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漫画老师五年级上册范文

漫画老师五年级上册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漫画老师五年级上册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漫画老师五年级上册

第1篇:漫画老师五年级上册范文

【关键词】体态语;沉寂;难言;真实;写作

体态语言,也称非语言交际,它涉及到人的面部表情以及人们在交流中用来表示他们的感情的手势,它是除语言符号系统外,人们用以进行交流的一种重要的媒介。美国人类学者博厄斯等人指出,人的体态运动实际是一些能够加以揭示的密码,诸如表情、眼神、手势、位置、距离等都能惟妙惟肖地“传情达意”,不管有意的还是无意的,它都能传递一定的信息。这对小学高段习作教学有极大的启发作用:体态语可成为吸引学生注意力,提供示范,积累素材,调节课堂节奏的一把钥匙。

新课标要求,作文要写得“具体生动”。反观我们的习作指导课,似乎习惯于给学生范文,分析范文,甚至让学生背范文;或者重技巧训练,然而因教师指导语言的苍白,我们的习作指导课常遭遇这样的尴尬:课堂陷入沉寂,关键处难言,素材虚假。再追问,现在的作文指导课缺什么?缺乏具有针对性和序列性的指导,缺乏能熔铸指导、观察、写作为一炉的写作实践。为此,我将从体态语言所得到的启发迁移到习作指导中,注意在太“窘”时植入形体态语,并收到了不错的效果。本文以五年级的作文教学为例。

一、在沉寂时植入体态语,激发写作兴趣

小学生即使是高年级的学生,他们的自我控制力还不强,处在易变情境中,40分钟的课,走神分心屡见不鲜,教师如果只通过讲授进行习作指导,学生易疲劳,课堂容易沉寂、“卡课”。此时,教师如能敏锐察觉学生情绪及肢体的变化,及时运用体态语,通过有意的体态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产生新关注点;通过恰当的体态示范让学生的写有形可依,丰富课堂节奏,活跃习作细胞。

例如,我在指导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父母之爱”该主题的习作时,我例举大量的亲人间相互关爱的实例,想以此启发孩子“这就是父母之爱”,但学生却不买账,只是应付回答老师的“说说生活中你的父母亲对你做了哪些事”“能把事件说详细吗”,课堂陷入沉寂。此时,我及时调整策略,请来“体态语”,植入课堂。首先,我通过突然静止的形体动作吸引学生注意力,并自编自导一串有关母亲给我送来“热汤”的手部动作(分解为:推、探、问、走、放、吹、舀)与神态示范(摇头、微笑),然后将这些动作词语神态词分别写在黑板上,最后指导学生用上这些词语联成一段话;其次,以此为起点,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自编自导自演,写细关键情节,瞬间,学生的兴趣被激活。一堂本已沉寂的课堂,因中断策略(注意策略)与关键情节的体态示范,课堂节奏变得明快了起来,“具体生动”的习作要求也就分层实现了,“易于动笔”的目标训练就达到了。

二、在难言时植入体态语,积累表达素材

1.突破“用词”难言。

古人创作对用字的要求高,“推敲”美谈,不甚枚举。新课标更是明确提出了语用要求。好作文,固然可以朴素,但小学作文,还要承担词汇的积累运用责任。从学生实际看,积累和准确用词时常是两码事;作文关键处,常要用到各类高频词,此时学生却陷入“难言”之苦,依照管建刚老师的总结,有许多词汇“表达病”。教学中,教师除了用名家范例来进行准确用词的指导外,可尝试以下方法:(1)整理高频词,以周为单位计划一学期将升级的高频词系列,做到心中有数;(2)阅读或习作课,将该类字词的用法情况用查字典、体态语等方法来理解或展示理解;(3)围绕高频词进行故事想象或造句,赋予高频词语境意义;(4)指导学生建“习作高频词库”。

习作中,“看”是高频词,但无论哪种“看”都用“看”就索然无味。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将这类词汇进行形象示范,或捕捉学生的头部行为,及时引导观察与训练。例如,将学生无意间往窗外看这动作就可变为瞄、瞟、瞥等字词的积累运用,将睁大眼睛看可具体为瞪,等等;教师在体态语示范时有意将瞪动作放慢,相机让学生依据这个情景来写一个小片段,用好这个字词,达到“看”系列高频字词在语境中理解、积累与运用的目标。一学期下来,教师可以预设一定数量的高频字词的训练,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进行体态示范与引导速写运用训练,这能显著提高语用的实效,久而久之,学生的用词水平就会逐渐提高,难言之苦自会渐渐消失。

