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语文审美教学范文

语文审美教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语文审美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语文审美教学

第1篇:语文审美教学范文

语文教学是一个外延无限的过程,课堂的四十分钟,只能算是杯水车薪。教学的触角伸向课外,是有识之士的一种共识,美育在教学中的渗透也一样,但若只限于课内,是十分狭隘的。因为,学生更易于在活动中体验美育,所以美育在语文

课外活动中的渗透,能促进课堂教学,具有相得益彰、事半功倍的功效。

(1)开发思维,促进交流。利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举办辩论比赛,口语交际活动,让学生进行充分准备,运用完备的陈辞,展开激烈的辩论,使学生的思维插上了翅膀,尽意驰骋飞翔,此过程,开发了学生思维,提高了学生语言能力。活动中,让学生交流好词好句,开展评论,既能培养学生交流的能力,又能促进语文课堂的教学,能起到促进学生发展,提高课堂效率的作用。

(2)增强体验,朗读探究。

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的阅读教学应当重视朗读,在朗读中陶冶孩子们的情感,激发想像。如诗歌《瀑布》最后一节,描绘了瀑布的形态:好伟大啊,一座珍珠的屏!时时来一阵风,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这是作者对瀑布的由衷的赞美。教学时,首先,我通过让孩子们从欣赏画面入手,一下子把孩子们带入奇妙世界中去,并让他们喜爱朗读心爱的作品,同时抓住关键词语适时引导感情朗读,在此基础上,孩子们很快进入了教师所创设的梦幻世界,达到了文与情地交融,激发了孩子们读书的热情!然后我先用轻柔、缓慢的语调,赞美的语气范读,风中瀑布那轻烟袅袅上升的那情景,迷雾朦胧、细尘飘洒的姿态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在范读中使学生感受到了瀑布的形象美。教师融情的范读,景随声出,便可以唤起学生心中“珍珠屏”美的形象。

(二)重视课堂教学提升审美能力

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在美感愉悦中乐学,最为关键的,离开了审美化,语文课堂教学就会索然无味,枯燥了。

1、剖析形象,审美鉴赏

审美的主体是学生个体,审美的对象是形象。小学语文大多作品是艺术经典,它用语言来刻画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及人与人之间的具体的生活场景,它所呈现的形象是活灵活现、丰富多彩的。在语文教学中,要努力让形象在学生心目中鲜活起来,把课本语言内化成学生语言,使学生与作品中人物产生共鸣,强化艺术感受。要使学生加深对形象的鉴赏,可从哲学角度出发。

(1)联系的角度。教师和学生解读文本时,若孤立理解人物形象,那只能是片面的。必须全面地,联系地理解人物形象,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进行解读,更有利于学生感悟人物性格。课堂教学时要从联系的角度,对课文写作的相关背景进行相应的介绍,有助于激发学生情感,理解形象。

(2)突出重点。历来的文学作品,以塑造典型人物,最逼真、最能打动人。教学时可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等重点突破。在感受人物形象的教学中,可通过创设图片、音像等情景、激情朗读等现代教学手段来实现教学目标。

(3)注重细节。一个标点,一个词语,一句话的教学,都应显示教者的睿智,学者的聪慧。细节教学可以引导学生紧扣细节,一点突破,由点及面,既教会学生的学习方法,又能凸现文章主旨,提高了语文教学实效。细节教学给我们的启迪是多方面的。现实生活中,大起大落,大悲大喜的事情固然能打动人,给人以美感。而那些不起眼的小事同样能打动人,正如美的范畴一样,除了崇高之美,还有和谐之美。血战沙场、英勇献身是一种崇高的美,而生活中的一颦一笑有时也会令人铭刻在心,因此引导学生紧扣课文中的细节进行启迪,十分有利于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2、激发想象,美化心灵

黑格尔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在审美活动中,想象力是必不可少的,创作如此,欣赏亦如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能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意义和意境的把握,从而使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审美的愉悦。吟诵李白的不朽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出现在人的脑海里的何止是黄河呢?也许是浩瀚无际的大海,也许是一泻千里的黄果树瀑布,也许是滚滚东去的长江……想象在人们头脑中迭现的是许多波澜的画面,使审美的感受更丰富了。

老师们可借助儿童生活经验和想象能力,引导他们根据课文内容,在头脑中再现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形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画面,这不仅顺应儿童长于具体形象思维的心理年龄特点,有助于理解课文,而且可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

通过范读激情、配乐激趣、情景动情、角色悟情等形式,引领学生在细细品味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感悟语言美。在课外,学生创作、排练、表演课本剧、相声,写调查报告,这些活动不仅会让学生学会与此相关的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在探究过程中生成愉悦感和美感。

第2篇:语文审美教学范文

语文教学应该大力贯彻审美教育, 陶冶情操、净化灵魂, 获得健康的审美情趣、崇高优美的感情、丰富的文化知识修养, 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 热爱生活, 创造美好生活, 从而提高审美素质。

