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文资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湖南省基础教育资源网中有大量的生物教学资源,为了更好地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这些资源,就需要整合大量的资源素材并制作生物教学课件。制作教学课件就需要熟练地运用有如Powerpoint软件、Prezi软件、Photo-shop、Flash制作软件等工具。例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知识非常抽象,为了在课堂中加强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使用Powerpoint软件整合湖南省基础教育资源网中形成过程的视频、Flas,并制作适合自己教学风格和学生学情的教学课件。同时,资源网中提供了一定大小的个人空间,每位教师完善个人空间,就需要对其进行精心的设计,促使教师学会利用各种工具进行搜索、开发生物教学资源上传至自己的个人空间。在制作教学课件、建设个人空间的过程中,教师熟练地运用各种信息技术,教育技术应用水平不断提高,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开创性地开展生物教学工作。
二、提升生物教师人文素养
北京师范大学刘恩山教授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指出,中学生物教师不仅仅要具有生物科学知识,还应该具有生物史知识,也就需要中学生物教师具有人文素养。湖南省基础教育资源网不仅仅含有生物学科教学资源,而且含有大量的包括生物史资料和其他学科的相关资料。例如,关于DNA的发现过程,就有《双螺旋———发现DNA结构的故事》、《命运的螺旋———克里克和沃森》等大量的资料,这样可供生物教师不断地学习。通过这种方式生物教师可以丰富生物史相关的知识,从而提升生物教师的人文素养。
三、利用资源网促进生物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
笔者利用湖南省基础教育资源网中的学科资源,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利用网站中相关的学科资源,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实施“小步调、大整合”的教学策略。具体而言,就是将一节课的知识分为几个知识点,逐个采取“创设情境、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课堂评价”,对知识点进行逐一突破,最后实现本节知识的“大整合”。师生共同利用“思维导图”或者“概念图”,将知识图示化从而完成对本章知识进行总结。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改变传统“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课堂具有生命活力。教师也不再是单纯传授知识,而是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学生在生物课堂中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建构知识,在协作交流的互动氛围中学习知识(具体教学流程如图1)。在新课程背景下,生物教学利用湖南省基础教育资源网的学科资源主要是进行创设情境、激发动机,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合作学习、突破难点的教学,具体而言: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将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切分为不同的知识点,每节课乃至每个知识点首先利用Flash交互式动画或者音视频内容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由于湖南省基础教育资源网中有自主开发的或者转载的音视频素材,在创设情境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合理利用。例如,在学习必修2第3章第2节《DNA分子的结构》,我将此节知识分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DNA分子的结构两个知识点。通过资源网中介绍沃森和克里克的获得诺贝尔奖时的如图2的资源引入本节课。学生很快就被吸引到课堂中来,从而激发了他们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要以学生为学习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4],它具有主动性、独立性和自控型的特征[5]。例如在学习必修2第3章第2节《DNA分子的结构》第二个知识点DNA分子结构时,可以利用湖南省基础教育资源网自主开发的如图3的《DNA分子的结构》flash交互式动画,让学生在观看动画的同时自主学习DNA分子的结构特征,获取相关的知识。
(二)合作学习,突破难点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6]。具有互动性和交互性的特征[5]。例如在学习《感知信息》这节内容时,可以利用湖南省基础教育资源网中自主开发的如图4《眼球的结构》Flash交互式动画,学生可以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帮助学生突破“眼球的结构”这个难点。
四、结语
辉县市位于华北平原西部,河南省北部,北依太行,南眺黄河,由地级新乡市代管,市域总面积2007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1007平方公里,山水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目前已成功开发万仙山、八里沟、关山、天界山等旅游景区,以峰峦叠嶂、沟壑纵横、飞瀑流泉、植被繁茂之美景,招揽中外游客的到来。目前辉县市旅游业的发展多依赖于自然风光资源,相对缺少对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人文旅游资源是旅游行为的内在驱动力之一,体现为旅游行为中游客对历史文化的向往和追求。辉县市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遗迹众多,作者对其人文旅游资源进行了概括,并为辉县市旅游资源的开发应用提出了参考意见。
一、辉县市人文旅游资源的存量
人文旅游资源是指古今社会人类活动所创造的具有旅游吸引力、能为旅游业所利用,能产生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它是历史现实与文化的结晶。辉县市人文旅游资源类型丰富多样,罗列如下
(一)古城市遗址
辉县市是西周时期周太子的摄政王卫和的封地,称为共国,春秋属卫,战国属魏,汉置共县,隋设共城县,唐立共州,元谓辉州,明洪武元年(1368年)始称辉县,1988年撤县建市。《竹书纪年》记载,西周时共国国君共伯和代王行政即共和行政,共和行政是中国历史准确纪年的开端。共工治水、共和行政是共地的历史起源。1992年考古人员在辉县市发现了西周共城遗址,并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
辉县市现存共城城址、孟庄遗址,属全国重点保护文物。此外,还有褚邱遗址、凡国故城、赵国长城等古城市遗址。
(二)古代墓葬
辉县市境内分布着众多的古代墓葬,最为著名的是蔺相如墓。辉县市盘上一带流传着蔺相如的种种传说,辉县市县志有关于蔺相如墓的记载。蔺相如墓位于辉县市区西北35公里处南平罗村东南。1948年,当地农民为获取珍宝进行了挖掘,墓内有墓志一盒,盖上书“赵故蔺公之墓”。
其次就是饿夫墓。位于辉县市苏门山东侧。饿夫原名彭之灿,字了凡,河北蠡县人。明末清兵入关后,携妻、子南移,贤妻独子在南移战乱中不幸相继去世。来到苏门山,苏门山也被清兵占领。他效仿“伯夷、叔齐,耻食粟”,坐在啸台旁说:“得与公和(孙登字)为邻足矣!”不吃不喝而死。友人孙奇逢遵其遗愿,不用棺木而将其直立埋葬,以示“宁肯站着死”的不屈精神,并在墓前题“饿夫墓”三字,1928年,冯玉祥驻百泉,书写“民族精神”四个大字,刻巨石立于墓前。
此外,还有琉璃阁墓葬群、魏襄王冢、褚邱战国墓群、孙征君墓等。
(三)宗教人文景观
宗教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道教信奉黄老之学,崇尚清静无为。外传佛教在中国影响巨大,崇尚自我修行。在幽静舒雅的山水之间,信徒们烧香拜佛、洗涤心灵。“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辉县市的老爷顶、九莲山正是这样的妙处。
老爷顶位于辉县市天界山景区,海拔1570米,号称“天下第一铁顶”,是祈福问道圣地,有“南金顶,北铁顶;南顶在武当,北顶在太行”之说。春秋战国时期,道教创始人老子在此守道修炼,终成正果,当地老百姓称其为老爷,供为祖师。山顶建有铁钟、铁鼎、铁瓦点缀期间的玄武祖师庙,建筑艺术别具一格,在中国建筑史上实属罕见。老爷顶自然风光绝美、险峻,古人在这人迹难至的悬崖孤峰之上,修建了工艺精湛的庙宇,将道家崇尚清静的理念以物化的形式展示出来,体现了道教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
九莲山是南太行一处九个山峰相连的地方,山中有块平台叫九莲台,建有西莲寺。西莲寺始建于东汉,相传刘秀为报九莲老母救命之恩下旨兴建。唐武则天,尊奉佛教,下旨扩建西莲寺,把佛和道供奉在一个庙里。西莲寺有三大奇观:天下第一斜山门;斜山门上倒坐观音;佛、道、儒同在一个庙宇供奉。九莲山有庙堂三处殿堂40余座,香火极盛。
(四)历史名人遗迹
