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电算化会计范文

电算化会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电算化会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电算化会计

第1篇:电算化会计范文

一、会计电算化对会计控制的要求

会计电算化不仅为实施会计控制提供了众多机遇,同时也对会计控制提出了严峻挑战。一方面,是电算化会计的实施给会计控制带来了新的难题。由于利用计算机进行舞弊比手工操作下隐蔽性高、防范困难,加强电算化会计的控制和自控能力就十分必要。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在电算化会计程序中增加会计控制功能,并按此思路来进行设计和开发,从而使会计反映和控制两大职能平衡发展,多年来,由于会计以反映为主,电算化会计的控制功能实际上处于“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境地。为此,需要大力开发会计控制的功能,扩展数据库,建立以多种数学方法和教学模型为主的方法库和模型库。在进行会计控制功能的开发时,会计人员应熟悉业务,对市场和国家政策了如指掌,清楚控制点,系统掌握以数学为主的管理会计方法。为此,还要与系统开发人员密切配合,集中精力研究控制什么、用什么会计方法控制和怎样控制等一系列问题。笔者认为,就企业会计而言,会计控制具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对会计信息质量和会计工作本身的控制;另一方面是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控制。

二、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的控制

控制会计信息的输入、处理和输出使其符合会计准则和各种会计法规的要求,保证会计信息能真实、全面、及时、准确地反映企业经济活动,保障各方利用会计信息所进行的判断和决策不被误导,即我们所说的“对会计工作本身的控制”。在实施这一控制时,所设计的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应具有防护和自动补偿。即会计信息在输入、处理、输出过程中,均有相应的事先控制予以检查。同时,一旦发现某一处理环节有误,就应有相应的补救措施予以纠正。电算化会计信息控制除计算机本身的一般控制外,主要是指会计信息的输入、处理和输出控制。输入控制是指对数据采集和系统输入的控制,由于目前数据的采集和输入必须有人参与,而且数据输入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处理和输出的结果,因而对电算化会计的输人控制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应制定标准化凭证格式,建立科目参照文件,设立科目代码校验位,有条件的可进行二次输入;每一位参与电算人会计的人员都应实施合理授权控制,通过设置操作员口令和上机日志等控制手段,防止差错和舞行为;还必须增设专人输入检查控制环节,未经检查,应无法进入下一步会计处理。会计信息处理和输出的控制,基本上是通过计算机程序自动进行的,主要取决于应用程序的正确性和环境控制能力,系统设计应具有识别信息失误的能力。同时,要防止无关人员进入计算机程序操作。由此可见,电算化会计控制的关键,一是研究会计控制的要求,即确定会计信息系统的控制点;H是确定计算机硬件设备、开发工具及应用程序是否能达到会计控制的要求。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越开发,会计控制自动化的程序就会越高。可以相象,当全社会都用计算机网络连接起来以后,就可将规范、标准的原始凭证扫描进入计算机进行自动识别,甚至完全可以采用电子数据网络传输。以尽量减少人为因素。会计控制功能使将大为增强。

三、关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控制

现代企业可以看作是各种职能、各种业务处理过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集合体,是一个具有特定功能和目标的系统。为保证系统的配合和协调、保证企业经营方针和系统最优化目标的实现,需要采用一系列会计方法,通过计划、预算、内部控制、分析、稽核、报告等手段,利用会计信息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进控制。会计电算化为企业利用会计信息进行管理创造了条件,这种会计控制通常有以下特征:①充分利用电算化信息。借助计算机对会计数据进行重新分类和整理,通过系统接口或集成方式做到数据共享,一次输入、多次使用。②需要进行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或二次开发。增加辅助核算,把以运筹学为方的数学方法和数学模型开发成方法库和模型库,并同会计信息系统有机结合,利用计算机先进快速的处理和计算优势实施会计控制。③会计人员可以专注地进行会计分析、制定控制标准和能与决策。④计算机自动报警和实时控制。将控制标准率先输入会计系统作为“控制论”,执行中一旦出现差异,就激活计算机自动报警,以及时调节或改正作业。一般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控制,包括效益控制、资产控制和风险控制等。

(-)效益控制。利用计算机的辅助核算,生成适合管理和控制要求和企业内部效益控制报告,如成本费用报告、合同执行报告、责任中心报告等。会计人员应集中精力利用计算机的计算和处理进行会计分析,并应对影响企业效益的主要因素关重进行分析、研究。

(二)资产控制。主要包括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和授权审批控制,运用计算机进行实物资产管理,对资产的购买、保管、领用、处置应有完整记录并定期清查和核对,还应经常对内部控制程序和控制执行情况实施审计控制。资产的价值控制,主要包括内部控制程序和控制执行情况实施审计控制。资产的价值控制,主要包括按资产保值、增值的要求实施财产保全控制,根据需要采用多种折旧方法并足额提取固定资产折旧,及时进行固定资产修理等,保证企业再生产顺利进行。

第2篇:电算化会计范文

一、会计电算化对内部会计控制的影响

(一)基于分工的内控机制失去了作用

在手工会计环境下,单位会计部门通常根据会计业务性质的不同,即核算内容的不同,分设若干个岗位并配备会计人员,分别主管会计工作的一个方面,职责分工明确。各职能岗位通过对会计业务的多重反映和相互稽核,自然地形成了相互牵制、相互监督的局面。在电算化环境下,由于原有岗位的大部分工作都由计算机完成,数据处理呈现出集中性的特点,建立在岗位职责分工基础上的内控机制显然失去了作用。

(二)审查复核机制削弱

在手工会计环境下,账务处理工作被分成填制凭证、记账、结账、对账、编制报表等诸多步骤,按一定的程序完成。任何一个步骤都是对前面步骤的审查与复核,前一个步骤中出现的错误往往可以在后一个步骤中发现而得以纠正。如凭证的错误可以在记账中发现,记账的错误又可以在对账中发现,对账中未发现的错误还可以在编制报表时发现等。在电算化环境下,账务处理呈现出“一体化”趋势,从输入会计凭证到输出会计报表,一气呵成,一切中间环节都在机内自动处理,手工方式下的各处理步骤不复存在,审查、复核等控制机制随之削弱,甚至消失了。

(三)电子数据的可靠性面临挑战

在手工会计环境下,会计信息被记录于凭证、账簿等纸张上,对于一项经济业务的每个环节都要经过某些具有相应权限人员的签章,其法律效力是被广泛承认的;并且一旦出现错误进行修改时,无论采用何种方式都会留有痕迹。而在电算化环境下,账户记录和纸介质已逐渐分离,完全不必使用纸张作为账户记录的唯一载体,凭证、账簿、报表等均可在计算机中以电子形式存放。对于电子数据不易实现签字、盖章等具有法律效力的手段,并且电子数据可被轻易修改而不留任何痕迹。另外,电磁介质易受损坏,所以会计信息丢失或毁坏的危险增大。