2.突破“用材”难言。

当教师苦口婆心地要求写作中要有细致观察生活的影子,学生却因缺少对典型生活的积累,无法建构鲜活的生活具象,一堂习作课大多数时间都在那绞尽脑汁的想素材,一提笔就是老掉牙的“公交车让座”“捐款”“马路捡钱”等故事,再观学生习作体态――痛苦无奈,乐于表达的习作目标也就无从实现。此时教师若能与学生一起用近似表演的方式再现某个典型场景的细节,让孩子明白平凡的生活里这值得观察,需要详写,具体,并逐步引导孩子们去多角度观察,将重要事件以慢动作化,去调动所积累的词汇,那“内容具体”的课标要求自然就得到了落实。

三、在虚假时植入体态语,引导真实作文

课标对五年级习作提出“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的要求。这些要求,就可通过妙用体态语得以实现。在习作指导课上,由于体态语是对生活精彩片断的剪辑、再现、突出,此时,不仅被师生体态化的细节(片断)可以直接成为学生习作的观察与突出对象,连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期间的心灵体验本身就是最精彩的资源,这种融合了写作实践与指导的体态课堂可谓一“体”多得。

第2篇:漫画老师五年级上册范文

关键词:独特体验;静下心来;抓关键词;生活体验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2-0079-01

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更多的是关注知识的传授,情感的熏陶,价值观的形成,关注的是结果,忽视了过程,对方法的指导方面稍有忽略。而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可持续的语文学习能力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关键。

笔者撷取执教的五年级上册《装满昆虫的衣袋》中课堂教学的几个片断,谈谈课堂教学中如何教给学生掌握朗读的方法,通过有效朗读指导感受文本的内涵,深刻解读文本。

[片断一] 独特体验

课堂伊始,老师板书课题《装满昆虫的衣袋》。

师:上节课读了课文,对课文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谁愿意读一读课题?

生读:装满昆虫的衣袋。

师:联系课文内容想想看,在读课题时应该突出强调哪两个字?

生1:读时强调 "装满",突出衣袋里昆虫多;

生2:“昆虫”要重读,体现法布尔喜爱昆虫;

生3:“衣袋”要重读,说明法布尔喜爱昆虫,把昆虫都装到衣袋里了。

师:对课题的理解不同,强调点就会不同,读出的味道也就不同,你是怎样理解的,你就怎样去读。学生根据不同理解再读课题。

不同的学生,朗读感受不同,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领者,要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解读与感受,自由发挥。通过对课题不同的解读,学生初步感知法布尔的人物形象。

[片断二] 静心读书

师:课文讲述了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从小就对昆虫非常入迷的故事,哪些地方表现了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请同学们静下心来读课文2-10节,一边读一边画下文中写法布尔对昆虫着迷的句子或词语,最好能简要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如果能读出疑问就更好了。读书之前,字典放桌面,不会读的字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读书之时,一手持书,一手执笔。随时记录自己的思维,留下自己的疑惑。

静下心来,把心放进文本中充分的和文本进行对话,一字字,一句句用心读进去。默读着,思考着,留给学生静下心来思考的空间、时间。这种阅读方式,对于高年级学生尤为重要,老师要努力培养学生这种静心阅读、写下感受的读书方法,静下心来读书,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文本中法布尔的故事深深吸引着学生,影响着学生,学生逐渐走进法布尔的内心世界。

[片断三] 抓关键词

文本“他把这个小宝贝放进蜗牛壳里,包上树叶,装进自己的衣袋,打算回家后再好好欣赏”。

师:你是如何理解“欣赏”的?在这里能不能换成“看”哪?用心品味下。

生1:不能换,“欣赏”是仔细地看,高兴地看。

生2:说明法布尔特别喜欢昆虫。

生3:“欣赏”时美美地看。说明这只小甲虫在法布尔的眼中已经成了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了。

师:是啊!这只小甲虫在法布尔心中已经不再是一只小虫子了,而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了,你们能想象出法布尔包这只小虫子的样子吗?一边读一边想象,相信你们一定能读出其中的精彩来。

教师在朗读教学中要竭力避免孤立地讲技巧或是一味地要求学生读出感觉来,读出感受来,抓住文本的精彩点,引导学生理解并朗读,引导学生学会美美地,投入的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悟,体会文本的情感,以“欣赏”一词为抓手,把它作为学生朗读的体验点和感情点。让学生仔细的品味,与法布尔同乐,由读中感受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

[片断四] 生活体验

文本:“法布尔难过极了:眼泪刷刷地往下掉,很不情愿把心爱的小宝贝放进了垃圾堆。可是父母的责骂丝毫……”

师:你有过被父母责骂过的事情吗?

