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融资政策范文

融资政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融资政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融资政策

第1篇:融资政策范文

关键词:股权再融资;投资效率;融资

自1993年12月证监会颁布《关于上市公司送股的暂行规定》以来,上市公司开始通过证券市场进行股权再融资。此后,为了进一步扩宽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支撑上市公司的飞速发展,1997年《可转债公司债券管理暂行办法》开始实施,2000年《上市公司向社会公开募集股份暂行管理办法》拉开了公开增发的序幕。在接下来的几年内,我国上市公司掀起了增发热。2006年《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出台,定向增发成为上市公司融通股权资金的又一新途径。伴随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方式由原来单一的配股发展到现在的增发、配股和可转换债券等多种方式并存的同时,上市公司出现了融资金额超过实际需求,即普遍存在“圈钱”冲动,以及投资项目的选取不科学、随意性大、频繁变更募集资金投向等问题,证监会针对资本市场不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为了提高上市公司资金使用效率,优化上市公司的融资方式,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对股权再融资政策进行了不断的修改和完善。

一、股权再融资政策变迁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

股权再融资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乃至整个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行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股权再融资政策满足了优质企业的融资需求,从而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上市公司对于募集资金的有效使用保证了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行,增加了投资者的信心,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证券市场的效率。因此,股权再融资政策的变迁影响着企业的融资约束,进而必然影响企业的投资行为,也就是说,募集资金的使用效率是考察股权再融资政策变迁的经济后果的重要指标之一。

关于股权再融资募集资金使用效率方面,现有研究主要针对上市公司再融资后频繁改变募集资金投向而展开的,他们认为上市公司改变募集资金投向意味着之前募股公告所承诺的项目有可能是拼凑的项目,其真正目的是为了“圈钱”。刘少波和戴文慧(2004)以发行股票融资的公司为例,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募集投向变更现象普遍且程度较大。朱云,吴文锋,吴冲锋和芮萌(2009)用1998~2001年配股样本进行了实证检验募集资金滥用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大股东的圈钱动机。而唐洋和白钰(2014)认为,一个项目在初始决策时可能是可行的,净现值大于零,但是由于当今世界经济形势瞬息万变,在随后时期由于各种无法预测的因素使得项目开始变差,净现值变负,这时需要企业果断停止投资,放弃该项目,因此改变资金用途并不等同于资金被滥用。因此,他们从再投资续扩的视角研究了股权再融资政策变迁对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的引导作用,从信息不对称角度、问题角度、融资约束角度研究发现,随着股权再融资门槛的提高,上市公司的再投资续扩行为得到了缓解。

王正位和朱武祥(2006)通过构建了一个模型,说明在一个非有效市场程度较高的证券市场中,公司可以通过发行新股融资侵占外部公众投资者利益。证券发行管制可以限制经营能力较差的公司为净现值小于零的项目融资。进一步,他们在对融资和投资分离的研究还表明,限制上市公司融资规模可以减少管理层基于自我利益的过度融资和低效率投资。

二、股权再融资政策变迁对企业融资行为的影响

市场时机假说(Equity Marketing Timing)认为,当股票价格被高估时,上市公司倾向采取股权融资。然而我国股票市场无论是融资的市场条件、还是监管部门的政策目的等都与西方发达市场的情形有明显的区别,在流通股市价被高估的市场条件下,再融资政策是导致再融资次数差异的主要因素(刘星,2007)。资本市场的基本功能是为社会资金保值增值提供渠道。再融资政策在不断松紧变化,一方面是证券监管机构要支持企业通过证券市场获得资金;另一方面要保护投资者利益;证券发行准入条件的宽严变化显著影响了证券市场的股权融资功能(朱武祥等,2004)。齐寅峰等(2005)在对我国企业投融资现状进行调查显示,企业融资决策受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及其他具体政策影响较大。王正位,王思敏和朱武祥(2011)研究了股权再融资政策变迁对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发现再融资政策的变更是影响资本结构的主要因素。

自1993年12月证监会颁布《关于上市公司送股的暂行规定》以来,上市公司开始通过证券市场进行股权再融资。1993~1999年上市公司配股门槛在逐步提高,从对预配股公司的ROE没有强制性要求到要求最近三年内连续盈利且ROE三年平均在10%以上,进而又提高到每年都在10%以上。1999年《关于上市公司配股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要求公司ROE三年平均在10%以上的同时,内任何一年的ROE不得低于6%。在此阶段,进行配股融资的上市公司的数量受到政策变迁的影响,但是由于此时股权再融资政策比较单一,整体上配股融资的上市公司数量还是上升的。

2000年证券市场对公开增发的企业要求较低。因此,部分上市公司选择公开增发融资,到2002年公开增发的上市公司的数量和融资规模都超过了配股融资。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上市公司为达到再融资门槛,会扭曲会计信息,增加虚假披露的频率(平新乔和李自然,2003;鲍恩斯等(2004),并且,股权再融资募集资金的使用效率低下不断受到大家的关注。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更好的发挥资源配置的功能,2001年《关于做好上市公司新股发行工作的通知》在对企业计算ROE时要求: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与扣除前的净利润相比,以低者作为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的计算依据。这就防止了利润操作对非经常性损益的影响。2002年《关于上市公司增发新股有关条件的通知》,在对融资规模做了要求总募集资金有具体要求外,最近三个会计年度加权平均ROE平均不低于10%,且最近一年ROE不低于10%。门槛的提高使得2003~2004年公开增发的上市公司数量下降。而此时,采用可转化债券融资方式的上市公司数量增加。

2006年《办法》出台,上市公司可以采用非公开方式,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的行为(以下简称定向增发),发行对象不超过十名,对ROE没有强制性要求。从此拉了定向增发的序幕,由于其融资门槛较低,上市公司纷纷选择定向增发这一股权再融资方式。2006年至今,上市公司定向增发的数量逐渐增多,目前,已经成为上市公主要的股权再融资方式,取代了配股和公开增发。

三、结论

本文从投融资角度考察了股权再融资政策变迁的经济后果。总体上说,一方面,资本市场的发展对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扩大企业的融资渠道起到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股权再融资政策的不断变迁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募集资金效率,保护了中小股东利益,优化资源配置。(作者单位:西京学院)

参考文献:

[1] 刘星、郝颖、林朝南:《在融资政策、市场时机与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兼析股权融资偏好的市场条件》,《科研管理》2007年第4期

第2篇:融资政策范文

[关键词] 财务报表;融资结构;融资活动;融资政策

1引言

现代财务管理的研究分为4个层面:财务理论研究、理财规则研究、财务政策研究和理财行为研究。融资政策是财务政策的重要内容,也是上市公司融资活动的指导和前提,2001年美国学者graham和harvey[1]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了美国公司包括融资政策在内的财务政策,并得出了一些重要结论,这些结论有些是与理论相符的,有些是与理论相背离的。

目前我国的很多公司并没有公开的、明确的财务政策,自然也就没有清晰的融资政策,所以学术界对于上市公司融资政策的研究多是从融资行为、资本结构的角度进行的。

从融资行为角度进行研究的有:阎达五、耿建新、刘文鹏(2001)[2]通过研究上市公司的配股行为来分析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陆正飞、高强(2003)[3]通过向在深交所上市交易的500家公司的董事会秘书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进行了研究;胡奕明、曾庆生(2001)[4]以《财务与会计》杂志“理财广场”栏目中的企业为样本,研究了包括融资行为在内的企业财务管理实务。

此外,也有不少学者围绕资本结构研究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并重点探讨了融资偏好问题,这方面的研究包括:黄少安、张岗(2001)[5]通过对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描述认定中国上市公司存在着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刘星、魏锋 等(2004)[6]在对myers优序融资模型进行修正的基础上,采用大样本实证检验了我国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的融资情况;刘力军(2005)[7]对1992-2003年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多个方面的实证分析,我国的学者认为我国的上市公司的确存在着融资偏好的问题。

到目前为止,国内对上市公司融资政策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仍需要进一步发展。考虑到融资政策是相对稳定的,本文试图通过对机械设备仪表、批发零售贸易、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供应3个行业典型指标的动态统计分析,较为全面客观地了解自2001年以来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进而探究在实际理财行为中所采取的融资政策的现状及其演变发展。

2研究设计与样本数据

2.1研究设计

通过对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的财务数据进行研究,对具有针对性、代表性财务比率的分析,研究2001-2009年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了解其融资活动,进而初步探讨其融资决策、融资政策。研究框架是在“优序融资”理论[8]的启发之下建立的,如图1所示。

2.2指标选择

针对不同的分析对象,分别选取了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分析指标,具体的指标及其计算公式如表1所示。

2.3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以2001-2009年为研究窗口,按照证监会的行业分类,根据wind数据库2010年3月22日提供的公司名单,选择2009年12月31日之前在沪、深两市发行a股的机械设备仪表行业、批发和零售贸易行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并剔除以下样本:①公开财务报告年数不足9年的公司;②st类公司;③主营业务发生重大变化的公司;④公司战略发生重大变化的公司;⑤数据出现重大缺失或异常①的公司;⑥审计意见为无法出具意见、反对意见的公司。

