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体科学范文

人体科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体科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人体科学

第1篇:人体科学范文

一、人和宇宙

(一)人和宇宙:

人是巨系统,宇宙是超巨系统。人是宇宙的精灵,人体科学的奥妙和宇宙的奥妙交织在一起。宇宙诞生的历史太长太长,人类诞生的历史太短太短。如果我们把宇宙诞生的时间隧道压缩成24小时,地球人诞生的时间还不到1分钟,人类研究宇宙的时间还不到0.01秒钟。尽管如此,古代我们民族的圣贤智者在2400多年前,就用人类特有的智慧,采用心灵沟通的办法,来探索宇宙,了解自然和人体自身。现代,近几百年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特别是1916年现代宇宙学的诞生,以及1990年4月美国哈勃空间望远镜送入太空后,对宇宙的观察和研究达到了空前的程度。现代对宇宙的研究,主要是用观察的方法、物理研究的方法和考古的方法。

纵观古代和现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研究,我对宇宙生成学和宇宙结构学作这样的概括:宇宙生成学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宇宙虚空界,即宇宙的本原态;第二层次是色界,即在宇宙大爆炸产生第一批恒星后,出现各种实体物质和能感观到的景色;第三层次是欲界,即在宇宙的星球里出现了海洋,有植物、动物、智能生物,特别是出现地球人之后,对各种欲望追求无穷。宇宙结构学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宇宙的本原态物质。它叫浑元气,隐而无形,似亡实存。二是宇宙万物都由阴阳物质构成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这个整体中,一类为常态的自在之物,它是具体的实存在;另一类为非常状的自为之物,它是抽象的虚存在。现代对宏观宇宙的探索以及对微观物质的研究,在万物负阴而抱阳这个认识框架下,很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1.人类认识宇宙始于自然。人类在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中,不断追求对天、地、人的认识。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圆地方”,现代经科学研究得知宇宙诞生于140亿年前的宇宙大爆炸。2003年2月12日,美国航天局(NASA)公布了探索器拍到的宇宙“婴儿期照片”,测出了宇宙的实际年龄是137亿年。

2.宇宙规律:总的规律是从无到有,从有到无。对人类影响最大的主要规律:(1)阴阳互体;(2)螺旋运动;(3)逐渐变化;(4)优胜劣汰;(5)相辅相成,物极必反。

3.小宇宙和大宇宙的关系:人是小宇宙,经科学家考证,人体的元素包含着宇宙形成三个主要阶段的缩影。人不仅是宇宙中的小宇宙,而且是个开放的巨系统,他受宇宙超巨系统的制约和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受宇宙物质的影响。这个物质指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已知的和未知的,有些是现代科学仪器探测不到的,但练功有素的人能感觉到。活着的人随时随地都和宇宙进行物质交换,交换受阻的话,人就感到不舒服,甚至生病,大受阻就生大病。另一方面是受宇宙精神的影响。所谓宇宙精神是指宇宙中除地球人以外的智慧生命体的精神和人类潜意识体的影响,有些练功有素的人通过自发的信息交换都能感知到,这是因为人类生命的灵性与宇宙灵性相通。

(二)古代宇宙学:(略)

(三)现代宇宙学:

1.现代认识宇宙的科学:

从牛顿定律、哈密顿方程、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等等一直到霍金、彭罗斯给我们绘制了宇宙演变、变化的历程,给我们认识宇宙的诞生、发展和消亡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2.我们现在的宇宙:

(1)人类认识宇宙,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由“天圆地方”一“地心学说”一“日心学说”一现代宇宙学。

(2)现代科学对宇宙的认识。宇宙诞生于“大爆炸”,终结于“大挤压”。宇宙“大爆炸”始于“奇点”,“奇点”是个超物质、超能量、超时空的聚合物,是个巨大的能量场。“奇点”爆炸后经过冷却,大约经过30-50万年后,宇宙进入绝对黑暗时期,一直等到第一批恒星形成,才重新点亮了它。因此,观察、探测第一批恒星的形成,成了科学家们研究宇宙的重点。没有第一批恒星就没有银河系、太阳、地球和人类。

(3)我们现在的宇宙。太阳是银河系的成员之一,经科学家的长期观测,在银河系外,大约有1000亿个像银河系这样的星系,统称河外星云。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宇宙是由空间、物质、时间构成。空间是宇宙的框架,物质是宇宙的内容。时间,宇宙没有统一的时间体系,这个时间是地球人用的时间单位。

3.对宏观宇宙的研究:

(1)对宇宙的鉴测手段。

(2)对宏观宇宙的研究:A.宇宙在膨胀。B.宇宙中的射线:远红外线、X射线、γ射线。C.宇宙中的特殊星体:中子星,白洞、黑洞,磁星。D.超光速和宇宙中看不见的物质:超光速,反物质,暗能量,暗物质,隐形世界。

(3)银河系、太阳、地球和月亮。

4.对微观物质的研究。

二、步入殿堂

(一)瑰丽的中国古代文化:

气功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颗明珠,它以《道德经》、《易经》、《黄帝内经》作为理论框架,以“天人合一”和“身心合一”为其指导原则。

(二)人体生命的奥秘:

1.人体生命的奥秘和宇宙形成有关:

(1)人体生命运动的内涵:A.人要经历一个由生长、壮大到衰老、死亡的变化过程。B.人是万物之灵,但存在着善恶的双性变化。C.人要很好地利用宇宙中的气物关系。

(2)人体生命的奥妙架构。什么是人体生命的奥妙架构:人体生命是由阳性的物质结构而成的血肉之躯、阴性的潜藏于物质结构中的能量结构以及性灵结构中的精神意识所组成。人体的血肉之躯由显性的七大系统、隐性的经络系统以及统帅显隐系统的水系统组成。人体生命的性灵结构――精神意识,它可分为两个层次:显意识和潜意识。

第2篇:人体科学范文

1高校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改革的目的

从我国高校的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来看,表现出了非常有特色的实验内容、实验器材与实验应用,通过结合人体静态与运动态的机能变化,来开展运动人体科学的实验研究。受到运动人体科学实验特殊性的影响,实验项目设置的开放性、创新度等有了非常大的可利用空间。当下的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一方面要帮助大学生学会基本的实验操作方法,还要帮助大学生提升实验创新设计的能力。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教材基本实验设计所表现出来的精致性,更要帮助大学生去感悟和思考实验设计者的实验研究思路,从而更好地达成实验操作的目的。当前,我国高校的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内容主要有运动人体解剖学、保健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等人体科学实验,从当前的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的发放来看,大部分采用的是分学科教学方式,即各教师根据相关课程实验的基本要求,来开展所教课程的实验内容,这难免会造成学科间的联系不强,影响了大学生所学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考量。