生:我喜欢读漫画书,但妈妈担心影响我的学习,把我的漫画书都撕了,责令我以后不许看,我特别难过,几天不想吃饭,后来大病了一场。

……

师:想想法布尔呢……,再读课文7-9节。

第3篇:漫画老师五年级上册范文

我们常会从生活中获得启示,一件小事、一句格言、一幅漫画,都能引起我们的思考,从下面的建议中选择一个角度进行作文。

1.在生活中,有哪些事情曾经给你以启发?从中选择一件,想一想获得了什么启示,把它写下来。

2.从平时收集的名言警句中,选择对你启发最大的一句,联系生活实际,通过事例写一写对自己的启发或帮助。

3.写一幅漫画故事对你的启示。

一、抓整体,寻找启示

在学习完本单元的4篇课文后,我布置了如下作业:

1.搜集你喜欢的关于做人、做事的名言警句。

2.整理材料,思考后填充下列表格。(准备时间一周)

(注:后面三行填写优选的本次习作的素材。)

二、抓联系,提炼启示

课前,我检查了学生所填的表格,发现有的学生事件与启示联系不紧,是两张皮;有的学生只看到事物的表面,启示也很肤浅。这是小学生认识能力还不成熟造成的。为此我做了如下指导:

师:同学们,通过一周的准备,你们收集了哪些材料,获得了哪些启示,谁能谈谈?

生:上星期二,下午写字课,老师叫我把生字抄到黑板上,我想这也太简单了。于是,我走到黑板边,拿起粉笔,很快把生字抄完。下来后,我的同座凑了过来,告诉我柜子的“柜”字写错了。我翻开课本看了看,果真把“柜”字右边的“巨”字写成了“臣”字。想趁老师不注意,把字修改好,却被老师拦住了,要我把抄错的字讲给同学听。我的启示是知错能改。

师:从你的材料中,我感觉启示“骄傲自满要不得”似乎更恰当。

生:我有两个表哥:一个大学毕业后,在家里玩,除了打游戏就是睡觉,没有赚一点钱;一个高中毕业后就去打工,现在赚了不少钱,日子过得很好。我的启示是:读书没用,还是打工好。

师:这不是读书多少的问题,而是肯不肯努力的问题。

生:要过上好日子就要努力。这样可以吗?

生:我搜集了一些名言警句,觉得给我启发最大的是:幸福要靠自己双手来创造。

三、抓构思,写顺启示

作文的构思,也就是作者的写作思路,最基本的元素就是:为什么写(主题);分几部分来写,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再写什么;哪儿详细写,哪儿简略写。

师:课文《落花生》写了几件事,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启示是什么;重点又写了什么;哪些是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呢?我们通过列提纲的方法就可以明白。

主题: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师:为什么作者这样安排详略?

生:因为父亲说的话最直接揭示主题,所以要详细写。

师:同学们可以参照《落花生》的思路来写。

生:我写春天养蚕的事。好朋友送我几条蚕,我辛辛苦苦地为它安置了一个新家,到处采桑叶,细心地喂蚕,清理蚕沙,搭架子让它做茧子。我很想看到蛾子产卵出来,就早早把茧子剪开,没想到不久里面的蚕蛹就死了。我的启示是心急会坏事。

师:万事万物都有规律,不按规律办事会坏事的。你准备分几步来写,按怎样的顺序写,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

生:我想分为五步来写,蚕安家,喂桑叶,清理蚕沙,搭架子,剪蚕茧。就按我做事情的顺序来写。把体现中心的“剪蚕茧”重点写,其他的略写。

《剪蚕茧》提纲:

主题:要遵循事物的规律

四、抓重点,写好启示

师:《钓鱼的启示》一文,作者是怎样来写出启示的?请读下面的片段。

父亲划着了一根火柴,看了看手表,这时是晚上十点,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

“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父亲平静地说。

“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哭出了声。

我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人和船的影子。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尽管没有人看到我们,更无人知道我是在什么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但是,从父亲那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清楚地知道,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余地的。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湖里。大鲈鱼有力地摆动着身子,一转眼便消失在湖水中了。

(一)抓细节,写活启示

师:这是《钓鱼的启示》片段,写了在父亲的要求下,我把鱼放了。父亲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生:要求很严格。从父亲的神态“平静地说”可以看出,他的话是不容争辩的,是个对子女要求严格的父亲。

生:“父亲划着了一根火柴,看了看手表”“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这动作描写中,说明父亲也喜欢这些鱼,但他更注重孩子的教育。

师:对,这是一位有远见的父亲。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出父亲的这些特点的?

