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射频消融术范文

射频消融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射频消融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射频消融术范文

1.什么是射频消融术

射频消融治疗肿瘤的技术是一种微创肿瘤原位治疗技术,借助于超声或CT等影像技术定位,引导电极针直接插入肿瘤内,当电子发生器产生射频电流时,通过电极针使周围组织产生高速离子振动和摩擦,继而转化为热能,使病灶局部产生高温、干燥,最终使肿瘤组织凝固坏死,达到灭活目的。

2.射频消融术治疗肝癌适应症有哪些?

有外科手术指征,但病人拒绝手术的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患者;或不能耐受开腹手术的早期肝癌和高龄肝癌患者;局部晚期和肝转移癌患者的减瘤治疗,开腹手术时发现肿瘤不能切除时,部分病例可于手术中进行肿瘤射频消融作为补救措施。

实施肝癌射频消融治疗的途径有开腹术中肝癌射频、腹腔镜下肝癌射频以及经皮肝癌射频消融治疗等几种。

3.射频消融术与外科手术相比有哪些优点?

射频消融术能使患者免除开刀之苦,与传统治疗相比具有疗效高、创伤小、痛苦小、恢复快、无后遗症、风险低、适应症广等优点。

4.穿刺时会不会引起癌细胞转移?

不必担心,有的患者担心对肿瘤穿刺后,在拔针过程中会把癌细胞带出来,造成针道转移。其实,射频消融治疗的针道消融技术是在肿瘤消融治疗过程中对针道一直进行高温消融,可避免针道转移。

5.高龄患者能否接受治疗?

射频消融是一种微创治疗,并非传统手术,无放、化疗的毒副作用。因此适合不能耐受手术及放、化疗的老年患者,目前治疗的患者中最大年龄是94岁。

6.晚期肝癌还有治疗价值吗?

晚期肺癌是全身性疾病,应采取综合治疗,可以用射频消融把可见的肿瘤一次性消融灭活,同时进行全身药物治疗,把体内其他潜在的癌细胞消灭。

7.有其他慢性病能做射频消融术吗?

射频消融治疗对身体损伤和影响较小,患有心脏病、慢性肺病、糖尿病和心肺功能不全的患者可以耐受射频消融治疗。

8.哪些肝癌患者可采用射频消融术呢?

主要是用于不适宜手术切除的患者。具体来讲比如有的患者肿瘤位置长得非常不好(肝门部、靠近大血管、位于两叶),手术切除困难。有的患者已经做过肝癌手术,但是术后又有复发,不能反复手术。有的患者年龄较大,有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病,不能耐受手术治疗。

9.其他部位转移到肝的肿瘤,适合做射频消融术吗?

转移癌一般不合并肝硬化而且肝脏的功能都很好,适宜做射频消融术。射频消融术对于放疗和化疗没有效果的病人,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治疗效果,不会损伤人体(肝脏),治疗后还可以产生一种抗体,使病人的免疫力得到提高,防止肿瘤复发。射频消融术的治疗效果要优于放疗和化疗。

理想的治疗对象是:患者肝部只有一个病灶,而且病灶小于6厘米。或者患者肝部有多个病灶,病灶小于3-4厘米。越小的肿瘤治疗效果越好,甚至可以一次完全灭活。大的肿瘤也可以进行射频消融治疗,但是需要多次治疗,而且完全治愈的机会也减少了,只能达到姑息治疗的目的。

10.哪些患者不适合做射频消融治疗?

不适合做射频消融治疗的患者包括:巨大肿瘤、弥漫性肿瘤、门静脉有癌栓、肝外广泛转移、凝血功能障碍、活动性感染、白血球受到抑制(小于3000)等。

第2篇:射频消融术范文

【关键词】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成功率;复发率;并发症;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R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603-01

射频消融(RFCA)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治疗技术在临床开展越来越普及。我院近4 年RFCA治疗PSVT临床资料,提高RFCA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总结并进一步拓宽经验一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2008年9月- 2012年9月共对332例PSVT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后,经导管RFCA治疗。所有入选患者标准:反复发作PSVT并且药物无效;患者同意接受导管RFCA治疗;术前均停用药物5个半衰期。术前常规化验、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胸片、心脏超声、必要时冠脉造影及经食道心电生理等检查。

1.2 诊疗方法治疗方法

1.2.1 电生理检查;常规消毒、局部麻醉、穿刺,经右股静脉置入7极 和8F血管鞘并送入2或4极标测导管至高位右心房( HRA) 、希氏束( His) 和右心室( RV)和左侧锁骨下静脉置6F血管鞘并置入4或10 极导管至冠状静脉窦( CS)。同步记录HRA、CS、His、RV 心内电图和体表心电图。心内电生理检查:(1)首先予以程序期前刺激诱发出心动过速明确PSVT位置和类型。(2)对于AVNRT应进行S1S2程序刺激, 判断有无房室结双径路的跳跃或诱发AVNRT特征。(3)对显性旁路通过冠状窦电极标测的旁路位置, 完成心内的电生理检查。

1.2.2 治疗过程;1, AVNRT 下位法消融慢径路:首先确定房室( AVN)双径和AVNRT 诱发区,沿8 F 鞘送入大头消融电极,标测His后大头电极在降于His与cs口中下1 /3 处标测到小A 大V 波,A 波≤1/4 ―1/10V 波,A 波碎裂,无H 波,且大头导管的A 波比希氏束晚至少20 ms准确定位,靶点图稳定后开始放电消融。2, AVRT标测和消融方法:左侧旁道则根据CS电极标测初步确定旁道大致部位,植入大头消融电极至二尖瓣环下细标测后消融旁道,右侧旁道经股静脉插管至三尖瓣环房侧标测消融,间隔旁道在房室环的右心房或左心室侧标测消融。术后口服阿司匹林300 mg,持续3 月。 穿刺股动脉者,术后低分子肝素 5000UQ12 h 使用 5 d。

1.2.3 消融成功标准为: 1房室结A-H跳跃现象消失, 未能诱发AVNRT。2各种刺激不能诱发AVRT,心室起搏下呈室房分离或文氏型室房传导隐匿性旁道逆传,不能诱发PSVT。3室房分离或逆传A 波在先,体表心电图预激Delta波消失。 4随访半年以上不能诱发PSVT [1]。

