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基层税收范文

基层税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基层税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基层税收

第1篇:基层税收范文

一、对当前基层税收征管模式的管窥

我国的税收征管模式曾经是从“一员进厂,各税统管”,到“以纳税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强化管理”的过程。目前,作为基层税务机关,在税收征管模式的定位中,突出的就是优化服务和强化管理。一个时期以来,基层税务机关在税收征管上做了很多努力,形成了许多好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比如在纳税户户籍和税源管理上主要有以下方式:划片管理;按行业管理;按经济性质管理;按税源大小管理;管户平均分配管理等等。实事求是地讲,基层税务机关的上述管理方式在目前条件下虽具有一定的客观合理性,但往往还没有摆脱“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的现象。由于没有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征管体系和运行机制,使得征管岗责不明,内外监督不到位,业务流程不严密,税务人员的自由裁量权无法监控,在日常的税收管理上顾此失彼的问题十分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依法治税、应收尽收没有完全体现,必须认真研究并加以完善。

二、对完善基层税收征管模式的几点思考

税源管理是税收管理的核心,搭建科学、合理的税源管理模式,切实推进税源监控精细化,是做好税收工作的基础,是进一步深化征管改革,提高税收征管质量的客观需要。本着从经济到税收和行业管理寓于区域管理之中,以行业管理推动区域管理的理念。按照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实行管事与管户相结合、管理与服务相结合、属地管理与分类管理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优化和重组税收业务、科学设计业务流程、明确职责分工、通过实施行业税收精细化管理,整合区域与行业管理的优势资源,不断探索和创新和谐的税源管理新模式,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突出命题。

思考之一:完善区域税源管理整体运行机制。

区域税源管理的内涵,主要是指基层税务机关依据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充分运用社会经济信息资源,对纳税人的应税行为及其应纳税额,通过一系列科学方法和手段进行规范、采集、监控和估算,以防止税收流失,并对存量税源、潜在税源的变化进行分析、预测与监督,使某一行政区域或经济区域内纳税人真正缴纳的税收尽可能地趋近于按照税法规定的标准计算的应征税收所进行的一种综合性的税收管理工作。就当前的基层税收管理实践看,区域税源管理包括税源日常检查、税收管理和税源调查、税收计划分析及预测,以纳税人及其生产经营为主要对象的税源监控。同时,区域税源管理的主要职责在于最大限度地提高纳税申报的准确性,一方面是保证进行纳税申报主体即纳税人数量的准确性,其中关键的是龙头企业和行业的示范效应。另一方面是保证纳税申报内容的真实准确性,即通过纳税评估等手段,将既定行政区域内纳税人应当申报缴纳的税收征收上来,实行纳税遵从度的过程管理。以行业管理拉动区域管理,以区域管理作为量的积累与先导,推动行业与区域管理的相互对接,驶上现代税收管理的“新干线”,需要系统的关注日常制度设计和管理的几个焦点。

一是实施分类管理。税源分类管理就是根据纳税人和征税对象的不同特点,将其划分成若干类型,找出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管理。在实际工作中税源分类管理有多种形式,如按行

业、按规模、按税种、按性质、按存序年限、按纳税人社会信誉等级、注册类型、类别以及特殊对象等,这些方法也不是单纯的使用其一,往往是几个标准结合使用来划分。

二是实行区域控制性税源管理机制。对中小和零散税源每年要分类型、分经济性质、分税种编制控制性税[文秘站:]源管理规划,对区域税源进行总体分析和税收计划作出统筹安排。以管事为主,以纳税人自行申报、自觉遵从为先导,以严管重罚为辅助, 确保区域税收负担率均衡合理

三是突出分行业税收征管,发挥管理的疏导、扶持、监督和保障的最大效益。抓行业,保重点;全力打造行业税收征管和重点税源“航母”。

四是开展纳税评估。依据国家有关法律和政策法规规定的标准,针对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申报的纳税资料及在其他税收征管中获得的纳税人的各种相关信息资料,结合自身掌握的相关涉税信息,采用税收管理规定的程序和方法,运用科学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对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一定期间内履行义务的合法性、准确性、真实性等进行综合评价。

五是加强重点税种与环节的审核及管理。实施有重点地突破,逐步解决区域税源管理的重点、热点与难点问题,以点带面,形成相对较为完善的区域税源管理运行机制。尤其是加强所得税管理和审核,主要措施包括强化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管理、完善关联企业基础档案资料、建立转让定价税收管理价格信息数据库、实施预约定价管理;严格落实税收优惠政策等。

思考之二:完善区域税源管理内部工作机制。

税收征管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区域税源管理的过程。在不同区域、不同时期,税收征管机制存在高效与低效之别,因此对区域税源管理的质量和效果也产生不同的影响。一般而言,在税收制度与税收政策既定的前提下,税收征管机制效率的高低决定了区域税源管理状况与相对公平合理的区域税负。

一是全面落实税收管理员制度,主要是根据区域税源分布情况和区域税源管理的需要,依据不同划分标准,将纳税人分为不同类型,安排相应的税收管理员进行专人管理,主要措施包括:合理配备力量与设定岗责,为区域税源管理提供了保障;建章立 制,确保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强化日常区域税源监控;分层次多渠道开展管理员培训,提高税收管理员素质。

二是推行区域税源管理绩效考核。各项区域税源管理措施依靠基层税务机关及其税务人员来完成,提高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和责任感是确保各项区域税源管理措施到位的基本保障,在这种情况下,推行区域税源管理绩效考核尤为重要,主要措施包括:积极推行税收质量管理评价体系;实行了税收信息讲评制度;实行税收管理员工作底稿制。

三是建立征收分析、管理评估、以查促管“三位一体”的联动机制。征收部门及时向管理部门提供征收信息,管理部门根据税源监控情况,及时向征收部门提出工作建议,向稽查等部门提供涉嫌偷逃税的线索,稽查部门及时向管理部门反馈案件查办过程中发现的征管问题,发挥查管互动作用。

四是完善预警分析摸板。主要包括:完善税收监控分析系统、制定数据处理分析工作管理办法等。

五是深入推行税收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完善执法岗责体系和工作规程,推行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将计算机考核与手工考核相结合,强化对执法行为的过程考核。制定《税收管理员执法考核评价办法》,解决管理员执法考核难、监督难、评价难和责任追究的问题。

