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型合作经济范文

新型合作经济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型合作经济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型合作经济

第1篇:新型合作经济范文

【关键词】合作经济组织 新农村建设

一、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状况与存在的问题

(一)覆盖面小,合作紧密性还不强,功能和作用有限

1.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目前数量相对较少、覆盖面低、规模不大、入社农户占乡村总户数的比例小,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不同地区的发展不平衡,尤其是在一些重点产业和优势区域发展不足,比较有规模和符合我国优势农产品发展规划需要的跨地区、全行业性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缺乏,与我国农业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和应对国际竞争的需要差距还很大。

2.目前各地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以松散型为主的多,而成员之间产生产权关系、结成经济实体的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合作社少,尚处于合作组建初始阶段,重盈利、轻服务,重分配、轻积累,有的甚至与农民还只是买断关系的多,进入可持续发展的成熟阶段的少,在发展产业经营、带动农户抵御市场风险方面的能力十分有限。三是在合作内容上局限于技术、信息等服务方面的多,属于农产品加工、销售环节的合作社以及新一资型合作社还比较地少。

3.各种合作经济组织基本都属于孤立的基层组织,区域性的合作联盟较为少见,由于缺乏一个合作经济组织的完整体系,严重制约了合作经济组织对政府决策的整体影响力。对农民利益保护不够,相当一批合作经济组织仅仅停留在生产环节或技术方面的简单合作,并没有解决把农民组织起来进入市场的问题;还有一些合作经济组织只注意保护核心层的利益,而忽视外围成员的利益。

(二)规范性发展不足,内部治理多数不健全

1.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基本的情况是通过合作经济组织的形式,已经把农民“组织起来”,但合作起点低、组织任务定位不明确、合作的事业还不发达,距离“组织得好”和“发展得好”还有较大差距,合作经济组织还缺乏强有力的生存、发展和服务能力。

2.目前相当多合作经济组织的组建和发展在制度上还存在问题,合作基础比较薄弱,产权不清,内部治理结构残缺不全,管理运作不规范,影响组织的发展壮大。无论在社会员的管理上,在产权的划分上,还是在民主管理上,虽然大部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都拟定了章程,成立了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机构,但仍有一部分组织,社务不够公开,运作和管理随意性较大。一些合作经济组织没有规范的章程,宗旨模糊,职责不清,加上机构设置不合理,管理制度不完善,民主氛围不够,致使内部缺乏活力。有的合作经济组织虽然有章程,但不是按章程办事,遇事往往听命于上级政府部门,活动也不受农民欢迎。

(三)集体经济组织普遍对农民没有足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1.农村改革以来,由于农户具有了积累的功能,虽然集体土地所有的产权制度没有发生变化,但农民逐渐在集体的公地上不断地积累起私有的财产,集体经济组织在现实中已经成为一个模糊不清、难以界定的东西。相当一部分集体经济组织已逐步退化为主要承担政府下达的各项任务的组织,带有比较浓厚的行政色彩,往往只具备对社区内部事务进行管理的职能,而明显缺乏对农户提供服务的功能。一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逐步改造为企业化的组织。集体经济组织总体上存在着服务功能不强、积累功能弱化、封闭性强、合作属性较弱以及很难以独立市场主体的身份参与经济活动等一系列问题。

2.把供销社等服务组织改造为农民合作组织的目标并没有达到。供销合作社创立之初,是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其后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强化,供销合作社变成了国有商业的组成部分,合作经济的实质不复存在。目前,相当一部分基层供销社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丧失为农民服务的能力。农村信用合作社也存在与供销社同样的问题。农村信用合作社全体社员对他们出资组建的信用合作社只有名义上的产权归属关系,而实际上的产权关系是模糊的,事实上是由国家控制的。

二、健全机制,规范管理,大力发展农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

(一)当前农村合作组织亟待建立和完善的几种机制

一是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二是民主管理制度。三是积累机制。四是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

(二)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

要充分认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意义,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应对入世挑战,发展农村经济,完善农村市场的重要举措来抓,进一步增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的紧迫感。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根据农民需要,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选择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形式和内容,把合作经济组织办成农民自己的组织。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加大培训,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

合作组织能不能有效运作和发展壮大,关键在于合作组织的理事会、监事会成员素质的高低。所以要加强对合作组织的理事长和理事会、监事会成员的培训,使他们掌握合作组织的原则、管理办法、运行机制以及市场经济知识;使他们懂得正确处理合作组织与农户的关系,增强服务意识,提高管理水平。同时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农民知道参加合作组织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只有加入规范的经济合作组织才能增强自身抵御风险能力、降低经营成本,是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

(四)进一步做好积极引导、热情服务工作

第2篇:新型合作经济范文

关键词:合作经济组织;新农村建设;三农;途径

一、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

1、是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得需要

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建立提高了农业组织化程度,增强了农民参与市场的能力。由于农户信息不灵,生产难免出现盲目性,产品质量难以提高,产品竞争力较弱。而分散的农户通过参加合作组织即能形成规模优势,又能按照合作组织规定的“几个统一”生产加工,明显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档次,发挥品牌优胜,使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进行有效地对接,增强了农民参与市场的竞争能力。

2、是实现农村双层经营体制最重大的创新

农民合作经济组是实现在统和分结合的两个层次上创新的最好组织形态。因为,一方面能不断增强合作经济实力,不断增加更多的服务功能,更有力地改善生产条件和推动农业生产社会化和产业化,不断实现“统”的层次上的创新;另一方面又能通过劳动者的联合,各种生产要素的联合,推动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专业化经营,创新“分”的层次。

3、是引导农民走上共同富裕道路的最好形式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把千家万户过于分散经营的农民组织起来,把农村劳动力、资金、资本、土地、市场等各种生产要素组织起来,使农民在这种合作中实现广泛地分工协作,以此推动农业的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为家庭经营提供更多的发展条件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样的合作发展能有效调节农民间的贫富差距,使农民在发展合作经济中实现共同富裕。

4、是构筑农村和谐社会的重要组织载体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能为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塑造现代化的农民主体。构建和谐农村社会,关键是要培育现代化的农民主体。农民合作组织以坚持互助、平等、民主、团结、诚实守信,热爱国家,关心集体为原则,并通过自己广大社员的群众性去传播、发扬这些合作精神。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能为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架起政府与农民之间的桥梁。能有效的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密切党群和干群关系,促进农村社会稳定。

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目前存在的问题与制约因素

1、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目前数量相对较少、覆盖面低、规模不大、入社农户占乡村总户数的比例小,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不同地区的发展不平衡,尤其是在一些重点产业和优势区域发展不足,比较有规模和符合我国优势农产品发展规划需要的跨地区、全行业性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缺乏,与我国农业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和应对国际竞争的需要差距还很大。

2、大多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会员少、产值小,生产经营规模不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低。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3、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还不够规范和完善。大多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属于松散型组织,内部运行机制上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一是章程不规范。有的流于形式,有的不够规范,有的甚至没有章程;二是内部制度不健全。缺乏有效的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机制,组织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不强,成员利益难以得到保障;三是合作经济组织与会员之间利益联结不紧密。多数合作经济组织以提供信息、技术等中介或科技服务为主,与成员利益联结不紧密,缺乏合理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

4、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外部环境还不够宽松。一是对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少具体可操作性的扶持发展措施办法。二是部门服务效率不高。在合作经济组织需要解决一些具体困难和实际问题时,相关部门服务难以到位,特别是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注册、审批、资金、税收、信贷、管理等方面,缺少行之有效的扶持手段。三是氛围还不够浓厚。很多地方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目的意义、作用效果宣传还不够,致使很多地方基层干部、群众对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概念模糊,在行动上不敢放开手脚大力发展。

5、农民合作意识还不强。由于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成员主体是农民,小农意识强、合作意识差,注重眼前利益,缺乏应对市场的能力和长远眼光,缺少长期互助合作的思想和观念。同时,农村缺乏大量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能人来做合作经济组织的领办人和牵头人,直接影响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6、各种合作经济组织基本都属于孤立的基层组织,缺乏一个合作经济组织的完整体系,严重制约了合作经济组织对政府决策的整体影响力。对农民利益保护不够,相当一批合作经济组织仅仅停留在生产环节或技术方面的简单合作,并没有解决把农民组织起来进入市场的问题。

