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文修养范文

人文修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文修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人文修养

第1篇:人文修养范文

人文素质修养教学是高校极为重要的一门学科,它关系着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塑造,也关系着文化的发展和传承。而在人文素质修养教学中,要想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需要让学生们感受到人文素质修养课程中的美妙之处。这就需要在人文素质修养课程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

二、人文素质修养课程教学现状

人文素质修养课程教学正处于发展的瓶颈期。由于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增大,学生和学校片面追求与就业相关的专业知识教育,而轻视个人人文素质修养教育,因而人文素养教学也逐渐失去了教学体系中的重要位置。[1]在这样的背景下,人文素质修养课程失去了往日的地位,学生对这一课程的认同度也不高,甚至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并不是真诚的对人文素质修养感兴趣,而只是为了拿到一个学分。[2]学校便降低了人文素质修养课程教学的标准,很多学生并没有合格的文学素养,但却能够在考试中顺利通过。教师在这样的背景下也开始敷衍教学,很多教师甚至对文学教育绝望,不再给学生授课而是潜心创作。这些因素都导致当下的人文素质修养教学得不到发展,若不及时进行改进,可能会对人文素质修养教育的发展造成阻碍。[3]

三、人文素质修养课程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要改变人文素质修养教学的现状,促进人文素质修养教学的发展,必须要进行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人文素质修养本身便是极富美感的,无论是语言、句子、还是意境,都有很高的美学欣赏价值。人文素质修养课程教学培育学生审美观念,能够通过对文学的审美分辨是非善恶,从而培养出自身高尚的人格和美好的品性。而要发展人文素质修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合理设置课程,将汉文学的美充分展现出来,以便实现人文素质修养教学的审美教育。审美的前提,是要有美可审。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文化素养,只有自身文化素养高了,才能从中发现文学的美,进而选择合适的教材进行人文素质修养的审美教育。其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对人文素质修养的学习兴趣。目前很多学生学习人文素质修养课程,只将其当作一门无关紧要的课程,作为一种拿到学分的需求,而并不能真正静下心来认真品读文学,去发现人文素质修养之美。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除了学生自己的问题,也和当下的人文素质修养教学太过枯燥有着一定的关系。很多高校都开设了人文素质修养专业,但是却并没有认真对待,在课程设置上有诸多的不合理之处,学生在人文素质修养的学习中,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很多教师在人文素养教学课堂上,授课时只是对我国的某经典文学作品进行写作手法的分析,却并不去研究学生们较为感兴趣的写作背景。这样的教学相对比较乏味,学生们自然提不起学习的兴趣。要实现人文素质修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需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比如,教师给学生推荐一些经典好书,供学生课外自主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自己感悟比较深刻的作品进行发言;可以组建读书小组,成立读书协会,让学生们自由交流学习,并养成读书的好习惯。这样,学生们不仅能够自主的学习,长期以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能够增加对人文素质修养的兴趣。同时,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好的文化的熏陶,自然能够培养出正确的审美观。最后,审美教育要了解作者的内心,让学生与优秀作者进行灵魂的对话。好的文学作品,他的作者必然是极具智慧的,并且思想是深刻的。比如《傲慢与偏见》,作者虽然只是写了当时的一个小地方的几户人家之间发生的事情,但却反映出作者的内心,她看人看事时眼光透彻,对待爱情又极为认真。学生在学习这本书时,如同与作者进行交流,感情方面必然得到了启迪;再比如《追风筝的人》,作者的视角是宽阔的,他结合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现象,即阿富汗战争,让人们明白了人的命运总是和历史关联的,人只是一个渺小的个体,但同时,每个人却不能放弃自己;再如《教父》,看这本书,我们便会想象这本书的作者一定是一个足智多谋且经历丰富知识渊博的人,只有一个有着足够的生活阅历的人,才能给写出如此惊世之巨作。作者对“唐”有着超乎常人的敬意,这与当时的国家政局混乱,执政党能力不足的背景有关。提到警察,人们会嗤之以鼻,而对于唐,人们却将其当作自己的保护神。学生在读这些作品的过程中,必须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作者的经历,这样才能真正了解作品的深意,与作者的灵魂进行对话。

四、结束语

第2篇:人文修养范文

论文摘要:文章主要讲述了目前中职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及其原因,针对这这种情况作者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与改善对策。

在国家提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号召下,职业教育如同久旱逢甘露的禾苗茁壮成长起来。但中职学生的人文素养怎样呢?怎样提高中职学生的素质呢?专业素质当然是专业课的任务,而人文素养是语文课不可推卸的责任,是中职语文教师迫切需要研究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中职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

