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文思想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美术教学人文精神培养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与价值
人文精神,是指高度重视人和人的价值观的思想态度。它关注人存在的意义、尊严、价值、道德、文化传统,关注人的自由与平等,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等。
人文精神是人本教育的核心。人本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视人格完善为教育的终极目标。突出人文科学的价值,将人文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部过程中,使整个教育人性化、人格化、个性化。强调学生自己去思考、感受和发现,自己体会人生哲理和文化价值;强调人的自由、尊严和人格,重视学习者的自发性和主动性及发展潜能。鼓励学生自己求知、自己探索、自己去澄清、判断价值,从探索和澄清中获得知识和成就感。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相互尊重、相互接纳、相互关怀。在人本主义教育内涵中,不仅强调自我意识的完善,并且倡导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自然,培养学生能够与他人合作,有效交流、和谐共处。
现代课程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在淡化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态度,对人和事物的情感意向和价值取向,以及宽容乐观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人文精神是由优秀文化孕育而成的内在于主体的精神品格,其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通过各种美术实践活动,使学生的美术经验不断得到丰富和升华,从而获得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2.在美术教育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不断发现自己、不断发展自己。强调每个人都应该成为他自己,寻求一种“个体的真实性”,以达到美术学习与个性培养并行和谐的发展。使学生认识生存的意义,珍视生命,热爱生活。
3.通过营造宽松、民主,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与学习氛围,形成尊重、关心、友善、合作、分享等人文素养。丰富学生的情感和精神追求,促进个性的完善与身心和谐发展。
二、人文精神在美术课程中的体现
“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美术课程标准关于课程性质的一段表述,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将美术课程定性为“人文性质”。
如果说自然科学更关心物,人文科学则更关心人。所谓人文性涉及人的生存意义、尊严、价值、道德、文化传统,知、情、意、人格都是其中的内涵。人文性更多地是由哲学、宗教、历史、文学、艺术等人文科学所体现出来的。
美术作为人文科学的核心之一,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人的理想、愿望、情感、意志、价值、道德、尊严、个性、教养、生存状态、智慧、美、爱、自由等人文特征都内蕴于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艺术家所创造的美术作品中。因此、引导学生关注美术知识、技能与人的情感、价值观、人类的变化、个性、生存状态等关系是十分必要的。同时,美术课程所阐述的“基本理念”更是从人文教育出发,从不同侧面,体现出鲜明的人文精神。
1.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2.发挥美术特有魅力,使课程内容适应不同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使课程内容呈现方式和教学方式活泼多样,丰富多彩,并强调美术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美术兴趣。
3.扩展学生美术文化视野,增强爱国主义情怀,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4.保护学生独特的个性,并给予学生发挥个性的空间,开发学生创造潜能,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帮助学生学会自我反思、自我评价,从而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新课程带给美术教学最根本的变化将是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美术学习方式的变化,从而使美术学习变得更加轻松、更加丰富多彩、活泼多样;使美术学习密切联系个人成长环境,联系学生生活经验;使美术学习吸收人类历史文化营养,紧密联系人类生活、人类情感、人类变化…
三、美术教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1.联系学生生活经验,体验生活的乐趣
美术课程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线索来组织学生学习的,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学生通过观察生活来感受生活,体验来自生活的情感和乐趣。如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生活、自然环境、自然景观等,并用点、线、面、色彩、空间、明暗、质感等绘画要素,进行对比、和谐、节奏、韵律、均衡、黑白、排列、堆积、组合等构成因素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美,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美感相联系,将自己对生活和自然的感受、体验与艺术家对它们的表达联系起来。尝试用自己喜欢的绘画方式表达出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或将自己对生活和美的理解写进美的成长记录袋里。同时,美术课程充分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并联系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学生经验相联系。如利用游戏、表演等方法,让学生来参与、交流、体验、表现生活,使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愿望。通过创设多种多样的方法和形式,挖掘其内涵,使学生从自我中心走向与他人共处。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交流、体验,能够积极主动学习,由生活激发兴趣,带着饱满的热情去体验、表现、创作。
2.注重学生情感体验,提高审美情趣
美术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表现。任何美术表现形式都包含着一定的情感和思想。美术是人类情感的温床,是情感交流的场所。美术中的形、色、质是人类情感的载体,是作用于人的感官的直观形象与符号,容易唤起人的情感体验。学生通过美术学习与自己情感生活的连接和相互作用,学习用美术方式表达和交流情感,使学生的不良情感情绪得以释放和宣泄,恢复他们心理的平衡。从而获得创造、表现和交流的能力,达到健全人格,陶冶情操的目的。同时,美术作为重要的人文学科,人类不同历史所创造的杰出的美术作品中,包含着人类对真、善、美等最高价值的不懈追求。通过对美术的学习,将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不断提高,情感不断得以陶冶,从而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责任感,形成尊重和保护生命和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3.了解人类文化背景,尊重多元文化
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符号性载体之一,记录和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通过美术与文化的联系,可以了解不同地域文化背景,学会尊重多元文化。我们所接触到的很多美术作品都有象征意义,这是由文化所规定的。人类社会的神话、史诗、传说、典故、宗教、寓言都是规定象征的重要原因。这些象征关系的规定性来源于希腊神话,如果我们不理解这些规定性,就不可能真正解读作品,甚至还可能对作品做出错误的解读。
一、自觉提高教师的文化思想内涵