六是加强干部教育培训。以财务会计、税收政策法规、计算机操作应用为主要内容,采取集中培训、在线学习、岗位练兵等形式,强化“六员”和业务骨干培训,培养复合型人才。

思考之三:妥善处理好以下四个关系

除了税收管理机制本身的因素外,在影响区域税源管理的征管因素中,以下几项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是完善控管模式要与税制结构相适应。从根本上讲,税源监控精细化是为税收征管改革服务的,目的是促进建立一种良性循环的税收征管运行机制,提高纳税人的税法遵从程度,努力缩小法定税收与实际税收之间的差距。就税制结构总体而言,目前我国间接税主要是流转税所占比重大。意味着我国纳税人主要是企业,因此必须把精细化管理的重点放在流转税和企业所得税上,采用抓主要矛盾管理到户的办法也正是顺应税收征管内在要求的体现。同时,复合税制结构的特点是税种多,纳税程序繁杂,政策法规变化性强。在这种税制结构下,税源监控既要重视源头监控,又要重视过程监控。因此必须深入研究税源结构的特点,有目标,有侧重的实施税源精细化管理,以牵一发而动全身,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完善控管模式要与现代化的科技手段相结合。建立动态、有效的税源监控方式离不开现代化科技手段的有力支撑,这已经为多年的税收征管改革实践所证明了的。要提高税源监控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必须充分运用现代化手段,特别是要积极推行数据电文方式,实行计算机联网,广泛推行税款数控机。建立严密的发票管理及防伪系统,改革银行结算方式,严格控制现金结算的范围和数量,使税源监控的方式更加科学严密有效。

第2篇:基层税收范文

[关键词] 税收信息化;中国税收征收管理信息系统;基层税务机关;数据的集中;应用系统的整合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8. 031

[中图分类号] F810.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18- 0056- 03

1 内蒙古国家税务局税收信息化建设的方向

全国各地区税务系统经过多年的税收信息化建设,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硬件和软件基础,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信息系统的整合,并且正循着信息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向更高的信息集成阶段推进,即全国税务系统的大集中,全国大集中不同于以往各省、各市范围内的设备、数据或应用集中,它是以在全国范围内实现统一执法管理、统一业务规范为基本出发点和归宿的大集中。“大集中”是未来一个时期内我国税务信息化的发展方向,未来全国大集中的实现也是各地区的共同目标,因而也是内蒙古税收信息化的发展方向。经过金税一期、二期工程的建设,国税系统已经不同程度实现了数据层面和部分应用的省级集中。2005年,全区上线运行综合征管软件,实现了征收数据区局集中处理和共享。2010年完成了增值税防伪税控、CTAIS系统、出口退税审核系统“三大应用系统”在省一级的整合。综合征管软件全面上线及三大主体应用系统整合成功,将分散在低层税务机关的应用数据集中存储到高层税务机关,结束了征管数据信息分散于各个基层国税局的历史,跨越市局直接实现了征管数据的省级集中处理。首先实现地区的数据集中、系统整合十分重要,因为它关系到整个国家税务系统的大集中。因此,内蒙古税收信息化建设的方向是很好地实现本地区的“资源整合”,进而实现全国税务系统的大集中。

2 内蒙古基层国家税务机关信息化建设的重点

2.1 明确现阶段内蒙古税收信息化的建设方向

全国税务系统的大集中是未来税收信息化的发展方向,但现阶段税收信息化建设首先要解决好的是数据在一级的集中和应用系统在一级的整合。在此基础上,配合国家税务系统税收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做好全国税务系统的大集中的基础工作,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2.2 树立全国、全区一盘棋的思想

税收信息化建设的方针和一体化原则,决定了税收信息化建设必然是在总体规划下,统筹安排,统一行动,协同推进。而不能各自为政、自行其是,多头指挥。自成体系会成为信息化建设的障碍。各级国税机关要按照上级的统一部署,全面整合硬件、软件、网络、信息等资源,建立起自上而下、统一规范的工作体系。

2.3 信息化建设要继续做好各项基础工作

从的情况看,税收信息化建设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较发达省市还有一定差距。由于国家税务系统地区之间信息化发展的不均衡,导致部分地区、部分单位的基础相对薄弱,在硬件方面,基层税务机关之间以及内部存在一方面资源闲置,一方面则不能满足需求的情况;在应用软件方面,各基层税务机关应用软件很多,虽然在功能上可以互补,但某些不同的业务却要在各系统之间进行切换,不便于工作。因此,基层税务机关建设的重点仍然是按照总局和区局在不同时期提出的工作目标、任务和要求,充分利用好现有的信息技术和设备,继续做好网络、硬件、软件、应用系统、数据标准、技术规范、安全体系和运行维护等各项基础工作,在此条件下建立规范的数据集中,进一步完善、优化应用系统的整合。

3 内蒙古基层国家税务机关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难点问题

3.1 基层国税机关综合征管软件使用的问题

3.1.1 业务流程不断调整变化,业务需求实现仍不全面

从征管系统上线至今,已进行过多次系统升级,其中涉及重大业务流程调整的升级若干次。每一次系统升级要么是系统对各地反馈问题的自我完善,要么是适应新的政策变动进行的调整。要适应业务需求就需要不断的升级和完善,但是不断升级和完善的综合税收征管系统中某些业务操作与基层管理水平不相适应,某些操作过于复杂,系统中某些业务操作不能按照实际工作中业务需求进行处理,致使在综合征管软件中涉及此类业务的工作不能实施。

3.1.2 综合征管软件操作人员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某些基层操作人员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对综合征管系统各模块功能、岗责体系不熟悉,一些具体业务经办人不按要求进行规范化操作,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与错误,影响了综合征管软件所提供的应用功效。某些基层税收部门计算机的应用水平仅停留在税收登记、纳税申报、税款征收、发票管理及税收会计核算等初级阶段,仅限于微机录入、输出、开票等浅表层次,对CTAIS系统中的纳税人涉税信息,集中进行分析利用不够,缺乏对经济税源的严密监控,计算机网络强大的管理功能、分析功能、数据处理和监控功能没有发挥出来。这使得软件的利用程度和使用效益很低。

第3篇:基层税收范文

一、当前税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有效税源没有完全转化为税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税收流失。具体表现在土地使用税漏征漏管问题比较突出,已征用但未开发使用的闲置用地、经营不正常企业用地、个体工商户用地等前期大多未纳入监控,正常企业也存在不申报或少申报土地使用税现象,胶州市地税局在08年进行的土地使用税清查中,共清查入库以前年度土地使用税5000多万元;此外个体工商户未办税务登记或已办理税务登记但未达到起征点户数的比例较高,个体假停业户、假非正常户、假注销户还不能得到有效监控。

(二)中小企业管理措施落实不到位,所得税管理质量比较低。虽然推行了企业所得税分类管理,但诸多措施在实际工作中并未有效落实,中小企业经济税源运行质量难以保障,特别是所得税管理质量普遍不高。从08年前3个季度的申报来看,地税征管企业所得税的1101户企业中,零申报户507户,占总户数的46%,其中核定征收126户,查帐征收381户。