现在的中职学生学习兴趣低落,学习效率低下。学了十几年的语文,却写不好一张字条,字迹潦草,语句不通,格式不正确;与人交流缺乏基本的常识和端正的态度,说话不流畅,对长辈没礼貌,坐立行走的姿势不正确;阅读面狭窄,唐诗宋词过时了,名著更没有意思,精神上的追求匮乏到了极点。他们热衷于电子游戏,网络聊天,追逐时尚,崇尚名牌;更有甚者谈情说爱,打牌赌博,抽烟喝酒,这更是精神贫乏、心灵空虚的极端表现。此类现象不一而足,却传递出相同的信息:中职学生的人文素养每况愈下,不具备基本的语文能力。“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教育的失策”,也是职业教育的悲哀。

二、中职生缺乏人文素养的原因

人文素质的培养对于中职教育来说是一个常做常新的课题,中职生人文素养缺失的原因也是多层面、多角度的,下面主要从学校方面加以分析和探讨。

学校教育是培养中职生人文素养的主渠道和重要形式,但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有失偏颇。近年来,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生源不仅数量越来越少,而且质量令人堪忧。毕业生就业更是难上加难。很多中等职业学校为了维持生存和发展,一方面不得不降低招生标准,很多入学新生在知识、能力和人文素养方面远没有达到一个初中毕业生的水平,从而加大了教育难度;另一方面奉行“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教育观和人才观,过分注重专业知识的强化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忽略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这对中职生以后的可持续发展极为不利。更主要的是,学校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对课程做出相应的调整,每学期每周4~5节语文课的标准永远不变。而教师上语文课的模式也一成不变,注重知识的讲解和灌输,而不注重语文能力的提高和人文素养的培养。

三、提高中职生人文素养的对策

(一)调整中职语文课程体系

中职语文课堂到底给学生带来了什么?如何让中职学生提高人文素养,具备各种语文能力呢?仅仅靠教师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张嘴,仅仅停留于字词句篇的讲解,语修逻文的分析肯定是不行的了。即将踏入社会的中职学生们从语文课堂中要获得不仅仅是知识,更多是多种适应社会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如能说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写一手漂亮的钢笔字,具备口语交际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应用文写作的能力等。怎样实现这种目标呢?我认为,首先应从语文课程体系改革着手,把单纯的语文课分解成几门课程,每门课程培养相应的语文能力,减少语文课的课时量,增设以下几门课程:普通话课程、写字课、口语训练课、社交礼仪课程、人际交往的技巧、应用文写作。当然,并不是每个专业都必须开设上述各门课程。学校和老师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要求增设相应的课程,并确定相应的课时量,以适应专业的需要。

(二)改革教学内容

开放教学,扩充人文资源。中职是面向就业的教学,没有升学压力,也没有教学上的诸多条条框框。教师要开发和利用语文教育资源,构建语文教学的大课堂,开拓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重视不同教学内容和学习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组织充分体现民主学习的教学活动。针对文章内容,学生可以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形成探究之势。不管是否符合教参提示之意,学生只要有自己的见解,可自圆其说的,都应该得到肯定。当然,教师要能控制局面,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做个健康的人。教师还要打破封闭的语文学科知识体系,学生和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爱好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对教材的内容可根据实际进行改换、增删,使学生从丰富的教学资源中获取知识。中职语文教学应注重课程的整合,有机渗透文学、史学、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论理学、语言学、艺术、数学、音乐、美术、自然等方面的知识内容。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使他们走人到情境之中,以丰富的人文知识,提升“内驱力”。

(三)创造思辨的课堂氛围

弗莱雷认为:“只有通过交流,人的生活才具有意义。只有通过学生思考的真实性,才能证明教师思考的真实性。”人文教育的特殊性不像自然科学知识那样可以简单、直接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因此。抓住核心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开展口头讨论和书面讨论,让学生敢于思考,乐于思考,引发他们对生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生活意义等问题的沉思和追问。

(四)提升教师的人文修养

在人文素质教育课堂上,教师的人格魅力、气质修养对学生的影响远比教师向学生传授的知识的影响深远。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更重要是帮助学生成长,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创造完美人生的过程。所以,努力打造一批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人文精神,而且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公共课教师,显得十分重要。

(五)创设情境,提升审美能力

文质兼美的中职语文课程,具有得天独厚的人文因素,在提高修养、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弘扬人文精神、塑造健全人格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语文教师可利用范文中蕴藏的丰富的文化内容、人文精神,创设佳境,营造人文氛围。教学中,教师要声情并茂地给学生示范朗读,让学生如同亲眼目睹,亲耳聆听,去发现,去感受,去品味蕴藏在字里行间的人情美、自然美、语言美。教师教之动情,以情感人,学生则会学之生情,感情得到升华,理性得到发展,潜能得到开掘,心灵得到陶冶。教师充分利用现代化的高科技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打破教室的限制,到大自然和社会生活,到图书馆、因特网等等领域学习,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人文知识。语文课堂中师生共同创设育人环境,对塑造健康人格,陶冶人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有极大的作用。