共姜女――《诗经・{风・柏舟》中的第一贞女。西周时期,卫僖侯之子被周厉王派驻共地(今辉县市),共伯(共指共国,伯指爵位)娶妻姜女,百姓尊称她为共姜女。共伯早逝。共姜女立誓不再改嫁,并带领百姓通河筑城,治理庄稼。共姜女守寡,与男人谈话、议事多有不便,为了避嫌专门让人修一座高台,自居高台之上,把一言一行呈现在众目睽睽之下。该高台称共姜台,遗址位于辉县市委后院档案楼前左侧。《毛诗序》载:《柏舟》,共姜自誓也。卫世子共伯蚤死,其妻守义,父母欲夺而嫁之,誓而弗许,故作是诗以绝之。
孙登,魏晋隐士,字公和,号苏门先生,被尊称为孙真人先师、妙真道大宗师。汲郡共(今辉县市)人,博才多识,好读易经,阮籍、嵇康曾求教于他。长年隐居苏门山,夏天编草为裳,冬天披发覆身,尤善长啸。今辉县市苏门山顶的啸台,就是孙登长啸山林之处。晚清著名文史学家李慈铭:“孙登、范粲、陶潜尤其眉目,非唐宋以下人所及也。”
辉县市人杰地灵,吸引着古今名人的流连。共叔段、竹林七贤、邵雍、耶律楚材、姚枢、乾隆、孙奇逢、、冯玉祥、郭兴、皮定均、柏杨、谢晋等均在辉县留有足迹。他们的事迹在辉县广为流传,他们在辉县的居住、生活已成为辉县文化的一部分。
此外辉县市还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有首家国家攀岩公园,有中华影视村等人文资源。
二、辉县市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一)提高认识,加大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旅游业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朝阳产业,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对旅游业的发展壮大、可持续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自然旅游资源内涵浅薄,山山水水具有一定的同质感。人文旅游资源具有唯一性、不可替代性,内涵极其丰富。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丰富市场需求、提升人文气息、传承发扬民族精神、凸显特色人文景观。如今越来越多的游客减少了纯粹的游山玩水、渴望通过旅游增长知识、享受文化、提升阅历。没有文化的旅游是没有生命力的,这是旅游界的共识。
辉县市的旅游资源开发现状是侧重于开发自然旅游资源,对人文旅游资源关注较少。所以,辉县市应提高对人文旅游资源开发的认识,从战略高度来发展旅游业,开发利用好辉县市的人文旅游资源。
(二)整合旅游资源,构建特色辉县
辉县市的人文旅游资源是一笔极宝贵的财富,但是这些旅游资源存在分布零散,规模较小,适合听的多,适合看的少等特点。应该将其与其他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实现资源的合理搭配,更多地构建特色辉县,为辉县市的旅游业注入新的动力。
(三)强化宣传,提高景区知名度,开拓客源市场
辉县市的旅游促销,应该将绝美山水和厚重文化联合促销,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同等宣传。在促销方式上,可以组团参展,散发宣传材料,邀请社会名流、新闻记者观光采访,借助网络、影视传媒宣传等,更重要的是各人文景点要善于借助旅行社、导游员以及旅游吸引物标识等方式进行促销。各景区在做好自身软、硬件建设的前提下,要积极提高知名度,招徕更多的游客,取得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四)加强景区管理水平,提高员工素质,发展旅游文化
旅游文化指的是旅游主体和旅游客体之间各种关系的总和。旅游文化的体现,依靠旅游业的管理者及其从业人员文化素质的优劣、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其直接影响到旅游者能否获得良好的审美享受和精神愉悦感,直接关系到旅游资源能否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进而影响到旅游业的发展。
一、以增强凝聚力为着力点,提炼弘扬江山精神
城市精神是一个城市的精神和灵魂,是市民素质的高度提炼和升华。城市精神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形成的,而是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文化的积淀培育和形成的。江山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几千年的人文历史积淀蕴涵着独特的地方特色和鲜明的个性特征。同时,地处三省边界的地理环境使江山人民在多元文化的相互碰撞、相互渗透和相互融合中,塑成了宽大宏量、好学善跟、集成创新的人文资源禀赋,这些都是江山精神逐步形成的基础。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市首次提炼和总结了“万众一心,知难而上”的江山精神。一个时期以来,江山精神日益融入到江山经济和社会的各个领域,成为推动江山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们正处在一个讲求多赢和合作的时代,一个文化融合成一种趋势的时代,江山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在“兴工强市、借力发展、特色推进”三大战略的指引下,完善了新的发展目标体系。实现新的发展目标,迫切需要继承和发展江山精神,提炼更符合时代要求,更适合现阶段经济基础的江山精神,推动江山新一轮的跨越式发展。在继承“万众一心、知难而上”内涵的基础上,立足江山实际,不断总结和延伸江山精神的实质和内涵,提出了以“刚正诚信敢创业、开放实干勇争先”为主要内涵的新“江山精神”。新“江山精神”,内容更加丰富,个性更加鲜明,它既包含江山人特有的“刚正”的秉性,“诚信”的品格和“开放”的胸襟,同时,也进一步弘扬了江山人积极进取的“创业”精神和奋力赶超的“争先”精神。
江山精神,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越是深入人心、获得广泛认同,它一旦形成,就会内化为一种激荡和凝聚人心的力量,激发市民的自豪感、积极性与创造力,释放出城市发展的巨大空间。当城市精神真正成为文明的感召之源,软实力建设才会有生生不息的动力。培育和弘扬江山精神,使之更好地发挥催化剂、导向器作用,让城市精神变得触手可及、“润物无声”。通过各行各业,每个市民的践行,在工作中展现“江山精神”的本义,在生活中体现“江山精神”的风采,让“江山精神”真正成为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和市民的思想境界,提升江山形象,增强江山竞争力的有力武器。
二、以提升竞争力为切入点,大力推广城市cis
每个城市都有自身的特质,正如每一片叶子都有独特的形状,每一朵鲜花都有独特的芳香一样,每一个城市都有自身独特的文脉。这种独特的文脉,往往凝聚着一个城市对历史的认知和对现实的感受,也往往凝聚一个城市最深层次的精髓。因此,秉承城市历史文脉,形成城市的个性与特色,是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抓手。越来越多的城市注重通过城市个性化的推广提高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和对外知名度。
江山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一直试图对个性化城市的培育进行破题,为此,通过对江山城市特征的基础性研究,借鉴现代传媒手段,江山率先在全国县市中引入cis城市品牌推广系统。力求推广应用cis城市形象识别系统,树立城市统一的对外形象,完善城市功能,形成城市整体特色文化风格,提高区域知名度,集聚人气,集聚发展合力。cis是一个综合理念、行为和视觉的形象识别系统。把cis理念借鉴到城市建设中,建立一个整体的品牌形象,是城市建设的一个新理念。在杭州、重庆等一些著名旅游城市,比较早的引入cis城市品牌推广系统。比如,杭州市拥有“生活品质之城”的城市品牌和西湖特征的城市标志。重庆市则以“人人重庆”为品牌,道出重庆的历史由来,展现重庆“以人为本”的精神理念。
为进一步加快江山城市cis的推广,江山专门成立机构,负责城市cis的全面推广工作。从组织策划,到推广实施,形成了一整套严格的程序。目前,在江城的的公共场所、广告牌、公交车、出租车车体、视频上“中国·江山”的形象标识随处可见,信封、名片、礼品包装袋等物品上统一印制了标识和口号。在文化活动、文化下乡等方面导入cis城市品牌形象标识等措施,加大推广力度。可以说,整个城市cis形象向城市的各个角落,向市民的工作、生活方方面面不断的延伸,并通过媒介不断向外传播。cis城市品牌形象标识已经深入人心,成为江山城市营销策略中的一张“金名片”。
三、以扩大影响力为出发点,编制传唱江山市歌
一首《好一朵茉莉花》,让我们记住了美丽的扬州。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孕育一方文化。市歌作为歌曲的一个特殊形式,凝聚着人文、地理、知识等地方特色,它和城市形象标识、地方精神、市树市花等一样,都是城市文化内涵的一种反映和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江山拥有创作推广市歌丰富的人文精神积淀,这些积淀必将凝聚成一首好歌,锤炼成与时代同步、与群众和自然和谐统一的市歌,在新的发展阶段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人文社会科学外文文献资源文献资源宏观建设共建共知共享联合保障
近年来,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得到了快速发展,对文献的需求量急速增加。但由于历史客观原因、资金不足等诸多因素,外文文献资源缺漏,收藏品种少,结构失衡,无法满足文科研究需求的增长。我国人文社科研究人员一直呼吁,希望在外文文献资源方面加强国家的投资和调控力度,以改善目前文献的重复采购和空白的状况。另一方面,文献资源的宏观建设一直是高校图书馆界的热点问题之一,整体化建设与资源共建共享思想也一直指导着高校图书馆界的发展,为高校人文社科外文资源的宏观布局与联合保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高校人文社科外文资源的布局与保障方法,可以概括为:目标明确,调查先行,宏观布局,全面收藏,拓展服务,以评促建。
