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装帧设计范文

装帧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装帧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装帧设计

第1篇:装帧设计范文

[关键词]书籍封面;装帧艺术;设计文化

[中图分类号]J5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16-0102-03

书籍不是普通的商业产品,它是人类文化的载体、智慧的结晶。书籍装帧设计作为现代包装设计的一种,不仅要求它瞬间能够吸引读者,更在于以最直观的方式将书籍作者的思想理念有效地传递给读者。黑格尔在其《美学》中指出:“美的要素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内在的,即内容;另一种是外在的,即内容借以现出意蕴和特性的东西。内在的显现于外在的,就借这外在的,人才可以认识到内在的,因为外在的从它本身指引到内在的。”书籍装帧中的封面设计展现出的设计创意理念是书籍作者思想的延伸,也是设计者艺术素养和设计水准的体现。所以书籍装帧设计也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封面设计是装帧艺术的主要构成之一。封面犹如一个人的衣着、样貌,是了解其内在的窗口。当读者阅览书籍时,对书籍最直观的印象就是封面,如同影视作品的精彩片头,是把观众的思绪带入情景的最佳向导。封面设计同时也是一种推销手段,是书籍的门面包装,是对读者的诱导,是抓人眼球的手段。优秀的封面设计,不仅能招揽更多的读者,更能使读者快速地融入书中并爱不释手。书籍封面设计作品虽然不能算作纯粹的艺术作品,但优秀的设计师都会将其视如艺术品般精心打造。杰出的书籍封面设计作品,其本身就是一件成功的艺术品。

封面设计虽然有其艺术性的独立性,但在现实设计过程中往往受到客户的需求和客观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封面设计作品的成败往往取决于客户的商业需求,有时甚至取决于个人的审美趣味或兴趣偏好。封面设计的定位和客户的需求,最终都会影响到封面设计者的创作构思和设计效果。所以,设计者和客户在初期积极有效的沟通是封面设计作品成功的前提。

当封面设计的前提条件满足后,设计师就可以在此框架下构建自己的艺术作品了。图形、色彩、文字和构图是封面设计的四大要素。

图像是封面设计的重要元素。因为面积大、色彩丰富、位置突出等因素,图像的设计在封面装帧中尤显重要。设计图像可分为抽象与写实两大类。如果要根据书的内容进行设计,纪实性内容的题材就比较适合写实性风格的图像;而浪漫风格的题材,则用抽象的图形就更为传神。例如,休闲类书刊是大众化的审美标准,通常会选择明星的艺术照作为封面,体育类杂志则通常会选用体育明星和竞技场面的照片,文学类书刊常用抽象、写意类的图像设计。

封面的文字设计常用的有书法体、美术体、印刷体等。书法体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鲜明的个性,且大都出自名家之手,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并广为大众所接受。美术体大致可分为规则和不规则两种。规则美术体强调外型的传统规律,整齐划一,有易于识别和学习的特点,但相对保守,变化较少;不规则美术体则强调多变的外形,比划设计和整体外形追求艺术化夸张变形的效果,具有个性鲜明、设计感强、相对活泼的特点。就印刷体而言,早期的印刷体比较程式化,变化少,较规整,现代的印刷体因受到不规则美术体的影响而变化丰富,从而加强了字体的艺术性。

装帧设计时,封面文字除了体现书籍内容外,更多地要考虑其在封面设计中的位置、字号、色彩、聚散等。另外,设计者需要慎用特殊字体,因为很多印刷单位也许没有这些罕见字体,很可能会给排版、印刷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建议最好少用特殊字体,或将这些特殊字体和源文件一起配送至印刷单位。

封面的色彩是最容易打动读者的视觉元素。准确的色彩运用首先要考虑书刊的风格、内容。如幼儿书刊的色彩设计,因强调对比、追求色彩的视觉冲击力而使用大量高纯度的色彩;学术类书刊的色彩设计则要求具有丰富的内涵,有一定深度,从而产生端庄、严肃、高雅、权威的视觉效果。另外,设计者还要熟练掌握一定的色彩心理学,用以表现情感并影响读者,使之产生共鸣。例如,红色给人热情、欢乐之感,用它来表现火热、生命、活力与危险等信息;蓝色调给人冷静、宽广之感,用它来表现未来、高科技、思维等信息;黄色调给人温暖、轻快之感,用来表现光明、希望、轻快、注意等信息;绿色调给人清新、平和之感,用来表现生长、生命、安全等信息;橙色调给人兴奋、成熟之感,是很受人们欢迎的颜色;紫色调给人幽雅、高贵之感,用来表现悠久、深奥、理智、高贵、冷漠等信息;黑色调给人高贵、时尚之感,用来表示重量、坚硬、男性、工业等信息。

封面设计的构图是设计成败的关键元素,其基本的方式有对称、均衡、对比等。

其一,对称是指在设计样图中根据中轴线和中心点为参照来平衡构图,对称分布。其具有平稳、严肃、庄重、和谐的感觉,但这种构图方式会让人感觉整体缺少变化、单调呆板,缺乏活力。所以,比较适用于内容严谨的学术型书刊。

其二,均衡。均衡的特点是同量而不同形。均衡不单是形式和数量上的对称和平均,更主要的是艺术上的均衡,是变化中的均衡及心理上的均衡,这种均衡不等同于简单分配。将主体置于中间,或者对称排列,这样虽然均衡了,具有了稳定感,但十分呆板,缺乏艺术的多变性。构图的均衡,不是对称,而是对立统一关系。

其三,对比。封面设计中的对比有反差对比、虚实对比、面积对比等。反差对比在画面中就是色调的反差。画面的明暗反差度大,称之为高反差,反之亦然。一般在封面设计时,要兼顾画面明暗两部分的变化,使之产生丰富多变的黑白明暗色调。有时为了追求作品的艺术效果,使得色调显得更深沉、概括、醒目,可以通过加强对比,突出色调的层次,由此来产生诱人的艺术效果。虚实处理的基本原则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相间”。封面设计构图中的虚实处理,是指封面图像的清晰程度,是指整个画面结构的虚实藏露。虚,一般指画面中的陪体部分,模糊或空白的部分;实,是指画面中的主体部分。在画面处理中,虚实相辅相成,使实的主体部分更加突出,虚的部分适当隐藏,让读者看了回味无穷。面积对比,在封面设计创作中,往往需要面积大小对比的手法来加以表现。我们平时在观察事物时,也存在一些视觉上和心理上的偏差,不同的观察角度、不同的距离所带来的透视变化,也会影响对象原先的面积大小。设计者要充分利用大小变化来努力打破构图的均匀和呆板,使设计主体成为画面的中心,让读者的兴趣点集中于主体,从而突出设计主题。

将书籍封面设计以上四个基本要素有序地组合在一个画面里方能构成书籍的封面。然而,只是掌握封面设计的这些基本方法,也很难设计出优秀的书籍封面作品。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科学、文化的价值日愈突出,人们对书籍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书籍装帧设计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注重文化内涵、讲究艺术品位、追求个性特征已被越来越多的装帧设计者所重视。用装帧封面设计方法发掘思想内涵,丰富文化意蕴,提升书籍价值,已成为现代设计的追求。

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电脑时代的来临对美术设计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装帧设计因电脑技术而逐渐改变了传统美术设计的工具、材料和方式方法,并一再突破了以往表现手段的局限而大放异彩,使现代装帧设计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大众面前。但设计师们要创作出有价值、有生命力的装帧艺术作品,还是有赖于自身艺术素养的不断提高。如今,设计师们在显示器前就能观摩并探讨设计方案,观察任意角度的设计效果,随心所欲地将设计样图放大、缩小或变换角度等,这些曾经繁杂的工作只需轻触鼠标、键盘即可瞬间实现。设计师们因电脑技术的应用,从而轻松实现了传统设计手段无法给予的梦幻效果和更为广阔的设计空间。

美国著名学者房龙在其著作《人类的艺术》中,为我们揭示了艺术之普遍性规律,并称其 “不受国界及时间的限制”。 装帧封面设计归根结底是一种设计艺术,艺术性永远是其最为核心的价值取向。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大师们既是伟大的艺术家,又是杰出的设计师。达芬奇除绘画外还有着不计其数的设计作品流传于世,比如他设计的建筑、滑翔机、降落伞、机械动物等作品,都被世人公认为是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电影巨著《阿凡达》以最新科技和艺术语言的完美融合宣告了电脑美术新纪元的到来,更是引发了艺术家们热烈的讨论与反思。我国著名导演陆川说:“我们应该羞愧。这是我们集体目睹的、集体服气的一次完败。我们差的不是技术,技术是可以拿来的。”当代国内的设计师们如果不重视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和文化内涵,而只是一味地醉心于钻研某些电脑技术及绘图软件的应用,并以技师的思维方式来设计作品,就算拥有了最先进的技术,也很难创作出具有艺术感染力和鲜明个性的艺术作品。