(四)系统的安全性受到更大的威胁

在电算化环境下,所有的会计数据和处理程序都保存在计算机中,一旦计算机系统由于某种原因而无法运行,如突然停电、病毒发作等都会造成数据丢失。特别是在网络会计环境下,其开放性、分布式的特点也给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一方面,由于网络会计系统所依托的Internet/Intranet体系使用的是开放式的TCP/IP通信协议,它以广播的形式进行传播,存在着搭截侦听、口令字试探和窃取、身份假冒等安全隐患;另一方面,网络环境下的分布式操作使系统可能受到非法攻击的点增多,黑客(Hacker)侵扰、病毒感染等破坏性极大。

二、电算化环境下内部会计控制的措施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建立在传统手工会计模式基础上的内部控制方式在电算化环境下已受到巨大冲击,我们需要结合内部控制所要达到的目的和现代信息技术的特点采取新的控制措施。

(一)职能分隔控制

通过建立恰当的组织机构和职责分工制度,以达到相互牵制、防止或减少错弊发生的目的。要将系统内不相容职务划分清楚,由不同人员负责不相容职务,划分时可参照手工会计中职能岗位的分工,同时要符合计算机处理的特点。系统管理员、制单人员、审核人员及维护人员的职权是不相容的,必须分工明确,不得兼任。例如,专职系统操作员只能使用经编译并加密的程序,不能再接触系统设计文件、程序流程图及源程序清单,不能兼任会计及审核工作;审核与制单不能是同一个操作员;系统软硬件维护人员不能担任系统操作和会计工作。

(二)授权控制

在电算化环境下,原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部分地转化为人与计算机之间的关系,这就涉及到计算机如何识别上机操作人员的身份以及权限控制的问题,即对上机操作人员能够使用的资源加以控制。具体来说,谁有权进入系统,谁有权打开和使用哪一些文件,谁有权录入、处理、审核、查询和保管系统数据等,都由系统管理员或账套主管授权,然后利用口令密码的措施加以控制。上机人员只有在正确输入系统要求提供的口令密码后,才被允许对相关的功能模块及数据进行作业。这样,既可以防止非指定人员擅自使用系统,也可以防止操作人员超越权限接触系统,达到明确责任的目的。

(三)操作日志控制

操作日志就是系统的安全监控程序,它用来记录用户运行应用程序和使用数据的活动,以便使所有的操作都能留有记录、有迹可寻,日志记录是计算机审计工作中常用的资料。因此,日志文件应妥善保管,应由专人进行经常性审阅。值得一提的是,这种监控程序通常应在操作系统下运行,不受应用程序的控制和影响,而且不应让用户感觉到它的存在。

(四)防错、纠错控制

在电算化环境下,输入环节是用户与计算机的接口,工作量大且容易出错,而输入数据的准确性又是保证运行数据和输出数据正确性的关键。如果输入的原始数据是错误的,那么不论以下的处理过程如何正确,程序设计得如何合理,都不可能得到正确的结果。因此,会计软件一般都要根据输入的每一种原始数据的特点加入了适当的防错、纠错控制功能,并通过程序化步骤进行有效性、正确性校验,主要方法有:二次输入、平衡校验、界限校验、类型校验以及代码校验位校验等。

(五)修改控制

由于电子数据很容易被不留痕迹的改动,因此会计软件一般都要提供修改权限与修改痕迹的控制功能,防止电子数据被非法篡改。如对已经登账处理的会计凭证,软件只能提供留有痕迹的更正功能;对计算机根据机内账簿生成的各种报表数据,软件无修改功能等。对于凭证的错误,一般要分以下三种情况处理:①凭证填写错误,数据还未输入计算机。录入人员不得更改,应退回凭证填制部门纠正后再进行输入。②错误数据已输入计算机,但还没有登记有关机内账簿。如果是输入错误,录入人员可以直接修改;如果是凭证出错,则应退回凭证填制部门纠正后再由录入人员进行修改。③错误数据已登记有关机内账簿,只能通过输入记账凭证的方法进行冲正或补充(即红字冲销法或补充登记法)。但不论在何种情况下,审核功能与输入、修改功能都不允许同一个操作员使用。

第3篇:电算化会计范文

电算化会计中若干会计方法浅议

一、电算会计中借贷记账法是否不适用

在借贷记账法中,“借”既可以表示增,也可以表示减,而“贷”既可以表示减,也可以表示增,卢卡?帕乔利提出的复式借贷簿记方法之所以几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推崇,正是因为其“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锱铢必较、泾渭分明的科学原理。尽管我国会计实务也曾一段时间对增减记账法和收付记账法情有独钟,但最终仍达成共识,采用了国际上通用的借贷记账法。有人以会计软件常以正、负号分别替代借、贷符号为由,企图说服人们相信这一记账法已经难以胜任新形势。应当注意的是,即使借、贷符号在数据库中不采用“借”和“贷”加以表示,也并不表明借贷记账法就可放弃。不可否认,在将借贷记账凭证的发生额登录到总账之后,对于登账后所结计的期末余额往往以正数表示借方余额,而以负数表示贷方余额,甚至在借贷库文件中只设一个金额字段,在该字段中分别以正负号表示借贷方。但所有这些标记都没能改变“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规则,其实质仍然是借贷记账法。这里的正、负号与增减记账法的增减符号的属性风马牛不相及。

从长远来看,随着原始凭证的逐步电子化,记账凭证的自动生成势在必行,届时,何种记账方法使自动生成更可行,当然要根据其科学性而定。智能软件的设计凭借的是科学的方法和严密的思维与推断,而经过了数百年磨练的借贷记账法,无疑是未来智能专家设计会计软件的最佳选择。当然,一味否定增减记账法的科学性也是错误的。在计算机之中,当采用增减记账法填制记账凭证之后,我们完全可以编写一段简短的程序将其转换为借贷记账法下的相应记账凭证。其转换的主要依据是各该科目的记账符号与所属科目类别。以从银行提取现金为例,在增减记账法下,增记“现金”,减记“银行存款”。现金和银行存款都是资产类科目,对资产类科目,其增加就转换为“借”,其减少就转换为“贷”。依此,也可将借贷记账法下的凭证转换为增减法下的凭证。

二、“反结账、反记账、取消审核”的可行性

至今,尚有不少会计核算软件设置“取消审核”、“反记账”、“反结账”的功能。在实际工作中,这些设置的确给会计人员的会计处理带来许多方便,尽管许多学者对此提出异议,但不少实务工作者却对其依依不舍。有的学者甚至认为,在计算机特定的工作环境中,反记账的作用不可替代。其理由是,在实际工作中存在大量错误的记账凭证,如果不施行反记账的做法,则将导致账簿中存在大量无用的冗余信息,影响对会计信息的使用。

所谓电算化会计中“反记账”,事实上也就是将一批原先已经登录到账簿上的发生额从各该账户再予以扣减,使各该账簿恢复至该批凭证登账之前账簿的发生额和余额状态。毋庸置疑,没有人会赞同手工会计下采用“反记账”。对手工的账簿记录,为了保证其有案可稽,当其发生错误时,不准涂改、挖补、刮擦或者用药水消除字迹,不准重新抄写。同时,对两种出错情况的更正应当分别加以严格处理:一是登记账簿时所发生的错误,“应当将错误的文字或者数字划红线注销,但必须使原有字迹仍可辨认”;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记账凭证出错而导致账簿记录发生差错时而发生。一般采用两种方式进行相应的修改:一是红字冲销法,二是补充更正法。这些详细而又具体的规定所强调的一点,那就是对出错之处必需留有修改的痕迹。