1.目标确立:以建立国家最终保障为基本发展战略
作为文献资源的宏观建设目标,应首先从国家层面出发考虑,把为我国人文社科教学科研提供文献资源的最终保障作为建设总目标。所谓国家最终保障,一是指倾国家之力,尽可能将文献资源收藏完整,外文文献保障率至少要达到95%以上;二是指开展国家的战略收藏和存档,以保证现在或者将来、正常情况或者出现不可预知灾难的任何情况下,都可以拥有文献,为用户提供最终的文献保障服务。
2.宏观布局:建立科学合理的分工模式与协调机制
围绕中心目标,首先要确定的是文献资源的宏观布局方案,以及相关的协调机制,这是资源发展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保障。所谓文献资源的宏观布局,强调的是把各高校图书馆的外文资源看作是一个整体,通过对不同学科、不同类型、不同载体文献的合理布局规划,统筹安排,形成高校人文社科外文文献的保障体系。
目前CASHL已经建成的三级保障体系,全国中心(2个)、区域中心(5个)、学科中心(10个),共17个中心图书馆即为上述思想指导下的宏观布局模式,这17个中心馆或者在人文社科外文资源上具有传统的综合优势,或者在某些学科上各具特色。
3.资源调查:文献资源布局与保障的基础性工作
要做好文献资源发展工作,就要摸清家底,包括国内高校图书馆的收藏情况、国外文献资源的出版与收藏情况,找出差距和不足。
此外,还需要对人文社科文献的用户需求进行调查分析。这方面可以以学科为基础,采用引文评价、用户调查等方法,分析总结高校人文社科教学科研对文献资源的需求情况与特点,在此基础上对整体建设方案和工作进行验证与调整,并对资源的服务与合理使用提出建议。
4.文献建设:开展资源的全面收藏
资源建设工作是开展高校人文社科外文资源联合保障的基础和根本,国家的投资大部分都在这项工作上。根据前面所述调研的结果,可以比较细致地分析出我国人文社科外文资源结构性缺失的问题所在,通过国内外的数据比对,得到诸如外文文献缺藏目录、外文文献补藏方案、学科文献保障方案等具体的指导性文献,随后即可以开展资源的全面收藏工作。
1)可以开展1950-1990年的图书回溯补藏工作。
针对我国1949年以后人文社科外文文献资源(特别是图书)缺乏的问题,通过调查得出国外1950-1990年人文社会科学外文图书权威书目,对比我国高校1950-1990年外文图书收藏情况,总结出我国高校图书馆这段时间的收藏和缺藏情况,提出具体的缺藏目录,并对经典性、通用性西文图书进行最大程度的补藏。
2)可以按学科开展当前文献的保障建设工作。
选择最近几年中可以获得比较完整数据的年份,通过对国外人文社科图书出版情况及国外若干一流图书馆收藏情况的调查分析,得出各学科的文献资源目录;然后对比我国高校图书馆外文文献的收藏情况,包括收藏数量、收藏质量、学科结构、类型结构等,得出我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各个学科当前的外文文献收藏和缺藏情况、对教学科研的保障水平和程度,按学科提出文献的全面和最终保障方案包括各个学科、各类型文献(图书/期刊/电子资源等)的品种、数量、类型、所需资金等具体内容。
3)动态平衡,按需调整。
在资源建设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根据每年的资源建设情况进行动态调整,保持各学科之间的平衡;另外一方面,也可以随时了解用户的使用情况,修订资源发展政策,例如通过引文分析、问卷调查以及深度访谈,对一些人文社科重点学科进行抽样调研与分析,了解高校人文社科教学科研人员的信息需求和信息利用行为模式,着重研究其对外文文献利用以及需要能否得到满足情况。
5.拓展服务:以共建共知共享为原则的保障途径
资源建设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给读者提供文献;而对文献的利用,反过来也促进和改善了馆藏发展。因此,以共建共知共享为原则,做好人文社科外文文献的服务工作,就成为高校人文社科文献资源建设实现最终保障的保障,是直接面对用户的前沿,同时也是这项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这方面的服务主要应包括:1)共知:即对文献内容的报道和揭示;2)共享:提供文献的检索、浏览、借阅和传递服务,以及深层次的课题咨询;3)共建服务网络。
6.以评估促建设
建立有效的资源和服务绩效评估机制,发展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办法,并坚持执行下去,会起到不断改进资源建设,促进和规范文献服务的发展,发挥经费使用效益的作用。
通过整体规划布局、联合保障,我国高校图书馆将有重点、按学科、按年代收藏和补藏人文社科外文文献,有限的国家投资会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各校各地区在不同学科的长处将得到充分利用,其强势和重点学科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巩固,同时也会弥补各校外文图书经费的不足;保证外文文科重要学术性、经典性资源的全面收藏,填补我国外文图书1950-1990年代间的空白和缺陷,逐步改变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文献资源收藏的结构性缺失状况;更将建设成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教学科研的最终文献资源保障基地,和拥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最高学术水平和最完整收藏的虚拟联合图书馆。同时,通过共建共享平台的服务,使国家投资购买的文献得到充分利用,为人文社会科学学者提供有效解决外文文科图书匮乏的途径,进一步实现外文图书与中文图书之间的信息平衡,开创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新局面。
此论文为河南工业大学校科研基金项目项目编号:09XSK048
参考文献:
[1]肖珑,关志英.CASHL: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提供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与服务[J].图书情报工作,2008(5)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在面临人口膨胀、环境恶化、资源危机等严重影响社会发展的危机之后,上世纪80年代人们经过反复探索和思考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概念,这是人类发展道路上一种新思路。最早在1987年由挪威首相Bruntlant在其出版的著名的《我们的共同未来》(OurcommonFuture)中提出。“可持续发展”已被广泛置于有关的学科领域和各相关的行业的范畴研究,在旅游业的发展中当然也必须涉及。由于经济的驱动,盲目的开发旅游所产生的结果是:对旅游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对旅游粗放式经营管理,旅游设施的病态膨胀等等,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了旅游业的健康发展。这样的发展必然是不可取的。一种新观念在宏观旅游管理领域中产生――旅游可持续发展。
一、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
区域人文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指开发旅游业的地区在加大旅游业投资,发展当地经济的同时,应该做到科学合理地开发保护人文旅游资源,不断提高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力及水平,力求能够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体系;使人文旅游资源开发既满足社会、经济的需要,又可以同时维持人文旅游资源的完整性,实现旅游经济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并力争留给后代一个良好的人文旅游资源环境。
二、山东人文旅游资源开发保护现状
山东省旅游资源丰富,有众多的人文旅游资源。这些人文旅游资源总结起来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旅游资源丰富
山东有6大类自然与人文资源,其中,地文景观类有10种,水域风光类5种,生物景观类5种,古迹与建筑景观类30种,休闲健身类10种,购物景观类4种。在中国全部的68种旅游资源中,山东省拥有64种,占总种数的94.1%。山东是中国自然资源、人文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
(二)资源破坏严重
旅游活动开展的影响是双方面的,它能创造巨大的综合效益,当然也带来了负面的系列效应。人文旅游活动的开展,势必产生环境的污染,存在更大隐患的是这些环境的污染会直接或者间接地对实体景观造成相当程度的破坏。就在这个过程中,当地这些居民日常自发形成的、带有地方浓郁特色的传统文化风俗遭到强冲击,出现了利益至上的思想倾向,对于很多传统的民间技艺、习惯民俗不够重视,很多旅游资源需得到传承和保护。
(三)保护力度不够
人文旅游资源被人为破坏,大多都是由于公众缺乏人文旅游资源保护意识,对人文旅游资源可开发价值并不了解。对于山东省而言,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首先,山东省人文旅游资源多数旅游景区地处不发达地带和乡间山区,当地居民的整体文化素质不够高,使得对于人文旅游资源保护意识缺位;其次,人文景区当中的从业人员、管理人员和政府部门对人文旅游资源保护的认识不够完整,过度强调人文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
三、山东人文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针对山东省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现状,笔者通过总结和归纳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准确定位旅游形象――好客山东
