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有效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原动力,也是发明创造的精神源泉。中学生正处于兴趣广泛、求知欲旺盛的时期。教师如果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并因势利导,使学生把兴趣转化成乐趣,进而转化成志趣,那么,就能保持学生对化学学习经久不衰的求知欲。
历史教学中,如何导入,怎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是非常重要的。教师一定要重视每节课的导入艺术,尽可能一开始就把学生吸引住。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钻研教材内容和贴近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头,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一节课的良好开始,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效果。如我在讲述丝绸之路时,视频展现"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壮阔草原全景,吟诵"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等古诗词,指出丝绸之路不只吸引古人,直到今天仍然是许多人心目中的旅游胜地。情景意境交融,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使其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学习。良好的开头,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为一节课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以下是本人几年来在这方面的几点做法。
1、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成功的前提。
唯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在教学中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增强。因此,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强烈的求知欲和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与学生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共同探讨化学世界的奥秘。
2、用化学故事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新课的导入是教学全过程的开端,它正如电影“序幕”一样,可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化学小故事能抓住学生的心理,从一开始就吸引住学生的求知欲,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使课堂气氛很快进入活跃期。例如,“原电池”新课导入,我讲了一个“两颗假牙”的故事。在伦敦上流社会,有一位贵族夫人格林太太,幼年时曾掉了一颗牙齿。为了显示她的富有,格林太太特意装上了一颗假牙。不料,自此以后,这位夫人整日感到精神萎靡,找遍各大医院也不见效果。后来是一位化学家开出了一张处方,为她解除了痛苦。这是一张什么样的处方呢?它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处方——“换掉一颗假牙!”为什么换掉一颗假牙就能解除格林太太的痛苦呢?听到这里,学生一个个瞪大双眼,露出渴求知识的目光。故事引入新课,使枯燥的知识变得趣味横生。
3、联系生活实际,引发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内容丰富,饶有趣味的学科,化学教师如引导得法,创造使学生引起的环境,就可将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为什么炒菜时加了醋和酒后会产生一股香味,味道会更好?为什么衣服上的油漆可用汽油洗去?暖水瓶中的水垢可用醋洗掉?此时,学生急切盼望得到答案,于是在求知欲的心态中对化学产生于浓厚的兴趣。
总之,教师要不断的提高教学艺术水平,从教材的内容实际出发,运用各种合理的手段和方法,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化学,使化学课堂像磁铁一样能够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化枯燥为生动,变抽象为具体,对学习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创设有效情境,使学生主动参与探究
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只有学生积极参与到认知活动中来,学习才能有效地进行。因此,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问题时,为了让学生感觉到这一理论知识实际上距离他们很近,我设计了如下情境。大家吃过薯片吗?薯片袋为什么鼓鼓的?这时学生可能想到薯片很脆,袋子不鼓起来的话,薯片容易被压碎。怎样才能让袋子鼓起来?学生会想到充入一些气体,并围绕“为何充入气体?应该充入什么气体?”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学习。
在教学中,教师在抛出问题后要把握好讨论的时机。选择好讨论的内容,使讨论成为深化课堂教学,促进合作交流参与互动。
三、面向全体,因材施教,有效促进学生的最佳发展。
中学生身心的发展,既有共同的特征,又有个人的特点。如果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同时在同一指令下“齐步走”,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最佳发展是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如何正确处理好个别差异与最佳发展之间的关系呢?教师应努力因材施教,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课堂教学方法。首先,降低知识难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把新知识通过降低难度,使新知识变成似曾相识的东西,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顺利的完成化学知识的正迁移,使学生感到知识易学、会学,从而乐学。其次,要确定分层教学目标。教师还要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特征,制定出具有整体性、差异性、层次性的目标。如在“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教学时。后进生能掌握最基本的解题格式和步骤就可以了,中等生能根据数学特点,灵活选用算法,会正确、合理地计算,优等生会进行综合题型的巧算及拓展题的多种解法。这样设计目标,保证学困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好”优等生“吃得饱”。
四、注重课堂设计,追求教学实效。
【关键词】有效教学 化学课堂 有效情感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3-0150-02
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根本目标。有效教学也就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引起世界各国教育界的普遍关注和研究。[1]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学会提高学生对课堂学习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入手;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做起,帮助他们过好基本概念关、实验操作关等,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灵活运用化学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有效教学的涵义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全新教学效果,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1]