1.3 统计数据来源于病历、手术登记本的记录、介入手术记录、电生理仪记录的资料及病例回访资料。

2 结果

2.1 RFCA 治疗332 例PSVT患者,治疗成功329占99%,一次治疗成功325例占97.9%,失败3例占0.9%, 复发4例占1.2% ,严重并发症5例占1.8%。

2.1.1 所有AVNRT 接受慢径消融共183 例,2例慢快型AVNRT标测到小A 大V 波,始终存有H 波,且大头导管的A 波与希氏束时间相同,尝试消融慢径10 s 内出现快交界区心律>150次后停止消融.消融成功率98.9%。

2.1.2 旁道消融结果: AVNRT149例旁道一次消融总成功96.6%( 144/ 149)。其中右侧旁道1 例、左右侧双旁道2例的患者于术后复发,再次消融成功。1例右侧间隔旁道并AVRT 第一次射频消融失败, 第二次射频消融成功。左侧心室外膜旁道1 例未能消融成功。

2.2 RFCA 的并发症5例患者:3例AVNRT 患者出现房室传导阻,其中2例术中均发生过一过性Ⅰ度房室传导阻滞,术中立即予地塞米松10~20 mg静脉注射后0. 5 h 内均恢复窦性心律,另1例Ⅱ度房室传导阻滞,因心率尚可患者无特殊不适,故未行心脏起搏器安置。1 股动脉穿刺部位出现假性动脉瘤,经局部压迫止血、加压包扎后消失。1 例发生左侧气胸,为锁骨下静脉穿刺损伤所致,未作特殊处理自行吸收。消融术中、后无心包填塞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出现。

3 讨论

RFCA是利用射频电流的热效应使局部心肌内膜心肌组织脱水-变性-坏死, 使自律性和传导性能均发生改变。从而达到破坏异常传导路径或异常病灶的目的[2]旁道消融成功的关键是PSVT精确的标测定位。本组患者右侧旁道的复发率高,分析原因右侧旁道难点是无消融参照物, 旁道位置较深消融大头电极贴靠不良,该部位血流量较大,致使局部温度低,故旁道未彻底阻断。对于右侧旁路标测应选用加硬导管,必要时应用Swartz鞘管,使其弯成倒U 型,倒贴在三尖瓣环房侧,增加消融电极的稳定性,能量30~50W,温度30~50度放电过程中大头电极稳定,手术可获成功。

RFCA根治AVNRT的并发症多为房室传导阻滞。本院共有3例患者出现房室传导阻滞。原因术中伤及快径所致, 经及时处理逐渐恢复窦性心律。AVNRT 术中采用间断消融,快速交界性心动过速出现立即停止放电,等待窦性心律恢复后再巩固消融,这样可以大大减少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Jentzer 等[3]的结果表明,交界区心动过速频率越快[(363±44) ms],越易发生房室传导阻滞。术后激素冲击治疗可帮助恢复传导的作用[4]。因此我们总结发生房室传导阻滞的征象: PR的间期延长,快交界性心律>150 次/min 和窦性心律时出现房室传导阻滞现象[5],术中出现房室传导阻滞者但如术后仍存在必须认真观察7 d,不能恢复且心室率较低,应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对于本例心外膜旁路,常规在左后间隔部标测无满意靶点试放电无效,心外膜旁道应外科手术治疗。本组1例股动脉穿刺部位假性动脉瘤,发现后再次加压包扎24h后,经下肢彩超证实股动脉假性动脉瘤消失。原因:为术后过早活动穿刺肢体,建议:对经股动脉穿刺的患者, 术后应卧床24h后再活动。

扎实的心脏电生理学基础,消融导管的准确定位[6]是RFCA 成功的前提,熟练的心导管技术及丰富的影像学知识是关键。只有这样使RFCA治疗PSVT具有安全、有效、简便经济实用的一线治疗手段,同时也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的根治性介入治疗技术。

参考文献:

[1] 蒋树中, 张毅刚, 李卫东, 等. 射频消融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508 例报告.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05, 9( 3) : 28.

[2] 胡大一,王乐信,丁燕生,等.射频消融术的临床应用.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2,20(3):207

[3] Jentzer JH,Goyal R,Williamson BD,et al. Analysis of junctional ectopy during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of the slow pathway in patients with atrionventricular nodal reentrant tcahycardia. Circulation,1994,90: 2820.

[4] 郝星刘西平射频消融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相关迟发性房室传导阻滞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电子版) 2011 年6 月第5 卷第12 期C . 5,No. 12

第3篇:射频消融术范文

答:根据我们目前的治疗经验,不受年龄限制,并发糖尿病、高血压的患者射频消融治疗房颤也不受限。

问:所有的房颤病人都要常规华法林抗凝吗?华法林的副作用较多,配伍禁忌也很多,能够长期应用吗?

答:按照美国心内科医师协会2004第七次抗栓和溶栓会议的建议:持续性房颤或阵发性房颤具有以下一项危险因素应视为脑卒中的高危患者:既往有脑卒中病史、短暂脑缺血发作、体循环血栓史,年龄>75岁,中至重度左室收缩功能不全和(或)充血性心力衰竭,高血压病,或糖尿病史。这些患者应采用华法林治疗。对于年龄在65~75岁的持续性或阵发性房颤患者,无其他危险因素,可应用华法林治疗,也可以选择阿司匹林(325毫克/天)治疗。对于年龄

问:78岁老年人VVI起搏器安置后,仍有房颤出现,反复心悸不适、乏力,间断起搏器工作,此种情况,是继续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加用抗凝剂,还是加用射频消融治疗。做一次房颤射频消融的价格是多少钱?

答:建议射频消融治疗。目前价格是6万~8万元左右。

问:每次电复律前都要常规静注安定吗?

答:为减少病人的紧张情绪,电复律前最好静脉应用短效镇静药物,使处于轻度麻醉状态。

问:射频消融与外科迷宫术治疗哪个好?

答:外科迷宫手术成功率较高,但创伤大;射频消融比较而言成功率略低,优点大家都明确。

问:房颤病人只有10%的有附壁血栓吗?抗凝治疗对机化的附壁血栓有效吗?新发房颤患者最短多长时间有附壁血栓形成,血栓形成后有多长时间老化或机化。机化的血栓怎么办?

