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文素质教育范文

人文素质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文素质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人文素质教育

第1篇:人文素质教育范文

为了解工程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课题组对省内工科院校在校学生进行抽样调查,此次抽样调查覆盖了各个年级和各个专业,共发调查问卷1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086份,有效率为90.5%。问卷内容涉及文学、历史、心理、艺术、法律、哲学、宗教等,根据调查结果,工程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工程院校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在工程院校教育理念中,始终存在着科学知识与人文教育的对立和冲突。在学生教育方面,只注重科学技术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认为学校要向社会企事业单位输送合格人才,只要具备过硬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即可,这是学院生存和立足的根本,人文素质教育只是“花架子”。因此,学校把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都投入到专业建设、设备添置、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方面,而对人文素质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投入相对不足。在这种教育理念下培养出来的工程院校的大学生在生理和心理、智商与情商等方面不能协调发展,人文素养匮乏、人文价值模糊,语言沟通能力、文字表述能力、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处置危机事件应急能力等方面达不到最基本的要求,严重制约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二)工程院校课程设置重理工轻人文,使大学生人文素质普遍偏低

近年来,虽然一些工程院校把人文素质教育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但是,大多数院校人文课程的设置有很大的随意性,缺乏连续性和计划性,课时数不够。这就造成工程院校学生人文知识和人文素质普遍偏低,往往是逻辑能力强但表达能力差;专业技能过硬但写作能力欠缺;学识广泛但缺乏艺术欣赏力;专业知识较强但交往能力差等,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调查中了解到,有92.6%的学生没有看过《诗经》,87.7%的学生没有读过《资治通鉴》,有73.5%的学生没有读过《史记》,有64%的学生没有读过《论语》,只有16.8%的学生读过外国文学和教育类作品。

(三)工程院校专业课教师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单一性,使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

人文素质教育归根结底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全面发展的人,因而教师在“授业”的同时,应灵活地运用各种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手段。然而,工程院校的专业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注重课程自身内容的传授,运用灌输式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学的唯一任务就是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掌握专业技能,忽视了教育“传道、授业、解惑”的三大职责。师生得不到广泛的沟通和交流,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尤其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商品经济社会中“金钱至上“”重利轻义”这种世俗化和功利化的价值取向腐蚀着校园的每个角落,使大学生感到茫然与困惑,人文精神的缺失也就必不可免。

(四)高中阶段文理分科造成工程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缺乏

工程院校的学生,大多数在高中时期学理科,由于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促使理科学生对文、史、哲、法、艺等课程不重视,人文素质普遍缺乏。进入大学后,学习压力使大部分学生又埋头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不愿意接受人文素质方面的知识。在调查中了解到100%的学生都听过专业知识类的讲座,只有28.6%的学生听过人文素质教育类的讲座。这就造成一些大学生缺乏长远的规划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自我调节能力又差,在生活和学习等方面一旦出现问题便会产生很大的心理烦恼和心理障碍,从而影响了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二、工程院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一)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应当看到,任何领域的知识都没有完全独立存在的,各学科知识体系都具有交叉性,而在融合不同学科的过程中,人文素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另外,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公民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社交能力、良好的法律意识等,这些单靠专业教育是无法达到的,只有通过人文素质教育才能实现。大学生善于接受新思想、新观念,富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精力充沛、思维敏捷、记忆力好、求知欲望强,如果能够抓住这一有利时期,对他们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形成较好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培养良好的综合素质能力有利于今后的成长和发展。

(二)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精神

人文素质教育最终目的是要挖掘学生潜能、开拓思维。工程院校所培养的大学生不应仅仅是能够服务于各行各业的技术人员和工程师,而应在此基础上培养各行业领域中有一定影响力的专家和学者,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只靠单一的专业知识是不够的。人文素质教育作为催化剂有利于激活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从而在所学专业领域里进行科学创造。

(三)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和哲学修养

世界上优秀的文化作品都是在经历了人类漫长历史过程中广为传播而积淀、结晶下来的宝贵的财富,人类优秀文化也是历史发展的反映的结果,所以我们必须学习、继承和发展前人的优良文化传统。而学习、继承和发展需要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大学生体力旺盛,精力充沛,对事物的理解接受能力强,因此,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培养,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并借鉴吸收国外先进文化。实践证明,作为工程院校的大学生仅具有科学文化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有良好的人文素养,使他们学会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树立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健康美好地生活。

三、工程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对策

(一)深化教学改革,加强人文学科建设

1.凸显“思想政治理论课”特殊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通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和吸引力,把思想政治课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凸显出来,使学生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从而为学生的政治思想方向的选择和价值取向方面打下良好的文化和审美基础。2.加强人文学科建设是开展工程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保证。加强工程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必须以人文精神的培养为核心、推行“通识教育”。有学者指出:“大学通识教育与其当作一种课程理论的观点来研究,不如视为一种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来探讨,这样更容易把握到它的本质。”建立科学的人文素质教育绝对不是在原有的限选课和公共选修课的基础上再增加若干门人文课程而已,应在吸收国内外先进课程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学校自身的特色和学科优势,制定科学规范的课程体系。

(二)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充分发挥课堂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

教师是校园文化最主要的创造者、继承者和传播者,是学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能否在教育过程中真正受益,与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和在教学过程中人文精神的发扬有很大的关系。教师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传播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无论是专业课还是基础课都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教育,因此,教师要把人文素质教育内容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做到言传身教、为人师表。目前,大多数教师在学历层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都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但是在人文素质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有的教师文史知识贫乏、语言表达能力差、艺术修养不高、教学态度不端正,这样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容易使课堂氛围沉闷压抑、平淡无味;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流露对社会、学校的消极态度;有的教师上课经常出现迟到、早退等现象都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负面不良影响。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就应先加强教师人文素质的培养。对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要定期进行组织学习和培训,严格进行考核,用教师个人的人格魅力、崇高的敬业精神和渊博的知识去感染学生。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大学校园是陶冶学生人文精神、思想道德情操的重要阵地,也是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综合能力的课堂。整洁优雅、艺术文化气息浓郁的大学校园对大学生良好性格、高雅气质、文化底蕴和坚强意志等人文素质的铸造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首先,要加强校园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校史景观的建设,使学生在优美的环境中更好地了解学校、启迪思想、陶冶情操、升华精神。其次,要积极开展健康向上、格调高雅、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如艺术节、系列文化和艺术专题讲座、学术报告、知识竞赛等,使学生从中开阔视野、启迪思维、娱乐身心、激感、塑造自我。

