论说服力。当前国际局势的风云变幻,为历史课提供生动而丰富的素材,所以历史课应与时事政治结合起来,将其融于课堂教学之中。比如学习近代史中国台湾被日本侵占,可以由此联讲到当前中国与日本在上的不断摩擦、中国与越南在南沙群岛之争,也可拓展到黄岩岛中国与菲律宾海上对峙,分析小国何对大国如此咄咄逼人的背景。教师再结合国际形势进行分析,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学习热情。
(四)现代教学,增强课堂实效
在过去传统的教学体制下,教师“主动”讲课、学生“被动”学习,没有其他生动的教学手段,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充满了“空间想象”。随着多媒体逐渐进入课堂,过去单纯的说教式教学就走到了尽头。多媒体教学中可以多尝试使用时代特征的音频、视频资料。音乐作品、文学作品是时代的产物,不同的时代产生了许多带有不同时代特征的艺术作品。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些声音、画面,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提高教师素质,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历史课堂;生成性教学;教学资源
生成性教学认为,教材是课堂资源的一种,但并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善于利用和开发教材,使教材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课程资源。历史教学要注意,把教材变成适合学生学习习惯的工具,而不仅仅作为灌输知识的道具。
要重视教材的二次开发。具体到历史这门课程,要把教材讲述的历史史实转换成具体情境,然后师生互动,对历史上的做法进行评论。比如隋朝开凿大运河这个知识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将隋朝大运河的开凿背景、沿岸的地理情况、隋朝手工业分布图等课本史料作为情境再现的基础,让学生对隋朝大运河开凿的必要性、可能性、古今意义等进行评论。另外可以联系皮日休的运河诗进行分析。学生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进行评论,加深对这一历史事实的认识和理解,而不限于课堂教学对隋朝大运河的介绍。
生成性教学要注意调动学生已有知识。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不能局限于传递现成知识,而要注意激发学生原有知识,注意信息之间的关联性,引导学生重新认识、转换知识。学生过去已有的知识,常常起着两面性的作用,如果先前知识与当前学习的内涵一致,就会促进学习效果;如果内涵不一致甚至相反,就会产生消极作用甚至误导学生学习。具体到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知识对现在历史教学的正反影响。比如新航道开辟的影响,新航道的开辟中,除了侵略、掠夺、欺诈、奴隶贩卖等殖民活动之外,新航道对人类社会伟大的积极意义也是不能忽视的,在新航道开辟的历史意义这个问题上,教师应该更多的给予学生正面信息的传达,使学生对新航道开辟的历史意义有正反两方面的评价。
生成性教学要注意对资源的利用。这里的资源是指在教学中激发学生产生兴趣的事件,比如学生不同的观点、质疑、失误等,都可以作为生成性教学的导火线。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件,往往包含着学生的困惑、兴趣,接近学生整个群体认知水平。如果教师能在历史教学中有效利用,就会大大增强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对资源的利用有三个原则:选择性原则、多维性原则、适合性原则。对于生成性教学资源,要注意选择适合本门课程、具有历史教学价值的事件,该事件要适合教师的认识水平和学生的接受水平,并且具有多角度、多方向进行分析判断的特点。因为历史学科中对许多历史事件的分析都具有层次性,可以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风气、民族等角度,或者积极意义、消极意义,现实意义、长远意义等方面进行。在历史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生成性教学方式要和高考配套联系。新课程的改革不仅仅是高中教师的教学方式的改革,也包括教学效果考查方式的变化,也就是高考命题的变化。高考命题的改革突出表现在从知识立意变为能力测评,重点考察考生个人知识在新情境中的调动和综合运用能力。尤其是文科考生,仅仅依靠知识的记忆已经不能适应高考要求。教师要善于利用历年的高考经典题目,引导学生生成知识的能力和意识。特别是那些综合分析题,往往涉及的知识较多,是几个知识点或者一类问题的整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对历史的综合思维方式的培养,引导学生去想,而不是“去听”。
生成性教学方式是新课改下历史教学的重要方式,但是教师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抓住教学重点。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一定要紧抓教学重点,避免远离知识点的放任自流的“满堂聊”,导致课堂教学没有方向性。2.抓住有价值的生成性资源。教师教学过程中,基于既定思维,生成性教学观念不牢,容易忽视学生的兴趣点,从而错过有价值的生成性资源。3.抓住生成性教育的时机。生成性教育要在适当的时机开展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要注意抓住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矛盾观点,进行发散式教学。4.抓住主要生成性资源。在某个历史事件上,可能会出现多个生成性资源,在这种情况下,要注意寻找主要的生成性资源,即大多数学生都感兴趣,或者存在理解误区的问题,进行重点突破。5.进行提前预演。充分的课前策划和教师备课是前提。教师可以通过提前的预演,预测课堂可能出现的生成性教学的关键点,避免历史课堂教学陷入无序状态。
结语
结合高中历史教学的教学内容,不难发现,高中历史的生成性教育相对其他学科有很大优势,高中历史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成性教学资源,有针对有重点的开展生成性教学,促使学生对历史产生兴趣,提高历史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梁芳.高中历史生成性课堂教学之我见[J].基础教育研究,2011,(03).
