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医治疗范文

中医治疗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医治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医治疗

第1篇:中医治疗范文

【中图分类号】R71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4-8824(2010)-03-0046-02

受精卵种植发育在子宫体腔以外的地方,称为异位妊娠(ectopic pregnancy),习称宫外孕。根据受精卵种植部位的不同,异位妊娠分为:输卵管妊娠、宫颈妊娠、卵巢妊娠、腹腔妊娠。异位妊娠的发生率:95%~98%的异位妊娠发生在输卵管,多数发生在输卵管的远端三分之二,最常见的是壶腹部占78%,峡部占12%,伞部占5%,角部或间质部占2%,其余为腹腔、宫颈及卵巢。

异位妊娠是妇产科常见急腹症之一,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医疗风险、挽救生命减少损失有重要意义。特别在基层医院尤为重要,现将82例异位妊娠的治疗结果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观察对象所有病例均来自我院接诊治疗的82例异位妊娠,不包括来院时完全破裂、休克的患者,年龄21~46岁;未产47例,已产35例;临床表现,停经时间32~51 d,其中23例有早孕反应,45例无明显早孕反应,43例有下腹隐痛,以盆腔炎就诊37例,54例阴道不规则流血,以月经不调就诊29例。

1.2 诊断方法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B超及血HCG检查)82例患者入院初步诊断异位妊娠,行后穹隆穿刺抽出不凝血67例,未抽出不凝血的15例不能确诊,严密观察,监测血HCG值及B超。

1.3 分组与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67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37例为中医治疗组,30例为手术对照组。

治疗组37例,年龄21~46岁,平均年龄32.4岁,根据患者情况辨证选方。

1.3.1 未破损期治法 活血化瘀,消杀胚。方药:宫外孕Ⅱ号方。赤芍、丹参各15g,桃仁9g,三棱、莪术各3~6g,可同时应用天花粉针剂以提高杀胚效果。

1.3.2 已破损期

①休克型治法;回阳救脱,活血化瘀。方药:参附汤、生脉散合宫外孕Ⅰ号方。人参50g,附子10g,麦冬20g,五味子20g,赤芍15g,桃仁9g,丹参15g。

②不稳定型治法:活血化瘀佐以益气。方药:赤芍15g,丹参15g,桃仁9g,党参50g,黄芪100g。

③包块型治法:破瘀消。方药:宫外孕Ⅱ号方:三棱20g,莪术20g,赤芍15g,桃仁15g,丹参20g。

2 其他疗法

2.1 中药灌肠法 紫草30g,蜈蚣2g,淮牛膝10g,丹参15g,赤芍12g,桃仁10g,当归10g,花粉30g,三棱10g,南星30g水煎,浓缩成150 mL,药温宜30~40℃,每次药量100~150 mL,每日灌肠一次。本方具有活血化瘀,消炎杀胚,散结止痛的作用,适用于治疗宫外孕。

2.2 敷贴法 樟脑6g,血竭9g,松香9g,银朱9g,麝香0.06g。前四味药共研细木,用时加热成糊状,乘热加麝香贴于腹部结处。具有破瘀消之效,适用瘀血内结型宫外孕。也可用于陈旧性宫外孕。若包块兼炎症感染时禁用此药。

2.3 混合疗法 虎杖、熟石膏、冰片,研未做成药饼,外敷患侧下腹部;同时电针足三里、三阴交(双侧),留针20分钟,1 日2次。配服汤药,休克型与不稳定型服用宫外孕Ⅰ号方;包决型服用宫外孕Ⅱ号方。

对照组30例,年龄22~45岁,平均年龄32.5岁,实施手术治疗。

3 疗效评定与结果

3.1 疗效评定痊愈:临床症状全部消失。显效:临床症状明显缓解。有效:临床症状有所减轻。无效:主要症状及体征,B超检查无变化。

3.2 结果 治疗组37例,痊愈30例,显效5例,有效2例,无效0例;对照组30例,手术顺利,术后常规抗炎治疗,住院4~7 d,出院时血HCG值30例

4 讨论

根据中医学八纲辨证理论,异位妊娠属于瘀阻少腹,属不通则痛的实证,故中医以活血化瘀、消散结为治则,改善血液循环,促进血肿与妊娠产物的吸收及输卵管再通。中医疗法不仅能消除盆腔包块,还能有效防止再次异位妊娠的发生,最大限度地保全患者的生育机能,是一种经济实惠、易于推广、易为广大患者接受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及良好的研究前景。但中医治疗体系相对滞后,正确规范的治疗方案一直未能很好解决。笔者认为,应进一步加强中医药治疗该病的实验研究,从而更深入地揭示中医药治疗该病的本质,进一步缩短疗程,提高疗效。

参考文献

[1] 罗丽兰.不孕与不育[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340-349.

[2] 《现代诊断治疗学》翻译组译.现代诊断治疗学[M].广州:科学普及出版社,1977:331.

[3] 乐 杰.妇产科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06.

[4] 刘付强,胡先平,廖文杰.早期异位妊娠484例的诊治体会[J].海南医学,2004,(10):60.

第2篇:中医治疗范文

关键字:皮肤病中医治疗

一、皮肤病的生理病理学说

有关皮肤疾病的论述,早在《内经》中有不少记载。《素问·痹论》中指出了人体卫气“其性漂疾,不能入于脉也,故循于皮肤之中,分肉之间”。说明卫气作用在皮肤腠理,其功能正如(灵枢·本脏篇》所述。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卫气和,则……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强调了卫气功能正常,皮肤腠理才能健康缜密,有似于非特异性免疫中的皮肤粘膜屏障作用。卫气靠肺气的正常宣发才能散布到皮肤,发挥卫气作用,故谓肺合皮毛。《素问·皮部论》亦提出了十二皮部是十二经功能活动在体表皮肤的反映区。

在《诸病源侯论》中,对各种皮肤病的病因、病理过程及症状也作了论述,指出与风、湿、热等因素有关。如:风瘙身体隐轸误(注:瘙痒症、寻麻疹之类),邪气客于皮肤,复蓬风寒相折,则起风瘙隐轸。头面身体诸疮误,夫风热外虚,为风湿所乘则生疮。对各类经久不愈的慢性顽固性皮肤病常认为存在气血虚或肤腠虚的因素。对变态反应性皮肤病也注意到存在过敏素质,指出人有禀性畏漆,但见漆便中其毒……亦有性自耐者,终日烧煮,竟不为害也。对物理因素引起的皮肤病也有冻烂肿疮误、汤火疮误等记载。如:“对传染性皮肤病,如疥疮已了解到好发部位及其接触性传染的病因指出并皆有虫,人往往以针头挑得”。