(四)开展社会实践,拓宽人文素质空间

第2篇:人文素质教育范文

关键词:中职语文;人文素质;重要性;问题与对策

立德树人,德育为先。中职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念成型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人文素质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的开展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今后的成长和发展。实事求是的说,中职学生的学习成绩较差,并且有部分学生沾染有吸烟、酗酒、打架斗殴等恶习,这就更突显了中职阶段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文章首先概述了中职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现状,随后分析了开展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性,最后提出了优化人文素质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中职语文中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1、教学观念传统落后,忽视人文素质教育

虽然人文素质教育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学生成绩考核中,却并没有涉及到对学生人文素质的考察,而是沿用以往的卷面考核方式,对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检测。在这种应试教育模式下,部分中职语文教师沿用以往的教学观念和授课模式,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课文中的古诗词或文言文。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只知道一味的进行理论灌输,而忽视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不仅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综合素质得不到提升,反而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厌学心理,不利于下一步语文教学工作的高效率开展。

2、教学内容单一,缺乏审美教育

近年来,经过多次教育改革和教材修订,中职语文教材的内容设置也更加科学、合理,例如设置了一些探究性学习内容或是影视作品的赏析等,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起到了一定帮助作用。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度依赖于教材,不能结合其他辅助教学工具(例如多媒体)和多种教学形式(例如朗诵比赛),教学内容相对单一,学生不能从教材之外感受到语文的魅力,教师也就无法开展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二、中职语文教学最后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1、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整体道德水平

中职学生整体道德素质较差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其一是部分中职学生存在不同形式的陋习、恶习;其二是学校教育工作不到位,例如片面重视专业课的教学,而不重视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语文教学与其他课程相比,由于教学内容相对简单,教材知识更容易理解,因此受到了广大中职学生的喜爱。教师要充分抓住这一机会,结合中职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迎合中职学生的学习需求,在中职语文教学最后渗透人文素质教育,使广大学生能够潜移默化的提高个人道德水平。例如在学习《焦小姐的教训》和《举止不当酿惨祸》这两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中个人的行为举止是否符合礼仪,然后结合案例总结教训,使学生加深对举止礼仪的认识,从而在今后的生活中约束自己。

2、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人格教育是校园教育的基础性内容,而在诸多专业科目中,语文科目的特点决定了它必须承担起学生人格教育的重任。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进入中职学校的学习目的比较明确,即掌握一门专业技术,能够在毕业后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因此,无论是学生个人还是家长、教师,都会有意识的重视专业课的学习。事实上,通过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帮助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能够使学生更加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义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以积极、自觉的形态融入到语文以及其他科目的学习中。

三、中职语文优化学生人物素质教育的措施

1、科学选择教学内容,注重开展审美教育

如上文所言,当代中职语文教材在内容安排上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教师在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时,可以有重点的选择其中的部分章节,做好充分的备课,挖掘教材中涉及到人文素养方面的知识,作为教学重点向学生进行讲解。例如在学习“史诗巨片《开国大典》—电影《开国大典》赏析”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电影的相关片段,或是从网上搜集几张具有代表性的电影海报、图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进行欣赏。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或图片,能够被开国大典的宏伟场景所震撼,爱国之情油然而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2、挖掘文章中的人文知识

在人文素质中,人文知识是最基本的组成部分。而语文课本是多种文化的载体,其中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蕴含着丰富多彩的人文知识。要想充分的发挥语文教学对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与提升,就不能停留在单纯的字、词、句的理解上,而是要深入的挖掘其中蕴含的文化知识,积极的引导学生进一步的理解、感受、体悟、鉴赏文章的主旨和内涵。通过对文章的感悟,理解人生、认识社会。中职语文教师要学会巧用教材,同时要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搜集相关的人文知识,丰富人文素质教育内容。3、加强对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单纯的进行人文知识的挖掘与传授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要加强对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和提高。语文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容纳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还张扬了人文精神与民族传统。比如说,以和为贵,重义轻利的理念,贫贱不移的浩然正气,位卑不忘忧国的精神,无为而治的智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则,自力更生,勤劳勇敢,勤俭节约的美德等等,这都是我们的民族传统和宝贵财富。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格榜样,为学生指引正确的人生奋斗之路。

四、结语

中职学生由于教学定位和课程设置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因此与普通高中学生相比,更加需要在日常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语文教师应当充分了解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心理特征,采取多种教育教学手段,确保人文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

作者:吴群 单位:云南昭通市财贸学校

参考文献:

[1]郑璐璐,李兰东.中职语文教学与专业结合的实践研究——以玉溪工业财贸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为例[J].职业教育论坛,2013(07):164-165.

第3篇:人文素质教育范文

[关键词]高职 人文素质教育 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0-0036-02

一、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高等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就业压力不断加大的情况下,职业院校普遍把“实用为主,技术至上”的办学理念放在首位,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专业设置、课程建设等都以市场为导向,人文素质课程被大量删减,使得培养的部分学生虽然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甚至在少数学生身上出现了道德失范的现象。

究其根本原因,很多高职院校的领导和教师对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着很大的认知误区,简单地把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和文化基础课程混为一谈,在人才培养方案设置时,只开设与后续专业课程相关的人文素质课程,不相关的就尽量少开,甚至不开设,把大部分的教学课时都放在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训练上,使得用于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课时很少,以至于毕业后大多数学生对社会历史和现实人生缺乏深入的认识。

高职院校的这种纯“工具意识”倾向,不利于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而且也影响了学校育人的功能,使得培养出的部分“人才”缺乏健全的人格和独立判断的能力,使学生毕业后很难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很难做到真正服务于社会。

二、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一)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从社会整个发展趋势来看,人才的较量,不仅是知识和能力的较量,更是精神和综合素质的较量。早在上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国际教育研讨会中就提出:“学会生存――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1989年,该组织在“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北京)又提出:“学会关心”――要求青年一代面对挑战应具有责任感、要有信心、要有意志力、要有能力; 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学知、学做、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发展。要实现这些教育观点的转变,除了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更为重要的是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二)人文素质教育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环节

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心素质四个方面。其中,文化素质教育的重点就是人文素质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主要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要使得培养出来的人具有高素质,那么就要培养这个人具备对社会的责任感,具备对他人的爱心,具备感恩之心,只有具备这样素质的人才能够对社会的进步和民族的复兴作出贡献。一个人要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要养成完善人格,具有客观全面的思维方式,这些都离不开人文素质教育。

三、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提高思想认识,树立全面育人的观念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曾尖锐地指出:“学校教育的目的始终应该是: 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 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仅仅是作为一个专家。”我国著名教育学家杨叔子也说过:“大学的主旋律应是‘育人’,而非‘制器’,是培养高级人才,而非制造高档器材。”所以,要使学生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修养,必须充分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的不同作用和互补的特点,两者有机结合,才能使学生真正地立足于社会、扎实地服务于社会。

