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模糊语言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摘要:在教学中,用模糊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指导外语教学,重视外语教学中的模糊现象,不仅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也是可行的。本文旨在探讨模糊语言学对外语教学的启示,以期引起外语教师的重视。
一、引言
客观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模糊现象。语言的模糊性可以说是随着语言的产生而存在的。“语言的古老性和语言的模糊性是成正比的”(伍铁平,1988)。模糊语言学则是研究语言的模糊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模糊性是语言的属性之一。模糊语言学对语言教学尤其是外语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一点已被我们的教学实践所证明,在外语教学中已收到一定的成效。
二、模糊语言学对外语教学有重要指导意义
既然语言的模糊性属客观实在,那么我们在所从事的传授语言知识、培养人才这一高级而复杂的教学活动中,就必须注重教学中的种种模糊性。模糊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几乎囊括语言的所有结构、层次和语言使用的所有场合(陈治安,l998)。语言中的语音、语法、语义等都存在着大量的、不同程度的模糊现象。在外语教学中适当地向学生讲解和传授模糊理论知识,对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语言的属性和本质,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很重要的。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勤于思考的能力、激发他们学习外语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是很有帮助的。
三、模糊语言学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1.模糊授课课型,灵活运用
常用的英语课型有讲练课、巩固课、复习课、阅读课、语法课等(李庭萝,1983)。在外语教学中,它们各有所侧重。教学目的、教学任务不尽相同。可在教学实践中,它们之间并没有截然的界限,教师在教学中完全可以模糊授课课型,视教学内容而灵活运用,融讲练、复习、巩固于一体,是完全可行的,也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2.模糊课内外界限
在玩中学,学中玩在外语课堂教学中,可创设“真实”或“半真实”的语言环境,以适应语言是交际工具这一规律。在课堂上,可把游戏、舞蹈、唱歌引入课堂。把许多在课外做的事,拿到课堂来完成,使学生学中玩,既热热闹闹,又扎扎实实,一堂课不知不觉就过去了。
另一方面,也可将英语课堂向课外延伸,仅靠课堂教学,局限在课本语言材料范围内,难以保证大量的语料输人和语言实践。教师应像牧羊人那样,将羊群放到草肥水美的大草原上去吃草,而不是只割些草来喂给关在栅栏里的羊。
3.模糊教学方法,博采众长
现代外语教学法流派纷呈,有翻译法(Grammar Translation Method),直接法( Direct Method )、循序直接法(Graded Direct Method )、对比法(Contrastive Analysis)、认知法(Cognitive Approach ) 、功能法(Functional Approach )等十几种教学方法(李庭萝,1983)。实际上它们各有优缺点。“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在教学中。我们若能博采众长,整合优化,模糊它们之间的原则和界限,视具体状况加以灵活运用。这对我们的教学肯定是大有裨益的。 转贴于
4.模糊师生角色,民主平等
(1)变换师生角色
在外语教学中,要变教师的单向传授为师生共同参与的双向交际活动。使学生具有角色意识,拥有更多的自由和发言权。在国外课堂教学中的Presentation 就值得在我们国家的外语教学中借鉴和推广。该方法是这样操作的:事先教师向学生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有所准备。让他们自己去学去思考,在指定的课堂中,让学生充当teacher,在课堂上代替老师讲课。实践证明,学生们的积极性非常高。准备相当充分,理解相当透彻,他们准备的教学方法、教具等出乎意料的好,教学效果相当突出,令老师击掌叫好。这种模糊师生角色的方法确有其相当的借鉴价值。
(2)建立民主平等、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也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只管传授知识,高高挂起,对学生的事不闻不问,师生关系冷漠,导致教学受阻。其实,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对教学是很有好处的。在教学中应注重情感教育,教师应做学生的朋友,置身于学生之中。和学生打成一片,帮助学生排除心理障碍,使我们的教学工作顺利进行。从而取得很好的效果。
5.模糊优差生分类,一视同仁
我国的外语教学在大中小学各级层次上都存在外语较差的学生,老少边穷地区外语差生就更多了,在教学中怎样对待差生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方法”。在外语教学中我们必须对差生一视同仁,满腔热情。对差生要做到亲切而不疏远,热情而不冷淡,帮助而不嫌弃。在制订教学计划、教案、选编习题时都要照顾差生,模糊优差生分类,有时一些优生的“错误”也让“差生”来加以纠正,使他们既有需要感 (sense of need ),又有成就感(sense of achievement),使他们时时获得成功的满足。这已被我们的外语教学实践所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四、结束语
既然语言存在模糊性,那么模糊语言学的理论就完全可用来指导外语教学。外语教师应具备模糊语言学的理论知识,并注意分析和适当讲解教学中所出现的模糊现象。
参考文献
[1] 陈治安, 文旭,刘家荣.模糊语言学概论. 西南出版社,1999
关键词:模糊限制语 《乔治·莱考夫认知语言学十讲》
模糊限制语近年来在应用语言学领域比较热门,此概念源于Zadeh发表的文章。自20世纪80年代,模糊限制语的概念已扩展到其他领域。模糊语言学在中国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伍铁平教授发表于《外国语》1979年第4期的论文“模糊语言初探”是国内最早运用模糊理论对语言模糊性进行研究的论文,标志着模糊语言学在中国的诞生。
目前国际学术讲座在国内越来越流行,推动了国内英语学习及教学研究的发展。分析其中模糊限制语的使用,可以使英语学习者更准确地把握其语言特点和主旨,帮助英语学习者更好地学习及英语教师的教学。
一.模糊限制语的定义和分类
1.模糊限制语的定义。
不同的语言学家对模糊限制语有不同的解释。
Zadeh(1972:5)最早做出的解释指出模糊限制语是指那些“限制模糊词模糊程度的词语”。
Lakoff(1973:471)对模糊限制语的定义是:“模糊限制语能使事物变得更模糊或者不那么模糊的词语”。
Yule(1996:38)在《语用学》一书的术语汇编中对模糊限制语的定义是:话语怎样被予以理解的谨慎的注释性表达。
Verschueren(1999:193)在《语用学新解》中对模糊限制语的描述是:模糊限制语直接限定命题内容,无须绕道评价命题的态度、认知或证据的态度,然而等同地显示元语用意识。
2.模糊限制语的分类。
Lakoff曾列举出六十多个模糊限制语,根据模糊限制语的定义,这些只不过是模糊限制语的一部分,其实英语中存在大量的符合模糊限制语定义的词语(陈林华、李福印,1994:56)。
我国学者陈林华、李福印(1994:56-57)从广义语义特征的角度将模糊限制语分为:从广义语义特征的角度将模糊限制语分为:(1)程度模糊限制语,指那些揭示语义上程度差别的模糊限制语;(2)范围模糊限制语,指给话题限定某种范围的模糊限制语;(3)数量模糊限制语,指那些在数量上给出一个大致范围或近似值的模糊限制语;(4)质量模糊限制语,指那些用来使信息不确定、语气婉转和留有余地的模糊限制语; (5)方式准则模糊限制语,指那些用模糊方式来表达一些有伤体面的行为,或为了减弱语气,变换一种方式以暗示对方的模糊限制语。
Prince et a1.(1982)从语用的角度对模糊限制语分为两大类:
二.模糊限制语在《乔治·莱考夫认知语言学十讲》中的定量分析
乔治·莱考夫认知语言学十讲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它既是一种知识传授,也是一种动态交流。分析其中的模糊限制语特点可帮助学生及教师在英语学术讲座中获得准确而全面的知识。
本文的语料来源于《乔治·莱考夫认知语言学十讲》中的四讲。
根据Prince等人对模糊限制语的分类,本文分析讨论了这四讲中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情况。表1说明了模糊限制语的使用频数及频率。
表1 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情况
通过对语料中模糊限制语的分析,发现缓和型模糊限制语多于变动型;在缓和型模糊限制语中以直接缓和语为主,间接缓和语相对较少;在变动型模糊限制语中以程度变动型为主,范围变动型相对较少,低于程度变动型的1/2。
缓和型模糊限制语并不改变话题内容和命题的真值条件,只是传达了说话人对话题的保留或猜疑态度,使语气趋于缓和。其中,直接缓和语是用来表示说话人对话题做的直接猜测或所持有的态度;可以表示说话人承担的责任,也可以表明说话人的陈述并非千真万确和绝对,而是提供了可供选择的或可供参考的意见和观点。通过使用直接缓和语可以使语气趋于缓和,避免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例如:
例1 And I think it is extremely important one that we will see.