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担当起了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大任务。新课改的实施对语文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师素质表现在学科素养、文学修养、审美能力和语言功力等方面。在教育过程中,鼓励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展示着自己的才能,培养学生的进取心、坚韧性和责任心。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因语文课程本身的人文性特征而具有不同于其他教师的特殊要求。身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在钻研教材和教学语言两方面下功夫,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既要有时代精神又要有文化内涵。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胜任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工作。
教师的文化素养不仅指专业的文化知识,同时还包括对社会各个层面的理解和领悟,以及对生命、对生活的独特见解。教师要把语文上成感悟生命律动,净化学生心灵,激发创造力的课。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平时要加强自身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语文老师的审美品位体现于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中,语文老师的人格魅力应当是独特而鲜明的,使学生能够从中吸收成长的资源。教学效果的好坏,关键在于你是否充分有效地展现自己的教学魅力。在开展语文综合学习活动中,要重视全员参与、合作体验,使学生乐于交流,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二、确立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观
教师作为设计者,不是为自己设计,而是为学生设计。只有自身的知识开阔些,底蕴打好了,课堂上才能游刃有余。设计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让学生参与交流、讨论,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程序,要多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体现教师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的地位。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鼓励学生利用身边的资源,挖掘自身潜能,发展自我、提高自我、超越自我。在课堂上多设计一些充满情趣的互动环节,在自主、合作、交流的氛围中,使学生的知识得到提高、情感得到净化、个性得以张扬,使课堂教学充满人文魅力。
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它不是形式上的,应该是实质性的。没有思考就很难有进步,没有思考就不会有突破。要有属于自己的最好的学习方法,要博采众长,独立思考,不断创新,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更高的精神境界。在语文阅读方面,要指导学生联系阅读材料,学习辨别是非善恶,使学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在写作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表自己的见解,抒发个人的独特感受。在口语交际中,要善于尊重理解对方,掌握语言交际中的互动技巧。在听说读写中将人文精神培植其中,同时以话题为总领,形成一个可以思考探索的学习过程。
三、在教学中要树立“大语文”观
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以课程为载体,拓宽课堂空间视野,构建开放、鲜活和充满人文气息、富于生命力的语文课程新模式,引导学生回归大自然,去发现和体会实践中那些散发着魅力的人文素材。语文学科作为语言文化的载体,它并非孤芳自赏,它所涉及的内容是社会的方方面面,他可能接触到有关人生、社会、自然等方面的知识,在语言文字、文学之外还蕴涵着深厚的历史、艺术、民俗文化等内容,体现着人们的道德标准、价值取向,体现出浓浓的人文精神,使学生在思维的碰撞和矛盾的激化中生成知识。
论文摘要:传统人文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与灵魂,其特点是在各种关系中突出了人的重要性。神人关系上,人对神的实用主义态度;人与自然关系上,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利用自然为人造福,突出人的价值;社会关系中,强调以人性为基础的社会准则;它将自然、社会和人视为一个和谐的统一体,以伦理道德为价值取向,追求人格和道德的完善。科学地审视传统人文思想,对今天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人文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从天到人,有仁有智。古代思想家将自然、社会和人自身作为认识主要对象和实践对象,把自然、社会和人视为一个和谐统一体,在各种关系中突出人的重要性。传统人文思想包含着很多科学合理的因素,科学地审视传统人文思想对我们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神人关系上,人对神的实用主义态度
传统人文思想中天人关系是十分重要的问题。夏、商、西周三代,天、上帝是同一个东西,是至高无上的神,人是神的产物,后来,道家改变了人们的思维进程,老子从本体论上抛弃了神,但在信仰范围内保留了神,因此,人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改造神,“以民情知天命,先人而后神,敬神鬼而远之和神道设教诸思想就是人文思想对神道观念的改造和修正。”,其中,墨子的“神道设教”思想,把神道当作工具来看,人成了神的目的。后来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和天谴论中的“神”也是他为了约束君王权力自己设计的。因此,在神人关系中,思想家们采取实用主义态度,这一特点是传统人文思想发展的标志之一。
二、人与自然关系上,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利用自然为人造福
西周末年,有人开始把天视为自然现象,思想家们从不同角度得出人是自然的产物、人是自然的存在、人与自然具有统一性等结论。他们认识到,一方面,人的活动要受自然制约,人要把‘法自然’作为人类安身立命的起点,即“敬天、畏天”;另一方面,人对自然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能通过主观努力与探索求得与自然的谐调,成为自然的主人,利用自然为人造福。即‘制天命而用之’。因此,人与自然关系上,传统人文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利用自然为人造福,突出人的价值。这对当今改善人与自然关系,更好地实现人类自身价值具有重要意义,因为人类必须认识到人是源于自然的,要发展和实现自身价值,可以利用自然,但在利用的同时必须保护自然,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三、社会关系中,强调以人性为基础的社会准则
人性问题是传统人文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人性问题的实质被归结为道德善恶问题,从根本上说,是在探索人类的本质与价值,在对人性问题探讨中,以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影响最大。他们分别从人性善和人性恶出发探讨人性和人的价值,孟子认为仁义礼智等德行源于人的本性;而荀子则认为仁义礼智是改造人性的结果。但他们又都提出“人皆可以为尧舜”的主张。孟子教导人们努力保持和发扬善性就会变成尧舜,荀子教导人们努力用礼义改造自己的恶行,也能变成尧舜。他们都认为人的价值是在同自己的欲望斗争中提高和发展的,都强调道德礼义和后天道德教化的必要性。都将个人价值与作用赋予最高地位,其它社会关系处次要地位,其政治意义就是维护君主政治,二者可说是殊途同归,但正是在人们通过自我修养和完善,成为圣人、贤人、仁人、君子的同时,传统人文思想得到充分发展,这是传统人文思想一个重要特点。
四、将自然、社会和人视为一个和谐的统一体
“中国传统人文思想思维方式最主要特点就是把自然、社会和人视为一个和谐的统一体。这种统一是通过自然人化和人自然化达到的,在这些观念中,有一些合理的,并且包含着一些科学的因素。如,传统人文思想客观分析人与自然关系,致力于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追求,就存在很多合理因素,对现代社会处理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具有积极意义。
但在传统人文思想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人为制造的统一,董仲舒的“天人合一”理论就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为制造出来的。他认为人与天地自然是一个整体,天人之间是主从关系,“沟通天人之际的只能是圣人”l=R}$,即皇帝。他把天道道德化,又反过来用道德化的天道来论证人世道德,由阴阳之道是宇宙和社会的普遍规律,阳主宰支配着阴,而得出人类处理社会关系的基本准则和道德规范,即“三纲五常”,这样人们就能自觉遵从社会和政治规范,形成良好政治秩序,他的理论实际上是在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服务。