在电算会计之中,记账错误和记账凭证填制错误仍然在所难免。虽然红线注销法在电算会计中难以操作,但对出错的电子数据,却不能不留下修改的痕迹。解决的办法只有一个,保留错误电子数据,另作更改的记账凭证,并据以登录账簿,换言之,要将正与误两张凭证同存于会计档案之中,同时,其所登录的正与误两处账簿记录并存于同一账簿之中。《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第十八条也作出与上相同的规定:“发现已经输入并审核通过或者登账的记账凭证有错误的,可以采用红字冲销法或者补充凭证法进行更正;记账凭证输入时,红字可用‘-’号或者其他标记表示”。

由上可见,不管是手工会计,还是电算化会计,对出错的修改均强调留有痕迹。事实上,电算化会计中,由于电子数据的修改在技术上可不留痕迹,因而更需要对留有痕迹予以强调。

三、产品成本计算方法是否改弦易辙

在成本核算过程中,由于各企业生产组织特点和生产工艺流程的不同,致使至今难有通用的成本核算软件面市。首当其冲的是,定制式的生产方式及由此而形成的“适时生产控制”(JIT)等生产理念和生产模式。在定制式生产情况下,按批量计算的分批法似可适用,然而,由于成本计算方法的选择除了要考虑生产组织特点之外,还应当视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而定,即使未来企业生产快捷,但其各自的生产工艺流程的差异却永远存在。无论是单步骤连续式生产。还是多步骤连续式生产,抑或是多步骤装配式生产,都必须在这分批法前提之下再根据各自的生产工艺流程以及管理要求确定各车间、部门的成本计算方法。看来,传统成本计算方法诸如逐步结转分步法、平行结转分步法等仍有其存在的必要,只是面对日新月异的外部环境,考虑如何将新酒装入旧瓶而已。

成本信息细化也许是未来发展的趋势。未来市场的竞价、压价的竞争使企业不得不从内部挖掘潜力。以产品为主线,集成了产品设计/制造/控制层的“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的问世,使产品的管理决策、设计开发、加工制造等过程和经营控制等过程通过计算机科学地联结为一个整体,把管理和技术的信息直接用来控制机器进行加工,最大程度地实现了纵向集成,进而极大地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而在这一背景下,以作业成本管理(ABCM)与”成本企画“(TC/CD)为代表的两大成本管理方法崛起并表现出卓越的成效,并以此为基础,”作业量基准成本计算“(ABC)和”目标成本计算“崛起而成为成本计算的生力军,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无论从其形式还是内容都面临着挑战。例如,采用分批法虽然按产品生产周期计算产品成本计算最终产品,但借助于计算机的海量存储的优势,将周期再分割成若干时间段(甚至以天为单位)进行明细计算、汇总与报告,无疑更能适应成本管理的需要。同时,以最终产品为计算对象也显得粗糙与不适时宜,代之而起的则可能是细分至工序、半成品、在产品的成本计算,如此,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分配也必然要赋予新的内容。

EXCEL表处理软件在会计中的使用似乎给了我们许多的启迪。财务会计报表上的各项信息,尽可以通过公式定义的方式对其取数来源详加规定,继而运行报表生成模块,瞬间编制出所需的报表。从本质上说,辅助生产费用分配、制造费用分配以及成本计算单等账表数据都是一系列关系型二维数据,均可以使用EXCEL软件定义、计算并生成用户所需的成本信息。随着表处理软件功能的日益增强,各种产品成本的计算可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频道点播”。

第4篇:电算化会计范文

关键词:电算化;会计;内部控制

随着计算机和现代信息技术在会计中的广泛运用,会计工作经历了从手工会计到电算化会计的发展过程。会计数据处理的工具也从算盘等发展到计算机单机和计算机网络。作为会计信息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内部控制,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环境下,其作用不是削弱而是加强了。它的控制手段呈多元化趋势,对控制本身的要求更加严格,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进一步向深层次发展,这些改变既给企业带来效益,同时也带来了内部控制上的问题和挑战。

一、电算化会计系统与内部控制制度的相关性

由于传统的分工控制在会计数据处理系统中基本上失去了原有作用,对会计处理过程中弊漏的防止和揭发更加困难,所以会计系统处理结果的正确与否将有赖于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二者的关系表现在:

第一,计算机改变了企业会计核算的环境。企业使用计算机处理会计和财务数据后,企业的会计核算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会计部门的组成人员从原来由财务、会计专业人员组成,转变为由财务、会计专业人员和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的管理人员及计算机专家组成。会计部门不仅利用计算机完成基本的会计业务,还能利用计算机完成各种原先没有的或由其他部门完成的更为复杂的业务活动,如销售预测、人力资源规划等。随着远程通讯技术的发展,会计信息的网上实时处理成为可能,业务事项可以在远离企业的某个终端机上瞬间完成数据处理工作,原先应由会计人员处理的有关业务事项,现在可能由其他业务人员在终端机上一次完成;原先应由几个部门按预定的步骤完成的业务事项,现在可能集中在一个部门甚至一个人完成。因此,要保证企业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系统对企业经济活动反映的正确和可靠、达到企业管理的目标,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就显得更为重要。

第二,电算化会计系统改变了会计凭证的形式。在电算化会计系统中,会计和财务的业务处理方法和处理程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类会计凭证和报表的生成方式、会计信息的储存方式和储存媒介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反映会计和财务处理过程的各种原始凭证等作为基本会计资料的书面形式的资料减少甚至消失了。由于电子商务、网上交易、无纸化交易等的推行,每一项交易发生时,有关该项交易的有关信息由业务人员直接输入计算机,并由计算机自动记录,原先使用的每项交易必备的各种凭证、单据被部分地取消了,原来在核算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必要的核对、审核等工作有相当一部分变为由计算机自动完成了。因此,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与手工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有着很大的不同,控制的重点由对人的控制为主转变为对人、机控制为主。

第三,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建立提高了控制舞弊、犯罪的难度。随着计算机使用范围的扩大,利用计算机进行的贪污、舞弊、诈骗等犯罪活动也有所增加,由于储存在计算机磁性媒介上的数据容易被篡改,有时甚至能不留痕迹地篡改,数据库技术的提高使数据高度集中,未经授权的人员有可能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浏览全部数据文件,复制、伪造、销毁企业重要的数据。计算机犯罪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和危害性,发现计算机舞弊和犯罪的难度较之手工会计系统更大,计算机舞弊和犯罪造成的危害和损失也可能更大。

二、电算化会计系统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可以划分为:一般控制和应用控制两大类。它们都是用来预防、发现、纠正系统所发生的错误、舞弊和故障,使系统能正常运行;是提供可靠和及时的信息保证。与手工会计系统相比,它们也是计算机应用于会计信息系统所产生的特殊控制。在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中引入会计内部控制的意义在于:

(一)防范企业经营风险

面对市场竞争环境的急速变化,以及买方市场的迅速形成,很多企业在经营中遇到了许多困难,如销售不畅、三角债泛滥、资金匾乏、库存积压等。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忽视了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建设。为了及时、准确地提供经营管理所需要的会计信息,近几年来,不少企业相继建立了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就企业选用会计软件的情况来看,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外购商品化通用会计软件;二是自己开发或委托开发会计软件。这两者都给企业带来一定的困难,自己开发或委托开发会计软件,优点在于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会计工作需要,但存在较大缺点:不仅开发成本往往较高,开发出来的会计软件较难通过财政部门的认可,而且数据的安全与维护存有隐患。因此绝大多数企业都是直接购买商品化通用会计软件,选用这种方式,投入少、见效快,使用维护容易到位,不过也有其致命弱点,首先,通用性越强的会计软件,软件的初始化工作就越复杂,对操作人员的要求的素质要求就越高,但从现有企业状况来看,往往越是财务负责人,对会计电算化越是知之甚少,这就为正确充分使用软件带来不便;其次,现有的商品化通用会计软件尚有许多不成熟之处,还不能完全满足各个企业的不同核算要求。更为可怕的是,无论是自己开发或委托开发会计软件,还是购买通用商品化会计软件,大多数工商企业在对会计信息系统电算化的好处予以认可的同时,往往忽视了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在内部控制方面所存在的巨大风险。

(二)应对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来自国外的挑战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将形成全新的市场竞争格局。我国会计信息产业这些年的高速增长,除了厂商的努力,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我国的财政制度和财政部门。财政部规定我国境内的企事业单位在实施会计信息化工作时,必须使用合法的财务管理软件。这就对国外的财务软件厂商形成了较难突破的市场壁垒。随着我国会计核算制度的进一步国际化,国外会计软件对我国会计制度的适应性明显增强,无形中削弱了国产软件遵循现有会计制度、符合财务会计人员操作习惯的优势。可以想见,国外软件企业会抢占中国市场,包括国外风险投资基金在内的外资也会在中国软件行业中大量投资,国外软件企业与我国企业的兼并与合作机会大大增加、国内企业之间的联合和重组也是在所难免。国外软件比较注重会计信息在整个企业管理过程中的综合应用,强调对企业资源的充分利用和管理的系统化、规范化,而且一向注重向国际化方向发展,符合国际会计惯例,同国产软件相比,在电子商务支持技术方面具有优势。能适应多种操作平台,支持国际上流行的多种大型数据库,具有灵活的数据接口,更加符合国际化和网络化的发展潮流。在开放性的市场环境中,国外财会软件无疑对希望向国际化方向发展的企业具有更大的吸引力。目前,信息产业的核心技术如大型数据库技术、操作系统、网络技术等均掌握在国外大公司的手中,这些巨无霸企业拥有雄厚的技术实力和强大的经济实力、一旦这些企业认为某一领域具有潜在的市场价值、依托其技术和市场优势会很快成为强大的对手。另外,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在会计实践中产生了多层次、多方位的会计主体,从而形成对编制合并会计报告和分部报告的需求。跨国经营的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将更加需要有关外币业务会计和外币报表折算的功能。还有,在成本核算体系、税务会计处理、基金会计、非盈利组织会计等方面,我国都需要进一步完善现存的会计体系,修订和补充具体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变化,将对会计电算化以及其内部控制提出新的要求。

(三)适应互联网时展趋势

在传统财务会计中,财务报表是财务报告的核心;附表、附注提供报表以外货币性信息和非货币性信息,它们是财务报表的重要补充。互联网在财务会计中的运用,使得财务数据的收集、加工、处理都可以适时进行,不仅迅捷、而且可以双向交流财务信息的及时性得到极大的提高。甚至报表阅读者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以财务会计的原始数据为基础。进行再加工,获得更深入的信息。另一方面,互联网是高科技的产物,并将日益成为人类经济生活中不可缺的一部分。在以知识尤其是高科技为基础的知识经济社会,财务报告中包含的人力资源、环境保护等信息重要性迅速提高,以附表、附注形式披露的信息不再知识会计报表的补充,以前并不重要的信息或受成本效益原则约束无法披露的信息,都必须进行充分、及时的披露。由此,传统财务会计报告的结构和内容都需要进行较大的变革。网络是一个开放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一切信息在理论上都是可以被访问到的,除非它们在物理上断开连接。因此,网络下的会计信息系统很有可能遭受非法访问甚至黑客或病毒的侵扰。这种攻击可能来自于系统外部,也可能来自系统内部,而且一旦发生将造成巨大的损失,所以,加强会计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就显得十分重要。

(四)强化审计工作的需要

国际上近代的审计都是以系统为基础的,即审计师要对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进行审查和评价,以作为制定审计方案和决定抽查范围的依据。由于会计系统实现了电算化,手工会计系统原有的内容控制已不能适应电子数据处理的新特点,不能有效地降低电算化会计系统特有的风险。例如,在电算化会计系统中,会计信息的处理和存贮高度集中于计算机,会使手工会计系统中的某些职责分离,互相寄制的控制失效。为了系统的安全可靠和系统处理与存贮的会计信息准确完整,必须考虑电算化系统的特点,针对其固有的风险,建立新的内部控制。这些内部控制除了有关电子数据处理的制度、规定和人工执行的程序控制外,内部控制的程序化是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特点。如何识别、研究、审查和评价这些新的内容控制,尤其是程序化的内部控制,是会计电算化给审计提出的又一个新问题。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由于内部控制变化了,审计人员必然研究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掌握其审查方法。对程序控制,审计员要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进行审计。对于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弱点,审计人员要能评估其影响,并向被审单位提出改进的建议。

三、加强会计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系统内部规章制度的建设

实行会计电算化以后,计算机数据处理易于篡改而不易留下痕迹。健全的管理制度、职能分割制度、授权的控制制度等都是保证财务系统安全运行的基础。对于计算机文档及时的备份维护、防止病毒的侵害,都可以保障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操作密码设置必须健全,达到合理分工、相互制约、相互监督,防止出现意外。内部审计人员应给予处理数据的系统和数据本身更多的关注。着重做到:

1.职责明确。会计人员应该检查组织结构、职权和责任的分配与分工情况、其目的在于确定职责分工是否能够提供有力的内部控制,例如,程序与系统开发、计算机操作、输入数据的控制、在可行的情况下应予以分离。

2.安全控制。会计人员应该确定是否制订了有关计算机硬件、计算机程序、数据文件、数据传送、输入和输出资料以及人员的安全规定。该项检查应该不仅涉及中央处理站的计算机设备,还应包括其他地点的小型机、计算机终端、通讯设施及其他设备。

3.提高内部会计人员的素质。建立以提高内部会计人员素质为目的控制措施,,组织网络安全方面及高级程序语言的培训,大力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培训。如:数据模拟检测法、整体检测法、程序编码控制法、平行模拟法、程序追踪法。培养一批既懂财会、审计业务、又精通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有经验的复合型专业内部会计人员。