(二)加强相互配合,构建全员育人的机制

在高职教育中,要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要将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要把学生成长和成才的需求作为出发点,要增强教育的针对性、适用性和实效性。人文素质教育不是某一个部门能实施的,需要学校各个部门之间相互配合、需要各个部门的齐抓共管,需要构建学校全员育人的机制,才能保证学校人文素质教育全面实施,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例如,学校教务部门应全面统筹规划,做好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理论研讨等;各个教学部门负责人文素质课程的开设、人文素质教育学术讲座、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学生工作部门和宣传部门负责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凝练大学精神,利用宣传舆论进行引导和教育等;团委负责组织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活动和校外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等;后勤服务部门负责校园环境建设等;图书馆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书籍、参考文献等。只有通过各个部门之间相互配合,才能有效利用学校各类资源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达到高职院校“育人成才”的目标。

(三)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课程教学的效果

高职人文素质建设首先要确定人文素质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基础地位,要将人文素质课列进人才培养计划中,保证其课时的稳定性。其次要加强教材建设,适时更新教学内容。人文素质教育包含思想政治、文学历史、美术艺术、科学发展等各个领域的内容,要符合人们追求真善美与培养完美人格的精神需求,要体现时代的气息,符合时代的要求,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达到“培养人、完善人性”的根本目的。最后要改革人文素质的课堂教学,提高课程教学效果。要改变课堂教学中对知识满堂灌的教育方法,要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和多种教学方法将死气沉沉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生机勃勃的思想,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让学生在获得人文体验的同时,精神上也得以升华。

(四)结合专业特点,贯穿专业教育的始终

将人文素质教育的相关内容融入专业理论和实践课程的教学中,根据高职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特点推进课程改革,自觉地将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贯穿于专业教育始终,充分发挥专业课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养成的作用,根据专业的特点,在开设人文素质必修课的基础上,开设与专业相适应的人文素质教育选修课作为补充,使学生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提高自身素质。

(五)发挥第二课堂作用,重视日常行为的教育

重视第二课堂,采取选修课、专题讲座和学生活动的形式,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吸收先进思想,丰富人文知识,提升人文素质。例如校纪校风教育,行为规范养成,人际关系处理,都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生的素质。

(六)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打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从学生发展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组织的作用,积极开展在教师主导下、学生为主体的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例如:通过开展文艺汇演、歌咏比赛、辩论赛、演讲赛、艺术节等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审美品味和文艺素质;通过开展各种球类比赛、阳光冬季长跑、健美操比赛、运动会等体育活动,锻炼学生健美的体魄;通过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献爱心、感恩父母、心理咨询等活动,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这些活动的开展既营造了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又提升了校园的文化品位,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校园人文景观的建设,优美的校园环境也是教书育人不可缺少的因素。在校园人文景观建设中要体现学校特色,形成学校独有的风格,使校园达到实用、美丽、特色、育人的和谐统一,要将学校的校训、办学理念等精神文化展现出来,形成校园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蕴含丰富人文精神的校园景观,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将会每时每刻影响着青年学生的心灵世界,无处不在地熏陶着年轻学子的人文素质。

[ 参 考 文 献 ]

[1] 潘劲松.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下的人文素质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21).

[2] 杨叔子.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J].教育通讯,2003,(1).

[3] 陈桂霞,张丽.转变高职院校教育观念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成人教育,2007,(12).

第4篇:人文素质教育范文

关键词:体育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内涵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9-0243-01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人文素质,从广义的定义来讲是指一个人成其为人和发展为人才的内在精神品格。这种精神品格在宏观方面汇聚于作为民族精神脊梁的民族精神之中;体现在人们的气质和价值取向之中。从狭义的定义来说指人文知识和技能的内化,它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品格。“人文”一词,最早见之于古籍《易经》,其中说到“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我们所说的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等影响,通过自身努力养成的稳定的、长期起作用的基本品质和素养。人文素质教育是一门重要的学问。做人的根本所在在于个人品质的培养,发展人文素质就是要学会如何做人,正确引导人们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和自我存在的价值,不仅要发展人性、完善人格,还要启发人们做一个真正的人,做一个智慧的人,做一个有修养的人。在高校提倡的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在教育的过程中去影响学生,去教会学生怎样做一个有修养、有内涵的人,为其以后就业提供保证,也为其完善人格,发展自我提供必要的支持。

二、体育教育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影响

体育教育即狭义的体育,俗称“小体育”。它是教育的组成部分,是通过身体活动和其他一些辅手段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体育是提高人的生命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基础与保证,体育在现代社会中的独特作用和重要性日益突出。体育课程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性质也越来越鲜明。在现代教育形成的过程中,体育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进入学校并在学校 中逐渐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也日益深刻地认识到体育学习对于人的发展所具有的多方面价值。

人文素质教育是传承古老中华文明的迫切需要。中国传统文化是由儒、释、道三家,天、地、人三学,文、史、哲三科合构而成。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的人文精神,与加强学生人文教育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也趋同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人文素质教育就应当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基础,这些优秀的文化对青年思想感情的熏陶,对精神境界的提升,对创新能力的拓展,对古老文明的认识,对民族精神的凝聚均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这样的教育才不会失去根基和底蕴。以人为本,就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我教育意识,在传统文化中就有古代知识分子“严于律己”、“自强不息”的传统,通过“内省”来提高道德修养的做法。借鉴这样的理念,我们把学生作为主体,把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提高作为有效途径,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终极目标。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可以通过很多途径达到,但是最直接、最好的形式莫过于体育教育。从体育教育的内涵分析,体育教育主要包括体育知识的传授、运动能力的培养、体育美学和体育精神的陶冶。然后让学生养成实事求是、开拓创新、坚持不懈的体育精神。所以,作为体育教育而言在对这些素质培养中起着长期的、全局的、基础性作用。体育教育在培养学生的竞争能力、勇敢、顽强等意志品质和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与人文素质教育目标是相吻合的。所以,高校体育教育对人文素质的影响是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在高校体育教育中,要提高素质、完善人格的教育功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只有在体育教育中坚持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的基础上进行,体育教育才能更好地发挥在整体教育中的作用,才能发挥体育教育对促进人文素质教育方面有着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才能不辜负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三、结语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大教育观念确立的背景下,人们已经充分的认识到在体育教育中渗透富有时代特点而且符合中国国情的人文素质教育,必定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完善,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以及情感上的支持,作为高校要提倡体育教育教学实践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体现体育教学的人文性,点点滴滴影响学生。在教学内容和形式上多思考,让学生通过对体育学科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上的理解,培养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样高校才能培养出具有较高人文素质和健康高尚人格的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振槐.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DB/OL]