(六)增强语文教学的趣味性

通过增强语文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在很多学生心里,语文就是乏味的“之、乎、者、也”和让他们头疼的写作,想要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增强语文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也是一种可以值得我们语文教师采用的方式。语文课上有很多东西是可以把它变成故事讲给学生听的,比如说介绍作者这个教学环节.过去的应试教育只是介绍作者的名字、时代、出生地、世人对他的评价、还有代表作品。如果我们可以把作者的生平以故事的形式讲给学生,学生就很容易接受了,并且也愿意去听。

第3篇:人文修养范文

【关键词】文学修养;大学生;素质培养;作用探讨

文学修养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对大学生文学修养的提高也增加了要求。文学修养不仅可以充实大学生的课余生活,还可以提升大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审美能力,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根据调查显示,目前大学生的文学素养极其缺乏,并没有达到大学教育对大学生文学修养的目标。所以必须要采取合理的解决措施,促进大学生文学修养的培养,从而进一步促进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一、当前大学生人文素质缺乏的主要原因

(一)培养目标偏离,人文教育淡化

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不断增加,大学教育正在朝着职业化教育方向发展。这对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这样一来就大大降低了文科专业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使得大部分学校忽视了对文科专业的发展。在大部分理科院校中,文科教师的人数相对较少,而且这些文科教师中,文学素质较高的教师毕竟是少数,这就为大学生文学修养的提高造成了严重的障碍。而且在这些学校中,缺乏对文科教师的重视,并没有对文科教师进行较高的职业培训,这样教师就很难全方位的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从而增加了文学教育的难度。这样就很难对大学生形成一个正确的文学阅读引导,不利于大学生文学修养的提高。

(二)物质追求过度,精神生活贫乏

由于市场经济以及实用主义的发展,大学生在就业、升学以及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都存在急功近利的想法,造成了大学生正确价值思想的严重偏离。这对大学生的长期发展是没有帮助的,必须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改变当下大学生思想贫瘠的现状,提高大学生的精神境界,树立崇高的理想,培养优秀的品质。所以大学必须要开展文学教育课程,加强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社会道德滑坡,人文情怀缺乏

由于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并没有接受过深刻地文学思想教育,这就使得大学生缺乏对正确价值观的判断,容易对社会生活中一些浅显、庸俗的事物过分追求。所以在这种社会道德滑坡、缺乏人文关怀的背景下,大学生必须要加强自身的人文素质培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地为社会建设做出贡献。

二、文学修养在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一)提升审美能力

要知道文学作品是对生活的一种特殊描述,是一种独特的语言艺术。对于大学生来说可以从《三国演义》中学到古人的优秀智慧;可以从《水浒传》中看到江湖好汉的英雄气概;可以从《西游记》中见证思维的奇妙幻想。文学是对人思想的启迪,是学生时代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使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提高。

(二)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只有拥有了创新的能力,才可以促进科技的进步,民族的发展。而且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培养创新能力,既是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需要,也是发展自身人文素养的要求。例如,宋代,朱熹的《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诗就告诉人们必须要学会实践,只有实践才可以出真知。所以大学生必须要培养自己勇于实践、勇于创新的精神,提高自我创新能力,促进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三)提高综合素质

文学作品中,包含着很多学科的知识,在大学教育期间,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培养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习惯,可以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阔眼界。例如,在《红楼梦》一书中,学生既可以欣赏到各种美食的制作方法,也可以看到各种亭台楼阁的巧妙建设,同时又可以进行诗意盎然的人物绘画,这就是文学作品中的广阔世界。所以加强大学生的文学修养,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三、加强文学修养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措施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为了更好地促进大学生文学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大学教育应该开展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发展,培养创新意识,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文学修养在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的巨大作用。

(二)找准契合点,充分发挥文学欣赏课潜在育人功能

对于文学欣赏的课程教育来说,它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多角度挖掘潜藏在教学内容中的专业元素,来引导学生对人生发展有一个正确地定位,积极地在素质教育与专业技能培养之间找准契合点,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进一步促进大学生人文素质在人生发展中的作用。

(三)推进文学欣赏课程内容多元化和教学形式多样化

加强文学修养,进一步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就要推进文学欣赏课程内容的多元化,帮助大学生增强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力,提高对文学作品的赏析能力。同时还要促进教学形式的多样化,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阅读,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四、结语

通过本文的进一步研究,可以看出文学修养在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必须要促进学校文学教育课程的开设,促进学生文学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于永凤,王状.加强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699-702.

[2] 宋真,阎秀丽,迟丽杰.论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教育[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32-133.