生:写了他的动作、神态、语言。

师:对,作者就是抓住了父亲神态、动作等方面的细节来写,让父亲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抓心路,写深启示

师:这段话中,作者还写到了另一个人物就是“我”,那么作者写了“我”的哪些方面呢?

生:写了“我”的语言、动作、心理变化等。重点写了“我”的心理变化。

师:“我”的心理是怎样变化的?

生:“急切”“委屈”“乞求”“依依不舍”。

师:要写好“启示”最好也要能写出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方面的细节。特别是人物的心理变化。

师:下面开始习作。

附:学生作文

写字的启示

星期三下午的写字课上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真让我太难堪了。

下午第一节是写字课,同学们都在教室里认真写字。我也聚精会神地练习着。不一会儿,老师来了,他走到我身边轻声说:“你去把生字抄写在黑板上。”我拿起语文书走向讲台,看着上面的生字用粉笔写了起来:“窃”“锅”……最后一个“柜”字写完了,我拍拍手上的粉尘,大步流星地走回座位,心想多么小儿科的一件事啊。

当我正沉醉在我的书法技艺里时,突然,同桌用手捅了我一下,悄悄说:“张菱,你写错字了。”“笑话,我怎么可能写错字呢?不要开这种愚不可及的玩笑。”我头也不抬冷笑道。“不相信你用书本对照一下!”同桌急了。我猛地一抬头,拿起书本一一对照起黑板上的生字。顿时我的脑袋“轰”的一声,脸“腾”的一下全红了,由于一时的疏忽,我把“柜”字后面的“巨”写成了“臣”字。

唉!太粗心了,照着书本写都会写错,真是笨啊!我怎么犯下了一个这么低级的错误?这可怎么办、怎么办啊?此刻我心急如焚,不停地抱怨自己,心不在焉地在写字本子上胡乱划着。这时我的耳畔又响起平时妈妈讲过的话:“知错能改就是好孩子”。于是,我站了起来,走上讲台,想把写错的字改过来,老师看见了,示意我别着急,让我先回到座位上。这时,我环视了一下四周,仿佛同学们都用一种嘲笑的目光看着我,我恨不能找个地缝钻下去。我回到座位,头也不敢抬起来,只伏在桌子上。

第4篇:漫画老师五年级上册范文

关键词:学法指导;突破瓶颈;培养;阅读习惯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1-0073-02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使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阅读能力是学生获得语文素养的基础。阅读教学是语文课程的基础内容。但是,长期以来,学生的阅读训练,教师除了在课堂上根据课文要求进行讲读和教学外,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缺少方法指导。因此,学生对阅读学习一片茫然,课外阅读更是不得要领。课外阅读不得法,没兴趣,不主动,无阅读习惯等方面是限制学生阅读学习的瓶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的阅读教学明确了要求。开放性的阅读教学能更好地激发学生课内外阅读的兴趣;得法的阅读指导又能使学生提高阅读有效性,不断积累和丰富语文知识,提高综合素养。那么,如何指导学生掌握课外阅读方法,突破阅读瓶颈,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呢?

1.把握阅读标准,做到有的放矢

这里所讲的"阅读标准"是指《语文课程标准》对义务教育四个学段的阅读内容所明确的教学要求。"有的放矢"是指根据阅读教学要求,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去阅读感兴趣的课内外读物。教师只有做到把握标准,有的放矢,才能使学生课外阅读取得实效。

第一学段的阅读要求是"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7-8岁是渐渐开始自主阅读的阶段,这时适合读细节更为丰富的故事。科普、诗歌也开始进入孩子的视线,除了继续听故事,还应该给他们一些文字浅显、篇幅不大、有图画、漫画、简笔画之类配合的儿童读物。如教学《我不是最弱小的》、《卡罗尔和她的小猫》(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后,我激励他们自主阅读《白鹳鸟》(一个充满希望的故事)、《在人体中游览》(人体中的历险记)等作品。