对皮肤病的诊治,中医认为把局部改变同整体经络、脏腑、气血、津液的改变联系起来,既重内治,又重外治。《外科精要》一书中指出原夫疮疡之生,皆阴阳不和,气血凝滞。认为外症虽生于肌表,而其根源则与脏腑气血改变有关,诊治应结合全身辨证,用药根据经络虚实,不可拘泥于热毒之说而过用寒凉克伐之剂。《太平圣惠方》对于痈疽,不仅注意它的局部症状,而且结合全身辨证,提出“五善七恶”的观察方法。《外科全生集》把外症分为阴阳两类,主张用“阳和瞬理、温补气血”的原则治疗阳症,彼有独道之处。目前用阳和汤治疗结核性脓疡、硬皮病等有一定疗效。《外科正宗》主张内治与外治并重。外治除外用药外,善用腐蚀药或刀针放脓去腐;内治总结各医家及自身经验,应用“消、托、补”三法的辨证施治,使治疗原则与方法日趋完善。《理论骄文》中把辨证论治原则应用于外治法,使外治理论得到发展,他注意到外治比内治副作用小,费用低廉,有“殊途同归之妙”。他主要用膏药外治,也用类似水疗、热疗、泥疗、蜡疗及局部发鲍等疗法。强调外用药物要分辨阴阳,辨证选药,提出了外用药与内服药存在不同的特点。

另外,由于各医家有不同的学术见解,在皮肤病治疗中也各有偏见。如《医林改错》中,用活血化癖方剂治疗头发脱落、糟鼻、白瘫风、紫瘫风、紫印脸等。而刘河间创制的防风通圣散,兼治风热疮疥隐疹等,用药过于寒凉,彼有创见。

二、治疗思路

1.病作当以祛邪为主,药须分部求因论治

病毒性皮肤病的发病特点在于时愈时发,无所休止。其作虽与疲劳、身体抵抗力下降有关,抑或有感冒、发热等诱因可询。但治当以祛邪为主,可从其发病部位辨属为何邪为主罹患以指导临床治疗。“在上部者,俱属风温风热,风性上行故也;在下部者,俱属湿火湿热,水性下趋故也;在中部者,多属气郁火郁,以气火之俱发于中也,其间即有互变,十证中不过一二”。因此,在病毒性皮肤病的辨治过程中,根据发病部位不同便可确立一个总的治疗原则。这种辨证思路不仅便捷,而且征之临床颇多效应。例如:对于发于上部的热疮(单纯疱疹)治当清热疏风为主,药用银花、连翘、薄荷、牛蒡子等;发于中部的蛇串疮(带状疱疹)则当清肝疏解郁火,药用龙胆草、山栀、夏枯草、黄芩等;而对于发于下部的瘙疣(尖锐湿疣)治宜清热利湿为先,药用土茯苓、生薏苡仁、车前子、苦参等。

2.或疹或疣或痘迥异,治风治瘀治湿有别

病毒性皮肤病若从病变形态上加以区分,则分别以疹、疣、痘的表现最为突出。中医传统意义上的疹与西医的斑疹、丘疹相似;痘则与疱疹、脓疱相类;而疣则无甚差别。从病毒性皮肤病局部辨证的角度来看,疹之发,其位浅、其来速、变化快,与风邪特点相近;痘类病变则以疱中积液为著,其液始清、继则浊或脓,与水湿同类;而疣类病变则以形甚为长,或坚、或韧,不外浊痰、瘀滞为患。及其治则,疹类病变为主者当以祛风为要但风为百病之长,易与热、寒、湿之邪相兼;药用荆芥、防风、蝉衣、浮萍等,若兼热、湿、寒等为患则另当别治,病久未已则还需从血论治,即血行风自灭之谓;痘类病变为主者则以祛除水湿为务,或淡渗,或清利,或芳化,药用茯苓、虎杖、藿香、防己等。兼夹者可与解毒、托疮并施,错综者更需与健脾、温肾等同行;疣类病变为主者,病初宜化痰泄浊、软坚散结,久则须并入化瘀之品,药用半夏、白芥子、海藻、地鳖虫等。

3.病息当需扶正托毒,治病求

病毒性皮肤病的证治难点在于多数疾病很难彻底根治,每易于感冒、发热以及体质状况不佳时发作。从其发病机理析缘,在病毒不能完全清除的前提下,通过提高机体的抵抗能力而达到疾病少发、不发是我们可以追求的目标。虽然扶正的治则在疾病发作时即可与祛邪法同施,但取其恒效且赖其久者则非疾病康复期莫属。扶正之治有补气、养血、滋阴、温阳之异,但普遍用之者以补气固表为上,药用生(炙)黄芪、炒白术、防风、炙甘草、煅龙骨、煅牡蛎等,旨在益气固表,缜密肌腠。分而析之,则疹类疾患益气之外,尚需养血润肤,常配炒白芍、当归、丹皮、仙鹤草等;痘类疾患需合健脾利湿之治,常配炒薏苡仁、陈皮、苍术、赤小豆等;疣类疾患宜佐活血养血之法,常配紫草、丹皮、红花、水牛角片等。扶正之初虑其病愈邪恋之实,故扶正之时仍须少佐数味以清其余邪;扶正而久,意在巩固则可择丸缓以图之。

4.悉心调理饮食起居,预防护理当需并提

病毒性皮肤病既然有久治难愈或易于复发的特点,从中医“治未病”的境界要求则当追求未病时杜绝复作、已病时尽早痊愈。因此,除了药物治疗之外,预防护理及饮食起居的调理就显得十分重要和必须。从预防护理的角度来看,未病时减少不良因素刺激,避免与引起复发的诱因接触是非常重要的;既病之后,加强病变局部及心理情志的护理不仅可以减轻疾病的病变程度,而且可以提高机体的抗病、愈病能力。从饮食起居角度分析,病变之初辛辣、炙、油腻、鱼羊牛肉等甘肥发物则当所忌以免加重局部病理损害;及其病中、愈后,则多无所忌,但仍以清淡而富含营养者为上。以冀脾胃康健,气血来充,诸疾不染。此亦明~陈实功“疮家全赖脾土”之谓。起居之处,当避风、远湿,适寒温日常生活尚应劳逸结合,动静有度,并防皮肤伤损之害。

参考文献:

[1]秦万章.中医药在治疗自身免疫病中的研究[J].临床皮肤科杂志,1988

[2]又璐.17味中药对培养的表皮细胞增生的影响[J]临床皮肤科杂志,1996

第3篇:中医治疗范文

关键字:中医治疗 小儿厌食

厌食是较严重的食欲不振,以较长时期原因不明的厌食、体重显著减轻为临床特征。可见于各个年龄阶段,小儿多见于1~6岁。小儿脾常不足,脏腑娇嫩,如饮食不节、喂养不当,久病多病、损伤脾胃,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情绪变化、思虑伤脾,均可致厌食。