五、以伦理道德为价值取向,追求人格和道德的完善
宋明理学沿着孟子的方式进一步论述了人的价值只有在道德化的道路上才能充分显示出来,强调道德规范的绝对权威。儒家认为个人道德完善是社会完善的基础和起点。因此,“传统文化中,无论个人还是社会,都推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取向’’RTZfo,自觉遵从“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规范。这一价值取向使历代知识子既能注重内在修养又负有强烈社会责任感。但它同时也暗示着人要实现“治国、平天下”的人生价值,就要从政当官,促成了中国封建宗法等级制和“官本位”思想的形成。此外,“三纲五常”伦理道德规范一方面强化了个人道德修养,在一定程度上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另一方面,它从不平等角度维系社会秩序和上下贵贱、尊卑长幼的等级差别,严重束缚了人的自由创新思想。传统人文思想这一特点,在今天仍有一定影响。
六、中国传统人文思想的现代价值
关键词:教育;教学;人文思想;观念
一、更新教学观念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的角色应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参与者,改变由教师满堂灌,垄断课堂的局面,让学生在学习和运用英语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学习策略,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并成为一个“会学习”的学生。比如我在英语教学中,注重预习教学,每节新课授课之前,我都要把本节课的知识点书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记在笔记本上,并用手头的学习资料查找知识点,进一步充实知识点,然后让学生扮演老师的角色,讲解知识点,其他学生补充,并对重要的短语和句型进行造句练习,所有这些活动完全由学生自己包办,老师对疑难点、出错点进行点拨,在探究、合作活动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创建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首先, 要有耐心,学会尊重每一个学生。课堂教学对学生有耐心是教师的第一要义。师生在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不会很快地领悟教材、教师的用意,常常东拉西扯讲不到正题上,这时应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对知识、信息和技能进行内化,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想象、思考和实践。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越慢越好,教师要有耐心,要快慢相济,教学的节奏感同样不可忽视。教师不要轻易地打断学生的思路,要尽可能地点拨学生思维的火花。新课程标准实施之后,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学生的想法可能与教师的预设不一致,教师要善于接纳学生各类符合实际、合情合理的想法。在尊重学生的问题上,我们不要把学生看成是一个被动的容器。在教学行为中,我们应经常反思,看自己有没有无视学生的现象。比如学生默写不出的生词,我们要了解学生情况――是因为他们不愿去背,没时间去背,还是不懂背单词的技巧?我们不能简单地采取一些惩罚措施,这样会严重地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我们要关注学生利益,从注重学生的统一性变为尊重学生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对学生的尊重就是对教师自己的尊重。
其次,要学会赏识,让课堂充满温情。赏识学生就是承认学生的进步与成功。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学习上取得成功是学生精神力量的唯一源泉,它能产生克服困难的动力,能激发学习的愿望。”每个学生身上都有其闪光点,教师应具有一双慧眼去发现并抓住时机予以表扬,让每个学生都有被肯定的、成功的体验。乐学是一种情绪;乐学是一种动机;乐学是一种精神势能。因而我们英语教师要通过赏识教育让学生感觉学习英语是种幸福,是种享受,从而做到乐学且善W。
三是要师生合作,共同成长。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了人际关系的三要素,即真诚、接受和理解。罗杰斯认为,教师的态度,即在师生人际关系中教师对学生所持的态度,即在师生人际关系中教师对学生所持的态度,决定着学生是积极的学习者,还是被强制学习的“囚徒”。为了创造具有真诚、接受、理解三要素的师生人际关系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自由表达”与“自由参与”中,逐步达到自我实现,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澄清他们想要学习什么;帮助学生安排适宜的学习材料和活动;帮助学生发现所学东西的意义;维持一个健康的学习过程的心理氛围。因此,教师应多与学生合作,分享学生成长的过程并与学生共同成长。只有通过教与学的合作,师生才能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学生才能在一个宽松的氛围和环境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在一个合作的集体中,互相学习,互相沟通,获得知识,培养能力,每个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最大的发展。
三、善用情感教育手段,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
情感既是英语教学的手段,也是英语教学的目的,起着激发、定向、推动、引导和调节学生学习活动的动力作用,直接影响学生的智力发展和认识过程。在课堂上,促使学生良好反应和保持学习动机的最好策略,就是采取积极的态度肯定学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如:对表现好的,别忘了用“Very good!” (很好!)、“Excellent!”(好极了!);对表现一般的,也可用“Good”(好)、“well-done”(不错)来表扬,让他们品味成功的欢乐和喜悦,培养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对表现欠佳的,切不可加以斥责或冷嘲热讽,可以用“Take it easy.”(别紧张)、“It doesn’t matter, just have a try”(没关系,来试一下)、“Try it again.”(再试一次)、“I believe you can do it better next time.”(我相信下一次你一定能做得更好)等这类鼓励性的话,使他们感觉到自己也在不断进步,从而消除惧怕紧张情绪。课堂上被提问的学生回答不出时,应该想到这是学生对外语中某一部分知识点没有内化为内在知识结构的组成部分,需要教师重新解释一下,决不应露出不满,甚至连一声无可奈何的叹息都不应发出。越是对理解力差、成绩不好的学生,越要考虑令其回答那些力所能及的问题,以此不断增强其成就感和自信心,尊重、维护其在外语学习中应享有的平等地位。教师的一个点头或微笑,一句赞赏的话,一声亲切、热情的指导,都会引起学生的兴趣。
四、创造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在积极互动中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愉快的教学氛围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教学是由师生共同完成的,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合作,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的新过程。教师则首先是这个过程的设计、建筑师。搭建出一个能顾及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的多重关系,顾及学生多方面成长发展需要的舞台,让每个学生在自己的舞台上主动、积极、全面地挖掘自己的潜能,展示自己的生命活力。要综合英语的实践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根据不同的课型,引导学生创设许多闪耀生命光彩,童趣昂然的英语情景,学生在情境中学会交际,学会合作,学会竞争,学会迎接挑战,承受挫折,不断完善和超越自己。
如在教学《Gerogia plays basketball》时,为了创造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设计了如下教学活动作为导入:
Step 1.Some basketball stars’pictures.