1、审美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1. 1 审美教育的特征和作用美育是通过审美的方式教育人, 不同于通过说教与规范, 利用抽象概念的推演来进行教育的方法, 因此它具有形象的特点。同时美育凭借的是直观的感染性的形象, 它是以整体形象教育和具体细节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 这种感染性特点, 又使美育不可避免带有情感教育的特点, 因为审美对象的具体生动的感知必然激起情感活动, 它主要通过对美的感受、欣赏、评价和判断培养人们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 包括感觉、知觉、情感、想象、理解诸心理能力的提高和相互协调。在现代教育中它已经成为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和途径。当今教育, 使学生做到高质量的知识掌握和最大程度的智力开发的协调统一及高效率, 要求教师根据社会发展采取与学生身心发展相适应的积极措施, 使每个个体都得到均衡全面的发展, 美育显示出无可替代的作用。山东大学校长曾繁仁教授说:“我们从知识经济和信息科技革命的新视觉来重新审视美育, 得出的结论是在知识经济时代, 美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 审美情感比以往任何时候也都更重要。”首先, 对智育、德育等的作用。王国维说过“一方面又为德育和智育之手段”, 认为“美育者, 与智育相辅而成, 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我们知道美育凭借的感性材料和艺术作品本身就是知识的重要来源, 可以把未曾经历过的生活以直接经验形式表现出来, 开拓知识面。“人的审美能力一方面内在地包含着认识能力的发展, 另一方面也为认识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必需的基础和有利的条件”, 美育还可以激发人们求知欲, 提高学习兴趣,“可以激发和强化人的创造冲动, 培养和发展人的审美直觉和想象力”,“一个宽阔、平和的胸襟, 这有赖于美育。”作为一种情感教育, 对德育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因为由审美对象引发的情感体验, 直接涉及到审美对象的评判, 进而产生对客观事物的评价, 得出道德的判断, 审美时由于形式的美丑欣赏必然进入对内容真假善恶的判断, 从而避恶从善, 去伪存真, 由情感上的陶冶上升到道德上的净化, 进而达到高尚的人格境界。用柏拉图的话说“融美于心灵”, 弥补德育枯燥、抽象而代之以形象化和愉悦性, 提高道德情操, 健全人格。苏联美学家奥夫相尼科夫说:“在培养人的行为美方面, 美学和伦理学应当携手前进。”其次对语文教学的作用看, 优秀的语文教师是在乐趣中教学的, 靠潜移默化的训导能力, 寓教于乐是美育特征, 也是语文课的优选, 它能在感性形式上吸引学生, 美育以情动人, 理在其中, 感染人教学才会成功。马斯洛认为“审美是一种高级需要, 美在自我实现者身上得到最充分体现。”熏陶渐染, 轻松愉快进入角色而师生情不自禁, 感情共鸣、褒贬随成, 思想教育也化入心田。1. 2 审美教育的重要性首先,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是前提。应试教育把语文当作工具, 这种功利性的目的, 遏制了审美冲动; 教法上重理性分析,“单向灌输”的教学形式置文学作品和语文教学的固有特性、规律于不顾, 用抽象的概念代替培养美的感情, 用推理代替想象, 用纯逻辑的枯燥乏味的分析或繁复零碎的训练代替对作品的美的感悟, 形成了僵化的教学模式。审美教育的缺失, 打不动学生的心, 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德国著名诗人、哲学家席勒曾指出“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 唯一的途径是先使他变为审美的人”。显然应试教育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推行能克服了应试教育的问题, 培养了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适应了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规律。其次, 当前新课改是助推器。2004 年年全面推进的新课改增加了选修课。文学作品数量增多, 它的理念是“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关于审美“崇高对美的发现、追求与创造, 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 使之受到美的熏陶, 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培养审美感知和创造能力”。性质上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这极大地推动了审美教育的实施。英国美学学会主席赫伯特. 里德在其《寓教育于艺术》中指出:“美育不仅成为当今教育中的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大有成为整个教育的基础和整个教育改革的突破口。”贯彻审美教育势在必行。美育的意义在于培养人、美化人。语文教材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 绝大多数作品无不与美有关, 与人的美化有关, 可以说, 语文是人的精神家园, 是人类审美的集中表现。这富有情感的学科是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 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今天, 美育与语文有质的统一性。韦志成指出:“语文教学要用‘美’吸引学生, 其宗旨是在教学中实施美育,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最终实现人类自身的美化。”语文教学贯彻审美教育顺理成章。

