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商业银行利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作者简介:何琛(1986-)女,汉族,现为浙江工商大学金融学院大学三年级学生。
指导老师:彭寿康教授
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一直在稳步推进。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利率变动的不确定性加剧,利率风险逐渐成为商业银行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之一,利率风险的管理与防范将成为商业银行研究的重要课题。
利率市场化改革以来,虽然我国银行已经从利率管制发展到了具有一定的风险管理自,但银行对利率风险的防范和控制能力仍然较弱,在利率风险管理方式上仍然处于以“堵”为主的被动局面。如何实现我国商业银行利率管理方式从以“堵”为主的被动式风险规避到以“疏”为主的主动式风险疏导转变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一、利率市场化风险分析
毋庸置疑,利率市场化对提高金融效率,推进金融改革,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对国家,有利于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对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可缓解资金紧张;对个人,可以增加利息收入;对银行,可以相对自主定价,有利于改善盈利性。
但是市场化是一把双刃剑,利率市场化同样会带来不利影响。我国是个发展中国家,“金融抑制”与资金短缺现象,实际利率经常处于负值。一方面国家为鼓励投资,刺激国内经济增长,常常人为压低利率,形成“金融抑制”;另一方面银行特别是国有或国有控股银行对大量民营资本惜贷,造成一定的资金短缺。这种信贷市场的严重扭曲突出表现在:第一,占产出较大份额的非国有经济只占用了较小份额的信贷资源,对GDP贡献达2/3以上的非国有经济只占用信贷资源的1/3左右;第二,农村地区存在大量非正规融资,且利率远远高于法定利率。这种信贷资源配置扭曲的严重后果是利率一直严重低于均衡水平,可以想象一旦利率放开,上升甚至大幅度上升将成为必然。上升的利率水平会对各个经济主体发生重大不利影响。
首先从居民来看:近几年来我国居民使用消费信贷的总量逐年增加,其中10到30年的住房按揭贷款占比不断提高,居民消费信贷的热情居高不下。所有按揭条款中均有诸如“合同有效期内,如遇利率调整按人民银行规定调整,甲方不再另行通知丙方,丙方对此无异议。”类似条款。因此按揭贷款(住房、汽车等)本质上均是浮动利率计息,然而众多居民未必知道其中的真实含义。实际上通过这类条款,利率变化的风险将全部转嫁到居民身上。
其次从企业来看:我国的国有企业大多都是高负债经营,利率攀升必然导致企业负担加重,亏损加剧,甚至导致债务危机的发生以及破产与失业的增加,由此将危及社会的稳定。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国有企业的种种问题又会作用于国有银行。而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贷款利率的放开一定程度上为它们解决了融资难的问题,但银行对中小企业往往用高贷款利率来缓解信息不对称,从而增加了中小企业的风险,从另一个角度讲,银行可以利用高利率当挡箭牌,“名正言顺”地拒绝中小企业的融资要求。
再者就银行而言,利率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经济金融现象。它是指商业银行在从事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活动中,因市场利率发生变化而蒙受资产负债净收益水平下降等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利率风险贯穿于资产负债业务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从总体看,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将呈上升趋势。风险成因可分为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国内政局动荡、经济形势恶化、金融市场波动、国际利率和汇率变化等;内部因素包括资产负债结构失衡、利率决策管理失误、内部管理体制不合理等。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资产负债匹配风险。这是在利率敏感性资产与利率敏感性负债不等价变动中产生的利率风险,主要源于商业银行自身的资产负债期限结构的不匹配。
第二,客户选择权风险。这是在客户提前归还贷款本息和提前支取存款的潜在选择中产生的利率风险。根据我国现行的利率政策,客户可根据意愿决定是否提前支取定期储蓄存款,而商业银行对此只能被动应对。
第三,利率结构风险。这是在存贷款利率波动不一致中产生的利率风险,通常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指在存贷款利率波动幅度不一致的情况下,存贷利差缩小导致银行净利息收入减少;另一种是在短期存贷利差波动与长期存贷利差波动幅度不一致的情况下,由于这种不一致与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不相协调而导致净利息收入减少。
第四,管理体制风险。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步伐逐渐加快,利率风险必将越来越突出。因金融体制改革滞后,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意识薄弱,管理人才奇缺,从而难以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利率风险管理体制,只是被动地去适应利率的变化,而不是主动介入到利率风险管理之中,从而在主观上加大了利率变动的管理体制风险。
第五,利率决策风险。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资金价格的竞争充分体现银行经营决策水平的竞争。如果所决定的存款负债利率低于同业价格,或所决定的贷款资产利率高于同业价格,就会面临着丢失优质存贷款市场的风险。
二、利率风险管理需要金融工具创新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利率市场化会带来的问题集中表现在风险的控制上。如何对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将是利率市场化的关键。除了最基本的利率市场化本身的制度完善外,金融工具创新将是十分有效的手段。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利率市场化就是伴随着接连不断的金融工具创新过程。发达国家利率市场化基本上在上世纪80年代初、中期完成,同时在此期间先后诞生了远期利率协议、利率期货、利率期权、利率互换等利率衍生工具。
衍生金融工具的功能卓越,能满足微观经济主体的需要。(1)远期利率协议通过远期合约把微观主体的筹资成本或投资收益完全锁定,将其风险转移给了愿意承担风险的远期利率协议公司(或金融机构的某一职能部门),远期利率协议还给银行提供了一种管理利率风险而无须改变银行资产结构的有效工具,银行可以用它来削减同业账面往来金额,改变银行借、贷资金的利率性质和期限;(2)利率期货是特殊的远期利率交易主要适用于规避因利率波动带来的资产净值变化,由于利率期货的保证金、日清算机制以及期货市场交易的广泛性其风险被众多风险爱好者承担,因此大大降低了信用风险;(3)远期、期货保值的共同特点均是对未来的“锁定”,但作为理性的经纪人深感“锁定”不总是合乎本意,如筹资者担心未来利率上升但到时利率不升反降时,则会懊恼当初的远期或期货的保值交易,于是利率期权(更多的时候称之为利率的上限、利率下限、利率的上下限)被创造出来,利率期权则可用来保护净利息收入,防止净利息下降,期权合约的购买者付出少量的期权费后,享受有效期内选择割的权力,即锁定对自己不利的风险的同时又保留于己有利的风险。(4)相对于上述三大利率衍生工具而言,利率互换的功能更是明显,它比较适用于规避由利率变化所引起的净收入的变化,它可以降低筹资成本,拓宽筹资渠道,完善价格的发现机制,一方面银行充当中介机构而能带来具有中间业务性质的收入,另一方面对银行来说可有效地进行负债管理,再者它还可以使得具有相对优、劣势的客户通过利率互换交易解决各自“所能不等于所需”的矛盾,以使各自的潜能得以充分的发挥。
三、金融工具创新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利率风险;利率敏感性缺口;国有控股商业银行
利率风险是由于市场利率波动的不确定性造成商业银行持有资产的资本损失和对银行收支的净差额产生影响的金融风险。随着金融领域改革的深化,我国的利率市场经历了利率管制的“破”与市场利率机制形成的“立”,由此导致货币当局的利率定价主体地位被市场取代,使商业银行上市之后面临的潜在利率风险形势更为严峻。近年来的存贷款基准利率的波动极为频繁,尤其在2007年与2008年间,仅存款基准利率就调整了10次,相应的贷款基准利率调整次数达11次之多。在1991~2012年间存贷款利差由1991年的1.08%逐步扩大至2012年的3%,表面上对上市商业银行的经营十分有利,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由于中长期贷款执行“合同利率,一年一定”的贷款政策,所以在国家利率整体下调之时,中长期贷款的利率水平也随之降低,即这部分资产实质上属于利率敏感性资产,但是存款利率仍然维持在原来的高水平状态,即使是在资产负债的数量与期限相匹配的状态下,上市商业银行依旧面临着巨大的重新定价风险。
因此,在利率市场化的大环境之下,针对我国商业银行对利率风险的重视程度不够、反应迟缓、长短期资产负债匹配失衡、利率风险管理基础薄弱等问题,本文选取了所有的16家上市商业银行2007~2011年的数据为样本,运用RSG模型分别进行了横向比较与纵向分析,得出了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在降低利率风险方面需要注意的问题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模型、数据和计算指标
(一)模型的选取
商业银行在进行利率风险分析时采用的模型一般有:VAR模型、持续期缺口模型、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等。其中,VAR模型是衡量市场利率风险的一种重要工具,但其假设却存在着诸多限制,可能无法反映市场流动性严重不足时的市场风险。此外,该模型反映每个交易日结束时的组合风险,而不能够反映在99%的置信水平以外可能引起的亏损;特别是该模型主要依赖历史数据的相关信息作为基准,不一定能够准确预测风险因素未来的变化情况,难以反映重大的市场波动等例外情形。持续期缺口模型亦称为久期模型,是一种静态分析的模型,由于考虑到资金的时间价值,需要预测出未来现金流,因此涉及到了很多的主观假设,比如提前提款概率、提前还贷款概率等,而且该模型的原理与计算都比较复杂。
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方便实用,测量对象和计算方式简单明了,对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研究比较合适。因此,本文主要采用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用一定时期内到期或者需要重新定价的生息资产和计息负债计算出的相关指标,来评估我国传统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存在的问题,进而为其更有效地防范市场利率风险提供依据。
(二)研究数据
本文以国内所有的16家上市商业银行2007~2011年的年报资料为基础,首先,对5家传统的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数据进行横向比较,分析其在利率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其次,对11家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数据与国有控股商业银行进行比对,以此来对比分析国有控股商业银行较之新兴股份商业银行存在的劣势。
(三)利率风险相关计算指标
1、利率敏感性缺口。利率敏感性资产(Rate-Sensitive Asset,RSA)是指在一定期间内展期或者根据协议按市场利率可以定期重新定价的那部分资产。主要的生息资产包括:存放同业款项、拆出资金、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发放贷款和垫款、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等。