最终,分别从197家机械设备仪表制造公司、90家批发零售贸易公司和64家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供应公司中得到有效样本111个、57个和36个,共204个样本。

此外,考虑到数据的连贯性和可比性,所使用的财务数据均取自于未经过调整的合并报表。

2.4 分析方法

应用excel软件计算3个行业从2001-2009年各项代表性财务指标,并对3个行业的这些数据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

3实证结果与分析

3.1 内部融资分析

公司的基本融资渠道包括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内部融资是依靠公司内部产生的现金流量来满足公司生产经营、投资活动的新增资金需求,内部融资包括两种基本方式:一是留存的税后利润,二是计提折旧所形成的资金。由于内部融资的主要形式是税后利润的留存,且计提折旧所形成的资金不涉及复杂的管理问题[9],所以,主要分析的是内部融资中的留存收益。

采用资产负债表中的数据,并使用存量指标——盈余公积与未分配利润之和与总资产的比值,得出如表2所示的结果。

从表2中可以看出,近几年3个行业的内部融资比重最高仅为20.70%,内部融资在整体的资金来源中所占比例并不高。从行业的角度分析,机械设备仪表与批发零售贸易两个行业的比重均低于15%,不过从2001-2009年,留存收益在总体资金来源中的比重处于比较持续平稳的增长趋势之中:机械设备仪表行业从2001年的6.62%上升到2009年的14.03%;批发零售贸易行业从2001年的6.21%上升到2009年的12.15%,表明在这两个行业中,内部融资的重要性越来越高,公司加大了从内部融资的力度。而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留存收益在总资产的比重虽然整体上有所波动,但总体是下降的趋势,2001年其比重为16.69%,2009年已降低到10.39%,表明在该行业中内部融资的重要性有所降低,公司逐渐倾向于融入更多的外部资金。

3.2外部股权融资

外部融资是指公司通过一定方式向公司之外的其他经济主体筹集资金的活动。外部融资通常包括两个方面:外部债务融资和外部股权融资。随着我国股票市场的开放和进一步发展,外部股权融资逐渐成为我国公司外部融资的一个重要方式。分析其存量指标,得出如表3所示结果。

从表3中可以看出,作为外部融资的另一个主要来源,外部股权融资在3个行业中的比重呈现比较一致的、持续下降的趋势:3个行业的外部股权融资比重均从2001年的40%左右下降到2009年的20%左右。从融资量的角度来看,上市公司的外部股权融资偏好持续降低。

3.3 外部债务融资分析

一直以来,债务融资都是公司资金的重要来源,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债务融资在公司融资结构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需要探讨的。根据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表计算出3个行业的资产负债率,结果如表4所示。

从表4中可以看出,自2001年以来,3个行业的资产负债率水平均处于不断提高的趋势之中:机械设备仪表行业的资产负债率从2001年的45.18%上升到2009年的61.36%,批发和零售贸易行业的负债水平由52.14%上升到63.74%,而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上升幅度最大,由37.64%上升到66.60%。同时,2009年3个行业的资产负债率水平均处于60%~70%的区间之内。可见,自2001年以来,上市公司增加了外部债务融资的比重。

3.4 融资现金流量结构分析

利用现金流量表从流量指标的角度进行分析,得出表5所示的结果。

从表5中可见3个行业的流量指标均低于25%,且2002年之后,该指标均低于15%,说明外部股权融资在上市公司整体融资中的比重持续降低,融资规模小于外部债务融资。

此外,3个行业该项指标的波动都比较大,且变动趋势也比较一致:2005年该比重均为局部最低点,而2007年也差不多为局部最高点(批发和零售贸易行业略有差异),这种走势与我国股市的整体走势很类似,因而可以推断,股票市场的行情对上市公司的外部股权融资有一定的影响,从而影响公司的融资决策。

3.5 债务融资结构分析

在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并没有区分债务的期限,也就是将短期融资与长期融资视为无差异的,不过,严格地讲,融资决策中的所说的债务应为长期债务,因此,需要对债务融资的期限结构进行分析。

由于无法获得流量方面的数据,因此本文只进行存量分析,分别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展开。首先,从广义角度来分析,计算出非流动负债在总负债中的比重,结果如表6所示。

从表6中可以看出,在机械设备仪表与批发零售贸易行业中,非流动负债在总负债中的比重在10%左右,占比较低,表明在这两个行业中,流动负债在总负债中占据主导地位,而在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中,非流动负债的比重较高,从2003-2009年,其比重都达到50%以上,表明非流动负债的融资金额高于流动负债的融资金额。

从纵向的角度分析,非流动负债在总负债中的占比较为稳定,不过在稳定中也呈现出略有上升的态势,表明上市公司逐渐增加了非流动负债的融资。

其次,从狭义的角度分析,将长期借款与总借款进行对比,得出如表7所示的结果。

数据显示,机械设备仪表与批发零售贸易行业的长期借款/总借款比值低于0.3,说明长期借款的比重依然较小,短期借款仍占据主体地位;不过,该比值有缓慢增长的趋势:机械设备仪表行业从2001年的0.27逐渐下降到2004年的0.17,随后又逐步增长到2009年的0.29;批发零售贸易行业从2001年的0.14增加到2009年的0.27,表明与短期借款相比,长期借款有了更快的增长。而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该项比值高于0.6,体现了长期借款的主导地位;不过,该比例总体趋势是下降的:从2001年的0.77降低到2009年的0.66,表明该行业中短期借款的份额正在不断增加。

3.6 间接、直接融资比例

直接融资是公司通过证券市场直接向投资者发行证券,如股票、债券等,以获得资金的一种融资途径。间接融资是公司通过商业银行等金融媒介完成融资行为的一种融资途径。这两种途径各有优劣,本部分旨在分析这两种途径在上市公司中的使用情况。计算出3个行业的间接直接融资比,结果如表8所示。

从表8中可以看出,机械设备仪表和批发零售贸易行业的比值均小于1,表明这两个行业的间接融资规模均小于直接融资的规模,不过从动态变化的角度看,间接融资/直接融资的比值呈现出小幅波动上升的趋势:前者由2001年的0.36上升到2009年的0.48,后者则由2001年的0.56增加到2009年的0.70,说明间接融资比重有所增加。相对于这两个行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此项比值上升幅度更大、趋势更为明显:从2001年的0.44快速上升到2009年的1.64,特别是从2006年开始,该行业的间接融资规模已经超过直接融资规模。这表明上市公司正越来越多地通过间接渠道筹集资金。

4研究结论

通过上面的分析,虽然不能判断上市公司的融资政策是否合理,但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2001-2009年,在机械设备仪表行业与批发零售贸易两个行业上市公司的融资来源中,虽然目前所占比重基本都低于20%,但内部留存收益的比重越来越高,表明这两个行业的上市公司逐渐更多地从公司内部融入资金;目前,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中公司的内部融资所占比重也是基本低于20%,但内部融资的比重呈现下降趋势,表明该行业的上市公司有加大外部融资的倾向。

(2)2001-2009年,3个行业的外部股权融资的比重均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表明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不断降低。至2009年,机械设备仪表行业的外部股权融资比重主要分布在15%~45%之间,批发和零售贸易行业主要分布在15%~30%之间,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主要分布在15%~40%之间。

(3)2001-2009年,3个行业的外部债务融资的比重不断提高,上市公司对于债务的依赖越来越大,平均水平都超过了50%,一些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已经接近90%,当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一个国家公司负债率与国内证券市场的发展深度成正比[4]的观点。

(4)从流量指标的变化可以看出,2001年以来,股权现金流入占比呈现波动向下的趋势,这一方面印证了结论3的观点,同时也可以看出外部股权融资与整体股票市场的走势和行情有一定的联系。

(5)2001-2009年,3个行业非流动负债在总负债中的比重呈现稳中有升的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优化,但从广义债务融资结构比的公司分布区间可以看出,目前非流动负债的规模还是小于流动负债的,流动负债在上市公司中的地位还是稳固的。同样,短期借款依然是上市公司最重要的债务资金来源。

(6)2001-2009年,3个行业上市公司的间接融资规模与直接融资规模的比值都在不断提高:机械设备仪表行业与批发零售贸易行业直接融资的规模更大,但间接融资规模的增长更为迅速;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这种趋势更为明显,从2006开始其间接融资的规模已经明显超过直接融资的规模。这表明上市公司对间接融资渠道的依赖增强了。

(7)不同行业上市公司彼此之间的融资结构、融资行为存在着差异,表明融资政策具有一定的行业特性。

主要 参考文献

[1]john r graham and campbell r harvey.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rporate finance: evidence from the field [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1,60(213):187-243.

[2]阎达五,耿建新,刘文鹏.我国上市公司配股融资行为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1(9):21-27.

[3]陆正飞,高强.中国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研究——基于问卷调查的分析[j].会计研究,2003(10):16-24.

[4]胡奕明,曾庆生.企业财务管理实务发展前沿研究—— 一份基于经验报道的统计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1(1):74-79 .

[5]黄少安,张岗.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分析[j].经济研究, 2001(11): 12-19.

[6]刘星,魏锋,等.我国上市公司融资顺序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4(6):66-72.

[7]刘力军. 股权分置下我国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的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情况,2005(9).

