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村经济范文

农村经济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经济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村经济

第1篇:农村经济范文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存在着以下问题:其一,当前我国农村经济组织发展状态不好。其二,发展不平衡。其三,组织创建的依赖性强。其四,利益连接存在松散性。其五,资金来源存在约束性。其六,法律制度存在滞后性。

在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中,应采取以下对策:

一、坚持走多元化发展、分类指导的道路。

随着农业专业化、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各具特色的地区专业化日趋明显,而不同的产业对组织的要求各不相同。在发展农村合作组织时,应坚持多样性原则,防止片面性,充分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让农民自由地发展,不要盲目地推行什么模式,坚持先发展后规范、边发展边规范的方针。在组织形式上可以组建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等。同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兴办各种农村合作组织。把分散的各种农村合作组织,以社区或区域为单位组成联合社,逐步形成自下而上的组织体系,这样既便于更好地管理、协调、指导各种农民组织的工作,又可以壮大实力,提高抗御风险的能力。

二、深化体制改革,加强金融合作。

传统的农村社区合作组织、信用合作社、供销合作社等三大农民组织,既是我国农民合作组织的重要资源,也是发展新型合作组织的重要依托,但由于受传统体制的影响,这些组织存在着巨大的资源浪费,而农民自发形成的各种新型组织,却能较好地规范农村私人信贷,引导和促进农民自我信用组织的发展。

三、坚持农民自愿,避免行政干预。本文来自

农民合作组织必须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从长远看,政府的主要职责在于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引导经济发展方向,协调各个群体的利益关系,许多具体事务政府管不了、管不好,也不该管,发展合作组织的职能,应逐步交由农民组织来承担,这是必然的趋势。政府应从鼓励、支持、引导、协调等方面发挥在合作组织制度创新中的特殊作用。一是各级税务部门应对合作社实行税收优惠;二是要开通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降低流通成本;三要在用地方面给予优惠;四是开展对合作社授信的探索,改善对合作社的信贷服务;五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立农业风险基金,重点扶持合作社;六是保险公司要扩大对农业风险承保的探索与试验,要开辟新的险种,增加对农业市场风险,自然灾害风险,病、虫、药害等风险的承保;七要加大对合作社的技术支持力度,鼓励现职农技人员受聘于合作社或离岗参加合作社;八要鼓励和支持合作社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九要加强管理,确定一个主管部门,给合作社一条向政府反映呼声的渠道,这个主管部门应该是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扶持一个产业的关键在于扶持支撑这个产业的组织体系。

四、加强行业管理,实行规范化运作,大力增强经济实力。

合作社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一要建立完善规范的合作社章程;二要建立健全规范的财务、会计制度;三要建立以年度为单位的分配制度;四要实行年度审计制度;五是合作社要尽量减少机构和专职人员,降低成本费用;六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引导,切实提高农民的法制意识;七是合作社之间可根据自愿和实际需要,通过联合组建专业合作联社;八要大力增强合作社的经济实力,目前有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如生产无公害食品,并打出标识,树立品牌本文来自农产品分级包装、贮运、销售,通过经营活动健全机制和积累财力,有条件的以兴办小型加工和流通实体等手段,逐步提升经济实力,从而增强其市场竞争力。

五、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行机制必须市场化。

第2篇:农村经济范文

[论文摘要]实证研究方法是我国农村经济研究的主流方法,这既源于西方经济学实证研究传统的复归,也源于我国农村经济改革发展的艰巨性和复杂性。理论工作者应很好地坚持这一方法,但也应在此基础上强化规范研究。

研究方法论规定着研究的出发点、路径及结论,因而在研究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我国农村经济研究方法论进行考察,对于廓清当前农村经济研究指导思想、技术路线、成效并思考今后农村经济研究的方法论方向等,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农村经济研究方法考察

综观我国农村经济研究方法,不难发现实证研究是主流方法。所谓实证研究是指从大量的经验事实中通过科学归纳,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或规律,然后通过科学的逻辑演绎方法推导出某些结论或规律,再将这些结论或规律拿回到现实中进行检验的方法论思想。体现这种方法论思想的研究目的在于分析经济问题“是什么”,侧重于廓清经济活动的过程和后果以及经济运行的发展方向和趋势,而不使用任何价值标准去衡量“是什么”是否可取。

