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调控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温度调控
温度是葡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的重要环境条件。主要表现为葡萄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光合作用产物的运转都与气温有密切的关系;土壤温度也对植物生长发育有重大的影响;极端的高温与低温会影响植物正常生长,严重的甚至使植株死亡。在葡萄设施栽培中,栽培设施为其中的葡萄创造了不同于露地生长的温度条件,其适宜与否严重影响栽培的其他环节。温度调节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气温调控和土温调控。
气温调控
一般认为,葡萄设施栽培的温度管理有3个关键时期:催芽期、开花期和果实生长发育期。
调控标准
催芽期:催芽期升温快慢与葡萄花序发育和开花坐果等密切相关。升温过快,导致气温和地温不能协调一致,严重影响葡萄花序发育及开花坐果。气温调控标准:缓慢升温,使气温和地温协调一致。第一周,白天15℃-20℃,夜间5℃-10℃;第二周,白天15℃-20℃,夜间7℃-10℃:第三周至萌芽,白天20℃-25℃,夜间10℃-15℃。从升温至萌芽一般控制在25天-30天左右。
新梢生长期:日平均温度与葡萄开花早晚及花器发育、花粉萌发和授粉受精及坐果等密切相关。气温调控标准:白天20℃-25℃;夜间10℃-15℃,不1氐于10℃。从萌芽到开花一般需40天-50天。
花期:低于14℃时影响开花,引起授粉受精不良,子房大量脱落;35℃以上的持续高温会产生严重日烧现象。此期温度管理的重点是首先要避免夜间低温,其次还要注意避免白天高温的发生。调控标准:白天22℃-26℃;夜间15℃-20℃,不低于14℃。花期一般维持7天-15天。
浆果发育期:温度不宜低于20℃,积温对浆果发育速率影响最为显著。如果热量累积缓慢,浆果糖分累积及成熟过程变慢,果实采收期推迟。调控标准:白天25℃-28℃;夜间20℃-22℃,不宜低于20℃。
着色成熟期:适宜温度为28℃-32℃,低于14℃时果实不能正常成熟。昼夜温差对养分积累有很大的影响,温差大时,浆果含糖量高,品质好,温差大于10℃以上时,浆果含糖量显著提高。此期调控标准:白天28℃-32℃:夜间14℃-16℃,不低于14℃;昼夜温差10℃以上。
调控技术
保温技术:①优化棚室结构,强化棚室保温设计。日光温室朝向为南偏西5°;墙体采用异质复合墙体,内墙采用载热能力强的建材如石头和红砖等,并可采取弯形结构增加内墙面积以增加蓄热面积,外墙采用保温能力强的建材如泡沫塑料板结合砖墙或采用土墙等。②选用保温性能良好的保温覆盖材料、多层覆盖。③挖防寒沟,在棚室周围挖宽30cm-50cm、深度30cm以上的防寒沟。在防寒沟内铺垫塑料薄膜,然后填装杂草和秸秆等保温材料,防止温室内土壤热量传导到温室外。④人工加温。⑤正确揭盖草苫、保温被等保温覆盖物。
降温技术:①通风降温。注意通风降温。顺序为先放顶风,再放底风,最后打开北墙通风窗进行降温。②喷水降温。注意喷水降温必须结合通风降温,防止空气湿度过大。③遮阳降温。这种降温方法只能在催芽期使用。
地温调控
设施内的地温调控技术主要是指提高地温技术,使地温和气温协调一致。葡萄设施栽培,尤其是早熟促成栽培中,设施内地温上升慢,气温上升快,地温―气温不协调,造成发芽迟缓、花期延长、花序发育不良,严重影响葡萄座果率和果粒的第一次膨大生长。另外,地温变幅大,会严重影响根系的活动和功能发挥。
提高地温技术
主要通过如下措施提高地温:①起垄栽培。该项技术措施简单有效,在中国葡萄设施栽培中应用很广。具体操作如下:在葡萄栽植前,按适宜行向和株行距挖沟。沟一般宽80cm-100cm,深60cm-80-cm。首先回填20cm-30cm厚的砖瓦碎块,其上回填30cm-40cm厚的秸杆杂草(压实后形成约10cm厚的草垫),然后每667m2施入腐熟有机肥5m3-10m3,与土混匀回填,灌水沉实,再将表土与500kg新型多功能生物有机肥混匀,起40cm-50cm高、80cm-100cm宽的定植垄,然后在定植垄上栽植葡萄。②早期覆盖地膜。一般于扣棚前30天-40天浇透水,并覆盖地膜。③建造地下火炕或埋设地热管、地热线。该项措施对于提高地温最为有效,但成本高。目前中国基本没有应用。④在人工集中预冷过程中合理控温。在人工集中预冷过程中,气温调控分为3段:第一段是从扣棚覆盖草苫始到最低气温低于0℃止,此阶段具体操作是草苫和保温被等保温覆盖材料于夜间揭开,同时开启通风口,让外界冷空气进入温室,白天覆盖保温覆盖材料,保持白天设施内相对低的温度i第二段是从最低气涮氐于0℃始到白天大多数时间温度低于0℃止,此阶段具体操作是白天、黑夜均覆盖草苫和保温被等覆盖材料;第三段是从白天大多数时间温度低于0℃始到开始升温止,此阶段具体操作是白天适当揭开草苫等保温覆盖材料,让少量阳光进入,提升设施内气温,当气温升至7℃左右时覆盖保温材料,夜间覆盖保温材料。原则是保持设施内绝大多数时间气温在2.1℃-7.2℃之间,这样一方面利于休眠解除,另一方面利于保持地温不至过低,利于升温后保持地温和气温的协调一致。⑤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利用秸秆发酵释放热量提高地温。该项措施简单有效,提高地温的同时还释放CO2气体,提高设施内的CO2浓度,而且秸秆发酵腐烂后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具体操作如下:在行间开挖宽30cm-50cm、深30cm-50cm、长度与树行长度相同的沟槽,然后将玉米秸、麦秸、杂草等填入,同时喷洒促进秸秆发酵的生物菌剂,最后秸秆上面填埋10cm-20cm厚的园土。园土填埋时注意两头及中间每隔2m-3m留置个宽20cm左右的通气孔,以为生物菌剂提供氧气通道,促进秸秆发酵发热。园土填埋完后,从两头通气孔浇透水。
湿度调控
水既是植物生存的重要因子,又是组成植物体的重要成分,葡萄的一切生理活动都是在水的参与下进行的。设施栽培条件下如果空气湿度过高,使棚膜上凝结大量水滴,既影响光合作用,同时容易诱发多种病害。花期空气湿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开花、传粉和受精;果实发育后期,适当控制土壤湿度, 有利于增加果实含糖量,提高品质。设施栽培由于避开了自然雨水,为人工调控土壤及空气湿度创造了方便条件。
调控标准
湿度调控标准因生育期不同而不同。催芽期土壤水分和空气湿度不足,不仅延迟葡萄开花,还会导致花器发育不良,小型花和畸形花增多;而土壤水分充足、空气湿度适宜,则葡萄开花整齐一致,小型花和畸形花减少,花粉生活力提高。调控标准,空气相对湿度要求在90%以上,土壤相对湿度要求在80%左右。
新梢生长期 调控标准:空气相对湿度要求在60%左右,土壤相对湿度要求在60%-80%为宜。
花期 土壤和空气湿度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开花坐果。土壤湿度过高,新梢生长过旺,往往会造成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养分竞争,不利于花芽分化和开花坐果,导致座果率下降;同时树体郁闭,容易导致病害蔓延。土壤湿度过低,新梢生长缓慢或停长,光合速率下降,严重影响授粉受精和坐果。空气湿度过高,树体蒸腾作用受阻,影响根系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和利用,而且导致花药开裂慢、花粉散不出去、花粉破裂和病害蔓延。空气湿度过低,柱头易干燥,有效授粉寿命缩短,进而影响授粉受精和坐果。调控标准:空气相对湿度要求在50%左右,土壤相对湿度要求以60%-70%为宜。
浆果发育期 浆果的生长发育与水分关系也十分密切。在浆果快速生长期,充足的水分供应,可促进果实的细胞分裂和膨大,有利于产量的提高。调控标准:空气相对湿度要求在60%-70%之间,土壤相对湿度要求以70%-80%为宜。
着色成熟期 充分的水分供应往往会导致浆果晚熟、糖分积累缓慢、含酸量高、着色不良,造成果实品质下降。因此,在浆果成熟期适当控制水分的供应,可促进浆果的成熟和品质的提高,但控水过度也可使糖度下降并影响果粒增大,而且控水越重,浆果越小,最终导致减产。调控标准:空气相对湿度要求在50%-60%,土壤相对湿度要求在60%左右为宜。
调控技术
降低空气湿度技术 通风降湿;全园覆盖地膜;改革灌溉制度,改传统漫灌为膜下滴灌或膜下灌溉,并采用隔行交替灌溉技术:升温降湿;挂吸湿物等。
关键词:盆栽;设施栽培;矮化;花期调控
盆栽菊栽培方法上与现在大规模栽培的切花菊有所不同,特别在北方地区,气候条件较冷的情况下,要种植出适合“十一”国庆前后观赏的盆栽菊,必须有适宜的栽培方法。利用设施栽培盆栽菊可以避免雨水引起的病菌感染,烈日高温普照,也可以利用设施进行遮光处理,人工调节花期。
1 栽培设施的选择
栽培设施选用北方地区常见的温室大棚、露地塑料大棚。本文以塑料大棚为例,周边用防虫网代替塑料薄膜,防虫网外安装可升降不透光的黑色塑料薄膜作为遮光设施,内部可安装喷灌系统,便于管理。
2 盆栽菊矮化技术
2.1 推迟扦插时间
常规扦插时间一般在4月初进行,条件允许3月份也可进行扦插。为了使植株矮化,可推迟扦插时期,也就是减少营养生长的时间。本文以国庆为花期进行处理,可以推迟到4月20号以后扦插,若是独本菊可推迟到5月扦插。
2.2 上盆浅栽
盆栽,忌大盆栽小苗,小盆养大苗。小盆栽培时可装一半土,随着花苗的生长逐渐加土,这样可以避免小苗在养分充足的情况下徒长,使花苗生长过快。换大盆后也可使用此法,但是,覆土应及时,避免影响植株生长进度。