第4篇:人文修养范文

“基础”课课程内容涵盖较为广泛,内容涉及到学科比较多,如伦理学、政治学、心理学、哲学、法学等。这就要求任课教师自身要有丰厚的理论修养,教师本身要不断学习、不断积累、不断提高,对理论有深刻地理解,并且能够融会贯通。否则将难以适应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视野开阔、兴趣广泛的特点,也无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

2提高教学艺术,增强“基础”课教学的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基础”课是一门公共课,如何引导不同专业的同学对一门公共基础课有学习兴趣,除了在教学内容、授课方式、教学方法、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方面下功夫之外,还应当考虑如何使方法、手段、方式如何完美地为内容服务,使之成为一个整体,不可分割、自然流露、浑然一体。从而给听课者以美的享受,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思考并接受知识。

2.1教师应拥有和雅的道德情操,优秀的为人品质

教育的本质是塑造善良美好的心灵,“基础”课旨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能够明辨是非,具有良好的认知能力和行为方式的课程。“教师的人格魅力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一个好的教师,不仅要靠自己学术上的影响力,更重要的是靠自己人格上的感召力”。心境明朗、品格高尚的教师将对大学生精神境界的提高起着积极、深刻的作用。

2.2教师应提高语言魅力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表达情感、传播

文明最直接和最主要的工具。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位语言大师,教师的语言应该生动活泼、表达流畅。教师在课堂应首先调整好自己的精神状态,熟悉教学内容,语言表达通顺、流畅、中肯,通过语言传达教学内容,学生通过教师的语言接受教学内容,如何运用语言、如何组织语言,如何通过语言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任课教师应该提高运用语言的艺术和魅力。

2.3教师应营造平等、民主、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第5篇:人文修养范文

一、班主任必须系统掌握先进的现代教育科学理论

班级文化建设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班主任作为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者,需要具备良好的个人素质。良好的个人素质,是指班主任作为一个人,其自身的发展是完善的,包括他对于教育的事业心,他的教育信念,他对于人的普遍关心,他的潜移默化的教育能力,等等。如果他没有这样的人文素养,那么要想成为一个班级精神的灵魂,是绝对不可能的。班主任只有掌握了教育的本质、教育的规律、现代教育科学理论,形成了相应的个人素质才能,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班级文化建设实践,在工作实践中形成相应的个人素质,才能成为班级的灵魂,成为班级精神的灵魂。正确的教育,是一种正确的价值选择,必然反映了受教育者普遍的需要。只有在深刻的教育理论中,才能正确反映受教育者的普遍需要,并提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只有正确把握了素质教育的精神,班主任才能成为班级积极精神的灵魂。

二、班主任必须努力做到人格的班级精神化

班主任人格的班级精神化,就是说班主任应以自身的人格魅力、自身的文化素养感染、教育、影响学生,以自己的价值观念、教育理念在班级文化的建设中引导学生塑造良好的班级文化精神,最重要的是班主任必须以自己的行动所实践的价值观成为班级群体的主导价值观。因为学生受班主任的影响是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长远的。班主任从受教育的程度、社会的阅历、文化的内涵、对事物的把握和理解等各方面都远远高于学生,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取向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学者,他的知识和能力并不一定是在学校学习中完全掌握的。相反,他在学习中所受到的文化熏陶、环境氛围,周围同学的影响可能对其学习兴趣影响、人格的养成有更重要的意义。我们在学校教育实践中不仅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做人的道理,更需要以自身的人格魅力、自身的文化素养感染、教育、影响学生,以自己的价值观念、教育理念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引导学生塑造良好的班级文化精神。为此,班主任要在新形势下更新教育观念,与时俱进,育人为本,育人育己,服务教育,服务学生,以至上的“大爱(爱国、爱党、爱民族、爱教育、爱学生)、以至诚的心灵(爱心、信心、恒心、细心、耐心)、以至善至真的品质情致(健康、乐观、宽容、豁达、坚韧、丰富)、以亲和的各种语言(口语、神态、行为、肢体、心灵)、以巧妙的方式和适当的机会滋润学生成长的心田”。

三、班主任必须具备张弛有度的管理能力

班主任在管理上必须做到张弛有度。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班主任必须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在班级管理和班级文化建设实践中丰富、充实和发展自己。开展班级文化建设是班主任实施有效班级管理的一部分。学生参与班级文化建设其实是一种自我管理的过程。一是在教室布置和学习环境美化上,要充分听取学生意见,许多具体的地方还应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布置教室的目的是营造赏心悦目的学习环境,标准和尺度应由学生把握。班主任只要全身心当好他们的参谋和助手就够了。二是在制度建设上,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将制度约束转化为自觉行为。班主任要根据本班实际情况,广泛吸取学生的合理化建议,与班委会一起制订班级工作计划,再按照计划制定切合实际的规章制度。这样才能增强制度的透明度和可信性,使学生真正意识到制度不仅是教师的主观要求.而且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必然需要。三是在制度的执行上,让学生相互监督,自我管理。制度的关键在于检查督促,否则就是一纸空文。如今的学生大多已从传统拘谨的“封闭型”、“内向型”转变为“开放型”和“外露型”,教师在管理上一手包办,往往令他们反感,效果难免事倍功半。在小学班级制度的检查督促中。最有效的方法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正确指导学生进行自我检查、自我督促。班主任要善于抓住并解决主要问题,当好“参谋”,日常管理可以放手让学生做。这样既实现了学生自我管理,又锻炼了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可谓“一箭双雕”。