首先,实证研究是我国农村经济研究的主流方法。在我国农村经济研究中,理论工作者主要运用实证方法进行研究,研究领域主要涉及现状分析、特征分析、模式分析、关系或原因分析、制度变迁分析、行为分析、绩效分析等。另外,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是我国农村经济理论工作者的一贯传统,在目前的研究成果中,调查分析、调研报告占有相当比重。同时,近些年来,在原来模式分析的基础上,借用其它学科较为成熟的分析框架,在农村经济研究中逐步引入了案例研究方法,虽然这方面的研究还不是很多,但却昭示了实证研究倾向进一步强化的趋势。

其次,农村经济研究中的规范研究大都建立在实证研究基础上。我国农村经济研究除了实证研究这一主流方法外,也运用了规范研究方法。规范研究是探讨经济运行“应该是什么”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主要依据一定的价值判断,给出达到这种价值判断的步骤。由于我国农村经济正处在体制和结构转轨时期,对今后的体制、制度及经济运行与结构“应该是什么样”的设计自然纳入了理论工作者的研究范围。但绝大多数规范研究是以实证研究为基础的,几乎所有的规范研究都是对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趋势实证研究成果的进一步理论提炼,从而使规范研究本身带有浓厚的实证研究方法论色彩。

二、实证研究方法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研究主流方法的原因分析

(一)理论原因:西方经济学实证研究方法传统的复归

以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出版为标志诞生的西方经济学古典理论,从诞生之日起就具有明显的实证研究方法论传统。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家们,以现实世界中大量的经验事实为根据,采用经验描述的方法,探寻事实的本质及各种事实之间的联系,并进而得出也同样属于经验性的结论和规律。尽管古典经济学家们在研究中也运用抽象演绎的研究方法,试图探寻错综复杂的经济世界各种事实与现象的具有抽象和一般意义的共性本质,但这种研究方法不仅不能增强经济学对现实世界的解释力,反而成了经济学家们建立各自理论体系的根据,最终也未能取得主流地位。以马歇尔等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继承了旧古典经济学实证研究的方法论传统。然而,新古典经济学之后并一度成为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新古典综合理论,并没有继承古典经济学的实证研究传统,而是在研究中借用了大量的数学方法,使西方经济学呈现出明显的数量化特征,但同时也使经济学与现实经济世界相去甚远。随着实践的发展以及因新古典综合理论与现实的脱节而导致的理论“贫乏”,诸多所谓非主流经济学,如比较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供给学派等,纷纷涌现出来。这些经济学分支或学派,虽然理论内容各不相同,但其基本理论都建立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对以前经济理论脱离现实的理论假设、研究范式进行了修正,使经济学研究又回到现实世界中来,复归了实证研究的传统。我国农村经济研究也越来越受到西方经济学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影响,其实证研究方法传统及其复归,对我国农村经济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并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二)现实原因:我国农村经济改革发展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改革以来,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及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改革仍表现出很大的不彻底性,许多方面的改革还有待深化。与此同时,农村经济发展也因改革的滞后及原有制约因素迟迟得不到化解而进展缓慢。从总体上看,我国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正处在向纵深推进阶段,并具有很大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主要体现在:(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仍很艰巨。土地制度改革还不深入,尤其是土地市场流转机制和制度还有待于探索和建立;农业经营组织制度还有待于创新和完善;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投资体制、科技体制等还有待于进一步改革;农村市场经济体制还有待于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等等。尤其随着改革的向纵深推进,各种问题和矛盾交织在一起,强化了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2)“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进式改革,鼓励并允许对多种改革方式和途径进行探索,从而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生事物。这一方面激发了改革的活力,另一方面也会因对这些新生事物进行不断甄别而增加了改革的复杂性。(3)在改革发展的纵深推进阶段,既要避免改革的负面影响,又要把改革化作发展动力,在改革中谋发展,“鱼和熊掌兼得“,这本身就是极其艰巨的。(4)随着改革发展向纵深推进,所浮现出来的诸如地区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拉大、不公平竞争等问题日益严重。这些问题的出现及其解决也增加了改革发展的艰巨性与复杂性。我国广大农村经济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对这种艰巨性、复杂性有着深刻的认识,因而把探寻改革发展中的“经验事实”的本质及其内在的规律作为研究重点,在此背景下,其研究方法必然表现出向实证研究方法的倾斜。

三、几点思考

第一,实证研究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研究的主流方法以及规范研究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实证研究的特点,不是由理论工作者的研究方法偏好决定的,而是有其客观的理论和现实原因。

第3篇:农村经济范文

英文名称: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山东省农业厅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山东省济南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4-6925

国内刊号:37-1208/S

邮发代号:24-143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9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第4篇:农村经济范文

