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阅读范文

小学阅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阅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阅读

第1篇:小学阅读范文

文学经典阅读的价值和作用

有利于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健全人格。小学阶段是学生构建健全人格发展的关键阶段,对小学生未来的成长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文学经典阅读能够引领学生在阅读中与智者对话,与伟人交流,在学生的阅读中渗透乐观豁达、不畏艰难、顽强进取等优秀品质,从而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书中所蕴含的人文内涵。钱理群说:“要阅读名著,就是因为每一个民族、每一个时代的精神都凝聚其中。”通过阅读四大名著,学生可以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瑰宝;通过阅读《老人与海》,学生可以学习老渔夫面对困难坚韧不屈的意志;“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人心齐、泰山移”等经典文学谚语更是蕴含深刻人生哲理,这些对于提升小学生文学素养、健全人格大有裨益。有利于树立正确阅读观,丰富精神世界。在互联网时代,人们的阅读是一种碎片化、娱乐化的“快餐”模式,而在这种日渐浮躁的社会群体阅读状态中,小学生的阅读观也极易走偏,形成走马观花、囫囵吞枣等错误阅读习惯。文学经典阅读过程恰好是一个沉静与思考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所进行的是一种“慢阅读”。这种“慢阅读”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文学经典进行精神互动,使书中的文字活起来,从而深刻理解书中的精神内涵,充实自我,还能够使书中的文化价值得到延展与增值,使学生在沉静中形成自我思考能力,帮助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学习,而这种学习方式符合客观读书规律,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读书观,提高读书效率,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有利于加强文学理解,促进文化传承。文学理解不仅表现在对文本的字、词、形、意等基础内容的认知和理解上,更表现在对文本所要表达传授的深层次含义的体会与感悟中。加强文学理解能力的修养,就是要让学生能够把自己所理解和感受到的东西用心和笔墨记录下来。通过文学经典阅读,强化教师在学生阅读中的引领作用,帮助学生在听、说、读、写每个环节中品味经典,能够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理解能力,锻炼学生对自己文学理解能力的价值判断,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另外,阅读经典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方法,阅读代表本民族文化的传统典范性文本,有利于学生继承民族的传统文化,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深远的社会意义。

小学生文学经典阅读现实困境

多元文化阅读方式,冲击文学经典阅读。在互联网信息爆炸时代,网络传播大大改变了传统文化传播方式,也改变了受众的阅读习惯。人们的阅读方式由纸质阅读转变为数字阅读,深刻阅读变为浅显阅读,严肃阅读变为娱乐阅读,越来越多元的阅读方式的出现不断冲击着传统的经典文学阅读,消解了其在人们心中的重要地位。相较于经典文学的沉静与思考式阅读,人们更乐于通过网络、电视、自媒体等以新兴的阅读方式来进行浅显阅读、快速阅读。以这种简单的阅读方式来理解经典,会使得人们丢失了原有经典文学阅读中思考与领悟体会的过程,加之“读图时代”“短视频时代”带来的更直观快捷的阅读体验,传统书本文字阅读特有的韵味和兴致被抹杀,经典在网络时代面前显得更加苍白无力。这些对于小学生来说都是极为不利的阅读环境。泛娱乐时代解构传统价值观念,消解经典文学价值。经典文学凝聚了一个时代的文化成果和现实价值,体现了一个时代的特征,代表了这一时代的主流价值。通过阅读经典文学,能够体会到其所包含的文明传承和价值演变。然而“娱乐至死”时代,各种文化过度追求娱乐,以消费主义、享乐主义为核心,其内容浅薄空洞、粗鄙搞怪,毫无价值可言。而大众对这种文化的过度追求,带来的是精英知识阶层的集体失语,冲击的是受众的伦理道德思想观念,淡化的是严肃阅读带来的深度价值思考,进一步消解的是经典所承载的价值观念和精神文明。经典在娱乐化过程中解构了其本身所蕴含的精神文明价值和人文价值,因此也就失去了其作为经典的价值和意义。应试教育下,文学经典阅读功利化。素质教育虽然一直被国家提倡,但是由于历史因素以及大环境影响下的教育观念和教育体制问题,应试教育依旧无法得到根本性的改变,而这种应试教育模式又影响了小学生的文学经典阅读。应试教育下,分数和考试是老师、学生和家长关注的焦点,教育更强调教师对学生知识技能的传授,限制了学生学习的范围和主动性。这种模式下,家长只买能够切实提高孩子成绩的教辅书,老师只教考试范围内会出考题的经典阅读篇目,而真正的人文素养教育却未能落实,经典被搁置一旁无人问津。功利化阅读的背后是学生对传统文化背景了解的不深入、对经典文学价值内涵的不理解,这种急功近利的阅读目的最终阻碍了文学经典阅读的发展。

