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师的经济地位范文

教师的经济地位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师的经济地位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师的经济地位

第1篇:教师的经济地位范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3-211-02

一、地方经济发展与高校英语教学的关系

语言是用于沟通交流的工具,如果脱离了经济而独立存在,则不具备任何价值。语言是用来服务地方经济的,只有在实际应用当中才能实现它本身的价值。而经济结构决定着高校英语教学的人才培养计划和专业设置,地方经济发展可有效推进高校英语教学的发展。高校英语教育的发展能够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并为其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及价值。同时,服务地方经济的高校教学也可促进地方对外贸易发展,在文化建设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随着经济结构的变迁,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出现,企业对高等英语人才的需求不断变化,要求不断提高,需要大量具有专业理论知识,能阅读英文材料并能用英语进行交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当前大学英语教育在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的时候应该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为目标,改革更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导向,培养专业性强的实用型人才。现代的高校英语教育应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导向,合理配置各类教育资源,积极研究新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努力培养具有中西方文化素养,英语语言基本技能佳,并且具备专业知识的优秀人才。此外,地方高校还应立足于本地区的经济特色,以提高人才综合素质为本,以“全人”理念为指导,培养优秀的外语人才,更好地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建设提供服务。

二、大学毕业生能力与外贸企业对人才需求的矛盾

目前高校英语教学面临着一种令人深思的尴尬局面:一直以来,英语教学主要在课堂上进行,主要的教学方式是学生听、老师讲,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低。此外,课堂上所使用的教材内容主要是英语语言文学和英美国家文化,实用性不够强,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低,学习语言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不强。大学生毕业后,虽然部分学生通过了四、六级英语考试,却说不出一句流利的英语,无法与外国客户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甚至毕业时的英文求职简历也得求助于他人,更不用说看懂专业性强的材料了。

而当今社会对外贸人才的需求已不像改革开放初期,只要英语语言技能好,就能满足企业的需求。现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体现在数量和具备基本语言技能方面,更多的体现在人才的综合素质是否满足要求、专业性强不强等方面。这是因为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行业发展迅速,已不再是改革初期的起步阶段,对人才的要求也不仅限于懂英语,还需要熟悉行业的操作流程。对于外贸企业来讲,他们希望招聘来的新员工能够很快地适应工作环境,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能够很快地给公司带来利润,缩短企业的人才培养周期。而实际情况却不尽人意,很多本科毕业生在理论知识方面掌握的不如研究生好,在操作技能方面不如高职生和专科生强,语言的运用能力差,需要很长的一段培养期才能给企业带来利润,难以满足外贸企业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

三、外贸企业对英语人才的期望与基本要求

首先,一个好的外贸人才不一定精通英语,但要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英语的听、说、读、写、译能力是外贸人才最基本的能力,在技术引进、对外劳务承包、对外贸易、海外投资、跨国经营、国际旅游等方面,没有基本的英语能力是无法胜任工作的。

其次,外贸人才应掌握最基本的国际贸易理论知识,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对当前国际贸易的态势和贸易规则有个大概了解,能帮助企业把握国家的相关政策及法规并能应对处理买卖双方间简单的贸易纠纷;此外,还应了解国际贸易实务知识,如运输与保险、商检、索赔、仲裁、外贸函电、国际结算、海关实务等具体操作流程,具备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最后,一个好的外贸人才必须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都想方设法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例如,福建省的外贸企业大多是中小企业,尤其是鞋服类外贸企业,这些企业一般不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去培养自己的人才,更倾向于“拿来主义”。因此,外贸企业在招聘时希望招聘有相关工作经验、熟悉外贸流程、动手操作能力强的外贸人才。因为这类人才一方面能很快的适应工作强度,融入企业团队,为企业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企业可以节约培训时间,大大缩短了人才培养周期,降低企业的培训成本。因此,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只掌握外语知识而不具备任何专业知识的纯外语人才已无法满足企业、事业单位对人才的需要,企业真正需要的是很好地掌握外语加专业知识的实用型人才。

四、当前高校英语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第一,教师的教学理念没有与时俱进,忽视了对学生进行行业英语教学,甚至不进行行业英语教学。把课堂英语教学时间都花在英语语言基础教学上了,侧重于书面语言的教学而忽视对学生进行英语语言综合应用技能的训练与培养。相当部分大学生只习惯“聋子哑巴式的英语”学习法,奉行的也是记忆式的学习,热衷于对词汇、语法等书面语言知识的记忆。注重的是英语基础知识(如单词和语法等)的积累而未能充分认识到运用这些知识进行交流的重要性,这种只求知识获得的积累,而忽视语言运用的传统的教育思想给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带来极大的困难。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才不符合国家创新型人才的标准,无法满足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第二,教学所使用的教材缺乏针对性,教材内容存在一定的缺陷,教材内容与实际工作生活需要相差甚远,尤其是与工作密切相关的专业英语几乎不曾涉及。专业英语教育不同于其它类英语教育,特别强调专业实用能力,而能充分体现这种专业能力的实用性的精品教材市面上却很少。现在能看到的大多是五花八门、内容空洞、东拼西凑、品质低下,或者是理论性太强,难度太大,实用性不强的教材。

第三,当前各地高校英语能力测试方法不够科学,测试内容和形式主要围绕所学的课本知识,考查的是学生记忆语言知识的能力,并不能反映出学生对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测试的信度和效度不高。测试似乎有点流于形式,学生对待测试的态度不够端正,觉得轻轻松松就可以通过测试,从而学习动机减弱,学习的热情不高,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的不扎实,实际运用能力差。

五、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几点措施

第一,教师教学理念的改革至关重要。传统性课程已经跟不上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应适当压缩,减少课时与内容,开设既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又适应地方经济文化发展需要的课程。高校应积极响应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号召,转变和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思想观念,提高教师在新型教学模式下的教育教学技能。高等学校的外语教学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要求,针对不同地方特色,不同专业,改革教学模式,创设新的课程体系,着重强调外语教学的“实用性”和“具体性”,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打破课堂教学仅局限于课内教学的传统观念,使得课内教学向课外教学进一步延伸,构建“产、学、研”密切结合的外语培养体系和教学模式。

第二,引进实用的行业专业教材,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其中,最好的方式就是校企合作,以某一行业某一订单为主线,通过讲解订单操作的整个过程,让学校掌握该行业的英语术语以及行业知识。这样,学生既可以学习英语又掌握专业知识,毕业后可以更快的胜任工作。以笔者调查了解的泉州服装外贸行业为例,企业希望员工不但懂得基础英语,还要熟悉服装面料种类,服装工艺,印绣花工艺等英语,以及尺寸部位,商标吊牌,验货,订舱等专业术语。对于这些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可聘请企业专业人士到学校进行授课,传授给学生第一手的经验和专业知识,也可以让学生到生产第一线去学习,增长见闻,了解专业知识。同时,根据国家提出的培养“双师型”教师的理念,可委派没有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保持知识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并锻炼自身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另外,做科研课题的教师,一定要参与实际授课,做到“产、学、研”紧密结合,并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在企业和高校联合改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同时,学校也要在思想上让学生有合理的自身定位和对今后职业生涯的规划,要为学生多开辟社会学习和实践的途径,例如每年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可以让学生尽早接触社会,以增强见识和积累社会经验,并修正自己的学习观念。

