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学美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将乡土特色美术引入到中学美术的教学中来,不仅对于乡土特色美术的发展与传承具有积极意义,而且对中学美术教育的发展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正是因为中学美术教学中有乡土特色美术这一教学内容,才让乡土特色美术没有走向绝迹,反而能够不断地发扬与传承。中学美术教学中因为有乡土特色美术这一教学内容,为其注入了很多新鲜的文化血液,使得课堂教学增加了新的活力,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教学内容。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引入乡土特色美术,能够让中学生了解人与美术之间的关系、美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美术与文化、美术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为中学美术教学体系的完善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第一,乡土特色美术大大丰富了中学美术的课内外教学,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灵活运用乡土特色美术资源,能够帮助学校开发出更加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例如,中学美术教师可以经常带学生参观一些具有当地特色的自然景观,或者带学生参与当地的一些民俗活动和重大的传统节日,让学生感受当地的文化氛围,将写生课、创作课、理论教学有机地结合。美术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操作剪纸、泥塑等手工活动,这样不仅能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还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第二,乡土特色美术为中学美术教学提供了非常生动且贴近生活的教材。美术教育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感恩生活的情感。乡土特色美术教学教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在生活中感受美。乡土特色美术实际上就是普通百姓朴素生活的一种体现。现如今人们在博物馆看到的艺术品,大部分便是很久以前人们生活中最常见的一些日常用品,这样便可以看出,艺术其实就在人们的生活中。乡土特色美术为初中美术增添了更多的审美素材,促进了初中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二、将中学美术教学嫁接在乡土美术的措施
1.更新教育观念
打破美术教材作为唯一美术课程资源的局限,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一切有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地方美术资源。因为乡土美术从生活中来,使人感到真实、亲切、动人;还原到生活中去, 虽然经过加工,但却又让人感觉真实。这样的内容更贴近生活,更具有亲和力,完全可以将生活引入美术教学。由于我们学校周边很多村寨都有少数民族,受其影响,这一带的居民以家纺生产为主。鉴于这些特点将原先比较枯燥的图案知识融入到家纺用品中来,例如《美丽的图案》,首先用生活中学生常见的家纺生产过程让学生观看,让其体会其中最重要的环节――家纺设计。然后浏览一些家纺作品,让学生选择喜欢的作品并说说其中图形排列的规律,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了图案的基本知识。将这些学生平时生活中常见但又不太了解的知识融入到生活中,学生特别感兴趣,教学效果也很好。这样用地方文化与专业知识相结合,使得学习的知识更加生动和实用。
2.筛选乡土文化
乡土文化的范围非常广泛,乡土美术课程资源的内容也是相当繁杂。这就要求作为施教的我们要因地制宜地筛选、开发、利用各种乡土素材美术课程资源。根据中学生的特点,选择和他们生活更为贴近的素材,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的目的。例如乡土文化之一的布依文化,位于贵定县西部约20公里处,在此发现了大量的布依族的民风民俗,其珍贵程度无以价计。乡土文化之二的苗族刺绣艺术历史悠久。这两种乡土文化都非常有代表性,但是综合中学美术教学的特征和中学生“玩”性未减的特点,选择带学生参观一些具有当地特色的自然景观,或者带学生参与当地的一些民俗活动和重大的传统节日,让学生感受当地的文化氛围,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更具吸引力,能让学生在玩耍中既了解到南通当地的乡土文化,又能从中学习美术知识。贵定的乡土文化资源比较充足,我们只有学会选择取舍,才能达到更佳的效果。
人类学家基辛指出:“文化的歧异多端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人类资源, 一旦去除了文化间的差异, 出现了一个一致的世界文化, 可能会剥夺人类一切智慧与理想的泉源, 以及充满分歧和选择的各种可能性。我们迫切需要了解人类的多样性, 研究世界各地人类的生活方式, 他们最后获得的智慧就是多样的智慧。”乡土特色美术对于中学美术教学的意义重大。它不仅为中学美术教学注入了很多活力,也为中学美术教学提供了很多素材,增添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取舍地将乡土教材进行发掘和发扬,是每个美术教师应尽的责任,也是对乡土美术的一种保护,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学习美术的兴趣,因此广大的美术教师要把开发乡土教材作为己任,希望把更多的乡土手工艺得到传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1]樊春芳. 农村中学美术教学中乡土教材发掘的思考[J]. 新课程(中学版), 2009,(10) .
[2]田斌奇. 让乡土资源走进美术课堂[J].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 2007,(01) .