答:非瓣膜病房颤血栓发生率为5%~6%,瓣膜病房颤在12%左右,抗凝治疗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预防新发血栓,但部分心房血栓病人长期抗凝治疗血栓可以消失,抗凝对机化血栓无效;新发房颤持续超过48~72小时血栓可能性明显增加。

问:67岁女患者,既往无心脏病史,2006年3月体检心电图示:频发室早三联律(二个正常一个异常)无症状,心率:80次/分,心脏彩超和颈A彩超正常,血脂略高,请问需要药物治疗吗?有必要做导管消融吗?

答:对于该室早而言,不需要药物治疗和导管消融治疗。

问:对房颤导管消融有禁忌证吗?风心、二狭、左房扩大,心功能3~4级的病人可以做消融吗?做了消融能不能改善心功能?

答:有禁忌,对于严重的心肺等器官功能不全者手术风险大。

问:房颤患者长期口服华法林的剂量和注意事项?如果没有三维构象设备如何开展房颤的射频消融,如何定位?

答:我们观察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患者中,平均维持剂量为3毫克,我国患者抗凝治疗经验性的将INR(为监测患者口服抗凝药物的一个指标)的目标值一般维持在2.0上下。华法林剂量的调整要根据INR偏离目标范围的大小和患者以前对华法令剂量调整的反应,大多数情况下华法林增减的剂量在5%~20%。华法林受饮食和药物相互作用的影响,几乎所有经肝脏细胞色素P450代谢的酶都与华法林有相互作用,加用或停用任何药物时时,应更密切监测INR,与华法令合用的药物中,最应引起重视的是阿司匹林和非甾体类抗炎药。

第4篇:射频消融术范文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28-0092-03

原发性肝癌是目前最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发生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大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是晚期,无法施行根治性手术切除[1,2]。射频消融具有安全、微创小、痛苦少、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3-6],我院2013年1~6月对拟行射频消融治疗的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明显降低患者围手术期的焦虑,提高了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并明显改善长期生存质量及预后,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1~6月间50例患者被纳入本研究,所有患者经肝穿刺活检,明确病理诊断为原发性肝癌,并经术前检查无法耐受手术或者已不能行根治性手术切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4例,给予常规治疗的同时,并成立经过统一规范化培训的护理人员组成的综合护理小组,对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和对照组(26例,给予对症治疗和常规护理);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肿瘤直径、肝功能Child评分方面无明显差异(表1),均无射频消融治疗禁忌证,初次治疗方式为射频消融,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射频消融方法

在B超指引下将消融针穿刺入肝癌瘤体内,根据肿瘤大小调整消融仪参数,进行消融,并注意保护周围血管及脏器。在射频消融术后1周内,采用增强CT或者超声造影进行检查,以确认治疗的效果。

1.3 综合护理干预方法

1.3.1 术前综合护理 (1)一般术前准备:嘱咐患者术前加强身体营养储备,适当增加热量及维生素的摄入,以免术后反应引起的营养不良;术前1天进行手术宣教,帮助练习床上大小便,并做好穿刺部位及腹股沟区的个人清洁卫生。(2)术前心理护理:负责综合护理的人员需与患者进行细致耐心的沟通,与患者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并取得患者充分信任。通过理解、安慰、鼓励、暗示等手段,全面细致地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从而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消除患者因患病住院而造成的无助感、孤独感和恐惧感,帮助患者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自制科普资料向患者介绍射频消融术的原理、疗效、安全性及术后注意事项,消除患者对射频消融术的排斥感。

1.3.2 术后综合护理 (1)术后一般护理:射频消融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有疼痛、发热、肺部感染、术后出血等。射频消融术后由于术中对肿瘤进行热消融引起肿瘤局部坏死变性,常引起不同程度的肝区疼痛和发热,需要给予口服止痛退热药物对症处理;射频消融术后常会引起胸腔积液及肺部感染,则需要静脉给予抗生素治疗;术后严密监测患者肝肾功能及水电解质平衡,射频消融过程流经消融部位的血液中红细胞被高温大量破坏,并释放出血红蛋白,进而造成血红蛋白尿,堵塞肾小管,可能造成肾功能衰竭,所以射频消融术后应常规进行扩容、碱化尿液及利尿等治疗,让尿量保持在2 000 mL/24 h。一旦发现患者发生血红蛋白尿时,护士就应该准确及时地将具体情况告知医生;嘱咐患者放松心情合理饮食,促进恢复,改善营养状况;术后出血是射频消融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严重者会导致休克甚至死亡,术中对针道消融止血,术后对穿刺点进行仔细加压包扎,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进行紧急处理。(2)术后心理护理:射频消融术后应做好充分的心理护理,消除患者对术后反应的恐惧,减少不必要的担心,促进术后恢复。

1.3.3 家庭、社会支持 依据家庭-社会治疗的理论,以整个家庭为干预治疗的对象[7],减轻患者及家庭成员心理负担,进一步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

1.4 观察指标

1.4.1 生活质量评估 采用中文版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9],共包括11项36个问题,包含健康总体自评(GH)、生殖功能(RP)、机体疼痛(BP)、生理功能(PF) 等4个生理健康维度(PCS)和精神健康(MH)、社会功能(SF)、活力(VT)、情感职能(RE)等4个心理健康维度(MCS)。每个维度的得分最高为100分,得分越高,则生存质量也越高。

1.4.2 负性不良情绪评估[10] 采用现代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项评分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对抑郁和焦虑等负性情绪进行评分。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射频消融术后生活质量的比较

经过综合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健康总体自评(GH)、生殖功能(RP)、机体疼痛(BP)、生理功能(PF)、精神健康(MH)、社会功能(SF)、活力(VT)和情感职能(RE)等各个维度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表2),表明观察组患者射频消融术后的生活质量较对照组得到了明显提高。

2.2 两组患者射频消融术前后负性情绪的比较

两组患者入院时HAMD评分无明显差异(t=0.0982,P=0.9222),经综合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术前2 h HAMD评分较同组入院时明显降低(t=11.7616,P=0.0000),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t=12.9950,P=0.0000)。两组患者入院时HAMA评分无明显差异(t=0.7738,P=0.4429),经综合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术前2 h HAMA 评分与同组入院时比较明显降低(t=14.0502,P=0.0000),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t=7.8184,P=0.0000)(表3)。

