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草房子主要内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曹文轩已经习惯了那样的湿润的空间。现如今,他虽然生活在都市,但那个空间却永恒地留存在了他的记忆中。于是曹文轩根据自己的亲身感受和经历,在1995年开始创作小说《草房子》。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最新曹文轩草房子读后感,欢迎阅读!
最新曹文轩草房子读后感1那是一片怎样的油麻地?“美”“力”“真”的梦想在其中回荡。
那是一群怎样的孩子?在他们的身上刻映着天真、幼稚和善良,散发着优秀的民族情怀。桑桑就是这样的一个少年,他的淘气、富于幻想和不谙世事就像一轮旭日朝阳。他跳着、蹦着、笑闹着,简直就是精灵的化身。纸月不同于桑桑,纸月是一个美好的女孩,她是美的象征,她纯净如雪,飘逸如风,含着淡淡的忧郁,浅浅的酸辛。她神秘的身世与超脱世俗的书卷气使得更加的美轮美奂。
那是一群怎样的大人?当野风吹响着叶子散发香的苦艾,秦大奶奶的形象也就忽影忽现。秦大奶奶喜欢艾,她说,艾好,艾干净,艾有药味,夏天这儿没有蚊子,也没有苍蝇。秦大奶奶爱这块土地,她宁愿露宿也不愿离开它,那是她和她的丈夫秦大几十年的心血换来的。在这几十年里,他们没有白天和黑夜,没有阴天与晴日,没有炎热与寒冷,他们对痛苦变得麻木起来,但他们唯一的幸福就是做着土地的梦。
几十年啊!他们终于在这片土地的中央盖了一幢草房,一地的麦子在和风中一日一日的绿着,未等到收获的五月,秦大在田埂上永远的睡着了。这块土地是秦大奶奶一生要保护的!当得知,这块土地要办学时,她不肯,不准,她不愿离开,死也不要,所以她倚着自己老眼昏花,拄着拐杖,横穿菜园,一路把菜苗踩倒了许多;她把学校的瓜、豆荚摘去扔到大河里;她养了一群鸡鸭鹅,让它们在学校里乱窜。她的行为举动很单纯、幼稚,她只想证明,这块土地是我的!
当他被强行抬走时,她没有做任何挣扎,乖乖地躺在门板上,甚至连叫唤都不叫唤一声,秦大奶奶是被扶到椅子上的她的样子使人相信,这一回,她已经不得不接受事实了。可是晚上,艾地中央,秦大奶奶蜷曲着身子,卧在艾丛中,她是如此的热爱这片土地啊!当他救了一个女孩时,这一切都变了,油麻地的人们接受了她,她也接受了油麻地的人们。
本以为这样可以相安无事的过日子,但在黄昏时分,秦大奶奶与油麻地的人们永远的分别了,而仅仅是因为捡一只落水的油麻地小学的南瓜。剧情虽然诙楷和滑稽,但从中透露着人生的苦涩。老人的葬礼很壮观,是油麻地里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油麻地小学的老师和孩子们,一个挨着一个排着,竟有一里多长……
《草房子》就像一瓶陈年老酒,酒味甘甜像岁月一样绵绵流长,越品越香!
最新曹文轩草房子读后感2利用双休日的时间,看完了《草房子》。心里头有种什么感受,无法用什么词来形容。准确地说,应该是震撼,一种美的震撼,美的心痛吧。
说实话,这本书我买了很久了,一直没有认认真真的去看它,当初买的时候也是听了别人的话才买的,我把它搁在书架上,写完作业后,就去书架前看看,翻翻。不经意间,注意到了《草房子》,才想起,原来这书我还没有看完呢。所以就立刻捧读起来,两天就读完了。
这是一部讲究品位的少年长编小说。
写了一个善良,天真的男孩桑桑刻骨铭心,终身难忘的六年小学生活。六年中,他亲眼目睹或直接参与了一连串看似寻常但又催人泪下,震撼人心的故事。让人从中不为人知的感叹,从中受到启发。
草房子,它本身就是那么原生态,纯自然的东西,根根乳白色的闪闪发亮的茅草全部来自于海滩的自然中,“受着海风的吹拂与毫无遮挡的阳光的暴晒”柔软,韧性,密实,“冬天是温暖的,夏天是凉爽的”,它是原始的,又透出一派古朴来。现在到处都是水泥钢筋混凝土速成的框架楼房,别说“冬暖夏凉”反而是“冬冷夏凉”,只能靠先进的空调来急救酷暑严寒,而窗外排出的热量,汽车尾气的热量又充斥在现时的天空,更加的燥热反常。
书中主要是萦绕于心中的是“草房子”的孩子在遭遇苦难时的默默承受苦难的坚韧的毅力美。
桑桑,小说中一个贯串始终的主人公,他的独特,他那种隐隐的普爱之心处处给苦难中的朋友以无形的力量。他,支撑起油麻地孩童世界的一片天空,注定他在“一大片金色”的草房子中走出疾病走出油麻地走向“那只巨大的旋转着的花环”……
纸月,一个很可怜的小女孩,和奶奶在一起孤苦伶仃的。但很坚强,一路坚持走了过来。
细马,虽然以前不找邱二妈的喜欢,但在经历了一场水灾之后,重新又回去了,扛起了一个家庭,自己则作了一个牧羊少年。
还有杜小康……
