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银行利率范文

银行利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银行利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银行利率

第1篇:银行利率范文

年利率/360=日利率。银行计算存期以360“天”为一年,所以可以把年利率看作是与银行约定的总收益,这样就可以认为每天都得到这份收益的1/360。

存期=(到期年-起存年)*360+(到期月-起存月)*12+(到期日-起存日)。每个月份都被看作30天,所以实际的天数跟计息天数会发生不一致,所以前面斜体的“天”用了引号。这样我们回头看例子就知道,3个月定期的总利率=月利率*3=(年利率/12)*3=0.5175%,10000元收益是51.75元,扣除利息税,还剩41.4元。(注意:在存期公式中,如果发生不够减的情况,可以按“1年=12月;1月=30日”的关系借位。)

四期三个月定期的利率=1*(1+0.5175%)^4-1=2.086% ,比一年定期3.06%相比少了0.974%。假设还是前面所说的10000元,那么就是差了97块4毛钱。 看完这些,你是否对利息的计算有所了解了呢?

这里隐藏着一个假象。表面上收益较高的长期定期反而有可能不如连续的多次短期!这是因为利率是会变动的,而银行计息仅仅取决于存入当天的利率。这样,在存期内如果国家有上调利率的政策,你都不会反映到以后的利息中,在现在这个加息频繁的时期,如果把钱都存成3年、5年的定期存款,不仅要忍受流动资金减少带来的不便,还会使存款面临加息导致的相对贬值的风险,到时候提也不是不提也不是!所以可千万不要被表面现象骗到哦!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银行利率范文

关键词:利率风险利率风险管理商业银行中图分类号

随着金融自由化、国际化与我国金融业市场化进程的深入,

商业银行将面临利率市场化,在有了资金定价权的同时,也增加了利息收入的不确定性。在加入wto之后,金融市场开放,国内金融业将面临全球性国际金融机构之竞争。而且我国金融体系利率风险管理工具和产品不够完备,利率大幅上升或下降将给金融机构造成巨大的风险,很可能使保险公司、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倒闭。

一、商业银行管理利率风险的必要性

在金融管制放松和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利率风险几乎无时无处不在。利率风险准确地说是一种不确定性,类似商品价格随市场情况而发生的波动,既有可能给金融企业带来损失,也有可能带来收益。美元利率自2004年6月起升息10次,隔夜拆款利率自2.25%至4.50%(见图1)。与此同时,我国人民币的利率也做了相应调整,从1.98%小幅上升到2.25%(见表1)。可以断言,伴随着我国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大额后小额、先农村后城市、先市场后信贷的步骤实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我国人民币利率调整的次数将增加,同时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定价要紧紧面对市场,存贷利差将进一步缩小,银行间竞争加剧,商业银行将直接面对利率的波动对营业收入造成的影响。(见图1)

目前在国内金融机构中,不同业务部门对利率风险的敏感度相差甚远:参与货币市场日常交易者已感到“狼”正在敲门,而传统的存贷业务部门则感到相对比较“安全”。这与国内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骤安排有关,存贷业务还基本属于被保护的范围。这一方面表现在存贷息差比较大,同时,银行的多数贷款合同都把利率风险转嫁到了客户身上。在贷款合同中,一般都具有这样的约定,即商业银行有权根据央行指导利率逐年修订贷款利率。从国外的经验看,随着零售银行业务竞争的加剧,金融机构将利率风险简单地转嫁到客户头上的作法,最终将失去市场竞争力。因而面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管理利率风险对我国商业银行来说是迫在眉睫。(见表1)

二、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流程

风险管理的目的着眼于控制损失而非创造利润,利率风险管理之目的不在于完全消除利率风险,而是借助于资金管理策略、运用利率管理工具,将风险控制在适当范围之内,避免最坏情况的发生。

在利率风险管理实务上,将利率风险管理分为前台领域和后台领域分别加以探讨。负责操作利率工具的属前台作业,包括柜台与客户之间的各项存款业务,货币市场工具,如:同业拆放、回购协议等;资本市场工具,如买入有价证券、发行金融债券等;以及其它衍生性金融产品的操作,如:利率期货、债券期货、金融互换、期权等等的运用,都属于利率风险管理工具的范畴。传统利率操作工具目的在于轧平资金头寸;衍生金融工具则着重在规避风险。传统与衍生利率工具,虽然被可被用来轧平头寸,规避风险,但在利率变动时,却又成为制造风险的来源。操作者既可依据市场利率以及头寸需求来运用这些利率风险管理工具;此外,还可以根据宏观经济状况预期未来利率走势,再结合自有头寸,做出实现利润最大化或减少利息支出的决策。由此可见,不论轧平头寸,还是配合未来利率走势操作自有头寸,都是利率风险管理的重点。利率风险管理后台作业是指制作利率风险管理报表,准备利率风险决策的资料,降低管理决策与前台操作的信息差异,确保制订利率风险决策的部门得到最重要最完整的参考数据。利率风险管理报表的准确度,直接影响操作结果,不但关系到金融机构风险暴露程度的高低也直接关系到损益。

下面仅就利率风险管理流程分五步骤进行讨论。传统上,利率风险管理包括利用期限缺口法、持续期分析法、动态模拟分析法等方法进行基本分析,将分析结果导入利率管理决策,确定风险暴露程度与策略、利率风险管理操作,然后进行利率风险管理操作评估,从而调险管理操作等(见图2)。

1、利率风险基本分析

传统上可分三类:期限缺口分析(见表2)、持续期分析、动态模拟分析等,实务上已被广泛运用。运用期限缺口法衡量银行的总体利率风险首先是编制准确的期限缺口报告,以便进一步进行利率风险分析。然后依据净资金正负缺口,配合利率升降趋势来判断风险。期限缺口分析的缺点在于未纳入资产(或负债)的市场价值,未考虑货币时间价值、期限设定与选择不够客观,未能选择权风险等状况,而且现实中资产负债利率变动多数并不能一致,如果不能适时采取必要措施反应市场利率变动,期限缺口分析就会失真。

持续期分析考虑现金流量及货币的时间价值,来评估市场利率变动对银行资产及负债现金流量现值的影响。但由于涉及到复杂的运算,需依靠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提供每天更新的持续期数据,作为调整资产负债组合的依据。

动态模拟分析则将缺口分析结合模拟技巧,预估银行未来财务状况,再利用缺口管理,衡量银行未来不同期间内可能承受的利率风险,可考虑选择权风险,也可针对不同的收益率曲线估算利息收付,帮助管理者更有效的管理利率风险,但因未将货币的时间价值考虑在内,所以动态模拟分析法较适用短期利率变动风险分析。结果趋近未来实际的变化,对决策的帮助加大。var技术可以对市场各种风险逐步定量化,通过统计方法对市场风险进行识别和度量,通过计算在一定置信度水平下投资头寸的最大可能损失来判断风险,最大可能损失称为风险值。随着风险管理观念的成熟以及信息技术发展,风险值var观念逐渐被广泛运用于利率风险管理领域。

传统的期限缺口分析、持续期分析等着重在财务绩效分析,属于资产负债面的管理;风险值的管理概念引进后,将获利的观念注入风险考虑,商业银行追求的目标修正为“在适当的风险之下追求最大利润”。

2.决定风险暴露程度与策略

将以上分析得到的可能风险暴露值提供给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作为决策依据。对企业经营来说,风险与报酬并存于投资活动中,承担风险才能获取报酬。通过分析,根据预期的利率走势变化来制订风险暴露程度的决策,通过改变银行资产负债结构来减少未来利率变动所造成的负面冲击,并在具体操作中贯彻执行,能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风险暴露程度取决于企业的风险偏好,例如投资银行偏好增加风险暴露来获取高报酬。利率管理决策因此可分为防卫型与积极型管理策略。防卫型以消极态度消除银行所持有之缺口,缩小风险暴露,维持资金缺口为零,以实现减少净利息边际波动目的的管理策略。积极型管理策略是根据对未来利率走势预测,采取不同资产组合操作,达到边际净利息收入最大化。

具体的决策过程重点包括(1)参照宏观经济分析(2)利率风险管理部门应独立于利率风险产生部门之外(3)建立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的利率风险总额控制、分配制度(4)决策的机制必须掌握时效。