列车走了又来,太匆匆,一批又一批的农民工拥向城里。每年农忙一过,农村剩余的劳动力背负着生计的压力,辞别故土,在繁华的都市里,开始又一种劳动征程。

农村劳动力的资源后盾

在古城西安的现代化进程中,随处可见那些不怕苦、不嫌脏的弯曲而有力的背影。这些勤劳朴实的秦地汉子也逐渐转变观念,奔赴各地。

据悉,陕西省每年有不少农民工流向珠江流域、长江流域、东北和新疆等广大地区,从事机械加工、电子装配、采矿、建筑、制鞋、服装、保安、家政服务和餐饮等行业。

目前,陕西已经精心培育出了特有的劳务品牌。关中突出技工优势,形成了“蓝田厨师”、“宝鸡技工”、“杨陵农科”、“咸阳足疗”等品牌;陕北注重培育了“米脂家政”、“圣地保安”;陕南着力打造“秦巴茶艺”、“药材技工”等劳务品牌。其中,蓝田县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陕西蓝田中国厨师之乡”;“宝鸡技工”、“米脂家政”也相继在工商部门注册,实现了劳务品牌历史性的跨越。

据统计,陕西省农村总人口2770万人,其中劳动力1508万人,占农村总人口54.7%;年龄在16~45岁的农村富余劳动力722.3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7.9%。已转移就业的农民工397.81万人,占农村富余劳动力总数的61%。其中省外转移就业的264.82万人,省内转移就业的132.49万人。登记到国外、境外就业创业的13878人。

从区域上来看,陕北农民以就地转移为主要形式,出省的农民工人数并不多,主要集中在陕北地区就地打工,不出县不出乡镇的农民工仍占多数。陕南的农民工以外出打工为主,主要是到外省去打工。其中,安康市出省务工农村富余劳动力占全省农民工总数的66%,是全省比例最高的。关中的情况介于两者之间,一部分农民工集中在西安、宝鸡、咸阳等大中城市打工,另一部分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或就地转移务工,或到外省打工。

如此丰富的农村劳动力资源,必然创造着不错的成绩。据陕西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陈国强介绍,截至2006年底,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农民工增至521.7万人,较上年度增加了15.1万人。全省劳务输出432万人,完成全年劳务输出计划任务的105.4%。劳务输出创经济收入227亿元,较上年增长了7个百分点,人均劳务收入4500元。2006年劳务收入与2000年劳务收入57亿元相比,6年间增长了170亿元。

然而,陕西省农业厅副厅长王焕有认为,近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在陕西虽取得了很大成效,但目前仍有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出去。其主要原因是劳动力素质低、城乡二元机构体制、政府管理缺位、各项政策不落实和农民工权益保障滞后等。其中,传统观念和基本素质又是主要障碍。陕西省社科院“三农”研究中心主任杨沛英说:“陕西人固有的恋家情结和保守意识依然影响全省劳动力快速转移。四川人的观念是‘安身之处即是我家’,因而四川成为第一劳务大省,有1200万农民工实现城镇就业,而且转移比较彻底,在城里安家的比例大。陕西人的观念是‘生养之地才是家’。因而陕西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有兼时性和临时性,在城里安家或长期居住的比例少。另外,农民工工资劳保福利待遇得不到保证,部分农民被迫重新回乡务农。”相关调查显示,在西安,农民工平均每周工作6.07天,每天平均工作9.25小时,而月工资仅为795.70元,其中月固定支出需341.48元。由于身体不适应繁重的体力劳动,加之收入不是很高,大多数农民工45岁时就被迫返回乡里。

陕西经济崛起也得靠农民工

广大农民工支撑了中国的和平崛起,陕西的经济崛起也得靠农民工。对此,陕西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宝通说,陕西是著名的科教大省,但却是经济小省、收入穷省。2005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全国第25位,农民人均纯收入是全国第28位,被称作“陕西现象”。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陕西走了一条类似印度和俄罗斯的精英发展道路,很重视科技教育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但对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农民工的作用发挥得不够,县域经济不发达,没有形成全民经济,因而经济总量和人均指标都比较低。西部大开发以来,与自己相比,经济增长很快,但是与周边省区相比,差距相当大。比如,陕西经济发展速度,2004年最高达到过12.9%,可是我们的邻居河南,“十五”期间的平均速度到了13%,已跃居全国五大经济强省行列。内蒙古近年的发展速度更高达20%,居全国第一。使一个仅有两千七百万人口的,2005年在经济总量上超过了拥有三千七百万人口的陕西省。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河南、内蒙古非常重视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非常重视发挥广大农民工的作用。过去陕西只知道拿钱发展科技教育,培养的大批人才自己用不上,造成“孔雀东南飞”。而四川省却组织千万农民工奔赴东南沿海,每年能收回大量的钱。据报载,四川的农民工每年通过邮局汇回家乡的钱超过了全省的财政收入。上世纪八十年代,四川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陕西,现在却远远高于陕西,居西部第二。陕西需要向这三个省区学习,好好发挥农民工的作用。