2.3 整枝
2.3.1 摘心。摘心是栽培的常见手段,摘心的次数应视品种特性、栽培方法(独本菊或多本菊)、扦插时间而定。扦插较早、生长势旺、花头数较多的品种摘心次数较多,一般摘心3~4次,反之则较少,甚至不摘心。最后1次摘心时间(即定头)一般在立秋前进行。若是采用人工调控花期技术,一般最后一次摘心时间在遮光开始前10~15天,再推迟会影响花芽分化时间,影响开花。摘心后萌发的侧芽,选取生长健壮整齐的枝条留作主枝,其余较弱的枝条及时去除,以免消耗养分,影响植株整齐度。即使不摘心(独本),在壮苗生长期还会萌发许多腋芽,也应及时去除。
2.3.2 平茬促脚芽萌发。春季扦插育苗较早,让生长一段时间,枝条健壮后剪去主枝,只留2片叶作为功能叶,期间不断摘除生长出的侧芽,直至萌发脚芽。选取整齐健壮的脚芽作为新的主枝生长,去掉其余的脚芽,待脚芽生长到一定高度后即可去除原来的老枝。此法不适宜使用在扦插较晚的花苗上,可能导致脚芽莲座或脚芽生长缓慢,影响开花。
2.4 水肥管理
2.4.1 肥料管理。幼苗期不需追肥,保持水分充足即可。营养生长前期若植株过弱,叶片泛黄,可适当喷施0.1%尿素或叶面肥,至叶片转绿,植株恢复正常即可停止,遮光处理以后,可适当加大施肥量。遮光处理后停止喷施氮肥,可多施磷钾肥提高开花质量,至花蕾显色停止施肥。
2.4.2 水分管理。幼苗期应保证水分,防止幼苗缺水旱死。缓苗后进入营养生长期可适当控水,一般在上午10点左右浇水,浇水量以维持当日消耗为主,如安装喷灌系统,开放10~15分钟即可。遮光后浇水应按“见干见湿”原则,防止水分过多造成徒长,现蕾后株型基本确定,可增加浇水量供给花蕾需求。
2.5 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
可喷施比久(B9)、矮壮素等化学药剂来矮化植株。以B9使用最为常见,使用浓度一般为0.1%~0.2%,B9使用方法为:植株装盆缓苗后开始喷施,7~10天喷施1次,直到花蕾破膜。现蕾后,如植株生长旺盛,对长势较快的枝条可适当增加喷施浓度,但是,用量不宜过大。喷施时间以下午15:00以后为宜,便于植株吸收。
3 花期调控
3.1 遮光处理
以辽宁地区国庆期间开花为例,具体方法如下:7月中旬,选取生长整齐,枝条粗壮,高度为20~30cm的盆栽菊放于遮光设施内。下午16:00时开始遮光,直至次日早上8:00时打开,遮光16小时即可(个别品种需18小时)。遮光时,光照强度在3lx以下(无法阅读报纸的光照强度),遮光15天左右可以看见花蕾,看见花蕾后切勿停止遮光,一直遮光50~60天,待花蕾破膜后可停止遮光处理,中途停止遮光处理会造成花芽分化不完全,花蕾畸形或者败蕾。按上面时间9月初可以停止遮光处理,9月末可进入盛花期,如需开花时间有所不同,可按上述介绍的时间加以推算,均可达到定期开花标准。但北方地区进入11月份以后气温降幅较大,露地大棚做遮光生产时应注意天气变化情况,以免降温造成花蕾冻伤。
3.2 补光处理
北方地区设施必须为温室,塑料冷棚不适合补光,因为冬季温度过低不适合生产。北方地区的自然花期可在11月中旬,可观赏到来年1月,做冬季补光生产的经济价值不高,如需补光生产可参照切花菊的补光方法。
春石斛作为兰科石斛属多年生附生草本,主要生长在热带、亚热带原始森林及相类似的温暖湿润环境中。它是一种观赏价值极高的花卉,花姿优雅、花色鲜艳、花期长,被喻为“四大观赏洋兰”之一。石斛最先由英国人引入欧洲栽培,并开展改良、育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极力发展春石斛,培育出许多花大、色艳、花期长、花色浓郁的品种,并成为日本出口兰花的主打品种。在我国,野生石斛资源丰富,主要用做药材,被称为“中华九大仙草”之首,但还没有可应用于商品化生产的品种,国内一些企业都是从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引进种苗,费用很高。所以育种、扩繁、花期调控、基质配比等一整套的栽培技术,变得尤其重要。根据近年来我们从事春石斛栽培的工作实践,总结以下几个春石斛花期调控的相关技术要点。
1 技术研究内容
目前严重制约春石斛产业化生产的就是花期调控问题。为了满足商品化的需求,必须把春石斛的自然花期由春季调整到元旦、春节期间。春石斛在我国的栽培成本很低,但是其技术含量很高。尤其是催花技术在温度、水分、肥料使用上有特殊的要求,这是其它花卉所不具有的。笔者经过大量试验,已经能够基本调控春石斛在元旦、春节开花。
另外在自然条件下,石斛兰的繁殖系数很低,如果靠播种繁殖,石斛兰生长很慢。想要满足商品化生产的需求,一定要采用无性繁殖的手段,以缩短生产周期。笔者利用激素调控,促使植株高位芽的生成,用高位芽来繁殖新植株,扩大了繁殖系数,缩短了栽培时间,增加了年生长量。有些春石斛品种每年的生长量可增加10~20cm。而且,利用高位芽苗繁殖,当年可开花,第2年就可获得优质成品。并摸索和试验春石斛茎尖培养中诱导、增殖、分化的培养基和办法,以不断地提高繁殖速度和质量。
在扦插过程中,由于春石斛是先长芽后生根,我们先后使用了赤霉素、矮壮素、多效唑、6-苄1氨基嘌呤等进行处理试验,目前已经获得理想的结果。对春石斛的扦插繁殖、提前封顶、高芽萌发、花期调节都可以通过激素来调节,这为规模化生产提供理想的技术支撑。
2 春石斛花期调控栽培技术
2.1 春石斛无土栽培技术
2.1.1 基质配比。在工作实践过程中,通过查阅有关春石斛各项栽培管理技术研究方法。在春石斛的生长期进行不同基质配比、不同营养液配比、浓度以及施用营养液间隔的时间的比较试验, 采用1 年生春石斛幼苗为试验材料,每盆1 株,大小均匀,平均高度为16.4cm,长势基本一致,便于正常管理。基质采用树皮、陶粒、花生壳、水苔。试验地设在浙江省金华市农科院花卉所基地内,控制温度为5~30℃,内外均设有遮荫网,有良好的通风设施。
通过无土栽培基质选择。其中树皮、水苔、陶粒、花生壳等比较适合春石斛的无土栽培。基质配制:通过考虑植物根系的适应性、实用性、经济性、采用以下3 种混合基质(按体积比):陶粒:泥炭为1:1;树皮:水苔为1:1;树皮:有机肥:泥炭为2:1:1。
2.1.2 水肥管理。春石斛为附生类兰花,根系发达,要求基质排水透气性好,其假鳞茎粗壮,为洋兰中抗旱性较强的种类,但也不可过分干燥。栽培基质一般采用苔藓、松树皮或椰壳等。新芽生长及假鳞茎膨大期要求保证基质充足水分,但不可积水,以免根系长期浸水而腐烂。为了使根部生长良好,每次浇水要视基质干湿和生长期来判断是否浇水。浇水量和浇水时机也要根据情况适当调配。夏季生长旺季,除保证充足水分外,还要进行空中喷雾和地面洒水来增加湿度。梅雨季节室外栽培时要避免长期淋雨。植株休止叶出现,夜间温度10℃左右时适当控水配合低温以利花芽分化,冬季可稍干燥,不影响其生长。催花株的成熟度直接关系到其催花的效果及开花品质,而水肥管理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催花株的成熟度。因此,在春石斛幼苗生长期必须提供充足的水分和肥料。进入夏季之后,必须停肥,以利其从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变,此时的水分供给要充足,防止植株因气温过高而失水萎蔫。进入9月份后,逐渐减少水分供给,促使植株成熟,但要保持60%~70%的空气湿度。
2.1.3 温度控制。成熟的春石斛在花芽形成前要经过一段时间的低温春化,足够的低温处理可以提高植株花芽分化的质量和数量。不同春石斛品种对于低温的要求有所不同,一般控制在10~16℃,连续处理45~60天后花芽分化完成。花芽形成后,夜间温度保持在18℃以上,经过1个多月的高温促花可以开花。低温处理的时间越长,形成花芽所需的时间越短,花芽分化越多,花芽的质量越高。但低温处理的温度不宜过低,否则已形成的花芽会冻伤、凋落。华东地区10月底~12月初气温较低,达到春石斛花芽分化所需的温度,是最适宜春石斛花芽形成的时期,因此,可以利用本地区的自然温度进行催花芽,这样可以大大节省成本,但同时也要防止落霜和冻害的发生。等花芽分化完成后,移入加温温室促花,正好赶上春节开放。植株若要提前至圣诞节或元旦开花,可以移到高山基地或冷库进行低温处理。
2.1.4 光照控制。春石斛为典型的喜光植物,对于光照的需求要比其它种类的洋兰更高,生长期要有足够的光照,保持在2~3万Lux的范围为最佳,才能保证其植株健壮,生长旺盛。除5月中旬到9月中旬给予30%遮荫外,防止灼伤,也可进行地面洒水来降低其局部的高温,并保证其通风,其余季节都要求充分见光。春季室外温度不低于10℃时,选择阴雨天可将兰株移出室外,以接受充分光照。夏季控制温度在30℃以下,可利于其生长,秋季气温渐凉,不必急于搬入室内栽培,一方面假鳞茎开始膨大成熟需要充足的光照;另一方面夜间低温利于春石斛形成花芽。在夜温降至5~6℃时移入室内。移入室内时,温度不可过高,保持10~20℃最佳。一般低温处理在30天左右。低温期长则推迟其开花时间。冬季最低温控制在5℃以上,可保证其安全越冬。在植株成熟阶段需要充足的光照,以利其植株的饱满充实和提高今后的开花品质。若光照不足,花芽分化不健康,植株更易染病。
2.2 春石斛催花技术
春石斛的自然花期为2~4月,为了提前在元旦或者春节开花,需要进行催花处理。进入9月份,大部分植株的休止叶出现,假鳞茎充实饱满,采用自然降温或者人工控温,30~50天可以促其形成花芽。一般需要一个较低的温度完成春化作用才能形成花芽。经研究表明春石斛随低温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春石斛30d左右完成春化开花诱导,完成成花转变形成花芽。然而低温处理10~20d 未完成春化石斛,虽然有少数有花芽诱导,但大部分芽转变成叶芽,而且诱导的花芽开花质量不高,每枝开的花数量少,每节2~3朵的比例也低。这段时间也需要控制水分,保持干燥;在早秋,当短日照和低夜温出现时,减少浇水量、浇水频率(以防止假鳞茎严重皱缩就可以)。低温、长时间的夜间黑暗、及其干燥和肥料的减少,都将导致植株的休眠,最终促进开花。石斛在开花前3个月就会出现花芽。依据植株的大小,可以发出10~100个花芽不等。