厌食症相当于中医所谓不食、恶食、不思食、不能食而瘦的范畴,散见于历代医籍中。清.董西园《医级))认为,小儿厌食“揆其致病之由,缘父母娇养太过,纵恣成性”,“适遇此症,惟壮脾胃、推陈气”。可见本症以脾胃不和为主,日久可致脾虚失运,造成纳呆、消瘦之症。若有情志因素,则又需从肝脾不和论治,解郁理气、健脾和胃。

[证治方药]

(一)脾胃不和

1.临床表现:食欲明显减退,食则嗳气、恶心,甚而呕吐,脘痞腹胀,大便干而不畅,小便如常。成人患者可见精神忧郁,默默不乐,夜寐不安,讳疾忌医等症。舌质微红,苔薄白,脉弦、滑或濡、缓。

2.病因病机:脾胃不和,胃不和则不食,脾失运则腹胀。

3.治法:运脾和胃。

4.方剂:不换金正气散(《局方》)加减。

药物:藿香6~10g,法半夏6g,苍术6~10g,陈皮6g,茯苓10g,厚朴3~6g,砂仁3g(后下),草豆蔻3g,神曲6~10g。

方义:苍术运脾燥湿,厚朴理气除满,半夏、陈皮和胃,砂仁、草豆蔻醒脾化湿,神曲消食开胃,茯苓健脾利湿。

加减:腹胀纳呆,加鸡内金、谷麦芽、莱菔子消导开胃;呕恶者加姜竹茹、苏叶和胃止呕;大便干结者,加制大黄或麻子仁丸通便导下;口水黏热或口甜者,加佩兰醒脾芳化。

5.变通法:可用平胃散合二陈汤(均为《局方》)加减。

(二)脾胃虚弱

1.临床表现:厌食日益加剧,不思饮食甚而拒食,恶心呕吐,形体消瘦,面色萎黄,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容易出汗、感冒,四肢不温,大便秘结而数日一行。舌质淡,苔薄少津,脉虚缓或濡细。

2.病因病机:脾气虚而不能运化,胃气虚而不能纳谷,气血生化无源。

3.治法:健脾益气和胃。

4.方剂:异功散(《小儿药证直诀》)加减。

药物:党参(或太子参)10g,炒白术10g,茯苓10g,炙甘草3g,陈皮3~6g,砂仁3~5g,山楂10g。

方义: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陈皮理气和胃,砂仁醒脾,山楂消导增食。

加减:心悸气短者,加龙眼肉、枣仁养血宁心;头晕目眩者,加枸杞子、女贞子补肝;气短懒言者,加麦冬、五味子补气养阴;呕吐恶心者加姜半夏、竹茹降逆止呕;纳呆不食者,加鸡内金、神曲开胃。气血不足疲乏甚者,加黄芪、当归、白芍益气养血。气阴两虚口渴者,加乌梅、天花粉生津。

5.变通法:身体虚弱,骨瘦如柴,不思饮食,卧床不起,面色无华,毛发脱落,心悸气短,舌淡,脉细弱。气血两亏、心脾不足者,可用归脾汤(《济生方》)加减。若气虚下陷,脘腹虚痞,不思饮食,易汗出、感冒者,可用补中益气汤(《脾胃论》)加减。

(三)胃阴亏损

1.临床表现:不饥不食,食不知味,厌食呕恶,口干咽燥,皮肤干燥无光泽,毛发枯黄易脱落,面色萎黄、苍白,易烘热汗出,手足心热,心烦少寐,大便干结,数日一行,小便黄短。舌质红而少津,舌苔少或花剥,甚而光红无苔,脉细数或濡细无力。

2.病因病机:素体阴虚或热病后,或久而不食,阴液无源,胃气无津液以濡养,胃阴损伤所致。

3.治法:养胃增液,酸甘化阴。

4.方剂: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加减。

药物:沙参10~15g,麦冬10~15g,石斛10~15g,玉竹10g,白芍10g,乌梅6~10g,甘草6g,麻仁10g。

方义:沙参、麦冬、石斛、玉竹养阴增液,乌梅、白芍、甘草酸甘化阴,麻仁润肠通便。

加减:胃气虚弱者加太子参(或党参)益气,便秘者加玄参、蜂蜜(冲)润肠,或用润肠丸吞服。口渴欲饮者,加芦根、玉竹、天花粉生津止渴;面色无华、皮肤干燥,头晕目眩,有血虚见证者,加当归、生地养血。

5.变通法:若见形体消瘦、气短懒言,食不知味,烘热汗出,舌淡脉虚,以脾阴不足为主者,上方可合六神散(《三因方》)用。

参考文献

1. 姜华 健脾开胃汤治疗小儿厌食症100例 [期刊论文]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9(01)

第4篇:中医治疗范文

【关键词】:哮喘、病因、诊断、中医治疗

一、哮病的病因

综观近年来对哮病的报道,急性发作期多以风寒痰热邪为患而导致肺部的宣降失调从而发生痰鸣气喘;慢性反复发作者多属脏腑阴阳气血功能的失调。其病因复杂,与遗传、体质、饮食、环境、年龄、劳逸等因素有关,强调内外因相合为患。

杨玉萍对小鼠及豚鼠的哮证模型肺组织切片进行了病理分析,结果发现小鼠及豚鼠哮证模型肺组织存在病理生理改变,即对哮证“痰淤伏肺”理论提供了病理实验依据。

内皮素(ET)是一种由血管内皮细胞合成的、作用长久的、能引起血管强烈收缩的肽类物质。李君等对大鼠的血浆ET含量进行比较中发现肺气虚大鼠大大高于健康大鼠,并且随着病情的加重含量呈一定比例上升。

患者在哮病发作时往往伴随血清IgE的异常升高,IgE为Ι型变态反应的主要抗体,其与抗原结合时,使肥大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释放出大量生物活性物质,引起一系列哮病临床症状,而IgE的合成又受到Ts细胞的调节。倪伟总结吴银根教授的经验,认为痰的生成在于脾肾之虚,发病较慢,除病也慢,这就是哮喘屡治屡发,不能根除的原因,所以应用温阳补肾为主进行治疗。

二、哮病的诊断

1、症候诊断

王鹏等经过长期的临床工作总结出的一系列症候诊断的标准为:

(1)发作时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或口唇指甲紫绀,或额汗,心悸,烦躁不宁。

(2)呈反复发作性,常因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因素诱发。与季节,时辰有相关性。