.cn/o/2004-08-30/05433529060s.shtml

第5篇:人文素质教育范文

关键词: 高校人文素质教育 回顾 展望

一、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背景及起因

我国新时期实施素质教育的理念是在汲取西方通识教育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并结合本国实际提出来的。1995年教育部将加强高校生文化素质教育作为面向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之一[1]。文化素质教育包括科学素质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两个方面,当前各高校较重视科学素质教育,而人文素质教育相对薄弱。所谓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2]。人文素质教育旨在引导学生学会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发展人性,完善人格,陶冶情操,不断完善和发展自身。

(一)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兴起的背景。

1.进入二十世纪以来,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导致科学主义盛行及技术决定论的出现。这些理论使人的主体地位受到质疑,人更多地被看作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和工具,而不是最终的目的,导致了人文精神的失落。

2.在全球普遍实行市场经济的背景下,诸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的盛行,使人越来越多物化为一种经济动物,沦为物和商品。人的权利、价值、尊严被淡化,对精神和自我价值的要求也逐渐淡化。

高校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关注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提出来的。倡导人文素质教育,提倡人文关怀,目的就是为了重新审视人的价值,加强对人自身的观照,进一步重塑人的人格尊严和主体地位。

(二)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兴起的原因。

我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兴起的直接原因是上世纪末的高校体制改革。1998年以来,各高校之间的合并使有条件的学校更加综合化,出现了一批更综合的高校,综合化的高校为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为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提供了一定的体制和硬件条件。

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兴起的另一原因是为了改变长期以来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弊端。目前各高校大多较注重科学教育,而人文教育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更多地强调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培养的人才知识面比较狭窄,人文底蕴薄弱,随着对这些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入,人文素质教育应运而生。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全国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大讨论的推动下,高校素质教育日益受到重视,发展至今已在高校的教育改革中居于核心位置。

二、从高校素质教育发展历程看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

高校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就是培养学生具备综合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培养学生包括理想、情操、人格、文明在内的精神品质。具体来讲,素质教育就是培养学生成为具有以下特点的复合型人才:一是坚持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均衡和谐发展;二是拥有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全新知识结构;三是具有较高的科学技术本领和人文素养;四是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和实践能力[3]。正确解读高校素质教育的内涵对于指导开展素质教育的具体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对高校素质教育思想认识的不断深化、实践参与面的广度及教育内容发展等方面的情况,我国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可划分为三个阶段:[4]

(一)酝酿尝试阶段(1995年9月以前)。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素质教育思想逐渐在高校教育中得到重视,主要是在理工科专业中加强人文教育,在人文专业中加强科学教育。

(二)试点探索阶段(1995年9月至1998年4月)。

1995年原国家教委在全国52所高校开展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试点工作。这一时期在教学内容上进一步加强人文教育,注重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强调通过专业教育来提高学生对真善美的认识。

(三)全面实施阶段(1998年4月至今)。

1998年5月第三次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会议对试点工作进行总结,在全国高校全面推行文化素质教育的条件与时机已基本成熟。随着各高校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行,作为素质教育重要方面的人文素质教育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

三、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素质教育脱节严重,人文学科和理工学科渗透不足。

当前高校中“人文社会知识缺乏症”越来越严重,特别是一些理工科学生,由于大多被局限在与专业相关的自然科学及外语的学习中,造成他们知识面狭窄,普遍存在人文素质“缺氧”的问题。人文学科向自然学科中渗透不足造成学生道德意识和道德修养欠缺,更不具备相应的人文精神。学生在人文素质方面薄弱显示出一些负面影响,如用人单位对现在高校生的评价是“有知识,缺文化;有学问,缺修养;有理论,缺行动”。人文素质的欠缺还使学生处理事情、思考问题时从本位主义出发,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基本的社会意识和行为规范。

(二)人文素质教育实施过程没有把握人文素质教育的精髓。

人文精神不同于人文知识和人文科学,人文精神是由优秀文化孕育而成的并内化于主体的精神品格,是人的意识对主体自身尊重和对精神的追求[5]。人文素质教育旨在通过对学生进行人文知识及人文实践方面的教育来塑造其人文思想及人文精神,这也正是人文素质教育的精髓之所在。当下学校开展的人文素质教育并没有使人文素质教育的精髓得以充分显示,人文素质教育还没有上升到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层面,仅仅局限在外在的、显示性的人文知识的传授上,忽视了内在的、隐性的人文精神的塑造。

(三)人文社会科学尚未形成系统的课程体系。

课程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是教育思想观念、教育目的转变为具体教育实践的中介,具体到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是培养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应该在教学内容中占有一定比重。然而,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尤其是理工科院校中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设置得少之又少,并且其中最大的弊病还在于已有的课程体系成为概论加通史的模式,课程中多是一些史论和概论的内容,学生并没有接触到原著的精华,如此也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原创力的人才。现行课程体系必然造成学生人文素质欠缺,缺乏人文素质的学生就只能是有知识而无灵魂的躯壳。

(四)人文素质没有真正内化上升为人文精神。

人文素质教育还没有真正将人文素质内化为学生内在的、稳定的一种素质,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人文精神失落的现象。只有内化为受教育主体自身的素质才是真正的素质,没有内化的人文素质只是停留在知识层面,还没有体现为一种能力和素质。人文素质教育关注的焦点经历了从知识到能力再到素质的转变过程。当前教育受市场经济的冲击,人文素质的内化尤为困难,很多人将教育视为一种功利行为,一种途径和手段,而不是从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的角度看待人文素质。

四、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展望

教育的真谛不在于知识的传授与学习,而在于智慧的启迪与素质的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一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二要教会学生如何思维,三要教会学生掌握必要的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方面的知识和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6]。高校目前的人文素质教育正是教育的薄弱环节,为了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一)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1.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由于自然科学主要依靠逻辑思维,其思维方式往往是收敛的、确定的,而人文社会科学主要依靠形象思维,其思维方式往往带有发散性、多元性,因此良好的人文素质可以使学生经常进行两种思维方式的交叉、互补训练,形成全面的知识结构,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促进作用。

2.可以促进学生理想人格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现实生活不少人的人格缺陷就是源于知识的缺乏,而丰富的人文知识会使人坚强、理智。人文修养可以使学生自觉关心他人、关怀社会、关怀人类、关怀自然,从而能够逐渐具备健全美好的人格。人文素质是一种基础性素质,对其他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和很强的渗透力,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改善思维方式,增强非智力因素等。

3.有利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互相渗透,各种思潮迭起,没有较高的人文素质水准很难抵御外来文化思想的侵袭和干扰。要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断升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就要树立正确的道德与价值观,从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入手,净化社会环境,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培养具有较高人文素质的人才。

(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措施。

1.要加强文理渗透。

新世纪对人才的要求是全面发展的人才,单纯具有科学知识而不具备人文素养的科技人员及缺乏科学精神的纯粹文人都达不到新世纪对人才的要求。只有加强文理之间的渗透,“引文入理、引理入文”,并将其作为教育的理念贯彻实施在教育过程中,才能真正提高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水平。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才能真正把人文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2.要改革完善教学体制。