例2 China will probably in the long run make much more money…
例3 It says there’s no force of gravity.
直接缓和语I和probably的使用,表示说话人所做出的陈述是推测和犹豫,并非绝对的断言,也体现说话人对自己阐述的观点承担责任的诚挚,使话语的语气趋于缓和。
间接缓和语It says的使用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他同意此观点,但同意的程度无可得知。说话者尽量避免提到自我因素,把其他人作为引用的客观依据,使得他的话语具有客观性和权威性,同时也缓和了说话者的口气。
变动型模糊限制语是对话题本身进行模糊限制,是可以改变话语原意的词语或真值条件,它包括程度变动语和范围变动语。其中,程度变动语是根据实际情况对原话语意义做出某种修正的词语;范围变动语是给话题限定某种范围的模糊限制语。
例4 It’s kind of interesting.
例5 However, a little over twenty years ago…who are working on…
“kind of”表明说话者并不肯定听者会对他将要讲述的例子感兴趣,使用这个程度变动语,使句子的语气趋于缓和,使听者更易于接受。“20多年前”,只是提供了一个范围让听者理解。
三.结语
现今时代,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的交流日益增多,为了提高高校英语教学质量,增强学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各学校的学术讲座日益增多。
本文分析了模糊限制语在《乔治·莱考夫认知语言学十讲》中的使用情况,缓和型模糊限制语的使用多于变动型,其主要原因是学术讲座注重知识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Lakoff, G. Hedges:a study in meaning criteria and the logic of fuzzy concepts [J].Journal of Philosophical Logic,1973 Vol2, NO 4.
[2]Prince, F.J.Frader& C.Bosk.On Hedging in Physician-Physician Discourse [M].In Robert J.Di Pietro (Ed.) Linguistics and the Professions. Norwood,New Jersey:Alex Publishing Corporation,1982.
[3]Verschueren,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M].London: Arnold, 1999.
[4]Yule,G.Pragmatic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5]Zadeh L.A.A Fuzzy-set-Theoretic Interpretation of Linguistic Hedges, Journal of Cybernetics, 197 2, 2:3.
[6]陈林华,李福印.交际中的模糊限制语[J].外国语, 1994(5).
[7]莱考夫.乔治·莱考夫认知语言学十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关键词]模糊语言 英语教学 交际能力
1 引言
20世纪6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拉科夫将模糊理论引入到语言学的研究中,开辟了语言学新的研究领域,极大推动了模糊语言学的发展。在我国,伍铁平教授于1979年发表了《模糊语言初探》,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大家纷纷从多角度多层次对模糊语言进行分析研究,时至今日,模糊语言学已经成为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模糊是语言的一个重要特征,运用模糊语言理论可以更好更深刻地解释很多语言现象,从而为我们提供了一条研究语言的新途径。深入研究模糊语言理论,无论是对指导外语教学实践还是培养师生交际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
2 模糊语言理论
模粉降,就是指人们认识中关于对象类属边界和性态的不确定性。传统观念要求语言表达要尽可能做到清晰准确,但在实际生活中,很多现象无法找到对应的精确语言,只能选用相对模糊的语言进行描述,而从实际使用效果来看,运用模糊语言反而更能准确表达。
2.1 模糊性是语言的一种本质属性
康德曾经说过:“模糊观念比清晰观念更有表现力,在现实生活中,常常是根本无法用准确语言表达所想的东西”事物从一个状态到另一个状态往往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期间很难划出一个明确的界限,反映在语言中就不可避免要运用到模糊语言。例如,我们可以用“high”描述一个人的身高,但是对于一个人的身高究竟达到多少高度才能用“high”来描述,我们却难以给出准确结论。语言的模糊性不同于语言的歧义性和含混性,其最大特点是缺乏明确的外延,具有亦此亦彼的性质,因而是不能用语境加以消除的。
2.2 模糊语言的语用价值
模糊语言表面上模糊,但实际上却体现了语言的严谨性和客观性。在现实生活中由于说话者无法找到精确语言符号去描述所指对象,或者无法确定信息的肯定性,借助模糊语言可以更好表达自己的意思。模糊语言的另一个积极语用价值是使语言表达更加含蓄,委婉礼貌。日常生活中,有些言语难免侵犯对方的隐私和自由,伤害到对方的面子。模糊语言就好比是剂,能够相对减少与他人的抵触,缓和紧张气氛。合理使用模糊语言可以帮助减少摩擦,顺利交际。例如May I know if you are married?在英语中询问他人的年龄,婚姻状况等是对别人隐私的冒犯,而使用may表明说话者知道自己不应该询问这个问题,相对来说较委婉,回答与否由对方决定,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社会约规,有利于双方交流。此外,生活中很多情况使用"the best'"Rhe worst"显得太过于绝对,缺乏说服力。合理使用模糊语肓可以使表达更加谦逊,谨慎。例如:It is now genemlly agreed that the amountof carbon dioxide in the atmosphere will double,句中使用“generally”弱化了语言的绝对性,给出一个模糊的界限,使句子的论述更加严谨可信。
3 模糊语言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3.1 合理使用模糊语言利于师生互动,加强交流
教学是一门艺术,只有师生之间形成良性互动才能更有效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同样要讲究技巧和策略。合理使用模糊语言一方面可以使语言更加含蓄得体,另一方面还可以避免或掩饰一些刺激性话语。尤其是在帮助学生改正错误的时候,这一点显得尤其重要。从人本主义角度而言,只有在满足一个人的尊严,顾及其颜面,双方交流才能有效进行。教师采用模糊语言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可以维护学生的尊严,拉近双方的距离;而作为学生而言,应该了解教师的模糊用语策略,学会用模糊语言及时反馈自己的信息。这样的教学活动更加积极有效。
3.2 从模糊的角度看待英语,能深刻理解语言的本质
模糊是语言的一种本质属性,无论是在语言的学习还是在应用中模糊现象俯拾皆是。从教学法的角度看,各种流派各成一家又相互联系共同发展,在教学活动中很难将其整合优化,但借助于模糊集合论,这一问题便不难解决。从模糊的角度分析外语教学法不同流派的个性、共性以及彼此之间的模糊度,才能扬长避短,整合优化,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从教学的具体内容看,教师在诠释词语、句子、语法等过程中,从语义学的角度正确讲述区别与差异是应当的、必要的,但无论是语法规则还是同语解释都存在着“例外”,想要在它们之间找到一条严格的、清晰的、精确的界限是不可取的,也是不可能的。这恰恰说明了语言中模糊现象的普遍存在。我们在教学中遇到这样的语言现象必须要用模糊语言的观点来加以指导,既重视语言规则的“准确性”,又兼顾其模糊性,才能避免绝对化和教条化;而作为学生而言有了模糊理论的指导才不至于生搬硬套语法规则。