第二学段的阅读要求是"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图书资料,乐于与同学交流。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9-10岁是自主阅读日渐深入的阶段,对文学性的描述开始感兴趣,在阅读同时也开始渐渐有自主思考的能力,这时应该多让孩子自己选书,同时也向他推荐一些内容丰富、含义深刻的书籍,让学生自主阅读。教师要有意识地与他们交流读书的感受,倾听他们对一个故事的看法,激发学生的口语表达兴趣。如教学《孔子拜师》、《开天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这一组课文后,我向学生推荐《苹果与黎明》(几个和孩子有关的小哲理故事)、《尼姆的老鼠》(勇敢地面对明天,这就是乐观)等,让学生读给别人听,并相互交流对作品故事的看法。

第三学段的阅读要求是"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这一阶段11-12岁是阅读理解能力渐渐接近成人,但仍然喜欢幻想和游戏的年龄,这时他们最青睐的是幻想小说和情节曲折的异域故事,并且已经可以津津有味咀嚼大部分作品。除了给孩子更自由的阅读选择,还应加强他们表达能力的培养。教学中,我选一些有趣的方式,如交笔友、写日记、让孩子做推荐卡给其他孩子荐书,这会让他们更有提起笔来的欲望。如教学《杨氏之子》、《晏子使楚》(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这一组课文后,我推荐《花猫》(一只寻找自我的猫)、《爱上蝴蝶的熊》(以孩子的目光看成人式的谈情说爱)等,让学生自主阅读。推荐《苦儿流浪记》(这是另外一种人生,它有苦有酸,但不该被忘记)、《米欧,我的米欧》(一个孤独的男孩如何战胜了自己内心阴影的童话)等,让老师或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

第四学段阅读教学的要求是"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速度,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能理清文章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用合作的方式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12岁以后的孩子已经可以广泛阅读各类书籍,阅读的深度和广度已经突破儿童文学的范畴,这时能体验人生各种丰富情感的作品是他们的最爱,同时他们也开始了对人生和自我的深度思索。除了阅读和写作,此时应该更多让学生把他的阅读理解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挥到其他领域,如可以参与校园辩论会,朗诵比赛等等。

学生课外阅读应做到"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在通读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阅读评价要"具体考查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与他人交流等方面的表现","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的评价"等,这些要求,都是指导学生阅读的要领。

2.注重方法指导,提高阅读效益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学生课外阅读学习也是如此。注重阅读方法的分类指导,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的阅读方法,是提高课外阅读有效性,真正获得有益信息,扩大和丰富语文知识,增强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

阅读叙事性作品要做到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如教学《可贵的沉默》、《妈妈的帐单》(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这一组内容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你了解到父母疼爱自己的哪些事,再想想应该怎样回报父母的爱。"这样让学生将阅读获得的信息与实际生活中联系起来,以培养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

记叙文阅读首先要指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发掘文章饱含的内在美,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情和意,把作者所寄寓的情思化为自己的真实情感;抓住文中的抒情句段和抒情线索及主要人物语言进行理解体验。然后指导学生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了解这些表达方式对于把握文章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十分重要。

例如:《我的老师》一文,作者在记叙了老师主持公道,排除了"我们"的小纠纷后,写"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写出了孩子情真意切的感受;作者在记叙梦中寻找老师时,写"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这些发自肺腑的话语,充满着思念、惋惜、依恋之情。抓住这些直接或间接抒情的句子,就把握住了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依据,从而更加深刻地受到感染,受到美的熏陶。

阅读诗歌要做到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美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如《牧童》(唐・吕岩)、《舟过安仁》(宋・杨万里)、《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这一组诗词,让学生通过阅读,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体会词句中表达的感情,并学习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说明文阅读要指导学生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的顺序、说明的方法。体会文中传出的科学精神,从作品中学到作者的科学思想方法。只有把握住文章所要说明的事物特征,才能清楚地认识作者介绍的事物。事物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构造、形态、性质、变化、功用等方面。而事物的特征和本质是通过合理的顺序表现出来的,说明文又都是从说明对象本身的特点出发来安排说明顺序的,所以指导学生阅读说明文要使学生懂得安排说明顺序的一般规律――空间(如《巍巍中山陵》)、时间(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馆》)、逻辑事理(如《中国石拱桥》)。指导学生分析说明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让学生明白,采用什么样的说明方法是由说明的目的和说明的内容决定的。说明文语言要求准确,准确就是符合客观实际,体会说明文中词句的作用,就要围绕这个要求来表述。

