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母语文化范文

母语文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母语文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母语文化

第1篇:母语文化范文

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伴随着交际外语教学法的渐次推广,对“目的语文化”(target language culture)的导入已逐步成为我国外语教学界的共识。90年代以来,随着跨文化交际的不断深入,以及语言教学界对语言文化的研究开始出现从单向关注“目的语文化”学习转向关注“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的双向互动问题。本文尝试从外语教学中的文化现象着手,从外语教学的目标出发,对“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初步探讨。

一、我国外语教学中的“目的语文化”的导入及其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

1.我国外语教学中的“目的语文化”的导入

文化和语言互为目的和手段,共同构成外语教学的基础。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过去的外语教学实践中,我们把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放在首位,期望学生将来能够和说母语者(native speaker)水平相当。从语音、语义、语法等语言本身的角度来说,这个目标可以理解,然而当我们认识到多数说母语者可能长期生活在单语言和单文化的环境中时,这个目标就值得重新定位了。

随着传统教学法弊端的显现以及交际教学法的推广,“就语言而教授语言”的外语教学模式受到质疑,随之“目的语文化”的导入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因为只重视语言的形式,而不注意语言的内涵是学不好外语的。例如,长期以来,我国英语教学中很典型的问题是“高分低能”“聋哑英语”。这与我国英语教学长期注重语言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对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有直接的关系。目前,这种“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状况正在改变。实际教学中,对“目的语文化”的重视体现为英美国家的文化习俗被越来越多地融入课堂教学中,成为英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近几年来,这种兼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理论已经成为我国外语教学界的共识,并在2001年7月颁布的《国家英语课程》(实验稿)中被写进教学任务。

2.“目的语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

教授“目的语文化”,将英语学习者置身于英语环境中,使他们能更好地理解。1999年的《大纲》(修订本)则进一步在教学方法上指出“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促进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比如教师在讲解“fifth column”的时候,就不能单从字面解释为“第五军队”了。教师应结合它的来源:“在西班牙内战期间,莫拉将军(General Mola)帅五个军队,其中四个军队正向马德里进军,(还有一个军队是在城里)。从此以后,fifth column这个名词就不胫而走,成了奸细的代名词。”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例如在与外国人沟通的时候,要求对其文化有了解。我们中国人熟人碰面都会客气地问“吃了吗?”如果在与外国人碰面的时说:“Have you had lunch?”他们会以为你想请他们吃饭呢,造成尴尬的局面。

英语中的“听、说、读、写”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文化因素当然也能在各个方面渗透出来。只有了解“目的语文化”,才能更好地学好英语。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目的语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二、文化全球化

“目的语文化”的导入与“母语文化”的引入不仅是实现外语教学目标的前提,还是时代的要求。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以经济全球化为主导的全球化趋势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它极大地带动了文化全球化的发展。但文化全球化并非“文化一体化”,而是一种多元文化并立存在、相互渗透、互为补充的动态平衡。正如国学大师张岱年指出:“经济趋于全球化,但各个民族必然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立性。文化的丰富多彩是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提。”

第2篇:母语文化范文

关键词:母语;母语文化;外语教学;作用

近年来,在外语教学中,由于对传统语法翻译法的全盘否定和受直接法、听说法等流派的片面影响,外语教学界在研究母语及母语文化的作用时,过分夸大母语和母语文化的负迁移作用,忽视了它的正迁移作用的存在。很多研究者认为,外语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提高目的语的熟练程度,增加对目的语文化的了解,母语和母语文化在教学中可有可无,在外语教学中盲目排斥母语和母语文化的积极作用。这种观念的推行直接导致了外语学习者的母语文化素养的降低,而且每况愈下。史国强、王宇通过对沈阳师范学院的130余名考生的翻译试卷的分析指出,“英语专业学生身上文化素养的欠缺已经到了令人担心的程度……中国学生竟然不知道抗战是和谁打仗”[1]。他们还分析了学生中国文化素养欠缺的原因,主张学生应加强中国文化知识的学习。陆魁秋也对汕头大学英语专业三年级学生的母语文化知识进行了调查,结果也发现学生的中国文化常识非常匮乏。他指出,主体文化(即母语文化)同目的语文化一样也是交际能力形成的重要因素,主张在课程设置尤其是在低年级的课程设置中增加中国文化课,减少专业主修课[2]。另外,任海棠、从丛、韩红都提到了这种中国文化知识欠缺的现象——中国文化失语症。学习者中国文化知识匮乏会直接影响外语语言知识和文化的学习,影响综合能力的提高。因此,正确理解和对待母语文化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是我们搞好外语教学工作的一个关键性环节。我们认为,母语和母语文化在外语学习中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母语和母语文化的正迁移作用

对外语学习的研究表明,在外语学习中存在迁移现象。所谓迁移(transfer)是指在学习新知识时,学习者将以前所掌握的知识和经验迁移、运用于新知识的学习、掌握的一种过程。迁移又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两种。如果旧知识的迁移对新知识的学习起帮助、促进作用,它就是正迁移;如果旧的知识、经验的迁移妨碍了新知识的获得,它就是负迁移,即干扰。以往研究者在探究母语的影响时,往往侧重于研究母语和母语文化的负迁移作用。其实,对语言文化的大量研究还表明,母语文化在外国语言文化的学习中会发生正迁移作用,即深厚的母语文化功底会对外国语言文化的学习起帮助和促进作用。束定芳、庄智象曾指出:“具有良好的母语交际能力的外语学习者,其外语交际能力的获得相对容易些。同样,如果学生的母语与目的语语言结构上越相近,文化背景越相似,交际能力的正迁移发生的概率和规模就越大。”[3]92高一虹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弗洛姆(BrichFromm)的“生产性人格”理论,通过对52名中国外语教师和研究人员的实验提出了“生产性外语学习”的概念,即“在目的语学习的过程中,目的语与母语水平的提高相得益彰;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的鉴赏能力相互促进;学习者自身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在生产性外语学习中,母语和母语文化起着积极的作用”[4]。许多英语界泰斗如傅雷、钱钟书、季羡林、许渊冲、王佐良、许国璋、王宗炎等也都是学通古今、在母语和母语文化方面有极高的造诣的。因此,在外语语言与文化学习中,我们要正确利用母语和母语文化,使其发挥更大的正迁移作用。