我喜欢这本书,不仅因为那悠然的笔调,那流水般的叙述。还有书中那一首首纯真的童谣。它们的出现,犹如在一幅画卷上添加了缤纷色彩。
最新曹文轩草房子读后感3我是城里的孩子,整日在娇生惯养中度过,不了解外面的世界,甚至有一点小脾气,总爱以自我为中心。读了曹文轩的《草房子》后,我才了解到乡下孩子的生活和最纯洁的友谊。
桑桑是这个故事的主人公,他是一个调皮、善良、具有同情心的一个小男孩,他叫了许多和他年龄相仿的好朋友:文静聪明的纸月、想获得别人尊重的陆鹤、家庭富有的杜小康、年事已高、善良的秦大奶奶、撑起家庭重担的细马,个个都是勇敢的。
乡下的孩子们都很淘气,动不动就要打架,来回抛砖头,在我看来非常危险,特别随便,但是,所有的孩子都是那么纯真,那么可爱。
用诗一般美丽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副百看不厌的江南水墨画:金色的草房子,苦苦的艾叶,静静的大河,一望无际的芦苇荡……
纯净的美。文弱、恬静、清纯、柔和的纸月,不仅学习好,而且生性善良、懂事,她是那么完美,她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蕴含着巨大的能量,感染和改变着周围的每一个人,仿佛是真善美的化身。
陆鹤是个秃顶的孩子,常常被人戏弄,陆鹤十分苦恼,孤独,常常坐在河边偷偷的哭泣,想尽办法掩盖自己的缺陷。但他从不放弃对自己尊严的守护,勇敢的承担了学校参加汇演的秃头角色,并出色的完成了任务,让同学和老师对他刮目相看。
杜小康家曾经是油麻地最富有的人家,生活在高大阔气的红门里,但是一夜之间,父亲病了,为了给父亲治病,他的家里变得一贫如洗,学习成绩名列前茅的他,不得不辍学在家,和父亲一起到离家很远的大芦荡里去放鸭。
杜小康,他没有自己怜悯自己,更没有让别人来怜悯他。他用稚嫩的肩头毅然地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在学校门口摆起了小摊,让每个人都看到了他坚韧之后的美丽与优雅。杜小康的故事告诉我,富有的时候,不能浪费,不能高傲自大,贫穷的时候,也不要自卑,尽自己所能,克服种种困难,想尽一切办法渡过难关。
这就是人性之美散发出来的独特力量,《草房子》用这些最纯真的爱告诉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充满了酸甜苦辣,苦难和幸福犹如白昼和黑夜一样,永远与我们相伴,当苦难来临的时候,我们不能逃避,要满怀希望,微笑着去面对。
草房子,洗涤人们身心的书本。
最新曹文轩草房子读后感4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叫《草房子》。这本书的内容非常精彩,我恨不得一天就把这本书读完。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一个叫桑桑的男孩,他很调皮,在他身上发生了许多好玩的事。但是,他后来得了一种病,当所有人都认为没有希望了的时候,终于找到了一位能治得好这种病的高手,最后桑桑的病好了。
再来说说这本书里的主要人物吧。桑桑,这本书的主人公,他是一个活泼顽皮、善良、重情重义的孩子,当其他孩子都不想接近、不喜欢秦大奶奶时,他却一点儿也不讨厌她。他还帮助了杜小康很多次,竟然还把自己最喜爱的鸽子卖掉了一部分,给了杜小康钱,杜小康才能有货在学校门口卖。
杜小康是一个爱干净的男孩,刚开始,他的家庭很富裕,他的学习也非常好,是班上的班长呢!可是后来,杜小康家破产了,他的父母再也没有钱和精力来来供他上学,但杜小康对上学非常向往,他还要坚持学习。他把班上一个女同学的课本偷来自学,我觉得这个方法不是很好,杜小康其实可以趁放学时找他的朋友桑桑给他补习功课,用不着偷课本。再回到杜小康身上,桑乔校长说过,日后杜小康一定是油麻地最有出息的孩子,我也是这样认为的,因为杜小康小学时就接受了这么多不好的事情,但他还能坚持下来,并在学校门口摆小摊卖东西,我很看好杜小康。
纸月是个学习很好,文笔很好,写字很好看的小姑娘,班上也只有她的学习成绩能和杜小康一拼。她以前是在板仓小学上学,后来才转到了油麻地小学。不过很快,她就和油麻地小学里的同学们成了好朋友,融入了这个大家庭里。
最后,随着桑乔工作的变故,桑桑也要随着桑乔离开油麻地,桑桑很舍不得这里,舍不得这里的每一个人。油麻地的每一件事都给桑桑留下了深切的回忆,桑桑在这里的每一天都是最美好的回忆。
我从杜小康的身上体会到了很多,他家里破产还非常想学习,而我们,生活在比杜小康好得多的生活环境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有时却还很拖拉,不想学习,我们大家应该都要像杜小康一样,勤奋好学,努力学习!