议论文阅读要能够分辨出观点和材料的联系,能够从观点与材料的关系中发现探究的问题,从而认识到观点与材料之间是被证明和证明的关系,分析文章观点是否正确,材料是否翔实充分,说理是否透彻。指导学生阅读时,可分五步,即通读全文掌握议论类型;理清思路把握中心论点;剖析结构分出文章层次;分析论据如何论证论点;赏析论证方法加以借鉴。按照这五步进行阅读就可以迅速、全面掌握所读议论文。

3.重视主体地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阅读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阅读内容的确定,阅读方法的选择,对学生阅读评价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法的形成。

教学时,我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一般按3-5人一组,结合其年龄段的特征把适宜的作品推荐给学生,让学生在小组的相互激励和监督中开展课外阅读。根据各学段阅读教学要求分别提出,阅读后复述作品内容,故事情节,最喜欢的人物,最可爱的动物,印象最深的情节,交流感受,扮演故事情节中的人物,动物进行对话表演,小组阅读知识竞赛活动等。以更好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学生自我养成课外阅读的爱好和阅读习惯。如对五年级第二单元《冬阳・童年・骆驼队》、《祖父的园子》、《童年的发现》教学后,我推荐《米欧,我的米欧》(一个孤独的男孩如何战胜了自己内心阴影的童话)、《鬼怪森林》(一个迷失的女孩,一座诡异的森林)、《时代广场的蟋蟀》(一只乡下蟋蟀在城里的奇遇)等作品,让学生自由结合小组阅读并交流读后感。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学生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指导学生阅读,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在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基础上加以指导,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文本材料。鼓励学生读各式各样的健康的文章,并定期总结交流,使学生在阅读交流中不断提高阅读兴趣和能力,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掌握规律,培养良好的语感,丰富语言材料,增加文化底蕴。

4.家长参与,激发自主性,养成良好习惯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学生课外阅读离不开家长的监督和辅导,家长对子女课外阅读的辅导、鼓励、督促,是激发学生学习自信心,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检查的方法可以是让学生在家里和父母共同阅读、交流后,由家长写出阅读情况等意见反馈给小组、给老师。这一过程的实施需要老师首先得与家长作好沟通,形成共识。把培养、辅导、督促子女自主阅读课外读物作为家长对子女教育中不容忽视的责任;也是家庭教育对子女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任务,因为"阅读"是人学习成长和发展的基础。家长参与辅导子女课外阅读是需要有耐性心的,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效果不是一蹴而就的。

阅读的效果在哪里,是在孩子长大之后才会知道的,因为阅读不同任何一门特殊的技能,比如你学弹琴,你可以有四、六级的证书,你学奥数,可以拿到比赛的名次,但世界上没有阅读的四、六级证书,也没有阅读的奥林匹克比赛。

阅读只是一种学习的基础,它不会让一个人成为阅读家或语言学家或者作家,成为这样的人,仍然要经过漫长的学习和苦练。但是,如果离开阅读这个学习的基础,即使你成为了优秀的音乐家,你也会缺少一个音乐家应该有的文化素养,即使你成为了有名的数学家,你也未必能懂得数学为什么能给人类社会创造幸福。而一个经常阅读的孩子,即使他只是做了一个普通人,他也会在自己普通的生活中发现许多美好而珍贵的东西,即使他没有成为百万富翁,他也会在精神上感觉到自己的富足。而且,因为有了这个阅读的基础,当他去学某一种技巧,他就能更迅速地掌握他需要学习的知识;当他去做某一种职业,他开阔的知识面和深刻的理解力也会让他比同伴做得更优秀。

因此,阅读对于人,就像水,对于一棵树,你每天都去浇水,并不觉得那棵树长了多高,也许你施点肥,可以看到的效果更好。但是,水是树存在的基础,离开了水,只有肥料,那棵树即使在短时间里长得很高了,也不会有很深的根基,风一吹就倒了。如果你真的希望孩子茁壮成长,那就不要放弃对子女良好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因为这个习惯不仅可以让他受益终身,也是他获得全面发展的基础。

语文学科不像自然科学那样严密,它离不开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学生阅读须从小抓起,注重平时阅读积累,只有当阅读达到了一定的量,才会产生阅读知识内化为语文能力,丰富语文素养,进而转化为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服务社会,这一质的变化。因此,无论是从提高教学质量出发,还是为学生能独立阅读、自主学习以至终身学习着想,我们都要着力抓好学生课外阅读指导和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教是为了不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