第三,设置新的课程体系。教育是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尤其是语言教学,因为语言的本质特征决定了语言教育必须紧跟时代要求。随着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快,外界人士纷纷前来或投资经商、或观光旅游,这就需要很多应用型英语人才。各地区应因地制宜,加强实用型行业型外语人才的培养。开设旅游英语、酒店英语、服装英语、单证英语等等专业性强的课程,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提前与社会接轨。以培养能力为核心,以行业为依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广度和深度相协调的原则,让基础英语与行业实用英语相辅相成,层层递进,着重培养学生的行业核心英语能力,以满足行业对实用型人才英语能力的要求。

第四,英语水平测试方式有待改进。我们目前推行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过于强调普通英语水平的测试,即侧重英语基础知识的掌握。因为大多数的人都认为只有公共英语基础打好了,才能谈到行业英语教学,这是一种认识误区。这种注重基础英语教学而忽视专业英语教学的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我国高校英语的发展。我们应该汲取新的教学理念,尽快改革目前的这种教学模式,提高行业英语教学的比重,用专业学科知识的学习带动英语学习,以英语学习提升专业水平,借此探索并建立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新模式――以行业为导向的英语学习,以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才为目标的外语教学。

六、结语

第2篇:教师的经济地位范文

低碳服务;图书馆;角色定位

英国政府于2003年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能源白皮书中,首次出现“低碳经济”这个名词,并作了明确说明:“低碳经济”就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也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2009年末,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让“低碳”理念迅速蔓延。

如今,低碳概念已渗入到各个领域,社会各界对“低碳”概念也加以延伸,因而“低碳经济”、“低碳建筑”、“低碳生活”、“低碳服务”、“低碳城市”等理念应运而生。作为公共文化服务场所的图书馆,除了在图书馆建设中引进“低碳建筑”的理念外,为社会提供“低碳服务”已经成为顺应时代潮流的主旋律。2010年7月,中国图书馆学会了《珍惜环境资源建设节约型图书馆倡议书》,它是我国图书馆界对社会作出的低碳服务的郑重承诺。在低碳的旗帜下,读者对图书馆服务的要求也将与时俱进,因此,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主体的现代化图书馆,在方兴未艾的低碳技术热潮中如何进行角色定位,面对机遇和挑战,如何实现持续发展,是我们必须客观分析和冷静思考的问题。

1.图书馆与低碳社会

图书馆建筑低碳化是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图书馆作为公共建筑的一部分,既存在高能耗问题,又面临新图书馆如何开展节能设计与建设问题,开展图书馆节能工作已是当务之急。湖北省图书馆新馆已经成为图书馆低碳建设的典范,它采取了低碳建筑的设计理念后,10万平方米的省图,采用两种空调模式“接力”省电:中央空调冷热系统采用地源热泵,节能40%。到峰谷电价最低值时,再“切换”到冰蓄冷系统空调,可以省电费30%。湖北省图书馆的节能设计“全覆盖”,连地下车库不需要空调的地方,都进行了楼板隔温,防止“丢失”能量。该馆因节能指标比国家规定50%标准还低,成为湖北省节能示范项目和“最省电的公共空间”。

图书馆低碳服务是承担社会责任的表现。图书馆是传承人类文明、促进社会进步的公益性文化组织,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由快速发展所引发的环境与能源问题的加剧,图书馆的社会责任也将顺应时展和社会需求而发生变化,建设节约型图书馆将是大势所趋,这不仅是图书馆自身健康发展的需要,也将是图书馆向公众传播“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责任。

2.图书馆低碳服务角色的实现途径

图书馆低碳服务,是时代赋予的新课题,我们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理论与现成模式,我们唯一的选择就是创新,在创新中探索具有图书馆特色的服务模式。通过这种模式,我们不但要告诉读者,你可以为低碳做些什么,而且建议他们,你在低碳社会中可以怎么做。这样就减少公众转化低碳生活理念的盲目性,从而自觉加入到低碳生活的行列。

宣传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现阶段,人们对于低碳生活还比较陌生。因此,要促进我国低碳生态有效健康发展,首先要立足于可持续发展原则,普及全民的低碳生活观念,使全社会都能认识到低碳在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从而积极主动地推进低碳生态的发展。

虽然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但是我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面对能源压力、环境压力以及国际社会各种节能减排措施的压力,我国政府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承担了相应的义务。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先后制定和修订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清洁生产促进法、森林法、草原法和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在国际重要会议上郑重承诺低碳排放目标,树立了良好的大国形象。

在这种形势下,图书馆有责任和义务,利用阵地优势,宣传国家制定的与低碳相关的政策法规,宣传国内外开发新型低碳技术的最新信息及环保技术,增强公众参与低碳生活的信心。

普及低碳观念。图书馆一方面可以发挥自身的社会教育职能,通过馆内讲座、读者活动等方式,提高公民的低碳意识;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工专题,通过图书馆服务宣传周、全民读书月等走向社会的机会,向公众宣传低碳生活的重要性;也可以利用图书馆的开放性,发挥社区图书馆的优势,以策展图片、发放宣传单、实际操作等方式,为公众提供低碳信息引导,使低碳生活理念在他们的观念里潜移默化。

做低碳生活的践行者。馆员应以身作则,结合图书馆业务特点,工作期间办公尽力无纸化,多用电子邮件、MSN、QQ等即时通讯工具,少用传真、打印机,办公若必须纸张,尽量使用再生纸且双面打印;办公室接待减少使用一次性杯子;使用电脑时,尽量使用低亮度,开启程序少些等,在午休和下班后关掉电脑电源,养成随手关闭电器电源的习惯;净化馆内阅读环境,多采用自然光;引导读者养成低碳阅读的习惯;降低噪音

做社会公众珍惜环境资源的引导者。“低碳生活”不再只是一种理想,更是一种值得期待的新的生活方式。它贯穿在社会每个人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阵地,更要在低碳生活方式中起到表率作用。在与读者交流中,向他们介绍自己的切身体会,争取与读者产生共鸣,达到普及低碳科学的目的。

做宣传低碳理念的志愿者。在各种适宜的场合以适时的方式,向公众宣传低碳生活理念,积极参与社会各种低碳环保活动、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进一步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研究图书馆低碳服务的手段,积极探索为读者提供低碳服务的技巧;

做低碳社会决策层的建言者。低碳服务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社会的持续、循环、良性发展。馆员有义务向政府提供决策咨询,图书馆建设应贯彻绿色建筑理念,即充分重视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从建筑角度为建设节约型图书馆奠定基础。

当前,我国立足社会和谐,正处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经济社会平稳快速发展阶段。低碳生活实际上就是寻求一种“和谐”。图书馆是传承人类文明促进社会进步的公益性文化组织,是和谐社会中联系政府与公众的纽带。在低碳服务过程中,图书馆认真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努力实现与政府、与公众、与社会以及与自然之间的协调,从而推动整个社会和谐发展、科学发展。

[1]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曾纪发.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的必然选择[N].中国信息报,2009

[3]刘 婧.图书馆参与政府信息资源再利用服务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图书馆学研究,2008.08