(1) 向全班同学展现一些球星的精彩图画:
I’m a fan.I like playing basketball best. These are my favourite basketball players----Yao Ming,Yi Jianlian.……
(2) 说起球星,同学们情绪激昂,教师趁机提问学生:
Who are your favourite basketball players?
Can you say something about them?
Step 2. Playing basketball.
教师提前准备好一个篮球,做出各种打篮球的姿势,并用英语复述这些动作。教师提问:Can you play basketball?let’s have a try.
尽管学生知道这是老师创设的语言环境,但由于大多数学生都喜欢打蓝球,并对球星非常感兴趣,所以他们的表现欲非常强烈,活动中,学生积极主动,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Step 3. Introduction to Gerogia.
第一,注重传输人文知识
人文知识是人文素质中最基本的内容和层次。中学语文教材既是各种语文知识的载体,也是各种文化知识的载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语文教材既是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范本,又是了解和吸取中外社会、政治、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知识的教材。语文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的实际,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介绍和讲解相关的人文知识和信息,指导学生去了解、认识、思考、联想,从而学习和借鉴。
教学中,教师对这些内容稍加点化,让学生从中接触到传统文化,了解其丰富和悠久,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认识其价值,从而自觉地接受优秀的文化传统。特别是教材中那些包含着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展现中华民族传统的性格、精神品质的优秀篇章,更值得启发学生去思考,引导他们从中感悟人的内心世界,思想情感,人性的真、善、美与假丑恶等;思考社会的变迁和发展及其规律;体认大自然和客观物质世界的奥妙,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初步的与人、社会和世界发展相一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第二,大力培养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的高级层次。只注重了人文知识的输导是不够的,要真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还要下力抓好人文精神的培养。语文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不仅容纳了传统民族文化和当代民族文化的精华,而且张扬着华夏民族五千年之所以生生不息、日益兴旺发达的民族传统和人文精神。比如,以人为本,民为邦本,天人合一,贵和持中,舍生取义,正道直行,人定胜天,自强不息,爱好和平,反对分裂等,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品格,我们不但要继承,还要发扬光大。在教学中要用心发掘这些人物形象中蕴含的精神内涵,精心地选择、组合、疏导,在人物形象与学生心灵中间架起一座情感桥梁,使学生的灵魂超越时空,与那些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进行交流沟通,沐浴他们的人格光辉,感受他们的精神道德力量,从内心深处得到震撼和陶冶,从而与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人文精神自然融合。自觉地成为中华民旅人文精神的承载者和实践者。
【关键词】美术教学 人文精神 培养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与价值
人文精神是人本教育的核心。人本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视人格完善为教育的终极目标。突出人文科学的价值,将人文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部过程中,使整个教育人性化、人格化、个性化。强调学生自己去思考、感受和发现,自己体会人生哲理和文化价值;强调人的自由、尊严和人格,重视学习者的自发性和主动性及发展潜能。鼓励学生自己求知、自己探索、自己去澄清、判断价值,从探索和澄清中获得知识和成就感。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相互尊重、相互接纳、相互关怀。在人本主义教育内涵中,不仅强调自我意识的完善,并且倡导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自然,培养学生能够与他人合作,有效交流、和谐共处。
现代课程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在淡化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态度,对人和事物的情感意向和价值取向,以及宽容乐观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人文精神是由优秀文化孕育而成的内在于主体的精神品格。
二、人文精神在美术课程中的体现
如果说自然科学更关心物,人文科学则更关心人。所谓人文性涉及人的生存意义、尊严、价值、道德、文化传统,知、情、意、人格都是其中的内涵。人文性更多地是由哲学、宗教、历史、文学、艺术等人文科学所体现出来的。