利率敏感性负债(Rate-Sensitive Liability,RSL)是指在一定期间内展期或者根据协议按市场利率可以定期重新定价的那部分负债。主要的付息负债包括:向中央银行借款、拆出资金、衍生金融负债、卖出回购金融资产款、应付次级债券等。
利率敏感性缺口(Rate-Sensitive Gap,RSG)又称为融资缺口,是由利率敏感性资产与利率敏感性负债之间的差额所表示的,即RSG= RSA- RSL。
在市场利率波动的环境中,利率敏感性缺口有正缺口、负缺口和零缺口三种状态,在银行的资金配置处于正缺口状态时,利率敞口的该部分资金使得商业银行在市场利率上升时净利息差额增加,在利率下降时则受损;在利率敏感性缺口为负缺口状态时,商业银行在市场利率上升时受损,下降时获利;在利率敏感性资产总量与利率敏感性负债总量处于配平状态下,则此时的利率风险处于“免疫”状态,无论市场利率上升还是下降,浮动利率资产和浮动利率负债的定价都是按照同一方向和在等量金额的基础上进行,因此,市场利率的波动对商业银行的净利息差额不会产生任何影响。根据我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的年报,分别将不同期限的利率敏感性资产与利率敏感性负债计算汇总为一年期以内和一年期以上两个阶段,对于融资缺口的汇总,首先计算出各个时间段的数据,然后再计算累计缺口额即可,整理所得如表1所示。
2、缺口率。缺口率=利率敏感性缺口额/利率敏感性总资产
缺口率一般用于衡量银行融资缺口的风险程度,在缺口率较高的情况下,银行防范利率风险的难度相对加大,需要有雄厚的实力和科学的资金配置策略,才能在获取更高的收益。根据16家上市商业银行的年报,将不同时期的利率敏感性缺口进行整理,分别计算出一年期以内、一年期以上的缺口额,然后再将各项与利率敏感性资产总额相除,即可得到两个时期的缺口率,计算汇总如表2所示。
3、利率敏感性比率。利率敏感性比率(Rate-Sensitive Ratio)反映的是一个相对额,可用于不同的商业银行之间作比较,利率敏感性比率=RSA/RSL。虽然利率敏感性比率与融资缺口之间所采用的计量方式不一样,但是二者所反映的结果都一样。它作为融资缺口的另一种表达方式,二者间的联系相当紧密,当RSG处于正缺口状态时,利率敏感性比率大于1;当RSG处于负缺口状态时,利率敏感性比率小于1;当RSG处于零缺口状态时,利率敏感性比率则等于1。根据16家上市商业银行的年报,将不同期限:不计息、1个月以内、1至3个月以内、3个月至1年、1至5年、5年以上的利率敏感性资产和利率敏感性负债进行归类,分别计算整理出各个时间段所对应的利率敏感性比率,再按照一年期以内、一年期以上分别进行计算,所得如表3所示。
4、利率敏感性偏离度。利率敏感性偏离度=利率敏感性比率-1
在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利率风险之中,如果商业银行采取过于保守的风险管理策略,则可以使利率敏感性偏离度的数值为0即可,如果采用较为积极的风险管理策略,利率敏感性偏离度围绕着0上下波幅可以较大。根据16家上市商业银行的年报,计算汇总出每年度的利率敏感性比率,然后按照上面的计算公式,得到利率敏感性偏离度。
二、RSG模型实证分析的结果
(一)横向分析:在传统的国有商业银行之间
1、对利率敏感性缺口和缺口率进行分析。根据表1中五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数据统计分析不难发现,在一年期以内的时间段,只有中国银行在2009年、2011年以及交通银行在2011年保持了融资正缺口,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在2007~2011年一直保持短期融资缺口为负值,从当时的市场行情来看,由于2008年爆发金融危机,导致大量中小企业倒闭,而在此后的一段时间内,政府大力实施宏观调控,经济逐步开始回暖,2009年下半年市场产生加息预期,促使中国银行及时调整资金配置,灵活运用了短期融资缺口策略获利。在一年期以上的时间段,五大银行都处于正缺口状态,但是这种情况,在2008~2009的降息周期中,却未必是件好事。由于1年期以内的融资缺口值大多数为负值,和1年期以上的正缺口值相互冲抵,使得五大银行的缺口总额基本上为正值,但是在2007利率强劲的上升时期,农业银行的缺口总额却达到了-729,818百万元,受损额巨大。
根据表2的数据分析,五大银行的缺口率总额大致维持在0.1左右,数值较小,说明国有商业银行的资金实力相当雄厚,有充足的资产防范利率市场波动造成的潜在风险。但是一年期以上的缺口率均为正值,且远远大于一年期以内的短期缺口率,二者之间的差值在-0.008~0.3378之间,由此可以看出其长短期资产负债配置极其不合理。
2、对利率敏感性比率和和利率敏感性偏离度进行分析。根据表3的利率敏感性比率数据汇总,一年期以内的敏感性比率大致维持在0.7989~1.0397之间,只有中国银行在2009年、2011年和交通银行在2011年的一年期以内的利率敏感性比率大于1,在2011年市场利率走高的趋势之下,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在短期内获利明显。
一年期以上的敏感性比率基本上在1.2685~4.4484之间,而2007~2011间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和建设银行的敏感性比率整体上明显高于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其中,2007年农业银行和2008年建设银行的敏感性比率除外),在2007年里,一年期以上的敏感性比率要远远高于其他各个年份的数值(农业银行除外),而2007年正处于高通货膨胀期,利率的频繁上调,使得国有商业银行获利非常明显,但是,这种较高的敏感性比率在2008~2009年的降息周期中,却成为了一种劣势。2007~2011年利率敏感性比率的合计值大致在1.04~1.06之间,接近于1,较为稳定,这说明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应对市场利率风险时,整体上采取的缺口策略还是相对保守的。
2007~2011年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的利率敏感性偏离度的合计值大致维持在0.066左右,而农业银行在2007年的敏感型偏离度却高达-0.1229,使其面临较高的利率风险,在2008~2011年间的敏感性偏离度却又远远低于其他的国有商业银行的数值,因此,与其他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相比,农业银行在此期间的资产负债受市场利率波动影响的风险比较小。
(二)纵向比较:在传统国有商业银行与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之间
1、对利率敏感性缺口和缺口率进行分析。在2007年为了控制流动性过剩,我国的存贷款利率不断上调,理论上,各大商业银行应当保持适度的正缺口率将有助于提高利息收入,在11家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中,招商银行、浦发银行、中信银行、华夏银行、宁波银行、北京银行等6家银行都持有一年期以内的正缺口率,短期利息收益明显。其中,中信银行是持有的正缺口率最大的一家,利率每上调1个百分点,利息收入就会增加约一年内到期资产的0.0372%,但是根据表2的数据显示,在2007年里,我国传统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短期敏感型缺口率均为负值,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其中农业银行是16家银行中持有短期负缺口率最大的一家,当市场利率上调1个百分点,农业银行将会损失短期资产的0.2149%。
2008年存贷款利率一直下调,而且降幅相当得大,5家国有商业银行由于总资产规模比较庞大,调整缓慢,仍然延续了2007年的资产负债状况,使得一年期以内的缺口率仍然为负值,短期利息收入非常可观,但是一年期以上的缺口率却在0.0624~0.1734之间,均为正值。而11家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一年期以上的缺口率在-0.003~0.0619之间,因此在长期来看,2008年利率急剧下降的环境中,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整体上的损失率要比国有商业银行小一些。其中,浦发银行将一年期以上的缺口率从0.025灵活的调整为-0.003,适应了市场利率变化趋势,值得肯定。
由于2009年我国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并未调整变动,但是市场产生了强烈的加息预期,根据表1中的数据分析得出,浦发银行对金融市场释放出的这一信号很快作出反应,将其一年期以上的利率敏感性缺口从2008年的-3,956.47百万元扩大至29,270.01百万元。在随后的2010~2011年利率小幅上调的过程中,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利率敏感性缺口的变化趋势并不是很大,只有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在2011年将其一年期以内的缺口额调整为正值,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在短期内都承受了一定的利息损失,而11家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在2011年基本上保持了敏感性正缺口(除南京银行、北京银行之外),短期获利较多。根据表2数据的整体分析,可以发现11家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缺口率约为0.05,长期资产负债配置状态处于较为合理的水平,但是5家国有商业银行一年期以上的缺口率大致维持在0.12左右,数值偏高,说明其长期资产负债配置问题严重。
2、对利率敏感性比率和和利率敏感性偏离度进行分析。表3数据显示,5家国有商业银行在2007~2011年间,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的一年期以上的利率敏感性比率最高,基本范围大致在2.2~4.45之间,较一年期以内敏感性比率的数值高很多。在2011年利率上升时期,理论上,敏感性比率值大于1,才能获得一定的利息收入,从表3的数据显示中可以看出,11家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只有南京银行和北京银行的一年期以内敏感性比率值小于1,其余的9家银行短期敏感性比率值都大于1,符合模型要求的占到了绝大多数,而在5家国有商业银行中,2011年的短期敏感性比率值大于1的却只有两家(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因此相比之下,其短期的情况不容乐观。此外,在2008年利率急剧下降时期,而11家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偏离度大致在0.45249左右(南京银行除外),与之相比,5家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长期偏离度较高,基本上维持在1.74088左右,因此受利率下降的影响,一年期以上的利息损失巨大。在2007~2011年间,5家国有商业银行的利率敏感性偏离度总值在-0.1229~0.0821之间波动,而11家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敏感性偏离度总值在0229~0.1504的范围内变动,明显的高于前者,因此,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采取的利率风险管理策略较为积极,而5家国有商业银行在利率风险中则显得较为被动。
三、结论
从以上的实证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虽然5家国有商业银行拥有的资金实力特别雄厚,具有一定抗风险的能力,但是又由于自身规模庞大,面对复杂变幻的市场利率环境,反应比较迟滞,不能顺应利率变动而迅速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在整体上采取的策略较为保守和呆板,因此在利率风险中损失较为严重。正如以上分析所得出的农业银行在2007年利率上升期受损额直接达-729,818百万元。与此同时,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在预测市场利率走势时,反应较为灵敏,尤其是浦发银行运用不同的缺口策略,将一年期以上到期的敏感性资产和敏感性负债规模审时度势地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利率风险防范较为合理,值得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借鉴。而且,大型的国有商业银行一年期以内的敏感性比率小于1,而且一年期以内与一年期以上缺口率之间的差额极大,说明其短期与长期之间的资产负债难以匹配,严重的依赖短期借款来维持长期的贷款需求,这一“短借长贷”问题使国有商业银行面临更大的市场利率风险。因此,5家大型的国有商业银行对自身的资产负债结构需要作出适时的调整。