最新曹文轩草房子读后感5今年寒假,我读了一本名叫《草房子》的书,它是由中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所写,是一部富有品位、格调高雅的儿童长篇小说,认真读了两遍后,我感触很深。
故事的大体内容是这样的:主人公男孩桑桑,在油麻地小学度过了六年刻苦铭心、终身难忘的校园生活,亲眼目睹或直接演绎了一连串看似寻常但又催人泪下、震撼人心的故事:少男少女之间纯洁无瑕的情意,不幸少年与厄运相拼时的悲怆与优雅,残疾男孩对尊严的执著坚守,在死亡体验中对生命的深切而优美的领悟,垂暮老人在人生的最后瞬间闪耀出的人格光辉,大人们之间扑朔迷离且又充满诗情画意的情感纠葛……这一切,清楚而又朦胧地展现在少年桑桑的世界里。
这本书的内容让我有感动有开心。让我开心的是因为有好多搞笑的歌谣,比如说这个:姐姐十五我十六,妈生姐姐我煮粥。爸爸睡在摇篮里,没有奶吃向我哭。记得外公娶外婆,我在轿前放爆竹。哈哈,都倒过来了,好搞笑哦!让我感动的是,红门里的杜小康,因为父亲的原因,被迫停学,但他并不放弃上学的念头,跟着父亲杜雍和靠赶鸭子下蛋挣钱读书,尽管最后没能成功实现。不光这一个,还有好多让我感动的地方。
《草房子》里有好多人物,我最喜欢的人物是温幼菊,她是油麻地小学的音乐老师兼语文老师,唱起歌来很动听,是桑桑最喜欢的女老师。她有一个小屋,小屋有一个古朴而文雅的名字——药寮,她每天都在里面熬药,因此里面常常飘出来药香。温幼菊为人慷慨、善良,当桑桑生病时,她主动上去说:“我已熬了十多年的药,我知道药该怎么熬。让我来帮你们看着桑桑喝药吧。”于是,她天天给桑桑熬药。不仅这样,她还给了桑桑勇气,让桑桑在看似最后的时光里坚强了起来。这就是我喜欢温幼菊的原因。
《草房子》让我懂得了许多道理,比如:不歧视别人,要勇于正视自己。病魔不可怕,要勇敢的战胜它。等等……想想里面的人物,他们也有很多的好品质值得我们学习:杜小康面对有所改变的生活,不畏缩,勇于正视它。细马尽管是被要来的,但对邱二爷和邱二妈像对亲人一样亲。这些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要向他们学习。
DOI:10.3969/j.issn.1674-7739.2012.06.009
日本明治时代,在以银座“炼瓦”(烧制的砖瓦)街建设的方式对东京进行全盘西化式的改造难以为继之后,至1880年代,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城市人口的增多,以前老的城市格局同社会发展需要的矛盾更加突出,大火、传染病、交通拥堵等灾害频发。日本政府为此进行城市转型的摸索与尝试,这一阶段最突出的就是东京防火改造以及所带来的城市面貌的变化。
一、东京防火改造的背景
1873年神田福田町火灾后,当时银座工程尚未完工,但是日本政府决定另辟蹊径,在重建区域的大道上,建夯土造的房子,小路胡同两旁的房屋屋顶一律用瓦顶,目的在于形成防火带,但执行不力。1878年神田黑门町火灾后,政府决定建两条炼瓦造、夯土造的防火带,其它地区则进行屋顶改铺瓦片工程以防火,最后,防火带建成了,但屋顶防火却因居民反对、拖延未成。
1879年12月12日,日本桥箔屋町发生了进入明治年间以来的最大火灾,烧掉了79个町、万余户住宅。新任东京府知事松田道之在灾后,立即着手实施治本计划,于第二年的正月,提出了《东京中央市区改造计划》。他主张:第一,要确定公共建筑物的位置。第二,要对街道、河道、桥梁、煤气管道、上水道等城市基础设施继续规划改造。第三,要进行火灾预防改造以及制定相应的住宅建设规则。第四,兴修海港。第五,要对工厂、仓库、市场等的区位进行规划等,松田认为所有项目中,修建防火带是第一要务。这个中央区改造计划除了现代城市规划中公园绿地、下水道等没有提及之外,其它内容基本都涉及到了,所以,这是一个城市全面转型的计划。
但是,该计划在提交政府审议时,以时机尚不成熟为由,遭到了否决。应该说当时明治维新刚开始十余年,各方面的工作刚刚就绪,产业革命尚未开始,政府缺乏全面改造城市的能力。