3.利率风险管理操作

执行利率风险管理决策传统的方法是进行资产负债表内操作,就是调整资产负债的不相称头寸以减少利率风险。例如调整可相互冲抵风险的利率敏感性资产负债科目的比例、到期日,使利率风险自然对冲,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不过,在金融市场蓬勃发展的今天,大量衍生性金融商品使得利率避险更富弹性、更有效率。运用衍生性金融商品来避险,其基本原则是将净风险头寸,做衍生性金融商品反向头寸的操作。其结果是将成本锁定在当前利率水平,此后无论利率涨跌,原有净风险头寸损益均与衍生性金融商品反向头寸互抵。

4、利率风险操作评估

依据每日操作结果以及营运头寸变动,定期检查利率风险值的变化与风险目标值的关系,严格执行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的决策。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应制订各项长短期利率指标值,作为评估的根据。报表机制影响评估步骤的效率,前台作业日报表必须按日制作,全行报表原则上按月制作,但应具备随时掌握最实时风险值的效率,在市场重大变化时,能迅速提供信息来评估调整策略。指标值的制订要注意不能流于形式。后台管理效率,在这一阶段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5.调整利率风险管理操作

调整利率风险管理操作的重点在于掌握时效。整体头寸调整因为资产负债期间差异、利率调整因素需要时间来进行,而且银行头寸是动态的,所以头寸风险的调整必须事先考虑动态头寸变化的移动型态,避免过与不及的情况发生。决策会议应该保留前台作业负责人在设定目标一定范围内的决策权利。

三、利率风险管理系统

纳入信息部门与管理部门良好的内部控制与信息流程是建立利率风险管理机制的两大柱石。风险管理是跨部门的机制,必须整合所有的利率风险产生部门,结合信息部门、管理部门的辅助,建立经常性的运作机制,才能搜集详实的资料,并经过汇总分析,得出风险相关报表。信息部门在串联整个利率管理机制中扮演决定性的角色。所有自有利率敏感性头寸数据的搜集都依靠信息系统,分析的结果和决策流程,则必须依靠管理部门共同付诸实施。信息部门与管理部门串联角色关系到利率风险管理系统的成败。设立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是近年来的趋势,其主要作用在于风险决策的机构以更独立超然的立场综合利率、信用等等所有风险管理,独立于风险产生单位之外,避免球员兼裁判,混淆决策过程与执行的偏颇。

就一般银行而言,资产负债管理系统建置的必要性应高于风险管理系统。利率风险管理系统则奠基于完备的资产负债管理系统之上。

四、结论

第3篇:银行利率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 利率风险 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8-180-02

一、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是指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主体自行决定利率的过程。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如果市场竞争充分,则任何单一的市场主体都不能成为利率的单方面决定者。利率市场化的主要意义在于促进金融创新,金融市场主体充分而赋有竞争意识,所有的经济主体都会得到创新带来的好处。

从微观方面讲,利率市场化后,可以提高资金需求的利率弹性,使资金流动合理化、效益化,从总体上消除利率的所有制、部门、行业歧视,使利率充分反映资金的供求,使利率的水平与结构与信用风险紧密联系。

从宏观方面讲,市场化的利率在动员储蓄和储蓄转化投资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培育金融市场由低水平向高水平转化的过程,最终形成完善的金融市场:融资工具品种齐全、结构合理;信息披露制度充分;赋有法律和经济手段监管体制;同时,利率市场化将有利于中央银行对金融市场间接调控机制的形成,对完善金融体制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具体地说,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1.加剧商业银行的竞争。在利率管制时期,商业银行的竞争是在资金利率既定的情况下进行的,其中没有因商业银行规模、业务风险、管理成本等的差异而有所区别,商业银行竞争集中在科技力量、营销机制等方面。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后享有利率的决定权,该决定权可以使得商业银行更多地参与市场竞争并成为商业银行市场竞争的主要手段,商业银行竞争可能将围绕利率水平展开,由此将使竞争进入新的层次。

2.促使商业银行存贷款利差缩小。存款是银行的基础业务,贷款是银行的主体业务,一直以来,银行贷款利率远高于存款利率。利率市场化后,银行业激烈的竞争而导致存贷利差缩小。具体表现是:存款利率大幅上升、银行筹资成本增加,而贷款利率整体上升水平有限甚至下降。因此,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总体上商业银行贷款利率水平下降将难以避免;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存款利率水平尽管因期限、种类的不同,可能的变动方向和变动幅度不会完全一致,可能会有升有降,但总体存款利率水平上升、银行融资成本增加将在一定时期内成为趋势。目前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在营业收入中占有很大比重,普遍在70%以上,利差缩小无疑将对银行赢利造成严重影响。

3.强化金融产品定价能力。利率市场化后,银行的金融产品价格将成为商业银行市场竞争的重点。银行将由原先的产品竞争倾向于价格竞争,合理的定价能力将是直接影响商业银行市场竞争的一个主要动因。金融产品定价不仅涉及到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战略决策、市场决策等宏观层面,还涉及风险、信用状况、供求对比、成本费用等微观层面,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课题。目前商业银行基本没有在市场上进行金融产品定价的经验,在定价时要遵循什么原则、考虑哪些因素、采取什么定价方法、确定什么价位等,都有待于在市场中探索和实践。

4.增加银行利率风险管理难度。利率市场化后,利率会随着市场资金供求状况以及政治经济等因素而上下波动,表现出较大的多变性和不确定性,在利率频繁波动的情况下,商业银行资产和负债的价值极易受利率变动的影响,使商业银行面临更大的利率风险。商业银行一旦出现流动性风险就会影响其正常经营,当存款人提现和借款人正常贷款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可能导致该银行的信用危机,严重时可能引发存款人的挤兑行为,导致该银行破产倒闭。而现阶段,商业银行内部的利率风险管理部门的管理能力还不强,资产负债管理体制有待改善。利率市场化后,利率波动日益频繁,要求商业银行集中全行每日资金信息,并根据市场供需等情况自上而下地设定不同的利率。

二、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利率是由中央银行统一制定,作为重要金融主体的商业银行对利率波动的风险曾长期处于被动地位。推进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对利率风险管理有一定的自,但银行对利率风险的防范和控制能力面临较大的挑战:

1.商业银行的利率管理体制不够完善。由于利率风险管理体制的不健全而产生利率管理的滞后,从而转化为利率风险。一方面,商业银行缺乏管理的动力。现行的资产负债管理侧重于对安全性、流动性的管理,主要关注的是信贷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缺乏对利率风险的有效监管,因此,商业银行难以形成有效的经营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难有动力进行利率风险管理;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也缺乏管理能力。长期的金融抑制使现行的银行信贷结构仍留有计划体制的惯性,同时,在资本市场不发达和银行分业经营的限制下,银行进行缺口调整管理难度大,在管理工具选择和管理技术运用上面临困难。

2.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能力相对欠缺。现存的商业银行利率体制,存款利率严格管制和贷款利率相对浮动,导致商业银行只能持有具有浮动利率的中长期贷款,而不能持有浮动利率的中长期存款,所以很难通过负债结构调整和适当的负债利率安排来消除利率风险,银行利率风险管理能力显得相对欠缺;虽说同业拆借已经市场化,贷款定价也实施了一定程度的市场化,由于竞争性的市场尚未形成,国有银行在银行业中处于垄断地位,一些中小银行很难获得定价的自,中小银行的市场主体地位突出;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工具有限,资产负债结构单一,流动性强的资产负债,在银行全部资产负债中比例太小,很难根据利率风险衡量结果及时调整资产负债结构,金融衍生产品更是缺乏。

3.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人才资源匮乏。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是要求很高、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对商业银行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专业理论和技能要求甚高,而银行界目前接受了系统培训的管理人员较少,大部分分支行都没有专职的利率管理人员,对利率走势预测的识别和控制能力较弱。利率走势预测工作的薄弱导致对业务部门缺乏及时有效指导,制约了实际工作中利率风险管理的推进。