美术作为人文科学的核心之一,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人的理想、愿望、情感、意志、价值、道德、尊严、个性、教养、生存状态、智慧、美、爱、自由等人文特征都内蕴于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艺术家所创造的美术作品中。因此、引导学生关注美术知识、技能与人的情感、价值观、人类的变化、个性、生存状态等关系是十分必要的。同时,美术课程所阐述的“基本理念”更是从人文教育出发,从不同侧面,体现出鲜明的人文精神。
我们可以认为,新课程带给美术教学最根本的变化将是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美术学习方式的变化,从而使美术学习变得更加轻松、更加丰富多彩、活泼多样;使美术学习密切联系个人成长环境,联系学生生活经验;使美术学习吸收人类历史文化营养,紧密联系人类生活、人类情感、人类变化…
三、美术教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1.联系学生生活经验,体验生活的乐趣。美术课程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线索来组织学生学习的,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学生通过观察生活来感受生活,体验来自生活的情感和乐趣。如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生活、自然环境、自然景观等,并用点、线、面、色彩、空间、明暗、质感等绘画要素,进行对比、和谐、节奏、韵律、均衡、黑白、排列、堆积、组合等构成因素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美,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美感相联系,将自己对生活和自然的感受、体验与艺术家对它们的表达联系起来。尝试用自己喜欢的绘画方式表达出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或将自己对生活和美的理解写进美的成长记录袋里。
关键词:汤显祖;莎士比亚;人文思想:女性题材
关心重视女性命运是汤显祖和莎士比亚诸多戏剧作品的共同特点。他们都塑造了一批有深度、反抗思想、有人文气息的女性形象。尽管他们笔下的女性充满着矛盾性和多元化,可是难能可贵的是,这些女性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性和唯一性。因此笔者认为关心重视女性命运、关注性别主题,在很长一个时期内,成为汤显祖和莎士比亚这两位东西方戏剧家反思人性、崇尚自由、歌颂人文理想的立足点。比较阅读他们的女性主题的作品,我们不难发现: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正是立足于人文思想这个独特角度,来发现并揭示作品女性问题和性别关系问题,毋庸置疑,如果没有“人的位置”,就不可能有“女性的位置”,同样的道理,不关注作为人类另一半的女性,我们也就无法从客观、全面的角度来思索人性,这或许就是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的伟大之处[1]。
一、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的女性主题在其作品中的体现
(一)汤显祖和《牡丹亭》
作为“临川四梦”之一的《牡丹亭》,不但成就了汤显祖以“临川派”这一历史流派在我国戏剧史上的地位,而且汤显祖凭借此剧也确立了在东方剧坛上的巨大影响力,他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牡丹亭》的女性主题不仅集中体现在女性意识觉醒这一层面上,尤其是其所代表的人性的觉醒及人的战斗精神。杜丽娘喜爱自然、热爱生活、追求自由。她外表看似柔弱,其实内心充满着对人间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又具有强烈的反抗意识和斗争精神。由于她出身官宦之家,因此她所受到的束缚更严重,封建礼教压迫的现实更残酷,她恋爱不得而内心苦闷,既然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她就只得到梦中去追寻。故事中由梦而死、由死而生,在这一奇幻的情节中,杜丽娘为情而死,又因情而生,无论是在梦中还是现实中,无论是在阳间还是在阴间,她无时无刻不在为情而战、为青春而战、锲而不舍地抗争着封建礼教,可谓是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二)莎士比亚和《罗密欧与朱丽叶》
莎士比亚早期的一部爱情悲剧作品是《罗密欧与朱丽叶》,尽管该剧不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但其在文学史上的影响力却不容小觑。别林斯基曾经这样评价莎士比亚,说莎士比亚是戏剧界的荷马。莎士比亚在其剧本中,自始至终能将生活和诗歌的全部要素都能恰倒好处地融合成为一个内容无限而形式宏伟的活生生的整体。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故事起源于意大利的一个古老传说,尽管这个故事被不同国籍的作家们采用过、创作过,然而,在莎士比亚笔下,这个古老的传说更具有光辉的艺术生命。因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家族是世仇,他们虽然彼此相爱,但却无法喜结良缘,最终为了神圣的爱情,他们双双殉情。这不但体现了罗密欧与朱丽叶对爱情的忠贞不渝,而且难能可贵的是,他们以如此短暂的生命向世人宣告了爱情的崇高和伟大、青春的美丽和美好。
二、《牡丹亭》、《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反封建性及人性光芒
尽管这两部剧本诞生于不同国家、不同文化土壤中,但他们却有着共同的主题:青年男女为了追求美好幸福的爱情而反对封建制度,两部剧本的女主角杜丽娘和朱丽叶在爱情婚姻中追求个性解放,向往并争取自由的思想贯穿着整个剧本,同时她们高贵的品质,顽强的意志力和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闪耀着人文主义理想的光芒。