3 讨论

第5篇:射频消融术范文

关键词:射频消融术;护理;肿瘤

中图分类号:R473.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3-0199-01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接受射频消融术治疗的患者共64例,在这64例中,男54例,女10例,年龄区间在23~76岁之间。原发性肝癌有47例,后来发生性肝癌17例。肝功分级:A级50例,B14例,没有C级。手术时接受静脉麻醉和局部麻醉,B超检查肿瘤直径范围在1.4~10cm之间。接受治疗后均好转出院。

1.2 治疗方法

采用冷循环超能射频肿瘤治疗系。病人需左侧位躺于手术台,在病人后背安置电极片,电极线连接治疗仪,B超引导下选择穿刺点和入针方向。穿刺前消毒,对患者局部麻醉和静脉麻醉。入针时要尽量避开较大静脉分支,将针刺于肿瘤的中心,针尖达肿瘤的下界。针刺进后,将集束电极推出。治疗过程中用冷循环泵确保针夹恒温。治疗完成后,先关闭冷循环泵,随后调节输出功率,使针尖温度达到并维持于80℃以上持续数十秒,以使针道碳化止血并可防止针道肿瘤种植转移。[2]治疗后给患者注射1小时的抗菌素。

2 结果

定期检查病人肿瘤变化与肿瘤血清标记物,观察病人是否有并发症的发生。此次所选患者中无死亡。接受治疗后小肝癌病人阳性蛋白转阴并显著下降,有效率高达95%。病人中发热6例,有痛感2例,肠胃不适者4例,针对性治疗后都好转出院。本次研究在接受治疗后4年间对病人随访,发现肿瘤复发的概率为15.5%,一年内无死亡概率为96.8%,两年内存活率为71.5%。

3 护理

3.1 术前护理

(1)心理准备:大部分病人对于射频消融术缺乏认知,对此治疗方法不放心。医护人员应该结合病人各种情况,针对性的做好患者的心理工作。让患者对手术放心,对射频消融术有一定的认知,确保患者在接受治疗前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2)针对性准备:对于一些凝血功能较差,血蛋白含量低的病人,在术前应给予血浆和血蛋白的补充。(3)肠胃护理:接受治疗前应让患者空腹6小时到8小时,降低患者术后肠胃不良反应的发生。(4)静脉护理:为了将射频治疗的部位暴露出来,手术中病人要采取侧卧或抱头平卧的姿势,所以为确保手术顺利完成,应在病人左脚安置静脉留置针。

3.2 术后护理

(1)术后常规护理:手术完成后让患者平躺8小时,在此期间应观察病人身体的温度、呼吸是否异常、脉搏、血压、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在一定的时间内给患者翻身与按摩,确保患者舒适的状态。观察手术部位是否出现红肿,淤血等状况,及时更换患者手术部分的敷料。

(2)皮肤护理:在手术过程中,如果仪器操作出现差错,可能会使皮肤出现烧灼伤害。如果出现此类情况,应给患者消毒,在烧灼伤害的部位外擦治疗烫伤的外敷药物,覆盖无菌纱布,确保此部分不受潮湿,避免受到压迫。

(3)疼痛护理:肿瘤凝固坏死、肝部炎症等会引起病人的疼痛。大部分患者接受治疗后肝部胀痛,在大约4个小时候此症状会消失。患者可能会因为此情况对手术产生怀疑,护士人员应向患者讲明为何出现此情况。引导患者采取最舒适的躺卧姿势,如病人疼痛难忍,则应用止痛药处理。

(4)发热护理:肿瘤在治疗后会坏死,然后身体会将其吸收,此时患者身体温度会升高。此情况将维持6个小时左右,患者出现此类情况的温度上限约为38.5℃。本研究中出现上述情况6例,有两个患者维持2周左右。对这两例患者采取静脉疗法,嘱咐其注意食用水的补充。

(5)出血护理:接受治疗的患者中多因肝癌导致肝功差,凝血功能较弱,术后常出现出血状况。手术前应检查病人相应的肝部功能和血类特征,治疗后使用止血药,注意病人的相关情况。本研究中有病人腹内出现淤血,经过检查后采取相应肝部治疗后此情况消失。

(6)尿的检查:此治疗因高温会导致病人接受治疗后体内血红蛋白释放,从而出现此类尿。为防止此类情况引起肾部不适,应保证病人每小时有1ml的尿量。如果蛋白尿过少,应予以利尿处理。

(7)出院指导:病人出院时医护人员应予以相应的康复叮嘱。如果出现不良状况,应及时来医院做相应检查和治疗,规律食药,确保康复的正常进行。

4 讨论

射频消融术治疗逐渐在小肝癌治疗中占据主导地位与其高效、实用是分不开的。围术期的护理是提高PRFA疗效的重要因素。手术进行前对病人的心理指导,做好手术的准备工作。手术中主动配合,术后针对性全面的对患者进行护理是提高PRFA治疗的效果的关键。

参考文献

第6篇:射频消融术范文

[关键词] 阵发性心房纤颤;临床药师;药学监护

[中图分类号] R947[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1)04(b)-132-02

2002年1月由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中明确规定,医疗机构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药学管理工作模式,开展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指出临床药师工作职责的核心是如何给患者用好药,其中包括临床药学监护。本文中笔者对1例阵发性房颤行导管射频消融术患者进行了药学监护,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入院病情

患者,男性,39岁。因“阵发性心悸,头昏5年,加重1周”入院。患者5年前无明显诱因,自觉头昏、头胀,测BP 160/110 mm Hg(1 mm Hg=0.133 kPa),在家间断口服代文1粒,1次/d。出现无周期性肌无力,伴有心悸,呈阵发性,未予重视。2年前就诊我院诊断为“心律失常,阵发性心房纤颤”,1周前无诱因上述病情加重。阵发性心悸,气促伴头昏。为求进一步诊治入院。患者既往有高血压、胆囊炎病史,血压最高可达160/120 mm Hg,间断服药,未作系统正规治疗,血压控制不佳。否认糖尿病病史,有吸烟饮酒史。饮酒10年,每次5~8两;吸烟10年,平均每日15支。查体:体重指数(BMI)为26 kg/m2。体温(T)36℃,脉搏P90次/min,呼吸频率R18次/min,血压(BP)160/115 mm Hg。神清语明,自主。皮肤巩膜无黄染。口唇淡红,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颈静脉无怒张,双肺无干湿性音。心脏听诊心率(HR)90次/min,律绝对不齐,第一心音强弱不等,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全腹软,肝脾未触及肿大,无压痛,双下肢无水肿,饮食尚可,二便正常。辅助检查:ECG示“异位心律,心房纤颤”。心脏彩超示LA:43,RA:31,RV:44,LVIDd:46,LVPWd:9,EF:60%,双房偏大,主动脉瓣微量返流。实验室检查:肝肾功能正常,电解质、血糖、尿便未见异常,血脂TC 7.49 mmol/L,TG 2.66 mmol/L,LDL-C 4.50 mmol/L。入院诊断:心律失常、阵发性房颤、原发性高血压3级、极高危险组。