曾经的装帧设计业并没有成为现在专门的专业学科。画家往往也是装帧设计师,无论封面设计还是插图绘制,都由手绘完成。由于画家的职业特点使之更为注重设计作品的艺术价值,而不拘泥于技巧和细节的表现。其手绘的设计作品和现在电脑设计的作品相比,也毫不逊色,甚至更加耐人寻味。但是,国内新兴设计专业所培养的设计师们在其设计过程中更多地关注于技术层面的问题,而忽略了赋予作品永恒生命力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国内设计师们普遍重技术、轻内涵的设计理念是现行国内设计专业一味强调科技和软件的应用,而忽略了设计者艺术素养和文化内涵的培养所造成的。例如,现今国内的设计专业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发展迅速却并不完善,在课程设置上将纯美术和培养文化素质的课程逐步压缩删减,使专业课程设置职业技术化,导致设计学专业学生只重技术、不重艺术。学生在课堂上很难接触到美术理论类的课程,甚至不知什么是“曹衣出水,吴带当风”。因此,学习者就算是模仿他人也只能制作出一些缺乏艺术性、文化内涵、没有灵魂的“工业化产品”。

由此可见,美术设计作品的永恒生命力就在于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将艺术性和文化内涵完美结合,并以特有的艺术语言加以表现。作为艺术设计之一的装帧封面设计亦是如此,设计师应在当今浮躁逐利的大环境下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加强自身的艺术和文化修养,努力丰富个人的生活阅历、讲究艺术品位、追求个性风格、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内涵,用以不断完善自己的作品。

[参考文献]

[1]黑格尔.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2]亨德里克•房龙.人类的艺术[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9.

[3]王宏建.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

[4]郑如斯,肖东发.中国书史[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

[5]王若鸿.书籍装帧设计中文化内涵的体现[J].美术大观,2007,(9).

[6]陆丹.论书籍装帧的文化意蕴设计[J].美术界,2008,(7).

[7]钟周.书籍装帧设计中的文化内涵分析[J].大众文艺,2009,(5).

第2篇:装帧设计范文

关 键 词:书籍装帧 设计 书籍整体设计 书籍设计

书籍装帧一词作为专业用语,在我国已经使用很长时间。上个世纪以来,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书籍装帧只是对书籍的封面进行美化设计,这种理解使得书籍装帧变成了封面设计的代名词。过去在中国,书籍装帧之所以只停留在封面设计上,是由于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和经济,以及环境的制约,同时也因认识上的局限,使得设计师无法参与书籍的整体设计。并不是装帧本身一词在概念上存在局限,应该说书籍装帧的含义已经包含了对书籍各部分的设计。

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以及科技的发展,人们对书籍的设计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首先表现在制作书籍的材料发生了变化,新出现了许多新颖的纸张以及新型的特种材料;其次,书籍的内涵发生了变化,传统的以文字为主的书籍逐渐被图文并茂的现代书籍替代,而且现代书籍的形式多了,有了电子书籍、游戏书籍、概念书籍等;再者,读者的观念变了,现在的读者更加讲究书籍的外在品质了。以上种种原因使得书籍装帧从内到外都要有创新和变化。装帧概念的内涵也随之有了新的需求。本文对书籍装帧概念的认识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一、通常意义上的装帧概念

装帧一词的使用在中国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据记载,装帧是丰子恺先生在上世纪20—30年代从日本引进的。当时的“装帧”是指将纸张折叠制作成帧,由多帧装订起来,附上书皮的过程。而在更早的时期,中国的先辈们还没有将“装帧”一词合在一起使用。我们分别对“装”和“帧”进行认识:“装”在《大辞典》中有十四种解释,其中第十种是“书册装订的形式,如线装、精装”;“帧”在《大辞典》中有三种解释,其中第三种是指“量词。画一幅,相片一张,叫一帧”的意思。“今人以一幅为帧”。①这说明从明代就已将书籍的内页用帧来计算。通过以上的认识,可以感受到“装”“帧”与书籍的紧密关系。同时,古人常将装订作装帧使用。如清代《藏书纪要》中对装订这样陈述:“装订书籍,不在华美饰观,而要护帙有道。款式大雅,厚薄得宜,精致端庄,方为第一。”②这里的装订就是装帧。

近现代的一些书籍都对装帧一词做出不同的解释。《汉语大词典》中对装帧的解释:“指书刊的封面、插图等美术设计和版式、装订形式等技术设计。鲁迅《书信集·致增田涉》:‘《中国小说史》豪华的装帧,是我有生以来,著作第一次穿上漂亮服装。’巴金《沉落》:‘而且每一本书的装帧都是很考究的。’”从这里就能看出,通常意义上的装帧已经包括了封面设计、版面编排、印刷装订等。《中国百科大词典》中对装帧设计也有非常翔实的解释:“装帧是对图书的整体形态的规划,即图书在成型前为其装帧活动提出的设计方案和草图。图书装帧设计分美术设计和技术设计两部分。前者主要是围绕封面,对书脊、扉页、插图及题花、尾花等方面进行艺术形式的创作;后者是指版面的排印格式,用料及装饰方式等,两者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这是一个完整的书籍整体设计过程。

最近30多年中,有一种观念认为,装帧一词已经不能适应书籍的设计与制作,要用“书籍整体设计”“书籍设计”等说法替代,因为这些观念认为书籍装帧的概念过于狭窄,这是对装帧概念的误解。正如前面看到的,装帧本身在范畴上并不存在这样的局限,装帧已经包含了对书籍各部分的设计。而且,频繁的更新概念名称虽可能会体现一些新的见解,但随着时代的更替,这种新意也会很快过时。而历史却会因为频繁的更新而消失痕迹,这不仅造成概念的混乱,也使得概念缺乏自身的历史特征及民族特性。可以通过重新定义书籍装帧的含义,来适应新时代书籍的设计的需求。更重要的一点是不要拘泥以往的装帧概念,而应时时更新它的内涵,这是书籍装帧实现自身进化的一个途径。

二、现代的书籍装帧概念

“书籍装帧”一词从《梅里亚姆-韦伯斯特大词典》中翻译过来为“Book Binding”。“Binding”有多层意思,有捆绑和粘合之意;也指(书的)装订、装帧的意思。另外在《梅里亚姆-韦伯斯特大词典》还能看到与“Binding”相关的词语如:“平装 paper cover binding、 精装 hard cover binding、活页装 loose-leaf binding”。因此,在英国给书籍做具体的设计,通常都使用“ Binding”这个词。“ Binding”和“装帧”这两个词汇都是具有行业特征的专业词汇,都恰当地表达了书籍的构想与制作的概念。

对书籍的装帧是不能与书籍分离开来经营的,装帧即是书籍的一部分,是书籍的脸面,并内含着身体的各部分,是浓缩书籍的精华内容并直观表现于装帧之上的。“书的脸即书的内脏功能的表现,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在书本身的内容和结构中表现的东西,对于读者来说是从外部看不见的部分,将它提取出来,赋予‘造型’,让它动起来,充满生机。这是第一张脸的意思;第二张脸触及更大、更深的东西,即文明和文化的根。寻觅今天文化底层潜藏着的文化古层,文化的根。这是第二张脸的意思。”③杉浦康平先生将书籍的第二张脸喻作书籍文化的根,这给书籍装帧以很深的内涵。同时,也是对书籍装帧提出的很高的要求。

现代的书籍装帧概念的理解不再是单纯的书籍制作,更不是狭隘的封面设计,它是一种由内至外的书籍整体构想与制作行为,其范围既包括对未来书籍形态的探索,也包括对现代书籍工艺的创新。现代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以及人们观念的更新等,都大大促进了书籍材料、书籍印刷、书籍装订工艺的发展,更触动了书籍装帧的文化底蕴的表现。

现代书籍装帧的范围在逐渐扩大,并且更加具体。它不仅涵盖了最初的书籍形态的策划,还包括开本的选择、封面和扉页的设计、正文内的版式编排和插图设计,以及后期的印刷和装订等。同时,现代书籍装帧还大胆地更新以往的表现形式、制作工艺和使用材料。面对现代的书籍,不仅要升华其外表形式,也要更新内在的气韵。在将书籍的信息内容文本转化为二维或三维(虚拟)视觉形象的时候,装帧不仅要赋予字体、图形、色彩等新的视觉元素,还要赋予书籍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现代的书籍装帧不仅在外在形式上不断发展更新,内在的气韵与文化底蕴也在逐渐延展与深化。