摘 要:中学美术教育能够很好地贯彻与实施素质教育理念。本文指出了中学美术教学要对学生进行美术思维能力相关的培养与训练:培养中学生的人文精神;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指导学生学会抽象概括能力;鼓励学生勇于进行创新。提出中学美术教学提升学生美术思维能力的教学手段: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拓展美术教学空间;要透过美术作品提升学生思维深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关键词:中学;美术教学;提升;思维能力
一、引言
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下,中学教育要重视美术教育教学活动,提高中学生的美术素质,提升学生的美术思维能力。中学生具备良好的美术思维能力,不仅仅有助于美术学习,而且还能将美术思维扩展到其他学科,给予各科的学习与学生生活提供启发思路,有助于学生的更好成长。美术作品能够展现作者的思维方式如何表现这个客观世界,正是这种美术语言生动地体现了美术思维特征。因此,中学美术教学就需要真正地贯彻素质教育理念,不能让分数与升学抹杀了中学生在美术方面的才能,要给予学生更多地美术作品创作时间与空间。美术教师来引导学生如何进行美术思维,来认识世界与感悟生活。中学美术教学还要重视对学生美术视野的拓展,让学生可以站在美术领域的一定高度,来进行美术造型,使学生能够获得美术熏陶。
二、中学美术教学要对学生进行美术思维能力相关的培养与训练
中学美术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美术技能进行绘画,通过一定时期的学习与创作,教师有意识地引领学生进行抽象事物的概况能力和洞察能力,这种美术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升要通过相关训练。中学美术教学培养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其他学科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有所不同,比如,数学学科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与归纳能力;语文学科培养学生的情感与语言逻辑能力等。美术学科能够以独特的专业视角培养学生对色彩、线条、轮廓等形象思维能力,也包括了对客观事物的抽象能力。
首先,美术教师要培养中学生的人文精神。由于美术教育不仅仅是讲授给学生美术的技巧,而应该重视美术的社会性,要对人的生活给予关注,美术与人的生活紧密相连,这些美术作品蕴含着丰富的精神。通过这些美术作品的学习,让学生感悟到人文精神,促使学生的美术创作基础坚定社会生活与人。这种人文精神滋养着学生,使他们对美术的思维认识有了一个较深刻的层次。
其次,美术教师要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美术作品需要作者对生活有着深入的观察,要能够对事物进行整体上的把握,美术作品就是要强调整体感,从而逐渐形成美术的整体思维,对事物能够迅速确定主要矛盾,抓住问题的关键。这样才能在美术的创作实践中,准确地表现对象特征。
再次,美术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学会抽象概括能力。美术教学不但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而且要让学生理解认识美术语言的本质,即点、线、面、色彩、质感等基本元素,以及按照一定的结构生成的各种美感形式。美术教师可以通过对图形表达情感的形式抽象和图形语言的视知觉的理解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最后,美术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进行创新。美术的学习与实践过程中,需要学生进行创新活动,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让学生突破各种束缚,在思维上的发散,利用发散的方式加强学生图形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形成创新意识与习惯。
三、中学美术教学提升学生美术思维能力的教学手段
首先,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拓展美术教学空间。由于美术是一种自由创作的艺术,需要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理解与感悟,这不开宽松、开放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要尊重学生,欣赏学生,鼓励学生进行美术探索。在此情况下,学生才能调动积极乐观情绪和思维,感悟艺术世界。美术教师还应拓展美术教学空间,不能局限于美术课堂,要让学生走入生活,融入生活。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欣赏书画作品展览,参观农民画、剪纸等,不断提高美术创作和鉴赏的水平和培养着思维品质。
其次,要透过美术作品提升学生思维深度。美术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将美术作品的视觉形象还原社会生活场景,来展现作品蕴含的丰富情感与精神品质,这个过程加强了学生思维训练,提升学生思维深度。教师让学生进行仔细观察,去捕捉作品综合的艺术信息,深入感知艺术形象,去体验作品凝结的情感,例如,徐悲鸿《群马图》倾注着作者希望民族觉醒、奋起救亡的热情。
最后,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只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才能使学生的作品具有概括能力和综合表现力。美术教师要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鼓励学生多进行美术创作。只有让学生带着兴趣,才能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美术作品的创作中。这种激发学生内在热情的方式,有助于使学生主动地展现自我美术潜能,更好地实现美术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美术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地创作。美术的发展需要学生具有个性化思想,能够突破原有的思维模式,让学生具有发散性思维,才能使学生创造灵感得到激发、个性品质得到完善。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与美术的自主学习方式具有直接关联。通过学生以学习主体身份来构建美术知识与技能体系,将学生内在潜能激发出来。在讲授中国山水画技法时,教师让学生将中国山水画和西洋风景画进行比较,让学生通过亲自观察思考,得出结论,这样来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发挥了思维创造性。
四、结论