[2]李中娟.李薇博.高中历史教学反思[J].教育创新学刊, 2011,(09).
[3]王淇.浅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J].神州,2011,(09).
[4]徐赐成.高中历史“改革史”课标内容要求及教学问题处理[J].中学历史教学, 2011,(08).
[5]赵建红.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J].都市家教, 2011,(10).
【关键词】高中历史;角色互换;策略研究
很多学生认为,学习历史就是死记硬背,这种观点显然是片面的,教师需要通过实际的教学活动改变学生的这种观念。角色互换的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担任教学任务,使学生有机会站在教师的角度开展备课和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加深入地去理解和学习历史知识,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则要扮演好“学生”的角色,认真倾听“小老师”的讲课内容,做好笔记,配合完成角色互换的教学任务,并在课后及时指正学生的错误,引导学生完善自己的讲课过程,帮助学生快速成长。
一、角色互换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课堂参与度
长期以来,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始终站在学习者的角度思考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使学生存在片面思考的问题,缺少学习的责任感和主动性[1]。当学生与教师角色互换时,学生就需要站在教师的角度,主动去思考和学习历史课的内容。一方面,学生需要兼顾全班同学的学习情况,认真备课;另一方面,学生一旦站上讲台,就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深入讲解,分析其中的重难点等,这都需要学生来独立完成。因此,对学生来说,角色互换的教学方式无疑是一种挑战,但也是一个成长的机会。当作为教师站上讲台时,学生的心情一定是激动的,全班同学的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使学生更多了一份责任感,也促使其在整个上课过程中,尽力、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的教学方式无疑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不可或缺,能够使学生掌握备课、讲课,以及课堂互动的技巧,从而逐渐提升学生的讲课能力,使其综合能力在一次次的参与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二)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角色互换过程中,当学生切换到教师角色,就不能再单纯按照自己的喜好或理解去选择内容或备课,而是要按照一定的授课要求和课堂需求进行内容讲述,以确保其他学生能够听懂并掌握。这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一方面,学生要提前整理本节课的全部内容,列出“教学大纲”,搜集相关资料,深入分析和思考,最终整理出一套完整的备课方案[2],同时制作“讲义”,这样的实践学习无疑能够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学生还需要克服自己在讲课时会出现的紧张心理,避免逻辑混乱或语无伦次的情况,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角色互换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一)学生备课,教师指导
当学生要作为教师上台讲课的时候,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这并不是一两天就可以完成的事情,而是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准备的。学生并没有相关的经验,因此教师需要从旁进行指导[3]。1.下达任务,从旁观察教师向学生布置讲课任务时,要说明教学时间、教学内容以及注意事项。考虑到学生一个人完成会有很大压力,教师可以将任务分配给一个小组,或是让学生自由组队完成教学任务。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特别向学生强调这不是一场游戏,而是要完成的教学任务,所有学生要根据本节课的内容认真准备;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创新、尽力而为,但也需要教师从旁观察,及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2.通读内容,厘清逻辑学生需要通读课本内容,厘清教学内容的结构和小节之间的逻辑关系,并据此进行小组分工,比如由每个组员负责一节内容的备课和讲解,小组长负责进行最后的对比讲解和总结。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在学生遇到问题时提出建设性意见,引导学生学会全方位思考问题,提升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力,激发学生潜能。3.分工备课,技术指导小组内,每个组员进一步熟悉、吃透自己分配到的内容,找到讲解的切入点和逻辑线索,明确讲课的重难点,并对必要部分进行资料补充。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提示学生讲课内容与讲课时间相匹配,准备的内容既不能太单薄,以致撑不满一节课,也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导致重点不清晰。同时,也要兼顾讲课内容的充实性和趣味性,避免照本宣科,或内容太过枯燥。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可以建议小组成员参考教师平常的做法,制作PPT,通过图文、音频、视频等内容将讲课重点直观地展示出来,增加课堂的吸引力,激发大家的学习兴趣。PPT的制作可以在小组内分工合作,比如小组长负责制作课件,其他组员提供素材,也可以为PPT中的重点内容设置视频或图片超链接,使呈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元。制作PPT的过程也是对讲课内容的二次梳理,这一过程也能帮助学生发现备课中的不足,以便及时充实内容。
(二)学生讲课,教师倾听