第3篇:融资政策范文

【关键词】港口建设;投融资;模式

一、我国港口建设投融资政策

我国港口建设投融资主要是从政府和国内资本和外资这两个方面进行:

1.政府投资港口建设政策

1997年,我国交通部颁发了《关于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若干政策和措施》,其中提出了对港口建设需要实施资本金机制,且依据港口建设的具体现状保证了资本金来源的比例和交通部代替国家出资的比例。

2001年5月,我国颁发了《2001-2010年公路水路交通行业政策及产业发展序列目录》,其中内容鼓励了各级政府利用置换土地、建造土地、划拨土地和“以工代赈”和“以粮代赈”等形式,对水路交的基本设施建设提供相应的政策性优惠。

2004年1月颁发的《港口法》明确指出:县级及其以上的相关人民政府需要确保一定的资金进行投入使用,用来港口公用的防波堤、航道和锚地等基本设施的建设和保护,需要采用相关的对策,组织建设和港口相匹配的铁路、航道、公路、供电、给排水和通讯设备等。这是第一次在法律法规上确定出各级政府需要确保港口公用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投入。

2.国内资本与外资投资港口建设政策

2001年5月,我国交通部颁发了《2001-2010年公路水路交通行业政策及产业发展序列目录》,规定了水路交通投融资需要经过中央投资、社会融资、地方筹资和外资等方式,加大其基础建设的建设投入。鼓励利用发行的债券、股票等形式,扩大融资方式。

原国家计委以及国家经贸委颁发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明确规定了,从2002年4月1日开始,取消港口公用码头中方控股的需要。这个条例的颁布促进了和推动了港口投融资走向了外资的市场化,开拓了外资的市场。

2004年1月进行的《港口法》指出了:我国促进国内外经济组织与个人依据法律投资建设、经营港口,维护投资者的有效权益。这是我国第一次利用这样的法律形式明确了港口的投融资政策,为组成港口建设主体的多元化以及业务主体的多元化供给了相应的法律保障。

2004年7月,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了要更进一步拓宽社会资本的投资区域,允许社会资本进入到法律未禁入的基本设施、公用事业和其他行业的范围,支持和引导社会用合资、独资、联营、合作和项目融资等形式,建设其经营性的公益事业。

二、我国港口建设投融资的模式

依据我国港口建设投融资政策,我国港口建设的投融资模式主要有下述几种:

1.政府投资

港口设施需要依据其功能、经济类型和项目建设中政府与企业的投资功能,划分为公用基本设施、经营性基本设施与经营性设施。从公共产品的专业知识而言,防波堤、公用航道和锚地等港口公用设施项目都是有着非排他性以及非竞争性等特性的,其投资额是非常大的,并且是不可以获得直接的投资回报的。通常,企业与个人都是没有能力且不愿意进行其筹资活动的,其主要的投资主体是政府部门。各级政府需要严格执行相关《港口法》的规定,每年的基础设施建设的财务预算中明确相当的资金用于港口的设施建设。港口建设所用到的经费是用来进行基本设施建设的政府性基金投资的,留成的港口建设费原理上是不运用于港口经营性基本设施和经营性设施建设的一系列投入的,需要当作是我国出资的资本金全部应用到港口公用基础设施建设。除此之外,岸线是比较稀缺的、比土地更为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需要有偿的进行运用,建议开征岸线资源使用费。凡是经过批准运用岸线建设码头、仓库和堆场等实施经营活动的部门与个人,需要依据岸线条件交纳岸线的使用费用,而收取的费用全部或部分用于港口的设施建设以及维护。

2.地主港模式融资

地主港模式融资是运用国家土地与岸线资源实施港口基础设施建设的形式。利用港口规划,包含了现存的布局规划与长远性的规发展,界定了港口周围的区域大小。港口规划内的土地是利用老港区的土地进行置换以及政府划拨等形式获得土地的使用权,来处理土地资金投入等问题,且依据规划实施港口基本设施的建设,接着将满足于建设码头和库场等要求的岸线、土地租赁给港口业务的企业来建造码头或相关场地从事经营,获得岸线和土地租赁经费。地主港最大好处就是在于保证了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的长期性发展,不用政府部门进行介入和投资,达成滚动性的开发和发展,为港口长期性发展供给了相应的保障。许多发达国家都是采用这样的模式,依据我国当前的政府管理、经济发展脉络上看,地主港的模式选择是非常需要的,是和国际正式接轨的好方法。

3.贷款融资

经由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这样的模式是较为传统且最较为直接的融资方式,是我国现存港口建设中最为首要的融资方式。银行贷款融资的金额数比较大、成本较低和风险性小等,但由于港口建设项目的投资金额比较大,回收期较长,港口企业利用这样的方式进行融资,会很容易导致财务压力加大和负债率提高等。我国开发银行的贷款,开发银行是我国的开发性金融组织,有着政府给予权利的法定信用,把准国债性质的开发性金融债券与资产管理进行结合。运用融资支持项目设施建设、基础产业等建设,能够促进和推动经济的发展。港口建设属于较为基础的设施,是通过国家开发银行进行贷款,也就是港口建设的首要经费集资。而外国政府与金融贷款,其贷款利率较低和还贷期长等优势,会较为适合港口等大型基本设施建设,然而显著的缺陷是贷款流程较为严格,手续较为麻烦,机器设备采购等都是采用国际招标,其成本较高,并且汇率变动的风险大。我国就曾应用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对大连、秦皇岛等港口项目进行开发和投资。

4.企业投资

企业投资指的是由中、外大型航运企业进行投资或入股建设和经营相应的泊位。港口单位实施公开性的招标,经济实力雄厚的大型航运单位参与竞标,中标者进行独资或入股建设其经营性港口的泊位。通过这种形式,能够使得港口选择和长期性的战略伙伴进行合作,有助于港口的长远发展。例如:中海公司在沿海的重要港口主动参加到内贸集装箱码头的经营当中。例如:荷兰马士基在进驻青岛前湾港前后时,把青岛前湾当作是欧洲航道中的干线港,增强了青岛港的竞争实力。使其工业、原材料开采加工的企业可以更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增强大型散货及油品码头的建设速率。

5.其他投资

港口建设投融资模式除了上述的几种外,还包括了其他的投融资模式。例如:(1)上市融资,主要分为境内上市和境外上市两个方面,能够使得港口项目实现收益的最大化。(2)发行债券,指的是企业为筹集资金而发行的债务凭证。(3)融资租赁,以物为载体的筹资形式进行。(4)BOT方式融资,是英文BuiltOperate-Transfer的缩写,即建设―经营―转让之意。

三、总结

总而言之,港口是我国市场经济中的重要支撑力量,对我国的运输系统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港口建设的融资是我国基础性产业融资,其投资规模和范围较大,建设周期较长,对我国投融资形式起了重要影响。而本文主要试论了我国港口建设投融资政策和我国港口建设投融资的政府投资、地主港模式融资、贷款融资、企业投资以及其他投资模式,保证了港口建设的发展和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傅英坤.我国港口融资现状分析及特点探讨[J].中国市场,2011.

第4篇:融资政策范文

【关键词】汽车后市场;企业融资;O2O模式

据有关资料显示:2015年,我国汽车保有量达到1.5亿辆,未来10年有望维持19%左右的年增长速度,且有20年左右的快速增长期。一辆家庭中级轿车每年定期保养、美容、维修、保险等,年消费约10,000元,2015年汽车后市场规模理论值达到1.5万亿元,汽车后市场无疑是中国传统产业最后最大的金矿。但是由于我国相关政策还不完善,导致汽车后市场中小企业受托融资难的影响,使得许多业务无法开展,因此本文基于促进汽车后市场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角度,阐述支持汽车后市场企业融资的政策对策。

一、我国汽车后市场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是汽车消费第一大国,汽车消费属于高端消费品,买车仅仅属于经济购买力的首次投入,而后续的服务成本将长期存在,基于汽车后市场蕴藏的巨大商机,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目光投入到汽车后市场中,以期获得丰厚的经济利润。实践证明:汽车后市场中存在巨大的商机,能够为投资者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据光大证券在2014年底研报中的信息披露,2015年我国汽车后市场的产值将达到6,000亿到8,000亿元规模,可见我国汽车后市场发展前景非常广阔。正是基于汽车后市场前景广阔,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投入到该行业,但是就我国汽车后市场企业的发展现状看,其存在一些问题。

(一)企业发展规模小。由于汽车后市场涵盖的内容比较多,准入门槛较低,因此受到经济利益诱惑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参与到汽车后市场竞争中,因此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中小型汽车后市场企业。这些企业具有成立时间短、经营范围窄、人员素质不高等特点。

(二)盈利能力差。由于汽车后市场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引导,使得汽车后市场企业之间出现了恶性竞争,这种竞争不仅表现于来着国内企业之间的竞争,还有来自国内且与国外大型企业的竞争,在汽车后市场恶性竞争、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的环境背景下,企业的盈利空间越来越小。总之,国内汽车后市场参与者总体呈现出“小、乱、散”等特点,至今仍未诞生规模较大的全国性企业,追其原因根本在于我国针对汽车后市场中小企业的融资政策还不完善,使得企业存在融资难的问题。