提升旅游形象,打造独特优异的旅游品牌,至关重要的就是区域功能、区域文化、区域产业的定位。旅游形象定位是集中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的精华,凝练出具有惟一性、典范性与权威性的旅游品牌。笔者认为,从旅游的文化定位、“齐鲁文化”的特点和优势、市场定位的角度考虑,山东旅游形象定位在“好客山东”这一品牌上是很合适的。
(二)加强对人文旅游资源的规划、研究与保护
首先应该明确蜀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两者并不冲突和对立,对山东省人文旅游资源进行深入研究和合理规划可以增强其旅游景点的吸引力和欣赏价值,促进山东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人文旅游资源开发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也会为保护提供必要的资金条件和舆论环境,为其永续利用创造条件。
(三)加大民间艺术的保护,发展特色旅游商品
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民众创造并享受的文化,是民众智慧的结晶。山东作为齐鲁故地,民间艺术资源积淀深厚,内容丰富,现存传统民间艺术荟萃了戏曲、皮影、剪纸、刺绣、年画、风筝、等上百个民间艺术种类,且都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科学研究价值和市场经济价值。历史文化中的精髓是旅游产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开发体现山东特色的旅游产品,大力发展体现齐鲁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生产和文化娱乐项目,对发展山东旅游业具有重要意义。
四、结语
摘 要:乡村旅游作为社会服务业末端的一环,对于地域与地方的品牌宣传推广存在其自身的明显不足;在信息传播规模和传播手段空前飞跃的今天,利用大众传播的优势弥补现阶段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宣传和推广的不足成为推进乡村旅游进步发展的重要途径。文章以陕西省宝鸡市眉县为例,研究了大众传播下乡村旅游现状与发展方向。
关键词:信息传播;大众传播;乡村旅游;旅游主体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10-0173-02
乡村旅游将具备乡村性质的自然和人文元素塑造为旅游产品,以地域环境的景观、建筑和文化等资源为依托,开发了建立在传统乡村休闲游和乡村体验游的基础上的新兴旅游方式。地处秦岭主峰太白山脚下的宝鸡眉县,依托自然优势和文化优势在农村经济建设中将乡村旅游作为拉动经济的重要马车。然而当地在打造乡村旅游市场的过程中,对旅游产品的对外宣传存在明显的不足之处。在现代信息传播规模和传播手段空前飞跃的今天,借助大众传播优势推动乡村旅游的对外宣传推广,值得我们站在乡村旅游自身和传播的角度进行思考。
一、眉县乡村旅游内容系统构建
眉县古称“眉坞”,处于“关中-天水”经济区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地带。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的旅游资源,是西周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在乡村风光旅游方面,当地猕猴桃、草莓、板粟、大樱桃等的大规模种植,结合现代田园风光建设,将农业生产销售与观光相结合,将农业生产与游客体验相结合,构成乡村观光游和乡村体验游。同时依托太白山国家级旅游产业新区的优势推广农家乐建设,将乡村特色美食与特殊环境相结合,在统一的管理模式下进行经营,打造乡村休闲游;将乡村观光游,乡村体验游和乡村休闲游三者紧密结合形成眉县乡村旅游的新形式。在乡村文化旅游方面,当地的民间艺术形式多样,种类繁多,脸谱、剪纸、皮影和泥塑等都是眉县民间艺术的精品。当地农民画以其独特的反应视角成为眉县乡村旅游的一张名片式元素,它以反映农民田园生活内容为主,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根据石头的形状,以鸟兽、植物、人物、山水为主要内容进行艺术创作的石头画是眉县的艺术门类精品之一。在戏曲艺术上,源于明万历年间的眉县曲子,被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著名眉户剧《梁秋艳》的演出影响了几代中国妇女的婚姻观;当地大力打造和保护张载文化,将“横渠书院”和“张载祠”纳入文化旅游的重要部分。对于乡村旅游的政策支持上,《国家旅游局农业部关于大力推进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的通知》提到,为了能够将“三农”资源充分利用发展旅游业,拓展提升农业功能和发展领域,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大力推进乡村旅游的开发建设,国家旅游局农业部给出了四项基本原则即坚持服从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坚持按农村实际和旅游经济规律办事,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把加强服务放在工作首位;并且要求加大乡村旅游扶持力度,积极促进乡村旅游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乡村旅游调查研究,解决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瓶颈性因素,做好乡村旅游市场开拓工作,探索各种类型的乡村旅游模式,组织实施乡村旅游“百千万工程”;同时将乡村旅游纳入重要工作日程,成立了乡村旅游工作领导机构,实行分级、分工责任制,给予必要的经费保障和政策扶持。眉县政府部门在乡村旅游的建设过程中,将地域文化与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和自然资源紧密结合,打造出具备乡村旅游特色的旅游品牌。以政策为导向,积极为眉县的县域经济发展开创了新的道路,同时也为其他地方的乡村旅游开发和推广提供了借鉴和经验。
二、乡村旅游的主体意义
在乡村旅游的市场化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直接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在全县范围内借助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特色农业的发展,形成了比较全面的乡村旅游样式。完整意义上的旅游主体包括旅游开发、经营者以及旅游者三个方面的一个群体[1]。眉县乡村旅游内容的系统构建下,开发者,经营者,旅游者三者处在一条结构链的不同位置,因此必然有着不同的主体价值意义。
对于开发者而言,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构成的乡村旅游资源,上升为乡村旅游业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和条件;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依赖着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直接影响着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程度和水平。在打造乡村旅游过程中,旅游目的地眉县形象从历史、文化及精神文明建设中对外体现,同时,乡村旅游资源是打造乡村旅游业最基本的生产力要素和农村经济增长的新鲜元素,又是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环。旅游资源被旅游业开发利用形成对应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生态环境效益,是打造旅游产品的基础所在。从开发者而言积极发掘乡村旅游资源并且充分利用对于乡村旅游的持续成长极为重要;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建设对于农村经济社会生活有着极大的调节作用,对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的进步都具有积极意义。
对于经营者而言,在对乡村旅游开发有了全面认识的基础上,进行调查和评价旅游资源,掌握旅游资源的形成、建设和发展演化规律,并实事求是的进行推广营销。旅游资源对旅游者“吸引功能”的最大特点和价值所在就是旅游资源能够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其所普遍具有的特定美学价值,娱乐、文化和科学价值等使其具备吸引功能的原因。经营者如何利用旅游资源的特定功能,对于价值意义的产生有着直接的影响。乡村旅游的推广既是对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同时也为农村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乡村旅游的存在对于拉动农村级地方经济有着不可轻视的作用。
从旅游者的角度,在选择旅游目的地的时候,从自然景观、历史古迹、民俗风情、人造景观和生产场所、生态观光、文化感受以及娱乐设施等诸多的旅游资源类型中,占据主动选择权的旅游者对旅游资源的判断和选择有其自身的价值衡量标准,因此瞄准旅游者的选择目标是占据乡村旅游市场的优势地位的重要手段。然而眉县的乡村旅游在对外宣传上存在明显的不足之处。