三、促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的措施

1、各级各部门都要把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作为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环节来抓。各级党委、政府都要把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做到有领导抓、有部门组织、有专人推动。并要结合实际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和具体的工作措施,不断加大对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服务指导和政策支持。

2、加大培训,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

合作组织能不能有效运作和发展壮大,关键在于合作组织的理事会、监事会成员素质的高低。所以要加强对合作组织的理事长和理事会、监事会成员的培训,使他们掌握合作组织的原则、管理办法、运行机制以及市场经济知识;使他们懂得正确处理合作组织与农户的关系,增强服务意识,提高管理水平。

3、进一步做好积极引导、热情服务工作

第3篇:新型合作经济范文

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使农民"小群体"对接"大龙头"和"大市场",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向更高层次迈进的根本途径。近年来,国家一类陆路口岸##县积极推动农村经营体制创新,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走出了一条以壮大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推进农业农村跨越发展的新路。一、发展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成效及做法

截止目前,##县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52个,吸收会员4200余人,辐射农户1.6万户,占农村总户数的58,涉及四大主导产业10个项目,其中食用菌协会26个,烤烟、白瓜等经济作物协会8个,圆葱、韭菜、果树等果菜协会9个,猪、牛、羊、蜂等养殖协会7个,水稻协会2个。20__年,来自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总收入6.78亿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44,各类经济合作组织为农民创收2.1亿元,户均增收7500元,人均增收1980元,有效牵动了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1、强化扶持服务,培育催生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当时,一些农民基于生产、销售需要,自发组织起来,成立了一些小型的协会,以技术与协作为链接,小规模经营农产品。由于受交通、信息、技术及服务体系等诸多因素影响,农产品科技含量低下,投入产出效益不高,市场销售不畅,农民迫切需要建立和发展新型的自我服务组织,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基于此,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成立了专门领导机构,及时出台了《##县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试点工作方案》、《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意见》等引导性文件,对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成员在信贷上予以支持,多次组织典型到各村现身说法,促进了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迅速建立。绥阳镇食用菌协会成立较早,但以往由于人员少、实力弱,在引进项目、更新技术上均存在欠缺。为扶持黑木耳产业发展,县委、县政府先后筹资1800万元,建成了全国最大的黑木耳集散市场,有效推动了绥阳镇黑木耳协会的快速发育。在生产销售过程中,协会以绥阳黑木耳山野菜批发大市场为舞台,向农户提供统一的技术指导、统一采购生产资料、统一价格销售,既整合了品牌,又降低了成本,成为农民走向市场的"娘家人"和"源动力"。

2、加强信息引导,提升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层次。在推进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中,注意开展多层次、多角度信息服务。挂靠科研机构,广泛开展培训。与省农科院等科研部门建立技术协作联系,在协会与院校之间牵线搭桥,为农民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定期聘请专家,集中或分散对合作组织会员进行技术培训,向农民传播新的经营理念。20__年,共举办有针对性培训班56期,培训成员3.87万人次,以经济合作组织为载体引进培育新品种38个、新技术18项,建设高标准示范园区35个,加快了科技推广步伐。健全信息网络,推进科技更新。全县102个行政村,已安装"村村通"73个,其中村级安装71个,镇经管站安装2个,安装总量占总村数的71.6,占信号覆盖村的100;向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无偿投放微机50台,占总村数的50;开辟"致富之友"农业频道,整合电视、电话为农服务功能,实现"两电合一",分期、分步骤跟踪解答农业生产技术难题1400余个。针对农业生产中的集中突出问题,县电视台开播专题节目35期,有力促进了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农业新技术的普及。大肚川镇果树协会充分利用"村村通"学习推广果树科学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新技术,使全镇水果产量由1999年的4300万斤提升到20__年的6500万斤,促进果农人均增收2300元;并与日本果树协会开展交流合作,引进新品种试验、示范,引领了果树科学栽培的快速发展。

3、创新培育模式,激活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潜能。始终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因地制宜、不拘一格地培育各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初步形成了"七型"并进的发展格局。一是行业协会调控型。发挥行业协会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组织协调功能。由农民联合发起,围绕主导产业建立协会或合作社,构建"一家一户为基础、千家万户成规模、区域布局作基地、龙头企业拓市场"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组建的县级食用菌、果菜、烤烟等产销协会通过专业化分工、社会化服务,将不同经营主体组合起来,促进销售公司与农户、农户与基地及市场的紧密联系,构建了外辟多元市场、内建特色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二是大户群体扩张型。能人大户以一带十同致富是激活农民调整结构的源动力。扶持种、养、加、运、销和为农服务的农村大户,牵头组成专业协会,把广大农民的"着力点"和"兴奋点"引向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推动主导产业向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三岔口镇东方红村致富能人金哲明,针对农民在育菌环节投资大、风险高的实际,投资40万元开办液体菌包厂,实行工厂化集中育菌,以每袋0.9元低价卖给会员,20__年共生产51万袋,全部销售一空,实现了"双赢"。三是村组农户联合型。由村集体牵头,吸收本村及周边从事同一产业的农民建立协会或合作社,胜利果菜、李家趟子烤烟、绥西黑木耳等通过组建协会,集聚农户联手经营,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规避了市场风险,产品质量效益逐年提高。三岔口镇每年水稻产量在2.3万吨左右,针对农民卖难问题,三岔口村水稻专业协会以会员入股形式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申办了"小江南"牌A级稻米绿色标识,实现收购、加工、包装、销售"四统一",每斤价格比原来提高了0.2元,并在俄罗斯打开了市场。四是院校基地合作型。农业科研机构与农民联合,发展主导产业,主动挂、靠、联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园。三岔口幸福村圆葱协会与东北农业 大学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协会负责引种、推广日本卡木依、福星等新品种,东北农大定期派驻专家、教授对葱农进行培训和指导,圆葱面积由20__年的260亩迅速扩张至今年的4000亩,年产1.6万吨,全部出口俄罗斯,成为远近闻名的外向型特色农业一品村。五是加工企业带动型。不断建立和完善产业内部新型利益关系,改变农民单纯卖原料的传统经营方式,吸引农民以土地、原料、进厂做工等形式参股分红,由单纯的买卖关系变为伙伴关系;龙头企业采取保护价收购、预付定金、二次结算等办法,反哺基地及农户,形成了"利益均担、风险共担"的产业化运作机制。建成农产品加工企业101家,年加工、贮藏、包装销售果菜等农副产品50万吨,龙头企业集群初步形成,带动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成为县域农产品搏击市场的中坚力量。六是流通市场链接型。流通决定生产,销售决定效益,搞活市场促进农村经济合作。推行"市场 农户(企业)"机制,积极组织农产品直接进入市场。打破传统农业提蓝小卖的生产销售方式,实行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聚集民间资本2200万元建成绥阳黑木耳山野菜批发大市场,年实现销售量2万吨,销售额8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黑木耳交易市场。七是科技园区辐射型。干部率先垂范、自担风险建设园区是引领群众调整结构的重要手段。推行"园区 农户"机制,彻底打破农民传统种养方式、种养习惯和种养观念,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园区引种、示范、育种、推广的聚集辐射作用,促使农产品高产高效,这几年,沿道、沿河、沿边创办农业科技示范园40个,促进了科技成果的配套组装,推动了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的普及推广。

4、规范运行管理,保障农村经济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由于农民科技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对实现合作的认识不足,加之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有相当一部分农民缺乏合作的积极主动性,致使合作的范围尚小,许多农村合作组织还处于摇摆不定的初始化起步阶段。因而在具体的操作上,做到了"两规范、一完善"。一是规范政府行为。坚持民营团体进位、行政管理退位的原则,经过初期一段直接扶持之后,逐渐转向以指导和引导为主,逐步强化农民在合作组织中的主体地位。二是规范合作组织内部管理。层层成立理事会、监事会,发挥农民成员主体作用,增加农民成员的发言权;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的新要求,引入有管理经验的能人行家参与治理,提高合作组织经营管理水平,使专业合作组织全部达到了"四有",即有章程,有组织,有机构,有制度。三是完善利益分配机制。以订单等契约合作方式保证农民利益,逐步使合作组织与农户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大肚川亚麻厂组织农户以土地入股,包产包销,每年与农户签订技术服务和产品收购合同,有效规避了市场风险,形成了效益均沾的信用载体。