当前高校教学课程中,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内容及评估都较少。为了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必须大力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不断完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使学生能够接受到系统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通过加强人文课程的设置与授课力度,使学生接触更多的人文素质教育读本,使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规范化和科学化。

3.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是陶冶学生人文精神、思想道德情操的重要场所,是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能够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得到文化的熏陶,提高人文素质。高校可以定期组织开展各种文化科技艺术节、举办各类人文讲座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使学生在寓教于乐中不断提高文化品位。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4.要重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是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实践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能有效地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某种意义上讲,来自社会实践的人文素质教育其深刻性、丰富性和持久性是课堂中接受的人文素质教育所无法比拟的。因此,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并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如开展暑期“三下乡”,进行社会调查、访谈等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同时完善自身的人文知识结构。

5.要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

教师是教育的主导力量,也是教育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教师的人文素质能对学生产生无声的影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增加在教育中的感染力。学校应该重视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并给他们提供一定的条件。只有建设一支高水平人文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6.要扩大课外阅读,塑造人文精神。

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仅局限于课堂上有限的学习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要提高学生的素养、培养人文精神,探索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从而提出合理化的建议。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跳出课本,汲取科技知识和民族文化素养,加强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真善美的追求,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形成内驱力。使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兴趣,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从中获取知识,受到熏陶。

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需要用科学、认真的态度来对待,并努力积极地贯彻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各种措施来不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潜移默化、长期作用的过程,必须坚持并不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

[1]丁玲,李忠云.论当前的高等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J].教育探索与实践,2008,(4):67-69.

[2]张勇.论全球化背景下的高校人文素质教育[J].贵州工业高校学报,2007,(2):214-216.

[3]夏威.高校生素质教育[M].济南:山东高校出版社,2005.

[4]黎琳.中国高校素质教育回顾与展望[J].清华高校教育研究,2000,(3):83-88.

[5]兰东明.高校图书馆对高校生人文素质培养途径的探讨[J].晋图学刊,2008,(2):54-56.

第6篇:人文素质教育范文

关键词:高校:素质教育;德育

人文素质教育或称人文教育,是指以人为中心,以培养人文精神为宗旨的一种教育思想。它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的,注重提升人的理想、情操、道德,以人的理性、道德性和精神性的发展为目的。人文教育目标在于培养人文素质、培育人文精神。人文素质的核心是道德素质,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健全人格,其实质是如何做人。

一、人文素质教育与德育的关系

德育又称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德育旨在形成青年一代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正确的政治观点、法纪知识和法律观念、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人文素质教育和德育有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理论体系不同。人文素质教育通过对各种人文教育现象的全面研究,它是研究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方方面面的一个多因素的全方位多视角的指标体系,虽然属于社会科学领域,却或多或少带有些自然科学的色彩。而高校德育的理论基础则是哲学、伦理学以及相关理论,不仅完全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而且具有明确的政治性。其次,教育规律不同。人文素质教育主要着眼于保持个体自身的精神平衡、和谐与健康,使人的情感具有文明的内容,促进人的感性与理性的相通并协调发展,具有内倾性。而高校德育是一种规范性教育,主要着眼于通过一定的政治与道德机制来调整和规范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外倾性。第三,解决矛盾的侧重点不同。人文素质教育主要靠阐明事物的因果关系来注重对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开发,通过学生对人文知识的掌握使其进行内省,继而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而高校德育既要内在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又要内在规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因此,德育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坚忍不拔的意志,以产生强烈的政治与道德的信念和理想追求。第四,评价体系不同。评价人文素质教育的根本依据主要是学生的学习成绩、了解知识理论信息的多少。而德育要解决的是学生的思想道德问题,不仅要给学生以必要的信息,还要给他们以必要的约束。这样,评价德育的依据就不仅是学生的道德素质本身,还要看其约束机制如何、整个团体的思想面貌怎样等方面。第五,施教主体的角色定位不同。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师与学生常以一种平等合作的关系出现。而德育教师以灌输教育为主,师生之间的关系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德育教师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总结起来,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与德育之间的关系是辨证的。一方面,二者在理论体系、教育规律、解决矛盾的侧重点、评价体系和施教主体的角色定位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不可以互相代替;另一方面,二者的教育任务、研究内容和教育过程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相互补充、相互渗透。

二、实现人文素质教育与德育的有效整合

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精神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对于高校的人才培养来说,思想道德教育如果只是强调灌输和说教,就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因此,加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人的主体地位,发挥人的主体性。同时,通过将人文素质教育与传统的思想教育互相配合、互相渗透,在人的整体心理和精神素质塑造方面发挥作用,搞清两者的辩证关系, 使人文素质教育和德育能够较好的融合,对我们的素质教育实践以及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使大学生可以通过学习文、史、哲、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懂得生命存在的价值,从而爱惜生命,注重身心健康;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使他们能够正确认识种种矛盾,从而产生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与此同时,德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整合发展,要在继承和发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高校德育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以及机制等方面,锐意创新和改进,特别要在增强时代感,加强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上下功夫,大力开发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的新资源。

首先,确立全人教育的理念。重视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提升,把德育放在总的培养目标下进行整体规划,并融入教育的全过程之中, 作为学生成长、成才整体链条中的关键一环,使思想教育与学生的知识增长、技能训练同步进行,不断激发学生的智慧,提升其文化品德和精神境界,关注学生对人生的目的和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对生活世界、对国家社会的热爱和关心的精神。

其次,结合时展,更新德育内容。在德育过程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德育内容的选择。德育内容应该紧密结合时展,不断体现时代要求、符合人们追求真善美与完美人格的精神需求,应该根植于社会现实与多变的生活世界,应当关注社会、国家乃至国际社会的新变化。其教育方法也都应着重于体验、感悟、隐喻、熏陶,是要能够通达人心、激发感知。

因此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方法应不断创新,更有利于人文素质的培养和德育效力的提高。

通过大学生人文讲坛这样一个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与德育相结合的载体与平台,学校充分发挥了大学校园的育人功能,在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人格品味等方面有明显成效,使学生们大大提升了人文精神,增强了责任感和使命感,受到全校师生广泛认可,同时在校园文化建设和良好学风的形成等方面也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积极调动了大学生实现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导向,有力地促进了学校德育工作整体稳步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涛;论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2肖毅;;高校德育教育的价值维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共铸[J];长沙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3宋振文,伍国平,刘剑非;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拓宽高校德育内涵[J];零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1期

第7篇:人文素质教育范文

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校园文化以人文素质教育为突破口,全面推进高等学校的素质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界的共识。基于此,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塑造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当前大学生人文素质普遍偏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与高校人文教育的偏失有着密切的关联。人文素质教育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必须调动、整合种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其作用,才能求得实效。