在网络宣传方面,眉县政府网站和眉县旅游网是两大主要网络平台,对眉县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城市建设等进行了简单的图文介绍,囊括吃住、出行、游览、购物、娱乐在内的部分信息;但是存在形式单一,内容简陋的缺点。在电视宣传上,眉县电视台涉及到旅游介绍推广的电视节目包含《乡村》和《旅游总动员》两大栏目;走农家路,进农家院、下农家田,说农家事,采访报道,倡导新农村文明生活理念, 以节目的参与性和趣味性打动观众,传播当地乡村旅游资源,塑造“山水眉县”品牌。但是节目的受众面过于狭窄,无法达到宣传的目的。
从市场的角度考虑问题,我们可以将受众定义为特定的媒体或讯息所指向的、具有特定的社会经济侧面像的,潜在的消费者集合体[2]。受众既是传播活动的参与者也是市场活动的参与者;电视宣传局限性过大,乡村旅游的宣传活动无法直接刺激到目标受众的选择。
从信息社会的知识沟或数字鸿沟的现状来看,还有许多人不能利用网络媒体。从我国的社会发展现状来观察,网民随意浏览的居多,有针对性的使用网络尚未形成。目前眉县的乡村旅游开发力度和开发速度是值得肯定的,但是由于宣传的不足导致其旅游客源市场相对闭塞。
三、乡村旅游发展的大众传播路径
乡村旅游的发展应当充分利用大众传播的“地位赋予”功能,通过大众传媒的广泛报道使乡村旅游的旅游产品信息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从而提升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在扎尔斯菲尔德和默顿看来,“地位赋予”功能能够使大众传媒支持的事物产生一种正统化的效果。大众传播下的乡村旅游如何利用“现代性增长的推进器”,大众传播进行专业的旅游信息生产和传播从而创造更多的价值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1.信息传播媒介多样化。旅游产品的信息推广传播需要多样化的传播媒介进行支撑。旅游产品的价值产生需要参与市场活动,作为价值产生来源主体的旅游人群需要对旅游产品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多样化传播媒介自然成为外界对旅游产品了解的直接途径。埃默里说:“电视的经济力量是惊人的”,电视以其独特的传播手段占据着庞大的受众范围和普遍的影响力。在大众传播的过程中,电视以其特有的传播优势成为重要的媒介手段。同样具备大众传播功能的互联网以强大的信息容量包含了文字、图片、影像、声音等众多的信息形式,并进行文本式的组合进行信息的交互性传播;手机等移动设备的普及和快速更新使得信息播有了更为便捷的途径,新媒体的发展衍生了各样的APP对于信息传播和交流活动创造了良好的平台。
2.传播信息的文化属性。作为生产信息的产业,大众传播的信息具有其相应的经济属性,作为旅游产品的推广,文化属性超越经济属性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部分。旅游产品作为信息对外传播使信息作为一种商品具有经济属性,现代消费活动在注重物质性的同时更加注重文化即精神内容意义上的消费。对此,旅游产品的信息传播在内容上应该围绕文化属性进行精致的设计,形成旅游产品的“议程设置”将信息进行选择传播,增强信息的文化属性为旅游者提供导向选择。
乡村旅游信息的推广传播应充分利用和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属性优势,乡村旅游信息的文化属性能够将地方的文化景观向外界作以展示,从而能够是受众在信息选择的过程中产生一定的倾向性和求知欲。明晰乡村旅游信息的文化属性应该借助地域文化,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将具备相似性的旅游信息进行整理,突出文化内涵。眉县乡村旅游的文化属性可分为农业、历史、地理等方面,突出文化优势从而为乡村旅游的建设助力。
3.信息传播的分类调整。大众传播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实现社会目标的重要手段。乡村旅游在进行社会化的信息传播的活动中,使旅游者居于绝对被动的接受大量的信息,难以满足大众传播将受众需求用作衡量信息传播效果标志的“使用与满足”理论。所以对于旅游产品的信息传播应当进行分类调整完成旅游信息的议程设置,以最为直接、便捷的类型化处理呈献给目标受众,方便受众进行选择以达到相应的传播目的。
我国的乡村旅游发展迅速,不但拥有广泛的市场也拥有众多的旅游资源,在乡村旅游建设在需要创新和尝试,也需要经验的累积和共享。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在进行乡村旅游的市场推广时,抓住大众传播的优势将地方丰富的旅游资源向外界传播,以更好的实现经济效益和文化传播功能。
参考文献:
【关键词】历史文化;旅游资源;资源类型;特色分析
一、现状
旅游业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发展旅游业,能够汇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促进对外开放,优化经济结构,拉动和扩大消费需求,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多元拉动效应。舞阳县境内拥有贾湖古文化遗址、仰韶、龙山、商周文化遗址,以及风格各异的古建筑、古碑刻、古器皿群体,有代表人类九千年文明发祥地的贾湖遗址,有始建于唐朝的开元寺、元朝的城隍庙、有被誉为“清代牌楼之冠”的山陕会馆彩牌楼等诸多历史文化名迹,还有依托周汉故城所建的西城森林公园等人文景观,发展旅游业具有很大的潜力。舞阳县历史文化旅游资源虽然丰富,但宣传推介、开发建设力度不够,有说头没看头,是舞阳县旅游业的显著特点。目前,舞阳县委、县政府已认识到这一点,从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入手,依托周汉故城投巨资兴建了西城森林公园,并对城隍庙进行了整修,目前两景观都已申报景区成功。并针对舞阳县旅游业发展相对滞后这一现实,设立了旅游局,这些都将对舞阳县旅游业的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二、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舞阳县旅游规划中可以看到,该县将以北舞渡为中心,逐步开发贾湖遗址、山陕会馆彩牌楼、清代当铺、东不羹城、阿岗寺等历史古迹,着力创建远古文化旅游景区;以城隍庙、开元寺、周汉故城、西城文化广场等为主体,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丰富文化内涵,倾力打造城区风光旅游景区。在舞阳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有关部门做了不少卓有成效的工作,如对樊哙墓进行修葺、在漯河市人民会堂举办舞阳农民画展览、在政府门户网上介绍舞阳历史及旅游景点等,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1.开发程度不够。舞阳县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程度较低,除了依托周汉故城修建的森林公园、借助于贾湖文化开发的贾湖文化广场之外,其它资源基本处于未开发状态。已有的参观点的宣传、展示方式和手段也比较落后,影响力都比较有限,缺乏对普通旅游者的吸引力,使得宝贵的资源闲置,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贾湖文化的开发仅限于两处雕塑,已经开发的周汉故城和贾湖文化广场互相孤立,缺乏统筹协调,与其它旅游资源没有很好结合,基本上是以分散的、一个一个的参观点参观为主要方式,更没有形成吃、住、行、游、购、娱各要素协调配套的完整、成熟的旅游产品。由于投资不足,基础设施也相对薄弱,在旅游住宿、餐饮、购物等接待服务设施建设和服务、观赏休憩设施、旅游厕所和垃圾收集等卫生设施建设与管理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不足,缺乏整体性的深度开发。加之贾湖文化时代比较久远,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但参与性比较差,文化仅仅停留在概念的层面上。文化旅游需要一种氛围。现阶段,大多数游客并不在意真正深入领会文化,看的就是环境,感受的是氛围。舞阳的历史文化资源由于开发程度不够,产品不精,当然缺少这种氛围,也就很难形成亮点,很难走出去,为外界所了解。从整体上看基本上没有成熟的旅游产品,精品更看不到。
2.区域合作不够。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跨区域旅游将越来越多,这需要各方协作。加强合作是时展的潮流。舞阳县及周边地区旅游资源富集,互补性强,舞阳县南边紧邻国家园林城市、河南省优秀旅游城市舞钢市,其自然资源优势比较明显,再往南是以“红色旅游”为特色的驻马店市,北边是以“三国文化”著称的许昌市,且三市皆已具备了较为完善的旅游基础。舞钢市距离舞阳最近,近年来旅游业发展较快,石漫滩、二郎山、九头崖等旅游产品已经得到广大游客的认同,灯台架、五峰山、九龙山等一批新兴项目正在崛起。舞钢市山水资源较为丰富,历史文化底蕴不足,与舞阳形成良好的互补态势,在旅游业发展中,舞阳、舞钢缺乏合作,各自为政,不能形成集合性实力,削弱了资源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从总体上看,这一区域内旅游资源互补性强,适宜不同旅游人群和消费者的需要。其次,区域内人口密集,市场前景相当可观。因此,舞阳、舞钢最适宜旅游业发展的交流与合作,实行互惠互利政策,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共同打造旅游精品线路。另外要实行联合促销,共同搭建宣传促销平台,以多种形式开展促销活动,鼓励引导旅游协会和旅游企业之间加强交流与合作,并整合宣传资源和力量,抓好区域的整体形象宣传,统一编印画册、挂历等旅游宣传资料,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机会和网络、报刊、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刊登、播放本区域内旅游图片、旅游电视专题片、旅游文章及旅游信息,大力推荐和宣传区域内的旅游资源、旅游信息、旅游商品、特色景区景点、民风民俗等,达到共同繁荣市场的目的。并统一向外展示推荐独具特色的旅游线路和产品,不断提升合作区旅游形象和影响,进一步加强区域旅游资源产品和线路整合,强化市场营销,共同打造区域旅游整体形象和品牌。加强区域旅游人才信息、技术交流,努力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区域旅游发展目标。