通过对中学美术教学提升学生美术思维能力的探讨,得出在中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进行引导学生的想象能力、观察能力,使思维具有一定的发散性,这样就扩展了学生的思维视野,达到一定的艺术境界。中学生美术思维能力的养成要具有一定的心理基础,教师要也要重视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培育,由此经过美术教育和美术创作,就锻炼了学生的美术思维能力。因此,中学美术教师就要一方面提高美术教学质量与效果,另一方面要关心和关爱学生的健康成长,塑造中学生良好的思维素质与创造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化地发展,为社会培养具有较高美术素养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朱俊红.培养学生优良的美术思维品质探析[J].现代企业教育.2010,(05)
[2] 杨慧.美术思维在中学教学中的运用[J].学生之友(初中版).2010,(03)
[3] 黄湘.浅谈对高中学生的美术思维能力的培养作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04)
[关键词]中学美术教学;美术思维;策略
一、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美术思维的意义
随着《高中美术课程标准》的实施,社会以及家长和学生对教师的美术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长期以来,学生以及家长认为美术教学是次要科目,以至于美术教学常常得不到重视,甚至被忽略。正如西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杨静所说:“美术教育被边缘化、零碎化,教学内容越来越多,可是学生的学习时间却越来越少。”要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就要进行深层次的分析与研究,抓住问题的关键,从而切实提高美术教学的效益。问题的关键,就是培养学生的美术思维。美术思维不仅能解决绘画等美术造型问题,而且能大大地拓展学生的美术视野,使得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解决其他学科乃至更为广泛的其他领域的问题。通过学习形成的美术思维将会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这才是中学美术教学的价值所在。只有站在这样的战略高度,才能从根本上扭转中学美术教学效益低下的局面。
二、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美术思维的实施
我们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美术思维,不是指望学生用学到的素描、色彩来解决类似数理化科目那样的习题,而是让学生在美术的学习过程中形意识、敏锐的洞察能力、抽象概括的能力、创新意识与创新习惯。这才是中学美术教学的最大价值所在。
(一)人文意识的培养
《美术课程标准》最值得肯定一点就是:确定了美术课程的基本性质即它的人文性。这使得教师改变了传统的美术教学观念即美术教育只是技能技巧的学习和训练。强调美术教学的人文性,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学习美术汲取不同时代美术作品中所蕴涵的丰富人文精神,帮助学生运用美术的方法来表达自己对人文精神的理解,有效地形成和发展学生的人文意识。新课标强调让学生“理解美术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美术与自然、社会及其他学科联系起来思考,要求学生不仅要从美术本体来理解美术,重要的是通过美术的方式理解美术作品中蕴涵的人文精神,理解美术以外的更为广阔的世界;在人文精神的浸染下,逐渐提高人文素养,形成博大的人文情怀。如在讲民间美术鉴赏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明确民间美术属于文化的范畴,借“文化”的概念,说明学问与做人的道理,使思想道德的教育寓于美术教学的实施之中。接着,教师指出美术在认识和表现客观世界时,是把一切放在文化的范畴上思考的,体现着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新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这种充满人文精神魅力的跨学科讲授表现出来的专注程度,往往要高于对单纯的美术知识的讲授。
(二)敏锐的洞察能力的培养
从事艺术创作要求具有敏锐感受力及观察力,这种敏锐的能力源于自觉的整体思维。美术教师都深有体会,多年的素描、色彩等专业训练,时刻都在强调整体感,这既是造型的重要原则与方法,也是重要的能力。它对于任何一个学科乃至生活都非常有用。在美术学习中,教师要让学生逐步领悟整体思维的重要性,并尽快形成整体思维,使学生在处理任何问题时,都能够快速准确地把握并处理好事物的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整体思维在于对比与联系的自觉的不断运用。对比与联系,,有利于准确地把握事物的关系。在美术教学中,通过直观图形和各种美术现象,不断地引导学生进行对比与联系,并形成习惯,比教他们画一幅好画、写一手好字更有价值。
(三)抽象概括的能力的培养
谈到美术思维,不少人首先会想到形象思维,想到具体的形象。大多数人对艺术作品的思考往往依赖对具体形象、情节的想象,这些都不是美术最根本的语言。美术的根本语言是图形思维。美术学科思维里的图形,泛指点、线、面、色彩、质感等基本元素,以及按照一定的结构生成的各种关感形式才是美术用以传情达意的最本质的语言。在美术学习中,不从美术语言的本质去理解作品,就不能举一反三,只能是一件件作品地去解释,去揣测作者的想法,这样的学习是低效的。懂得从内部图形语言本身而不是借助外部资讯对美术作品进行解读,就是要求我们从本质上去理解事物,要求我们有着良好的抽象概括能力,把所有的具体的形象都抽象为图形。抽象概括的能力,是做学问应该掌握的基本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画面形象表达情感的形式的抽象及图形语言的视知觉的理解等方面去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四)创新意识与创新习惯的形成
在美术学习中形成的创新意识与习惯,必然会让学生在任何时候都能自由开启更宽广的思路。美术的创新思维,不是要教学生发明创造,而是通过鼓励、培养学生在视觉上、形式上的求新,在思维上的发散,来养成创新的意识与习惯。在教学中,利用发散的方式加强学生图形思维的训练,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还有利于学生形成创新意识与习惯。在绘画及摄影模块的教学里,笔者总是强调学生以不同的视角去观察物象,将平常的物象表现出不一般的视觉效果,在画面上创造独一无二的画面结构,创造“视觉惊奇”。事实证明,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的美术思维变得更加敏锐、美术思路变得更加宽广。
结语
综上所述,美术思维的培养离不开教师以及学生对培养学生美术思维的重要性的高度重视,也离不开教师对培养学生美术思维的具体策略的灵活运用,也离不开学生的刻苦努力和钻研。我相信,在各方面力量的一起努力下,中学美术教学效益低下的局面将会得到根本改变。
参考文献:
[1]刘洪涛.让美育回归生活[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9(5).
[2]厉文.中学美术教学新思路探讨[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8).