1.2 病情评估与治疗

该患者为中年男性,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患者家族中无房颤患者,除外风心病、甲亢、心包疾病、肺部疾病、心肌病、高血压心脏病等,故考虑该患者为特发性心房颤动。该患血压最高可达160/115 mm Hg,根据以往血压和在家口服降压药,可诊断为高血压3级,伴有吸烟10年,属于极高危组。ECG示异位心律,心房纤颤,HR 90次/min,心脏彩超提示目前双房偏大,根据阵发性房颤的治疗策略,结合患者病史、查体和辅助检查,制订治疗方案如下:降压、转复节律,必要时行导管射频消融、控制心室律、抗凝及改善心肌功能对症治疗。运用的药物有:络活喜、厄贝沙坦、立普妥、胺碘酮、华法林口服、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疏血通、左卡尼汀静脉滴注。

2 药学监护的建立及效果

2.1 降压药物的选择和用药监护

患者入院时血压最高达160/115 mm Hg,诊断为高血压3级,伴随肥胖、吸烟、饮酒10年史,属于极高危组。曾在家口服代文1粒/次,1次/d,血压控制欠佳。高血压为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因此使血压达标(140/90 mm Hg)显得非常重要。根据中国2005年高血压指南,2007年ESC/ESH指南及美国JNC7指南,2级以上高血压(160/100 mm Hg),或单药治疗血压仍未达标者[1],采用联合用药原则,临床药师建议CCB+ARB。CCB主要扩张小动脉、利尿,但可导致下肢体液漏出。ARB主要扩张小静脉,并增加静脉床流量。两者同时使用,可减轻体液流淤积,缓解下肢水肿,而且两者降压具有协同作用[1]。医生采纳,用络活喜5 mg/次,2次/d;厄贝沙坦150 mg/次,1次/d。监测BP 130/80 mm Hg左右,达到目标值。口服厄贝沙坦监护肾毒性。用药前应监测肾功能、血电解质及尿常规,用药2、4周后复查血肌酐和血钾,在巩固治疗期间,应第3~6月复查血肌酐与血钾,对有双侧肾协脉狭窄或单侧功能肾肾动脉狭窄者慎用。CCB与胺碘酮合用,进一步抑制窦性心律或加重房室传导阻滞。监测心律和心率。

2.2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和监护及效果

患者口服胺碘酮进行转律和控制心室率。第1、2、3天口服0.4 g/次,3次/d,第4天调整剂量0.2 g/次,3次/d,共7 d,调整剂量0.2 g/次,1次/d,共7 d,总量接近10 g。查体HR 80次/min,P 72次/min,第一心音强弱不等,心律绝对不齐,药物治疗后房颤仍持续2周以上,故选择行导管射频消融术,术后胺碘酮改为维持剂量0.1 g/次,1次/d。出院时HR 70次/min,律齐,未闻及早搏,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胺碘酮具有潜在的致命性毒性,包括肺毒性、肝毒性和心毒性。胺碘酮的药物不良反应有一定程度的剂量相关性,且随着用药疗程及时间延长而增加。甲状腺功能异常为长期服药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2%~4%[2],有文献报道胺碘酮可导致心脏横纹肌溶解,引起心脏猝死。因此在用药前后应监测血压、心律、心率、心肌酶、血电解质、甲状腺功能。第1周监测心电图,特别注意有否QT间期延长,以免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第2周检查肝功能、肺功能、胸部X线片、眼科检查。该患者第4周检查:DR胸部正位片示心影及双侧肺门大小、形态、位置未见异常。血生化示:ALT 104 U/L,AST 47 U/L,γ-GT 46 U/L,示有轻度肝损害。药师建议停药观察,医生采纳。出院时检查肝功能正常。

2.3 抗凝药物应用和监护

患者入院时医生给以拜阿司匹林0.1 g/次,1次/d抗血小板不妥。房颤发生栓塞事件,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房颤发生血栓栓塞的风险取决于患者存在的血栓危险因素[3],该患者有高血压,双房偏大,房颤,体循环栓塞形成的可能性大,属于高危人群。在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华法林使脑卒中危险下降68%,在出血的发生率没有显著增加,抗凝降低死亡率33%[4]。该患无华法林使用禁忌证,药师建议停用阿斯匹林改为华法林。华法林最主要的不良反应为出血。因此在使用过程中要监测凝血酶原时间,控制INR值在2.0~3.0之间。该患从未使用过华法林,很难判断使用多大剂量使INR达标。服药前INR为0.94,中国人华法林的初始剂量建议为3 mg/d,该患者同时服用胺碘酮,胺碘酮有增强华法林抗凝作用药师建议初始剂量为2.5 mg/d,治疗3 d,测得INR为1.01,增加0.5 mg/d,3 d后测得INR为1.38,仍未达标,调整剂量为3.125 mg/d。1周后测得INR为2.31,达到目标值,PT为29.7 s,出院时各项检查均正常。在患者用药期间应严密观察有否鼻出血、牙龈出血、伤口出血经久不愈、观察身上有无瘀斑、紫癜。定期检查血常规,观察血尿和便血。检查肝肾功能。