3.宣传力度不够。舞阳县众多的旅游资源,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多年来一直鲜为人知,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舞阳县至今还没有一本或一部全面宣传和推介历史文化资源的图书、画册或影视光盘,很多旅游项目推介会、招商会都没参加。有一些方面虽然也开展了活动,但缺乏后劲,后续工作无力,或者说标准要求不高。如贾湖遗址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乐器,世界上最古老的酒,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起源地,世界上最早的家畜驯养地,同时还是世界原始宗教与卜筮起源地和世界稻作农业主要发源地。英国权威科学杂志《自然》曾载文介绍贾湖考古发现。如此震惊考古界的重大发现,由于宣传力度不够,舞阳当地人也大多不了解。“清代牌楼之冠”的彩牌楼,北方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城隍庙建筑群城隍庙,妇孺皆知的西汉功臣樊哙的墓冢,入选首批“河南省优秀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被列入第一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舞阳农民画……由于宣传方面投入太少,宣传不力,从而导致舞阳极具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的知名度相当低。舞阳的旅游宣传应以省内周边客源市场为主,以中低档的线路价格为竞争优势,以美丽的平原生态风光与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相融为特色,开展立体的、多时相的旅游宣传策略,充分利用报刊、电台、电视和互联网等媒介,扩大宣传覆盖范围,与教育主管部门和各级学校联合,扩大舞阳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知名度。
4.资源保护不够。我国各地普遍存在由于开发不当或保护不力导致资源被破坏的现象,就舞阳而言,情况更为严重。如著名的樊哙墓被农户住宅包围着。听村民说,以前樊哙墓有房顶那么高,现只有一米多高。由于经费不足,总面积7000平方米的城隍庙只有350平方米由文物部门管理。彩牌楼和彼岸寺在当地学校院内,没采取任何保护措施。舞阳侯樊哙的遗迹、轶闻,就全国而言,舞阳较多,除了消失的以外,现存的几处也亟待予以保护;樊哙墓碑修复了,但是墓园需要规划和绿化;位于墓西的原樊哙庙(祠)的一株古槐尚在,还有几块石碑却铺在走道上,成了垫脚石;位于高庙的樊哙祠现已岌岌可危。舞阳境内分布着许多汉画像石,已发现的有50多块,颇有价值。舞阳境内有石碑数百块,其中还有珍贵的乾隆御碑。目前,虽然舞阳县旅游局已将这些石碑规范整理,并在城隍庙内建立了碑林,但简陋的设施,粗放的管理,简单的陈列,缺少规范、生动形象的文字说明,使得这些珍贵的文物既不美观,又晦涩难懂,难以体现出观赏游览价值。
5.旅游商品开发不够。旅游商品是指旅游者在旅游活动过程中购买的,以物质形态存在的实物。旅游商品是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旅游商品不仅体现为对地方经济的推动作用,更重要的是能够最大限度地吸引旅游者购物,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发展程度的标志。旅游购物是旅游者消费支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旅游目的地国家或地区旅游创汇的重要来源。在旅游业较发达的国家或地区,旅游购物收入一般占到旅游业总收入的40%以上;旅游业发展处于中等水平的国家,这个比重一般在20%~30%之间。大力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不仅能够更好地满足旅游者的购物需求,丰富旅游的内容,增强在旅游市场上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更重要的是,吸引企业和个体经营者或家庭从事旅游商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能够扩大当地就业机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对于贫困地区的群众脱贫致富具有积极意义。国家旅游局邵琪伟局长在今年全国旅游工作会上提出:“大力推进旅游商品产业化发展。形成地方特色产品系列、民族特色产品系列、文化特色产品系列、实用特点产品系列和高技术含量产品系列,建立旅游纪念品体系。”
好的旅游商品就是好的旅游宣传品,就是旅游名片。笔者几乎走遍了舞阳的大小购物点,却找不到舞阳当地的旅游商品,尽管舞阳街头不乏特色小吃,但是包装精美、方便携带的旅游商品却难觅其踪,旅游商品开发还是一片空白。如舞阳北舞渡镇胡辣汤是河南著名小吃,曾与周口逍遥镇胡辣汤平分秋色,甚至在口味上前者口碑更好,如今逍遥镇胡辣汤已经开发出一系列产品,有胡辣汤粉、胡辣汤调味料、胡辣汤半成品等,既方便携带又方便食用,成为馈赠亲朋的佳品,而北舞渡胡辣汤依然沿袭着传统的模式,没能实现产业扩张。
6.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旅游就是深入到旅游目的地,从民族文化、大自然美学欣赏的角度去寻找旅游活动的丰富内涵与真谛,充分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旅游的灵魂是文化,只有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才能满足旅游者精神文化享受的需要。舞阳是一座历史文化底蕴非常厚重的地区,景区的建设者应尊重历史,深入发掘,捡起历史文化碎片,并用先进文化的标准精心遴选,把那些能够体现舞阳地方历史和文化特色的东西串接起来,进行展现,文化作为一种影响与吸引公众认同的一种载体或者干脆是一种氛围,它的内在张力和同化力是不容忽视的。舞阳县历史文化旅游项目的建设存在重经济轻文化、盲目建设、急功近利的情况。如贾湖文化广场,除了路边两排名人雕塑、墙壁上几幅农民画、广场中央一个高高的骨笛雕塑外,其余的都是些儿童娱乐设施和健身设施,尤其是儿童跳跳床、转转车,水上乐园,套圈游戏及各种小吃摊点,噪音极大,使得贾湖文化广场缺乏文化氛围,像个集贸市场。西城森林公园是依托周汉故城而建造的,公园中有大片的经济林木和果木,也不乏奇花异草,但是几乎感受不到一丝的文化气息,高高的故城墙上架起了吊桥供人们娱乐,小小的三丰亭和白龙亭在整个公园中显得很不起眼,“三丰洞”在一个很不起眼的角落,既没有路标,也没有相关文字介绍。总之,依托周汉故城而建的公园像个植物园,缺少应有的文化气息。
参 考 文 献
[1]张居中.舞阳贾湖[M].科学出版社,1999(2)
[2]罗哲文.大文化视角:保护与开发[J].观察与思考.1999(5)
[3]欧越男.对发展番禺文化旅游业的思考[J].企业导报.2009(2):102
【摘 要 题】信息资源建设与管理
【关 键 词】信息资源建设/人文社会科学/中文数字化/数字图书馆
【正 文】
近年来,得益于ICT产业发展和数字图书馆建设,人文社科中文数字化资源发展十分迅速,各图书馆也都有了一定的馆藏规模。早期对读者文献需求的语种分布特征研究[1]和清华大学最近对读者数据库使用情况的调查[2]都表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最主要或最常用的参考资料仍然是中文。要使中文数字化资源成为图书馆数字化资源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尚面临诸多问题和障碍。如何建设人文社科中文数字化资源(简称中文数字化资源或数字化资源,下同)馆藏,图书馆也有一些困惑。本文在概括中文数字化资源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图书馆建设中文数字化资源馆藏的若干应对策略。
1 数字化资源及其类型
数字化资源也被称之为数字资源或电子资源,目前尚没有严格定义。从广义上看,它是文献信息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及多媒体技术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以数字形式、存取、利用的信息资源总和。从狭义上看,有时又可称为电子出版物,按照我国的规定[3],它是指“以数字代码方式将图文声像等信息编辑加工后存储在磁、光、电介质上,通过计算机或者具有类似功能的设备读取使用,用以表达思想、普及知识和积累文化,并可复制发行的大众传播媒体。媒体形态包括软磁盘(FD)、只读光盘 (CD-ROM)、交互式光盘(CD-I)、照片光盘(Photo- CD)、高密度只读光盘(DVD-ROM)、集成电路卡(IC Card)和新闻出版署认定的其他媒体形态。”
图书馆的馆藏主要是较系统化、经过组织的知识,因此作为馆藏的数字化资源更多是侧重于狭义意义上的电子资源。与传统印刷型文献相比,数字化资源类型更为丰富。例如,从数据组织形式上看,可以分为数据库、电子期刊、电子图书、网页和多媒体资料等;按存储介质则可分为磁介质和光介质两类,每类又可分为多种;按数据传播范围可分为单机和网络化两类,而利用方式上则存在本地利用和网络租用两种形式的不同。各种分类方法存在一定交叉,图书馆需根据自身条件和环境选择合适的类型作为馆藏。
2 中文数字化资源发展现状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中文数字化资源的发展并不顺利。数据库数量多,但规模小、种类少,且多为二次文献,商业化程度低,主要供本部门或系统内部使用,较少对外提供服务。据统计,只有《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中国科学引文索引》等少数数据库有一定影响[4],中文数字化资源既没有对读者产生太大吸引力,更没有对图书馆资源建设产生重要影响。只是在近十年尤其是新世纪以来,伴随ICT技术扩散,中文数字化资源才得以飞速发展。