2.3 春石斛培育健壮假鳞茎技术
春石斛茎除基部3~4节外其余各节均可开花,为典型的节生系石斛,又称为节生花石斛。作为盆花,春石斛已成为我国值得关注的热门花卉,有极大的市场前景,将逐渐成为年宵花卉的新宠。在花期调控前注意培育出健壮的假鳞茎对春石斛日后开花也至关重要。
春石斛的地上部位,称为假鳞茎,其生长期为3~9月,前期3~7月主要为高度生长,后期出现增粗,进入9月中旬,大部分的植株停止生长,出现休止叶,同时假鳞茎不断充实,茎的发育约在9月底至11月时成熟。8月底停止施氮肥,9月底停止使用全部肥料。这时保证充足的光照,利于茎的增粗和花芽的早期分化。进入10月中下旬,进行低温催花处理,花芽开始春化作用,完成花芽的进一步发育。2~4周的低温处理形成花芽,花芽完成分化。花芽萌动后,从萌动到开花需要8~12周,因此花期的调控必须在开花前10~14周进行,即约元旦、春节前3个月进行。依据品种、假鳞茎成熟度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最早为9月底,最迟为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再晚将错过春节等销售旺季。
茎的发育约在9月底至11月成熟,此时必须保持2~4周10℃左右的低温来刺激花芽的形成。使夜间的温度维持在9~13℃,白天的温度保持在25℃,温差在10~15℃,有约2~4周就可以促其形成花芽。这段时间也需要停止施肥、控制水分,保持基质偏干。保持良好的光照、低秋季温度和低氮使用,是春石斛冬季开花的关键所在。进行低温处理完成花芽的进一步发育,最后才能形成高质量的成品。
春石斛的幼苗期,当新芽长至2~3cm时,宜施含氮较高的稀薄肥料,每周1次。在4~7月份叶片生长期,应当每7~10天浇施氮、磷、钾比例为20∶20∶20的复合肥或营养液,稀释1000倍的液体肥料,连续用至7月份为止。进入8月,叶片生长减慢甚至休止叶出现,表明到了假鳞茎的充实期。这个季节每周可施氮、磷、钾比例为15∶30∶15的复合肥,连续3~5次,可有效增加花朵数,延长花期,连续施用到8月中旬。到8月底,停止施肥,否则将延迟假鳞茎停长,假鳞茎的生长不能停止,则不能定期开花。在准备促花前2个月,磷、钾肥比率稍高,进入9月份,如果需(下转第84页)(上接第40页)要,可以再施用2~3次磷、钾肥,9月下旬结束施肥。5~9月为春石斛生育最盛期。一般而言,较高的施肥浓度比低浓度肥料更有助于茎部加长。施肥时间早利于开花,施肥晚或在叶片停止生长后用肥,则较不利于开花。需要注意抑制新芽的提前萌发,集中养分供应开花。否则,分散养分,会影响到开花质量。
3 春石斛花期调控规模化栽培技术
野生春石斛资源枯竭,自然繁殖率低,生长缓慢。规模化繁殖技术在我国有着很大的发展优势,现在有许多花卉公司把春石斛作为主导产业优先发展。在大规模生产中,常使用茎段扦插和取生根高芽进行繁殖,工厂化生产时可通过组织培养进行快速繁殖。家庭栽培中多用分株繁殖。茎段压条方法仅在特殊场合使用。
育苗生根后应及时上盆,上盆的关键之一是注意选用较小花盆。花盆过大会加重根的负担。大花盆中心部分基质难干,易引起烂根。首先在花盆底部垫上1/4左右的泡沫,根干时,把根部稍湿一下。只剪除腐烂或受伤的根系,留下长根螺旋状盘于花盆内侧。根与根间填妥水苔、椰丝后放入盆中,并使根靠近花盆均匀分布。栽种时将新芽靠近花盆外侧,有新(下转第97页)(上接第84页)芽方向应留出一定空间(至花盆边缘)。基质不宜过紧,否则新根伸展困难。栽种时必须注意勿深埋,仅将根部埋入基质中,根茎部须露在基质外,防止新芽埋入基质。小苗根少不稳定,易弯倒,容易深栽。可立3mm粗包塑铁丝保护。春石斛苗上盆后,暂时放在弱光处,前7~l5 d严禁浇水,促进伤口愈合。这是移栽的又一关键环节,仅在叶面少量喷水即可。10~15日后,根部可长出新根,此时可增加光照,浇水逐渐恢复。基质控制得稍干,待根恢复后再增加浇水量。
关键词:多电机同步控制;辨识;发展趋势
一、多电机控制系统的干扰因素
(一)电源的稳定性。目前,绝大多数的电机是依靠交流电来驱动的。电路系统中大功率设备的通断、供电电压波形的变化等因素都会造成控制系统的干扰,而这种干扰对各类系统都会产生影响。因此在多电机控制系统中除了要安装电抗器以外,对系统的低压控制电源还需采取额外的抗干扰措施以保证电源的稳定。
(二)信号回路的干扰。多电机系统中自身的众多信号线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相应的串扰和反射,从而影响多电机的控制系统。除此之外外部的电磁噪声也会对多电机控制系统产生干扰,他们在工作的同时会产生相应的电磁场从而会对多电机控制系统产生干扰。因此也应加强信号线路本身的抗干扰能力。
二、多电机同步协调控制方案分析
(一)机械同步。机械同步当中用一个大功率驱动系统以一个固定的总轴旋转速度来进行驱动,所有的被驱动单元都啮合在这个总轴上。当某一单元的载荷发生变化时,通过齿轮箱,就会将这种变化反馈到总轴上,从而使总轴的旋转速度产生相应的变化,同时其他单元的速度也会随着扰动单元速度的变化产生相应的变化。因此可知多电机控制系统中的各个单元是一个有机整体,某一单元的变化会对整个系统产生影响。
机械控制系统由于自身的特点,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包括:(1)由于机械总轴电容量的限制,导致各个单元输出的力矩有限,能承受的载荷也有限。(2)电机机械总轴容易出现震荡,影响系统的稳定性。(3)各个驱动单元都需要配备相应的变速箱,灵活性不高,且维修成本较高。
(二)电力同步。(1)多电机同步协调的非耦合控制。多电机非耦合控制系统一般包括两种主要的形式,基于相同给定参数信号的并联运行模式以及主从同步控制系统。基于相同给定参数信号的并联运行模式是一种相对比较简单的非耦合控制方法,如图1。
图1 基于给定相同参数信号的并联运行模式示意图
在上述系统中,每个电机的输入信号直接由系统给定,系统在启动和停止阶段的同步性能非常好。同时各个单元的的输入信号只受参数信号的作用,屏蔽了其他外界因素的干扰。某一单元信号的波动不会对其他单元产生影响,可以更好地实现多电机的同步性。而另一种非耦合多电机同步协调控制的方式是主从同步控制系统,如图2所示。
图2 主从同步控制系统示意图
从图2中可知,从属电机的输入转速值即为主电机的输出转速值,也就是说从电机能够及时反映主电机上的相关参数。如果存在多台电机的话,上述系统有两种主要的控制方式。1)第一台作为主电机,剩下的电机都当做从属电机。将主电机的输出信号作为剩下所有从属电机的输入信号,这样的话从属电机都能直接反应主电机的载荷扰动,而主电机却不受从属电机载荷扰动的影响。2)将第一台电机作为主电机,最后一台电机作为从属电机。中间的电机同时兼任主电机和从属电机两个角色。在整个控制系统中,除了从属电机,任何一台电机的载荷扰动都会对其后面的电机产生相应的影响,而其上游的电机却不受其影响。
(2)多电机的耦合控制。多电机非耦合控制系统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提高系统对电机同步性的控制效果,但是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针对电机的同步协调控制又提出了交叉耦合控制策略以及偏差耦合控制策略。1)交叉耦合信号主要是首先将对应的电机速度信号进行对比差值,将差值作为反馈信号进行跟踪补偿,从而保证系统及时感应接受电机的状态变化,保证系统获得良好的同步控制,如图3。2)偏差耦合控制主要是将相关的电机反馈做差,并将其作为电机的补偿信号,从而改善其协调控制性能,如图4,5。
图3 交叉耦合控制系统示意图
图4 多电机偏差耦合控制示意图
图5 速度补偿示意图
但是上述系统还是不能很好的解决多电机动态性能匹配以及跟踪轨迹非线性等问题。
上述的所有控制系统基本上都是由电动机带动通过相应的机械结构做相应的机械运动。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产生负载的因素很多,而且负载一般都是动态变化的。因此在相应的系统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负载的变化因素,要采取相应的补偿措施来保证多电机的同步性。
三、研究动向展望
(一)较高的跟踪精度。系统能否跟踪输入参数信号并达到较高的精度是评判一个系统同步性的重要标准,某些工业领域不但要求多电机能够同步,还要求系统能够高精度的跟踪相关的输入信号参数。
(二)良好的负载特性。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系统载荷的增加,系统的同步协调性能也不受影响。
(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和鲁棒性能。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系统需要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同时随着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系统参数的漂移要能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四)较高的稳定性、可靠性和灵敏性。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是系统能够正常运作的前提。同时系统还要能够及时对外界输入信号做出反应,并进行相应的跟踪。