2高校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改革的策略

2.1提升运动人体科学模块化教学的精准使用

通过对当前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所在高校的实验教学状况分析,大部分高校使用的是分课程教学的方式,即不同的教师负责所授课程的实验教学,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出现交叉重复的问题,导致运动人体实验课处于较低的层次,并且实验缺乏系统性,很难有效地提升大学生参与运动人体科学实验的积极性,实验创新与应用能力更难以提升。在新的实验室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的职责是做好实验室的日常事务、维护保养好实验的器材与设备,并统筹规划实验项目,从而更好地提升实验仪器和实验设备相互间的资源共享效果,减少实验设备的采购费用,提升高校现有实验器材的使用效率。模块化教学是在打破原有的单一课程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实现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内容、学科知识结构相近的简单验证型实验等实施有效地整合与设计,并将其归纳分类的方式,进而提升运动人体科学实验项目从简单地验证转化成设计型、综合考查型的过程。这种转变对提升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大学生的实验兴趣、应用能力、创新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例如,在运动生理学的实验身体成分测定这一内容、人体心电图的描记,保健学实验里面同样也有人体心电图的实验,这就造成了不同学科的实验重复问题。因此,为了避免重复,可以通过分类整合与模块实施的方法,来提升模块分类的精准化,从而帮助大学生能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实验设计和实验创新当中,达到模块化实验教学效益提升的目的。这样能够进一步提升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的信息含量,帮助大学生拓宽运动人体科学的知识面,促进运动人体科学知识的系统掌握与应用。

2.2创新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综合化实施力度

高校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是通过安排大学生参与相关的科研内容,促进大学生在课余时间更多地进行实验设计与动手操作的机会。借助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能够让科研成为大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载体,帮助大学生获得实验学习的时机,培养大学生实验创新的能力。有效的实验教学是培养运动人体科学应用型人才的基本手段。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大学生提供较为系统的运动人体理论知识,但是缺乏基本的运动人体科学实践,往往不利于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知识应用能力的提升。而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引入,就是帮助高校大学生获得更多的实验操作机会,让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能够掌握更多的实验技能、实验应用知识。高校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在加入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之后,能够将前期所掌握的实验内容教学方法、实验教学进度等编排到教育体系当中,促进实验教学项目的系统化。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加入,能够有效地提升运动人体科学大学生对综合知识的运用与把握能力。同时,这些实验项目在实验室中开展,促进了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实现了双向促进。

2.3重视开放式运动人体科学实验的使用

在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验证型的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往往是安排大学生根据教材中的实验内容提前展开预习,再到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做实验,因为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是验证型的实验,所以在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材里面的设计方案、实验步骤等较为详细,大学生不用自行设计实验内容,根据实验教材的顺序做完就可以。这就使得大学生虽然做了实验,却是被动地接受,对整个实验的目的等缺乏深入的研究与认识,这就造成了大学生在设计毕业论文的时候,不能够有效地进行论文的创新与摄入的研究,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日常实验教学关注大学生创新设计不够。所以,为了更好地提升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大学生的实验能力,可以借助开放式实验教学来达成。在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大部分实验内容与运动训练有着密切的关系,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既可以在实验室进行操作,也可以在比赛场等开展测试实验,从而实现实验空间的转化。这种转化使得高校大学生以更为专业的眼光与思维,对待运动训练、比赛中的生理现象,并通过这些问题的实验方案的自行设计与实验结果的科学预测,达到发展大学生参与运动人体科学实验的积极性与创新性。

3结语

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的方法等对实验教学的质量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实验教学质量的高低关系到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大学生综合能力、就业竞争力的水平高低。因此,为了更好地提升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的质量,各个高校要在对现有实验教学方法、评价方法分析的基础上,不断地提高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的创新力度,在帮助大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动手技能的基础上,提升大学生的实验应用能力,从而更好地实现高校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的效益。

参考文献:

[1]黄天云.高师体育院校运动人体科学本科专业的现状思考[J].才智,2016(7).

[2]孙睿哲.高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城市地理,2015(20).

[3]蒙恩.浅议运动人体科学的实验教学改革[J].当代体育科技,2013(34).

第3篇:人体科学范文

朱晓兰运动人体科学学院

实习是我院本科生必修的课程之一,是学生对自己所学知识进行总结性检验的过程,又是走向工作岗位前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同时也是对学院教学工作的一次“质检”过程。实习对本科生毕业后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适应本职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院历来十分重视本科生的实习工作,把本科生的实习当成全院一项很重要的工作来抓。

为了更好地适应新的形势,从××年开始,我院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新的本科生实习方案,对学生实习时间和内容作了相应的调整。纵观级学生整个实习过程,综合各方面意见,可以看出,原创:此次实习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通过实习,不仅使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得到了提高,而且促进了实习单位各方面的工作。

一、实习时间的安排更趋合理

我院级以前毕业生的实习活动在第七学期前九周完成。由于实习时间比较短,使实习计划无法有效而顺利地完成。针对这种情况,级以后的实习时间调整为第六学期和第七学期,在我院实验中心和康复中心分散进行。经过三年的实践,发现这种安排在实践中难度很大,存在许多弊病。今年,由于学生在第七学期大多数已修完毕业学分,前九周时间空闲,而后九周忙于考研复习和做毕业论文的前期准备工作,考虑到今年毕业班的特殊情况,经过学院研究,并请示有关部门,决定把级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学生的实习安排在第六学期末结束后至第七学期的前九周结束,即在⒎⒏⒐四个月进行实习。这样一方面增加了实习时间,另一方面也使实习更加集中,既保持了实习时间的连续性,便于实习工作的深入开展,又不影响学生在第七学期的后九周毕业论文和学生考研复习等工作。

二、实习基地的建立为实习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过去,由于实习基地的不确定以及经费不足等原因,我院学生的实习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体疗康复实习(在我院康复中心进行);第二部分是病例实习(在我院康复中心进行);第三部分是科研仪器操作及科研实习(在我院实验中心进行)。这种实习方案虽然实习内容很丰富,但由于实习基地的范围很狭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实习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为了使实习更有效,更有针对性,我院下决心实行实习改革,××年月,我院主管教学的副院长王瑞元教授亲自到上海、无锡、宜兴等地进行考察调研。通过考察调研发现,基层运动队和科研单位对我专业学生非常欢迎,经多方协调,河北体育科研所、江苏体育科研所、安徽体育中心、上海体育运动技术学校汇丰基地、上海闵行区少体校、北京康比特威创体育新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国家体育总局游泳中心、信息管理中心、社体中心、朝阳医院康复保健科等单位能够接纳我院的学生实习,有些单位希望成为我院长期的实习基地。鉴于这种情况,由副院长王瑞元牵头,办公室主任兼教学秘书李珉、辅导员朱晓兰协助,在学院院长谢敏豪和党总支副书记李荷的支持下,完成了级名学生的实习派遣工作。(具体安排请详见附表:级实习派遣明细表)