二、有效备课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有效备课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设想,也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教师在备课时,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科学性
科学性,就是教师要认真贯彻课标精神,按教材的内在规律,结合学生实际来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设计教学过程,避免出现知识性错误。
2.创新性
备课一定要结合班级总体状况及学生具体实际加以创新,让自己的教艺和智慧在课堂上得以充分的发挥。
3.加强“预习”
有效备课不光是老师的备课,学生也应该“有效备课”。学生的有效备课即课前预习。教师指导预习,要关注以下三点:①妥善安排时间。新课难度大,就多预习一些时间;难度小,就少预习一些时间。②明确任务。教师可以为学生制定课时预习导引,使学生的预习有方向、有计划、有步骤。③及时检查预习效果。检查不能让学生生畏,而应该成为激发学生兴趣的手段。
三、有效课堂是提高有效教学的主要内容
有效课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应调动学生主体学习的积极性,如果教学中形成满堂灌、注入式的局面,或者教师放任自流,学生各行其是,都不能保证教学质量。
1.有效的导入增强兴趣
导入要注重情景设计,情景的设计要巧妙、有趣、有新意、有目的性。
(1)“实验”导入法。实验导入法是新课导入的最佳方案。在化学起始课中教师先做几个有趣的化学实验,如魔棒点灯、清水变牛奶、空杯生烟等,[2]让学生观察思考,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化学故事”导入法。如我们讲化学的发展和形成,可结合书本介绍科学家探索化学奥秘的轶事。如居里夫人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中国古明如造纸术、火药等,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化学用语是国际通用的语言,是国际上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交流工具,并感到学好化学知识的重要性。这样做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其素材要靠平时收集,要有科学性。
2.有效的课堂实验丰富知识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各种各样的化学实验为学生提供了认知的学习背景,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1)实验素材本土化――组织学生发现、搜集和利用农村实验资源。生活中的天然物质丰富多彩,化学教师要利用好这一条件,将相关的天然物质的变化和书本的知识结合起来。比如,生石灰拌水后粉墙会“出汗”;白醋能去除水垢等,以此让学生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完美结合,从而培养学生关注身边的化学变化,关注化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其中的微妙与趣味,潜移默化地缩短其与化学学科的心理距离。
(2)实验情景生活化――引导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在生活中,人们积累了许多科学的经验,但也产生了不少错误的观念。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这些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深入探究。比如,锄头、犁等农具在农村不用之后扔在屋角,我们在金属的腐蚀和防护的探讨实验中,可以要求学生思考这样做的弊端,启发学生探究存放农具的最好方法,从而达到全面认识金属的性质和具体掌握防止金属腐蚀的方法。通过类比,引导学生分析其原因,认识其实质。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打击封建迷信,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
(3)实验课程有效化――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创新能力。现代科学知识量多且发展快,化学教师要组织学生有效进行实验教学,启发学生实验假设,指导学生正确操作,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从而获取知识与技能。
如在“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这一实验操作中,常常由于装置的气密性和温度差等问题使红磷燃烧停止后需较长的时间冷却,或是冷却后,打开弹簧夹,只有极少量的水进入集气瓶,甚至根本就不会出现水沿着导管进入集气瓶的情况,造成实验现象不准确甚至实验失败。如果学生实验失败,我们应该与学生一起分析失败原因并通过示范帮助学生掌握操作技能,促使实验成功,不能听之任之。否则,就达不到实验课的预期目的,更别谈实验的有效性了。
3.有效的课堂提问发展思维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撞击的双边教学形式。然而多数教师都感觉中学生与小学生相比,上课更不爱举手发言,课堂讨论问题气氛不够热烈,与教师的交流逐渐产生隔阂感,这给化学教学带来很大的障碍。
例如,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中还能溶解其他物质吗?能用提供的药品(水、氯化钠、高锰酸钾),来验证你的结论吗(仪器任用)?课堂提问往往是教师操纵的,由教师根据课程的需要设置一些情景、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但也不可忽视学生的提问。如:冰水混合物为什么是纯净物?碳酸钠溶液为什么显碱性?学生善于提问、敢于质疑,这是好现象,但并非提问越多越好。“满堂问”和“满堂灌”同样不可取。因为过多的提问,学生精神过度紧张,容易造成学生的疲劳,不利于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因此,要把握好提问的密度,做到适度适时。
四、有效情感是进行有效教学的保证
有效情感是指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学氛围的民主、平等、和谐化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3]
教学实践证明,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师生之间的关系。[1]对教学而言:师生关系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它不仅是一种教与学的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尊重学生人格,热爱每一个学生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是一起分享理解,体验着生命的价值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学生在此氛围下就能主动建构合作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能得到充分的保证。
当然,开展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还有很多要注意的方面,如初、高中知识的衔接、习题的选择及讲评、概念课的探究等。
总之,在化学的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目标教学,联系化学教材的特点,积极发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增强自然科学观念,培养学生思维、实验操作技能等,并适时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通过教师与学生互相配合,最终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叶瑞祥、沈晓良.教育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10
关键词: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1、有效教学的含义及特点
有效教学是指投入一定的教学时间和精力,并且通过教师的教学使得学生获得一定的发展和进步。学生的发展就是指所学到的知识、技能以及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协调发展。