结论:本文针对多电机同步协调控制技术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并对目前多电机同步系统主要的干扰因素以及实现方案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还对目前关于多电机同步协调控制研究的热点和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多电机同步协调控制的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土地整治在我国实施以来取得了巨大成就,在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土地整治实践中出现了一些不恰当的整治方式,从而对区域的生态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1-4]。土地整治的生态安全调控机制就是通过一系列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措施手段对土地整治系统中的外部环境、技术、资金、参与者、待整治土地等进行调节,使其生态系统功能朝正向的方向发生演替。
1土地整治中的生态问题
1.1不恰当的土地平整方式所引起的生态问题土地平整是土地整治中的重要工程措施之一。土地平整由于工程量较大,在此过程中会使用一些大型机械,如推土机、刮平机等,大型机械的使用和机械化的挖填,可能会引起土壤板结,破坏经过长期耕作、施肥、灌溉而熟化的土壤层;另外,由于土地整治项目施工往往处于干旱少雨的季节,此时潜在的生态问题就是土壤的面蚀和风蚀[5]。
1.2硬化的道路、沟渠设计方式所引起的生态问题我国土地整治中大量采用硬化的道路、沟渠,可能引发较多的生态问题。一方面,硬化的道路、沟渠将原来完整的生物生境分割成若干个孤立的嵌块体栖息地,影响到整治区域中生物的迁移,不利于野生动物的栖息和繁衍,从而导致生物多样性的降低;另一方面,土地整治中为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往往将沟渠设计成渠身笔直、渠底平坦的样式,这种样式容易使沟渠中具有涵养生物的水流失,从而使得鱼类、青蛙等水生生物难以寄养和生存。
1.3不合理的地类合并所引起的生态问题我国土地整治的目标之一是增加耕地面积[6-8],然而,为多增加耕地而采取的不合理的地类合并转换也可能引发生态问题。首先,土地整治中为增加耕地面积,往往对原有河沟进行裁弯取直,从而改变河沟的自然状态,使河流流速、流量发生变化,不利于水生生物栖息和繁衍;其次,许多地方在土地整治项目区域中,进行了大面积的填埋河沟和坑塘,不仅损害了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还会减少区域内的水面率,减弱滞蓄能力;第三,土地整治中为增加耕地面积,将整治区域中的荒草地、其他未利用地和零星闲散地开发整理为耕地,这也导致了原生、次生自然植被及人工植被的面积减少和退化。
1.4过多人为干扰所引起的生态问题土地整治过程中,铺筑硬化路面、修建硬化沟渠以及河道的取直等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景观的连通性以及斑块间物种和能量的交流,景观自然性大大降低;另外,土地整治后整治区域中耕地数量的增加,未利用地以及零星林地、草地等景观类型的减少,会降低景观的异质性。景观的异质性越低,则景观功能越弱,也就更容易遭到破坏;同时,土地整治后,由于土地利用集约度的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从而对整治区域及其周边地区的环境质量产生影响。
2土地整治生态安全调控机制的分类
2.1按调控机制时间维度进行的分类按照调控发生的时间顺序,从时间维度出发,将土地整治生态安全调控分为前馈调控、过程调控以及后馈调控。
2.1.1前馈调控前馈调控是指在土地整治项目可行性研究、项目设计以及立项审查阶段即对未来可能产生的生态问题进行预测,属于超前的主动调控。前馈调控主要通过做好土地整治生态影响预评价,确定该项目对生态安全的影响并设计相应的预防措施或者减缓措施。譬如规划设计中尽量少采用硬化路面以避免对动植物群落造成的空间分割乃至种群灭失。
2.1.2过程调控过程调控是指在土地整治项目施工过程中的调控。在土地整治项目实施的过程中,要加强对项目的监督管理,将前馈调控中指定的生态安全预防措施以及生态影响减缓措施进行落实。譬如在项目施工中要尽量避免对土壤的垦殖层造成破坏,在修建渠道的过程中尽量避免土方压占对渠道两侧生境的负面影响,同时避免有生态功能的坑塘被填埋。
2.1.3后馈调控后馈调控主要是指在土地整治项目完成后,建立起新的生态系统过程中的调控。土地整治项目完成后,在新的土地利用过程中,针对出现的生态问题,进行人为的补救调控。譬如针对项目施工工程引起的生态景观破坏问题,采取调控措施进行生态景观的恢复或重塑。
2.2按调控机制构成维度进行的分类按照土地整治调控机制的构成维度分为技术调控机制、经济调控机制、行政调控机制和社会调控机制。
2.2.1技术调控机制土地整治的生态安全技术调控机制为土地整治生态安全提供技术支撑。通过科学合理的土地整治规划技术,选定土地整治的重点区域以及重点项目;通过规划的生态影响评价技术预测土地整治可能产生的生态风险,并制定相应的减缓措施;通过提高土地整治项目生态化设计水平,对田水路林进行生态化设计,进行生态保育型的土地整治等。
2.2.2行政调控机制土地整治项目本身具有公益性的特点,这就要求行政调控的介入。行政调控机制主要包括土地整理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土地整理的综合决策机制的建立以及土地整理项目实施过程监管的加强。
2.2.3经济调控机制土地整治中充分利用经济杠杆可以更好地保护生态。首先,可以建立项目资金管理与生态效益评价相挂钩的机制,加大对生态化设计项目的资金投入;其次可以建立土地整治的生态经济补偿机制。
2.2.4社会调控机制土地整治是一个多目标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调控机制来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解决土地整治过程中产生的社会矛盾。土地整治的社会调控机制主要包括开展可持续的土地整治以及建立土地整治的公众参与机制。
3土地整治生态安全的技术调控机制
3.1土地整治规划技术调控机制建立科学的土地整治规划技术,根据各地不同的自然资源禀赋以及资源限制条件合理选址,建立项目选址指标筛选和多目标优化决策技术。调整完善规划目标,不仅要重视补充耕地的目标,同时也要注重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及改善生态环境;科学估算土地整治潜力,不仅要测算出其补充耕地的潜力,还应估算土地整治提高土地产能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潜力;加强规划基础数据的调查评价分析,要在全面摸清土地利用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的基础上,根据区域实际情况有重点地开展耕地后备资源适宜性、土地整治生态环境影响等的评价分析,为规划方案的编制提供基础依据。进行合理的土地整治分区,在全国范围内根据各地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资源禀赋进行合理的区域划分,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对生态脆弱区的土地整治要谨慎,以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的影响。科学合理布局重点项目,建立起针对我国不同土地利用功能区的土地整治项目选址判别指南。选址过程尤其要注意对于我国自然保护区或者是西部生态环境脆弱区的项目安排。#p#分页标题#e#
3.2土地整治规划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调控机制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一种在规划层次协调环境与发展关系的决策手段与规划手段,属战略环境评价范畴。我国开展的第一轮土地整治规划的主要目的是为“耕地占补平衡”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土地整治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因此应逐步建立土地整治规划的环境管理体制,第一步就是要建立针对土地整治规划进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规范;第二步就是要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土地整治规划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程序;第三步是采用相应的政策以及手段对土地整治规划进行有效的环境管理。