3.3 研究和使用模糊语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交际。交际能力是指一个人运用语言手段和非语言手段来达到某种特定交际目的的能力。研究和使用模糊语言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模糊性和精确性并不是矛盾的、绝对的,而是并存的、相对的。使用模糊语言不仅不影响人们的正常交际,反而能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此外由于模糊语言的不确定性,它又能增强语言表达的灵活性。有时,遇到不便直说的情形时,常常需要借助使用模糊语言,以便不把话说得太死,留下必要的回旋余地。例如,I'm afraid your bid is somewhat on thehigh side,虽然要表达的意思是指责对方要价过高,但由于使用了“I'm afraid”和“somewhat”使语气变得委婉客气,不仅表达出自己的意愿还兼顾了对方的感受,为交易的成功创造了机会。模糊语言还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委婉含蓄、礼貌得体的语言表达。在交际中,特别是针对一些敏感性、刺激性的话题,使用模糊语言可以让交流更加顺畅。
3.4 模糊语言的研究有助于翻译能力的提高
由于人们个体认知的差异,再加上语言本身的模糊性,人们对语言的理解更是多种多样。莎士比亚的经典台词“Tobe,or not to be……”朱生豪先生的翻译是“生存还是毁灭”,梁实秋先生却理解为“死后存在,还是不存在”,而Martin Stephen给出的释义是“It is better to submit it and live,or fight anddie?”各种解释各不相同,但又都有道理。南此可见,在翻译教学中对模糊语言的研究非常重要,不仅要借助语义学,语用学和语篇分析有时还要联系语境来进行释义。在酬译实践中,语言的模糊现象比比皆是,而英汉的模糊表达法也各不相同,比如“四”“八”和“four”“eight”有时意思就不能对等。在翻泽中应充分注意到语义的模糊性和译文的模糊等值原理,深入分析原文,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灵活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这样才能使翻译更加准确得体。
以审美的语言来本真地言说事物的客观存在。文学语言传递的审美信息是可感的但又无法借助具体的语言实体来言明,因为“美”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一个语言变量,即使用扎德的“隶属度”度量法,用一系列精确的数目来表示出“美”的隶属度函数关系,也很难设计出一个统一而固定的隶属度关系表。 [2] 因此,文学语言的美是模糊的,对文学语言的模糊审美是一种更高层次、更准确的审美。
2.文学语言与模糊性的渊源
每种艺术形式都有属于自己的创作素材,像绘画靠色彩,音乐靠声响,文学靠的则是语言。基于此可以说,语言是文括一定量的词汇与学的底托,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学可言。而语言作为人类思想文化的载体,在高度浓缩的、情感化的文学作品传递中,常常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就语言自身而言,作为一个规范、完善的建构体系,语言内含音、形、义等核心要素,包固定的语法结构。但由于文学语言的创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与体验是独特、微妙的,甚至是悠远缥缈、意在言外的,因此创作者情感物化而成的符
号代码有时难免会显得词不达意,甚至削足适履。所以,借助模糊语言,可以丰富有限语言的无限信息含量,传递出更多的语义内涵与审美意蕴。换句话说,模糊语言是连接创造者深邃内心世界与浅显语言符号的一座桥梁,有了这座桥梁,语言突破了有限的桎梏,创造者的心灵呐喊找到了回声。与此同时,文学作品的审美需求也一直呼唤着文学语言的模糊性。因为文学创作的终极目标就是为了使其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找到与创造者合拍的基点,产生共振,最终实现审美“完型”。文学语言,特别是诗歌、散文的语言,不同于科技、法律等文本的语言要求直接、精确,文学语言的终极追求就是为了烘托与传递诗画的意象,营造与再现至美的意境。而模糊语言恰好又是表现这种意象与意境的最佳途径,主要是由于模糊语言具有可供想象的活性的艺术空间,富含诸多意义的不确定性与空白,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读者的想象力与灵动性,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审美感受。 [3]所以说,模糊性是语言的基本特性,更是文学语言的基本特性,是文学作品的灵魂与生命,“没有模糊词语,便没有人类的自然语言,更不会有文学作品”。[4]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没有模糊性的语言,就很难说是文学的语言,因而也很难创造出文学的审美。
3.文学语言的模糊审美
3.1悖论中的模糊美
悖论本是逻辑学中的术语,将之移用到文学领域主要是指语言组合的“反常合道”,情感转化的交替变更,意象连缀的相反相成,情和景互悖反证等。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客观物象表面上看似相反相对,但实质上却存在着类似之处,这些物象之间既相互对立与抗衡又相互关联与制约。文学创造者在文学创作与审美的过程中,常常运用独特的思维把这些相互矛盾的物象巧妙地联系在一起来,造成语言能指之间的相互冲击,烘托与映衬出相反相成、千丝万缕的思绪与情感,借以提升文学作品的内涵与审美意蕴。如:花近高楼伤客心。这是杜甫《登楼》中的一句名言,他的这首诗作于吐蕃入侵、宦官专制的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适逢内忧外患,颠沛流离异乡的杜甫登上此楼,眼前虽是繁花似锦,却叫人愈发黯然神伤。花景伤客心,美景衬哀情,在情与景的交织与重叠中,亦此亦彼的模糊体验在复杂的悖论中得以彰显。[5]
3.2辞格中的模糊美
在各种营造模糊美的言语策略中,辞格享有特殊的修辞效果与审美功效。因为辞格不是在声音、形体等方面给人们带来形式上的直观美感,而是在遣词造句上给人以意在言外的曲径通幽感,并且具有吸引与震撼读者心灵的力量感。[6]比喻、借代、双关、委婉、夸张等是文学创造者们最常用的辞格,借以来酝酿与营造文学作品模糊审美的情趣与意境。如“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此句出自李煜的《相见欢》,是其亡国后的幽囚之作。诗的前两句借用了生活中的具体动作与物象,但紧随其后诗作者使用的却是一个极其抽象、模糊指数极高的心理概念“离愁”。作者把可剪、可理的具体“实象”变成了“虚象”“离愁”。这种虚实相间的异常配置,把具体化、形象化的“实象” 进行了模糊化处理,取其“神似”,从而创造出一种扑朔迷离、亦真亦幻、虚实相生的审美 意境,同时也展现了模糊语言的表现力与张力比精确语言更高出一筹。 3.3 留白中的模糊美 留白是中国诗、书、画推崇的艺术手段,可略解为于言、形、象之外预设意义、神韵和意境,其思想源头是道家的“有无相生”、“无为而治”。基于道家美学的语言留白的终极追求是“境生象外”,这正是模糊语言高度凝练又高度玄虚的依据所
在和追求所向。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中常常会出现一种语义张力场——在文字之少和内涵之大中间造成的中间地带,这种中间地带其实就是作者故意不说的留白,期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参与进来共同完成,它既是作者智慧的结晶,又是作者对读者的审美诱惑与考验。如“可恶!然而……”此句出自鲁迅的《祥林嫂》,是鲁四爷在祥林嫂被婆家人抢走时说的一句极其模糊的话。话虽不多但内涵很丰富,它既道出了鲁四爷因颜面扫地而被激发的愤怒,又活画出了他那封建卫道士的、伪君子的软弱顺从的形象,尤其是省略号的恰到好处的运用给读者留下了无限思索的空间,这样充溢的蕴涵是精确语言永远无法企及的。
4.余论
综上所述,模糊性是文学语言中客观存在而又十分普遍的一种语言现象,是文学作品“活化”的重要策略,是使文学语言审美性生发的有效载体。尽管本文从文学语言与模糊性的渊源出发,较为详尽的解析了文学语言在悖论、辞格及留白中的模糊美,但文学语言所能带来的模糊审美体验远不止如此,这还需要同仁们在以后的研究中继续去发现去追索,让其美学品格日益耀眼地显现于读者面前。
参考文献:
[1] 唐树芝. 文学语言的模糊性辨析[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2):107-110.