关键词: 中学美术 审美教育 形式美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教育更加注重提高质量和效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健全人格、有教养、有文化的人,这就要求教师把教学与人的发展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当然,这种发展不仅包含认知、道德的发展,而且包含审美的发展。
中学是学生完成独立思考,审美世界观形成与发展的初级阶段。中学美术是学生理解艺术的初级阶段,美术是直接接触学生精神的教育手段,其丰富的审美体验和鲜活的感情基础、生动的表现形式陶冶学生的感情世界。教师必须打破长期以来在绘画教学生以写生为基础的技能训练,用美把知识武装起来,按照美的规律进行教学,真正实现教学的审美化。美术教育也是对学生进行美育,促进其审美能力、创造能力,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更能促成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
中学美术的审美教育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形式美的培养
作为视觉造型艺术的美术,无不依赖形式而存在。形象是审美的起点,学生的审美感受都产生于形象,不仅如此,学生接受知识也往往从具体形象开始,学生接触美术,首先接触美术的审美形式,即构成美术作品的各种艺术语言因素,如线条、色彩、肌理等。面对自然界的各种美好事物,也总是首先接触山势的高大、花卉的娇艳美丽等。学生通过对这些形式美的感受,构成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知觉。但这些审美形式不一定一开始就能成为每个学生的感知对象,需要经过老师的讲解、引导或指导,它们往往是一种潜在的因素。所以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能力,就成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方面。
如在中学美术课教学中,形式美的培养最直观的就是构图。构图作为画面基本结构,它的创造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所以掌握一定的构图规律,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大有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让学生通过多做练习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教师可以请学生上黑板或在纸上根据自己所提供的静物或人物进行组合联系,让学生通过已掌握的构图美学知识自觉地在画面中寻找并协调对利因素。对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所出现的得失,教师要及时加以评讲,指出优点和缺点,也可以当面帮助学生修改失误之处,让学生目睹美的转换过程。美术教师要善于选择有代表性的优秀传统作品指导学生进行欣赏和分析,然后通过练习加深理解。在素描和西画中,构图是表现对象形体结构和质感的造型艺术。在课堂中则通过临摹优秀素描作品和写生来培养学生对这一造型艺术的感受和表现能力。
二、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的培养,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具有重要作用
美术是视觉艺术,美术可以优化人的直觉、想象、灵感和悟性等形象思维素质和能力,通过美术教育可以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教师要发掘艺术作品内在的健康感情因素,并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和艺术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体验、领悟这种美,使之转化为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爱美的情操。这种情感教育可以通过参观、作品欣赏、写生和临摹优秀作品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内容也应该从自然、社会和艺术等范围多方面展开。
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和情感反应,是审美活动最初的表现形式,但这种感受都受审美理想的制约。中学生由于受年龄和身心发展的局限性,往往把握不了是非标准,不能分辨生活里什么是美好的,什么是丑恶的,什么是应该歌颂的,什么是应该批评的,不同的审美判断往往会引起不同的情感反应。一切优秀的健康的艺术作品,总是集中地反映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艺术家正确的审美观点,反过来他又使欣赏者得到审美愉悦,起着积极的审美教育作用。这种潜移默化的寓教于乐的作用,是艺术审美活动的特征,也是美术教育的目的之一。
在课堂上,教师选择古今中外的优秀美术作品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从格调高雅的作品中感受美术的情趣和崇高境界;并通过与学生的谈话分析,以及简单的命题创作,都可以收到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审美观点和审美理想的效果。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以神秘的微笑而举世闻名,许多人第一次见到这幅画时,都被他的笑容所征服,从中受到爱和美情操的感染;徐悲鸿的《奔马》描绘马的四蹄奋起,昂首奔腾象征了中国人民活跃、自强的生命力,表现了画家在黑暗中对光明的追求,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
三、加强指导,培养审美创造能力
学生艺术的审美创造活动,以他们慢慢形成的想象力为前提,在美术课中逐渐学到的技能技巧为手段。所以美术技能技巧的训练在中学美术课中仍然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实际的美术教学中,学生运用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可以充分地调动和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平时用到的有关线条、色彩、比例、构图、透视、解剖、质感、肌理等造型手段,还有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就能够变无形的想象为可视的形象,创造出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美术作品来。
素描教学作为中学美术教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对于培养学生对物象的观察、审美以及表现能力至关重要。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绘画艺术水平。作为一名中学美术教师,要注重调动学生的素描学习兴趣,开展学习方法的指导,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达到提高素描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素描教学;整体观察;教师示范
素描是一切造型的基础,所以越来越受到重视。要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学好素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了学生平时刻苦努力之外,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很重要,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使实践技法与理论指导结合在一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作为初中美术老师应当怎样进行美术素描教学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素描在刚开始的学习过程中会比较枯燥,所以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接下来的素描训练会有很大的帮助。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素描的兴趣呢?首先是让学生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通过欣赏教学,学生对素描产生兴趣。其次是教师在起初的素描训练中多给学生作示范,有的学生会因为老是画不好而失去信心,这时作为老师就应该多鼓励多表扬他,让学生有继续学习的信心,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越学越有兴趣。
二、注重素描基础训练
初中学生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从局部入手,没有用整体的观察方法去认识对象。所以我要求学生在画一幅画之前首先要学会正确的观察方法,不能把所画物体的比例、结构、明暗、空间、透视等画错了。其次是注重形的准确。再次是形体结构的准确,对于一个物体来说,明暗会随着光线的变化而变化,但形体结构是不会因光线而改变的,明暗只是表现手法,结构才是关键。所以在教学中我会严格要求学生抓准每一幅作品的形。
三、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素描训练
素描被称为“造型艺术的基础”,不是几天几月就能掌握。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不能操之过急,要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素描训练。我的教学是从石膏几何体训练开始,我们都知道几何石膏的明暗关系较为简单,这样可以慢慢地提高学生的基本观察力、认知力,让学生在单纯中发现丰富的内在规律和变化。接下来逐渐过渡到复杂的单个静物,然后是静物组合体。这样可以多角度地训练学生的观察方法。最后是人物素描,人物素描先从石膏五官、石膏头像开始,石膏头像被认为是训练素描基本功的最好对象,石膏头像形象特征鲜明有着静物的特点,能使初学者了解头像的形体结构特征,研究和领会其造型规则,从中获得多方面的技法启示,为真人头像写生打好基础。
