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急救护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入选标准
(1)院前急救及到急诊科现场猝死患者,目击者认为发生猝死时间在3min内(排除久病衰竭死亡患者及重度外伤患者);(2)心肺复苏成功标准:心脏恢复自主搏动和(或)自主呼吸,窦性心律超过12h;(3)复苏成功时间是指从开始胸外心脏按压进行心肺复苏,到自主心跳恢复并成功维持时的时间。选择2009年1月一12月我院收治的现场猝死患者58例为观察组,男40例,女l8例;年龄32—67(40.58±12.63)岁。另选择2007年1月一2008年12月我院收治的现场猝死患者116例为对照组,男78例,女38例;年龄3l~65(41.66±12.40)岁。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实施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急诊护理流程,根据医嘱进行急诊抢救护理工作。观察组按急救护理路径实施抢救。由科主任及护士长在临床路经基础上,根据国内外心肺复苏的治疗护理最新进展,制订现场猝死患者急救护理路径。医护人员到达现场后,按2005心肺复苏指南对病情进行快速评估判断,确定无心跳呼吸后立即进入急救护理路径。院前现场第1步由护士1min内给予清理呼吸道开放气道(置El咽通气管)并置呼吸气囊,然后由护工或司机协助按压呼吸气囊(在急诊科或医院内抢救可由另~名护士行呼吸气囊辅助呼吸),由医师进行胸外心脏按压。第2步要求护士在2min内建立静脉通路(首先选择上肢较大血管进行穿刺,全部采用留置针)。2min内行心电、血压、血氧监测;并遵医嘱用药,同时做好除颤准备。第3步根据患者不同状况采取其他急救措施。
1.3观察指标
比较2组患者复苏成功时间、抢救成功率及复苏后并发症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4-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问比较采用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抢救成功率为43.1%(25/58)高于对照组的22.4%(26/116),平均复苏时间为(12.84-3.2)min短于对照组的(18.94-3.6)min,并发症发生率为58.6%(34/58)低于对照组的72.4%(84/11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
3讨论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在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加强院前急救护理管理后的一年时间内,选取患者100例作为观察组,在2015年7月至2016年6月加强院前急救护理管理前的一年时间内选取患者10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观察组包括男60例,女40例,年龄平均为(40.2±10.3)岁;对照组包括男63例,女37例,年龄平均为(40.5±10.1)岁。2组基本资料中各项内容相比较,存在良好一致性,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1.2加强院前急救护理管理方法。1.2.1完整掌握信息:急救医生、护士实行四班轮班。调度指挥系统数字电话保证24小时120电话通畅,一旦此系统出现故障,如:停电,或者故障进不来120电话,系统将自动启动模拟电话进行工作,保证120急救电话24小时的畅通。调度员在接到急救电话后,迅速掌握呼救人的具体地址、病情、接车地点、联系电话,必要时指导家属进行急救自救。1.2.2急救物品随时处于能应用的完好状态:护士每日两次交接班,要求在急救车上进行交接,如果赶上出车,不能在车上交接设备、药品,接班护士自行检查后通知交班护士。接班后急救车上保证药品、设备齐全,随时处于能应用的完好状态。随车备用药品、耗材,以保证连续出车时药品、耗材的齐全性,急救车上依据规范放置各种抢救设备,定位置、定数量、定状态,当班护士为责任人定期检查、补全、保养,每次使用后都要保证及时补充,保证设备处于能应用的完好状态。充分利用车载GPS的功能,用以保证急救车组与呼救人、与调度指挥中心联系的畅通。1.2.3保证现场急救制度的规范性:到达患者所在地后首先要做到听清、问清、看清,做好基础检查,迅速判定患者病情,实施针对性的院前急救。根据病情,将患者摆放在合适。如果需要心肺复苏的,立即给予心肺复苏处理,注意心肺复苏操作的实效性、连续性,配合医生给予心电除颤,连接心电监护,建立人工气道以及静脉通道,及时补液,遵医嘱迅速准确给药。骨折患者要及时固定骨折,进行止血以及包扎处理,防止二次损伤的发生。1.2.4保证转运途中急救的规范性:急救中的转运要做到先救后送,以救急、就近、就医院的专科优势为原则转送患者。掌握不同情况下对患者进行搬运的方法以及技巧。如果患者为脊柱损伤,应该叮嘱患者勿动,对伤情进行简单判断,进行固定处理,搬运时保证患者平躺于脊柱固定板上,将患者四肢、腹部以及胸部固定,搬运过程中始终保证患者脊柱处于直线水平。另外转运途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保持各种管理畅通,监测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及时分析、判断患者病情状况。1.3评价指标。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接到急救电话后出车间隔时间、出车至到达患者所在地时间、急救成功情况。急救成功标准:患者院前急救顺利完成,顺利、成功转运,顺利进入医院接受进一步治疗。1.4统计学处理。通过SPSS19.0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s)表示各项计量资料,t检验,[n(%)]表示计数资料,χ2检验,P<0.05证实结果对照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观察组加强院前急救护理管理后出车间隔时间、到达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急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下表。3讨论研究显示,对于猝死患者的急救,最有效时间为4分钟,对于创伤严重患者的急救,最有效时间为10分钟,急救的效果直接影响患者预后情况,所以做好院前急救工作非常重要[2]。对于危重患者,存活和死亡可能就在一线之间,稍有不慎可能丧失抢救机会,导致患者死亡[3]。从实践情况来看,多种因素都会影响院前急救效果,本研究通过分析这些影响因素,在加强急救护理管理中规避这些不足,选取经过专业培训的急救医护人员参与院前急救工作,保证能对急救过程中的突况进行冷静、准确处理。通过事先全面掌握相关信息,能够帮助医护人员做好相关准备,保证急救的顺利进行。通过规范现场急救和规范转运,能够减少现场和转运途中出现的问题,保证患者被安全转送至医院接受综合治疗。本研究通过在院前急救中加强急救护理管理,结果显示加强急救护理管理后从接到急救电话至出车间隔时间、出车至到达患者所在地时间均较加强前明显缩短,另外加强护理管理后,急救成功率为98%,较加强前急救成功率89%明显更高,P<0.05。综上所述,在院前救护中加强院前急救护理管理有助于急救效果的提升,提升急救成功率,使患者能够有更大机会接受进一步治疗。
参考文献
[1]冯记虹.加强院前急救护理管理对提高院前救护效果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7(9):158-159.