三、实习的内容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实

在级实习过程中,学生在不同的实习基地完成了不同的实习内容,包括:⒈以科研实验为主的实验室工作(江苏体科所、河北体科所等科研单位);⒉保健康复工作(国家奥运集训队、朝阳医院康复保健科);⒊随队科研教练工作(河北秦皇岛自行车训练基地、安徽体育局水上中心);⒋科学营养膳食指导工作(上海闵行区少年体校);⒌运动营养品的开发研制及推广工作(康比特公司);⒍办公室行政文秘工作(体育总局游泳中心、社会体育指导中心);⒎计算机网络工作(国家体育总局信息中心);⒏宣传工作(校党委宣传部)等等。由于实习内容丰富,使学生在多方面得到了锻炼,也为他们就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四、实习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学生实习期间,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及时解决可能出现的各方面问题,副院长王瑞元带领李珉和朱晓兰专门到各实习基地了解实习情况。

各实习单位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实习,派专人进行指导,并做到有计划、有实施、有保障。康比特公司专门为我院学生制定了长达页的实习计划,并配有专门的指导老师;运动医学研究所的领导亲自带领实习生进行课题研究;被派往国家体育总局各中心的学生都被各中心领导委以重任,独当一面完成工作;各体科所对我院学生进行专门培训,并将所里贵重的实验仪器提供给学生使用,并对实习学生加以指导。通过实习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他们动手操作的能力,使他们将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在一起,提高了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为他们今后不论是继续深造还是走向工作岗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受益匪浅。

我院学生通过他们诚恳的态度、谦虚的品格、敬业的精神和艰苦的工作得到实习单位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认可,对我院学生不怕苦、不怕累、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开展工作等等表现给与了高度评价和赞赏,有的甚至要求延长学生的实习时间,有的明确表示要学生毕业后去工作,可以看出,我院学生在各实习单位充分展现了北京体育大学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展现了运动人体科学学院学生较强的专业理论水平和较多的综合素质以及良好的学风。同时,通过脚踏实地的工作,为实习单位各项工作的开展发挥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五、今后实习过程中需着力解决的问题

新的实习方案的施行,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为了保证今后的学生实习工作更加有效而顺利的开展,还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调整⒈级的第七学期前九周的课程安排

由于实习占用第七学期前九周的时间,这对于执行教学的级、级学生,就存在要适当调整教学计划的问题,原创:使他们必须在第六学期结束前修完所有学分,以便使他们更集中精力参加实习。

.做好实习前的准备工作

通过本次实习,许多学生感觉到专业实习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实验仪器的操作,而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锻炼和培养是远远不够的,而且由于人员和资金等问题,现有的实验、科研仪器还不能让每个学生亲手操作,阻碍了学生综合专业水平的提高,今后学院要重点解决此问题。

.建立巩固的实习基地

创造更多的实习机会、丰富实习内容、建立巩固的实习基地应成为我院今后的工作重点之一,只有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并结合自己今后的工作进行选择,使实习更有针对性,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第4篇:人体科学范文

关键词:体育学科 实验教学 新思路

一、现状

1.学生理论基础知识单薄,实验学习兴趣不高

普通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生源绝大多数来自于有体育特长的高中学生,很多学生入学成绩远低于普通高校招生的入学成绩,他们对理论学习的兴趣较低,尤其是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大多数知识是学生很不擅长的记忆类的内容,其学习成效的好坏更依赖于实验课程中所获得的直接学习经验。但由于长期以来的实验内容的设置更多的是与理论课程高度相关的验证性内容,与体育运动实践的关联性不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加之操作不规范,实验经验少,故在实验后获得的学习效果不佳。

2.实验教学依附于各理论课程,各成体系,实验教学内容交叉重复

在传统体育专业的教学过程中,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中的实验教学只是辅的教学,是用来配合理论教学,无论是实验管理体系、实验课程设置,还是实验内容选择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实验教学体系设置和开设依附于各理论课程,实验教学缺乏全面、系统的统筹安排和相对独立性。运动人体科学实验,一般在理论教学计划中安排一定的实验课时,教学内容完全围绕理论课,致使各课程实验教学彼此独立,实验教学内容没有交叉和渗透,各课程实验教学间有机的联系被人为地割裂,甚至出现重复实验内容。

3.实验设备陈旧老化,内容及方法手段更新慢

除一些专业的体育学院,一般高校的体育学院在进行建设时多偏重于运动场馆的建设,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建设普遍重视不足,建设资金偏少,导致实验设备陈旧,器材组(套)件数少,更新速度慢,实验技术落后,导致一些实验无法正常开设,严重制约了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

4.实验教学形式单一

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的形式相对封闭,时间集中在课堂,场地集中在实验室。但课堂时间有限,有限时间不能进行充分的实践,只能保障基本教学任务的完成,无法满足部分学生要求进行更深层次学习的要求;实验教学与其他院校、专业交流匮乏,不能取长避短。学生的实验经验获得与体育运动实践相差较远,不能真正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发挥其医学指导和医务监督的作用,在运动场地、体育比赛中,又不能进行因时、因地教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挫,不易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5.实验室管理落后

部分高校在近年来购进的一些大型先进的仪器,也因其功能的精密性和使用操作的规范性,对仪器的管理有较高的要求,致使实验教学尤其是本科教学很少能利用,导致实验手段与现代技术相脱离。部分实验室设备也存在重复购置,造成资源浪费。部分学校实验室仍没有实行开放式实验教学管理,课余时间无法对学生开放。

二、人体科学实验教学改革新思路

1.构建独立的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体系

实验教学内容的更新和优化应以建设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的实验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为目标,以适应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针对运动人体科学发展的趋势及社会发展的需要。按循序渐进的阶梯方式,根据实验内容的复杂程度、包含知识点的多少,将运动人体科学实验体系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基础性实验课程类。突出基本知识、基本操作、基本技能在实验教学中的重要性。代表课程如人体解剖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理学和体育保健学等。第二层次,综合性实验课类。着重综合性实验,以掌握基本的运动人体科学研究方法为目的,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人体科学科学研究方法。第三层次,设计性实验课类:完善研究设计性实验,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验内容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第四层次,专业段研究性实验:逐渐展开学生自主实验,本层次实验由学生自主选题,内容完全开放,类似于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的课题研究,突出学生的个性培养,为优秀成才创造条件。