在文学经典阅读中培养小学生的阅读素养策略

家校联动营造良好经典阅读氛围。培养小学生的文学经典阅读习惯,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需要学校、家庭积极联动,从而营造全面良好的经典阅读氛围。学校要通过加大文学经典阅读的宣传力度,来使学生对经典文学产生出时代敬畏感,树立经典文学的深刻人文内涵形象,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具体可通过设立经典文学书目专栏、开办文学经典讲座、成立文学经典阅读社团等活动来调动小学生文学经典阅读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沉心静气阅读,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体悟。而家庭教育是学生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家长对孩子有着言传身教的作用,父母的一言一行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该有效安排孩子的文学经典阅读时间,帮助孩子理解作品中的深刻人文内涵,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改变小学生对经典文学的刻板印象。提起经典文学,多数小学生对其的印象是生涩难懂、内容冗长、人物关系复杂,从而渐渐失去对其的阅读兴趣。这要求学校和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创新教育教学方式,紧跟时代步伐,合理运用新媒体技术手段,努力寻求切合学生实际的阅读方式,具体可通过多媒体来向学生们生动形象地展示作品主人公,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手段帮助学生对作品内容进行沉浸式交互体验等,这些都可以为学生提供文学经典阅读的技术支持和丰富资源,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使学生在快乐中阅读。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对晦涩难懂的文学作品进行简要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从而改变学生对其的刻板印象。脱离应试教育桎梏,拓展经典阅读范畴。应试教育下,学生只能阅读与考试有关的文学作品,这些功利化的阅读使小学生对经典文学内涵的理解浅显狭窄,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小学生对文学作品理解与感悟,同时也不利于优秀文化的传播和传承。因此,学校应该充分发挥其在学生学习中的主导作用,积极开设文学经典阅读课程,在学生应学的经典文学作品之外,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结构来拓宽小学生的文学经典阅读范畴,明确文学经典阅读目标,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从而启迪学生智慧、陶冶学生情操,在文学经典阅读中让学生回归经典,感受时代的变迁与传统文化价值的积淀,促进经典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第2篇:小学阅读范文

怎样进行小学低段阅读教学,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通过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是阅读活动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还处于自由自在的玩耍、游戏状态,突然进入严肃、规矩的小学学习生活,孩子的乐趣需要延伸、继续,同时也要上升到新的层次,开拓新的方法和途径。而阅读可以为学生认识世界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为学生提供无穷无尽的乐趣。在教学阅读的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世界的同时获得快乐,让阅读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在现实世界得不到的快乐,孩子可以在想象世界中获得,让学生能够感受到阅读的快乐,从而激发阅读的兴趣。

二、让字词教学未阅读打基础

低年级学生的言语特点是短句多,以词代句多。识字教学的时候就要从这样的特点出发,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扩词,并且适时引导扩词成句,扩成超过单一意义的句子,甚至句群。平时就要注意有效地激发学生将他们日常生活中所积累的言语运用起来,并成为字词教学的重要补充,实现课内外的融合,立体地进行字词教学。教师还可以继续引导,把有一定情节的内容加进去,激发兴趣,让学生继续扩展。这样,在教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引导下,学生就会很轻松地说出或写出一段比较完整的有一定意思的话。这样的做法持之以恒下去,往往会形成孩子们别具特色的课间言语游戏,那就会取得更加大的成就。为学生创设情景,以词带句,并能用句说话,为阅读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揭示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以教材为媒体,实现老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就是对这一理念的落实。