三、书籍设计的理解

设计(Design)一词字面解释为设想和计划的意思。在《汉语大词典》中设计有两种解释:“①设下计谋。《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赂遗吾左右人,令因吾服药,密因酖毒,重相设计。’②根据一定要求,对某项工作预先制定图样、方案。”从本质上看,设计是一种思维方式,是对人类生活各方面进行规划和计划,是一种创新的思维过程。设计是在各种条件和限制中进行的一种有目的的创造性行为。设计的大致内容包括计划、构思、传达、应用。所有的设计内容都基本如此,无论是复杂的宇宙航空器或飞机汽车等工业设计,还是简单的包装或广告设计。

自上个世纪以来,设计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充斥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对“设计”进行分类,可分为:建筑设计(包括室内外环境设计等);工业设计(包括产品设计、家具设计、礼品首饰设计等)、平面设计(包括包装设计、广告设计、书籍设计、插图设计等)、服装设计、纺织品设计、动画设计、数字媒体设计等。书籍设计就是其中的一项,它和工业设计、建筑设计一样都属于造型艺术的范畴,都是根据需要做创新的造型构想,并运用于社会实际中。所以它们在设计程序上都有相似之处,都需要经历最初的策划到最终的应用。接下来,我们试着对书籍设计的概念从不同角度去认识和分析,从中体会书籍设计与书籍装帧的区别。

最早提出“书籍设计”这一概念的是杉浦康平先生:“我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就已经着手于书籍整体设计,包括内文编排、文字、字体、字号、标题、目录、扉页、封面、函套、腰带到版权页的设计,并对所有用纸、材料进行选择,设定印刷装订工艺,进而连书籍的宣传品种也成为设计的对象。以上‘书籍设计’概念的提出、实现和确立的过程,曾发生各种各样的冲突,以及理论上、技术上的争执,不过最终还是被大家理解了。”现在的书籍设计已经不是设计者或插画家个人所能承担的,还需要参与从选题策划到成书为止的整个过程的所有参与者的共同努力。因此说,书籍设计是指包括书籍选题、书籍形态、书籍版面,以及材料工艺等的一系列设计,是一种创造书籍整体视觉形象的设计活动。

在书籍设计中,不仅要将平面的版面设计结合三维的立体形态设计、材质设计和印刷工艺,还要将与读者的互动注入到书籍设计之中。这种书籍设计概念强调书籍中各种元素的集成与合作。即书籍设计作为一个大的构造学系统,由各个子系统构成。它一般包括书籍形态、书籍视觉元素、书籍材料、装订形式以及书籍所要传达的视觉风格,等等。

书籍设计作为一门具有商业行为的造型艺术,它的概念中还包括了书籍的营销,这是从书籍作为特殊商品的角度去认识书籍设计的。书籍是人类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特殊商品,这种特殊商品既注重知识文化的传承,也注重现实生活中的物有所值。因此,在书籍设计中,必须要考虑读者对象。“书籍设计就是以书籍的销售方式和读者为基础而进行的书籍设计活动。它也称综合设计,是关于书籍的性质、印制、销售等图书设计相关因素的协调和技术性规划的实现。”④可见在书籍设计中,是不能避开销售不谈的。书籍的目的是为了供人们阅读,人们读书是为了从书籍中得到自己能力所不及的信息和自信。因此,书籍设计一定不能脱离书籍的这一主要功能而设计。书籍设计不仅要将“人们的精神文化市场”作为书籍选题规划的起点,而且还要运用现实的商品市场需求来辅助书籍设计的具体构想。

书籍的营销活动是出版行业为满足读者心理以及掌握市场需求而展开的一系列的活动。这些活动包括市场的调查、分析、研究及预测,还包括书籍成型后的销售宣传。实际上,加入营销概念的书籍设计,更强调书籍设计的系统性。在这个系统中,除了对书籍的整体装帧,还有对书籍的选题定位和对书籍的宣传与销售,以及与读者的互动。对书籍选题的定位是指针对不同的读者群体,给书籍确定一个市场范围,并根据选题的需要确定书籍的装帧方向,寻找契合读者群体的书籍装帧风格,以此来带给读者细致入微的体贴与关怀。所以,在书籍设计的概念中,融入营销观念的模式之后,使书籍设计更具系统性,也更具功能性。在这种强调系统与功能的书籍设计中,随之而来地出现了更高形式的品牌化的书籍设计。

综上所述,书籍设计的概念是指对作为一种精神产品的书籍,进行的整体策划与设计制作,以及营销的过程,而书籍装帧是其中设计与制作的部分。因此,书籍设计具有显著的综合性。这种综合性表现在它的过程包括:第一,选题的定位,这是书籍的策划部分;第二,营造书籍外在的形态以及经营书籍内在的信息,这是书籍的装帧部分;第三,书籍的宣传与销售以及与这本书周遭环境的协调,尤其是与读者的互动,这是书籍的营销部分。因此说书籍设计作为设计的一个门类,不只是对一本书籍进行的创造性行为,它还包括了与这本书的周围环境的和谐共生。书籍设计在表现书籍所固有的精神性、人文性、创造性的时候,将书的精神与人的思想通过设计这座桥梁嫁接起来。

书籍设计与书籍装帧是两个并不矛盾的概念,梳理它们的关系有利于对书籍艺术理念的认识。书籍装帧是书籍设计中的一部分,书籍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造型艺术。随着时代的跨越,书籍设计与书籍装帧的概念都将不断地深化,并将不断超越它们原有的内涵。

注释:

①张自烈.正字通.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

②孙庆增.藏书纪要.中国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③(日)杉浦康平.造型的诞生.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④葛鸿雁.书籍设计概论.浙江摄影出版社,2007.

参考文献

[1](日)杉浦康平.造型的诞生.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2](日)杉浦康平.日本现代图书设计.生活·读书·知识三联书店,1999.

[3]吕敬人.翻开:当代中国书籍设计.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4]吕敬人.书艺问道.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

第3篇:装帧设计范文

【关键词】装帧;美学;设计思考

一、 审美要求与实用功能相统一的必然性

从历史的发展看,不同时代的文化审美展现了不同时代的价值取向。装帧设计设计由于统合了当代的工艺技术水平和审美意识,充分地展现出了现代社会的审美取向。从装帧文化的起源到今天,装帧的审美要求一直很受重视,只是因为时代因素和人们审美心理的不同,对装帧设计的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的侧重点不一样。在过去人们生活水平很低的情况下,谈不上对装帧的审美需求,装帧的文化功能得到突出的强调。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装帧功能的要求发生变化,开始注重装帧的审美功能,并随着消费时尚的到来,对装帧审美的需求日趋明显。由于对装帧形象审美功能的突出强调,出现了装帧过度的现象,由此审美要求与实用功能的统一被提上日程。

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在闲暇时带来的一种休闲时尚对读者阅读心理起到一定的影响。引起人们阅读变化的原因很多,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观念因素对阅读心理的影响。进入消费时代,追求时尚流行已经成为一种大众心理需求,可是大众对时尚的认知并不等于对艺术审美的认知。商家为了满足这种心理,对书籍豪华包装、过度包装,而出版内容反倒不予认真对待,甚至错字连篇的情况都有出现,在满足读者追求时尚心理的同时,也实现了自己的经济目的。为了维护装帧设计的长远利益,实行审美要求与实用功能的统一就势在必行。

其次,本民族因素对读者心理的影响。我国传统民族文化为当代艺术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美学理论,然而,在当今装帧设计中,在片面追求华丽的书籍形象时忽略了对民族文化的挖掘,加强对民族文化的挖掘是当今装帧设计的重要任务。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在装帧设计中我们应该强化民族文化的审美意识,提高民族文化的审美内涵,打进装帧文化的国际市场。

再次,外界因素对读者心理的影响。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国际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人们的思想意识不断提高,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在国际上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国家间的技术、艺术与文化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众心理,读者对其他国家的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审美水平不断提高,对本民族装帧文化的审美要求也随之提高,在装帧中除了注重书籍的实用功能,优秀的内容加上高品质的装帧设计才能使书籍提高档次,才能在世界领域找到自己的位置。因此审美要求与实用功能的统一有其实行的必要性。