二、进行文化对比需要以母语文化为参照

由于成人外语学习者的大脑不可能是一无所有的白板,只要有机会他们就会无意识地在头脑中把所学外语与母语进行对比。我们的教学应充分利用这一自然现象,而不应阻止其产生。因为文化对比可以促进外国语言文化的学习。恩格斯曾说过,“只有将母语同其他语言对比时,你才能真正懂得所学的语言”。关于在第二语言(L2)学习中第一语言(L1)的参照作用,Stern也进行了很好的描述:“让我们从早已熟知的关于L1的知识出发,从不可避免的迁移和干扰现象出发,把这些迁移和干扰的存在看做是外语学习的一种前提。毋庸否认,学习者(在学习外语时)是把L1作为参照物的;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向学习者指出两种语言的相似及不同之处,帮助他们逐渐形成一个新的L2系统。在跨语言的学习策略上,我们因为首先承认了迁移/干扰作用,所以要有意识地在L1和L2之间移动,比较两种语言之间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异同,逐渐而又有意识地完成从L1向L2系统的转换,帮助学习者建立新的L2语言体系。”[5]看来第二语言与文化的学习是在两种语言与文化的对比中进行的。而要进行文化对比首先需要学习者深刻理解母语文化。学生从出生到大学一直处于母语文化的氛围之中,对中国的历史、文学、风土人情、政治制度、教育体系都有所了解,但和英美文化比较起来,中国文化有什么总的特点,他们还不甚了解,他们还没有把所积累的零散的、感性的文化现象上升到一个系统的、理论性的认识高度,这就需要老师在语言材料明显涉及英美文化特征时适时地和中国文化加以对比,以帮助学生形成对两种文化的总体印象,找出其中的共性和差异。比如在涉及美国的个人主义价值取向时,就应该对中国的集体主义价值取向加以介绍,对比两者的差异。这样才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一些具体的交际规则,比如英美人为什么有那么多隐私、他们为什么不能理解中国人的谦虚等,从而指导学习者的具体交际,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有时一种英语文化现象,费了好大劲也解释不明白,如果用一个相似的汉语文化现象作参照,问题就很容易说清楚。因此,刘润清先生在其专著《论大学英语教学》中认为,“学习外语时,完全脱离母语是不可能的,语言之间有些普遍现象,不参考母语,不与母语对比会造成莫大损失”。由此可见,外语学习者具有较高的母语和母语文化素养也是必需的。

第3篇:母语文化范文

关键词:跨文化;外语教学;母语文化

一.前言

外语教学不仅是一个掌握语言基本技能的过程,更是一个了解不同文化、拓展思维方式以及提高人文素质的过程。通过学习外语,人们可以更直观更全面地接触和感受两种不同文化间的摩擦与融合。所以,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不仅是语言的交际,更是文化的交际。

二.跨文化交际

“交际”一词本身就含有相互沟通的意思,也就是说是指交际双方“双向”的信息流通。然而,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很多人在跨文化交际中不会用外语来表达中国文化,无法体现出中国的文化价值观等等。没有中国文化的输出,跨文化交际就成了单向的文化流动,就能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交际”。出现这个问题,我们就要反思一下外语教学了。外语人才不仅仅是作为国际交流的桥梁和纽带,而且还应肩负着传播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使命。既然是文化交流,就不能单纯是目的语文化的输入,同样需要输出我国的传统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刘润清先生提出,在外语教学中,西方文化和本民族文化,二者并重。跨文化交际不等同于外来文化的单向灌输,母语文化是跨文化交际的前提和基础。二者缺一不可。2000年,从丛教授在《光明日报》明确指出了我国外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中国文化失语现象。随后,越来越多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探讨了这种,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在外语教学中的严重性以及提出了改善这种困境的拯救措施。袁芳从外语教学的目标出发,结合我国大学英语改革指导思想,提出了在外语教学中树立知己知彼的文化观,探讨了,母语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李海刚通过对高校英语文化教学中母语文化缺失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及建议。这些研究和探索都为外语教学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借鉴和改革的方向。

第4篇:母语文化范文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 母语文化 缺失 途径

当前,全球经济文化不断融合,一个国家在世界多种文化的潮流中,如何保持自己本土文化的主体性,保持自己母语文化的价值和地位,已成为现今英语教学界十分重视的一项课题研究。受结构主义的影响,我国外语教学长期以来侧重单词、句式结构等语言形式的讲解。直到20世纪80年代,一些学者才开始意识到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多的英语教师在英语课堂中加强了目的语文化的介绍和导入,帮助学生了解异域文化,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英语教学的发展。然而,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许多教师在进行文化知识导入时只注重目的语文化的输入,无视中西文化的关联性,由于学习者长期侵染和模仿目的语文化,慢慢清空自己母语文化的沉淀,就使得母语文化面临被边缘化的危险,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症”的现象。南京大学从丛教授(2000)指出,“我国许多有相当英文程度的年轻学者,在与西方人交往过程中,始终显示不出自古文化大国学者所应具有的深厚文化素养和独立的文化人格。当西方同行怀着敬意探询儒道精神的真谛时,我们的学者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顾左右而言他。”因此,跨文化交际是双向文化的交流和互动,大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加强母语文化的导入,加强学生的母语文化输出能力,已成为广大外语教师亟需解决的一项任务。

一.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缺失的原因

1.西方文化的强势冲击

英语现已成为世界通用的语言,它为全球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沟通和交流起到了桥梁作用,但同时也推动了西方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渗透。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受到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成为国际化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普遍现象。我国学习英语的人数众多,全民学英语的背后面临的是西方语言和文化的霸权,民族文化安全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威胁。西方文化的强势地位,使得外语教学中对于目的语文化的过分重视和大量输入,从而削弱了母语文化的重要性,造成母语文化的缺失。

2.母语文化教学体制缺乏

我国教育体制对于英语课程的开设从小学阶段一直持续到博士教育阶段,持续时间最长。现在许多地区的幼儿阶段甚至也开始进行英语教育。英语不仅在各个教育阶段都是必修科目,而且有些学校也将通过各种英语考级和过关考试作为学生获得学位的条件。因此,英语课程在我国的受重视程度非同一般。然而,和英语相比,汉语教学则从小学阶段持续到本、专科阶段。而且,在高等教育阶段,汉语每周的课时数也远不及英语,有些学校将汉语课程设置为辅修课,并未引起教师和学生的广泛重视。对于两种课程设置的强烈反差,两门学科在教学中受重视程度的差异,都成为母语文化缺失的一个根源。