2.创建开放式实验教学体系,进行开放式实验教学

运动人体科学类实验进行开放教学,是给学生提供时间和空间充分开放和自由地进行实验的环境。开放式实验教学包括两个方面:对学生开放和对社会开放。对学生开放是指除课堂实验时间之外,实验室应每天定时向学生开放,学生可根据学习兴趣和自身基础,学生可随时来实验室,练习实验操作或选做自己感兴趣的项目,还可安排一定的时间对社会开放,为社会公共提供体质测评、健身、理疗等方面知识咨询和检测服务。此外,走进各类运动场所和各种体育比赛场地,开展相应的实验项目,提高学习兴趣,养成自主学习、探讨研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3.实现实验仪器数字化和多功能化

实验仪器的数字化和智能化代表了信息化发展的方向,因此我们的应该致力于大型的多功能实验平台的开发和使用,如现已投入使用的运动心肺功能测试系统、多导运动信号处理系统,则能在同一系统中完成多组别的实验数据的测试并进行记录分析,如此进行的实验教学既节约了实验设备的购置费用,又可以让学生能与体育科学研究实际工作相结合,获得人体科学的实践经验。

4.增强对实验教学人员的培训

学生进行实验活动的引导者是教师,实验教师对实验成果的好坏有直接的影响。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队伍是关键。合理实验师资队伍的培养,是提高整体体育科研水平和引领学生进行科技活动的关键。我们不能只着眼于引进高水平的人才,吸引博士,硕士到实验教学岗位,更应该是通过各类的培训、进修、学习的机会,提高业务水平,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专业素质强、科研能力高的师资队伍。

5.改善实验教学的评价体系

体育实验教学效果评价的主体主要包括学校、教师和学生。学校作为主导对体育专业实验室进行管理,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主动参与实验教学改革,提高实验教学管理水平,改进实验教学的管理模式。以增加学生实践运用能力为目的,以体系化的实验环节为过程,建立符号社会需求的评价体系。

三、结论

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是实践应用性强的实验课程,不仅要求学生有运动相关的基础医学知识,更要求学生在运动实践中能够进行应用。用理论指导运动实践,在运动实践中检验理论。教会学生进行思考和总结,则达到了培养人才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赵焕彬,王海涛,刘彩绵等.体育院校实验室及实验课现状与发展对策[J].体育学刊,2006.

[2]黄丽敏.关于高校体育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

[3]王珍武,刘丽艳,徐群.关于体育实验教学的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2.

第5篇:人体科学范文

[论文摘要]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在医学院校的发展已初见规模,为了克服体育院校办此专业的缺陷,凸显医学院校的特色,以满足社会需求,文章从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的关系出发,以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能用体育的方法去解决人的健康问题”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提出了医学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发展方向。

运动人体科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边缘性学科,是利用生物学与医学知识研究体育运动对人体形态结构、功能和代谢等方面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学科。它既涵盖体育科学中的运动生理、运动生化、运动保健与康复、运动生物力学等课程,也包含生物科学和医学等学科中的一些基本理论知识。1998年教育部将运动人体科学设置为本科专业,属于教育学的体育学类。2004年普通医学院校开始招收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学生。但因该专业招收的对象是“普通理科生”并且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再加上该专业是一个新专业,缺乏办学经验,大部分医学院校在培养方案和专业建设上,基本上套用体育专业和临床医学等专业的相关课程,难以体现“以运动的方式和方法去解决人的健康问题”为特色的课程体系,导致在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上产生了偏差。为了更好地促进运动人体科

学专业的建设与发展,笔者就医学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发展方向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医学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现状

1.培养方案。运动人体科学的产生和发展顺应了我国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到2007年止,全国拥有该专业的本科院校达27所,其中,已招生的医学院校就有5所。各院校的总体培养目标与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所提出的培养目标基本一致,即“培养具备运动人体科学理论和实验研究能力,能在中等以上学校、体育科研机构、运动训练基地和保健康复等部门,从事运动人体科学方面的教学、科研、竞技运动和康复指导的高级专门人才。修业四年,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

2.课程设置。因该专业缘起于体育院校,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设置方面,招收的是普通理科生,并且他们的体育技能素质又较差,再加上大部分体育院校缺乏临床医学专业作支撑,导致在课程设置中基础课程偏多,而医学知识过于简单,特别是“在神经系统、骨关节、心血管、慢性疼痛等疾病的康复方法和手段,以及心理学方法在康复治疗中的应用等方面的内容”就更少。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大多数院校在医院实习的时间偏少,不能很好地适应运动康复的要求。

3.教材建设。教材是规范课程内容,体现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教材建设严重滞后,大多是使用临床医学专业和体育教育专业中的相关教材,在教学内容上难免造成不连贯性,影响教学质量。教材与培养目标不相匹配,就很难适应现在的教学要求。

4.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因所学课程大多为体育方面的知识,而大多数学生的愿望又是想成为康复治疗师,再加上目前社会上对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了解和认识不足,导致该专业的毕业生“能在中等以上学校、体育科研机构、运动训练基地和保健康复等部门,从事运动人体科学方面的教学、科研、竞技运动和康复指导”就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就业前景不尽如人意。

总之,随着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发展,若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不拓宽专业培养口径,不改变招生对象以及学位授予方式,不对该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则在医学院校的发展道路将举步维艰。

二、医学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发展前景

中国已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由此而带来的老年人身体锻炼和病后康复等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为此,学校必须制订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为培养社会所需的既懂医、又懂锻炼的复合型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人才而努力。

1.培养目标应与市场需求相统一。在现代生活方式疾病已成为全球公共健康核心问题的背景下,体育运动在这类疾病防治上的重要作用已初显端倪,作为主要培养专门从事“体疗”人才的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已成为社会紧缺专业。为此,医学院校应根据其独特的资源优势,灵活把握培养目标,既不能将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混同于体育教育学专业,也不能将它类同于康复治疗学专业。应根据市场需求,认真探索体育与医学之间的内在联系,突出“如何运用体育的方法解决人的健康问题”这一主线,制订培养方案,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以满足社会市场需求。医学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业务培养重点应是:掌握体育、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各项基本的体育训练方法以及康复医学的基本理论,学会运用运动处方解决人类健康问题,即在掌握医学理论的基础上,采用适宜的运动量和运动形式来促进人体组织结构和生理机能的一系列积极变化,提高患者免疫能力。