第3篇:小学阅读范文

关键词:课外阅读;兴趣;方法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可见阅读的重要性。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阶段的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知识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开展课外阅读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巩固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学得有兴趣,学得扎实,学得活。因此,扩大课外阅读量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但是对于乡村学生来说,要想扩大课外阅读量,还存在许多问题和障碍。笔者结合自己十余年的教学经历,浅谈在乡村小学中如何进行课外阅读教学。

一、激发兴趣,使学生乐于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书,学生才愿意主动去阅读,去探索,并且在阅读中获得快乐,从而在快乐中收获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课堂氛围,让课堂成为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良好平台。比如,笔者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鲸》时,农村学生大都没有见过鲸,课堂开始,采用设疑激趣导入:“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并出示课件展示蓝色大海,再问:“美吗?就在这美丽的蓝色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宝藏,生活着千奇百怪的海底动物。其中有一种动物号称‘海中之王’,它的形体庞大,比大象要大得多。你们知道它是谁吗?”接着播放视频展示鲸在大海中活动的画面,让学生仔细观察后回答“这是什么动物?与别的动物相比有什么不同或相同的地方”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课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搜集介绍鲸或者其他动物的文章、书籍,并且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以此来开阔学生的视野,使他们乐于读书。

二、教授方法,使学生善于读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及,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这足以说明方法的重要性。新课程改革让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开始重视课外阅读,但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他们的课外阅读缺乏恰当、明确、系统的指导。许多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或者从课堂的学习中已经有了阅读课外书籍的兴趣,可他们却不知如何“读”。因此,在课外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掌握方法才是最有价值的。

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教给学生一些必要的阅读和读书方法。针对高年级学生,我要求学生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且延伸到课外阅读。在课外阅读时要求学生做好笔记、善于摘抄、勤于批注等,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再者,我会教给学生一些读书方法并根据实际情况来运用。如篇幅长、难度大的文章或书籍,我会让学生采用“泛读法”;对于只需要从文章或书中选择有用的资料时,我会推荐学生使用“浏览法”;针对报纸杂志类的材料,我会让学生采用“通读法”,意在读懂、读通;对于名篇佳作,我推荐学生使用“精读法”,要做到细读多想,反复琢磨和分析......

三、营造环境,使学生勤于读

阅读环境是学生进行阅读的前提条件,对于小学生来说,课外阅读环境对他们的阅读能力发展尤为重要,但他们的阅读环境却受到各方面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

首先,家庭环境。农村家长的自身素质有其局限性,认识度不够,再加上平时为了家庭生活忙碌着,留守儿童偏多,即使家长在家也很少有时间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因此,笔者认为要改善学生的家庭阅读环境必须先要让家长改变观念。一方面利用方便快捷的通讯方式多与家长进行沟通,另一方面提醒家长要提高自身的素质,更好地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且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物质环境。

第4篇:小学阅读范文

一、培养经常看书报的习惯

1.好看书的习惯。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又说“乐之不疲”。对于读书来说,亦是如此。兴趣乃是阅读的能力,因此,我们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我利用课前或课余时间向学生讲诗、文、短篇佳作,或精彩片断,讲得绘声绘色、惟妙惟肖,但又如蜻蜓点水,浅尝即止,使学生听了心驰神往,想一读为快。为了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动学生办“知识长廊”,利用黑板报由学生轮流定时登出格言、谜语、小事故、讽刺与幽默等。通过这些活动,有效地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好看书的习惯慢慢就培养起来了。

2.看好书的习惯。课程标准谈到要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其实好读书就是培养学生的基本习惯,让他喜欢读书,并且把书读好。还要读好的书,这个层面上的意义是非常多的,大家要注意读整本的书。还要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就是课文以外的所有的阅读材料有很大一部分要靠学生自己选择。一本好书拿在手,若不知该如何读,就毫无作用可言。所以,读书要读好书,要读思想健康的书。根据每个学生的爱好,指导学生如何读书。如爱好科技的学生,可指导他们多读些《十万个为什么》这类的书;爱好童话的学生,指导他们多看些《格林童话选》一类的书等。总之,要根据各人的爱好,选择不同的读物,从而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养成看好书的习惯。