3.本土文化身份认同感缺失

在我国和世界各国日益增强的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西方文化也如潮水般日渐涌入。对于中国人,尤其是很多年轻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思维方式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面临以英语为载体的西方文化的巨大冲击下,一些年轻人对自身文化身份产生了困惑,有的甚至放弃了对自身文化的坚守,缺乏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盲目崇拜和依附西方文化。在英语课堂上,一些英语学习者也表现出对西方文化的过分接纳,对于任何事物都以西方价值理念和文化标准进行评判,反而对自身传统文化显得妄自菲薄,重视不够。

二.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输入的必要性

1.适应全球多元文化发展的要求

英语促进了世界各民族的交流和融合,在全球多元文化背景下,我国英语学习者应使用这门语言向全世界更多地介绍和传播自己的民族文化,只有这样,才能保护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使其以自己独特的文化魅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不倒。若一味强调英语国家的文化输入,忽视本族文化的输出,轻视中西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渗透,则会造成英语学习者崇洋,对自身文化知之甚少,更不会用英语去表达母语文化。因此,当世界想要更多地了解中国时,却因我们的学习者不太了解自己的母语文化而出现了“失语症”。

2.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需要

高等教育在我国的发展越来越注重实用性人才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学生在高校接受的母语文化教育仅限于一门“大学语文”课,仅通过这一门课程的学习是完全不够的。很多学生对于我国的儒家经典作品、先秦哲学等优秀文化成果并没有认真了解和阅读。由于缺乏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基本的人文素质,造修养的欠缺。而人文素质教育就是要提倡通过教育活动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用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的方式,内化成人们内在的人格、气质和素养。人文素质培养已成为个人或国家谋求长远发展、提高综合竞争力的必备条件。

3.加强母语文化有助于树立文化平等意识

21世纪全球化时代促进了世界各国文化相互补充和交流,出现了多元文化并存的世界格局。世界文化需要多样性,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称霸和统领全球文化,各民族都应在全球文化发展中保持自己的民族文化。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平等交流是世界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对自身母语文化的认同和了解有助于树立文化平等意识。我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具有五千多年的灿烂文明,我国的文化不但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对于世界文明的进程也产生了深刻影响。更多的学习和了解母语文化,提高学生们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对待所有文化和语言采取平等的态度,既不妄自菲薄,也不自高自大。只有这样,才能克服西方发达国家对实力弱小国家进行的文化殖民,促进世界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和平等发展。

三.英语教学中重视母语文化输入的途径

1.增加母语文化类课程

为了更好地传播母语文化知识,改变英语课堂中“本土文化缺失”这一现象,可以在大学英语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方面进行改革。一方面,在大学英语教材中应加入更多的母语文化知识,比如中国的传统节日介绍、日常社交礼仪等内容,教师对教材中未涉及但关联性强的母语文化知识也可以自己或让学生用英语进行详细的描述。另一方面,教学过程中,应重视中西方文化知识的比较。课堂中在学习和介绍西方文化知识的同时,鼓励和激发学生主动和积极思考本土文化,进行二者之间的比较,并形成一种自觉性。

2.指导学生阅读经典作品

经典文学作品是民族文化的精华和瑰宝,不仅措词精辟优美,思想内容也丰富深刻,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英语课堂中指导学生浏阅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并用英语进行赏析和评价,也可使学生和已学过的西方文学作品进行对比分析,取长补短,相互借鉴。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提高汉语和英语的欣赏水平和写作水平,也可切身体会中西方文学作品中作者所传递的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模式以及二者之间的异同。此外,教师也可为学生推荐更多的一些经典文学书目,供课外阅读。

3.促进英语考试改革,完善母语文化导向

推进以母语文化为导向的高校英语各类考试制度改革,从形式到内容,从评价到结果,都适当合理地增加母语文化知识,充分发挥考试这一积极的引领和导向作用,使母语文化得以重视和有效传播。英语各种试题中增加中国文化的相关内容,不仅能够激发教师在英语课堂中讲授中国文化的动力,也可促使学生深度学习和掌握母语文化。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的口语测试现已在全国普遍实行,在口语测试中增加母语文化知识,可极大地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英语表达力,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文化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文化传播的不平衡和大学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缺失现象所造成的后果会十分严重。因此,广大外语教师在教学中应增加母语文化的导入,重视本土文化的维护和传播,注重培养学生对本土文化的理解和表达。英语各类考试也应以母语文化为导向,适当增加母语文化内容。让学生承担起向全世界介绍中国文化的责任和使命,使中国走向世界,也使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

参考文献

1.李萍.多元文化背景下英语教学中的母语文化教学[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03).

2.李秀梅.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母语文化导入的必要性研究[J].西华大学学报,2012(05).

第5篇:母语文化范文

关键词: 母语文化 目的语文化 大学英语教学 定位

我国外语教学已经从单纯对语言能力的培养发展到对交际能力的注重。从上世纪80年代初,对目的语文化的导入已成为我国外语教学界的共识,但自90年代以来,随着跨文化交际的不断深入,语言文化研究的广泛开展,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研究开始从单向的目的语文化的学习向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的双向互动发展。但中国的大学英语教学长期以来都是围绕语言形式的教学,忽略文化教学,英语教学成了脱离语境的语言技能训练。近几年,外语教学对母语文化缺失现象的调查和对导入方法的原则等研究较受关注(张为民、朱红梅,2002;张兰,2003;张蓓、马兰,2004;袁芳,2006;崔刚,2009等)。本文结合现行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教学改革思路、对母语文化导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必要性、原则策略及具体方法进行探讨。

1.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导入中国文化的必要性

“中国文化失语”这一概念在外语教学中最早是南京大学的从丛教授提出的,他在《“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光明日报》,2000:10(19))一文中指出:在与西方人交往过程中,许多青年学者,英语水平相当高,却始终显示不出来自古文化大国的学者应有的深厚文化素养和独立的文化人格。一些学者也指出,目前外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之一是一味强调目的语文化的传授,而对中国文化及其表达方式的传授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陈佑林,2003)。许多英语学习者在一定程度上成了西方文化的语言工具,这是与外语教学的培养目标相背离的(陆薇,2003)。