2.凸显医学院校特色。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始建于体育院校,“落户”于医学院校,为了与体育院校互补,凸显医学院校运动康复的特色,将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成为较好地从事保健康复工作的“体疗师”,应按照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的要求,采取前期公共教学模块与后期专业分流的方式,合理设置教学课程。具体来说:第一,要将招生对象由“普通理科生”调整为“体育生”,学制四年,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或理学学士学位。第二,在大一和大二期间,采取公共教学模块,让学生掌握体育学及康复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主干课程除大学公共课外,应有系统解剖学、功能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基础医学概论、中医骨伤学、运动营养学、运动心理学、体育保健学、运动创伤学、运动处方原理等课程。第三,在大三开始进行专业分流。一为“体育保健与康复”分流方向,主要是将学生培养成从事保健康复工作的“体疗师”,主干课程为医用物理、临床医学概论、医学影像学、康复评定等,授予其理学学士学位;二为“休闲体育”分流方向,主要是培养学生具有休闲体育发展所需的学术研究、技术指导以及教育、组织管理与策划的能力,主干课程为教育学、休闲体育概论、休闲体育社会学、休闲体育管理学以及体育技能实践系列课,授予其理学学士学位;三为“体育教育”分流方向,主要是将学生培养成懂得康复保健知识的中小学体育教师,主干课程与师范院校的类同,授予其教育学学士学位。

3.合理安排毕业实习。实习是学生即将工作前的一个培训阶段,为学生向职场转变做准备,非常重要。专业分流为“体育保健与康复”方向的学生,主要安排在医院康复科进行实习,时间一般为6~8个月左右;专业分流为“休闲体育”方向的学生,主要安排在健身俱乐部或中学进行实习,时间一般为2个月左右;专业分流为“体育教育”方向的学生,主要安排在中小学进行实习,时间一般为2个月左右。所有分流方向的学生在第8学期返校后,针对实践中出现的知识和技能空白,有所侧重地进行补课。

三、对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发展的建议

为更好地促进、规范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建设与发展,进一步深化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改革,培养出高质量的专业人才,应组织专家编写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教材。

把握人才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的培养方向及人才培养目标,在招生对象方面,应将普通理科生改为体育生,以拓展毕业生就业渠道。因普通理科生体育技能稍差,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不浓。

同时,要瞄准人才市场需求,加大宣传力度,注重人才培养质量和适应性,使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建设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第6篇:人体科学范文

【摘要】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以及其它高、新技术在病理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同样作为体育界的基础研究学科运动人体科学的发展已经不能满足简单的宏观的研究,越来越多的医学检验以及病理学实验技术在运动人体科学广泛应用,尤其是组织病理学技术中定位技术,例如免疫组化、原位杂交等。本文就以上三种病理学常用的定位技术的方法进行综述。

【关键词】组织病理学;技术;运动人体科学

【中图分类号】 R818.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4-0045-01

1免疫组织化学实验技术

随着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的广泛应用,病理学研究产生了划时代的飞跃。免疫组织化学是病理学实验中常用的方法,是在蛋白质水平用各种特异性抗体检测细胞内各种抗原物质。根据标记物的不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可分为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技术、免疫酶细胞化学技术、免疫铁蛋白技术、免疫金-银细胞化学技术、亲和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免疫电子显微镜技术等。

1.1免疫组织化学实验步骤免疫组化技术是在组织化学的方法上结合免疫学的理论和技术发展起来的一门新技术。其原理是利用免疫学的核心――抗原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用标记抗体追踪抗原,通过化学反应使标记于结合后的特异性抗体上的显示剂,如酶、金属离子、同位素等显示一定的颜色,并借助显微镜、荧光显微镜、电镜对其颜色进行观察,以达到检测抗原物的目的[1]。

1.2免疫组化技术的优点免疫组化技术的优点:①特异性强,免疫组化中抗体与组织细胞中的抗原的结合是特异的。如白细胞共同抗原(LCA)显示淋巴细胞成分。②敏感性高,而今,由于抗生物素―生物素(ABC)法和链酶素―过氧化物酶连接(SP)法的出现,使抗体的稀释度(代表敏感度)达到了上千、上万,甚至上亿倍,使免疫组化技术更加可靠。③定位准确,由于抗原抗体的结合是特异的,因而免疫组化技术可在组织和细胞内准确定位,对不同抗原在同一组织或细胞中进行定位观察,将形态与功能相结合,对疾病进行深入的研究。

2原位杂交实验技术

原位杂交是将组织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结合来检测合定位核酸的技术。它是用一段已知序列的核苷酸片断来检测细胞内是否存在欲检测物质的DNA或RNA,是比免疫组化更加灵敏而深入一个层次的检验方法。根据所选探针和待测靶序列的不同,核酸原位杂交有DNA-DNA杂交、DNA-RNA杂交、RNA-RNA杂交等。

2.1原位杂交技术的应用原位杂交由于不需要从待测组织中提取核酸,可完好的保存组织、细胞的形态结构,将形态学与基因功能活动的变化相结合进行多层面的研究。主要应用:①细胞特异性mRNA转录的定位可用于基因图谱、基因表达和基因组进化的研究;②感染组织病毒DNA/RNA的检测和定位;③癌基因、抑癌基因及各种功能基因在转录水平的表达及其变化的监测;④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定位;⑤检测染色体的变化;⑥间期细胞遗传学的研究。

2.2原位杂交技术与免疫组化的比较

2.2.1两者的区别原位杂交与免疫组化染色技术相比较,这两种方法的共同之处均具有定位检测的功能,且均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所不同的是免疫组化染色是用的是抗体,其检测对象是抗原,机制是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是蛋白质表达水平的检测;原位杂交使用的是探针,遵循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与待测靶序列结合,是DNA或mRNA水平的检测。从实验方法来看,免疫组化染色操作相对简单,成本相对较低,受外界因素的影响相对小;原位杂交技术无论从实验设计上,还是从实际操作上均较免疫组化染色复杂,成本的高低与试剂的种类和来源密切相关。一般而言,直接选用商品化的标记探测和检测试剂盒的实验成本较高;荧光标记探针较非荧光标记探针的成本高,对样本及实验条件的要求较高,也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2.2.2免疫组化与原位杂交双标技术双标技术是在同一张组织切片上标记两种不同的抗体或同时应用两种不同的检测手段,如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技术,在不同层次来检测同一细胞上某些物质的表达是否有相关性的一种实验方法。与传统的单项检测相比,双标记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可以克服由于切片间各种差异而引起的时间或空间的样本误差。实验方法上先进行原位杂交会减少免疫组化过程中对待测DNA或RNA的破坏或影响,一般目前均推荐先进行原位杂交后进行免疫组化标记[2,3]。具体的操作跟单纯的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各自的方法一致。需要注意的问题就是:①所用的实验设备必须经DEPC水浸泡或200℃烤箱过夜,操作时须带口罩及手套;②当杂交步骤完成后,切片必须认真浸泡及长时间洗涤至少超过30min。③作免疫组化的各步骤时间均须适当延长,以增加抗原抗体间的结合,杨青春等人研究发现每个步骤均延长2~3倍时间。④免疫组化显色后不需要用苏木精复染,以免遮盖核信号。

参考文献

[1]纪小龙,施作霖.诊断免疫组织化学[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1997.5.