一、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现状

从整体上看,大学人文素质教育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目前大学人文素质教育仍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教育认识不到位,教育机制不健全

当前,一些大学的行政管理者在对待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问题上,仍缺乏深刻的认识,很少有把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工作放到战略高度来思考和定位。部分大学管理者认为“人文学科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或者认为“人文学科教育在科技人才培养中无足轻重,充其量只是知识面的扩展,远非人才素质的必备要素。”这种教育认识上的误区和偏差,使得部分大学管理者对于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的强调,更多的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上。一些大学虽然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成立了人文素质教育领导机构,但由于缺乏经费和人员保障,加之在工作中没有形成科学的考评机制,致使工作开展缺乏系统性和长效性。

2.课程设置不规范,教育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教育教学管理是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而课程设置对人文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许多大学开始的《中国语文》《中国传统文化》等人文课程种类偏少,课时不多,不能满足大学生个体精神文化的需求;课程设置缺乏层次性和系统性;适合大学生使用的人文课程类教材极其缺乏;教学管理缺乏长远规划,没有规定课程的具体学分要求,因人设课,随意性大,等等。

3.教育师资队伍比较紧缺,教师人文文化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根据资料统计,2006年河北省普通高校各学科教师总人数为47428人,工学教师、理学教师所占比例分别为24.4%、17%,这两个学科教师所占比重达41.7%。而文学教师、历史学教师、哲学教师、法学教师分别占教师总数的16.5%、1.9%、3.1%、5.3%,这四个学科教师所占比重合计为26.8%。这一统计资料表明,目前从事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师较为紧缺。根据2006年《中国公民人文素质》报告对我国1101名大学教师进行的文、史、哲基本常识的问卷调查,我国大学教师在中外历史名人、历史事件、哲学常识、文学常识上的认知均值分别为80、63.884、71.18和79.64。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学教师的中外历史事件和哲学常识掌握水平差些,教师人文文化底蕴不足,整体水平仍需提高。

4.部分大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重视不够,思想上存在误区

由于长期以来左的思潮的影响、高等教育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偏见和文化多元化的冲击,不少大学生普遍存在一些不正确的思想认识,认为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会挤占专业课程的学时,影响专业学习;不少学生仅把上大学作为将来择业的手段,只重视专业学习,轻视人文社会学科;追求功利、淡于修养、实用第一成为大学生选择知识的价值标准等。这些思想认识误区导致一些大学生未能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成才观,对人文素质教育漠视。

二、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

1.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

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先导。努力把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结合起来,逐步建立起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成为迫切需要。知识经济时代要求教育是以文化科学教育、思想品德教育、能力教育为主的综合性教育,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过弱的文化陶冶,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思想底蕴不够;过窄的专业教育,使学生的学科视野和学术氛围受到局限;过重的功利导向,使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和扎实的基础训练受到影响;过强的共性制约,使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抑制”,高等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必须更新教育观念,确立素质教育的理念。要教育学生首先“学会做人”,然后学会做事。

2.重视人文课程建设,加强学习儒家经典的引导

人文课程是人文素质教育教学内容的集中体现,又是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目标的手段。在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中,高校应加强人文课程建设,增设诸如《中国传统文化》《大学语文》等人文类课程,还应加大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授力度。要提高学生对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度,就必须加强对学生学习儒家经典的引导,甚至有必要开设部分必修课。当然,学习儒家经典切不可“食古不化”,而应该以积极的态度,领悟其合理的内核,并将它与新时期的社会需要、社会特点结合起来,赋予其新的时代气息。

3.建设高质量师资队伍,发挥教师的言传身教作用

建设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全面推进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教师在人才培养中占主导地位,是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广大教师对素质教育思想的理解和把握程度直接关系到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的好坏。教师应该做到将教书育人和自我学习、提高相结合,在搞好教学工作的同时,不断加强学习、充实自己、完善自身,特别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学习中实践,实践中学习,教学相长,不断提高。教师对学生的这种率先垂范、言传身教的潜移默化作用,贯穿着高校人文教育的全过程,正是从这一点出发,在关注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同时,更应重视教师自身人文素质的提高。

4.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发挥潜移默化作用

应将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开展以人文素质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包括专题讲座、知识竞赛等;同时,还可利用学校的各种文化载体宣传人文文化,让学生在校园浓郁的人文氛围中感悟人生、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健全人格。提升高校的文化品位和格调是时代赋予学校发展和建设的新的需求,我们要不断探索,不断实践,营造浓厚的文化和学术氛围,优化育人环境,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创造有利条件。如果说一个大学生能够主动汲取优秀文化的精华,他绝不会拒绝吸收其它中外文化有价值的成分;他不仅会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会注重自身人文素质的提高,把学习人文知识与学习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使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且个人又能自由与自觉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汪俊辉,朱国平.试论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5,(35):51.

[2]孟令臣,孟庆东.河北省普通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现在与对策[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9,(3):23.

第8篇:人文素质教育范文

一、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对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着眼于培育人,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是以彰显人性、完善人格、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的提高为目标的教育。原教育部周远清副部长认为“以提高人才素质作为重要内容和目的的教育就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就是一种更加注重人才人文精神的养成和提高,重视人才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也就是说更加重视使学生学会做人的教育理念。” 素质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的素质包括身体、心理、文化、职业、思想五个基本方面,人文素质教育就要从增强身体素质、健全心理、丰富科学文化知识、强化职业教育、提高思想五个方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以促进大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全面协调地发展。

2.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着眼于完善人,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精神境界。人文素质教育是灵魂的塑造,精神的提升,人格的升华,绝不仅仅是生存技能的获得。通过文史哲的学习,通过对古今中外精神成果的继承和吸收,使学生有独立的人格,有丰富的想象力,有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良好的修养和同情心。人文素质教育还为大学生提供是与非、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好与坏、对与错等一系列判断标准;帮助大学生对做人的思考,对真、善、美的追求;塑造大学生的耻辱感、是非感、正义感、荣辱感,特别是塑造大学生的灵魂;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健康的精神世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提高大学生的精神境界。