[2] 刘再复. 论人物性格的模糊性和明确性[J]. 中国社会科学,1984(6):147-170.
[3] 田小勇. 文学翻译模糊取向之数字视角[D]. 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28-31.
[4] 伍铁平. 模糊语言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364.
关键词: 模糊限制语;语用;功能
引言:模糊性(fuzziness)是事物类属的不清晰性, 即亦此亦彼性。“用模糊语词表示的概念的内涵、外延的语言, 叫做模糊语言。”语言的模糊性是“客观事物自身内在的模糊性和人对客观对象主观认识的有限性及不确定性在语言表达中的反映。”[1]一方面, 语言是反映客观世界的,而客观世界所遇到的各种客体, 很多都是没有绝对精确的界限的, 故自然语言中存在着许多模糊语词。另一方面, 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由于受到主客观因素的限制, 还不能完全准确地揭示其本质, 因此, 反映这种有待深化的思想认识, 只能借助于有一定模糊性的语言来表达。正因为如此,模糊语研究构成了现代语言学研究领域的重要一部分。英语会话中就势必存在着大量的模糊数。本文根据
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对英语教师使用的模糊限制语进行语用研究,发现总体上的功能:交流的顺应。并挖掘课堂教学指导意义。通过对模糊限制语的使用频率和实现形式等方面的研究,发现大学英语教师使用的模糊限制语在数量种类上越丰富,学生的收效越高。高校英语教师经常使用模糊限制语,一方面模糊限制是一个有效的授课时的表达手段,另一方面作者希望该研究可以对高校教师在授课方式方法上有一定的帮助和应用价值,并为外语教学及课堂收益进行理论及实践的准备。
一、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
模糊限制语是语言的重要构成成分,有其独特的语义特征和丰富的语用功能,对它的研究有利于人们进行有效的交际。通常人们普遍认知的有这些语用功能。 (1) 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精确话语信息。(2) 遵循话语的礼貌原则,保存说话人和听话人的面子。面子是话语双方维护的。在我们的交流中必须考虑到自己的面子和别人的面子。而为了这种迂回的方式,我们通常会使用模糊限制语。(3) 掩饰真实情况。这样说能弱化自己,避免不想回答的问题。(4) 隐喻的标志。隐喻是话语比喻中一种表达方式。
维索尔伦 (Verschueren,1999) 认为,语用学是“联系语言现象在诸种活动形式中的使用,从认知、社会和文化入手对语言现象的综合性观照。”这个定义表明了语言顺应论的理论来源和理论视角。[2]
维特根斯坦将语言顺应论的重要概念概括为:1)作出选择;2)变异性、协商性和顺应性;3)四个研究角度。这些概念组成了语言顺应论的基本理论框架,同时也反映了他关于语用问题的理论视角。
根据顺应理论,笔者认为语用功能有三点。
(1)适应保护话语者。在分析教学语言中,我们应当认识到,交流是最基本的功能。在这个过程中,话语者是第一人称,希望得到听者的认同。的确,认可是经过一系列的验证和推理。当教师在传递信息,与学生进行交流时,他们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把他们最新的知识和自己的感悟转化为学生所能理解的。换句话说,他们应该先处理自己与传授知识之间的关系。此外,他们应预见和避免收到学生所反馈的负面反应。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使用模糊限制语来调节双方之间的关系。从语用学的角度来看,他们使用模糊限制语来满足要求,就面子问题,自我保护和减轻主张自己的形象的威胁。 Markkanen(1997),探讨模糊限制语的功能时指出,认为模糊限制语削弱了由作家所提出的信息,和缓和了态度。在课堂教授中,作者通过使用模糊限制语减轻听者和自己之间的直接关系。这将减少作者过多主导思想的出场的机会。使教者的声誉有所保障。
(2)适应读者礼貌。在语言学,礼貌是人类相互交流的一个主要约束。为了减轻威胁,礼貌策略是必要的。在交流中,话语者假设并维护相互之间协议,避免分歧,会试图比较间接和采用模糊限制语 从而将使他更有礼貌和体贴。迪斯先生,1974年表明,模糊限制语表明话语者认为听者是同一范畴的人。他们强调听者参与,他们希望得到听者的反应。通过这种方式,他们保护听者的面子。
例如: 你说的有一部分是相当必要的,我们(老师和同学)一起在下一步进行讨论。
在这里,教师用了一系列模糊限制语,”一部分”,“相当”,“必要”,“下一步”等,只表示出会对这些要求进行考虑,绝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承诺,比起直接回答“你所提出的根本没有理由,不需要进行进一步商讨。”要礼貌得多,这样对方在情感上容易接受。
(3)适应话语者与听者之间关系。在教学场合中,作者必须考虑话语者与听者关系。如前所述,很多语言的选择取决于关系的依赖或权威和权力的倾向或话语者和听者之间的话语结构。因为作为课堂教学的教师语言,他们可能是某些领域专家。受试者都是潜在的学生,大多是门外汉,他们不了解教师或对教师所讲解的内容知之甚少。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依赖和权威。然而,大多数教师或话语者渴望保持平等的关系,从而减少对听者实行强制灌输他们的观点。
例如:老师:文章理解得怎么样了?大概到什么程度?