(二)加强人员职能控制。由于会计电算化知识与功能的相对集中,因此必须制定相应的组织和管理控制,明确职责分工,加强组织控制。所谓组织控制,就是将系统中不相容的职责进行分离,即在系统中的各类人员之间进行分工,并以相应的管理规章与之配套。其目的在于通过设立一种相互稽核、相互监督和相互制约的机制来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减少发生错误和舞弊的可能性。

职责分工首先是将电算化部门与用户部门的职责相分离。用户部门指产生原始数据的部门或人员。在这两者之间进行职责分工的目的,是尽可能保持不相容职能(如业务授权、执行、保管和记录)的分离,以及在电算化部门内部的职责分离。通过进行内部职责分工,以补救不相容职能集中化的不足。

会计电算化中,为了控制操作人员职能,还可根据系统支持的不同软件进行职能分工,从而起到各个部门权利相互制约、相互平衡的作用。如一般商业公司的软件控制主要是局域网组成的服务器、PC机、POS机等,可以结合商业企业自身特点,根据ORACLE8数据库良好的保密机制以及采用访问控制、口令控制技术的特征,形成以在SUN服务器上运行的ORACLE8数据库系统为中心的网络系统,即俗称的“后台”,并采用以LINIX操作系统以及各帐台的POS机联机操作等。在运行中,后台管理通过商品从进、销、调、存各个方面入手。进货环节则由业务部进行输入登记,然后由财务部审核入帐;销货则采用单品管理,通过收银POS机的输入,电脑月终汇总,产生各类报表供财务部入帐使用。从而体现了各部门间相互牵制和相互监督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5篇:电算化会计范文

在借贷记账法中,“借”既可以表示增,也可以表示减,而“贷”既可以表示减,也可以表示增,卢卡?帕乔利提出的复式借贷簿记方法之所以几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推崇,正是因为其“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锱铢必较、泾渭分明的科学原理。尽管我国会计实务也曾一段时间对增减记账法和收付记账法情有独钟,但最终仍达成共识,采用了国际上通用的借贷记账法。有人以会计软件常以正、负号分别替代借、贷符号为由,企图说服人们相信这一记账法已经难以胜任新形势。应当注意的是,即使借、贷符号在数据库中不采用“借”和“贷”加以表示,也并不表明借贷记账法就可放弃。不可否认,在将借贷记账凭证的发生额登录到总账之后,对于登账后所结计的期末余额往往以正数表示借方余额,而以负数表示贷方余额,甚至在借贷库文件中只设一个金额字段,在该字段中分别以正负号表示借贷方。但所有这些标记都没能改变“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规则,其实质仍然是借贷记账法。这里的正、负号与增减记账法的增减符号的属性风马牛不相及。

从长远来看,随着原始凭证的逐步电子化,记账凭证的自动生成势在必行,届时,何种记账方法使自动生成更可行,当然要根据其科学性而定。智能软件的设计凭借的是科学的方法和严密的思维与推断,而经过了数百年磨练的借贷记账法,无疑是未来智能专家设计会计软件的最佳选择。当然,一味否定增减记账法的科学性也是错误的。在计算机之中,当采用增减记账法填制记账凭证之后,我们完全可以编写一段简短的程序将其转换为借贷记账法下的相应记账凭证。其转换的主要依据是各该科目的记账符号与所属科目类别。以从银行提取现金为例,在增减记账法下,增记“现金”,减记“银行存款”。现金和银行存款都是资产类科目,对资产类科目,其增加就转换为“借”,其减少就转换为“贷”。依此,也可将借贷记账法下的凭证转换为增减法下的凭证。

二、“反结账、反记账、取消审核”的可行性

至今,尚有不少会计核算软件设置“取消审核”、“反记账”、“反结账”的功能。在实际工作中,这些设置的确给会计人员的会计处理带来许多方便,尽管许多学者对此提出异议,但不少实务工作者却对其依依不舍。有的学者甚至认为,在计算机特定的工作环境中,反记账的作用不可替代。其理由是,在实际工作中存在大量错误的记账凭证,如果不施行反记账的做法,则将导致账簿中存在大量无用的冗余信息,影响对会计信息的使用。

所谓电算化会计中“反记账”,事实上也就是将一批原先已经登录到账簿上的发生额从各该账户再予以扣减,使各该账簿恢复至该批凭证登账之前账簿的发生额和余额状态。毋庸置疑,没有人会赞同手工会计下采用“反记账”。对手工的账簿记录,为了保证其有案可稽,当其发生错误时,不准涂改、挖补、刮擦或者用药水消除字迹,不准重新抄写。同时,对两种出错情况的更正应当分别加以严格处理:一是登记账簿时所发生的错误,“应当将错误的文字或者数字划红线注销,但必须使原有字迹仍可辨认”;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记账凭证出错而导致账簿记录发生差错时而发生。一般采用两种方式进行相应的修改:一是红字冲销法,二是补充更正法。这些详细而又具体的规定所强调的一点,那就是对出错之处必需留有修改的痕迹。

在电算会计之中,记账错误和记账凭证填制错误仍然在所难免。虽然红线注销法在电算会计中难以操作,但对出错的电子数据,却不能不留下修改的痕迹。解决的办法只有一个,保留错误电子数据,另作更改的记账凭证,并据以登录账簿,换言之,要将正与误两张凭证同存于会计档案之中,同时,其所登录的正与误两处账簿记录并存于同一账簿之中。《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第十八条也作出与上相同的规定:“发现已经输入并审核通过或者登账的记账凭证有错误的,可以采用红字冲销法或者补充凭证法进行更正;记账凭证输入时,红字可用‘-’号或者其他标记表示”。

由上可见,不管是手工会计,还是电算化会计,对出错的修改均强调留有痕迹。事实上,电算化会计中,由于电子数据的修改在技术上可不留痕迹,因而更需要对留有痕迹予以强调。

三、产品成本计算方法是否改弦易辙

在成本核算过程中,由于各企业生产组织特点和生产工艺流程的不同,致使至今难有通用的成本核算软件面市。首当其冲的是,定制式的生产方式及由此而形成的“适时生产控制”(JIT)等生产理念和生产模式。在定制式生产情况下,按批量计算的分批法似可适用,然而,由于成本计算方法的选择除了要考虑生产组织特点之外,还应当视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而定,即使未来企业生产快捷,但其各自的生产工艺流程的差异却永远存在。无论是单步骤连续式生产。还是多步骤连续式生产,抑或是多步骤装配式生产,都必须在这分批法前提之下再根据各自的生产工艺流程以及管理要求确定各车间、部门的成本计算方法。看来,传统成本计算方法诸如逐步结转分步法、平行结转分步法等仍有其存在的必要,只是面对日新月异的外部环境,考虑如何将新酒装入旧瓶而已。