3.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着眼于关心人,努力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的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是守护民族精神的钢铁长城。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人文精神不断发展的过程。但在社会转型时期,实用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自由主义、虚无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潮侵袭大学生的思想,一些大学生人文素质极其低下。因此,切实加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使大学生抵制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封建残余思想,培养大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社会主义的热情;培养大学生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和气度;培养大学生诚实守信、勤劳朴实、艰苦奋斗、顽强拼搏、自强不息、善良正直的品格;培养大学生助人为乐、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舍生取义的品质;培养大学生开拓进取、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进而不断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二、 失衡: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1.重理工轻文史哲。重理工轻文史哲的现象有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中学过早文理分科是造成重理轻文的重要原因,“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思想在相当部分大学生中根深蒂固;其次,由于理工科能够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人们不是将大学看作自由的教学研究机构、看作与社会健全互动的创新之所,而是看作给社会带来现实的、直观的廉价机构”,而人文学科由于在短时间内很难产生效益,往往无人问津;再次,目前社会上对理工科毕业的学生需求相对较多,理工科学科的毕业生找工作比较容易,理工科类的大学地位也往往高于文科类的学校。片面重视理工学科的发展,而忽视对文史哲等学科的学习。其直接后果导致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差,科学精神的失落,其最终结果会使理工科教育也无法获得真正成功,不利于高等教育目标的实现,甚至有可能导致人的畸形发展。

2.重专业教育、职业教育轻通识教育。目前,毕业生就业率是衡量高校办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因而,培养专业对口的实用人才成为高校的关注点。由于过分地强调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轻通识教育,导致学生缺乏基本的人文素养,培养出来的学生仅仅是一种有用的机器,而不是全面发展的人。

3.重分数轻能力。大学仍然延用从小学到中学的考试制度,分数仍然是衡量一个学生的重要标准。“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学生为了考试只有死记硬背,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则没有提高。“”在高校校园的走俏和考试舞弊已经到了泛滥成灾的地步。“以分数论英雄”培养了一批批弄虚作假、没有怀疑精神、没有理性、高分低能、缺乏人文关怀的庸才。

4.重研究生轻本科生。拥有多少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和博士点、知名专家教授和国家重大课题的多少来评价大学的好与差,高校也就理所当然地把主要精力、人力、物力和财力放在科研和研究生教育上,至于本科生就变得无足轻重,这种现象在综合性重点大学尤其突出。本科生教育相对得不到学校和教师应有的重视,知名专家、教授不愿意给本科生上课,也没有时间与本科生交流。而本科生教学力量的薄弱会导致整个学校学生质量的普遍下滑,动摇本科生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地位,一旦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够,又缺乏人文关怀,最终导致研究生教育根基不稳,进而影响研究生教育的质量。

5.重科研轻教学。目前我国高校学术评价体系采用的量化考评制度只看教师的数量而不看教学,导致许多教师只重视发表文章、争课题、跑项目、争基金,这严重影响了教师对教学的精力和时间,使学生“成为科研祭坛上的牺牲品”。由于科研与评定职称密切相关,而教学在职称评定中只有工作量的规定,而无严格的质的要求,所以应付教学的大有人在,“教授不教,讲师不讲” 现象的绝非个别,部分高校教师不重视教学,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观念相当落后。重科研轻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教师自身人文素质低下,这不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6.重证书轻基础知识。读大学本来的目的是为了求知,但在就业压力之下,求职几乎成为了大学生的第一目标。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考证族", 热衷于报考各种各样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考证热”愈演愈烈,“考证”已成为部分大学生校园生活的主题。 “考证热”在提高大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也必然造就了大学生的急功近利心态,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暴露出当代大学生“短视”的缺点,也暴露出大学生的功利性心理。而大学毕竟不同于技能培训机构,大学教育不等于“技能教育”,更不等于“考证教育”,大学教育的根本,在于基础知识的灌输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三 协调发展:切实加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

1.既重理工科也重文史哲。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如同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是缺一不可的,文史哲等学科体现的人文精神不仅是大学教育必不可少的,也是任何一个社会、任何一个民族所必须的。因此,既要重视理工科也要重视文史哲。学习和了解以人的精神世界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人文社会科学,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民主意识、法治意识、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也有利于大学生人性的进一步发展,人格的进一步完善,精神境界的进一步升华,人文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2.既重专业教育、职业教育也重通识教育。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大学生既要具有专业知识也要具有审美情趣,既要具有法律义务也要具有道德情操,既要具有科学精神也要具有人文精神。因为人不是机械的工具、不是固定不动的螺丝钉,人有认知、情感和意志,仅仅靠专业知识的学习难以获得知、情、意,知、情、意的获得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哲学、文学、历史、法律、伦理、艺术等学科的学习。大学的目标不只是知识成人,技能成人,更是精神成人。高等教育既要重视培养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职业教育,也要重视通识教育,“努力打破专业和学科之间的壁垒,在本科生阶段实现通识教育与宽口径专业教育相结合的狭隘的专业意识,从细小的专业分支中走出来,对中国及世界历史、文化、经济有多方面的了解从而达到文化自觉的地步。”将人文素质教育的思想渗透到专业教育之中,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3.既重分数也重能力。在目前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中,如奖学金、“优秀学生”以及“优秀干部”的评选,分数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更何况很多用人单位也比较看重分数,因而要学生完全不重视考试的分数既不现实也不可能。事实上,分数的高低与一个人的记忆力,接受新事务的能力,分析和解答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是密切相关的,重分数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分数并不等于能力,高分并不等于高能。分数和能力有一定的关系,但不完全相关。在重分数的同时,也要重视各种能力的培养,如语言表达能力、文字总结与撰写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推理与归纳能力、实践能力、社会交际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等等。在获得能力的同时,彰显道德情感和人文关怀。

4.既重研究生教育也重本科生教育。本科生教育是大学的基础和关键。大学人才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不同层次的优秀人才,研究生教育和本科生教育是并重的,都不可偏废;同时,也应该清楚的认识到,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性环节,是实施高等教育的基础和关键,是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和拔尖人才的前提,没有优秀的本科生,就不会有优秀的研究生,更不会有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因此,学校既要重视研究生教育也要重视本科生教育,对本科生加以爱惜、重视和培养,特别是要重视培养本科生的人文素质。

5.既重科研也重教学。学术研究是教学水平和人才成长的保证,学术研究是崇高的事业。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明确指出“办学校,特别是办大学,应该有两种目的:一是研究学术,二是造就人才。清华的经济和环境,很可以实现这两种目的,所以要向这方面努力”。大学的教学质量,主要取决于教师的学术造诣。只有深入开展学术研究, 教师才能保持思考的活力,更新自己的知识,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研究和创新思维的能力。教师在重视科研的同时,也应重视教学。教学与科学研究的有机结合,有利于拓展教学的功能,提高治学的境界,也有利于提高学术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更能促进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不断提升。因此,教师就应该吃透教材、把握大纲、科学设计教案、深入了解学生、研究本课程的前沿领域、认真备课;增加教学内容的知识性与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减少空洞的说教;抓好课程讲授、课堂讨论、实践训练等;在教学手段上,要熟练掌握现代教学技术,准确掌握教学规范;将理想、追求、道德观念、科学伦理、宽容等人格品性教育贯穿教育的全过程,把培养学生人文精神贯彻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第9篇:人文素质教育范文

 