[2]许良中.实用肿瘤病理方法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7:222-223

第7篇:人体科学范文

【论文摘要】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以及其它高、新技术在病理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同样作为体育界的基础研究学科运动人体科学的发展已经不能满足简单的宏观的研究,越来越多的医学检验以及病理学实验技术在运动人体科学广泛应用,尤其是组织病理学技术中定位技术,例如免疫组化、原位杂交等。本文就以上三种病理学常用的定位技术的方法进行综述。

1免疫组织化学实验技术

随着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的广泛应用,病理学研究产生了划时代的飞跃。免疫组织化学是病理学实验中常用的方法,是在蛋白质水平用各种特异性抗体检测细胞内各种抗原物质。根据标记物的不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可分为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技术、免疫酶细胞化学技术、免疫铁蛋白技术、免疫金-银细胞化学技术、亲和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免疫电子显微镜技术等。

1.1免疫组织化学实验步骤免疫组化技术是在组织化学的方法上结合免疫学的理论和技术发展起来的一门新技术。其原理是利用免疫学的核心——抗原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用标记抗体追踪抗原,通过化学反应使标记于结合后的特异性抗体上的显示剂,如酶、金属离子、同位素等显示一定的颜色,并借助显微镜、荧光显微镜、电镜对其颜色进行观察,以达到检测抗原物的目的[1]。

1.2免疫组化技术的优点免疫组化技术的优点:①特异性强,免疫组化中抗体与组织细胞中的抗原的结合是特异的。如白细胞共同抗原(LCA)显示淋巴细胞成分。②敏感性高,而今,由于抗生物素—生物素(ABC)法和链酶素—过氧化物酶连接(SP)法的出现,使抗体的稀释度(代表敏感度)达到了上千、上万,甚至上亿倍,使免疫组化技术更加可靠。③定位准确,由于抗原抗体的结合是特异的,因而免疫组化技术可在组织和细胞内准确定位,对不同抗原在同一组织或细胞中进行定位观察,将形态与功能相结合,对疾病进行深入的研究。

2原位杂交实验技术

原位杂交是将组织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结合来检测合定位核酸的技术。它是用一段已知序列的核苷酸片断来检测细胞内是否存在欲检测物质的DNA或RNA,是比免疫组化更加灵敏而深入一个层次的检验方法。根据所选探针和待测靶序列的不同,核酸原位杂交有DNA-DNA杂交、DNA-RNA杂交、RNA-RNA杂交等。

2.1原位杂交技术的应用原位杂交由于不需要从待测组织中提取核酸,可完好的保存组织、细胞的形态结构,将形态学与基因功能活动的变化相结合进行多层面的研究。主要应用:①细胞特异性mRNA转录的定位可用于基因图谱、基因表达和基因组进化的研究;②感染组织病毒DNA/RNA的检测和定位;③癌基因、抑癌基因及各种功能基因在转录水平的表达及其变化的监测;④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定位;⑤检测染色体的变化;⑥间期细胞遗传学的研究。

2.2原位杂交技术与免疫组化的比较

2.2.1两者的区别原位杂交与免疫组化染色技术相比较,这两种方法的共同之处均具有定位检测的功能,且均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所不同的是免疫组化染色是用的是抗体,其检测对象是抗原,机制是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是蛋白质表达水平的检测;原位杂交使用的是探针,遵循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与待测靶序列结合,是DNA或mRNA水平的检测。从实验方法来看,免疫组化染色操作相对简单,成本相对较低,受外界因素的影响相对小;原位杂交技术无论从实验设计上,还是从实际操作上均较免疫组化染色复杂,成本的高低与试剂的种类和来源密切相关。一般而言,直接选用商品化的标记探测和检测试剂盒的实验成本较高;荧光标记探针较非荧光标记探针的成本高,对样本及实验条件的要求较高,也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2.2.2免疫组化与原位杂交双标技术双标技术是在同一张组织切片上标记两种不同的抗体或同时应用两种不同的检测手段,如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技术,在不同层次来检测同一细胞上某些物质的表达是否有相关性的一种实验方法。与传统的单项检测相比,双标记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可以克服由于切片间各种差异而引起的时间或空间的样本误差。实验方法上先进行原位杂交会减少免疫组化过程中对待测DNA或RNA的破坏或影响,一般目前均推荐先进行原位杂交后进行免疫组化标记[2,3]。具体的操作跟单纯的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各自的方法一致。需要注意的问题就是:①所用的实验设备必须经DEPC水浸泡或200℃烤箱过夜,操作时须带口罩及手套;②当杂交步骤完成后,切片必须认真浸泡及长时间洗涤至少超过30min。③作免疫组化的各步骤时间均须适当延长,以增加抗原抗体间的结合,杨青春等人研究发现每个步骤均延长2~3倍时间。④免疫组化显色后不需要用苏木精复染,以免遮盖核信号。

参考文献

[1]纪小龙,施作霖.诊断免疫组织化学[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1997.5.

第8篇:人体科学范文

在以市场化为主要目标的人才培养方式的今天,油画作为传统美术类重要专业之一,面临着众多挑战,其挑战主要有二,其一:以往的美术类油画专业作为本科的培养目标是毕业后做中小学,甚至是高等学校美术老师,就现在来说,虽说并非不可能,但面临的竞争相当大,主要是供大于求,且在中国的基础教育中,似乎对那些非统考科目仍然有太多的不重视。具体说就是毕业生较多,但招老师的学校缺寥寥无几,就像挤公务员一样,有时候是几十个人竞争一个岗位,难度可想而知。其二:以往培养的油画专业本科生,由于其专业的兼容性,毕业后可从事的职业有报社或杂志美编,还有就是专业从事油画创作,做职业画家,最后一条路就是继续深造读研。这几条路现在看来都不容易,做美编现在更多的是学平面设计的,做职业画家压力很大,考研深造是条不错的路子,但并非适合每一个人。

现行的按年级和班级学大纲、材、统一进度的教学模式,是一种中小学的模式,它根本适应不了现代高等美术教育中应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多样化和学习进度有差别的现实,我们不能像工厂流水线生产一样培养统一标准化的艺术人才。“由于中国教学机制的缘故,长期以来,教与学是分离的,教的霸权与学的奴役始终是心照不宣的形式”,特别是对于像油画这种传统专业,在市场化的今天,一切为了就业,一切为了市场,油画专业则首当其冲,面临着更多的挑战,由于国内的特殊情况,在一般的情况下油画作品很难很快进入市场,而且在传统就业方向缩水的今天,我们应该加大对油画教学的改革力度,在保留传统课程的基础上,使之能为日益壮大的油画市场服务。这样油画既能继续发展,又能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新的路子,使之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因此,个人课题的教学实验,试图改变这种教师一统天下格局,每个学生在这一个阶段对个人存在的问题和兴趣,选择一个点做系列深入的探讨,寻找表现的各种可能性,从而增强创作能力和明确个人的审美倾向,也为油画市场化作更进一步的深入探索。