在角色互换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来说,登上讲台是呈现自身或团队备课效果、体现临场反应能力的关键环节,无疑也是最具挑战性的环节,大部分同学在经历这一环节时都会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因此,在学生讲课时,教师一定要认真倾听,和学生一起完成角色互换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1.前排听课,施以援手在学生讲课时,教师最好坐在前排,便于倾听和观察学生,当学生遇到问题或出现尴尬场景时,教师可以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和缓解尴尬,让学生可以在讲课时更加自信从容,而不是为自己的一点小失误惊慌失措;同时,教师也要不时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的眼神和动作,传递给学生更多信心。2.包容差异,做好记录每个学生作为老师在讲课时,都有自己的风格,对此,教师要以开放的姿态包容对待,不必要求学生的讲课风格都统一为一种模式。当学生讲课时,教师还要认真发掘学生讲课过程中的亮点,同时也要发现问题,并做好详细记录,为之后的评价和改正阶段做好充分的准备。3.总结补充,充分肯定最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讲课内容进行补充和总结,在与学生所讲内容实现无缝衔接的同时,针对课堂的整体效果和学生在讲课过程中的亮点给予充分、及时的肯定,在增强学生成就感的同时,激励学生做得更好。
(三)教师评价,学生完善
在角色互换的课堂教学中,最后一个环节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使学生能够有的放矢地进行改进,获得能力的快速提升。1.认真观察,详细评价教师需要在听课阶段认真倾听每一个学生所讲的内容,观察学生在讲课时的表现和课堂上其他学生听讲、作笔记的情况,在课堂的最后进行补充和强调,并在课后给每一个参与讲课任务的的学生写出详细评语。2.当众表扬,私下纠错教师在评价的过程中要注意说话的方式方法,先表扬后批评。其中,表扬要在最后全班总结时进行,学生的错误和不足之处,教师可以私下和学生谈一谈。因为在上课时教师已经当众表扬了自己,因此,学生依然有很大成就感,不会因为教师指出的不足而影响自信,这样更容易让学生接受自己的问题,并且从心底里想要去弥补自身的不足,而后积极开展各项策略去提升自己。3.针对性评价,可操作性建议教师在向学生提出备课、讲课过程中的意见和建议时,要十分注意。首先,要对每一个参与讲课任务的学生,都给出针对性的意见,而非仅做出整体的、笼统性的评价,以帮助学生更加清晰、准确地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和不足,从而更好地自我改进;其次,教师给出的意见和建议,尤其要具有建设性和可操作性。比如关于备课,每一部分内容应当如何呈现,教师可以建议学生事先将思路告诉自己,在大家商量之后确定;比如关于讲课,教师可以安排每一位学生轮流进行试讲,这种有针对性的训练,能够帮助学生对讲课内容啃得更透,理解得更深刻。相信通过学生自己当老师,对学习历史是需要死记硬背这一观点一定会大有改观。
三、结语
关键词:高中历史;合作学习;课堂教学;小组合作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4-377-01
合作学习能发挥群体作用,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发挥各自优势,改变了教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一、当前高中历史课堂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课堂中,都是老师说,学生听,从幼儿园阶段起,就一直延续着教师主导课堂的教学形式。特别是高中历史课,传统教学方式更是根深蒂固,学生从未进行过任何讨论,只是一味的老师说,学生记,不少学生并不适应合作学习的方式。例如在课堂中,不少学生之间的交流都只有两三分钟,热闹的教室很快又安静下来,学生们不善于思考,不懂得讨论,合作学习成了形式主义;有些合作学习小组看似热热闹闹,讨论激烈,但细心观察会发现,小组内部没有分工,没有合作,发言的只有少数几个表现积极的学生,其他同学在旁边默默不语;有的课堂则一味的进行小组内学生间的交流,教师缺乏有效指导,学习成果不显著。
二、提高合作学习成果的方法
1、指导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基本方法
有的学生适应了传统教学形式,不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而有的学生则只在乎自己的想法,不善于与他人交流合作,这些都不利于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因此,在开展合作学习之前,教师应先指导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基本方法,使学生学会倾听和交流,既能独立学习思考,又能参与团队合作。
2、调整分组策略
首先确定小组人数。通过教学实践发现,4-6人小组为最佳模式,这样组内每个人都能充分参与到学习讨论中,可以避免因人数过多而导致学生发言机会减少,同时还可以避免因人数过多造成话题分散,无法集中。根据班级实际情况,我将班级分为9组,每组5-6人。
然后确定小组组织领导方式。每个合作学习小组内可以设立固定职位,如主持人,记录员,发言人等等,明确职位可以使小组内成员各司其职,讨论顺利进行,例如在讨论中断时,主持人应根据大家讨论的结果提出新的话题,记录员可以记录讨论过程和结果,从而使教师了解到该小组合作学习所取得的成果。但需要注意的是,各职位不应固定人员,而是让学生在不同职位上轮岗,这样可以使每位学生都得到充分锻炼,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等。
3、采用多种合作学习方法
互动法。小组内成员担任不同职位,然后围绕同一话题,同一目标进行讨论学习,互相之间可以进行补充,共同完成同一项学习任务。这种方式可以加强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培养团队意识,并且不同职责的扮演,可以使学生得到全方面的锻炼。
辩论法。根据教师设置的题目,学生分为正反双方,参照辩论赛的形式,每位学生都可充当辩手表达己方观点。辩论法可以更好的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了能充分论证己方观点,学生需额外参阅大量资料,作为对教材的补充,这不仅强化了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同时还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联想思维,尤为重要的是,辩论法还可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竞争意识。