二、存在的问题

尽管##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

一是组织合作不够规范,联接链条脆弱。组织与会员之间的利益关系不够紧密,没有明确的合同约束,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基本处于好则合、不好则散,有利则合、遇险则散的松散状态。

二是运行机制不健全,缺乏有序管理。大部分合作组织没有严密的运行章程,董事会、理事会、监事会制度不够健全,成员素质不高,只是凭经验、凭干劲办事,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服务的能力不强,影响了整体功能的发挥。

三是组织化程度不高,服务水平不高。多数合作组织没有兴办实体,服务基本停留在信息、技术咨询等层面,提供加工、储运等配套服务能力较弱,吸引力、凝聚力不强,尚不能适应新时期农业升级发展的要求。

三、对策与建议

着眼以工业化思路抓农业和解决农产品"卖难",坚持"抓中介、活流通、强服务、保增收",持续培育壮大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形成"组有专业大户、村有专业队伍、镇有合作公司、县有合作集团、产业有专业协会"的综合服务体系,支持和推动现代农业加速发展。

1、扶持引导,营造良好发展氛围。充分释放政策导向效应,推动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健康发展。一是强化宣传。发挥电视、"村村通"网络平台作用,多层次、广视角向农民推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意义及内涵,提高农户参与发展的积极性,扩大合作组织影响力。通过树典型、搞对比,让农民消除"与己无关"思想,切实体会到参与合作组织发展的实惠。二是优化政策。进一步制定倾斜政策,组织民政、工商、土地、财政、金融等部门在领照办证、场地征用、融通资金等方面给予扶持。组织农业、林业、畜牧等部门,在信息、项目、技术等方面大开绿灯,创造条件。三是规范引导。指导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坚持可持续发展方向,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帮助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解决好各种矛盾纠纷,保护其合法权益,既不能钻法律空子,又要促其健康发展。四是加强管理。定期对实力强、前景好的合作组织管理者进行培训,强化诚信、合同教育,遵守市场规则,确保农村经济组织有序发展。

2、理顺关系,完善内部运行机制。协调理顺好实体内部关系,做到"三个规范"。一是规范组织。因地制宜,逐步引导合作组织由小变大、由松散变紧密。针对登记管理混乱问题,依据相关法律,划清权属,监督合作组织及时注册,以免出现"黑组织"或非法组织,建立规范完善的合作组织体系。二是规范运行。在起步阶段,由政府参与发动、组织协调,协会运转正常后,则逐步退出,由会员按章程民主推选负责人,实行民主管理。三是规范章程。指导合作组织完善各项制度,健全社员大会、董事会和监视会等内部组织,形成民主决策、合作服务和收益分配机制。

第4篇:新型合作经济范文

一、从经验数据看,津台经贸合作具有巨大潜力

根据引力模型的有关理论,国家(经济体)之间的贸易流量与两国(经济体)之间的经济总量、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与两国(经济体)之间的距离成反比,其中,经济总量用GDP来表示,经济发展水平用人均GDP来表示。 这里将大陆有关省市(自治区)与台湾的实际贸易额除以根据贸易引力模型模拟得出的预测贸易额,把大陆有关省市(自治区)与台湾之间经济贸易的紧密程度分为三种类型(见表1):①潜力成熟型地区,包括广东、福建、江苏、上海和浙江等,其的比值均大于1.10,表明这些地区与台湾的经济贸易联系潜力已得到较为充分利用。②潜力成长型地区,包括山东、天津、四川、北京、湖北、湖南等,其的比值介于1.00-1.10之间,表明这些地区与台湾的经贸联系状况较为适中。其潜力还有待于充分发挥。③潜力待开发型地区,包括重庆、海南、河北、辽宁、广西、江西、云南、安徽、黑龙江、河南、陕西和新疆等,其的比值均小于1.00,表明这些地区与台湾的经济贸易联系尚不够密切。

可以得出结论,津台经贸合作的潜力非常巨大。具体来看:

(一)人均GDP

改革开放以来,天津的人均GDP从1978年的1133元上升至2007年的46122元,三十年间增长了40倍。特别是随着中央政府将滨海新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以来,天津经济发展驶上快车道,进入经济发展上升期,这为充分发挥津台经贸交流与合作的潜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要素禀赋

从天津本身具备的资源禀赋看,其基础要素优势主要是土地要素。天津的土地面积11919.7平方公里,约相当于台湾土地面积的1/3,特别是天津滨海新区,有1214平方公里的荒地、盐碱地和滩涂,不适宜耕种但可作生态和建设用地,且地理位置优越,交通联系便捷,该优势在目前国内外大中城市特别是在经济发展迅速的区域是不多见的。而天津的土地要素优势正是台湾产业发展与产业升级的短缺要素,这就必然为津台经贸合作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天津滨海新区作为大陆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正在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发挥土地对经济建设引导和调控的新路子。而且,天津的高级要素与台湾的差距也在不断缩小。以科研为例,天津市2007年共完成市级科技成果1886项,其中属于国际领先水平的48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331项。在科技成果中,基础理论成果242项,应用技术成果1583项,软科学成果6l项。全市18个科技项目获得200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技术发明奖1项,科学技术进步奖17项。这说明天津的竞争优势不断壮大,为津台经贸合作以及产业融合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距离

从天津的交通条件看,由于其位于环渤海的中心,又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港口城市,交通条件极其优越,天津港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国际贸易港口,货物吞吐量位居世界十强,也是中国沿海港口码头功能最齐全的港口之一,已基本形成以港口为中心的海陆空相结合的立体交通网络。对内拥有20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腹地,对外与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个港口通航。2008年12月15日,天津港货运直航台湾,需时仅两天。天津滨海国际机场是中国北方最大的货物空运中心,从2008年12月15日开始,由天津滨海国际机场直飞台湾,仅需3小时。天津与台湾“距离”的缩短会进一步放大天津与台湾的“引力效应”、不断促进天津与台湾经贸合作潜力得以充分有效的发挥。

(四)文化渊源与合作环境

当前,天津的市场化改革正在深入推进,在制度安排上,以天津滨海新区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正在积极探索建立统一、协调、精简、高效、廉洁的行政管理体制;通过辟建东疆保税港,正在积极探索由保税区、保税港向自由贸易区过渡的有效途径;以创新金融环境为重点,正在努力开展以“进一步聚集国内外金融机构、拓宽直接融资渠道”为内容的金融改革;为应对危机,天津市出台了30条措施促经济发展,加大支持企业力度等战略举措。这一切必将为发展津台经贸合作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另外,天津市为保护台商投资的积极性,进一步改善和优化投资软环境,还出台了加强对台商知识产权和商标的保护措施,惠及台商和一般台湾民众以及台湾学生平等就读和就业等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

(五)产业合作的互补性

从产业发展看,台湾的半导体、光电产业(TFT--LCD)、电子零组件产业、机械制造(以工具机最知名)、石化产业与钢铁产业等方面均优于大陆,而且,不少产业在全球领域也占有重要一席。就天津来说,虽然以滨海新区为标志的产业园区,已形成了电子信息、汽车及装备制造、石油和海洋化工、现代冶金、绿色食品、生物制药、新材料新能源七大主导产业,航空航天、金融物流、服务外包等新的优势产业正在迅速崛起,但是,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产业发展上仍存在诸多瓶颈,而这正是两地产业合作的基础,而且合作前景十分广阔。

二、金融危机下津台经贸合作的新机遇

(一)大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及两岸开启合作新起点带来的历史机遇

尽管两岸都面临全球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但寻求加快发展仍是第一要务和战略目标,存在共同诉求。特别是大陆经济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风雨磨砺表现出来的旺盛活力和持续快速发展的巨大潜能,以及中央政府陆续出台的一系列应对举措(“国十条”、金融“九条”、办和国台办共同研拟的支持台资企业发展的“五条”等)必将为两地企业的合作与发展创造难得的历史机遇。

(二)环渤海区域崛起带来的战略机遇

金融危机后,中国的区域发展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区域之间互动合作的深度、广度正逐渐得到加强。特别是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天津滨海新区已成为继广东深圳、上海浦东之后大陆的第三个即将快