《牡丹亭》一剧中向读者展示了杜丽娘这样的生活环境:封建礼教气氛无时无刻不笼罩着她,她几乎与世隔绝,在深深的庭院之中、在寂寞的闺房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看着青春慢慢流逝,但她却毫无办法、无能为力,只能不由自主地,无奈地把炽热的感情、青春的欲望压制在心底。她强烈抵制着所谓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渴望勇敢、积极地追求个性解放。她试图大胆地寻找、追求本该属于她这个年龄的生活。虽然在封建礼教束缚下,但她坚定执着地反抗着父母及其老师要求她做一个墨守成规的、典型的封建妇女。她热爱大自然、追求人性美好、向往自由、珍惜青春,并把这一切付之行动,因此她不惜以生命为代价来反抗封建礼教束缚,以求获得美满、幸福、自由的新生活。剧中有这样几段唱词:“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怨.便酸酸楚楚无人怨。”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这些充分表现了杜丽娘热爱大自然;强烈地追求个性自由和解放;反对封建礼教、反封建伦理道德观念的浪漫主义理想。这个理想毫无疑问是对立于传统封建体系的。在善良与美好的杜丽娘这样的歌声里流露出为了追求真正幸福的人生,为了坚决反抗封建黑暗,她置生死于不顾,义无反顾地冲破一直束缚她身心自由、阻止她追求青春、理想的封建礼教的藩篱。
而《罗密欧与朱丽叶》序幕中写道:“两家门第相当的贵族,累世的宿怨激起了新争。鲜血把市民的白手污染。是命运注定着两家仇敌,生下了一双不幸的恋人.他们悲惨凄凉的陨灭。和解了他们交恶的尊亲。这一段生生死死的恋爱。还有那两家父母的嫌隙。把一对多情的儿女杀害。”[4]由此可以看出,罗密欧与朱丽叶生活在腐朽的封建家庭环境里,偏狭、愚昧、循规蹈矩的封建家长是扼杀这对敢于追求自由爱情和婚姻恋人的利器。该剧热情歌颂了男女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着和忠贞,他们用生命控诉了腐朽、专制的封建家长制;用年轻的生命控诉了令人窒息的西方封建社会的道德观。
三、人物艺术形象折射着人性光芒的人文精神
汤显祖一生所追求的人文思想、关注人性的理念最终催生了《牡丹亭》中杜丽娘这一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杜丽娘这一光彩夺目的形象其实就是汤显祖一生反封建、追求自由、个性解放和浪漫精神世界的具体体现。
《牡丹亭》一剧的魅力体现在:大胆热烈地追求个人幸福和强烈反封建家长制、反封建礼教及封建婚姻制度的满满的浪漫主义情怀。这一社会新思潮与封建思想是势不两立的,并最终以传奇方式冲破了旧势力的藩篱。汤显祖在《题词》中所写:“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2]”杜丽娘渴望爱情的复杂内心世界在《牡丹亭---写真》一场中充分地展现了出来。如春香评说杜丽娘的自画像:“丹青女易描,真色人难学。似空花水月.影儿相照。只少个姐夫在身旁。若是姻缘早,把风流女婿招,为什么美夫妻图画在碧云高! [2]”杜丽娘直截了当、毫不掩饰地回应:“春香,咱不瞒你,花园里游玩之时,咱也有个人。[2]”作者用白描手法,平白直叙的寥寥数语,不但塑造了杜丽娘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青春、珍惜青春、热爱生活,敢于大胆追求自由婚姻爱情的新女性形象,而且控诉了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对女性自由的禁锢、束缚,狠狠地鞭挞封建礼教对女性追求自由和新思想的遏制。《牡丹亭》不是我国第一部描写反对禁欲主义,宣扬合理人性和欲望的文学作品,其中许多诸如此例相关内容的文学作品随着时间的流逝、社会的变迁,似乎早已被时间老人遗忘,然而,《牡丹亭》却被历史所眷顾、拥有跨越时空的魅力,其实这与汤显祖善于借助东方宗教文化、巧妙地进行艺术加工及艺术再创造,彰显个性,提升作品的艺术表现力是密不可分的,因此《牡丹亭》充分反映了汤显祖的世界观和思想精神,借助老庄“天地万物为一体”来探讨人的本性,张扬个性主义,追求思想解放,因此该剧本有利于我们在多重文化视角下对汤显祖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罗密欧与朱丽叶》剧中的男女主人公誓死捍卫爱情的勇气已经演变成东西方青年追求自由爱情的化身。他们已成为真爱无敌的代名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真爱的激昂充分地从罗密欧与朱丽叶二人身上体现出来了。真爱可以是飞蛾扑火、凤凰涅,可以面对所有的敌视,真爱可以不怕牺牲、可以战胜一切。朱丽叶的爱特别真实,她大胆而奔放的爱显得如此健康而又真切。为了爱,她敢于冲破她周围的一切黑暗。她说“幸亏黑暗替我罩了一层面幕.否则为了我刚才被你听去的话,你一定可以看见我脸上羞愧的红晕。我真想遵守礼法,否认已经说过的言语,可是这些虚文俗礼.现在只好一切置之不顾了[3]!”
《罗密欧与朱丽叶》虽然是莎士比亚的早期作品,但这部作品却兼具诗意爱情和浪漫色彩,和苦难、灾厄联系在一起的爱情,才有可能超凡脱俗,才有可能显示它的神奇的姿态和梦幻般的色彩。爱情震撼灵魂的力量必然来自于悲,因此《罗密欧与朱丽叶》注定是一部爱情悲剧。这是作者精心塑造的、寄托人文主义理想的艺术形象。莎士比亚将这团象征美好爱情、青春气息的永不熄灭熊熊烈火烧毁了几百年来封建礼仪的西方王国,为无数追求幸福爱情的青年男女,尤其是被封建思想禁锢的大胆、勇敢、坚强、智慧地追求美好爱情的女性青年塑造了光彩夺目的形象。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生死恋情,就是一曲蓝色生死恋――惊天地而泣鬼神,如此纯洁、高尚、悲壮的爱情,使得千百年来人世间无数世俗的爱情显得黯然失色。
总之,这两位戏剧家剧本中的女性形象颠覆了同一时代其他剧作家作品中女性的形象。两位作家对女性的关注已深入到女性生存的内在世界。笔者认为汤显祖和莎士比亚对女性的认识、全新剖析已进入了人类社会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阶段,他们的作品毫无疑问已形成了“重新综合、审视女性价值的场所”。
参考文献:
[1]张玲.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的女性现与性剐意识[D].苏州大学,2006,04.