[2]尹晔.研究分析院前急救护理管理对于提高院前救护的临床效果[J].中国实用医药,2017,12(2):188-189.
1.1一般资料
本院在2012年3月~2014年5月收治的癫痫持续状态患者中选取40例患者,均符合《神经疾病》诊断标准。40例癫痫持续状态患者中,男37例,女3例,年龄18~70岁,平均年龄(47.2±7.3)岁,发病时间2~3h。
1.2排除标准
①有恶性肿瘤、全身感染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②6个月内受过重伤或有手术史的患者;③不接受配合本次研究的患者。
1.3基本方法
密切注意癫痫持续状态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并做好相应的患者神志、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和节奏的记录,有效防止脑水肿和脑疝的形成,同时严密监测并记录患者癫痫发作的持续时间、间隔时间、部位和次数。为患者选择环境安静、光线较暗的病房,减少外界刺激,做好咬舌患者口腔护理,及时更换长时间不清醒患者的,保持大小便失禁患者衣物及床铺的清洁。装床栏,避免患者因坠床发生意外。
1.3.1发作护理
发作时及时让患者平卧并将头偏向一侧,在患者上下臼齿间放置开口器或压舌板,并给患者松衣领腰带,为避免骨折和脱臼,不可强行按压患者肢体,尤其是特殊部位。
1.3.2建立静脉通道
用比较柔软的管针快速建立静脉通道,以方便及时给癫痫持续状态患者用药,控制病情发作,在建立静脉通道过程中,选择前壁粗大的部位而非关节处,减少因穿通静脉壁和多次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静脉用药时还需避免药物外渗等意外的出现。
1.3.3用药护理
治疗癫痫持续状态患者的关键在于及时控制患者抽搐症状。安定作为一种常用注射药物,可有效降低血压,抑制呼吸道分泌物的增加。控制稳定病情后的口服用药主要有卡马西平、丙戊酸钠、苯妥安纳、拉莫三嗪等,具体用药根据患者情况而定。用药期间,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其病情变化,定期检查,了解药物疗效,如有肝、肾功能损害,白细胞减少,嗜睡等不良反应,需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干预措施。
1.3.4呼吸道护理
及时清理患者口腔分泌物和痰液,若出现舌后坠阻塞呼吸道的情况,则需要用舌钳拉舌或者放置口咽通气导管,以保持呼吸道的畅通。另外,还需对患者脑部及其他组织进行持续低流量的吸氧,严重情况下应插气管甚至切开气管,若仍出现换气不足的情况,则进行气囊人工呼吸。1.3.5脑保护急救护理癫痫持续状态患者出现高热症状的情况比较多,脑组织代谢增加和颅内压升高等问题也会随之出现。脑保护急救护理是通过物理方式进行降温,在大血管部位放置冰块或进行擦浴和用冰帽降温等都是可行的办法。
1.4观察指标
①护理效果;②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
1.5疗效评定标准
本次研究护理效果有4个程度,即痊愈、显效、有效和无效,具体评定标准如下。痊愈:患者癫痫发作得到完全控制,无复发状况出现。显效:癫痫发作次数减少,发作次数在70%以下。有效:癫痫发作次数减少,在20%~70%之间。无效:癫痫发作次数没有明显的减少,甚至有升高的情况出现。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2结果
采用急救护理后,40例癫痫持续状态患者中,痊愈27例(67.5%),显效8例(20.0%),有效3例(7.5%),无效2例(5.0%),即护理总有效率为95.0%,无效率仅占5.0%。
3讨论
1 病历摘要
男43岁,已婚,农民工,在采石场碎石。于上午10:20在抡大锤碎石时突感剧烈头痛,大汗淋漓,急呼“120”急救,接听电话的护士认真询问发病经过后,初步判断可能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特别告知工友迅速将患者平卧,保证头部不受仍何振动,通知医生并另备2床棉被及2个软枕,立即出诊。到达现场后查:心率96次/分,呼吸23次/分,血压150/105mmHg,神志清楚,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2mm,对光反射存在,颈强二指。表情痛苦,诉头、枕颈部及前额部疼痛难忍。根据临床表现结合在剧烈运动时发病,暂诊断为:(1)蛛网膜下腔出血;(2)脑出血。待行头颅CT检查及腰穿后进一步确诊。立即将患者轻轻移至救护车上,迅速建立静脉通路,给予20%甘露醇250ml快速静脉滴注,并持续静脉滴注尼莫地平以缓解脑血管痉挛。在运送患者路途中采取切实可行的减振措施,以防加重出血危及生命。到达医院经头颅CT检查确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收神经内科抢救治疗,定期随访,7周后完全康复出院。
2 急救与护理
2.1 准确判断:根据此患者发病经过:起病急骤,由于突然用力或情绪兴奋等诱因,出现剧烈头痛、呕吐、面色苍白、全身冷汗〖1〗等综合分析,可初步判定为:蛛网膜下腔出血。
2.2 急救处理
2.2.1 固定头部,避免振动:(1)迅速将患者移至救护车上,保持平卧位,绝对保证患者头部不受仍何振动。其方法是:以2个软枕置于患者枕部,头的两侧各以1床折叠成似圆柱形的棉被与枕部用束缚带固定而形成一个完整的防振区,以避免头向左右动。(2)告知救护车司机放慢车速,尽量选择路况稍好的位子行驶。
2.2.2 降低颅内压,防治脑水肿:立即建立静脉通路,取20%甘露醇250ml快速静脉滴注,在用药过程中注意观察液体有无外漏皮下,以避免引起局部组织坏死的发生。
2.2.3 解除脑血管痉挛:取尼莫地平24mg加生理盐水500ml静脉滴注,因其可解除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的血管痉挛。
2.2.4 消除患者紧张而恐惧心理:告知病人头痛是因为出血、脑水肿致颅内压增高,血液刺激脑膜或脑血管痉挛所致〖2〗。我们正在用药治疗,嘱其缓慢深呼吸,分散注意力而缓解疼痛。