三、完善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对策

1.建立健全商业银行内部管控机制,控制内部潜在风险。目前商业银行在经营理念上还是以粗放型为主,没有处理好内部控制与业务发展的关系,忽视内部潜在风险的控制,部门之间业务分工不明确,对授权授信没有统一管理,权力得不到制约,监督部门监督不力,容易形成内部道德风险,同时,商业银行内部的风险识别、衡量体系和风险控制体系也不健全,缺乏具体的以风险评估及控制为核心的信贷风险管理监控,使业务一开始就潜藏着难以预测的风险。这些在利率市场化竞争中都将给银行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加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首先,应加快各商业银行内部分支机构的重组步伐,建立和完善商业银行的法人治理结构,明确职责权限和相关人员的权利义务,健全议事制度和决策程序,确保各方独立运作,有效制衡;其次,建立严格完善的监督制度。建立起内部控制检查评价机制和对内部违章行为的处罚机制,对人为行为造成的利率风险,必须进行责任追究,严肃处理,同时,拓宽监管领域、扩大内部监管范围,向外币业务、表外业务和境外机构拓展,尽快覆盖所有业务领域,消除监管的漏洞。

2.努力改善商业银行利率管理外部环境。(1)利率市场透明化。实现了利率市场化,利率水平就将由市场的资金供求状况来决定,此时各金融机构所提供的金融产品的价格就会各不相同。而相对于社会公众,他们所需要的是金融机构的真实信息披露,否则必然会对金融环境的稳定埋下隐患。因此要通过建立公正、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来确保金融机构信息披露的真实性;要加强对利率的调控和监管,规范金融机构的利率行为,提高市场利率的透明度,正确引导金融机构和其他社会公众对市场利率的理性判断;要强化金融机构利率风险意识,提高利率风险管理水平。(2)完善金融市场建设。要进一步发展证券市场,丰富发行品种,调整证券的期限结构使其逐步合理化。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立资产证券化的二级流通市场,使证券市场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其次,要大力培育金融衍生市场,金融监管部门要积极引导金融衍生市场的建立和发展,为银行运用利率风险管理技术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同时还要促进同业拆借市场、票据市场等现有金融市场规模的扩大和功能的健全,加快金融市场整体建设,从而为银行业提供更多的风险管理手段。利率风险管理技术依赖于金融市场的发展和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3)强化利率风险监管。利率市场化使得商业银行的投资决策权及投资范围扩大,银行就能够进行分散投资和高风险投资,以期获取更高的投资收益,这将可能使得银行出现资本金不足或资不抵债的现象,并使得货币工具的作用被由此而产生的道德风险所扭曲,从而加剧利率风险。因此,金融监管部门与中央银行要积极地发挥其职能,加强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监督,主要包括:通过定期或者不定期的现场检查获得充分的信息以评估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状况;对商业银行各种币种的利率风险分别进行评估;从不同角度全面地对利率风险进行衡量。此外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利率风险管理相配套的法规建设。

3.发挥金融衍生工具的作用,强化利率风险管理。随着我国金融市场改革的深入,期货、期权、利率互换等金融衍生工具在我国陆续出现。在发达国家,金融衍生工具是商业银行进行利率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探索运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利率风险管理对于我国商业银行进行资产负债管理具有重要价值。(1)运用同一金融系统内不同机构之间的利率互换。这一方法与利率期货、利率期权不同,不要求有发达的金融市场,其产生的基础在于交易双方存在比较优势或对利率走势存在不同的预期。商业银行可以利用日益发达的同业拆借市场寻求具有不同优势或对利率走势存在不同预期的交易伙伴,与其进行利率互换。商业银行也可以鼓励系统内不同机构通过系统内资金市场来开展利率互换,在不改变系统整体风险的基础上实现整体收益的增加,并调整不同机构的利率风险头寸。(2)合理采用利率期货对冲利率风险。当前国内金融市场上还没有一种能够有效对冲利率风险的金融工具,目前各类金融机构所使用的利率风险对冲方式缺乏一定的规范性,远远不能适应商业银行管理利率风险的需要。因此,就必须尽快推出一种规范的对冲工具,由于利率期货是一种标准的场内交易的合约,同时又是利率期权金融衍生工具的标的物,所以在我国首先推出利率期货来对冲利率风险也就是理所当然的。现在推出国债期货交易对于国债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也有积极意义。(3)同一金融系统内不同机构之间达成远期利率协议。远期利率协议是一种场外合约,因此可以根据合约双方的要求裁剪定做,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同业拆借市场选择信誉良好、具有不同利率预期的对手,与其达成远期利率协议。对于系统内不同机构,商业银行可以使这些机构通过内部资金市场利用远期利率协议,进行各自的利率风险管理,在不影响系统整体收益的情况下,提高系统内不同机构的利率风险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 董小君.金融风险预警机制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2] 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货币信贷处.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J].西部金融,2008(9)

[3] 赵自兵.升息周期中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4(9)

[4] 赵同章.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探讨.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2)

第4篇:银行利率范文

1、银行利率上浮和下浮,主要原因就是为了控制货币的流动性,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

2、上浮意味着紧缩的货币政策,使得货币回笼到银行。反之,下浮意味着扩张的货币政策。

3、一般银行贷款利率调整后,所贷款项还没有偿还部分的利率也随之调整,当中有三种计息方式:银行利率调整后,所贷款利率在次年的年初执行新调整的利率,比如目前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的房贷均是采取这种方式;满年度调整,即每还款满一年调整执行新的利率,比如中国银行房贷是这样的;双方约定,一般在银行利率调整后的次月执行新的利率水平,中小银行一般采取这种方式调整房贷利率。公积金贷款利率的调整一律在每年的1月1日。因此,1月开始调整月供的需是约定在次年的年初执行新调整利率的,若是约定还款满一年调整执行新利率的,还需再耐心等待。

(来源:文章屋网 )

第5篇:银行利率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利率风险管理

一、引言

目前我国处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在面临前所未有的利率风险的巨大挑战时,我国商业银行虽然对利率风险管理有了一定的研究和较大程度的提高,但对利率风险管理的理论研究还不能较好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对于适合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模型还不够完善,具体实务操作还不够成熟,利率风险补偿机制还没有建立,有效的利率风险规避工具少之甚少,资金定价能力明显不足,资产负债业务品种非常少,并且结构相对单一。因此,将国外先进的利率风险管理技术与我国银行业具体情况相结合,研究出行之有效的利率风险衡量、管理及防范的方法,建立和完善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机制,是我们需要重点研究的内容。

伴随着我国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大额后小额、先农村后城市、先市场后信贷的步骤实施,利率市场化改革正有条不紊的不断推进。利率市场化是指“利率的决定权由货币管理当局交给市场,由市场主体自主决定利率,央行则通过公开市场业务、调整再贴现率、调整再贷款率等间接调控手段,形成资金利率,利率市场化的核心内容是利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①。

利率市场化的含义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利率水平的高低由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货币当局调控利率的方式转变为间接调控及形成一个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核心、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共同决定存贷利率的完善协调的市场利率体系。

二、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

利率市场化所带来的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包括“阶段性风险和恒久性风险两种”。阶段性风险是在利率管制向利率市场化转轨时期产生的,恒久性风险同巴塞尔委员会《利率风险管理原则与监督原则》中对利率风险的分类是一样的,即“重新定价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基准风险和期权性风险”

1. 重新定价风险(Reprising risk)

重新定价风险又称成熟期不匹配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最主要、最常见的利率风险。重新定价风险源于银行可重新定价资产和可重新定价负债数量与持续期的不匹配。资产和负债的不平衡表现在利率敏感性资产和利率敏感性负债的不匹配,既有总量结构上的不匹配,也有期限结构上的不匹配,当利率敏感性资产大于利率敏感性负债呈“正缺口”时,银行利差收入会随着利率的下降而减少;当利率敏感性负债大于利率敏感性资产呈“负缺口”时,利率的上升也会使银行利差收入减少;即使缺口为零,如果存在资产负债在期限结构上不匹配,依然会有利率风险。近些年来,我国银行负债短期化和资产长期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从2007年开始,金融机构存款活期化和贷款长期化趋势明显,到2011年底,首次出现短期贷款增加额超过中长期贷款增加额,短期贷款同比增长3.69万亿元,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3.49万亿元,但是可以看出,短期贷款增加额比中长期贷款增加额只多出0.2万亿元,还不足以扭转资产长期化趋势。