此外,在整个波动的市场利率环境之中,国有商业银行一度倾向于延续惯有的融资缺口状况,使其在2008年利率大跌之时,一年期以上的利息损失巨大。因此,为了加强自身的风险防范能力,需要增强市场利率信息传导的时效性,高度警觉利率风险,提高自身的灵敏度,重视专业的利率风险管理人才,强化内部培训机制,建设人才队伍,以更加科学地预测利率走势,灵活运用缺口管理策略,最大限度规避市场利率风险。
参考文献
[1]戴国强.商业银行经营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郭奔宇.商业银行利率风险识别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05,(11):62-73。
[3]李百吉.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实证分析[J].改革与战略,2009,(4):75-79。
一、利率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一)我国的利率历史走势波动剧烈。从1996年以来,我国已经经历连续8次下调商业银行人民币存贷款利率。以一年期存贷款利率为例,从1996年下调前的10.98%,最低下降到了1.98%,下调幅度达80%以上。利率变化频率、波动幅度以及预期把握难度的加大,大大提高了利率风险,加剧了银行间存贷款市场的竞争。存贷款利差不断缩小,从而压缩了银行的盈利空间,使得商业银行面临整体经营困难的局面。
(二)中美两国的利率波动联系紧密。据有关数据表明,中国的货币利率与美元利率之间的关联系数为0.826,在整个亚洲国家当中最高。随着近一年来美联储连续宣布加息,其利率已从1%提高到了4%,但市场利率仍然在低位运行,资产市场泡沫还在膨胀,通胀压力不断积聚,预期联储仍然会有加息行动。考虑到中国资本项目管制的逐渐放开,和中美经济联系的加深,美联储每一次的加息对我国的利率走势产生很大的影响,增大了我国利率走势的不确定性。
(三)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将使市场利率波动增大。利率市场化过程,就是要取消国家对金融活动的过多干预,使利率正确的反映金融市场上的资金供求状况。其具体的表现为:利率市场化引起商业银行间围绕着资金价格的竞争更加激烈,整个银行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将大大增加。利率市场化进程不仅会出现利率水平的上扬,而且会伴随着利率无规则波动的幅度增大,频率加快。以上两个方面,都加剧了商业银行的脆弱性。
二、商业银行当中存在的利率风险
(一)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期限结构的不对称性。商业银行通常是以较低成本的中短期负债来支付较高的中长期资产,通过两种水平的差额来取得收益。但由于利率水平的变动,利率风险常常是如影随形。尤其是央行连续8次降息,存款利率绝对水平的降低,使得居民流动性需求的增加,导致存款的短期化;同时,资本市场近几年的不景气,加大了企业中长期资金对银行的依赖,以及居民住房贷款需求的快速增长,进而导致了贷款的长期化。而这种趋势的作用结果,集中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当中,就是利率敏感性负缺口的出现,导致资产负债期限结构的严重不对称。在利率水平上升时,银行不得不为以后的存款付出更高的成本,而原来发放的贷款利率水平却有可能太低,使得银行入不敷出,经营难以维持。
(二)商业银行持有的有价证券价格期限结构不合理及其价格波动。商业银行为了保证一定的流动性,通常要持有一定比例的有价证券,以满足随时出现的支付需要。为了保持证券价格的稳定,商业银行一般倾向于持有短期证券或者国债。而我国的国债期限结构不尽合理,没有完整的债券期限序列,中期债券居多,而长短期国债很少,持续期结构不完整,降低了银行防范不同期限利率风险的能力。另外,债券价格与利率之间存在着反向相关关系:利率上升,债券价格下降,反之亦然。在利率波动频繁阶段,商业银行持有的国债有时会难以令人满意的价格变现。然而,为了应付流动性需要,银行不得不出售这些证券,从而造成受益下降甚至亏损。
(三)商业银行定期存贷款隐含选择权。一般利率水平如果发生较大的变化,将会促使借款者提早偿还贷款,或者促使存款者提前从银行取出定期存款,所有银行都会由于其客户行使这种隐含在存贷款合同中的期权而承受一定程度的风险。利率变动的速度越快,变动的幅度越大,这种隐含的期权风险对银行净利息收入的影响越明显,使得商业银行的负债利率敏感性进一步加强,从而深化了银行资产负债期限结构不匹配的矛盾。
(四)商业银行利率风险防范意识淡薄。在现阶段,商业银行实质上依然是利率风险的被动接收者,即便是意识到了利率波动对业务产生的不利影响,大部分银行依然不知道如何控制和管理风险。现实层面上,银行片面追求业绩,为了能够吸收更多的存款及吸引更加优质的贷款客户,采取存款利率定为上限,而贷款利率定价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的下限,使得存差进一步缩小,进而影响银行未来收益。
三、建议与措施
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商业银行当中存在的利率风险问题,将逐渐显露出来。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如何面对变化了的经营环境,克服导致利率风险产生的制度因素和健全利率风险防范意识,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成为商业银行管理的一个紧迫课题。
(一)健全利率形成机制。使得利率的市场结构能够充分反映资金的供求关系,以及信用、期限等各种要素要求的合理溢价。完善的利率结构,是商业银行对其资金的定价基础,更是银行利率管理方法的基础与前提。
(二)在各商业银行内部建立起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为核心的风险管理机制。管委会直接对银行董事会或行长负责,制定明确的利率风险管理及监控规章,划分利率授权权限和责任,分析资金来源的利率水平及期限,确定贷款利率和转移资金利率,使管委会成为利率调节的中枢。
(三)采取积极表外管理方法。表外技术包括远期合同、期货合同、利率互换以及利率上下限期权管理方法。探索使用各种金融衍生合约,抵御风险的同时,在合理预测利率走势的基础上,从中获益,在筹资方面,建立负债组合,加大主动负债比例,对其利率水平进行控制,在资产负债的期限,利率匹配基础上,通过各种表外技术抵御利率风险。
背景
利率市场化具有储蓄效应、投资效率效应、金融深化效应,最终促进经济增长。1980年Fry采用累计时间序列回归估计得出:在亚洲,平均实际利率向均衡的自由市场利率每上涨1%,经济增长率将快0.5%;1989年Polak通过对40个发展中国家的实际利率与年增长率回归计算出的相关系数是0.18~0.27。Gelb也发现1965―1985年间34个国家的实际利率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2~0.6。利率是金融市场的“价格”,和商品市场一样,若“价格”不是由市场来决定,那么整个金融市场也就不能称之为是“市场化”的。所以,主流经济学家们一直在呼吁发展中国家要实行利率市场化。
一、利率市场化对企业融资的促进
利率改革之前,金融机构贷款的收益与风险不对等,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利息收入不足以弥补风险损失,再加上责任认定问题等,金融机构宁可在大型优质企业的贷款方面低价竞争,也不愿对急需资金的中小企业放贷。研究表明,拥有定价权的金融机构会根据企业的盈利状况、信用级别、发展前景等指标确定贷款对象及贷款利率,这也必然使企业注意到资金的使用成本,促使其融资行为更趋合理。
二、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冲击
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将呈上升趋势。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国内政局动荡、经济形势恶化、金融市场波动、国际利率和汇率变化等,这些宏观变量将影响市场利率水平,最终对商业银行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冲击。内部因素包括资产负债结构失衡;利率决策管理失误;内部管理体制不合理等。当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时,就会形成实质性的利率风险,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收益变动风险
收益变动风险主要源于商业银行自身资产负债期限结构的不匹配。当利率敏感性资产大于利率敏感性负债,即银行经营处于“正缺口”状态时,随着利率上浮,银行将增加收益,随着利率下调,银行收益将减少;反之亦然。这意味着利率波动使得利率风险具有现实可能性,在利率波动频繁且又缺乏风险管理措施的情况下,银行可能遭受严重的风险损失。随着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利率频繁变化且难以预计,从而使证券价格、企业及银行净收益均发生波动,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会不断上升。
(二)期限选择权风险
期限选择权风险是指随着利率波动,因客户行使存款或贷款期限的选择权而使银行承受的利率风险。根据中国现行利率政策,客户可根据意愿决定是否提前提取定期储蓄存款,而商业银行对此只能被动应对。在利率下调时,客户仍可保持定期存款获取原来的高利率;利率上升时,客户可提前支取再存入以套取新的、较高的利率。当利率波动时,银行存贷款客户都会行使其“选择权”,导致银行收益或资本净值下降,这种利率风险实际上是通过期权价值变化来体现的。
(三)利率结构风险
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由于存贷款利率波动不一致导致利率结构风险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在存贷款利率波动幅度不一致的情况下,存贷利差缩小导致银行净利息收入减少;另一种是在短期存贷利差波动与长期存贷利差波动幅度不一致时,与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不相协调而导致的净利息收入减少。目前,利率结构风险正在逐步加大。
(四)利率操作风险
长期以来,由于利率是法定的,商业银行基本上不承担利率风险,致使中国银行业非常忽视利率风险管理。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利率风险将日益突出。商业银行在这方面风险意识薄弱,管理人才奇缺,技术手段落后,难以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利率风险管理体制。只能被动地去适应利率变化,而不是主动介入到利率风险管理之中,从而在主观上加大了利率变动的体制风险。
三、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对利率风险的管理
(一)利率风险管理的组织建设
商业银行必须加强对R&D的投入,及时把握宏观经济变动形势,准确预测利率风险。目前,西方商业银行设有专门的组织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Asset Liability Committee,ALCO)来管理利率风险。国内商业银行多设有专业研究所或者发展规划部之类的准研究机构。
(二)识别利率风险
识别利率风险是指分析银行现有的资产负债状况承担了多大的利率风险。其方法有:编制缺口分析报告(gap report)、净持续期分析(net durat ion analysis)、净现值分析( net present value analysis)和动态收入模拟(dynamic simulat ion analysis)。对于现阶段的中国商业银行,编制缺口分析报告最为方便。缺口分析报告是将银行各个生息资产和有息负债项目按照他们重新定价的日期分成不同的时间段,以此确定银行在每一个时间段里究竟是有较多的资产还是有较多的负债需要重新设定利率。
(三)建立完善资产与负债定价体系
针对利率市场化,中国商业银行应加快建立产品定价体系,以防利率风险。根据客户给银行带来的收益、信用风险、期限长短、利率风险大小以及资金筹集成本和运营成本,劳动力成本等因素,确定金融产品的合理定价,具体包括资产定价和负债定价两个方面。资产实际收益是名义收益减去预期损失率。
(四)金融监管机构通过调控基础利率调控市场利率
在中国,五家大银行就主导了全国的利率水平变动,控制了各总行的利率政策,也就控制了全国分支机构的利率水平。所以,中央银行对整体利率水平的控制是很有把握的。利率市场化后,银行同业协会的行业自律作用也很重要,同业协会的作用在于为各家商业银行提供一个利率水平协商的平台,也使中央银行更方便地了解各家商业银行的利率变动状况。