此时东京的火灾愈演愈烈,给政府造成了很大经济负担,同时也引起了整个社会的不安。1881年,因为神田松枝町大火,政府决定结合铺设瓦顶的防火工作,进行贫民区的全面改造。
上述工作可以看出,东京府防火方案主要是线路防火与屋顶防火,方案日渐成熟,只是因为措施不力,缺乏资金,改造才未竟全功。正是在前此所积累的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才诞生了成熟的、全面的《东京防火令》。同时该方案的产生,也意味着“明治政府终于抛弃了代价高昂的欧化政策,转向了踏踏实实的、本土化的防火方针”。
二、东京防火改造的内容与实施过程
(一)《东京防火令》
1881年2月25日,松田道之就以流产的东京中央区改造计划中的防火与建筑规则内容为核心制定了《东京防火令》。全文总共九条,主要内容有:第一,线路防火。计划在东京中心的四个区——日本桥、京桥、神田、麴町,沿街道与河道设23条防火带,其中主要干线道路7条,主要河道16条,防火带沿线的房屋一律改造成防火住宅,也就是板顶、草顶等易燃的屋顶一律换成瓦顶,板壁等易燃墙壁一律换成“炼瓦造、石造、藏造(夯土墙)”,门窗都必须用不燃材质改造。第二,屋顶防火。为防止大风携带火星飘过防火线落在草房顶上导致连片火灾,上述四区中的所有建筑物,无论正房、还是披屋、储物室、厕所等,所有草顶、板顶一律限期改造为不燃的瓦顶或金属板等。第三,分期进行。在路线防火方面,分两期,第一期为一年,主要是板顶、草顶的替换以及火灾后地区的房屋建设。第二期为三年,主要为板壁瓦顶房以及涂屋造(墙壁外层涂有厚厚的泥灰)瓦顶房的墙壁替换工作;在屋顶防火方面,同样分两期,第一期为一年,主要解决火灾地的屋顶改造工作。第二期为两年,主要解决区域内的板顶、草顶的替换工作。第四,加强监督。鉴于以往有令不行的弊病,此次改造规定,凡要改造的房屋必须订立计划送交府厅备案,改造完毕后的三天内,由政府派员核查,如果不合要求,必须重新改造。另外需要改造的房屋如果到期仍然不改造,则令其拆除。若仍抗拒不拆,则由政府派人强行拆除,并向当事人追缴拆除费用等等。
应该说这是一项规模庞大的、艰巨的工程,也确实是一个治本的工程。
(二)东京防火改造计划的实施
在实施方面,由东京府与警示厅联合设立防火建筑委员局,以伊藤正信为干事,展开防火改造。显然,此次东京府要借助警示厅的力量来强行推行防火改造规划。
当时东京十五区中,板顶、草顶的房子有75万栋。防火计划所涉及的中心区(日本桥、京桥、内神田、麴町)就有3万多栋。在路线防火方面,第一期改造目标为732栋,第二期为770栋。在屋顶防火方面,第一期的改造目标为1000栋,第二期为30300余栋。
在执行过程中,有相当数量的民众出于资金等方面的原因没有能力按期改造自己的房屋,为此政府适当地进行了延期。防火线上的第一期700多栋房屋,有291户因为实在缺乏资金,自行拆除。在屋顶改造的第一期1000栋当中,有120户自行拆除。但是空地上马上就有精明的商人按照防火要求兴建了符合标准的房舍。
第二期改造时使用了积金法,解决了很多人的资金问题,因而进展顺利。
积金制是在各种融资途径碰壁之后,改在民众头上想出的一种办法。先将每家每户的改造资金进行总核算,然后分成数十个月按月在区政府存一定数额的款项,(最长为60个月,最短为24个月),满期后,将积金下拨,充作改造费用。此法非常有效,尤其对于资金薄弱者。如果有不按期缴纳积金者,所在地警察署就要将其拘留问讯,直至缴纳为止。也有因家中无人,不能交纳积金,最后,其房屋被政府强行拍卖。
改造过程中,由于政府的措施得力,民众也形成了一种防火意识,自觉地相戒相守,所以指定区域内的建筑违规现象大大减少。其中也有“钉子户”,但是最终敌不过政府的决心与力量。
尽管防火令中规定期满仍未改造者,将由政府强行拆除,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无力改造的民众大多自行拆除。显然,很多贫民的利益受到了很大的损失,他们只能含泪离开了祖祖辈辈生活过的地方。
三、东京防火改造评价