课堂的有效教学主要具有学习的活动化、学习的背景化以及学习的过程化等特点,学习的活动化主要是指师生一起参与到创造性的学习活动中,教师能够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完成指定的教学活动,并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学习的背景化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运用学生熟悉的知识和用语,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设计多种形式的交流,使学生能够发挥自身的特长真正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学习的过程化则是指通过对话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多和学生进行教学对话,尊重学生和教师之间多样的互动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言机会。
2、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难题及缺陷
2.1、理论教学的难题及缺陷
(1)无法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能动性是目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难题之一。主要原因在于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学形式是教师教知识,学生学习老师所教授的知识。这种形式默认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因此带来一系列的教学缺陷,如:刻板地教授教材知识的缺陷、忽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的缺陷、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空间不足的缺陷等。(2)化学教师对于教学进度的把握会对初中生的化学学习造成一定的影响。教学进度的安排不合理可能导致重要章节与次要章节的时间分配得不合理,从而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及学生的学习效果。(3)目前的授课形式仍然是无差别的统一的教学方式,然而实际情况是不同的初中生在学习能力和已经具备的知识储备、知识结构上是有差异的,因此如果不能从矛盾的特殊性去着手,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仅有造成优等生的学习得不到应有的进步的可能,也极可能造成差等生学习热情的挫败。
2.2、实验教学的难题及缺陷
(1)学生实验的问题。初中生对于化学实验课程的重要性的忽略是主要问题及实验知识缺陷的根源所在,部分初中生对于初中化学实验的兴趣不高甚至有抵触心理,不主动参与化学课堂实验,从而导致这部分学生对于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理解不足,同时也影响了其对化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例如:不能正确理解并区分雾与烟的概念,不能区分光与火的性质。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不仅在于学生,同时与部分学校对化学实验课程的重视不足也有一定的关系。(2)教师实验演示的问题。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课程中的实验演示及学生的亲自参与实验不仅对提升化学理论知识的客观真实性有益,更重要的是加深了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从而避免了学生死记硬背实验现象和结论,例如:酸碱变色实验的结果、氢气的制取等。
2.3、教学方式单一
部分初中化学老师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在教学过程中,按照书本进行授课,采用的传统填鸭式教育模式,强制性的要求学生进行接收知识,一些老师对于多媒体的使用和课件制作敷衍了事,课堂上以书为主,课堂45分钟就是老师在读书,读完了也下课了,学生听完了也忘完了,无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更谈不上创造性的开发。
3、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有效性的策略
3.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针对初中化学教师资源不合理、教学观念落后的问题,学校可以采取校校联合的方式,通过合作的方式,采用教师交换等方式促进学校化学教师队伍的发展。为了提高学校化学教师素质偏低的情况,可采取和大学联合培养的方式,通过和相关大学进行合作,以学校作为大学实习培训基地,用新鲜“血液”来壮大化学教师队伍,同时,选派教师回到大学进行培训,通过大学生实习,教师培训的方式来改变教师落后的观念和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
3.2、转变教学思路,明确教学目标
有效课堂主要就是“教”与“学”的转变,将教学的主体由之前的教师为主体转化为以学生为主体,并且教学方法从原来的“填鸭式”转变为“探究式”,学生的学习方法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有效课堂教学观念的转变就是转换以前的教学体制,使课堂变成以学生为主所开展的自主、合作以及探究式的学习场所,这不仅会让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到怎么学习知识的方法,在有效的课堂教学中会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达到教师和学生一起进步的境界。
有效课堂的教学讲究的是高效率、高效果,所以教师要在课前精心准备讲课的内容,因为教师的备课直接影响着课堂的讲课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内容上要精心设定合理的广度和深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内容,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考虑学生的水平和能力的差异,教学内容还要突出重点和难点,时刻关注师生之间的关系,不仅要将课堂讲学看成是传授知识的舞台,更重要的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平台。
3.3、利用趣味教学方法丰富化学课堂
初中化学课堂是充满乐趣和吸引力的,对于单调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结合实际,利用多媒体和电脑网络进行授课,通过实验课和理论课相结合的方式促进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如在学习元素周期表时,不要单调的让学生去死记硬背,可以以比赛的方式看谁记得多,也可以自己总结,通过诗的形式让学生记住各常用元素的化合价和结合情况。同时通过联想教学方式,降到水分子时,给学生拓展到重水,告诉学生水不止只有H2O,还有重水(氧化氘)分子式D2O,超轻水(贫氚水)分子式DDW。反应堆有核聚变和核裂变等方式,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与针对性课后进行查找相关资料,课堂进行提问,同时结合课程安排可以合理安排学生进行讲解相关内容,让学生在课堂学,课后想,课堂讲。
3.4、提高学习效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高效益才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表现,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避免精力的浪费,提高学习的效率,通过高效的课堂实现高效的学习。
总之,随着应试教育的弊端初步显现,注重学生的成绩的提高,忽略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成为目前教育改革的重点。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有效性教学,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将势在必行。初中化学是学生必修课之一,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是让学生学,还要教学学生怎么学,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促进学生动手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参考文献:
[1]史育萌.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07.
[2]许茂勇.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施策略[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07:122-123.
关键词: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结合