而陕西经济的崛起关键要以人为本,把人均收入提上去,把经济总量做上去。这就需要调动闲置的农村劳动力资源,广开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门路,围绕充分就业发展经济,让更多的农民工参与到工业化进程中去。陕西穷是劣势,同时也是优势,劳动力成本低,有利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陕西的县域经济工业化程度低,产业发展处在较低阶段。需要抓住东部产业升级的历史机遇,争取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陕西转移。必须清楚,陕西地方经济基础薄弱,工业化、城镇化程度低,陕西经济的崛起需要脚踏实地,从基础做起,低起点起步。要努力把广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尽快转移出来,形成庞大的农民工队伍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使陕西落后的地方经济迅速壮大起来,与先进的科技教育和高新技术产业相协调,让先进适用的科技教育为农民工所掌握。

加快开发农村人力资源

陕西省经过多年努力,现已形成了西安、咸阳、宝鸡、渭南等吸纳容量大的大中城市,也形成了发展空间大的中小城市、建制镇等,构成了比较完整的市场城镇体系。但其规模小、结构分散、经济聚齐规模低、产业结构层次低、功能单一、质量差的现状依然没有改善,这些因素使现有的小城镇吸纳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受到限制。

因此,陕西农村劳动力资源转移就业任重道远,如何根据当地实情、克服制约性因素、寻找到适合陕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是当务之急。对此,陕西省科技厅副厅长张积耀说,政府要加强制度建设,消除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各种障碍,比如针对农民工的体制歧视、维权歧视、文化歧视、城镇居住歧视等,积极营造农民工进城就业相对宽松的大环境。

第5篇:农村经济范文

一、建议当地政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引导农民种植适销对路的经济作物,并为农民搞好信息、技术、流通等方面的服务。

市人大代表、农副产品推销大户黄和市人大代表、农副产品推销大户,根据当地农民反季节蔬菜卖出去难、农副产品流通市场混乱的情况,及时向镇政府提出建议,于年成立了“镇农特产品流通协会”,由市人大代表担任协会首届理事长,从而规范了镇农副产品的流通秩序,促进了镇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地农户从此走上了依靠种植反季节蔬菜致富奔康的快车道。据统计,年,一人推销出去的农副产品产值达300万元,为此镇人均增加收入250元。

二、组织人大代表外出考察,引进适合本地区种植、品位和效益好的农产品,为镇农民拓宽致富奔康的途径。

去年引进种植了沙糖桔、麻竹笋、黑珍珠苦瓜等新品种,并请省农科院教授等专业科技人员上门为农户进行技术指导。年,黑珍珠苦瓜试种成功,产品和价格都看好;种植沙糖桔250亩,长势良好;麻竹笋计划种植8000亩,目前备耕工作进展顺利。

三、从人大代表中培养典型,带动广大农户立足实际,有的放矢地调整种植结构,搞活镇农村经济。

省人大代表、镇村支书,近几年来带领当地群众大种反季节蔬菜,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尤其是近两年,她根据市场的需要,带头大力种植无公害蔬菜,使当地蔬菜种植业实现了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巩固了镇作为蔬菜种植大镇的地位。据统计,年,村蔬菜种植总面积为1298亩,占村耕地总面积的70%以上,总产值450多万元,此一项村人均纯收入1100多元。

市人大代表、镇村支书,根据当地因劳动力外出打工和种水稻效益低等原因导致土地摞荒严重的实际情况,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由他牵头率先在全市成立了首个股份制农业机械化专业合作社——农业专业合作社。农业机械化解放了农民的劳动强度,大大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又很好地解决了因农村外出打工导致土地撂荒的问题。农业专业合作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的做法受到了省、市有关部门的肯定。中央1号文件出台后,粮价有了上涨,村以农业机械化为契机,狠抓金稻系列优质水稻新品种推广,在连片200多亩优质水稻种植示范基地的带动下,群众种粮热情高涨,优质水稻已初具品牌效应。在镇,山区农民种粮也能致富已不再是梦想。

第6篇:农村经济范文

[关键词]农村经济 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650(2016)03―0040―01