东京防火改造在经历了六年时间,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后,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第一,防火带改造以及区域屋顶改造工作基本完成了预期的任务。据1884年的统计:在线路防火方面,第一期木造板顶、草顶房的改造完成了98%,第二期板壁瓦顶、涂屋造瓦顶的墙壁替换工作完成了62%。这样东京重要的街道与运河沿线的木造、涂屋造(板芯内外均抹上厚厚的泥灰)的房子有8成换成了夯土造、炼瓦造、石造;在屋顶防火方面,一、二期合在一起,完成了预定目标的41%。
1887年(明治20年),防火改造工程全部结束,尽管缺乏具体的统计资料,但是据后任知事芳川显正(松田道之于1882年病逝)最终报告书,在屋顶防火方面,“没有一人违背政府的命令……四万户悉数改造成了瓦房”。在线路防火方面,“其当线路者,率皆改造成了夯土造”。
第二,经过防火改造后,东京的市容市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到1887年8月,东京的主要街道由以前的板房草房,变成了以夯土造为主、加上炼瓦造、石造的房屋,东京旧三十六门以内都变成了瓦顶的海洋。日本桥商业区原先只有三成的夯土造的建筑,现在演变成了清一色的、涂着黑色涂料的夯土建筑,充满着日本特色。
第三,基本解决了火灾肆虐的问题。其实在改造进入中期以后,其防火功效就逐渐显现出来,大面积火灾急剧减少。待到整个工程完工后,在消防工作方面没有明显变化的情况下,东京再没有发生过大面积的火灾。这确实是了不起的成绩。
不过,在肯定东京防火改造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要看到其中存在的不足。
第一,夯土房存在明显的缺陷。以夯土藏造为中心的防火建筑,虽然价格低廉、技术成熟,而且也实现了防火的目的,但是承载能力以及坚固程度终究不及炼瓦建筑,所以高度受到了制约,不利于发挥土地的最大经济效益,尤其在人多地少的日本。此外,抗地震能力不如炼瓦建筑,甚至不如板房,而日本恰恰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
第二,板壁房与涂屋房不能应付特大灾难。在严格的消防管制下,这两种房屋具备基本的防火能力。但是,由于系板壁,在1923年关东特大地震时,这些房屋在倒塌后(涂屋造的房子在倒塌后,涂抹的泥灰剥落,露出了内层的板芯),造成了严重的火灾。
第三,了无新意。东京防火改造基本上是立足于传统的防火手法上的一种改造,它只是原有江户时代的延续,与其说是新时代的街道,倒不如说是对江户街道的完善,没有像银座炼瓦街那样形成超越。
第四,没有照顾到弱势群体的利益。尽管实施了积金制,但是对于特困家庭,仍然是一笔无法承受的开支,所以,为避免遭到惩处,很多民众只能忍痛自己拆除赖以栖身的房屋,流徙别处。如此等等。
不过,尽管东京防火改造工程存在不少缺陷,但是在当时的技术、资金基础上,以较小的代价,有效地解决了东京的防火问题,改变了东京的面貌,维护了民众的生命财产的安全,维护了社会的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城市转型,其积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此外,在防火改造时,日本明治政府所体现出的脚踏实地、认真办事的精神也是值得称道的。同时,防火改造也锻炼了日本政府在城市改造方面的策划能力与组织能力,为下一阶段的城市改造积累了宝贵经验。
参考文献:
[1]石田赖房.日本近现代城市规划的演变:1868-2003[M].东京:自治体研究社,2004.
[2]石田赖房.市区改正的思想与中央市区划定的问题//日本近代都市计划史研究[C].东京:柏书房,1987.
[3]藤森照信.明治时代的东京规划[M].东京:岩波书店,1982.
[4]石田赖房.松田道之与东京的都市防火//改造东京的决策者们[C].东京:都市出版会社,1993.