根据新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1-2),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的教学体系。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在教育部2003年“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的工程”中曾明确指出,外语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只是学会一门“工具”,还是“传承中外优秀文化,增加人文和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项目组,2004)。

跨文化交际是来自不同背景的人所进行的交际,交际中两种文化的接触是不可避免的。成功的文化交际是发生在双方平等的基础上的,只有对本国的优秀文化有了充分的认识和足够的修养,才能谈得上理解他国文化。只有同时谙熟目的语、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母语文化,才有可能进行成功有效的跨文化交际。外语界前辈王宗炎教授指出,跨文化交际是双向的交际,而不是单方面的。同样,外语教学既要导入西方文化,更要传播中国文化。

2.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导入中国文化的原则和途径

2.1文化平等性原则

文化的平等性是对各民族文化的独特价值的尊重,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导入本土文化不是要突出本土文化,而是要给学生提供了解和学习目的语文化的机会,同时传播中国文化,从而使学生更客观地认识和了解自身文化和目的语文化,培养多元文化意识。

2.2对比学习原则

在两种文化的对比学习中,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相互促进,目的语文化的学习加深对母语文化的理解,对母语文化的谙熟也有助于理解目的语文化,从而使学生在继承传统中汲取新的文化动力,培养正确对待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态度。

2.3适度原则

我国现行的大学英语教材大都凸显了对文化的重视。但基本承载的是目的语文化,对母语文化的编写寥寥无几。在指导性的学术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应在教材编写上适度安排体现母语文化的材料。

3.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导入中国文化的途径方法

3.1大学英语教师和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大部分英语教师的教学重点一直是语言知识点的讲解和目的语文化的渗透,而忽略了对中国文化知识的传播和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知识的能力的培养。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应提高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素养,在教学实践中对比两种语言和文化,从而激发学生对两种文化的感性认识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并为传播中国文化作出积极努力。

3.2指导性的学术调查研究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源远流长,那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授的内容、教授的方式等方面就需要学术领域的调查研究,以提供指导性的建议和做法,为相应教学要求的制定、教材的编写和教学活动的进行提供科学的依据。

3.3教学要求的修订,相应教材的编写

现行的大学英语课程要求只是在“更高要求”阶段中规定学生“能翻译介绍中国国情或文化的文章”,所以,先从政策制定的层面上重视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渗透问题是非常必要的。在此基础上,以大纲为指导,编写调整教材内容,适度加入与中国文化或中西文化对比的文章,将中国文化的渗透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

4.结语

五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浩瀚如海。英国学者汤因比曾指出,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和墨家的仁爱、兼爱思想是医治现代社会文明病的良方。全球的中国文化热也充分证明了正受到世界的欢迎和尊重。英语作为70多个国家使用的官方或半官方语言自然是传播中国文化的主要语言工具。如果中国学者不能用英语向世界讲述中国的本土文化,那么,中国文化“全球化”的步伐将大大减慢。对于大学英语教学来说,语言能力的提高固然重要,但是保持自己的文化身份,提高人文修养和民族精神更不容忽视。如果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适当增加中国文化与文学的内容,增加比较学习,不但不会阻碍英语学习,反而会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其文化素质和修养。

参考文献:

[1]张蓓,马兰.关于大学英语教材的文化内容的调查研究[J].外语界,2004.4:60-66.

[2]陈佑林.中国高校外语教学中的几个误区[J].Sino-US English Teaching,2003.2:147.

[3]陆薇.文学与语言怎样相处――2003年外国文学年会座谈纪要[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2):147.

[4]张为民,朱红梅.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1:34-39.

[5]袁芳.试析外语教学中母语文化的地位和作用[J].外语教学,2006.9:67-70.

[6]崔刚.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渗透[J].中国大学教学,2009.3:86-88.

第6篇:母语文化范文

汉字是最能体现人的想象力的文字,汉字的博大精深,就在于它的内涵,看到每一个汉字,都能联想到它的意蕴所在。

1.“古”“今”对照,由“形”及“意”

学习《识字6》中的“夏” 字时,出示:

师:大家仔细看,这是古文字中的“夏”字,看到上半部分里面的两横了吗?知道这两横代表什么吗?

生:不知道。

师:这个字的上半部分在古时候也是一个字,是这样写的: ,你觉得,这像什么?

生:像一个人,有大大的眼睛。

师:对!这大大的眼睛,后来就写成了两横。古时的“夏”字,上半部分表示人的头,中间部分表示人的手,下面表示人的脚。后来,中间的部分慢慢省略掉了,变成了现在的“夏”。这个字的本意是指中国的人。因为在古时候,用不同的字代表不同地方、不同民族的人,比如北方人称为“狄”,东方人称为“夷”,中间的、中原的人就称为“夏”,也就是我们汉族人。

生:所以说我们是华夏子孙。

以形表意是汉字造字的最大特点,且往往隐含着深厚的文化意义。学生通过对汉字古、今字形的对照,探寻汉字的源头,发现字形背后的意义,有效地识记了字形,也体会到了汉字的意蕴之美。

2.听“声”辨“形”,知“音”明“意”

在汉字中占80%以上的是形声字,要让学生掌握好形声字,首先从声旁入手,学生根据声旁就可知道生字的大概读音,再分析形旁,明白生字的意思。

《识字8》中的“晴”“睛” 两个形声字,字音相近,字形相似,如何帮助学生准确识记呢?从形旁入手,“晴”的偏旁是日字旁,表示这个字的意思与太阳有关,指天上有太阳,天气很好;“睛”的偏旁是目字旁,表示这个字的意思与眼睛有关,指眼睛、眼珠。

形声字,最能让学生感受到汉字的魅力。在学生的眼里,一个字,只看它的构成部分,就可以知道这个字大概读什么音,表示什么意思,真是无比神奇!