(三)分支机构管理不规范,与总机构所在地管理信息不对称。连锁经营店总、分支机构管理不规范,跨区域汇总纳税的总、分支结构所在地分局管理信息不对称,对于总机构是否能够完全将分支机构纳入核算,核算是否准确难以确定,容易形成管理缝隙。

(四)税源管理信息失真,造成大集中系统的垃圾数据。主要表现是税务登记信息与实际不符,如经营地址与办证地址不一致、经营范围与实际不符、法人代表与实际经营户主不一致等;此外一些应注销未作注销处理户,实际工作中早已人去楼空,或更换了业主后新业主重新办证,但对原经营户主的登记没有及时注销。凡此种种,主要原因是日常管理没有跟上,基础数据没有及时更新清理。

(五)巡查巡管不到位,税收管理员职责没有完全履行。每次税源清查,都能清理出一部分税源,清理出的税源中,大部分是日常未能有效监管的税源,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日常巡查巡管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或者是在巡查巡管过程中往往只看现象、不抓本质,使本应纳入监管的税源没有及时纳入监管,导致了税款的流失。

(六)管理和稽查没有真正形成互动的局面,以查促管的成效甚微。虽然建立了查管互动机制,但在落实上并不理想,特别是征管所能提供的案源数量太少,大部分征管单位即便发现了有价值的案源,也仅是协调纳税人补税了事,根本不按规定移交稽查处理。

(七)管理和发票脱节,“以票控税”推行难度较大。一方面是同国税的信息传递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增值税纳税人的发票开具信息掌握不全面;另一方面是管理人员参与发票管理程度不够,游离于发票管理之外,基本不掌握纳税人的发票开具情况,未能及时将纳税人开票金额与核定税额相比对,掌握纳税人真实经营信息。

(八)对涉税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不够,税收管理的执法刚性有待强化。主要表现在税收执法上避重就轻,对税收违法行为“情节严重的”,按照一般违法行为定性处理;对税收违法行为达到移送稽查处理的不移送,进行变通处理;在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纳税评估、检查工作上,通过纳税评估该进行深入检查的,仅仅是走纳税评估程序,进行补税、加收滞纳金了事,没有按规定履行检查程序,该处罚的没有进行处罚。

二、问题的原因分析

综合以上八个方面,集中反映了在税收管理工作中管理衔接不畅、管理内容不明、管理手段滞后、管理落实不够等具体问题。存在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体制上的原因,也有制度上的原因;既有税收管理员日常事务性工作量大、临时性工作多、自身素质不高的原因,也有税收管理员认识不到位、工作能动性欠缺的原因。分析起来,主要有以下五点:

一是政策、制度落实不够。近年来,特别是国家税务总局倡导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理念以后,从上到下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管理的制度和办法,但是税收管理员并没有按照这些制度和办法的要求来完善自身的管理理念,并没有将这些先进的理念和管理手段落实到具体管理工作中。

二是个别税收管理员工作能动性不够。个别税收管理员无法应对社会及地税新形势的发展,思想认识上存在一定误区,盲从、求稳、迷茫、攀比等不良心态,导致税收管理员对自身工作角色定位不准,工作动力不足,缺乏应有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凡事习惯于照搬照套,信奉“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不敢、不愿也不善于突破固有的思维模式开创工作新局面。

三是缺乏行之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虽然制定了税收管理员的考核办法,但是考核大多停留在表面指标上,难以深入到税源管理层面上,考核的效果不理想,没有完全起到促进工作的作用;考核机制和评价机制还未能完全切合基层实际,在某些环节和方法上还有待完善,考核成果的运用还不够宽泛。

四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够。个别的税收管理员对税收政策理解不透,发现问题不研究,也不上报,听之任之;对待纳税人的疑问,不闻不问,或是一推了之。

五是工作中督导不到位,监督乏力。管理部门在贯彻政策或布置工作后,往往只重结果不重过程,期间对基层的落实情况缺乏必要的督导,没有了上级的监督,基层的执行力就大打折扣,直接影响到抓落实的效果。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能力建设。首先,要加强教育引导,增强干部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坚定“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的根本宗旨,始终保持良好的职业道德。其次,要完善培训机制,把教育培训工作的重点由单纯追求提高全员学历层次向提升全员岗位技能转变,重点围绕大集中系统、税收业务、财务会计、法律法规、服务技能等方面开展更新知识培训。 其三是通过多种形式鼓励广大基层税务干部在税收实践中加强对征管难点、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的研究和分析,积极探索适合税收征管的有效措施和手段,不断提升征管队伍的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建立税源管理的长效督导机制。要层层建立税源管理督导组织,定期不定期地下基层进行督导,督导重点包括:上级部署重点工作、税收政策贯彻落实等情况,以及各单位、征管责任区的税收管理情况。督导情况要形成书面报告,将搜集问题、归纳分析、措施建议等及时通报反馈,并监督落实,确保税源管理无盲点,征管质量不断提高,税收收入稳步增长。

(三)强化内外考核监督。要从内外两方面进一步加大考核监督的力度。对内要进一步规范税收管理员的工作标准,量化工作要求,把各项工作目标和收入任务分解明确到每一个人,结合督导、审计、稽查等反馈情况,分月、季、年进行综合考评,切实强化过程监督、严格考核、严格追究,预防和制止不作为、人情税和执法随意现象的发生,确保各项工作能够规范有序地开展。对外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手段,全方位地听取纳税人的意见和建议,倾心接受纳税人的广泛监督。

第4篇:基层税收范文

曾几何时,望着北归的大雁,呆呆地竟落下泪来;

曾几何时,向着故乡的那个方向伫立凝视,遥遥地挥了挥手 ;

曾几何时,傍着落日的余晖,静静地随着河水的涟漪将思绪化开……

往事似水悠悠……

暑假回到了久违的故乡,又是一年!门前的大河依旧躺在那儿,岸边杂草丛生,水中也有几丛水草浮在那儿,空寂的,好像很久没人打扰了。

记忆中,那条大河被船只覆盖着,到处人来人往。听爷爷说,他小时候这条大河是个货运码头,村里人从这儿出去,外面人又从这儿进来。这条大河的水位逐渐下降了,从货运到渔船,再到现在的被水草覆盖,风光了几十年,却也沉寂了几十年。就像花儿有绽放妩媚的期,也有零落成泥的低潮期。人,恐怕也是如此吧!

来了一阵风,水面荡漾着一圈又一圈的涟漪。它也在思索着什么吗?它的心潮也被拨动了吗?往事即在眼前,一幕幕曾经过的场景在眼前浮动着,心儿哟,又怎能不动摇?