(3)发作前多有鼻痒、喷嚏、胸闷、情绪紧张等先兆。

(4)有过敏史及家族史。

2、理化检查诊断

(1)两肺可闻及哮鸣音,或伴有湿罗音。

(2)血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可在3%以上,个别可达5%。

(3)痰液涂片可见嗜酸性粒细胞。

(4)肺功能检查发病时表现时间肺活量降低,最大通气量减少,残气量占肺活量百分比增加,通气和血流比率失调。二氧化碳分压在本病早期可降低,但重症则增高。

三、中药治疗

(一)、治疗机制

1、抗炎目前认为哮喘是一种由多种炎症细胞、介质和细胞因子参与的慢性炎症性气道疾病,因此控制炎症,控制哮喘发作是治疗哮喘的关键。徐东等观察到补肾防喘片与吸入必可酮合用在防治哮喘上要明显比单纯吸入必可酮效果明显,治疗组的血清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下降和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增加较对照组明显,推断两药对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功能均有影响,有加强皮质类固醇激素局部抗炎效应的作用,降低气道反应性。

2、改善气道痉挛β2激动剂可以缓解支气管哮喘患者气道痉挛,但如果长时间大剂量地使用β2激动剂以及糖皮质激素等诸多因素则可能导致β2受体兴奋性降低,从而发生耐药性。近来研究表明温阳补肾类中药可提高气道内β2受体水平,增强β2激动剂疗效。

3、调节HPA轴糖皮质激素作为支气管哮喘治疗的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常伴有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功能的作用,从而有治疗哮喘的功效。王宏长等观察到中药止咳胶囊(仙灵脾、补骨脂、蛇床子)通过阻止哮喘大鼠外周血白细胞和肺组织中糖皮质激素受体结合位点的下降,上调内源性皮质酮水平,改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功能,从而减轻气道炎症。

(二)、临床治疗

在临床上,西医在这方面不够完善,例如哮喘易经常反复发作,难以控制,吸入性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大],患者的依从性差,有些患者存在激素抵抗。中医治疗哮喘可以弥补西医治疗的不足,在此介绍一些在目前临床上应用比较广泛的中药制剂。

1、目前临床上治疗慢性气管炎急性发作期的中药制剂,多采用清热解毒为主,辅以止咳化痰之剂。痰喘1号冲剂已经在临床上得到了大量的使用,配方为麻黄宣肺泻热,止咳平喘,并应用炙麻黄取其宣肺平喘作用而减缓其发散之力;生石膏、黄芩、虎杖清热解毒,助麻黄宣肺而不留热,清肺而不恋邪;杏仁降气平喘,桔梗主升,并能载药上行,使之药到病所,从而使肺气升降有制,咳喘则可平息;方中丹参、川芎行气活血养血,五味子补肾纳气;生甘草清热生津,调和诸药于寒温宣降之间,共奏清肺化痰,平喘止咳之良效。

2、结合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理论,组成了“复方穿山龙汤”方药,方中穿山龙活血祛痰,麻黄宣肺平喘,共为本方君药。柴胡疏肝理气,防风祛风胜湿,五味子敛肺涩精、滋肾生津,当归补血活血、主咳逆上气,黄芪补气升阳,补骨脂生地补肾纳气,共为臣药。全方合用,清热祛痰、宣肺平喘、补肾疏肝、活血祛风,标本同治,攻邪而不伤正,补虚而不留邪、中药现代药理学也证实以上诸药具有抑制气道炎细胞黏附和趋化,拮抗炎性介质,降低祛风IgG含量,提高抑制性T淋巴细胞功能等针对哮喘主要病机的治疗功效。在运用汤药治疗的同时,加用川芎嗪穴位注射,该药经研究证实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释放,能保护抗原对豚鼠诱发哮喘;天突穴、定啮穴具有降气化痰、清肺定喘的功效。

四、中医治疗进展

近年来研究表明,中医治疗支气管哮喘方面疗效确切,从临床报道来看,中医药治疗支气管哮喘方面远期疗效较好,副作用少。但是,目前对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机制研究相对滞后,也存在一些问题:①多为经验报道,缺乏大量病例的系统观察和对比研究;②对EOS及趋化因子神经体液调节机制的研究较少,缺乏理论的创新。因此既然“哮喘”被认为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疾病,那么在中医治疗的研究中,我们可以试着借助“基因”理论而发挥其优势。

参考文献:

第5篇:中医治疗范文

抑郁症在祖国医学中归属在郁证的范畴,治疗上从多角度分析抑郁症的特点,发挥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特色,临床上选方用药灵活多样,疗效良好。

中医对抑郁症的认识

中医认为,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胁肋胀痛、易怒易哭,或咽有异物梗塞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如果有轻度的抑郁症状,却不是消极悲观厌世的人,可以借助自我宣泄、运动等方法自身调节。如果仍难解除这些抑郁症状,可以借助传统中医治疗抑郁症的方法,全方位调理人体神经系统,达到根治目标。

中医治疗抑郁症的治疗原则和选方用药

历代医家对抑郁症的施治,强调人的整体观,施与疏肝理气、清肝泻火、化痰开郁、补益心脾、理气导滞等多种方法,运用越鞠丸、逍遥散、半夏泻心汤、柴胡疏肝散、金铃子散、黄连温胆汤等疏理气机的药物和方剂。

医圣张仲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记载的多种疾病的证候与抑郁症表现有许多相似之处,如百合病、奔豚气等病症,以及小柴胡汤证、半夏厚朴汤证、栀子豉汤证等。

朱丹溪首创“六郁”之说,根据六郁相互转化的关系和先由气郁而后湿、痰、火、血、食随之而郁的机理,提出用越鞠丸以解诸郁。

张景岳进一步发展了《内径》“五郁”与朱丹溪“六郁”的关系,推出情志三郁:怒郁、思郁、忧郁。怒郁初起用越鞠丸、六郁汤等治疗,若痰郁互结用温胆汤,日久克损脾胃用异功散、归脾汤等治疗。思郁初起宜用二陈汤、启脾丸等,日久伤气血可用逍遥丸治疗。而忧郁者,宜用二陈汤、平胃散治疗,日久伤脾用温胃饮,气血亏虚用归脾汤、大补元煎治疗。

赵献可认为予“逍遥散”一方治其木郁,则诸郁皆舒,逍遥散后,当以继用六味地黄汤以滋水生木。《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以五郁立论并提出了“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泻之,水郁折之”的治疗原则。

以上这些治疗郁证的治疗原则和选方用药,对临床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中医对抑郁症的辨证治疗

脾肾阳虚型:表现为嗜卧少动,惊恐多疑,甚则轻生厌世,消瘦乏力,腹胀便溏,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脉沉细。治宜温补脾肾,养肝解郁。