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够激发求知欲和灵感的课堂教学,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学生有所得有所获的课堂教学,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课堂教学,而有效的化学课堂教学最好能做到以下四个方面的有机统一:
一、动、静结合
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是一个全身心投入的动态过程,只有动起来才是学习的状态,所以要求学生动手写、动口说、动眼看、动脑记,做到理解、记忆(初级)交流(过渡)感悟、拓展(高级),这一过程的三个阶段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逐步上升的过程。如某种物质一个化学性质的学习,先记住和了解了其发生的化学反应,学会了其反应方程式,然后拓展开来,类似的原子团或同类物质应能发生相似的化学变化,但具体发生反应时可能不完全相同,会受到反应条件的影响,或求证于文I资料,或求证于化学实验等等,这一个过程的进行,学生在获得深刻而又全面的知识的同时,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培养。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使注意力全部集中到所要学习的课程上来,这需要老师的巧妙引导,挖掘知识的内涵和本质,旁征博引,把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关注度和关注范围最优时,能激发起学生的灵感、闪现出创新的火花,此时的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效率极高,适时抛出问题,学生便能轻松地接受知识并能顺利地解决问题,同时会展开想象的翅膀,把知识内化、消化并深化,然后通过交流讨论和课堂练习,学到的知识容易转化为能力。
动,可让学生思维和课堂气氛活起来,教学的效率高起来,而静可使课堂教学有序进行起来,周围环境的安静、心态的平静,有利于记忆也有利于思考。静,它是对外界干扰的排除,这种外在的平静是学生大脑激烈活动的保证,否则会打乱学生的思维链接,中断学生的思维发散及创新,是课堂有序性和有效性的前提。这不是停止也不是死气沉沉,这种静是是为了更好地动,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阶段的安静,一种暂停,进入另一种动的过渡,否则,无序的动会使学生疲劳,但这种静应该在老师引导的另一种动时被打破,不能长时间地平静,这会使学生思维休眠,停止思考。
二、导、授结合
教学是教与学相统一的有机整体,在这个高度统一的有机活动体中,学生是主体、是核心,也是最关键的组成部分,而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学目标的达成,也在于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否有效,在于其主观能动性的调动和发挥的如何,这个过程中教师是主导,是外在助力,学生内在学习动力的进展和程度受学生对学科本身的兴趣、对知识的渴求程度、对学习结果的期望等等的影响,因人而异、差异很大,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学科本身的吸引力、对教师的人格魅力和气质形象、讲课方式的喜欢与否起到了关键作用。
传统的课堂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不注重学生个性特点及能力的培养,这种强迫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只能被迫接受,不能发挥学生的特长也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现代社会中,学生对前途的担忧已不再是用成绩去换取生存的问题了,而是自己的个性特长和创造性才能是否得到发挥及自我价值如何体现了,所以教师不能只传授知识,而要注重引导,引导学生喜欢化学,由喜欢某一个化学现象或喜欢上化学老师开始,这样学生才能主动、快乐地去学习,学生的学习状态会是最佳的,化学课堂教学才能成为有效甚至高效的课堂教学。
三、合作与自主结合
学习的过程是每个学生个体的进化过程、完善过程、积累过程、升华过程、成长过程,通过独立自主的完成某一化学实验、化学习题,突破某一化学困境这种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特别珍贵,也值得发扬。这种学习品质决定了同学间的学习差异,也会使个体的发展更加独特,对某一事物会产生独到的见解和不同的看法、认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合作互助也是一种可贵的品质,对学生人格的完善、品德的提升会起到很大的作用,所以在学生发展独立思考去解决问题的同时也要鼓励同学间合作互助,对个体融入集体和班级团队整体学习精神十分有益,这样可以互助学习,弥补不足、扬长避短,常言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四、传统教学与现代多媒体手段结合
传统教学手段和形式比较单调,老师借助简单的教具用粉笔在黑板上画和写,对很多抽象难懂的化学知识处理方法单一,深层次的知识只能通过描述与想象,当学生遇到在新情景中的问题时便束手无策。这种教学方式已经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不了学生的激情,效率低下。而现代化的多媒体手段以其多变、多色彩、内容丰富、动感和对微观世界的模拟直观、形象的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时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但一味运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容易给学生放电影之感,学生会忘记写、读、听,只关注画面,对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不利。而传统的教学形式也有现在教学媒体不能达到的效果,主要在如下三个方面:1、能帮助学生练习书写及培养学生语言描述能力,特别是老师的优美板书更能给学生一种享受;2、能灵活处理化学知识,特别是表示化学物质的式子及表示化学变化的方程式。3、能将错误及时修改,内容及时补充和修饰。
关键词: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引言
在新课标提出后,学校的教学改革也随即积极开展,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新时期教育事业的发展,课堂是课改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方案,培养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让学生能协调好学习各方面的因素。确保课堂教学效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1、化学课堂的有效性教学
1.1创造理想的课堂心理氛围
教师在上课前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握好授课过程,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通过一些有趣的问题来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可利用合作学习的方案,让小组成员共同努力探讨解决其中的问题,接着让每位成员代表小组将自己的学习观点表达出来;参照“罗森塔尔效应”来设计课堂作业并及时检查修改,为学生制定近期发展的新目标[1]。
1.2强化目的教育
根据化学教学的心理特点,学生对化学有好奇心,他们想从实验中看到奇特现象,他们对使用化肥、农药现象感到新鲜有趣,想得到能用于生活实际的化学知识;他们常会从祖国在科技方面取得重大成就和古今中外科学家取得的成就中受到鼓舞,在心理上萌发出一种想将来在科技方面作出贡献的愿望,因此,教师应该把课堂传授的这些知识转化为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刺激物,诱使、引发其产生这些积极的心理,这样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就自然调动起来。
1.3转变教师角色,调整教学行为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做到如下转变:由单纯的知识传授向知识探究转变,树立问题意识;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树立主体意识;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树立训练意识;由“师道尊严”向“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转变,树立情感意识;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树立特色意识;由研究教师教什么和怎样教向研究学生学什么和怎样学转变,树立角度转换意识。从有效课堂教学的表象看,学生的学习情绪是否高涨,学习态度是否积极,师生、生生思维碰撞中有无新火花的迸现,课堂上是否做到了动口、动手、动脑,从反馈中知识掌握是否牢固等方面都要求教师随时调整课堂的教学行为[2]。