远方飘来了沉闷的笛音,隔着水音,却更为悠长。是河在哭泣吗?过去的岁月里,它尽显风采,看惯了繁华热闹的场景,享受着赞扬与希望的眼神,如今荒芜一片,它又怎能不为此感叹呢?伤感,无耐,萧索,无味,此时心头阵阵隐痛。

如果为别人活着太累,那就为自己活着吧……

为,自己,活着?

残阳洒在水面上,跳动着波光,失去了昔日的繁华,它竟还能这么美!我不禁看呆了。

往事历历在目,看到它的繁华,也陪着它一起寂寞,但却有一种说不出的轻松在心头颤动。卸下了所有的感情、包袱,真正地坐到岸边,将心随着波纹荡漾的频率跳动,那个时候,世界也会被这种宁静所震撼!

第5篇:基层税收范文

>> 税收筹划的法律思考 基于博弈视角的企业税收筹划 关于税收筹划的若干思考 关于企业税收筹划的思考 企业税收筹划应用的几点思考 关于税收筹划的几点思考 关于企业税收筹划的几点思考 浅谈税收筹划方法的思考 基于企业税收筹划应用问题的一些思考 基于调控房价视角思考房地产企业税收的有效筹划 基于层级结构的财务会计要素体系研究 基于专利视角的企业创新能力层级结构研究 基于博弈视角下的企业税收筹划 基于价值链理论的税收筹划分析 基于契约的税收筹划伦理特性探讨 基于企业财务管理的税收筹划研究 基于成本效益分析的税收筹划评价模型研究 基于税收筹划的企业财务管理探析 基于财务活动的企业税收筹划研究 基于煤炭企业税收筹划的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中国跨国企业税收管理方法初探./jgyangzx/art2008 93

01540962.shtm.

[3]母子公司管控解读――集群中跨国公司母子组织结构的变迁./article/62/62857_2.asp.

[4]万绍群.我国现行税收抵免制度的改进[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

[5]武彪.我国税收抵免制度的完善[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3).

[6]李珍珍.境外所得税税款扣除限额计算公式的简化与运用[J].财会月刊,2005,(5).

第6篇:基层税收范文

关键词:煤矿;断层;防水煤柱;开采回收

中图分类号:TD8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11-0170-02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于能源的消耗能力也在逐步提高,能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能源成为影响国民经济的重要行业。煤矿即是其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煤矿的开采技术在矿产的发展中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但是由于煤田地质条件、水文环境、外部压力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矿井向煤层的深处推进,其会受到岩溶含水层的巨大压力,底板出现突水情况。矿井出现突水后,会给煤矿开采的安全管理带来许多隐患,并会直接导致矿井的产量降低,甚至导致矿井报废,治理断层突水问题是该行业的重大技术课题。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注浆法回收断层防水煤柱以其操作简单、安全性高、可靠性良好、技术先进、效果良好等诸多优点,而受到了较多的关注,成为发展前景广阔的施工工艺。

1 断层的分类

断层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果以断层在上下盘对应移动的不同方向为标准,可以将断层分为不同的类型,即正断层、逆断层、平断层,各种类型断层的形式均有较大差异,具体分析如下:

①平断层。平断层是指某断面层较为挺拔,几乎成为直立状,而两侧的断层盘随着该断层的方向进行水平运动。

②逆断层。逆断层有一定的倾斜角,按照倾角的大小有可以细分为不同的类型,倾角大于45°时,为冲断层;当倾角在45°~25°之间时,为逆掩断层;当倾角在小于25°时,则为辗掩断层。如果将断层的导水性作为分类标准,则可以将断层分为导水断层及不导水断层。如果以断层的力学特性作为标准,则可以将其分为张开型断层和闭合型断层两大类。

2 断层突水的原因

2.1 内部因素分析

断层的地质特征、性能及周围地质环境对其导水性有着直接的影响,包括断层带周边岩体的富水率及其周边的含水岩层的岩性碎裂及裂缝发育情况、隔水层的厚度等,具体内容如下:

①断层带周边岩体的富水率。该因素不仅为突水提供了水源,也决定了水量的大小。

②含水岩层的岩性碎裂及裂缝发育情况。岩体的裂缝为突水的出现提供了物质基础及流动通道。

③隔水层的厚度。隔水层的厚度越大,隔水效果越好,反之则越差。

④断层落差及倾角。断层的落差及倾角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隔水层的厚度,使之厚度不均匀,直接影响到煤矿开采的工作面及地层与含水层的接触程度。许多中小型断层,在平面方向及垂直方向上,厚度的波动较大,断层的倾角也会随之出现波动。

2.2 外部因素分析

除了上述内部因素意外,断层受到的外部因素影响则是其出现突水的直接动力,该外部因素主要包括两方面,即为煤柱规格和裂隙结构面状态,具体内容如下:

①煤柱规格。矿山自身会产生巨大的压力,在其的重压之下,能够使留置在断层内的保护煤柱断裂、破碎。而承压水正是通过该类断层的破碎或者断裂的部位,而渗透至工作面。因此,将保护煤柱设置一定的规格,使之能够足够承受山体的外部压力。该方法缺陷在于需要消耗较多的煤炭资源。

②裂隙结构面状态。煤层底板隔水层中的裂隙具有一定的特性,如分布无序、交错无度等,使岩体无法保持其完整性,并直接影响到其强度。煤层经过一定的挖掘、开采,以及支撑压力和静水压力的影响,会扩大岩体的裂隙结构面,而衍生出更多的裂隙或将原裂隙激活,各个裂隙之间可能相互连通,形成范围较大或者较为通畅的渗水通道。如果存在大量裂隙的结构面是连接到五灰含水层,承压水即会通过裂隙通道直接从底板渗透至工作面,形成突水。采煤区的底板与五灰含水层存在一定的间距,且五灰含水层的含水量也决定了突水的严重性,降低五灰含水层的含水量能够提高隔水层的厚度,保障安全生产。

3 断层带的注浆加固技术

3.1 技术原理

断层带的注浆加固技术即是先在断层带周围的岩体上钻孔,再将浆液注入该岩体内,将灰岩及周围岩体额岩溶裂隙进行大量的填充,并堵住裂隙,封死突水水源流动的通道及防止其自由移动,降低含水层的富水性,且能够使煤层底板隔水层强度提高,保证采煤矿井的施工安全。该施工原理的主要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