阳盛血热型:表现为情绪高涨,每有自得之态,思维活跃,夸大其词,不能专注于某一事情,易冲动,眠少口干,舌质偏红,苔微黄,脉弦。治宜育阴潜阳,凉血安神。

心肝火旺型:表现为情感躁狂,通宵不眠,行为粗鲁,打人毁物,可伴有体重锐减,舌红,苔黄燥,脉玄数。治宜清心泻肝,凉血安神。

心脾两虚型:表现为情感抑郁,心悸失眠,自觉思维迟钝,有自责自罪及疑病倾向,倦怠,舌淡苔白,或边有齿痕,脉细弦。治宜健脾养心,理气解郁。中医治疗抑郁症的前景与展望

第6篇:中医治疗范文

        1  控制饮食

        中医认为糖尿病的发生和饮食有关,饮食控制直接影响治疗的效果。历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出不少防治糖尿病的药膳验方。如用猪胰子一只,低温干燥,研成粉状,每次服九克,每日两次。及三豆饮,用绿豆一百克、黑豆五十克、赤小豆五十克,煎汤服用。或苦瓜炒肉,鲜苦瓜一百克、瘦猪肉五十克,武火炒后食用等。

        2  配合适当运动

        《诸病源候论》提出,消渴病人应“先行一百二十步,多者千步,然后食”。《外台秘要》亦强调:“食毕即行走,稍畅而坐”,主张每餐食毕,出庭散步[2]。说明适当运动是防治糖尿病的有效措施之一,这一点和现代医学的认识完全一致。对于糖尿病患者的运动方式及强度,应在医生指导下循序渐进进行。“以不疲劳为度”,“不能强所不能”。运动的方式多种多样:如散步、快速行走、健身操、太极拳、滑冰、游泳、老年迪斯科等。运动强度过大或时间太长会引起劳累,会使病情加重。尤其是严重缺乏胰岛素的患者及合并冠心病、肾病者,应该限制活动量。但运动强度太小又起不到治疗作用。特别值得推荐打太极拳,它具有轻松、自然、舒展和柔和的特点,是糖尿病患者最为适宜的运动形式。

3  调摄情志

        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与情绪有一定关系。因此要教育糖尿病患者正确对待生活和疾病,“节喜怒”、“减思虑”。保持情志调畅,气血流通,有利病情的控制和康复[3]。

        4  中药治疗

        传统中医在治疗糖尿病是根据临床症状进行“三消论治”。随著现代医学诊断技术的发展,现时治疗糖尿病已将现代医学检查项目包含在内,做到中医辨证和西医辨病相结合。在临床治疗上,对初诊患者首先会告知他们糖尿病的自我保健方法,并要求他们饮食控制一至两个月,及配合运动疗法。若血糖下降明显即可维持下去,如控制不满意则给予中药治疗。临床一般将患者分为阴虚型、气阴两虚型和阴阳两虚型三型分型论治:①阴虚燥热型(多见于糖尿病的早期)。

临床表现:烦渴多饮、随饮随喝;咽乾舌燥、多食善饥;溲赤便秘;舌红少津苔黄、脉滑数或弦数。主要采用养阴清热方法。一般选用一贯煎加味治疗(主要中药有生地、沙参、枸杞子、麦冬、川楝子等)。②气阴两虚型(多见于糖尿病的中期)。临床表现:乏力气短;自汗、动则加重;口乾舌燥;多饮多尿;五心烦热;大便秘结;腰膝酸软;舌淡或红暗、舌边有齿痕、苔薄白少津或少苔、脉细弱。主要采用益气养阴方法。一般选用生脉散加味治疗(主要中药有太子参、麦冬、五味子、生地、苍术等)。③阴阳两虚型(多见于糖尿病病程较长者)。临床表现:乏力自汗;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耳轮焦乾;多饮多尿、混浊如膏;或浮肿少尿、或五更泻、阳萎;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主要采用温阳育阴方法。一般选用金匮肾气丸治疗(主要中药有肉桂、附子、生地、茯苓、山萸肉等)。临床治疗时一般可先用中医药治疗两个月左右,如血糖控制满意者可继续用药,不满意者则应根据实际情况配合口服降糖药。

        5  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多发、伴随终身,但可控制的疾病。采用的是控制饮食、调摄情志、适当运动、药物调理等综合治疗方法。但由于人们对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状况不了解,及受到有些不实广告误导,使部分患者对中医治疗糖尿病期望太高,以致放弃正规治疗,去寻求“仙方神药”,结果影响了病情控制,甚至危及生命。中医药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中具有许多明显的优点,如良好的疗效,方便易行,无毒副作用,价格适中,符合广大人群的需求,甚至许多情况下在西医一筹莫展时中医药都可发挥良好作用,更主要的是广大人群对长期服用的降糖药,及胰岛素治疗存在惧怕心理,而愿接受中医药治疗。尽管如此,我们还应当认识到各种治疗都有其局限性,都有其一定的适应范围,不论病情轻重,不求其适应症范围,单纯,甚至盲目地追求一种治疗都不会收到良好效果,有时还会耽误治疗,带来不良后果。 

参 考 文 献

[1]钱荣立,关于糖尿病的新诊断标准与分型[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0,8(1):5

第7篇:中医治疗范文

1.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浦东新区201203;2.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浦东新区201203

【摘要】总结近5年来中医治疗弱精症的临床研究文献,按经典方加减及自拟方疗法、中成药疗法、针灸疗法和综合疗法等4个方面进行归纳和评述,以此了解中医治疗弱精症的应用情况,并提出下一步科研应该注意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关键词 弱精症;中医;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256.5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03-0034-02

据资料统计,全世界不育夫妇约占己婚夫妇的15%,其中,男性不育症占所有不孕症的35%~50%[1],并呈逐年上升趋势。弱精症又称为活力低下,本病的病因病机非常复杂,现代医学认为遗传[2]、内分泌[3]、线粒体呼吸作用紊乱[4]、微量元素[5]、精索静脉曲张[6]、感染[7]、放射线[8]、化学品接触[9]等均对的生成和成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从而导致男性不育。其中,男性不育患者的异常主要表现为弱精症[10]。在性功能正常的不育男性中,约45%的病例是由于活动能力缺陷所致,当结构异常和/或精浆异常时,的运动、获能和顶体反应受到影响,均会导致的活动力减弱[11]。本文试从临床研究方面总结近5年中医治疗弱精症的进展,以期为临床治疗及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1中医病因病机分析