1.4概念重点剖析的有效性
在初中化学教材中,基本概念几乎每节都有,而化学概念是学习化学必须掌握的重要知识,准确地理解概念对于学好化学是十分重要的。初中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都比较差,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清概念,把好这一关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1.4.1讲清概念中关键的字和词,提炼出概念中的“要点”
为了深刻理解概念的含义,教师不仅要注意对概念论述时用词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同时为学生指明在运用这个概念时有几个必需的选项要点。如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中心词“纯净物”。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来判断其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在初中教材第十单元中,酸的概念是:“电离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其中的“全部”二字便是这个概念的关键了。也就是电离时阳离子有且只有氢离子的。就此可提炼出两个关于酸的选项要点:一是化合物,二是电离时阳离子有且只有氢离子。有些化合物如NaHSO4,它在水溶液中电离是既有阳离子氢离子的产生,又有另一种阳离子钠离子的产生,NaHSO4电离时阳离子并非“全部”都是氢离子,所以它不能叫做酸。因此在讲酸和碱的时,均要突出概念中的选项要点。如在讲“溶液”与“浊液”的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中心词“混合物”。因为“溶液”与“浊液”首先必须是混合物,然后再根据溶液的特征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来判断。
1.4.2剖析概念,加深理解
对一些含义比较深刻,内容又比较复杂的概念进行剖析、讲解,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如“固体溶解度”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句子比较长,往往不好理解。因此在讲解过程中,应剖析开来:其一,强调要在一定温度下;其二,指明溶剂的量为100克;其三,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其四,指出满足上述各条件时,溶质所溶解的克数。缺一不可,这样就比较容易接受与掌握了。
1.5实验教学要注重简约
做到尽量花最少的时间获得最明显的观察现象。有时在一节课内要完成几个实验或补充一些实验,先前的实验材料就是最好的实验资源而加以利用,既能节约时间,也可节约药品。如溶液的形成实验中,分别将氯化钠和蔗糖放入水中形成溶液让学生初步形成溶液的概念,再将上述两溶液混合又得到新的溶液,从而加深了一种溶液中可以有多种溶质的认识,真可是一举两得[3]。
1.6符号记忆要尽量分散
学生学习化学的第一个拦路虎就是符号记忆多―入门难。如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化合价等,教学中要采取分散性原则,培养兴趣,分段瓦解。具体做法可以是从第一节课起安排记忆一些符号,宜少不宜多,重在兴趣和参与,这样日积月累持之以恒,记忆符号并不是困难事。还可在记忆的方法上想办法,如采用联想、谐音、浓缩等记忆法,都能收到不错的效果。
2、总结
综上所言,化学是初中教学必可忽视的学科,其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了学生的未来发展。作为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研究新型的教学方法,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案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同时,对学生的思想给予正确引导,让学生能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获得丰富的知识。重视,只有深入了解,掌握学生发展动向,精心设计,引导开展多边对话,课后反思,及时发现存在问题,只有真正做到这些,才能保证常态下化学教学的有效性,才能让学生畅游在知识的海洋里。
参考文献:
[1]权民.自主学习一种体现建构主义思想的学习方式[J].西安石油学院学报,2003(2).
【关键词】初中化学 演示实验 有效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也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化学课堂演示实验,其特点是操作简便,现象明显,具有较强的直观性与示范性。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比较容易地接受新知识,也可使学生了解正确使用仪器及试剂的方法和操作过程,并进行正确的实验操作。因此,演示实验是化学教学中最常用的直观手段之一。
1.进行演示实验的有效教学的几个原则
1.1 准备充分。首先要熟悉教材,熟悉实验内容和实验步骤,明确实验的目的,考虑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观察什么,如何观察。切莫使演示实验成了“魔术表演”。演示实验即使最简单的实验,教师在课前都要试做两次,对于反应温度、溶液浓度、药品用量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课堂演示要保证万无一失。演示实验所需药品和仪器要列个清单,走进课堂前,一一对照,看是否遗漏,小东小西缺一样都会影响实验的进程,从而影响学生的情绪。
1.2 操作规范。演示实验中,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学生独立操作的依据和榜样,对学生的实验技能起着示范作用。教师操作应按规定进行,有条不紊。
演示桌上要整洁,与实验无关的东西(哪怕是下一步演示要用的),皆不要放在演示桌上。以免影响学生观察。试剂的取用要适当,多了浪费,少了现象不明显或造成实验失败。
1.3 注意安全。演示实验要绝对安全。发生事故,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哪一方受伤都会造成不良影响。制取有毒气体,一定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对易燃、易爆(如爆鸣气)要更加小心。例如在演示氯气制法时,适当控制二氧化锰和盐酸的量,以便在收集若干瓶氯气后,所剩氯气的量就很少了,但仍要将多余氯气通入碱液中。最后将装置移到室外,反应基本上就停止了。要学生闻氯要煽闻。为防止意外,每次演示实验,最好都要在提篮中(木制)放些水和湿布。
2.抓住演示实验的目的进行有效教学
2.1 传授新知识的演示实验。
这是以让学生获取新知识为目的而进行的边讲边演示实验。从逻辑上看,是由特殊到一般的学习过程。教师在演示时,先讲述实验原理、条件及注意事项;当学生观察到实验现象后,教师再通过谈话启发学生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解释,引导其得出正确的结论。
例如,在讲“铵离子的检验”时,采取的方法是先演示“氯化铵和硫酸铵分别与氢氧化钙作用”的实验,然后总结得出检验铵离子的一般方法。为此在开始演示实验之前,要突出强调铵盐能跟碱起反应放出氨气(讲铵盐性质时学过的)。实验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观察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接近装有铵盐(氯化铵和硫酸铵)与氢氧化钙的试管口时,试纸颜色的变化,能闻到什么气味,然后由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或结果来回答,并由教师加以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像这样通过演示实验来进行新知识的教学,就具有较强的真实感和说服力,使学生容易理解和记忆所获得的新知识。
2.2 验证巩固所学知识的演示实验。
这是以验证或巩固已学过的知识为目的而进行的演示实验,通常是在讲授完新知识以后进行的实验。从逻辑上看,是由一般到特殊的学习过程。教师讲课时,先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对比,结合使用各种直观教具讲授新知识,待学生初步掌握了这些知识后,再进行有关的演示实验以验证和巩固所学过的知识。
例如,在讲“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时,先结合有关氧气制取与收集的挂图,讲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化学反应原理与收集方法,使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先具有初步的认识,然后课堂现场演示实验室制取及收集氧气的过程。使学生通过观察教师的演示,进一步加深印象,提高当课堂的巩固率。