四、班主任必须成为班级文化建设的引领者

第6篇:人文修养范文

【关键词】离退休人员 文化养老 实践 思考

一、“文化养老”的内涵

养老,即是社会、政府、家庭给予老年人物质赡养,并对老年人的生活进行照料,给予精神慰藉,使老年人身心健康。对于“文化养老”而言,与物质养老相对比,它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体现,凸显了我国社会的人文关怀。“文化养老”方式以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为基础,以离退休人员为对象,以文化教育娱乐活动为载体,通过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使老年人拥有健康的身心,愉悦精神,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此养老方式具有互动性、群体性等特点,属于高层次的休闲养老。

二、目前离退休人员“文化养老”工作开展现状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

“文化养老”是一种新型的“养老”价值观,人们对这种养老新理念的认识不足,思想认识模糊。多数人认为“文化养老”只是种新思想、新文化方式,认为该方式没有实质性意义,可操作性不足。一些人认为“两项待遇”才是养老的实质性质,应加强落实“两项待遇”,而“文化养老”属于软任务,对养老的作用较小。思想认识的不到位,影响工作人员及有关部门工作配合的积极性,阻碍工作的开展。

(二)工作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文化养老”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离退休人员思想观念的转变、积极的参与、支持,需要管理人员工作的配合,服务质量、自身素质的提升。目前该公司的离退休人员“文化养老”工作,工作人员的素质还不能完全满足工作需要,工作意识、工作操作能力都有待提高。工作人员仍以传统的养老管理方式开展工作,对离退休人员的精神慰藉,文化活动的开展形式比较单一,服务水平不高。

(三)内容形式有待创新

对于目前的离退休干部而言,年龄偏大,身体状况较弱,他们多数选择“静态”养老。对于退休职工而言,年龄相对较小,特别是才退休的女同志,由于身体、年龄的原因,他们对休闲娱乐活动的需求较大,希望多参与组织活动。在这种情况下,离退休人员对文化活动的需求存在差异,内容形式难以统一。同时,在“文化养老”方面,活动形式、内容,仍以传统的方式开展工作,内容单一、乏味,局限于钓鱼、门球等少数人参加的活动,离退休人员的参与性不高,活动所取得的效果不明显。

(四)活动场地有限

对于“文化养老”而言,注重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满足,具有群体性、共享性的特点,其工作实践需要活动场地为其提供保障。然而,在目前的“文化养老”实践中,活动场地的有限性不能满足文化教育娱乐活动的开展需求。文化娱乐活动多在就近小区内进行,因此局限了活动形式。同时,还存在部分小区活动场地建设、活动设备购买资金不足,活动开展的经费保障不足等问题。

三、创建离退休人员“文化养老”的实践建议

(一)重视对“文化养老”新理念的培育

“文化养老”作为一项新的工作、事业,需要新思想的配合。在工作实践中,应注重对工作人员、离退休人员新思想的培训,转变工作人员、离退休人员的传统思想,对其“文化养老”的知识教育,让其正确认识、理解“文化养老”,从思想上接受、支持这些工作的开展。对于单位而言,应从文化、休闲、教育、保健等方面着手,对“文化养老”方式进行整体规划,制定科学、可行的工作方案,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搞好宣传与引导工作,确保“文化养老”新理念的普及,为“文化养老”的实施营造良好氛围,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加强学习培训,提供组织保障

“文化养老”实践的顺利开展,老同志们的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单位、工作人员是“文化养老”的组织保障。对于离退休管理部门而言,为了更好的提供组织保障,需要加强自身建设,根据工作需求与新时期的任务要求,定期开展组织培训。进行定期的业务技能培训,工作方针政策培训,文化知识教育培训等,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技能、运用政策的能力,并对思想政治、文化知识教育,提高其服务水平。对于离退休管理工作人员而言,应加强自身学习,积极、主动学习,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以便贴近文化活动,深化服务内涵,更贴近离退休人员需求的开展组织活动,确保组织活动的高质量。