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不仅能深刻理解其意义,而且能加强记忆。历史教材中有不少历史事件可以改编成小剧本,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例如高中历史必修一《卓尔不群的雅典》中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陪审法庭等因为与学生生活相距较远,所以在课堂上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召开一次伯利克里时期的公民大会,在会上让学生很容易就理解雅典民主中的抽签选举、公民大会为最高机构,五百人会议是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陪审法庭是司法机构。此外,角色扮演法还能更好的吸引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此外对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及舞台表现力都有很好的帮助。对于平时胆子小的学生,通过参与历史剧的演出,还能极大的锻炼其勇气。
4、教师应积极而谨慎的指导
虽然合作学习是学生做主导,但教师也应积极的参与其中,而不是任由学生漫无目的的讨论。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巡视,认真倾听,但要谨慎的进行指导,要做到适时适量的介入,确保讨论不偏题即可,更多的还是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纠正学生认识上的偏差,避免对学生的讨论做过多的干预。一旦学生在讨论中遇到困难和障碍,可以给予一定的点拨和指导,使学生克服困难,进而增加对合作学习方法的喜爱。
三、对合作学习成果的总结评价
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能够帮助学生认清自己当前的优点和缺点,是教学过程必不可少的部分。新课程倡导进行发展性评价,使学生既是评价过程的参与者,同时又是受益者。自我评价和学生互评的形式,不仅可以使学生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同时通过对他人的评价可以为自我要求作参考,使学生从合作学习中收获更多的成果,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建立健全的人格,这也是学生人文精神塑造的一个重要部分。
教师评价分为即时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即时评价就是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发言讨论进行及时的评价,可以从学生思考的角度,发言的内容等多方面进行评价。而总结性评价则是在合作学习结束后,教师对这一过程的整体总结和评价。通过分析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参与情况,帮助学生理顺思维,指出学生思维方法的优缺点,引起学生对合作学习过程的回顾,从而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与升华。
参考文献:
[1] 陈秀芳.谈高中历史教材的整合[J]. 教学与管理 2008(31)
[2] 翁聪良.我思故我在 新火试新茶――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教师素质初探[J]. 厦门教育学院学报 2008(01)
[3] 张道权.高中历史“合作――探究式学习”的实施[J]. 教育导刊 2008(06)
关键词:历史课堂;合作探究;效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越来越得到广泛的应用,也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勃勃生机。它既能调动学生的自主意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还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兴趣,同时教师也能及时地获得教学的反馈信息,及时地调整教学方法,可谓是提高课堂效率,激活高中历史课堂的“点金术”。
一、明确合作探究的目的
合作探究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从中使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得到提高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在相互交流中得到发展,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合作探究过程中,学生得出的结论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在于学生得出这个结论的过程,即学生“想了什么”“怎么想的”,是用什么样的思辨过程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既要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懂得相互交流意见,学会与人相处,又要培养他们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如果没有恰当的明确的讨论目标,为论而论就会走向形式主义。
二、精选合作探究的内容
有思考价值的内容可以引起学生的兴奋,并且能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使课堂变得生动而富有生气。这就需要教师把握以下三点内容:
1.选择的内容要体现教学的重难点处。越是核心问题就越需要理解,并积极参与。例如,我在讲“”一知识点时,在探究战争爆发原因时设问:“如果没有林则徐,英国还会发动侵略中国的吗?”问题提出后学生就形成了疑问,激发他们进一步深化,进而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小组讨论,最后在教师的点拨下完成这一教学难点。这样的内容就可以帮助学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样既能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能激发了他们的兴趣,从而能记住并能理解这一知识点,课堂的氛围自然而然就激活了。
2.选择的内容要抓住共性问题,这样才能引起每一个学生的思索,使每个学生在思索中得到发展,共同提高。
3.选择内容的难易度要恰到好处,如果太高,就会让学生坐冷板凳,打击积极性;如果太容易,就会对答如流,也无法深入开展讨论,也就丧失了探究的意义。所以,在选择探究问题时既要有一定的讨论价值,又要让学生能够接受。
三、把握合作探究的时机
合作探究的时机也要掌握好,就像把握机遇一样,“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教师要把握好以下两种情况:
1.传授新的知识点时,是学生求知欲望高涨之时,在此时进行探究,效果最佳。
2.当学生对某一问题产生质疑时,通过讨论可以从他人的发言里得到一些启示。如,在讲解“”这一知识点时,就可以探究到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在这样的交流中碰撞出新的火花。又如,在讲《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一课时,在近代中国经济成分变化上探究设问:西方国家的侵略对中国社会经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些问题的设置激发了学生的对于新课的兴趣,可以在合作探究中,激活历史课堂。