四、注重教学示范作用
素描训练是一门训练性极强的学科,教师只说不做是不行的,所以教师的示范在素描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通过示范,能够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对技能的掌握。同时要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有的学生基础已经比较好了,教师只需要稍作点拨,必要时适当提示。对于学生不理解或作画不当时教师要及时更正和修改,这样学生把握问题的能力就会慢慢提升。好的正确的教学方法往往会事半功倍,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也轻松,也会造就良好的学习气氛,有利于学生更感兴趣投入到绘画当中。总之,学生素描水平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达到,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要不断观察,善于思考,遇到不懂的就请教同学和教师,养成不耻下问的习惯。教师应从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因材施教,努力提高学生的素描水平和美术素养。
参考文献: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新型的学习方式蓬勃展开。美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对于中学美术教学的目的,教学大纲明确提出“在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爱国主义感情,陶冶高尚的情操。”并要求“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根据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在处理教材方面,目前全国在“一纲多本”思想的指导下,编写了多种版本的中学美术课本。如何在美术教学中体现审美意义,优化美术的审美效应,则是一个有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审美教学认为,美的实质是情感教育,美术教育则应以培养和发展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情感为内涵,以培养人格,完善审美能力,身心和谐发展为目的,应以“情”和“美”的角度切入,把着眼点放在对美术教学的“情感化”和“审美化”的构建上。
一、审美教育的根本目的及中学美育的任务
审美教育,即我们常说的美育,其根本目的是什么呢?我国近代美学家、教育家先生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教育大辞典》艺术条目)这个定义虽然未必全面,但蔡先生抓住了美育的本质问题,对我们讨论美育的根本目的是非常有启发的。所以,今天许多人仍然主张审美教育就是情感教育,这与蔡先生的观点是相通的。
必须纠正认为审美教育就是“艺术教育”的错误观点。艺术固然比较集中比较典型地表现了生活中的美,也比较充分地反映了人们的审美判断和审美理想,但是,审美教育的内容并不限于艺术。“自然美、社会美,特别是社会美,作为审美教育的内容,其作用是不应低估的。”
由此,我们认为,审美教育就是培养人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观点的教育。它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的新人。具体地说,审美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树立、端正人们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陶冶人们的性情、净化人们的情感,美化人们的生活,使人们更加热爱美、热爱生活。
二、中学美术课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我们将《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美术教学大纲》有关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条文进行剖析,并结合上节所叙中学美育的任务,可将中学美术课的审美教育内容作如下概括:
1.形式美感的培养。作为视觉造型艺术的美术,无不依赖形式而存在。学生接触美术,首先接触美术的审美形式,亦即构成美术作品的各种艺术语言因素,如线条、色彩、质感、肌理等。面对自然界的各种美好事物,也总是首先接触如诸如山势的高大雄伟、溪水的弯曲流转、花卉的艳丽妩媚等。学生们通过对这些形式美的感受,构成了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知觉。但这些审美形式不一定一开始就能成为每个学生的感知对象。在没有经过老师的讲解、引导或指导学生写生之前,它们往往是一种潜在的因素。所以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能力,就成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方面。
在中学美术课的最初阶段,往往首先引导学生去认识线条的魅力。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线条是造型的基础,各种不同粗细、浓淡、干湿、疏密、轻重及抑扬顿挫、刚柔并蓄、变化莫测的线条,表现了不同造型、不同质感的千变万化的事物。在这里,线条具有神奇的魅力。美术教师要善于选择有代表性的优秀传统作品指导学生去进行欣赏和分析,然后通过白描练习加深理解。在素描和西画中,线条不仅用来勾画轮廓,而且是表现对象形体结构和质感的造型因素。在课堂中则通过临摩优秀素描作品和写生,来培养学生对这一造型因素的感受和表现能力。对色彩的感知能力,每个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一般人只分辨红、橙、黄、绿、青、紫、黑、白等简单的色彩,而画家和经过绘画训练的人就能表现出事物的丰富色彩的色彩变化和色彩与色彩之间的互相关系。
2.审美情趣的培养。梁启超曾说过“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是艺术。”“音乐、美术、文学这三件法宝把情感秘密的钥匙都把握住了。”(《趣味教育与教育的趣味》),国外也有人主张艺术教育就是情感教育,这种论断虽然未必全面,但情感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功能,是无可非议的。如一次家乡风景的写生和校园风光的描绘,可以激发学生对家乡风土人情的眷恋和保护校园环境的责任感。
3.审美理想的培养。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和由此而产生的情感反应,是审美活动最初的表现形式,但这种感受和感化,都受着审美理想的制约。青少年由于年龄和身心发展的局限,往往把握不了是非标准,不能分辨生活里什么是美好的,什么是丑恶的,什么是应该歌颂的,什么是应该批评的。不同的审美判断往往会引起不同的情感反应。一切优秀的健康的艺术作品,总是集中地反映了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艺术家正确的审美观点。美术课中,教师选择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并通过与学生的谈话分析,或辅之以简单的命题创作,都可以收到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审美观点和审美理想的效果。
4.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美术教育不以培养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为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审美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以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从事改造生活的实践。著名美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说过:“想像是绘画上极其重要的一事,有形的东西,可用想像使它变形;无形的东西,也可以用想像使它有形。”孩子们充满幻想,我们应该因势利导,将他们的丰富的想像力转化为审美创造力。这种艺术的审美创造活动,以他们逐渐形成的想像力为前提,又以在美术课中逐渐学到的技能技巧为必要途径。
【关键词】中学美术;乡土美术;教学意义;有效措施
Talk about the combination of art and local art middle school
Wu Yong
【Abstract】Art comes from life, but higher than life, the creation inspiration of the artist is not groundless imagination, but the feeling of life, behind every painting has its real prototype. Art teaching is not the fine arts creation, but they have similarities, as well as the curriculum standard shall prevail, also want to teach from art in our life. The local art establish the fine arts, can not only make students easier to understand the art textbook knowledge, and to enrich the learning content.