(三)丰富内容形式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时代的发展,离退休人员对精神文化活动的接触更加广泛,需求的文化娱乐形式更加多元化。因此,为了满足离退休人员的需求,有关部门应不断改进工作方式,丰富内容形式,充分利用高科技、多媒体等手段,开展多样化的文化活动、教育活动、文艺活动等,将传统文化与时代特色向结合,引领离退休人员的高品味文化追求。此外,由于离退休人员的生活、活动诉求不同,对“文化养老”方式的需求存在差异性,因此,应改变以往的固定的、集中的文化娱乐活动形式,充分利用老年协会、团体,积极发展兴趣小组,开展更具有针对性的、小型的活动,彰显活动的多元化、个性化。与此同时,应拓展“文化养老”活动的范围与内容,结合离退休人员的兴趣爱好,开展健身、诗文创作、工艺作品展览等,不断探索新方法、新内容,丰富离退休人员的精神生活。

四、结束语

“文化养老”是根据时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为离退休人员提供精神文化活动,给予精神慰藉,满足其精神需求的养老方式,对促进离退休人员身心健康具有积极的意义。我国政府、社会、养老管理部门等应充分认识“文化养老”的必要性、重要性,积极采取科学合理的工作措施,推动离退休人员养老工作的健康发展,维持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第7篇:人文修养范文

人生在世,我们常常产生想解释点什么的想法。然而,一旦解释起来,却发现任何人解释都是那样的苍白无力,甚至还会越抹越黑。因此,做人不需要解释,便成为智者的选择。那么在当今社会,与人相处,我认为关键是要学会低调!

低调做人,是一种品格,一种姿态,一种风度,一种修养,一种胸襟,一种智慧,一种谋略,是做人的最佳姿态。欲成事者必须要宽容于人,进而为人们所悦纳、所赞赏、所钦佩,这正是人能立世的根基。根基坚固,才有繁枝茂叶,硕果累累;倘若根基浅薄,便难免枝衰叶弱,不禁风雨。而低调做人就是在社会上加固立世根基的绝好姿态。低调做人,不仅可以保护自己、融入人群,与人和谐相处,也可以让人暗蓄力量、悄然潜行,在不显山不露水中成就事业。

学会低调做人,就是要不喧闹、不娇柔、不造作、不故作吟呻、不假惺惺、不卷进是非、不招人嫌、不招人嫉,即使你认为自己满腹才华,能力比别人强,也要学会藏拙。而抱怨自己怀才不遇,那只是肤浅的行为。

第8篇:人文修养范文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 高校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2-0041-02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也成为当前“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高等医学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医学人才、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的重要使命。培养“人格好、人缘好、会办事”(下面简称“两好一会”)的医学特色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一 优秀传统文化在培育医学院校“两好一会”特色人才中的优势

1.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提高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极为丰富的人才培养资源,历经几千年的积淀、筛选和发展,到今天仍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教育价值,与当前大学生的培养目标相一致。如公忠为国的爱国主义思想、成仁取义的献身精神、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诚实守信的诚信精神、尊老爱幼的公德精神、勤俭节约的勤俭精神、谦敬礼让的明礼精神、厚德载物的宽厚精神等,无不蕴涵着珍贵的德育思想和人文精神,这些都是现代医学生应该继承的优秀传统。

2.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医学生素质教育的吸引力、渗透力

作为大学生,特别是医学生,首先要有健全的人格,就是要懂得做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大学教育要回归到人的教育,要用人类历史上积累起来的具有永恒价值的文化成果灌溉人心,以培植人的德性。素质教育应是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为根本,以提高文化素质为基础,全面提高人的整体素质的教育。以传统文化为载体,能使学生在接受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有利于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有利于落实科学人才发展观。

3.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医学生形成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

在当前医心不定、医患关系紧张的社会现实格局下,引导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进而形成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价值观显得尤为重要。通常情况下,被传统文化否定的事物和行为,相应地也会为大多数人所鄙弃,而被传统文化所肯定的事物和行为,则同样会为大多数社会成员所接受和追求,这样的一种社会心理我们可以将之看成社会群体所形成的社会共同的心理程序——群体心理,这种群体心理可以视为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及其具体化的规范。

二 “两好一会”特色人才培养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

1.“人格好”需要以“修身”思想完善自我的人生观、道德观教育

《大学》中载:“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自我道德修养的完善,主张人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律己修身。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荀子说:“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他事矣。”“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等等,这些思想对于塑造医学生理想人格,树立诚信意识、培养自强不息精神等高尚的人格情操都具有重要意义。人格修身的方法有很多,如“每日三省吾身”“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慎独”等。人的生存与发展首先要通过修身,实现身心的和谐。

2.“人缘好”需要以“和谐”理念的人际观教育

讲究“和谐”,是传统文化“仁爱”思想的核心。“和”