1农村经济管理的简单介绍

1.1国内农产品市场价格基本稳定

国内的农产品市场的价格基本稳定,这样就是需要有着非常合理的宏观调控。对于更好的一个完善。很显然,当前端的农村经济而言,还是稍微欠缺一点。需要进一步的完善这个经济体制。这样才能进一步的保证国内外的产品市场价格基本稳定。

1.2农产品出口有利因素和制约因素并存

农产品的出口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同时也带来了不利因素。为了避免不利因素对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应该制定相应的调控手段,加强对于农产品出口中各个因素的分析及掌握,并进行有效的控制,使农产品出口更加完善化,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1.3农民收入将保持恢复性增长

目前,农业面临一个严峻的问题是一农民收入不高。这一难题给农业经济带来一个困难。想要提高农民收入,必须进行农产品的调整,但是目前世界农产品的总价格仍然存在上涨的趋势,而农民也能够从中获利。目前的国内农产品的区域化布局逐渐强化,更多低收入人群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不仅能够促进农产品的销售,还能够提高农民收入,形成农民收入呈现恢复性的增长状态。

2农村经济管理对农村发展的影响

2.1农村经济管理可以进一步的提高农民收入

农村经济管理中,应该制定提高农民收入的计划,将农民的困难有效解决,为农民提供商机,并能够对农村经济进行良好的控制与管理,不仅能够使农村的经济得到管理与提高,还能够增加农民的收入。同时,应该借鉴其他经济模式的发展,吸取其他行业的经验来增强农村经济管理的完善与发展。

2.2农村经济管理可以进一步的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农民生活质量的提升依靠于农民收入的增加。对于农村来说,增加农民收入是改善农村生活质量的一部分。而在消费领域中,销售的新鲜及质量影响着销售品的质量。其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还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经济的发展。

2.3农村经济管理可以进一步的满足人们的要求

对于当前的农村经济管理来说,进一步的满足人们的要求也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广大人们的生活状况而言,更好的对农村的经济管理进行提高,这样也是对于整个的经济体制的一个革新。能够最大限度的对人们的生活进行一个比较大的改观。

3现阶段需要提高的部分农村经济管理的现状

3.1加强相关人员的学习意识

农村经济管理是对很多人都有利的,但是如何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学习,也是一个难题。不单单是对于整个的知识性的东西的学习。更多的是对于相关法律性文件的学习。很显然,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抵制一些不法分子的不法行为。组织相关的工作人员进行学习,组织一些人员进行相应的普及等,都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可以定期的开展三下乡活动,或者是开展农村的成人夜校,这样可以利用大家的课余时间,对于农村经济管理的相关知识进行普及。

3.2对于农村经济管理的灵活机动性

农村经济管理现阶段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更好的对其中的经济管理进行灵活机动队的变通也是比较重要的一点。当前的农村经济管理制度需要进行完善,而人们如何进行自我完善,就需要结合当地的一些特色,以及一些主要性条件。应因地制宜,全面发展。进一步深化农村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创新农村经济发展制度,构建产权清晰的多元化市场主体制度,鼓励农村实施农村合作社、土地流转等模式。

3.3对于农村经济管理的高效性和科学性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助推了农村经济管理模式的创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使用,使繁杂的计算程序变得一目了然,简化了计算过程,减少了人工工作量,大大提升了经济管理的高效性和科学性。传统的农村经济管理模式依赖于人、财、物等硬件的管理,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竞争、人才竞争要求必须加强经济管理的软实力,重视计算机软件的学习及运用,以先进的科学知识,增强参与竞争的实力。

第7篇:农村经济范文

山西省的通讯事业发展也比较落后,通讯主要是人们通过某一方式将信息发送给别人以达到沟通、交流等目的。在日益现代化的今天,通讯业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通讯业先后出现了固定电话、无线电话、手提电话、互联网以及视频电话等各种各样的通讯方式。越来越便捷的通讯提高了人们的办事效率,加深了人们之间的交流,对促进经济的飞跃发展、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而山西省作为欠发达地区之一,通讯事业发展落后,跟不上现代化社会的发展步伐,与发达的沿海地区比起来存在很大的差距。落后的通讯事业必然会影响商品的交换,信息不能及时传递,工作效率受到很大的影响,与充满高科技产品的现代化社会差距太大。