第3篇:教师的经济地位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分工理论;农村微观经济组织

[中图分类号]F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49-0104-02

1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1.1惠农政策,实而不惠

惠农政策的初衷是补贴农业的生产领域,加大农业生产领域的基础设施、生产作业条件的改善。“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从3397亿元增加到8183亿元,“三农”支出占财政的比例由14.5%提高到17.5%,仅2010年,惠农补贴中央财政已经超过一万亿元,但最后落实到新农村建设领域的所剩无几。以“粮食直补”为例,政策规定补偿对象是农地所有者或者土地承包者,由于农地流转多是在农户间的非正式流转,并没有承包协议,因此,该部分资金只能补贴给原来的承包农户,而这部分人已经脱离农业,导致补贴错位。同时由于补贴方式和渠道不畅,资金被重重盘剥。

1.2强调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忽略农村主体间内部利益均衡

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这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在产业发展上,政府推出的“一县一业”、“一乡一产”、“一村一品”工程确实改善了县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带动了县域经济的快速成长;在土地流转上,积极创新流转模式,对于土地生产效率的提高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考察农村内部,群体间的贫富差距更大了。如农业合作社存在的“大户吃小户”、土地出租中农民只能享受土地流转前的农业地租,而无权分享土地集约、规划化带来的地租增量,土地转出者和转入者的福利水平虽然是一个帕累托改进,但是转入者的福利水平改善幅度远高于土地转出者。新一轮的农村资源开发带来了农村内部的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剧。

1.3“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发展路径,进一步吞噬农村资源

为了实现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实现农业现代化、实现农村繁荣稳定的目标,提出的“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改革思路确实对农业的发展和城乡统筹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考察工农业领域的属性特征差异,农业进程的自然性决定了不能有效承接工业领域的技术优势、规模优势。以城带乡固然是改善城乡二元对峙的有效途径,而近年来城市资本大量的涌入农村、农业领域。资本追求利润的属性必然导致投资者对农业资源的过度利用,农业生态脆弱,造成了“农业产量在农村、农业利润在城市”的局面,城市资本进一步吞噬农村资源。

1.4农民主体性作用发挥不够,政府主导过多

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应该是主体,政府是主导。而在实际建设过程中,村层组织的长官意识严重,村干部对基层事务大包大揽,不尊重农民的意愿,新农村建设更多是依靠政府“推动型”建设。据陈文胜(2010)的调查:村民自治的愿望为例,农民参政议政的愿望强烈,但缺乏正确的引导渠道和参与机制。作为新农村建设主体的农民,反倒成了袖手旁观者(张晓山,2007)。政府的主导性过多,除了抑制了农民主动性以外,也制约了市场资源和社会力量的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内生机制难以有效形成。

2基于分工理论的微观主体体系构建及约束机制

2.1基于分工理论的农业产业体系形成机理

早在1776年,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国富论》中第一次提出了劳动分工的观点,其基本逻辑是劳动分工带来的专业化导致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导致报酬递增,但分工水平受到市场的制约。农民是农村经济体系的最小单位,由农民构成的农户是农村经营的核心主体,也是农村组织体系的最小单位。由于技术的应用和经营模式的创新必然导致一部分人主动退出传统农业的生产领域,再加上政府的有序引导(如民工培训、迁居并村),多数人会转向非农领域或者兼业状态。农业组织和非农业组织在劳动的分工下产生了。

阿林·杨格(Allyn Young)(1928)动态的发展了斯密的分工理论,他指出:市场规模和劳动分工是相互促进的。分工后形成的农业组织和非农业组织各自产业内部资源产权的相对完整性(如农地承包经营权永久不变),促使农业领域内进行大量的专用性生产资源的投入,在不断的竞争中,这部分农户必然获得最终的竞争优势。由于产业的属性不同,农业内又产生的“种粮大户”、“葡萄园主”、“养殖大王”,以及与农业服务体系相关的“农资供销企业”、“农产品超市”等进一步的分工又扩了农业的市场边界。农业分工和市场范围相互促进。再加上市场经济的改革,农业经济取得了长足进步和农村繁荣。

2.2分工最佳水平下的农村微观组织均衡机制

分工和专业化是新兴古典经济学对经济增长的阐释,也是目前主流经济学界的基本观点。本来分工深化和市场扩大的经济循环累积上升过程是理想的经济增长模式,但由于交易费用的存在,分工深化过程中带来专业化的好处将被增加的交易费用抵消。此时,人民会选择分工。杨小凯证明了当分工的边际效益等于边际交易费用时,分工水平达到了最优。此时,考察参与分工的微观主体,分工中的边际收益即为分工为其带来的边际效益,分工产生的交易成本,也是生产过程中的边际成本。当产业分工的边际效益等于边际成本时,微观经济主体也对应着边际效益等于边际成本,此时生产利润达到最大化。由此可见,在产业分工达到最优水平时,微观经济主体也同时达到均衡,且是利润最大化。以上表述见下图。

为了促进改革的效率和保证农村的稳定性,必然要通过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费用的途径保证分工后农业领域的高效率。影响交易效率的因素很多,其中制度是最主要的因素,诺斯认为有效率的组织需要在适度上做出安排和确立所有权,刺激将个人的努力获得的收益率接近社会收益率。新农村建设中,良好的制度安排是农村改革的基本前提和必要保障。

3加强农村微观经济主体地位的构想

3.1严格农户、非农户的身份,严格城、乡界限,保障农村领域投资的效率若要保证农村领域投资落实在农村,必须严格城与乡的界限,严格农户和非农户的界限。城与乡的界限一般可以地理区域为界,较易划定。而对于农户与非农户的划分,目前学术界、法律界尚未严格界定。2002年《农村土地承包法》确立农户为家庭承包经营合同之唯一当事人,但未对“农户”定义;2007年《物权法》中提到“土地承包经营权人”,但对其概念也避而不谈。界定农户的目的是保证农业的发展。本文暂且将其理论探讨搁置,为研究需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界定专业农户。专业农户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①家庭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农业;②农户的农业经营达到一定规模,家庭主要劳动力中必须有一个常年务农;③拥有农村户籍,且常年在农村居住;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依靠农村资源(如土地、劳动力等)进行公司化经营管理“农场”不能认可为“专业农户”。

3.2积极推进社会保障的配套改革,凸显农村微观组织的市场主体地位自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以来,农户的市场意识极大的增强,但其市场主体地位仍停留在理论层面,尤其是随着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农户游走在城市与乡村的边缘,既没有享受到城市分工带来的利益,也未能全身心投入到农业领域的分工。究其原因,城乡一体的养老、医疗改革尚未完善,农地尚在发挥着社会保障的功能,农户只能选择这种“候鸟”式的迁徙。农民变市民不仅仅是称谓的改变,更重要的农民或农户具备像企业一样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和拥有资产的完整产权,具备和企业平等交易的主体地位。

3.3基本的农户家庭经营农业的方式不能轻易改变

诚然,土地的规模化经营的理论基础是规模效益的存在,但规模报酬理论存在递增、不变、递减三个阶段,目前户均农地量少的现状确实不利于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和农业效率的提高,但是对于土地的规模化经营不能盲目。土地规模化经营后,必然要引入资本这一基本生产要素的投入,根据其来源不同大致将其分为惠农的财政资金和民间资本,财政资金投入的目标是确保农业的高效发展,而对于民间资本,作为一个基本的生产要素,必然追求最优的资本回报率,这将会导致非农主体对农村资源的掠夺和农民利益的侵犯。目前,各种形式的“公司+农户+基地”、“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在引进和实施过程中有必要成立国家的第三方审计机构,严格监督其经营过程,确保农民的利益和农业的发展不受侵害。

参考文献:

[1]党国英.“十二五”规划时期农村改革的基本任务[J].中国农村经济,2010(8):14-23.