2.2.5 路途中严密监测病情变化:医护人员陪护在患者身旁,随时观察神志、瞳孔及病情变化,注意有无恶心呕吐,呕吐时立即轻轻将患者头偏向一侧,以防呕吐物吸入气管而导致窒息的发生。
2.2.6 保持通讯通畅:及时与CT室、神经内科联系,以做好检查、抢救准备工作,确保绿色通道畅通无阻。
2.2.7 做好交接班:在做完头颅CT明确诊断收住神经内科时,应与接收科室做好交接班手续,包括:病情、急救措施、用药、护理等并签名。
3 讨论
从事院前急救的医护人员要认真接听“120”电话,快速反应〖3〗。迅速正确的做出判断,组织人力物力,以做好相应的抢救、运送的准备工作。
3.1 思维应敏捷:综合分析患者工种、所处位置、车辆行驶的路况、病情及搬运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等,备齐用物,立即出诊。
3.2 加强医学理论知识学习及急救技术的训练,不断提高急救水平:院前急救所采取的有效护理措施对此患者预后致关重要,为预期达到痊愈的目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尤黎明.内科护理学.第三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33
【关键词】 脾破裂 休克 急救 护理
脾脏是腹腔内实质性器官,血运丰富,质地脆弱,遭受外力作用时易破裂,引起大出血而致失血性休克。在闭合性腹外伤中脾破裂占20%~40%[1]。创伤后大出血导致死亡的最大危险在伤后24小时,原因是低血容量、低体温、酸中毒和凝血障碍引起的恶性循环,使机体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从而引起全身组织器官血液灌注不足,功能受损,患者来诊时病情危重,发展快。入院后如能迅速及时地抢救与护理,不但能减少病死率,而且为手术赢得时间。早确诊、早手术,并及时抗休克、扩容、纠正酸中毒、积极抗感染,配合周密的护理及细心的观察是抢救成功的关键。我科2008年5月~2010年12月共成功抢救110例严重脾破裂并失血性休克患者。现将有关急救及护理经验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自2008年5月~2010年12月共抢救110例严重脾破裂并失血性休克患者,其中男性78例,女性32例;年龄13~56岁,平均年龄31岁,以青壮年居多。其他受伤部位涉及脑、胸、腹和四肢骨折等。入院时患者均有急性微循环灌注不足、组织器官缺血、缺氧而出现面色苍白、出汗、躁动不安、表情淡漠等临床表现,同时血压及体温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1.2 致伤原因及部位 本组病例致伤原因:车祸伤54例,拳击伤、撞石伤共36例,踢伤20例。其损伤部位是:脾切迹处48例,脾门处29例,脾带处18例,脾实质15例。并发伤有:肝挫伤13例,肋骨骨折10例,肾挫伤6例,创伤性出血性休克63例。伤后就诊时间平均为2~4小时。110例患者均抢救成功。
1.3 方法
1.3.1 急救措施
1.3.1.1 第一阶段是抢救失血性休克 接诊后立即通知医生,组织抢救,接诊护士通过观察病人的神志、皮肤、肢体温度、脉率、心音、血压、末稍循环、尿量来判断休克的程度。严重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在控制出血的同时应尽快建立两路有效的静脉通道,应选择远离受伤部位近心端的静脉进行穿刺,对穿刺有困难者应选择颈静脉进行套管针穿刺,对严重休克、血管萎缩、穿刺困难者应及早进行静脉切开,建立有效静脉通道,以维持有效循环血量[2]。静脉切开常首选肘正中静脉、大隐静脉等浅表而粗大、充盈较好易于穿刺的血管。本组有6例做大隐静脉切开迅速补充血容量,保证在黄金时机挽回患者的生命。在抢救中,我们一般一路静脉作为扩容,按医嘱给予晶体与胶体液交替使用,如平衡盐溶液、代血浆等,以改善微循环,纠正酸中毒。同时尽快配血、输血,补充丧失的血液成份。近来主张用高渗盐水治疗失血性休克可迅速产生有益的血管效应。另一路静脉则用于输入各种抢救药品,但要注意在应用心血管活性药物应从低浓度慢速度开始,同时密切监测血压,并按药物浓度严格掌握输液滴数,使血压维持在稳定状态,另外要严防液体外溢,以免造成局部组织坏死。在快速补液过程中要注意预防出现肺水肿,遵循先“晶体”后“胶体”的原则,按“加”、“减”、“乘(成)”、“除”四字方针进行抗休克治疗被认为是有效的措施,即加大晶体液用量,减少胶体用量,成倍地补给丢失量,除去过分地依赖升压药,输入液体进行复苏时应密切监测心肺体征,避免急性肺水肿及左心衰竭发生,另外注意防止患者躁动或加压输液时连接处脱落或血管穿破,保证输液顺利。
1.3.1.2 第二阶段进行评估 包括详细了解病史、致伤的原因、部位、时间,配合医生做好全面的体查及腹腔诊断性穿刺,穿刺时要注意采取边推边进的方法,避免针头误入肠腔! 在本组进行诊断性穿刺中均抽出5~20ml不凝血,另外根据病情需要可进行CT及X线检查,以进一步确诊。
1.3.1.3 第三阶段是争取时间 做好一切术前准备。
1.3.2 及时监测
在抢救过程中,我们采用多功能监护仪进行监护,动态监测血压、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另外监测中心静脉压,根据中心静脉压来掌握输液量及滴数,根据血氧饱和度了解患者缺氧情况,随时调整吸氧浓度,同时准确记录每小时尿量。
1.3.3 护理干预
1.3.3.1规范抢救程序 对腹部外伤的抢救处理可归纳总结为VIPCO抢救程序:V(ventilation换气),保持呼吸道通畅,充分给氧。I(infnsion输液,迅速建立静脉通路,补液、输血、扩容和补充细胞外液。P(pulsation搏动),监测Bp、P,计算休克指数估计休克的失血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C(control bleeding控制出血),对内出血应行快速有效的检查如腹穿、B超、CT等。O(operation手术),及时行剖腹探查术。VIPCO抢救程序,虽然各项为单一的内容,但可根据伤情灵活应用,穿行。