成本信息细化也许是未来发展的趋势。未来市场的竞价、压价的竞争使企业不得不从内部挖掘潜力。以产品为主线,集成了产品设计/制造/控制层的“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的问世,使产品的管理决策、设计开发、加工制造等过程和经营控制等过程通过计算机科学地联结为一个整体,把管理和技术的信息直接用来控制机器进行加工,最大程度地实现了纵向集成,进而极大地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而在这一背景下,以作业成本管理(ABCM)与”成本企画“(TC/CD)为代表的两大成本管理方法崛起并表现出卓越的成效,并以此为基础,”作业量基准成本计算“(ABC)和”目标成本计算“崛起而成为成本计算的生力军,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无论从其形式还是内容都面临着挑战。例如,采用分批法虽然按产品生产周期计算产品成本计算最终产品,但借助于计算机的海量存储的优势,将周期再分割成若干时间段(甚至以天为单位)进行明细计算、汇总与报告,无疑更能适应成本管理的需要。同时,以最终产品为计算对象也显得粗糙与不适时宜,代之而起的则可能是细分至工序、半成品、在产品的成本计算,如此,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分配也必然要赋予新的内容。

EXCEL表处理软件在会计中的使用似乎给了我们许多的启迪。财务会计报表上的各项信息,尽可以通过公式定义的方式对其取数来源详加规定,继而运行报表生成模块,瞬间编制出所需的报表。从本质上说,辅助生产费用分配、制造费用分配以及成本计算单等账表数据都是一系列关系型二维数据,均可以使用EXCEL软件定义、计算并生成用户所需的成本信息。随着表处理软件功能的日益增强,各种产品成本的计算可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频道点播”。

同时,由于数据仓库、数据挖掘以及联机分析处理(OLAP)等技术的采用,成本信息的电子化与实时化呼之欲出,成本计算方法可望日趋准确、科学,成本分析与管理也必将为决策者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持。

参考文献

[1]张光正浅谈电算化会计下的审计《西部资源》2011年第5期

第6篇:电算化会计范文

在手工环境下,会计分录是根据借贷记帐法“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记帐规则编制的,在电算化会计中多数会计分录的编制与手工是相同的,但也有部分会计分录的编制与手工存在差异,需要进行相应的变换被机接收后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正确性,否则输出的帐簿和报表信息有可能是错误的,如费用冲减、帐内调整等事项,这些会计分录的编制在电算化会计中需要引起足够的注意。

会计分录是记帐的直接依据,根据会计分录登记帐簿时,会计实务要求做到帐证相符。传统的手工会计方式下某些会计分录是经过人们大脑的,采用相反的颜色登记到帐户相反的方向中去的。会计上,期间费用类帐户一般是借方分析多栏式明细帐,平时发生的各项业务登记到借方,只有到结转费用帐户时,才从贷方转出,出现贷方发生额。例如:“坏帐准备”是按照“应收帐款”期末借方余额的一定比例提取的,若“坏帐准备”期末贷方余额大于按照“应收帐款”期末借方余额的一定比例提取时,就要将其差额冲减“管理费用”,传统手工会计分录如下:

借:坏帐准备×××

贷:管理费用×××

会计人员根据这个会计分录登记“管理费用”明细帐时,由于“管理费用”是借方分析式多栏帐且平时不出现贷方发生额,会计人员必须经过大脑分析,用红字(分录本身是蓝字)登记到“管理费用”相应明细帐户的借方,从而造成帐证方向不一致。而在电算化会计中,计算机记帐不可能象人脑那样分析,它会毫不犹豫地登记到“管理费用”相应明细帐户的贷方,从而造成手工与机器登记的管理费用借贷方发生额不等(借方手工大,贷方手工为零),影响会计报表编制的正确性(计算机自动编表一般是用“管理费用”帐户的借方发生额编表,而不用借贷方发生额差额,即净发生额编表)。究其原因,是传统会计不规范处理所致。会计人员应适应这种变化,将会计分录变换成如下分录,就不会出现上述。

借:管理费用×××(红字)

贷:坏帐准备×××(红字)

实务中,还有一种编制会计分录的做法也需要加以规范。例如:某采购员出差借款2000元,采购回来报销,差旅费及补助等共支出1600元。假设借款时已作其他应收款处理,该采购员所花的费用记入“管理费用”。传统会计实务通常编制一张收款凭证作如下会计分录:

借:现金400

贷:其他应收款-××2000

管理费用-1600

这样在计算机帐务系统中,若定义的凭证类型是收、付、转形式,以收款凭证录入该凭证,又会产生上述同样的问题,正确的做法是编制两张记帐凭证:一张收款凭证(400)和一张转帐凭证(1600),会计分录如下:

借:现金400

贷:其他应收款400

借:管理费用1600

贷:其他应收款1600

周其林同志在《会计电算化》2000年第10期发表了题为“费用冲减会计分录在会计电算化中的处理办法”一文,谈到了手工冲减费用的会计分录通常是贷记某费用帐户,并举例假设黎明是机关管理人员,收到黎明同志退回的差旅费现金50元,手工会计分录为:

借:现金50

贷:管理费用50

周其林同志认为对这类业务的会计分录在电算化会计中的正确处理办法有两种:一是用红字冲销费用支出数,同时用红字冲销现金支出数,即:

借:管理费用-50

贷:现金-50

二是在借方用红字冲减费用支出数,用蓝字借记现金的增加数,即:

借:管理费用-50

贷:现金50

本人认为第一种做法的前提条件是该单位采用的是记帐凭证不分类且记帐凭证格式统一。如果记帐凭证分为收、付、转三类的话,那么这张记帐凭证只能是付款凭证格式(贷记现金),填制付款凭证肯定让人费解。再说,各单位都很重视货币资金,尤其是现金,有的单位仍然要求出纳每天手工登记现金日记帐,根据这张付款凭证登记现金日记帐,是登记到借方(蓝字)还是登记到贷方(红字)呢?登记到借方,导致帐证方向不一致;登记到贷方,表示现金的减少,虽然是红字,也让人难以理解。怎么办?本人认为,可以引入过渡科目进行处理,这在后面的部分中将加以说明。

在实务中还有帐户间调整需要编制相应的会计分录,如将“生产成本-折旧费”调整到“制造费用-折旧费”中去。传统手工会计实务的做法有两种,一种是:

借:制造费用-折旧费×××

贷:生产成本-折旧费×××

因为“生产成本”为借方多栏式帐,分录中的贷方必然会出现上述帐证不一致的。为了保证帐证相符,有人提出另一种解决的办法,编制如下的会计分录:

借:制造费用-折旧费×××

生产成本-折旧费×××(红字)

贷:任意科目0

这种做法与周其林同志的第二种做法类似,由于贷方帐户发生额为零,周其林同志将其省略。周其林同志的第二种做法至少存在两个问题:⑴它违背了借贷记帐法的记帐规则,仅有借方,没有贷方;⑵违背了财政部1994年6月30日的《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第十五条的第(四)款,即“正在输入的记帐凭证有借方会计科目而无贷方会计科目或者有贷方会计科目而无借方会计科目的,应予提示并拒绝执行”,也就是说所有已经通过财政部门评审的会计核算软件,都不可能违反上述规定,都会既有借方科目又有贷方科目,否则财政部门不可能同意使用这种软件的摆脱手工记帐,因此在电算化会计中不能编制仅有借方或仅有贷方的会计分录,会计核算软件不接受这种分录,但可以编制借方或贷方为任意会计科目,同时金额为零的会计分录。机记帐是根据科目编码记帐的,所以“任意科目”明细帐必然记载有金额为零的业务,这种经济业务在会计上是没有存在必要的。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作者本人认为正确的做法是借用一个过渡帐户,如“其他应付款-过渡”帐户,通过编制两张记帐凭证来解决,上述例子的会计分录可以编制如下:

借:制造费用-折旧费×××

贷:其他应付款-过渡×××

借:生产成本-折旧费×××(红字)

贷:其他应付款-过渡×××(红字)

第7篇:电算化会计范文

作为企事业单位重要的数据信息类型之一,会计档案有着举重若轻的作用。而与此同时,计算机与信息化的普及也使得电算化成为现代医院改革的重要方面。电算化会计档案成为现代医院财务工作的主要使用信息和数据源,对医院的日常财务工作带来极大便利。

医院电算化会计档案的特点

作为医院重要的财务信息,医院会计档案详细记载并呈现了医院相关经济往来中的重要的信息,这些信息可以帮助医院未来的行为决策提供参考。这类型的档案重点涵盖了医院会计凭证、会计帐簿、会计报表、财务报告等会计核算专业材料。根据财政部的规定,截止2010年,80%以上的基层单位都应该采用电算化的模式来完成财务相关工作。就医院行业来看,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对于财务工作整体效率和质量都有了极大的提高,并且降低了财务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电算化实施后的医院会计档案是指将会计信息和数据放置在计算机的存储介质中,可以通过会计软件或系统对相关信息进行使用。医院电算化会计档案通常具备以下特征:

(一)拓宽会计档案的内涵及外延

以电算化代替手工后的医院财务工作,开始更加便捷、高效,对于会计档案的内涵及外延都有所拓宽。与医院传统会计档案比较,电算化会计档案在信息搜集和涵盖的范围都有所增加,且包含的内容更加广泛,除传统的会计报表、会计账簿、财务报告等,还包括了应用于电算化过程中所涉及的所有软件及系统的所有文档资料。除电子化后的相关财务数据外,电算化会计档案所涵盖的内容还包括:电算化系统及软件开发和使用的所有文档及软件程序、所涉及的服务器或存储的设备型号、应用软件系统的名称和版本号、相关设备采购与后期服务公司的名称和联系方式、电算化系统所涉及的软硬件设备的使用说明及培训内容。

(二)存储需求要求更高

医院传统的会计档案是以纸质档案为主的,因此通常只需要将纸质文档保存即可。电算化会计档案具有数字化、网络化等特征,其通常情况下既需要以打印版的纸质存储介质的方式存在,也需要以计算机信息的方式存储在具有存储功能的硬件设备或传输介质中。对于存储在硬件设备或传输介质的电算化会计档案,需要考虑到硬件设备所处的物理环境,如温度、湿度、通风等问题,避免硬件设备故障导致电算化会计档案的丢失或损坏。

(三)可操作性较强

医院传统会计档案由于是在纸质上,容易便于财务工作人员的阅读,而医院电算化会计档案是存储在计算机上,通过专业的财务软件等指定的软件就可进行阅读、编辑和使用。纸质文字的修改给财务工作带来较多问题,如容易被篡改且无法查证、正常修改痕迹对整体会计报表的美观有影响等,电算化会计档案的可操作性、可视性较传统会计档案更有优势。

医院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档案管理内容不健全

由于医院实现电算化的时间并不是很长,所以导致现阶段医院内部财务人员对于电算化的认识程度还不够深,从而在日常财务工作中,容易造成电算化财务信息缺失的问题,由此导致的电算化会计档案内容缺失。

(二)电算化会计档案安全管理缺失

由于电算化会计档案是存储在计算机硬件或传输介质中,这些计算机硬件或传输介质对于存储环境的要求较高、且受物理环境变化影响较大。由于潮湿、温度过高等问题所造成的硬件或传输介质无法使用,从而导致会计档案丢失的情况屡见不鲜。另一方面,电算化会计工作主要都是依赖计算机系统,医院中计算机系统局域网中毒情况、计算机不设权限、单台计算机有多个使用者等问题,使得电算化会计档案面临着来自计算机系统本身的威胁。一旦计算机局域网中毒、或者有人故意篡改数据,

(三)缺少专业电算化人才

在实行电算化之后,医院缺乏专业的电算化人才,大多数都是传统的财务工作人员。电算化需要财务工作人员具备包括计算机、会计学、管理学等为一体的综合知识体系。医院大多数的财务工作人员尽管在实施电算化后,医院也针对性的对财务工作人员进行了一些列的培训,但由于医院财务从业人员对于计算机的掌握程度有差异,复合型人才相对仍旧较少。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会计制度的变迁,对于实施电算化后的医院会计工作有了更多的挑战。

(四)对医院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问题的思考

第8篇:电算化会计范文

论文摘要:计算机在会计领域的普遍应用,使得企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越来越多地被计算机所取代。会计计算机化成为促进会计工作规范化和现代化的一种重要手段和会计工作发展的一个新的研究课题。

论文关键词:会计档案管理企业单位会计工作规范化电算化会计核算工作计算机化会计领域现代化

一电算化会计档案的特点

会计电算化就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当代电子枝术和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实务中的简称,是用电子计算机代替人工记账、报账,以及部分替代人脑完成对会计信息的分析、预测、决策的过程。其特点如下:

1、载体的变化。根据《会计档案管理办法》规定,采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的单位,不仅要保存电子会计数据,而且应当保存打印出的纸质会计档案。这就使得电算化会计档案拥有了双重的载体,即传统意义上的会计档案与包括存储在计算机硬盘中的会计数据、以其他磁性介质或光盘存储的会计数据等形式在内的电子会计档案。

2、电子会计档案载体性质的特点。电子会计档案必须在特定的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系统环境中才可视;电子档案易被修改;电子档案的保存受到载体本身的质量、存放环境、存储信息有效期等因素影响。

3、电算化会计档案在工作中的特点。在传统的手工操作条件下,在工作中具有保存价值的档案资料仅指那些反映经济业务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及有关的附属资料。实行会计电算化以后,财务人员首先需要设计能被计算机识读的程序文件、数据结构文件以及各种代码,然后,才能借助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处理。这些程序文件、数据结构文件以及各种代码既是电算化会计运行的前提条件,又是保证电算化会计正常运转的查询资料,所以,必须作为电算化会计档案的特殊部分予以保存。

4、电算化会计工作对工作人员素质的要求。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要求从事人员不仅要熟悉计算机操作和维护知识,同时,对个人安全操作使用提出了新的需要。

二、当前企业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会计档案载体的双重性。企业领导和财会人对会计电算档案的组成内容不甚了解,一些企业只将打印出的纸质档案存档,而没有将存储在计算机中的会计信息备份在磁性介质上归档保存,从而影响了会计档案的完整性。