3.养成博览的习惯。多看书报,就能接受新知识,捕捉即时信息,丰富见闻,拓宽视野,陶冶情操,益于思想与写作。因此,教师通过推荐优秀课外读物,带领学生领略精彩的“外面世界”,将大大激发学生读书看报的兴趣。我在倡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中的名人,如高尔基、鲁迅、等榜样性人物小时候勤奋读书的故事,带领学生体味他们当时的读书环境,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望,刺激学生的读书欲望,让学生带着坚定的理念在书海中遨游。此外,身边的人、身边的事也是激发学生读书欲的好教材。我以课堂为主阵地,以课外活动为突破口,让学生领悟到广泛阅读课外书籍能丰富知识,陶冶情操,提高鉴赏能力。在阅读中丰富心灵世界,获取精美食粮。

4.用好看书的方法。书选好了,还要有好的阅读方法。教师在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时要教给学生多种读书方法,如读记叙文,要弄清六要素,了解大意,欣赏好词句,理解中心。读说明文,要明白文章说明了什么事物、有什么特点,还要看文章是按什么顺序、从哪些方面、用什么方法进行说明的。读议论文要弄清文章的论点、论据是什么,弄清作者是如何论证的。在课外阅读中,如持之以恒地训练,学生就能掌握课外阅读中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学生掌握了读书的方法,就能促使学生“好读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培养写读书笔记的习惯

写读书笔记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是学生必须掌握的读写基本功。要求写好读书笔记,其目的在于积累语言材料,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巩固记忆。有了丰富的语言材料,才能活跃思维,为思维的开展与深入提供广阔的背景,提高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为写好习作打好基础。指导学生读文章或书,通常采用的读书笔记形式有:

1.标记式。阅读时遇到生字、新词、好句子,如果是自己的书,则可以字旁做记号,或圈或点或画线。

2.批注式。在自己的读物上,直接写上简单的感想、批语、疑问等。

3.摘录式。摘录书中优美词句、精彩片断。

4.提纲式。用简单的语句或条举形式编写内容要点。

5.表格式。印制卡片,要求在阅读中逐步填写完整,主要内容有阅读日期、题目或书名、题目或书名、作者、出版单位、体裁、主要内容、主要写作特点等。

6.札记式。把心得、体会、评语、质疑等记下来。

7.简析式。简析是个好方法,它是介于编提纲和写体会之间的一种过渡形式。简析法要求学生按下面规定的项目填写:第一项写阅读文章的题目或书名;第二项写作者或出版社、文章大意、优美词句、读后感受。这种简析可统一制印成如上面格式的卡片,简单易行,颇受学生欢迎,有利于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发散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分析和理解文章的能力。

三、培养读后提问的习惯

第5篇:小学阅读范文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语言训练有被削弱的严重倾向,这不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本文结合新课标的精神,阐述了语言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并对阅读教学中如何实施语言训练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一、语言训练的现状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语文教学在繁荣的背后出现了不少值得忧思的现象,其中一个较严重的问题就是语言训练的削弱。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很多教师重视了“自主”、“合作”、“ 探究”、“开放” 等阅读形式,语言训练的内容越来越少。我们很难看到老师带领学生扎扎实实地学词写字,也很难看到老师切出大块时间进行默读、复述、背诵等训练。即使有了这样的训练,也因为过分强调了自主而使得训练不到位;过分强调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缺乏表达的规范性;说写的交流只重视内容的反馈,忽略了语言的形式,且经常得不到时间的保证;教学中逐渐淡化了基础知识的落实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二、《语文课程标准》的有关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了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言是工具,对工具的掌握、使用和操作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技能。语言技能的形成必须经过训练。这种训练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练习。既有明确的目的,又要有科学的方法。其实传统的语文教学进入误区主要原因是对学生的训练太呆板、太僵化、太机械,学生学习知识是完全意义上的被动接受者,并且主要为应试服务。在新的课改实践中语言训练不能取消,而需重新构建,语言训练不仅是指语文智能的培养,而且浸透了语文情感。在内容和目标上,既包括外在语文行为的训练,又是指导包括内在态度和价值观的培育。二者是相互转化和相互建构的,是统一的。《语文课程标准》 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最终目标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其中知识和能力教学任务的完成,必须依赖适当的方法,经历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能强记强训。另外,学生知识的习得、能力的形成过程应积极主动,重视情感体验,才能转化成素养,因此三维目标必须整体推进。