二、思想观念落后、劳动生产率低下

山西在太行、吕梁山区的农村中,村民思想观念落后。而思想观念是一种拥有强大力量的精神因素,好的思想观念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进而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而在山西一些落后的村庄,村民的思想观念普遍陈旧,通常都是完全不加以选择地继承老一辈的认识,在他们看来,孩子越多代表的福气也就越多,因此,越落后的地方,孩子生得越多,有的平均每户好几个孩子。这种思想观念一方面使得农村妇女不能参加正常的工作,影响家庭收入,一方面又使得家庭人口多,生活压力增大。同时,重男轻女的思想在农村里也是根深蒂固的,很多农民认为,生女儿最终是要嫁到别人家的,生儿子是可以传宗接代的。因此为了能够得到男孩,他们就会选择多生几个孩子,直到有男孩为止。这就使得农村的人口出生率高,较高的人口出生率就意味着较低的人均收入,这对生活水平的提高来说是一个不利的影响。由于山西省很多的农民收入完全依靠农业生产,所以农业劳动生产率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在山西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农村中,农民在所有劳动者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农村人口太多,而可耕地面积是有限的,这就导致了人均可耕地面积较少。再者,因为农民的文化素质偏低,地理位置偏僻等各种原因,农村的农业劳作还采取的是传统的落后方式,农业高科技产品使用率不高,即使是那些在发达地区的农村已推广多年的农业机械设备,在山西省很多地区的使用率仍然不高,很多农业生产都是靠人力畜力来完成的,机械化程度低,既浪费时间又耗费精力。劳动生产率低下,严重制约了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的发展,影响了当地财政收入的增加,阻碍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三、农村人口占比大,整体文化素养低

山西省4600万人口,大部分的人都生活在农村,农村人口比重较大,农村整体的文化素质水平较低。在有些农村中,存在着孩子上学难的问题,尤其是在一些偏远的山区,要想上学每天就要长途跋涉走很远的路,很多家长也认为孩子上学不仅要花钱,还得家人陪读,得不偿失。即使有些开明的家长,希望孩子通过读书改变命运,改变家庭的生活条件,最终又因为家里贫困交不起学费而辍学,种种原因最终导致农村的整体文化水平不高。大部分人的文化水平都只有小学或是初中,受教育程度较低,由于缺乏知识,他们很难在城市中找到好的工作,要不就是在城市中做一名默默无闻的苦力劳动者,得到低廉的报酬,要不就是在农村务农,重复前辈的生活,继续贫困的日子。

四、城乡收入差距大,使农民对投资工业望而却步

城乡收入差距大是全国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这一现象还在发展。但在东部沿海省份农村的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平较高,科技含量高,农民生产性收入较高,与城市的收入水平虽然差距也在不断拉大,而相对于中部欠发达的山西省而言,差距还是偏小的。山西省作为我国中部地区之一,位于黄土高原上,土地贫瘠,大型机械化农具使用少,现代化水平不高,地理位置不优越,农民依靠农业生产获取微薄的收入,而山西省的大中城市虽然不如发达地区有那么高的收入,但是由于各方面条件都优于农村,其年收入也高于农村很多,所以,山西省较东部沿海地区而言城乡收入差距更大,问题更加严重。最直接的后果是权衡城乡,农民不敢进城投资,甚至不敢带上家属和子女进城住下来长期打工。所以,山西省要想不断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应重点从农村着手,推动农村整体的经济发展,努力加强农村建设,对农民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扩大其就业渠道,改变以往单一地依靠农业收入的模式,增加其收入的来源。同时大力发展先进企业,带动欠发达地区农村的发展,提供更多就业岗位,提高农民的非农业生产性收入。作为政府,要加大对农村的财政转移支付,发展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的公共服务事业。通过各种方法,增加农民收入,丰富农民生活,提升农民服务质量,不断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协调农村和城市经济的共同发展。

五、乡镇企业稀少,经济发展缺乏动力

第8篇:农村经济范文

农村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经济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农村生活的水平和质量,而且还直接关系到农村的三农问题是否能得到解决,农村能否快速的发展。农村经济管理是农村经济发展的理论指导,而农村经济发展是农村发展的必要保证。本文将以吉林省敦化市的雁鸣湖为例,对其农村经济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从而分析农村经济管理对农村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

雁鸣湖;农村经济管理;农村发展

一、雁鸣湖概况

雁鸣湖镇位于吉林省敦化市,雁鸣湖镇幅员面积1508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2202公顷,耕地面积5500公顷,草原面积11157公顷,森林面积最大,达125791公顷,占总面积的80%。雁鸣湖湿地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资源特别丰富,以雁鸣湖水库和塔拉湖水库为主的大小水库82处,盛产各种野生名贵淡水鱼54种,是淡水鱼集散地之一。其水域风光秀美多姿,栖息着丹顶鹤、大雁、野鸭、鸳鸯等贵重鸟类。雁鸣湖镇自然风光独特,气候宜人,雁鸣湖依托长白山、镜泊湖等周边地区的高品位旅游资源,成为长白山—镜泊湖旅游热线最佳中转站。