另外,从动态的角度分析,利率的变动不但会影响银行利差变化和银行市场价值,还会导致银行资产、负债数量和结构的被动的动态变化,使得银行根据利率的变动调整资产和负债的数量及结构。

2. 收益曲线风险(Yield curve risk)

收益曲线风险是指收益曲线的意外移动(即不同期限利率非平行变动,也可理解为重新定价不对称)对银行收益或内在经济价值的影响。一般情况下,收益率曲线斜率为正,即长期利率高于短期利率,但也有短期利率高于长期利率的情况,比如市场预期降息或金融危机,导致利差收入减少,也有由于资产负债期限结构的变化导致的收益率曲线大幅波动、资产负债价值变化的情况,这些都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收益率曲线风险。

3. 期权风险(Embedded options)

期权风险是指由于利率变化,客户提前偿还贷款或提前支取存款,从而引起银行净利息收入下降而产生的风险。银行借款人可以提前还款、存款人可以提前取款,这种不确定性使得银行对资产负债风险敞口的度量难度增大、现金流和利差减少、增加对期权合理定价的难度,这是存在于资产负债中隐含的期权风险。尤其是在利率下调时,商业银行面临着客户提前还款和贷款增加两个期权风险。

4. 基准利率风险(Basis risk)

基准利率风险是指即使资产与负债重新定价的时间完全一致,由于其各自所依据的基准利率不同或利率变化幅度不同而产生的风险。大体上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类是在存贷款利率波动幅度不一致的情况下,存贷利差缩小导致银行净收益减少的风险;另一类是在短期存贷款利差波动与长期存贷利差波动幅度不一致的情况,由于这种不一致与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不相协调而导致净利息收入减少的风险。

三、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挑战

1. 利率市场化引起人才竞争和价格竞争

在国家放开存贷款利率后,利率将会上升。大多数银行会通过提高存款利率吸收更多的存款,同时降低贷款利率来吸引更多的贷款者,以上竞争手段必然会导致存贷利差减小,而我国银行业主要依靠存贷利差盈利的,存贷利差的减小会直接导致银行的收益减少,从而使利率的调节功能失去作用。为了在竞争中争取更大的生存空间,银行不惜牺牲一定的风险控制、放大利率风险。由于经营规模不同,各金融机构的竞争能力也不同,同大银行相比,中小银行资金更加薄弱,经营管理能力水平较低,竞争处于劣势,一旦盈利持续减少,中小银行很可能面临倒闭的风险。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求掌握金融理论知识,还要求熟悉业务操作,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程,更要求银行管理人员掌握数理统计、金融工程等相关理论,熟练掌握利率风险管理的操作技能。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具备这种素质的专业人才甚少。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缺乏对利率走势的预测、对利率风险识别和控制的专业人才,因此,导致对业务部门缺乏及时有效的指导,制约了实际工作中利率风险管理的推进。

2. 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传统业务经营的影响

我国商业银行绝大部分业务是传统存贷业务。存贷利差收入占银行营业收入的约70%以上,如表1所示。大部分银行业务模式和收入结构单一、依靠传统存贷业务的经营模式,在利率市场化后,必然会收到较大冲击。而国外的银行,由于是混业经营,其业务范围涉及传统商行业务、信托业务、基金业务、保险业务、投行业务及证券经纪业务等,佣金及手续费等非利息收入可以占到总收入的70%以上,甚至到90%,业务的多样性可以规避市场利率变动带来的损失。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地不断深入,我国利息收入高、中间业务收入低的情况会增加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寻找新的收入增长点,加快中间业务和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速度,进一步挖掘传统业务的潜力,在利率市场化的大环境下保证银行的利润。

3. 利率市场化对银行管理能力的挑战

利率市场化将首先挑战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价能力。在确定利率之前中,商业银行需要综合评估各种市场因素、客户因素。例如,在决定贷款利率的过程中,商业银行需要重点考察客户的信用风险等级,以及当前和将来一段时间内,社会经济发展趋势、行业发展趋势等众多因素。但是限于历史数据积累、研究分析能力等制约,目前我国各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商业银行在甄别信用风险方面还有较大欠缺;在模型应用能力、趋势判断能力上,与国外商业银行差距较大。

利率市场化挑战商业银行的利率、信用等风险管理能力。在利率管制体制下,各商业银行都按照中央银行规定的利率水平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利率风险并不明显。商业银行基本不用考虑利率风险问题。但是,在利率市场化以后,利率风险会逐步增加,管理利率风险的难度也逐步增加。商业银行在考虑利率波动对自身盈利的影响的同时还要考虑利率风险对经营策略的影响。利率管理不仅是涉及自身资产价值的活动,更重要的是成为一种业务发展的策略。

四、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对策

利率市场化是减轻当前通胀压力的有效途径。在当前经济情势下,适当放开存款利率上限,让银行可以提高存款利率来应对储蓄竞争,可以达到消除负利率,改变通胀预期;而由于存款成本的上升,将使各商业银行更加关注贷款的收益率,减少低收益贷款的投放,从而有效控制国家整体信贷水平。从当前的经济形势来看,我国利率市场化己进入最后的攻坚阶段。各商业银行应及早准备.加快转变经营策略,迎接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1. 提高资本充足率,增强抵抗利率风险的能力

银行资本金是决定其经营实力和支付能力的重要标志,商业银行作为金融市场的主体,其经营的成败直接涉及社会和公众的利益,在利率完全市场化后,利率的走向是难以预测的,资本充足率的高低代表着银行应付金融风险能力的强弱。

为有足够能力抵御利率市场化所带来的风险,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及早解决资本金补充问题。目前,商业银行可以通过以下三种途径来提高资本充足率:一是上市筹资、增资扩股,在国内或者国外资本市场上向公众和机构投资者筹集资本金。二是发行可转债、长期次级债券和补充附属资本。三是调整资产结构,提高流动资产在总资产中的比重,降低风险加权资产。

2. 完善资产负债管理,实现多元化经营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负债品种单一,结构不平衡,由此带来的重新定价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主要的利率风险。以利率风险作为其管理的核心,探索有效的资产负债管理办法,对资产负债表进行全面综合的平衡管理,可以使银行实现最优的净利息收入;同时积极发展中间业务,增加资产负债品种,实现多元化经营,从总量结构上和利率期限结构上解决资产负债期限结构错配问题,控制和管理由此带来的重新定价风险。

3. 加强利率风险集中化信息系统的建设

在计算机信息技术和完善的利率风险管理体系基础上建立信息系统,利用高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在各商业银行的总行和分行分别建立数据库,分行根据日常经营过程中产生的资产负债、现金流量等即时更新数据记录,定期将数据上传至总行,总行进行汇总整理,形成所有分支行数据总库,由总行收集、分析并创立评估模型,对该行的利率风险程度进行科学评估,根据评估出来的利率风险程度的不同,将利率风险划分若干等级,对不同等级的利率风险进行差别管理,将测评后的利率风险管理建议及时发放到各支行,作为利率风险管理的参考。

4. 积极发挥银行同业协会的作用

为应对和解决利率市场化的各种挑战,国内外银行在抱团发展方面已有不少探索,如国外的“德国储蓄银行协会”和“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联盟”,以及国内的“全面业务合作协议”、“银银合作”、“亚洲金融合作联盟”等,通过行业联盟,各银行享有数据共享、费用分摊和抱团议价等优势,可以在利率管理方面充分交流和合作,推进银团价格协定,摆脱被动适应优质客户定价要求的局面。在坚持自身业务特色的情况下,充分挖掘行业联盟带来的规模经济效应和协同效应,在提升竞争力的同时,有效提高防御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Lynge,M.J,and J.K.Zumwalt. 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Interest Rate Sensitivity of Commercial Bank Returns:A Multi-Index Approach.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ititative Analysis.1980,15:731-742.

[2]海威.基于 VAR 模型的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研究[J].金融经济,2010(10).