3.3生态化的土地整治项目设计技术调控机制土地整治过程是对现有土地利用格局的改变,不适当的整治工程措施会对土壤性状、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稳定性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必须重视土地整治项目的生态化设计,进行生态保育型土地整治。对于土地平整工程,可对表土进行剥离,并收集贮存于整治场地附近保护场地内,当平整过程结束后,再将存放的耕作土层进行回填,在回填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原有土壤剖面的有机组合和整体性。对于道路工程,必须硬化的路面可以通过路基打孔的方式为生物提供迁徙的通道。田间路和生产道主要服务于农业生产,且其数量较大,基本都穿越农田,对农田系统的影响较大,因此这类道路的生态化设计可采用泥结碎石路面,同时辅以耐压草皮,可以为野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场所,促进物种多样性。对于农田水利工程,生态化沟渠设计应尽可能保留河道原有的自然风貌,避免一味的裁弯取直。生态化设计还应保留一定数量和面积的沟塘和低洼地,保留部分野生动植物良好的栖息地和生存繁衍的空间。渠道边坡可以设计为缓坡,以减少水位高低变化所带来的生态冲击,在情况允许的条件下以复式断面在沟渠铺设弯曲的小渠道,以保持低水位时的流量,提供低水位时动植物的栖息场所。
3.4土地整治项目后评价技术调控机制在我国土地整治项目管理中,比较重视项目前评价即项目可行性分析和规划设计,并有相应的规划设计标准规范。但在土地整治的实践过程中,还没有开展土地整治项目后评价尤其是对土地整治生态环境效益的后评价。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土地整治还处在初级发展时期,土地整治绩效评价的体系没有完全建立。在土地整治项目后评价中,必须重视生态环境效益的评价,实事求是地说明项目的实施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包括正面效应,还应包括负面效应。评价结果的反馈及其反馈的好坏是后评价能否达到其最终目的的关键之一。所以反馈机制的构建要注重以下几点:首先,要建立和健全投资管理的法规,从法律、制度和程序上形成体系,建立必要的执行和管理机构;其次,要建立项目管理的信息数据库,从项目筛选、立项、实施、竣工到营运全过程进行监测管理;第三,要培训和发展后评价的队伍,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后评价的理论和方法,不断提高后评价的质量。
4土地整治生态安全的行政调控机制
4.1土地整治法律的调控机制目前我国土地整治并没有专门的法律。1999年实施的《土地管理法》的第四十一条给出了原则性的规定“国家鼓励土地整理”。近些年来,国土资源部针对土地整治中出现的权属问题、资金管理问题、项目管理问题等出台了相应的政策。虽然土地整治立法工作日益得到重视和加强,但是其仍存在较大的缺陷和不足,尤其缺乏专门针对土地整治生态安全的政策,因此急需建立起完整的土地整治法律法规体系。国外土地整治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配套法律逐步完善的过程。以联邦德国为例,1953年,联邦德国颁布了第一部《土地整治法》,但由于农业结构的改变、乡村农民数量的减少以及土地整理目标的调整,1976年联邦德国修改了《土地整治法》[9]。另外,国外的其余一些国家,例如奥地利、荷兰、瑞典、比利时等在20世纪70年代都修正了土地整理法律,而法国、波兰、匈牙利则是在20世纪80年代修正了相关法律。
4.2土地整治项目实施的监管调控机制及时有效的监管是保障土地整治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根据目前基层人员的配置和现实情况,应该成立以土地管理部门为主,水利部门、林业部门、交通部门、财政部门和农户代表共同参与的土地整治项目工作联合办公室,承担起监管者的责任。让相关职能部门参与进来,有利于弥补土地部门技术力量和人员的不足,确保资金使用的安全性,保证项目的施工质量,都有现实意义。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尤其要注意监管。如为了减少机械施工平整土地对耕作层土壤的破坏,规划设计要求对表土进行剥离、贮存和回填。这个过程,如果不进行有效的监督,很难在后期察看其效果。还有,比如水泥的应用,不能把大田到处作为搅拌混凝土的场所,以避免建筑垃圾对土地造成难以修复的影响。
5土地整治生态安全的经济调控机制
5.1土地整治资金管理与生态环境效益评价相挂钩的调控机制建立土地整治项目资金管理与生态环境效益评价结果相挂钩的机制,就是要将项目资金投入向具有良好生态环境效益的整治项目倾斜。同时对于采用生态化田水路林设计的土地整治项目,应积极给予资金的支持。
5.2土地整治的生态经济补偿调控机制生态经济补偿是实现生态补偿的一种重要方法。为保证土地整治的生态安全,应建立起土地整治的生态补偿调控机制,根据外部不经济性,对土地整治的外部经济效益进行核算,然后进行土地整治的生态经济补偿。对于不能进行有效的生态补偿的项目可以考虑从土地整治资金中扣除一部分进行专门的生态建设。
【关键词】计算机 课堂教学 调控
提起信息技术课,有些教师可能会说:计算机课,学生最喜欢,好上,每次学生上课都是提前到机房。其实并不为然,虽然学生上信息技术课,热情很高,但大多数学生上课是为了上网,或玩游戏、聊天。有些学生趁教师在广播教学之机,为了不被教师控制,就常常是重新启动计算机进入安全模式玩游戏。进入课堂练习时,有些学生宁愿自己漫无目的地改动计算机的各种设置,也不愿意做教师指定的练习。所以上完每堂课,教师都觉得疲惫不堪……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只是一种表面现象。鉴于此,我针对学生的特点和课程的特点,在课堂调控上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一、发挥专业特长,让学生喜欢教师,是调控好课堂的先决条件
如今,知识爆炸时代,学生喜欢的是知识丰富、博闻强记、熟悉多种学科的、具有亲和力的“全能”型教师。假如你的知识积累能达到“无所不知”的程度,那么无疑你会是影响学生终生奋斗的“远大目标”,他们会由衷地佩服你。只要学生喜欢上了老师,肯定对该门学科感兴趣。因此作为电脑教师首先必须在电脑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基本功非常扎实、对本学科相关知识、对文娱体育、时尚娱乐、甚至流行俚语、QQ语言等要有所了解。教师除了具备专业特长外,还必须有良好的外在形象,极佳的内在气质,工作责任,有亲和力,这对学生肯定极具吸引力,这是调控课堂的先决条件。
二、充分的准备,面向全体,关注中下层是调控好课堂的关键
所谓“课堂一分钟,课下十年功。”教师除了对课程、教育、教材、教法、学生、学法、管理、专业等有一定知识储备和经验的积累之外,关键是在上每一节课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我认为最主要的有两点:首先是教师要精心的备课。这节课该上哪一部分内容,重点难点分别是什么,该如何突破这些重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怎样安排设计既能实践教育的新理念又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上课前,整节课大致框架已在头脑里很清晰,做到胸有成竹。其次是教师要充分地了解学生。由于学生家庭条件的差异,使得同一班级的学生电脑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家里有电脑的学生操作的机会多,掌握的电脑知识也多一些,甚至连教师没教的就已经懂了。而家里没电脑的,对电脑一窍不通,只能在学校里学那么一点点,练习时间也非常少。针对这些情况,课前认真准备,制定多种教学目标、内容、方案,渗透到备课中去。课堂上落实分层教学,让每一位学生都学有所得。只有这样教师在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既让基础好的学生在原有基础得到提升和发展,也让基础差的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学会、学扎实。否则却会出现有的学生“吃不了”和有的学生“吃不饱”这两种现象。
三、严格要求,遵守规则,是调控好课堂的有力保证
活泼好动、自控能力差是初中学生的特点,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最重要的就是控制好课堂秩序。信息技术课是学生比较受欢迎的课,每当我从学生的教室门前走过的时候,他们都特别的兴奋,都会拉住我的手说:“老师,今天上信息课吗?”为了不影响他们的情绪我都会随口说:“只要你们表现好了,我们就上信息课。”没等我说完,学生就送开我的手,跑进教室里坐端正。我主要是利用他们这个心理特点来控制课堂秩序。
1.强化规范、遵守规则,养成良好习惯
为了保证学生的安全,上课有序有效,我对各班的学生的站、行、坐、上机操作都做了严格的规定,课前让学生在班里站好路队,然后齐步走带入机房。这样既能保证学生的安全,也能保证不影响到其他班级上课。同时为上好本节课做好准备。课上主要对电脑的操作规范、网络安全进行严格要求。