二、改革目标

传统的专业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与调整,正式引入中国也就百年历史,油画极大的社会审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教化宣传、引人为善等功能毋庸置疑,油画作为文学艺术不可分割的部分其分量不可小视,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之一。所以我们改革的目标就是通过对油画创作课的拓宽调整使得每一个毕业生在就业时多一条出路,多一些选择,但又不至于完全脱离本专业,能做到可进可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应该有不同的艺术发展方向,根据学习进度补充不同的基础知识,因此教学应该是灵活的。我们常说的“因材施教”就是应该因人、因地、因时而采取不同的教学要求和不同的方法。当我们对当前教育体系单一化产生质疑时,个人课题的教学实验试图在教育如何培养多样化人才,尊重不同类型的人,培养独立的精神,激发创作的兴趣等基本问题提出我们的思考和探求。具体为如下几点:

1、让学生理解自己创作的作品有所用,从而提高学生对油画创作课的热情和兴趣。

2、活跃课堂学习的氛围,使学生的学习在轻松和愉快的氛围中进行。

3、个人课题式的创作教学实验能更好培养多样化人才,尊重不同类型的人,培养独立的精神

4、减轻同学们对创作课的压力和难度,做到随时随地搞创作,关注身边生活的点滴,做到有话可说,有话想说。

5、在互动中掌握创作理论知识,在理论和实践的相互训练中熟练地将创作理论知识运用到绘画实践中去。

6、恰当的与市场接轨,做到画有所用,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新的思路。

三、具体实施计划

虽然课堂作业是学生解决造型规律性问题和训练艺术表现力的主要实验手段之一,但艺术本身也无所谓统一的标准,所以课堂作业的好坏并不是教学评价的唯一标准。我们应更关注学生的整体学习状态:诸如个人的近期目标:要解决的问题、课余写生、创作,以及远期目标:毕业生就业面向等问题。尤其是以大量的创作来激活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就容易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因此个人课题教学模式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具体实施计划如下:

1、个人课题教学法不单是在课堂教学,还包括课外教学,利用课外时间,由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和阶段学习中的重点,自己选择一个课题进入深入研究,可以是油画基本语言训练研究,如造型、色彩、空间、构图、构成、笔触、肌理等;也可以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题材,运用自身独特的审美去寻找一种艺术感受,一个独特的观察角度,一种表现语言,完成系列性作业,寻找各种表现的可能性。比如,有些学生他就喜欢逆光,他就可以通过各种题材,各种角度来表现这一艺术感觉,激发创作思维,多尝试,积极借鉴中外大师作品,逐步明确个人的审美倾向和艺术发展方向。

2、在大二分专业时就开始实施个人课题教学法,在完成教学大纲内容的同时,利用大量的课内课外时间指导学生进行系列创作训练且对自己所不足的专业基础进行补充和充电,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创作。鼓励学生以参加省内外美术展览来带动课外创作或者以市场为导向创作些可以出售的作品,以增强学生的创作动力。

3、我们力图寻找一条将课堂规律性的基础训练与课外的学习创作和审美引导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改变以往的基础训练与创作、审美环节割裂的两段教学模式。每一个课题的长短时间不限,应尽量深入和穷尽后再转入另一个课题。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每学期制定一次整体学习计划和目标,且每个人做一次自我课题计划包括课题研究题材内容、表现手法、持续时间及要解决的问题等,然后每月举行一次理论学习研讨会,每个学生作这一阶段的学结及下阶段的学习计划,然后同学之间讨论并提出不同看法,最后教师对学生近阶段作品进行集体讲评。时间长度二至四年级全过程。

第9篇:人体科学范文

关键词:主持人形体基本功共性与个性科学性

节目主持人专业的形体训练方法要有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和理论性,但目前在市场上找不到一套针对节目主持人或表演专业的形体训练教材和教学法。即使有一些学校开设了主持人专业,但形体课的授课内容也因教师自身学习经历的差异而各有不同。

在全国范围内,培养本专科学历舞蹈教育人才的院校只有北京舞蹈学院等几家,并且每年只有几十名舞蹈教育毕业生走向社会。但在各级各类中等学校、青少年宫及艺术文化馆等机构有成千上万,再加上各级高等师范中的音乐系科等,社会对舞蹈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是极为庞大的,而北京舞蹈学院的这几十名毕业生相对来讲无疑是“杯水车薪”。虽然也有一些由专业团体“退役”下来的演员从事艺师教育工作,但是由于受到国家对从事教育工作人员学历条件的限制,他们在晋级与专业职称评定中容易遇到一些障碍。鉴于这种情况,一些学校就不得不启用高师音乐专科毕业,且有些舞蹈特长的人员来“替补”,又由于音乐专业舞蹈课程的容量极为有限,这些人在上岗后就普遍地显露出如舞蹈基本功底不扎实、编导与教学水平偏低等缺陷,使正常的教学进程与质量无法保障。

另一方面,社会和媒介对节目主持人的需要日益增多,高等院校的主持人专业应运而生。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全国已有100多家高等院校设有主持人专业或专业方向,另有一些高校则在中文、新闻、大众传播和艺术类专业里开设主持人专业的课程。但是,节目主持人的专业教育是一个新生事物,不仅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尚在摸索之中,而且教材的建设相对滞后,直接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规格。

因此,形体训练要借鉴舞蹈基本功科学系统训练中的“法”,形成主持人形体基础训练法,即形体基本功。

1980年7月12日,中央电视台《观察与思考》栏目播出时首次打出“主持人”字幕,以庞啸为代表的5位出镜记者以“主持人”身份出现于荧屏;1981年1月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湾广播的《空中之友》节目出台,推出主持人“徐曼小姐”。这两个节目的相继面世,标志着我国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诞生。

从宽泛的意义上看,节目主持人与记者、编辑、播音员一样都是隶属于广播电视传媒机构,服务于观众的传播者,而播音员与主持人又是直接面向观众,以有声语言及体态语进行传播的职业传播者。主持人是广播电视媒体中,集社会性与人际性于一身的最具亲和力的传播者。具体地说,这句话有两层含义:一方面,从根本属性说,主持人是党的宣传工作者,党的新闻工作者,是广播电视媒体中以有声语言(含体态语)进行传播的人,此其社会性;另一方面,从特殊性说,主持人以观众信赖和喜爱的朋友身份,以与观众平等的关系,以“个性化”“人格化”及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传播,是最具有亲和力的传播者,此其人际性。