二、雁鸣湖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及管理

1、雁鸣湖农村经济发展现状:雁鸣湖镇正在进行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即农村城镇化,这不仅体现了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也体现了农村的快速发展。

2、雁鸣湖农村经济的管理

2.1良好的管理理念。雁鸣湖在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保障工作落实、成立保障机构、组织领导到位”的理念。雁鸣湖不仅在思想上有着良好的管理理念,在行动上也有着强大的执行力。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①加强宣传,落实政策。雁鸣湖通过宣传车、宣传板报等多种形式向人们宣传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意义,以得到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②严格执行上级拆迁补偿政策,使人民群众都享受到应有的补偿,严禁应补不补、多占少补或少占多补的想象发生;③实行早安排、晚汇报的日报制度,积极分析研究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④成立雁鸣湖新型城镇化建设指挥部,加强领导,积极搞好与上级部门、各行政部门和建设方的协调工作,切实推进工作的落实;⑤加强对各项建设工程的监管以及干部的监督,尽可能高质量地完成建设工作。

2.2大力推动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农村社区建设是新型农村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雁鸣湖本着“有效提升发展空间、集约节约利用土地、改善环境面貌”的原则,大力推进农村社区的建设,通过合村并镇、合村并点两种模式,进行高起点的规划、高标准的建设、高效能的管理,全面实现农村社区规划的目标。

2.3加强交通路网的建设工作。交通路网的建设也是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路径。2012年雁鸣湖共开工建设10条道路,其中六月份开工建设的雁鸣大道、社区道路、环湖路等三条道路于第二年五月份完工。另外,农业公园内的七条观光道路已经全部建设完工,道路修建目标完成率达到百分之百,耗资不足总投资额的百分之八十。2013年雁鸣湖新建的交通路网已达6.5公里,目前还在不断扩大。

2.4实施农民创业园的建设工作。雁鸣湖坚持“三化”协调发展道路,积极引导人民群众将传统农业向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以及度假农业等现代化农业方面转变。大力实施农民创业园的建设,建设多片现代农业示范区,鼓励人民群众创建自己的创业园。此外,雁鸣湖还于2012年高质量地完成了生态廊道的建设工作,绿化面积达7万平方米,绿化成活率约达百分之百。

2.5开展现代水城的建设工作。雁鸣湖以农业公园为中心,大力开展生态水系的建设,连通雁鸣湖及其周围水域,构建集灌溉、绿化、生态、休闲为一体的生态水系。这样不仅能起到对周围环境的美化作用,还能减少经济的支出,促进经济的发展。

2.6积极建设风景旅游区。雁鸣湖凭借其优越的地理环境以及优美的自然环境,吸引了大量的游客。雁鸣湖风景旅游区内山密重叠,湖泊交错,丹江澄碧,古迹繁多,既有天然而成的景色,也有人文胜地的景观。雁鸣湖风景旅游区的建设,不仅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还可以推动农村的发展。

三、雁鸣湖农村经济的管理对农村的发展影响

1、农村经济管理为农村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农村经济管理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而农村经济的发展即是农村的发展。农村经济管理使农村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具有明确的前进方向,从而保证了农村经济发展的质量以及效果与实际要求的差距,提高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另外,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角度来看,经济的发展需要激发个体的积极性,即通过个人的努力去实现个人个体的需要,从而使更多的人受益,促进经济的发展。社会只有靠财富创造才能增进社会福利,农村经济的发展主要是要发挥农民个体的积极性,以创造财富增进更多人的福利,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雁鸣湖通过农村经济的管理手段,不仅确立了良好的经济发展理念,而且还通过具体的措施推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农村经济管理为农村发展提供了制度保证在农村经济的发展中,通过农村经济的管理形式,使农村经济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发展模式及经济发展制度。农村经济管理的应用,不仅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还规范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行为;不仅满足了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还提高了农村经济发展的质量。雁鸣湖通过经济管理的手段确立了适合自己经济发展的制度,并通过相关部门严格执行制度,坚决杜绝不良经济发展行为的出现,这样不仅优化了农村经济发展的管理,还提高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