四、营造合作探究的情境
良好的情境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这就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1.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是合作探究的关键所在。教师尽量做一个“倾听者”,要成为学习过程的指导者,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意见和建议,不随意代替学生作出决定。即使有学生回答是错误的,也不要急于否定,要指出不足,加以鼓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2.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引起学习思维的共鸣。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思维特点,创设探究情境。如,在探究中用到学生感兴趣的故事、人物等,努力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
3.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求异”,使学生勇于表达不同意见和看法,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另外,要关注一些不太爱发言或学习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这部分学生的闪光点,给予鼓励。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评估机制;困惑思考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放下老师的架子,师生平等,创设和谐民主的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提倡学生标新立异,鼓励质疑,激励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释放学生自我创造的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力,是我们中学历史教师共同的使命。
一、更新备课方式,提高课堂实效性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而导致新课程的设置的重大变化。教师在更新教学理念的同时,应更加关注如何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即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收益,让不同层次、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目标。
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向课堂要质量,备课这一环节尤为重要,可以说是基础,是关键。备课不等于写教案,备课包括钻研教材、收集信息、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写教案等。写教案只是备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把钻研教材等方面的所见所得,把教学的目的要求、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和方法以及收集到的有关教学的信息,记录下来,是“备忘录”――供课前翻阅,以便把课上好。如果说,写教案是显性的,那么钻研教材、查阅教参、收集信息、备学生,思考教法则是隐性的。我们在备课时充分利用一些可以利用的素材进行备课,这些素材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教材、教参和辅导资料了,更多的是利用网络资源等,因为网络上的素材非常丰富。同时,教师的备课还可以备一些学生的活动,某些课中,可以调动学生开展学习活动来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我校高一历史组,曾用过如下方法进行备课:(一)课前调查学生在本节课上希望学到什么知识,他们对本节课的哪些内容特别感兴趣。(二)利用互联网,查找一些和教学内容有关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三)加强集体备课,优化个人备课。高一全体历史老师定期或不定期的集中在一起,对将要教学的内容进行集体讨论,如:教学目标应如何制定,根据不同层次学生情况,制定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本课重点是什么,如何突破;难点是什么,如何排除;教学内容该怎样教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课后检测应怎样编写,编写哪些类型的题;在本课中,该给学生制定怎样的活动方案,等等。
二、更新课堂教学的方法,优化课堂教育结构
新课程改革和新教材对课堂教学方法极为重视,明确提出要教师转变角色,教师已不再单纯是知识的传播者了,教师更多的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学生一起讨论问题的合作者、探究者。学生的学习也要充分体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所以,教学中,出乎学生意料的演示、生动形象的类比、深入浅出的解释、学生生活中以及科技和社会的有趣的事例、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以及不断出现的挑战性问题等,都是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的重要手段。这种教学,在习题训练和讲评课时,尤其管用。如(一)学生限时完成适量练习。(二)学生讨论答案,教师参与,了解学生讨论的重点集中问题。(三)集体讲评,教师答题。(四)学生给老师布置作业等等。师生间可以互换角色互相体验,讨论中体现平等、民主、和谐的气氛,遇到难点老师给以点拨,最后教师板书全文主要内容作最后小结。实践证明,这种教法达到了课堂教学“高效低负”的目的,有益于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教学中,师生间始终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互相交流着,既为教学活动奠定了最佳心理基础,又对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智力潜能和个性特点大有裨益。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进行积极的参与活动,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学生的眼、脑、手、口等多种感官并用,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依据教学评价机制,重视现实教学要求