①将五灰含水层中注入浆液,该浆液会顺着岩溶中的裂隙不断的延伸到各个部位,并不断硬化、结节,将裂隙封死,达到将灰岩中的水分置换出来。

②在注浆时,需要给予浆液一定的压力才能使浆液沿着五灰水的通道进行移动,扩散达到一定的范围,将裂隙缩小或者直接封堵,降低五灰水对断裂带的水分供应量。

③注浆在巨大的压力下,通过薄灰裂隙,将隔水层中的导水裂隙安全封闭,胶结后,提高隔水层的强度。因此,应用注浆加固技术,能够有效的改善五灰岩层的富水性,封闭裂隙并提高其强度,控制五灰水及其他含水层出现突水现象。

3.2 施工工艺及流程

先在地面设置注浆站,制作出足量的浆液,并利用井下注浆管路将注浆置入井下,并在井上对于注浆压力进行有效的控制。注浆的方式一般选择为连续注浆,是注浆量达到最大值,尽量扩大注浆的活动范围,并达到最大限度填充裂隙的目的。如果巷道出现漏浆、跑浆的现象,则可以选择间歇注浆的方式,间隔的时间一般为4~7 h。注浆材料一般选择FCL-C浆液,封闭空口时应使用水泥单浆液,提高封口的强度及密封性。在泵量上,需要先在钻孔后考察岩溶裂隙的发育情况、终孔的位置、实际涌水量等,设置泵量、泵压等参数。当裂隙发育较为成熟,则需要设置为全泵量;如果裂隙发育不佳时,设置为中泵量;注浆完毕后封孔,应设置为小泵量,孔口压力为水压的3倍左右,并持续20 min。施工的一般流程为注浆施工前需要先进行20 min左右的防水处理,控制水量,使之能够带出孔内的岩粉。检查并测试施工设备及注浆管路,试验压力一般选择是注浆压力峰值的1.5倍。如果岩体存在溶洞,则制作浆液是,应提高浆液的浓度;如果没有,则可以降低浆液的浓度。设置好压力泵的各项参数,并选择合理的注浆方式。当注浆达程度达到一定的程度后,需向钻孔内注入一定量的清水,清洁管路,并闭合注浆孔的水门,8 h后,开启水门,检测是否还存在涌水现象。

3.3 断层防水煤柱安全回采技术

在断层防水煤柱回采的过程中,需要实施一系列措施,以保障回采的安全性,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种:

①减低工作面来压大小。先在工作面打好一定量的放顶眼,在工作面推出一定距离后,开始人工放顶。在工作面的推进过程中根据顶板冒落的程度,决定放顶方式及范围,以减少工作面首次来压及周期性来压阶段的来压强度,有效的控制矿压对于工作面底板的影响。

②施工检查。在工作面来压之前,需检验孔截门打开,可以通过泄水的方式减少压力,且能够防止承压水在矿井压力的影响下,穿透工作地板脆弱的裂隙而涌出来。

③提高推进度。在采矿区扩建车场,增加电机车数量,提高运输能力,并强化现场管理,提高工作面的推进度。

参考文献:

[1] 彭文庆,王卫军,李青锋.不同断层倾角条件下防水煤柱合理宽度的研究[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09,(2):179-182.

[2] 杜忠江.缩小断层防水煤柱的研究与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1):213.

第7篇:基层税收范文

【关键词】水稳碎石;干缩裂缝;问题成因;防治措施

0 引言

随着我国公路交通运输面临压力的增大,在公路修建过程中采用稳定性能高、材料刚度大的基层铺设材料成为了行业建筑单位的共识。水泥稳定碎石基层作为目前主流的基层材料,很大程度上符合了公路建设要求。但是由于该材料自身性质的原因,在后期使用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收缩裂缝问题。这些裂缝虽然不会直接对整个公路使用造成困扰,但是裂缝所带来的水分渗透、公路内部结构粘结度下降、混凝土强度降低等问题会间接的影响道路使用安全,因此,相关部分要重视水稳碎石基层收缩裂缝问题,并有针对性的采用解决防治措施,保证道路安全。

1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收缩裂缝的产生原因

1.1 干缩裂缝

顾名思义,干缩裂缝的产生原因就是水泥稳定碎石直接接触外界干燥环境,导致基层水分大量流失,混凝土结构失水紧缩导致结构变形。水泥稳定碎石在铺设和浇筑时,将各种物料按照规定比例混合,工程中使用的水泥越多,则需要的水分相应增加。除此之外,施工物料中的细料比例越大,整个集料所含水分也就越高。通过多方面的共同作用,在水泥稳定碎石基层铺设时,内部水分综合含量过高,在这种情况下建设完工的公路工程,在后期水含量降低后就极易出现干缩裂缝问题。

1.2 温缩裂缝

水泥稳定碎石的各掺配物料中,水泥成分约占总物料的10%左右,这些混合物料在硬化过程中会释放出大量的热能,由于缺乏有效的散热途径,导致混合物料的散热缓慢,温度逐渐升高,进而使得整体体积膨胀。与此同时,公路路面受到外界温度的影响,气温降低,形成内外温差,导致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内外收缩程度不一致,当温差达到一定程度,就可发现明显的温缩裂缝现象。

1.3 网状裂缝

此种现象即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龟裂”,其成因大多是由于外来作用力的影响,导致原有的内部结构变形,从而出现由内而外的不规则裂缝现象。由于裂缝贯穿于整个水稳碎石基层,所以一旦遇到连续降雨天气,雨水或路面积水就会从裂缝流入基层内部,导致路基下沉,严重情况下还会引起翻浆现象。在水分渗透的初期出现不规则的表面裂缝,随着后期水分的蒸发,这些不规则裂缝逐渐扩大,形成网状,并伴有下沉和塌陷现象。

1.4 纵向裂缝

纵向裂缝的出现多是由于施工过程中人为控制不当引起的。在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施工前期,如果对混凝土的掺配比例不合理,导致水泥比例过高或高低,都会使得基层的稳定性能出现偏差。局部土基的压实效果不达标、碾压顺序不合规范都会给纵向裂缝的出现留下隐患。此外,工程施工管理不到位,监管制度不健全,没有及时发现裂缝的分布情况,也会导致纵向裂缝扩大化。

2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收缩裂缝的防治措施

2.1 选用优质施工材料

2.1.1 水泥的选择与标准

在基层建设所需的所有原材料中,水泥虽然所占比例不大,但是作用却是非常重要的,在选择过程中,首先要注意水泥种类的恰当挑选。种类不一的水泥其收缩性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说,煤灰水泥的收缩性要高于硅酸盐水泥,另外,水泥标号也能反映出水泥收缩性的大小。如果没有特殊要求,在普通的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过程中,选用33的硅酸盐水泥即可满足施工标准。除此之外,要注意水泥的湿抗折强度。抗折强度越大的水泥,其混合材料的抗拉能力和抗弯能力也就越强,在后期使用过程中也就不容易出现温缩裂缝问题。最后,由于整个道路修建过程需要用到大量的水泥,为了保证足够的水泥供应量和及时获取程度,通常要一次性采购大量水泥,这就需要做好水泥的高标准保持。水泥保存工作不到位,就容易出现水泥潮湿板结现象,严重影响了水泥的质量。所以,做好水泥的贮藏工作,保证环境的干燥、阴凉、防止阳光直射等,最大限度的保证水泥质量。