2、语文教学中贯彻审美教育的建议和对策

2. 1 创设审美情境, 激活审美心理审美情境的创设包含丰富多彩的审美因素, 可以启发想象,诱导联想, 激活审美心理, 建构审美心理结构。2. 1. 1 营造审美的校园环境。校园环境是陶冶学生审美情趣, 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的独特空间。陶行知说:“我们首要重艺术化的校容。”不仅校园设计审美化, 还要有校园人际关系的审美化, 因此校园力求净化、绿化、美化, 师生和谐化。2. 1. 2 借助审美的教学媒介。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介, 如多媒体教学, 组成声音、图像、文字的综合体, 更直观, 让学生身临其境, 调动多种感官感知。还可以运用电影、音乐、绘画等拓展想象空间, 引发审美心理。2. 1. 3 精选审美的教学技法。意境的创设可用语言、动作、精美片段的切入、优美板书的设计等。如学习《雷雨》可将教室布置成舞台, 让学生绘声绘色表演, 产生强烈审美欲望。2. 2 激活审美情感, 引导学生体验美白居易说:“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语文审美教学应以美感人, 以情动人, 用情感撞开学生心灵的门扉。易健教授认为“现代美育是一种感性的情感的生命教育”美育通过渲泄、引导、升华感性来对人实施教育。可以说“情感是一切审美活动的血液”那么, 怎样激活审美情感, 引导学生体验美呢?我想, 首先导入激情, 紧紧抓住学生的心。其次朗读激情。深入课文深层意蕴, 情感与思想达到“与作者心灵相感通”的物我合一、物我两忘的审美情景, 诱发同步联想, 激发审美情感。再次设疑激情, 教学中设疑, 能激起审美愉悦, 触感, 它是学生认知活动的“能源”和“发动机”。2. 3 因势利导, 鉴赏美激发想象、联想鉴赏美。想象力在审美心理中占有重要地位, 激活情感体验美之后, 通过记忆基础上的表象运动, 借助想象得以超越时空取得更深广的感受内容。研读课文鉴赏美, 研读是激发审美情感, 提高鉴赏力的关键, 可指导进行思路教学, 深入美文深层, 不但知文意且知言外之意、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对蕴含的美加以阐释和点拨, 转化为学生能体味到的美, 产生评价美的能力。研读的方法宜采用讨论法, 充分肯定学生。2. 4 灵活多样, 创造美陶行知认为“教育之美在于创造美”。创造美是审美教育的归宿, 是最高阶段, 不仅是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聪明才智的最佳过程, 而且也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最佳途径。在课文学习中创造美, 学习过程是非功过自我感知、领悟过程, 偏向于生发新形象、新意识、新意义的过程。如林黛玉这个形象可引导从现代社会角度重新认识, 再如表演、朗读也是对课文感知的创造。在日常生活中创造美, 美离不开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美, 引导学生做美的创造者。如穿衣打扮、布置寝室、美化教室、文艺演出等, 都可提高创美能力。在作文中表现创造之美, 学生在内在情感驱动下, 对以往储存在头脑中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 通过想象, 构思立意、谋篇布局、遣词造句、提炼修改等将感情融入来表现美和创造美。高考众多的满分作文无不令人拍案叫绝, 为学生个性张扬提供了广阔空间, 充分发挥了创造的自由。因此教师应灵活多样地鼓励学生写作。总之,“美育是关系到人的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语文教学贯彻审美教育, 是一种全方位的素质教育, 与德、智、体等一起, 关注了人的生存质量, 使人自我完善、自我优化, 我们充分利用优秀的语文资源, 认识美育在现代化整体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我们面前展现出的是教育的美好天地和高素质的现代化建设人才。

第3篇:语文审美教学范文

一、利用音乐教学

有些课文,助以相应的音乐,可以造成一种和谐美妙的氛围。如教《二泉映月》一课,我首先在课堂上播放名曲《二泉映月》,把学生带入一种轻松的氛围中;然后又伴随着音乐,娓娓动听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完全沉浸在美妙的琴声之中;最后,让学生伴随着音乐一起朗读课文,进一步感受课文带来的美感及弦外之音。这就使学生在初学课文就获得了感性的审美愉悦,对讲议有了一种朦胧的、模糊的美感,对进一步的理性把握也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二、赏析文学作品

我们祖国的语言生动优美, 博大精深, 它表情达意的准确与细腻在世界上是罕见的。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小学语文教材以其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 凝练生动的文学语言和热情洋溢的抒彩集中体现了艺术作品的美, 所选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语言精品, 不仅具有典范性, 而且各具特色: 有的讲究韵律格式, 表现出一种形式美; 有的朗朗上口, 洋溢出一种韵律美; 有的浓墨重彩, 描绘出一幅景观美; 有的满怀深情, 歌颂出一种人文美, 无一不蕴含着美的成分, 无处不闪烁着美的光芒。 因此, 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品味和欣赏, 从而感受美的熏陶, 增强美的享受。

三、组织游戏、实践活动

小学语文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关键在于要充分调动并发挥儿童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让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审美情趣。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模仿力强,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的理解,组织学生创作、排练、表演课本剧,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他们体会到一种富有情趣的精神享受,并通过他们个性化的表演,再现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生动美,使学生在表演活动中受到审美教育。马克思曾指出:“社会人的感觉和非社会人的感觉是不同的。”天生自然的人体生理机能的感官必须经过社会实践(包括审美实践)的锻炼,才能趋于完善。作为语文教师,更应注重在审美实践中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补充必要的知识,组织适当的活动,指导学生进行自然、社会的观察,这样可以丰富学生的审美经验。

四、进行阅读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是凭借语言文字来进行的。只有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语言文字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才能真正地鉴赏美。

《小音乐家扬科》一文中最后一段描写了扬科临死前的环境。在学习这段时,首先要联系上下文,让学生在理解中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让学生从前文中找到作者是怎样描写小扬科酷爱音乐的。学生可以找到,自然界发出的一切声音,在扬科听来,都是音乐;他用树皮马鬃做成了一把小提琴,他整天拉着;他看到仆人的小提琴,他不怕遭毒打,一种巨大的力量促使他一定要摸一摸;就是在他临死前,还在静听着燕子的鸣叫,姑娘的歌唱,小溪的流水,牧童的短笛……这正是扬科向往与追求的真正的美好生活。然而偌大的社会却容不下一个七八岁的孩子,这就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扬科是正义、善良人们的代表,在真善美与假丑恶的斗争中,他遭到了摧残与打击,他只能带着美好的愿望,离开这黑暗的社会。这正是一种悲剧美。

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了作者的感情,于是他们含泪读着:“小音乐家扬科睁着眼睛,眼珠已经不动了……”这里引起了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他们悲痛、同情、愤恨,从而激发了斗志,净化了心灵,提高了鉴赏力。