学生:哦,我正在看呢,后面几段就快写看了,看完给你汇报。
这里的“后面几部分”、“快”、都是很模糊的。因为这位学生知道自己的进度达不到老师的要求,但是如果直接告诉老师情况很可能会受到批评。如果明确说自己看到什么程度,老师一定又会问这段程度的详细情况,另外,精准确定自己完成时间疑是给自己为难,说“过几天”会为自己多争取一些时间。正是出于这些考虑,他才选择了含糊的表达。而老师也一样,可能猜到学生并没有安计划和进度完成作业,就缓和了气氛,并没有非要拿学生撒气,所一也用了“大概”这样的模糊限制语。双方为了顺应心理因素而选择了含糊这一交际策略,使得双方都有面子,关系也变的缓和起来。
根据上述分析,众所周知,运用模糊限制语是合理的方式,他们有助于实现共同保护和客观性。模糊限制语的单词或短语表达了一种情绪,话语者希望听者对自己的言论和讲话可能有与自己类似的反应。在这一过程中,话语者与听者实现情感的一致性。
本段落从顺应性的适应理论的角度解释了模糊限制语在教学中的语用作用。按照语言的顺应性提出的三个属性,分析模糊限制语了上下文联系和交流。英语教师的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显示,模糊限制语是适应句子的结果,保护话语者和读者。因为模糊限制语的使用,一些话语可以清楚的表达,从而防止绝对的说法。另一方面,它能给听者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无论是是在某些领域的专家还是感兴趣的只懂一点点这样的领域门外汉。这也为他们进一步探索留一些空间。所以使用模糊限制语可以避免尴尬,或者换句话说,也就是自我保护和面子问题,及顺应交流原则的问题。
二、结语
本文对英语教学中的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进行了研究。老师在教学中使用了一定量的模糊限制语,适当表达感情。在英语教学中,恰当地使用模糊限制语能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交际效果,使语言表达更自然得体、灵活有效,能更好地传递人们的思想和感情,从而改善和维系交际双方的人际关系,使交际顺利进行,实现交际的目的。
到目前为止,模糊限制语的研究尚处于起始阶段,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比如读者接受模糊限制语的心理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应该受到关注。在本文中,笔者只是对教师课堂教授中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情况和语用功能作了尝试性的分析和浅显的对比,不可避免的存在局限。谨希望此文能够为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和研究模糊限制语带来一点有益的启示。
参考文献:
关键词:模糊语言 学生语言交际 语用功能
一、引言
模糊语言是人类自然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交际离不开它。元代范德机在《木天禁语》中说:“言语不可明白说尽,含糊则有余味。”这说明,在元代人们已经意识到,模糊语言在交际中的重要性了。生活中不乏一些实例,如:表示颜色、时间、大小、胖瘦及带有感彩的词语都带有模糊性。拿生活中最常用来评价小女孩的一个句子为例,“小女孩胖胖的,好可爱哦!”,其中“胖胖的”就没有十分明显的语义界限,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定义标准。由此,模糊理论的创始人札德(L.A.Zadeh)创建了模糊集理论,对处理一些模糊性现象很有帮助。本文将探讨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从而巧妙地使用模糊语言达到交际的最佳效果。
二、模糊语言在语言交际中的地位
1、 模糊语言的客观存在性
语言是人类思维的载体、人类交流的工具。为了使交际能够顺利地进行,我们必须保证其语言的清晰易懂性,确保所提供的是准确相关的信息,使对方能够准确地理解并作出相应的回应。例如,在书店门口碰见一位同学,看见她手里拿一本书,你问到:“你买了本什么书?”,同学会做出相应的回应,“《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样就成功达到了交际的目的。然而,在我们学生的日常交际生活中,一些模糊语言的出现是很常见的。如:同学在路上碰见,问:“你论文写的怎样了?”,回答:“差不多快写好了!”。这里“差不多”到底是写到什么程度了,我们不能确定,但双方目的已经达到了。因为他们只是路上碰见用来打招呼的一种方式,所以没有必要给出十分明确的回答。关于模糊语言存在的客观性,国内外很多学者都做过论述。舍奈尔(Joanna Channel)提出,模糊语言是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模糊语言不可能精确化,因为它是语言本身的特点。它并不是一些无关紧要的、带有停顿性质或承上启下性质的词语,它们是为语言交际而特意选择的。人们选用模糊语言代表着一个人的语言运用水平,因为它是语言交际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舍奈尔确信模糊语言的恰当使用能使语言锦上添花[1]。伍铁平教授也指出,在一定意义上,“没有模糊词语,便没有人类的自然语言。”。他还发现,“某些词的不精确、模糊的用法所占的比重恐怕远远超过精确地用法”。苗东升也同样指出,如果在日常生活中禁止使用模糊语言,那么“人与人的思想较佳将会贫乏到何等地步”。事实上,人类的思想和情感本身就是带有模糊性的[2]。
2、 从适用性理论看模糊语言使用的必要性
适用性理论一司坡伯和威尔森(Sperber and Wilson 1986, 1995, 1998, 2002, Wilson and Sperber 2002)的研究为主导。适用性是指某个输入(input),诸如图像、声音、话语或者记忆,能够对某人产生某种认知效果。比如,此输入可以回答某个问题,增长某人对某个方面的知识,解除某种疑惑,证实某种怀疑,纠正某种错觉,等等(Wilson and Sperber 2002)。适用性理论的基本思想史人类在认知过程中追求的是以最小的气力得到最佳的认知效果。两者必须同时达到才是理想的认知。也就是说,它的原则是付出的越少越好,得到的越多越好。例如,逛街的时候,有个陌生人向你问时间,你看了看手机,时间是11:52,你应该怎样回答?根据格莱斯(Grice 1975)的合作原则(Co-operation Principle),尤其是当中的质量准则(Quality Maxim),你可能应该说11:52,否则,你就会违反格莱斯(Grice)的合作原则。但是,根据适用性理论的原则,你可能应该说快12:00了,原因是:说个概数会减少听者理解你话的时间,从而以最少的付出,得到最多。一般来说,使用精确数字往往会增加交流所用的时间和气力,而适应性理论要求的是,在尽可能的情况下我们要缩短交流的步骤和时间。因此,适应性理论要求尽量不用精确数字进行交流,使用一些模糊语言以减少听话者理解你话的时间[1]。
三、模糊语言在学生交际中的使用及其语用功能
1、模糊表达,避免尴尬
人们在日常交际中,为了维护其良好的交际关系,会使用一些模糊语言使语意的指向性宽泛一些,或在责备某人时先夸大对方的优点再指出其缺点,以避免造成对方的尴尬。Leech认为,人们已间接地、含蓄的方式表达对他人的指责,是出于礼貌,因为其指责的含义是通过推理才能由受话人推断出来的(Leech 1983:135)。在学生交际关系中,一些指向性明确的言语造成的关系破裂,给学生(特别是一些学生干部)带来了很多苦恼。而模糊语言的恰当使用在一定程度上能避免这些矛盾的出现,是交际关系和谐。例如:
1)学生干部:在这次运动会上,我们班大部分同学表现很好,积极踊跃地为班集体争光。但也有个别同学,不能按照学校的要求去做,给班级造成一些扣分,使我们班与“精神文明奖”擦肩而过,希望在以后的集体活动中要多加注意。
“个别同学”,这一模糊词语的使用使语意的指向性宽泛了一些,使得这种批评方式比直截了当的点名批评容易让人接受得多。这样既维护了同学的面子,又能引发该同学的自我反省,达到了告诫的目的。
2)班长:你最近已有了明显的进步,譬如,上课已不大迟到了。
“已不大迟到了”这一模糊用语指次数有所减少,但迟到现象依然存在。这位班长以夸大其进步性,降低其责备程度,来达到较好的告诫效果,显然要比“你怎么把老师的话当耳旁风?叫你不要迟到,你偏要迟到!”收到的效果要好的多,而且还避免了造成同学之间的冲突和记恨。
2、 留有余地,自我保护
有些人说话喜欢开口“当然”,闭口“绝对”,或者来一句“坦率地说”等,可能他们认为这样能表达自己说的是心里话,显示自己的诚意,实际上情况并非如此。俗话说“满口饭好吃,满口话难说。”,世上并无绝对的事,说话也不可以绝对化,否则只会让自己难堪。一些缓和型模糊限制语使说话者在清楚表达会话含义的条件下尽量避免说话武断,既遵守了Leech的礼貌原则,又能维持其良好的交际关系。模糊性语言具有笼统性,力求尽可能地将某种真实的想法或者事实掩饰起来,目的就是要保护自己,而不至于受到某种轻视或轻蔑。学生交流时应注意模糊词语的使用,有时候就要闪烁其辞、避重就轻、顾左右而言他,越是模棱两可,听的人越糊涂,就越能维护自己的交际地位。例如:
3)问:你可否读过《嘉莉妹妹》?