第4篇:教师的经济地位范文

[关键词]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内镜;套扎术;组织胶;再出血;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 R57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6)08(a)-0065-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endoscopic ligation operation combined with tissue adhesive agent in the treatment of esophageal gastric varices and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early rebleeding after treatment. Methods From January 2012 to December 2015, 11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esophageal gastric varices in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f Zhengzhou City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ll patients were treated by endoscopic ligation operation combined with tissue adhesive agent. Treatment effect and the incidence of early rebleeding were observed, and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early rebleeding were analyzed. Results After surgery, 110 patients were all successful hemostasis. 4 d-6 months after treatment, 31 patients occurred early rebleeding. Single factor analysis results showed that, gender, age, pathogenesis, ALT, total bilirubin, serum albumin between patients with effective hemostatic and rebleeding had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 0.05); and Child-Pugh grading, AST, ascites, varicose vein diameter, number of varicose veins blood vessels, the red sign, spleen or splenectomy of patients with hemorrhage and rebleeding ha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 0.05).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hild-Pugh class C (OR = 2.564, 95%CI: 1.289-2.957, P = 0.034), ascites (OR = 2.496, 95%CI: 1.852-2.677, P = 0.029), varicose vein diameter (OR = 3.450, 95%CI: 2.639-3.991, P = 0.015), number of varicose veins blood vessels more than two (OR = 2.131, 95%CI: 2.055-3.843, P = 0.018), red sign (OR = 4.015, 95%CI: 3.587-4.982, P = 0.009), spleen or splenectomy (OR = 4.622, 95%CI: 3.457-4.905, P = 0.004) were risk factors of early rebleeding of patients with esophageal gastric varices after the treatment of endoscopic ligation operation combined with tissue adhesive agent. Conclusion Eendoscopic ligation operation combined with tissue adhesive agent is effective in the treatment of esophageal gastric varices, but prone to rebleeding early after treatment. Child-Pugh class C, ascites, varicose vein diameter, number of varicose vein, red sign and splenic bolt or splenectomy are the risk factors of early rebleeding after treatment with endoscopic ligation operation combined with tissue adhesive agent.

[Key words] Esophageal gastric varices; Endoscopy; Ligation operation; Tissue glue; Rebleeding; Risk factors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肝硬化最严重也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出血量大、来势凶猛、病死率高,如不及时治疗,极易发生失血性休克而导致严重后果。一直以来,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治疗是临床医生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主要目的,目前主要治疗方法包括内科药物、外科手术、内镜和介入治疗等。随着消化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也明显提高[1-3]。目前大量临床研究均已证实,内镜下皮圈套扎止血治疗(EVL)和硬化治疗(EVS)是预防和治疗肝硬化所致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有效方法[4-6]。然而,单纯使用EVL治疗只能结扎黏膜及黏膜下层的曲张静脉而留有深层静脉及交通静脉,因此,静脉曲张复发早,复发率也高;单纯使用EVS时,由于每次硬化剂用量大,治疗次数较多,极易引起食管深大溃疡,并可能导致近期溃疡出血和远期食管狭窄,甚至食管穿孔或硬化剂远端脏器浸润栓塞等严重并发症[7]。因此,EVL与EVS联合应用可使两者产生互补协同效应,避免了两者的缺点,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近期疗效[8-10],成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一线治疗方案,但近远期再出血率仍较高[11-12]。因此,了解导致再出血风险,及时评估患者疗效及预后,指导治疗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回顾性分析近年来于河南省郑州市中医院(以下简称“我院”)住院治疗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治疗效果及近期再出血风险,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治疗选择提供临床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11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存在因肝硬化或肝癌导致的上消化道出血病史,均采用内镜下EVL联合组织胶黏合剂治疗,其中,男89例,女21例;年龄32~75岁,平均(51.84±19.77)岁;酒精性肝硬化45例,乙肝肝硬化31例,丙肝肝硬化22例,未明确病因肝硬化12例;Child-Pugh分级A级24例,B级63例,C级23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Olympus内镜下胃底组织胶注射联合EVL治疗,先在内镜下观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程度、数目及曲张静脉分布情况,并检查胃十二指肠有无其他疾病。使用聚桂醇(陕西天宇制药公司,国药准字:H2008045)注射于胃底曲张静脉,采用硬化剂-组织胶-硬化剂“三明治”夹心注射方法进行注射。选择拟注射位点,向内镜钳道孔注入碘化油2 mL,防止组织胶凝固,然后将1~2 mL的组织胶快速强力推入曲张静脉,迅速退针,快速更换干燥、新的注射器,再迅速注入2 mL碘化油,退入针头后快速注入10 mL生理盐水于导管中,防止组织胶堵塞注射针,退出注射针,可见曲张静脉变粗变白,针孔处有鲜红色血滴凝结且无活动出血后U形退出内镜,安装结扎器(COOK六连发套扎器),然后进镜,自胃底食管黏膜连接处开始进行密集套扎治疗。每条静脉顺序向上尽量多点套扎,每条4~6个点,尽可能避开溃疡及糜烂面,直至所有曲张静脉口侧回缩变白为止。若出血量大,观察不能自动止血,可用去甲肾上腺素液喷洒止血,若仍不能止血,则应立即在原注射点附近再注射组织胶5~10 mL。间隔2周可进行第2次治疗。术后常规给予奥曲肽注射液0.25 μg/h,24 h持续泵入,泮托拉唑20 mg,q12h静脉推注1~2 d。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观察患者的近期治疗效果及近期再出血率,分析患者再出血的影响因素。治疗后呕血停止、黑便消失、血压脉搏稳定正常、胃镜检查曲张静脉消失或明显变细变短,静脉颜色正常或接近正常为止血成功。活动性出血止血成功后4 d~6个月(早期)再次出现呕血、黑便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表现,且经内镜检查证实为曲张静脉活动性出血或曲张静脉上有红色征为再出血,反之为有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经过手术,110例患者均成功止血,治疗后4 d~6个月,31例患者发生早期再出血,再出血率为28.1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有效止血患者性别、年龄、病因、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水平与再出血患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而Child-Pugh分级、谷草转氨酶(AST)、腹水、曲张静脉内径、静脉曲张血管数量、红色征、脾栓或脾切除术与再出血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早期再出血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hild-Pugh C级、腹水、曲张静脉内径、静脉曲张血管数量>2支、红色征、脾栓或脾切除术均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早期再出血的危险因素(P < 0.05)。见表2。

3 讨论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是机体对门脉高压的一种代偿,但由于伴随侧支循环形成的内脏动脉血管扩张会导致门脉血流增加,且这种侧支循环会比正常肝脏的阻力更高,降压不充分,因此这种代偿性反应并不能有效缓解门脉高压[13-14],随着门脉压的增高,最终会导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止血难度较大,病死率高。目前内镜下静脉曲张EVL联合组织胶注射术是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较为常用的方法,该方法不仅可以减轻食管静脉曲张,同时还可以有效避免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吴攀等[15]研究发现,胃镜下曲张静脉注射硬化剂联合食管曲张静脉EVL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疗效确切,且降低近期出血风险。