五、通过学生习作

作文实质上是学生在感知美、发现美的基础上创造美的一个过程。语文阅读教学由于审美教育的贯穿,教师已让美的内容、美的形象、美的形式潜移默化地在学生头脑中留下了一幅美的画卷,培养了他们初步的美感,为作文中再现美打下基础。在作文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命题导向,有意识地在作文命题上渗透美育因素,使学生原来所漠视的事物变为颇受学生关注的审美对象。如对常来常往的大街小巷、对司空见惯的四季变更、鸟兽虫鱼、花草树木等等,学生以往可能并未体会出何等美感,但一经摄入作文内容,就会激活学生的审美感受,促使他们留心到身边寻常事物所蕴含的美,发现到身边普通人们所具有的美的思想和美的行为。

六、运用多媒体教学

第4篇:语文审美教学范文

一、语文教材中古诗的审美教育作用

大致说来,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的审美教育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是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古诗的语言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有人说诗歌的语言是“陌生化”的语言。因此,在教学古诗时,应从言语形式的陌生化入手,审视、体验古典诗歌的艺术形式美。陌生化这种艺术形式是中国古老诗歌言语形式本身的内在价值,它对现代语文语感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小学古诗教学中,我们要利用古诗言语形式的陌生化,强化大量的读,从而让学生感知大量的语言,博闻强记并从中领悟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

二是可以启迪学生的智慧。不可否认,我国大量的古诗凝炼、精美地体现了人类原创性思维的智慧。诗的思维方式有自己的特点,它的原创性突出地表现了直觉的一面。中外学者都承认诗人的灵感,这是某种原创性思维的顿悟,即直觉在经验和想象基础上对事物的直接把握。古诗审美教育可以很好地培养理性和感性融合统一的审美能力,可以使处在人生最佳脑力开发阶段的孩子们在快乐和激动中接受对他们原创性思维能力的开发,为一般智力认知能力走向直观和创造能力、为认知真理走向发明创造提供了一把打开通道的钥匙。

三是可以净化学生的情感。诗歌中有生活的激情、有智慧的积淀、有美的闪光……可以说是人生的浓缩、生活的结晶。千百年来,诗歌合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脉搏撞击着国人的灵魂。中国古典诗词的内涵非常丰富,饱含着种种积极向上的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因此,对小学生来说,古诗审美教育不仅能使他们获得诗文化的熏陶,让他们在与诗人的对话间体会古诗中蕴藏的智慧和精神,让他们在历史文化的长河中品味诗人的胸怀及其人生信念,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美、欣赏美、最终学会创造美,还能激发他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四是可以美化学生的心灵。诗歌是高尚审美情操和精神素养的载体,古诗中蕴含着有益于学生人生态度、人生理想、精神志趣、人格建树等诸多有益的教育元素。因此,古诗审美教育不应仅满足于发掘教材中的“美”去陶冶情操,而应该把学生个性的自由、人格的发展看作是美育的根本目的。更进一步说,古诗审美教育更应着眼于美化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的品德,从而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人生态度。

二、语文教材中古诗的美育素材

大致说来,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的美育素材主要表现在美的语言、美的画意、美的意境等几方面。

一是美的语言。由于古诗在形成时是用来吟唱的,因此与音乐的关系特别密切。它对偶工整、节奏鲜明、韵律和谐、抑扬顿挫,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听起来声声悦耳、扣人心弦,从而产生了音乐美。在古诗教学中,如果在疏通文字、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让学生反复吟读,细细品味诗的节奏、平仄及韵部,就能给他们以心理上的。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诗中一、四句的“天”“船”押韵,句内平仄交错,句间平仄相对,充分显示出语言的音韵美。

二是美的画意。我国古代诗人都有一双“绘画的眼睛”,从色彩、线条、构图等绘画性的角度去观察景物,从而使他们的诗歌具有浓郁的绘画美。我们仍以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鹏鸣翠柳”为例:诗人展开语言的调色板,选用缤纷的色彩,将眼前的景物描绘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黄鹏、白鹭、翠柳、青天,四种景物四种颜色,黄绿相间,白蓝辉映,使它产生了诱人的魅力,令读者心旷神怡、心情舒畅。

三是美的意境。我国古代诗歌还十分注重意境美。如:李白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就生动地写出了瀑布的动态,把瀑布的流势之速、声响之洪以及气势之磅礴、色泽之鲜明完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得全诗气势雄伟壮阔、格调豪放明快,可谓古今之绝唱。

三、在古诗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途径

要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

一是要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美。诵读的基本表现形式是朗读。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诗歌的特点予以指导,使他们明白读的目的和要求,同时要让他们注重停顿、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不同与思想感情和心理变化之间的微妙关系。随着学生理解和领悟能力的增强以及诵读技巧的提高,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确定不同学段的诵读要求和训练方法。实践证明,学生只有通过诵读和吟咏,才能进入审美意象的感知,才能在头脑中留下一个个美的印象,从而产生美的愉悦感,进而达到一种美的和谐。

二是要让学生在联想中感悟美。在古诗审美的诸多特点中,想象和联想是非常突出的。如果说联想能够使知识得到充实和丰富的话,想象就是在知识不断充实和丰富的基础上的不断创新。我们知道,王维的诗很多都充满了画意,但即便是这样的诗也仍然会留下空白,需要读者展开想象与联想去填充。如:《山居秋螟》:“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洗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在这首诗中就有五幅画面:空山新雨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洗女,莲动下渔舟。这些画面学生要靠想象与联想的参与,才能把它们充实、连缀成一幅初秋雨后的山间晚景图,才能体会出诗中清新、明朗的意境和作者喜爱大自然、热爱纯朴自由生活的情怀。