二、审美要求与实用功能相统一的具体实施方法

对于一个优秀的装帧来说,其形象的视觉认知效果是十分重要的。在当今社会,人们对美的需求越来越高,审美意识也在不断提高,要满足读者对装帧形象的审美满足。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主要的方面:

1、对装帧字体的要求。在装帧设计的各个元素中,字体的设计非常重要,因为字体本身就具备一定的感彩。如书法字体,造型变化丰富,笔墨韵味浓厚,隶书端庄古朴;行草飘逸自由;楷书稳重方正,合理运用艺术中的夸张变形的手法进行设计。体现出独有的视觉效果。拉丁文字,经过字体的演变,所形成的风格更是多姿多彩,它们的功能、形式、审美不断演化,渗透在装帧设计中,成为了强烈的富有情趣和艺术感染力的设计语言,成为装帧设计中最有价值的内容之一。同时读者作为装帧设计的首席评判者对字体设计也有一定的认识,对不同的字体设计产生的艺术感染力会产生不同的情感。字体的造型变化、结构变化、笔画变化以及风格变化等都会给人带来不同的审美感受。读者对字体情感的需求与分析成为装帧字体设计能否被大众认可的关键。随着读者审美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装帧设计的审美要求也就越来越高。

2、除了字体以外,装帧设计各元素中色彩视觉审美力最强。丰富的色彩传递着各种不同的情趣,展示着不同的品质风格和文化魅力。 装帧所使用的色彩,会使读者者产生联想,诱发各种情感,使阅读心理发生变化。作为一个设计师,从书籍本身和读者的角度来考虑装帧设计的应用色彩,是十分明智的做法。随着读者的文化层次和审美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装帧设计的色彩也由感性转向了理性,对装帧色彩审美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必然会促进装帧设计的不断改进和发展。

3、装帧的版式设计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书籍装帧设计已呈现版式互动的审美趋势,版式编排也变得和文字同等的重要。由于人们在欣赏书籍版式时所产生的审美定势,使不同风格的版式也被赋予不同的性格。儿童书籍中活泼单纯的版式和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里严谨庄重的版式影响读者的情绪是不一样的。由于各种材料、肌理、颜色以及图形的写实或抽象,随意或精细的编排都会在读者心中找到自己的审美位置。

4、装帧中材料的审美变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装帧材料的应用上也日渐丰富多样化。除了各种特种纸张的运用,还有更多其他的材料,如木头、布料、塑胶、金属等等均纳入了现代装帧设计的行列中。使得书籍从视觉感官到触觉感官均彰显了不同的个性风尚,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书籍本身的结构感和质感,让装帧从单一化固有化转型为多样化和特色化,满足了读者的审美愿望的同时也提升了读者的审美取向。

5、装帧结构的审美表达。现代装帧更多的把书籍视为立体的,这种立体结构是由许多平面所组成的。不仅从外表上能看到封面、封底和书脊三个面,而且从外入内, 随着人的视觉流动,每一页都是平面的。所有这些平面都要进行装帧设计,给人以美的感受。 有人用建筑艺术比喻书籍装帧。建筑艺术 是空间艺术、静的艺术,然而它通过布局,可以产生韵律,造成一种流动的感觉。装帧也是如此,通过封面、环衬、扉页,步步接近正文。 这一连续的欣赏过程,犹如在游览中国的园林。进入园门,逐步引向深入,曲径通幽。最后进入正殿。在正殿中又透过插图这扇窗户,看到文字中所记载的主人翁的形象、活动、环境等。这种由外入内不断行进结构,则根据不同类型,不同体裁风格的书籍内容产生不同的韵律变化;或整体或通透或半遮半露,风格炯及。

6、对装帧设计风格定位的要求。情感的(下转第178页)(上接第177页)审美需求对装帧设计风格又有直接的关系。随着人类对个体情感的认知,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开始认识到设计的形式为情感服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设计不能脱离情感,正如我们人无法脱离情感一个道理。对于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书籍装帧设计来说,如何给书装设计注入情感的审美力量,使书装设计充分体现个性特征成为摆在当今设计师面前新的挑战。

三、 审美要求与内容相统一的实际意义

装帧的审美要求与内容相统一的现实意义,还要从装帧形式与内容相统一的角度去理解,因为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才是理想的装帧效果。装帧形式主要运用装帧设计的美学元素,利用形式美的法则集中体现出来。装帧形式要准确表达装帧内容的信息,从而实现两者之间的统一。所以书籍装帧的设计,需要对被装帧书籍内容的理解和提炼。比如我国的古典书籍中的线装书,虽然形式比较简单随意,但从总体上来看,并非随意为之,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和精心设计的,从色彩调配、材料应用,都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韵。而现代装帧设计,因为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就不能能够达到这种效果。对于内容的表达如果一味地追求古典, 将使整个设计缺乏现代的审美情趣;一味地追求现代, 又将使古典文学书籍的装帧缺少古典文学的味道, 也会偏离现代人对古典文学作品装帧美的需求。当今对古典文学书籍进行装帧设计,应充分吸收古今中外对书籍装帧设计的审美精华,使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的气韵, 与现代的美学要求有机地融合。在整个总体设计上, 既不失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气韵和意境,又能融合现代人对书籍装帧的审美要求。审美要求与内容的统一,是书籍装帧设计的需要。

考虑装帧设计的审美要求,必须从形式美法则的角度去感悟它。形式美的内容如对称与均衡、重复与呼应、节奏与韵律、对比与调和、统一与变化等等。装帧设计的形式美的把握就是通过这些法则来完成。装帧形式构成了书籍的整体效果,从而起到较好的展示内容的作用。

审美要求与内容的统一,是当代装帧设计的发展要求,读者的审美观念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装帧设计的实用价值更加受到欢迎。适度设计成为当代装帧设计的一种需求,迎合读者的审美要求,就是迎合市场,是书籍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保障之一。因此,我们应该规范提倡适度设计与简约设计的审美理念,进一步激发书籍与读者之间的感情交流,这正是书籍形态变革的价值所在,也是装帧审美价值的再体现。

参考文献

[1]吕敬人.书艺问道.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

第4篇:装帧设计范文

中图分类号:TS88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09)12-095-01

摘要:两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设计日益成为国际交流的重要工具和必要手段之一。特别是书籍装帧设计,本文从文字的版式设计出发,以如何取得文字版式设计要素的和谐统一展开论述,通过分析版式设计的现状,研究文字造型的特性和不同文字字体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文字版式空间的运用,并强调了创新思维对文字版式设计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书籍装帧; 文字;版式设计

全世界视觉语言,设计上日益趋同。因为人类沟通的需求,国家对话的频繁,造成了视觉传达的同一要求,国际主义设计在很长一个时期里似乎成为唯一的基本设计方式。书籍装帧中文字版式设计的主要功能是在读者与书籍之间构建信息传达的视觉桥梁,然而,在当今书籍装帧的某些设计作品中,文字的版式设计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作品中忽视文字元素的设计,字型本身不具美感,同时文字编排紊乱,缺乏正确的视觉顺序,使书籍难以产生良好的视觉传达效果,也不利于读者对书籍进行有效地阅读。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笔者就“书籍装帧中的文字版式设计的运用”展开论述。

一、装帧字体间的版式与文字的联系

书籍装帧中的文字有三重意义,一是书写在表面的文字形态,一是语言学意义上的文字,还有一个就是激发人们艺术想像力的文字,我们发掘不同字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以画面中使用的不同字体为基点,从字体的形态结构、字号大小、色彩层次、空间关系等方面入手。文字个体形态设计中,所谓的“形”指字体所呈现出来的外形与结构。为使文字的版式设计与书籍风格特征保持统一,选择何种字体以及哪几种字体,要多作比较与尝试,运用精心处理的文字字体,可以制作出富有较强表现力的版面。创造就是集中、挖掘、摩擦然后脱离。

文字的版式设计更多注重的是文字的传达性,除我们所关注的“文字”本身的一种寓意外,其本身的结构特征可成为版式的素材。因而要特别关注文字的大小、曲直、粗细、笔画的组合关系,认真推敲它的字形结构,寻找字体间的内在联系。我们可以拿版式中出现的黑体和宋黑体进行分析与研究:黑体属于无衬线体的一种,其字形略同于宋体,但是笔画粗细比较均匀且没有宋体的装饰性笔型,因此显得庄重而醒目,黑体又划分出粗黑、大黑及细黑体等多种字体,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似的元素,多适用于书籍中的标题和强调性文字与图版的说明。