三、阅读教学中如何落实语言训练

1、树立新的知识观。传统的语文教学仅以知识技能为价值取向,注重知识的系统性、 完整性,导致了课程实施中的以灌输为主,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忽略了学习方法。张志公先生说过,“不能把语文课搞成一门纯粹的知识课,而以知识为先导以实践为主体并以实践能力的养成为归依的课。”因此,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大胆地舍弃那些无助于孩子学习语文的“知识与能力”,而对学生形成语文素养的知识与能力,则要坚持训练。在新课程视野下,语言训练应该赋予其崭新的时代内涵,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掌握必要学习的策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基本的学习技能。语言训练要融合在新课程生机勃勃的教学中,不着痕迹,同时又扎扎实实。

2、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语言训练的策略。任何教学理念,如果不转化为教学行为,是毫无意义的。因此,语言训练必须要切入到课堂这一领域,才能取得实效。 (1)重视语感的培养。语感的培养重在引导学生去感受。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多种策略,指导学生领悟语言内涵,增强语感。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加以想象,用稚嫩的语言来描述各种动人场景。这些环节的设置是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使他们听与说能力同时得到训练。

(2)引导学生学会针对语言提问题。在阅读教学中,语言问题只限于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并且多数在学习课文之前进行。学习课文中,学生提的问题往往是偏向内容性知识的,教师把握不好,就会使教学陷入单一的内容理解中去。因此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启发学生提出有价值的语言问题。

(3) 在课文的语言留白处训练。好的作品往往是一个空框结构或召唤结构,给读者留有广阔的思考空间和补白天地,这种“留白”,正是我们可以细细咀嚼、细细品味的精妙之处。每遇这些地方,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并且用语言文字表述出来。

第6篇:小学阅读范文

一、读练结合习惯的养成

我们知道,动手操作是促进理解、减少数学学习困难的有效手段。而解题练习又是巩固数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培养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重要途径。与其它学科相比,数学学习尤其离不开操作、练习。在阅读 学习中,倡导读做结合、读练结合,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把已初步理解的一些知识,运用到新的知识情境中去,用新的知识体系去解释新的现象。这种过程既是知识的复现,又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新学知识的理解记忆,同 时也有助于学生把凝固的认知结构转化为能动的能力,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素质。

如“圆的认识”中,学习圆的画法。当学生阅读了画圆的基本操作步骤以后,及时要求根据教材中规定的步骤试着先画一个圆。画好后讨论:①画圆时,有一只脚固定不动,是哪只脚?②在纸面上不停移动的是哪只 脚?它是怎样移动的?③同学们画出来的圆有大有小,那么什么情况下画出来的圆较大,什么情况下较小?最后再要求学生画指定大小的圆。经常进行这样读练结合的教学,潜移默化中,学生便逐步养成了读练结合的良好习惯

二、应用题的阅读

应用题是小学数学的重点和难点,新课程背景下的应用题教学,应用题的呈现要更加贴近社会生产、生活的实际情况,应该努力实现应用题呈现形式的多样化,除文字叙述外,还可以用表格、图画、对话等方式,适当增加有多余条件和开放性的问题,向学生提供鲜活的、真实的、有趣味的和具有探索思考价值的数学问题,以凸显应用题的问题特征,培养学生的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现在经常发现解应用题不会分析,有的题孩子解答不出时,只要教师将题目读一遍,有时甚至读到一半时,他就会叫道“哦,原来如此!”?原因就出在学生的阅读能力上,特别是在解应用题上显得非常重要。我认为学生在读题时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通过我平日的观察,有的同学在做题时,根本没把题读完就动手解答;又或者在读题的过程中,添字、漏字,关键性词没有注意到,理解错误了,题做错也就不足为怪了。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指导学生读题,从整体入手,把关键性的词作上记号,深入地理解。学生自然而然就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提高了阅读应用题的能力和经验,为顺利、正确的解答应用题打好了基础。