基金项目:本文章系甘肃省高等学校科研项目“实践语境下音乐教育促进大学生人文情怀的多维度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4A-126

 

一、高校艺术生人文素质缺乏的主要表现

 

(一)缺乏人文知识。当今艺术高校中,物质主义和实用主义渗透进教育观念和教学内容中。在这种观念的下,学生形成了错误的理念,他们一味地追求实用价值。他们只学习那些能够给自己带来财富的,自己可以利用的;相比之下,美学、文学、史学、哲学等学科在他们看来毫无实用价值。

 

另外,普通高等院校近几年来的大量扩招,导致学生文化素质不高,绘画基本功底也普遍偏低。其中相当一部分的学生文化知识薄弱,同时缺乏一定的思想认识。另一方面,学生数量的急剧增加导致艺术类院校的教学硬件明显跟不上时代的需要。很多高等院校为了迎合市场的需求,变得急功近利,只单纯的重视专业技能和职业培养,而忽视了学生在学校里面,在这个年纪应该注重全面提高的真正需求。

 

受到这些原因的限制和影响,我国高校艺术类大学生的文化课兴趣与成绩普遍偏低。而文化素质从基本上来说,不仅仅是硬性要求,更是对人才的一个完善和补充。在面对不同文化层次对设计和创作的需求的时候,文化素质不够,底蕴不足,往往导致一部作品没有足够的深度与创造力。

 

(二)道德观念模糊。当今社会,传统道德与经济的价值观念产生了冲突,这导致社会环境出现极大的变动。在这种动荡的社会环境下,高校艺术生也随之受到了各种各样的影响。总体来看,大多数的艺术生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正确的道德观念,他们热爱祖国,拥有理想并为之努力。

 

然而,高校艺术生由于注重专业性,导致他们接触的人与物都具有限制性,这使得一部分学生没有理想,前途迷茫甚至缺乏诚信和社会责任感。最明显的便是高校艺术生缺乏入党的理念。他们对“两课”学习不感兴趣,不会认真学习知识。这是因为高校艺术生认为这些课程在社会中不具有实质性的作用。受到环境因素或个人因素的影响,高校艺术生显得较功利。具体表现在他们不喜欢参加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或是社团活动。他们涉世未深,处在步出学校和踏入社会之间,是最容易受骗的时期。因为缺乏判断力,他们极易在这个时期轻信他人导致被利用。

 

(三)团队意识薄弱。高校艺术生往往有自相矛盾的情况出现,他们在一定程度上面还没有心智成熟,这导致他们还会出现叛逆等情绪。他们既懂得应该遵守纪律,但是又因为各种原因产生抵触纪律约束的心理。他们不具有集体意识,在他们心里,个人主义要比集体意识高出很多。这既跟他们身处的学校环境有关系,同时也与他们个人因素有关系。他们进入社会后往往无法立即进入自己的角色,找准位置,在日常和工作中,经常会出现与他人交往沟通困难等状况。

 

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

 

(一)人文素质的意义。人文素质主要是指人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以及人文科学中体现出来的以人为本的精神,这是做人的基本原则。所以人文素质不仅是对高校艺术生重要,对于所有的人都是极其重要的。那么人文素质教育对高校艺术生来说,并不是单纯的读、写等基本的知识文化教育,而是针对于高校艺术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等全方面发展的综合性素质教育。

 

人才的全面发展是高等教育必须突出的教育理念。随着时代的进步,艺术类需要创新型、复合型的人才,而不只是只专注于某一项技能。他要求艺术生具有多方面甚至全方面的发展,以达到社会的需求。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就可以弥补学生在知识结构、个人修养、心理素质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欠缺。

 

(二)加强人文素质的重要性。当代高校艺术生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挑战,一是生活本身,他们首先作为个体,并逐渐走向成熟,他们渴望独立;二是来自于社会的压力,社会不断加快的脚步使他们感到了很大的压力,使他们不断的努力以达到不被这个社会所淘汰;三是来自于竞争,竞争的压力产生于他人带给自身的压力。

 

高校艺术生首先在学习上面存在很多缺点,例如:学习不够刻苦、个性张扬不易管教、纪律性组织性差。许多学生甚至对于未来是茫然的,他们极度缺乏信仰与积极的人生观。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就是学习。学习基本的知识是不够的,他们应该汲取他人的智慧,建立自己的人文基础,当这样的基础积攒越多,他们的成长也就越加明显。对于人生的方向也就更有了把握。

 

(三)人文素质提升带来的益处。艺术给人带来的感觉是一种美感。当高校艺术生缺乏了人文知识,那么他们就很难真正的理解艺术到底应该带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及意义。艺术之所以被称为艺术,是因为艺术者注入了人文精神,使它具有了一定的意义。优秀的艺术作品反映的是艺术家对艺术的独特见解,因为作品是他们对生命和生活注入一种自己的理解之后塑造的具体形象。由此可见,人文素质低下势必会影响到艺术创作。因此,人文素质对于高校艺术生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人文素质的教育有助于他们对美进行理解和诠释,逐渐地陶冶情操,在知识传授中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并运用到实际当中,创造出优秀的艺术作品。

 

三、高校艺术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增设人文知识类课程及进行人文素质教育。高校艺术生首先应该具有人文素质的理念,具体途径就是开设人文知识类课程。通过这种途径让学生们系统地学习政治、历史、哲学等方面的知识,使他们不断地积累知识,培养与提高人文素质。

 

任课教师因为与学生接触时间较长,可以自然地把人文素质教育融入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这可以使得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艺术教育是培养人文精神的关键,由于高校艺术生对于艺术的理解比较高,可以在课程中通过引导学生接触各门类的艺术,如绘画、戏剧、乐器等艺术,这些虽然都属于艺术类,但却可以带给学生不同的感受。这可以很好的培养和激发学生的人文精神。

 

(二)加强校园建设

 

1、弘扬人文精神,加强学风建设。校园文化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校园文化的建设应该重点弘扬人文精神,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应该让学生处于一种人文环境之中。引导他们具有人文素质以及提高人文素质。

 

2、丰富文化活动,提高文化品位。营造好的校园文化会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很好的施展平台。在校内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积极开设丰富多彩的文化社团,会使得学生提高文化品位。在社团与活动中,让学生自然的融入进人文素质培养的氛围里面,达到良好的培养效果,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

 

3、完善规范制度,强化养成教育。高校艺术生在心智上趋于成熟,完善而良好的制度可以对他们进行约束与监督。要让他们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使得学生在日常中逐渐养成一种积极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形成理性的、正确的价值观。

 

结束语

 

艺术培养不是纯理论的教育,而是人文素质的教育。每一个艺术教育工作者都应该认真的思考如何正确的引导这些未来的艺术人才。让他们具有正确的价值观以及人生观是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