2.1 中文数字化资源的类型比较齐全,品种多样,规模快速扩大
虽然我国可用于馆藏的中文数字化资源建设起步晚,但发展快,短短几年,国外几乎所有类型的数字化资源,现在国内都已有对应的中文类型。有些类型如电子书等的应用和普及甚至超过了在国外的应用。品种也日渐丰富,逐步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竞争。如综合性期刊全文数据库,在全国范围内有影响的就有4家。电子书品种更为丰富,既有单本的,也有专题性的;既有古籍电子书,也有工具性的电子书和印刷本的电子书;在全国范围内有影响的电子书资源库也有4种,而可以提供电子书解决方案的技术厂商则达数10家。各种专题数据库和数值型数据库等也都纷纷涌现,图书馆不仅有了比较大的挑选余地,如何评价这些数字化资源以便作出更好选择这一课题也摆到了图书馆管理者的面前。
规模是对读者和图书馆产生吸引力的重要条件之一。目前主要类型的中文数字化资源数据库都有了相当大的规模,且快速增加。例如,清华同方建立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用约10年时间累积全文超过1600万篇。重庆维普建立的中国科技期刊全文库收录期刊达8000余种,几乎囊括了所有中文期刊杂志。书同文数字化完成的《四库全书》和《四库丛刊》古籍全库近9亿汉字,包括图像版和全文版,可全文检索,可用于单机、局域网或互联网。
2.2 综合性商业化全文数据库资源数量占据绝对多数,影响日益增加
从网上对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四个单位现有人文社科中文数字化资源的统计,绝大多数是综合性商业化全文数据库,以期刊全文和电子书全文为主,其次是综合性全文如中经网、中国资讯行和国研网等,学位论文库和报纸全文库等近年发展也很快。除数值型数据库外,其他专业性专题数据库虽然品种多,但数量有限。
鉴于我国传统出版机构规模小,出版品种单一,所以中文数字化资源缺少类似Elsvier这种由传统出版机构出版的大型综合性数据库。这些出版机构以自己纸本文献为基础推出的数字化资源产品,除《〈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和《〈人民日报〉全文》等少数规模较大的综合性数据库外,大多数由于内容规模小、系统化程度低而影响有限,目前数量也呈递减趋势。由于版权和管理体制等原因,目前也缺少类似Js tor这种由学术机构联合完成的非赢利性中文数据库。
现由第三方出版的中文数字化资源基本上都是以商业化为目的。由于读者真正需要的是资源内容,在存储成本大幅度降低、网络访问速度大幅提高的情况下,企业、图书馆和读者三方的动力导致数据库多以全文为主。而以综合性数据库为主的原因主要是,从需求角度看,图书馆对形式单一的传统书刊采访有经验,但中文数字化资源属新现象,缺少用户信息反馈,在存在预算约束和大多数数据库没有形成特色声誉前,大多数图书馆必然倾向于优先引进综合性数据库,以满足其读者专业多样化的需要。从供给角度看,企业没有自己的纸本文献作依托,综合性数据库既能提高规模,扩大影响,又能满足图书馆需求,因此它们存在出版综合性数据库的动力。当综合性数据库规模和影响积累到一定程度,企业也可以根据不同需求定制专题数据库。
2.3 资源应用方式逐渐从单机应用向系统性、网络化的方向发展
由于计算机性能低,存储容量小,网络环境不成熟,早期的中文数字化资源大多以光盘甚至软盘形式,以单机应用为主,部分数据库可以安装在服务器上供读者在局域网内使用。这种应用方式有很多缺点,如数据携带和安装不方便、读者使用范围受限制等,数据规模快速扩张时尤其如此。
得益于技术进步,中文数字化资源的应用方式正逐渐向系统性、网络化方向发展。系统性主要表现在资源逐渐改变小软件面貌,数据库开始占据主流,数据规模也越来越大。网络化主要表现在图书馆和厂商都必须考虑资源基于网络尤其是互联网的应用,如局域网镜像、安装、网络存储或网络访问权等,读者也更习惯和偏好于网络化。资源应用方式的升级目前还处于过渡阶段,例如多数中文综合性商业数据库都是既有光盘版,也可以镜像,或直接通过互联网访问。随着 ICT进一步发展,可以预计,中文数字化资源应用方式的网络化将是一个趋势。
2.4 资源总体使用性能价格比相对较高
与外文数字化资源相比,无论是资源规模与价格比,还是资源使用频率与价格比,中文资源的性能价格比相对都比较高。除中文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语种外,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导致其价格相对较低:中文数字化资源的生产成本和整体物价水平低,应用方式相对落后。
3 中文数字化资源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图书馆的影响
中文数字化资源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对图书馆构建数字化馆藏资源体系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3.1 资源分布结构不尽合理,产品同质化严重,影响图书馆引进
当前,人文社科研究活动盛行时政和应用科学研究,纯理论研究和人文研究受关注较少。受此影响,中文数字化资源在学科分布上也呈现出与此类似的分布特征。经济管理类的数字化资源数量最多,其次是时政类,不仅各种综合性数据库大多涉及这些学科,专题或者专业类数据库也多与此相关。对于历史、哲学、考古、语言等纯人文科学,综合性数据库只有《〈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和清华同方的中国期刊库等有所涉及。除此之外,只有为数不多的以传统纸本出版物或古籍为基础的数据库,如《文史哲》和《考古》等数据库(分别以纸本《文史哲》和《考古》为基础),大多以单机软件应用为主。可见,资源学科和类型结构尚不完全合理。
现有中文数字化资源数据库是在诸多因素混合作用下的产物,由于时间短,市场的淘汰机制尚没有充分发挥,数据库多是从数量上扩大规模,缺乏专业特色和应用优势,产品同质化严重,也影响到图书馆的引进。综合性期刊数据库表现尤其明显。例如,重庆维普、清华同方和万方三个主要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分别收录期刊8000、7000和5000余种。据统计,截止到2004年我国出版期刊9490种[5]。对类似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这样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综合性图书馆而言,三个数据库中具有馆藏意义的资源重复超过 70%。除此而外,综合性的经济数值型数据库、法律法规数据库和党建党史数据库,除功能存在差异,内容同质化也很严重。
3.2 版权保护和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对资源库质量和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虽然中文数字化资源的版权保护和授权存在多种模式,但严格从现行法律来看,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超星直接向作者取得授权,忽略了出版机构,同时无视其他共同作者在作品中的利益。方正A pabi直接向出版社取得授权,但忽略了作者。有些资源库甚至未经原出版单位和作者同意,也引起了许多纠纷甚至法律诉讼[5]。相对而言,较为符合我国现行法律且颇受推崇的是授权模式,但无论是作者还是原出版机构,从该模式获得的收益极其有限。此外,在使用功能中对“复本”的处理也是一个问题。因此,除传统出版单位自己出版的数字化资源外,大多数中文数字化资源库没有建立起很好的版权保护和利益分配机制。
版权保护和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版权所有人缺乏激励,这种情况已经开始影响到中文资源库的质量和进一步发展。例如,对学术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的部分核心期刊开始终止与期刊库的合作,以至某些曾颇有影响的期刊全文库质量呈下降趋势。经过多次法律诉讼后,中文电子书数据库的建设速度明显减缓。几乎可以肯定地说,在中国加入WTO后,国民知识产权意识日益提高,与国际接轨是势在必然。如果不能建立有效的版权保护和利益分配机制,不仅会影响资源库的质量和规模、数量的扩大,甚至还可能危及到资源库的存在和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在2002年的小规模调查表明,尽管数字化资源利用存在种种便利,但学术研究所参考的中文文献仍主要依赖印刷型资源,其原因是中文数字化资源的质量不高[7]。清华大学图书馆 2005年的调查也表明,人文社科读者比自然科学读者更偏好印刷型资源,纸本图书仍高居各种主要利用的资源之首[8]。方正Apabi统计资料显示,在读者下载排行中,文学类图书最受欢迎,接下来依次是中小学教辅类、医药保健类、高校教辅类、计算机类、经济管理类、建筑类、外语类、法律类、休闲娱乐类,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中文数字化资源对科研的参考作用还相当有限。除上述版权保护和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的原因外,企业缺乏专业人员,不了解图书馆需求,而图书馆不制作或不参与制作中文数字化资源也是重要原因。
3.3 出版商过于重视抢占市场,资源库对标准和系统互操作性重视不够
数字化资源的主体是各种形式的资源数据库,其本质是一种信息系统。对图书馆和读者而言,确保信息系统遵循一定的标准和相互之间的互操作性十分重要且必要。在早期,由于还没有提出元数据、XML和DOI等议题,资源不是供互联网使用,国外资源库大多遵循的是文件格式标准。近年来,国外出版商非常重视资源库的标准,强调资源库与图书馆其他应用系统如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LAS)之间的互操作等。图书馆引进的不仅包括数字化资源,实际上也包括技术和服务手段。