二、汽车后市场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

基于我国汽车后市场中小企业存在的资金短缺问题,其主要是因为我国针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政策还不完善,很多企业因为资金链断裂而不得不宣布停业。

(一)汽车后市场中小企业的经营模式灵活,难以获得金融机构的支持。汽车后市场行业的准入门槛不高,因此很多中小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存在很大的灵活性,比如企业在经营中存在会计账务不清晰、经营范围不明确的问题,另外由于汽车后市场整体掌控力不足,使得企业之间存在恶性竞争的现象。尤其是从事汽车后市场的企业缺乏相应的融资担保抵押物,这样其很难获得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

(二)我国相关政策制度不完善,满足不了企业的融资需求。目前我国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法律制度还不完善,虽然近些年国家出台了系列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制度,但是其在具体的实施中仍然满足不了企业融资的需求:一是目前颁布的相关制度存在“最后一公里”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很多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制度在具体的实施中因为各种因素导致其落实不到实处;二是针对汽车后市场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缺乏。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一部针对汽车后市场企业融资的制度,这样容易导致企业融资出现依据错位的现象。

(三)汽车后市场O2O平台建设滞后。随着互联网+行动的实施,汽车后市场中小企业应该紧紧抓住互联网+战略机遇,充分借助O2O平台解决融资难的问题,但是基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企业缺乏网络金融意识,不懂得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融资。当然在利用互联网融资的过程中基于技术、管理等因素也存在过分融资的问题,比如厦门“智富慧”平台推行的“一元洗车”行动就因为资金断裂而关门停业。

三、支持汽车后市场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对策

(一)大力发展汽车融资租赁业务。2014年9月6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融资租赁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融资租赁业务以此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汽车后市场中小企业要积极依托资源优势积极寻求合作,通过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从而解决资金难的问题。

(二)借资本市场化解融资难题。2014年8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支持中小微企业依托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开展融资”。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汽车后市场中小企业要积极依托资产市场进行资本融资:一方面中小企业要通过完善自身经营管理,申请进入新三板以此进行融资;另一方面汽车中小企业也要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通过发展互联网金融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例如山东雷帕得、广源精密、苏州奇才电子、南京天河、安徽岳塑汽车、旺成科技等众多汽车零部件企业纷纷通过新三板进入资本市场,实现了融资。

(三)加大汽车后市场中小企业金融产品的创新力度。2016年1月11日,中国银监会召开全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提出我国要大力发展汽车金融公司,拓展汽车金融公司业务范围,支持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因此要创新金融产品,积极发展O2O融资模式,采取线上线下并重的模式,构建完整的闭环式汽车服务O2O平台,重塑汽车后市场生态。

(四)拓展汽车金融公司的融资渠道。一是要认识到金融机构仍然是企业融资的主要机构,因此要采取积极的态度满足金融机构融资的要求,尽可能从金融机构中获得更多的资金;二是汽车后市场企业要立足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多层次的融资渠道,比如企业可以采取资产证券化方式进行融资;三是企业要大力发展汽车租赁业务。通过业务租赁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比如洗车企业可以与汽车维修企业进行整合,通过业务合作,实现成本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剑平.汽车后市场服务企业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J].2014,11

[2]邱兆祥.新形势下我国汽车金融发展主要制约因素和对策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11

[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融资租赁业发展的指导意见[Z].

第5篇:融资政策范文

关键词:动态不一致性 中国证券市场 融资政策

一、引言

所谓政策的动态一致性是指政策不仅在制定时是最优的,而且在执行过程中也是最优的,否则就是动态不一致。200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的主要成果之一,就是在1977年首先证明了最优宏观经济政策可能出现动态不一致。他们建立的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论证了理性预期假设下政府如对控制通胀和经济增长目标的进行相机抉择,将导致政府的零通胀政策出现动态不一致,而公众也会理性地预期到这一点,最终的结果是“双输”,产出没有增加而通胀率却提高了。该模型的结论是,政府必须建立声誉,遵守自己的承诺。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模型的深刻含义是揭示了高通胀和低产出现象的内生性,其结论不仅极具学术价值,更深刻影响了当代宏观经济学政策实践,而且其思路可以推广到更广泛的领域,使我们对一些经济问题产生更深层的思考。尤其是这一理论强调,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之初就要考虑到其长期稳定性,从而防止投资者因为对政府政策的公信力出现怀疑而发生动摇,避免市场及整体经济的不稳定。

当我们把目光投向中国证券市场时,可以发现管理层的融资政策存在严重的动态不一致性。其基本的表现是,管理层把融资政策作为控制证券市场风险的主要工具,经常随着证券市场的走势相机决定融资和再融资力度,而且往往大大出乎市场的意料,反而会导致证券市场的剧烈振荡。典型的例子是2008年初的中国平安的天量增发事件,经过几个回合后,投资者自然变得小心翼翼而不愿进场,股指逐级下降,最后管理层的融资速度不得不放慢。而从2009年7月到今年5月10个月中,管理层召开发审会215次,审核了379家(次)企业的融资申请,其中新股核准发行了242家,发行密度称雄全球。①我们也目睹了股市由牛皮盘整逐步走熊的事实。

除了IPO外,还有三件事直接与管理层的融资政策相关,也与投资者的利益息息相关。一是全流通时代的大股东减持压力。如今,股权分置改革已经五年,全流通时代即将来临。从理论上说,51%的持股就已经是绝对控股,而很多大股东的控股比例在70%以上,减持空间巨大。而在高估值的市场里,大股东减持的冲动是存在的。因此,一旦大股东减持,市场面临的压力不言而喻。二是国际板的推出。推出国际板对于海外想在A股市场IPO的企业来说极具吸引力,因为海外市场的市盈率普遍在10几倍,而A股市场的市盈率起码也在30倍以上,创业板更是平均80倍以上的市盈率。让海外表现非常优秀的大蓝筹股在中国IPO的市盈率与国际接轨很可怕,因为海外比较成熟的市场,股票市盈率普遍偏低,来到中国股市以后,会产生比价效应,把A股的整体市盈率拉下来。三是再融资。2009年再融资家数虽然减少但募资金额增加。增发公司122家比2008年减少20家,但增发市盈率从2008年的22.79倍提升到27.43倍,增发募集资金2763.55亿元,比2008较多出400多亿元;配股公司8家,同比减少一家,募集资金93.42亿元,同比减少近60亿元。再融资共吸金9674.67亿元②

二、理论模型

本文以下借鉴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模型的分析框架,具体论证中国证券市场融资政策的动态不一致性。

假定管理层在证券市场中两个基本的目标,一是维护证券市场的稳定,控制证券市场的风险,保护投资者利益;一是进行融资,实现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我们可以引入二次损失函数作为管理层的福利函数,管理层将力图使损失函数L达到最小值。

,(1)

其中,x表示实际融资额,x*表示目标融资额;参数β表融资和控制证券市场风险在管理层福利函数中的相对重要性。σ与马可维茨方程中的风险参数一致,代表证券市场实际风险,σ*表示证券市场的理想风险值。

对于投资者而言,证券市场风险来自两大方面,一是系统风险,一是非系统风险,后者可以采取投资组合来规避。中国证券市场的特征是系统风险往往是主要的,可以从今年多数基金的投资组合惨败的事实中得到印证。而系统风险源中,管理层的融资政策的不确定性是一大方面。在一些天量融资案突然抛出后,市场往往会剧烈波动。由于管理层控制了融资闸门,我们可以认为管理层有时是在直接选择证券市场的风险,约束条件完全类似包含预期的卢卡斯总供给曲线:

即:

(2)

表示证券市场资金供求平衡时的均衡融资额;表示证券市场的预期波动率,b是常数。该式的含义是,当证券市场实际风险与投资者预期风险出现差额时,实际融资额与均衡融资额也会出现差额。这与我们对中国证券市场的观察结果是一致的。

假定管理层对融资政策作出承诺,例如规定一年的融资额和融资速度,并且严格遵守。此时,来自此方面的不确定性消失,投资者的预期风险与实际风险一致,或者说投资者此时即便遭受了其他的意外风险,由于管理层营造的公正环境,也会愿赌服输。由(2)式知,实际融资等于均衡融资额。而且管理层的另一个目标,控制证券市场风险也能实现。对(1)式最小化,可得 。

然而,假定管理层采取相机抉择的融资政策,在投资者对证券市场风险形成预期后再选择融资额和融资速度,就会出现严重的动态不一致现象。比如,管理层宣布将采取适当的融资政策,使投资者对证券市场的风险预期定在理想的σ*水平,但是当投资者相信了管理层后,管理层却以此为前提改变了融资政策,促使投资者的风险预期变化到更高的水平,此时,根据(2)式,管理层短期将获得更大的融资额。推导过程如下:

将(2)式代入(1)式,管理层最优的一阶条件:

(3)

由(3)式和上图可以看出,σ与 之间的关系是向上倾斜且斜率小于1,可以看出管理层有采取更激进的融资政策的激励。因为投资者原先预期的管理层选择的最优风险水平是σ*显然不是均衡的水平。在均衡的水平,预期风险与实际风险相等,即,代入(3)可得:

(4)