第5篇:语文审美教学范文

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由语文课的本质所决定的。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能够充分发挥审美教学风格,促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感动、净化,从而达到提高文学修养,健全人格的功效。语文较其他学科有鲜明的特色:课文多为传世佳作,内容丰富优美,结构精彩多姿,情理融会贯通。但在教学中我们有不少教师过于注重追求知识灌输,忽视了语文教学的审美因素,致使语文教学枯燥无味。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人生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而语文教材中的作品则反映了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这些都能激起学生的个性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现今的语文教学逐渐由对学生形式美的感悟过渡到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大多是结合教材的阅读教学对学生进行人格美、人性美、理性美的引导。审美,就是人们在一定的审美观念指导下,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也是人们在美的熏陶下,不断美化自身,美化世界,不断趋近人的自由的全面发展的过程。审美教育主要培养人的审美情感,提高人的审美能力。

语文审美教育是文化型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它以感性的美的形象为手段,使人摆脱实用功利的束缚,获得美的体验;应当是通过艺术欣赏的途径,教人鉴别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喜,什么是悲?什么是崇高,什么是卑鄙?什么是和谐,什么是矫揉?语文的学科特点决定了语文课堂必须重视学生的审美教育。如何把审美渗透到语文教学中,把单一的文字化为优美的意境,使学生把学习语文当作一种美的享受,当作充实自己的需要,这是语文教学的目标和任务。

一、语文审美教育的目标

1.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的重要的途径就是诵读教学,在诵读中揣摩语言,品味语言之美,从而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2.培养审美能力,感受作品之美。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逐步感受语文之美,逐步获得对文学作品正确的欣赏方式和初步的欣赏能力,受到优秀作品感染和熏陶。

3.通过阅读教学,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开发学生智慧,引导和启发学生写作,培养学生的审美创作力。

二、语文审美教育的内容

1.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的重要的途径就是诵读教学,在诵读中揣摩语言,品味语言之美,从而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2.深入教材,体验美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分析和解读文本,识别真善美和假恶丑,学会剖析美的本质属性,获得对美的正确认识和理解。学生凭借着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审美情趣,有意识地对审美对象进行观察品味,从中获得美感和教育。语文教师要善于借助想象和联想的手段,吸引学生步入佳境,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在审美情感的带动下,激发学生灵性,提高阅读兴趣、审美能力,净化学生心灵。

3.通过阶段性的写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审美创作力。

4.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研究案例。

三、语文审美教育的具体措施与做法

通过先期的理论学习,认识到审美能力对学生的重要意义及语文学科对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

1.加强诵读教学,引导学生感受直觉形象,激发审美情感的研究。诵读是学生感受美、体验美的最直接、最有效地手段之一,培养学生美文诵读的能力,是语文审美教育的重要任务。诵读,可激发起学生喜、怒、哀、乐的情感反应,体会到课文的音乐美、语言美和情感美。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深入地体味不同风格作品的语言的美,在领略其语言美中得到美的享受。

2.利用文学作品,把学生带进作品的艺术境界里去体验、感受作品之美的研究。语文教学,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能力,尽可能地将课文的审美形象和审美经验结合起来,恰当地嵌入社会生活和人生经历,启发学生合乎情理的“回忆和联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从文本塑造的意境中,可以获得诸如喜欢、悲哀、愤怒、恐惧、忧郁等种种复杂情感,从而丰富学生自身的情感阅历。语文教学实施审美教育,首先要根据文学的特点,运用这种“激情”、“热情”激发学生的情感来理解作品,正确的评价美和创造美,达到深化美的境界。语文教师应以自己的文学修养、智慧与情感去发掘文章的美,进入情境。按照“入情——动情——析情——移情”的情感传递轨迹打动学生的审美情趣,激起他们对作品的浓厚兴味,自然地进入审美境界。

第6篇:语文审美教学范文

1.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的必要性

社会主义建设任务需要现代学生来完成,作为栋梁人才,学生必须具有各方面能力,其中审美能力不可或缺,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很必要,除此之外,其必要性还体现在如下方面:一方面,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中重要的构成部分。素质教育要求学生不但要学会求知,还要学会做人,懂得审美,懂得生活,所以审美教育应该是素质教育中重要的内容。教师应该按照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所处的环境,对其进行审美教育。审美教育不同于知识教育,可以短期看见成效,所以教师必须要做好长期规划,循循善诱,切忌将审美教育等同与知识教育,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理论基础,这只会另审美教育十分枯燥,学生也没有任何的兴趣,教师应该懂得寓教于乐,真正的将审美教育融入到素质教育中,这样学生的艺术修养在潜移默化中即会养成。另一方面,在学生时期,展开审美教育,既需要学生年龄特点,也与素质教育发展需求相一致。审美教育可以激发人们对美的创造欲望,及时在日常的生活中,人们对美也始终抱有积极的态度,但是要想人们真正的达到这一境界,必须在其学生期间进行审美教育,因为学生的年龄相当,对审美以及知识都保持着好奇心,因此学生进行审美效果,更有效果。

2.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之间的关系

在众多的学科中,之所以语文学科作为学生审美教育的重要阵地,主要是因为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之间有着重要的关系,可以说,语文教学中有内容都涉及到审美教育,因此通过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效果更好,甚至远超于音乐等学科。语文教学之所以与审美教育有着如此大的联系,主要是因为语文学科不同用于其他学科,尤其是教材与其他学科的教材有很大的差异性,语文学科中的教材有很多经典文章,文章中有作者的思想,也有作者的感情,而思想与情感对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十分重要。文学作品中,大多数通过作者对生活美的观察的所得,因此当教师对其进行讲解时,实际上,就是变相进行审美教育。因为有大量的文学作品作为教学用的课文,语文教学就有了对学生进行审美形态教育的可能。因为这些文学作品展现了自然美、社会美。同时,文学作品本身又是艺术美的结晶,而文学作品艺术美又从结构、语言等形式美和形象、意境等内容美中可以实实在在地体会到。作品中的艺术意境,艺术形象展现的优美、壮美、崇高和种种悲剧性、喜剧性,具有非常广阔的审美窨。