第6篇:银行利率范文

关键词:利率风险;利率敏感性缺口;国有控股商业银行

利率风险是由于市场利率波动的不确定性造成商业银行持有资产的资本损失和对银行收支的净差额产生影响的金融风险。随着金融领域改革的深化,我国的利率市场经历了利率管制的“破”与市场利率机制形成的“立”,由此导致货币当局的利率定价主体地位被市场取代,使商业银行上市之后面临的潜在利率风险形势更为严峻。近年来的存贷款基准利率的波动极为频繁,尤其在2007年与2008年间,仅存款基准利率就调整了10次,相应的贷款基准利率调整次数达11次之多。在1991~2012年间存贷款利差由1991年的1.08%逐步扩大至2012年的3%,表面上对上市商业银行的经营十分有利,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由于中长期贷款执行“合同利率,一年一定”的贷款政策,所以在国家利率整体下调之时,中长期贷款的利率水平也随之降低,即这部分资产实质上属于利率敏感性资产,但是存款利率仍然维持在原来的高水平状态,即使是在资产负债的数量与期限相匹配的状态下,上市商业银行依旧面临着巨大的重新定价风险。

因此,在利率市场化的大环境之下,针对我国商业银行对利率风险的重视程度不够、反应迟缓、长短期资产负债匹配失衡、利率风险管理基础薄弱等问题,本文选取了所有的16家上市商业银行2007~2011年的数据为样本,运用RSG模型分别进行了横向比较与纵向分析,得出了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在降低利率风险方面需要注意的问题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模型、数据和计算指标

(一)模型的选取

商业银行在进行利率风险分析时采用的模型一般有:VAR模型、持续期缺口模型、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等。其中,VAR模型是衡量市场利率风险的一种重要工具,但其假设却存在着诸多限制,可能无法反映市场流动性严重不足时的市场风险。此外,该模型反映每个交易日结束时的组合风险,而不能够反映在99%的置信水平以外可能引起的亏损;特别是该模型主要依赖历史数据的相关信息作为基准,不一定能够准确预测风险因素未来的变化情况,难以反映重大的市场波动等例外情形。持续期缺口模型亦称为久期模型,是一种静态分析的模型,由于考虑到资金的时间价值,需要预测出未来现金流,因此涉及到了很多的主观假设,比如提前提款概率、提前还贷款概率等,而且该模型的原理与计算都比较复杂。

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方便实用,测量对象和计算方式简单明了,对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研究比较合适。因此,本文主要采用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用一定时期内到期或者需要重新定价的生息资产和计息负债计算出的相关指标,来评估我国传统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存在的问题,进而为其更有效地防范市场利率风险提供依据。

(二)研究数据

本文以国内所有的16家上市商业银行2007~2011年的年报资料为基础,首先,对5家传统的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数据进行横向比较,分析其在利率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其次,对11家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数据与国有控股商业银行进行比对,以此来对比分析国有控股商业银行较之新兴股份商业银行存在的劣势。

(三)利率风险相关计算指标

1、利率敏感性缺口。利率敏感性资产(Rate-Sensitive Asset,RSA)是指在一定期间内展期或者根据协议按市场利率可以定期重新定价的那部分资产。主要的生息资产包括:存放同业款项、拆出资金、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发放贷款和垫款、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等。

利率敏感性负债(Rate-Sensitive Liability,RSL)是指在一定期间内展期或者根据协议按市场利率可以定期重新定价的那部分负债。主要的付息负债包括:向中央银行借款、拆出资金、衍生金融负债、卖出回购金融资产款、应付次级债券等。

利率敏感性缺口(Rate-Sensitive Gap,RSG)又称为融资缺口,是由利率敏感性资产与利率敏感性负债之间的差额所表示的,即RSG= RSA- RSL。

在市场利率波动的环境中,利率敏感性缺口有正缺口、负缺口和零缺口三种状态,在银行的资金配置处于正缺口状态时,利率敞口的该部分资金使得商业银行在市场利率上升时净利息差额增加,在利率下降时则受损;在利率敏感性缺口为负缺口状态时,商业银行在市场利率上升时受损,下降时获利;在利率敏感性资产总量与利率敏感性负债总量处于配平状态下,则此时的利率风险处于“免疫”状态,无论市场利率上升还是下降,浮动利率资产和浮动利率负债的定价都是按照同一方向和在等量金额的基础上进行,因此,市场利率的波动对商业银行的净利息差额不会产生任何影响。根据我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的年报,分别将不同期限的利率敏感性资产与利率敏感性负债计算汇总为一年期以内和一年期以上两个阶段,对于融资缺口的汇总,首先计算出各个时间段的数据,然后再计算累计缺口额即可,整理所得如表1所示。

2、缺口率。缺口率=利率敏感性缺口额/利率敏感性总资产

缺口率一般用于衡量银行融资缺口的风险程度,在缺口率较高的情况下,银行防范利率风险的难度相对加大,需要有雄厚的实力和科学的资金配置策略,才能在获取更高的收益。根据16家上市商业银行的年报,将不同时期的利率敏感性缺口进行整理,分别计算出一年期以内、一年期以上的缺口额,然后再将各项与利率敏感性资产总额相除,即可得到两个时期的缺口率,计算汇总如表2所示。

3、利率敏感性比率。利率敏感性比率(Rate-Sensitive Ratio)反映的是一个相对额,可用于不同的商业银行之间作比较,利率敏感性比率=RSA/RSL。虽然利率敏感性比率与融资缺口之间所采用的计量方式不一样,但是二者所反映的结果都一样。它作为融资缺口的另一种表达方式,二者间的联系相当紧密,当RSG处于正缺口状态时,利率敏感性比率大于1;当RSG处于负缺口状态时,利率敏感性比率小于1;当RSG处于零缺口状态时,利率敏感性比率则等于1。根据16家上市商业银行的年报,将不同期限:不计息、1个月以内、1至3个月以内、3个月至1年、1至5年、5年以上的利率敏感性资产和利率敏感性负债进行归类,分别计算整理出各个时间段所对应的利率敏感性比率,再按照一年期以内、一年期以上分别进行计算,所得如表3所示。

4、利率敏感性偏离度。利率敏感性偏离度=利率敏感性比率-1

在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利率风险之中,如果商业银行采取过于保守的风险管理策略,则可以使利率敏感性偏离度的数值为0即可,如果采用较为积极的风险管理策略,利率敏感性偏离度围绕着0上下波幅可以较大。根据16家上市商业银行的年报,计算汇总出每年度的利率敏感性比率,然后按照上面的计算公式,得到利率敏感性偏离度。

二、RSG模型实证分析的结果

(一)横向分析:在传统的国有商业银行之间

1、对利率敏感性缺口和缺口率进行分析。根据表1中五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数据统计分析不难发现,在一年期以内的时间段,只有中国银行在2009年、2011年以及交通银行在2011年保持了融资正缺口,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在2007~2011年一直保持短期融资缺口为负值,从当时的市场行情来看,由于2008年爆发金融危机,导致大量中小企业倒闭,而在此后的一段时间内,政府大力实施宏观调控,经济逐步开始回暖,2009年下半年市场产生加息预期,促使中国银行及时调整资金配置,灵活运用了短期融资缺口策略获利。在一年期以上的时间段,五大银行都处于正缺口状态,但是这种情况,在2008~2009的降息周期中,却未必是件好事。由于1年期以内的融资缺口值大多数为负值,和1年期以上的正缺口值相互冲抵,使得五大银行的缺口总额基本上为正值,但是在2007利率强劲的上升时期,农业银行的缺口总额却达到了-729,818百万元,受损额巨大。

根据表2的数据分析,五大银行的缺口率总额大致维持在0.1左右,数值较小,说明国有商业银行的资金实力相当雄厚,有充足的资产防范利率市场波动造成的潜在风险。但是一年期以上的缺口率均为正值,且远远大于一年期以内的短期缺口率,二者之间的差值在-0.008~0.3378之间,由此可以看出其长短期资产负债配置极其不合理。

2、对利率敏感性比率和和利率敏感性偏离度进行分析。根据表3的利率敏感性比率数据汇总,一年期以内的敏感性比率大致维持在0.7989~1.0397之间,只有中国银行在2009年、2011年和交通银行在2011年的一年期以内的利率敏感性比率大于1,在2011年市场利率走高的趋势之下,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在短期内获利明显。