2.3 指导性的演示实验。
这是指以指导学生进行正确实验、实习等实践活动为目的而进行的演示实验。例如,学生在进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分组实验时,教师应先进行示范性演示,以指导学生准确、规范地进行实验操作,并掌握操作的关键点。进行这种演示实验时,教师还应注意讲清操作要领。
综上所述,课堂演示实验是化学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辅助手段,正确、合理地使用演示实验可以显著提高教学效率。
3.创设学习情景进行演示实验的有效教学
学生在最初接触《化学》这门课程时,是一种望而生畏的恐惧心理,如何让学生感受到《化学》是一门有趣而又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联的科学是化学教师上好第一节化学课的关键。因此,在学习课题1时教师可以设计几个趣味实验,如“点不燃的手帕”、“雨落花开绿叶出”、“空瓶生烟”等奇景,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使他们感受到学习化学的愉悦性。
在学习《水的组成》这一课题时,教师进行了电解水的演示实验,并验证水电解后的生成物是氢气和氧气后,学生深感化学变化的奇特,同时领悟化学变化的实质,而且初步认识由水可以获得氢气这一理想能源,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
4.改进演示实验的有效教学
在讲授燃烧一节内容时,学生对隔绝空气可以灭火很容易理解,但对将温度降低至可燃物着火点以下同样可以灭火,总是持怀疑态度。为了使学生真正理解灭火原理,我们改进演示实验,增加了一个降低温度灭火的实验。
实验过程是这样的:向一个250ml烧杯中加入150ml左右的水,然后再在水中加入适量的硝酸钾不断搅拌,使水的温度急剧降低;接着将少量豆油倒入一个小铁盒中,并点燃;再用坩埚钳把小铁盒放在烧杯冰冷的水面上,学生这时可以看到由于温度的降低而使火焰一下熄灭。为了使观察到的现象更全面,我们再把小铁盒拿出来,重新点燃,残留在铁盒中的豆油在空气中则再次燃烧起来。至此学生们对降低温度可以灭火深信不疑,同时也加深了对灭火原理的理解。
5.让学生做演示实验进行有效教学
学生做演示实验,发现效果非同凡响,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大大提高,学生的化学能力突飞猛进。
5.1 激发学生做演示实验的兴趣和欲望。学生通过亲自探究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和规律时所形成的兴趣,促使学生形成对化学学习的持久兴趣,又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创造了一个体现自己价值的满足感。我在学生接触化学的第一节绪言课中精心准备了课本上的4个演示实验,并请两名学生做助手,在演示第一个实验的同时不断启发“你们想亲自动手做演示吗?”以激发学生的欲望,结果学生群情激昂,纷纷要求参战。于是我便布置了几道讨论题:“化学实验与初二物理实验有何不同?”“做化学实验应注意什么?”“我把全部的演示都交给你们去做,你们能完成吗?”经过充分地讨论,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完成其余3个演示实验。然后我向学生说明了做化学实验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和化学实验的安全常识教育,诸如消防安全知识、割伤急救、烫伤和烧伤的急救、化学灼伤的急救等,并分别在实验室和教室书写张贴。
5.2 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良好科学习惯。学生在预习、准备和亲自做演示实验的过程中,教师给以恰当的诱导、点拨,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开展热烈的讨论、认真思考、质疑辩难,使探究更深入,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就会更加全面,更加深刻,其科学的学习态度就会得到培养和提高。如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一节的演示实验时,学生在自学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装置、制取等内容后,提出能否用碳酸钠代替大理石、用硫酸代替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并做了大量的实验,最终得出结论:不能。还有学生提出用碳酸钠的稀溶液和稀盐酸替换碳酸钠的浓溶液和浓盐酸,并做了大胆尝试。这样一环扣一环,步步设疑,步步深入,使学生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中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了成功的喜乐,提高了学生独立动手操作、观察、实验设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有力促进了教学成绩的提升,大面积提高了教学质量。
5.3 “学生演示实验”模式促进了化学兴趣小组的活泼发展。学生进行演示实验,提高了学生预习的自觉性,养成了自学的良好习惯,提前预习、主动自学、查阅资料、积极准备,形成了一个浓厚的自学氛围,化学兴趣小组也得到了蓬勃的健康发展。同时,又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还有力地促进了家庭小实验的积极开展:学生在做演示实验后“余兴末尽”,不少学生积极主动地寻求家庭小实验以大显身手,还有不少学生自己探索设计化学实验,探求化学世界的奥秘,为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事实证明,让学生做演示实验能使学生基础知识更加扎实,使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浓厚,学习积极性更高,知识面更广,成绩提高更快,既培养了动手及口头表达能力,又能培养团队精神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把演示实验教学提高到一定地位认真加以重视。同时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积极创造条件,要善于运用演示实验这一教学方法使学生直观地获得的知识,用准确、鲜明、直观的实验效果“说话”,可以使化学课堂教学生动、有趣,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分析能力, 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有力促进了教学成绩的提升,大面积提高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德文.《演示实验学生做》.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1.018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用得较多的一种教学方法。课堂提问是课堂上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是师生信息交流最重要的方式,是教学成功的基础。研究表明,教师通过课堂提问可以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化学课的提问要取得很好的效果,不仅要做到科学性、启发性、针对性,而且还要做到适当、适度、适量。
一、把握课堂提问的适当性
1.问在启思处,投石击破水中天
化学课的提问要做到“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怎样才能在较短时间内吸引学生的眼球,走进学生的心灵呢?我认为恰当的设疑启思是最为直接有效的办法。正如亚里斯多德所说的:“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巧妙的设疑能打破学生思维平静的湖面。例如,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可以从学生熟悉的化学反应为例,说明氧化和还原反应在同一个反应中同时发生,并伴随着化合价的变化,可以从元素化合价的角度定义氧化还原反应。然后用ppt展示几个化学反应的图片,请同学们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并依据所学知识,从尽可能多的角度对反应进行分类。此时,可以把问题抛给学生,什么叫氧化还原反应。学生讨论后,教师再从理论上分析引导,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
2.问在关键处,一石激起千层浪