3.因“形”变式,“趣”中取“意”

汉字的“变式”,就是根据汉字本身内在的意蕴,对它的表现形式加以改变,如采用编儿歌、讲故事、猜字谜等极为有趣的方式,突出汉字的意蕴。如:

编儿歌。“雷”字:轰隆隆,轰隆隆,好像那战鼓儿响呀,雨儿落在田野上,禾苗儿喜盈盈呀。

讲故事。“沙”字 :小朋友到海边去玩,他们发现,海水涨起来的时候,沙滩被水盖住了;海水退回去的时候,海水少了,沙子就出来了。

猜字谜。“牵”字 :一人拉头牛;“爷”字:爸爸的爸爸胡子长;“哭”字:一只狗,两个口,谁遇它,谁发愁。

这些“变式”,都是结合了汉字自身的造字方法,衍生创编而成,它们不仅显得相当含蓄,而且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学生在游戏中加深对汉字意义的理解,感受到祖国汉字的独特魅力。

二、 吟“字”诵“文”,倾听芳香的音韵

吟诵,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对汉语诗文的诵读方式。苏教版识字课文,基本由儿歌与词串小韵文组成,也是可以吟诵的。因此,我们可以借鉴古汉语学习经验,带领学生吟诵文字,倾听母语那芳香的音韵。

1.读课文像唱歌一样

教学二年级语文上册《识字6》时,先让学生将第一行六个字的声调标出来,告诉学生一、二声为“平声”,三、四声为“仄声”,并用同样的方法标出后三行的平仄,然后板书如下:

骏马 秋风 塞北 杏花 春雨 江南

仄仄 平平 仄仄 仄平 平仄 平平

椰树 骄阳 海岛 牦牛 冰雪 高原

平仄 平平 仄仄 平平 平仄 平平

师:大家仔细看,一般情况下,平声要读长一些,手势:由左到右;仄声要读短一点,手势:由上到下。看老师读一行。(边读边做手势)

学生做手势跟读。(如此读完韵文)

师:这样读课文,你觉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声音有高有低,有长有短,很好听。

生:我觉得读起来很好听,就像唱歌一样。

师:是呀,如果你喜欢,就可以按这样的方式读一读,唱一唱。

学生以吟诵的方式学习韵文,平长仄短,依字行腔,借手势表示每个汉字音长的不同,在诵读中感受到声韵的抑扬顿挫之美,感受到韵文的美好意境。

2.韵脚是要拖长的

教学一年级下册《识字6》 :

夜晚 繁星 亮晶晶 爷爷 奶奶 小丁丁

竹椅 蒲扇 萤火虫 牵牛 织女 北斗星

师:请同学们看这组词串的一、二、四行的最后一个字的韵母是什么?

生:(齐读)n馈

师:一样的。像这样最后一个字的读音相同,韵母相同,就叫押韵,读起来会很好听。你听,(范读)好听吗?

生:(齐读)好听。

师:来,我们一起来这样读一读,来,小手拍起来。

生拍手读。

师:这些押韵的字都放在一句的最后,我们也把它叫做“韵脚”。刚才老师读的时候,把这些韵脚都拖长了一点读,听起来很好听。我们再来试一试。

生拍手再读。

学生读这些押韵的小韵文时,把押韵的字音拖长些,能够自然地感受到同音回环相应的押韵之美,兴味盎然。

三、察“字”观“形”,走进书法的殿堂

1.横画好像肉骨头

汉字笔画的书写起落有致,形态万千。我们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物象,感悟汉字点画的形态之美,在书写时表现出来。

学写横画“一”时,老师先让学生说说自己观察的感觉。

学生:横有点斜,不是像线一样的平。

学生:横比较长,前后都有点粗。

师:是的,这是写字时用顿笔写成的。这就叫“横如桥”。你觉得横画像什么?

学生:我觉得它有点像肉骨头!

接着,老师范写,边写边指导笔画书写的步骤:起笔向右下作顿,稍微回锋,折向右行笔,稍向右上倾斜,行至末端,微向右上,折向右下重按,平向左折回,收笔。学生书空,慢慢感受横画写法。

2.穿插避让有讲究

第7篇:母语文化范文

关键词:英语教学;母语文化;批判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33-0049-04

一、输入与输出不对等,理解与共享失衡

学习外语的最终目的是实现跨文化交际,即“文化理念和符号系统明显不同足以改变交际事件的人们之间的交流”。[1]在跨文化交际中,越是了解对方国家的风俗习惯、文化背景,交流就会越顺畅;反之,则会迟滞或提前中断。因此,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都在强调加强对目的语的文化导入。但是,忽略对本族文化的学习,尤其是忽略学习用英语表达本族文化,也难以进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症”最早是在2000年由南京大学的从丛教授提出。[2]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院长查明建做的一个试验,要求一些英语不错的学生同外国人交谈,用10分钟介绍自己民族的文化、风土人情、历史风俗等。然而,这些尖子生们慌了神,不知该如何表达。[3]这一现象也让笔者感触颇深。在美学习期间,一些刚到美国的研究生或博士生会选带一些体现中国特色的工艺品如剪纸、中国结等作为礼物送给外国导师或朋友,但却说不出礼物的含义甚至名称;请外国人一起包饺子,却不知饺子皮、馅等如何用英语表达;不知道中央召开的“十”怎么翻译;中国梦到底是China Dream,China’s Dream还是 Chinese Dream;“老虎苍蝇一起打”等等这些我们常挂在嘴边上的话题该怎样翻译,不知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build an all round well-off society)等这些带有明显中国特色的词汇的英文翻译。

在交际的三大要素人、信息和环境中,人的因素至关重要。对于交际主体来说,其发送的信息是一个编码过程,对于交际客体来说, 接受主体所发送的信息是一个解码过程。在这个活动中,作为信息发送者的主体显然起主导、支配作用。当我们主动去与外国人交流的时候,作为交际主体应该可以控制交际进程,使交际活动圆满完成。但实际情况是,交谈中,我们总会不停地追问西方的一些节日风俗,如“情人节”、“感恩节”等,除了希望获得更为直观或细节的信息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除此之外,不知道还可以交流什么,因为我们课堂所学始终都是围绕英语文化。然而,在交际中,一旦交际客体感觉到自己单纯地变成信息提供者,无法从对方获取有效信息的时候,就丧失了交流的兴趣。

无论作为交际主体还是交际客体,对本族文化缺乏了解,或者不能用英语表达会给跨文化交际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源于拉丁语的“communicate (交际)”一词的本意是“分享”,互通信息。所以,交际的目的是在交流活动中达成理解与共享。交流,尤其会话,是一个共建的过程,交流不是单向而是双向的。同样,跨文化交际也不是对异质文化的单纯理解与接受,不是以一方对另一方的理解为交际终端,还应包含向另一方输出本族文化,实现信息共享。H・G・威多森(Widdowson)强调:“交际本身是双向而不是单向的,交际的进行意味着吸纳和传播,两者不可或缺”。[4]在跨文化交际中,“吸纳”主要指对目的语文化的理解和吸收;“传播”则应是向目的语国家输出本族文化。在全球化交流日益频繁的情形下,只注重目的语文化输入而不重视母语文化输出,已严重影响了跨文化交际的进行。