关键词: 语文教育 语言习得 教学观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都在发生变化。大家欣喜地看到教师的观念在逐渐更新,教师的角色在悄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慢慢凸显。我们培养的是人,因此,必须在每一门学科、每一节课、每一个教育细节中体现关怀生命、塑造完人这一教育理念,而不应该让求知成为唯一。以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学前台。但是,笔者在所听过、看过的教学观摩课中,产生了一些疑惑,下面谈谈看法。
一、对“文字功夫”与“口头功夫”的反思
儿童在入学前已基本掌握了口头语言,入学后学语文,虽然口头语言尚待继续提高,但重点和难点无疑是书面语言的读与写。加上汉字这种表意文字的特点,远比表音的拼音文字复杂。因此,识字、写字教学任务特别繁重。一个人语文功底不扎实,往往是由于文字功底不扎实所致。文史学家周汝昌先生读了《一屋子大学生写不出“钥匙”二字》,感慨良多,写了篇短文呼吁教育专家“多动动脑筋”寻找提高语文教育质量的“总钥匙”,深刻地说明了这一点。然而,反思我国的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讲问,学生答读颇为忙碌,但一堂课下来往往很少用笔,语文课成了“君子动口不动手”。
二、对“习得”过程与讲析过程的反思
我国的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心理语言学”认为,每个人的第一语言(母语)都是在他一岁半到六岁之间,随着发育成长而在周围环境的作用下自己获得的,这就称为“语言习得”。这种习得过程,一无专职教师,二无专用教材,三无专课讲授,四无强化训练,其习得的迅速、高效与进入学校后“学得”书面语言时的困难重重形成了鲜明反差,其原因何在,值得反思。当然,儿童学前期的“习得”与上学后的“学得”是有区别的,前者是无定的,自然而朦胧的;后者是规定的,自觉而明确的。但我们不能据此就把两者对立起来,儿童在“习得”过程中固然不免有某些“学得”因素;儿童在“学得”过程中,更应当借助“习得”的规律,借鉴“习得”的经验,即应当注重自主的实践演练,在生活中运用。现在的问题是语文教学总是有意无意地违背了母语的习得规律,如课堂教学过程以讲解提问分析为主,割断了与生活交际的联系。学生在瞄准考试的题海中沉浮,既失去了主体地位,又缺少真正的语文实践。
三、教育是永远指向未来
技术化、国际化的社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件提出了人的发展的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我们关注的是现实性、技术性和一大堆没有与社会整合的知识,而不是人,这是教育的悲哀。雅斯贝尔斯在《教育是什么》一书中一语中的:“当代教育已出现下列危机征兆:非常努力于教育工作,却缺少统一的观念;每年出版不计其数的文章书籍,教学方法和技巧也不断花样翻新。”每一个教师为教育花出的心血前所未有的多,但因缺乏一个整体,却给人一种无力之感。语文教育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富于语言创造力的思想家和文学家的作品学习,掌握丰富的语言,传承精神遗产。学习语言的形式应该是教师帮助下学生自主地识字、朗读、阅读、思考、讨论、背诵、写作和进行口语交际。新的小学语文大纲出来之后,大家都认为很好,重主体、重整体、重感悟,确实道出了小学语文教学某些规律性的东西。但就操作而言,小学语文教师却处于“失范”的状态,怎么“整体”,怎么“感悟”,早自习读,晚自习读,回家读,上课还读,读什么,怎么读。我认为,抓住“读书”就是抓住了小学语文教学的“牛鼻子”。古代童子“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练就了语言的童子功,而我们在批判传统文化的弊端时把“孩子”和“脏水”一起倒掉了,造成了多年来语文教育的极大浪费。读的目的是训练语言的记忆力、语言的感知力,强化语言鉴赏力。大量语言信息的贮存及对词汇、句子、段落、篇章和对文章技巧、逻辑修辞的敏感是生成语言的关键。没有丰富的语言信息贮存,怎么谈得上创造性地理解和表达呢?然而我们今天是在肢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习题式的语言点的训练,这是舍本逐末,实践证明是不可取的。在读书问题上应该思考三个问题:读什么,怎么读,读到什么程度。
具有创见的思想家、文学家所呕心沥血写成的充满智慧火花和文采斐然的经典作品,也就是文质兼美的作品。选择完美的教育内容是教育的一个关键点,那么,选择高质量的阅读材料就应该是阅读教学的核心,语文教师应该担当起这一重任。我认为阅读教学如果有序,就是阅读材料的语言难度和思想深度,而不是各种能力的人为的琐碎的逻辑划分。每篇课文都要整体感知,都要理清思路,都要筛选信息,都要理解关键语句,都要体验思想感情,都有许多思维的训练,但不管怎样,对字词的掌握、对文章整体的感知和成块语言的记忆是核心。这样,我们就可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大胆选材。但仅有这些是不够的。中国的古诗词、古希腊的神话、各国的童话、一些适合孩子读的小说比如高尔基的《童年》、《我的大学》等都是极好的阅读教材。我曾经向小朋友推荐过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语言亲切自然,如涓涓的溪流,童趣盎然,其中有一种理想的东西在引导孩子。苏州大学朱永新教授编了一套“新世纪教育文库”,儿童部分选了《宝葫芦的秘密》、《草房子》等好的作品,广大教师可以关注。
在纷繁的课改大潮中,作为一线教师,面对先进的教育理念,瞻前顾后不好,裹足不前不好,邯郸学步也不好。语文课堂教学要化繁为简,追求简单、纯朴,强化目标意识、训练意识,有效抓好朗读训练,让学生“读读写写、写写读读”,定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每一个教师为教育花出的心血是前所未有的多,但因缺乏一个整体,却给人一种无力之感。语文教育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富于语言创造力的思想家和文学家的作品学习,以掌握丰富的语言,传承精神遗产。而学习语言的形式应该是教师帮助下学生自主的识字、朗读、阅读、思考、讨论、背诵、写作和口语交际。新的小学语文大纲出来之后,大家都认为很好,重主体、重整体、重感悟,确实道出了小学语文教学某些规律性的东西。但就操作而言,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却处于一种“失范”的状态,怎么“整体”,怎么“感悟”,早自习读,晚自习读,回家读,上课还读,读什么,怎么读。我以为,抓住“读书”就是抓住了小学语文教学的“牛鼻子”。古代童子“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练就了语言的童子功,而我们在批判传统文化的弊端时把“孩子”和“脏水”一起倒掉了,因而造成了多年来我们语文教育的极大浪费。读的目的是训练、养成语言的记忆力、语言的感知力,进而达到较高的语言鉴赏力。大量语言信息的贮存以及对词汇、句子、段落、篇章和对文章技巧、逻辑修辞的敏感是生成语言的关键。没有丰富的语言信息贮存,又怎么谈得上去创造性地理解和表达呢?然而我们今天是在肢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习题式的语言点的训练,这是舍本逐末,实践证明是不可取的。我想在读书问题上应该思考三个问题:读什么,怎么读,读到什么程度。