[2]汤显祖.牡丹亭[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一、做人应该具有弹性形变
教学背景:在学习完“弹力”一课后,学生了解了如何区分弹性形变和塑性形变。
人文思想精神渗透:同学们,做人应该具有弹性形变。例如我们面对顺境和逆境时的态度,顺境和逆境就像是外界作用在我们身上的力,会使我们的心态发生一些变化,当撤掉外力以后,我们能恢复原状、找回真实的自己吗?很多人不惧逆境,在困难和挫折中迎难而上、越挫越勇,而在顺境中却会自我膨胀、迷失方向;而有些人会在喝彩声中精神抖擞但面对灾难时灰心绝望。人应该具有弹性形变的本领,当“外力”作用在我们身上时,我们要从中获得进取的力量,当撤掉“外力”时,我们能恢复原状,不迷失自己,找到真实的自我,找到起点重新出发,在弹性限度内,生活就会伸缩自如、张弛有度。
学生感悟: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赛跑,要做到一时的成功不骄傲、一时的退步不自弃,应保持孜孜以求、刻苦努力的生活态度,一定会成为笑到最后笑得最美的人!
二、摩擦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教学背景:学习了“摩擦力”一课以后,学生掌握了产生摩擦力的必要条件。
人文思想渗透:同学们,摩擦力产生的几个条件缺一不可,例如其中的一个条件是互相接触。如果物体之间不产生接触,就像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哪来的摩擦呢?再例如其中的一个条件:压力。如果物体之间没有压力,就像父母和孩子之间,倘若父母能给孩子足够的空间而不强加给孩子过多的压力,那么父母与孩子间的关系就会少一些摩擦,会更加和谐融洽。如果同学们在与朋友相处时,能多尊重和包容朋友,就会少一些由于苛责带来的摩擦,这样就会拥有更多的友谊。
学生感悟:在与他人相处时,多一些包容可减少彼此的摩擦,对他人多一些关心和帮助就如同在接触面上加了油,可以减少与他人的摩擦,增进感情。
三、什么情况下的合力最大
教学背景:在学习了“同一直线上的合力”一课之后,学生知道了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方向相同时合力最大这一原理。
人文思想渗透:当几个力方向相同并在同一直线上时,这几个力的合力最大。就像平时的成绩一样,每个人都想取得优异的成绩,但是,要想取得优异的成绩是需要如下条件的:自己的刻苦努力、教师的引导教育和家长的鼎力帮助。只有这几个力的方向一致,合力才会最大,如果其中任何一个力的方向发生了变化,就会影响合力的大小,学习效果将大打折扣。
学生感悟:成绩的取得主要在于自己的努力与付出,但由于自控力不够,总是会浪费很多时间做一些低效或无效的事情,如果要想使学习效果的合力最大,除了自己的努力以外,还需要听从教师的指导和家长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帮助我们提高学习成绩。
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背景:在学习了“力”这一课以后,学生明白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原理。
人文思想渗透: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就像同学们之间的交往,对他人投之以桃,别人就会报之以李。如果对他人斤斤计较,他人可能会对你睚眦必报。我们在向他人微笑的同时,自己也会因为他人的微笑而心情愉悦!我们在伤害别人的同时,良心会因受到谴责而惴惴不安。因此,我们应多关心身边的朋友,在关心朋友的同时也会因朋友的关心而感到温暖!
学生感悟: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就像一束光垂直入射到平面镜上,反射光线一定会逆向返回。我们对待他人的方式决定了我们将收获怎样的心情。
五、亚里士多德的意义
教学背景: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这一课的过程中,学生对亚里士多德在当时提出的一些错误观点很是不屑,从而对这位古希腊的博学家有一定的误解,认为他对科学的贡献是错误的或是负面的。
人文思想渗透: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一些错误的观点,例如力是使物理运动的原因、光是最单纯的颜色、不承认有真空存在等。由于当时知识的局限和宗教的力量,他的一些错误学说在很长时间一直占据统治地位,然而,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他几乎对每个学科都做出了贡献,他的写作涉及伦理学、形而上学、心理学、经济学、神学、政治学、修辞学、自然科学、教育学、诗歌、风俗以及雅典法律,其著作构建了西方哲学的第一个广泛系统,包含道德、美学、逻辑、科学、政治和哲学。我们知道,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是艰难而漫长的,哥白尼提出日心说也只是400多年前的事,第一张地球的照片拍摄于20世纪60年代,因此,我们不能因为知识的有限、科技的局限以及宗教的束缚这些因素导致的人类对科学和世界的错误认识而产生鄙夷,更不能站在现在的科学高度去谴责或嘲讽2 000多年前的亚里士多德,这是不理智的,当时的亚里士多德是令世人敬佩的!
学生感悟: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那就是不断的猜想、假设、验证,只有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才是真理。科学家探究真理过程中的艰难曲折,有时甚至为了真理而献身的科学精神是珍贵且可敬的!
六、浮力的利用
教学背景:学习了“浮力的利用”一课之后,学生明白了浮力的巨大作用。
人文思想渗透:浮力的利用教会我们一些处世之道,例如面对困难时,如果无法改变环境,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态,换种方式面对苦难,或许会柳暗花明。就像潜水艇在露出水面之前浮力不变,靠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上浮下潜一样,又如把钢铁做成空心的轮船,靠增大浮力来漂浮在水面上,又如在飞艇中充入密度较小的气体飞艇能升空一样。
学生感悟: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遇到困难时要保持乐观的心态认真面对、积极解决。
七、存储足够的弹性势能
教学背景:在学习了“机械能的转化”以后,学生知道了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人文思想渗透:势能可以转化为动能。例如,同学们都有自己的学习方式:有的同学花大量的时间在学习上,还经常熬夜学习;有的同学该学的时候认真学,该玩的时候痛快玩。哪种学习效果好呢?是不是要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学习呢?玩是在浪费时间吗?科学研究发现,人的大脑每天都需要静思的时间,这是大脑真正的放松,人在放松的时候也是在储存势能,在恰当的时机可以转化为更多的动能。因此,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劳逸结合,就是在为自己增加势能,为以后转换成更多的动能作准备,让自己的进步更大。
学生感悟:人们常说磨刀不误砍柴工、艺多不压身,都是指人要储备势能,势能越大,转换的动能就越大。
八、物尽其用的杠杆
教学背景:在学习了“杠杆的分类”以后,学生了解了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杠杆。
人文思想渗透:省力的杠杆浪费距离,距离小的杠杆费力,等臂杠杆力量、距离相等。这三种杠杆在生活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就像我们每个人一样,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我们要利用自身的优点,规避自身的缺点,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学生感悟: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就像不存在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杠杆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有光的地方就有阴影,因此,我们要学会欣赏自己和别人,每个人都是一道风景!