二、交际主体性丧失 批判性思维难养成

输入与输出不对等,除了会造成理解与共享失衡外,也不利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批判性”(critical)源于希腊文kriticos,意思是:提问、理解某物的意义和有能力分析,即“辨明或判断的能力”。批判性能力可以通过后天培训和教育养成,逐渐形成一种思维习惯。对于学校来说,好的教育意味着能够让学生的批判性能力获得良好的发展,形成批判性思维。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独立思考,不盲从,会质疑、分析、推理等,才能够培养出真正的好公民。美国哲学学会定义批判性思维为:有目的、自我调节的判断过程,是针对该判断所基于的证据、概念、方法、标准或前后关联等所做的阐释、分析、评价、推断和解释。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都把“批判性思维”作为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1998年,在巴黎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会议”上发表的《面向二十一世纪高等教育宣言:观念与行动》第一条的标题是“教育与培训的使命:培养批评性和独立的态度”;而第五条“教育方式的革新: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中则明确指出,教育机构必须教育学生,使其成为具有丰富知识和强烈上进心的公民,他们能够批判地思考和分析问题,寻找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并承担社会责任。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不仅成为西方教育体系的一个关键目标,近些年来也成为我国教育改革争论最为广泛的议题之一。2010年5月在广州中山大学召开的“全国大学英语信息化教学改革成果总结暨外语通识教育与课程设置高层论坛”会议呼吁“英语课程不再只是单纯的语言技能课,而应该兼具一些富有文化内涵、尤其是能推广中国文化的课……我们的教学目标也不只是拘泥于提高语言应用能力,而是应该培养学生有理据的思辨能力。”[5]老翻译家、文学家萧x曾说过:“我认为教育的首要任务不仅是往学生脑袋瓜里塞多少知识,而更应该让他们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猫狗训练好了,也会服从。独立思考既是人与禽兽的区别所在,也是国家真正的希望。”[6]

人们的交际行为主要是以语言为媒介进行信息交换的动态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信息的输出与输入交互进行,主客体的角色不断变化。如果交际中的一方一味地保持沉默或顺应他人,从小的方面来看,实际上就等于否定自我;从大的方面来说,会导致对本族文化丧失信心,失去认同感。在美国一些地方,80年代兴起的“新简朴运动”,除了受到爱默生的影响外,还受到中国老子的影响。但身为老子传人的我们却对“中庸之道 ”、“天人合一”知之甚少,更不知用英语如何表达。近几年英国和美国出版了相当一批反映异域文化的小说,如反映阿富汗人民生活的《追风筝的人》、反映伊朗伊斯兰革命的《在德黑兰阅读》等,激起了美国民众对异质文化的兴趣。一些华裔创作的小说,例如谭恩美的《喜福会》、张戎的《野天鹅:三代中国女人》等这些反映中国的风俗习惯、文化历史的作品也大受欢迎。当外国人主动向我们谈论对中国人行为方式影响至深的儒家文化 (Confucianism ) 的时候,我们却说不出个一二三;对某些哗众取宠、崇洋的做法不能果断做出批评,而是人云亦云。这种对自己文化的无知、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怎么被别人看不起也不为过。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世代繁衍生息的实践过程中所创造和积淀下来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一个民族、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不能很好地传承自己的文化,在文化对比中甄别坚守,就会逐渐失去文化身份,变成无根之浮萍。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加强中国文化导入,有意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已是一个迫在眉睫的任务。

三、教学中母语文化的导入

教师作为学习的中介者与指导者,应在教学中有意识引导、促进学生传承本民族的文化精粹,学习其英语表达。教师本人要做出表率,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具备一定的国学素养。以前的一些文学大家如周作人、林语堂等都曾做过英语教师,中英文俱佳;现在像陆谷孙等这样的英文专家也曾熟读唐诗,阅读《曾文正公家书》、《朱子家训》等国学书籍。英语教师应及时补充自己的母语文化知识,充分了解中西方文化内涵,提高对本族文化和异族文化进行批判性客观评价的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要以意识为先导,正视母语的正迁移。长期以来,英语教学中过多地强调母语的负迁移作用,错误地认为英语学习要尽可能摆脱母语的影响,培育英语思维模式。但实事求是地说,在国内教学条件下,培养英语思维是一个长期的、几乎难以企及的目标。在中国境内学习英语,必然要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即使是英文大家,只要他的母语是汉语,经过汉文化的熏陶,他所使用的英文也难免受汉语的影响。更何况,学习英语的目的是如何将自己的想法用英语表达出来,表达出来的观点肯定深受自己文化的影响。学习者用英语进行练习与交流时,他所要表达的内容大部分是在中国文化环境下的所见所闻所想。正如Brumfit所说,在任何一个国家,你很难找到外国人“学习英语是为了变成英国人或美国人,用它表达的不是自己的而是英国人的理念、构想、文化”。[7]人们长期以来在自己的母语环境中和特定的社会条件下所积淀的固有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是根深蒂固的。学习外语,不是要重新感知周围环境,而是通过在母语条件下所获得的整个知识体系和思维定势来“调节”的。20 世纪中期,美国盛行的“听说教学法”完全排斥母语的干扰,80 年代中国兴起“交际教学法”,倡导完全采用外语授课,这些效果并不理想。后来人们才意识到:母语可以被赶出课堂,但却不能被赶出大脑。随着认知科学和心理学的发展,人们普遍认为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学习新知识,已有的知识会成为新知识的参照系数。人类语言的一些共性使得学习者在学习外语时可以从旧有的知识中找到支撑点。虽然构成英、汉语言的基本符号不同,但它们在表达方式的构成模式上,有很多相似之出处。例如,英汉的句法基本结构大致相似,大多是主+谓+宾模式,不像俄语那样动词还要变位,名词要变格。此外,人们利用母语所获得的文化知识对外语学习的内容也有补充作用。就英语的语法而言,因为该民族的直线型思维模式,喜欢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在句子的结构上遵循前端重量原则,主要信息置前,次要信息置后,所以主句放前,而时间状语、地点状语、原因状语等基本都是放在后面。但汉语是一种环形思维,认为直奔主题过于唐突,总是先有一些铺垫才会慢慢绕到主题,所以一般把状语放在前面。从一些非常简单的例子就可略知一二。如,汉语习惯说:他昨天病了,所以没来。翻译成英文就是:He was absent because he was ill yesterday. 在教学中,教师指出两种语言的异同会有助于学生更快地掌握语法。那种认为在外语教学中可以完全忽略母语的教学思想不可取,正确的做法是正视并利用母语的正迁移。我们应该平衡目的语文化输入与母语文化输出,坚持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兼容并举,打破“中国文化失语症”局面。