2.4 他汀类药物的应用和监护

2005年ASCOT研究,合并至少3个心血管危险因素,且总TC≤6.5 mmol/L的高血压患者,在严格控制血压的基础上,随机接受立普妥10 mg/d,LDL-C由3.44 mmol/L降至2.32 mmol/L,冠心病和脑卒中事件下降36%和27%[1]。患者TC 7.49 mmol/L,LDL-C 4.50 mmol/L,立普妥主要降低TC、LDL-C和升高HDL-C,另外还可以改善内皮功能,抗感染抗氧化,抑制血小板活化,起到调脂、稳定斑块和抗炎作用;并且具有半衰期长,可任何时间给药的特点,选用立普妥20 mg/d。他汀类药物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肝毒性,发生率为10%,具有剂量依赖性[5-6]。观察患者的肝功能指标,预防其毒性发生。治疗前、开始后6、12周或增加剂量时检查肝功能。长期服用每年检查1次。另外严密询问患者肌肉反应情况,有无肌肉疼痛、肌紧张和肌无力。必要时测定CK,如值较高,应停止用药。还要监测患者有无横纹肌溶解,监测肾功能。告知患者特别在伴有周身不适或发热时,立即报告医师和药师。

2.5 不良反应的监护

患者应用左卡尼汀3.0 g,疏血通8 ml静脉滴注1次/d,活血化瘀,改善心肌功能。静脉滴注8 d后,临床药师查房,患者主诉两侧、腹股沟两侧出现米粒大小皮疹,并且逐渐增多。查看不是皮下出血点,考虑可能是过敏反应,建议停用疏血通和左卡尼汀,临床观察,加服维生素C 0.2 g/次,3次/d。停用后3 d,皮疹逐渐消退。

3 患者用药教育

由于血压有昼夜之间的显著周期变化,晨起6时后开始升高,9~10时达高峰,傍晚开始降低,夜间睡眠降至最低。告知患者每天清晨7时服药最佳,若为1日服2次,则在清晨7时和下午14~16时服用最好。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控制好血压可减少冠心病、脑卒中的发生。不要随意改变用药,改变剂量和停药,提高患者用药的知晓性和依从性。

告知患者在服用华法林期间,不要短时间内食用含丰富维生素K的食物,以免对法林的抗凝作用,如波菜、韭菜、豆角、蛋黄、猪肝、芒果、梨等,应保持食物品种和数量衡定,要均衡饮食。同时不要随意加用药物,如有必要,请向医师和药师咨询。出院后建立出院随访手册,填写每次INR检查结果,不可擅自停药或调整剂量。如发现有出血倾向,应及时到医院就诊,根据INR检测结果,调整用药剂量。

告知患者服用立普妥期间,避免饮食大量葡萄柚汁和柚子汁。因为葡萄柚汁和柚子汁抑制立普妥在肝脏经CYP4503A4酶的代谢,增加其生物利用度,明显升高其血药浓度,增加发生肌病和横纹肌溶解的危险性。

4 结论

药学监护是医院药学的发展之路。21世纪药师的基本任务就是实施药学监护。随着临床治疗药品的种类、剂型、商品名等不断更新和发展,临床药师可帮助临床医师更加科学合理地选择药物、监察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防止药物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实施患者个体化用药,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通过患者用药教育,提高患者的知晓性、依从性。保障患者用药的合理、安全和有效。建立与医师、护士和患者之间的相互信任,更有利于临床药学监护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张石革.抗高血压药治疗的药学监护[J].中国药房,2010,21(42):3948-3950.

[2]卫生部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组织.中国医师药师临床用药指南[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477.

[3]韩雅玲,王祖禄.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并发症的防治[J].中国实用内科学杂志,2006,26(3):177-179.

[4]许俊堂,胡大一.华法林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刊,2004,39(10):43-45.

[5]朱振东,马玉梅.他汀类药物的副作用[J].中华综合医学杂志,2005,6(3):241-242.

第7篇:射频消融术范文

【关键词】射频消融术;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是由于神经内分泌功能失常所致的子宫异常出血,围绝经期功血主要由卵巢功能衰退引起。我院自2008年6月以来采用B超监视下子宫内膜射频消融术治疗围绝经期功血19例,取得满意效果,现将资料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8年6月~2010年12月在我院妇科门诊确诊并自愿接受子宫内膜射频消融术治疗的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19例,其诊断标准参照乐杰主编《妇产科学》第6版[1]。患者年龄40~55岁,平均47.2岁。曾接受长期药物治疗(孕激素、雄激素、米非司酮及中药治疗等)者5例,诊刮+药物治疗1~3个疗程者11例,未治疗者3例。合并轻中度贫血12例,重度贫血1例。术前均排除妇科急性炎症及全身器质性病变,常规行宫颈细胞学检查(TCT)及宫腔诊刮,排除子宫颈以及子宫内膜恶性病变,子宫小于70天妊娠大小。

1.2器械采用武汉半边天医疗技术发展有限公司研制的BBT妇科多功能治疗仪(BBT-RF-B型),工作频率550 KHz,输出功率范围15~50 W,普通黑白超声。

1.3方法选择月经干净3~5天,如宫腔连续出血不止,可先行诊刮并抗生素防感染治疗3天,待病检回报为子宫良性病变后可实施手术治疗。无阴道出血者术前1 h阴道放置米索前列醇400 μg以软化宫颈,便于操作。4例术前10 min肌注安定10 mg和度冷丁50 mg后施术,15例选用丙泊酚静脉麻醉。适当充盈膀胱,患者取膀胱截石位,将电极板置于患者腰骶部,碘伏棉球常规消毒外阴、阴道、宫颈,钳夹固定宫颈。将治疗功能参数预置在40~50 W,超声全程动态监视。探针探测宫腔深度及宽度和方向,5号或6号刮匙刮宫腔1周,清除较厚的功能层子宫内膜,并再次送病检。将BBTME2刮匙样(相当于6号刮匙)刮凝器送达宫底部,启动手柄开关,由前壁开始依次刮凝宫腔2~3周,刮凝速度为蜂鸣器鸣2次移动0.5 cm为宜。一般前后壁消融4次,两侧壁各消融1次,注意强化宫角及宫底部消融。超声纵观观察:腔内有一条7 mm宽强反光带,横切观察呈“一”字形,厚7 mm。子宫缩小,子宫壁变硬,宫颈口无鲜红色血液流出,有咖啡样液体呈泡沫样溢出,刮凝器粘有黑色或黑褐色痂状物,术者有子宫夹刮凝器感觉即为治疗满意,手术完成。