换言之,投资者迟早会放弃σ*预期,而采取 预期,即理性地预期到管理层会偏离σ*,最后形成均衡,,证券市场的实际风险要大于管理层的目标值,而目标融资额与均衡融资额一样。管理层相机抉择的结果,是目标融资额不变,但证券市场的风险却加大了。随着博弈的进行到下一轮,由于证券市场风险的加大导致投资者望而却步,证券市场资金供给不断恶化,均衡融资额也将不断下降,管理层的目标融资额也跟着逐步下调,最后是与投资者的双输局面。2001年-2005年的大熊市充分证明了这点。

由此可见,管理层的融资政策的动态不一致,会导致控制证券市场风险的目标无法在与投资者的博弈中形成子博弈纳什均衡。为了克服这种局面,管理层必须要规范自己的融资政策,要制定融资政策的特定规则,而且必须遵守,并且珍视自己在投资者中的声誉。

三、当前制约证券市场走强的主要根源

证券市场存在的基本价值就是在投资、融资活动中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其中融资活动极大地影响和制约着投资活动。融资政策必须合理、有序和动态一致,否则就必然会成为一个缺乏信心的市场。而资本市场本质是一个信心的市场,缺乏信心则必然萎靡不振。

(一)缺乏整体规划的IPO、蓝筹回归打乱了投资者的预期

对于IPO,管理层的习惯做法是证券市场走好时逐步加快新股上市步伐,证券市场暴涨时则猛发大盘股;证券市场下跌初期由于判断滞后,发行新股速度仍然不减,当意识到证券市场走弱时开始逐步减缓发行,当市场彻底走熊时最后被迫停止IPO。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无可厚非,但从动态一致的角度看,问题却是严重。由于对于IPO整体上没有规划,没有确定基本的发行速度和规模,或者说市场永远无法预期管理层在何时,根据何种规则确定何种的发行规模和速度。从上文的分析看,是无法实现融资政策的动态一致性的。

例如上轮行情,从2001-2005年大熊市的废墟上起步,2006年6月5日管理层终于恢复了IPO,并随着证券市场的走好逐步加快了IPO的速度,并加快了国企大盘蓝筹股回归的速度。2008年证券市场明显走熊,管理层IPO的步伐不得不急剧放慢,1至7月,公开发行1亿股以上的大盘股仅4只,筹资643.19亿元,发行家数和筹资额分别比2007年同期下降了64%和49%。在8月的狂跌中,2007年下半年发行的103只新股中,有40只个股跌破发行价,占比近40%,IPO的融资效率也越来越差。③2008年底四万亿投资刺激,大盘走好,IPO在2009年重新启动。自2009年6月29日桂林三金作为新股改革发行后第一家IPO(首次公开发行)公司至今年6月,沪深两市共有274家公司完成IPO,募资总额达到4031.57亿元,超募资金竟超过了2000亿元。然而,随着今年4月以来大盘的破位下行,截至6月3日,在2010年发行的157只新股中,已有61只跌破发行价,破发比例接近4成,A证券市场场的融资功能正在逐渐丧失。

(二)一哄而上的再融资让投资者无法捉摸

上市公司再融资是资本市场的重要功能,但再融资决不能不受节制地无序进行,不能任其发展到被广大投资者视为“恶意圈钱”的水平。我们遗憾地看到,在此方面管理层的宏观规划和监管也是欠缺的,最终导致了再融资的一哄而上。

2007年证券市场大涨突破6000点大关,市盈率急速膨胀,全年有190家上市公司再融资,融资金额创历史新高,达到3940多亿元。⑤2008年初,由中国平安(601318)增发1600亿元天量再融资方案的顺利过关,掀起了新一轮以增发为主要内容的上市公司再融资潮,并使刚刚痊愈的市场“圈钱恐惧症”旧病复发,极大地动摇了投资者的持股信心。接着,浦发银行的巨额再融资计划又引发金融股暴跌,大秦铁路、深发展、中国联通、中国石化等又因再融资传言而导致股价纷纷放量下跌。这些沸沸扬扬、真假相掺的再融资事件,闹得资本市场鸡飞狗跳,秩序大乱。应该指出的是,有些上市公司再融资,完全是利用牛市股票定价高的特点到市场凑热闹,以达到用同等量的股权换取更多资金额度的目的。

以上事实反映了管理层再融资制度存在着严重缺陷,单一的股权融资和过低的融资门槛,以及宏观上缺乏整体规划,是上市公司纷纷进行盲目再融资、囤积资金的根本原因。

(三)大小非解禁更让投资者防不胜防

比IPO问题更严重的是大小非解禁,它从根本上改变了市场供求,包括基金、券商、保险等大机构在内的社会公众投资者出现集体恐慌。“正是这些规模巨大、上市时间集中且成本低廉的大小非,彻底逆转了中国证券市场的供求关系,彻底摧毁了中国证券市场的估值体系,彻底紊乱了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预期。”(韩志国2008)大小非解禁的实质是融资权的转移和下放,是把原本集中在管理层手中的融资大权,分散给上千家患有严重“圈钱饥渴症”的上市公司。这些上市公司基本上可以随心所欲地进行规模不等的融资套现,使得原本存在的动态不一致的现象变本加厉。投资者包括机构投资者面对这种博弈对手都会不寒而栗。由于大小非数量巨大,总额达到4572亿股,此外,还有新老划断以后形成的8000多亿股解禁股。这些解禁股与大小非加起来,已经占到市场股本总额的近67%,他们的相机抉择,使得投资者对证券市场风险的预期更加混乱,因而使得理性的投资者不断从市场撤走资金,导致证券市场长期走熊。

四、对策

让我们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概括本文的核心观点:证券市场好比一个蓄水池,股价指数好比水位。投资者投资如同进水,IPO、国际板、蓝筹回归、再融资、大小非减持如同出水。要想保持水位的稳定或上升,基本的条件是进水等于或大于出水。管理层的主要权责就是管好出水闸,而不能将此权力分散。要在控制各出水口速度和流量的基础上,吸引更多的进水。必须从宏观上规划各出水口的规则、条件、流速、流量,并让市场形成稳定的预期。而不是搞无序的相机抉择,看到进水多时就猛开出水闸,看到进水少时又不分青红皂白全部关闭出水闸。这样的结果,会造成融资政策的严重动态不一致。博弈到最后,必然是出现进水口全部不敢进水,出水口全部瘫痪,证券市场融资、投资功能基本丧失的多输局面。

管理层要对整个融资政策进行梳理和调整,重点是进行战略规划,从总量上和速度上控制每年的融资规模和条件,并对市场宣布然后坚守诺言,重塑形象和声誉。要把大小非减持、增发、蓝筹股回归、新股发行,这些属于股票的供给的融资项目,由管理层统管起来,严格控制其规模和速度。尤其应确定一个融资规模基数,把大小非减持、增发、国际版、IPO,全部纳入整体规划,严加控制,并列入对管理层官员的任期考核。融资总量在基数的基础上,按照一定增长率每年递增,基数和增长率向全社会公布,给投资者形成稳定的预期,使投资者对融资政策方面的担忧基本解除。

注释:

①②③④⑤数据来自中国证券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中金在线网。

参考文献:

[1]戴维・罗默 高级宏观经济学(第二版) [M]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3

[2]张维迎 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3]石建勋 稳定证券市场的十大政策建议 [R] 证券时报 2008.7.8

第6篇:融资政策范文

关键词: 盐城市 文化产业 投融资政策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各级地方政府对于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也在日益提高。但是,伴随着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文化产业投融资难的问题逐步显现。盐城市作为江部沿海地区的重要工商业城市,其文化产业投融资机制的建立也受到政府相关部门和金融业者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一、盐城市发展文化产业的必要性

(一)发展文化产业是实现盐城发展战略结构调整的需要。文化资源是盐城除沿海湿地、港口、风能等资源以外的又一大资源。当前,盐城要做好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其中一条重要出路在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不仅是高知识化、高附加值产业,而且是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产业。只有依靠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翅膀,盐城才能真正成为我国东部沿海的文化强市,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的加快转型。

(二)发展文化产业是实现盐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近年来,盐城市产业经济前所未有地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大经济规模的特色产业集群,形成了汽车、机械装备、化工、纺织等重点支柱型产业。这些产业和企业支撑着盐城市主导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为盐城市经济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随着江苏沿海地区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盐城市正积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努力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大力培育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文化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产业是一种无污染且具有高弹性化的现代产业形态,是一种知识密集型的战略性产业。发展盐城文化产业为实现盐城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二、盐城市文化产业投融资模式的改革方案

当前,建立科学合理的文化产业投融资模式能够有效帮助盐城文化产业发展筹集资金,解决目前盐城文化产业资金短缺的难题,使盐城文化产业在充足资金的保证下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提高盐城文化产业投融资水平。

(一)进一步提高自我积累能力,改善投融资机制。良好的自我积累能力是文化产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文化产业作为盐城市近年来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如果没有一定的自我积累能力,则单纯依靠政府财政拨款与银行贷款是很难得到持久发展的。因此,盐城文化产业要想真正走上可长期稳定发展的道路,就必须首先提升自身经营管理水平,进一步拓宽和延伸产业链条,提高自我积累能力。首先,要充分利用大丰上海知青馆、东台董永七仙女文化园、阜宁玻璃文化产业园等现有的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大力延伸其产业链条,积极开发相关的文化衍生产品。通过开发文化产品及开展一些民俗节庆活动,努力为民众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丰富民众的文化生活,提高民众的文化品位与体验质量。其次,相关的文化企业管理者要通过多元化的经营方式和个性化的服务理念建立一种文化资源优化配置与各利益群体互相协调的良性运营机制。