1.3.3.2术前干预 1)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休克早期,患者神志一般清楚,可伴有精神紧张或烦躁、焦虑等,随着休克加重,进入失代偿期,患者脑组织供血减少,缺氧加重,出现表情淡漠,意识模糊,感觉迟钝,甚至昏迷,提示病情恶化,应严密观察,及时处理。2)脉搏、血压的观察:休克早期脉搏加快,随着病情的进展,出现脉搏细数、心律失常等,休克晚期脉搏微细缓慢,甚至摸不到;在休克早期由于代偿性血管收缩,血压可保持或接近正常,晚期血压下降,甚至测不到。因此,严密监测脉搏与血压的变化是休克抢救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通过对脉搏与血压的监测可以评估休克的程度。用脉搏(P)除以收缩压(SBp)得出休克指数S。据统计S等于0.5时血容量正常或接近正常,S等于1时丢失液量约占总血容量的20%~30%(约1000~1500ml),S大于1~2时丢失量约占总容量的30%~50%(约1500~2500ml)[2],因此对于脉搏血压观察可以监测血容量的丢失程度,对控制补液速度和液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3)呼吸的观察:大部分休克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呼吸频率及幅度代偿增加,当出现呼吸加深加快或不规则,提示病情恶化,应严密观察,及时处理。创伤及失血性休克患者,入院后我们均给予多功能监护仪监测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持续监测心电图变化,发现问题及时处理。4)尿量监测:尿量的监测是护理工作中观察、判断肾脏毛细血管灌流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本组患者均留置导尿管,每小时测尿量1次,如每小时尿量小于20ml,说明肾脏血液灌流量不足,提示休克。如经抢救治疗后每小时尿量恢复至30ml以上,为休克缓解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在抢救休克患者的过程中,严格认真监测尿量极为重要。5)体温的观察:休克患者一般体温偏低,如体温突然升高提示并发其他感染,要及时报告处理。⑶保持呼吸道通畅 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呼吸道往往缺乏自净能力而造成呼吸道阻塞,妨碍肺的正常氧合。因此保持呼吸道通畅是保证患者全身正常氧代谢的前提及时给予氧气吸入,及时改善机体缺氧状态。
1.3.3.3术后干预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术后观察神志、血压、脉搏、呼吸、尿量及腹部伤口渗血、渗液情况。脾切除术后多有“脾热”,体温37.7~38℃,持续3~6天,为外科吸收热,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护理上可采取相应物理降温措施,注意观察体温的高低、热型、持续时间和有无畏寒、寒战以及其他临床表现。本组患者术后有20例出现“脾热”,无其他并发症发生。
1.3.3.4各种护理管理 脾切除后患者一般留置引流管以引流腹腔残液,防止肠粘连发生。护理上要保持引流管通畅,妥善固定,防止脱落,每日2~3次顺向挤压引流管,防止引流管堵塞。观察及记录引流液的颜色、性状、量。若引出鲜红色液体,则提示有内出血现象,可能脾动脉结扎不牢,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观察手术切口渗血、渗液情况,给予患者舒适的,一般术后3小时血压平稳后可给予半卧位,有利于腹腔引流,减轻腹部肌张力,减轻伤口疼痛,促进伤口愈合。帮助患者适当早期活动,有利于胃肠道功能恢复,防止肠粘连。另外,鼓励患者深呼吸,咳嗽、咳痰,防止肺部并发症发生。
1.3.3.5心理护理 外伤病人常为受暴力、车祸等突然袭击,在短时间内丧失心理应激,极度恐惧、慌乱等心理[3]。这就需要护士有仔细敏锐的观察力、良好沉着的心理素质、敏捷有序的动作、精湛娴熟的技术,还必须具有同情心、责任心,取得病人的信任,树立其自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
2 结果
本组110例患者均康复出院,临床治愈率100%,死亡0例,无因护理不当而引起的并发症。
3 讨论
3.1 做好院前急救 为减少严重外伤性脾破裂出血并发休克的死亡及伤残率,必须高度重视院前急救,加强急诊科医护人员急救技能,并保证抢救器材和药品的完整,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病人入院后应第一时间选择大血管用静脉留置针建立两条以上的静脉通路,争取抢救时间和机会,降低失血性休克的比例和程度,从而提高治愈率,减少致残率或死亡率。
3.2 纠正休克、酸中毒 迅速建立两路以上的有效静脉通道,确保液体及抢救治疗药物的及时使用,同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及异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给氧,改善器官缺氧状态,对纠正休克极其重要。
3.3 全面有效救治 抢救严重外伤性脾破裂并失血性休克的患者,特别是合并多发伤、复合伤时,必须本着快速救治原则,及时通知专科医生,迅速启动规范的急救程序,紧急处理休克状态,对有手术指征者在抗休克的同时做好术前准备,及时手术治疗,并加强围手术期的监护、观察和护理。并进行积极有效的健康宣教,正确指导功能锻炼,提高治愈率,减少致残率或死亡率。
3.4 熟练的业务技能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护士快速、敏捷的应变能力和熟练的抢救技能是确保抢救成功的基础。在抢救过程中,护士方兴未艾对病情做到严密观察,及时发现处理和问题。这对提高医疗工作质量起重要作用。
参 考 文 献
[1]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5.