是中国文化普遍追求的一种状态和境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主体与客体,人与外在的世界处在和谐一体、相互沟通的状态,中国哲学追求的最高境界便是“天人合一”。用“和”的理念来处理个人与他人、自然的关系,对于个人,通过修身,追求自我内心和谐。强调个人与全体的统一性,一方面承认个人存在和发展的价值,另一方面强调个人存在和发展应该与群体的存在和发展统一起来,使双方处于和谐关系中;对于他人,强调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关爱,互相爱护。与人为善,推己及人,“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则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崇尚“以宽厚处事,协和人我”的理想人格;此外,要与自然和谐相处,维持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3.“会办事”需要以“尚群为公”对待公私关系、义利关系的义利观教育

“仁义礼智信”贯穿于中华传统美德的整个发展历程,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观。它是国人安身立命、为人处世、成就事业的道德根基。它重视个人道德品质的锤炼,重视社会道德规范的践行,重视整体利益价值的追求。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可见孔子并不排斥对利益的追求,只是要求“以其道得之”“见利思义”。在市场经济相对发达的当下,个体利益得到了充分重视,但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只重个人利益,漠视他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情形,这种情形在医患关系当中也有体现,医患关系由此也日趋紧张。因此,在医学生中开展“为公”“义利观”教育,就是指导学生摆正个人、国家、民族的关系,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责任感的“会办事”的现代人。

三 优秀传统文化在“两好一会”特色人才培育中实现价值的途径

1.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爱好

说教式讲学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大多数学生甚至存在厌恶心理和抵制情绪,特别是在医学院校,学生专业课程紧,学习强度较大,所以,在对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时候要注重培养其兴趣,注重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完善实践教育教学体系,开发实践课程。可以通过各种文化社团,如话剧社、棋艺社、民乐团、中国传统手工艺坊等,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2.在课程教学中设置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内容

课堂讲授是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方式之一。课堂教学有利于对优秀传统文化系统化、科学化的传授和教育,高校要发挥课堂教学优势,这是对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最直接、最迅捷的方式。目前,很多高校仅开设了一些公共选修课程,这不利于对传统文化的普及与学习,导致学生传统文化知识的贫乏。因此,在医学院校有必要开设专门的公共必修课程,或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安排专门讲授传统文化的内容。

3.建设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好的传统文化课程还需要有好的老师去教学,因此,培养一批专业素质硬、人文功底扎实的教师队伍尤为重要。医学院校应加强师资培养,引进专门的研究教学人员;对学生教育工作者进行专门培训,提高其在传统文化上的修为。作为教师,也应该通过传统文化的讲授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教师的作用是“传道、授业、解惑”,目前,有些老师不同程度地把自己的职业看成谋生的手段,不注重自身言行。所以老师也应从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成长,达到教学相长。

4.通过各种媒体宣传优秀传统文化

各种媒体要发挥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渠道作用。传统文化的学习贵在耳濡目染,因此应为学生创造各种与传统文化接触的机会,让学生在校园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比如开设“文化长廊”铭刻历代先贤的古诗词,在教室张贴名医的画像及经典医德名言,在走廊和报栏里张贴《中国医学生誓词》,在学校实验楼、教学区域、生活区域张贴各种激励学生奋进的名言和古代医家及其事迹;在学校报纸上开设专栏,专门编撰经典诗词和传统文化相关知识;利用网络载体,开通传统文化专题博客、微博网站等。

5.加强临床实习阶段的实践活动

临床实习阶段是医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这一环节更能引起学生们的共鸣,引发道德情感。“两好一会”特色人才培养要贯穿到学生们的临床实习阶段,通过耳闻目睹的临床经历,培养与患者沟通、对病人负责的意识,总结医疗服务中的经验教训。开展医疗行为自评等活动,不但能促使学生在比较中思考定位,自觉提高医德修养,增强辨别好恶是非的能力和医德医风行为的选择能力,而且能促使学生把外在的医德原则、规范转化为内在的医德信念和品质,牢牢确立“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郑鹏、黄朝文.关于对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7(4)

[2]迟成勇、吴锦旗.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3)

第9篇:人文修养范文

关键词:本科;培养方案;修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5-0130-02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是落实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其工作的依据,培养方案体现了高校办学的教育理念,是组织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高校办学的自,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在本科教学活动中是一项常规性的工作,意义深远,直接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了要全面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严格教学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离不开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高校应以此为突破口,积极实践“十二五”规划关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内涵建设。

一、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几个问题

1.从修订的理念和思考问题的方式来看,培养方案的修订容易被理解成对原培养方案的否定,导致在修订过程中,对原有培养方案进行大刀阔斧的改动。忽视人才培养方案的稳定性,过大的改动影响年级间的衔接,不仅不利于人才培养,反而会影响教师和学生的正常教学。