答:我最近还不曾读过它。
问:你读过《悲惨的世界》吗?
答:法文本我没读过。
显然被问者避开了肯定的回答,而巧妙的选择一种内涵更狭窄的否定回答,暗中将肯定的外延扩大了,因此同样使自己显得十分“安全”。因为它给人提供了多种猜测的广阔空间和可能性:最近没读不等于他过去没读或将来不读;没读法文原著 等于没读过译本……正是这种模棱两可的不确定表达,才实实在在维护了自己的“面子”,避免了在同学面前丢脸,避免了人家轻视自己。
4)【阿强同学谈了个对象,一段时间舍友见他女友找他找得少了,于是有人问他】
问:你和她能成吗?
答:这问题,你自个问她去吧!
其实,阿强和她已近闹了几回纠纷了,只是他不愿意透露出来。不难设想,阿强如果说“成”,对方要是变卦了又该如何?如果说“不成”,其实还有挽回因素。可见,当一个话题涉于双方利益的时候,我们不妨有意识地不把话说满,用留有余地的方式守护住某种真实的意图,同时主动地向对方“支招”,从而避免使自己陷入困境。
3、 含蓄表达,情意浓浓
中国人是一个含蓄表达自己感情的人群,不像西方那样当众示爱。中国人表达情意的方式是十分隐晦的,且看当代中国大学生,便一目了然。当今的校园,男女恋爱已是校园一风景,男女朋友之间表达爱慕之心的方式可谓是缤纷多彩。放眼望去,有的正在享受着这份爱情的甜蜜,有的却在埋怨这份爱情的不如意。 维护良好的爱情关系也需要有较高的交际技巧,恰到好处的言语不仅会使对方心神愉悦,而且是爱情的剂。这里就需要发挥模糊语言的魅力,来达到交流的目的,使双方不言而喻,却又深感其情。例如:
5)小五指着前面车上的轮胎,问:“美丽,你说那是什么?”
“备胎呀!”美丽莫名其妙得回答。
“你不觉得我就是你的备胎吗?”小五说。
小五用“备胎”来形容自己,从而表达自己对美丽(一直被别人追求,痛苦的时候会去找小五发泄,一点都没在乎小五的爱)的感情,使人听后会有一种莫名的感动,但又没有那种直接表达方式的咄咄逼人的感觉,比那种裸的表爱方式有意蕴多了。
6)女:我会报答你的。
男:怎么报答?
女:下辈子给你洗衣服做饭!
女孩子羞涩的表达,已经给予了男孩最想要的答案。我们都知道女孩子是非常羞涩于表达自己的感情的,这里“下辈子给你洗衣服做饭!”这一看似答非所问的模糊性的回答,含蓄地表达了女孩对男孩的爱,给对方以一种朦胧的爱意之美。
4、 幽默诙谐,活跃气氛
在交际活动中,交际双方由于彼此言语之间造成的误会,常常会说一些让别人感到惊讶的话语,作出一些怪异的行为举动,从而导致尴尬和难堪场面的出现。为了缓解这种局面,我们可以采用故意“误会”的办法,装作不明白或故意不理睬他们言语行为的真实含义,而从善意的角度来作出有利于化解尴尬局面的解释。另外,在学生之间还存在一些利用模糊语言吹嘘夸耀的幽默对话,听了不免让我们捧腹大笑。例如:
7)甲:我们班那些个男生个个都是情场高手,交女朋友是标准的“半月谈”。
乙:我们班那个女生那才高呢,人家可是“每周一哥”。
丙:那算什么,我们寝室人见面打招呼,就是“嗯,今天换了没有?”。
“半月谈”,谈什么,没有说明。而正是这一模糊语的使用使我们把一种报刊“半月谈”和半月谈一个朋友联系起来,让人哈哈大笑。“每周一哥”是利用了“歌”的语音模糊,给人以惊讶的嬉笑。“嗯,今天换了没有?”这句话中没有指明“没有”的对象,使受话者浮想联翩,从而达到幽默的效果。
8)【同学聚会,一男同学和曾经喜欢过他的女同学谈话。】
男:你当初可是主动追求我的,现在还想我吗?
女:你神经病!谁会追求你这种心理龌龊的人。
男:我们小妹的脾气还没变啊,“喜欢”谁就说谁是神经病!
男同学本来是开个玩笑,可女同学误会他在取笑她,所以说出了一些让人难堪的话,男孩子为了缓解这种尴尬局面,变向的理解“喜欢”的含义,活跃气氛,使大家能快快乐乐地享受这顿同学聚会大餐。
四、结语
综上所述,模糊语言普遍存在于学生交际生活的各个方面,是我们学生语言交际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恰当的使用模糊语言不仅能以较少的付出得到较多的回报,还增添了我们生活的幽默乐趣,使我们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自己及他人的面子,避免了一些尴尬难堪的场面,从而使我们的交际关系良好的发展。这些适当使用模糊语言的技巧也为我们学生走向社会提供了砝码,为我们以后更多的人生交际做了充足的准备。
参考文献:
[1]张乔.模糊语义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2]陈维振,吴世雄.范畴与模糊语义研究 [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3] Joanna Channel.模糊语言 [M].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2000.