3.语文课堂教学中美育的实施

3.1引导学生感知美,激发审美情趣

文学作品虽是语言艺术,但和其他艺术一样,具有形象的可感性。荷塘月色的恬淡幽美、大好秋色的绚丽灿烂、现国花城的旖旎艳丽、长江三峡的雄奇险峻、泰山雨景的迷蒙磅礴,无不显显出大自然的迷人姿容;祖国农村的美丽富饶、刘和珍、白求恩等英雄形象光彩照人,列不充满着动人心弦的艺术魅力。语文教学要抓住形象进行分析,进行感情熏陶;运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展开作品描绘的形象,在作品与学生思维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学生感知美、热爱美,从而激发其审美情趣。

3.2创设课堂情境,引导学生感知美,激发审美情趣

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营造愉悦课堂氛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语言如果幽默风趣,就最能营造出一种和谐愉快的氛围,可以使学生产生种种审美情趣,这就要求教得有趣。首先,我们应力求使用风趣幽默的教学语言。这样不仅使优秀的学生因成功而发出笑声,也尽可能使后进的学生在怜悯的气氛中得到触动。其次,我们还应力求用恰当的感情、语调去使用课堂用语,以激起学生的兴趣。现在许多学校、许多班级的学生对语文这门课程产生了兴趣危机,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语文教师的语言干瘪乏味,谈不上生动、风趣、幽默、令学生不感兴趣,也感受不到愉悦。

3.3挖掘课文中美的因素,培养审美能力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虽然不断地进行改革,但以传授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唯理性教学模式及按“知识点”的条条框框和思考题逐一分析、解答、落实的应试教学模式妨碍了学生对文章美的直觉感知和体验,不能让学生从整体上来感受到美的魅力。如何扭转这种不良现象,切实可行的方法就是在语文教学中自觉地、有意识地塑造、建构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并通过各种审美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成语结构,利用课文中美的因素,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4.结语

第7篇:语文审美教学范文

关键词:审美能力;语文教学;素质教育

一、在语文教学中实行审美教育的意义所在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社会已进入了经济时代,无法忽略的是审美教育仍然是当代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也是素质教育开展的重要保证之一,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意义,虽然我面对的是见识面比较狭窄、对美的事物审美意识不够农村学生,但是我觉得非常有必要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提高欣赏美的能力。

对学生兴趣的开展有利

语文一直以来都是具有美的学科,学生在上语文课的同时也是对美进行享受。但是,在现在应试教育的条件下,语文的教学变得程序化,让学生失去了对于学习的兴趣。这样的学习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成水平,而且对于学生的创造力及想象力的成长没有帮助。要想加强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可以把美感进行形象,让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愉快。

审美教育可以让语文起到育人的作用

语文实际上是一门精彩的学科,但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是帮学生积累知识,并未起到育人的作用。语文的审美教育可以通过形象感染等培养学生的优良的意志以及坚强的性格,体现一定的审美理想。

二、实施审美教育的方法

1.培养学生对于美的感觉

对于美的感觉主要指的是听觉、视觉器官对于审美对象的感知力。而培养审美的感知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感知是积累内在感情的重要方法,这是因为对于内在的情感体验、认知以及积累都是通过感官对外部的艺术或自然形式的掌握。所以,审美的感知能力是人类对于审美的根本。只有对美产生的感觉才能对美的事物发生联系,从而进入审美的过程后再获得美的感知。这样就表示要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首要要做的就是提高他们对于美的感觉及感知能力。

设计一定的教学场景。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应该是学生审美对象及美感的引导者。教师需要按照一定的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内容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并且具有感彩的具体场景,促使学生进行情感方面的体验,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所以,在每一堂课开始的时候,教师都应该对设计上课的场景,让学生可以以最快的速度进入至学习的状态。

举例说明:在讲授《济南的冬天》,作者:老舍(人教版 七年级上)的时候,教师可以对上课的开场白进行设计“同学们,一说到冬天你们是不是会想到白茫茫的一片?然后会觉得非常冷?但是在我们国家有一个地方它的冬天却非常温暖。下面就让我们和老舍先生一起去济南的冬天看一看吧!”这样富有感情的语言非常容易调动学生的兴趣,将学生轻松的带入至所预设的场景中。

分析并提高审美的力度。在语文的教学中,学生在一开始的时候对于文学作品中的一些美是无法一下子感受到的。这时,就非常需要教师对其进行引导性的分析。分析对象是让学生对于美的事物可以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引导学生可以带入情感去感受文章,促进审美能力的发展的重要保证。同时,教师还应该去发现教材中的自然美、形象美、人格美,包括教学中的结构、音韵美等等,引导学生可以感受并享受美,由此进一步的提高学生对于各种美的选择能力。

(3)运用科技手段将美具体化展现。众所周知,听觉、视觉是审美感知两大最主要的器官。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多运用科技的手段(比如:幻灯片、多媒体视频、多媒体音频、挂图、电视),把课文中一些抽象的视觉文字转变成具体的,可以看或听的具体的审美形象,这样可以对于学生的视觉与听觉有一种很强的冲击能力,优化他们的审美能力。