教材的重点关乎本课的教学目标,教材难点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障碍所在。抓住重点、难点设问能切中要害,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使他们有所发现和领悟。如,在学习HNO3的性质时,教师可以提出:如何以废铜屑和HNO3为原料制取Cu(NO3),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得出如下观点:铜和浓HNO3或稀HNO3反应都能生成Cu(NO3),但反应中会生成有毒的NO2或NO,反应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避免气体对环境的污染;反应产生的有毒气体可以用碱液吸收。那么,铜和浓HNO3以及铜和稀HNO3反应,HNO3的利用率哪一个高些?学生根据铜与浓硝酸、稀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判断选用稀硝酸更合适。教师由此介绍原子利用率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一步设疑:有没有什么方法能使硝酸的利用率达到100%,从而消除污染。学生通过参与以废铜屑和硝酸为原料制取硝酸铜这样问题的解决,培养了开放思维,树立了环保思想。
3.问在兴趣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好奇是人类的天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最大的成功是学生乐学。教师精心设计新奇蕴疑的教学提问,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比如原电池形成条件的教学,在教师演示水果电池使音乐卡片发出动听的音乐后,紧接着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得出水果、导线和金属片形成了电池,然后再提问“它们是如何发挥电池的作用的”,给学生提供实验器材,学生设计多种实验方案,自制电池,学生逐步总结出形成原电池的条件。这样的教学设计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把握课堂教学提问的适量性
课堂教学提问还应当注意适量。所谓适量,就是指教师提问要抓住教学内容的关键和本质,能用一个问题解决的就不提两个问题;能直接主旨的就不绕弯子。课堂提问的成功与否,并非看提问了多少个问题,而是看提问是否引起了学生探索的欲望,是否能发展学生较高的思维,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发现问题。如果提问过多过密,学生忙于应付教师的提问,精神过于紧张,容易造成学生的疲劳和不耐烦,不利于学生深入思考问题;提问过少过疏,则使整个课堂缺少师生间的交流和互动,并且不利于教师了解和调控学生的状态。所以,课堂提问要适度适时,既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要把握好提问的时机,使提问发挥最好是效果。如何做到课堂提问适量呢?这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重难点及知识的训练项目了然于心,并恰当选择提问的策略。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运用归纳的方法,尽可能设计容量大的问题,使问题能贯穿课堂始终,有效提升学生思维的密度和效度。
三、把握课堂教学提问的适度性
1.合理的难易度
课堂提问必须做到难易适度,问题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程度与教师的提问技巧、问题难易程度密切相关。问题太难,学生用已知的知识解决不了,会望而生畏;问题太易,则引不起学生的兴趣。难易适度的提问,应当使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
2.适宜的广度
提问可以有两种思维方向:一种是辐射思维,另一种是发散思维。它要求涉及到问题具有广度,以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展其知识面。教师的课堂提问既要做到重点突出定向深入,同时还要灵活把握,合理拓展。
3.适可的深度
课堂教学提问,在注意广度的同时,更要注重挖掘深度,这样才能让学生透彻地理解问题。合理挖掘提问深度,要求教师对教材做到心中有数,符合新课标的要求。超越教学规律和思维深度的提问,不仅不利于学生理解,还可能引起学生的厌学情绪。因此,教学中一定要把握课堂提问的深度。
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课堂教学是一种交往自由民主的互动交流。课堂提问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不是教条,而是艺术。因此,教师要合理设计课堂提问,使提问成为促进课堂交流、优化教学过程、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求得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课堂教学效果除取决于教师本身的素质外,还取决于教学设计,下面我就此谈谈体会。
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精心搞好设计。课堂教学设计应是课堂教学各个要素与各个环节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缺一不可,要实现教学系统各组成要素之间的整合,就要求为课堂教学设计一个合理的教学结构。只有使教学要素之间形成合理的组合方式和运作流程,才能使系统功能得以最佳发挥。课堂教学中应该向学生明确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使他们做好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课的中心部分是一节课的核心,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质量如何关键看这部分。新知识的传授是一节课的中心,教学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及教学效果能否达到预期关键在于这个过程。在课堂上要以问题组织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开展探究式教学,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概括,重点强化,加深理解和记忆,便于使本节课和下节课更好地衔接起来。课堂教学设计的有序性还要求将教学过程模式化、程序化,在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媒体后,为了将这些要素有机组合起来,必须对构成教学系统的各要素在时间、空间方面设计出比较稳定的、简化的组合方式及活动程序。好的问题不但能够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所学知识,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多种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教学迭起。课堂上由于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必然对所学内容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效果不言而喻,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地创设多种情境,准备一些具有启发性和深度的问题。加强化学课堂练习和作业的设计是极其必要的,对于课堂练习的设计,主要着重考查学生刚学过的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起到及时反馈、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所以要紧密配合上课内容,适时穿插安排,多选用难度不大,绝大多数学生都可以答对的习题。对于课外作业的设计,要配合学生已学过的知识,达到加深理解,综合运用,并逐步形成化学知识结构的目的。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布置适当数量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习题,以便打好基础,还要注意布置具有综合性和一定灵活性的习题,提高能力。这样经过相当长时间的培养、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就会伴随教学进程的发展得到提高。课堂教学的板书,是教师教学思维的文字表达形式。板书设计要体现教学目标性,能揭示一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能形成完整的知识链,体现教学的全过程,成为上课的注意中心。