宋黑体是宋体的衍生造型,兼有黑体的稳重和宋体的纤细典雅,较为典型地呈现出两者在造型上的内在联系。

二、装帧字体造型的特点

我国目前书籍装帧设计中的文字主要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中文,另一类是外文(主要指英文),这里谈到的文字版式设计,主要研究以中文字为主体的书籍装帧设计。文字要素的协调组合可以有效地向读者传达书籍的各种信息。而如果文字字体之间缺乏协调性,则在在某种程度上产生视觉的混乱与无序,从而形成阅读的障碍。如何取得文字设计要素的和谐统一呢?关键在于要寻找出不同字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对立的元素中利用之间的内在联系予以组合,形成整体的协调与局部的对比,统一中蕴含变化。

其次,书籍离不开文字,而字体、字形、笔划在书籍装帧中,字体首先作为造型元素而出现,在运用中不同字体造型具有不同的独立品格,给予人不同的视觉感受和比较直接的视觉诉求力。举例来说,常用字体黑体笔画粗直笔挺,整体呈现方形形态,给观者稳重、醒目、静止的视觉感受,很多类似字体也是在黑体基础上进行的创作变形。对我国来说,印刷字体由原始的宋体、黑体按设计空间的需要演变出了多种美术化的变体,派生出多种新的形态。而儿童类读物具有知识性、趣味性的特点,此类书籍设计表现形式追求生动、活泼,采用变化形式多样而富有趣味的字体,如POP体、手写体等,比较符合儿童的视觉感受。

三、装帧设计版式的字体在视觉与空间的联系

在我们的视觉空间中,大小不等、多样的字体看似复杂,其实有章可寻,其负形留白的感觉是一种轻松、巧妙地留白。讲究空白之美,是为了更好的衬托主题,集中视线和拓展版面的视觉空间层次。设计者在处理版面时,利用各种方式手段引导读者的视线,并给读者恰当留出视觉休息和自由想像的空间,使其在视觉上张弛有度。字体笔画之间巧妙地留有空白,有利于更加有效地烘托画面的主题、集中读者视线,使版面布局清晰,疏密有致。空间给字体视觉元素界定了一定的范围和尺度,视觉元素如何在一定的空间范围里显示最恰当的视觉张力及良好的视觉效果,与空间关系上对不同字体负形空间的运用有直接关系。版面中除了字体这些实体造型元素,编排后剩余的空间即为“负形”,包括字间距及其周围空白版面,也会影响文字版式设计的视觉效果。负形与字体实形相互依存,使实形在视觉上产生动态,获得张力;有效运用负形空间的特点,可以协调书籍的文字版式编排。在安排文字的位置、结构变化与字体组合时,应充分考虑负形的位置与大小。

四、装帧文字版式设计构思和创造

第5篇:装帧设计范文

关键词:书籍;版式编排;文字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0-0283-01

什么是版式设计?指在平面上组织图形与图案,可以根据主题的需要表现出多姿多彩的空间关系,具体到视觉传达设计范围内。书籍装帧中的版式设计,是指书籍正文的全部格式设计。一般而言.除封面、环衬和扉页之外,前言也包括在其中。版式设计是指在版面上将有限的视觉元素和构成元素进行组合编排,使信息的传达有序而又美观的一种设计方法。

书籍版式设计需要灵感去支撑它。也就是说版式设计需要有它自己的灵魂,作为一个设计人员,要把所要表达的东西本身的内在的思想韵味挖掘出来,显露出来,升华书籍内容,增加文化内涵。在我的眼中,版式设计是一种视觉艺术,是一种能带给我们视觉冲击力的视觉盛宴,它同文字艺术设计一样,对我们的听觉、视觉造成较大的影响。这也正验证了版式设计的目的:方便读者,给读者美的享受。我认为:一个好的版式设计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画面中的基本构成元素(点、线、面)决定着整幅画面的节奏与布局,通过对点的空间排列、线的粗细曲直、面的虚实变化进行视觉处理之后,点线面就不再是孤立的三个个体,而是凝成一股统一而强烈的力量使画面具有非凡的表现力。点线面的组合构成及文字、图形、色彩的综合运用是版式设计最重要的构成元素。点线面是一切造型的基础,构成了整个版面的视觉语言;视觉语言内容的设计,要通过文字、图形、色彩的搭配与合作才能完成。深入透彻的理解点线面的表达方式和文字、图形、色彩的性格特征,可增加版面设计的魅力与精彩,准确的表达出思想主题,以其快速有效的手段吸引打动人,让欣赏者在审美愉悦中高效的接受信息。点线面的力量不容忽视,但是画面中的点线面是由图形和文字组成的,而图形不单单是指美术图形,文字的搭配组合亦可形成画面所需要的图形,甚至比图片更有表现力。文字作为语言信息的载体,不仅可以表达概念,同时也可以以视觉的方式传递情感。所以说文字版式设计是现代书籍装帧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书籍版式的视觉传达效果中有着直接影响。

在书籍的版式设计中,文字发挥着最原始的功能:信息传递。而书籍就是一个大容量的信息库,当我们面临大容量的信息传递任务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如何让人更容易了解?除了讲究文字的字号,字距,行距影响阅读以外,轻松度是影响阅读的一个重要因素,那怎么才能让读者在这些乏味的文字中感觉到轻松呢?这就需要版面的形式美感,必须根据书籍不同的内容和特点,使字体、字号、空白与美术图形的设计达到和谐统一,或是利用图形文字设计带给读者轻松感。

图形文字设计是利用文字组成图形,很多文字都是象形的,这样在设计时:一是利用文字本身的形式特点进行夸张,加以图案化;二是利用文字所表达的内容将文字形象化;三是利用现代平面构成的技法重新编排,如放射、透视、变形等形式在视觉上产生特殊效果。文字中排列与组合时要注意,首先要符合人们的阅读习惯,也就是符合人体工学。要做到从左向右,从上而下。文字的编排设计,主要有左右对齐、中心对齐、图文穿插三种编排形式。左右对齐的排列方式可使版面平衡、严谨、端正、清晰有序,是目前书籍和报刊设计常用的一种文字排列方法;文字以中心为对称轴进行排版,能让人集中视线、从而突出重心,此版面设计整体性较强且视线端正统一;在文字周围插入图片,使文字在图形边缘随形、随性围绕排列,给人以亲切自然的感觉,具有很强的设计感。还有要考虑字体的外形特征,如扁体字适合做横向编排组合,长体字适合做上下竖向的编排组合,斜体字适合做横向和一定斜度的斜向编排组合。总之,要有一个整体设计的基调。

书籍版式设计在近两百年的发展中,在给社会和人类提供极大方便的同时,传递了信息,使人们得到了思想上的沟通和交流,更加形成了一种新的视觉语言、视觉文化和视觉艺术。随着科技的发展,交流的频繁,所要求的书籍版式设计的水平也更高,但是不管形式怎样千变万化,还是要追求人的生理审美要求和心理审美要求的,因此要以丰富的表现手法使人们的视觉思维达到感性和理性的高度统一,以满足人们多方面的精神和物质需要;反过来说,人们不断提高的多方面的精神需求也是促进书籍版式设计不断发展的原动力。

参考文献:

[1]邓中和.书籍装帧创意设计[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第6篇:装帧设计范文

陶元庆(1893-1929),字璇卿,浙江绍兴人,后期书籍装帧设计家、画家、艺术教育家。短短三十七载的生命,却在中国书籍装帧设计史上留下第一代开拓者的不灭足迹。在西学东渐的中,许多热爱文艺的青年彷徨在西洋和传统之间,迷茫找不到方向。而陶元庆融贯中西,既能吸取西方艺术的形式美感及技巧,更能将之与中国传统意象美学巧妙融合,使其作品充满艺术个性和民族文化的美感。其书面图形设计中有意无意透出的极其含蓄阴柔的意象形式美感,从根本上说是艺术家兼蓄中国意象审美文化传统的审美修养和时代特征的结晶。

陶元庆书籍装帧设计中“意”、“象”美学特征的渊源

幼年的陶元庆深受母亲影响,陶母性情温婉少语,擅剪纸、刺绣及民间图案,陶元庆耳濡目染,在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而此时的中国正处在动荡不安的敏感时段,的惨败唤醒了一批先觉悟的国人参与变法维新,虽失败但革新的意识已不可阻挡。船坚炮利后是西方意识形态和文化的涌入,从社会的经济技术行为、政治体制、文化观念到人们的基本生活方式都在发生重大的改变。新兴技术人才成为当时急需,直接导致了大批新式学堂应运而生。学堂学习借鉴西方和日本的教育体制,设置美术专科,开设相关的图案设计课程。1913年,20岁的陶元庆到绍兴省立第五师范学校就读,陶元庆在该校系统学习了中国传统绘画(包括人物、山水、花鸟等)及相关的理论精髓,陶元庆对中国传统绘画的悟性出众。期间兼习西方素描、水彩、油画及图案画,音乐虽为副科,但也是必修的。出众的绘画天赋和艺术才能加上正规的训练和学习使得陶元庆积累、吸收了大量的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精髓,艺术修养获得了全面的提升。