2.发挥“榜样”的作用,及时进行表扬
因为一些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差、又非常喜欢操作计算机,所以进入机房之后不是按老师的要求进行操作,而是抢着开机操作自己喜欢的程序——游戏。而那些基础好的学生,每节课都是有规有矩,认真学习老师所教授的新知识。面对这种情况我采取的措施是抓“典型”,及时的表扬和批评,用榜样的作用来调控好课堂秩序。
四、适当利用游戏软件开展活动,激发学生兴趣,是调控课堂的催化剂
初中学生活泼好动,求知欲强,但注意力不能长久,自制力比较差,因此他们对游戏和娱乐很容易“着迷”、“上瘾”,而对于打字、绘画、贺卡设计等方面的学习任务却兴趣不浓,如果教师长时间要求他们打字、绘画、搞设计,他们就会感到枯燥乏味。因此我从学生心理特点出发,适当安装一些益智游戏,让学生把玩游戏与学习电脑知识结合起来,寓教于乐,开发智力,让学生在游戏中学到知识,学会计算机的操作。比如: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打字训练时,可以不当当局限在键盘训练,可以选用了金山打字通这一软件,这种软件声情并茂,可欣赏精彩的画面,聆听优美的乐曲,直观而形象,常常是诱发学生学习的催化剂,学生使用后爱不释手。金山画王这一软件,趣味性强,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还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计算机教学中,穿插这类游戏软件,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练,把计算机教学寓教于游戏之中,这样就会使枯燥变为生动,乏味变为有趣,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才能把“苦学”变为“乐学、好学”。当然,教师应该给学生一个尺度,提出要求,让学生必须完成学习任务后再玩,这样既调动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真快速的学习,又让学生有机会娱乐,让学生既会玩又会学。这样,学生就会感到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充满情趣和魅力的课程。
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中要注意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坚持“一法为主,多法配合”,在课堂调控上下功夫,用有限的45分钟,实现无限的教学效果,努力打造出活力高效的课堂。
参考文献
[1]邵瑞珍主编.学与教的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10).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关键词:水产饲料粒度加工质量
1.粒度对消化率的影响
1.1粒度与消化率
饲料被水产动物食入后,在齿嚼、肠胃蠕动等机械力作用下破碎并和消化液搅拌混合。消化液浸润并水解饲料,使其中的蛋白质、淀粉、脂肪等大分子营养物质成为可吸收利用的小分子。
饲料被消化,首先得和消化液接触。增加饲料粒子的表面积,就增加了饲料和消化液的直接接触面积,同时也加快了消化液渗透到饲料粒子内部的速度。饲料粒子表面积不容易直接测得,但可由以下公式计算饲料粒子总表面积:
式中:At:粉料粒子总表面积(cm2)
φS:表面积形状系数,球形φS=π
w:总质量(g)
φV:体积形状系数,球形φV=π/6
ρ:密度(g/cm3)
sgw:粒度几何标准差(cm)
dgww:几何平均粒度(cm)
饲料粉碎越细,粒度越小,表面积越大,和消化液接触面越大,消化液浸透饲料所需的时间就越短。虾和部分鱼的消化道很短,更有必要增加粒子表面积,以缩短饲料消化所需的时间,提高饲料消化率。
1.2水产饲料原料粒度标准
各种水产动物及不同生长期的同种水产动物对饲料的粉碎粒度要求不同。在我国2003年前的水产行业标准中对此提出的指标如表1。
表1水产饲料原料粉碎粒度标准
饲料名称适用期试验筛网孔尺寸/mm筛上物比例/%引自于标准
鲤鱼饲料鱼种0.425≤1SC/T1026—2002
0.250≤10
成鱼0.600≤1
0.425≤10
草鱼饲料鱼苗0.250≤15.0SC/T1024—2002
鱼种0.355≤10.0
食用鱼0.500≤10.0
大黄鱼饲料鱼苗0.20≤6.0SC/T2012¬¬—2002
鱼种0.25≤3.0
食用鱼0.25≤5.0
真鲷饲料稚鱼0.20≤5.0SC/T2007—2001
苗种0.25≤2.0
养成鱼0.25≤5.0
牙鲆饲料稚鱼0.20≤5.0SC/T2006—2001
苗种0.25≤2.0
养成鱼0.25≤5.0
虹鳟饲料鱼苗0.150SC/T1030.7—1999
鱼种0.300
育成鱼0.450
中华鳖饲料稚鳖0.18≤4SC/T1047—2001
幼鳖0.18≤6
成鳖0.18≤8
对虾饲料整个养殖期0.425≤2SC/T2002—2002
0.250≤5
蛙类饲料蝌蚪0.180≤5.0SC/T1056—2002
仔蛙0.180≤5.0
幼蛙0.250≤5.0
成蛙0.250≤5.0
水产行业标准的制订中,既考虑了当时水产养殖对饲料加工质量的要求,又兼顾了饲料生产的总体水平。随着养殖模式的改变、养殖水平及饲料生产水平的提高,部分标准也将修正和完善。
2.粒度对产品均匀度的影响
2.1.均匀度对粒度的要求
Pfost从数理统计理论分析出,只有当一组分的粒子数在每份料中多于900颗时,对该组份的检测准确性才有保证。某组份在各份饲料中的粒子数大于等于20颗时,营养偏差才不至于很大。也就是说,饲料产品的均匀与否,不仅仅由混合设备而定,如某一组分的粒子数不足,该组份是难以分布均匀的。
当某一组分在饲料中占有的配比确定后,这一组份在每份饲料中的平均粒子数取决于两个因素:每份料的重量和该组份的粒度。
考虑动物对营养组分的利用和调节能力,在饲料均匀度评定中,通常以每一动物个体,每日的采食量为每份饲料的重量。因种类和生长期的不同,水产动物的日采食量有很大的变动范围。成年青鱼和草鱼的日采食量可达30g以上,而幼虾的日采食量仅几毫克。某一组分,如以同样的粒度和配比分别出现在成年青鱼饲料和幼虾饲料中,则每份成年青鱼料中该组分的粒子数就是幼虾料中的数千倍。该组份在成年青鱼料中分布均匀毫不困难,而在幼虾料中就有可能无法分布均匀。
对于粒度均一的组份,可由组份重量按下式算出粒子数:
式中:Nt:粉料粒子数(个)
w:总重量(g)
ρ:密度(g/cm3)
φv:体积形状系数,球形φv=π/6
d:粒径(cm)
上式表示,颗粒个数与粒径的三次方成反比。将粒径缩小成原粒径的一半,颗粒个数相应增加7倍。
水产饲料中除某些粒度很小的化工产品可近似地将其视为粒度均一,绝大部分经粉碎后的原料都有较宽的粒度分布范围。对粒度分布不均匀的组份,按下式计算而得的粒子数更接近于实际粒子数。
式中:Nt、ρ、φv同上一式
sgw:粒度几何标准差
dgw:几何平均粒度(cm)
在水产饲料生产及检测中,常将粉状料能通过某一检查筛作为衡量粉料粗细度的依据。如将粉料粒子近似地视为球体,则检查筛筛孔的尺寸就表示了粉料中最大颗粒的直径。对粉碎产物而言,粉料的平均粒径近似等于最大粒子直径的1/3。
根据配方、粉碎后能通过的检查筛筛号及饲料种类,可算出某一组份具有的粒子数,由此判断该组份在成品中分布均匀的可能性。也可按混合均匀所需粒子数,确定某一组份必须达到的粉碎粒度。
2.2.特殊饲料形式对粒度的要求
幼小鱼虾体型小,日采食量仅数毫克或几十毫克。而在每一份日粮中又包含着几十种饲料组分。只有当这些组分的粒度足够小时,它们才可能被幼小鱼虾均匀地采食。
用于幼鱼、幼虾的微囊饲料本身粒径就极小,若要求每一颗饲料都保证营养全面,则饲料原料必须粉碎的更细小。表2列出了微囊虾饲料中,要使配比量为1%,0.5%,0.1%的三种组份在每颗成品饲料中达到20粒所允许的原料最大粒径。
表2微囊虾饲料原料最大允许粒径(μm)
适用生长期微囊饲料1%组分0.5%组分0.1%组分
蚤状期100241911
糠虾期200483822
仔虾期5001199455
以撞击力为主的固体粉碎机极少能将饲料粉碎到粒径小于50μm。根据表4-1-6的要求,必须采用特殊的方法进行微囊饲料的原料粉碎。胶体磨等用于食品、制药、化工等行业的湿料粉碎设备成为制作微囊饲料的必备工具。但要得到粒度小于10μm的粉碎物,在目前仍是微囊饲料加工中的一项技术难点。对某些组份选用可溶性原料。溶解后,使其以分子状态混入其它组分,从而提高均匀分布性。
用于饲料粒度检测的标准筛,筛孔尺寸不小于45μm。当筛孔尺寸小于45μm时,筛理过程极难正常进行。对于微囊饲料原料的粒度测定应采用显微镜法、气流分级法等进行。
3.粒度对制粒质量的影响
3.1.粒度与调质
水产饲料加工中的调质是对原料的水热处理过程。当蒸汽与饲料原料接触时,热量和水分同时作用于各个粉粒的表面并向粉粒内部传递。热量的传递依靠粉粒内部分子振动按温度梯度从表及里快速进行。而水分的传递则通过粉粒中存在的毛细管慢慢向内渗透。图1中的两条曲线,一条表示粉粒周边由水包裹时,粉粒中心水分由12%达到30%所需的时间;另一条曲线为粉粒周边温度为95℃时,粒心温度由室温达到90℃所需的时间。
图1的试验结果反映出,热量的传递速度远远快于水份的传递速度。既然调质是对物料的水热处理,只有在水分和热量同时作用于物料时才会达到应有的效果。水分传递所需时间长将影响调质中的水热处理效果。只有减短水分完全湿润粉粒所需的时间,才能增加水分和热量共同作用于全部饲料的时间。