关键词: 中国大学生 英语语体中介语 模糊性
以语料库为基础的语体分析,以客观的数据揭示了英语口语和书面语语体在许多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比如口语中个体介入程度较深、较多地使用词的缩略形式、词语简短、语义含糊、句式结构简短、不完整等。本研究试将这一方法用于非本族语――中国英语学习者的口语与书面语的对比研究。同时使用中介语对比分析的方法,比较中国英语学习者口语和书面语中词语使用中具有语体意义的语言项目与本族语者的区别,描述其偏离本族语的程度,并探讨现象背后的原因。
一、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用基于语料库的方法,依据Biber(1988)等人对英语口语和书面语语体的研究发现的区分典型口语和书面语的语言项目,从用词的角度考察中国大学英语学习者口语、书面语的语体模糊现象。具体考察项目为平均词长、否定词NOT的缩略形式、频率最高的名词化词、第一、二人称代词、含糊代词*thing(s)和*body(s)使用的频率。用专业检索工具Wordsmith在两组平行语料库(CLEC*与COLSEC分别为中国大学英语四、六级作文子库和口语语料库,LOCNESS与LLC分别为本族语者的书面语和口语语料库)中逐一检索,获取其在每个语料库中的标准频数,利用SPSS处理数据并讨论分析。除了平均词长之外,表一中所有的标准频数均为每100,000词中出现的次数。
二、研究结果与讨论
统计结果证实了在用词方面,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英语口语和书面语的语体模糊现象。
先来看一看用词的长度。中国学生虽然口语、书面语中的平均词长都短于母语者,但口语中的差别并不很大,而书面语中中国学生的平均词长则与本族语者相差较远。反映出中国学生在书面语中和口语中都趋于使用简短的词,且在不同语体中没有有意识地区别使用。这首先受学习者词汇量的限制,其次受写作条件限制。在他们写作时优先考虑的是要表达出完整的思想,他们往往没有更多的精力用于遣词造句,头脑里先出现什么词就用什么词。有时为了避免拼写和用法错误,他们还有意选择自己习惯用的词语,很少考虑它们的语体效果。
缩写形式在口、书面语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是否定词*n’t。它常出现于口语中,根据Leech,Rayson和Wilson(2001,P219)基于英语国家语料库BNC的统计,发现它在口语中出现的频率是书面语中5.31倍。而对中国学生在口语和书面语使用NOT原形和缩写形式的频数进行卡方检验,证明二者之间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5>.01),甚至书面语中出现的缩写形式高于NOT原形。与本族语者的使用呈完全相反的趋势。这一现象表明学习者在使用缩略形式时完全没有语体意识。写作时为了节省时间,他们较多地使用缩写,而口语交际时为了能多一些思考内容或表达方式的时间,他们下意识地使用非缩略形式,以免给人留下表达不流利的印象,这也是口语交际策略的一种应用。
名词化(nominalization)现象是书面语的用词特征之一,在口语中出现的频率较低。从统计的四个最高频后缀形式的抽象名词可以看出,它们出现在本族语者书面语中的频数是口语中的近5倍。而中国学生笔、口语中频数相近,前者仅为后者的1.1倍。反映出学习者书面语中使用过少而口语使用过多的现象。书面语中使用名词化词较少并不完全是因为学习者的词汇量小,它和汉语的影响也不无关系。因为汉语词没有屈折变化,学生不了解名词化词语能增强书面语体的庄重色彩(蔡基刚,2003),因此在写作时无意去使用这些拼写较长的名词化词。而造成学习者口语中过度使用名词化词的主要原因是过多地使用了education/examination/graduation/discussion/development等词语。提取语境发现这几个词涉及交流的主要话题,是主考老师首先提问时用到的词语,学生在回答问题和讨论时反复使用,因此出现频率高,占所考查的名词化词语的52%。由此不难看出,中国大学生在口语中使用名词化词频率较高的现象并不表明学习者使用名词化词的能力强,恰恰相反,它表明学习者在口语交际时不善于使用省略、替代,用词缺少变化,重复过多。
个体介入是口语交际的明显特征。个体介入主要体现在第一、二人称代词的使用上。统计结果显示本族语者在口语中使用第一、二称人称代词的频数大约是书面语中的10倍。而中国学生使用一、二称人称代词在口、书面语中的比为1.67∶1,卡方检验证明二者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159>.01)。表明中国学习者书面语和口语中的个体介入程度相同。与英语本族语者的书面语相比,中国学习者书面语中个体的过度介入反映出汉语思维习惯不同于西方。西方人重理性,东方人重感性,即使是在中国人的议论文中,也是充满了感性表达的句子,而缺乏逻辑推理(Conor,2001)。在写作时,中国学习者通常是想象着在和人谈话,因而较多地使用第一、二人称代词开始一个句子来表达个人的情感、态度和寻求对方认同。此外,高频率地使用第一、二人称代词也是学习者保持思路连续的一个策略,用于弥补其写作中衔接连贯手段的不足(马广惠,2002)。
表意笼统含糊的词语在口语中使用较多,频率较高的是表物代词*thing(s)和表人代词*body(s)。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本族语者用于口语中的笼统代词是他们书面语中的4倍。而中国学习者在书面语中使用的笼统代词超过了他们在口语中的使用,与本族语者的使用呈相反趋势。书面语中过度地使用笼统代词反映了学习者的语言能力不足,当他们在头脑中搜索不到准确表意的词时,往往选择一个概念笼统的词来代替。此外,书面语中过度使用表意笼统的词语也反映出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正如王苹和刘文捷(2001)所指出的“英民族的思维是独特的、个体的,而汉民族的思维是整体综合的、概括的”。学习者语料库中出现频率极高的词组如want to do something/the most important thing与汉语存在对应,中国学习者用起来感觉特别顺手,所以出现频率极高,达到每100,000中出现22次。而本族语者口语化的笼统含糊表达方式如kind of thing/sort of thing/things like that等,中国学习者还不善于去用,因此在口语中使用*thing(s)的用法反而大大少于本族语者。
四、结语
本研究从词汇角度揭示了中国学习者的中介语存在着严重的语体模糊特征:书面语中使用大量的缩写形式,用词较短,过度地使用第一、二人称代词和表意笼统的词语,名词化词语过少使用等,体现了学习者书面语的严重口语化倾向;而口语中少用缩略词和概念笼统的词语也同时表现出书面语化倾向,证实了Petch-Tyson(1998)的观点:中介语的特征之一是其语体模糊,书面表达往往是写下来的口语,口语通常是说出来的书面语,语域模糊不清。造成学习者语体模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语言能力的原因也有文化思维差异的原因,但更主要的原因是学习者英语的文体知识的欠缺,在学习、使用英语的时候缺乏语体意识。本研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是: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给学生英语词汇、语法知识,而且要传授英语文体知识,采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各语体成分在语篇构建方面的意义。在分类写作练习时要求学生除注意语法、词汇搭配、语篇连贯等语言内部要素外,还应该在同义项基础上,选择符合整体语体意义的成分,培养学生尤其是高年级学生对文体风格体裁的把握能力。
参考文献:
[1]Biber,D.Variation across Speech and Writing[M].New York:New Rochelle Melbourne Sydne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
[2]Leech,G.,Rayson,P.& Wilson,A.Word Frequencies in Written and Spoken English[M].London:Person Education Limited,2001.
[3]蔡基刚.英汉写作修辞对比[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184.
[4]Connor,U.Contrastive Rhetoric:Cross-cultural Aspects of Second-language Wri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Press,2001:84.
[5]马广惠.中美大学生英语作文语言特征的对比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34,(5):345-349.