初三思想品德课堂包含的领域比较广,它对学生的成长引导起着重要作用。人文精神是思想品德教材隐性的教学内容,教师如何在思想品德课堂巧妙渗透,从而有效实现课堂增值?本文从结合生活实际渗透人文精神;结合时事政治渗透人文精神;结合课堂讨论渗透人文思想三个方面阐述。
【关键词】
人文精神;人文思想;巧妙渗透;课堂增值
思想品德课程在培养学生坚强意志,促进人格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人文精神作为课程的隐性内容对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有着重要作用。教师如何巧妙在课堂渗透人文精神,引领学生深入教材,从而实现课堂的增值?
一、结合生活实际渗透人文精神,让课程学习更感性
初三学生的学习生活压力是大的,学生的叛逆期会随着升学压力而逐渐走向理性。升入初三后,学校会在开学初通过各种教育渠道让学生产生竞争意识,这为教材的学习提供了重要的载体和机会,教师要抓住学生的思想状态巧妙融入学科教育,使学生对学习目标、教材理解有更多的感性认知,进而产生积极的学习心理。如苏教版“理想伴我成长”一课,理想是什么?怎样实现理想?这对初三学生并非陌生的课题,而是伴随着学生成长的每个阶段,学生的理想会随着时间和生活阅历的变化而变化,而理想实现的渠道却是同样的,就是奋斗。思想品德课程既是引导学生成长的重要载体,又是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它既有双重属性。初三阶段的学生在家长和教师的双重影响下,紧迫感会无形中而产生,这些真实的生活状态将是学生学习教材重要感性材料,在教师的刻意引导下,学生对理想的认知逐渐理性,他们会对自己的学习状态进行分析,并找准自己的目标定位,制定有效的学习策略,这些行为其实就是学生内化教材知识的过程。当学生对理想有了较强的理性认识后,教材接下来安排的“艰苦奋斗走向成功”就会在前期的铺垫下更好的得以探究,抽象的理念会因此而变得感性,成为学生成长的催化剂。
二、结合时事政治渗透人文精神,让课程学习更灵性
关注时事政治是初三思想品德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学生成长中必须具备的政治素养。但我们在研究初三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时,由于教学时数的限制,加上教学内容比较多,学生的时事政治获取能力并不是很强。因此,教师必须结合教材与当前时事政治的联系,巧妙为学生了解时事政治打开一个绿色窗口,使学生感受到关注时事的趣味性,进而以积极心态去了解时事,讨论时事,并将自己置于时展的浪潮中,感受新生代中国人必备的人文素养对促进中国发展的重要性。如“走向世界的中国”,当前背景下,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日趋重要,不少学生对经济话题还是比较感兴趣的。此时,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领学生去研究中国经济发展的走向,特别是学生熟悉的民族企业将会是学生课后喜欢关注的话题,教师可以由此打开时事政治的窗口,使学生对时事政治产生兴趣。如在智能手机领域,学生会想到苹果、三星等国际名牌,而近年来,中国华为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华为的专利、研发能力也是走在世界的前沿,这些都中国走向世界的最好例证。当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被引进课堂时,教师再趁机引导学生课后去了解时事政治就非难事,因为学生会主动去搜集时事政治,了解国际发生的大事,从而对走向世界的中国有一个更理性的认知。在政治课堂,教师还可以开展比赛,让学生在课后搜集相关的时事话题,然后在课堂上设计讨论比赛,通过比赛的方式激活学生的时事政治思维,促使学生更好的关注时事,并与时俱进,形成较好的政治学习能力。可以说,时事政治为学生了解中国、了解世界打开了窗口,而作为未来的主人公,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这其实就是人文精神渗透的重要策略。
三、结合课堂讨论渗透人文思想,让课程学习更人性
教育更深层次的意义是潜移默化的渗透与影响,教师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要用自身人格魅力和人格力量影响学生,而这种力量则来自人文关怀底蕴。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接触的范围比较广,有政治、经济和哲学等领域,而人文精神则是教材重要的内容,特别是升入初三后,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由原来的叛逆逐渐走向了理性的阶段。教师要紧扣时展的步伐,积极在思想品德课堂渗透人文精神,从而有效向学生渗透人文思想。如在学习苏教版《成长在社会》一课时,教师引用了新华网的一段话,即“他们是一群活泼的轻松人,在父辈的庇护下快乐成长,集全家几代人关爱于一身,喜欢在虚拟网络游戏中快意恩仇……”教师以此为话题让学生讨论80后和90后是否为垮掉的一代?学生在讨论时教师又播放2008汶川地震中坚强成长的80后和90后,让学生意识到自己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也会油然而生。
总之,初三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对象是处于人生发展关键期的学生,他们的思想随着年龄的增加和生活阅历的提升而不断变化。在思想品德课堂渗透人文精神能让学生感受到教材感性的一面,感受到教师浓浓的人文关怀,它会引领学生更好地深入教材,更好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从而达到借人文精神实现课堂的增值。
作者:倪健 单位:江苏省海门市长春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