速升起的区域龙头,并将形成京津唐经济区与大渤海湾经济区,经济发展已经起飞,并呈现快速发展之势。

(三)天津经济快速发展给两岸产业合作带来的新机遇

从天津的投资环境看,天津滨海新区已成为大陆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区。根据台湾电机电子工业同业公会每年针对大陆台商进行的“中国大陆地区投资环境与风险调查”,天津及天津滨海新区的“城市综合实力”排名一路攀升,2008年天津滨海新区名列第三。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加强津台经济合作已成为天津重要的发展战略。截至2008年10月,天津累计批准台湾投资企业2014家,投资总额82亿美元,合同台资额56亿美元。台湾鸿海集团、中芯国际、远东集团、康师傅控股、光宝电子、大成集团、勤美达等一批行业代表性企业在天津布局并取得良好的发展。同时,天津市为台商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商机。2008年12月5日天津市出台了十项促进津台产业合作的政策措施,涉及电子、化工、航空、商贸物流、新能源和环保、文化旅游、房地产、生态农业、特色工业园区等10个领域,将吸引投资总额预计达182亿美元。

(四)大陆新农村建设给两地农业合作带来的机遇

新农村建设,既是中国大陆一个宏伟的建设目标,更是一个潜在的、庞大的投资市场和一个长远的发展机遇。从台湾方面看,台湾农业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步入现代农业的先进行列,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积累了资本、技术、市场经验、营销网络等丰富的现代农业生产要素,但与此同时,台湾土地、劳动力、自然生态环境等传统农业生产要素变得越来越稀缺,因此,台湾农业面临转型升级与岛内部分农业产业向外寻求发展空间,借以延长其生存周期的问题。天津的农业发展正好处于由粗放型生产模式向集约型模式的转化过程中,而且,农业发展特色突出,既有沿海都市农业特色,又有山地(蓟县)农业特点,这些无疑为两地农业合作带来新的发展良机。

(五)两岸资本市场转型与完善带来的合作机遇

当前,大陆资本市场正处于不断拓展与完善的过程之中,一方面,不断开拓新的市场空间和领域,如产权交易市场的发展;另一方面,不断规范和完善证券市场,使资本市场纳入健康发展的轨道。应该说这个资本市场蕴藏着无限商机,随着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的深入推进,天津金融创新基地建设正在快速发展,特别是随着京津两市金融合作的不断加强,中国北方金融中心必将以新的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这同时也给台津两地的金融合作带来重大机遇。

(六)新形势下科技引领经济发展带来的新机遇

世界性金融危机给世人的重要启示之一,就是科技创新是“转危为机”的根本途径。在当前如何应对危机的战略抉择中,各国都试图通过强化自主创新、科技引领、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渡过难关。

从台湾方面看,当前,台湾高科技产业正经历新的转型。以IT产业为例,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台湾IT产业大量外移,一是呈现出典型的集群效应和上下游垂直分工特色;二是投资重心逐步由“珠三角”向“长三角”延伸,以京津为中心的环渤海地区将成为台湾IT产业新的投资热点;三是IT产业正在逐渐摆脱单一的生产功能,开始注重在大陆设立研发中心、地区营运总部、营销中心等新的营运功能;四是台商赴大陆投资的产业层次越来越高,岛内最核心产业如半导体产业及液晶显示器产业也开始加快赴大陆投资步伐。

由于所处的京津冀地区集中了大量科技人才,目前,滨海新区正在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加快开发开放的核心战略,联动建设开发区、空港物流加工区、海洋高新区三个科技创新园,形成“一区三园”的科技发展布局。正在建设民航科技产业化基地、国家生物医药国际创新园、中科院工业生物技术研发中心等12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人工细胞工程、电动车辆等20个省部级研发转化中心,钢管、化工等10个行业技术研发中心以及56个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以上这些必将为台津企业间加强科技合作带来重大新机遇。

三、金融危机下津台经贸合作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合作模式的创新

(一)必须突破对台湾与天津经贸合作传统模式的认识

新形势下,台湾与天津的经贸合作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两地合作的目的是通过两岸优势资源的合理配置,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各自现有的生产要素优势,而且还可以创造出新的比较优势,即动态的比较优势,生产出在世界范围内有竞争力的产品,从而带动两岸经贸合作大发展大繁荣,并为两岸的政治统一奠定坚实基础。而且,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不断发展与积累,天津的土地、科技等资源、劳动力数量等优势仍然是两岸发展经贸合作的重要条件,但同时天津的市场、产业集聚效应、综合配套能力也都已成为台湾与天津发展经贸合作的更大动力。

(二)充分认识产业转型与升级与是天津与台湾经贸合作的共同诉求

台湾自上世纪末,就提出产业升级与转型,逐步向高科技产业转化。由于当时两岸之间客观上存在一定的垂直差异,再加上政治干扰,两岸之间的产业升级转型一直没有较好地进行衔接。金融危机之下,台商不仅需要依靠大陆广阔的市场,更需要通过自主研发、自主创新、自创品牌,从大陆走向世界,从生产制造向品牌营销的方向扩展,以进行产业转型与升级。同时,从天津的发展状况看,一方面天津有能力为台商进行产业转型与升级提供必要的条件和能量支持,另一方面,天津在为台商进行产业转型与升级提供条件和支持的同时,实际也在为天津企业的自主研发、自主创新、自创品牌,从“加工车间”发展到“世界工厂”提供动力。金融危机下的天津,在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样面临产业转型与升级。因此,通过与台湾不断发展经贸合作,不断创新合作模式,可以实现共同研发、共谋创新、共创品牌,最终实现台湾与天津经济双赢的新局面。

四、金融危机下,加强津台经贸合作的应对之策

(一)观念上的准备

确立积极有效的合作理念。积极就是要尽快建立一个统一协调的津台经贸合作的总体框架,为更好地发展与台湾经贸交流与合作提供统一规划与引导。有效就是要争取以最小合作成本换取最大的经济收益,这就要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及时调整与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并注重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二)理论上的准备

要不断深入学习和熟练掌握有关国际经济贸易理论、惯例以及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所形成的一些特殊习惯,以保证津台经贸交流与合作不因规则而导致高成本。

(三)人才上的准备

在天津与台湾经贸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要实现比较优势的转换,将与台湾经贸交流与合作的内容转化为天津的知识存量。实现津台两地的产业融合与产业升级。通过加大教育投资、技能培训等形式提高天津的劳动力素质,用知识和技术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入,不断优化优势要素的结构,从而为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产品价值链的提升做好准备。

(四)条件上的准备

进一步即可天津经济发展,提高经济规模总量和人均水平,努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尽快缩小与台湾之间的经济差距,增强天津与台湾之间的“引力效应”,为促进天津与台湾更紧密经贸合作提供充分必要条件。

(五)服务上的准备

真正树立为台商做好服务的理念,深化服务内涵、拓展服务内容、改进服务方式,推动两地经贸交流与合作向纵深发展。即通过服务,吸引台湾高科技人才到天津发展,使天津成为两岸高科技人才的重要聚集地。

第5篇:新型合作经济范文

摘 要:本文在分析河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运行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了其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境,并对其存在困境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新农合;执行困境;对策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采取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的方式筹集资金。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实施的一项保障农民获得基本卫生服务、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一项重大举措,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在原有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基础上,为解决占全国大多数的农村人口的医疗保障问题而建立的医疗制度。据统计,从2003年7月开始试点,截至2012年6月底,参合人口达到8.12亿人,参合率达到95%以上。

一、新农合的实施困境

(一)政策的原则性规定与实际执行的不平衡。

新农合的政策规定与实际执行过程存在一定的偏差。第一,以河南为例,2012年河南省新农合的参合率达到了97.65%,但是参合人员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城镇居民合作医疗的保障范围。第二,根据《河南省新农合政策法规(2010)》规定,独生子女家庭人员凭《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及其他相关证件,可以获得一定的补偿,但是实际情况是很多的独生子女家庭根本无法拿到《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而且即使是持有有《独生子女光荣证》的父母,在进行登记报销时,相关单位也是相互推诿,而且由于补偿金额较小、程序繁琐,以致很多独生子女父母无法享受政策带来的补偿。