2013年9月24日央行副行长胡晓炼在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成立暨第一次工作会议上表示,近期有序推进利率市场化的任务,一是建立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二是开展贷款基础利率报价;三是推进同业存单发行与交易。10月25日,贷款基础利率(LPR)集中报价和机制正式运行,12月8日央行了《同业存单管理暂行办法》。仅仅三个月时间,三项利率市场化的步骤就已完成,足见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之快。本文首先回顾了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的进程,然后分析了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定价的影响,之后分享了国内外商业银行的应对措施,最后对中小商业银行的利率管理提出建议。
一、利率市场化进程回顾
中国利率市场化从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至今已过20年头,其中1996年从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开始逐步实现货币市场利率市场化,2000年开始了外币存贷款业务的利率市场化。人民币贷款利率从1998年允许上浮,至2013年7月20日取消贷款利率限制,耗时15年。人民币存款利率的市场化,如果从1999年开办单位协议存款业务开始算起,至今也已历时15年。
从2012年6月8日开始,利率市场化进一步向纵深发展,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下限由基准利率的0.9倍调整为0.8倍,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扩大为基准利率的1.1倍,从而开启了逐步放开存款利率上限的市场化进程。2012年7月6日,贷款利率下限继续调整为贷款基准利率的0.7倍。贷款利率市场化最大的步伐是在2013年7月20日迈出的,7月20日起人行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在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央行也在积极地进行基准利率体系的建设。主要尝试包括回购定盘利率、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贷款基础利率(LPR)。
2007年1月,SHIBOR正式推出,央行对SHIBOR 赋予重任,希望SHIBOR 成为一个公认、权威的利率基准,来替代央行的存贷款利率,希望它发挥美国联邦基金利率那样的作用。
2013年10月25日,贷款基础利率集中报价和机制正式运行。贷款基础利率是商业银行对其最优质客户执行的贷款利率,其他贷款利率可在此基础上根据信用风险的差异加减点生成,贷款基础利率报价是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SHIBOR利率机制在信贷市场上的进一步拓展和补充。目前LPR只公布1年期基础利率,价格从报价伊始的5.71%,到目前为止经过4次调整,之前的报价是5.76%。截至目前,工、农、中、建、浦发等与部分企业客户签订的LPR贷款合同金额已超过20亿元。
2013年12月8日,央行公布《同业存单管理暂行办法》。从海外利率市场化和大额存单的发展经验来看,大额可转让存单在各国均被视为利率市场化存款端的突破口,同时大额存单的推进需要配合存款保险制度。比如美国和日本,其推出大额存单之前,都已经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因此,在尚未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情况下,央行推出仅限于银行间市场的同业存单,一方面有效地降低潜在风险;另一方面可为未来普通大额可转让存单的重启积累经验。同业存单有助于Shibor 利率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从而培育日后大额可转让存单的定价基准。2013年12月12日-13日,首批同业存单发行行共发行了340亿同业存单,期限从1月到6月,利率为5.10%~5.25%。
二、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广泛而深远,本文仅从利率管理角度分析:存款竞争加剧:随着存款利率上浮区间的打开,银行体系中城市商业银行由于自身的原因,走在了利率上浮的前列。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环境的变化,2013年股份制银行逐步进行定价策略调整,目前上浮几乎覆盖全部的股份制商业银行。
2014年1月,在存款流失严峻的情况下,五大行也加入到存款利率“一浮到顶”的队伍中,对部分地区符合条件的客户存款实行“一浮到顶”。
利差收窄:存款利率上浮后,根据上市银行2012年、2013年半年报资料,五大行的净利差略有下降,基本呈现出相对稳定的态势,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的净利差下降均在15BP以上。
净利息收入占比下降:利率市场化后,存款成本上升导致短期利差收窄,加上金融市场深化和金融创新日益丰富,银行中间业务发展较快,非息收入显著增长,利息收入增长率呈现下降趋势。国有银行凭借广泛的客户群、强大的产品分销渠道以及良好的品牌认知度,中间业务发展具有先天优势。国有银行在、结算、银行卡、托管等业务上均处于行业领先,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显著高于其他银行。股份制银行通过锁定目标客户,在细分领域取得突破。例如,民生银行定位中小企业的银行,通过事业部改革和商贷通业务吸引大量优质企业客户,投行业务行业领先;招商银行通过在零售领域精耕细作,积累大量高净值客户,并且赢得了良好的声誉,银行卡和理财业务表现突出。利率风险日趋复杂:2013 年6 月末“钱荒”的事件,市场变化体现了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相互交织的影响,在流动性紧张的情况下,市场利率大幅上升,而整个利率中枢的上抬,又对银行流动性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流动性紧张、利率上扬又与信用风险的变化密不可分,不同产品违约率的上升既会影响流动性,又会改变利率风险的重定价缺口。利率风险与其他风险之间的交织转化呈现出多变复杂态势。
三、国内外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措施
民生银行:搭建利率市场化新核心系统平台
2013年7月4日,民生银行彻底完成新旧系统的切换,新核心系统正式全面上线。新核心系统也特别提出了在应对利率市场化方面的构建。首先,基于产品工厂的设计理念可以快速实现利率相关新产品进入市场。第二,统一客户和数据平台为科学利率定价提供了可能,而正在实施的管理会计平台能够对产品、客户的盈利能力进行量化评价,进而优化利率管理。第三,维度和要素都设定了丰富的参数值,执行时可通过灵活的配置组合来实现客户差异化的定价。
中信银行:多元化渠道经营应对利率市场化
中信银行拓宽多元化对公存款来源渠道,强化低成本、稳定负债的增长。通过开展机构客户系统性营销、加强现金管理、供应链金融等交易银行产品与服务的运用,开拓了资本市场负债来源,推动了中信银行对公存款的持续稳定增长。伴随中信银行“综合型商业银行”发展理念的不断深入,公司业务和零售业务呈现并进、融合发展态势。小企业金融业务继续向微型化、零售化方向发展,客户对象逐步从制造业向服务业、从大宗商品原材料向消费品、从生产服务向生活服务转变。
中小银行:“结盟取暖”策略迎战利率市场化
为了应对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各种冲击,中小银行采取了“结盟取暖”的策略。民生银行、包商银行、哈尔滨银行、重庆银行、富滇银行等以城商行为主的数十家中小银行2012年成立亚洲金融合作联盟,以抱团取暖。通过创立联盟风险基金,打通柜台,疏通渠道,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使投资和决策更有准确性;通过合作的力量更好的化解经营风险、更好实现优势互补、更好提供服务质量实现共同超越。
富国银行:凭借社区银行业务特色和小微企业信贷
富国银行(Wells Fargo)是美国第四大财富管理机构,管理着1.3万亿美元的资产,在社区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住房抵押贷款等方面位列全美第一。在利率市场化期间,富国银行总体上处于稳步增长状态,表现好于同期美国绝大多数银行,并没有出现实质性的经营性拐点。其中:总资产年均增长12.3%,净利润年均增长14.2%,利息净收入稳步提高,净息差都在4%以上。
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起步于1970 年,结束于1986 年,其间持续了16年。1973 年,富国银行的净息差为2.46%,到1986年净息差提高到4.83%,提高近1 倍。1972-1990 年平均净息差为4.1%。除了1980-1983年有所缩减外,其他年份净息差均维持在4%-5%之间,较为稳定。
富国银行是怎么利用利率市场化的契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呢?
富国银行的业务特色中,最著名的就是社区银行。近年来,富国银行汇票的社区银行部门的收入和利润都占到公司的60%左右,是富国银行最为核心的部门。社区银行直接面对的是居民个人和小企业,这些客户的议价能力较低,银行可以通过低于大企业客户的利息获得这些存款。由于附加有便捷和服务等优势,相比较其他银行,富国可以以更低的价格吸收到居民和小企业的存款。在资产方面,富国小微企业贷款业务提供了高额的利息收入,确保了资金的收益,同时通过交叉销售,零售客户可享受储蓄、信用卡、住房抵押贷款、汽车贷款、投资和保险等多种服务,批发客户可享受投资银行、证券投资、商业地产、财富管理、财务融资等多种服务,交叉销售给富国银行带来更低的存款成本、更优质的零售客户、更多的中间业务收入。
在利率市场化期间,富国银行管理利率风险的措施有以下四个:
其一,收缩分支机构,加强零售网络,改善服务质量,集中优势发展。在美国利率市场化初期,整个西方世界都面临滞涨的困扰,美国以及西方世界经济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富国银行虽然在国内取得卓越业绩,但其海外分支机构同其他银行一样,经营惨淡。为此,富国银行的管理者决心放缓海外扩张的步伐,收缩其业务网络,将优势资源重新集中在加利福尼亚州,做好本地市场。80年代初,富国银行关闭了100多个分支机构,其中包括其驻欧洲办事处,撤销3000个工作岗位,大幅削减成本。同时,富国银行加强了零售网络的建立,广泛应用了当时较为先进的ATM,并通过积极营销,改善服务提升业绩,度过寒冬。
其二,扩大资金缺口,增加利率敏感性资产。为了应对存款下降和资金成本上升的压力,富国银行将自己的贷款结构逐渐向高风险的房地产贷款转移,商业贷款占总贷款比例有所下降。同时外国市场风险也逐渐增大,富国银行减少其国外贷款,个人贷款和融资租赁保持较为稳定增长态势。在面对资金成本上升时,在加强风险管理的同时,银行第一反应便是提高利率敏感资产的数量,保证资金缺口的绝对正收益。
其三,转变业务结构,发展中间业务。利率市场化后资产负债业务上激烈竞争,使富国银行也开始积极调整转变业务结构,大力发展中间业务。1970年富国银行开始推行自动取款机试点,并迅速得到推广;1985年富国银行电话银行业务开始展开。整个利率市场化期间,非利息收入占总收入比重提高了8.39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52个百分点。业务结构改善效果明显。
其四,提高存贷比,减轻利率市场化对银行的负面冲击。面对资金来源和成本压力,富国银行在利率市场化期间通过提高存贷比,减轻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业的负面冲击。1971年富国银行的贷存比仅为70%,到1985 年上升到最高126%,随后下降到1990年的114%。在1973-1986年利率市场化改革期间,贷存比上升32%,年均上升2.3 个百分点,上升速度很快。
四、对中小商业银行利率管理的建议
提升价格管理能力:利率市场化改革将利率定价权还给了商业银行,但由于长期的利率管制,商业银行特别是中小商业银行的定价能力还很薄弱,对于存款,差异化定价和财务约束意识不强,对于贷款,风险定价和资本约束意识不强。中小商业银行应建立价格管理机制,加强成本核算精细化管理,提升对客户信息和交易数据的分析提炼能力,确定清晰的竞争策略,进而全面提升优化定价能力。
优化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机制:国内中小商业银行已逐步建立并运用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系统,但在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对管理的提升作用并未完全体现。为应对存款利率的放开,全行实现全产品计价和统一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曲线是长期趋势。利率市场化将驱动中小商业银行充分利用内部资金转移定价这一有力的管理工具。