【Key words】High school of fine arts; Native art; The teaching significance; Effective measures
乡土特色美术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十分鲜明的地域特色。一般而言,乡土特色美术是各地历史的见证,乡土特色美术是一个地方乡土文化的标志和代表。乡土特色美术能够给中学美术的教学提供很多丰富的素材,为中学生的审美教育打下十分坚实的基础。乡土特色美术能够让中学生的心灵回归大自然,感受到最初的泥土的气息。乡土特色美术是广大劳动人民进行集体活动的自然产物,它能够反映出一个民族的精神。乡土特色美术在中学美术中的运用使得中学美术课程更加具有多样化,在很大程度上充实了美术学习的内容。
1 乡土特色美术在中学美术中的教学意义
将乡土特色美术引入到中学美术的教学中来,不仅对于乡土特色美术的发展与传承具有积极意义,而且对中学美术教育的发展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正是因为中学美术教学中有乡土特色美术这一教学内容,才让乡土特色美术没有走向绝迹,反而能够不断地发扬与传承。中学美术教学中因为有乡土特色美术这一教学内容,为其注入了很多新鲜的文化血液,使得课堂教学增加了新的活力,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教学内容。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引入乡土特色美术。能够让中学生了解人与美术之间的关系、美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美术与文化、美术与生活之问的关系,为中学美术教学体系的完善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第一,乡土特色美术大大丰富了中学美术的课内外教学,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灵活运用乡土特色美术资源,能够帮助学校开发出更加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例如,中学美术教师可以经常带学生参观一些具有当地特色的自然景观,或者带学生参与当地的一些民俗活动和重大的传统节日,让学生感受当地的文化氛围,将写生课、创作课、理论教学有机地结合。美术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操作剪纸、泥塑等手工活动,这样不仅能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还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第二,乡土特色美术为中学美术教学提供了非常生动且贴近生活的教材。美术教育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感恩生活的情感。乡土特色美术教学教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在生活中感受美。乡土特色美术实际上就是普通百姓朴素生活的一种体现。现如今人们在博物馆看到的艺术品,大部分便是很久以前人们生活中最常见的一些日常用品,这样便可以看出,艺术其实就在人们的生活中。乡土特色美术为初中美术增添了更多的审美素材,促进了初中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2 将中学美术教学嫁接在乡土美术的措施
2.1 更新教育观念:
打破美术教材作为唯一美术课程资源的局限,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一切有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地方美术资源。因为乡土美术从生活中来,使人感到真实、亲切、动人;还原到生活中去,虽然经过加工,但却又让人感觉真实。这样的内容更贴近生活,更具有亲和力,完全可以将生活引入美术教学。由于我们学校周边很多村寨都有少数民族,受其影响,这一带的居民以家纺生产为主。鉴于这些特点将原先比较枯燥的图案知识融人到家纺用品中来,例如《美丽的图案》,首先用生活中学生常见的家纺生产过程让学生观看,让其体会其中最重要的环节――家纺设计。然后浏览一些家纺作品,让学生选择喜欢的作品并说说其中图形排列的规律,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了图案的基本知识。将这些学生平时生活中常见但又不太了解的知识融入到生活中,学生特别感兴趣,教学效果也很好。这样用地方文化与专业知识相结合,使得学习的知识更加生动和实用。
2.2 筛选乡土文化:
乡土文化的范围非常广泛,乡土美术课程资源的内容也是相当繁杂。这就要求作为施教的我们要因地制宜地筛选、开发、利用各种乡土素材美术课程资源。根据中学生的特点,选择和他们生活更为贴近的素材,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的目的。例如乡土文化之一的布依文化,位于贵定县西部约20公里处,在此发现了大量的布依族的民风民俗,其珍贵程度无以价计。乡土文化之二的苗族刺绣艺术历史悠久。这两种乡土文化都非常有代表性,但是综合中学美术教学的特征和中学生“玩”性未减的特点,选择带学生参观一些具有当地特色的自然景观,或者带学生参与当地的一些民俗活动和重大的传统节日,让学生感受当地的文化氛围,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更具吸引力,能让学生在玩耍中既了解到南通当地的乡土文化,又能从中学习美术知识。贵定的乡土文化资源比较充足,我们只有学会选择取舍,才能达到更佳的效果。
人类学家基辛指出:“文化的歧异多端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人类资源,一旦去除了文化间的差异,出现了一个一致的世界文化,可能会剥夺人类一切智慧与理想的泉源,以及充满分歧和选择的各种可能性。我们迫切需要了解人类的多样性,研究世界各地人类的生活方式,他们最后获得的智慧就是多样的智慧。”乡土特色美术对于中学美术教学的意义重大。它不仅为中学美术教学注入了很多活力,也为中学美术教学提供了很多素材,增添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取舍地将乡土教材进行发掘和发扬,是每个美术教师应尽的责任,也是对乡土美术的一种保护,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学习美术的兴趣,因此广大的美术教师要把开发乡土教材作为己任,希望把更多的乡土手工艺得到传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1] 樊春芳,农村中学美术教学中乡土教材发掘的思考[j]新课程(中学版),2009,(10)