张林华等[16]研究发现,103例患者在术后早期再出血发生率为10.7%,本次研究随机抽取了我院近年来收治的110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31例患者发生术后早期再出血,再出血率为28.18%,稍高于其他各项研究报道[17-18]。本研究对有效止血及再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有效止血患者性别、年龄、病因、ALT、TBIL、ALB水平与再出血患者比较无明显差异,而Child-Pugh分级、AST、腹水、曲张静脉内径、静脉曲张血管数量、红色征、脾栓或脾切除术与再出血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提示Child-Pugh分级、AST、腹水、曲张静脉内径、静脉曲张血管数量、红色征、脾栓或脾切除术与患者治疗后早期再出血有关。葛秀珍等[19]研究显示,Child-Pugh分级、治疗方式、门静脉血栓、腹水程度、术前胆红素水平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内镜下治疗预后的相关因素,门静脉血栓、Child-Pugh分级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内镜下治疗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缪青等[20]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的方法对内镜下组织黏合剂治疗或组织黏合剂联合EVL治疗的肝硬化患者再出血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发现门静脉右支内径是影响组织黏合剂预防出血和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也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治疗后早期再出血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同样也发现Child-Pugh C级、腹水、曲张静脉内径、静脉曲张血管数量>2支、红色征、脾栓或脾切除术均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早期再出血的危险因素(P < 0.05)。可见,针对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主要治疗是预防其再出血的发生,因此临床应加大对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内镜治疗后早期再出血影响因素的预防和干预,降低早期再出血的发生率,从而改善预后[21]。

综上所述,内镜下EVL联合组织胶黏合剂可有效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然而治疗后早期易发生再出血,Child-Pugh分级C级、腹水、曲张静脉内径、静脉曲张血管数量、红色征及脾栓或脾切除术均是其危险因素。临床医生有必要对以上危险因素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从而降低再出血的发生率,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澍田,于中麟,冀明,等.三种内镜下治疗方法对胃底静脉曲张的疗效[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3,20(2):80-82.

[2] 别平,张雷达.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内镜诊治[J].临床外科杂志,2007,3(2):160-163.

[3] 蔡金伟,周应生.组织胶内镜注射联合套扎法治疗重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5,19(12):1894-1898.

[4] 樊贞瑜,徐雷鸣,须亚红,等.Glubran胶注射联合套扎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疗效观察[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3,30(11):644-645.

[5] 戴艳清,梁敏,杜秀珍,等.套扎术联合奥曲肽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31):76-78.

[6] 张婷.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套扎术的临床护理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5,5(5):125-127.

[7] 赵冬梅,安,贾珊珊,等.套扎环、组织胶及硬化剂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方案选择及其效果[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1(21):3961-3964.

[8] 蔡莉,文黎明,覃刚,等.国产组织胶内镜下注射联合套扎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临床应用[J].西南军医,2010, 12(5):866-867.

[9] 赵银彪,陈平.内镜下组织黏合剂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患者的预后情况分析[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4,23(8):923-926.

[10] 高元平,郝卫刚,易文全,等.无痛胃镜下组织胶注射联合套扎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疗效及安全性[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4,11(6):58-60.

[11] Hou MC,Lin HC,Lee HS,et al. A randomized trial of endoscopic cyanoacrylate injection for acute gastric variceal bleeding:0.5 mL versus 1.0 mL [J].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2009,70(4):668-675.

[12] 程志才,班秀丽.内镜下套扎术联合组织胶注射治疗和预防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临床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2015(A01):62-63,65.

[13] Kume K,Yamasaki M,Watanabe T,et al. Mild collateral varices and a fundic plexus without perforating veins on EUS predict endoscopic non-recurrence of esophageal varices after EVL [J]. Hepato-gastroenterology,2011,58(107/108):798-801.

[14] Wang JH,Chuah SK,Lu SN,et al. Transient elastography and simple blood markers in the diagnosis of esophageal varices for compensated patients with hepatitis B virus-related cirrhosis [J].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2012,27(7):1213-1218.

[15] 吴攀,赖敏,王光红,等.胃镜下胃底曲张静脉注射硬化剂联合食管曲张静脉套扎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疗效观察[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4,11(2):144-145.

[16] 张林华,郭晓明,郭佳,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行内镜下静脉曲张套扎术及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术[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13(31):6127-6129.

[17] 张江春,胡乃毅,刘怡,等.组织胶联合生长抑素在预防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再出血的应用与护理[J].血栓与止血学,2014,20(1):44-45.

[18] 别彩群,俞力,冀明,等.内镜套扎及组织胶栓塞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疗效观察[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3,30(12):665-667.

[19] 葛秀珍,王玉明,郑忠青,等.肝硬化静脉曲张套扎及硬化术后近期不良预后危险因素[J].临床荟萃,2015,30(3):250-252,256.

第5篇:教师的经济地位范文

【关键词】教师 职业地位 师德 尊师重教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2-0017-02

教育是一种极其古老的社会现象,而师德则是人类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师德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简称,它是指教师在长期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用以调节教师与他人、教师与社会、教师与集体等相互关系时所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它内敛为教师的德性,外显为教师的德行,是教师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个人私德的统一体。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作为社会形态中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师德的发展取决于教师职业所处的社会经济关系。其中,教师职业地位对师德发展的作用至关重要。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人们评价教师职业地位的标准主要有三个,即社会声望、财富和权威。

一 教师职业地位和师德发展的历史考察

1.先秦时期

据《礼记》记载,我国至少在奴隶制社会初期就出现了教师,他们在官办学校“庠”中从教任职,被尊为“国老”或“庶老”。西周时期,教师多由高级军官担任,称谓渐趋统一,称为“师”。当时在文化教育上实行“官守学业”、“学在官府”的制度,奴隶主贵族垄断文化教育,政教合一,官师一体,教师有“职名”、食“官禄”,地位极高。春秋战国时期,时逢乱世,文化下移,“百家争鸣”、“私学兴起”,在教育体制上出现“私学”、“官学”并行,专职教师开始出现。代表人物有孔子、墨子、孟子、荀子等。这些极具声望的社会名流作为职业教师,他们特殊的社会作用和近乎苛刻的职业标准,奠定了教师职业在理论上无与伦比的崇高地位。同时,他们关于师德的论述也为我国师德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如这一时期的荀子将“天地君亲师”并列,提出“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的观点等。

2.汉唐时期

西汉时期,统治者奉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儒家代表董仲舒提出“化民成性”的师德主张,要求教师要忠于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维护封建等级制度,为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培养人才。这一时期,孔子的地位日渐显贵,被追授的官位、爵位数不胜数,被尊为教师职业的“祖师爷”。隋唐时期兴起的科举制度兼有当今高考和公务员考试的两种职能,教育的地位更显重要,甚至皇帝也在名义上加入了教师职业。唐朝是我国封建文化教育的鼎盛时期,学校教育空前昌盛,加之唐朝历代君主都十分重教重学,尊师重教,师德得到了积极发展。唐代大思想家韩愈将师德列为对教师要求的首位,不仅提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要求,而且提出了教师要培养学生敢于超越的特质,要甘为人梯,如“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等。