建立与银行发展相适应的利率风险管理体系: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对中小商业银行来说,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存款成本上升,利差收窄。“一浮到顶”的利率政策在逐渐放开管制的市场上是否能起到作用?而中小商业银行又是否能承受相应的成本?这些都成为中小商业银行重要、严峻和急切的课题。面对挑战,中小商业银行应建立与自身发展战略统一,与业务规模、性质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体系。
关键词:商业银行、利率风险、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管理的核心之一。随着我国金融业改革和金融创新的推进,国有商业银行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受到很大的考验。其中利率风险是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分析我国利率市场化过程中蕴藏的风险,寻求控制方法,是摆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面前的现实问题。
1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表现形式
利率风险(InterestRateRisk)通常是指在一定资产负债期限结构下,官方利率或市场利率变化给金融机构的成本和收益造成的影响。历史上美国在利率市场化后,其部分商业银行也曾遭遇过比较严重的利率风险。当时,利率风险与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被银行并称为三大金融风险。利率风险按照来源的不同,可以分为重新定价风险(RepricingRisk)、收益率曲线风险(YieldCurveRisk)、基准风险(BasisRisk)和期权性风险(Optionality)。
1.1商业银行最主要和最常见的利率风险形式就是重新定价风险。
重新定价风险也称为成熟期错配风险,来源于银行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到期期限或重新定价期限所存在的差异。这种重新定价的不对称性使银行的收益或内在经济价值会随着利率的变动而变化。例如,如果商业银行以短期存款作为长期固定利率贷款的融资来源,当利率上升时,贷款的利息收入仍然是固定的,但存款的利息支出却会随着利率的上升而增加,从而使银行的未来收益减少和经济价值降低。
1.2在重新定价不合理的情况下,会对商业银行造成收益率曲线风险。
这是在重新定价的不对称性也会使收益率曲线的斜率、形态的变化对银行的收益或内在经济价值产生不利影响,从而形成收益率曲线风险,也称为利率期限结构变化风险。例如,若以五年期政府债券的空头头寸为10年期政府债券的多头头寸进行保值,当收益率曲线变陡的时候,虽然上述安排已经对收益率曲线的平行移动进行了保值,但该10年期债券多头头寸的经济价值还是会下降。
1.3商业银行面临的一种重要利率风险就是基准风险也称为利率定价基础风险。
在利息收入和利息支出所依据的基准利率变动不一致的情况下,虽然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的重新定价特征相似,但因其现金流和收益的利差发生了变化,也会对银行的收益或内在经济价值产生不利影响。例如,一家银行可能用一年期存款作为一年期贷款的融资来源,贷款按照美国国库券利率每月重新定价一次,而存款则按照伦敦同业拆借市场利率每月重新定价一次。即使用一年期的存款为来源发放一年期的贷款,不存在重新定价风险,但因为其基准利率的变化可能不完全相关,变化不同步,就会使该商业银行面临着因基准利率的利差发生变化而带来的基准风险。
1.4商业银行面临的一种越来越重要的利率风险就是期权性风险。
它主要来源于银行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中所隐含的期权。一般而言,期权赋予其持有者买入、卖出或以某种方式改变某一金融工具或金融合同的现金流量的权利,而非义务。期权可以是单独的金融工具,如场内(交易所)交易期权和场外期权合同,也可以隐含于其他的标准化金融工具之中,如债券或存款的提前兑付条款、贷款的提前偿还等等。一般而言,期权和期权性条款都是在对买方有利而对卖方不利时执行,因此,此类期权性工具因具有不对称的支付特征而会给卖方带来风险。而且,如今越来越多的期权品种因具有较高的杠杆效应,还会进一步增大期权头寸可能会对商业银行财务状况产生的不利影响。
我国商业银行自成立以来,尚未经历过真正完整的利率波动周期的洗礼,这意味着今后它将面临着利率市场化带来的严酷考验。由于我国的金融资产结构体系是以银行体系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不仅会对社会资源的配置和融资方式的改善产生不利影响,还使得金融风险过于集中在银行业。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计算,20__年银行贷款猛增3万亿元,其中超过65是地方政府主导的投资项目,而在企业外部融资的固定资产投资比例中,45为银行贷款。20__年底,在银行总共18.9万亿元的贷款余额中,约半数是以房产做抵押的。20世纪九十年代初的投资膨胀后,形成不良贷款约1万亿元,大概占全部贷款增量的50。而这次投资膨胀可能会导致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增加0.5万亿到1万亿元。这些不良贷款将在今来的几年带来金融市场上掀起轩然大波,并由于利率市场化进程深刻影响到利率风险。
2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对策
目前,商业银行防范利率风险比较广泛使用的管理技术主要有表内管理技术和表外管理技术。表内管理技术,即对表内资产负债项目的期限进行比较和调整,管理利率风险的技术包括以收益为基础的缺口管理技术和以价值为基础的持续期管理技术。表外管理技术,指运用金融衍生工具管理利率风险的技术。常用的金融衍生工具有:利率期货、利率调期、利率上限、利率下限等等。然而,面对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相对落后的状态,我国商业银行在应用这两项重要管理技术时常常发现事与愿违。为此,我们应该进一步讨论在现实国情下的切实可行的利率风险管理对策。
2.1避免资产过度扩张,适当扩大资本的约束范围。
由于我国宏观因素和产业走势,我国商业银行一直有规模片面夸张的现象。这种现象加剧了宏观经济的波动,通过信贷资金注入进一步吹大金融泡沫,也很容易把自己置身于利率风险之中。在这种形势下,商业银行应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资本套利行为,严控对过热行业的贷款审核流程,合理地收缩高风险的信贷规模,从而真正避免人为的使利率差额扩大,即一方面拼命高息收揽储蓄,一方面低息发放贷款。
2.2建立完善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
有效计算和管理利率风险的最便捷途径就是通过资产负债管理。资产负债管理是以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协调为目标,对银行资产负债表进行一种全面的、动态的、前瞻的综合平衡管理。它不仅可以计算和管理利率风险,也可以协调商业银行的短期和长期盈利目标,根据业务策略对经济资本进行最优化配置。
2.3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利率风险预测模型。
利率风险的预测是可以通过计算不同时期的敏感性缺口来测量的。利率敏感性资产是指那些在一定时限内到期的或需要重新确定利率的资产。主要包括:政府与个人借款者发行的短期证券、短期贷款、可变利率的贷款与证券等。利率敏感性负债是指在一定时限内到期的或需要重新确定利率的负债。主要包括:货币市场借款、短期储蓄账户、同业拆放等。利率敏感性资产与敏感性负债的差额被称作利率敏感性缺
口。通过计算利率敏感性缺口来预测商业银行所承担的利率风险,是一个有效而科学的方法。2.4引入金融工程弱化利率风险
将金融工程引入利率风险管理中,充分运用各类衍生金融工具,如远期合同、利率期货、利率期权、利率上下限和利率互换等来规避风险。这些利率衍生证券以利率债券或其他利率工具为标的,是金融机构利率风险管理中最为灵活的工具。这些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一方面为商业银行规避利率风险提供平台,另一方面,扩大了企业融资渠道,弱化了目前金融风险向银行集中的趋势。
2.5加大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
国外商业银行的经营领域不仅涵盖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而且还从事信托业务、投资银行业务、共同基金业务、保险业务、商业票据贴现和资本市场业务。仅就中间业务品种来说,大约是我国商业银行现有中间业务品种的3~4倍。随着我国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存款人在追逐更高利息的动机下,会出现存款的非中介化和集资证券化。我国商业银行的存款贷款利息差额将不断缩小,再加上为竞争优质客户,各行都面临着下调贷款利率的压力。同时投资银行通过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工具,正渐渐侵蚀着商业银行的市场。因此,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是目前有效规避利率风险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赵志宏.商业银行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J].银行家,20__,(1):78-80.
[2]袁轶.利率市场化打乱商业银行阵脚[J].资产市场,20__,(2):31-32.
[3]曲世英,郭福春利率市场化以后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分析[J].企业经济,20__(3):157-158
[4]邹江,张维然,徐迎红.中外商业银行收入结构比较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__,(12):56-59
一、地方性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薄弱环节
(一)利率风险管理认识落后
受我国利率未完全市场化的影响,地方性商业银行对利率变动的敏感性较低,认为利率变动对银行收益的影响无法避免,因此较少对利率风险进行研究和计量,将主要精力全部放在了控制信贷风险方面。高管人员在利率风险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欠缺,直接导致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工作的滞后,增加了开展利率风险管理工作的难度。董事会与高级管理层对利率风险认知程度的不足,是导致利率风险管理工作滞后和产生其他利率风险管理问题的根本原因。
(二)利率风险管理组织架构缺失
由于地方性商业银行的决策层和经管管理层普遍缺乏对利率风险管理的深刻认识,因此,对利率风险管理工作也缺乏足够的重视。商业银行一般比较侧重于监测分析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而对日益突出的利率风险监测、计量和管理工作,只是按照监管部门的要求报送相关报表,对报表中涉及的数据也没有形成分析报告,没有建立起以利率风险为核心的管理工作机制。
(三)没有形成完备的利率风险分析基础数据库
利率风险分析需要较长一段时期的业务数据作为基础。长期的利率管制,导致地方性商业银行缺乏对利率风险分析研究的原始数据积累,没有历史的、大量的相关数据支撑,利率风险分析工作就如同“无米之炊”。同时,由于员工缺乏相关的理论知识,实际工作中也没有对业务设定有关利率风险监测的要素,不能有效提取相同利率但期限不同、不同利率但期限相同、利率和期限均不同的资产与负债的相关数据,也没有统计存款提前支取、贷款提前偿还的数据。
(四)缺乏高素质的利率风险管理人才
地方性商业银行缺乏对利率变动的敏感性,利率管理人员没有利率风险意识,加之利率风险管理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需要从业人员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丰富的管理经验、全面的市场分析能力等素质,目前地方性商业银行的利率管理人员很难达到要求的条件。另外,受管理层对利率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视度不高的影响,利率风险管理方面的人才缺乏,致使利率风险管理工作仍然处于较低水平。