三、推荐数学课外阅读书籍,加强阅读指导。

第7篇:小学阅读范文

关键词:小学生;阅读心理;阅读指导

目前我国小学生阅读心理现状不容乐观,具体表现为:不懂选择的盲从心理,只重阅读数量、不作深入思考的浮躁心理,不动笔墨、不爱讨论的慵懒心理,被迫阅读的敷衍心理,读书单一的偏爱心理,只读教学参考书的功利心理等。专家认为,之所以会产生这些心理现象,是因为阅读过程总是夹杂着复杂的心理现象而产生阅读效应,即阅读者因参与阅读活动而产生的感知、思维、情感、意志、注意力等心理现象。这种阅读心理随着阅读能力的提高,呈现纷繁复杂的变迁状态,对阅读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关注小学生的阅读心理发展状态,对其阅读能力提高起着重要作用。

一、学生阅读心理的差异

为找出小学生阅读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学者研究制订了一份小学生阅读心理调查问卷,它的理论建构是把小学生阅读心理划分为七个因素,即阅读感知、阅读记忆、阅读思维、阅读情感、阅读意志、阅读注意力、其他影响因素。其中感知、记忆、思维、注意力属智力因素,情感、意志、其他影响因素属非智力因素。随机抽取我校550名学生做这份小学生阅读心理调查问卷,结果表明:

1.年级不同在阅读心理上存在差异。在阅读感知、记忆、思维等智力因素对比上,一二年级的相关值低于五六年级,却高于三四年级;在阅读情感、意志及其他影响因素等非智力因素对比上,一二年级的相关值也高于三四年级。这个结论看似有违小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特点,但经过观察可以发现:(1)读物变化。幼儿期读物是图片、卡通画,完全是图的形式,一二年级读物图文并茂,由图片向文字转化,这些形式都吸引儿童,使他们喜欢阅读。三四年级读物是拼音或文字读物,三、四年级受识字量所限,词汇积累不多,阅读文字图书有一定的困难,导致阅读兴趣弱化。(2)阅读指导断档。小学生阅读兴趣的巩固和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循环往复的训练过程,需要家长及教师长期关注,并依据学生阅读状况的变化进行经常性指导。但事实上,家长只注重孩子学龄前的阅读指导,幼儿时期都是家长读给孩子听,一二年级是幼儿期的延续,家长仍会陪孩子阅读。三年级以后家长认为孩子已经有了阅读经验,加上依赖教师指导,于是多数家长不再过问孩子的阅读。而在学校,教师过于注重阅读的功利性,较多在阅读方法、技巧及具体文章的解析上下功夫,忽略了学生阅读心理的研究与指导,致使在三四年级学生的阅读指导上出现空白。

2.性别不同在阅读心理上存在差异。小学阶段女生发育比男生早,带来的心理影响是:女生在语言能力、辨别色彩能力、机械记忆、形象思维、对细节的知觉和观察方面比男生强,加之女生耐心细致、学习主动、做事持久,对文字阅读兴趣浓厚,从而女生在阅读感知、阅读能力上普遍比男生强。

3.生源地不同在阅读心理上存在差异。来自城市、乡镇、农村的小学生在阅读能力上呈递减趋势,主要是城乡之间的经济、文化、家庭教育观念上的差异所致。

二、阅读指导的方法

针对阅读心理上存在的这些问题,为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阅读指导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突出“接受主体”地位,给小学生提供长期有效的阅读指导。教师应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制订不同的阅读指导计划,低年级注重阅读兴趣、习惯的培养,中年级注重工具书使用、检索能力的培养,高年级注重阅读方法、技巧的培养。并根据小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开展各年级不同特色的读书活动,如低年级开展画故事、讲故事比赛,中年级开展写童话、演童话比赛,高年级开展写读后感、编阅读小报等活动,以活动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逐步提高。