【关键词】 院前出诊;长途转诊;急救护理
急诊是一门近年来发展迅速的学科, 院前急救是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在院外环境中对各种危重患者进行现场救护、转运及途中监护的通称。运送患者是院前急救的重要环节, 迅速、安全地长途转运是院前急救的职能之一, 患者危重多变的病情、复杂的病种、较长的车程等是其主要特点, 同时环境、设备、时间、路程等条件限制着抢救的实施, 患者家属的监督及其情绪也影响抢救实施, 院前长途转运患者的急救护理中, 死亡率的降低、抢救成功率的提高已成为急救专业人员需要探讨的一个新的课题。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3月~2012 年10月院前急救转诊的280例患者, 均安全送达目的地, 无医患纠纷发生, 因此, 先进的设备、充分的准备、精湛的技术, 是确保患者安全转运的有力保障。
1 临床资料
2012年3月至2012 年10月共转运危重患者 280 例。189例男性, 91例女性, 患者年龄 3天 ~78 岁, 平均 48岁, 出车距离 50~230 km, 平均 147 km, 转运时间 40 min~2.5 h。转运2 例小儿气管异物患者, 3 例主动脉夹层患者, 21 例脊柱损伤患者, 19 例心肌梗死患者, 76例重型颅脑损伤、脑血管病变患者, 20例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 2 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 15例断指、断肢患者, 11 例危重新生儿, 87例复合伤多发骨折患者, 其他危重患者 24例。
2 护理干预
2. 1 出诊、转诊前的准备
2. 1. 1 伤情评估 接到长途转运患者信息后, 院前医护人员应当立即探视病区患者, 对患者伤情进行认真检查、评估, 观察患者的意识、昏迷程度、心肺功能、氧饱和度、生命体征等;分析、判断监测数值, 了解是否应用药物、出血伤口是否包扎、骨折情况等, 并积极做好与患者家属的沟通, 将转运的风险程度详细告知, 签订《长途转运协议书》及《院前病情告知书》, 使患者家属理解并支持转运, 减少发生医患纠纷。转运前, 应协助随车家属将行李和外院病历资料妥善放置, 避免挤占急救空间, 影响急救[1, 2]。
2. 1. 2 人员和物品准备 一般由1名医生、护士、司机参与院前出诊和转诊, 救护车上的急救箱内须配常用的急救药品。同时配备转运、包扎止血、吸氧、除颤、插管等必备器材。出诊护士每天负责检查补充救护车上的物品, 对各项检查确认无误各种物品安放在车内固定的位置, 保证其处于完整备用状态[3]。
2. 1. 3 掌握出诊适应证 由急诊值班医务人员接听120电话, 并对患者的基本信息、基本病情以及与患者的联系方式等做记录。
2. 1. 4 履行报告制度 出诊的医护人员对患者的病情及目前情况做出正确判断, 然后详细向家属交代患者的病情, 途中有可能发生的意外。家属强烈要求转运且患者病情危重、病情变化大的, 转运前要让家属在转诊同意书上签字。这样可以让患者家属有心理准备, 同时也可以避免医疗纠纷[4]。
3 急救护理
3. 1 医护人员素质要求 要求护理人员要热爱急救专业, 强烈的工作责任心, 职业道德良好、急救护理知识扎实、急救操作技术熟练;经过相关急救专业培训, 熟悉急救药品、急救设备的使用方法;具有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热情、真诚对待患者, 发现、反应问题迅速, 沉着、果断处理问题。在长途转运途中, 医生使用口头医嘱, 急诊护士“三查七对”更需严格执行, 保证救护车中的治疗安全和护理质量, 用药后详细记录用药时间和剂量, 完善护理记录[5]。
3. 2 监测生命体征 做好持续心电监测, 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 特别是心功能的监测, 心率、血压, 发生变化、心律失常、室颤应发生时行积极处理。
3. 3 患者合理放置 不同患者摆放要求不同, 颅脑损伤、脑出血、昏迷等患者取平卧位, 头偏向一侧;胸部创伤、呼吸困难的患者取半卧位;骨折的患者进行牢固固定, 颈腰椎损伤的患者应保持脊椎轴线稳定, 搬运时将身体固定于脊椎板上, 尽量减少转运途中血管、神经的再损伤[6]。
3. 4 呼吸道保持通畅 昏迷、颅脑损伤患者使其头转向一侧, 依据检测情况调节吸氧流量;固定好机械通气患者的管道, 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吸出痰液, 保证通畅呼吸道;严密观察患者呼吸频率, 有严重呼吸窘迫的必要时需行气管插管, 行机械通气[7]。
3. 5 维持有效循环 用留置针在转运患者前建立静脉通道, 一般建立1 条, 必要时可建立 2~3 条静脉通道, 抢救药物通道1 条, 其他为辅助药物通道。院前急救用药要求护理人员做到“三清、一复核”, 听清、问清、看清为“三清”, 与医生复核药名、剂量、浓度, 用过的安瓿必须保留到转运任务完成, 便于进行核对就是“一复核”[8]。
3. 6 加强生命支持性措施的实施 护理人员要勤查、勤问, 坚守在患者身边, 随时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 及时实施有效的、必要的护理措施,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注意患者意识、血压的改变, 紧急发生的异常情况, 途中采取抢救措施, 必要时停车抢救, 进行气管插管、心肺复苏、心电除颤术等, 并做好护理文件记录。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中院前急救是重要组成部分, 长途快速、安全地转运患者为挽救患者生命及进一步抢救治疗打下了良好基础。患者病情评估认真, 急救器材药品准备充分, 途中病情变化观察严密, 是长途转运急救危重患者的必要前提。
参考文献
[1] 钱虹 . 院前危重患者转运的风险因素及防范 . 中国现代医生 , 2008, 46(25):68-69.