一年期以上的敏感性比率基本上在1.2685~4.4484之间,而2007~2011间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和建设银行的敏感性比率整体上明显高于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其中,2007年农业银行和2008年建设银行的敏感性比率除外),在2007年里,一年期以上的敏感性比率要远远高于其他各个年份的数值(农业银行除外),而2007年正处于高通货膨胀期,利率的频繁上调,使得国有商业银行获利非常明显,但是,这种较高的敏感性比率在2008~2009年的降息周期中,却成为了一种劣势。2007~2011年利率敏感性比率的合计值大致在1.04~1.06之间,接近于1,较为稳定,这说明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应对市场利率风险时,整体上采取的缺口策略还是相对保守的。

2007~2011年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的利率敏感性偏离度的合计值大致维持在0.066左右,而农业银行在2007年的敏感型偏离度却高达-0.1229,使其面临较高的利率风险,在2008~2011年间的敏感性偏离度却又远远低于其他的国有商业银行的数值,因此,与其他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相比,农业银行在此期间的资产负债受市场利率波动影响的风险比较小。

(二)纵向比较:在传统国有商业银行与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之间

1、对利率敏感性缺口和缺口率进行分析。在2007年为了控制流动性过剩,我国的存贷款利率不断上调,理论上,各大商业银行应当保持适度的正缺口率将有助于提高利息收入,在11家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中,招商银行、浦发银行、中信银行、华夏银行、宁波银行、北京银行等6家银行都持有一年期以内的正缺口率,短期利息收益明显。其中,中信银行是持有的正缺口率最大的一家,利率每上调1个百分点,利息收入就会增加约一年内到期资产的0.0372%,但是根据表2的数据显示,在2007年里,我国传统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短期敏感型缺口率均为负值,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其中农业银行是16家银行中持有短期负缺口率最大的一家,当市场利率上调1个百分点,农业银行将会损失短期资产的0.2149%。

2008年存贷款利率一直下调,而且降幅相当得大,5家国有商业银行由于总资产规模比较庞大,调整缓慢,仍然延续了2007年的资产负债状况,使得一年期以内的缺口率仍然为负值,短期利息收入非常可观,但是一年期以上的缺口率却在0.0624~0.1734之间,均为正值。而11家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一年期以上的缺口率在-0.003~0.0619之间,因此在长期来看,2008年利率急剧下降的环境中,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整体上的损失率要比国有商业银行小一些。其中,浦发银行将一年期以上的缺口率从0.025灵活的调整为-0.003,适应了市场利率变化趋势,值得肯定。

由于2009年我国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并未调整变动,但是市场产生了强烈的加息预期,根据表1中的数据分析得出,浦发银行对金融市场释放出的这一信号很快作出反应,将其一年期以上的利率敏感性缺口从2008年的-3,956.47百万元扩大至29,270.01百万元。在随后的2010~2011年利率小幅上调的过程中,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利率敏感性缺口的变化趋势并不是很大,只有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在2011年将其一年期以内的缺口额调整为正值,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在短期内都承受了一定的利息损失,而11家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在2011年基本上保持了敏感性正缺口(除南京银行、北京银行之外),短期获利较多。根据表2数据的整体分析,可以发现11家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缺口率约为0.05,长期资产负债配置状态处于较为合理的水平,但是5家国有商业银行一年期以上的缺口率大致维持在0.12左右,数值偏高,说明其长期资产负债配置问题严重。

2、对利率敏感性比率和和利率敏感性偏离度进行分析。表3数据显示,5家国有商业银行在2007~2011年间,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的一年期以上的利率敏感性比率最高,基本范围大致在2.2~4.45之间,较一年期以内敏感性比率的数值高很多。在2011年利率上升时期,理论上,敏感性比率值大于1,才能获得一定的利息收入,从表3的数据显示中可以看出,11家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只有南京银行和北京银行的一年期以内敏感性比率值小于1,其余的9家银行短期敏感性比率值都大于1,符合模型要求的占到了绝大多数,而在5家国有商业银行中,2011年的短期敏感性比率值大于1的却只有两家(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因此相比之下,其短期的情况不容乐观。此外,在2008年利率急剧下降时期,而11家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偏离度大致在0.45249左右(南京银行除外),与之相比,5家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长期偏离度较高,基本上维持在1.74088左右,因此受利率下降的影响,一年期以上的利息损失巨大。在2007~2011年间,5家国有商业银行的利率敏感性偏离度总值在-0.1229~0.0821之间波动,而11家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敏感性偏离度总值在0229~0.1504的范围内变动,明显的高于前者,因此,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采取的利率风险管理策略较为积极,而5家国有商业银行在利率风险中则显得较为被动。

三、结论

从以上的实证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虽然5家国有商业银行拥有的资金实力特别雄厚,具有一定抗风险的能力,但是又由于自身规模庞大,面对复杂变幻的市场利率环境,反应比较迟滞,不能顺应利率变动而迅速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在整体上采取的策略较为保守和呆板,因此在利率风险中损失较为严重。正如以上分析所得出的农业银行在2007年利率上升期受损额直接达-729,818百万元。与此同时,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在预测市场利率走势时,反应较为灵敏,尤其是浦发银行运用不同的缺口策略,将一年期以上到期的敏感性资产和敏感性负债规模审时度势地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利率风险防范较为合理,值得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借鉴。而且,大型的国有商业银行一年期以内的敏感性比率小于1,而且一年期以内与一年期以上缺口率之间的差额极大,说明其短期与长期之间的资产负债难以匹配,严重的依赖短期借款来维持长期的贷款需求,这一“短借长贷”问题使国有商业银行面临更大的市场利率风险。因此,5家大型的国有商业银行对自身的资产负债结构需要作出适时的调整。

此外,在整个波动的市场利率环境之中,国有商业银行一度倾向于延续惯有的融资缺口状况,使其在2008年利率大跌之时,一年期以上的利息损失巨大。因此,为了加强自身的风险防范能力,需要增强市场利率信息传导的时效性,高度警觉利率风险,提高自身的灵敏度,重视专业的利率风险管理人才,强化内部培训机制,建设人才队伍,以更加科学地预测利率走势,灵活运用缺口管理策略,最大限度规避市场利率风险。

参考文献

[1]戴国强.商业银行经营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郭奔宇.商业银行利率风险识别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05,(11):62-73。

[3]李百吉.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实证分析[J].改革与战略,2009,(4):75-79。

第7篇:银行利率范文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先后进行了利率市场化改革。伴随着利率自由化改革而来的是利率的波动更加频繁、利率波动的幅度更大。在利率管制的条件下,利率变动次数较少,变动的幅度也相对较小,利率风险对商业银行来说不是一个主要问题。然而,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利率风险管理对商业银行的重要性不断增加,利率风险管理提升为商业银行管理的主要职能。

我国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近年来,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越来越快。2002年十六大报告提出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人民银行也明确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时间表。可以预见,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增加,利率风险管理对我国商业银行会越来越重要。

一、利率风险的衡量

衡量利率风险的最常用的工具是久期(又称为持续期)。久期的概念是由美国经济学家Macaulay于1938年首次提出的。Macaulay持续期是指以现值方式收回金融工具价值的平均期限,或者说,持续期是金融工具的加权平均期限,权重为金融工具每期利息收入(最末一期还包括本金)之现值与金融工具现值之比。Macaulay持续计算公式是:

上式中,D为持续期,Sn为第n期预期的现金流,m为最后一次现金流支付的时期,i为贴现率。

久期之所以成为利率风险衡量的重要工具,是因为久期反应了当市场利率变化时,证券价格对利率变化反应的敏感程度。假定某种证券的持续期为N,那么,当市场利率上升一个百分点时,证券价格下降N个百分点;反之,当市场利率下降一个百分点时,证券价格上升N个百分点。

商业银行暴露于利率风险的大小可以用资产负债的持续期缺口来衡量。

一家银行的净值(NW)等于其资产价值(A)减去负债价值(L),即:

NW=A-L

当市场利率发生变动时,银行的资产和负债价值相应变动,从而使银行净值也发生变动,即:

ΔNW=ΔA-ΔL

持续期缺口管理的目的就是试图构造持续期零缺口,使得利率变动对银行资产价值和负债价值的影响相互抵消,从而保持银行净值不变,即实现银行净值对利率风险的“免疫”。

具体做法是:先计算出银行每笔资产和负债各自的持续期,然后以每笔资产或负债的价值占总资产或总负债价值的比重为权数计算出银行总资产和总负债的加权平均持续期,分别以DA和DL表示,则银行的资产负债持续期缺口(Duration Gap)应表示为:DP=DA-μDL