2.综合运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提升小学生阅读品质。阅读是各种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过程,智力因素是成功阅读的基础条件,非智力因素是成功阅读的根本动力。家长和老师应给孩子更多的阅读选择权,让他们读感兴趣的书,或开展亲子共读,及时帮助孩子读懂作品,获得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知识积累。注重培养语感,提高孩子对语言文字的直接、正确、敏锐的感受能力,激发他们的内在情感,用心体验作品表现出的精神内涵及字里行间蕴涵的旋律、诗意和激情,有效提高阅读品质。

3.大力倡导阅读从娃娃抓起的理念,积极开展各种儿童阅读推广活动。阅读是人的基础生存技能之一,学会阅读必须从娃娃抓起,这应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每个家庭、每所学校乃至全社会都应该为孩子营造一个健康、宽松、良好的阅读环境,在孩子的心灵深处播撒下阅读的种子,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绽放出绚丽的花朵。

参考文献:

[1]杨丽珠,邹晓燕,刘雯.儿童心理学纲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

[2]张必隐.阅读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3]李广建.青少年阅读心理与读书方法[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7.

[4]储晋.教会孩子阅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刘翔平.不会阅读的孩子:如何帮助阅读障碍儿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6]王增奎.阅读策略与技巧[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第8篇:小学阅读范文

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与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以及自我的学习能力有着密切的联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不但能够加强小学生阅读过程中对作品情感的体现,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和文学知识,从而让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阅读语感,通过自己的理解去解读和品位文学作品中丰富的知识内涵和情感需求,让学生从小就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还能够进一步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和阅读范围,因此,在学生小学阶段应该指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明确具体的阅读能力概念。现阶段的语文阅读现状使教师的语文阅读能力与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都不高,这就需要我们对语文教育不断思考并加强认识,还要不断加强对小学生语文阅读习惯培养的重要性认识。因此,做好小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十分有必要。

一、培养小学生阅读习惯需要我们更新观念,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小学生阅读教学应该以发展学生语言能力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心理素质的发展,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的培养就是以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为基础,并在发展这些能力过程中发展学生的一般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小学生阅读习惯,作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积极开展本校教师培训和语文教研工作,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学校应该积极组织教师进行深入的学习和讨论,通过对现代教育理论进行深入研究,认识到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的重要性,然后通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双重教育环境,不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其次,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要精心布置校园环境,认真做好校园图书馆的管理工作,保证学生在课余时间能够随时到图书馆借阅图书,同时,还要在各个年级和班级设立图书角,营造良好的教室阅读氛围,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多利用课余时间学习和阅读,教学课时中至少每周有两个课时用来阅读,让学生安静的看书,在教室中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最后,避免小学生盲目性阅读。小学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很强,求知欲望十分的强烈,学生喜欢看书,但是小学阶段的学生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因此,在读书和阅读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做好辅导和教育工作。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接收水平,帮助小学生选择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避免小学生所选择的书籍与他们自身年龄阶段不相称。此外,在现在的图书市场中,书刊的种类鱼目混杂,小学生思想和心灵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侵蚀,教师在为学生选择课外读物时,一定要保证积极向上,语言文字没有错别字,这样的阅读内容才适合小学生去阅读和学习。

二、注重教学方法引导,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首先,应该制定课内外学生读书档案,训练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和信息处理加工的能力,从而切实提升学生的阅读综合能力;其次,教会学生多样化的阅读方法。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教师应该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采用精读、略读相结合的模式,切实提升小学生阅读的效率。第一,教会学生精读。对于名著、名篇和名段以及学生自己喜欢的段落应该引导学生进行精读,甚至要熟练度到能够背诵的程度,要引导学生动手和动脑,做到口到、心到、眼到、手到,让学生从小就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第二,教会学生速读的方法。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小学阶段五六年级的默读读物一般每分钟不低于300字。因此,为了培养学生快速捕捉信息的能力,要在课堂上不断训练学生提纲挈领快速略读方法,保证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阅读较长篇幅的文章。同时,还要把握文章的主题大意。在训练学生过程中,教师应该提示学生把握中心语句和重点词语去理解文章的意思,通过把握中心语句和掌握略读方法,能够了解文章的段落大意。第三,对于不同的文章类型应该要求学生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例如阅读童话作品主要让学生重视童话的情节,阅读人物传记关键是对主要人物的形象和思想情感进行理解,阅读诗词应该让学生透彻的理解文章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表达,阅读说明性文章,应该明确文章中事物的主要特点和功能。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文章的类型,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相应的阅读方法,而且还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逐渐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和学习的习惯。