1.4术后处理术后预防感染治疗3~5天,术后当天给予缩宫素肌注以帮助子宫收缩排出坏死脱落的子宫内膜,禁性生活2个月。术后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必须随诊。随诊方式采用电话咨询和门诊就诊两种方式,并做记录。

1.5疗效评定标准治疗后1~6个月闭经或不规则阴道流血停止为治愈;有周期性少量阴道流血(少量月经)为明显有效;有间断性少量流血为有效;症状同前为无效。总有效率为治愈率、明显有效率和有效率的总和。

2结果

2.1术中情况术前探宫腔9~11 cm有7例,

2.2术后情况术后留观12~24 h,10例有不同程度的下腹及腰骶部坠胀痛,其中疼痛难忍1例,予肌注度冷丁50 mg后好转;2例疼痛可忍,予口服氨酚待因片后缓解;7例轻度腹痛未做任何处理。术后7~10天均有不同程度的阴道排液,均在术后20~40天左右完全干净,阴道血性排液均少于月经量。术后1个月内无一例感染。12例术后永久性闭经治愈,2例有少量周期性阴道流血明显有效,1例点滴样不规则流血有效,治愈率84.21%,总有效率100%。本组病例术后无宫腔感染,无宫颈管粘连。

3讨论

BBT妇科多功能射频治疗仪属自凝刀微创系统,射频是一种高频电磁波,对组织具有生物热效应。我院应用射频消融技术治疗19例围绝经期功血患者,84.21%(32/38)永久性闭经,15.79%(6/38)术后出现少量月经,治疗总有效率为100%。与尹格平[2]、李志英[3]报道的总有效率94.1%和96.84%相近。

本组射频消融治疗功血手术时间短,平均8 min。超声动态观察下对患者创伤小,未发生子宫穿孔、肠管及膀胱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手术安全性高,方法简单,熟练诊刮和人工流产术的医生便可操作。术后恢复快,不影响卵巢功能,并发症少,且治疗效果可与宫内膜电切术(有效率95.6%)相媲美。该技术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效果确切而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乐杰.妇产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30.

第8篇:射频消融术范文

[关键词] 经皮经肝穿刺;射频消融;肝脏肿瘤

[中图分类号] R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4(b)-0057-02

肝脏肿瘤是目前世界上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全球发病率位居恶性肿瘤第5位,且呈逐年递增趋势,死亡患者每年达60余万人。我国肝脏肿瘤患者发病率约占世界发病率的43%,多见于乙肝病毒感染导致的原发性肝癌。肝脏肿瘤恶性程度高,患者预后差,术后早期容易复发[1-2]。目前肝脏肿瘤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仍为手术切除治疗,但多数患者最终确诊时,已属晚期,且多伴慢性肝炎与肝硬化等,肝脏代偿功能差,易出现远处转移,患者耐受性差。射频消融术是近年来应用于肝脏肿瘤治疗的一项新技术,临床上安全、创伤小、疗效确切、患者耐受性好、适应症广且并发症少,成为临床上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3]。为探讨经皮经肝穿刺射频消融术治疗肝脏肿瘤的临床疗效,该研究2008年1月―2012年7月期间对71例肝脏肿瘤患者行经皮经肝穿刺射频消融术(PRFA),疗效显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来该院就诊的142例肝脏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71例。所有患者均经B超、MRI或CT检查确诊。观察组男44例,女27例,年龄30~79岁,平均年龄(54.5±7.8)岁,其中原发性肝脏肿瘤56例,转移性肝脏肿瘤15例;对照组男42例,女29例,年龄26~76岁,平均年龄(51.5±7.3)岁,其中原发性肝脏肿瘤58例,转移性肝脏肿瘤13例。

1.2 方法

观察组行PRFA治疗:术前常规凝血检查、药敏试验,禁食8 h。CT与超声联合介导定位下行经皮经肝穿刺治疗。持续硬膜外麻醉,CT与超声联合介导定位下用电极针穿刺进入肝肿瘤深面,打开电极,对肿瘤及其周围0.5~1.0 cm的肝组织进行消融,射频消融仪功率为150 W,频率为500 kHz。对于肿瘤较大患者采取多方位、多针、多点、多角度治疗,确保治疗范围囊括整个肿瘤及其周围1.0~2.0 cm的肝组织。射频治疗后及时行B超、CT等检查,若未达到治疗效果及时补充射频治疗直至完全消融为止。

对照组行手术切除治疗:全麻行开腹肝脏肿瘤切除术,根据肿瘤位置预留1~2 cm安全切缘,用血管钳夹碎肝实质,将残留管道组织用无菌丝线结扎,切除肿瘤,创面对拢针线缝扎。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QOL)评分、1年复发率、3年生存率,记录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2 结果

两组治疗后QOL评分差异显著,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3年生存率为53.52%,对照组为50.7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观察组发生感染6例,疼痛10例,发热4例,无漏胆汁与胆汁性腹膜炎,无肝功能衰竭,对照组分别为41例、53例、18例、6例、6例,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手术切除术一直以来是肝脏恶性肿瘤治疗的最佳方法,但肝脏肿瘤起病隐匿,早期不易发现,临床发现时多已属中晚期,且多发生远处转移,患者耐受性差,手术切除率低,患者术后复发多。临床上仅20%左右的患者能有手术切除的指征。对像乳腺癌、结直肠癌等其他部位肿瘤引起的肝脏多发转移,无法进行手术切除[4]。射频消融术治疗肝脏肿瘤临床上具有疗效确切、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借助影像学技术能精确观察治疗效果等优点。

PRFA利用电极发出的中高频射频波,激起组织细胞发生等离子振荡,离子间互相撞击形成高达80~100 °C的高热量,而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相比对热的耐受性差,当加热到45~50 °C时,肿瘤细胞的蛋白质会发生变性,使细胞膜脂质双分子层发生溶解引起细胞膜破坏,进而改变细胞结构,故可快速、有效地杀死肝肿瘤细胞,但正常组织不受损伤或仅仅轻度损伤,而高温还可凝固肿瘤周围的血管,防止肿瘤浸润周围肝组织,达到治疗肝脏肿瘤的目的[5]。对于无严重心、脑、肝、肾功能障碍的患者,凝血功能正常或基本正常的肝癌患者,不愿意接受手术切除治疗的小肝癌及中心型或深部小肝癌患者,中晚期癌及手术切除后复发患者,等待肝移植前抑制肿瘤生长、肝脏出现转移性肿瘤经化疗后以及移植后出现复发转移等患者均可行消融治疗。

PRFA与传统切除术相比,术野清晰,介导定位精确、一般可一次性成功,可减少盲目穿刺导致手术失败,减少胆漏、出血、气胸、邻近脏器损伤等发生;穿刺时可行多病灶、多方位、多角度反复穿刺,避免腹腔损伤及肿瘤转移;射频热损毁部位清晰可见,热损毁不足可追加,降低肿瘤残余的可能[6]。该研究对71例肝脏肿瘤患者行PRFA治疗,疗效显著,且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娜.肝脏肿瘤的病理学诊断新进展[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20):88,105.