(二)定点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弱,难以满足农民就医需求

1、义务人员业务水平低。在一些贫困地区的乡镇医院,高水平医务人员缺乏,有很多是专科医院毕业生。新农合定点医院的夜间值班医生,很多都是实习医生,在遇到突发、严重的疾病患者时,往往束手无策,耽误医治。乡镇医院的医疗器械老化,药品不全,一些医生看病多凭经验和感觉。在村卫生室,医生业务水平偏低,往往只能治疗感冒发烧这样的小病,而且在治疗过程中为了个人利益,存在延缓治疗时间的现象,以售卖更多的药品。

2、门诊费用报销难。农民在县级及以上定点医院的门诊费用除了实现大病统筹加门诊家庭账户的地区外,往往不能报销。根据规定,2011年河南省乡村卫生室的门诊费用的报销年度个人封顶线为60元,超过部分需自行支付,而此报销金额显然过低。

(三)留守老人和儿童就医难

河南是一个劳务输出大省,每年的劳务输出量都占据了劳动力市场的相当一部分。据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对全省4200个农户劳动力就业情况进行的调查,2008年,全省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人数占期末从业劳动力的比重为22.6%,2009年、2010年、2011年分别为30.5%、31.4%和32.0%,呈稳步增长态势。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出现了大量的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而这一部分人在生病就医是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如由于先交费看病后报销的政策规定,留守老人和儿童可能没有足够的金钱进行交费。

(四)药品价格设置不合理

在新农合制度的实施过程中,一方面,政府主管部门的职能缺失,无法准确全面的管理政府核定的药品药价。另一方面,由于药品流通的复杂性、多环节性,药品市场秩序不规范,药品销售与医院及相关的医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利益关系,所以医生在开出的药方中会偏向于使用某个企业生产的药品。而且,由于我国医药工业发展的不完善,导致生产成本偏高。诸多原因使得药品价格的设置不合理,参合农民的住院用药费用也随之偏高。

二、改善新农合执行困境的对策建议

(一)构建县、乡、村三级卫生网络,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1.要继续加大对县级医院的财政扶持力度。一般来说,农民发生重大疾病都会首先去县级医院进行就诊,县级医院是农民享受新农合权益最重要的直接对象之一,但是县级医院的实际医疗能力却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加强对县级医院的财政扶持至关重要,各级财政对新农合资金要设专人、专户,各层级之间直接划拨,减少划拨环节,避免人员贪污、挪用;建立独立、完善的管理机构,稳定管理人员,提高工作能力,更好的服务新农合的运行。

2.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建设,夯实新农合实施的基础。首先,重点加大对薄弱卫生院的建设,改善卫生院的基础设施和职工住房,为医务人员提供进修学习的机会,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管理能力。其次,完善村卫生室的管理。截止2011年,河南省已建设完成的标准化村卫生室52722所,基本实现全覆盖。所以完善村卫生室管理能够更使其更有效的发挥为农村居民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功能。而且乡村医生的待遇有待提高,每月60元的补助与其承担的工作任务相去甚远,所以建议将其待遇提高至每月300元左右。

3.构建卫生网络,实现病情的跨级共享。因为农民本身对生病不是很重视,存在“大病拖,小病扛”的现象,加之其对于病理缺乏认识,所以在就医时存在重复诊断的现象。完善县、乡、村三级卫生网络构建,实现病情共享,避免重复诊断,提高治疗效率。对各级卫生医务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业务服务素质,定期进行各级医务人员的业务情况互访,完善相互监督机制。

(二)构建多元化医疗保障体系

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均衡,单一的医疗保障模式并不能同时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因此,建立和完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不仅需要新农合制度的支撑,还需要将新农合与农村医疗保险相结合,建立多元化的医疗保障制度。针对河南省人口多、老龄化严重的情况将农村商业保险和农村养老保险纳入农村保障体系,帮助农民分散转移风险。加快形成有政府和农民共同参与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以适应农村的不同发展情况对农村医疗服务的需求。在经济欠发达乡村,加快推广新农合制度,建立与其收入和支出能力相适应的医疗保障制度;经济中等发达地区农民具备一定的医疗支付能力,但是大病致贫现象仍然存在,所以应该以此作为新农合制度实施的重点,一方面扩大新农合覆盖范围,惠及更多农民,一方面适度结合医疗保险和商业保险;在经济发达地区,在建立完备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基础上,全面构建新型合作医疗的各项相关制度和服务网络,满足不同层次需求。

(四)核定药价,完善药品管理

确保新农合持续、稳定、健康运行和发展的关键是要强化管理,优化服务。第一,保证在定点医疗机构附近有至少有一家定点零售药店,促进医、药市场公平竞争,确保参合农民能够以较低廉的消费获得较优质的服务。第二,扩大定点药店的范围,促进有序竞争。参合农民可以通过自行选择在不同的定点医疗机构和药店就医购药,强化定点单位之间的竞争。一方面,参合农民自主选择医生,可以促进定点医院内部员工之间的竞争,从而能够有效的降低就医成本、减轻负担;另一方面,参合农民通过在不同的定点药店购买药品,可以以更低的价格购买并获得更好的服务。第三,拓宽药品目录,扩大可报销范围,用药范围的扩大,使部分参合农民承受了过高的药品药价,进而导致大病致贫,所以严格规范用药,是加强费用控制的基础。(作者单位:云南财经大学经济研究院)

参考文献

[1] 李巧隆.从新型合作医疗看农村医保制度的构建[J].中国集体经济,2011,31(11).

[2] 付增清.农村医保改革的路径与重点[N].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

第6篇:新型合作经济范文

关键词:农业经济;转型期;农业经济管理;发展

1新形势――农业经济转型期的特点

1.1工业反哺农业。工业来反哺农业是农业经济进入转型期的根本标志。从总体的发展而言,我国的工业已经具备了支持农业发展的能力。为了实现产业经济的均衡发展,应调控农业和工业,使工业带动农业的发展,形成反哺农业的局面。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的工业和农业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A段。

1.2城乡一体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发展极为迅速,但城市的发展并不能代表一个国家的经济水平,乡镇经济的发展水平才能决定国家的整体经济水平,而我国的城市和乡镇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一定差异。因此,要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逐步缩小城乡间的差距。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完全能够带动乡镇发展,城乡的二元结构开始走向一体化,这将促进乡镇的发展,进而提升整体经济发展水平。

2新形势下农业经济管理的变化

2.1工业反哺农业的转型。农业经济管理在工业对农业反哺的转型中有了很大的变化,也壮大了农业发展的产业链,这也是需要长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实现工业反哺农业,需打破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体系,对于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方法要采取去粗取精的态度。要将农业经济管理的研究进行全局把握,涉及的方面也是多种多样的。

2.2城乡一体化建设。近年来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进程在不断加快,导致城市二元结构逐渐解除。现阶段城市和乡镇的经济发展存在一定差距,这会影响整体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而城乡一体化建设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对此,农业经济管理要有清醒的认识,使各项工作真正落实到位,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建设。同时,乡镇的经济会在一体化的推动下更好发展,农业经济管理还要研究城乡生产流动问题。

2.3农业现代化战略性驱动

(1)农业现代化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生态化,也就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主要是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同时也能维护经济的良性发展。所以农业经济管理要更加重视这方面的研究。

(2)仅就现阶段的发展来看,我国的农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造成我国的农业在国际上竞争力不强,扭转这一局面的有效方法就是更为深入地研究农业产业经济管理。

3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变化

3.1利用差异化学科。差异化科学除了能够满足工业对农业的反哺,还能够实现城乡一体化结构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驱动。差异化科学的关注点在于对农业全局性的把握。除此之外,重点还在于研究城乡间的经济流动,更为深远的意义还在于研究环境保护,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发展目标及提高国际竞争力上。这样来看,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实施差异化科学发展。