[2] 易艳 . 院前急救危重症患者长途转诊的探讨 . 临床急诊杂志 , 2011, 12(2):120-122.
[3] 陈佩乔,黄晓辉.长途转运患者的护理.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8(7):17.
[4] 张青梅. 院前长途转运患者的急救护理. 卫生职业教育 , 2011, 29(16):143-144.
[5] 刘丹, 李宜, 林永顺. 长途转运病人院前急救的护理体会. 急救医学, 2006, 30(8):766.
[6] 魏红云 , 方玉桂, 鲍光欣, 等. 长途转诊病人的院前急救护理. 南方护理学报, 2005, 12(1):48-49.
关键词:严重胸外伤;急救护理;效果观察
【中图分类号】R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8-0178-01
近年来,社会活动日趋多元化,显著增加了高能量创伤发生率,其中严重胸外伤占有一定比例,在胸外科创伤性疾病中较为常见。病情多复杂,危急,对患者的生命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在采取有效方案积极救治的同时加强整体急救护理,是改善预后的关键[1]。本次研究选择的对象共80例,均为我院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严重胸外伤患者,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划分,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整体的急救护理干预,回顾相关资料,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选择的对象共80例,男59例,女21例,年龄18-62岁,平均(39.6±2.7)岁。致伤原因:锐器伤7例,高处坠地伤18例,交通意外伤49例,其它6例。其中合并四肢骨折12例,肺挫裂伤及多发肋骨骨折43例,颅脑合并损伤13例,胸外伤合并脾破裂12例。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划分,两组在一般情况上具有可比性,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对照组实施胸外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整体急救护理干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2.1急救干预:①呼吸道通畅护理:迅速将咽部、口腔等处分泌物、呕吐物及血块清除,保持呼吸道通畅。昏迷或休克者头偏向一侧,取平卧位,防止误吸呕吐物窒息;患者严重肺挫裂时需避免健侧卧位,有效防止伤侧血流向健侧,引起窒息发生,必要时行气管切开及插管。②低血容量性休克干预:创伤后患者有效血容量骤减,引发休克,故快速行静脉通路建立,行给药及补充血容量,并完善电解质、血常规等检查[2]。③胸腔闭式引流护理:患者合并血气胸时需行胸腔闭式引流术,防止引流管堵塞,加强引流液性状、量、色的观察,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
1.2.2呼吸道干预:①排痰干预:向神志清楚的患者讲解正确的排痰方法,如排痰时按压胸部,增高胸内压,利于排痰的同时缓解疼痛;咳嗽无力或昏迷者常规吸痰,必要时气管切开。②叩背翻身干预:每小时行1-2次翻身叩背,注意力度,防止肋骨骨折,协助按压腹部或伤口,增加患者咳嗽勇气。③呼吸机管理:呼吸机管道需每天更换,依据患者情况吸痰,严格无菌操作,预防肺不张,加强生命体征观察,以免引发肺部感染及低血容量等并发症。
1.2.3疼痛干预:①注意力转移:采取听音乐、交谈的方式转移患者注意力,并讲解拍背、翻身的意义,以缓解疼痛。②止痛药物应用:可采用硬膜外导管给药、肋间神经阻滞剂应用、服用镇痛剂等,护理人员需对药物的使用方法和作用时间充分了解,以免用药不当引起不适。③翻身注意事项:避免胸管过度牵拉,以免对肋间神经造成刺激引发疼痛,翻身时避免身体扭曲,将不适感降至最低程度。
1.2.4营养干预:加强营养支持对创伤恢复有促进作用,患者禁食期间,可给予微量元素、氨基酸、脂肪乳等静脉输入,恢复胃肠道功能后要鼻饲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流质饮食,预防便秘,保持大便通畅,以免膈肌抬高影响肺通气功能。
1.2.5心理干预:创伤多急骤发生,患者身心均承受着较大的痛苦,加之过分担心预后,焦虑、悲观心理严重,故需给予患者更多关怀和体贴,主动沟通,就手术的必要性、优势、注意事项,远期预后向患者及家属介绍,让其了解良好的心理情绪对疾病康复的重要性。并以娴熟的操作技能和扎实的专业基础赢得患者信任。
1.3统计学分析: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3.0版,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X2检验,P
2结果
观察组40例中,切口感染1例,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7.5%,无死亡病例发生。对照组40例中,切口感染2例,便秘1例,患者护理满意度为80%,因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死亡1例。观察组临床情况优于对照组(P
3讨论