具有创见的思想家、文学家所呕心沥血写成的充满智慧火花和文采斐然的经典作品,也就是文质兼美的作品。选择完美的教育内容是教育的一个关键点,那么,选择高质量的阅读材料就应该是阅读教学的核心了,语文教师应该担当起这一重任。我以为阅读教学如果有序的话,这就是阅读材料的语言难度和思想深度,而不是各种能力的人为的琐碎的逻辑划分。每篇课文都要整体感知,都要理清思路,都要筛选信息,都要理解关键语句,都要体验思想感情,都有许多思维的训练,但不管怎样,对字词的掌握、对文章整体的感知和成块语言的记忆是核心。这样的话,我们就可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进行大胆选材了。像小语教材中的《火烧云》《鸟的天堂》《草原》《我家的猫》《威尼斯的小艇》等散文都是上乘之作。但仅有这些是不够的。中国的古诗、古希腊的神话、各国的童话、一些适合孩子读的小说比如高尔基的《童年》《我的大学》等都是极好的阅读教材。我曾经向小朋友推荐过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小语课本第八册也选了题为《争吵》的这一段。这是一本情感真挚的、充满爱国主义精神和人性尊严的好作品,语言亲切自然,如涓涓的溪流,童趣盎然,其中有一种理想的东西在引导孩子。现在国内还没有定论的儿童阅读书目,这是一个遗憾。苏州大学朱永新教授编了一套“新世纪教育文库”,儿童部分选了《宝葫芦的秘密》《草房子》等好的作品,广大教师们可以关注。
其次是怎样读的问题。当然要朗读、默读、速读,要能有体验的读、抓住主要信息的读,要读思结合、读议结合、读行结合。这里面每一项读的技巧都要经过一定量的训练,才能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转换。考察目前小学生读的能力,单就流利、有感情的朗读一项而言,不少同学也是不能过关的。其实任何一个国家无论是从语言学习还是生存能力来讲,都强调读。布什上台颁布的教育纲领中就明确提出“阅读第一”的口号。教师要不要讲?当然要讲,但不要立即讲,要在学生读中生疑,疑中讨论,议而不决,处于愤悱之时作精要讲解,拨开疑云,让学生“重见天日”,获得求知的乐趣;老师要讲得精彩,要讲出韵味,要讲出想像。巴金是一位热爱生命、充满激情的作家,《鸟的天堂》里写了那么清澈的流水、那么大的一棵榕树、那么多活泼的小鸟。他写榕树,“那翠绿的颜色,明亮的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作者热爱生命、礼赞生命之情,使我们仿佛感到了巴金那颗因生命美丽而激动之心。当然孩子们读不到这么多,这需要教师去渲染、引导、开启。
一.激发兴趣,唤醒读书意识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成了许多人选择人生方向的原动力。同样的,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阅读,
低年级儿童最喜欢图文并茂的注音读物。特别是童话、寓言或关于英雄人物的注音读物。他们不仅喜欢读,还喜欢讲给别人听。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在指导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可采用选讲一个故事,有意识地在最有趣的地方停下来,让学生自己看书,把故事补充完整,以此激发兴趣,诱导自能读书。而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则可以将其兴趣引至名人传记及科普读物上,结合语文课的学习,鼓励他们课后有“筛选”地去自由阅读“合口味”的课外书,以此提高自能读书的兴趣。
在日常教学中,也可以创设不同的情境,来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如:角色表演、故事会、吟诗会、读书笔记等。再如教《月光曲》一文时,我先在课前布置学生到图书馆去阅读,搜集与“月光”有关的诗句,然后在课上请学生对照“月光照小屋”的多媒体画面吟诵自己积累的诗句,并要求他们比一比谁吟得多,诵得好。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情感的阀门被打开,思维的“礼花”开始绽放。他们吟诵着一首首奇丽的小诗:“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有的同学甚至联想到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诗句。学生积极参与,乐于竞争,学习情趣急剧高涨。这样的教学环节,不仅优化了教学过程,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介绍方法,指导学生读书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爱读书,不等于会读书。为了使学生读好书,读更多的书,我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把适合学生采用的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例如选读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摘录批注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
注重教会学生学会从整体入手,分四步读书:初读――了解主要内容;速读――质疑释疑;细读――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释词;精读――品析词句、朗读成诵。在指导阅读方法时,我还注意因目的和内容而异,根据学生的能力、情况分段指导。让学生明确不同体裁的读物有不同的要求:童话、寓言重在明理;历史故事重在懂得故事梗概;诗歌重在通过朗读体会其意;科普读物应明白书中的科学道理。