后来陶元庆考入上海艺术专科师范学校学习。上海艺专是私立美术学校,学校设有中国画科、西洋画科、工艺图案科、雕塑科、师范科等学科。当时丰子恺、陈抱一等一代名家在此任教,陶元庆先从师丰子恺,后又师从陈抱一学习西洋油画,而这两位导师对待西方艺术均是抱着“拿来主义“的态度,提倡洋为中用,进而改造中国的新绘画。陶元庆在对油画的研习中进一步加深了对传统艺术意象表现精髓的理解和感悟。中国传统艺术中的“象”应该是客观物象的主观意象在画面中的呈现,“意”则是由象触发的主观心理审美因素。所谓“象也者,像也”,在此,象就是意,意就是象,二者具有连贯一致的指向。这种意象一致的特点在陶元庆后期从事的书籍装帧设计中多有体现。从这一时期陶元庆的画作如《卖气球者》、《落红》中可以清楚地找到中国画笔墨的痕迹和东方意象的特殊表达方式,先前对图案兴趣的积累效果开始显现,画面装饰风格和形式美感浓郁。这一时期也是其艺术修养不断加强积累的时期,对其后期的艺术设计创作的风格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作用。

在陶元庆考入上海艺专之前,他曾在上海时报馆任职。期间陶元庆结识了隔壁有正书局的老板狄楚青,狄楚青是康有为、梁启超的弟子,对诗词书画兴趣浓厚,对陶元庆的艺术才能欣赏有加,遂将自己收藏的大量日本、印度、埃及的图案画和中国古代名画和陶元庆交流,陶元庆开始对图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为其以后的书籍装帧图画创作积累了大量的素材。陶对中国传统绘画有较深的研习,因此传统的审美角度及修养会自然地在其后期主要从事的书籍装帧设计中渗透出来。1924年12月陶元庆经许钦文介绍与鲁迅相识,此后不断为鲁迅的文学书籍设计封面。在他为鲁迅的杂文集《坟》所作的书面图形设计中,无论是画面构成还是色彩、空间都带有极简的东方象征主义的特征。鲁迅在委托陶元庆作此书封面时曾提出不能出现坟的图形的要求,而陶元庆的设计方案大大出乎鲁迅意料。面中的坟茔及棺椁都处理成几何形状的图案,坟地周围的树木及环境均被简略成几何形,一大一小两个三角形的坟茔错落分布,白色棺椁的正面置于黑三角的中下方,两者对比强烈,坟地周围的弧形轮廓增加了圆与方的变化,而坟前后树木的垂直线条处理则使这种变化趋向合理及稳定,并且从平面中隐喻出空间的层次;在套色的选用上很有特色,坟茔及棺椁为黑白灰三色,极简而有代表性,充斥死亡的沉闷气息,背后山坡单一的黄色则进一步加剧了这种肃穆、压抑的悲剧氛围。图案位于整个书面的中下部,构图稳定,上下均是白色的空白,巧妙利用空白处给欣赏者充分想象的余地。想象什么呢?“象外之象”、“象外之意”也。五代时期的马远、夏圭有“马一角”、“半夏边”之称,都是在画面中巧妙留白的丹青高手;陶元庆在设计中熟练地利用了这种“计白当黑”技法,反应了画面中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的矛盾统一的问题,手法和西方现代绘画空间构成很相似。《坟》令人感受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象征主义和野兽主义、几何抽象派以及埃及文化的影响,三角状的坟及黄色的山坡背景让人不由得联想起法老的坟墓金字塔和永恒的沙漠,单纯到凄美的色彩同样让人想起色彩单纯热烈如同野兽的马蒂斯和几何抽象的蒙德里安。而马蒂斯的老师、象征主义大师莫罗认为:“美的色调不可能从照抄自然中得到,绘画中的色彩必须依靠思索、想象和梦幻才能获得”。和马蒂斯的《舞蹈者》异曲同工的是,二者都是西方构成形式而画面透出的却又都是东方意象的审美情怀,都有着浓烈的装饰风格。整个设计手法与《坟》体现的文学内涵不谋而合,是一个集西方绘画构成形式、东方意象审美内涵的杰作。

第7篇:装帧设计范文

[关键词] 书籍装帧设计 造境 意境

[中图分类号] G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3) 01-0039-03

书籍装帧设计在中国的发展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以形、材、文创造悠远意境的装帧风格和特色,带有浓重的中国审美精神。在西方文化不断侵蚀我们的思想和意识的时代,以中国传统装帧意识创造当代中国书籍之“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本文从“境”之“造”入手,分析书籍装帧设计的造境之法与造境之美。

1 “造境”的含义

“造境”,顾名思义指的是创造意境。那么,什么是意境?

“意境”一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无论是文学还是艺术都与意境息息相关,或者说以各自不同的方式追求着一定的意境。唐代王昌龄的《诗格》中说:“诗有三境。一曰物镜。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1]这是意境第一次明确出现在人们面前,并与“情境”“物境”并列为诗的三境。此后,意境被广泛运用到绘画、篆刻、书法等诸多艺术门类中。

意境不是客观具象的,但依赖具象形象而存在,是人通过具象形象感受到的一种极致的审美境界和状态。换言之,“境”不是物象,而是物象中蕴藏的需要人们用心感受才能够发现的,体现审美过程中情景交融、虚实互补的状态。如李可染的诠释:“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客观事物精粹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从而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2]

在此基础上理解“造境”就变得轻松得多。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指出的,“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要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3]可见,造境是创造意境,这种意境是创作者内心渴望和希望的,带有理想主义的色彩,体现着创作主体的情感意识。造境不仅存在于传统绘画、文学等层面上,也是一切艺术创作,包括书籍装帧设计所需要和必要的。

2 书籍装帧造境之法

2.1 以形造境

传统书籍装帧的造境之美,首先体现在书籍内在和外在相结合呈现出的“形”态,包括书籍整体造型、版式和图样等。装帧是书籍的外衣,它的图案版式与书籍内容息息相关。比如,文学类书籍的装帧可以是笔墨味浓郁的,但不能是花里胡哨的乱拼;儿童书籍的装帧可以是可爱、淡雅或充满绮丽幻想的,但其形态要考虑儿童阅读的方式和习惯。总之,必须有适合不同书籍的“形”,以“形”体现书籍的风格特色和审美价值。

中国传统书籍装帧作为一种近乎纯粹的审美创作,追求形式美和功能美的高度统一,追求书籍本身永恒的、纯粹的精神内涵。如简策书,具备书籍装帧的基础元素,文字版式符合人们的阅读习惯并通过字体形态寓意书籍内容。如帛书,有图案和朱砂的装饰,在实用性的基础上已经融入美学元素,体现出传统美学“天人合一”的观念。此后出现的卷轴书、梵夹书、蝴蝶书等众多的装订形态,无一不体现着这种对形式美与功能美的追求。形,是书籍装帧设计的基础和起点,以“形”写“神”,通过整体造型、版式设计,呈现书籍的气质和风格,是中国传统书籍装帧营造意境之美的基本方法。

2.2 以材造境

材料是构成书籍的基本元素,是一种强有力的设计语言。书籍的材质直接影响读者的视觉、触觉、听觉、味觉和嗅觉的不同感受。日本著名书籍装帧艺术大师杉浦康平的“书籍五感”理论指出:“书的表达需要五感,即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书籍五感是设计思考的起始。”[4]这就是说,书籍装帧设计必须以材质的五感为基础,选择的材料既要符合书籍内容和装帧设计的风格,最大限度地体现设计思想,传递设计情感,提升书籍的文化品位和艺术性,又要满足读者的五感需求,营造合适的意境。

2.3 以文造境

中国汉字作为一种独立的审美对象,本身就是图与画的结合,是一种形式抽象且内涵丰富的图形,“以其净化了的线条美……表现出和表达出种种形体姿态、情感意境和气势力量”[5]。汉字的整体结构、构成方式、装饰手法之中,蕴含着独特的平面设计、工艺美术设计等概念。代表中国汉字艺术的书法对中国书籍装帧设计的影响更是深远而广阔,著名书画家、装帧艺术大师钱君匋先生曾说:“学书法,对装帧更有直接的关系。”可以说,文字为书籍装帧的意境营造带来更大的艺术表现力,使书籍装帧从内而外焕发出璀璨的生命力。