举例说明:在学习完《木兰诗》(人教版 七年级下)之后,可以播放由《花木兰》的动画片,通过动画了解花木兰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伟大的女性。这种方法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审美的能力。

2.提高学生欣赏美的能力

(1)通过展现风景名胜,引导学生通过视觉来欣赏美。在语文的教材当中,有很多作品是对景物进行描写并寄于情感的。比如《苏州园林》,作者:叶圣陶(人教版 七年级下)。苏州园林是我们国家最大的人工山水园林,其建筑结构,山与水与亭的构成全都透露着美。教师可以利用图片或是多媒体展示苏州园林的美丽,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在这样的欣赏中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2)通过音乐引导学生对于美的欣赏。音乐,是由声音展现美的另一种形式。教师可以通过播放音乐等方式让学生进行朗读或是阅读,或是通过特别的录制音乐进行对课文朗读的伴奏,让学生在音乐中将语文有学生变成一种对于美的欣赏。

举例说明:在学习《黄河颂》,作者:光未然(人教版 七年级下)的时候,可以利用播放器把《黄河颂》的歌曲播放出来,让学生听听该曲的恢宏的气势,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课程的背景之下,语文教师应该是要对审美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而语文教育工作者在实际的教学工作当中,要采用多元化的、学生喜爱的教育方法去培养学生对于美的审判能力,让少于可以在看书、认字、学句的过程中受到美的熏陶,同时引导学生成为美的发现者,启发学生做好对于美的欣赏,激励他们可以成为美的创造者。

参考文献:

[1] 王霞光.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A]. 河南省学校管理与学校心理研究会第九次年会交流论文论文集[C]. 2004

[2] 叶佩琪,张均丽,叶长宽. 浅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几点建议[A]. 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阶段性成果集(华南卷)[C]. 2012

[3] 仇金林. 美育与中学历史教学[A]. 《新时代的脚步声》之八――追寻的旋律[C]. 2003

第8篇:语文审美教学范文

关键词:审美教育;教学;课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1-0065-01

美是人类精神需求的永恒主题,人们在美的体验中,自然而然地进行着心灵的洗涤,在美的感召下得到情感的解放和灵魂的净化,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在任何一个教学环节中都会把学生引进美的圣殿,让他们主动地进行审美。

一、创设美的教学形式有效地进行审美教育

(一)创设情境,感知美。审美是需要情境的,再美的东西,如果不让其出现在一定的情境氛围中,它的美是不能突现出来的。而要在课堂上创设一个美的情境氛围,首先需要的是老师优雅的语言教学,渲染出美的氛围。其次,审美情境的创设可以借助一些辅助手段,运用多种媒体优化组合,如投影片、持图、播放歌曲、影碟,音乐、,或弹上一曲,表演一段等方式。创造出和谐的审美气氛,使学生在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中受到美的感染。

(二)认真诵读,体会美。诵读是语文教学永恒不变的主题。重视诵读不仅能使文章的情感表达得淋离尽致,也能使听的人有更逼真、更深切的感受声情并茂的音韵美和丰富细腻的情感美,这是激发学生美的情趣,增强美的感受最重要的途径。因此声情并茂的范读(录音)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反复的、多形式的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想要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仅靠他人讲解、分析是不行的,必须借助朗读体会、揣摩其内在的意蕴。尤其是对诗歌的教学,短短几十个字,却表现出丰富的内容,旷远的意境。这必须通过反复的、多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有层次地、深切地感受诗的形象,诱发美感,引导学生进入诗境。然后运用富有感情的形象描述,进一步感受诗歌声情并茂之美和人物情感之美,这样由表及里,循序渐进地带领学生进入艺术境界,让课堂成为感知美、欣赏美、品味美、探讨美的自由空间,提高审美能力。

(三)品词析句,鉴赏美。“春城无处不飞花”,文章处处皆有美。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毫无疑问应该挖掘蕴含在教材中美的因素,让语言之美、人物之美、情感之美放射出无穷的魅力,使学生在美的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1.让人物美的长廊熠熠生辉。人格美的力量是巨大的,世界上没有哪一样东西能像一个伟人的人格之美那样感染人。在文艺百花园的人物长廊中,各色人物应有尽有。在引导学生审美和审丑的过程中,对些包含丰富的美学意义和审美价值的人物形象,应让学生走进这些人物的灵魂,为他的悲欢离合而喜怒哀乐,在共鸣中得到审美的愉悦,为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而崇敬不已;为花木兰的英勇、忠孝的可贵品质而凝神动情,同样会为奥楚蔑洛夫的阿谀奉承感到不屑。这样在正面人物的身上看到真善美、在反面人物的身上辨出假恶丑,从而使学生关注、思考社会和现实人生,使学生在文学人物长廊里欣赏到什么是浩然正气,什么是卑鄙龌龊;什么是幸福安宁,什么是苦痛灾难;什么是精彩人生,什么是英雄末路,使自己的灵魂受到荡涤和洗礼。这是语文教学应有的功用,也是语文的魅力之所在。

2.让情感美的园地温暖如春。在审美的领域里,情感美犹如一块四季如春的园地,呈现着各种各样浓烈的感调。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领会蕴含文章中的情感之美,接受情感美的熏陶和感染。学《最后一课》会令青春年少的学生热血沸腾;学《我的母亲》会让无视家庭的孩子肃然起敬。