中学历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评价历史教学,主要不是看教师是否能讲,不是看学生对具体的知识记忆多少和某一次书面考试成绩,而是要考察其是否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和人文精神的养成。如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选择上,可以展开课堂讨论,通过研讨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树立科学的历史观。如用多种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如学生平时学习成绩在学期历史学成绩中占一定比例;历史课的学业成绩考核除了书面考试还有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进行历史演讲、历史小制作、历史参观考察等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自己搜集资料,撰写历史小论文,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成果也统计成绩。历史书面考试也从重知识考查向重素质考查、重能力考查转变,逐渐扭转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的局面。完善历史第二课堂的教育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照他们自己的兴趣爱好,组织课外历史兴趣小组,进行读课外书、研究历史人物、讲历史故事,写历史文章,编演历史剧,学绘历史地图,收藏古钱币,参观历史博物馆,考察名胜古迹等课外活动方式,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其学习兴趣,提高多种素质,增长更多能力。
在实施素质教育时,尤其是采用上述方法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始终 “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的人格,因材施教,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四、困惑与思考
(一)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所要求的和谐民主开放的教学方式,对年轻教师来说是个机遇,相对较容易实现角色的转变,对长年从教的中老年教师,如何快速实现角色转变,是个挑战。
关键字:高中历史课堂 教学效率
传统的历史教学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讲的很认真、学生听得很认真,但是学生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和提高。这主要是因为课堂教学缺乏高效性,教学效率极其低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开展,高中历史教学随之加大改革,传统的历史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都有了新变化,而历史课堂作为推进历史教学改革的重要基地,更应该注重效率的提升,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主要取决于实施者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艺术,笔者针对高中历史教学目标,提出几点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措施。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过程,历史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在特定时空范围的社会实践过程,也是学生的了解历史、体验历史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该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愿意与教师展开交流和互动,进而实现共同探究、共享成功喜悦的课堂教学活动。
二、激发学生的想象与联想力
历史是过去时,历史发展的时空与我们现在生活的时空有着不可跨越的距离,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各种娱乐文化的发展,学生对于陌生的历史人物、遥远的历史事件不感兴趣是理所当然的。即便是有些学生为了学习而学习,但总是以一种看待知识的角度去看待书上的人和事,因此,即使再悲壮、再曲折、再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也无法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策划者,应该深入挖掘教材,为学生创设形象、真实的学习情境,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引入历史课堂中,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例如,在学习《》一节时,将当前被大家关注的“事件”引入课堂,想必学生们都十分关注这件关乎我国领土的大事件,通过师生之间的探讨和交流,学生心中的爱国热情必然受到激发,这个时候再引导学生与教师一起回顾日本曾经在我国领土上犯下的滔天罪行,学生一定会充满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重组教材并优化教学资源
新课改后的高中历史教材取材广泛、题目新颖,但是受到文本的限制,使得教材内容广度有余,而深度不足,有些知识是按照内容主题编排在一起,章节内部结构合理,但与其它章节却没有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使知识缺乏系统性。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按照教学目标,合理分配教学内容,对于那些重点知识深入挖掘和探讨,对于内在联系不明显的章节,可以选择性的重组教材章节。教材虽然是教学的主要依据,但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学校的特点,积极寻找各种良好的教学资源,将其与教材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以弥补教材的不足,例如校本课程和乡土教材课程。在优化教学资源的过程,要善于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将优化后的教学资源通过多媒体的形式为学生展示,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视觉体验,会更容易消化吸收知识,有效的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指导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