3 当代书籍装帧设计中的造境之美

如果把每一部书都比喻为一个故事,那么书籍装帧设计无疑就是这个或长或短的故事的精魂所在。初读时,孕育在装帧图片中的摘要故事既可以瞬间拉近读者与书籍之间的心理距离,也可以瞬间将读者拒之千里;可以让读者在未翻开书籍前得到某种预感,也可以让读者于第一印象时就失去翻开的欲望。这种能够拉近读者与书籍的心理距离,能够吸引读者阅读兴趣、激发读者探索意识的东西,就是书籍装帧设计中包含的“境”。如吕敬人先生曾评价的:“今天的书籍设计师要塑造书籍的生命。设计师需要思考如何体现书的文化气息,让人在愉悦中享受到书籍传递的信息,说得直白一点,设计者要做的就是在书籍文本和读者之间架起一道桥梁。”[6]这里的“境”,即“桥梁”的灵魂,它极具中国意蕴,是中国千年来审美追求的巅峰,是中华美学的至高标准。它深藏在文学、艺术的外在表现形式下,是情和理、形和神的统一,是一种可感而不可言的情绪。透过“境”,读者感知到书籍的内容和作家的情感,找到与自己“有缘”的书。从这个角度看,书籍装帧设计者就是一个造“境”的人,他们以不同的方式创造出与书籍相同的“境”,吸引和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

意境是艺术家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绘,表现出来的情感和境界。恰似明代朱承爵在《存馀堂诗话》中所言:“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音声之外,乃得真味。”[7]艺术作品中的意境从来都不在于外在的表现形式,也不在于对客观事物的描绘,而是透过表现形式和客观事物传递出的一种情感和思想。因此,书籍装帧设计中的造境,即是要在设计中创造出适合书籍内容、时代特征、文化特征等的情感和思想,它是一种基于艺术思维方式的审美创作过程。

首先,设计者要深入了解书籍的文本信息,以便创造与书籍内容相一致的意境。然后塑造书籍的整体形态。造型与神态的珠联璧合,才能使书籍产生形神兼备的艺术面貌。如吕敬人先生设计的《马克思手稿影真》(图1、图2),以马克思当年写给朋友的书信真迹为素材,通过纸张、木板、牛皮、金属材料等工艺手段,演绎了一种新的形态。封面采用不同质感的木板和皮革,在上面雕出细腻的文字图像,给人以不同的视觉和触觉感受。整体上看,书籍装帧设计与书籍内容十分统一,既表现朴素无华之美,又具有实用保护之功能,透过不同以往的材质和设计,体现出传奇般的造境之美。又如《绘图金莲传》(图3、图4),设计准确地把握了当时的时代特征,以女性服饰纹样、裤腿套、罗裙、绑带、裹脚布、三寸金莲鞋等诸多原始材料作为设计元素。随着书函的启开,逐层演绎一幕幕有趣的金莲传。

其次,想象之于艺术创作的重要意义任何人都清楚。或者应该说,一件出色的艺术创作,需要的不是花哨的表现形式,也不是高昂的材料,而恰恰是出色的想象力,这一点在我国传统绘画中尤为突出。如在诗配画中,画家总能把诗的意境诠释出来,其中对物象的描绘无疑是画家在充分体验诗歌意境后的想象所至。在书籍装帧设计中,设计者要营造意境,传递书籍的内容信息,当然也需要充分的想象能力,以此构架联系读者和书籍的桥梁。如吕敬人先生在《中国现代陶瓷艺术》的装帧设计中,以极度的想象力为基础,将整套书的脊背设计为一幅球形青瓷器图片的分割形式(图5、图6);每本书的书脊配以陶瓷艺术家高振宇对青瓷器皿的归纳图形(图6);书籍的扉页、内页等也采用了与封面相同的图形分割形式。整部书的装帧设计,与内容配合,呈现出古典、庄重、统一的艺术效果,表现出浓郁的造境之美,使人第一眼看去便产生想要翻阅和珍藏的意识。

书籍装帧设计,传递的不仅是商品信息,更是一种文化信息。它以艺术的语言营造深远的意境,向读者展现书籍丰富的内涵和意蕴。优秀的书籍装帧设计师,要善于借鉴中国传统艺术的造境之法,以形、材、文为手段,强化书籍意境之美。

注 释

[1]宗白华.艺境[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49

[2]于民.气化谐和:中国古典审美意识的独特发展[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2

[3]王国维.人间词话[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204

[4]转引自吕敬人.书籍设计艺术语言的表现力:由装帧到书籍设计概念转换的思考[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124

[5]李泽厚.美的历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3

[6]吕敬人.敬人书籍设计[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1:109

第8篇:装帧设计范文

传统艺术承载着民族文化精神内涵

1传统艺术的特征

我国传统艺术种类丰富,形式多样,主要包括歌舞、戏曲、建筑、绘画、雕塑、书法、工艺美术等,其中绝大多数艺术来自于民间,如民间歌舞、民间戏曲小调、剪纸、泥塑、面塑、木刻、皮影、戏曲脸谱、年画、布艺、编制、刺绣等。由于各种艺术门类不同,其造型手法及呈现的艺术特征也不相同,但总体看来,我国传统艺术比较强调平面视觉效果,追求夸张、奔放的动感造型,热烈、稚拙的色彩,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同时在艺术内涵上比较注重意象化的情节表现,追求吉祥、喜庆的审美意蕴以及道德教化功能的体现。不仅如此,我国传统艺术的魅力更体现在其所蕴藏着极为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是对几千年积淀的传统文化精神的凝练与升华(见图1)。

2传统艺术的思想内涵

能够反映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艺术元素非常丰富,除剪纸、年画、泥玩、皮影、戏剧脸谱、国画、书法等艺术形式外,还有服饰、明清家具、龙灯、舞狮等,另外,通过大量具有象征寓意的艺术符号来反映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也是传统艺术常用的造型手法,如葫芦、莲花象征生殖,鲤鱼、石榴象征多子,蝙蝠、牡丹象征富贵,花瓶象征平安,桃子、仙鹤象征长寿等。传统艺术中还有许多利用谐音寓意吉祥的题材,如《大吉(鸡)大利(栗)》、《平(瓶)平安安》、《早(枣)生贵(桂)子》、《福(蝠)禄(鹿)寿喜》、《连(莲)年有余(鱼)》等,这些艺术题材反映出中华民族朴实、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至纯至真的审美观念(见图2)。中国传统艺术的文化内涵与儒家、道家、法家、农本、佛家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中国传统水墨画的黑与白、虚与实的对比,体现的就是道家阴阳哲学观念,老子在《道德经》里所说的“见素抱朴”[2]75、“玄之又玄”[2]7就是把“素(白)”与“玄(黑)”看作是宇宙的本真色彩。同时,老子认为修心悟道应该是:“致虚极,守静笃。”[2]64庄子也说:“虚室生白,吉祥止止。”[3]道家这种虚静、空灵观念对中国水墨画的墨色虚实变化、画面大量留白的美学法则产生重要影响,正如宋代文豪苏轼在《涵虚亭》里对山水画的空灵意境的描写:“水轩花榭两争妍,秋月春风各自偏;唯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全天。”(见图3)再比如传统艺术中常见题材《岳母刺字》、《杨家将》、《苏武牧羊》等反映的就是儒家所倡导的忠孝思想。这些思想通过文学、艺术等形式经过几千年的传播教化,已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的思想,成为尊老爱幼、爱国重家、勤劳正义的美德。由此看来,将传统艺术元素有机融入书籍装帧设计之中能够充分体现出中国图书出版的民族文化精神,作为设计师,如果想在作品中成功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就必须对传统艺术元素进行提炼、加工、再创造。那么,如何才能恰当地将中国传统艺术元素应用到书籍装帧设计之中呢?