粉粒的粒度减小,可增加水分进入粒子内部的通道和减小水分达到粒心的距离,是缩短渗透所需时间的有效措施。因而在一定范围内减小原料粒度是提高调质效果的常用手段。
从单个粉粒来看,粒子越小,被蒸汽完全湿润所需时间越短。但在水产饲料生产中,并非所有径微粉碎的物料都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达到理想的水分分布。随着粒度的减小,饲料的流动性变差,易于结团。在蒸汽质量远低于粉粒质量的调质条件下,常形成内干外湿的料团。一些实验中出现粉碎越细,调质效果越差的结果,粉料结团可能是主要原因。改良调质器的蒸汽进入方式、增大桨板转速及调整桨板偏角等措施,能在某种程度上减小细粉物料团的直径。
图1显示的水分传递时间曲线与二次方程曲线相吻合,即湿润粒心所需的时间随粒径的二次方增加。当粉粒粒径较大时,其增量很可观,但在粉粒粒径很小的情况下,再减小粒径,湿润粒心所需时间的绝对量减少就意义不大了。所以,实际生产中反映出,在粒径的一定范围内,调质效果最为理想。
3.2.粒度与耐水性
硬颗粒压制中,在压辊、压模作用下,饲料穿越模孔成型而出。各粉粒过孔期间的变形、贴紧、粘合等物理变化进行的程度与粒子大小有关。原料粒度大,则难以软化,可塑性差;粒子间接触面积小,易留下空隙;具粘结力的物料不易分布均匀,不具粘结力的物料更易于脱落。这些特性使粒度大的原料难以制得耐水性好的硬颗粒水产饲料。采用不同加工工艺进行同一配方的水产硬颗粒饲料生产,产品耐水性状况如表3所示。
表3微粉碎对硬颗粒耐水性的影响
加工方法流水中10分钟
颗粒完好率%
不经微粉碎、不调质24.3
经微粉碎、不调质74.5
不经微粉碎、调质78.9
经微粉碎、调质88.0
制粒前不管是否调质,原料微粉碎都有益于提高产品的耐水性。表3的结果也反映出,微粉碎和调质对改良颗粒耐水性都有效。也仅当这两项操作合理配合时,产品耐水性才有保障。
3.3.粒度与颗粒表面
硬颗粒水产饲料制造中,原料中的大粉粒在三个方面影响产品的表面质量。在圆柱体颗粒饲料两端,大粒子原料使切口不平。坑洼的端面不仅影响外观,同时会增加颗粒饲料的含粉率;在成型过程中,大粒子与周边其它物料受力不匀,使颗粒饲料中存在较大的内应力。在冷却干燥、储运等操作中,内应力加大导致颗粒表面裂缝或是颗粒断裂,影响颗粒大小的均一和表面的平整;各种原料的颜色不同。各种大粒子原料间的色差、大粒子与细粉末间的色差,在颗粒饲料表面留下不规则斑点,给人以不均匀的感觉。
水产饲料原料中常含有糠麸、饼粕等粗纤维含量较高的原料。粗纤维含量高的物料不易软化,不易变形,一旦出现在挤压颗粒饲料表面,常使颗粒外观凹凸毛糙;存在于颗粒表面的大粉粒,如与周边物料的膨化度不一致就会引起表面的不平整;挤压过程中未能达到熔融状态的原料,对产品表面均一性都会有影响,其影响的程度和这些原料的粒径相关。
原料经过适当微粉碎后,在同等的调质和挤压条件下,一方面粒子的相对软化和变形程度增加,挤压过程中的机械力可消去部分棱角;另一方面粒子体积小,对产品表面不平整程度的影响也小。要制得表面光洁的挤压饲料,原料微粉碎是有效措施之一。特别在采用孔径小于2mm的模板生产挤压饲料时,大粒径的原料对饲料表面质量的影响极为明显。
表面毛糙影响挤压颗粒饲料的外观,并会使含粉率有所增高。但尚未见因表面不光洁影响采食量或消化率等的报道。挤压颗粒饲料的表面平整或光洁度对养殖效果有多大影响?如何对这些表面质量提出既有利于加工,又无损于养殖的要求?这些问题还有待于研究和讨论。
4.避免不合格粒度的措施
4.1.选用合适的粉碎设备
产品品种较少的水产饲料厂,如专一生产鳗鱼、龟鳖饲料的生产厂家,或专一生产普通鱼饲料的厂家,建厂时选定一台粉碎机后,所有产品都由该粉碎机粉碎。在产品对粉碎粒度要求变化时,通过改换筛片或改变离心气流分级器转速等方法在小范围内进行粒度调节。
这类厂家中,产品粒度是否合适,很大程度上决定于选用的粉碎机是否合适。不同类型的粉碎设备适用于粉碎产品不同的粒度要求和不同的原料特性。采用立式微粉碎机粉碎普通成鱼饲料,会因能耗,设备易损件等的费用高而使加工成本大幅度增加。以普通有筛锤片粉碎机粉碎鳗鱼或虾饲料,势必选用筛孔直径极小的筛片。即使如此,产品粒度仍得不到保证,粉碎产量、电耗、筛片破损速度及料温过高等会使生产厂家难以承受。
粉碎设备在日常操作管理中也会引起粉碎产品粒度变化。同一台粉碎机,经一段时间工作后,与物料接触的部件会磨损,锤击件与固定的筛片或齿板的间隙将增大。即使其它加工参数都不变,间隙的增加就会明显增大粉碎产品粒度。粉碎机筛片的非常规破损、离心气流分级器转速的自动漂移或风速波动等也会是这类厂家粉碎不当的原因。
另一类水产饲料厂的产品品种多,普通鱼饲料,虾饲料及龟鳖饲料都生产。在一条生产线中配有两种类型不同的粉碎机。针对具体的原料和产品,有三种粉碎方案可选择。当原料和产品的粒度差较大时,两种类型粉碎设备串联使用,即先粗粉碎,后微粉碎的二次粉碎方案,往往产量高,能耗低,产品粒度更有保障。
即使采用了两种类型的粉碎机,由于产品的多样性,对每一种类的粉碎机都要求在较大的范围内变化产品粒度。如微粉碎机既用于生产虾饲料,又用于生产鳗鱼饲料。虾饲料和鳗鱼饲料的粒度要求就不一样,加上虾饲料中再分成虾饲料、中虾饲料和幼虾饲料等,鳗鱼饲料中分成鳗饲料,幼鳗饲料、黑仔鳗饲料及白仔鳗饲料等,希望从一台微粉碎机中得到4-5种粒度规格不同的粉碎产物。
这种类型的厂家中,粉碎粒度变化范围宽,加上生产品种变化频率高,要求操作过程中应用加工流程、筛孔尺寸、进料量、风量、转速等多种调节手段来适应粒度要求变化。并通过详尽的操作记录来量化设备操作要求,以求在产品品种变换时,及时设定合适的参数。
4.2.免粉碎原料的正确选择
水产饲料生产中,部分原料不经粉碎直接与其它粉碎后的原料混合。部分原料免粉碎的目的或是为了减少粉碎能耗、提高产量,或是为了使某些原料免于粉碎过程中遭受破坏。
何种原料可决定为免粉碎原料,首先看其粉碎过程中的破坏程度,而后看其粒度。有多种维生素在粉碎时和粉碎后生理效价大幅下降。在选购维生素原料时尽量取细粉末状的产品。某些水溶性原料,如B属维生素等,只要具有足够的粒子数在饲料中能分布均匀,虽粒径较大,但在粉末饲料中并不影响饲料的营养价值。粉末饲料饲喂前的加水搅拌使这些可溶性原料成为溶液后附着于其它物料上,粉末状时的大粒在饲喂前已消失。
将某些细粉末状的蛋白源或能量源原料固定为免粉碎原料也易导致产品粒度不合格。原料的产地、生产厂家不同,同品种的原料粒度会有较大的不同。同一原料生产厂家在不同季节或不同参数下生产的原料,粒度也有差异。同类饲料在饲喂对象的不同生长期,要求有不同的饲料粉碎粒度。应对这些变化的方法是健全原料粒度检测制度,按批对照产品粒度要求,而后决定免粉碎原料品种。
矿物添加剂预混料通常粒度较细,但在水产饲料加工中不宜作为免粉碎原料。一则矿物添加剂预混料用量少,免粉碎对提高产量,降低电耗贡献不大;二则矿物添加剂预混料易于成团结块。一旦团块状的矿物添加剂进入饲料成品,会对养殖动物的健康形成较大的隐患。
4.3.防止不同产品间的混杂
针对不同种类的水产动物或同类水产动物的不同生长期,所要求的饲料粒度有很大的差异。在同一条饲料生产线上,前批饲料在设备中的残留物会进入后批生产的饲料中。当换品种生产细小粒度的饲料产品时,前批饲料的大粒子原料将影响该批饲料的粒度质量。防止因产品间混杂而引起的粒度质量下降可从批次间清理、生产作业安排及设备和工艺路线调整三方面进行。
生产过程中,更换成粉碎粒子更细的产品前,混合机、提升机、螺旋输送机、调质器及部分料仓和溜管等有物料残留的设备需进行清理。清理按生产流程,自粉碎机后由前向后逐台设备进行。
安排营养要求和粒度要求相近的产品衔接生产,尽量避免由粉碎要求不高的产品直接转换生产粉碎要求很高的产品。
有一定生产规模的水产饲料厂,不宜将普通鱼饲料和虾、蟹饲料,或粉状饲料和粒状饲料置于同一条生产线中。不同饲料在原料要求、粉碎粒度要求、营养要求等方面差异较大。在同一条生产线中生产不同种类的水产饲料,为防止混杂而需要的清理工作量会很大,并由此降低生产能力,增加单位质量产品的生产成本。在设备投资富裕的工厂,采用带自清装置的自清式混合机、自清式斗式提升机等,能较大程度地减少互混引起的产品质量下降。
4.4.规范粒度检测制度
粉碎粒度是水产饲料的重要加工质量指标之一。规范化的检测,是这一质量指标的必要保证措施。
在水产饲料生产线安装时,就有必要在粉碎后及调质前各设置一个取样口。通过前一个取样口获取粉碎物或分级后的粉碎物样品。该样品的粒度可反映出粉碎机的工作状况。筛板孔径是否合适,筛板有无破损,分级器调节是否合理及齿板和锤击件的磨损等都可引起该样品的粒度变化。调质前获取样品,粉状饲料生产则在成品打包前获取样品。所有对粒度有影响的因素都会引起该样品的粒度变化。如粉碎后样品的粒度合格,则引起最终产品粒度不合格的原因可着重在免粉碎原料和混杂两方面寻找。
粒度检测分化验员检测和操作工检测两级进行。化验员对每一个生产品种在调质前或成品处取样化验。按行业标准或企业标准进行粒度测定,由测定数据得出粒度是否合格的结论。操作工则需在每一个品种生产的开始,中间和将结束时三次检测粉碎后的物料粒度。并在每一品种开始生产时检测调质前的物料粒度。操作工检测为粗检测,按产品要求选用一个检查筛,该检查筛筛孔尺寸与产品的最大允许粉碎粒径相当。当检查筛上发现有较多筛上物时则需对粉碎机、分级器等与产品粒度有关的设备进行细致检查,找出大粉粒的产生原因并及时进行必要的调整。开始生产某批饲料时,在混合工序后对中间产品的粒度进行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判定免粉碎原料合适与否。
参考文献:
[1]农业部真鲷配合饲料中国水产行业标准SC/T2007-2001
[2]农业部牙鲆配合饲料中国水产行业标准SC/T2006-2001
[3]农业部中华鳖配合饲料中国水产行业标准SC/T1047-2001