其中μ=负债总额/资产总额,由于负债总是小于资产,所以μ

只要持续期缺口不为零,那么利率变动必然会导致银行净值的变动,从而使银行面临着利率风险;并且可以证明持续期缺口的绝对值越大,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就越大,因此,最稳妥的办法是调整银行自身的资产负债结构,使得持续期缺口为零。

二、利率风险管理

暴露于利率风险的商业银行,可以采取两种不同的策略。一种策略是,如果商业银行预期未来利率将发生有利于风险暴露的变动,它可以不采取任何行动。这样,如果未来市场利率确实发生与它所预期一致的变化,它就可以从利率风险暴露中获得收益。这种策略称为主动性策略。但是,利率是很难预期的一个经济变量,如果到时利率发生相反方向的变化,商业银行将会遭受很大的损失。因此,比较稳妥的做法是采取另外一种策略,即防御性策略。暴露于利率风险中的商业银行,通过调整资产负债表的结构或买卖金融衍生证券,将利率风险暴露控制在它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这种策略称为防御性策略。

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暴露部位的保值方法有:现货、期货、期权以及互换等。现货保值就是通过新的投资决策来改变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结构,通过买卖现货进行保值,这样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是减少了,但其盈利指标和资本充足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期货、期权、互换保值是通过期货、期权、互换等保值工具来锁定或调整未来净利息收入。商业银行的管理人员根据套期保值工具的成本和违约风险,以及套期保值有效性和套期保值期间等因素,从众多的工具中选取最合适的。

1、利率期货

利率期货(Interest Rate Future)合约是指在将来特定的时间,以事先商定好的价格条件购买或销售规定数量的有固定收入的有价证券的一种标准化合同。为了对资产负债表中的利率风险暴露进行保值,商业必须在期货市场上持有与现货市场上相反的头寸。这样,当利率变动时,银行在现货市场上的损失将会和期货市场上的盈利相互抵消,因利率风险而带来的损失也就减小了。运用利率期货进行保值的最大优点是,银行只需要支付少量的保证金对期货交易进行担保,就可以为大量的存、贷款与证券进行套期保值。

当采用远期利率协议来避免利率风险时,可以设计得使这份远期利率协议市场价值的变动正好能够抵消标的资产受风险影响而产生的价值变动。但是,标准化的利率期货合约的市场价值变动值就不一定正好与标的资产受风险影响而产生的价值变动相符合。于是人们就通过计算正确的保值比率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所谓计算正确的保值比率,实际上就是决定需要买卖多少份期货合约才能使保值交易资产组合的总值变动等于标的资产风险的变动值。

影响保值比率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面临风险的本金数额、风险的期限、风险基础、清算金额、保证金流量。前面两个因素是取重要、最基本的,后面几个因素则是在构造完全套期保值方案时才起作用。

2、利率期权

利率期权的持有者有权在期权到期前,以合约确定的执行价格向期权的卖方出售证券或从卖方买入证券。与其它几种管理利率风险的工具相比,利率期权只是赋予了其持有者买入或卖出证券的权利,而不是义务。这样,利率期权的持有者既可以避免利率不利变动带所带来的损失,又可以享受利率有利变动所带来的利益。而其它几种利率风险管理工具,虽然避免了利率不利变动所带来的损失,但同时也让银行无法从利率的有利变动中获得好处。当然,期权的持有者为了获得这一权利,必须向期权的卖方支付一定的期权费作为补偿。

3、利率互换

第8篇:银行利率范文

1 我国现行银行利率存在的问题及危害

现代经济中,银行利率是联系金触领域与实际经济活动的纽带,是货币传递过程中的枢纽。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银行利率逐渐成为影响经济主体决策的重要参数,利率政策也日益成为我国货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经济正进入新的高速增长时期,现行的利率体制存在着诸多问题,与经济增长大格局不相适应。

1.1 管理模式问题

我国目前的利率管理体制是由政府控制,即由中央银行确定。但是,由于我国的中央银行在职能上、组织上、人事上等各方面都缺乏足够的独立性,使得我国的利率政策往往并非是由中央银行自主决定,而是由企业主管部门、商业银行、财政部门和中央银行等各个利益集团经过多方谈判、博弈达到利益均衡的结果。不仅如此,现行利率管理体制虽经几次变革,但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模式,除国家法定利率之外没有市场利率,浮动利率基本上实行的是“一刀切”的做法,变成了事实的法定利率,且贷款利率水平不论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和行业承受能力的大小,也实行了“一刀切”。在这种情况下,各地区、各级银行无法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行业间利率水平差别和企业经济效益好坏。实行不同的贷款利率,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不能真实、全面、完整地体现社会资金供求状况、企业盈利水平和资金周转及使用效益等。

1.2 行政干预利率政策的情况日益严重

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化,利率对经济的影响不断增强,利率传导机制开始发挥作用。然而,行政干预利率政策的情况日益严重,在现行的利率管理体制下地方政府干预利率政策屡见不鲜,当地政府部门可以与中央银行联合发文,要当地专业银行具体贯彻执行剩翠文件,甚至由政府部门领导批示利率文件作出具体规定要银行执行。

1.3 利率政策信息时滞和决策时滞的现象

我国在制定利率政策时,会考量社会资金总供求状况、企业成本水平、银行利率和市场价格等多种经济变量。这里面就存在着两个问题:第一,信息时滞。在各种经济变量中,有一些变量是很容易获得的,而有些变量,诸如企业成本等就很难及时获得,这就会产生信息失真的情况,影响了政策的准确性;第二,决策时滞。我国的政策制定的过程实际上是各方利益主体讨价还价的过程,这种程序带来的问题是复杂程度加大,而且决策时间长,制定出来的利率水平往往滞后于经济形势的发展,也很难准确估价到每次利率调整所产生的效果,不能做到前瞻性的政策调整。

2 银行利率下调对我国经济运行的影响

伴随着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利率的不断变化,也促使了我国利率政策的发展,并且在指导我国货币走向上起到了关键的一环。我国对经济进行监控、调整,从而提高金融市场的能力,其中利率的变化就在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利率政策属于货币政策的一部分,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利率的变化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就会对市场经济的运行产生影响,改变经济运行中的资金供给与需求,这种影响涉及面广,渗透到经济活动中的各个方面。

2.1 银行利率下调对居民储蓄的影响

尽管中央银行相继两次降低利率,但居民储蓄却保持了以往的较高增长。这十多年来的数据表明即使在通货膨胀率高的年份居民储蓄增长率并不会低下来。在二下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通货膨胀较高的年份里,除了1988年例外,其他年份居民储蓄的年增长率超过了17年的平均数字32%。近些年来,由于物价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保障体系的有待健全、居民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等,使得居民更愿意进行储蓄而非在市场上进行投资。那么,利率水平的高低很明显会对居民储蓄的水平有一定的影响。当利率提高,居民则更愿意进行储蓄,以期获得足够多的利息收入;与此相反,当利率降低,居民则很可能会在市场上寻求其他的投资机会,以此来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因此,政策可以通过对利率的调整来刺激消费,引发投资。

2.2 银行利率下调对市场经济的影响

相比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利率在我国经济运行调控中发挥的影响还存在限制,利率调整还不能完全及时、充分地反映经济运行的变化。这里原因比较复杂:一方面,我国法定存贷款利率的管理机制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利率确定和形成机制不同,不可简单对比两种利率调整的频率和幅度;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也与发达国家有差距,利率作为经济金融调控手段之一,相当多地要考虑与其他调控手段的协调配合。通常,利率调整与经济运行变动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利率变化与通货膨胀、经济增长等宏观变量和劳动生产率、企业利润率等微观变量之间的关系来描绘分析。市场经济主体行为变化会体现其关于利率变动和经济变化的理解,并通过市场交易反映到市场利率和价格的变化上来。利率政策的变化不仅仅通过存款利率来影响居民的储蓄和消费倾向,同时也通过贷款利率来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当利率提高,银行会相应的提高贷款的门槛,延长贷款审批的时间,使得企业获得贷款比以往更加困难,同时也要比以往付出更多的利息成本,这在一定程度上就限制了企业贷款的积极性。相反,当利率降低,企业可以很容易的以低息获得贷款,从而激励他们在市场上积极的寻求投资的机会,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刺激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他们对利率变化的敏感性更高,因为相对于大型企业来说,他们更依赖于银行的贷款,而贷款利率的高低,贷款审批的时间长短及严格程度将对他们产生较大的影响。