2、电算化会计档案性质延伸的问题。有的企业没有将会计软件的版式及软件系统很好地保存,导致在电算化软件升级后,不同版本下的会计数据不能被调用;没有按照国家档案局规定的库房管理标准,建立专门的电算化会计档案保护制度;未选择质量优良的磁盘介质进行会计档案数据备份,未实行备用盘与存储盘分离存放,导致电子数据因此损坏或丢失。

3、管理制度不完善。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工作人员的职责,会计档案的人为破坏和自然损坏现象可能会发生。

4、缺乏必要的计算机维护、网络安全人才。一般单位只注意到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忽视对计算机和网络的维护。

三、改善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的方法

1、完善硬件设施。提供环境清洁与温湿度稳定适宜的专用会计档案存放仓库;配备具有高清晰度打印能力的激光或喷墨打印机,作为纸质会计档案的输出工具;选用功能符合本单位实际业务的电算会计软件,强化系统安全防护功能,如对联网电脑进行定期的补丁维护,避免会计档案泄密或被人为修改。

2、完善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制度。一是建立电算化会计档案归档制度。会计电算化工作开发和使用的全套文档资料及软件程序,都应作为会计档案保管。会计数据在未打印成书面形式输出之前,应妥善保管并备份。二是建立电算化会计档案的保管制度。选择优质的磁盘介质进行会计档案数据备份,备用盘与储存盘分离存放。做好防压、防尘、防光、防腐蚀工作。按分类和一定顺序对数据磁盘、光盘的著录等电子会计档案进行编号,标明时间和文件内容,制作档案管理文件卡片。三是建立严格的借阅制度。查阅会计档案,要严格办理借阅手续。四是建立定期备份制度。

电算化会计档案应定期将会计数据备份到磁性介质,并定期检查、复制,以防止会计信息损坏。五是建立电算化软件内的会计档案管理多用户、分权限调用制度。对电算化会计档案要规定不同的使用权限,保证电子档案的安全性。

第9篇:电算化会计范文

一、电算化会计条件下的审计程序

按照《审计法》的规定,一般审计程序可分为四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审计结论和执行阶段、异议和复审阶段。电算化会计审计也可分为这四个阶段,同时结合自身的特殊要求,运用本身特有的方法,对电算化会计系统进行评价。

(一)准备阶段

在此阶段主要是初步调查被审计单位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基本状况,并拟定科学合理的计划。一般包括以下主要工作。

1.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电算化系统的基本情况,如电算化系统的硬件配置,系统软件的选用,应用软件的范围,网络结构,系统的管理结构和职能分工、文档资料等。2.与被审计单位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明确彼此的责任、权利和义务。3.初步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以便确定符合性测试的范围和重点。4.确定审计重要性、确定审计范围。5.分析审计风险。6.制定审计计划。在审计计划中除了对时间、人员、工作步骤及任务分配等方面作出安排以外,还要合理确定符合性测试、实质性测试的时间和范围,以及测试时的审计方法和测试数据。

如果要安排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则还需列出所选用的通用软件或专用软件。对于复杂的电算化系统,也可聘请专家,但必须明确审计人员的责任。

(二)实施阶段

实施阶段是审计工作的核心,也是电算化审计的核心。主要工作是根据准备阶段确定的范围、要点、步骤、方法,进行取证、评价,综合审计证据,借以形成审计结论,发表审计意见。实施阶段的主要工作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1.符合性测试。进行符合性测试应以系统安全可靠性的检查结果为前提。如果系统安全可靠性非常差,不值得审计人员信赖,则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取消内控制度的符合性测试,而直接进行实质性测试并加大实质性测试的样本量。在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符合性测试项目中,主要内容应该是确认输入资料是否正确完整,计算机处理过程是否符合要求。如果系统安全可靠性比较高,则应对该系统给予较高的信赖,在实质性测试时,就可以相应地减少实质性测试的样本量。由于我国的电算化审计刚起步,还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相应的具体审计准则也没有出台,所以目前情况下,可暂时以财政部颁发的有关会计电算化的工作规范、条例、办法等作为参照,并以此作为符合性测试的主要内容。

2.实质性测试。实质性测试应该是对被审计单位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程序、数据、文件进行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进行评价和鉴定。进行实质性测试须依赖于符合性测试的结果,如果符合性测试结果得出的审计风险偏高,而且委托人有利用会计电算化系统进行舞弊的动机与可能,并且委托人又不能提供完整的会计文字资料,此时注册会计师应考虑对会计报表发表保留意见或拒绝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进行实质性测试时,可考虑采用通过计算机和利用计算机进行审计的方法,具体包括:a."测试数据法",就是将测试数据或模拟数据分别由注册会计师进行手工核算和被审计单位电算化系统进行处理,比较处理结果,作出评价;b."受控处理法",就是选择被审计单位一定时期(最好是12月份)实际业务的数据分别由注册会计师和会计电算化系统同时处理,比较结果,作出评价。

3.利用辅助审计软件直接审查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数据文件。注册会计师可利用通用或专用审计软件直接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下进行数据转换,数据查询,抽样审计,查账,账务分析等测试,得出结论,作出评价。

(三)审计结论和执行阶段

注册会计师对会计电算化系统,进行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后,整理审计工作底稿,编制审计报告时,除对被审单位会计报表的合理性、公允性、一贯性发表意见,作出审计结论外,还要对被审单位的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处理功能和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

审计报告完成后,先要征求被审单位的意见,并报送审计机关和有关部门。审计报告一经审定,所作的审计结论和决定需通知并监督被审单位执行。

(四)异议和复审阶段

被审单位对审计结论和决定若有异议,可提出复审要求,审计部门可组织复审并作出复审结论和决定。特别是被审单位会计电算化系统有了新的改进时,还需组织后续审计。

二、电算化会计条件下的审计内容

电算化会计系统与手工会计系统不同,它是由会计数据体系,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以及系统工作和维护人员组成,所以电算化会计的审计内容与手工会计系统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电算化会计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对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的审计。

一方面是企业的内部控制能在多大程度上确保会计电算化系统中会计记录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如输入、输出的授权控制,业务处理的审核等。另一方面是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能在多大程度上保护资产的完整性,通过以上两方面的评价,可以判断企业内部控制系统能在何种程度上防止或发现会计报表中的错误及经营过程的舞弊。

(二)对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处理和控制功能的审计,也可称为对会计电算化系统程序的审计。

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核心就是会计软件,会计软件程序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会计电算化系统整体水平的高低,在这部分里主要审计会计软件程序对数据进行处理和控制的及时性、正确性和可靠性,以及程序的纠错能力和容错能力。会计软件程序的审计可采用通过计算机审计的方法及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中的数据转换功能的方法来完成。

(三)对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处理对象即会计数据的审计。

会计数据处理的真实性、正确性、可靠性,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正确性和可靠性,所以这一部分的审计是至关重要的,注册会计师可采用抽查原始凭证与机内凭证相对比,抽查打印日记帐和机内日记帐相核对等方法,同时也可采用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的功能来完成审计,从而降低审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