[4]农业部鲤鱼配合饲料中国水产行业标准SC/T1026-2002
[5]农业部草鱼配合饲料中国水产行业标准SC/T1024-2002
[6]农业部对虾配合饲料中国水产行业标准SC/T2002-2002
[7]农业部蛙类配合饲料中国水产行业标准SC/T1056-2002
[8]农业部大黄鱼配合饲料中国水产行业标准SC/T2012-2002
1气体环境特点
1.1二氧化碳
温室结构比较封闭,二氧化碳浓度随蔬菜的生长和光照的变化而变化。二氧化碳浓度夜间高、白天低,阴天高、晴天低。日出后蔬菜开始光合作用,浓度逐渐降低,11:00左右达到最低点,日落后蔬菜通过呼吸作用和土壤有机物分解释放二氧化碳,浓度开始上升,早晨揭苫前达到最高。阴雨天蔬菜光合作用弱,浓度较高;晴天蔬菜光合作用强,浓度低。苗期二氧化碳浓度高于生长期。
1.2土壤气体
蔬菜根系呼吸作用为生长提供能量,要保证正常呼吸作用,需要充足的氧气和较低的二氧化碳浓度。土壤氧气含量比空气中低18.00%~20.03%,二氧化碳含量比空气中高0.15%~0.65%。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土壤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氧气含量减少,其含量相互消长。当土壤间隙小、水分多时能使二氧化碳浓度剧增和氧气浓度大量减少。土壤和空气的气体交换主要是依靠扩散作用进行的,因此离表层越近,间隙越大,气体越充足。
1.3有害气体
有害气体主要来源于有机肥发酵分解、化肥和薄膜等塑料制品挥发产生。温室空间封闭,温度高,湿度大,施肥量大,冬春低温季节往往过于注重保温,忽视通风换气,造成氨气、亚硝酸、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在室内积累,使蔬菜受害,甚至植株死亡[1]。
2各种气体对蔬菜生理的影响
2.1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是蔬菜光合作用的原料。大气中平均浓度为300~330 mg/L,温室空间密闭,低温季节为了保温,与外界气体交换较少,二氧化碳经常缺乏,不能满足蔬菜优质高产的需求。当温室内二氧化碳浓度低于300 mg/L时,光合作用受到抑制,蔬菜生长缓慢,落花、落果,产量降低。如果适当提高温室内二氧化碳浓度,能使蔬菜光合作用效率提高,产量增加[2-3]。
2.2土壤气体
温室土壤水分蒸发量小,大量浇水会导致土壤透气不良,根系缺氧,影响蔬菜吸收养分,甚至烂根或死亡。土壤透气良好,根系发达,吸收养分能力强;透气性不佳,则根系发育不良,根短而粗,毛细根少,吸收养分、水分能力下降。土壤中氧气充足,微生物代谢快,有机质分解也快,土壤中有效养分含量高;缺氧时,土壤有机质分解可产生甲烷等有毒气体,危害蔬菜根系,造成病害发生。当土壤中氧气含量小于9%时会影响根系发育,含量低于5%时大部分根系停止发育。
2.3有害气体
2.3.1氨气。主要来源于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施肥时量大、集中、覆土浅,分解会产生大量氨气;过量施用尿素、硫酸铵或碳酸氢铵等铵态氮肥也会分解产生氨气。当氨气浓度达到5 mg/L时就会产生危害,叶面、叶脉呈开水浸状,颜色变淡,发白或淡褐色,叶缘呈灼伤状,严重时呈绿白色,全株枯死。通常追肥后3~4 d出现症状。番茄、黄瓜、辣椒等对氨气敏感。可以采用测试棚膜水滴pH值的办法检查是否发生氨气危害,当pH值大于8.2时,即发生危害。
2.3.2亚硝酸。在土壤板结、盐渍化和硝化细菌活性降低数量减少的情况下施用过多铵态氮肥,使硝化作用受到抑制,当土壤pH值小于5时会产生亚硝酸气体。浓度达到2 mg/L时叶片褪绿,呈现白斑,严重时叶脉也变白色,全株枯死。通常施肥后10~15 d出现危害。黄瓜、莴苣、芹菜等对亚硝酸敏感。当棚膜水滴pH值为酸性时,要及时防止亚硝酸危害发生,茄子pH值小于5.8、青椒pH值小于5.4时产生危害。
2.3.3二氧化硫。温室采用煤炉加温;大量施用硫酸铵、硫酸钾及未腐熟的有机肥,均会产生二氧化硫气体;二氧化硫遇到水珠会生成亚硫酸,滴到叶片上也会使作物受害。危害症状:叶片先受害,在气孔多地方出现斑点,然后逐渐褪色。轻度受害在叶片背面出现斑点;严重时叶片呈开水浸状,逐渐褪绿、黄化脱落,甚至死亡。当温室内二氧化硫浓度达到0.2 mg/L时,经3~4 d,油菜、菠菜、莴苣、西瓜、白菜等对二氧化硫敏感的蔬菜就会出现受害症状。
2.3.4塑料制品挥发产生的有害气体。一是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是塑料薄膜的增塑剂,使用含有该物质的薄膜时,白天温度高于30 ℃且夜间10 ℃以上时,6~7 d就会产生危害,心叶及叶尖颜色变淡,逐渐褪绿变黄、变白,干枯死亡,白天温度35 ℃以上,夜间15 ℃以上,9 d左右会整株死亡。油菜、西葫芦、茄子、黄瓜等敏感。二是乙烯。使用聚氯乙烯薄膜在温度高时会挥发出乙烯气体,当浓度达到0.05 mg/L时会产生危害,使植株矮化,叶下垂,皱缩,黄化褪绿,最后变白枯死。辣椒、茄子、番茄等对其敏感。
3调控技术
3.1加强中耕,合理施肥
应保持土壤疏松透气,根系氧气充足,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增施磷、钾肥,少施氮肥,以施底肥为主,追肥为辅,追肥要开沟深施,施后覆土,浇水要及时,且控制好浇水量。
3.2通风换气
及时通风换气是避免气体危害发生的重要措施,能调节温室湿度、温度,补充二氧化碳,稀释有毒气体。寒冷季节更要注意通风换气,早晨温室内二氧化碳含量最低,早晨温度低,可采用减少通风面积、缩短通风时间的方式,中午气温高要及时进行通风换气。
3.3选用优质无毒塑料制品
使用正规厂家生产的安全无毒塑料薄膜,地膜、浇水塑料管等也应是无毒的。温室内不应堆放塑料制品。
3.4二氧化碳气体施肥
3.4.1施肥方法。一是施固体二氧化碳颗粒气肥。施用气肥450~525 kg/hm2,开沟2~3 cm撒入颗粒气肥后覆土,保持土壤疏松,7 d后开始释放二氧化碳,有效期40~45 d。二是钢瓶液态二氧化碳施肥。使用橡胶管将气体导出,橡胶管上按适当距离扎出放气孔,每天放气6~12 min,35 kg钢瓶可施肥667 m2温室25 d左右。三是使用二氧化碳发生器。在特制容器内利用碳酸氢铵和硫酸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二氧化碳[4-6]。
3.4.2施肥时间。二氧化碳气体施肥,应在晴天日出后0.5~60.0 min进行,通风前30 min停止,每天施放2~3 h。中午通风可得到二氧化碳的补充,下午可不施二氧化碳气肥。冬季气温低,通风时间短,施肥时间可适当延长。阴雨天光合作用弱,可不施或少施二氧化碳。在蔬菜生育初期施肥效果最好,苗期施用可培育壮苗、缩短苗龄,叶菜类应在定植后开始施用,瓜类、茄果菜类宜在开花期、结果初期施用。
3.4.3注意的问题。一是二氧化碳浓度过高会导致蔬菜中毒,使叶片气孔关闭,抑制光合作用,根系吸收能力减弱,出现裂果、畸形果、卷叶、萎蔫等现象。施肥浓度不能超过2%,黄瓜、茄子、番茄等晴天控制在1 000~2 000 mg/L,阴雨天500~1 000 mg/L。二是施肥时应将二氧化碳发生器或橡胶管散气管悬挂于植株上方。三是连续进行1~2个月。如不能每天施用,前后2次时间间隔不要超过7 d。施肥后将温度提高2~3 ℃,以促进光合作用。施肥后根系活力减弱,应加强水肥管理。
4参考文献
[1] 李全慧,孙增学.保护地蔬菜气体危害及防治措施[J].现代农村科技,2010(13):29-30.
[2] 魏荣彬.有害气体造成的蔬菜生理病害及防治[J].蔬菜,2009(2):18-20.
[3] 张福墁.气体与温室蔬菜栽培[J].农村实用工程技术:温室园艺,1995(11):10-11.
[4] 谢臣,满红,王学斌.日光温室CO2施肥效应及施用技术研究现状[J].宁夏农林科技,2009(4):70-81.
和人一样,猪是恒温动物,因此生猪的饮用水应该是温水,且最佳的水温为猪的体温,水温过高或过低都会对生猪产生负面影响。如果不能保证生猪随时随地饮到温水,那也必须保证断奶仔猪随时随地饮到与体温尽可能一致的温水,同时必须保证哺乳母猪在冬春季节随时随地饮到尽量接近体温的温水。
仔猪断奶前的饮水,是通过母乳解决的。对仔猪而言,母乳无疑是最佳的食物,不仅营养全面,而且各种营养成分(包括水)均衡,仔猪若非采食了饲料或者出现脱水(呕吐、腹泻)等特殊情况,原则上是不需要单独补水分的。母乳的温度就是母猪的体温(39℃左右),而仔猪的体温在40℃左右,两者几乎没有差别。可是仔猪一旦断奶就饮冷水,将带来一系列的负作用,如冷应激,免疫力下降,猪容易生病;冷水刺激胃肠,引起腹泻,严重的可导致太量死亡;冷水口感差,小猪不爱饮,导致饮水量不足,从而影响采食量,直接影响生长速度;冷水进入胃肠后,机体用饲料提供的生物能把冷水加热到体温(40℃左右),导致料肉比升高。
除了仔猪应该饮用温水外,其他阶段的生猪也应该饮用温水,至少保证哺乳母猪在冬天饮用温水。因饲料所含能量不足,寒冷季节母猪饮用冷水后,机体还要利用能量转化为热能进行御寒,一是会导致哺乳母猪奶水品质差。哺乳动物的奶水中干物质含量最高的是乳脂,其次是乳蛋白。乳脂来源于饲料中的能量,每头哺乳母猪每天需要饮20千克以上的水,如果饮用的是冷水,那就得用饲料提供的能量将其“加热”到母猪的体温。当饲料中的能量被大量用于加热冷水时,母乳的数量和质量(乳脂含量)就会大幅度降低,表现在仔猪上就是腹泻严重(营养不良性腹泻)、被毛密而长、皮毛失去光泽、消瘦及死亡率居高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