中文数字化资源库起步较晚,理论上我们应该更重视标准和系统互操作性,但事实上却正好相反。由于中文数字化资源库在起步阶段即面临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尽可能抢占市场的企业将在未来竞争中占有优势。企业实力不强,技术研发能力跟不上,商业模式尤其是企业赢利模式固有的缺陷使得企业单靠技术或资源无法发展甚至生存下去。要想既锁定用户,又阻止其他企业拷贝自己的模式,甚至寄希望于通过对市场和用户的控制最终让其他厂商遵从于自己制订的标准,企业就必然有动机推出自有标准的技术和资源库。也许是因为企业认为“标准之争就是市场之争”,大多数中文数字化资源库都是“自立门户,各自为战”。资源库最重要的应该是资源和功能,但中文资源库出版商所争的似乎都在围绕相对封闭的数据格式、浏览器和阅读器等标准。以电子书为例,既能提供基于XML的元数据,又能提供与LAS衔接的几乎没有。期刊全文库也多数是孤立的应用系统。从单一企业当前利益出发,这无可厚非。但对图书馆而言,将会影响到整合资源和应用平台,并影响对读者的服务能力。
4 中文数字化馆藏资源体系建设的若干对策
4.1 图书馆中文数字化馆藏资源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
数字图书馆建设和读者迫切需要数字化资源,针对中文数字化资源现存的种种问题,有人认为,由于图书馆自身而非企业更明白读者需求,因此主张通过自建的方式,对馆藏图书、期刊和古籍等进行大规模的数字化,按需生产并保证质量。几年前图书馆界出现的数字化浪潮实际上正是这种指导思想的反映。
实际上这种观点并不可取。从诞生之日起,图书馆在馆藏资源生产与应用上的角色定位一直比较明确,也少有争议,即出版商负责一次文献的生产(出版),图书馆仅是消费者而已。为了更好地帮助读者利用一次文献,图书馆从应用的角度出发可以生产一部分二次文献。更重要的是,从成本和运营角度看,对于同等规模的数字化资源,图书馆自建的生产成本远比引进成本高很多。从全社会的角度,同样的资源重复数字化也是一种浪费。如果图书馆生产的目的不是供自己利用,商业经营不是图书馆的长项,显然也违背了图书馆的职责。版权保护法规不健全,版权协商交易成本高昂,这都使版权问题成为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中文数字化资源在多数图书馆都有了一定规模,得到很好利用。基于上述理由,笔者认为,尽管中文数字化资源的现状存在诸多问题,但由于图书馆的本质是提供信息服务,其长处在于应用,而非生产资源,因此图书馆进一步加强中文数字化资源体系建设仍要贯彻以引进为主、自建为辅的基本原则。
4.2 深化图书馆之间的联合和合作,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协调作用
中文数字化资源质量低,资源库不重视标准和互操作性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资源出版商对图书馆需求和应用系统的理解不够透彻,而单个的图书馆缺乏与企业协商甚至讨价的能力。因此,图书馆应加强相互之间的沟通和合作,以正式或非正式联合组织的形式[9]与出版商协商和协作,甚至参与资源库的系统升级和功能改进,出版商也能对市场和服务对象有更多了解。在这方面,CALIS在引进外文数据库时曾通过积极沟通使OCLC、ProQuest等数据库为国内图书馆作了大量改进工作,有丰富的操作经验,是一个很好的表率。但CALIS主要定位于外文资源的集团采购,与国内出版商的协商和协作较少,对中文资源的出版没有足够影响。尽管有政府包括政策和资金的大力支持,参与CALIS的图书馆仍不到全国高校图书馆的一半。图书馆参与的主要目的还在于获得更优惠的价格[10][11],获取更多的数字化资源。这也说明,国内图书馆之间的联合组织规模还不够大,数量还不够多,目的还比较简单。
国内图书馆系统主要是条块分割式管理体制,例如高校系统、科学院系统、社会科学院系统、党校系统、政府机关和公共图书馆等。由于同一系统内图书馆的需求近似,图书馆日常联系和业务协作较多,这种体制可能更有利于组成联合体。例如CALIS、CSDL和JALIS等其实都是很成功的例子。图书馆通过联合和合作,既可以增强同数字化资源出版企业的谈判力量,完全也可以采用JSTOR的建设和运营模式合作建设中文数字化资源库,不仅成本低,标准的遵守和质量有保障,而且贴近读者需求。
现有的如中国图书馆学会、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等各种图书馆组织实际上是一种更正式的图书馆事业发展协作组织,其会员不仅包括图书馆,而且也包括资源出版企业。因此,它可以、也有条件组织图书馆会员与出版企业协商,甚至制定某些资源数据库的建设标准用以指导中文数字化资源的建设工作。
4.3 适度开展数字化业务,自建中文数字化特色资源库
目前市场上由企业出版的数字化资源大多是有较好商业潜力或需求相对较大的资源,多数有纸本文献,数字化的目的主要是方便利用[12]或便于尽快开展网上信息服务[13]。图书馆要建立具有本馆特色的中文数字化馆藏资源体系,仅依赖引进数据库显然不够,必须以恰当的方式自建数据库加以补充。当然,自建数据库的内容应该有一定的限制:或者出于文化挽救[14],或者是为满足需求的特色馆藏,无论是在制度上还是在系统功能涉及上还应该对版权保护有很好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 易克信,赵国琦.社会科学情报理论与方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
[2] 清华大学图书馆.2005年电子资源建设与利用读者调查总结.[2005-11-10].mail.lib.tsinghua.edu.cn:9902/ homepage/upload/report-20051110.doc
[3] 新闻出版署.电子出版物管理规定.新闻出版署令,1998- 01-01
[4] 罗少芬.中日数据库产业的比较.高校图书馆工作,2000(1)
[5] 2000年中国期刊概况.中国新闻出版报,2001-07-13
[6] 新闻出版总署.2004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2006- 03-30].gapp.gov.cn
[7] 周淑云.从法学家与数字图书馆版权之诉看我国数字图书产业的版权授权.情报资料工作,2006(2)
[8]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课题组.数字化资源分布与利用.研究报告,2002
[9] 清华大学图书馆.2005年电子资源建设与利用读者调查总结.[2005-11-10].mail.lib.tsinghua.edu.cn:9902/ homepage/upload/report-20051110.doc
[10] 戴龙基,张红扬.图书馆联盟——实现资源共享和互利互惠的组织形式.大学图书馆学报,2000(3)
[11] 翟云仙.集团采购:网上电子资源建设的新模式.情报杂志, 2001(10)
[12] 胡永生.电子资源的集团采购:21世纪图书馆的必然选择.图书情报知识,2004(6)
[13] 彭绪庶,蒋颖.资源数字化标准问题研究.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
面对中国版图,我国西部地区广大的土地便映入眼帘,这片土地物产丰富,自然资源丰饶。西部地区是我国人口比较稀疏的地区,经济不发达,社会生产力处于一个相当低的水平,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力资源开发存在一系列问题。西部人力资源开发是西部经济振兴的关键因素,如何解决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的问题是当今西部经济发展极其紧迫的问题。我国是一个人力资源大国,也是一个人力资源开发力度较晚的国家。
人力资源开发已经成为世界许多国家尤其是一些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国家关心的热点。人力资源开发最早出现在国外,国外人力资源开发活动由于开始的比较早,因此比我国成熟,研究国外的人才开发战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于我们西部人力资源开发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国外人才战略
1、人力资源开发的特点与现状
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够作为生产要素投入到社会经济活动中,并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或精神财富的劳动人口,也是衡量当地经济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人力资源是把人力当作一种财富的价值观,人力资源开发旨在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从而有效的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人力资源不同于人力资本(HumanCapital)。人力资源包括社会的、人文的、个人的因素,具体的表现在人口的特征与结构,民族的文化程度与健康状况,劳动者的工艺技术水平以及整个公民群体的工作热情,奋发向上的精神。人力资本是也被称为人力资源,表现为知识、技能、体力价值的总和。
1970年,麦迪逊(Maddison)研究了1950~1965年的22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状况,在考虑了劳动者年龄构成、劳动者素质的基础上,认为“有效的”劳动供给(包括就业增长、劳动者素质的变化、劳动者年龄构成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为35%。1972年,纳德里(Nadiri)对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进一步证实了人力资源投入对经济增长的显著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