纵观传统著作,未见弱精症病症名,当属于中医“精少”、“精清”、“精冷”的范畴。《素问·上古天真论》云:“……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合,故能有子;……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而无子耳。”说明肾之精气的盛衰是决定人的生殖能力和人体生、长、壮、老、已,有子或无子的关键。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有云:“肾主骨髓,而藏于精,虚劳肾气虚弱,故少也。”陈士铎《石室秘录·子嗣》:“男子不生子,有六病……一精冷也,一气衰也,一痰多也,一相火盛也,一精少也,一气郁也”。明朝医家万全在《广嗣纪要》一文中描述不育病因:“男子亦有五种病:一曰生,原身细小,曾不举发;二曰犍,外肾只有一子,或全无者;三曰变,未至十六其精自行,或中年多有白浊;四曰半,二窍均有,俗谓二仪子也。五曰妒,妒者忌也,阴毒不良;男有此五病,不能配合太阴,乏其后嗣也。”

总结下来,不育病因不外五种:阳虚精血不足;肾虚肝郁气滞;肾虚痰湿阻滞;肾虚瘀阻精道;肾虚气血不足[12]。

2中医疗法

2.1经典方加减及自拟方疗法汤药治法多以补肾益精为主,兼以活血化瘀。祁玉萍等[13]运用五子衍宗丸复方或加减治疗男子不育症,成功提高患者活力及活率。陈其华[14]对36例肾阳不足所致不育予以右归丸加减汤剂口服,经治疗后患者活动度较治疗前明显改善。王万春等[15]将60例男性少弱不育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口服强精汤,对照组口服硫酸锌片和维生素E胶囊治疗。治疗组治疗后的密度和活力提高比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均更显著。张国锋等[16]采用补肾生精汤为基础方加减治疗男性不育症患者,经治疗后,患者活力明显提高。喻国华等[17]采用补肾生精汤为基础方加减治疗男性不育症患者,经治疗后,患者活力明显提高。罗少波等[18]对178例弱精症患者予以“活精方”治疗,经治疗后,a级密度、a+b级密度、总密度、a级百分率、a+b级百分率较治疗前均有明显升高。郁超等[19]将72例弱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左卡尼汀口服液,治疗组予十子三花汤加减。治疗3个月后,两组a级及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故认为十子三花汤治疗男性弱症疗效良好,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质量。

2.2中成药疗法对比传统汤药,中成药以其便利优势,更适用于临床广泛使用,且患者依从性较好。林海敏等[20]运用复方玄驹胶囊治疗少弱精症患者,经治疗后患者密度、a级比例、(a+b)级比例及活率均较用药前提高。巩鸿文等[21]运用生精胶囊治疗不育患者,经治疗后,活动度显著提升,与西药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李晖等[22]将少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二紫胶囊和五子衍宗丸口服,于服药前、服药3个月后检测活力、活率变化。结果:二紫胶囊治疗组活力、活率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并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张水文等[23]予120例患者口服泽仁口服液3个月,经治疗后,患者a级活力、(a+b)活力和活率(a+b+c)均有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受孕38例,占31.7%。郭军等[24]将1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用龟龄集胶囊(0.6gqd)口服治疗,对照组服用五子衍宗丸(6gbid),疗程均为3个月,并于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进行参数及疗效观察。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2.3针灸疗法针灸治疗选穴以足太阳膀胱经为主,辅以任督及肝经脾胃经,多取温补肾阳、滋补肝肾、活血通络效用穴位。田葱等[25]将50例特发性少弱精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25例,分别采用弱刺激(A)组和强刺激(B组)两种针刺手法并结合艾灸治疗,两组均选取关元、中极、肾俞、命门、足三里、三阴交6个穴位。另选正常人(C组)25例做为对照。治疗后患者密度、a级及a+b级均比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总活率改善不大(P>0.05);与正常人组相比,密度、a级、a+b级与总活率(a+b+c级)均较低(P<0.05);A、B两组治疗后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可见针灸能改善特发性少弱精患者的密度以及优势的活力。

2.4综合疗法综合疗法结合两种及以上传统疗法,具有双重优势,与单种疗法相比,治疗效果更佳。赵耀东等[26]将80例少弱精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温通针法结合活精汤治疗,对照组采用氯米芬治疗,治疗3疗程后观察疗效并比较2组活力。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5%,对照组为80.0%,2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2组患者a级和(a+b)级活力比治疗前均有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袁兵等[27]将177例男性少弱症患者均分为A、B、C三组,分别给予A组枸橼酸他莫昔芬片(10mgbid)和生精胶囊(1.6gbid);B组他莫昔芬(10mgbid);C组生精胶囊(1.6gbid),3个月为1疗程。经治疗后,A组、C组患者密度及前向运动百分比均明显提高,但C组密度的提高率低于A组密度的提高率;B组患者密度明显提高,但前向运动百分率无明显变化。杨险峰等[28]将门诊收治的150例少弱精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左旋卡尼汀口服液(1.0gbid)及仙鹿口服液(10mltid)联合治疗;B组左旋卡尼汀口服液(1.0gbid);C组仙鹿口服液(10mltid)。治疗后,A组、B组、C组50例患者治疗后密度及前向运动百分率均明显提高(P<0.01)。但C组前向运动百分率的提高率明显低于A组(P<0.01)。李广裕等[29]将200例患者按程度不同分为轻、中、重度3组,3组患者均随机均分左卡尼汀治疗(对照组)、复方玄驹胶囊治疗(治疗组)。结论:复方玄驹胶囊、左卡尼汀在治疗轻度、中度特发性少弱精症中均可提高a级、(a+b)级。

3结语

综上所述,弱精症病因复杂,为临床男性不育常见病症之一。目前,中医在治疗男性弱精症已显示出了令人满意的疗效,能有效提升活动力,改善男性不育症状。但中医治疗注重因人制宜,强调辨证论治,施治过程中,难免因患者的个体差异影响组方的治疗效果。故临床报道虽频繁,因缺乏随机、双盲、规范化的对照组、多中心研究而造成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和可重复性较小。如何建立规范的中医治疗弱症诊疗和评价体系,为统一临床治疗效果判定提供标准和依据,是目前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除此之外,对于传统医学治疗不育症的疗效判定多以形态学改变为主,单纯针对的机制研究近乎空白,今后可从这方面着手深入研究,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宋春生,赵家有.EAU男性不育症指南(2012年版)解读[J].中国性科学,2012,21(10):13-15.

[2]DoroshA,TeplaO,ZateckaE,etal.ExpressionanalysisofMND1/GAJ,SPATA22,GAPDHSandACRgenesintesticularbiopsiesfromnon-obstructiveazoospermia(NOA)patients[J].ReproductiveBiologyandEndocrinology.2013,11(1):42.

[3]YuanQ,JiangHT,SuYL,etal.Neutralalpha-glucosidaseactivityiscorrelatedwiththelocationofepididymalobstructioninazoospermiamen[J].Nationaljournalofandrology.2013,19(8):719-721.

[4]凡永,丁之德.活动力与线粒体代谢的研究进展[J].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2013,03:207-210.