第9篇:银行利率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利率风险、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管理的核心之一。随着我国金融业改革和金融创新的推进,国有商业银行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受到很大的考验。其中利率风险是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分析我国利率市场化过程中蕴藏的风险,寻求控制方法,是摆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面前的现实问题。

1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表现形式

利率风险(InterestRateRisk)通常是指在一定资产负债期限结构下,官方利率或市场利率变化给金融机构的成本和收益造成的影响。历史上美国在利率市场化后,其部分商业银行也曾遭遇过比较严重的利率风险。当时,利率风险与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被银行并称为三大金融风险。利率风险按照来源的不同,可以分为重新定价风险(RepricingRisk)、收益率曲线风险(YieldCurveRisk)、基准风险(BasisRisk)和期权性风险(Optionality)。

1.1商业银行最主要和最常见的利率风险形式就是重新定价风险。

重新定价风险也称为成熟期错配风险,来源于银行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到期期限或重新定价期限所存在的差异。这种重新定价的不对称性使银行的收益或内在经济价值会随着利率的变动而变化。例如,如果商业银行以短期存款作为长期固定利率贷款的融资来源,当利率上升时,贷款的利息收入仍然是固定的,但存款的利息支出却会随着利率的上升而增加,从而使银行的未来收益减少和经济价值降低。

1.2在重新定价不合理的情况下,会对商业银行造成收益率曲线风险。

这是在重新定价的不对称性也会使收益率曲线的斜率、形态的变化对银行的收益或内在经济价值产生不利影响,从而形成收益率曲线风险,也称为利率期限结构变化风险。例如,若以五年期政府债券的空头头寸为10年期政府债券的多头头寸进行保值,当收益率曲线变陡的时候,虽然上述安排已经对收益率曲线的平行移动进行了保值,但该10年期债券多头头寸的经济价值还是会下降。

1.3商业银行面临的一种重要利率风险就是基准风险也称为利率定价基础风险。

在利息收入和利息支出所依据的基准利率变动不一致的情况下,虽然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的重新定价特征相似,但因其现金流和收益的利差发生了变化,也会对银行的收益或内在经济价值产生不利影响。例如,一家银行可能用一年期存款作为一年期贷款的融资来源,贷款按照美国国库券利率每月重新定价一次,而存款则按照伦敦同业拆借市场利率每月重新定价一次。即使用一年期的存款为来源发放一年期的贷款,不存在重新定价风险,但因为其基准利率的变化可能不完全相关,变化不同步,就会使该商业银行面临着因基准利率的利差发生变化而带来的基准风险。

1.4商业银行面临的一种越来越重要的利率风险就是期权性风险。

它主要来源于银行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中所隐含的期权。一般而言,期权赋予其持有者买入、卖出或以某种方式改变某一金融工具或金融合同的现金流量的权利,而非义务。期权可以是单独的金融工具,如场内(交易所)交易期权和场外期权合同,也可以隐含于其他的标准化金融工具之中,如债券或存款的提前兑付条款、贷款的提前偿还等等。一般而言,期权和期权性条款都是在对买方有利而对卖方不利时执行,因此,此类期权性工具因具有不对称的支付特征而会给卖方带来风险。而且,如今越来越多的期权品种因具有较高的杠杆效应,还会进一步增大期权头寸可能会对商业银行财务状况产生的不利影响。

我国商业银行自成立以来,尚未经历过真正完整的利率波动周期的洗礼,这意味着今后它将面临着利率市场化带来的严酷考验。由于我国的金融资产结构体系是以银行体系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不仅会对社会资源的配置和融资方式的改善产生不利影响,还使得金融风险过于集中在银行业。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计算,20__年银行贷款猛增3万亿元,其中超过65是地方政府主导的投资项目,而在企业外部融资的固定资产投资比例中,45为银行贷款。20__年底,在银行总共18.9万亿元的贷款余额中,约半数是以房产做抵押的。20世纪九十年代初的投资膨胀后,形成不良贷款约1万亿元,大概占全部贷款增量的50。而这次投资膨胀可能会导致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增加0.5万亿到1万亿元。这些不良贷款将在今来的几年带来金融市场上掀起轩然大波,并由于利率市场化进程深刻影响到利率风险。

2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对策

目前,商业银行防范利率风险比较广泛使用的管理技术主要有表内管理技术和表外管理技术。表内管理技术,即对表内资产负债项目的期限进行比较和调整,管理利率风险的技术包括以收益为基础的缺口管理技术和以价值为基础的持续期管理技术。表外管理技术,指运用金融衍生工具管理利率风险的技术。常用的金融衍生工具有:利率期货、利率调期、利率上限、利率下限等等。然而,面对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相对落后的状态,我国商业银行在应用这两项重要管理技术时常常发现事与愿违。为此,我们应该进一步讨论在现实国情下的切实可行的利率风险管理对策。

2.1避免资产过度扩张,适当扩大资本的约束范围。

由于我国宏观因素和产业走势,我国商业银行一直有规模片面夸张的现象。这种现象加剧了宏观经济的波动,通过信贷资金注入进一步吹大金融泡沫,也很容易把自己置身于利率风险之中。在这种形势下,商业银行应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资本套利行为,严控对过热行业的贷款审核流程,合理地收缩高风险的信贷规模,从而真正避免人为的使利率差额扩大,即一方面拼命高息收揽储蓄,一方面低息发放贷款。

2.2建立完善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

有效计算和管理利率风险的最便捷途径就是通过资产负债管理。资产负债管理是以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协调为目标,对银行资产负债表进行一种全面的、动态的、前瞻的综合平衡管理。它不仅可以计算和管理利率风险,也可以协调商业银行的短期和长期盈利目标,根据业务策略对经济资本进行最优化配置。

2.3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利率风险预测模型。

利率风险的预测是可以通过计算不同时期的敏感性缺口来测量的。利率敏感性资产是指那些在一定时限内到期的或需要重新确定利率的资产。主要包括:政府与个人借款者发行的短期证券、短期贷款、可变利率的贷款与证券等。利率敏感性负债是指在一定时限内到期的或需要重新确定利率的负债。主要包括:货币市场借款、短期储蓄账户、同业拆放等。利率敏感性资产与敏感性负债的差额被称作利率敏感性缺

口。通过计算利率敏感性缺口来预测商业银行所承担的利率风险,是一个有效而科学的方法。2.4引入金融工程弱化利率风险

将金融工程引入利率风险管理中,充分运用各类衍生金融工具,如远期合同、利率期货、利率期权、利率上下限和利率互换等来规避风险。这些利率衍生证券以利率债券或其他利率工具为标的,是金融机构利率风险管理中最为灵活的工具。这些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一方面为商业银行规避利率风险提供平台,另一方面,扩大了企业融资渠道,弱化了目前金融风险向银行集中的趋势。

2.5加大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

国外商业银行的经营领域不仅涵盖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而且还从事信托业务、投资银行业务、共同基金业务、保险业务、商业票据贴现和资本市场业务。仅就中间业务品种来说,大约是我国商业银行现有中间业务品种的3~4倍。随着我国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存款人在追逐更高利息的动机下,会出现存款的非中介化和集资证券化。我国商业银行的存款贷款利息差额将不断缩小,再加上为竞争优质客户,各行都面临着下调贷款利率的压力。同时投资银行通过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工具,正渐渐侵蚀着商业银行的市场。因此,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是目前有效规避利率风险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赵志宏.商业银行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J].银行家,20__,(1):78-80.

[2]袁轶.利率市场化打乱商业银行阵脚[J].资产市场,20__,(2):31-32.

[3]曲世英,郭福春利率市场化以后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分析[J].企业经济,20__(3):157-158

[4]邹江,张维然,徐迎红.中外商业银行收入结构比较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__,(12):5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