3.宋元明清时期

宋元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从鼎盛渐至衰落,为了巩固封建政权,统治阶级强化了封建伦理纲常,建立了理学思想的庞大体系。这一时期的师德思想以强化封建伦理纲常、维护阶级统治为特点,师德规范虽渐成体系,规范、完整而且清晰,其间也不乏如南宋朱熹、明代王守仁等关于师德论述的一些亮点,但难掩师德发展渐趋衰落的大趋势。与之相对应的是,这一时期教师的地位再也法回复到汉唐那般尊贵了。到了元代,教师的地位更是落到了行九的惨境:“所谓一官二吏……九儒十丐是也。”即便是官学中的教师,到了明朝,就已规定教官最高不过九品,大多数则无品无级,在封建官僚体制中属于“未入流者”,地位也是非常低下的。这一时期,教育已沦为科举的附庸,在以“官本位”为核心的封建宗法社会里,教师不可能作为一个独立的职业群体而获得应有的政治和经济地位。

4.近现代时期

以后,文化教育的性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西风东渐、东西方思潮交融,师德逐渐融入“自由”、“民主”、“博爱”等思想内容,代表人物有康有为、、陶行知、鲁迅等。这一时期教师在职业地位上也由没落的封建社会逐渐同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接轨,教师作为一个独立的职业群体也在不断的变革中迎来了新生。

二 教师职业地位和师德发展的现实分析

教师职业是当今社会容纳公职人员最多的职业,更是受现代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影响和冲击较严重的行业。教师职业地位的高低对从业者的吸引程度是不同的。一般来讲,较高的职业地位对较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也高,而较高的职业地位也更有条件和资格吸引高素质的人才。相反,较低的职业地位则无法有效地吸引高素质人才,当然也就影响了人们对该职业的尊重程度。而教师职业群体的素质对师德发展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转型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教育已摆在了国民经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党和政府对教师职业高度重视,国家设立了教师节、制定了《教师法》,用立法的形式要求全社会都应当尊师重教。但现实往往并非完全符合理念的构想,一方面我们应看到政府行为及其理论倡导对教师地位的积极确认,以及长期以来教师职业在人们心目中不可替代的神圣性;另一方面我们又不得不面对教师地位仍然偏低、教师职业已逐渐失去其原有的吸引力这一令人尴尬的现实。

首先,中国教育的行政化色彩太浓。教育行政化的办学体制,使教师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教学的主体。在学校内部,结构齐全的行政管理队伍等级森严,教师自身的现实利益如职称、待遇、住房等都操纵在各级管理人员之手,教师职业活动唯领导是从,行政管理人员成了支撑和管理学校的真正主体。同时,作为教育事业单位的学校却要按政府行政级别来确定规格,并以此作为学校享有如发文、拨款等政治经济待遇的依据。包括教师的技术职称,也要套上诸如“相当于处级、副处级”或“科级”这样名不符实的“级别”头衔才能体现其价值。凡此种种表明,教师的地位不是教师职业本身应有的地位,教师职业失去了其应有的吸引力。同时,由于这种教师主体地位的缺失,也使得师德建设中出现师德规范的合道德性和偏重于道德他律等诸多问题,不利于从根本上解决新时期师德失范的问题。

另外,经济收入和实际待遇相对偏低,是造成教师社会地位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教师是礼的化身、道的代表、德的典范。一方面对师德的标准和要求是如此之高,在社会所有职业分工中,对教师的要求是最严格、标准最高的,在理论上近乎“圣人”;另一方面是教师所获得的实际经济收益与社会其他行业相比处于中等偏下状态。虽然政府很关注,但是脑体倒挂的现象在一定范围内仍将长期存在,尤其是作为中国基础教育脊梁的中小学教师,不仅工资以外的收入几乎为零,还面临着住房、养老、医疗等诸多无法解决的实际困难。所以,在号称文化昌隆,教师在理论上备受重视的中国,却使人们普遍产生了“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子王”这种对教师职业选择无可奈何的消极心理。还有,由于“官本位”意识根深蒂固的影响和市场经济新形势对人们旧有价值观念的冲击,“挣大钱”和“做大官”往往被很多人认为是现代社会所谓“成功人士”的标志。“学而优则仕”已成为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读书人所奉行的人生信条,教师属于“无权无势”的普通百姓,辛苦而又清贫,教师职业又怎能会引起高素质人士的兴趣呢?

中国自1985年9月10日以来,已度过了二十九个教师节。“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这就是教师职业在人们的传统观念和社会意识中的地位。然而,对教师职业地位的考察不能仅仅停留在人们观念意识的理想形态中,而要具体分析教师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所拥有的实际地位。一般来说,只要教师地位得不到提高,师德发展就会因失掉了最根本的经济和社会基础而虚浮起来。

参考文献

[1]黄正平、刘守旗主编.教师职业道德新编[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第6篇:教师的经济地位范文

关键词:课堂语言;技巧;政治课堂

高中政治课理论性强、比较抽象且有些枯燥,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素质、技能,从而更有利于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教学语言与课堂教学效果紧密相关,简洁、准确、逻辑清晰的教学语言能让学生迅速领会老师的意图,掌握知识的要点。表达到位、内容新颖是政治教师课堂语言表达的重要原则。因此,政治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自己的语言魅力,关注自己语言表达的艺术。

一、语言要富有感染力,激发激情

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宽松、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就要蹲下身子,甩掉一张“师道尊严”的脸孔。在语言上要语气亲切,有亲和力。事实表明,亲切柔和的话语,能降低学生学习的压力,拉近师生的距离,让学生产生亲近教师的欲望,“亲其师信其道”,学生的情感就会随着教师的引导、提示隔入课堂,潜入文本,实现个性的成长和发展。

二、语言要表达到位,内容新颖

政治课本身理论性比较强,且术语较多,对于概念和原理的表述,必须准确,不能错误或含混不清,这是语言科学性的首要要求。这要求我们对知识点的讲解必须准确。如,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地位和二者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问题,首先这二者的市场地位是平等的,都要遵循等价交换原则,都要在法制轨道内开展平等竞争,但二者在我国基本经济制度中的地位、作用是不平等的,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而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让学生注意这二者的市场地位和国民经济地位,以便能更好地区分它们。又如,在讲授价值规律的作用这一内容时,我是这样概括的:第一个作用是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的分配流动──即指挥作用,可比喻为“棒子”指挥棒;第二个作用,刺激各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即刺激作用,可比喻为“鞭子”;第三个作用,优胜劣汰──“筛子”。这样用简短的六个字就概括了价值规律的三个作用,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清楚明白。

三、语言注意尺度,批评要适当,表扬要具体

恰当的批评可以使学生发现言行中的问题并及时改正,不得体的批评会在学生心中投下阴影,造成潜在的心灵创伤。批评要分场合,要给学生留下改正的余地,让他们理解到教师的关爱。面对棘手的学生和突发事件,教师要有一定的自制力,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言行。既不能让后进生放任自流,又不能一味地苛责。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寻求有效的解决途径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四、语言要有学科特色,注重效果

政治课堂中的提问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提问要有力度,要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有导向性,要对学生的思维有强化性,要对学生思维的发展具有调控性,提问要提到点子上,层层深入,渐次设疑,把握好提问的时机。

第7篇:教师的经济地位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 语言艺术 魅力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其效果就可能相差20倍。”对于政治课教师来说,要让思想政治课充满艺术魅力,就必须锤炼思想,锤炼语言,充分体现语言“化深奥为浅显,化腐朽为神奇”的魅力,最大程度地提高教学效率。那么,政治教师应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语言魅力呢?