[5]伍春蓉,孙志豪,陈丽莉,等.少弱精症患者血液微量元素与质量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18:160-161.

[6]CakirogluB,SinanogluO,GozukucukR.TheEffectofVaricocelectomyonSpermParametersinSubfertileMenwithClinicalVaricocelesWhoHaveAsthenozoospermiaorTeratozoospermiawithNormalSpermDensity[J].ISRNurology,2013.

[7]YangY,JiaCW,MaYM,etal.CorrelationbetweenHPVsperminfectionandmaleinfertility[J].AsianJAndrol,2013,15:529-32.

[8]MeistrichML.Effectsofchemotherapyandradiotherapyonspermatogenesisinhumans[J].Fertilityandsterility.2013,100(5):1180-1186.

[9]TahaEA,SayedSK,GhandourNM,etal.Correlationbetweenseminalleadandcadmiumandseminalparametersinidiopathicoligoasthenozoospermicmales[J].CentralEuropeanJournalofUrology.2012,66(1).

[10]李维娜,朱文兵,唐章明,等.16835例中国不育男性的质量分析[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39(2):157-160.

[11]江露.运动特征影响因素的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6:4.

[12]李元文编.中医性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211-213.

[13]祁玉萍,刘建红,张国立,等.五子衍宗加味方药对肾阴虚型少症质量影响的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11(12):2322-2324.

[14]陈其华.右归丸加减治疗特发性少、弱精症36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1,05:433.

[15]王万春,封俊光,严张仁,等.强精汤治疗少弱精症临床疗效观察[J].时珍国医国药,2009,20(3):730-731.

[16]张国锋,李朋,田占辉,等.补肾生精汤治疗活力低下的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18):1997-1998.

[17]喻国华.自拟促精汤治疗脾肾阳虚型少精弱精症122例[J].中医杂志,2011,52(5):419-420.

[18]罗少波,贾金铭,马卫国,等.“活精方”治疗178例弱精症临床分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8:731.

[19]郁超,陈磊,冯懿赓,等.十子三花汤治疗男性弱症临床观察[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4,01:50-51.

[20]林海敏,周家乐.复方玄驹胶囊联合自拟汤药治疗少弱症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男科学杂志,2013(5):57-59.

[21]巩鸿文,宋宏晗,秦晓芹.生精胶囊治疗男性少弱症45例临床分析[J].中国男科学杂志,2011,25(7):59-60.

[22]李晖.二紫胶囊治疗弱症60例临床分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18(10):1171.

[23]张水文,张勇,艾星,等.泽仁口服液治疗弱症120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0,06:91-92.

[24]郭军,张春影.龟龄集胶囊治疗少弱症的疗效观察[J].中国男科学杂志,2009,7:48-50.

[25]田葱,攸毅,李娟,等.针灸治疗特发性少弱精症临床研究[J].河南中医,2014,02:312-314.

[26]赵耀东,韩豆瑛,赵中亭,等.温通针法结合活精汤治疗少弱精症40例临床观察[J].新中医,2014,1:141-143.

[27]袁兵,徐敏玲,李红.他莫昔芬联合生精胶囊治疗少弱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男科学杂志,2012,26(7):56.

[28]杨险峰,潘周辉,孙琳,等.仙鹿口服液联合左旋卡尼汀治疗少弱症疗效观察[J].中国男科学杂志,2011,25(10):64-65.

第8篇:中医治疗范文

带状疱疹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是一种病毒感染所致的急性疼痛性皮肤病。其发病特征为:患处有水疱约绿豆大小,疱膜紧张发亮,中心凹陷 呈脐窝状,个个独立,成簇若串珠,呈带状分布 基底部发红,疱群间皮肤正常。伴有刺痛或火辣辣的灼痛。多发于腰腹部,形似一条火红色的龙缠绕于腰间,故俗称“串腰龙”,中 医则称之为缠腰火丹。临床还可见发于患者头、颈,胸背及等部位。发疹前常有低热、疲倦、失眠、食欲不振等轻重不一的前驱症状。局部皮肤有灼热和刺痛的感觉,1- 2天后出现皮疹.有时刺痛和皮疹同时发生。若处理不当,患者局部则疼痛不已。发生在面部的病情较重,疼痛剧烈,甚至影响视力和听力.严重 的水疱可大如鸡蛋,或有出血点、血痕、坏死。常常影响患者正常的工作及生活。

诊断要点:根据单侧发疹、沿周围神经分布,排列呈带状多数水疱簇集成群,伴有神经痛,基本可以确诊。一般多在春季发病,对本病的治疗,现代医学常用病毒唑、消炎痛和维生素类药物,但疗效很不理想,中医对本病有着丰富的治疗方法和良好临床疗效,下面给大家介绍几种常见带状疱疹的治疗方法。

第一种中医治疗带状疱疹的治疗方法是分部疗法,上部:指颈部以上至头面,治以清热泻火、平肝凉血为主,方用银翘三黄汤(黄连、黄芩、人中黄、丹皮、银花、连翘、紫草、大青叶)加野,中部:指腰腹至胸胁,治以清肝泻火,理气止痛,方用银翘三黄汤加延胡索,下部:指少腹以下,治以清热利湿,泻火解毒,方用银翘三黄汤加黄柏。

第二种是中成药,六神丸:每日3次,每次5~10粒,温开水送服。 一般服药后当晚疼痛可减轻,次日患处疱疹颜色变暗,3~5日可愈。七厘散:每日3次,每次1.2克,用温开水或黄酒送服,一般服药后1~2天疼痛减轻或消失,2~3天疱疹开始消退,4~6天水疱变干结痂而愈。冰硼散:取冰硼散适量,用凡士林调成糊状,外敷于患处,每日1次,一般2~3天可改善症状。这也是中医治疗带状疱疹的治疗方法中很有效的一种。

第三种是针灸疗法,针刺取穴合谷(双侧)、支沟、阳陵泉(均用患侧),局部病灶采用围针,以病损大小决定围针多少,最多15根,最少4根,离疱疹0.5寸处呈15度角刺入,均用泻法。取穴内关、阳陵泉、足三里,局部周围卧针平刺,留针30分钟,每日1次;若后遗症持续疼痛不止者,加支沟,或加耳针刺肝区,埋针3天。

以上就是中医关于带状疱疹的治疗方法,西医治标,中医治本,因而采用西医治疗是可以彻底根除的,这只是本文的一些看法,具体选用什么样的方法还有根据病情来判断。

内治法:

1 经验方:

柴 胡6g 龙胆草9g 板兰根30g 生甘草3g

荆 芥 6g 赤 芍 9g 白 芍 9g 车前子 9g

牛蒡子 9g 青 黛 3g

水煎服,每日一剂。

2 饮食疗法:取大青叶 15g.柴胡 15g.粳米 309.白糖适量。将大青叶,柴胡加水250ml. 煎至200ml,再把粳米、白糖加人煮成稀粥。每天一剂 连服5~6天。

外治法;早期温热 本病虽然起病急,但多能自愈,切忌焦虑,过度紧张反而会加重病情。有时皮疹消退后,疼痛感觉仍要持续l~2个月。口服汤药可缩短疼痛时间。经验方是:

当 归15g 赤 芍12g 生 地12g 枳 壳12g

桃 仁10g 红花10g 川芎10g 柴胡10g

丹 参30g 甘草3g

第9篇:中医治疗范文

【关键词】中医治疗;手足口病

【中图分类号】R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549―02

手足口病是因为感受时邪引起的急性发疹性传染病。临床上以手足、口内及臀部等处出现黄白色疱疹,或伴有发热等症状为主要特征[1]。现代医学认为其发病是由于柯萨奇病毒A组、B组及新肠道病毒71型等引起的,所以其主要的治疗方法就为抗病毒疗法及对症处置。中医药方法治疗本病的疗效确切,得到了一致的认可与比较广泛的应用,而且中医治疗本病的报道颇多,方式方法各异。笔者通过较长时间的实践观察,得出了一些自己的临床经验、总结了认识到的问题,论述如下。

1 早期鉴别,早期诊断。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以出现,尤以夏秋季节多发。任何年龄都可发生,偶可见于成年人,但其中以4岁以内小儿发病率最高。一般情况下发病时可有发热,口腔、手足及臀等部位出现疱疹,而严重者疱疹还可在口周与腕、肘、踝、膝关节甚至颈背部存在。手足口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还容易出现比较严重的并发症,所以需要及早进行诊断与对症处置。尤其是在临床中需要和疱疹性咽峡炎明确区分。疱疹性咽峡炎也是由柯萨奇病毒感染所致,年龄在5岁以内儿童为主,同样以夏秋两季发病。多出现高热、口腔粘膜出现灰白色疱疹伴有疼痛流涎拒食等症状,季节性发病率极高,与本病的最大鉴别就是其疱疹不会累及到手足臀部,故临床中不难区分。但事实上很多手足口病初期仅在口内出现疱疹,与疱疹性咽峡炎的症状极为相似,最容易混淆。故在诊断时一定要在病历中交待清楚,注意手足口病的早期情况,以免日后出现不必要的纠纷,更不要耽误其治疗。

2 分清疾病的不同证型,对症下药。

这是任何一种疾病运用中医治疗所必须分清的一项内容。手足口病常证一般可以分为邪犯肺脾、心脾积热、湿热熏蒸及气阴两伤等不同证型[1]。临床中病初感受时邪疫毒首先犯肺,内伤于脾可用疏风散邪之法,多选用荆芥、紫荆皮、板蓝根、连翘、射干、羌活等药物;素食辛辣,内蕴湿热,上蒸口舌可用清心泻脾之法,常用黄芩、黄连、栀子、淡竹叶、灯芯草、金莲花等;时邪较重,热毒炽盛,运用清热解毒祛湿之法,重用石膏、丹皮、重楼、贯众、滑石、甘草、紫草之类;疾病后期,热盛耗伤气阴,选用益气养阴之方,可使用沙参、麦冬、玄参、玉竹、生地、党参之品。无论哪一证型,辩证清楚,相信均会取得比较满意的疗效。

3 辨别轻重缓急,避免出现急危重症的漏诊。

手足口病起病急,容易出现较大规模的流行,而且还可能由于病毒的嗜神经性等原因造成脑炎、神经源性的脑水肿及多器官的损伤如心肌炎、肺炎[2]等。这些症状一旦发生,临床进展极为迅速,病情凶险,甚至还会引起死亡。所以在确诊本病之后,除了及时给予正确处置,还应该进行的就是初步观察其是否有出现危重情况的可能性。笔者通过长时间的临床实践发现,一旦手足口病患儿出现极度烦躁或精神萎靡不振、持续的高热不退、频繁的呕吐及肢体抖动等症状时,一定要注意其发生临床变证的趋势。基于此种情况,可以立即采用对症治疗甚至免疫调节控制,防止病情恶化。

4 着重以治疗湿热为主。

虽说本病有着不同的临床分型,但祖国医学认为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因为外感湿热疫毒之邪,病位在肺脾二脏。邪犯肺脾,外透于肌肤,脾主四肢,开窍于口,故发为本病。所以中医治疗本病的主要治则就为清热解毒利湿。而对于重证病例以及外邪入营动血者还要防止疾病的进一步传变。

5 仔细向家长交待本病的注意事项,防止病情反复迁延。

这一点也是治疗本病是否彻底成功的一个关键步骤。虽然手足口病近年来的曝光率比较高,很多家长已经对其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大多数只是停留在比较感性的认识上,还缺乏对于本病更加深刻的了解。仔细向其交待病情及注意事项,防止疾病病情反复,也是治疗的重点内容。比如到了手足口病高发季节,告诫其尽量减少带孩子到人多的公共场所长时间的活动,防止密切接触及空气飞沫传播病毒;做好饮食与起居的卫生与消毒工作;注意多休息,避免过多的体能与精力的消耗,免疫力的降低而诱发本病;已确诊病例开导家长不必要过度紧张,大多数患儿经过及时治疗很快均能痊愈,但也要帮助家长了解本病危重症的临床表现,一旦发现及时处置,防止疾病不断发展恶化。

6 不同时期,灵活选择用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研究,笔者总结了自己的一些用药经验,尤其是不同的疾病发展阶段,运用一些药物进行对症治疗,会取得良好的疗效。病初多由外感时邪所致,解表是不容忽略的一个问题,可使用荆芥、金银花、薄荷、柴胡、葛根等,防止病邪入里;疾病进一步传变,邪热炽盛,此时可用石膏、黄芩、栀子、淡竹叶等药物,但要注意用量,须防止腹泻;疾病后期耗伤气阴除加强使用麦冬、玉竹、沙参等养阴之品外,疱疹破溃,形成溃疡,疼痛拒食,可重用白及、五倍子收敛生肌,能够有效的缓解临床症状;最后利湿要始终贯穿着整个治疗过程,炒薏苡仁、六一散、灯芯草、车前草等是选择治疗的主要药物。

综上所述,这就是笔者通过多年临床实践所总结出的一些治疗手足口病心得与经验,与大家进行交流与沟通。总之,祖国传统医学治疗本病的确具有非同凡响的临床疗效。只要细心掌握及早的鉴别、不漏掉并发症而出现危重情况,选择相应的治法方药,均会取得比较满意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