2.1.2 严格控制集料质量,保证集料有效成分

做好集料控制工作,保证集料内部细料的有效含量是实现基层高质量施工的基本前提。通过提高细料的塑性指数,以此降低水泥稳定碎石中的粘性成分含量,防止由于粘性成分过多导致基层抗压强度减弱。在确定细料含量时,可以采用0.08m孔径的筛网进行物料筛选,并且保证杂质含量不超过5%。另外,细土要尽可能选择塑性指数相对较低的,以不超过4为佳。

2.2 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

2.2.1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含水率控制

水泥稳定碎石主要是由水泥和一些集料在搅拌后水化凝结硬化组合成的产物,水量的控制对于压实度和基层变形有着直接的影响。如果含水量少,在碾压的过程中很难压实,含水量多的话,碾压时粘轮,基层表面的水分散发得快,产生的裂缝就多。其含水量一定要经过试验的配合来确定,而且还要根据气温的变化来进行做相应的调整,温度高的话含水量要比最佳含水量高l%左右,温度低的话,含水量要比最佳含水量低l%左右,以摊铺碾压时能否达到最佳含水量为准。

2.2.2 混合物料的搅拌控制

泥稳定碎石的混合料一定要经过试验的配比来确定,同时在搅拌的时候要用足够的时间搅拌均匀,否则会出现粗细料集中、离析等现象。再次就是混合料的摊铺与碾压。混合料的摊铺与碾压在施工的过程中,为了减少离析现象,在摊铺后要马上碾压,减少从加水搅拌到完成碾压的实践。若是碾压不够及时的话,水泥会产生凝结现象,影响压实度,同时混合料的抗裂性能也会降低。

2.2.3 基层的养生

在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的过程中,水泥与水的水化反应中水份的消失影响了凝结硬化后产生的强度,在气温高的时候,基层表面的水分蒸发的就快,这样就会产生裂纹。在基层铺设完工之后,还要做好相应的保护工作,铺设塑料薄膜是一种有效的养护手段,养护时间要保证在十天左右,同时要注意基层表面的湿润程度,如果出现大片干燥区域,要及时进行洒水工作。

2.2.4 强化施工现场控制

在实际施工时,施工现场经常存在物料摆放杂乱、障碍物数量较多等问题,给水稳碎石基层材料的压实工作带来了一定困难,尤其是在进行整体压实工作时,大型的压路机很难发挥功效,一定程度上拖延了施工工期。所以,现场施工人员要做好场地的清理工作,对于废弃的建筑用材要及时的清理,一方面能够保证各种作业机械设备的正常通行,同时也实现了废弃物料的合理化利用。

2.3 后期养护控制

在完成对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过程质量控制后,还要加强基层的保湿工作。当气温过高时,水泥中的水分快速蒸发,使得水泥过快的凝结硬化,导致路面出现裂缝。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铺设草袋或塑料薄膜的方式,覆盖需要养护的路段,一方面能防止阳光直射,有效降低了水分的快速蒸发;另一方面,塑料薄膜还能起到凝结水蒸气,湿润基层的效果。此外,如果外部环境温度过低,还要注意进行相应的基层保温工作。

【参考文献】

[1]仇群钻,丁一飞,郭龙.路面基层水泥稳定碎石试样制作与现场检测[J].湖南交通科技,2013,4:66-67.

第8篇:基层税收范文

关键词:水泥-泡沫沥青半柔性混合料;应力吸收层;反射裂缝;旧水泥混凝土加铺

1 引言

近年来,我国许多地区都将面临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改造成沥青路面的任务,即“白改黑”,部分水泥路面进行“白改黑”过程中,常常遇到在穿镇路段无法进行碎石化施工,否则会对公路附近房屋等构造物产生影响;同时有些水泥路面损坏较少,仍有很高的强度,将其拆除或碎石化会造成一定的浪费。因此,在旧水泥混凝土面层上加铺沥青混凝土层是改善路面使用性能和提高承载能力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但在水泥混凝土路面与沥青面层之间应增设半柔性基层,以减少反射裂缝。较厚的半柔性基层,一方面可以减少旧路面结构的温度变化,降低接缝处沥青加铺层的温度拉(弯拉)应力;另一方面可以增加路面结构的弯曲刚度,降低接缝处的弯沉及弯沉差,减少加铺层的剪切应力。

1技术原理

本文在常用泡沫沥青冷再生技术的基础上,研发了水泥-泡沫沥青新型半柔性材料,是通过增加骨料、细料以及水泥的含量,使得骨料形成一定骨架结构,使其可以具有较好的抗剪性能与抗压性能,同时使增加的水泥及细料与沥青可以形成更多的胶浆,来填充骨架结构形成的空隙,使其可以具有较好的密实性与水稳性能,通过与两种常用泡沫沥青混合料来进行对比试验,发现其具有良好的密实性和水稳性能,较好的抗拉性能,较高的抗压强度以及较高的抗剪强度,并对材料的设计方法进行了研究。最后,在系统全面对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现有状况调查与评价的基础上,采用三维有限元力学分析模型,分析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面层结构的影响因素,得出加铺设计范围值,再依托湖州市国道318南浔段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改造铺筑试验路,对其试验路施工进行质量控制与检测,发现其可有效防止雨水下渗,提高路面水稳性能,同时能获得较高承载性与较高韧性,有效吸收应力,可较好地缓解反射裂缝的出现,取得了成功应用,最终形成了旧水泥路面加铺水泥-泡沫沥青半柔性应力吸收层技术。

2 工程应用

2.1工程概况

本文依托国道318南浔段(桩号K127+675至K127+795的右幅两车道和左幅两车道)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面层改造工程,于2011年10月铺筑水泥-泡沫沥青半柔性材料作为应力吸收层的试验路。

318国南浔段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设计标准为一级公路,双向六车道,设计速度80公里/h,路基全宽32m。其中,原水泥路面结构为:30cm水泥混凝土面层+30cm粉煤灰三渣基层+15cm砾石垫层。