二、完善地方性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建议
(一)创新金融产品,丰富利率风险管理手段
近年来,人民币利率逐步放开,国家鼓励金融创新的发展,金融市场产品种类日渐丰富。地方性商业银行在未来应该着眼于依据自身的利率定价权设计更多的资产负债产品,如浮动利率存款等。银行资产负债业务种类不断丰富,包括不同期限、不同利率特性的产品,因此越来越能满足银行调整资产负债结构、管理利率风险的要求,从而为银行进行资产负债管理提供更多有效的手段。另外,商业银行也应引进高素质的人才和先进的技术对即将推出的新产品进行研究探索,甚至开发设计银行专门的衍生产品。总之,金融产品的创新将为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提供有效的表内和表外工具。
(二)健全科学高效的金融产品定价体系
首先,建立分级授权的金融产品价格决策与管理机制,由总行公布或规定适合于全行的基准利率,通过授权分别规定不同分行的浮动权限。另外建立其金融产品内部报价机制,让每个营业网点都能了解金融产品的基本价格,从而在成本基准的基础上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其次,建立能够敏感反映市场价格的内部资金价格转移体系。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加剧,市场利率波动更为频繁,商业银行对于市场资金的依赖程度更大,因而内部资金的利率确定方式必然要随之进行改革,要使内部资金利率确定机制更加灵活,对市场的反映更为灵敏,同时兼顾总分行间、资金来源部门和运用部门之间的利益。
再次,建立按照客户进行成本、效益核算的综合测算机制。其基本原则是确定金融产品的合理价格时,充分考虑不同客户给银行带来的收益、利率风险大小、期限长短、信用风险以及资金筹集成本和运营成本、劳动力成本等因素。比如,信贷管理部门应当深入了解贷款的风险状况,包括准确的财务状况分析,符合真实情况的贷款分类等,以合理确定贷款定价中的违约成本。
(三)加快利率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无论是利率定价、金融衍生工具,还是依托数学模型的表内利率风险计算,都必须借助计算机系统才能完成。但是目前尚未建立完整的利率风险管理系统,使得许多先进的分析方法因受数据和效率的限制而无法实施,极大地制约着利率风险管理能力的提高。因此,应当加快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步伐,及时准确采集数据信息,从而使得各种利率风险模型和监测分析手段在统一的技术平台上实现整合。
关键词:利率风险 结构分析 管控机制 模式选择
中图分类号:F830.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770(2007)05-051-05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纵深发展,利率水平日益多变和不确定,我国银行业利率风险明显增大并成为其所面临的主要风险。但我国银行业的利率风险无论是形式上还是结构上都与国外存在较大差异并呈现出一定的特殊性,准确解析这些差异并因地制宜地构建起科学的利率风险管理机制变得越来越重要。
一、 商业银行加强利率风险管理的现实逻辑
以20世纪80年代美国储贷机构危机为触发点,利率风险开始进入银行管理层和监管当局的视野,1996年巴塞尔委员会正式对以利率风险为主的市场风险提出资本要求,从而标志着对利率风险实施管理和监管成为共识。在我国,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日益加快,利率风险不断显露,加强利率风险管理的呼声日益高涨。
1、利率风险的固有特征容易诱发对利率风险的过度承担并影响全局。与银行承担的其他风险如操作风险不同,利率变动对银行财务状况的影响具有“双侧性”①,这种“双侧性”为银行盈利奠定了基础,客观上也容易诱发银行的利率投机行为,特别是在当前国内银行法人治理结构不甚完善、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银行不合理的盈利诉求很容易转化为利率风险的简单膨胀,从而伴随着盈利增加出现利率风险的急剧扩大。另外,不同于信用风险具有逐笔暴露的特征,利率是银行经营的核心变量,利率变动对单个银行和整个银行业的所有利率敏感性资产负债的影响具有瞬时性并且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利率风险如果控制不当便会引发重大风险事件甚至行业危机,其破坏性要大大高于其他风险。
2、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变化孕育着较大的利率风险。近年来,为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银行业资产负债结构呈现出新的变化。从资产方来看,银行资产长期化趋势加剧(所谓的短借长贷)、抵押类贷款资产占比越来越高;从负债方来看,非核心负债的比重越来越高,定期存款比重降低,具有提前提取权的活期存款比重上升。资产负债结构的这些变化既形成银行利率风险新的来源,同时也增添了利率风险管理的难度,从而使得利率风险成为最主要的市场风险。以东京三菱银行为例,在该行2003年度交易账户的市场风险中,利率风险大大高于汇率、商品价格等所带来的市场风险,利率风险的在险价值(VaR值)占比高达60%,而在银行账户中,利率风险的占比则高达95%②,由此可见利率风险管理已经成为市场风险管理的核心。
3、外部环境的变迁使得利率风险凸现。近年来,我国运用利率工具加强宏观调控日益频繁,加之利率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银行利率环境的波动性显著增加。从调整频率上来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共进行了16次利率调整,平均每年一次,调整频率呈加大趋势。从调整幅度上来看,以一年期存款为例,从1990年的11.34%降至目前的2.25%,调整幅度达80%,如此大的调整幅度使得银行的利率风险日益严峻。此外,2006年起银行开始试行新会计准则,新准则按照国际惯例要求对银行部分资产负债采取“盯市策略”,并且采用套期会计将原来在表外核算的衍生工具纳入表内反映,由此,利率波动给银行带来的各种潜在损益(为了体现核算的审慎性,主要是反映损失)实时暴露,从而银行账面上的利率风险显著增加。
4、国内银行收益模式包含着巨大的利率敏感性。目前,利息收入和利息支出仍然是国内银行的主要收支项目,净利息收入也因此成为银行盈利水平的决定性因素,从2006年上半年的数据来看,国内几大上市银行中,除中国银行净利息收入占营业净收入的比重为78.9%外,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占比均在90%以上,分别为90.4%、92.1%和90.9%。而国外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占比一般在60%以下,例如花旗银行2004年度该比例为50.4%,而同时期摩根大通银行该比例则更低,仅为34%。如此严重依赖净利息收入的收益模式,使得我国银行业长期以来保持了大量的正净利息头寸③(该头寸占生息资产的比例一般为2%-5%),这种情况在利率进入下降通道时将会侵蚀银行很大一部分利润,甚至会危及到资本安全。
二、 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特点――一种结构分析
巴塞尔委员会1997年的《利率风险管理原则十一条》首次将利率风险划分为基差风险等四种来源。在现有的利率环境下,我国商业银行同样面临这四种风险,但在结构和表现形式上有一定的特殊性并与国外存在较大的差异。
1、重定价风险分析。期限不匹配是银行经营中的常态,风险管理良好的银行会在科学预测利率基础上,有效利用期限错配来获取收益,但是一旦预测失误或者资产负债结构不能及时调整,将会酿成严重后果,20世纪80年代,美国储贷协会就是因为利用短期储蓄存款来支撑长期固定利率抵押贷款,在短期利率大幅上升后使全行业陷入危机。就我国而言,期限错配现象同样存在。首先从负债方来看,由于存款利率的期限结构经过多次调整已经逐步趋于平坦等原因,居民存款结构已经呈现出显著的短期化趋势,自2000年到2006年,活期存款与定期存款的比例已经从33.08%上升为53.46%。从资产方来看,由于贷款利率期限结构逐渐平坦以及国内长期融资对银行的严重依赖等原因,中长期贷款一直以高于短期贷款的速度增长,自2000年到2006年,中长期贷款占贷款总额的比重从27.08%上升到了50.07%,如图1,资产与负债的这种变化使得短借长贷呈现加剧态势。但贷款期限不等于重定价期限,考虑到我国银行业存在大量不良资产的现实④和特定的人民币存贷款计息规定,重定价风险会较上述情况更为严重。如中长期贷款由于实行一年一定的计息政策,其贷款期限无论多长都变成1年以内的利率敏感性资产,因此一定程度缩短了资产方的重定价日(一般银行平均为3-4个月),但同样由于该规定,银行存款的绝大部分变为即时敏感型负债(一般银行平均为1-2个月)⑤,从而进一步扩大了短期缺口。由于重定价风险是一种短期风险,短期缺口的扩大强化了银行的重定价风险,使其成为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
2、基差风险分析。在我国,基差风险主要由两个因素导致。一是在目前双轨运行的利率体制下,银行的负债(主要是存款)利率由中央银行制定,另一方面银行的资产方如国债、同业拆借等资产的利率却随行就市,这两者之间虽然存在一定关联但变化并不同步,由此导致基差风险。基差风险的另一方面是存贷款利率调整幅度不同的风险,国家出于不同的调控意图,存贷款利率的调整往往并不同幅,如图2。银行的资产负债在面临中央银行非对称利率调整时会产生各种不同的基差风险组合,这些组合效应的叠加会给银行带来很大的基差风险,以某上市银行为例,2004年10月定期存款和贷款利率向上平移0.27个百分点,此时该银行存在巨大负缺口,在内部测算中所有利率平移使得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减少3亿(这可视为重定价风险),但由于活期存款利率没有上调,该行最终净利息收入反而增加了2亿,由此可见基差风险改变了净利息收入的变动方向,如果上述利率调整方向正好相反,可想而知将会给银行带来巨大损失。基差风险在当前尚未完全市场化的利率环境下仍然是银行利率风险的主要来源之一,但是国外经验表明,伴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和金融市场的发展,无风险套利机制将使得基差风险逐渐减少,这也将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结构演变的一种趋势。
3、曲线风险分析。一般情况下,长期利率高于短期利率,收益率曲线斜率为正,但在商业周期扩张阶段,由于货币政策反向操作,短期利率可能会高于长期利率,从而给那些“短借长贷”机构造成损失。特别是在金融恐慌时期,长短期利率倒挂现象尤为普遍,例如东南亚金融危机期间,泰国、香港的隔夜利率一度高达300%-1000%,这对那些短期负债较多的银行会造成很大的风险。在我国,曲线风险的表现之一是存贷款利率期限结构的平坦化趋势。5年期以上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之间利差最大为1993年的10.71%,经过多次调整目前为2.89%,5年以上与1年期贷款之间的利差由1993年的5%下降到目前的0.55%,与此变化相适应,我国商业银行本应降低长期资产在总资产中的占比,同时提高长期核心存款的比重,而现实情况恰恰相反,由此存贷款中包含很大的收益率曲线风险。另外,最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手段逐渐拓宽,其他资产与负债的收益率风险也呈加大趋势,例如截止2006年9月工商银行债券投资余额就接近1万亿元,已占贷款余额的1/3,总资产的1/5,而招商银行最近三年通过发行200亿金融债来改善其负债结构,这些头寸的市值将会对市场收益率曲线的变动十分敏感⑥。曲线风险某种程度上属于“极端风险”,一般只有在宏观经济或者市场状况出现异常变动时才会显现出来,在目前国内平稳运行的环境下,该风险并不是很突出,但银行在进行压力测试和情景分析时要将其纳入考虑,充分评估该风险的潜在影响。
4、期权性风险分析。银行为了满足客户的需要往往在一些产品中嵌入某种期权,如资产方可提前还贷的抵押贷款、债券提前赎回,负债方如定期存款提前提取权等都包含着这种期权,近年来国内银行含权资产的比重不断上升,以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为例,如图3。由于银行是期权的卖方,一旦市场发生不利变动理论上将会给银行带来无限损失,特别是银行迫于竞争压力或者缺乏定价技术,往往没有能力向客户收取合理的期权费进行补偿,从而使得期权性风险成为利率风险控制中最为困难的一环。在我国,期权性风险的表现形式除了定期存款的提前赎回和提前还贷外,还有其他一些特有的表现,例如国内外币存贷款利率已经放开,在本外币利率出现较大背离的情况下便出现外币贷款与本币贷款之间的相互置换,这种置换无论是对单个银行还是整个银行业而言都意味着损失。期权性风险在目前尚不构成利率风险的主要来源,但伴随着银行创新力度的加大,各种期权性产品呈蓬勃发展势头,而无论是期权性风险的识别、度量还是管理,国内外都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期权性风险将成为未来国内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主要挑战。