总之文学之美是需要挖掘的,当学生采撷到了语言美的花朵,看到了人物美的光彩,沐浴到了情感美的阳光时,我们的语文课一定会成为学生心中的最爱。

二、在实践中学语文,创造美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新课改里的一道亮丽风景,而在大千世界里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微生物、山川湖海,风云雨雾,天体运行,包括活的人、行的文化、活的武功、活的宇宙、活的变化,这些正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重要资源。因此教师应该改变封闭的语文环境,拓展学习的空间,使学生在真切的生活中观察美,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

(一)让学生领略自然之美。绚丽多彩的自然风光及史迹民胜,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重要资源。教师可以让学生“背起行囊”在碧水蓝天下,在密林山谷中,在百鸟争鸣的音韵里,去“感受自然”,寻找“春天的踪迹”,乘着“音乐的翅膀”到“民间采风去”。让学生学着观察、试着感悟,他们会发现大自然的神奇,领略着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从而激活学生畅所欲言的愿望,于是他们尝试着说,尝试着写。在接触自然中他们甚至还产生了许多疑惑,好奇心驱动他们去询问师长,去查询资料,去了解和认识自然世界。通过活动,使学生感到自己既是在学习语文,也在参与生活,从而学得兴趣盎然,并在此过程中,释放了心灵,得到了情感的体验,使学生的观察力,口语交际能力,写作能力,审美情趣得到了协调发展。

第9篇:语文审美教学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观;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6-0034-02

语文教学大纲把"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定为教学目的之一。中学语文教学它荟萃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审美情趣、审美要求和审美理念,蕴含着极其丰富,极其广泛,极其深刻的美学内容。凭借这一巨大的美学资源优势,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渗透、强化审美教育,并通过阅读范文,分析内容,说写训练等各种形式,帮助和指导学生去充分感受美,正确鉴赏美,准确创造美,这对于促进语文教学改革,推动学校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1.在阅读范文中充分感受美

1.1激发美的情趣。学生美的情趣是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出来的。教师的作用,就在于为学生对课文的感知和体验创设一种情境,指出一种导向,即通过对课文的认真阅读和反复品味,诱发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其中。比如教学高尔基的《童年朋友》,老师在介绍作品相关内容后,范读课文激发学生阅读作品的兴趣。实践证明:朗读课文是激趣的关键。通过朗读,课文中的美学意蕴得到了初步的揭示,美学价值得到了相应的开掘。

1.2树立美的意识。学生美的意识是在美的情趣激发以后,潜移默化逐步确立起来的。教师要分外珍惜,精心呵护,要在阅读范文上下功夫,花气力。阅读范文既有老师富有魅力的范读,更有学生富有表情的朗读。如前者是导径的灯,后者则是寻路的杖。学生在寻路之时则能把教材中优美的诗歌、散文,动人的小说、戏剧,通过声情并茂的反复吟诵,体味出作品的美感,从而进入作品定的意境,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醉其音,心同其情"的艺术效果,就会积极主动的去发现美,感受美。

1.3增强美的感受。范读不仅要再现课文的情境,更要能深刻体会课文的情感,只有真正体会到课文的情感,才能获得最真切的感受。中学生正值青春萌动期,内心世界一刻也不会平静,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感情共鸣,适时的情感渲泄,而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因势利导,使其从作品中吸取营养,产生爱心,升发美感。比如课文《春》,教师通过舒缓、欣喜的语调,再现了坚韧的青草,温柔的春风,湿润的春雨,璀璨的春花等形象,使学生感受到春天的美景。再如《童年的朋友》,教师通过平和温情的朗读,使学生从平实的叙述,诚恳的报答,深情的思念之中感受到平凡而伟大的外祖母的美好形象。

2.中学语文审美教育的方法和手段

2.1阅读教学培养学生感受美。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文情并茂,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只要认真挖掘必会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美读,是语文美育中的一个重要的经验。叶圣陶曾不止一次地强调美读,并指出:"美读得其法,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利用美读,首先可以感知教材中所包容的情感特征,获得"第一印象"。如读《听潮》,可以感知作者对大海的热爱,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展示一个壮美与优美相统一的大海。这种情感上的冲击,能唤起学生用"理性和意志的力量"把握对象,从而和审美对象达到情感上的高度统一,"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宛处还他个委宛"(叶圣陶语),进而在美读中获得对审美对象的整体性感知。

2.2写作教学引导学生发现美、创造美。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该善于通过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创造性地发现生活中存在的形式各异的美。因此,我们应该挖掘生活中的"美",表现社会中的美好事物。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指导学生从自然美中看出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创造力,在人文美中欣赏人们的精神美。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语言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反复阅读作品,重新感悟生活。这样,学生在完善自己见解的过程中,内在创造欲望会明显提高,对事物的认识会进一步清晰完善,进而使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随着认识的深化,情感的提升,学生的新思想不断丰富,导致创造美的行为,也即写作的产生。

3.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只有学生亲耳所听、亲眼所见、亲手去做,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有血有肉,才有感染力。同时,这个过程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极好机会。例如:在庆祝改革开放30周年活动中,我为学生布置了系列作业:一是写调查报告。让学生调查身边的人,去了解祖国改革三十年的巨大变化。二是开展体验教育活动。在条件尽可能允许的条件下,试着用柴火做饭、用煤油灯度过夜晚、徒步上放学等,来感受祖国今昔的巨大变化。三是写作活动。有许多同学用生动的语言表达出自己对祖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巨变的认识,表达对祖国母亲的热爱。有许多同学写出了诸如《写信与打电话》、《我家搬新居》、《柴火做饭与液化气做饭》等文章,表达出祖国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激起了对祖国变化的赞叹和对祖国母亲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