关键词:模糊数学评价;预算控制模式;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1-0086-05
引言
在日益激烈的经济竞争中,企业不但要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竞争手段,先进的管理同样可以使的企业能够在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企业的管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是企业长足发展的重要途径,而企业的预算控制模式更体现出企业的合理性与前沿性。企业依据战略导向和财务导向进行财务预算,不同企业不同时期所采取的财务预算控制模式有所不同。我国企业当前采用的预算模式主要分为:集权预算模式、分权预算模式、折中预算模式(混合预算模式),三种财务预算控制模式有各自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在以往研究中,虽然学者提出了预算控制模式的优劣,但是对于量化的评价研究却很少。本文依据前沿的研究选取指标,通过模糊数学方法构建对预算控制模式的数学评价,从而把三种预算控制模式的评价以量化表示。
一、财务预算控制模式评价指标
预算控制的模式反映了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控制,主要体现在财务控制和决策权的控制。母公司通过财务控制实现对子公司的控制,并给予子公司一定的活动范围。这样通过财务预算实现集团的协调,实现集团利益。集权控制模式是母公司对各个子公司的财务进行严格控制统一管理,决策权高度集中母公司。分权控制模式是母公司给予子公司权利,母公司只进行监督和审核。折中式控制模式是母公司与子公司同时参与财务预算和决策,形成上下信息的互动沟通。
本文将从五方面对财务预算控制的三种模式建立评价体系,分别对集权、分权、折中进行量化分析,建立的指标(如表1所示)。
二、指标的权重确定
本文通过层次分析法,对指标进行两两之间相互比较,通过判断矩阵进行计算指说娜ㄖ怠2愦畏治龇ㄌ氐闶撬悸芳虻ァ⒉愦畏置鳌⑹褂梅段Ч愕龋算法的核心是权重的计算,特别适用于多方案问题、复杂系统的决策问题,是将问题转化成定量研究的数学方法。
(一)构造判断矩阵
通过比较两者的相对重要性来构造判断矩阵。例如,取两个指标进行重要性比较用aij表示,那么所有的因素进行比较之后可以得到判断矩阵A。其表示如下:
aij两者比较的重要性用量化值描述,用1―9数字进行描述,数字代表的含义如下:
由以上方法对五方面的指标是否有利于实现整体利益最大化、是否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战略、是否有利于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能否发挥子公司的潜在活力、是否有利于母子公司之间的协调进行两两比较,得出判断矩阵如下:
(二)权向量和最大特征计算
首先,将一级指标的判断矩阵进行列向量归一化;其次,按行求和再次进行归一化,可得到权向量。根据特征值与特征向量关系可以求解特征值,实现方法如下:
即求得一级指标的权向量为:
w=(0.196 0.097 0.192 0.119 0.395)
(三)一致性检验
求得矩阵R1的最大特征值λmax,其计算方法如式所示:
计算一致性指标CI,其计算方法如式所示:
式中,n代表指标的个数,所以对判断矩阵来说n=5,计算一致性比率CR,其计算方法如式所示:
其中,RI代表Random Consistency Index值(如表3所示)。
当CR≥0.1时,认为判断矩阵的不一致性不可接受。当CR
0.076
(四)评价体系指标权重
三、控制模式的模糊评价
(一)模糊数学
模糊数学概念是1965年查德(L.A.Zadeh)教授提出的,模糊数学对应的是精确数学,它通过非精确的计算找出隐私之间的模糊关系。模糊综合评价应用模糊理论,通过确立指标度评语的隶属度,确定评价结果的一种方法。
1.建立评价对象的因素论域U,U=(u1,u2,…,un)。
2.确定论域中因素的定性评价语的等级V,V=(v1,v2,…,vn)。
从专家角度将评语设定为非常有利、比较有利、有利、一般、不利,分别指某种财务预算控制模式对指标的影响,为便于计算,评语分别对应10分、8分、6分、4分、2分五个等级。
3.通过因素对应评语论域的隶属度rij,建立模糊关系矩阵R。其中:
将三个准则下的指标隶属度构成三个隶属函数矩阵,矩阵形式:
其中,rij表示指标对于评语等级论语中的隶属度。
(二)建立模糊矩阵
对指标进行专家评分后整理得到三个模糊矩阵分别(如表6至表8所示)。
(三)评价结果
通过以上办法计算可以得到向量w。将w和R利用合成算子M(・,?茌)合成得到综合评价的最终计算结果,向量表示为
参考文献:
[1] 李玲.关于企业财务预算控制模式的探讨[J].时代经贸,2008,(6).
[2] 向敏.关于我国企业财务预算控制的思考[J].学术交流,2012,(12).
[3] 徐国兵.基于公司财务目标的财务预算控制模式建构[J].财经界:学术版,2011,(8).
[4] 任纪霞.基于控制论的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分析[J].财会通讯:综合版,2014,(5).
[5] 曾伟.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现状与对策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3,(27).
[6] 梁非坤.企业财务预算控制模式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6.
[7] 邹斐.浅析企业财务预算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论丛,2011,(6).
[8] 张桂南.浅析现行财务预算控制模式的发展趋势与改进方向[J].现代经济,2008,(5).
一、创设自主参与的情境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体验和联想是促使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法宝。如何让学生产生有意义的体验和联想?简单地说,就是还原学生的生活环境,创设学生的学习氛围,从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也就是情境教育的重要性。在小学英语课堂中提供学习的情境,可以有效地模拟学习环境,让学生在熟悉的、自然的环境下,自发地参与到各种学习中来,从而能积极主动主地学习,提供学习的效率。
例如在telephone call 第1课时的互动教学设计中,教师就创设了学生自主telephone call的情境使用Free talk的方式让学生们用日常用语如What day is it today? What lessons do you have in the morning? What subject do you like ? How are you? What’s the matter with you ? 等日常交际用语进行互动交谈导入互动式课堂。已发重难点:普通日常用语跟telephone?call中的常用语言的区别。
这样的互动式教学起到了良好的课堂效果。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内容、策略、步骤甚至学习做的练习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整个课堂死气沉沉,学生参与度不高。一切听从教师摆布。在互动教学模式中,学生还可以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来选择不同内容、不同侧重点的问题和策略进入不同程度和不同目标的学习。互动教学模式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为实现不同程度学生学习中自我选择、自我发展以及自我肯定提供了好的舞台,从而使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的得到体现,积极地参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
二、小组互动讨论 集中交流
互动教学模式在研究以前教学模式的弊端的基础之上,针对性的用小组作为课堂分组的单位重要单位。在小学互动教学课堂中,对小组的要求总结起来是八个字:异组同质,同组异质。对小组的每位成员都合理的提出要求,围绕中心议题,小组成员之间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在小学英语课堂中,小组互动的模式可以很多,可以演说、提问甚至争辩。小组组员经过思考后提出的任何假设都应该在小组内进行深入的探究,然后小组内对假设、问题给出阶段性意见,然后在小组间交流中形成预定论点。这种小组互动教学模式符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小学生在思维与情感相互碰撞,不断的有新的思路,方法,知识火花蹭出来。
例如在telephone call一单元的第二课时中,教师对班级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分组,进行小组互动模式教学。要求每个小组为一个整体,打电话。不仅仅要使用常用的电话语言如May I speak to…? This is …speaking. What’s wrong with you ? I’ve got a … How do you feel now? I feel … 等等,而且要求学生在电话的过程中结合日常用语找到对应的电话语言。
这样的互动课堂设计让课堂气氛十分热烈,学生参与度也非常高。很多同学经过探究再跟老师互动也得出了很多诸如May I use your phone? I’m sorry I have the wrong number。I’m sorry to call you so late。等等书本上没有的知识。集中交流是小组讨论的延伸和继续。教师可采用启发与点拨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与发现、思考与表达,充分展示他们自主学习中知识建构的成果,对小学生的思维也有深远的影响。作为教师要学会倾听,不要随意打断学生的发言,即使在碰到比较大的阻碍的时候,也仅仅是点拨,这样才能了解学生真实的体验和学习状况。真正发挥学生的潜能。当然对小学生也不能过于苛求,不然,经常性的挫折也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要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让学生体验到快乐。这样学习就会在良性循环中延续下去。
三、当堂互动小结 及时评价
在小学英语互动评价中应注意多元化原则,首先,互动教学评价不能由老师一方面来进行,应提出学生自主评价,小组评价以及教师评价等多方面评价想结合的原则。这种评价体系有利于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有争论性的问题教师还要做好进一步的深入探究。在一定时间期限内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