重型胸外伤患者多由四肢及脏器损伤合并,病情进展迅速,有较高并发症发生率,且病死率呈较高水平。加强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是改善预后的关键[3]。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加强急救干预、呼吸道护理、疼痛干预、营养干预、心理干预,结果显示,并发症及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严重胸外伤患者加强急救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患者满意度,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使患者生存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参考文献
[1]郑守华.人性化护理在护士长管理中的应用[J].护士研究,2007,21(11C):3075-3076
[2],许岩丽.医院规模扩大后的医患关系思考[J].医学与哲学,2005,26(4):39-40
关键词:院前急救:循证护理
循证护理是20世纪90年代受循证医学影响而产生的护理方法,是提高护理实践科学性和有效性的方法,又称实证护理,其意义为慎重、准确、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获得的最好研究依据,并根据护理人员的个人技能和临床经验考虑患者的价值、愿望和实际情况,三者结合制订出完整的护理方案。我科于2015年4月起试将循证护理方法应用于院前急救患者急救护理中,以解决患者的实际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6年1月~3月院前急救患者100例作为循证护理组(实验组);随机选择2015年1月-3月院前急救患者100例作为常规护理组(对照组)。对照组男50例,女50例,年龄20-75岁,平均年龄47.5岁。观察组男50例,女50例,年龄7-81岁,平均年龄44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两组均给予常规急救护理,在此基础上实验组加用循证护理干预方案。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应用计算机网络检索有关文章,寻找循证问题和循证支持,并应用于院前急救护理中。
2.循证护理实践
2.1提出循证问题 急救信息不准确。
2.1.1查阅文献,找出相关的问题:接听电话记录病情不确切,未对病情、地址电话等叙述清楚;呼救者情绪紧张而说不清楚,表达不清就挂断电话;非医务人员接听电话;使用当地的方言;导致医护人员对患者病情判断不准确,记录地址不准确,导致院前急救到达现场的时间延长,影响对急诊患者的有效时救治,延误病情。
2.1.2实施干预:加强对院前急救人员严格培训,建立健全的急救呼叫出诊登记本,接听出诊电话由具有3年以上护士负责,按要求详细询问,准确记录,安装来电显示及录音电话。按要求将患者姓名、年龄、呼救时间、呼救电话、呼救地点、基本病情症状、调度人员填在出诊单上。询问地址时一定要问清楚对方方位,询问附近有何醒目标志物,向司机交代清楚。医生接出诊单后,及时与呼救者进一步联系。
2.2提出循证问题 医护人员专业技术不熟练。
2.2.1查阅文献,找出相关的问题:护士急救技术不熟练,紧急情况下未能快速有效建立静脉通道,对抢救仪器不能熟练操作,非专科医生出诊,对患者处理不当。
2.2.2实施干预:加强医务人员业务培训,丰富的多学科知识,提高现场应急能力。定期进行业务培训制定学习计划,定期进行现场急救模拟训练,将常用的急救操作流程规范化,各种常见疾病的紧急处理措施的掌握,熟练各项抢救器械及监护仪器设备的性能、使用方法和操作技术等。掌握急救药物的剂型、剂量、作用、不良反应和观察要点等。
2.3提出循证问题 法制观念模糊,医务人员责任心低。
2.3.1查阅文献,找出相关的问题:部分医护人员出诊慢,院前救护设施缺陷:急救器材维修不良,处于非应急状态,出诊携带急救用品不全,急救后物品、器材不能及时补充、复位;到现场才发现抢救物资不足,或急救仪器处于非应急状态。转运中观察患者不仔细,延误抢救时机。
2.3.2实施干预:医护人员通过学习培养和提高自身法律意识,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维护患者的合法权利,尊重患者的知情权,转运前医师对转运途中可能出现的危险性、转归等向家属交代清楚并签字为证,使其有心理准备,以防医疗纠纷发生。制订院前抢救护理记录单,医生护士认真记录。转运途中医务人员必须陪伴在患者身边,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随时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发现问题及时做好处理,并在护理记录单上做好记录。遇有法律纠纷应主动报警,录音录像,并及时向医院汇报。
2.4提出循证问题医院保障不到位。
2.4.1查阅文献,找出相关的问题:因急救电话故障延误出诊时间;救护车出故障,导致出诊不及时,按规定接到出诊电话后立即通知司机、医师、护士在3 min内出诊,由于个别医护人员及司机急救意识不强,往往因一人原因就会导致出车时间延误。
2.4.2实施干预:加强救护车的管理,指定司机组长负责救护车维修保养工作,其他司机各自分管一辆救护车,做到勤检查,勤发现。实行岗位责任制,使急救工作系统化、规范化。经常组织模拟演练和现场救护,不断提高救护技能。加强急诊护理人员职业道德、强化人员急救意识,制定严格的出诊制度,定时组织全科人员学习。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以保证急救物品充足、性能良好,确保出诊急救物品处于应急备用状态。使用后及时补充;急救设备必须随时处于完好状态。每班出诊护士负责检查救护车上的各种仪器、设备、药品是否处于最佳状态。班班交接并记录,发现问题及时报告相关负责人,及时处理。