第9篇:小学阅读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阅读能力

一、前言

近年来,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对小学生教育教学质量给予的关注越来越重视,其中对小学语文阅读方面教学的关注也比较多。因为小学生语文的主要环节就是阅读的教学环节,加强小学生阅读的能力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很重要的一部分。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水平的主要之处也在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育的几点心得

传统的教学方法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个性,阻碍了学生充分发挥自身思想思考的潜力。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了分析,觉得可以通过以下几点去增强小学语文阅读教育教学水平:

(一)确立学生自我学习、阅读的主动地位

在阅读的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阅读的主动性,老师与同学的对话、学生之间的对话是最根本的对话,可是老师必须要认识到对话的主体不是老师,而是每个学生。老师要加强学生独立和自主的阅读,让学生在自我阅读中学习和构建知识就是文本的用意,要让学生自己阅读,并学会自己阅读,因此学生阅读的能力要全方位的去培养。这就要求学生准确地了解文本,在具体环境中去领悟、体验和理解文本语言的意义与作用。

例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一是学生对不太熟悉;二是人们自发地聚集到长安街送别总理的感人场面学生没有亲自经历,这对他们理解课文内容有一定难度。我校一位老师在讲读课之前,让学生从报刊上收集有关的资料和图片,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这些材料,这堂课就上得非常成功。学生有了这种主动习惯,对于学习其他课文,就会主动查找相关资料,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好课文,也为将来收集,整理信息打下基础。

(二)引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最好的老师就是“兴趣”,语文的学习关键在于对阅读的兴趣。对阅读产生兴趣就是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有力条件,学生只有喜欢阅读,才能够把语文学好。怎样能够让学生在阅读中有呢?主要是看老师教学过程中创建的情境,采取的有效引导方法,创建各种问题,留下想象的空间。语文教材和儿童生活比较相近,符合儿童阶段身心发展的规律。所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课本教材的学习要联系学生心理的发展特点,使用现代化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倾听美的声音,欣赏美的画面,感受美的形象,引发学生的表现力,鼓励学生有见解的表达,发挥学生的独特个性,让阅读成为学生展现自我的舞台和赏心悦目的享受。充分地调动和激发了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趣。小学低年级的课文大多是声情并茂的文章,用表演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使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新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正是从发展语言入手,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活跃学生的思维。因此,我们必须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开始。

(三)加强学生阅读的能力

阅读是语文这一学科的特色,阅读和理解课文重要的方法就是默读和大声朗读。语文教学有丰富深刻的蕴含,其中“读”的作用是不可取代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三分诗,七分读。”在语文教学中,更能突出用读来代替讲的作用,语文中有很多语言是模棱两可的,具有一定得模糊性,有时候只能意会,不能言传,“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学生要能够对一句、一段乃至全篇课文通顺、流利地读好,运用正确的语调、恰当的语气,能够理解课本内容,并能准确地概括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就要做好加强提高阅读能力的目标。在读中引导学习,才能更好的完成语文的教学任务。

(四)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理解语言,不仅要理解语言所表达的具体内容,还要体会蕴含在语言中的感情,特别是作者不直接表达的、比较含蓄的情感。因此,感悟作品,对学生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

例如:《草原》一课教学中,教师课前可播放赞美草原的歌曲,播放描绘草原景色的课件,创设情景,让学生入情入境,从而激起学习课文的兴趣。教师在引导学生细读第一段时,抓住景物品词句,先读出感受再读出情感,从而体会作者老舍先生是如何触景生情的,然后把作者的感悟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感悟。后面描写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情谊时,可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这样,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感悟作品,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水平。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阅读指导要抓好起点,激发兴趣,在指导学生阅读过程中,力求形式活泼,注重实效,既注重过程,又适当评价,切实通过课外阅读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实现语文学科教书育人的目标。只要我们遵循母语语言规律,阅读教学规律以及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和情感的体验,在教学中组织引导有效地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陶冶着学生的情感,而且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不断提升着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