[2] 王者超,王济明.肝脏良性肿瘤的诊治[J].当代医学,2012,18(13):16-17.

[3] 白秀峰,张景斌.肝脏肿瘤行精准肝部分切除术的临床效果及经验总结[J].吉林医学,2012,33(1):152-153.

[4] 刘丽芳.经皮射频消融治疗肝脏肿瘤的护理[J].实用医药杂志,2012,29(3):253.

[5] 赖威,卢实春,曾道炳,等.腹腔镜射频消融治疗肝脏肿瘤的初步观察[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1,32(3):439-441.

第9篇:射频消融术范文

笔者应用射频消融术治疗慢性宫颈炎,并于术后1周开始予以珠竭粉外用,具有减少并发症、缩短愈合期的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参照乐杰主编《妇产科学》(第六版)诊断标准,糜烂面小于整个宫颈面积的1/3为轻度宫颈炎,糜烂面占整个宫颈面积的1/3~2/3为中度宫颈炎,糜烂面占整个宫颈面积的2/3以上为重度宫颈炎。

1.2 一般资料

2005年1月-2006年12月在本院妇科门诊被诊断为慢性宫颈炎、宫颈糜烂的患者172例,均为已婚经产妇。采用简单随机方法将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90例,年龄22~52岁,平均(42.0±3.5)岁,宫颈炎轻度20例、中度45例、重度25例;对照组82例,年龄28~51岁,平均(42.0±4.3)岁,宫颈炎轻度19例、中度42例、重度21例。2组治疗前均宫颈刮片、白带常规检查,以排除宫颈病变、恶变及阴道炎者,既往未接受过其它物理治疗。2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方法

治疗组采用宫颈射频消融术配合珠竭粉宫颈外敷上药治疗,对照组仅行宫颈射频消融术治疗。2组患者术后禁性生活和盆浴2个月,均分别于术后6、8周来院复查,评定疗效。遇异常情况(如出血多)随时回院复查。治疗仪器用BBT妇科多功能射频治疗仪(西安半边天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产品,型号BBT-RF-C)。

1.3.1 宫颈射频治疗

于月经干净后3~7 d内行宫颈射频治疗,患者取膀胱截石位,置电极于患者腰骶部,与人体接触良好。打开电源,根据治疗情况调节射频治疗仪功率于20~30 W,暴露并消毒阴道及宫颈,将消毒后的自凝刀端头背面紧贴宫颈糜烂部位,由外向内顺时针旋转,缓慢移动自凝刀,直至将糜烂面全部凝固至焦黄色为止。有点状出血者将自凝刀局部停留数秒钟止血,糜烂面较深者可通过延长停留时间加深治疗深度。有子宫颈腺体囊肿时,凝破,抹去囊液后再治疗。术后常规口服消炎药3~5 d。

1.3.2 外敷治疗

射频治疗术毕,嘱患者1周后返院,予珠竭粉3 g(内含海南博大制药厂生产的血竭散药粉1 g及北海国发海洋生物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制药厂生产的珍珠层粉2 g)敷于宫颈创面上,隔日1次,共上药7次。

1.4 疗效标准

痊愈:无自觉症状,糜烂消失,外观光滑无充血,宫颈上皮完全再生,碘液染色宫颈全部着色;好转:自觉症状减轻,糜烂面明显缩小或仅有小的糜烂面,糜烂面变浅,宫颈上皮部分再生;无效:糜烂面未改变。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数据录入与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双侧检验。

2 结果

(见表1~表3) 表1 2组患者术后阴道出血时间比较(略)表2 术后6周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略)表3 术后8周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略)]

3 讨论

慢性宫颈炎、宫颈糜烂是妇科的常见病,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多发的一种炎症性疾病,其原因多由于分娩、流产等手术操作时引起宫颈损伤、细菌感染所致,是宫颈癌发病的高危因素之一。

射频消融术是近年来逐渐应用于妇科的微创手术,是利用某种形式的能量除去功能异常或增生异常的组织,对靶组织定位损伤的同时对周围正常组织影响很小,对宫颈糜烂治疗有很好疗效,但存在焦痂脱落引起的宫颈局部出血等不良反应。本院门诊在宫颈射频消融术后结合珠竭粉外敷宫颈上药,术后6周及8周痊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术后阴道出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术后阴道流液时间及下腹不适感等其他不良反应也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珍珠层粉为珍珠壳内层部分加工而成的粉末,无臭,味淡,主要功能为安神、清热、解毒;对局部皮肤起到消炎、干燥、减轻疼痛的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证明,珍珠层粉能促进创面细胞增生分化、纤维素渗出,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和创面愈合;能加速创面的血液循环、白细胞活跃,增强机体局部的抗感染能力[1]。据《本草纲目》记载,血竭性温平,有活血化瘀、止血收敛、软坚散结、祛腐生肌等功效。龙血竭粉是以龙血树脂为原料经科学加工而成的纯中药制剂,其主要成分为甾体皂苷和植物防卫素。它不仅能活血化瘀、改善局部循环、减轻黏膜反应,而且具有消炎止痛、止血生肌的功能[2];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等有一定抑制作用[3];同时,血竭可增高溶解酶活性单位,有促进和增强纤溶活性作用[4]。本观察结果显示,将血竭散药粉与珍珠层粉混合,于宫颈射频消融术后局部外敷治疗慢性宫颈炎具有减少并发症、缩短愈合期的良好效果,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 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398.

[2] 向金莲.血竭消炎止痛作用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1,12(2):110.

[3] 陈林芳,任杰红,陈维静.血竭的药效学研究[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1999,20(1):31.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