2.从修订的过程、修订的方式以及修订者来看,培养方案的修订在修订前缺乏广泛调研,指导性意见论证不充分,在修订过程中缺乏规范审核,修订过于频繁,在修订后缺乏健全的评价机制。每一轮的计划修订只是表现在个别课程的调整上,对于调整的必要性以及调整后对计划实施的意义存在主观判断,缺乏说服力。培养方案的修订者在很多情况下是教务员或者不熟悉本专业的其他工作人员,而不是专业负责人。

3.从修订的内容来看,课程结构安排不合理,实践教学的安排缺乏整体架构,为了突出培养方案,经过修订,修订者会破坏原有的课程结构,添加或者删除课程,尤其是实践教学的安排,往往没有经过系统论证,随意安排。

4.从修订后的执行情况来看,对修订后的方案执行坚持度不够,常因人因事改动培养方案。

二、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相关依据

1.人才培养计划的修订与其培养目标有关,高校的教学活动都是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的,制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前都会确定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一切的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工作都是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因此,在计划制定过程中每一门课程的设立,每一个知识结构体系都必须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

2.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与其培养对象有关,许多教师反映学生学风较差,上课不专心,考试不理想。一方面可能与学生本身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有关,但不可忽视的一点是,学风差和考试成绩不理想的重要原因与课程设置不合理,无法因材施教有关,修订要充分考虑学生对课程的可接受程度,学习积极性以及课程的难易度。

3.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与其各项教学资源有关,许多本科院校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得非常合理,课程设置接近当前社会需求,学生也喜欢学习,但是无法开设。究其原因是没有充分考虑学校的相关教学资源。在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时要充分了解学校的教师、教学场地(包括实验室)等各项教学资源。缺乏任何一种资源,再完美的计划也是一纸空文。因此,方案修订者必须以本校实际情况为基础,实实在在地制定可行的方案。

三、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建议

1.人才培养方案的管理者要加强理论修养,树立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始终围绕培养学生,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开展。学校在培养人的过程中要遵循教育的发展规律,修订要体现一定的教育理念。修订者和管理者要不断地学习和深入探讨,切忌实用主义和浮夸主义,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管理者要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完善计划,让学生在大学四年有所学,而不是充斥一些眼花缭乱的课程。

2.立足本校实际情况,充分调研,突出专业特色。生源的竞争日趋激烈,如何培养有特色的人才成为吸引高考生的重要指标,做为教育管理者和方案制定者应该立足于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充分调研,全面掌握目前的人才培养动态,科学合理地设计课程结构。既能给学生架构本专业的知识体系,又能让学生学得满意,在工作岗位上学有所用。照抄照搬其他本科院校的培养方案,或是进行略微改动,最终的结果是教与学的矛盾日益突出,人才培养出现问题。

3.调整课程结构,突出实践课程的比重。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学习习惯和学习期望,调整课程结构,在专业课程中相对压缩理论课时时间,强化实验和实践课时。

4.规范审核机制,加强执行力度。方案的修订者对修订意图有自己的理解,为了避免一言堂现象,必须建立规范的审核机制,让各种力量加入到计划的修订中来。学生(包括毕业生)、任课教师、学校专家、行业专家甚至家长在修订计划时都可以积极参与。也正由于多方面的参与,计划的执行力度才会加强,不会出现只有一两个人能了解计划修订的意图和内容。人才培养方案的管理者和修订者应该担负起传经解道的责任。

5.规范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只有拥有一支合理的专职队伍,教学活动才能顺利开展。师资力量强大与否决定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课堂教学质量。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本科院校要想办出特色,培养优秀的人才,必须要解决师资队伍建设问题。通过各种招聘引进人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6.建立健全的评价体系。在制定计划的流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是对所修订培养方案的评价和论证。包括实施前的评价和实施后的效果评价。目前大多数本科院校比较热衷对计划实施过程中的评价。而比较忽视对源头的评价和效果的评价。方案的修订者和管理者要深入学生、深入课堂、深入社会,切身体验,更要与相关的单位部门沟通交流,多听听任课教师和学生的意见,甚至是毕业生的意见。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改动都要有所依据,并按照规范的审核流程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一方面注重计划要紧随社会需求而改变,另一方面尊重方案的稳定性,因为只有在规范的审核流程中才能对方案修订进行科学的评价,才能避免因方案修订而对教学管理的其他方面造成不良后果。

参考文献:

[1]陈孝彬.教育管理学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271.

[2]王伟廉.高等学校本科课程编制的层次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2002,(5).

[3]翁妮尔.高校教学计划的运行管理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4]苏柏山,王秀清,崔晓华.关于开设公共选修课几个问题的量化研究[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

[5]罗刚淮.高效热的冷思考[J].教育科学论坛,2010,(1).

[6]王帅.论校本知识创造与校本能力建构[J].教育学术月刊,2010,(1).

[7]古祥生.对班主任“批评教育权”的几点思考[J].教育科学论坛,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