[2] 田斌奇,让乡土资源走进美术课堂[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07,(01)
关键词: 农村中学 美术教学 素质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家义务教育相关政策的逐步实施,国家实施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已有十多年,可在农村学校,素质教育并没有引起普遍重视。美术属非统考科目,在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多数学校仍旧只是重视高考所要涉及的科目,而美术课只是形同虚设,学生在高考的压力下也无暇顾及美术课程。作为农村中学的一名美术教师,我对当前农村学校美术教育现状作了较为全面的探析。
一、农村中学美术教育现状
1.教育管理者教育意识落后,重视程度不足。
很多人的思想认识中,美术是副课,就是画画,带着学生玩,没有意识到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在这样的情况下,有些农村学校不开美术课,或者即使课程表上有,上的也是其他科目,所有这些可以说是由于教育评价方式滞后所导致的。
2.教学环境,设备简陋。
在农村,很多中学不开设美术课或者虚设美术课的现象已经是很常见的事了。因此大部分农村中学没有基本的美术教学工具,没有专门的美术教室和教学用具,甚至美术教师教学参考书都没有,更不用说美术活动室、模型、专用图书、画架等工具。总体来说,大多数农村中学的美术教学环境简单,仍然停留在老师(黑板+粉笔)+学生(白纸+铅笔)上。
3.家长重视程度不够。
家长们作为世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一心想让后代出人头地、跳出农门,认为学好文化知识才是正道,至于美术的学习,可有可无。因此多数家长以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忽略了对学生各种能力、兴趣的培养。于是学生原本的天性被慢慢扼杀,对美术的兴趣也不浓厚。
4.学生思想认识模糊。
受家长和学校的共同“熏陶”,学生的思想也变了。他们认为上美术课是让自己在紧张的功课之余放松一下,因此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纪律松散,作业不及时完成。美术教师在这样的氛围当中,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也慢慢懈怠了。这时经常会出现把美术课给其他学科的老师去上,甚至干脆将美术课当自习课上。
二、原因
1.教育教学评价与考核制度滞后。
目前,在农村学校,许多教育管理者本身对素质教育、新课程的理解很表面,他们对学校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还没有走出应试教育的圈子,主要是高考制度没有实现根本性的改革。“一分之差”决定着两种命运。因此,升学率仍然是学校办学质量的主要标志。社会、家长及一些管理机构认可的还是考试分数,在这种表面推行素质教育,实质是在应试教育的怪圈中,教师比以前更忙、更辛苦了,学生负担也更重了。
在农村教育体系中,上级主管部门对美术课几乎是不闻不问(用学生家长的话说,每年买来一堆书,用的才是一两本),只检测语文、数学,初中只考核语文、政治、外语及数理化。包括美术在内的所有其他课程都是“下三滥”,既不对其成绩过问,又不对其教者考核。学校只抓“主课”,而放弃“副课”。从课程表上可以看出,美术课虽占了一定的课时,但十有八九都被“主课”借用、挤占。学校并没有真正认识到美术教育的重要价值。美术教育相对其他一些科目的教育,其地位仍显得非常低微,似乎只是学校课程表中的一种装饰和点缀。
2.美术课校内课程资源匮乏,美术教师极缺。
美术课程资源是促进美术教育非常重要的条件,具体包括:校内课程资源,如图书馆资料资源、展示美术作品的场所、美术教学设施和设备等;校外课程资源,如公共文化设施、当地人文资源和自然环境资源等;信息化资源,如信息获取、信息交流等。近几年通过国家的大力支持、希望工程的实施,西部部分农村学校课程资源有了一定的改善,但离美术教育的整体要求还相距甚远。在农村,除了自然环境资源外,其他美术课程资源相对匮乏,农村孩子家庭状况普遍贫穷,因困难而失学者很多,学校要进行美术教育,学生连起码上课的材料、工具都准备不到位。美术教育者即使想上好这门课,结果还是事倍功半,这种现象严重阻碍了农村美术教育的开展。专业美术教师非常缺乏。我所在乡镇学校的美术教师仅占教师总数的1.2%左右。
3.美术活动多不为达美育之目的,而为搞应付、完成任务。
为了申请项目、应付上级的检查,学校也开展美术活动,大多数在农村乡镇中心学校,如举办美术展览、学习园地等。但就这简单的活动,在领导检查完后,便偃旗息鼓,因而使美术活动达不到美育之目的,只是流于形式。
三、对策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没有审美教育就不会有任何教育。”把美育放在教育的首位。可见,中学美术课堂具有其整体性和独特性,注重在对受教育者的人格塑造。但是,在农村,从以上现状可以看出,目前农村中学美术教育还存在种种问题。我在多年的农村美术教育教学实践中探索到以下切实可行的教学改革途径。
1.认识美术教学的重要性。
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发展可以说是社会发展的趋势,美育的发展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领导、教师和家长的眼里,智育就是主科,语文、数学、英语等,但从社会主义的所需人才来看,从我们的教育目标来看,社会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美术教学是利用艺术对学生们进行社会主义人生教育的大课堂。通过美术教学这一课堂形式,学生们对美的朦胧追求和无所羁绊的原创冲动能够得以升华和提高。因此,要搞好美术教学需要从上到下的重视。
2.充分挖掘地方资源,利用身边的大自然进行美术教学。
农村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地大物博,教师可以结合时间、气候、环境,有组织、有纪律地领学生走出课堂,进入大自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画画、塑造。对周围的形、色进行辨识,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纯高心灵。也可以组织学生做风筝,放风筝,画放风筝的场面,在训练他们动手能力的同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通过种种活动,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艺术源于生活。