(二)实行市场化运作,提高文化产业投融资水平。资本市场是企业获取发展资金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平台。近年来,我国已经有多个文化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在国内及一些国际资本市场上市,盐城市应积极鼓励并有力扶持有条件的文化企业通过申请上市实现融资,从而促进企业快速发展。对于一些不具备进入主板市场的中小型文化企业来说,可以通过创业板及二级市场进行融资,或者通过与省内外知名上市公司的合作,采用收购、兼并、托管或资产注入、置换等资本运作的方式达到间接上市的目的。

(三)拓宽投融资渠道,构建多元化的投融资结构。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相对发达的省份和地区,文化产业的投资主要来自于政府和社会力量,包括企业和个人,而且融资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企业投资、私人投资、彩票集资、基金投资、个人和企业捐赠赞助等。显然,盐城市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相对薄弱的地区,光靠政府的投资是远远不够的。在文化产业的投融资问题上,我市相关部门管理者和文化产业从业者应充分借鉴经济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降低投融资门槛,简化手续,逐步实现由政府单一投资向政府、企业、个人、社会力量等多元化的投融资结构转变。要广泛动员外资及民营企业等各种社会力量积极投身于文化产业,从根本上改变过去那种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拨款、投资渠道较为单一的局面。

第7篇:融资政策范文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政策性金融

1 建立有效健全的中小企业融资机制的意义

中小型企业是支持国民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力量,在促进生产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中起着重要的推动力,它与大企业相互依存、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促进了生产的细化分工。中小企业还是构成金融业发展基础的一部分,在帮助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如此,但往往在面临一个千载难逢的商业机会时,恰恰是缺少资金,难展其宏图。若企业的融资能力强,迅速筹集到所需的资金,则能占得先机;若企业的融资能力弱,不能及时筹集到资金,则会丧失这个“时不再来”的商业机会。如果企业仅仅通过利润留存、自有资金的滚动,其发展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融资困难已成为阻碍中小企业正常发展的一个“瓶颈”,因此,建立有效健全的中小企业融资机制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首先,有利于解决中小企业资金短缺问题。目前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靠银行贷款,而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支持力度有限。虽然国家已经出台关于商业银行增加对中小企业贷款的鼓励政策,但商业银行为了自身的资金安全往往不愿向中小企业放贷,这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因此建立有效健全的融资机制,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资金的短缺。

其次,有利于银行优化资产结构,改变目前银行过分偏重于为大企业提供资金的信贷架构,化解金融风险。实际上银行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能起到有效的分散资产风险,防范和化解金融危机,对银行有积极的作用。如1999年,以发展大型企业为特色的韩国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遭到严重挫折,一些由政府和银行全力扶持的大型企业成为金融危机的发源地。相反,以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为特色的台湾,则表现出较强的防范和抵抗风险的能力。

再次,有利于优化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结构,降低融资成本,多渠道获得资金。融资是企业的重大经济活动,融资使企业拥有了快速发展的机会,同时也会增加企业还本付息、到期偿还债务的风险。因此有了健全的融资机制,可以有效防范融资风险,遏止融资破坏力的出现。

最后,有利于市场体系的真正建立。中小企业规模小,分布广、数量多,更能适应市场的需求,而中小企业在建立初期,投入远大于收入,投资人很容易面临资金周转困难的局面。进入成长期后,也要面对市场拓展、技术改造、开发高新科技项目等方面的资金压力,若无法及时筹集到所需资金,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将无法实现。所以建立健全有效的融资机制可以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从而促进市场体系的真正建立。

2 中小企业对融资制度的要求

根据中小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特点,中小企业对融资制度提出了以下要求:

首先融资市场化。中小企业发展的自我积累资金有限,不可能满足企业发展的多投入需要,必须从外部市场进行广泛的融资。同时,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潜在的多收益性,也会对市场上的多种闲置资金产生吸引力,为这些资金提供一条投资通道。

其次融资多元化。为更好地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多渠道地筹集资金,要求建立完善的融资体系。

再次融资组合化。根据中小企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应当多渠道地筹集资金,并实施有效的组合。合理、有效的融资组合不但能够分散、降低风险,而且能够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和债务负担。在企业发展的前期和中期,应当筹措风险性、收益性低的资本,具体而论,处于创业期和成长早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比较狭窄,间接融资成本高、难度大,企业一般依赖风险基金的投入;当企业进入成长期之后,仅靠风险基金提供的风险资本远远不够,于是风险基金逐渐淡出,企业可以通过其它直接融资渠道以及间接融资渠道筹措资金,并成长为大中型企业。

最后融资社会化。所谓融资社会化,是指中小企业的融资不能仅仅依赖于中小企业和金融机构,而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特别是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扶植。

3 政策性金融在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缺口中的作用

在市场经济一统世界的今天,仍然有很多单靠市场机制无力解决的领域和问题,政策性金融也正起源于这种“市场失败”。政策性金融是以贯彻政府政策意图、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和区域发展战略等宏观调节措施为目的,不以赢利为宗旨的金融。

3.1 政策性金融产生的理论基础和经济基础

政策性金融,是在一国政府支持下,以国家信用为基础,运用各种特殊的融资手段,严格按照国家法规限定的业务范围、经营对象,以优惠性存贷利率直接或间接为贯彻、配合国家特定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而进行的一种特殊性资金融通行为。它是一切规范意义上的政策性贷款,一切带有特定政策性意向的存款、投资、担保、贴现、信用保险、存款保险、利息补贴等一系列特殊性资金融通行为的总称。

政策性金融在当今世界各国的普遍存在有其深刻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当代经济学认为,在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结构中,市场机制和原则虽然构成社会经济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协调的基础,但却不能解决社会中的所有问题。这不仅因为市场机制本身有其作用的边界,而且若干非经济因素也使市场机制产生许多失效的现象,即所谓的“市场失灵”。作为现代市场经济资源配置的主要途径之一的金融市场在调节金融配置中,由于金融市场的不充分竞争和金融机构本身的特征,导致不能有效地配置金融资源,即亦存在着“金融市场失灵”。对于金融资源配置中市场机制失灵的问题,就需要政府通过创立政策性金融机构来校正,以实现社会资源配置的经济有效性和社会合理性的有机统一。战后迅速崛起、被称为创造经济奇迹的日本,一个重要的发展经验就是有政策性投融资体系。这个体系中,由国家组建的一系列政策性银行、机构一起配合,提供不同行业、不同方向上的优惠贷款。日本所实施的这些投融资政策性支持,对于其战后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主打的经济增长点能速成气候,产生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政策性金融不是市场机制的异己,而是市场机制失灵或不足的产物,政策性金融在顺应遵循市场机制及其主导性地位的同时,补充和完善商业性金融机制中的某些“缺陷”或“不足”。因此,政策性金融机制并不是完全同市场机制相反的行政机制,它具有财政“无偿拨付”和金融“有偿借贷”的双重性,使两者的巧妙结合而不是简单加总。尽管随着各国经济与社会向更高层次发展,政策性金融的种类、业务方式和运行范围与领域可能有种种变化,但它的基本机制与功能将长久存在并发挥作用。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不管一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处在多么高的层次或水平上,市场机制本身所固有的某些缺陷与不足都不会在发展的某种高水平上突然或逐渐消失,资源的微观或宏观配置主体所关注的目标侧重点间的差异也不会自动消失或自动趋于一致。

3.2 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体系的构成

从目前各国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体系发展状况看,其体系主要由信贷机构、信用担保机构、投资基金及“创业板市场”等构成。

信贷机构是中小企业政策性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通过中小企业政策性信贷机构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以缓解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资本缺口。目前建立和运行的中小企业政策性贷款机构包括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金融公库以及由政府出资设立的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直接贷款的“基金”等。

信用担保机构也是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目前发达国家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体系的运行情况分析,一些国家更重视信用担保机构的建立和运行。如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就非常重视运用信用担保这一方式来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建立投资基金(或投资公司)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也是各国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之一。由于一些高风险的投资项目不断出现,中小企业融资难度进一步加大,政府设立投资基金的目的同样是为了缓解中小企业开发和创业的融资环境。

“创业板市场”是我国提供的为中小企业从资本市场获取直接融资的市场,本质上并不属于政策性金融的范畴,但因其组建和运行并不是可以由中小企业直接决定的,它取决于一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程度,更为重要的是它还决定于政府的政策支持、政策规范和政府的态度。因此“创业板市场”的建立和运行,与政府政策存在着密切联系,是政府建立的又一为中小企业提供的缓解中小企业资本缺口的手段。创业板一推出就收到了来自方方面面的掌声, 其中最热烈的部分莫过于来自上千家排好队准备在创业板上市的企业,上市将为它们带来宝贵的资本,创业板的开启扩大了民间投资,中小企业将直接受惠, 创业板虽经十年“磨剑”,但运行至今,各种问题便不断暴露,由此反映出来的制度缺陷正在制约着创业板的前行。“上市前审查不严、退市制度至今难产”,创业板需要更为严格的监管,上市前的资质审核需要更为严格,高管的减持限制需要更为严格,退市制度也应当及早明确。