正确的学习方法是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基本前提,只有学生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学好历史。因此,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以及史学精神的熏陶。学习历史,首先要掌握记忆的规律,这样才能高效的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其次要敢于对教材上的记载提出质疑,大胆的质疑是所有创造的必备前提;最后要学会按照历史线索将所有的历史知识贯穿到一起,这样才能使历史知识更加条理化和系统化。另外,还要注重对学生史学精神的熏陶,“求真”是学习历史应具备的基本史学精神,学生要具备求真的精神、求证的意识,要始终坚持“论从史出,史由证来,证史一致,史论结合”的思想[1],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看待和评价每一个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五、综合系统的进行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同样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不可忽略的内容,它贯穿于整个历史教学过程,对历史教学起着反馈调节的作用。教学评价不仅要评价教师的教学情况,同时也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以发挥其启发与激励的作用。另外,教师还要随时对影响历史教学的正负因素进行分析评价,不仅是对教学的最终效果以及教学目标完成度进行评价,还要对教学过程进行动态评价;不仅注重学生暂时的学习水平,也要重视未来发展的结果,最大化的实现评价的综合性和系统性。
结束语: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广,高中历史课程同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面对新教材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历史教师必须及时更新教育理念,营造良好的课堂,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时刻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而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度”与“效”
前言:我国是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作为国家的一份子都有要了解本国历史的义务,所以高中历史在我国的教育事业中占据着非常高的地位。传统的教学观念一直是阻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主要因素之一,这种观念上的落后对我国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都有着很大的影响。长此以往,学生对于历史的了解越碓奖∪酰还会影响学生的思考能力,所以,教育部门提出了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度”与“效”,通过合理的利用“度”与“效”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头脑灵活程度、心理健康、以及对知识的吸收理解能力,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进行全方面的调整,从而实现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的目标。
一、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度”与“效”的原则
(一)适度性原则
“度”就是指高中历史课堂的适度性原则。传统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形式单一,对于现代的学生来说教学效果不是非常的明显,并且学生对于历史的兴趣也不是非常的浓厚,影响高中历史的教学质量。于是,很多高校开始将历史课堂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现代化的教学形式、活跃的课堂气氛是新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但是这种历史教学形式所取得的效果也不是非常的乐观,就是去了进行历史课堂改革的意义。所以,在高中历史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遵守适度性的原则,在不影响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的前提下,进行课堂改革[1]。
(二)有效性原则
“效”就是指高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性原则。不管进行什么样的课堂改革,有效性都是课堂教学始终要遵守的基本原则,如果将全部的精力都放在高中历史课堂的创新上面,从而忽略了课堂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那么就失去了改革与创新的意义,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来说也只是在浪费不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因此,在实施高中历史课堂的改革与创新时,一定要保证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将改革的意义真正发挥出来。
(三)规律性原则
除了笔者之前提到的两个基本原则之外,课堂教学还要遵守规律性原则。要想有效的开展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活动,必须要遵守一定的规律,从学生的方面来考虑,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有认知规律、记忆规律,从教师的方面来考虑,存在着教学规律。通过对这些规律的研究,不断的对高中历史的课堂教学进行改革与创新,对于拓宽学生思维逻辑的深度与广度有很大的帮助。另外,只有充分发挥规律性原则的作用,才能保证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度”与“效”的紧密结合[2]。