课堂上我也能根据读物的不同体裁因材施教。如:1、教学古诗时可采用:已知诗人解题意――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2、教学童话时可采用:一读童话,读准字音;二读童话,了解大意;三读童话,提出问题;四读童话,懂得道理。3、教学寓言时可采用:一读寓言,知大意;二读寓言,解疑问;三读寓言,悟寓意;四读寓言,善联想。通过授之以法,为学生“搭桥铺路”,促使学生逐步由“学会”转化为“会学”,形成主动阅读的心态。这时,可以对各类文章中自己感兴趣的段落会提出不同的见解,进行续写、改写,乃至背诵。对有疑问的地方可通过网络等多种渠道去释疑。这样既为写作打下基础,又提高了理解能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得到培养。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的书籍不同,而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不一样;阅读的目的不同,阅读的方法也不同。我们应该注重教会学生根据个人不同的阅读习惯,阅读目的、性质,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灵活使用。
三.提高能力,培养学生活读书
人们常说:“好习惯,益终身。”的确,必须注意培养孩子从小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读书时,每人备一本摘录本,学会分类摘词摘句。记笔记时,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可让他们写感想、写心得,还可让他们在本子上描描画画,或一朵小花、或一棵小草……给课外阅读增添无限的乐趣,让他们灵动的思想自由地翱翔于“学海”与“书山”之间,不断地在阅读中积累创新。
1、自主式阅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扩大阅读面,阅读材料多样化”课外阅读是学生自主阅读的表现形式,也是拓展学生知识面的主渠道之一。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鼓励学生到图书馆、报馆、书店等文化中心去自主阅读,既可以是语文方面的书籍,也可以是数学、历史、地理等方面的书籍;既可以是报刊杂志,也可以是小说传记,只要是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书就可以读。对内容深刻、难懂的书,要鼓励学生反复读,仔细读,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效果。这样,学生的阅读兴趣会越来越浓,书也会“越读越厚”!
自主式阅读以学生自读为主,遵循“读中悟、疑后想、探后练、练中创”的教学原则,注重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还给学生真实的阅读。教师只需要引导学生进入多维的研究空间,将阅读活动直接指向阅读材料的内容或包含的信息,让学生阅读时心无牵挂,完全自主,完全放松。
2、联系写作读
为读而读不是阅读的目的,阅读要为写作服务。让学生善于整理读书笔记,把读到的好词好句以及自己的感受记下来,以便写作时能灵活运用,待写作完成后,再让学生把读运用到写作中,从读的过程中感悟文章的薄弱之处,从而达到修改文章的目的。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注重以读助写,读写结合,就能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创造性地读
学生特别喜爱看童话故事书。教师可以因势利导鼓励指导他们把书中的人物搬上舞台,使静态的语言活化起来,可以进行表演读。表演读能在相当程度上提高阅读质量,因为它十分符合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例如表演故事性和形象性很强的童话《小白兔和小灰兔》、寓言《狼和小羊》、诗歌《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像这样自主的活动,不仅展示了他们的艺术才华,而且激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读得高兴,学得扎实。
可以在班级中开展朗诵会、图书节、故事会等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组织学生填写“读书信息卡”、制作“读书书签”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为学生创设了有趣的多样的读书活动,使学生广泛地阅读,大量地阅读。
还可以积极邀请家长共同开展“亲子阅读”。这样以书为媒,以阅读为纽带,让孩子和家长共同分享多种形式的阅读过程。通过共读,父母与孩子共同学习,一同成长;通过共读,为父母创造与孩子沟通的机会,分享读书的感动和乐趣;通过共读,带给学生欢喜、智慧、希望、勇气、热情和信心。
四.推荐选择,优化阅读内容
常说:开卷有益。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量的骤增,我们能见到的读物不再那么纯净,不再全都健康。书不能盲目地读,况且,书的世界浩如烟海,也不可能让学生读尽,因此,书要有所选择,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有目的地进行推荐。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选择读物,在班级开展喜欢的好书收集活动。例如向学生推荐几种好书:如《窗边的小豆豆》《皮皮鲁和鲁西西》《草房子》《一年级的大个子和二年级的小个子》《鼹鼠原野的故事》等等。这样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实现了课内外的沟通,使学生知道了应该读什么书,什么样的是好书,会在班内形成读好书的良好氛围。
总之,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为了让学生在书的海洋中自由翱翔,为了让他们在知识的滋润下茁壮成长,为了启迪他们的智慧,我们必须重视读书,并认真引导,使学生的阅读成为一个“阅读欣赏、思考内化、积累提升”并不断循环、不断发展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