总的来看,四种形式的利率风险在我国已经全面显露,其中重定价和基差风险是目前利率风险的主要来源,而曲线风险和期权性风险将会伴随市场化步伐而逐步成为利率风险重要来源,各来源的权重与变化趋势如表1。
三、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机制――框架的比较与构建
利率风险总体上的上升态势和我国利率风险的特定结构,决定了国内各银行必须因行、因时制宜地构建起一套有效的利率风险管理机制。然而长期以来由于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导致一些银行在机制构建上要么无所作为,要么不切实际、盲目攀高,再加上外部监管强制性介入不够⑦,使得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机制很不健全。如何确立合宜的价值体系并据此选择利率预测和风险度量技术、如何在现有条件下有效、经济地控制风险成为构建利率风险管理框架的关键。
(一)价值体系的选择。目前国际上主要采用两种价值体系,即收益体系与经济价值体系。收益体系着眼于利率变动对银行短期收益的各种影响(通常采用EaR来表示),其中如何确定收益口径成为该体系的关键。由于NII(净利息收入)与利率变动的关系最为紧密与直接,加之NII占据银行收益的绝大部分,过去的收益分析主要集中于NII,然而随着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各种收费性质的收入不断增加,而非利息收入也与利率变动越来越敏感⑧,在这一背景下,收益体系将利率风险管理的视角及时扩大到包含非利息收入。与收益体系侧重于揭示短期风险不同,经济价值体系着眼于利率变化对银行价值的长期影响。该体系建立在对银行各项资产负债甚至表外头寸未来各期现金流预测的基础上,通过选取适当的折现因子,分析利率变动对银行现值的影响,例如美国储贷协会(OTS)就是通过考察这种净现值变化对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的侵蚀程度来作为风险评级的重要参考。
两种体系相比较,经济价值体系由于考虑到未来的潜在影响而能更全面反映银行的利率风险,不过这种分析由于严重依赖各期现金流假设和利率情景的设定,因此只有在市场机制比较完善,各种外部参数比较完整的情况下使用才有效,同时该体系对银行预测技术和内控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银行在体系的选择上,在综合考虑银行自身的业务复杂性、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对于管理能力较强的银行目前单笔风险应尽可能采用经济价值体系,而对总体风险的管理采用收益体系,其他银行为降低管理的复杂性,则应一概采用收益体系。
(二)风险度量方法的选择。针对不同的账户特征,银行度量利率风险的方法也不相同,对于交易账户由于其价格频繁波动并且信息容易获取,实践中银行往往采用以VaR为基础的方法进行度量,这一点已基本形成共识。对于银行账户的利率风险由于缺乏价格信息、内含期权等原因,风险度量难度很大,度量方法也众多,随着银行对度量精度要求的提高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度量方法经历了由简到繁的演进,主要包括缺口分析、持续期分析、模拟分析三种。
缺口分析只需要掌握各项资产负债的重定价期限即可实施,具有简便易行的特点。然而其缺点也很明显,如只能度量短期风险,无法用于对长期潜在风险的度量;只能识别重定价风险,对于基差风险、期权性风险等无能为力;只能分析净利息收入存在的风险,忽略非利息收入风险等。持续期分析是经济价值体系的典型工具,目前对持续期的计算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将产品的重定价期限乘以一个经验调节系数来粗略估计,该法以巴塞尔委员会的标准法为代表,另一种是在估算各期现金流基础上,精确计算市场价值对利率的敏感性,这以美国储贷机构的NPV模型为代表。持续期较好满足了长期风险分析的要求,将复杂的利率风险暴露用一个指标集中反映出来,但是持续期分析只适用于利率小幅波动情形(这与定价模型的线性假设有关),在利率变动幅度过大的情况下还需要引入凸性分析等手段作为补充,此外由于分析过程中涉及众多估计,使得度量的可靠性受制于假设的合理性,度量的精度很容易受到质疑。度量技术的最新进展是模拟技术的引入,使得银行可以考虑更多的利率情景,不仅包括曲线的平移,还可以对曲线形状、相关性甚至运用Monte Carlo方法对利率变动路径进行模拟,全方位考察各种利率风险。这些模拟中有的是基于资产负债结构不变的假定(即静态模拟),其主要适用于短期分析,有的则考虑利率变动对银行决策、客户行为、业务机构的影响(即动态模拟),这主要用于长期分析。相对于前面两种方法,模拟分析对数据和假设的要求最高,因此为了确保其可靠性,无论是巴塞尔委员会还是美国OTS都要求对模型进行严格检验。表2是一些机构所采用的度量技术列表。
上述利率风险度量的方法各有优劣,我国银行在采用时必须充分考虑自身业务特点,在进行成本收益分析的基础上慎重选择。考虑到当前风险构成中重定价风险占据主导,加之目前银行业资产负债结构简单,利率变动还不是很频繁的情况下,缺口分析可能是最佳选择。对于信息系统比较完善的银行可以适当辅以持续期分析,但不宜将其作为决策依据,至于模拟分析则更需假以时日。监管部门对利率风险的监控仍然要以缺口报表为主,为鼓励银行采用更高级度量技术,应按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第二支柱的思想在监管资本要求上给予银行更大的灵活性。
(三)利率预测技术的选择。商业银行的一切利率风险管理活动都是围绕特定的利率预测展开,科学准确的利率预测是实现风险管理目标的前提。国际银行界关于利率预测的方法很多,但概括起来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从基本面角度进行预测,即通过对社会宏观经济状况、社会平均利润率、资金供求状况、通货膨胀率、国际收支环境等实际经济因素或利率期限结构的研究来预测利率走势,例如结构分析法和期限机构法均是立足于基本面进行预测,由于实质因素短期逆转的可能性很低,因此该法适合对中长期利率进行预测。另外一种是技术层面分析,通过对统计数据、图形以及数据序列本身规律的研究,利用现代数学或计量经济学的有关数据处理技术,例如运用GARCH和ARIMA模型进行利率预测。由于模型噪音会随着时间推移显著增加,因此该法主要适用于短期利率预测。目前我国利率变动频率仍不大,利率调整主要是基于宏观调控的需要,因此国内银行从技术层面进行利率预测并无必要,并且国内尚缺乏运用复杂数理技术的人才储备和数据积累,技术预测短期内不太可行。相反,由于国家利率调整也是基于对基本面的判断,只要银行与国家对经济基本面的看法一致,利率变动的方向和幅度都是可以把握的,因此基于基本面进行利率预测在目前既必要又经济可行。
(四)控制手段选择。为实现价值体系的目标,根据风险度量、利率预测结果进行风险控制是利率风险管理的最后一环。目前利率风险的控制手段主要有两类,一是传统的表内管理法,针对各种不同利率风险来源,通过调整资产负债期限结构、改变金融产品计价基准、增加限制性条款等方式,尽可能减少资产负债、长短期金融产品之间以及含权产品的风险暴露。如将银行长期抵押贷款证券化可以有效降低短借长贷的错配风险等。另一种是表外管理法,衍生工具的迅猛发展为利率风险管理开辟了新的天地,诸如利率远期、利率上下限等衍生产品为银行调整现金流结构和套期保值提供了极大便利。表内、表外管理相辅相成,表内调整方案可以根据银行具体风险结构量身定做,但难度一般较大或者实施成本较高,而表外调整正好弥补表内调整的缺点,但由于大多具有杠杆效应和标准化产品的固有缺陷⑨,银行如果对冲不当将会面临巨大风险。就国内而言,当前要在确保不得以投机为目的买卖衍生工具的前提下,优先考虑运用国际和国内衍生产品市场对利率风险进行管理,对于剩余风险要根据利率走势和情景分析结果,通过对资产负债的主动管理将利率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水平。
四、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监管――基于监管视角的模式选择
由于利率风险的复杂性和隐蔽性,目前尚没有一种风险像利率风险监管一样存在如此多的争议,从监管模式到监管内容各国之间存在很大不同。与成熟市场国家相比,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仅是刚刚起步,总体来看还处于幼稚阶段,因此监管当局在这种情况下的外部监管作用更显突出。监管当局在全面分析当前利率风险的结构和将来变化趋势的基础上,通过借鉴国外利率风险管理监管的有关经验,督促和引导银行业短期内构建起科学、有效的利率风险管理体系尤为必要。
1、BIS关于利率风险的自律监管模式。1997年巴塞尔委员会公布了《利率风险管理原则十一条》,此后2004年该委员会又在此基础上特别增加了“利率风险与银行资本保持一致性”共四条内容,从而形成新的《利率风险管理原则十五条》,该十五条原则从决策机构及其功能、管理政策与程序、计量与监测系统、内部控制体系和信息披露五方面,对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实践提供了一些定性要求和原则性规定,各银行可以据此自主决定和构建适合自身的利率风险管理体系。例如对于计量和监测系统,巴塞尔委员会列举了重定价缺口等三种度量技术供银行选择,但并不就具体选择作出强制性规定,只是强调银行应拥有必要的利率风险度量系统来评估利率变动对银行收益或经济价值可能造成的影响。
2、OTS关于利率风险的他律监管模式。1986年美国废除Q条例之后利率风险迅速上升,加之20世纪80年代初储贷机构的大量破产,直接导致1989年OTS公布了储贷机构13号公告,对储贷机构的利率风险管理作出详细规范,并于1998年颁布了更新的利率风险管理监控指南(TB-13a)。指南从董事会设立利率风险限度、建立利率风险度量体系、储蓄机构所承担利率风险的评级和危机机构的纠正行动四个方面对这些机构的利率风险进行监控。该指南的主要特点是通过设置一些详细而强制性的定量指标对银行利率风险进行严格监管,例如要求这些机构使用6种利率情形建立可容忍利率风险边界。
3、两种模式的比较。对于模式选择,绝大多数国家采用BIS模式,真正按OTS模式行事的则寥寥无几,主要是由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首先是OTS模式单纯建立在经济价值的价值体系上,忽略收入分析,而实际上储贷机构的主要利率风险更主要体现为收入风险(其资产负债的经济价值很难估算)。其次为了保证模型的广泛适用性,OTS模式对资产负债结构、期限、期权性等特征作了统一、简化的假设,而这些假设对银行个体可能很不合适。最后,实践表明任何一种基准模型对银行的内部风险管理都有可能产生不恰当的激励,因为银行的资源都被用于适应这种基准,而放弃了改善自身内部模型的机会。相比之下BIS的监管模式则灵活得多,银行从对具体方法的选择到模型具体参数设定都有自,监管当局只需要评估各种方法的使用环境和审慎性,并将交易账户利率风险纳入第一支柱,银行账户利率风险则纳入第二支柱进行监控,从而为银行改善利率风险管理提供了持续激励。不过,尽管OTS模型的严格和详细限制了该模式的有效性,考虑到OTS在美国主要用于监管储贷机构,而情景测试表明这些机构的利率风险的确大于一般银行,因此该模式对整个储贷行业来讲可能是有利的。同时,BIS模式的内容是基于发达国家国际银行的实践总结,对于发展中国家银行业或者中小银行而言,利率风险的表现形式和风险管理水平可能与BIS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正如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一样,BIS模式同样也会引起一些争议。
4、对我国利率风险监管的建议。首先在模式选择上要实行分类监管。银监会2004年出台了《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其中关于利率风险管理的内容基本上与BIS模式相同。由于国内基本不具备上述BIS模式的实施前提,并且以指引形式来规范与日俱增的利率风险管理稍显单薄,因此目前要以OTS的强制性、详细监管为主,并辅以BIS模式。具体而言对个别风险管理基础较好的银行可以考虑采用BIS模式,一般银行则采用OTS模式,从而既不防碍好银行改善自身的利率风险管理体系,也在短期内快速搭建起其他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平台。其次在监管手段上要改变一味依赖非现场监管的做法,实现现场与非现场的有机配合。到目前为止,对利率风险的监管还停留在仅仅要求商业银行提供缺口报表等非现场手段上,正如前面的分析所表明,利率风险的复杂性、隐蔽性,以及对各种假设与内部管理的严重依赖,如果不通过现场的各种测试,监管当局便无法了解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全貌并正确解读非现场监管信息。三是尽快构建适用于所有银行的“S"评分体系。目前对部分银行的监管已经引入“S”评分,但是无论是该评分的适用范围还是对评分结果的采用上都存在很多不足,为了强化对利率风险的监管,可以考虑引入OTS的评分办法,从银行自身利率风险水平和利率风险管理质量两维角度出发进行评级,对于风险等级较高的银行,要从资本规模、业务扩张、市场准入等方面加以约束,从而提高利率风险监管的权威性。四是为银行实施利率风险管理提供良好的监管环境和指导。要进一步丰富人民币利率衍生产品交易品种,增加市场交易主体,提升市场的广度和深度;应鼓励各银行积累经验构建收益率曲线,督促各银行根据自身情况对利率风险进行不同层次的集中,如通过实施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对分行或总行层次的利率风险进行集中管理。