3.2加大人才的培养力度。有人说二十一世纪是人才社会,人才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原动力,这也就是说农业产业要想获得快速发展,人才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可根据差异化科学来选择人才,要重点研究和选取有针对性的人才进行培养工程设计人员。要更加重视人才的教育工作,及时更新农业经济管理的教材和相关书籍,使其学到的知识都是当下最先进的。书籍也要根据转型进行相应的调整,保证与农业经济管理的研究内容息息相关,将所有新的知识和技术都融入到具体的人才培养和管理中,这样所培养出的农业经济管理人员才更具有专业性。此外,国家应加大宣传规划的力度,并制定一些政策法规来扶持农业经济管理人才,还要进一步加大人才的扶持力度,从而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3.3实现多学科的融会贯通。从总体来讲,农业经济管理具有的综合性很强,不仅涵盖了经济学和管理学,与之相关的学科也有所涉猎,如:数学、社会学和金融学等,这些学科间的内部联系是极为紧密的,这也增加农业经济管理的难度系数。面对新的发展阶段所产生新的变化,必然会产生新的问题,应加大研究的力度,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解决,农业经济管理的人员根据正确的科学研究路径,不断确定研究的重点和核心,值得强调的一点是要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才能真正使理论发挥其价值,但这是一个系统化工程,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应做好充足的准备。

第7篇:新型合作经济范文

1.1农村合作银行利率

农村合作银行的利率对于新农村经济建设会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利率主要是指资金价格在农村经济发展阶段所展现出的实时状态,将其放在市场经济的发展环境中,利率的决定主要是由供求双方来共同完成。表现在农村合作银行利率对于新农村经济建设方面的阻碍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利率定价机制缺失。农村合作银行的利率定价以及调整的权利掌控在联社手中,通常会依据农村经济的发展情况对利率做出一定的统一调整,对其实施有效监管。但利率定价机制并不合理,主要是受到农村经济发展不均衡状态的影响所导致。其二,利率普遍偏高。为全面推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的成本已明显增加,我国也相继出台相应的政策,从农村建设的基本需求出发减少农民还贷压力。其三,利率定价方式简单,只是根据贷款对象来确定利率的浮动情况,灵活性不足[1]。

1.2农村合作银行产权

农村合作银行对象的构成主要包括三类,即乡镇个体、私营企业和农民。基于此,需要从农村合作银行产权方面做出具体的改革,明确产权属性与产权内容,更好地推进农村合作银行的可持续发展。但在实际中可以发现,我国现阶段农村合作银行的产权并不明确,产权的主体缺位现象严峻,如果这些问题在新农村经济建设方面无法得到全面、有效的解决,势必对新农村经济建设产生严重的影响。同样,多股东组成的合作制不利于农村合作银行产权的明确,这一点在效率方面已有所阐明[2]。

1.3农村合作银行管理体制

农村合作银行管理体制是保证农村合作银行可以持续为新农村经济建设提供服务的核心要素。而现阶段表现在农村合作银行管理体制方面的问题,主要从三个角度来具体分析。一是民主管理方面的问题。我国农村合作银行的股份构成中是由三大组织构成,但由于不同组织权力分布不均匀,从而导致缺乏必要的民主管理方法,农村合作银行主任具有绝对的主导权。二是外部干预现象严重。农村合作银行在整个农村金融的购成体系中占据绝大份额,这就导致政府层面为保证农村金融的健康发展,通常会对其运行状况进行干预,不利于农村合作银行自身的健康发展。三是管理主体存在错位。农村合作银行的管理体制由于缺乏必要的人才支持,导致管理与经营人员多数身兼数职,存在诸多管理层面的弊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2基于农村合作银行改革下新农村经济建设的根本举措

为满足新农村经济建设的根本要求,对农村合作银行提出较高要求,需要其在改革中解决自身问题,为农村金融环境与新农村经济建设奠定坚实基础。因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建立完善农村合作银行利率定价机制

农村合作银行利率定价机制不健全严重影响农村合作银行对于农村经济建设的推动作用,基于此,需要建立完善农村合作银行利率定价机制,以利率市场化为前提条件,根据货币市场利率与本地区实际竞争需求作为衡量标准进行利率的科学定价。同时,定价机制的全面构成还需要结合地方经济的发展水平,包括农民的经济水平与承受能力等,进而全面验证利率定价机制的合理性。从以上的优化策略来看,从微观层面解决了利率定价机制方面的问题。但微观内容还需要宏观的政策因素进行具体限制,国家相关部门应针对农村金融的发展情况做出调整,出台一系列的优惠政策,适当降低营业税税率,提高农村合作银行支持农业发展的积极性,为农村提供多元化的服务内容,以此充分发挥农村合作银行的职能,为新农村经济建设奠定坚实基础[3]。

2.2合理选择农村合作银行产权制度

合理选择农村合作银行产权制度是农村合作银行改革的根本,也是推动新农村经济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在产权制度的完善层面,要求从两个方面出发:一方面,农村合作银行产权制度的建设要结合地方经济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的选择;另一方面,需要根据农村经济的发展不同阶段具体选择。对于农村的合作制而言,不能将其全盘否决,还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而定。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合作制的建设能够为“三农”的发展提供基础条件。要探索全新的产权制度,保证产权制度可以实现多元化发展。目前,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农村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存在较大差异,特别是在东西部农村,其发展差距尤为明显。从这一角度出发,在选择产权制度的过程中应结合经济发展程度,为新农村经济建设打下坚实基础[4]。

2.3全面优化农村合作银行管理体制

全面优化农村合作银行管理体制,是实现新农村经济建设的保障因素。一方面,政府应充分展现出自身的主体地位,加强政策层面的支持,全面地展现出其自身的协调能力,减少资金外流现象的产生。也要避免政府的过度干预,应该为新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应该对政府管理只能进行重新定位,明确管理主体,提供持续性的业务服务。

3结语

农村合作银行发展现状不容客观,面临着全面改革。为满足新农村经济的发展要求,需要全面改革农村合作银行,本文将其作为研究的关键点,从利率、产权制度以及管理体制等多方面入手,为我国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刘建红 单位:山东省寿光市上口镇财政经管统计站

参考文献

[1]高峰.农村合作银行改革推进新农村经济建设探讨[J].科技经济市场,2014(6):54-55.

[2]张小珍.农村合作银行改革推进新农村经济建设探讨[J].科技经济市场,2015(9):120-121.

第8篇:新型合作经济范文

关键词: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经济大学;高等教育;创新合作;企业家培养

一、俄中高校密切合作,

培养复合型高水平专业人才

《世界教育信息》:俄罗斯驻华大使安德烈・杰尼索夫先生曾在发言中指出,俄罗斯与中国的伙伴关系是20国集F合作行动的关键,俄罗斯和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将为合理的全球经济治理框架的建立创造重要条件。在深化俄中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背景下,在您看来,教育领域的合作在两国关系中发挥怎样的作用?

马克西姆采夫:近年来,俄中两国在政治合作、讨论和解决最紧迫国际问题方面取得巨大进展。俄中两国作为两个大国,提供了在大国之间、核大国之间、邻国之间、东西方之间、南北之间、政治制度与文化传统不同的国家之间构建和谐关系的例证。欧亚板块没有中国和俄罗斯是不可想象的,两国的历史都发源于欧亚文明。毫无疑问,悠久的历史和共同的价值遗产像数以万计的“隐形线”将欧亚大陆各国人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作为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参与者,俄中两国在维护国际和地区安全,以及边界领土和平、繁荣与稳定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目前,两国在教育、科技方面的合作是双边关系最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这符合俄中深化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要求。俄罗斯和中国的教育合作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如今,两国文化联系日益密切,其中就包括高等教育领域的交流。

俄中许多高校已经在教育领域开展了全面合作,除了常规的学术交流和学生交换之外,还开展联合科研,创建双学位培养模式。这种创新合作能够扩充双方的知识库,扩大科学研究范围,丰富教学项目,提高教育质量。同时,外国专家学者、教师、学生的交流互访也大大拓展了文化视野。互派留学生能促进国际政治和经济稳定发展,在国外的留学经历能改变一个人的自我认知,使其从跨文化角度重新审视自己的祖国,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这同样有助于俄中两国人民友好互动。

圣彼得堡国立经济大学一直对俄中高校合作保持密切关注,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制定了高校合作方面的战略方针,并按计划逐步实现。我校是俄罗斯最早开设中文课程的非语言类大学之一,多年来一直积极推动俄中高校之间学生交换、教师互访,建立了研究亚太地区国家社会经济问题的“科研教育中心”,与来自中国的同事一起从事科研。2015年6月,俄罗斯第一个“中国馆”在我校成立,这是我校与中国多年合作的一项重要成果。中国宣传部部长刘奇葆、中国驻俄大使李辉以及其他各界嘉宾出席了开幕式。对于我们来说,这是我校与中国伙伴院校高度互信和浓厚友谊的象征,我们很高兴地见证了学校同仁为凝聚俄中两国人民而不懈努力,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世界教育信息》: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俄罗斯与中国之间将进行更深入、更广泛的经济合作,同时对具有不同语言和文化知识的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您对培养服务于两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合格人才有什么建议和期望?