教学方法的设计须从学生、教材、教学目标和教师自身条件出发,在一定教学策略的指导下,以一种方法为主,把多种方法融合起来,形成一个有利于实现预期教学目标的优化教学方法的整合方案。一堂课究竟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要视课型、内容及教师、学生的实际而定,要根据不同学科、不同情况采用不同教学方式完成教学,在确定用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时,依靠教学环境常用的教学手段进行多样化教学,用时要注意多种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保证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在选择、使用教学方法时应具有整体化、最优化的意识,注意多种教学法之间的有机配合,充分发挥教学方法体系的整体功能。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化学教师必须充分运用化学实验这一重要的教学方法,认真开展实验设计,让学生动手实验,在实验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这样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在完成一系列实验的进程中,经老师点拨,不但掌握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都得到了训练和提高。各种教学方法各有其适应性,又有其局限性,博采众长、综合运用才是成功教学之路。例如以下这道选择题,现有如下各种说法:①在水中氢、氧原子间均以化学键相结合;②金属和非金属化合时一定形成离子键;③离子键是阳离子、阴离子的相互吸引力;④根据电离方程式HCl=H++Cl-,判断HCl分子里存在离子键;⑤H2分子和Cl2分子的反应过程是H2、Cl2分子里共价键发生断裂形成氢原子、氯原子,而后氢原子、氯原子形成离子键的过程。上述各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A.①②⑤ B.都不正确 C.④ D.①。我先让学生认真阅读题目,接着进行引导、分析,水中存在分子内氢、氧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化学键,分子间的氢、氧原子的作用是分子间作用力(氢键),故①不对;离子键只有活泼金属和活泼非金属化合时才形成,故②不对;在离子化合物中,阴、阳离子间存在相互作用,不仅指相互吸引,还有相互排斥,故③不对;HCl分子中不存在离子键,属于共价化合物,故④不对;化学反应的本质是旧键断裂、新键形成的过程,但HCl中存在共价键而非离子键,故⑤不对。这样,让学生动手动脑,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教学目标应具有全面性,必须清晰、具体而明确地表述,便于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对教师教的方式及学生学的方式起到决定作用。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合理地确定教学容量、安排实验、选用教学资料,合理规定作业内容和控制作业总量等,从而优化教学内容结构。因此,制定教学目标时要考虑学生学到的知识,要结合生产和生活实际,要培养学生能力,要把握内容的逻辑关系和发展线索,进行结构性处理和教学法加工。教学目标要定得恰如其分,我认为教学目标的正确把握、教学内容的合理组织、教学过程的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有效评价等教学行为,能为落实三维目标提供有效途径和恰当策略,当然,并非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都包括上述各个方面,但必须有所依据。建立多元化的学生学习评价体系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因材施教发展和学生个性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多类型、多规格、多层次发展的需要。考虑教学内容联系社会和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考虑对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指导及创新精神的培养等,我们应该自觉坚持教学目标的多元化,让化学教学围绕提高公民素质的总体目标运作。因此,多元化学生学习评价体系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对构建科学的课程考核和学生学习评价体系,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由上可知,采用不同教学方法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习积极性。化学教学设计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其中每一个环节都值得探讨,教师在这方面下的工夫越多,教学效果就越好。
一、充足的课前准备,为化学课堂有效教学奠定基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充足的课前准备是上好一堂有效率的课的第一步。而所谓的充足包括以下方面。
1.备课
认真备好一堂课可以帮助教师充分理解教材。只有读透教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才可以对教材中的教学内容进行取舍、补充,做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这样就可以保证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学到有用的知识,大大节省课堂时间,从而提高课堂教育的有效性。
教师要备好课,就必须从学生学习需要出发,以促进学生“怎样有效地学”为主要思考目标,以重点解决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采用什么方式学”等问题为主要内容进行教学设计。所以备课过程中教师等于对课堂学习中学生可能碰到的问题进行了一系列设计,就为课堂教学排除了可能存在的障碍。而且备课时以学生情况为依据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量体裁衣,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
2.实验准备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所以化学课的课前准备中,实验准备必不可少。完整的实验准备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教师在课前要先做一次实验,熟悉实验中的各步操作,这样在课堂上演示的时候会更顺利,节约课堂时间。第二,教师要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失败及造成该失败可能原因进行预测和分析。这样做,即使在课堂上出现问题也不会手忙脚乱。
二、轻松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更有效率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与教学环境都存在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动态关系,人的各种心理活动与人的外部行为是在特定学习空间产生的。因而,促使学生良好反应和保持学习动机的最好策略,就是为学生营造轻松的课堂环境。轻松的环境不仅可以抵消紧张,而且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自信与安全感,促进信任,减少学生不良行为的发生,使课堂教学更有效。
当学生处于轻松的环境时,学生的心情是愉悦的,而放松的心情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教师所说的每句话上,那么整堂课的教学效率就会自然而然地得到提高。
三、善于利用化学实验,使学生更快掌握化学知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是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教学形式,它具有目的性、探索性、现实性和易感知性。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化学实验教学。我们可以通过实验为学生直观地展现化学反应,并引导学生进行推理,再通过推理进一步做出判断,从而实现由感观的实验现象提供感性认识材料,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现象探求新知,使学生在观察的同时伴随积极的思考,从而发现事物的本质,总结化学知识。
所以教师应善于利用从实验现象中获得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加工,经过科学的抽象,促进概念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通过实验方法,学生更扎实地掌握化学知识。
四、积极鼓励,让学生敢于提问犯错,并从错误中吸取教训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曾说:“表扬和鼓励更能使孩子获得进步,盲目的批评只会扼杀孩子的积极性。”课堂上对学生的教育也是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