2.2材料设计

2.2.1混合料

2.2.1.1 级配

本文在常用泡沫沥青冷再生技术的基础上,对水泥-泡沫沥青半柔性混合料物理力学性能和混合料设计进行了试验研究,并得出水泥-泡沫沥青半柔性混合料级配范围,如表1所示。

由图1可见,试验路段1~4的压实度检测结果表明,其压实度均能满足大于等于98%的要求,这是由于混合料中水泥-泡沫沥青形成的胶浆,可以更好发挥胶结料的作用,较好填充骨料间的空隙,形成较的地密实结构,进而使得半柔性材料应力吸收层具有了较好的压实度,获得了良好的密实性。其中,相比同一车道的试验路段,添加了2.2%水泥的路段2和3的压实效果更好,压实度分别达到了99.1%和99.5%。

2.4.2 25℃劈裂强度

对半柔性应力吸收层混合料进行25℃劈裂强度检测,试验结果见图2。

由图2可见,试验路段1~4的25℃劈裂强度检测结果均满足了强度要求,这是由于半柔性混合料中适当增加的细料与水泥,能与沥青形成更多的沥青胶浆,可较好粘结互相嵌挤骨料的缘故,进而半柔性材料可以具有较好的抗拉性能,提高了路面的抗拉性能,达到了缓解反射裂缝的目的。

2.4.3 25℃干湿劈裂强度比

对半柔性应力吸收层混合料进行25℃干湿劈裂强度比检测,结果见图3所示。

由图3可见,试验路段1~4的25℃干湿劈裂强度比检测结果均满足了要求,这是由于半柔性混合料,其适当增加的细料和水泥,已经较好填充骨料空隙的缘故,进而使其能够获得的较好的水稳性能,进而半柔性应力吸收层具有了较好的水稳性能,可有效防止雨水下渗,提高了整个加铺路面的水稳性能。同时,相比同一车道的试验路段,添加了2.2%水泥的路段2和3的25℃干湿劈裂强度比检测结果更好,分别达到了89%和87%,这说明适当增加的水泥用量可以更好增强材料的水稳定性。

2.4.4 马歇尔稳定度

对半柔性应力吸收层混合料进行马歇尔稳定度检测,结果见图4所示。

由图4可见,试验路段1~4的马歇尔稳定度检测结果均满足要求,但相比于低水泥用量下的半柔性材料,掺加2.2%水泥用量的半柔性材料的路段2和3的检测结果相对较高,这是由于其适当增加的水泥,使其活性得到充分体现,起到了明显的胶结料作用的缘故,进而在与沥青的交互作用下,混合料的刚度得到明显提升,进而会提升了半柔性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能,在掺加2.2%水泥用量下,其可以具有较好的高温稳定性能,因此,适当增加水泥用量,可以使其应力吸收层具有较好高温稳定性能。

2.4.5 20℃无侧限抗压模量

试验路采用顶面法对半柔性应力吸收层混合料进行20℃无侧限抗压模量检测,结果见图5所示。

由图5可见,试验路段1~4的20℃无侧限抗压模量检测结果,均在900~1300MPa之间,达到了半柔性材料的性能要求。这说明半柔性混合料可以具有较好的韧性特点,这是由于半柔性混合料,由于其有相对较多的沥青和水泥,使其刚性和柔性得到了充分体现,起到了明显的胶结料作用的缘故,进而在水泥与沥青的交互作用下,使其混合料具有了半柔性材料的特性。同时,相比低水泥用量,但当水泥含量进一步增加,其模量值可能超过半刚性基层材料,最终使其半柔性的特征丧失,因此,应合理控制水泥的用量,以使得这种半柔性混合料能够获得理想的刚性和韧性,从而到达了缓解路面反射裂缝的目的。

2.4.6 冻融劈裂强度比

对半柔性应力吸收层混合料进行冻融劈裂强度比检测,结果见图6所示。

由图6可见,试验路段1~4的冻融劈裂强度比检测结果均在70%之上,满足设计要求。这说明半柔性混合料可以具有较好的低温稳定性能。但相比掺加了1.8%水泥同一路段的半柔性材料,掺加了2.2%水泥的路段2和3的冻融劈裂强度比检测结果较低,这是说明在随着水泥用量下增加同时,其低温稳定性能会下降响,因此,在适当增加水泥用量,在使得这种半柔性混合料能够获得理想的刚性和韧性的同时,也应该合理控制水泥的用量,以提高路面的低温稳定性能,增加路面防反射裂缝的能力。

2.4.7 弯沉

为了评价试验路各路段的承载能力,在半柔性应力吸收层施工完毕后7天对试验路段半柔性应力吸收层顶面进行了弯沉检测。选用5.4m贝克曼梁式弯沉仪测定,由汽车后轮轴载l00KN的标准轴载进行量测,根据事先标记,将汽车后轮接地点中心靠近相邻两块板横缝边缘,且沿前进方向左后轮靠近板的纵向缝附近,贝克曼梁的测头端置于两轮间靠近横缝的边缘。沿着行车方向,左后轮所测为板角弯沉,右后轮所测为板边弯沉,结果见图7所示。

由图7可见,试验路段1~4的弯沉检测结果,最大值为0.28mm,最小值为0.08mm。这是由于半柔性混合料,通过增加适当的骨料,能够形成一定骨架结构,具有较高的承载强度。

3结论

本文阐述了旧水泥路面加铺水泥-泡沫沥青半柔性应力吸收层的技术原理,并结合工程应用,介绍了结构设计方案、材料设计方法以及施工技术中的质量检测结果。从试验路的检测结果来看,旧水泥路面加铺半柔性应力吸收层的技术,到达了较为满意的效果,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拾方治,吕伟民.泡沫沥青混合料的特性.中外公路,2003(3):94・97.

[2]周富杰.防治反射裂缝的措施及其分析.同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8.5.

[3]陈拴发.马立军等.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层结构研究.研究报告,2004.12.

[4]廖卫东.基于应力吸收层的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加铺层结构与材料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6.