马克西姆采夫:在我看来,在俄中关系快速发展的今天,首先要考虑到复合型高水平专业人才的培养,他们要深知不断加深俄中合作、推进两国平等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具有重大意义;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还要具备专业素养;不仅要熟知对方国家的语言,而且应该了解对方国家的文化历史、民族特性、经济状况;要能够顺应俄中现代经济发展的需求。我们要致力于培养专业领域的研究者、领军人物,注重塑造个性,发展自我,用创新思维推进智力资本化。

同时,教育交流的定位不仅在于高技术及创新,还在于俄中一致的价值体系。教育要独立于经济状况之外,要能够支持国家的精神发展。因此,教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与其说是将理论知识与学生既有价值观相结合,不如说是直接塑造价值观。

在培养能为两国经济文化交流贡献力量的高水平专业人才时,必须以现代经济形势为基准,定位劳动市场的需求,才能完整、全面地培养新型专业人才。同时,我们大学的毕业生应当成为专家,致力于推动拥有共同目标及价值观的两国之间互动合作。

二、合作伙伴关系多元发展,

实现高校国际化战略任务

《世界教育信息》:随着高等教育全球化的发展,全球教育合作越来越多,在众多合作领域,圣彼得堡国立经济大学有何侧重,贵校选择合作伙伴的标准是什么?

马克西姆采夫:国际活动的多样性一直是且仍将是大学的主要竞争优势之一。我校优先考虑国际合作,这样能够建立最有效的关系来完成我们的战略任务。发展国际关系的优先考量标准及合作项目的选择标准是合作方案和服务的质量。在与外国伙伴院校的合作中,我们不断扩充新知识、新专长,为促进俄罗斯和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

与商业环境保持密切互动也很重要,这能确保现代大学的国际化。其中,至关重要的是,要促进俄罗斯大学和外国伙伴大学在最广泛的问题上开展合作:为俄罗斯和外国学生组织实践活动,合作院校共同参与教育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具体课程设计以及科研工作。

同样重要的是网络合作。区域网络中的成员,包括中国-俄罗斯经济类大学联盟(ASREU),使大学有机会巩固专家团队的地位,以解决国际层面的一系列科学、教育的问题及任务,保证科学研究的现实性、国外出版物的质量,参与世界顶尖科研会议。

《世界教育信息》:根据贵校官方网站的资料,学校与23所中国大学开展合作。请问贵校与中国大学合作的形式是怎样的? 目前是否有潜在的中国合作伙伴?与中国大学合作的优先事项是什么?

马克西姆采夫:其实,我校网站未能完整地反映出我们与中国大学的合作情况。我们与中国朋友的合作是十分动态的,而网站的涵盖范围总是有限。实际上,我们正积极与中国的多所大学和科研院所合作,其中包括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贸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以及中国旅游研究院、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等。除此之外,我们还负责领导中国-俄罗斯经济类大学联盟,该联盟包含了17所中国大学和16所俄罗斯大学。

早在俄中关系刚刚恢复之时,我校就开始与中国学校合作,友好关系已持续多年。20世纪90年代初我们开始进行学术交流,现在我们与中国的合作已经发展到共同组织国际活动。比如,2016年我们与中国人民大学一起举办了第七届俄中高级经济论坛,而中国人民大学发起成立的“俄中新闻教育高校联盟”,我校是联盟成员之一。我们有一家青年媒体――“中国商桥”,主要是由一些青年学者来分析俄罗斯和中国之间的经济商贸联系。

《世界教育信息》:由中国人民大学和圣彼得堡国立经济大学联合主办的中俄高级经济论坛是两校合作的标志性项目。请您介绍一下该论坛举办的相关情况。

马克西姆采夫:举办该论坛的10余年来,两校做了非常多的努力,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是一个民主的、开放的、前沿的机制,一旦发现俄中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就会及时指出并寻求解决方案。

令我感到非常荣幸和骄傲的是我们拥有一支强大的团队,聚集了俄中两国经济合作方面的经济学家,主要来自圣彼得堡国立经济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值得一提的是,最近两年的合作集中在“一带一路”经济带的研究,在中国人民大学有“一带一路”经济研究院,在圣彼得堡国立经济大学也有专门研究该领域的专家,此次论坛我们集中了双方和哈萨克斯坦的专家学者,因此,这个团队能够更加协同创新,共同做好“一带一路”经济带这个重要的课题研究。双方通过出版书籍、刊物以及发表报告来公开研究成果。现在,我校的中国馆中收藏了这个团队里学术专家的著作,这对两国的专家和学生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了俄罗斯研究中心,我们非常高兴能看到这个中心的成立,也希望未来我校的中国馆能够与人民大学的俄罗斯研究中心有更多的合作。

这个论坛发展越来越壮大,当前已经不止有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经济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的专家学者参与其中,还包括来自莫斯科国立大学、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以及很多顶尖的中国大学的专家学者。这个论坛就相当于一个桥梁,构建起俄中专家学者之间的沟通渠道。此外,我们还邀请了政府和企业代表,所以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学术方面,这个论坛都是一个非常好的交流平台。

《世界教育信息》:您刚刚提到贵校成立了中国馆,中国人民大学也成立了俄罗斯研究中心,请您评价一下这些综合性学术机构在加强双方教育、文化等方面的深入交流中的作用。

马克西姆采夫:这些机构如同一扇窗口,能够加强双方对彼此的了解,从而深化交流。在这个开放的平台上,两国学界、企业界的人士都可以通过中国馆和俄罗斯研究中心了解更多信息,意义惠及双方。

三、培养企业家创新思维,

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世界教育信息》:圣彼得堡国立经济大学商学院从1993年开设EMBA课程。在您看来,贵校商学院与其他商学院相比有什么特点?

马克西姆采夫:圣彼得堡国立经济大学商学院已经成立25周年,同时也是俄罗斯商业教育协会(РАБО)、圣彼得堡工业家企业家联盟、圣彼得堡工商局和圣彼得堡企业家联盟的成员。Eduniversal(法国巴黎)全球最佳商学院排名中,圣彼得堡国立经济大学商学院与全俄15所商学院和3所圣彼得堡商学院一同荣登全球1000所最佳商学院名单。

商学院的主要职责是制定和实施职业教育计划,为管理、经济和金融领域的管理人员和专家提供职业再培训和其他高级培训,使之符合公司和组织的需求。

这些课程需要特殊设置,所以创建之初,商学院就遵循某些原则,其中包括:努力确保学生获得最高质量的教育服务;教学应最大限度地适应成人的行为习惯,贯彻“行动学习法”的教学方法;经验交流及其系统化应当作为学习过程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创造一种氛围,可以让学生在培训期间建立业务联系。

圣彼得堡国立经济大学商学院开设有10余个再培训课程和4个MBA课程,这就是被誉为“管理精英”的国际MBA项目,1993年在商学院开设并投向教育服务市场。这是俄罗斯最早开设的MBA项目之一。过去几年,来自各行各业的约700名高管已经成为MBA项目的毕业生。

MBA项目的“企业稳定发展战略”面向俄罗斯高级管理人员,为“总统计划”培训学生。该项目的一个特点是,在“总统计划”培训期间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学生在制定复杂管理决策和稳定发展业务方面的能力。

自2012年以来,圣彼得堡国立经济大学商学院已经为我们的合作伙伴――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Gazprom)以企业形式实施MBA计划,包括两个项目:一个是“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MBA:弧面环境下管理石油天然气公司”,是为该公司高级管理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和子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开设的项目;另一个是特色MBA项目――“公司社会领域的稳定发展与管理MBA”,该项目在俄罗斯是独一无二的。

我认为,我们商学院能够实施这些项目是因为能够通过积极教学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精英班”和“圆桌会议”研究最知名实干家的经验成果,不仅包括公司的内部专家,更有国内外学术界、商业界的代表,因此,我们能做到为未来管理者的培养提供最佳方案。另一个成功的元素无疑是我们庞大的教师团队,主要由我校最优秀的教师以及圣彼得堡其他著名大学的教师组成,共有50多名教授和80多名副教授。我们尤其注意吸收经济和商业界实体部门的专家。

《世界教育信息》:在您看来,成功的企业家应该拥有什么样的品质?在培养创业人才方面,您对中国大学的建议是什么?