3.应懂得尊重学生们的创作欲望。
充分尊重学生的审美感受,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视觉感受艺术作品,使学生的情感与对象产生共鸣。对于学生们的作品,美术教师应该多给他们以鼓励和表扬,热情辅导,切忌给学生泼冷水或作出武断的否定。尊重学生的原创思维,认知学生的潜在优势,把学生摆在主体地位。
4.广泛开展兴趣小组活动。
成立书画、硬笔书法、剪纸、折纸、篆刻、小报等兴趣小组。学校定期举行艺术作品展览,并开展评奖活动,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艺术才华的空间,提高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另外,不管学生的作品显得夸张还是平淡、细腻还是粗犷,都有其内在的含义,是学生思维创造性的结晶,是学生心灵的反映。评价时应注意多讲优点,多肯定学生具有创造性的一面,激发学生创造、表现美的欲望,让学生更大胆、更充分、更主动地用自己的绘画语言与外界交流,给学生的艺术表现提供一个有利的条件。
5.拓展教学面。
可以给学生开设篆刻课,利用橡皮和刀子写刻自己的姓名进行创作,给学生们讲述文字的发展演变,让学生欣赏名家的篆刻和创作技法。把根雕、奇石、盆景作为教学内容移入课堂,教他们如何去审美并在生活中发现,进行简单的创作和收集。让学生把板报美化、报头设计等引进课堂。在书法教学中,软硬笔并重,激发学生继承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责任感和积极性。
总之,要改变农村美术教育的现状还需要多方人士的努力,不仅教育管理者要提高认识,而且需要政府和家长的支持、学生的理解。这样才能达到“新课程”倡导的“建立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农村美术教育才能拥有更宽广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叶杨荣.对农村美术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J].吉林教育:中小学教育,2009,(9).
[2]李小荣.浅析当前农村美术教学的现状[J].当代教育论坛,2010,(5).
1.注重学生智力发展
美术教育的另一个作用是促进学生的智力开发,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当前的社会环境呼唤高素质的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这就要求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应当将此融入美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在绘画艺术知识传播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学习美术科目,让学生能够在今后日新月异的社会中获得立足之地,同时利用自己的能力改善社会,推动历史的前进。如,在讲《纸板的创想——成型方法》一课时,教师上课前先表演了一个小魔术,把一张平面的纸经过巧妙的切割变成一个惟妙惟肖的立体纸雕作品,这立刻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探索学习的积极性。笔者认为,采用新颖独特的方式授课,不仅能愉悦课堂气氛,还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兴趣,使其印象深刻并学到新的知识。
2.注重学习主体的实践性
理论来自实践,后者是前者的评判依据,而体验性学习就是利用不同形式的具体实践活动,使得学生全方位地感受知识的能量。如,笔者在上《生肖的联想》一课时,通过学生熟悉和喜爱的生肖激发其兴趣,以做游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开拓创新,从生活中选择材料,根据其形状、色彩、质感等进行创意联想,再用简单巧妙的方法将这些奇巧有趣的创意制作并表现出来。通过对生肖的观察、体验,学生不但了解、掌握了生肖的特征,而且探索生肖与水果、生活用品、学习用品等物品间的联系;通过动手制作及绘画的体验,培养了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及创造力,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展现创造之美
新的美术教育观强调通过美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美国当代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认为:“在艺术教育里,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施用于何处。假如孩子长大了,而由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应用于生活和职业,那么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就已达成。”有不少科目把提升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列入教学目的,这在美术教育中表现得非常显著。当今的中学美术教育强调观察、体验、思考、表达、评论等,这些正符合培养创造力的基本要求。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独特的艺术创造能力也就成为美术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
4.辅导学生写生
所谓写生,是指直接以实物(包括人和物)为描绘对象的临场作业或作画方法。美术教学中的写生、参观和各种社会活动,让学生直接和大自然进行亲密的接触,进而让他们产生一种了解世界的渴望,在活动中发现真、善、美,这有利于培养中学生创造性的个性品质。另外,学生在进行某种内容的写生时,最好能多画几张不同类型的画。如窗户,从内容上讲,可以画木的、铁的、铝合金的、长方形的、圆的等;从形式上讲,可用线描及油画棒、水彩笔、水粉等;可以是写实的,也可以是在写实基础上有所改变、有所创新的。在教学中,教师对于所准备的欣赏作品、范画等,应当根据具体的课题与教学内容进行简要讲析,这样既能使学生得到写生表现的启迪和艺术美感的熏陶,又能激发其写生实践的兴趣和信心;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对同一内容的认识与理解,另一方面又可以帮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事物。
二、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