3、农村经济管理解决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问题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利用经济管理手段,实现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合理规划及建设,保证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合理性及科学性,还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农村经济发展资源的有效利用,缓解了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雁鸣湖通过经济管理的手段,对雁鸣湖新型农村城镇化建设作出了合理的规划和建设。在建设的过程中,通过利用其地理位置、环境优势等资源,既实现了环境和经济的共同发展,也提高了经济发展的水平。

四、结束语: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即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农村经济的管理,农村经济的管理手段不仅是农村经济发展的理论指导、制度保证,而且还解决了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制约问题,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要想促进农村的发展,首先要对农村的经济进行合理、科学的管理。

参考文献:

[1]胡舒瀚.现代农村经济管理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6(03)

第9篇:农村经济范文

关键词:农村;金融发展;经济增长;关系

一、引言

农村经济在发展与变化中影响了我国国民经济的提高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变。如果我国农村经济与国民经济变化存在不协调情况,就会是农村在经济变化与发展方向上存在较大问题。不仅会影响社会人们的基本利益,也会影响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所以说,要实现农村经济的不断增长,就要实现农村金融在发展中体现的积极因素。

二、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

(一)农村的资本积累

发展农村经济中,最主要的因素就要加大农村的资金投入。因为农村金融是我国发展经济的主要部分,在支持三农形式上,农村资本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我国金融在发展中优先发展了工业产业,农村金融在发展被剥夺了相关政策,很多资金已经流到城市建设中。虽然在政府支持下成立了农村合作社,三农问题以及银行等金融机构得到较大改变,但新农村在建设期间,相关的金融资金不仅没有在农村得到有效利用,更加剧了农村资金的外流现象。

(二)农村的技术创新

传统农业在现代化形式转变过程中,实现的金融方向主要在知识、技术以及资本方向上实现的。但我国农村资金明显外流,农民融资比较困难,降低了农村金融的实现。特别是农村科技与人才培养等方向上发挥重要作用。所以实现农村金融在科技创新与现代农业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三)农村的产业升级

要实现现代化的经济增长,就要实现高效的产业升级模式。但农业在发展中还处于落后状态,传统的产业结构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小康社会的发展和变化。虽然金融机构在发展中已经促进了乡镇企业的良好发展,但乡镇企业在融资方向上产生较大依赖性,降低了三农在产业化升级趋势的变化,不仅金融机构没有得到相关体制的实施,农村的产业机构也没有得到改善。

三、农村金融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路径关系

(一)促进农村经济的资本积累

要促进农村经济在资本形式上的积累行为,首先就要建立新型的农村金融合作组织。建立的金融合作组织不仅要在三农、社区以及中小企业发展上进行转型,还要将传统农户、个体农户实现良好的金融服务方式。农民在自己的金融银行,还要不断吸入当地的民营企业,形成集体资产形式,从而形成具有本土化特色、民营化的新型金融机构。其次,还要加强县政府的引导和监督行为,首先,在人民银行在地区下的分支机构积极开展,形成新的金融知识和活动,增加农民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交流与沟通。从而实现农村金融市场在发展期间信息成本的较低性和消费期间的方便性,以减少农村金融机构在投资期间的风险行为,并未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和建设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然后实现良好的便民服务方式,这种方式主要是在基层政策组织下建立的,不仅能够解决农民在取款形式上的面对的路程,也提高了相关的取款方式。

(二)提高农村经济的技术效率

在技术创新方式上,首先,提高实现农村土地经营规模化的生产效率。要扩大农村的贷款期限,使农村土地实现真正的金融发展形势。还可以实现土地流转形式,使一些农副产品能实现系统化产业形式,并提高资金的运用效率。而且,还要增加政策性的金融机构,实现农村金融在信用以及风险形式上的能力,从而保障产业化的发展和升级。还要提高农村合作社的竞争力,因为农村合作社能优化农村的金融机构,利用新技术能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农业在风险以及控制形式上的创新发展。

(三)加快农村经济的产业升级

要实现农村新型的城镇化建设,首先,在农村地区实现软硬发展条件,实现农村工业产业化升级模式。在原有的新农村建设上,进一步发展特色化城镇建设,不仅要在土地,在生活设施以及教育资源建设中也要不断升级并发展。还要将农村的乡镇企业发展城市化形式,使农村在发展中转变为更多的城市化建设,所以就要推进各个具有特色的农产品,实现更大的创新作用。还要加强农村金融的改革与创新,因为金融是发展经济的主要因素,所以在改革创建期间,首先要加大农业的信贷支持,实现农村企业在经营期间的营销和风险的管理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