传统艺术元素应用与民族文化传承

1多元融合,以形达意

书籍装帧设计不仅仅指封面设计,还包括开本、插图、护封、封底、书脊、扉页、环衬等,涉及到封面设计、开本设计、版面设计、材料设计等,所以简单的把传统艺术具体形态应用于封面未必能体现出书籍装帧设计的民族性特征。其实,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包括了道德标准、价值观念、审美理想、人文精神、宗教信仰等,传统艺术的外在形式只是体现文化内涵的象征性符号,并不能等同于民族文化精神,只有找到了传统艺术外在形式语言与本民族文化精神内涵的交汇点,并运用最佳的制造技术手段,才能使作品的使用价值、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得到最大化体现。因此,书籍装帧设计利用传统艺术元素体现什么?如何体现?都将是设计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一套图书的民族化、本土化风格的形成是一个综合性的设计体现,从图形到文字再到版式,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局部都应围绕民族的艺术元素做文章,唯有如此才能体现出鲜明的民族个性。图形、文字、色彩是书籍装帧设计的主要元素,三者相辅相成,一个好的装帧设计不仅体现在画面点、线、面构成关系合理,色彩搭配得当,图像、文字安排和谐,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设计的构思巧妙,富含深厚的文化底蕴,如吕敬人的书籍装帧作品《朱熹千字文》(见图4)。书函以古香古色的桐木板仿宋代雕版反刻千字,中刻宋体“朱熹千字文”端庄大气的书名,书函左右两边以皮带扣合,造型别致大气,与内文粗犷、遒劲的石刻大字相呼应,极富中华文化之意蕴。吕敬人先生说:“艺术的表现受民族文化审美的制约,处理好艺术与技术、内涵与形式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的对立统一才会有精妙设计。”[4]因此,设计过程要综合考虑文字与图形之间、图形与图形之间、文字与文字之间的对比统一关系以及画面整体与局部的协调关系,从而体现出画面各元素的构成与色彩和谐、画面富有韵律的美感以及画面形式与书籍内容的统一。传统艺术元素应用于书籍装帧设计并不是说简单地把一些诸如戏曲、绘画、雕塑等作品造型直接在粘贴或绘制在图书产品之中,而是要求设计师深入了解优秀传统艺术造型的基本结构、造型规律、艺术风格、审美价值、文化内涵等,从而利用传统艺术具有代表性的造型元素在书籍装帧设计中传达一种民族文化精神,赋予图书产品鲜明的民族特色,如吕敬人的另一幅书籍装帧作品《图绘金莲传》,封函以传统刺绣手法将中国传统造型元素牡丹、兰花、鸬鹚、蝴蝶、喜鹊、花瓶等绘制在大红的衬底上,书名以深蓝色镶边纹样衬底,烫金繁体汉字,内文采用传统由右至左的竖排方式,且采用传统的线状形式,整个作品吉祥喜庆,透出强烈的民俗气息,中国传统文化特征被表现的淋漓尽致。

2融情于物,以情感人

书籍装帧设计既要考虑书籍的使用价值,也要考虑其审美价值,姚静萍在《传统书籍艺术对现代书籍装帧的启示》一文中说:“我国传统书籍特色是以实用功能为主,其审美有着统一的标准,以雅为上,富于内涵,精致端正,墨香纸润,版式疏朗,字大悦目,不刻意追求华丽。”[5]其实这种统一的审美标准也是书籍装帧艺术的审美价值所在,而审美价值的体现则在于设计师表现美的能力以及真实情感的流露,正如著名设计师陆智昌先生所说:“一本书的‘美’的核心是情感。”好的书籍装帧设计除要求能够快速、直观地将图书的各种信息传递给读者外,还需要设计师具备较高的艺术修养和设计能力,既能驾驭图形、文字、色彩等设计元素,又能够通过作品架起艺术审美的桥梁,实现读者、作者及设计师之间的情感交流,可以说缺乏审美价值,只注重使用价值的装帧设计只能算是图解说明书,是很难引起读者情感共鸣的。中国传统艺术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已与中华民族的生命观、道德观、价值观、宇宙观、审美观等融为一体,将传统艺术符号恰当的应用于书籍装帧设计,不仅是设计师民族情感的自觉表达,也是追求审美价值的内在动力;同时,这种基于民族文化精神的审美价值的建立,也比较符号中国人的审美习惯,也更能够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

第9篇:装帧设计范文

关键词:插图设计;书籍装帧;运用

中图分类号:TS8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4-0064-01

插图作为一种绘画的形式,它的发展史与美术史是分不开的,从人类用带有颜色的介质和锋利的工具在洞窟石壁上通过涂抹刻画来记录并传达身边所发生的事情和所见到的事物的时候开始,这些图形就已经成为了一种交流的工具,所以说插图是人类交流过程中自然衍生出来的一种信息交流的方式,像肖维特洞穴壁画,它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古老的洞穴壁画之一。

一、插图与书籍装帧的相互统一性

1.插图在书籍装帧中的艺术表现形式。(1)插图的装饰性与艺术性:装饰性直接反映了插图在书籍装帧中的艺术表现力。插图具有美化书籍的作用,插画师在创作插图时不仅要深刻理解文字内容,还要注意书籍中插图的色彩搭配、与文字之间关系、与轮廓的比例协调一致,并形成既实用又独特的视觉美感;(2)插图与书籍装帧的整体性和实用性:插图作为书籍装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设计时要考虑它与与整个版式的结构关系,与文字间的关系,插图之间相互的协调与统一的关系,这样才能发挥其艺术表现力,增强在书籍装帧中的应用效果;(3)插图与书籍设计中的版式相互统一:版式是一本书的主心骨,即在有限的空间里把文字,图形,线条,色块等根据需要进行组合,以视觉形象表现出来,插图在版式中要注意布局与构图的层次性与整体性。

2.插图对于书籍装帧的重要性。插图是书籍装帧中最能直观表现文章中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信息速食化的“读图时代”,书籍,杂志,手册,海报,包装,影视媒体,报纸,绘本的制作过程中,图文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段亦或是干脆摆脱文字直接用图形的表现手段已屡见不鲜。

二、插图设计在书籍装帧中的运用

(一)书籍插图的分类

1.文艺性质类的插图,作者把书中的中心思想用图文结合的绘画形形式现出来,以此提高读者的兴趣并加深读者对著作的理解,给予读者视觉上的享受。

小说类插图:小说类插图也分为许多种,例如古代小说、现代小说,其中又可以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和短篇小说,其次还分为历史小说、科幻小说、言情小说、恐怖小说、悬疑小说等。插图一般都是围绕着小说章节故事的的中心情节,场景,气氛来进行创作的,表现重要的场景最注重情节的描绘,反应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要非常细致的对人物心理和面部表情变化进行描绘。

散文诗歌插图:散文一般篇幅较短,有抒情散文、叙事散文,还有议论散文,它是文学中的一种自由形式。诗歌一般分为现代诗歌和古典诗歌,讲究用字,押韵和节奏感,用简短的文字表达了独特的意境。

民间文学类:民间文学有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歌谣,谚语,口头禅,戏曲等由民间老百姓创作,并通过口头流传的文学,带有强烈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神话传说故事的插图是一种比较充满传奇色彩的作品,需要发挥插画师神奇的想象力,通过夸张的手法大胆的用色表现出来。

儿童文学插图:顾名思义,儿童文学插图的阅读群体是适龄儿童,在创作儿童文学时,要主题明确思路清晰结构单纯完整,想象力丰富,语言通俗易懂,生动活泼。例如《新动画大世界》是一套童话故事总汇,是典型的少儿读物,它的插图以半页插图为主。

2.科技,历史地理类的书籍。像我们从小学到高中的历史课本,这类插图可以帮助读者加深理解书本中的知识内容,一般用单幅实物图来描绘我们看到的客观结构、形状、颜色和质感,而多幅图能够呈现出一个实物的变化过程。

(二)运用于文字之间的插图

运用于文字间的插图可分为:(1)半页插图:插图的宽度与版面是一致的,运用时根据需要可以把图片放在整个版面中;(2)通栏插图:当书籍版面分为双栏,三栏甚至多栏的时候,插图可适应其双栏,三栏甚至多栏的宽度;(3)越空插图:把插入的图片的一边,或两边都超出版心的位置,形成越空的形状;(4)出血插图:让插入图片的边缘扩大到书籍页面的边缘;(5)双页插图:指插图通向左右两页,放大了插图,使整个版面合二为一,扩大插图的视觉效果增强版面整体感和视觉冲击力。(6)整页插图:把插入的图片调整大小使其与整个页面的版心一致,一般应用于美术画册,绘本,摄影图书,地理图书,杂志等书籍中。

三、现代插图在书籍装帧中的发展趋势

插图是在书籍文本的基础上对文字进行解释和再创作的视影像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插画师对文本解释的过程中需要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和敏锐的观察力,这样才能对当今社会生活和现实进行深入的理解、阐释,才可以用视觉方式表达文本内在的意思,在拓展读者视野的过程中给予无限的遐想空间。

四、消费者对于购买书籍的消费心理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