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以教材为依托,有意识地引入《二十一世纪报》、《中国日报》等英文报纸以及英文版的“中国文化网”等作为资料来源,加强文化对比。这样既可以了解时事、文化动态、风俗民情等,又可以弥补课本中中国文化英语表达的不足,同时,将一部分热点话题引进课堂,提高学生的思维活跃性和参与的积极性。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对学生的课堂行为给予及时、准确的评价和反馈,使学生感受到课堂活动带来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对一些文化现象质疑辨析,客观评估,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不随便盲从,进而使他们的思维空间得到拓展。这样学生在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时候,有实质内容,而不是制造出许多言之无物的漂亮垃圾(beautiful junk)。

参考文献:

[1]Samovar, L. & Porter, 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 Reader[M]. Belmont: Wadsworth Publishing House, 2000.

[2]从 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

[3]樊丽萍. 英语专业救命稻草:回归人文[N].文汇报,2014-1-5.

[4]Widdowson, H. G. Aspect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e and Language[A]. R.Ahrens & H.Antor eds.Text-Culture-Reception:Cross-cultural Aspects of English Studies[C].Hei-delberg:Groos. 1992: 128~34.

[5]王哲等. 全国大学英语信息化教学改革成果总结暨外语通识教育与课程设置高层论坛会议纪要[J]. 外语电化教学,2010,(5).

第8篇:母语文化范文

关键词: 母语文化导入 中外合作办学 跨文化交际能力

引言

上世纪末期,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据统计,到2013年,在教育部批复的712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从学科分布看,以文管类为主,其中经济管理类约占50%,外国语言类约占20%,电子信息类约占15%,艺术类和教育类约占10%,工科类约占5%。与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不同,中外合作办学的投资体制、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是一种新型的办学形式,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育技术和管理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中外合作办学的核心是引进外国优质教育资源,培养出国际化人才。由于合作办学的教材大多是引进的原版教材,要深入学好并消化吸收教材内容,学好英语并具有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把打开大门的金钥匙,由此体现了中外合作办学班学生学习英语的重要性。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于一体的教学体系,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授英语语言知识和文化的同时导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只有将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关系处理好,才能真正促进学生语言和文化的学习。

一、中外合作班学生英语学习现状

由于现实的原因,中外合作办学班级的学生基础相对较差,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语言沟通能力相对薄弱。学生在语言上的最大障碍是口语能力差,与外籍教师的沟通和探讨存在困难。这个问题不解决会直接影响到专业学习,甚至出国留学深造。2.英语学习长期的思维模式与习惯滞后。由于我国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英语学习思维还只局限于题海战术中,要根本改变此局面,使之转向有效的交际英语学习方向,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中外合作办学中的英语教学既要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为学习专业课打好基础,还要为学生出国学习做好准备,培养学生的英语跨文化交际应用能力。近年来,随着语言与文化研究的深入,大学英语教师已经意识到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内容的重要性。教师普遍强调目的语(英语)文化的教学,忽视母语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导致许多学生由于不熟悉母语文化的英文表达,在使用英语进行中西方双向式交际时不能恰当地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导致交际任务失败。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导入中国文化的必要性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紧密相连,两者相互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不可分割。Brown指出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而文化是语言的一部分。Mckay指出通过教授一门语言,教师潜在地教授这门语言的文化。如果只学语言,不了解所学语言赖以生存的文化,等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跨文化交际是两种文化的交流,而不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单方输入,少了文化输出,就变成了文化引进和文化侵略。但在现今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在注重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在外语教学中往往只关注英语语言中所表现出来的英美文化的导入,忽视母语文化的导入,使母语文化面临被边缘化的危险。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导入的教学目标和原则

教师如果对语言与文化有基本正确的理解,在制订教学计划、设计的课程、制定的大纲和编写的教材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认知能力。(1)大纲制定:我国现有英语教学大纲对文化因素的关注有所提高,但对于中国文化的导入与学习提及甚少。大学英语教育阶段应该在英语教学计划中增加有关中国文化的分量。(2)课程设置: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介绍英语国家文化的课程已经有所开设,例如英语国家概况、欧美文化等,但是有关中国文化的英文课程寥寥无几。我国大学英语的课程设置远没有体现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3)教材编纂:英语教材的编写直接影响教学内容的实施和教学目的的达成。在编写教材时,应该将反映中国文化的优秀英语文章和译文纳入阅读类的教材之中。(4)教学方法: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带领他们在认识、比较中西文化同异的同时,既要吸收英语文化的精华,又要学会中国文化在英语中的表达。

四、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导入的三个教学策略

要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要采取不同的有效的教学策略:(1)增加中国文化英文表达的材料。为了更好地导入中国文化内容,可为学生补充反映中国文化内容的英语材料,例如增加一些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习俗(剪纸艺术)等。(2)中西方两种文化进行对比。由于现有大学英语教材大部分体现的是目的语文化,笔者在讲授课本中有关西方文化的时候,适时采用对比性原则,提高学生对两种文化的对比和鉴赏能力,例如中国的春节与西方圣诞节的对比。(3)使用英汉和汉英互译的方式,学习中国文化知识。对于中国外语学习者而言,学习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词汇和句型的英文表达,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许多课文蕴涵着这些能够展示中国特有事物的表达,通过英汉互译的方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其意义。