参考文献:

[1] 陈晓红.中小企业融资.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2] 胡小平.中小企业融资.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第8篇:融资政策范文

关键词:地方政府;投融资问题;对策

近些年来,我国地方政府的投融资平台在抵御国际金融风暴方面取得了较大的功效,而当前我国还没有一套完善的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建设规范,其运作机制和投融资风险约束机制也不够完善,使得我国地方政府投融资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进而给地方政府带来极大的债务风险。由此可见,就地方政府投融资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此,笔者做出以下几点探讨。

一、存在问题

1.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债务风险不断扩大

当前,我国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在融资方面的透明性和公开性还较为缺乏,地方政府的资金通常是借助多个融资平台向多家银行借贷所得,对于债务的管理又分布在不同部门,导致地方政府对不同层次的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债务和担保情况了解不透彻、不清楚,最终不断扩大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债务风险。这是由于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投融资项目大都是基础设施的建设,具有投资大、回收期长且收益见效甚微,如果投融资平台难以偿还银行的贷款,就会成为地方政府的债务负担,一旦地方的债务偿还能力不足时,要么将风险转嫁给银行;要么由中央财政偿还地方政府的财务。

2.投融资风险主要集中在金融机构

虽然地方政府的投融资平台能通过发行中期票据和企业债券的方式,从而拓宽中央政府对项目配套资金的融资渠道,而就实际而言,很多地方政府的财务状况不好,具有较高的资产负债率,难以具备债券发行资格,能满足上市融资条件的公司就更少,很多投融资公司只有借助金融机构的贷款化解资金短缺的问题,使得投融资风险主要集中在金融机构。

3.管理较为混乱

近些年来,我国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行政色彩越来越强烈,不同的投融资平台又是由不同的行政部门进行组建和管理,导致条块分割尤为严重。虽然地方政府在构建投融资平台时强调“借、管、用、还”一体化,而在实际操作时,经常出现“借、管、用、还”相互分离的情况。通常情况下,发改委规划需要举债的项目;财政厅和人民银行审核贷款项目;发改委与国资委监督和管理资金使用情况;最终都是由财政部门偿还举债资金。财务部门拿不到投融资平台财务报表,就难以全面掌握投融资平台的负债情况,使得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管理较为混乱。

4.治理结构不合理

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各级管理人员大都由政府选派,其经营决策主要体现的是政府导向,并政府建设的项目资金的需求而确定融资的规模,并没有结合平台的财务状况和债务偿还能力。很多地方的投融资平台自建立之初存在现金流短缺的情况,而地方政府则是通过使用权的划拨和非现金资产的形式进行注资,所投入的现金流量则少之又少。投融资平台为解决现金流短缺的现状,就必须向银行抵押借款,而已抵押资产不管的平台还是银行,大都没有完备的抵押物质处理权,使得投融资平台的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

二、应对策略

1.建立健全投融资方面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投融资平台的管理体系

建立健全投融资方面的法律法规,不仅为地方政府的投融资工作提供重要的法律依据,也规范了投融资平台的建设。管理体系完善与否直接决定着投融资平台的运营效率的高低。在国家经济发展进程中,由于投融资平台的作用巨大,因而应建立起中央与地方的投融资管理体系。在中央建立的投融资管理机构,其职能主要是对全国性的投融资业务所需资金的投放重点和方向进行严格把关,并指导和协调地方政府开展投融资业务,严格监督资金的使用并加强债务管理;在地方设立专业的管理机构,就平台的投融资与债务问题实行统一管理,接受上级投融资管理机构的监督和检查,并向上街呈报财务报表,从而有利于上级更好的掌握和了解全国性的投融资动向及其债务规模的大小,再结合我国发展的需要,及时调整国家的投融资政策。

2.理顺投融资平台的债务管理体制

对投融资平台债务必须统一管理,扭转多头举债、分散使用、财政兜底的被动局面。在目前未成立中央投融资管理机构前,可由财政部门统一管理,成立专门投融资管理机构后,由中央投融资管理机构负责,投融资公司定期向中央投融资管理机构提交财务报告,中央投融资管理机构向财政部报告,并接受审计部门的检查。对于投融资平台的贷款应实行贷款证券化,使其进入债券市场解决巨大的存量问题。

3.完善投融资平台的法人治理结构

为使各投融资平台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实体,首先要转变政府职能,不再向平台直接派高管人员,不以行政手段干预企业的实际运作,政府或政府的特设机构作为出资人负责制定国有资产战略调整方案和国有资产监管,代表行使所有者职能,按出资额享有资产收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经营管理者等权利,对公司的债务承担有限责任,使资本层面摆脱条条分割,真正实现行政与资本分离,从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三、总结语

总之,地方政府建立投融资平台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加快城市化的进程。而面对当前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存在的种种问题,作为地方政府的投融资平台,不仅要注重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贯彻,更要在法律法规、管理体系、融资渠道、融资方式和治理结构等方面注重风险的控制和规范化的管理。通过不断完善投融资平台的法制、体制和结构,确保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顺利安全的运行,促进我国经济事业的飞速发展。

参考文献:

第9篇:融资政策范文

[关键词]政策变迁;民营经济;外源融资;现状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13)07-0083-04

[基金项目]湖北省中小企业研究中心2011年度课题“武汉市中小企业民营经济融资环境分析”(批准号:WH2011007)

[作者简介]刘岚,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国际经济与贸易。(湖北武汉430081)

武汉市作为我国中部最大的城市,在整个“中部崛起”战略的推进过程中,其地位是举足轻重的,也正是在实施该战略的过程中,武汉市的民营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发展机遇。当今,武汉民营经济在促进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科技进步以及扩大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武汉市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11年末,全市私营企业达16.29万家,经济增加值为2686.63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增幅快于全市GDP增幅0.7%,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为41.1%,对全市GDP贡献率达到41.3%,拉动GDP增长5个百分点。

但在中国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尤其是金融危机后,部分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出现生产经营困难,融资不畅问题最为突出。由中国人民银行和日本国际协力机构(JICA)合作完成的《中国中小企业金融制度调查》显示,即便在融资政策发生逐步好转的背景下,也主要是中小企业中已经做大的企业融资困难得到一定缓解,其他中小企业融资仍十分困难。武汉市民营经济发展遭遇的瓶颈也不例外,融资难成为其主要阻碍,“保生存、谋发展”难度加大。

一、金融危机后民营经济国家融资政策的变迁

1998年以后,随着十五大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完善所有制结构方针的实施,我国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份额快速增长。这一时期民营经济快速发展除继续得益于国有企业改制外,还与国家自十五大以来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发展有关。2002年《中小企业促进法》正式实施,以此为核心出台了大量配套政策,包括融资约束在内的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逐步得以克服。本文重点梳理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融资政策变迁。

2009年3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出的《关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免征营业税有关问题的通知》指出,为了更好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支持和引导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提供贷款担保和融资服务,对符合条件的信用担保机构免征营业税。2009年,国务院《国务院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发挥信用信息服务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作用,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进一步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加强和改善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全面落实支持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政策。2010年4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环境保护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出台《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服务平台的主要功能之一是为创办3年内的小企业提供筹资融资辅导服务。2010年4月,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对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的担保机构给予业务补助、保费补助、资本金投入的优惠政策。2010年5月,国务院颁布“新36条”(即《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允许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2010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共同《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各金融机构要改造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确保符合贷款条件的中小企业获得方便、快捷的信贷服务,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基础上,推动适合中小企业需求特点的金融产品和信贷模式创新。2011年5月,中国银监会发出《关于支持商业银行进一步改进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通知》,指导商业银行重点支持符合国家产业和环保政策、有利于扩大就业、有偿还意愿和偿还能力、具有商业可持续性的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并鼓励商业银行先行先试,积极探索,进行小企业贷款模式、产品和服务创新等。2011年10月,中国银监会再次发出《关于支持商业银行进一步改进小型微型企业金融服务的补充通知》,要求商业银行加大对小型微型企业的贷款投放,努力帮助小型微型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增量高于上年同期水平,并重点加大对单户授信总额500万元(含)以下小型微型企业的信贷支持。2011年12月,工信部、科技部、财政部、人保部、国税总局出台《关于加快推进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其中进一步提到要加强专业化服务,推动开展多种形式的银企对接活动,畅通中小企业融资信息渠道。2012年5月,中国证监会《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企业私募债券业务试点办法》正式,这标志着中小企业私募债业务试点正式启动。开展中小企业私募债券试点,是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关于“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要求以及国务院“拓宽小型微型企业融资渠道”工作部署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提升我国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也有利于资本市场自身结构的优化完善。