[5]沈金安.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

第9篇:基层税收范文

[关键词]公路工程 应力吸收层 热拌料 拌制 运输 摊铺 压实 应力集中

中图分类号:TS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4-0088-01应力吸收层设置于半刚性基层与水泥混凝土路面板之间,一般来说起应力吸收、隔离、防水和封水以及防止反射裂缝等作用。水泥混凝土路面板和半刚性基层之间设置的应力吸收层,具有集料细、矿粉用量大、油石比大、空隙率小、饱和度大等特点,一般采用砂粒式或细粒式的密级配沥青混合料。

一、施工准备

1、铺筑应力吸收层前,应检查基层的质量,不符合要求的不得铺筑应力吸收层。

2、基层必须彻底清扫干净,对有破损的情况进行处理。

3、沥青加工及沥青混合料施工温度应根据沥青标号、粘度及气候条件确定。

二、混合料的拌制

1、沥青混合料宜在沥青拌和厂(场、站)采用拌和机械拌制。

2、拌和厂与工地现场距离应充分考虑交通堵塞的可能,确保混合料的温度下降不超过要求。

3、各种集料必须分隔贮存,细集料应设防雨顶棚,料场及场内道路应作硬化处理,严禁泥土污染集料。

4、沥青混合料应采用间歇式拌和机,间歇式拌和机应符合下列要求:

1)总拌和能力满足施工进度要求。拌和机除尘设备完好,能达到环保要求。

2)冷料仓的数量满足配合比需要,通常为4-5个。

5、集料进场宜在料堆顶部平台卸料,经推土机推平后,铲运机从底部按顺序竖直装料,减小集料离析。

6、沥青混合料的生产温度应符合相应的要求,烘干集料的残余含水量不得大于1%。每天开始几盘集料应提高加热温度,并干拌几锅集料废弃,再正式加沥青拌和混合料。

7、经一级除尘部分可直接回收使用,二级除尘部分可进入回收粉仓使用(或废弃),对因除尘造成的粉料损失应补充等量的新矿粉。

8、沥青混合料拌和时间根据具体情况经试拌确定,以沥青均匀裹覆集料为度。间歇式拌和机每盘的生产周期不宜少于45s(其中干拌时间不少于5-10s)。

9、间隙式拌和机宜备有保温性能好的成品储料仓,贮存过程中混合料温降不得大于10℃、且不能有沥青滴漏,YF型沥青混合料的贮存时间不得超过72h。

三、混合料的运输

1、热拌沥青混合料宜采用运料车运输,但不得超载运输,或急刹车、急弯掉头;运料车的运力应稍有富余,施工过程中摊辅机前方应有运料车等候。

2、运料车每次使用前后必须清扫干净,在车厢板上涂一薄层防止沥青粘结的隔离剂或防粘剂,但不得有余液积聚在车厢底部。

从拌和机向运料车上装料时,应多次挪动汽车位置,平衡装料,以减少混合料离析。运料车运输混合料宜用苫布覆盖保温、防雨、防污染。

3、运料车进入摊铺现场时,轮胎上不得沾有泥土等可能污染路面的脏物,否则宜设水池洗净轮胎后进入工程现场;若沥青混合料不符合施工温度要求,或已经结成团块、已遭雨淋的不得铺筑。

4、摊铺过程中运料车应在摊辅机前100mm-300mm处停住,空挡等候,由摊辅机推动前进开始缓缓卸料,避免撞击摊辅机;运料车每次卸料必须倒净,如有剩余,应及时清除,防止硬结。

四、混合料的摊铺

1、热拌沥青混合料宣采用沥青摊铺机摊铺,摊辅机的受料斗应涂刷薄层隔离剂或防粘结剂。

2、摊铺机开工前应提前0.5-1h预热,熨平板不低于100℃。

铺筑过程中应选择熨平板的振捣或夯锤压实装置具有适宜的振动频率和振幅,以提高沥青混合料的初始压实度。熨平板加宽连接应仔细调节至摊铺的混合料没有明显的离析痕迹。

3、摊铺机必须缓慢、均匀、连续不间断地摊铺,不得随意变换速度或中途停顿,以提高平整度。

摊铺速度宜控制在2-6m/min的范围内。当发现混合料出现明显的离析、波浪、裂缝、拖痕时,应分析原因,予以消除。

4、沥青混合料的松铺系数应根据试铺试压确定,摊铺过程中应随时检查摊铺层厚度及路拱、横坡。

5、摊铺机的螺旋布料器应相应于摊铺速度调整到保持一个稳定的速度均衡地转动,两侧应保持有不少于送料器2/3高度的混合料,以减少在摊铺过程中混合料的离析。

6、用机械摊铺的混合料,不宜用人工反复修整。

当不得不由人工作局部找补或更换混合料时,需仔细进行,特别严重的缺陷应整层铲除。

7、在路面狭窄部分和小规模工程不能采用摊铺机铺筑时可用人工摊铺混合料。

五、混合料的压实及成型

1、沥青混合料施工应配备足够数量的压路机,选择合理的压路机组合方式及碾压方式,以达到最佳碾压效果。施工气温低、风大、碾压层薄时,压路机数量应适当增加。

2、碾压分初压、复压和终压。初压后应检查平整度、路拱,有严重缺陷时进行修整乃至返工,复压应紧跟在初压后进行。

3、压路机应以慢而均匀的速度碾压,压路机的碾压速度应符合相应的规定;由于应力吸收层较薄,压路机的碾压路线及碾压方向不应突然改变而导致沥青混合料推移。

4、压路机的碾压温度应符合相应要求,并根据混合料种类、压路机、气温、层厚等情况经试压确定。

在不产生严重推移和裂缝的前提下,初压、复压、终压都应在尽可能高的温度下进行。同时不得在低温状况下作反复碾压,使石料棱角磨损、压碎,破坏集料嵌挤。

5、沥青混合料的初压应符合下列要求:初压应在紧跟摊铺机后碾压,并保持较短的初压区长度,以尽快使表面压实,减少热量散失。

通常宜采用钢轮压路机静压1-2遍。碾压时应将压路机的驱动轮面向摊铺机,从外侧向中心碾压,在超高路段则由低向高碾压,在坡道上应将驱动轮从低处向高处碾压。初压后应检查平整度、路拱,有严重缺陷时进行修整乃至返工。

6、复压应紧跟在初压后进行,并应符合下列要求:复压应紧跟在初压后开始,且不得随意停顿。

压路机碾压段的总长度应尽量缩短,通常不超过60-80m。采用不同型号的压路机组合碾压时宜安排每一台压路机作全幅碾压,防止不同部位的压实度不均匀。

7、终压应紧接在复压后进行,如经复压后已无明显轮迹时可免去终压;终压可选用双轮钢筒式压路机或关闭振动的振动压路机碾压1-2遍,至无明显轮迹为止。

8、碾压轮在碾压过程中应保持清洁,有沥青混合料沾轮应立即清除。

对钢轮可涂刷隔离剂或防粘结剂,但严禁刷柴油。当采用向碾压轮喷水(可添加少量表面活性剂)的方式时,必须严格控制喷水量且成雾状,不得漫流,以防混合料降温过快。轮胎压路机开始碾压阶段,可适当烘烤、涂刷少量隔离剂或防粘结剂,也可少量喷水,并先到高温区碾压使轮胎尽快升温,之后停止洒水。轮胎压路机轮胎宜加设围裙保温。

9、压路机不得在未碾压成型路段上转向、调头、加水或停留;在当天成型的路面上,不得停放各种机械设备或车辆,不得散落矿料、油料等杂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