注:
① 即收益与损失的可能性并存,这是因为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同时具有一定的利率敏感性。
② 见戴国强《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③ 净利息头寸=生息资产-付息负债
④ 不良资产会会长时间沉淀在银行资产负债表中,加剧短借长贷。
⑤ 即该规定对资产和负债重定价日期的影响虽然同向但是在幅度上不对称,从而加剧了银行资产负债重定价期限的错配。数据来源:根据冯鹏熙/龚朴“利率变动周期与商业银行绩效的实证研究”推算。
⑥ 如果是上市银行,采用新会计准则后,头寸损益会立即反映到当年的财务报表中;其他银行根据《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如果投资市价持续两年低于账面价值也要提取减值准备,从而也会最终反映到财务报表中。
⑦ 目前为止只是出台了《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对利率风险监管的强制性不够。
⑧例如利率上升引发提前还款,银行资产证券化管理费收入将因为管理规模的萎缩而减少。
⑨由于表外工具的标准化特征,往往由于套期比例设置不当而出现过度套期和套期不足的情况,这都会给银行带来巨大风险。
关键词:看涨期权 偏微分方程 利率风险 商业银行
近日,中国银监会与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了《能效信贷指引》,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开展能效信贷业务,有效防范能效信贷相关风险,完善贷款风险。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就是放贷的利息收入,然而,近年来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导致了市场利率大幅度波动且难以预测,从而严重影响了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所以如果商业银行对利率风险能够进行有效地管理,那么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利息收入风险就能得到很大的解决。
一、利率概述
从债权人的角度看,利息是债权人从债务人手里获得的本金以外的部分,是债权人贷出资金获得的报酬;从债务人的角度看,利息是债务人向债权人所支付的本金以外的部分,是债务人使用资金所付出的代价。利息又称为利息率,利率等于利息与本金的比值,用百分比表示。
二、商业银行规避利率风险的传统措施
由于政府放松了利率管制,利率市场的变动变得更加频繁,然而商业银行无法预测利率的变动方向,所以必须采取一些措施应对利率风险。传统的措施主要包括:
(一)订立利率条款
对利率的变动幅度作出规定,如果利率市场的变动超出了一定的范围,则收益的一方要按照条款的规定向受损的一方支付约定的赔偿。
(二)浮动利率管理
在银行短存―长贷的资产负债结构中,银行通常采取浮动利率放贷,是资产收益定期调整,这样的行为可以转嫁利率风险。
(三)资金缺口管理
缺口管理主要是研究银行资产负债不匹配导致的利率风险,如果风险缺口保持为零,这意味着到期的存贷头寸完全相同,银行不存在利率风险。但通常,银行可以运用缺口管理来实现计划的净利息收入,即通过预测的利率波动来调整资产负债的结构、数量和期限,保持一定的资金正缺口或负缺口。但是,资金缺口分析是一种静态的利率分析方法,缺乏对外部利率条件和内部资产负债结构连续变化的考虑,因此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四)有效持续期缺口分析
有效持续期缺口分析能够综合衡量资产负债的利率风险,有效持续期缺口的绝对值越小,银行所面临的风险就越小。但是要想准确计算出有效持续期并不容易,因为此方法有许多假设并且对数据要求很高,当利率发生变化时,银行需要时间来重新制定资产负债表和计算预测持续期,其成本不容忽视。
三、商业银行规避利率风险的现代方法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金融衍生品的交易也越来越活跃,现代方法是金融创新的产物,并且所使用的工具精巧复杂,因此,现代方法能同时满足众多套期保值和投机者的各种需求。
(一)远期利率协议
远期利率协议是由买卖双方订立的远期对远期的贷款合约,该合约规定把从未来某一特定时日开始的某个预先约定时期内的利率锁定。远期利率的用途包括锁定未来预期现金流量的利率或者锁定一项浮动利率债务的利息支付水平。
在远期利率协议下,买方是名义上的借款人,卖方则是名义上的贷款人,它是用现金结算的合约,现金结算额反映了合约签订时所约定远期利率与固定日的参考利率的差异。如果结算日的利率高于约定利率,该投资者收到现金支付,以对其必须以更高的利率借款予以补偿;若结算日的利率较低,该投资者虽然需要支付现金,但是却可以在市场上获得较低的借款利率,其结果是在交易日将借款利率锁定在远期利率水平之上。
(二)利率互换
互换的基本原理是:利用互换双方在不同的金融市场上所拥有的优势,进行以套汇(利)为目的的金融债券或债券的相互交换。
其主要形式有:货币互换和利率互换。银行与工商企业之间达成一份利率互换协议。利率互换可以使银行消除或减少负债风险。如果银行判断利率将上升,就可以通过利率互换将浮动利率负债转换为固定利率负债,以此减少这种负债的利率变化风险。利率互换也可以使银行对于利率下降做出积极回应,为企业提供一种有效地减少负债利息负担的可能性。并且银行还可以利用利率互换协议来减少资产的利率变化风险,提高利息收入,优化资产负债结构,从而实现货币的保值功能。
(三)利率期货与金融远期合约
期货是一种远期合约,它赋予了购买者在未来特定时期按照事先约定的价格出售或购买特定数量的某种商品的权利。利率期货是金融期货的一种,它以远期合约为计价基础。利率期货可以有效地用于利率风险的防范与管理,通过买进或者卖出利率期货,即可以对正、负缺口进行对冲保值,即对资产负债中需要保值账户现存的或预期要发生的资金流状况,进行金额一致但方向相反的期货交易。
(四)利率期权
期权是指具有在一定期间按某一约定商品的履约价购买或者出售一定数量的某一特定商品的权利的合约。期权提供的是在市场条件好的时候交易,而在市场条件不好时放弃交易的权利,所以它消除了坏的不确定性而保留了好的不确定性。
四、利率风险的解决方法――模型建立
金融工程包括新型金融工具与金融手段的设计、开发与实施,以及对金融问题给予创造性的解决。所以,金融工程的目标在于设计出成本较低的套期保值工具,其核心内容就是利用已有的或创新的金融工具进行风险管理,其中对衍生工具的管理占有重要位置。
基本的衍生工具有以下几种:期货合约、远期合约、期权与互换,它们的价值取决于股票、债券、外汇等标的资产的价格和利率,这几种基本的衍生工具与传统的固定或者浮动利率票据结合在一起,能产生更为复杂的衍生工具。基于金融工具的创新意义,本文将研究在随机利率模型下的期权定价情况,并对欧式看涨外汇期权的定价进行分析。
对欧式看涨外汇期权定价的研究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为假定本国和外国利率均为确定的量,而汇率为随机变量,在假定汇率服从几何布朗运动模型的B-S框架下,已经得出了相应的期权定价公式;另一类为假定本国利率、外国利率和汇率均为随机变量,一些作者虽然讨论了短期利率模型下的定价问题,但并未给出相应期权的定价公式,考虑到在我国利率市场化大背景下,利率的变动不是平坦和由政府进行人为干预调控,所以本文采用随机微分方程和偏微分方程的理论来研究第二类的欧式看涨外汇期权定价问题,希望能够给商业银行在放松利率管制后如何进行外汇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一)随机利率模型
利率是影响金融市场变化的最基本的因素,而利率的风险就是来源于利率的随机波动性。
在风险中性的假设条件下,利率过程可以这样描述:
drt=m(rt,t)dt+σ(rt,t)dwt (1)
其中,m(rt,t)和σ(rt,t)是两个变量的确定函数,{Wt∶t≥0}是标准的布朗运动。随着时间的推移,利率呈现的趋势是均值水平上下摆动。当rt较高时,rt将呈现下降趋势,即E(dr/dt)=m(rt,t)为负;当rt较低时,rt呈现上升趋势,即E(dr/dt)=m(rt,t)为正。这种现象为“利率的均值回复”。作为反映均值回复现象的利率模型,令:
m(rt,t)=α(t)(θ(t)-rt) (2)
均值回复现象的金融意义在于:当利率较高时,经济发展趋缓,投资人对资金的需求量减少,导致利率下降;反之,当利率较低时,投资人的投资积极性被激发,投资市场对资金需求量增加,致使利率上升。常用的利率模型为Vasicek模型:
drt=α(θ-rt)dt+σdWt(3)
其中α,θ,σ都是正常数。
将(3)式进行变换可得到等同的偏微分方程:
d(eαtrt)=αθeαtdt+σeαtdW(4)
设t=t0时,有rt0=r0,则当s>t0时,(3)式的解为:
■ (5)
即为:■(6)
从上面的式子可以得到,在Vasicek模型下,当s∞时,利率的均值趋近于θ。
(二)欧式看涨外汇期权定价模型
假定本国的短期利率为, 那么在连续复利的情况下本国银行账户在t时刻的本国货币价格表示为:
Bt=exp(∫t0rudu)(7)
本国交叉货币市场是指由不同货币体系经汇率联系起来的以本国货币结算的金融市场,以本国银行账户为计价单位的风险中性概率测度称作本国的鞅测度,记为Q。
Vasicek利率模型具有简单易处理的特点并且它与利率变动的基本特征相吻合,基于市场利率变动具有均值回归的特征,因而此短期利率模型对确定利率衍生品的解析定价公式具有直接的影响。
假设本国短期利率为r,外国短期利率R和汇率F在本国鞅测度Q下分别服从如下的Vasicek利率模型和对数正态分布模型:
drt=(b1-α1rt)dt+σ1dwt(0≤t≤T*)
dRt=(b2-α2Rt)dt+σ2dwt(0≤t≤T*)
dFt=Ft(rt-Rt)dt+σ3dwt(0≤t≤T*)
其中T*>0是某个固定的时间水平,α1,α2,b1,b2都是正常数,σ1,σ2,σ3是三个线性无关的三维常数向量。假设欧式看涨外汇期权的到期日为T(T
根据多维公式,随机过程■在本国鞅测度下Q下的动态方程为:
■,
其中,
■(9)
■(10)
V的各阶偏导数均在(t,rt,Rt,Ft)处取值,|・|表示向量的模,根据鞅表示定理,扩散过程(9)中的漂移项应该为零。进而,有V(t,rt,Rt,Ft)适合的偏微分方程:
■(11)
根据表达式(8),得到V(t,rt,Rt,Ft)的边界条件为:
V(t,rt,Rt,Ft)=(FT-K)+(12)
于是,欧式外汇期权的定价函数就是满足偏微分方程(11)和边界条件(12)的解。
五、结论
从金融角度来看,当其他条件不变时,本国利率(汇率)上升,本国货币的成本将会上升或者本国货币升值,这将导致用本国货币结算的金融资产价格将上涨,因而当本国利率上升或者汇率上升时,欧式看涨期权的本国货币价格将会上升,相反,如果外国短期利率上升,意味着外国货币成本上升,汇率相对地下跌或者本国货币成本相对减小,这会导致用本国货币结算的金融资产的价格相对减少,因此,当外国短期利率下降时,欧式看涨外汇期权的本国货币价格将上升。本文建议商业银行一定要结合自身的情况和模型的假定前提,加强利率风险管理为中心的资产负债管理和建立合理高效的利率风险管理运作体制,密切监测未来利率动向并运用各种金融工具对利率进行管理。■
参考文献:
[1]黄建锋.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利率管理[M].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
[2]李扬.中国利率市场化:做了什么,还要做什么[J].国际金融研究,2003(9):9―13
[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编.世界经济展望[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5
[4]朱霞,刘松林.我国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J].金融改革,2010(2):40―43
[5]戴国强.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6]胡曙光.利率理论与利率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7]巴曙松.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8]艾洪德.金融机构利率风险管理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