二、湖北省对民营经济的相关融资政策支持

2010年,湖北银监局与武汉市政府相关部门合作,组建武汉市中小企业服务超市及东湖开发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金融超市”,为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一站式”融资服务;2011年1月,湖北计划发行百亿企业债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难题,较去年规模翻番。为力保当年全省1.3万亿元的投资计划,湖北加快了债券市场融资速度。同时,湖北指出,将搭建中小企业集合发债平台,破解融资难题。2011年4月,湖北工商局、个私协会、中国工商银行湖北省分行联合出台服务个体私营经济融资工作的意见。2011年,全省工商银行系统计划定向为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提供融资100亿元左右,力争今后每年融资规模保持10%左右的增长幅度。2011年4月,由湖北银监局推动,组建了“武汉市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俱乐部”,旨在通过这一平台,发挥金融业信息共享、激励约束、孵化做强、优胜劣汰等四大功能,改进和完善小企业金融服务,推进小企业专营机构发展,加强小企业金融服务专业化建设,推动湖北省中小企业做大做强。2011年7月,武汉市人民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全民创业大力推进微型企业发展的意见》,鼓励担保机构不断创新融资担保产品、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扩大微型企业担保融资规模,鼓励和支持银行机构及小额贷款公司加大对微型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银行机构当年度向微型企业贷款总额每新增1亿元,给予5万元奖励,小额贷款公司当年度向微型企业贷款总额每新增5000万元,给予3万元奖励等。2011年,湖北省人民政府10号文,即《关于进一步加强债券融资工作的意见(试行)》,提出充分利用债券市场扩大直接融资。2011年10月,湖北省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全省中小企业发展的意见》,提出将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创业发展,推动中小企业转变发展方式,着力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切实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强对中小企业工作的组织协调。

三、武汉市民营经济外源融资现状分析

理论上讲,企业的融资次序应是先内源融资,也就是使用留利,只有在留利不够时,才会产生外源融资需求。一直以来,在武汉市民营经济成长过程中,也的确主要依靠自有投入资本和自有资本积累,即便到目前,企业的资金来源中仍然有60%是依靠内源融资完成的。可随着民营经济的发展进入到追求技术进步与资本密集的阶段后,依靠自身积累的内源融资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资金需要,因而需要新的金融安排。上述若干政策也是基于近些年民营经济发展对外源融资的迫切需求而产生的。

综上列举,可以看出,十五大以来尤其金融危机之后,国家和地方政府各级部门,对于民营经济发展遭遇的融资瓶颈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较多的金融安排支持。国家出台相关支持政策10项,湖北省及武汉市出台相关支持政策8项,使武汉市民营经济发展的资金紧张程度得以一定缓解。但相较于它们的实际资金需求,还存在1000多亿元的缺口。下面从武汉市民营经济中的中小企业融资最常用的外源融资方式作些分析(由于武汉市民营经济中的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所以本文研究的是民营经济中的中小企业)。

(一)间接融资

根据湖北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联合武汉科技大学中小企业研究中心2010年进行的调查数据显示,当企业遇到资金困难时,湖北86%的中小企业选择“向银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贷款”,显示银行信贷方式普遍受到中小企业的偏好,成为外源融资的首选。同时也有资料显示,在所有的外源融资方式中,银行贷款占武汉市民营企业融资份额的70%以上。金融危机后,在对民营经济提供信贷方面,武汉市很多银行作出了努力。2011年,武汉市经信委联合相关部门和单位,积极组织全市中小企业参加湖北省中小企业银企合作会议等各类融资活动,共为中小企业完成直接协调融资267亿元。2012年3月21日,武汉市第二届民营企业融资洽谈会暨“百亿送贷”活动启动,到5月底结束。武汉有8家银行和1家担保公司,计划为民营中小企业安排信贷447亿元。2012年7月26日,汉口银行举行新闻会,宣布该行50亿元小微企业贷款专项金融债成功发行。这是湖北省首只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的专项用于小微企业贷款的金融债。

但是,和国有经济相比,武汉市民营经济仍呈现出信贷成本高、信贷难度大、信贷额度小的情况。金融危机爆发后的2009年一季度,全国信贷规模总量增加了4.58万亿元,但以服务民营中小企业为主的短期贷款仅占25%,贷款增加额度不到5%。从武汉市来看,当前,武汉市民营经济的银行贷款成本在10-12%之间,远远高出国有企业小于6.56%的贷款成本;从信贷的批准时间来看,审核过程相当漫长,远远长于国企的贷款审批时间,50%以上的民营企业需要3个月的等待;从武汉市经信委提供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1年底,武汉市民营经济的贷款余额为3036亿元,非民营经济的贷款余额大大超过了民营经济,为7121亿元。

(二)直接融资于间接融资,直接融资还有利于提高融资者的市场知名

间接融资虽然在投资者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很好地沟通了投资者和融资者的关系,但由于在融资过程中增加了银行这个中介,出于贷款安全性和盈利性的考虑,大中型商业银行没有也不可能对民营经济融资给予足够重视,客观上增加了融资难度和成本。而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虽然也会发生一定的费用,但从长期看,其融资成本还是比间接融资低。此外,相比度等优点。

目前,民营经济通过直接融资的手段主要是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二类。

首先分析民营经济股权融资。当前,民营经济的股权融资主要通过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IPO和地方OTC市场进行。从武汉市来看,融资渠道已经全部涵盖。第一,通过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截止到2012年7月底,沪深武汉市境内上市公司达45家,上市公司数量在中部地区省会城市中位居第一,上市公司总数和市值在全国19个副省级以上城市中分别位居第7和第9位。第二,为非上市、高成长性企业提供股权质押融资、股权挂牌交易的武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于2011年11月揭牌上线运行。该中心堪称“四板”,能有效对接新三板、创业板、中小板、主板,是武汉市中小企业的融资新渠道,运行8个月来,该中心为40家未上市中小企业融资近30多亿元。第三,2012年7月,武汉东湖高新区获批“新三板”,“新三板”市场挂牌门槛低、成本低,审核效率快,定向为成长型、创新型中小企业提供股份转让、定向融资服务。理论上今后东湖高新区内暂时不符合主板及创业板上市标准的公司,可通过“新三板”转让股份,获得直接有效的融资。目前,东湖高新区“新三板”各项准备就绪,已有62家企业与券商签订“新三板”辅导协议,48家企业准备签约。东湖高新区外的企业也有很强意愿到“新三板”挂牌,武汉市进入“新三板”后备的企业已超过200家。

其次分析民营企业债权融资。据统计,2008年上半年,国内上市公司债券融资首次占到整个资本市场融资额的一半,但通过债券进行融资的主要还是大企业。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中,最薄弱的环节就是债券融资。地方在债券融资上创新了多种方式,代表性有三种,即:中小企业集合债、中小企业集合票据、中小企业集合信托债权基金。2010年,武汉首只中小企业集合债发行,简称“10武中小债”。东湖高新区的当代集团、思远教育、东湖创业中心、三环股份等4家企业共发债1.65亿元,到目前为止,仅发行了这一只中小企业集合债。2009年8月,由汉口银行负责承销的2亿元中小企业集合信托产品“江城夏日”正式发行,资金贷给26家企业,年利率为6.8%,政府拿出800万元财政资金进行贷款贴息。同年12月,由武汉市洪山天诚信用担保有限公司牵头的首家区级中小企业集合贷款信托产品“南湖春晓”发行,规模为1.5亿元,发行期限1年,为洪山区内19家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信托发行年成本为8.8%,企业信托贷款年利率为6.8%,由武汉市及洪山区财政各补贴1%,补贴融资企业信托贷款利息。2011年7月,由武汉港迪电气等4家企业发行、中信银行主承销的武汉市首张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发行,以5.5%的年化票面利率,成功为企业融资3.8亿元。2012年5月,武汉农业中小企业集合债(票据)发行,武汉计划于年内为2至10家农业中小企业发行集合票据,公开向券商、公司和机构投资者等机构融资5亿元。2012年7月,承销的武汉四方物流债发行完毕,债券期限3年,发行规模2亿元。这一化解中小企业资金“饥渴症”的新方为民营经济融资带来希望。

结论:第一,在本文所分析的三种外源融资方式中,股权和债权融资的门槛于武汉市民营中小企业还是太高,即便这二种融资方式的实际成本更低,但企业难以满足条件,只能更多地退而选择银行贷款。虽然只有15%的中小企业能够从银行成功融资(2012年7月湖北日报报道),可目前银行贷款仍占了武汉市民营经济外源融资比重的2/3。第二,金融危机后,无论国家还是地方出台的针对中小民营经济融资的政策,都已经见到一些效果,但从根本上还未解决民营经济资金短缺的问题。从前文分析的武汉市民营经济股权融资及债权融资种类来看,武汉市民营经济的融资环境相对是比较好的。随着东湖高新区获批“新三板”,可以看到国家给予的重视;随着武汉市多种地方债券的发行,可以看到地方政府给予的支持。但无论是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方式,都远不能满足武汉市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与国有经济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截至2011年底,武汉市公有制经济企业总数3.02万户,境内上市公司为32家,私营企业16.29万户,境内上市公司只有13家。债券融资方面的途径较多,但实际融资额度很小,前文介绍的近三年多来地方企业债券发行为企业融资不到15亿元。因此,要想真正改观民营经济融资难的问题,就必须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政府扶持、法律完善、信用担保、金融创新的民营经济融资体系。

参考文献:

[1]吴奋发.民营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与对策研究[J].管理与财富,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