据科学家的研究和统计表明:在传播信息的时候,语言(只是字和词)的作用仅占7%,声音(语言、语调及其他声响)占38%,而占55%的信息是无声的。从人们获取信息的角度来看,来自听觉的信息占11%,80%以上的信息则是通过视觉获得的。这就告诉我们,在电视传播的过程中,如果忽视了受众的视觉需求,忽视了在言语播报中非言语信息传播的作用,就等于丢弃了应传递的大部分信息内容。这是不符合电视传媒基本特性和违背电视传播基本要求的。因此,要成为一名全才的电视记者、播音员、主持人,在提高播音水平与技巧的同时,必须努力掌握运用形体动作进行非言语传播的基本体能技巧,才能使电视传播达到应有的水平。

在视屏传播中,有声语言的播报和运用形体语言进行无声有形的信息传播,是完成具有视听特性的视屏传播工作的两大支柱。电视节目主持人传达信息、表达感情,不仅要运用口头语言,还要运用主持人的主体形象和体态语言。节目主持人的工作,从本质上说也是与受众之间的一种审美对话。优美而富有个性的主持人形象和得体而富有表现力的体态语,能增强受众的信任感,能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主持人所要表达的内容,同时也给受众提供了一种审美的享受。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体态语,是一种以主持人面部表情、身体动作、空间距离及服饰等为手段传播信息、交流感情并诉诸观众的无声语言,又称副语言。体态语是形体语言,它的基础训练是形体的训练。然而,主持人的形体基本功训练与舞蹈专业学生的基本功训练既有着相同之处又有着不同之处。

舞蹈是一门科学,它对人体有着科学的训练方法。每一个学习舞蹈专业的学生,在刚开始学习舞蹈时,都要接受正规的训练,从地面训练到把上训练再到中间训练。这个训练过程是在基本功课上完成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训练中掌握正确的用力方法,并充分地训练到身体上的每一块肌肉,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形态、基本的舞姿,各种技术技巧及舞蹈专业人才所需的协调性、表现力、节奏感及对音乐的理解。

主持人形体的基础训练要借鉴舞蹈科学的训练方法,这样才有一定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大学本科主持人专业的学生在入校以前基本上都是高中生,他们是一张“白纸”,可能什么都不会,既没有学过舞蹈也没有学过表演受过语言训练。有接触过的也是少数人,他们在小时候上过训练班,或者中专在某个艺校就读。但大部分学生因文化和生长环境的不同,在生活中形成了他们的自然体态。如扣胸驼背、斜肩脖歪、胯部松懈等毛病。那么,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有耐心的把正确的用力方法和舞姿教给学生,如何肌肉用力,怎样让线条更长一些,怎样才有延伸感,怎样才能更加挺拔不松懈等。在这个教与学的过程中,一定要严谨和规范化,要有阶段性地进行训练,要遵循从地面训练到把上训练再到中间训练这样一个螺旋式提升的规律。

一、主持人和舞蹈是两个不同的专业,训练的时间是不同的

1.舞蹈专业有中专五年制或六年制的,大学是四年制,因为舞蹈的特殊性,所以舞蹈演员都要从小(11—13岁)开始培养,在这9到10年当中基本功几乎每天都在学都在练。

2.在大学4年当中,主持人形体课有一年或有两年的。在实践教学中,形体基本功应占一年,每周两次课,每次90分钟比较适合。特别对于17—22岁的播音主持专业的本科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形体发展成熟、日趋定型的阶段,这正是形体塑造的关键时期——形体可塑性大,接受能力和模仿能力强,接受训练的愿望强烈。如能抓住这一特定时期科学、系统、有针对性的形体训练,并开掘、发展出他们对于形体美的自我意识,将正确的形体意识、形体状态和身体发展结合起来,对于今后从事播音主持工作一定会有很大的帮助。

因此,主持人形体基本功在借鉴舞蹈训练的过程中是要有选择性和针对性的,舞蹈演员所需要的技巧、旋转、大跳及软开度等,不适合主持人的训练。所以,形体在基础训练中做动作的要求上也要和舞蹈专业学生做动作的要求有一定的区别。

1.舞蹈中站一位脚,尤其芭蕾要求胯跟一定要开。主持人则可以站小八字步,胯跟自然。

2.舞蹈中擦地的要求,向前擦出去时脚后跟带动,胯跟要求打开;主持人训练擦地的要求,向前擦出去时用力点在脚掌,胯跟自然,或者在平行步上进行擦地。这样肌肉的线条、弹性、延伸感都可以得到很好的训练,而且走路时也不会像芭蕾舞蹈演员一样外八字脚。

二、主持人形体基本功的训练在音乐伴奏上与舞蹈的区别

1.舞蹈基本功在课堂上,有钢伴教师,是现场钢琴伴奏,好的钢伴还能根据动作的需要。

而弹性音乐,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动作。

2.主持人形体基础训练,一般没有钢伴教师,音乐也不是现场伴奏,因此,音乐大部分

是教师自己找的,且这些自己找的音乐很多都是学生们熟悉的,因此,学生会很有兴趣,在做动作时也会更加用心。这样在熟悉的音乐中做动作,可以提高他们的节奏感。

三、主持人形体基础训练与舞蹈基础训练的相同之处

1.舞蹈训练和主持人训练的物质载体都是人体。

2.舞蹈训练和主持人训练,在没学本专业以前,都是一张“白纸”。

3.舞蹈训练和主持人训练,在刚开始学习本专业时,都要进行基础的训练。

4.舞蹈训练和主持人训练,都要求肌肉要有延伸感和挺拔感。

5.舞蹈训练和主持人训练,都要求学生要有协调性和松弛感。

6.舞蹈训练和主持人训练,都要求学生要有节奏感,要理解音乐。

7.舞蹈训练和主持人训练,都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要遵循螺旋式提升的规律。

8.舞蹈训练和主持人训练,都是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学生形体美的自我意识。

9.舞蹈训练和主持人训练,都注重内涵外雅的气质。

总的来说,一个节目主持人如果缺乏良好的形体就等同于是缺少了表现体态语的“本钱”。主持人形体基本功必须有针对性、有选择性地借鉴舞蹈基本功中的动作和方法,科学地进行训练,才能将身体各部位的柔韧性与协调性、内心节奏得到提高,使身体更加协调统一,达到形体挺拔、动作和谐的境界,并充分展示出人体内在与外形的完美结合,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美感。

参考文献:

[1]王鸿昀.对高师音乐专科舞蹈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舞蹈研究,1996年4月.

[2]吴郁,侯寄南著.广播电视新闻语言与形体传播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