二、影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度”与“效”的因素
(一)传统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观念的影响
受到我国课程大纲与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我国学校过于注重升学率,而忽视了对于传统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观念的改革,随着新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教学观念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于历史知识渴求,所以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影响了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
(二)高中历史教师的综合水平不足
高中历史教师教学水平不足是影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度”与“效”的主要因素,历史并不是高中课程中的主要科目,因此学校与教师对于历史学科的重视程度也不如语文、数学、英语看的重要,对于不是非常主要的历史学科就会采取有一种“放养”的方式,而教师在历史学科的教学水平又不是非常的优秀,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在课堂的创新上面也没有专业的研究,以上种种现象都将影响着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从而导致学生对于高中历史的兴趣越来越淡[3]。
三、改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度”与“效”的对策
(一)提高高中历史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师的综合素质对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影响是非常大的。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发散性思维模式,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在开拓学生思维的同时自己也要积极的学习,与时俱进。其次,要定期的与其他老师们进行沟通,相互促进,让自己在历史的授课能力上更加的完善,在历史内容的讲解上更加的清晰、简单,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引导作用。第三,要给学生树立正面的形象,在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教师的积极性发挥着很大的作用,要是教师每天都愁眉苦脸的,学生又怎么能提起对于学习历史的兴趣呢?最后,就是要经常反省自己的不足之处,加以改正,争取将历史课堂效率达到教学最大化[4]。
(二)科学的利用教学评价手段
科学的利用评价手段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有效途径,众所周知,学习不管是喜欢不喜欢,其实都是很枯燥的,但是,如果在学习中增加了奖罚制度,那么,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就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学生的积极性被带动起来了,教师对于历史教学课堂的效率也就自然而然的上来了。这一方法对于那些所谓的“差生”的效果非常的强,“差生”本身就可能会存在着自卑的心理,一开始可能还会努力,一段时间之后,发现效果不明显又没人期待的时候,就会自甘堕落,导致自己越来越“差”,这并不是说他们在智商上存在问题,只是掉进了自己给自己设下的陷阱里面。这个时候,评价制度就会起到作用了,“差生”会因为教师一句好的评价就欣喜若狂,从而提升自己对于学习的信心,认为自己还是被期待的。对于那些学习相对较好的,也起到了一定程度的激励作用,看到别人都在努力,自己也会迎头赶上,争取做到最好。因此,科学的利用评价手段还是非常必要的[5]。
(三)增强高中历史课堂的创新能力
对于历史课堂教学来说,创新是非常重要的。要打破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向更加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发展,比如说采用多媒体的形式进行教学,不仅从视觉与听觉两个角度来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习历史的效率与质量。另外,还要增加历史课堂上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通过分享彼此的见解和心得,总结经验,找到可以借鉴的地方。转换成现代化的教学经验在历史课堂上传递给更多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上,要能够提供给学生适当的引导和点播,交给学生理解的方式、方法,正真做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个道理[6]。
结论:综上分析可知,从学生的角度来看,通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度”与“效”紧密结合,刺激了学生对于历史的兴趣,以及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中学生学习历史的效率与质量。从教师的角度来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度”与“效”推动着教师的发展,因为教师只有通过不断的完善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满足学生对于历史的渴望,以及将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度”与“效”的效果充分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具惠兰.试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度”与“效”[J].课程教学研究,2013,05:45-49.
[2]冯莉.浅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度”与“效”[J].科学中国人,2016,09:242.
[3]邱德云.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度”与“效”[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5,22:51.
[4]石晓健.高中历史学术性课堂建构的理念与实践研究――以时代性价值取向为视点[D].苏州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