马克西姆采夫:当然,高质量培训和丰富的创业活动经验是决定企业家在市场上成功的部分因素。然而,如今,市场高昂的创新积极性、激烈的竞争需要现代企业家不断激发自我创新潜力。创新能力和沟通技巧最为重要,不断创新是新型竞争的基础。在这方面,一个成功的企业家能够成为自己专业领域的研究者和领军人物,是能够自我发展的创新者,能够通过创新思维将智力资本化。只有当一个企业家能不断地产生新想法,解决非标嗜挝瘢寻找新手段新方法来实现目标和想法,才能称之为成功的企业家。

在这方面,我建议中国同事注意,目前,建立一个培养未来企业家的现代化系统能够解决两项关键任务,因而变得越来越重要。第一个任务是激励潜在企业家培养创新思维、开展创新活动。第二个任务的目标则是创造机会,实现和发展未来企业家的创造潜力。

因此,开发新型教育活动变得尤其重要,即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增加个人创新活动的机会,发展学生的创造潜力,并指导学生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有必要实施“强化教育模式”,为创新企业家提供培训。重要的是塑造未来企业家在实践活动中使用新知识的能力,将其转化为创新。创造性教育的特点是,其目的是不断寻求新事物,积累智力资本,发展创造潜力并运用于实践。

第9篇:新型合作经济范文

关键词:生态环境保护;环保审批;环境监察;环境监测;齐抓共管;环境

中图分类号: X324 文献标识码: A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环境问题愈来愈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公众的环境意识明显增强,环境问题已成为引发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作为基层环境保护部门如何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紧要课题,只有不断探索环保工作的新路子,才能适应当前严峻的环保形式。

帮助引导企业提高环保意识

企业环保意识淡薄是构成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原因,要制止偷排、漏排这样的环境违法行为,首先使企业主真正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意识到环境保护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才能有效防止企业的环境违法行为。

引导企业增强环保意识,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实现:一是编制法规宣传册。将与企业密切相关的环保法律法规编印成册,发送到各个企业,使企业明确认识到自己的法律责任。二是举办知识竞赛。举办环保法律法规知识竞赛,以竞赛的方式提高企业学习环保法律法规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三是打造信息沟通平台。充分利用网络,建立论坛或QQ群等,并以此为平台加强与企业沟通。四是利用案例教育警示。挖掘整理国内外治污正反典型案例,正面教育,传授经验,反面警示,以儆效尤。

加强环保队伍自身能力建设

对于基层环保部门来说,队伍不够庞大,任务却很繁重,必须通过加强队伍建设来顶住重重压力做好环保工作。

一是要强化政治和业务学习。要学习政治理论更要学习业务知识,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通过多种形式组织环保工作人员学习各项环境法律和业务知识,逐步提高环保队伍日常业务能力和处理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二是要强化考核激励机制。积极推行领导干部和科室岗位目标责任制,将干部的考核、选拔与日常工作表现及工作成绩紧密结合。三是要强化监督制约机制。以制度来规范环保工作人员的行为。四是要强化工作效能建设。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各项具体业务的办事流程,靠严格的办事流程来推动环保业务工作效率的提高。

截源截流把好环保审批验收关

环保审批和验收关系着一个地区的环境质量,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我们常说开源节流,可对于环境保护工作而言,则要更多地讲究截源截流,只有在源头上把好审批验收关,才不至于在今后的工作中不停地充当救火队的角色。

把好项目环保审批验收关重点要严把七个关口:一是严把分类关。严格按照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确定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不降低评价等级;二是严把分级关。严格按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分级审批规定把关,对不属本级审批的项目,按要求呈报,决不越权审批;三是严把政策关。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一律不予审批;四是严把选址关。对每一个项目都要亲临现场进行勘查,查看是否符合防护距离、功能区划和区域发展规划等,对不符合规定要求的,一律不予审批;五是严把工艺关。对污染重、能耗高、水耗大的粗放型经营项目和环保投资无保证、治污工艺不成熟的项目一律不予审批或呈报,积极引导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新工艺;六是严把标准和总量关。对不符合总量控制标准或达不到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的,一律不予审批;七是严把监督验收关。注重新、改、扩建项目全过程环境监理和竣工验收,坚持投产时治污设施不健全不验收、不符合环评要求的不验收、污染物排放不达标不验收、存在环境污染隐患的不验收的原则,确保新上项目能够稳定达标运行。

充分发挥环境监察的监管作用

审批验收把的只是源头关,企业投产之后守法情况的监管才是环保工作的重头戏,这就要靠环境监察部门的执法监督来实现。只有充分发挥环境监察部门的执法效能,严格执法,对环境违法行为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切实维护群众的环境权益,才能有效的维护环保部门的威信,做好新形势下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要充分发挥环境监察的监管作用除了加强业务学习和交流培训、加大人力物力投入以壮大监察队伍力量外,最重要的是要创新工作机制,提高环境监察工作效能。一是责任分工要创新,在细化分解工作任务的基础上,根据人员特点合理分配工作岗位,同时建立完善岗位责任制度,做到人人有任务、人人负责人、事事有人管、事事有人干。二是执法方法要创新,将白天巡查和晚上抽查相结合、日常检查与突击检查相结合、明查与暗访相结合、工作日检查与节假日检查相结合、专项执法行动检查与日常监察执法相结合。三是执法形式要创新,将单一的执法模式转变为形式多样的执法模式,如本级和上级联动检查、辖区之间交叉检查、与环保内部相关职能部门联合检查、与外部相关部门横向联合检查等。四是处罚手段要创新,把单一的行政处罚手段转变为综合制裁手段,在用好用足现有环保法律法规的基础上采取挂牌督办、限批、限贷、一票否决、媒体曝光、向公众道歉等多元制裁手段,同时对恶劣的环境违法行为依法移交公安机关。五是监管机制要创新,探索建立环境监管的长效机制,对环境污染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加大对重点企业的监管力度,及时发现并消除隐患,强化整改监督建立整改后督察机制,防止违法排污现象反复,巩固执法成果。

充分发挥环境监测技术支撑作用

环境监测是环境执法监督和污染纠纷仲裁的技术基础和法定依据,必须充分发挥环境监测的技术支撑作用才能做到合理规划、正确决策、公正仲裁、有据执法。

充分发挥环境监测技术支撑作用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大资金投入,完善监测设备。积极开展监测能力达标建设,在积极争取财政部门资金支持的同时,充分利用各种奖励和援助资金,加大资金投入,在综合评估经济性、实用性和先进性的基础上,根据监测工作的实际需要,有组织有计划的配备更新监测设备,以满足日益升级的监测工作要求。二是注重监测队伍培养。要积极引进高素质人才,保持监测队伍的相对稳定,为监测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成长环境,并通过定期开展多种形式的监测业务培训,提高监测队伍的整体作战能力。三是完善监测制度。要进一步规范环境监测流程,控制环境监测质量,切实落实和完善责任措施,建立健全环境监测考核和奖罚机制,将内部的质量控制同外部的监督机制相结合,来确保环境监测工作中的各个环节都符合规范,使环境监测在环保工作中发挥实质性的作用。

加强与其他相关部门之间的通力合作

生态环境保护不仅是环保部门的事,许多环境违法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仅靠环保部门的监管难以奏效,其他相关职能部门也要依法履行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职责。应当加强与其他相关部门之间的通力合作,建立协作监管的联动机制,将统一监管与各司其职有机结合,环保部门在该机制中的角色定位应当是呼吁者、协调者、推动者,否则就会走入“权力有限、责任无限”的怪圈。应加强与工商、金融、国土、电力、规划建设等部门的外部联系和沟通,从源头控制抓起,各部门形成合力共同履行职责,构建齐抓共管的环保大格局。通过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司法等多种手段共同解决环境执法中发现的问题, 彻底改变环保部门势单力薄、权利有限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