五、大学英语教学中导入中国文化的方法

英语教师平时应不断学习,注意日积月累,提高自身文化修养,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真正具有跨文化能力:(1)通过教材直接讲解法。在课堂上,教师应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应该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学生灌输中国文化知识,学生会在日积月累中越来越好地掌握这些知识。2.教师引导法。文化本身是一种非常有趣的对比,很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引导学生时,教师应选择一些典型的作品,使学生短时间内提高交际技能,所选材料中的词汇和结构应是能与学生的本族语形成鲜明对照的。3.组织学生讨论法。在利用讨论法丰富学生的背景知识时,教师要精心安排。在进行讨论之前,要求学生对要讨论的题目及相关的知识有所了解。讨论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英语的兴趣,使学生在共同学习中互相帮助,加强文化知识的学习。4.补充法。由于课堂时间有限,不可能所有知识都在课堂上传授,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进行文化教学,例如可以组织一些中国文化节同时进行一些文化知识竞赛等。

结语

随着全球化的日益深入,我们应加大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力度,实现中西文化的平等交流,重新唤起世界对中华文明魅力的赞赏和认同。作为中外合作办学的教育工作者,在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应在努力引进西方优秀文化的同时,增强传播本民族文化的意识,采用切实有效的文化导入策略,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具有较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Kramasch,C.Language and Culture[M].Oxford;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习[C].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3]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第9篇:母语文化范文

1.跨文化英语教学模式下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大学英语教学新思路

2.在跨文化英语教学中保持中国特色

3.高校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现状与思考——以高校英语教师为考察维度

4.跨文化英语教学与人文素质的培养

5.模因论视角下的中国文化英语教学

6.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力研究——基于广西184名大学生的调查数据 

7.初中文化英语品格重建初探

8.大学英语教师的跨文化教育

9.地方性院校大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调查——以台州学院为例

10.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11.CBI与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构建与实施研究——以《中国文化概况(英语)》为例

12.高师英语专业学生母语文化英语表达力调查及分析

13.希腊神话对现代英语文化的影响 

14.高职院校跨文化英语教学的实践和探讨

15.高职院校跨文化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浅析

16.言语交际原则下的茶文化英语刍议

17.“产出导向法”理念下中国文化英语体验式教学模式探析

18.汉英语篇意合与形合的文化阐释

19.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与大学英语教学

20.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培养 

21.幼师生跨文化英语交际能力培养方法研究

22.地方高校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研究——以咸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为例

23.中国文化英语表达力培养研究 

24.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实施建议 

25.背景文化知识与网络英语新闻阅读效度的实证研究

26.社会文化学与英语教学  

27.批评对比修辞学视域下的跨文化英语写作“第三空间” 

28.格式塔心理学视角下高校茶文化英语教学策略探究 

29.“生活化英语”教学实践中的“文化—工具”关系

30.中西文化差异与英语词汇教学

31.基于人本主义教育观的大学英语教学研究——以培养学生中西文化英语表达能力为例 

32.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探析 

33.以“文”“化”人:理工院校中国文化英语教学实践探究

34.高校英语文化教学及其变量研究 

35.浅谈商务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 

36.大学生地方文化英语表达力的实证研究

37.以内容为依托的中国文化英语教材编写原则探讨

38.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39.高中英语课堂中的文化教学 

40.“微时代”跨文化英语交际能力发展研究 

41.英语人名的文化特征及翻译策略  

42.非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研究

43.浅谈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 

44.英文电影在综合英语跨文化教学中的运用 

45.论商务英语谈判中商务文化意识的体现 

46.理工科大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调查与研究  

47.在英语听力教学中介绍相应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48.跨文化英语教学与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二元思考

49.全球化语境下钧瓷文化英语翻译的现状及前景

50.论文化英语人才建设在成都城市文化软实力发展中的功能和作用  

51.试论英语教学中的文化背景

52.英汉隐喻差异与跨文化英语教学

53.中国文化英语在高职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必要性

54.浅谈大学英语文化教学中的跨文化沟通风格 

55.高职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学研究 

56.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输入的教学方法研究 

57.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研究 

58.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看高职英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导入 

59.浅论英语教学中应注重文化的导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60.浅谈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认同教育

61.英语语言文化类选修课开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62.理工科大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调查与研究 

63.大学英语课堂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 

64.高职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策略探究 

65.浅析跨文化英语报刊的传播作用  

66.跨文化英语分子写作学建模的研究  

67.语言输入与文化适应——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略论 

68.跨文化英语课堂教学的系统工程分析 

69.文化导入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70.体育文化与英语习语  

71.对外汉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研究

72.跨文化语境下的音乐院校中国文化英语教学与研究

73.如何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

74.大学跨文化英语教学结构模式和实践模式

75.文化差异视域下的跨文化英语教学研究 

76.试论教改环境下跨文化英语教育

77.跨文化交际中的中国式英语现象浅析 

78.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生态失衡与对策研究 

79.文化英语通识教育与艺术的智性模式 

80.以平行视角审视及反思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评《中国文化英语教程》

81.农业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研究 

82.旅游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 

83.跨文化英语教学与医学生跨文化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84.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英语表达缺失的原因及对策浅探

85.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  

86.跨文化语境下大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87.对来华留学生“中国文化”英语授课之探索 

88.跨文化交际教学本族语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研究

89.牛津高中英语教材本土文化调查分析 

90.基于文化导向教学模式下的高校商务英语精读教学策略

91.中西文化差异与商务英语教学 

92.从英语词汇中的外来词汇——漫谈英语词汇中的希腊文化

93.英语专业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意识培养——一份基于使用《阅读中国》进行文化教学改革的报告

94.西方文化视野下的参与式英语教学法探析 

95.跨文化交际背景下的英语委婉语文化内涵探究

96.试析英语习语中的文化内涵 

97.新时期地方院校大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调查研究——以济宁学院为例 

98.非英语专业研究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现状与对策研究 

99.中学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100.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融入研究  

101.谈如何把英美文化渗透到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 

102.英语习语语言中的文化要素 

103.探析大学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的导入

104.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看中国文化英语表达力的缺失 

105.加强语言意识培养,提高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输出能力 

106.英语教师中介作用与课堂文化教学相关性研究 

107.英语专业基础英语课教学要渗透文化教育 

108.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109.跨文化英语教学对提高大学生民族文化自豪感的影响 

110.对旅游专业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调查研究

111.论中国文化的英语教学 

112.面子文化与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策略研究 

113.填补高校英语专业文化教育空白——一项高校英语专业开设《中国文化》英语课的必要性研究 

114.大学生母语文化英语表达能力调查研究 

115.浅谈英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渗透 

116.英语教学中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117.跨文化语境下重视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118.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输入的问题及策略研究

119.大学英语通识教育文化类课程“反哺”教学初探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