一、语言要流畅娴熟

政治教师要把语言流畅作为对自己的第一要求,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因为政治课理论性政策性较强,稍不注意,便会沦为呆板的说教,因此,它需要教师运用自己的语言技巧,把理论性的东西形象化,让学生喜于接受、乐于听闻,没有流畅和运用自如的语言是不容易做到的。如果课堂上两眼老盯着教案,看一句,讲一句,这样做,教师讲起来难受,学生听起来难懂,根本谈不上知识的体系是否完整,教学的结构是否恰当,知识内容是否详尽等等。当然教学的效果也是不会好的。所以,精心备课是使授课语言流畅的前提条件。教师只有将教材娴熟于胸,授课时才能左右逢源、挥洒自如。

二、语言要准确规范

政治课本身理论性比较强,基本概念和术语较多,都有特定的内涵和外延,是不能有半点随意性的;对于概念和原理的表述,含混不清、缺乏准确性的语言将影响学生的思维,导致学生对概念、原理的理解偏差,从而形成错误的判断和推理。因此,把握语言的准确性是教好思想政治课的基础。在讲高一《生产与经济制度》一课中有关“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地位和二者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问题时,明确强调这二者的市场地位是平等的,都要遵循等价交换原则,都要在法制轨道内开展平等竞争;但二者在我国基本经济制度中的地位、作用是不平等的,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而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学生就能从二者的市场地位和国民经济地位准确的区分它们。

三、语言要简洁明白

人们常说:“简洁是天才的姐妹,是智慧的灵魂”。在教学实践中常有这种情形:不同的老师讲授同样的内容,有的寥寥数语就能使学生心领神会,有的洋洋千言,却使学生不知所云。因此,在某种意义上,用最少的字句来表达尽量多的内容是对政治老师的基本要求,特别是在高三复习时,面对五本书再加上时事热点,更是要求老师讲课的语言概括简洁、一语中的,否则会引起学生厌倦。对每一章节的基本原理和主要内容均能提纲挈领地加以阐述,对学生知道的或不重要的不说或少说,点到即可;对学生不知道的或重要的则要多说或详说,说得恰到好处,详略得体。这样的授课艺术有高度的概括性,浓缩性,有很强的点化、启迪作用,能使学生从纷繁复杂的书本知识中理清头绪,思路清晰,豁然开朗。

四、语言要生动形象

生动和形象,是教师语言的最基本要求之一。 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理论性强、比较抽象且内容枯燥,要想让学生想听、愿听、乐听,教师必须把抽象的知识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通俗易懂,可结合名言趣闻、社会热点,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增强课堂效果。例如,在学习“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时,借用如下的比喻受到了同学们的欢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好比八宝粥,糯米是主要成分,但八宝粥里还有红枣和莲子等其它成分。只有把糯米、红枣和莲子结合在一起并以糯米为主才能称其为八宝粥。这里的糯米就是公有制经济,红枣和莲子就是非公有制经济。于是,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生们很快地领悟到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 运用通俗易懂的比喻,可把枯燥的知识形象化,使学生对这一知识点掌握得更加牢固深刻。

五、语言要亲切激情

政治课教师不能像不食人间烟火的菩萨、 正襟危坐的卫道士,而应该和蔼可亲。心理学家认为,融洽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师生心理相容能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要将“理”传达给学生,必须做到“情通”,然后才有教育意义上的“通情达理”,也就是“亲其师、信其言”,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

在讲高一《多彩的消费》一课“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这一必要性时,我向学生提问:“现在条件好了,还有必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吗?”同时,语重心长地和学生谈到:“无论是从传统美德还是从现时国情看,这种精神都不能丢。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尤其是青少年时期,奢侈消费,习惯过分优裕的生活,会使青少年养成好吃懒做、贪图享受的坏习惯,以至于丧失克服困难、努力奋斗的信心和勇气”。勉励同学们时刻记住我国的国情和奋斗目标,做一个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有为青年。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因为情深意切,也让学生们意识到了自己的消费行为不仅仅是个人的行为,而且是与社会责任联系在一起的,使学生的思想得以升华。正印证“鹅卵石成形靠的是水柔和的力量,而不是锤的敲打。教育学生,靠的不是坚如磐石的武力,而是柔和似水的智慧”这句话 。

总之,课堂的魅力从某种意义上讲,体现的是语言的魅力。而教师的语言水平能够反映教师本身的学识水平和思想水平,是教师个人修养的综合表现。古人云:“言为心声”,“慧于心而秀于言”。作为政治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语言艺术,它是一个成功教师的基本素质,更是让思想政治课绽放无穷魅力的催化剂。

参考文献:

[1]李长青.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性[J].试题与研究,2012(28).

[2]霍亚红.高中政治教学中语言艺术的重要性[J].中学时代,2012(3).

第8篇:教师的经济地位范文

一、中学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一)社会因素

1.社会地位偏低。受高考制度的影响,在中学文化课的学习被置于绝对优势地位,体育课变成了文化课的附庸,甚至被文化课占用,以至于中学体育课被认为是可有可无的,这也逐渐造成了社会上对于体育教师的错误认知。自从实行了绩效工资,体育教师与其他文化课教师相比,存在着同工不同酬、多劳不多得的种种不公平现象,使很多体育教师的心理产生了不平衡。

2.社会媒体的不良导向。一些新闻媒体对于体育课中伤害事故的报道往往有失偏颇,使得原本压力极大的体育教师更是如履薄冰。为了上课不出事故,只好减少上课内容,降低学习难度,尤其害怕上运动技巧类和运动器械类的课,唯恐在自己的课上发生学生伤害事故。在这种不良的情绪影响下,体育教师都背负着沉重的心理负担。

(二)学校因素

1.学校的管理水平偏低。目前有些学校存在着不重视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师的合理化建议不予采纳、不关心体育教师的生活困难等现象。同时,对在教学中发生的伤害事故,把责任完全推给体育教师,使体育教师背负着沉重的精神负担,产生了职业压抑感。

2.教师的考核制度不合理。体育教师工作量的评定与文化课教师无法比较,体育教师工作量大而又得不到合理的肯定。同时很多中学在骨干教师的培训和进修以及职称评定等问题上存在与其他学科教师不平等的待遇,体育教师的工作缺乏发展的机会,结果导致他们的教学能力衰退,个人发展受阻,产生消极的工作心态。

(三)自身因素

1.缺乏职业自豪感。中学体育教师所从事的工作很难在短期内见到“效益”,尤其是非毕业年级的教师。体育教师获得的职业自豪感远不如其他科目的教师那么明显。尽管自己努力工作,却得不到应有的认可,导致体育教师对自己的职业、前途产生困惑,慢慢地对体育教学失去了热情。