现将我院2005年12月~2007年12月院前急救的54例支气管哮喘患者急救与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54例患者均为我科室2005年12月~2007年12月间院前急救患者,其中男34例,女20例;年龄15~73岁,年龄45.5岁,符合重症哮喘诊断。其中初发患者10例,复发患者44例。上呼吸道感染是诱发哮喘的主要原因,其他如气候变化、受凉、精神刺激、吸入刺激性气体、花粉、尘土、螨虫、药物、动物脱落的细胞、某些食物等都可引起[1]。
1.2 临床表现:均为发作性伴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或咳嗽,端坐呼吸,发绀、烦躁、焦虑、表情痛苦等表现。严重时可出现哮喘持续状态、极度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发绀明显、大汗淋漓、心慌、焦虑不安或意识障碍,甚至出现呼吸衰竭。
1.3 辅助检查:呼吸功能检查:入院后54例患者中除6例患者出现器官功能衰竭未能进行,其余48例患者肺功能所有流速指标均下降。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安全送达医院,安全转运成活率达100%,无一例因治疗不当而死亡。
3 讨论
3.1 出诊评估:首先做好出诊前的评估,接到联系电话或家属电话时,注意听清患者的发病情况、地址、联系方法,直接询问患者的基本情况,做出预测评估及相应的准备:备有常规急救药外,还有短效的β2受体激动喷雾剂、糖皮质激素、氨茶碱等,调好救护车上的呼吸机各种参数,准备面罩式或导管式吸氧。到达现场时,迅速评估患者的病情及周围环境,判断是否有诱因发作,与心源性哮喘鉴别,简单询问是否有哮喘史、过敏史、高血压、冠心病史、风湿性心脏病史,分清是心源性哮喘还是支气管哮喘。简单了解主要病史,观察痰液是否粉红色泡沫痰,若有粉红泡沫痰并确诊为急性左心衰竭时,用35%酒精湿化吸氧或高频吸氧,按医嘱使用吗啡注射,否则要慎用肾上腺素与吗啡等,以免造成危险[2]。
3.2 院前急救:让患者半卧位,及时持续低流量吸氧,同时口头下病危医嘱,让患者保持安静,消除恐惧心理和焦虑情绪,慎用镇静剂。迅速测量生命体征指标,快速诊断,给予正确的对症抢救措施,如吸痰剂的应用,建立静脉通道,50%葡萄糖20 ml+氨茶碱0.25 g静脉推注,病情严重者可加10 mg的地塞米松静脉推注;有条件者可给予气管扩张气雾剂,立即让患者吸入2~3次,有并发症者,给予对症处理,一旦心跳、呼吸停止,应尽早行人工心肺复苏,为进一步治疗争取时间。待病情稳定后,尽快就近转入医院继续进行治疗。
3.3 转送护理:很多重症哮喘患者呼吸困难,往往不能平卧,应给予患者取端坐位,双下肢下垂或半坐卧位,搬运前应先将担架调成坐椅状,然后轻轻将患者放置在担架上,固定好氧气管、输液管,并保持管道通畅。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呼吸频率、脉搏、哮鸣音与征象等。若有病情变化,立即通知医生及时处理。本组2例50岁男性患者,在转运途中,病情加重,呼吸极度困难,继而出现呼吸骤停,护士发现后立即报告医生,并协助医生进行气管插管,用简易呼吸机加压辅助呼吸[3]。到医院后,立即急查血气分析和电解质,及时给予纠正缺氧与电解质紊乱,纠正低氧血症,从而缓解了呼吸困难,病情稳定后护送专科病房,治疗2周后好转出院。
3.4 心理护理:良好的心理护理是保证治疗和护理效果的关键,哮喘发作时患者大多情绪紧张、有濒死感,导致喘憋持续,诱发和加重病情。因此,需及时通过对患者的关怀和解释稳定患者的情绪,阻断因精神因素而造成的不良反应。在抢救的同时,多安慰患者,嘱其不要太紧张。通过急救用药,病情会很快好转,必要时适当按摩患者背部,使其身心放松,情绪稳定。病情稳定后,可适当进行健康宣教。例如,改变不良的生活和饮食习惯,戒烟酒,避免接触诱发哮喘的各种因素,适当锻炼身体,增强抵抗力。
3.5 强化培训:哮喘患者的病种多而复杂,病情急,危重者多,因此要求护士要有广博的医学知识,突破临床各专科的知识局限,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通过简单的收集病史就能在短时间内判断疾病性质,做好分诊并提出护理配合措施。对危重患者做到“先抢救后挂号”,通知医生做紧急处理,开绿色通道。对于重症哮喘患者,护士能及时判断,并立即给予处理,为抢救赢得时间。同时除有娴熟的急救技能外,医院仍应注重护士素质、内涵、礼仪与形象的培训,才能实施以患者为中心的优质高效服务。良好的院前急救护理效果同时也为医院在社会上树立起一个积极的形象。
3.6 其他:保持呼吸道通畅:由于患者严重呼吸困难,痰液黏稠,不易咯出,除使用祛痰药物外,应定时更换、拍背、雾化吸入等方式来协助患者排痰,如果患者无力咳嗽,口腔内有较多分泌物者,应用电动吸痰器及时吸出,吸痰时应选择适宜的吸管,动作轻柔,负压适当,避免损伤气管黏膜,昏迷患者应将头偏向一侧,防止舌后坠,保持呼吸道畅通[4]。皮肤护理:病重患者因长期卧床,易导致褥疮发生,因此,对长期卧床患者应保持床铺清洁干燥、柔软,并勤给患者翻身,勤换内衣,勤按摩、勤擦洗身子。
参考文献:
[1] 黄文娟,陈肇婉,陈楚惠.重症哮喘患者的院前急救护理[J].南方护理学报,2005,12(1):44.
[2] 姚张栓.自理学说指导支气管哮喘病人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当代护士,2003,(6):38.
[3] 吴永红,刘春涛.以胸痛为主诉的支气管哮喘26例临床分析[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07,6(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