2.个人能力结构缺陷。学校体育改革的深入对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大多数体育教师知识结构单一,知识体系老化、缺乏理论修养,已经越来越难于胜任当前的教学改革工作。这不仅制约着体育教师向更高层次发展,而且使其心理压力逐渐增大、职业倦怠就容易产生。

二、中学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缓解策略

(一)从社会层面来看

1.切实提高体育教师的社会和经济地位。国外研究表明,在影响教师地位的诸多因素中,对教师工作重要性的评价和对教师的尊重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经济地位。教师的社会地位与经济地位是紧密相联的,离开了一定的经济地位而奢谈教师的社会地位是毫无意义的。提高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不仅要提高其经济待遇,还要制定相关的教育政策法规以保证学校和教师的发展与提高,切实维护体育教师的权益,使体育教师真正感受到这一群体为社会所尊重。

2.对体育教师建立合理期望。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一些家长过度依赖教师,社会对教师的期望相当高。众所周知,人的体质的提高是一个系统的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因此要认识到教师也是普通人,其能力也是有限的,应对教师抱有合理期望。同时,作为教师个体,也要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清醒的认识,特别是一些年轻教师,在职前培训阶段产生了一些不切实际的期望,当真正进入教学实践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各种差距时,就会产生巨大反差而带来压力与倦怠感。

(二)从学校层面来看

1.营造民主的管理氛围。在目前的学校管理中,管理理念的更新尚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可行的实践支持。现在中学普遍实行的仍然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教师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校管理中去,体育教师更没有发言权。因此,改进学校管理,首要的就是校长应实行开放民主的行政管理,赋予教师更多的专业自与更大的自由度,为教师提供更多参与学校决策的机会,从而使教师具有更强的责任感与归属感。

2.建立合理的教师评价制度。体育教师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高考却体现不出体育教师的工作价值,进而学校内部形成对体育教师的不公正评价,严重影响体育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因此需要结合体育学科的实际情况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工作评价和奖惩制度,以保证体育教师具有与其他教师同等的待遇,同时在进修培训和职称晋升时也要给予体育教师更多的机会,这样才会激发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避免教师职业倦怠情况的发生。

(三)从教师个体层面来看

1.正确认识职业倦怠,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缓解职业倦怠的关键在于正确认识职业倦怠,它“可能一次又一次地潜进我们的生命。如果我们学着识别自身职业倦怠的症状,并在危害产生之前捕捉到它,那么我们就能很快地恢复平衡,而不需要一个较长的恢复时期”。因此,教师要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递者,教师职业是高尚的。尤其在当前科技技术迅速发展、社会竞争日益加剧的时期,教师的工作更加显得意义重大。体育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些,才能克服职业倦怠情绪,积极从事教育工作。

第9篇:教师的经济地位范文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职业倦怠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2)010—0101—03

2008年初,《中国青年报》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74.6%的公众认为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每况愈下。[1]笔者认为,职业倦怠是影响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履行会产生消极作用。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概念与表现

职业倦怠概念最早是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弗登伯格(Her—bert.Freudenberger)提出的。他在1974年发表的《职业倦怠》一文中认为,“职业倦怠”是一种耗竭与疲劳状态,是由于个体不能确立自己的需要而紧张工作造成的。[2]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是马斯拉奇(Maslach)于1981年对职业倦怠的定义,即“职业倦怠是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情绪耗竭、去人性化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症状”。他认为职业倦怠由三个维度构成,即情绪衰竭、去人性化(也称为人格解体)和低个人成就感。其中情绪衰竭(emotional exhaustion)是核心成分,是职业倦怠的压力维度,指个体的情绪和情感处于极度疲劳、极度消耗的状态;去人性化(depersonalization)是职业倦怠的人际关系维度,指个体以一种否定的、消极的、冷漠的、麻木的、疏远的态度对待同事及工作对象;低个人成就感(reduc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是职业倦怠的自我评价维度,指个体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给予负面评价及工作效能感降低。

教师职业作为助人职业之一,近年来逐渐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伴随长期压力体验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这个概念包括了情绪衰竭、人格解体和低个人成就感三个方面的内容。[3]有职业倦怠的教师在工作中会表现出一些典型的症状,北京师范大学许燕教授根据多年的调查研究,归纳出教师职业倦怠的 6 大症状:

生理耗竭。表现为精力不济,经常疲惫不堪,极度疲乏或衰弱,身体免疫力下降,易患感冒或其他流行疾病,继而出现腰酸、头痛、肠胃不适、失眠等一些症状。

才智枯竭。表现为记忆力衰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有时神情恍惚,脑子一片空白。

情绪衰竭。表现为工作提不起精神,懒懒散散。并经常伴随沮丧、焦虑、敏感、神经质、烦躁、抑郁、无助、无望、消沉等消极情绪。

价值衰弱。表现为对教育工作的价值及意义评价较低,自我效能感低,自我评价不高,时常感到无法胜任工作,对教学丧失信心,工作变得没有意思,得过且过,出现消极怠工,甚至产生离职或转行的想法。

情感冷漠。以冷漠、孤傲、麻木不仁、猜忌、否定的态度对待学生与同事。总是想方设法回避与学生接触,师生关系不融洽,同事关系紧张。

行为攻击。一方面表现为对他人的攻击增多,如采用侮辱性、贬损性的语言对待学生;另一方面表现为对自己的攻击,出现自残行为,在极端的情况下甚至会选择自杀。

目前,国内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不容乐观。许燕教授对全国6000多名中小学教师的调查结果显示:大约有20%的教师受到职业倦怠的困扰,有16%的教师处于较高的职业倦怠水平。2004年9月,《法制周报》与新浪教育频道的在线调查结果显示,近六成的调查者出现了生理耗竭,47.1%的调查者出现了价值衰落感。根据曲铁华的调查,在珠江三角洲,26.3%的中学教师表示,即使工资比现职低,也愿意放弃教师职业。教师职业倦怠不仅影响教师个人的身心健康,而且会影响教师履行职责,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身心发展。

二、造成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分析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高发,除了教师个体因素影响外,主要原因是由于教师受到了来自社会、学校等多方面的压力。

1. 社会期望值高与社会经济地位满意度低的反差助长了教师职业倦怠的形成。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一直以来,教师被喻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反映出整个社会对教师的重视和期待;现阶段,教师还承担着“创一流”学校、创“品牌”学校的重任;独生子女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也对老师寄予了厚望。对教师而言,较高的社会期待值同时意味着较大的社会压力。

教师社会经济地位是指教师个人或群体在社会阶层中所处的位置,是由政治地位、经济地位和职业声望等要素构成的集合体。根据2010年《山西省中小学教师社会地位测评研究》课题组对山西省1340名中小学教师的调查显示,首先教师们对自己政治地位的满意度较低。表现为教师对教育系统内部政治权利内容规定的满意度低,教师政治参与程度较低;[4]其次教师们对自己目前的经济收入总体满意度较低。63.3%的教师对自己目前的经济收入不满意,只有9.3%的教师感到比较满意,0.5%的教师感到非常满意。[4]职业声望是社会公众对某种职业在社会生活中所处位置的综合性主观评价,反映着某一职业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程度。2010年,董新良对全国4003名公民的调查显示,在20种职业声望排名中,“初中小学教师”排在第15位,说明“初中小学教师”职业声望相对较低。[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